内容设计综合应用

2024-05-26

内容设计综合应用(共7篇)

内容设计综合应用 篇1

检验医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就必然要涉及到对医学生的考核。医学专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性学科, 其考试的内容应该从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1]。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在破除陈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体制以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 在对临床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方面未能跟上改革的步伐, 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 医学教育考核中的问题与不足

对医学生的考核, 常规采用的方式是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考一门, 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学分, 修满所需学分即可获得毕业。医学生在校学习五年, 每门课程考试成绩都在良好以上, 而当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后, 却不会给病人“看病”, 不会进行手术, 特别是遇到急诊病人时, 大脑一片空白[2]。这说明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欠缺, 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和考核中没有很好的将学生所学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综合测评, 在检验医学生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方法上存在不足, 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点有一定差距, 尤其是考核医学生应急能力、动手能力方面缺少检验的方法, 对学生医患关系的沟通能力, 医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也较欠缺, 就临床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来看, 医学生进入临床后, 需要的是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而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由此可见, 医学教育考核在以下方面存在一些弊端。

1.1 医学教育考核方法的形式化

以培养综合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的医学教育, 其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的医学教育教学中, 如何科学地获取考核结果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们重知识的传播而轻考核, 更缺乏比较有效的测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方法, 通常是教师讲授什么学生考什么, 学生课程结束后, 拟一套试题, 进行例行的考核, 而考核的内容也是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强调掌握的重点, 指定的范围, 造成了学生上课抄笔记, 考前背笔记, 考后扔笔记的现象出现, 使得考核流于形式, 没有达到考核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本上是书本知识的复制。

1.2 医学教育考核手段单一

目前, 许多考核指标及考核方式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为主,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大多采取的考核手法是笔试考核、实验报告、标本辨别、学生到课情况等, 学生成绩的评定多以试卷考核成绩认定优劣, 反映不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只对考试的内容感兴趣, 而不是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教师一方面为了求得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而不尝试新的考试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不愿意接受新的考核方式, 导致现在针对临床应用综合能力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很少, 针对理论与实践衔接效果的考核标准及方法更是缺乏。

1.3 医学教育考核内容的客观化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医学教学仍摆脱不了灌输式, 教师过于依赖对学生进行传授,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考核中不太注意学生主动能力的发挥, 轻视甚至忽视考核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尽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其教学过程和考核都偏于客观化, 考核也完全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 致使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 没有足够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分强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 在考核上一般用填空、选择、名词解释这些客观题型, 用临床中血压、脉搏、呼吸正常值, 组织器官的名称、位置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系统地去看待疾病, 分析病理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没有在试题中去探究性的追根问底, 即使是物理诊断学和外科手术学, 也多以老师的讲授和示教复制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因而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制约着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2 改革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内容的思考

对如何把医学生的考核内容同临床工作所需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2.1 改革试题结构, 注重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融合

以往对医学生的考核试题结构一般为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或病例分析题, 而且前3项考核客观记忆知识的比例占60%。每门课程课终后进行考核, 考核结束后, 学生将该门课程仍在一边, 就不再涉及, 人为地将知识断开, 缺乏学科之间的内容联系, 做得相对好一些的考核也不过采用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各占一定比例来进行, 这样理论和实践知识也是分离的, 本文所提倡的考核方法是将相关学科内容通过实际病例, 在进行诊断、治疗或手术过程中, 将操作技能和理论问题融合在每道试题中, 然后提出治疗方案, 所用药物及其药物作用, 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 出现的新情况。手术中每个器官及相邻器官的解剖结构, 手术操作方法、规则、止血、固定等基础学科相关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 达到综合考核的目的。

2.2 考核综合能力, 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相关性, 多学科结合。试题的设计要淡漠学科的概念, 不分内、外科及其它学科, 以知识点及其内容相关性设计问题, 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检测, 以临床常用技能、临床常见病例为中心展开问题。在设计问题时, 要避免:一是为了考查某学科内容而生搬硬套来进行提问, 知识点对结上有人为痕迹;二是为了体现其综合性而在每道综合试题内, 将多个学科面面俱到地进行提问;三是避免将几个学科内容按所占比例出几道试题拼凑成一套试题的现象。

纵为主, 横向衔接。采取综合试题的表现形式, 以基本病例为基础题型, 将上述相关学科内容通过病例, 以问题的方式融合在每道考核题中, 如休克病人问题设计可以围绕以下方面提出:首先, 如何进行抗休克处理, 需要哪些抗休克药物, 这些抗休克药物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次是病人血容量过低, 需要进行补液, 补什么, 补多少, 如何防止在补液过程中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有了酸碱中毒症状怎样解决。第三, 如果需要输血, 出现溶血反映或者过敏反映怎么处置等等, 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病人有昏迷, 如何进行检查;发现肢体骨折、颅骨骨折要做哪些处理;有内脏出血怎么处理, 内脏破裂, 需要进行手术, 对相应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手术注意事项等内容要融合在其中, 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将内科、外科、药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知识都涵盖, 达到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内容的构成

综合能力考核内容的构成。综合考核试题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解剖学为基本构成框架, 以内科、外科为主线, 通过常见病、多发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案为考核点, 将相关学科内容融合在考题中, 去掉以往考试题型中的是非判断题、填空题等以客观内容为考点的形式, 以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为主要考核点。

综合能力考核结构比例。内科、外科不超过26%, 妇产科、儿科、传染病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解剖学在6%的范围内。

4 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试题库的建立

文字描述配以临床录像的方式, 建立综合能力考核试题库。考核时随机抽题, 计算机或笔试考核。为了使综合考题更接近临床, 一是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病人, 围绕模拟病灶设计问题, 其次可以对特殊病例手术进行录像, 对手术步骤、操作规程、组织器官的层次结构、切除和修补编制问题进行考核,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对病情进行诊断治疗和手术, 从而达到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效果, 客观的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及能力的目的。

总之, 对医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法应该是形式多样, 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难题, 要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方法, 才能更加完善。

摘要:医师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职业, 在其专业技能、医患沟通和职业道德培养上有着特定的要求。各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的培养方案上进行了许多科学论证, 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也做了诸多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而对于检验医学生综合能力是否符合培养目标, 缺乏全面综合的考核方式。本文对临床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方式进行探索, 设计了一套检测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内容的试题, 具有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医学教育,综合能力,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江华.对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思考[J].上海高等医学教育, 2002 (42) :94-199.

[2]陈华.考试模式如何应对创新教育的要求[J].医学教育, 2004, 199:61-64.

内容设计综合应用 篇2

1、挖掘现实性素材,提倡生活数学。

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观。例如“合理存款”,具有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价值。

②、让数学活动素材源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2、运用探究性素材,培养思维品质。

①、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熏陶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研讨探究、思考的氛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会应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捕获调查性素材,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①、数学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社会中,选择和确定调查的专题,主动获得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②、学生在课内外结合的活动过程中,经历了收集相关资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育人功能。

4、提炼综合性素材,发展应用能力

。①、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教学目标。

②、综合的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可以拓宽数学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大超越以接受为主的内容活动范畴,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

③、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原。这是他们喜欢数学、了解数学、把握数学,并应用数学的动力。

因此,在活动的取材上,应立足于综合,突出应用,着眼于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设计综合应用 篇3

摘要:在讨论SPWM生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调制法中规则采样法和自然采样法应用时碰到的几个典型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利用TMS320F2812作为控制核心,提供了采用规则采样法时软件C语言代码,该教学内容的拓展丰富了SPWM的教学内容,促进了SPWM的工程应用。

关键词:SPWM;载波比;自然采样法;规则采样法

【中图分类号】TM464

基金项目:电动车用轮毂无刷电机驱动系统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ZDK2201401

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多种SPWM技术,比较典型的有规则采样数字化SPWM技术和能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的优化SPWM技术,但其基本的调制规则并没有改变。这种调制规则是以正弦参考波为调制波,并以N倍调制波频率的具有分段线性的三角波或者锯齿波作为载波,将载波与调制波相交,就得到一组

幅值相等,而宽度正比于正弦调制波函数的脉冲序列,利用该脉冲序列,并通过相应的驱动逻辑单元控制功率开关器件的通断,便可以实现SPWM控制。

一、SPWM形成方法

1、软件计算法

根据调制度和正弦信号频率的不同,根据载波比将正弦量周期分成N等份,先离线计算出各开关器件的通断时刻,然后计算每一个时刻对应的正弦值,把当前计算结果存在EPROM中,运行时通过查表的方法计算开关器件的脉冲宽度,该方法所需要的内存容量往往较大。实时计算法是在运行时根据变量进行在线计算

所需的脉冲宽度和间隔,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计算量不大的场合,实际中通常将这两种思路结合起来,将正弦表存在EPROM中,然后在主程序中通过查表的方法实时计算脉冲的宽度。

2、集成电路法

采用专门产生SPWM波形的芯片,可简化控制电路和软件设计,目前应用较多的SPWM芯片有8XC196MC、MA818、HEF4752、SLE4520。其中HEF4752有8段载波比,其载波比可分别设置为15、21、30、42、60、84、120、168,调制波的频率范围在 。

二、调制法原理分析

1、规则采样法

1) N=6K(K=1、2、3、4、5· · · · · ·) 和N=3K(K=1、3、5、7、9· · · · · ·),以N=6和N=3为例进行分析。

(a) N=6 (a) N=3

图1 N=3规则采样法双极性调制脉冲波形图

2) 结果分析

采用规则采样法时,在载波比为3的整数倍时,分别对N为偶数和奇数两种情况下同一桥臂上下两个开关管的控制脉冲进行分析,对比图1(a)和图1(b)的数据发现,当N=6时,同一桥臂上下开关器件的导通时间是相同的;当N=3时,同一桥臂上下开关器件的导通时间不同,上桥臂开关器件导通时间比上桥臂开关器件导通时间短。这样当N为奇数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个周期内正负半周伏秒数不平衡,造成最终输出的波形正负半周不对称。

2、自然采样法

1) N=6K(K=1、2、3、4、5· · · · · ·) 和N=3K(K=1、3、5、7、9· · · · · ·),以N=6和N=3为例进行分析。

(a) N=6 (a) N=3

图2自然采样法双极性调制脉冲波形图

2) 结果分析

由图2可知,采用自然采样法时,当载波比均是3的倍数时,无论载波比为偶数还是奇数,上桥臂开关器件和下桥臂开关器件的导通时间相同(阻性负载),且同一桥臂上下开关器件在一个周期内的前后 周期是对称的。

3、载波发生变化时波形图分析

(a)载波起点不为0 (b)调制波右移

图3载波异常双极性调制脉冲波形图

由上图3(a)可知,当载波的起始点不为0时,采用规则采样法或者自然采样法时,在图3(a)中的区间1中应该给上桥臂开关器件以开通信号,在区间2中给下桥臂开关器件以开通信号,按照图3的调制方法无法得到开关器件的脉冲信号。

根据上图的分析,要得到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的脉冲信号,载波和调制波在时间轴上的过零点必须相交。如果实际的载波信号为图3(b)所示的波形,那么将调制波信号向右移 ,即采样点均向右移 ,无论是规则采样法还是自然采样法均可以得到按照正弦规律进行变化的开关器件的控制信号。

三、SPWM工程实现方法

采用规则采样法,以TMS320F2812作为控制核心,利用其事件管理器模块(EV)实现SPWM的产生,程序实现时主要分成两个部份,一部份是产生正弦表,并且计算全比较单元中比较寄存器的数值,另一部份是根据三相的相序和采样时刻点在上溢中断中更新比较寄存器的数值。

1、规则采样法脉冲宽度和脉冲间隔的计算

以三角波两个正峰值之间为一个采样周期 ,使脉冲中点不和三角波

(负峰点)重合,使计算大为减化。如图所示,通过三角波负峰点作一条垂直于时间轴的直线,该直线与调制波相交于D点,过D点作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该直线与三角波相交于A、B两点,在 和 时刻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此时脉冲宽度和脉冲间隔计算如下:

图4规则采样法脉冲宽度计算

正弦调制信号波: ,由上图4:

故: ,

2、正弦表的产生

float CMPR(Uint16 kkk)

{ float CMPR2=0;

q=(kkk+0.75); q=q*2*PI; q/=SWPM1.NX; j=sin(q);

CMPR2=SWPM1.PR/2 * (1+SWPM1.M * j);

return CMPR2;}

3、上溢中断中更新比较寄存器的值

if(k0<=SWPM1.NX)

{ h1=k0+SWPM1.NX_A; if(h1>=SWPM1.NX)h1=h1-SWPM1.NX;

h2=k0+SWPM1.NX_B; if(h2>=SWPM1.NX)h2=h2-SWPM1.NX;

EvaRegs.CMPR1=CMPR(k0);EvaRegs.CMPR2=CMPR(h1);

EvaRegs.CMPR3=CMPR(h2);

k0=k0+1;}

else k0=0;

四 结论

完整阐述了SPWM的形成方法,且针对目前常用调制方法中自然采样法和规则采样法工程应用时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在不同情况下载波比、载波和调制波的工程处理方法,最后本文给出了一个工程上典型的应用案例,该教学内容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SPWM技术在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内容设计综合应用 篇4

一、把握教材有效解读——预约精彩

(一) 读“厚”文本, 教“薄”教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否顺利开展, 关键是看有没有适合教学的素材和内容。活动题材的确定, 必须以教材为线索。作为教学的有心人, 教师应有“大教材”的观念, 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册的分布情况、知识体系情况,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对不同教学内容应采取什么教学方法, 用力多少, 学生起点怎么样, 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 教师若要解读教材, 笔者认为可以从梳理教材开始, 寻求素材的来源与线索。下面是笔者以四年级上册为例 (本文涉及的综合实践素材是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蓝本) 整理出的相关专题情况 (见表1) 。

(二) 合理取舍教材, 守候有效课堂

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素材, 在编排方式上有的安排在教材的正文之中, 有的放在练习巩固中, 有的单列实践专题。对于教材中形式灵活、与生活联系紧密、适合学生探究和体验的活动素材, 可以就地取材, 为我所用。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激情奥运”, 可以利用学生对刘翔、郭晶晶等奥运明星的喜爱, 将有关小数的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的学习与奥运的情境融合在一起, 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猜想、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中, 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不可否认,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难以使教材上的所有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 这种地域风情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在于教师要合理取舍, 对不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要进行适当调整、挖掘和拓展, 对学生身边适合学习的素材, 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 将其引进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

例如, 一年级上册第55页的“分类”: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图书是怎么分类的, 并与同伴说一说。对农村学生来说, 明显缺少这样的条件, 倘若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时教师就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 完全可以让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看一看, 或者看看家里衣柜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 厨房里的用具是怎样分类的, 等等, 这样的活动给农村学生的学习体验创造了条件, 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目标定位张弛有度——凸显本色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具体到某一节课或某一专题, 究竟该“综合”到怎样的范围、怎样的程度?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弹性空间,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不同专题做不同的目标定位, 只有真正做到张弛有度, 才能凸显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色。

(一) 不是简单的告诉

“实践与综合应用”既不是新课, 也不是单纯的“解决问题”课, 更不是练习巩固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告诉学生怎么做, 而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感受, 在适当的时候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 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比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100页“图形中的规律”时, 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这种避开活动过程“删繁就简”的做法, 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 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n个三角形的小棒总根数为什么是2n+1呢?学生没有经历过, 没有活动经验, 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不可取。

(二) 不必刻意拔高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 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 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教师认为, 教材挖得越深就是思维训练的层次越高, 正由于这个误识, 很多课堂成了“奥数训练课”, 比如鸡兔同笼、图形中的规律等。这样的话, 无形中增加了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许多后1—5学生几乎无从下笔, 这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 自然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挫伤其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 力求“保底”而“不封顶”

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 思维水平不均, 因此很多课堂中只让优等生唱独角戏, 其他学生充当“看客”旁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 真正做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

比如, 四年级下册第36页“数图形中的学问”, 教材呈现的是三个三角形的组合图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实践活动:数线段、数角——基础题;数三角形、开展握手活动——略有提升;设计车票、设计循环赛等——挑战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不同的问题, 以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还“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以数学味——把根留住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实施后增加的新领域, 正因为是全新的领域,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未曾遇到过的, 甚至有些是教师自己未曾学习过的。因此, 教师缺乏对这些内容深层次的认识, 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 有的教师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上成了缺乏学科特性的看图说话课、手工课、游戏活动课、科学课、品德课、资料汇报课等, 这样已经流失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最本质的东西——数学味。

(一) 着力于数学本质

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领域, “实践与综合应用”就是做数学的集中体现, 是以解决某一生活实际问题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课程形态。教师在涉及每一个专题活动时, 都应考虑到底以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为依托,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样才能“把根留住”。

比如, 六年级上册第72页“数字的用处”中, 在教学了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的相关知识后, 教师就可以这样追问:“邮政编码为什么四级要用六位数而不用四位数呢?”“身份证必须全国人民每人一个号码, 那么身份证至少要有多少位数字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为什么我国身份证不用十位数而要用18位数呢?”这些问题的设置就透出了浓浓的数学味,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的设置问题, 最值得一提的是它能将排列、组合、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融入到活动中。正因为如此,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思维水平得以提升,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 着眼于数学素养

“实践与综合应用”虽然存在难检测、难操作等问题, 但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 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单纯, 学生要“动”起来, 不只动脑, 还要动手, 还包括参与其他的活动。这些活动要综合考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比如能否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积极思考、参与合作?能否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不能狭隘地将考试分数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价值追求, 应该有“大数学”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应扎扎实实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落到实处, 积极从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设计综合应用 篇5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曾说过:“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数字化革命为电视台迎来机遇的同时, 也为传统媒体带来挑战。新媒体的发展, 毫无悬念地蚕食着传统电视的份额。综合发挥优秀节目的版权价值和节目资料的再利用价值已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突围之路”。为了使电视节目资料在支持节目创作的同时, 进入增值产业链, 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我们将从电视台节目代码“一码到底”的设计思想出发, 共同探讨节目资料综合管理的途径与手段。

1 从节目资料到内容资产的“蜕变”, 必须完善节目资料的综合管理和评估利用手段

国家广电总局1994年颁布《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定义了广播电视节目资料的行业管理要求。在广电媒体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行业背景下, 节目资料的重要价值愈发突显。节目资料数据库及媒资系统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原来对节目资料的“粗犷”管理所显现出来的不足。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变革促使电视媒体管理者深刻认识到节目资料的战略核心价值以及对节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媒资系统对节目资料深入和全面的管理, 节目资料除了承担节目创作的基本功能, 更有条件变为有形资产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电视节目资料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资料“蜕变”为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节目内容资产。

电视台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机构, 一方面要会利用节目资料进行节目创作和生产, 另一方面要加强节目资料的综合管理能力, 实现从“资料”到“资产”的转变。在电视媒体经营活动过程中, 电视节目资料真正成为媒体内容资产应该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广泛的可利用性, 其次是清晰的版权信息, 第三是具备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和销售平台, 使资料的二次开发可再创造价值。电视台媒资系统的建设已经使节目资料在内部的共享使用成为可能, 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为节目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再利用提供条件, 让节目资料走入市场真正成为创造额外价值的“内容资产”, 是广大媒资内容管理者苦心寻找的创新之道。

2 以节目代码贯穿生产全流程, 为快速形成资产元数据创造条件

2.1 编目是媒资内容管理初期的最有效手段

节目资料的管理者往往面对的是大量离散分布和保存的海量资料。在媒资系统建立初期, 首要任务是不断丰富库存资料, 以时间线和节目线两个维度在库存容量建设上不断扩充, 达到满足节目制作和安全保存的基本需求。这个时候的内容资料有以下特点。

1) 资料来源不统一, 大多以收集离散在编导手中的视频内容资料为最初目标, 来源复杂, 质量不统一。

2) 内容类别较分散, 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强。大批量的资料收集和提交过程很难快速建立起有效内容管理机制, 只能做到先安全保存、后细化管理。

3) 资料内容管理主要依靠编目建立检索条件, 并通过检索系统实现媒资内容的查询和调用。

4) 管理效率较低。由于节目资料入库以后, 大部分需要靠人工建立检索数据信息, 编目工作依赖第三方人员进行, 对素材内容的拆分和编目过程由于对原始拍摄环境不了解, 造成后期管理效率不高。

在这个阶段, 对内容的拆分、筛选和编目是为后期资料使用者建立查询和检索条件的必由之路。随着资料库存的不断增多, 后期编目人员数量需求大幅增长, 管理负担不断加重。如何找到更好方法, 将节目资料管理从后端逐步引向前端,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必须从电视节目生产的流程和特点去寻找突破口。

2.2 生产型媒资的建立, 使媒资代码管理模式成为可能

生产型媒资从系统组织结构上来看, 比传统资料馆型媒资系统在对节目和素材的综合管理方面存在先天优势, 主要体现在:

1) 成品节目和素材的关联关系更加直观、明确, 对素材的管理更加方便。

2) 对媒资的管理节点比传统媒资更加接近拍摄前端, 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直接。

3) 制播网络和媒资网络通过全台系统链路实现对接, 节目资料相关版权、管理信息可以直接继承和移植, 大大节省了后期拆分和编目时间, 效率更高。

4) 通过节目编导的参与, 实现了节目资料入库前对主要内容可以完成初级编目和基本信息的录入, 用户对媒资管理的参与性更强, 更有利于后期开发利用。

针对生产型媒资的系统特点, 如果能找到生产型媒资与网络化制播体系之间的联系纽带, 就可以让原本独立的媒资系统整体融入到全台网络化环境中, 变“独立作战”为“多元化管理”, 极大的拓宽了媒资管理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为了寻找媒资系统与制播管理系统之间的结合点, 以节目代码的“身份证”方式管理节目和素材的媒资代码管理模式脱颖而出。

2.3 媒资与代码管理模式的探寻与启示

2.3.1 以节目代码管理模式实现播出版节目元数据的快速整理, 推动节目成片播出后尽快形成“内容资产”, 创造节目附加价值

北京电视台从2008年开始逐步进入全台网络化阶段, 首先实现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代码制”管理。“一码到底”的管理方式为综合管理节目相关信息创造了条件。

1) 申报和立项阶段, 通过代码为栏目建立账户。

2) 拍摄和制作阶段, 通过节目代码综合节目文稿、节目相关人员、节目执行方案的过程信息。

3) 审查和播出阶段, 严格记录审查意见、播出安排情况;

4) 播后管理阶段, 通过代码提取节目版权信息, 完成成品节目相关管理信息的完整记录。

节目代码对成品节目的管理能力, 取决于我台节目代码体系的设计思想和管理模式, 通过代码方式在节目制播全流程中对各个节点环节的控制, 实现了过程可跟踪、内容好管理、流程可控制、信息好发布, 对成品节目资料实现快速入库, 为实现节目对外输出与销售的购销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节目代码作为整个节目生产播出流程的主线, 贯穿了节目创作的各个关键节点, 通过在各节点收集信息, 最终达到汇聚播出版节目元数据信息的目的, 加快成品节目发布过程, 减少播出后端处理环节, 促进播出版节目资料更快具备“内容资产”的基本属性。

2.3.2 以成品节目代码管理体系为依托, 探索节目素材代码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实践方法, 形成“成片+素材”的复合型媒资管理模式

生产型媒资的建立, 首先确保了在整个节目生产过程中, 节目相关信息会被快速搜集并以节目元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 为节目的二次开发创建了条件, 实现了媒资系统对节目成片管理的前移, 提高了媒资系统处理成品节目的效率。可否以此为基础, 对节目相关的素材内容也采用代码方式进行管理, 实现“成片+素材”的统一管理, 使成品节目与视频资料成为有机整体, 实现拍摄素材的媒资化快速处理呢?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 相关数据的继承性将加快资料编目效率。

2) 以节目为中心聚合相关资料, 快速实现在同类素材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形成“网状”的节目资料关系图, 加快检索效率。

3) 以素材代码作为节目资料的唯一标示, 方便以节目资料条目为中心开发节目资料对外销售平台, 实现节目资料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目标。

4) 在确保节目资料被完整保存的前提下, 将素材代码与非线编EDL表相结合, 快速实现节目时间线的拆分与重组, 为未来在原节目结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重新剪辑创造条件。

为了实现以代码管理素材的目标, 素材代码一定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1) 方便创建, 在素材进行上载时即以一定规则产生。

2) 与成品节目代码要存在固有的关联关系。通过非线编辑过程实现素材代码与时间线EDL表的捆绑对应关系, 进而在最终形成故事板时间线的同时, 建立起节目成片EDL表与素材代码的关系, 将成片节目与每一条素材片段联系在一起。

3) 符合目前媒资内容四层编目的基本规范。由于素材的采集过程具有很高自由度, 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应首先定义内容的层级, 素材代码也要与之匹配, 形成片段、场景、镜头不同层级的代码序列。

4) 以节目母体为核心, 建立素材代码纵向关系;以后期编目为手段, 建立素材条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素材代码与节目代码的匹配关系确定了本节目下所有素材的归属关系和关联关系, 我们称之为纵向关系。而通过后期编目和数据挖掘, 可以将不同节目的同一类素材建立联系, 我们称之为横向关系。

在以上这些条件中, 最重要的是通过素材代码, 我们可以建立同一节目中素材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往媒资系统的处理形式, 大多以建立素材条目的横向关系为主。通过人工编目和计算机处理将库存资料进行归并、分类, 为检索查询提供数据条件。而纵向关系的建立, 为节目播出后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更科学化, 更高效率的手段。在传统编辑时代, 为了让节目适应不同需求, 我们会制作多个工作版进行保留。工作版往往与播出版的主要区别在于广告的插入、特技的使用、字幕的有无, 甚至是长短容量的不同。一个节目往往要使用磁带或硬盘保存多个版本, 占用大量存储空间。而如果能够在全流程网络中建立素材代码的工作模式, 在大规模素材库的支持下, 对于一个节目仅需要保存不同的EDL表文件, 通过EDL表文件和素材代码的关联关系, 在未来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关联素材汇集成为时间线故事板, 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对节目进行重编和再造。当节目资料真正走入市场成为可再造财富的内容资产的时候, 建立以EDL表和素材代码为核心的素材纵向关系表将会极大的提高节目的二次开发效率和数据集成度, 为开拓节目资源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3 以代码方式管理节目资产为“下一代”媒资管理系统升级做好准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媒资系统必将从“管理资料”逐渐过渡到“保存历史”。媒资工作者将不会满足于我们“看到的”内容, 而会将目光最终放在那些“背后的”故事。媒资工作除了要对本地资料进行解析, 更要依赖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寻求资料之间的关系, 将碎片化的资料聚合在一起, 并通过集中分析找到资料所蕴藏的社会学价值, 毫无疑问, 这也将是下一代媒资管理系统的重大使命。依托编码学理论而产生的媒资代码管理理念, 将为下一代媒资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代码管理方式所带来了信息聚合能力, 将传统意义上的节目资料转变为内容资产的构想, 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林宗武, 等.新形势下广播电台内容产业发展中媒资系统的挑战.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5) .

内容设计综合应用 篇6

综合改错题型与复合式听写, 完型填空的理论基础相同:单一能力假说。此理论由Oller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语言能力之间相互联系, 语言是个有机整体, 不应该也不可能孤立地检测某种单一的技能。由于该理论能同时测出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和整体语言水平,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测试中被广泛应用。综合改错是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备考题型之一。它的考查形式为选择一篇短文 (字数约为250~280词) 中的10行, 每行设计一个错误, 要求考生辨别、改正该错误。错误类型分为三种:错词、多词、漏词。需要改正的错误有局部性和全局性 (涉及篇章结构) 两种, 两者按比例设计, 要求考生在理解上下文语义和短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改正错误, 使短文的语言正确、意思完整。综合改错题以语篇语境为基础, 能设计多个考点, 能同时检查输入和产出两种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评分客观, 被认为是检测语言准确性的有效题型。

二大学英语六级综合改错题型的内容效度及存在的问题

效度是指考试的有效性, 即考试是否测量了它所想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了考试的目的。测试的效度一般可分为结构效度、内容效度、预测效度等几种类型。其中内容效度是指所考的内容是否反映了考试的要求或者一门考试是否考了应考的内容。具体来说, 大学英语六级题型的内容效度指测试是否反映了考试大纲的测量目标, 测试内容是否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 (2006年修订版) (以下简称考试大纲) 规定:改错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 运用语法、语篇和词汇知识, 辨认文章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并加以改正。其目的为测试学生各个层面上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按此标准, 历年的六级综合改错题型内容效度并不高, 因为测试内容大部分为大学英语初级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对语言技能的检测很少。许多改错题目涉及的语境较小, 且错误类型多为句型、词形、搭配等, 考生不用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只要仔细阅读含错误的句子就能完成大多数的题目。因此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综合改错题考查的技能类似于单句语法测试, 识别和改错过程类似于阅读中的定位过程, 测试的只是低阶技能, 没有以整个篇章为基础测试受试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如何科学设计题目, 提高大学英语六级综合改错题型的内容效度

和其他效度相比, 内容效度一直是语言测试领域被关注的焦点, 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测试的目标和内容。因此, 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从提高内容效度的角度科学、合理设计综合改错题。经过分析、综合改错题型在内容效度方面存在的不足, 笔者认为设计者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短文的题材、体裁和难易度。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 综合改错题的短文需题材广泛, 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等领域, 背景知识应在文章中提供或为学生所了解;体裁多样, 包括说明文、叙述文、议论文等。设计者在选材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1) 选用真实的语篇材料, 反映语言的真实交际情景, 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语言得体、准确、地道。 (2) 由于短文改错试题强调语篇背景, 所以需选择考生熟悉的题材, 没有背景知识方面的困难, 避免偏颇性。在短文难易度方面, 篇章需难度略低于阅读理解材料, 所测词汇不超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较高要求规定的词汇范围。

第二, 短文的语篇特征。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并改正错误, 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正确、完整。和完型填空、复合式听写、阅读理解等题型相似, 综合改错的总体测试目标为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体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而言, 学生需通读短文, 了解大意, 然后发现错误所在。一般来说, 学生不仅要仔细阅读包含错误的整个句子, 还需细读该句上下各二、三句的内容, 才能确定是语法词汇错误还是逻辑关系错误。所以在设计综合改错时, 需特别注意短文的语篇特征: (1) 应该选用条理清楚、语篇连贯 (最好连结特色显著) 、逻辑性强、句子间逻辑关系突出的短文。短文句子之间相互关联, 在意义和结构上相互照应, 最好能有明显的语篇句际关系 (如并列、顺序、对应、分解、重复、分指、解释、转折和因果) , 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 加强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和把握。 (2) 短文必须结构关系分明, 句型和词汇丰富。结构关系明确主要指语篇需有突出的主题, 开头或段首最好有概括大意的主题句, 紧随其后的段落、句子进一步扩展、支撑、论证或说明主题句。文章的意图通过语篇清楚地表达出来。测量的准确性是综合改错的核心之一, 出题者很难从一篇句子短平、结构松散的文章中设计出效度高的综合改错题。如果设计者在选材时充分考虑语篇的这些特征, 就能引导学生做题时充分考虑到语篇的整体结构和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连贯, 杜绝断章取义。

第三, 把测试重点放在意义辨别和内容理解上, 强调语篇层面的检测。考试大纲要求测试学生各个层面上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然而笔者经过统计发现在历年的大学英语六级综合改错测试中, 检测语法知识运用的题目平均占到70%左右, 篇章句际衔接词考查较少;只需理解单个分句就能完成的题目大约占75%, 另外的25%需理解错误所在整个句子。这样的综合改错测试无异于以单句形式出现的改错, 只能检测在小语境中的语法、词汇知识。笔者将综合改错题在内容效度方面的不足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以语法辨错为主, 搭配考点多为短语搭配, 记得准就能答对, 与篇章无关。 (2) 词汇考点多为词汇辨义、词性错误和使用错误, 不涉及语法。 (3) 语篇层面的考点很少, 而且多为容易识别的转折、因果连词或相反的意思。综合改错题型是有语境的, 所以题目设计应当尽可能利用语境, 学生只有借助语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总体而言, 综合改错题的设计应将焦点放在考察学生以对全文的理解上, 根据语言环境来判断其中某部分使用不恰当。同阅读、完型一样, 综合改错属于语言环境题, 所以大部分题目应该是关于语篇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前后矛盾的错误、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上下文的文意不相吻合 (如将单词的正确词义换成它的反义词或将连词或起连词功能的副词换成别的词, 使文章思路矛盾;通过添加或去掉否定词, 使上下文矛盾) , 学生需从上下文的关系、含错误的句子所在的自然段, 甚至文章总体的连贯性角度才能找出错误。

第四, 提高试题考点的覆盖面。想要通过一个题目检测所有知识点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试题设计科学, 题目综合性强、考点分布合理, 综合改错题就能涵盖大学英语阶段学生需掌握的主要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等, 从而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了提高考点的综合性, 在一个题目中测试学生多种语言能力, 笔者认为需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 综合改错题的错误设计应覆盖大学英语六级阶段的主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涉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或主要集中在学生容易出错的薄弱环节。 (2) 目前的综合改错题主要从语法、词汇、搭配和语篇四个方面设计错误, 其中语法、词汇类错误涵盖面最广, 约占70%。很多题目把错词设计的重点放在冠词、固定搭配上, 学生只需死记硬背, 就能找出每个词是否在语法、语义上有错误。这样考点单一的题目设计不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语用能力。此外考点单一还体现在语法类题目主要涉及时态、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 词汇类题目主要关于代词、形容词、动词、介词。很多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在辨认和改正这几类错误上。在和学生的访谈中, 笔者了解到学生在做综合改错时, 如果出现代词、介词、形容词, 就会关注这些词是否用错;如果有分词ing, 就自然想到是否应为过去分词ed;如果文中有助动词have, 系动词be, 就首先考虑主谓一致和时态问题。考点过于集中的题目设计会让学生养成许多不良应试习惯。要提高题目的综合性, 需精心设计语法、词汇类错误, 使其与固定搭配、逻辑错误和语篇能力检测相结合, 如连词与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紧密结合, 介词、冠词和固定搭配相结合, 使题目看上去是在考查词汇或语法, 但实际考查的是语篇连贯与衔接能力以及考生对短文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 (3) 综合改错与阅读、写作有密切的联系。综合改错包含了阅读理解两种最重要的技能:略读和查读, 同时也是对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测试, 因为学生不仅要识别错误, 而且要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改正。因此在设计题目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篇章理解能力, 促进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步提高。虽然要设计出考点均衡的题目有很大难度, 但如果设计者能从实际测试中总结经验, 就一定能设计出综合性强, 高质量的理想测试题目。

总之, 以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为参照标准, 目前大学英语六级综合改错题型的内容效度不够理想, 这主要是因为题目大部分是词汇和语法题, 涉及的语境较小, 学生无需了解文章全部内容, 只要仔细研读含错误的句子就能完成题目。该题型被质疑为只能检测基础知识和低阶技能, 不能测试受试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提高综合改错题型的内容效度, 设计者需认真考虑语篇语料的选择, 把题目设计重点放在语篇层面的意义辨别和内容理解上, 而且要注意考点的多样和均衡, 尽量覆盖学生在大学英语层面上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Oller, J.W.Jr.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Longman.1979.

[2]刘建达, 杨满珍.成段改错试题考了什么?[J].现代外语, 2001 (2) .

[3]陆巧玲.CET-4阅读理解内容效度分析[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08 (5) .

[4]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内容设计综合应用 篇7

一、高校校园网的功用及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1. 高校校园网的功用。

(1) 信息披露。一般国内校园网主页都包括了学校简介、部门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专业简介等介绍性内容。 (2) 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高校校园网提供大量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 这些资源成为校内师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3) 为办公自动化和社会服务提供平台。校内的各种事务, 包括学生事务、教工事务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如高校普遍使用的学生选课系统、教师系统、毕业论文系统等等。

2. 校园网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1) 开放式教育初步形成,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互联网的发展, 使得高校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 信息渠道增多, 带来不同价值观和文化的冲击。 (3) 新型教学手段应用, 对高校教师提出新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 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校园网设计应用的不足之处

1. 校园网无法体现本校办学特色。

从各个院校的校园网可以看出, 页面设计和内容都大同小异, 功能也十分接近。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本专科院校, 其页面中无非包括该校简介、主要专业、部门设置以及一些新闻通告。从页面设计和内容设计中很难看出本校的特色和优势。

2. 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为教学服务。

目前高校校园网都具备了一般的辅助办公的功能。利用校园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通知下达、工作安排等活动。很多高校架设了学生选课系统、教师系统、财务系统等等。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自动化办公和日常服务活动, 这是对校园网非常好的应用。但是, 对校园网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不够充分, 也就是校园网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没有真正地在教学上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沟通途径。

3. 没有从受众角度出发设计网络内容。

随着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经济的发展, 针对网民浏览网页的习惯设计网络功能成为网络设计者的共识。国内某网站创建者在网页设计好以后, 他作为一个普通网民首先试用, 如有不满意之处再采取改进措施, 其指导思想就是设计要简单, 傻瓜式的操作, 让一个不太懂互联网的人, 没有接触过电子商务的人也能应用自如。那么作为高校, 虽然不是纯粹的商业经营者, 但是高校的功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 服务的对象有老师、学生还有一切关心学校发展的人, 而他们都可能成为校园网的访问者, 校园网络的设计应该使他们很容易的从网页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目前我们的校园网网络设计很难做到这一点, 除了那些明显的大标题以外, 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道应该在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4. 没有更好的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网都有若干系统组成, 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功能。比如后勤服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教师系统、学生系统等等。但是很难将这些系统整合, 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 特别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没有完全搭建起来。在这一点上, 普通中小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开设教师博客, 允许学生参与讨论;学生开设学习博客、作文板块等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开展师生交流。将名师风采、学生风貌在网络上展现无遗。这点正是高校校园网所缺乏的。

5. 没有体现本校的文化特色。

学校除了有自己的校风、校纪、校训, 还应当突出办学理念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而这些应该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各项活动中。美国高校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美国高校从塑造学校物质文化、举行学校仪式、创立荣誉体系、传递校园故事、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以及进行领导能力训练这五个方面将办学理念具体化为校园文化活动, 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三、校园网设计应用方面的改进措施

1. 通过校园网设计突出高校“服务”理念。

校园网主页是最经常被访问的页面, 在页面设计中, 要发挥页面设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跳出思想的窠臼, 设计出既不失严肃又特色鲜明的主页, 既能满足浏览者的需要又能给浏览者新鲜感受, 并且能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体现在校园网整体设计中。

国内外很多高校页面设计中融入了“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浏览者进入页面后, 可以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举例来说, 北京大学主页中的主体板块包括“新闻资讯、北大概况、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招生就业、合作交流、图书档案”等内容, 这也是国内高校普遍的一种主页设计方法。而美国公立大学UCLA加州 (大学洛杉矶分校校园网的主要板块包括“Prospective Students, Current Students, Parents, Faculty, Staff, Kids&Families, Alumni, Visitors”, 其设计主要是根据访客的身份来分类。如果你是一个将要进入UCLA的学生, 你会在“Prospective Students”这一板块中了解很多关于UCLA的信息, 比如学校各个学科的简介、科学研究、校规校纪、校园服务、继续教育等丰富的内容。访问者只要顺序点击标题就可以获得想要了解的内容。)

2.利用校园网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目前国内高校校园网都有图书馆资源下载服务。在校园网上一般可以查找部分科研资料, 但是资料的更新速度比较慢, 内容相对滞后, 查找到的往往是几个月前的出版资料;查找国外相关科研成果不够便捷, 很多高校无法提供内容丰富的国外科研成果。

此外, 国内高校利用校园网进行辅助教学不够普及。有的学校比较重视网络教学, 有专门的网络教育学院, 开设网络课程, 进行在线培训, 提供教学资料下载。但是很多高校由于教学科研水平不够突出, 就忽视了网络辅助教学功能的建设。其实网络除了传播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内容以外, 还可以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服务。比如学生作业的上传下载、对学生作业自动打分 (限于容易标准化的课程) 、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上传下载、在线考试等等。

3.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相对于中小学, 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明显滞后。高校校园网没有强调师生交流这一功能。除了在教师介绍的时候有电子邮件地址供学生联系使用外, 基本没有其他更好的在线交流平台。因此, 高校应当加强校园网在这一方面的功能。比如开设师生交流平台, 提供双向交流通道。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介绍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 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

4.利用校园网宣传本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文化特色。

通过浏览国内高校网页, 可以看到一些民办高校紧追国际潮流, 在校园网设计上体现了自身的特色, 但国内大多数院校校园网设计内容千篇一律, 很难看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学校各类学生团体活动、学校的科研特色、学校的知名学者、志愿者协会等等, 在校园网上难觅踪影。将这些内容在校园网上宣传, 使将要进入本校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传统特色, 使他们更加向往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通过宣传学校的各种部门组织和团体, 可以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 特色鲜明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发展之道。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 要脱颖而出, 就要加强内功的修炼。校园网的建设将在信息化时代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高校教学科研、文化宣传、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例如, 高校可以尝试以数字信息等媒体为载体, 宣传校园文化, 如校园DV、手机彩铃等,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

5.对各种系统进行必要的整合。

上一篇:篮球活动下一篇: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