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2024-08-31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共10篇)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篇1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1、配合开展立体停车场项目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图纸绘制、报告撰写等;

2、参与项目考察、调研、业务交流及方案汇报等工作;

3、能辅助完成方案设计或深化项目设计;

4、理解并按要求完成项目设计意图,在指导下(或独立)完成小型场地规划设计;

5、了解、研究和分析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

规划设计师职责21、水上/陆地游乐主题园、温泉度假村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对整个项目的方案把控、景观环境以及重要节点的细节设计。

2、负责项目小组设计创意、技术和管理工作,负责所承担项目的景观概念、方案深化设计,在扩初设计阶段负责将方案的最终成果转化为CAD总图,并对各景观要素的效果提出明确的控制性建议,确保方案效果得到完整落实。

3、参与在谈项目的现场考察和调研,把握甲方的设计意图,独立完成项目从方案规划到初步设计平面布置图确认阶段的工作。

4、充分理解公司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提升本小组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使员工能够在公司长期愉快服务。

5、完成公司和业务部交代的其他工作。

规划设计师职责3

___对文旅项目前期方案的主题定位、产品策划、商业策划与后期商业运营、落地实施的整合把控;

2.负责文旅项目的市场研究、调研分析,提供有效的市场分析报告;

3.负责文化旅游、商业活动相关政策、信息的日常收集、整理工作,形成汇编并定期上报。

规划设计师职责4

负责园区规划设计,编制控规、修规和概念性规划方案;

对项目开展实地勘察、市场调研和相关规划资料的收集。

研究各类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理念,跟踪行业发展趋势。

规划设计师职责51、负责规划方案设计,依据现行的规划原则和设计规范,科学思考、分析、运筹当前项目,提供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案;

2、熟练运用cad、photoshop、sketchup制作设计成果,并完成相关成果的表现与说明;

3、编制规划方案各阶段的设计文件及相关进度;

4、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规划设计师职责61、协助完成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等前期工作;

2、根据规划要求,与主创规划师共同商讨规划设计思路、主题、整体定位、整体方案等;

3、完成图纸、说明、文本、方案汇报稿等设计工作;

4、能理解、执行和贯彻上级的工作要求。

规划设计师职责71、负责拓展部对外投标项目中店铺形象设计的平面图绘制;

2、制定对外投标项目中店铺形象设计的概念设计规范;

3、负责沟通协调店铺形象设计、深化、施工等事项;

4、熟悉施工合同、施工图纸、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篇2

结合目前正在各地开展的诸如Scratch等新兴教学内容,以及正在兴起的基于机器人和3D打印为主要内容的创客教育,我们虽然已经意识到教学模式对这些教学内容发展形成了瓶颈,但是还不能够完全打破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去从容面对。为此,我们很有必要探索在教学内容规划方面的整体设计方法,以期启发大家探索更本质的教育变革。根据先期的教育经验及对未来的教育趋势展望,单就教学内容来看,变革传统的时间与空间安排,以系统的观点,面向整体,从内容上进行单元设计,这是在空间上的一种思路。而对内容进行学期设计、学年设计甚至学段设计,这是在时间上的一种思路。

●单元设计的内容分散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

单元设计的方法有很多,我们需要着眼的问题却是:真正的单元是什么?如果是按照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的单元设计方法,无疑信息技术仍然会走向模块化的内容单元设计,这无助于根本问题的解决。基本内容模块化单元的缺陷是,每个模块的内容难以确定谁先谁后,于是在技术的梯度上缩手缩脚,不能很好地相互深度融合,人为割裂。诸如多媒体与图像或者文字处理,即使是新兴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模块化都仍然会让它们的教学分离。因此,新的单元设计应是在内容、方法上都要在模块上彻底打破,把内容进行分散设计。可以是学习空间设计,如项目设计方法。

在空间上,并不限制学生在这一个单元学什么具体的技术内容,而是以研究行为为先导,能够在本单元的规划之下完成一定的学习计划。例如,信息的获取。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不仅有阅读,也包括交流。谁又能否认无目的的聊天、游览不能获得信息呢?我经常举几个已经工作的学生的例子。其中一位在欧洲做项目策划,平时就是找客户聊天,与朋友交谈,到处走访,单位不鼓励去办公室上班,因此他更能够在无目的的“溜达”中发现项目创意。这就是信息获得的空间上的特点。回到课程,我们不在具体内容上做过多限制,而只是提供一些必要指导,学生可以针对一定任务、项目或者自我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份信息获得方面的调查报告,也可以是说明自己的技术选择与使用心得,我们管他是用了因特网搜索、维基百科、在线问题、论坛微博,或是其他哪些技术呢?

在时间上,不再按模块划分具体课时,而应以单元、学期等时间进程整体划分课时。例如,有的单元共4课时,有的学生可能用3课时在漫游网络,教材内容都是参考,而到了第4课时才针对教材梳理知识体系,进行技术总结,如果时间不够他需要自我弥补,或者在新单元学习时,这些学生就会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了。又如机器人学习,并非一节一个传感器的学习才是有益的。学生可以用一节课去试验一下各种传感器,在另一节课去组合创意,后几节课不断筛选、改进传感器,达到设计目标。在学习时间上,我们没有人为规定哪一节课学什么传感器,这样整体划分课时才是与新教育相符合的单元设计。

因此,我们在单元设计时,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在空间、时间上的分散性指导和整体性要求应是辩证统一的,仍然以模块分类去进行基础知识、模拟练习这类的学习并非是单元设计的变革。

●学期、学年、学段的静态设计与动态管理

从“我是电影人”这个大主题设计来看,一线教师是很有教育理想的。这实际上是类似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模式,这个设想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可以部分地借鉴。不过,可能在时间上战线拉得过长。如果这是传统的技术教学,这样几年的深度学习计划是可以培养出非常高明的技术工的,但在信息技术时代把各种内容规划到几年之中持续学习就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进行大众信息教育的目的上会缺乏合理的节奏。那么,学期、学年,甚至学段,如何进行整体性设计呢?我们的观点是,设计应是静态的,管理应是动态的。

静态设计,是指可以大体规划每一个学期、学年,甚至学段,要完成哪些技术的学习,这是一个静态的规划。在静态规划中,不必考虑过多的时代变化、技术发展,甚至是技术内容之间的交叉,也不要让一种技术内容必须要负载起其他技术内容学习的重任。例如,我们没有必要在学习操作系统中过多涉及图像学习目标,反之也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可以按学期,针对一定的项目,或者学校的活动,如第一学期学校可能会在文艺演出、科技创新等有一些计划,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计划进行静态规划学习项目与活动。这学期,一部分学生可以学习手绘、摄影、公益广告等图像技术去参与艺术节的平面设计,另一部分学生也可以学习摄像、视频编辑等视频技术进行专题片的创作。总之,这一学期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动态管理,是指我们在实际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内容及学习水平是要动态跟踪、动态管理的。例如,在学生方面,在本学期中,有的学生可能兴趣发生了转移,或者由于活动需要他改变原来的学习计划,如不再学习视频编辑而改为图像加工,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学习计划和他自己的学习进程。又如,在学习内容方法上,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探索的进程,部分学习图像加工技术的同学,最终选择另一个更符合他们作品设计的软件或者技术,而不一定要按教材原来规定的内容继续学习,因为技术是相通的,只要他们技能得到提高,对技术有了深度体验,哪种软件操作都不会是难点。因为,动态管理也仍然是用时间换空间,在较长的学期中适度调配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技术目标。

从一个学期的基本规划到一个学年,这可以是在内容上的递进设计,如第二学期可能要让技术更综合,那么技术的交叉会更多,视频小组需要图像的介入,图像小组也有转换为视频的需求等;还可以是在项目上的递进设计,如社会调查、环境检测等信息获取项目的完成,第二学期可能要着手写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或者给有关部门写详细的报告,这就自然递进到另一个层级的信息加工,当然内容仍然可以是分工、合作下的自我选择,有的小组可能倾向媒体加工,有的倾向科学论述,但都不影响最终的信息加工与集成。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篇3

关键词 用户体验设计师 职责 工作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用户体验”这个词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师和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所提出和推广。如果您拜读过他的大作应该还记得,在其著作《设计心理学》中明确提出:用户体验设计应该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保证用户可以随时看出产品或服务可行性的操作。从事用户体验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便被成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当前,类似市场产品饱和、市场夹缝中求生存、买方市场等商家评论不绝于耳,资本充足的行家投资方向迷茫,在潜在的用户需求和产品匹配的问题上,即使煞费苦心也难以窥探出究竟。但我们身边让消费者心动主动掏腰包的产品也并不少见,例如风靡已久的书籍娱乐功能相结合的iphone。如果你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它并不是超越现有的技术开发出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产品,而是产品的操作方式、功能、软件系统等与某一类消费群的需求非常匹配。显然,当前的企业早已抛弃技术竞争,而是更多关注产品的最终使用者,生产的产品是否能满足用户的心理模式已成为产品开发的焦点。

对于任何一家想要成功的企业而言,“附加值”的高低多寡取决于其提供的“用户体验”的多少。作为企业产品决策者,在决定推出新款设计产品之前,往往仔细思考两个问题:(1)从企业角度,通过新款设计产品,企业可以得到什么?(2)从用户需求角度,用户可以通过新款设计产品得到什么?这两个问题决定了新款设计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也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败。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因为用户体验设计师能够抓住每种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之处,为其量身定做适合其特征要求的良好用户体验,从而协助企业产品成功占据市场份额,赢得消费者青睐,增加用户对企业和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他的职责还包括积极参与整个产品开发过程的每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有效监督,充分考虑到用户有可能采取的每一个行动的每一种可能性,并且去理解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用户的期望值,将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融合,确保产品开发过程中能及时反映问题、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涉及到用访谈法等用户研究方法了解用户的生活状态,研究用户的消费模式和使用产品的经验,记录用户对产品的看法和意见,认识用户使用产品的原因和对产品的期望值,观察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产品有待改进的空间,咨询用户对产品服务的意见和需求等。总而言之,用户体验设计师就是要将用户从各个方面审视一番,找到对用户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答案可能不合常理,也可能不易理解,更有可能出乎意料,但是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铭记:投用户所好,方能“名利双收”。用户研究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研究方法。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提出用户研究方法的三个维度:态度与行为维度,定性与定量维度,网站或产品的使用背景维度;并建立了一个三维坐标系,一次来分析产品开发中各种典型的研究方法。在定性研究中,前期会进行二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竞品研究分析,要设计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整理,中期需要采用民族志等方法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观念,后期还要进行产品原型制作和可用性测试等,整个过程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长期,需要根据项目的时间和投入资金决定。

用户体验设计师作为最具潜力的创新职业,已经通过吸引人的、高效的用户体验方法赢得各方信任,为用户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需求,为企业赢得更好的经济发展前景。用户、产品、设计师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孤立个体。用户体验设计师架起了一座认识用户、理解用户、洞悉用户进而完成设计创新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 汤姆·凯利.创新的10个面孔[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 加瑞特.用户体验要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风景名胜区规划重点内容探析 篇4

国内关于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同济大学丁文魁教授主编的《风景名胜研究》, 涉及风景名胜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建设、旅游开发、保护管理等问题。随后, 田贵君对张家界名牌游览线开发必要性、原则、策略进行了讨论。万绪才等运用定量方法对安徽山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 并将其山地风景名胜区划为三个等级, 提出该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王德利等以黄山为例, 研究了风景名胜区旅游圈的模式和建设措施。汪诚从规划的选址、建筑方案的审查、临时设施管理及健全管理法规、依法治山等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名胜区在规划管 理工作上的做法。胡善风就黄山风景区如何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 以及对黄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措施。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各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 总结归纳风景名胜区在规划中应思考的核心内容, 以期为日后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借鉴作用。

1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生态学理论及天人合一 观念

1.1 生态学理论

风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需要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风景区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 有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群落。以生态学理论作为风景区规划的基础, 才可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 历史上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杂家等都有类似的思想。天人合一即指人的行为应该象天、则天、顺天、应天、遵循自然法则, 按自然规律办事, 其实质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风景名胜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在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竭力维护其自然风貌, 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景点以及服务设施等都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深刻理解和弘扬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为今用。

2 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对可开发景点进行重 组与串联

当一些相互毗邻的景区具有相似的历史渊源, 或者其规划布局上一脉相承, 抑或其景观的形成具有相互影响则可成为系统规划的起始点。其可开发性则体现在其本身的生态与文化价值等方面。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占地564万平方米, 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 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 并加以综合、提高。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 如众星捧月之势环列着十二座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大型寺庙。二者的结合正是由于清王朝“合内外之心, 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结合地形进行合理布局进行的。这些具有相互联系的可开发景点的结合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础, 同时紧凑的关联也使其关系更加完整, 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鄱阳湖汇集了赣、抚、铙、信、修五河之水, 再外泄入长江干流。随水量变化, 鄱阳湖升降幅度较大, 具有天然调节水量、蓄洪的功能。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质, 但由于其存在洪灾、血吸虫、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进行深入开发规划的潜力下降, 使其价值萎缩, 从而成为规划的阻碍。因此, 应该将鄱阳湖及其周边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 在解决了生态问题的基础上, 规划突出其自然景观价值。

3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 承意义的区域选择

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大都与当地地形、地貌特色或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关联, 且二者往往相互结合, 可以并重。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是由黄土高原秦晋狭谷, 黄河、瀑布等点、线、面组成的立体空间景观;而壶口瀑布因不同季节, 不同时间, 不同水流变幻万千。在壶口这一独特地形地貌面前就形成了这种其它任何瀑布都无可比拟的动态奇观。该区域的选择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传承。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地区, 包括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部分。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洗象池等名胜古迹多处。乐山大佛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 开凿于唐, 高71米, 为全国之冠。从古至今, 前来朝拜与游览的人均能体会到其佛教文化传承的内在精神价值。宗教的文化传承依托了自然风景, 同时成为自然风景的点缀, 二者相得益彰。

4 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 的精神价值

规划的实质在于保护, 也就是在资源可持续的保护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和历史的积淀, 其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 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资产都是无价的。

青海湖风景名胜区, 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以高原湖泊为主体 , 兼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观, 湖中有海心山、三块石、鸟岛、海西山、沙岛五个形态各异的岛屿, 山峦叠翠, 景观独特, 其中以鸟岛闻名遐迩。青海湖还是鸟禽等野生动物成长的天堂, 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保护区, 分布有鸟类12万余只。其本身的地形, 地貌具有十分宝贵的物质价值, 而景观保护及生态保护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寺庙最为集中, 香火最为旺盛的。五台山的佛寺, 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 建筑宏伟, 式样繁多, 精细严整, 手法典型, 连续性强, 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 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山林寺庙的本质, 营造了佛教圣地的氛围, 也恰恰体现了其宝贵的精神价值所在。

5 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

确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作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 造成了其规划的复杂性。包括与风景名胜无关的机关企事业及文教卫生单位, 居住人口及用地等。规划的常住人口是有许多因素决定的, 如电力规划等, 从而决定外迁人数。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福建省枕山面海的泉州市北郊, 包括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和西北洋西大景区, 面积50多平方公里, 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其规划过程则体现了应居民的使用要求而及时开发新区域的规划措施。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 又名左所海, 俗称亮海,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湖面海拔约2690.75m, 面积约48.45km2。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 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为解决位于泸沽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中摩梭村落生活与游人游赏之间的矛盾, 在规划中对游线的引导则有意避开重点民俗村落保护区, 体现了能不经过就不宣传不引导的原则。

6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

游览线路的确定和景区景点的组织是使其具有进一步使用价值的开发方式, 也能成为开发整个地块乃至城市的动力。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 由巨峰、流清、上清、太清、棋盘石、仰口、北九水、华楼、登瀛9个风景游览区和沙子口、王哥庄、北宅、夏庄、惜福镇5个风景恢复区及外缘陆海景点3部分组成。近年来, 崂山规划开辟了南线、东线、中线三条游览, 修建了太清、仰口、华楼三条索道, 并开辟了海上游览航线。不同游线的设置更为合理地组织了人流, 使得功能更优化地进行了布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中心, 其规划是以环湖景区为核心的九大景区, 包括环湖景区, 北山景区, 吴山景区, 植物园景区, 灵竺景区, 凤凰山景区, 钱江景区, 五云景区, 虎跑龙井景区等。每个景区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挖掘与开发, 并形成体系, 掌控城市命脉。具体到环湖景区, 仍为景点的组织, 恢复西湖周边生态湿地, 整治湖西地区, 建成环湖复线, 疏解景区交通压力, 也为临湖景区提供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

7 资源阶段性的可持续性开发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体现在其生态价值的保护上, 优化景区内经济生产结构, 使旅游发展与景区保护相得益彰。这就要求规划囊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对其容量进行评估从而得出相应的各项实施方案。而其阶段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则体现在近期和远期规划, 从而使得规划体系更为可行。

平潭岛距福州128公里, 为福建第一大岛。199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岛海岸蜿蜒曲折, 岸线长达408公里, 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平潭北、东、南面的长江澳、海坛湾、坛南湾三大海滨沙滩, 面积大, 相互连接, 背后有葱郁的防护林带。海上有岛屿岩礁, 组合条件好, 湾向性好。在规划中, 注重了平潭岛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完善了其规划的内容。

8 小结

风景名胜区规划就是对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景点进行挖掘, 在规划过程中保护并调节地域内因素, 组织游览, 从而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因此, 在规划中, 不仅需要考虑相互联系或作用的不同将可开发景点进行重组与串联, 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区域, 同时还应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的精神价值的基础上, 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 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 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其规划是阶段性的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摘要:本文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与内容出发, 通过对不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例的分析对其规划过程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点及策略, 即将相互联系或作用的不同可开发景点进行重组与串联, 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区域, 并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的精神价值, 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 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 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其规划是阶段性的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篇5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就如何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如何看待高等教育2020年事业发展目标、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政策措施保障等四个问题作了解读。

张力介绍说,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2979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增至24.2%。我国初步形成了若干所向国际一流水平冲击的研究型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高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从不到百万达到五六百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面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制约发展的许多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突出等困难和挑战。根据《规划纲要》文本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张力说,2020年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已不是重点,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规划纲要》文本全面谋划了教育体制改革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高等教育领域,有一系列新的改革切入点和政策措施亮点,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许多都是当前社会关注和热议的问题,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表现出“深水区”改革的典型特点。

有关专家和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1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规划纲要》文本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请问如何评价现阶段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水平,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在校生已经达到2979万人,高校2263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要有一批高校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起到引领作用,这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指标。根据专家的研究,我国大约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进入高等教育强国行列。我们有一个定性的表述,从体系上来说,就是要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这样的高等教育体系里,各类各层次的高校都有一批能走在前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2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

新华社记者:《规划纲要》文本提出逐渐取消实际存在的高校行政级别,请问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大?

张力:对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用三句话来说明:第一句话,必须做,要达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第二句话,怎么做,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立”就是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破”就是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第三句话,从容易的地方做起,逐步向难点推进。

3要让更多创新拔尖人才冒出来

中国教育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此前高校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探索,未来又将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第二,我们将采取怎样的制度设计,让更多的大学办出自己的特色?

张大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0多年来,一批高水平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也是多样化的,要在原有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规划纲要》文本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规划纲要》文本提到十大改革项目和改革试点,其中有一个高等教育提升工程,里面提出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在基础学科方面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去年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筹备工作,已经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多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物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

借此我从七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的主要思路:一是在学生遴选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的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中。二是教师的配备方面,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和授课教师,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三是培养模式方面,突出个性化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四是氛围营造方面,通过世界级科学家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平等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五是制度创新方面,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制度。六是条件支持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都要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七是国际合作方面,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尽快融入学科领域或国际一流科学家群体。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中,第二个部分是应用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问题,既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也要培养少而精的拔尖创新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在研究筹备启动未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研究型、研发型或是能够在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

现在我回答第二个问题。只有通过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建立高等教育的分类体系,才能够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要根据科学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公正规范的原则,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条例和有关政策,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开展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能够合理定位,能够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政策的引导和监督管理,为高校的自我定位、自主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空间。二是要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继续实施“211”工程、“985”工程,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通过启动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地方高等院校,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也就是说,要以重点建设来促进分类发展。三是各个高校自身要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现在的2263所高校都能够注重合理的定位,办出特色来,我们就有希望形成一个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百舸争流、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格局。

4高考录取更加多元化

北京考试报记者:《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到高考录取要建立多样化机制,请问今后有没有具体的措施?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建国:高考改革辐射面广、影响力强、关注度高,我想讲三点:第一,高考制度要坚持,因为高考是我们国家保障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制度。第二,高考必须改革,千校一张卷子是不行的,要逐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新机制。第三,高考的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因为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又因为高考紧密联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稍有不慎就会对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产生不良的冲击。关于多样化录取模式,《规划纲要》文本里提出5种方式,最基本的方式是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择优录取。第二个是自主录取,全国有80所高校每年都在自主录取。第三个是推荐录取,可以学校推荐,可以学生自荐,也可以中学校长推荐。第四个是定向录取,特别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人才短缺的一些行业和部门。第五个是破格录取。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已经作了尝试。

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这种多元录取的模式必须建立在一个重要的政策保障基础上,那就是社会、教育系统必须建立起诚信体系,必须使这种多元录取沿着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方向推进。

5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处理好大学和政府的关系

人民日报记者:《规划纲要》文本提出了十大改革试点,其中之一是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请问现代大学改革试点的具体内容是哪些?目前困扰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难点主要在哪里?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因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在依法确定政府和大学关系的前提之下,所以《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出了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处理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在这个原则下来确保大学办学自主权。这个原则的含义就是:政府和大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机构,大学不是行政机构,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具有办学的自主性。确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二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是要制定大学章程,大学内部要按照章程来实行治理,也可以说是依法治校。大学治理中有一个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关系,那就要在学术领域充分尊重教授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

三是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大学自主办学需要社会参与和监督,《规划纲要》文本提出探索建立高校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一种社会参与的形式,同时还强调了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办学。《规划纲要》文本还提出大学要向社会公开信息,要实行年报制度,让社会对大学有知情权,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最终是要建立一种大学自我发展同时又自我约束的制度。

设计总监职责内容 篇6

制订、修订设计部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经批准后级织实行并监督检查。

制订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并对工作计划进行领导、协调和过程控制,确保工作计划的贯彻实施。

就本部门的技术力量配置、技术管理组织结构等提出方案或建议,制定本部门储备人员和新进人员的培训计划。

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方案评审工作,并对技术方案与技术图纸文件进行审核与确认。

负责设计部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组织执行和监控,对设计部工作实行程序化管理。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发及整理产品库,对设计方案设计力求艺术创新、实用,方案有内涵、力求方案产品成本降得更低;

定期向公司主管部门提交部门周报及月报、月工作计划、培训计划、月度工作总结。

客观公正完成团队的绩效考核工作。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篇7

关键词:区域性;规划;环评;基本内容;要求

中图分类号: X8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15-2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之下,要从源头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开展专项区域性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相关部门的统筹部署之下,区域性规划环评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选择适宜发展的行业,保障区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安全,从而避免对区域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设定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挑战,由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危机正在社会大范围内拓展,这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性的事件和危机。尽管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低端产品及服务,使我国的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状态,需要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而开展区域性规划环评则是首要的环节。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要以区域环境安全为前提,对于不同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要根据不同区域内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和规模的设计,要对区域的行业和空间整体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而最终使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下,获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概念及其发展

区域性规划环评是在规划的编制阶段,在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等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对于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科学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其重点在于对不同区域的地域性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性规划的评价,它体现在规划的全过程,对于促进区域的产业发展、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发展历经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2.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这个阶段重点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预测,并对建设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建设项目初始的选址、开发活动中的环境保护等。在这个阶段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评价程序,可以实现在计算机控制之下的环境筛选、预测评价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相融合,形成了评价、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内容。然而,这一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有其缺陷,它仅是选用可以接受的方案,然而对经济行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并未关注,对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没有实现最大程度的改善和优化。

2.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随着社会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资源呈现紧缺的问题,显露出生产需求与资源紧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而,要以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为核心,从战略的层次和高度,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它是对政府的战略性决策行为提供可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弥补单一项目的环境评价局限性,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多个项目为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在运用边界原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域性环境影响的加和效应、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从自然、生态、社会的角度,对区域性规划环境实施评价。

3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

3.1 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不同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空间布局、地形地貌等内容,要关注不同区域的气象特征和水文特征,对区域的水体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全面的规划,要使区域规划与区域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这就要求不同区域的规划环评目标要根据情况而定,例如:在省级区域内,要评价全省区域内的行业发展方向与规模,要注重评价和分析全省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要根据这些资源分析可能会遭受的环境影响,并提出预警措施。而在较小的区域之内,要根据规划的主体内容进行环评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要针对不同项目或开发方案,提出明确的结论。

3.2 区域规划的经济发展方向、规模和总投资评价

在区域性规划环评之中,要注重分析和评价项目的规模、工艺特点、污染物处理等内容,这些不同的项目产生的环境危害各不相同,需要在区域规划环评的内容中加以体现。在实施区域规划环评时,要根据区域的空间尺度进行控制和预警,要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评价。

3.3 不同行业的工业基地生产状态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时,要评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化工原料的污染特性,还要对不同生产阶段的能源消耗、矿产、水土资源的损耗等情况进行评价。

3.4 工业生产基地的产品评价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时,还要对企业工业生产基地的产品结构实施评价,例如:钢铁厂的产品结构中就存在焦化厂,其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源,这些生产过程中的有机化工原料,要进行全面的评价。还有一些炼油和石油化工基地,也要对其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生产阶段中技术经济的可能性,要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对工业生产的特定生产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如:新生产工艺、新的原材料是否会引导环境的污染等。

3.5 经济产业与人口集聚之间的评价关系

在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过程中,要分析区域内的人口密集情况,还要分析经济产业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等内容。

4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要求

4.1 要具备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技术经济知识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工作中,要对工业经济生产结构和自然资源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水土资源、气候状况、生产力布局等,并对相邻地域的空间布局进行把握,准确地评估环评区域内不同产业的环境污染状况。

4.2 要实施区域性规划环评中的技术经济论证

由于区域性规划环评工作中,要涉及较多的技术经济事项,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例如:在对区域性能源产业进行规划环评时,就要对能源的结构、投资经济等进行全面的比较和论证。在对区域性海水利用的可行性评价中,也要对沿海地域的气候、经济状况等技术经济问题,进行论证。

4.3 全面了解工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污染卫生状况

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较大的工业企业,如:化工、有色冶金、造纸等,这些企业是属于“大污染”的企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生产工艺和科技应用水平,进行不同的分级,这些污染源可以分为严重的污染源和轻微的污染源,尤其是烧焦、皮革、氯气、甲苯等,都要严格依照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要求,进行评价和预警。

4.4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科技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素养

在对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工作中,科技人员要能够深入分析污染物质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对不同区域的产业规模、生产方向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进行科学和可行的规划,并提出区域规划中的修改意见。

总而言之,区域性规划环评需要明晰经济产业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对区域整体的产业结构和方向的定位和调整,还要对区域性规划中的企业生产工艺路线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果婷.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关注要点及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03).

[2] 屈新云.试析当前我国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5(11).

[3] 王亚男,时进钢,李冬,赵芳.规划环评要加强多方联动[J].环境经济,2015(ZC).

[4] 万智勇,李辉.规划环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

[5] 叶冰玲.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海峡科学,2015(03).

[6] 包存宽.十字路口的规划环评往哪走?[J].环境经济,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篇8

护理性质是指护理工作的属性。从整体护理观念来看, 它的性质是:协助和指导病人解决由疾病引起和产生的各种矛盾, 最终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回归社会。

2 工作内容

护理工作对病人及其家属来讲, 从不同角度来看它具有护理、管理、支持、教育和保护等多项工作内容。

对疾病的治疗与健康来讲, 它是忠实的护理者。

对患者的生活起居、病区的活动, 它是循规蹈矩的管理者。对疾病康复的合理化建议, 它是支持者。

对患者在住院期间, 不能发生内部意外和外部侵害, 它是保护者。

通过上述多项工作内容, 多重身份的重担在肩, 所以“白衣天使”的美名落在医护人员身上, 是给予极高期望, 要求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方面不断作出突出贡献。

3 职责范围

由于工作内容不同, 其工作职责也有所不同。

(1) 护理职责:严遵医嘱, 准确无误实施各项有关护理措施, 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 管理职责:患者在住院期间, 应遵守医院各种有关的规章制度。如:病房内不准抽烟喝酒、不准大声喧哗、患者不准私自乱串科室, 以及探视患者制度等, 护理人员对此有管理的责任。

(3) 支持职责:患者在住院期间, 有时对自己病情康复有益和生活方便而提出的合理化要求, 护理人员有责任支持患者, 千方百计满足患者要求。

(4) 教育职责:对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有关知识, 护理人员有责任做好这方面普及和宣传工作。

(5) 保护职责:患者在病房中, 由于行动不便, 活动有障碍, 有可能从床上掉下来、走路会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或者外界有对患者滋扰、寻衅、报复等伤害患者情况发生时, 护理人员主动担当保护者责任。

4 护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 医学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 整体护理观念的树立, 护理人员的素质必须随之提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 品德修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热爱本职工作, 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仁爱之心。

(2) 无私奉献。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紧急情况下, 如抢险、救灾的时候, 要有冲锋在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切为了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3) 勤奋好学。由于医学科学和护理科学不断的发展前进。为了拓宽视野, 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健康要求, 护理人员必须勤奋好学、学而不厌, 以助提高自己技术水平和护理本领来服务于患者。

(4) 端庄可亲。护理人员外表及装束必须端庄、大方、可体。待人要有礼貌, 来有迎声, 去有送语, 长幼有分, 蔼然可亲。不失“天使”之份。

(5) 心细心。护理人员对病情或人情方面出现的任何矛盾都要耐心、细心地, 不要急于求成的去解决。耐心的前提是认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思考解决矛盾的几种可选方式。成熟后, 要细心地, 逐步地化解矛盾。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感觉。

(6) 变被动为主动。患者在初期, 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护理。护理人员要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掌握的经验, 经常地、不断地向患者进行健康保健等知识的传授, 使患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和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 不但治了病, 而且还初步懂得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也减轻了工作负担。

室内设计师工作职责内容 篇9

2、开展工程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深化设计、审核图纸,对工程施工进行设计交底;

3、制定项目设计规划,对项目设计整体效果负责,对项目工程进行设计监督,确保工程设计效果完美实现;

4、负责方案后期项目现场的协调配合工作;

规划设计师职责内容 篇10

林政管理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 是林业资源开发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政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 林政管理广泛指含林业立法在内的国家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全过程;从狭义层面上来讲, 林政管理工作是指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对森林资源开发过程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资源配置、统一管理和协调控制的过程。当今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规模的逐步加大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也造成了森林储备资源的不断减少, 地球的生态环境真正在逐年恶化。做好森林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林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含4个方面。

(1) 林政管理的主体部门。主要包括国家林业主管部门, 即国家林业局和各地方政府设立的林业局、林业厅等部门。另外还包括经国家林业部门授权设立的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

(2) 林政管理的对象。即是一切森林资源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利用等各类工作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如林地管理、生态绿化等工作;二、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如木材砍伐、木材运输和销售、经营等活动。

(3) 林政管理的依据。为国家的现行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 也包括地方政府所颁发的地方治理条例、行为章程等政府承认的规范性文件。

(4) 林政管理工作的任务。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有组织、有规划保护和利用等活动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指挥和调控。

2 林政管理的内容

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可以总体上概括为“六个管理一个处罚”。六个管理包括“林业法规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管理、采伐管理、木材运输管理、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一个处罚即是林业行政处罚。

2.1 林业法规管理

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制定林业管理工作的具体适应性和实用性政策, 并通过工作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反馈与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逐步完善林业政策与法律体系, 使林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2 林地林权管理

依照国际政策、法规, 确定林业可利用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对资源开发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多方纠纷按照管理规章进行调解, 维护林业生产秩序, 保障森林可利用资源的适度性被利用, 同时保障资源所有和使用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开展林业林权审核、使用、维护与保护等工作。

2.3 森林资源管理

对森林资源的开发现状和未开发资源进行资源统计、保护, 并适时调整和更新资源管理方法, 与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接轨, 创新工作开展方式, 并做好档案管理、资源静态和动态变化数据库的建立, 全面掌握资源消长变化等情况。

2.4 采伐管理

核定森林资源采伐限额, 并根据计算参数数值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计划采伐量, 对资源采伐的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做好伐区划拨、检查和验收工作;依法对森林资源的限额采伐政策进行工作落实跟进和监督;宣传国家森林资源采伐控制法律、法规, 对违法、违规采伐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查处。

2.5 木材运输、经营加工管理

贯彻国家的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条例, 并跟踪和监督木材管理运输过程。配合国家和地区工商管理部门, 对木材经营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管理和调控。

2.6 林业行政处罚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所包含的具体条例, 在国家和所属地区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各种违法、违规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3 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

林政管理工作大的职责范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也体现出不同的内容。时代的发展要求任何工作的开展形式不能一成不变。林政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只有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林业资源利用实际情况才能提供工作的质量,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积极的力量。当前林政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以下内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宣传林业政策、法规, 配合有关部门的林业宣传政策, 开展林政管理工作内容的各个环节, 并在工作实践中研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研究具体的解决对策;提高林政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充分发挥人才在林政管理工作中所凸显的重要地位性;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组织拟定林政管理的规章制度, 逐步完善林政管理工作机制;贯彻国家制定的采伐限额、凭证采伐、木材运输和销售经营等具体制度, 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相应惩处;按照国家审批流程办理林地征用、占用活动;调解林地权属纠纷, 完善林业管理与保护机制, 确保林业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配合相关单位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行为, 依法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

4 林政管理的特点

4.1 复杂性

林政管理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它涉及到林业生产、运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林政管理工作中, 需要应用到林业科技知识、生态育林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行政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学知识等多个学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林政管理人员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同时又要具备能以大局观处理林业发展问题的长远眼光, 以满足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工作需求。

4.2 执法性 (或强制性)

林政管理的执法新特点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标准相一致, 在工作实践中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活动规范。国家法制、法规的执行是强制性的, 不能以个人意愿为转移。同样, 对违反林业政策和法规的行为, 执法人员要给予坚决制裁和惩罚。

4.3 林政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广泛性特点

林业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工作纲领。要做好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广泛地向一切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个部门宣传党的林业管理工作要求, 并结合地区实际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工作内容做出适应性调整, 以满足地方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

5 对林政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5.1 我国林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林业管理法治观念淡薄

纵观我国的森林资源地区分布情况, 可发现森林资源大多集中性分布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偏远山区。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林区周边居民的法制普及程度不高, 人们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居民普遍存在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观念, 难以顾及到国家林业发展的大局观, 不遵守国家相关森林资源保护和砍伐政策, 对林木的破坏和乱伐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更有不法分子不顾国家明令禁止砍伐的要求, 对林木资源进行大面积的偷伐,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5.1.2 林地侵占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 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量不断加大,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这种快速发展形势形成了明显的冲突性。这就导致大面积的林地资源被侵占。在一些地区,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 促进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 占用林地作为建设用地,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林业用地也被大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所侵占, 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何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与农业生产活动对林业资源造成的破坏, 成为林政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5.1.3 林政管理力量薄弱, 工作难度较大

林政管理工作的任务量巨大, 且工作流程较为繁琐, 需要涉及的协作工作部门较多, 因此, 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配置上要求较高。而在林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中, 常出现资源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人力不足的现象, 导致林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

5.1.4 木材加工企业违法收购木材

近年来,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严格控制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的积极政策, 保护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后, 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使用木材作为原材料的企业面对木材紧缺的现状更是难以生存。企业领导层的狭隘市场经营政策促使了行业内部违法收购、盗伐木材问题的滋生。非法木材资源满足了企业低成本购入的需求, 同时也助长了社会猖狂盗伐国家森林资源的不良气焰, 加大了林政管理工作的难度。

5.2 解决林政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5.2.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林政管理工作要做到高效的开展, 首先, 要做好林政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教育工作, 只有思想觉悟认知上的提高才能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另外一方面, 要加强对林区周边居民和企业负责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给他们积极讲解国家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使其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同时, 还可以与周边企业和居民订立规章制度与约定政策, 通过多方的协同合作来完善护林机制。国家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以调动民众的护林积极性。其次, 完善林政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 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 增加护林管理人员, 将区域管理和职责划分具体到个人, 逐步完善护林网络体制。再次,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大力促进林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投入资金并分配技术人员指导当地人民种植经济农作物、开展养殖业、发展特色经济等, 提高其经济收入, 使山区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最后, 重视宣传森林的生态效益性, 提高林区周边局面的思想觉悟, 以国家发展的长期利益为出发点, 积极做好森林防水土流失等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促进我国林业的长期发展。

5.2.2 严厉打击乱占、乱伐行为

要做好林政管理工作, 必须切实打击乱占林地、乱伐木材等无视国家法律、法纪的违法行为。对周边企业生产偷伐行为依法严惩企业负责人, 严重者勒令企业停产并追究企业法人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 对周边农民非法侵占林地、非法扩大农业用地的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应采取强制性措施, 严厉打击无视国家法规、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同时, 要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积极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 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 提高各项工作的开展质量。针对占用林地的行为, 林政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文件的审核和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允许条例办事。在林政管理工作中, 要正视自己的职责和权力, 不能知法犯法, 利用职权做出破坏森林资源的追求个人利益的狭隘和违规行为, 对内部人员的违法行为, 要坚决予以惩处, 防止林政管理工作从内部开始腐烂。

5.2.3 扩大宣传工作,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林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正能量, 通过扩大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让群众共同参与森林保护工作, 加大公众的参与力度。其一, 要结合现代媒体媒介进行护林宣传工作, 如增加对报刊、网络、电视的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其二, 广泛吸收各界投入资金, 完善林政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其三, 对先进集体和个人, 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其四, 完善公众监督体制, 吸纳来自民众的先进管理经验, 提升林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6 结语

林政管理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林业发展大计, 可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关系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我国的林政管理工作现阶段发展中已然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从提高公众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做起, 加强宣传工作, 有效发挥林政管理工作在林业建设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价值性, 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 我国对林业资源的调查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对林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林业信息量不断增加, 传统的林政管理工作开展方式已然难以适合新时期发展的需求。重新审视林政管理工作, 细化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结合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要求, 为我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是现代林政管理研究人员应深刻反思的重要课题。结合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职责特点, 分析了我国林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探讨了做好新时期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林政管理,内容,职责,特点,管理方法,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义希.加强林政管理服务林业大局[J].中国林业, 2010 (4) .

[2]丹珠昂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我省资源林政工作推上新台阶[J].云南林业, 2005 (3) .

上一篇:动物的启示100字作文下一篇:纪念抗战的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