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与设计(精选12篇)
景观规划与设计 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增率高, 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近几十年, 单纯追求农业收入, 盲目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方式直接打破了农业景观的自然属性, 又降低了传统农业景观中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严重破坏了农业景观的美学效益及生态效益[1]。因而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各类农业景观的规划势在必行[2]。在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优化, 提高农业景观的多样性, 以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我国的农业景观规划工作。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景观 (landscape) 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的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3]。景观生态学 (lanscape ecology)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门刚刚崛起的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涵盖了地理、生物、野生生物管理、林业、农业、景观建筑以及区域规划等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生态过程与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4]。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 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基本原理应至少包括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1]。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于景观环境要求, 由单纯追求物质利益逐步向可持续、和谐发展转移,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
2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
农业景观包括农田、耕地、林地、农场、牧场、鱼塘和村庄及道路等镶嵌体, 以农业特征为主, 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理想的农业景观规划具有农业的第一性生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并具有作为一种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农业景观规划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手段, 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 构建生产高效、生态稳定和社会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5]。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的使用, 提高土地生产率, 增大农业生产效率, 使得农村各产业蓬勃兴起, 但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压力下, 耕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等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而如何对农业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问题。
综上所述,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最终目标就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既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 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又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 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生物、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6], 使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对背景及景观总体布局的系统分析, 县域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1) 背景分析。景观在区域中的生态系统分析及评价和空间配置。 (2) 总体布局。满足景观整体的多样性和局部点的多样性, 并制定规划与设计目标。 (3) 生态特性规划及实施策略。该文以绵竹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设计。
3 规划案例
3.1 研究区背景
绵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为沱江的发源地。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 山高谷深, 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 属近代河流的冲击平原, 其形状如一只金笔尖。绵竹县大致为高、中、低山, 有台地、阶地及河漫滩等多种地貌类型, 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 四季分明, 夏季暴雨较多, 常有洪涝。冬季长而少雨多阴天, 水资源丰富, 其主要河流均为沱江水系, 自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平原, 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多以水稻土为主, 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地区。
绵竹县面积1 245.3km2, 总人口52万人, 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发达,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将市区与各乡镇紧密相连, 具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条件。农业技术推广较快, 间作轮耕技术、立体种植及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 农业灌溉条件较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 从景观规划理论而言该区资源和农业景观变化较多, 经济和生态功能丰富多样, 其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较高。
3.2 研究区规划目标
该区景观仍属于典型的农业景观, 全县自然条件差异大。东南部冲击土区光热条件最好, 是生产潜力最大的农业区, 而高、中、低山区域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小、人口压力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规划时应以生态功能恢复和保护及农业土地利用为主, 逐步建立空间合理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生态特点, 合理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在保证基本农业产量的同时, 发展林、牧、副、渔等其它产业;协调土地利用比例, 提高整个区域农业总生产力。逐步恢复和提高农业景观产物的产量, 促进经济发展, 维持生态平衡,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区域生态功能背景分析
研究区受区位作用制约, 以乡镇为中心, 向外围集约菜地、耕地和果园的环带依次交替为其表现形式, 构成了整个区域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自盆地东南边缘分别以生态保护林地、经济园林地及向内部呈条状过渡的农业耕作用地为三大主要功能区。
3.3.1生态保护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西北部, 高、中山地带, 海拔高度700~2 000 m, 主要为自然土与紫色土区。 (2) 功能:其主要功能为生态保护, 以发展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 形成天然的环境卫生隔离和保护屏障, 是该区开发利用的方向。 (3) 依据:地区以高、中山地为主, 多为石灰岩、变质岩以及沙页岩风化发育而成, 由于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覆盖率比较低, 因此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 同时由于土层质地较薄, 有机质较缺乏, 严重缺鳞, 导致该区不便耕地。
3.3.2 经济园林功能区
(1) 位置:大致分布在绵远河河漫滩与石亭江河漫滩两岸。 (2) 功能与利用方向:以经济林种植为主, 适当增加或扩大梨、苹果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采取掺沙改泥、增土改薄和开沟排湿等措施, 防止洪水淹没和冲刷, 遏止水土流失;坚持土地利用、改造与建设相结合, 目的在于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最大化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3) 依据:地处河流两岸, 灌溉水有一定保证;地形以河漫滩一级阶地为主, 坡度较缓, 可供耕种;土壤为灰棕冲积土和灰棕冲积水稻土, 质地偏轻, 保水保肥差, 抗逆力低, 农业生产潜力开发受到极大限制, 但通过果园经营及增厚土层和增施有机质肥等农田改造, 基本达到了农业生产与利水、保水、保肥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协调。
3.3.3 农耕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东南部, 为绵远河、石亭江等近代河流的冲洪积扇状平原一级阶地。 (2) 功能与利用方向: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 粮食和蔬菜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以高效、持续、稳定、高质的农业为发展目标, 通过以农田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重新构建及农业管理为基本手段, 以提高地力的耕作方式为目的, 改善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 合理安排作物轮作方式和间作方式, 补偿由集约化农田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3) 依据: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酸碱度为中性偏酸, 水肥气热较为协调, 景观过程以种植业为主, 土地改良为辅, 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典型单元景观规划与设计
3.4.1 经济园林区
根据农业景观的分布现状, 该区景观的空间结构大致以绵孝路 (县道) 为界, 分为东、西两单元, 东、西单元分别外接绵远河与石亭江, 内连农业耕作功能区。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 经济作物与农耕作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提高规划区整体的农业产出。沿河岸两端有银杏树, 其银杏酮、内酯等物质具有杀虫的功能, 并且银杏树树干高大笔直, 对果园也起到了防风隔离保护的作用, 减缓了因河水冲刷所至的水土流失问题。就两大单元之间而言, 东部地区一直以果林为其主导产业, 其病虫害防治、栽种技术等方面更为成熟, 但品种较为单一;而西部地区农耕面积占比较大, 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果林产业, 考虑到绵孝路作为东、西大单元对境外的主要交通道路, 可沿绵孝路两侧增设农产品加工服务站, 便于农产品采摘后的包装及对外运输。
(1) 东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为几大果园斑块在交界处或边缘地区零星的衔接许多小的农耕斑块。地势较为平缓, 土壤质地为沙质, 肥力中等, 但通气性好;邻近绵远河, 灌溉水资源得以保证, 景观相对稳定, 变化不明显, 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发展方向。主要途径:扩大果园种植范围, 合理地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注意不同品种相互之间的空间搭配, 改变品种单一化经营模式, 推广应用立体生态农业新技术, 把猕猴桃与黄豆、苜蓿等固氮植物套种, 豆科植物根系寄生了许多根瘤菌, 这些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植物提供氨使土壤肥力增加, 更有利于猕猴桃的生长, 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达到了生态资源节约和丰产的效果。
(2) 西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呈果粮斑块间作镶嵌的格局。地区土层厚薄不均, 质地偏轻, 石砾多, 保水保肥差, 耕作性不良, 应先改造农田土地, 并以农林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挖高填低, 废除不规则的田埂, 整建条田, 深翻埋石, 增土改薄, 开沟排湿, 扩建水利排灌渠, 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 以提高肥力, 改善耕作条件;合理搭配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空间结构, 注意果园与粮食之间的比例、距离和相互的镶嵌方式;在石亭江以北水肥条件较好地方,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而在石亭江以东片区水分不足, 以种植梨、苹果和桃等水果为主。
3.4.2 农耕区
该区景观设计以农业生产为主, 其基本结构以农业景观为基础, 以河流、防护林、树篱和农村道路为廊, 以建设用地和灌溉水田等为斑块的斑、基、廊空间镶嵌格局。景观建设方面应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增厚土层, 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提高耕地肥力;合理安排多种共生互利关系, 增强物质间循环、能量的流动;完善对内对外的道路交通体系, 扩建树篱, 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低产田土为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 所以可将该区农业景观即基质设计为水旱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 在保水性强的地方混合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 巧妙利用能量循环和水资源, 不仅实现了传统水稻品种的田间保护, 还有效地抑制了稻瘟病的发生;在保水性较弱的地方, 种植玉米和小麦等旱作物种, 在两者间隙轮种马苕、巴山豆等作物, 这些植物既是优质的绿肥, 又是牧畜饲料, 达到对农业资源充分利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3.4.3 畜牧养殖区
绵竹农业有悠久的养猪、牛、羊的传统, 其养殖业技术较为先进。该区农业景观发展方向应以畜牧养殖达到适度的标准生产规模为主, 实现农业资源、劳动力和运输等要素最佳配置。在提高其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建设农产品、畜产品的生态农业循环体系, 具体途径为“种植—生物质原料—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 以生物链的方式将整个区域的种植与畜牧等有机串联结合在一起, 突出农业景观的污染少、节水、节地、节药、节肥绿色生态特点。同时, 绵竹县水资源丰富, 养殖鱼类条件优越, 该区鱼类适生品种众多, 主要有鲤鱼、鲫鱼、黄鳝、泥鳅等, 且市场前景很好, 应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合理扩大鱼塘养殖面积, 建设渔业规模化经营基地, 以稻—鱼和蔗—鱼生态农业模式来提高生物之间的生态循环, 从以往单一的水产养殖, 发展成为一条集养殖、观光、垂钓等项目的产业链, 大大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4 结论
绵竹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通过增加循环层的补缺利用等途径优化设计其最佳空间结构, 将农业景观中的基质、斑块、廊道等元素嵌合,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全面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 也实现了对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在生态效益方面, 通过对景观功能单元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有助于强化和完善农业产业间的生态系统联系 (见表1) , 节约了能源,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和乡村民俗等元素, 在总体布局上优化其景观格局, 在景观内部之间改善其生态条件, 既保持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 又充分发挥了其生态功能, 是农业景观规划的一种发展趋势。
摘要: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肥力”, 更加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以绵竹县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以及乡村民俗等元素,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发展环保型农业产业, 实现社会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参考文献
[1]王仰麟, 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2) :46-48.
[2]包志毅, 陈波.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1) :57-62.
[3]肖笃宁, 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 (4) :356-363.
[4]郭柯, 董学军, 刘志茂.毛乌素沙地沙丘土壤含水量特点——兼论老固定沙地上油蒿衰退原因[J].植物生态学报, 2000 (3) :275-279.
[5]肖笃宁.持续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 (2) :46-48.
[6]戴尔阜, 傅泽强, 祁黄雄, 等.县域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 :59-62.
景观规划与设计 篇2
景观设计是空间规划,而旅游规划是一种无形产品的规划,是服务规划,软件规划是其显著特点。如果说景观设计是舞台设计,那么旅游景区规划是对整个戏剧的设计,除了舞台,还包括戏剧情节、演员的表演技巧、服装、舞美等内容。笔者策划的山东水泊梁山项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人间与天堂景观设计
解决的是人与地的关系,是要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确切地说是一个常住的生活空间;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应该是创造一个有别于常住生活环境的令人激动的短暂生活空间(或叫体验空间)。如果说景观设计要营造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要创造的是天堂,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天堂。也可以所景观设计创造现实,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创造梦境。所以不必奢望游客常住在景区,因为常住就不是景区了,就不能令人激动。
景观设计的产品必须是现实的,而旅游景区规划的产品可以是虚幻的。
通过以上分析,已不难领会景观设计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之间的区别。也许有人会所现在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没有达到这种要求,那只能所国内绝大部分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单位并不专业,至少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要求,而且这也是能够实现的。
规划设计与景观成品再思考 篇3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成品;协同发展;大跃进;规则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一般课题“基于生活方式的城镇广场景观设计方法研究”(14YKC02)
一、思维当中的规划、景观
“建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规划、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景观工程、园林艺术……有些时候,建筑又被纳入到了规划中,其概念外延也因此缩小。在整个城乡规划中,规划是个系统工程,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系统、景观等都是核心表现元素;在一个风景区的规划中,基于一定规则,可以利用一些特点成就一方水土;规划是我们整个城市画卷的先奏,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未来整套行动方案中所有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被规划影响着。
(一)规划决定总体面貌,景观规划只是其中一个元素
在我们目前的城市规划中,一般由政府牵头,规划设计公司形成方案,专家组成员评定讨论是否可行,最后拿出一系列的地方性规划方案出来,分解执行。就连最细节的问题,规划中是否提及,都影响着大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性规划点,不做好预先控制和规划,势必会给后续运营和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规划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完成的,政府部门的职能在现实问题上凸显得非常清晰,规划问题不容忽视,规划细节众多,更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就是一个元素,建筑物、园林中的花草树木,等等。每一个流程都是一个元素,无论是道路系统规划、市政规划、建筑里面的规划、景观规划等,都必须做好,都必须统筹考虑、相互协调。
(二)规划、景观不能说是非专业人士的作品
那种认为规划景观营造是非专业人士作品的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出现这种认识或许是由于受局外因素影响较深,这是源于市场规则太乱,是歪解和误导。我们在很多场合大谈这些问题,有一句能让人记得住的话是这样说的:那些规划大师、景观大师等一般都不亲自搞设计,这些东西都是些水平不怎么行的人做的,而且你想啊,搞施工的不偷工减料怎么赚钱呢?甚至很多时候,一个专业的人员被非专业人员尖锐的提问搞得哑口无言,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深思。
我们不应该在讨论这些规划、景观问题的时候加入一系列的社会游戏规则进来,也不应该将这些讨论随意化,因为这样的误导将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社会性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潜规则大于我们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而有更多的人放弃专业而去钻研游戏规则。
我们不得不承认,好的规划、景观成品,必须要在专业理论基础上加入外规则,而且还要用好。这种观念一定要形成,逐步地改变人们的思维范式,形成我们的思维习惯,逐渐地改变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让我们的思维不再会被误导。
二、现实当中的规划、景观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了10个其他专业的朋友讨论一个小区规划的问题,采用了“头脑风暴”方法,鼓励每一个人说出所有对这个小区的规划见解,而且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说出来的都是有理由的,都有可能是对的,最后把所有人所想到的意见和建议综合之后与实际规划一对比,结果显示这10个朋友说出的问题要完整于实际规划。这一实验的结果,让很多专业人员有所触动,让很多外专业人员有了非议,为什么规划中的有些问题没能处理好?是设计问题、施工问题,是管理中执行力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呢?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鬼城”之说,这个名词恐怕不是规划、景观类专业人员的杰作,而是坊间的形象总结。像“鄂尔多斯50亿建新城如鬼城,清洁工比行人多”的新闻就引爆了网络。
“耗资50多亿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康巴什是一座豪华新城,但同时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鄂尔多斯是内蒙古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煤矿业中心,常住人口150万。康巴什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办公大厦、行政中心、政府建筑、博物馆、电影院和运动场,中产阶级式的复式公寓和别墅将成片的小区塞得满满当当,但现在的问题是,原本是用来安置100万人口的康巴什却很少有人入住。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个地方三面被黄河环绕。13世纪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途经此处,将这里定为他的长眠之地。这里的蒙语地名是‘鄂尔多斯,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GDP连年攀升、增长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的鄂尔多斯,凭借丰厚的经济实力,在一片荒漠中建起一座新城——名叫康巴什。只是,地图上的这个新地名,不仅是座新城,也是个‘空城——一期工程方圆32平方公里的城市,街道上鲜见行人,没有人气。”
这个特殊的例子似乎有点滑稽,看似与规划、设计专业毫不相关,我们如何去评判呢?而且不止这一处,比如“常州鬼城”、辽宁省营口新城现状、温州楼市现状等,这一系列跟规划、建筑、景观是密切相关的,你如果单看一个小区规划,会感觉挺好;单看一栋建筑,也会感觉挺好;单观一处景观,仍然挺好,因为天空很蓝。这就是我们现实当中实实在在的规划、建筑和景观问题。这一系列的大跃进式的规划建设问题带来的将不仅是行业内乱的问题,还有更多的牵连性。
这几年新城规划在爆发式地增长进程中,让人民大众看到了历史性的新希望,前途一片光明,路途绝对宽敞,各地纷纷大出规划、大搞建设,大修公园,一切都在往高、大、上的方向看齐,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在其中,公园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必去的一些地方,但你当看到原本荒芜的山坡被适当地平整一下,埋点水管,胡乱放几个石头你就会有特别失望的感觉,此前听说是投资巨大,设计独特,风景秀丽,一想一对比,触动更大。
三、规则的社会性、人文性
2012年开始,我们国内无论是政策上还是地方,都在大力宣传做文化建设。很多人也许不理解,那这个文化建设,跟我们的规划、建筑、景观有什么关系呢?似乎也不是同一个部门啊,我们是不是用不着去深究呢?
(一)我们认识的规划规则、建筑规则、景观规则从何而来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些规则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统一称为建筑规则。我们为什么要做规划、为什么搞修建、为什么做一系列的景观出来,最根本的问题是有社会需求,这些规则就是基于基本问题逐渐演变来的。规则来源于现实,是一个根据大自然的变化规律长期总结、完善、提高,而后再继续优化的具有约束性的一种制度或者章程,具有大众认同性、社会普遍性、约定俗成性等。因为是由人们一起制定,故根据实际情况,规则的变动也是常有的,主要根据人类生活习性的变迁、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等。
为了保证规则的有效执行,统一规划管理,这些规则一般有政府主导来完成并执行,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下列规定:1.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2.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乡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4.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以及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我们所学习的规则到底具备哪些东西
规划规则是从全面考虑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各学科科学指导性原则。比如保护环境、改善经济、节约能源等。2.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本主义,遵循人文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线。3.具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的相关内容和约束细节。4.建筑规则的高层次性创造。我们的规则都是为更好地发展制定的,去旧纳新并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规则本身都在逐渐地发展和更新。5.规则本身的三维一体思路。规则本身是一个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包含“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还有一定的指导性,将更好地促进文化建设及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三)文化内涵在规划、建筑和景观中的重要性
中国园林在全世界都有引领之地位。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从古到今,我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以及与自然融合的理念影响深远,独树一帜。中国社会传统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于其内。”我国传统的园林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文化是景观的背景因素、影响因素,在规划、建筑和景观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学习规划、景观的总结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好的设计最好是在没有政治因素干扰、经济因素诱惑、时间上宽裕等情况下完成的,将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理想状况。但事实上,课堂能学的东西是专业的,但完成好一个规划、建筑或者景观不单单是专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理想与现实很好的对接,我们的学习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专业之外的东西远远大于专业本身,连专业内容都学的不好,想做好一个规划、建筑或景观实体实在是有难度的。
参考文献:
[1]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罗言云主编.园林艺术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城市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 篇4
1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理念
首先小区的景观应于整体风格相协调, 因地制宜是小区绿化的基本原则, 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在营造小区景观时, 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景观建设中, 让人们在亲近自然之时也能感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其打造成集休闲、运动、交流为一体的宜居环境。
其次植物品种的选择。以生态平衡为主导, 合理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要考虑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及易于养护管理的特点, 小区的骨干树种应选择高大的乔木。根据规定, 新建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 旧区改建绿地率不低于25%。因此大的乔木不仅能提高小区的绿地率, 还能发挥草坪所不能比拟的生态效益。据资料介绍, 一亩树林每天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 放出49千克氧气, 而一亩草每天吸收25人的二氧化碳, 释放25人的氧气, 因此, 小区绿化在提高绿地率的同时更要提高绿地指数。
在植物配置上, 重点发挥植物的各自的特点, 坚持多元化植物种类配置原则, 通过针阔结合, 乔灌结合, 速生与慢生, 花色与叶色的不同搭配, 创造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使小区绿化达到春花, 夏荫, 秋实, 冬青的四季景观。
2 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小区是由很多部分组成, 如道路、广场、楼间绿地等。因此在地进行小区景观规划时, 首先要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 坚持“自然化、生态化、人性化”的原则, 使小区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2.1 入口景观区。
入口广场是小区的门面, 力求突出、醒目。构成居住小区入口景观的元素成分主要有植物、灯光、雕塑、铺装等, 这些要求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一起构成具有特色的入口景观。
因此在雕塑、小品等搭配上要与小区整体风格相一致, 在植物选择也要根据小区的整体景观特色, 使其不仅成为代表小区形象的标识, 而且成为具有独立景观意义的艺术作品。
2.2 综合活动区。
小区的中心主广场显然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其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突出小区主题、绿色生态的前提下, 从实用功能出发, 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活动空间。
小区广场的形式是人们视觉上的第一感受, 人们可以采用灵活的构图方式, 通过弱化广场边缘的形式以避其生硬, 从而与周围的小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绿化设计中尽量选择具有较大树冠的大乔木, 以增添广场的绿荫, 不仅能降低室外温度, 而且让人心情舒适。并通过设计合理的休息坐椅等公共设施, 以拉近广场与人们的距离, 使其成为是邻里之间展开交流的平台。
2.3 宅间绿化区。
宅间绿地是小区中设置最多的休闲绿地, 因为他遍布于整个小区, 对大多数居民而言, 它是既有景观又有交往设施 (花架、桌椅等) , 又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 并且精致的设计能对小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增强小区的吸引力。
在设计上应以安静、舒适为主, 营造各具特色的休闲空间, 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景观营造上给人创造一种优雅而闲适的环境, 体现小区内外的环境差异, 使人们在小区内就可以享受绿树环抱的大自然的感觉。植物品种的应用上, 结合四季植物特点, 通过合理搭配, 使人们在视觉上淡化高楼的影响, 并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形成安静, 详和的生态环境。
2.4 健身活动区。
在小区内活动时间最长的就是老人和儿童, 设计合理的运动场地及游乐设施能够极大的满足他们日常生活需求。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其分为老人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
在老人活动区内可以设计一些些卵石小路, 在创造景观的同时发挥脚部按摩做用, 多设计一些林荫广场, 多增加一些健身设施, 为喜欢锻炼的老人提供有利条件。多设计一些石桌石椅等休息设施方便老人使用。
儿童活动区要多设置一些色彩丰富、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 增添孩子的游戏兴趣。并且要尽量形成封闭的空间, 减少出入口数量, 方便家长看管。在植物上要选择无毒无刺, 花色鲜艳的乔木及灌木, 符合孩子们天真浪漫的性格。
3 居住小区的绿化维护及管理
景观设计与绿化养护是密切相关的, 好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的体现出设计的理念, 还能为其增光添彩。因此良好的绿化管理, 是能够持续小区美好环境, 体现生态景观的关键。
3.1 确保无黄土裸露。
无裸露地面是养护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因工作不及时等原因, 在小区内经常会出现斑秃的草坪及花卉,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破坏小区的整体景观, 还给人们造成一种管理松散、不专业的感觉。因此, 绿化养护工作一定要确保及时消除黄土裸露。
3.2 植株死亡后及时清理、补植。
某些工程在施工时工程质量不达标或后期管理不到位, 经常发生植物枯黄、死亡等现象, 对小区的景观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 并且在视觉上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舒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换, 并且找到植株死亡的原因, 尽可能的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降低维护成本。
3.3 掌握正确的养护技术措施。
在绿化中, 往往设计时是按高标准, 而施工养护时却十分粗放, 造成好景不长。因此作为管理人员, 必须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特性和特征, 做好水肥管理, 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对乔、灌木要定期修剪、剪枝, 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定期清除杂草, 根据季节做好围护及防寒、抗旱等工作。结合本区域气候特征, 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养护工作计划,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 使养护工作更全面、合理。
结束语
理想的居住小区是为不同类型的人提供一个理想的家, 它的规划与管理不单单只是一项工程工作, 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已不仅是对建筑的要求, 更是对景观园林、生态环境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设计者和管理者都应将小区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统一起来, 为居住者创造一个景色怡人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韦开宇, 汪洋, 李琼.“锦绣花苑”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4.
[2]陈婷.浅谈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21.
[3]师东强, 张晓玉.生活小区绿化的基本原则[J].内蒙古林业, 2012, 5.
[4]王君.城市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3) .
[5]殷留杰, 李振.浅谈小区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J].现代园艺, 2013, 3.
景观规划与设计 篇5
(一)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状况
1.观念相对陈旧
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国虽然大胆的引进了许多国外元素,为国内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血液,但是相关作品缺乏创新性,多数都是在抄袭,大多缺乏中国元素。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除此之外,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很多对都缺乏场地意识。
2.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当前我国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大多是抄袭、模仿出来的,这种方式缺乏创新元素,同时也影响了当地文化、本土民俗的有效融入。在现实的设计中,虽然设计者具备一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功底,但是却缺乏创新精神,最终导致其只会模仿,从而影响了下现代景观园林的良好发展前景。
3.未能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予以重视
受到技术与经验的影响,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中会出现重美观轻生态的问题,最终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在设计中其也会过多重视景观的视觉感受,最终使得景观园林具备了“美与艺术”,却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4.在进行植物的选取与搭配中存在问题
一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建园的土壤、气候等,且过分重视植被的名贵性,最终出现植被“水土不服,大量死亡”的状况;二是设计人员对本地植物没有重视,并过分依赖外来植物,最终使得园内物种特色丧失;三是设计人员未能做好乔灌木的搭配,使得园内景观植物单调乏味,丧失了美观性。
(二)城市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重新树立规划理念
基于当前国内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可大致划分三种设计理念。首先是游憩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在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设计中找到平衡点,通过两种景观的合理搭配,设计可以满足旅游、休憩的园林场地;其次是景观型设计理念:其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运用各种建筑景观,有效彰显当地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等,同时要融入新时代特征,从而迎合现代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是生态保护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设计者应全方位了解所有生态保护区的自然状况,然后使用合理的监控措施及设计方式降低景观园林设计产生的危害,进而让景观园林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成为现实。
2.放弃照搬照抄,积极开拓创新
首先,基于视觉景观角度分析:设计者应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角度出发,融合现代及传统园林设计手段,打造视觉特色突出的景观园林。比如,在色彩上就应该大胆的使用橘红、分红等颜色,打破植被单一颜色效果的格局,创新园林布局;在比如在空间布局中,要敢于使用不同新创的空间,利用假山、水波等形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空间,打造玄幻之美,提高园林景观效果。其次,基于精神景观角度分析:一是要借助植被寓意传达景观园林的思想文化,比如玉兰花、海棠花等表示“金玉满堂”,梧桐树表示“始终不渝”,梅花则表示“坚忍不拔”,竹子表示“清风亮堂”等;二是设计者要通过自然的设计方式,将山水景色的灵性表达出来,为园林营造意境与氛围;三是要结合传统与现代铺砖方式打造园林特色,将历史遗留砖块与现代时尚砖头搭配铺设,通过对比效果,提高景观园林观赏价值;四是做好本土风俗、文化的彰显,通过将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融入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等方式,提高景观园林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例如,在大雁塔四周园林规划设计时,将陕西八怪做成景观雕塑,展示当地文化特色,提高景观园林人文气息。
3.做好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融合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要做好现代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观念的统一,实现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思想的推广与使用,在确保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进行尽管园林的规划设计。另外,还要大胆应用国外成熟经验及技术,让景观园林的鉴赏与生态保护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4.做好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首先要遵守植被多样性原则:设计者应科学选择、搭配乔灌木植物,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做好空间的利用、完善光照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其次要完善植被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统一:在园林规划时,要实现乔灌木、花草等植被的层次设计,做好结构调整,并应重视当地特色植被的引入,要突出景观园林的本地植物特点。然后要合理引入植物:在外类植物的引入中,应基于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根据外来植物的生长习性等,做好植物的引入,切忌为了美而引入无法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园林的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最后要密切观察植被的全年生长状况:为实现园林的“四季皆景”效果,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观叶观花植被,改善园林景观状况。结束语:受到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品味不断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大胆的引入创新思想与理念,在基于本土风俗、文化与现代新技术、成熟经验的借鉴融合下,实现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突出其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效果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玲璐,张德顺,张慧文,刘哲,李科科.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12)
[2]刘坤.关于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讨论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08)
景观规划与设计 篇6
关键词:温泉资源;旅游开发;民族特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4-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工作,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州,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发展的思路,根据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较弱的特点,应加大旅游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 ”。甘孜州政府提出“旅游兴州,文化扬州”的发展战略。而康定地势优越,温泉资源丰富,无疑是甘孜州发展的核心所在。
情歌故乡的康定县位于甘孜州东部,北纬29°39’~30°45ˊ,东经101°33ˊ~102°38ˊ。东西最宽140公里,南北最长180公里,面积11422.75平方公里。康定的温泉资源丰富,但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雅拉河畔的二道桥温泉。二道桥温泉位于康定北郊,距县城4公里。二道桥温泉水温在40℃左右,泉水自地下涌出,池水清澈见底,部分泉水涌出如同沸水。是名不虚传的度假休闲、强身疗疾的旅游胜地。
但是目前,二道桥温泉资源有待重新利用开发,原因是长期以来的缺失规划管理,由于地理环境相对狭窄,没有宽阔的面积,早期当地在屋舍修建方面缺乏规划,导致目前二道桥的温泉度假村内,房屋乱建,道路狭窄,车位严重缺乏,以致与在旅游旺季之时,旅客车辆拥堵无处停放,且没有充分利用温泉资源,浪费之余,让旅客要在长时间的等待后才能享受温泉洗浴,并且泡温泉的建筑十分陈旧缺乏修缮,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综合以上,我认为将此地的温泉资源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将本地温泉资源充分利用并彰显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定能创新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何将旅游景观与温泉资源融合?首先我们需要总结国内外关于温泉旅游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理论基础,对比当前温泉旅游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总结温泉旅游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阐述相关的温泉旅游研究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当地温泉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整合分析当地温泉旅游资源的特征;了解当地温泉旅游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综合考虑当地温泉旅游资源现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建立关于温泉发展规划的系统模型;结合温泉旅游空间整合的依据、空间形态划分的原则与当地旅游温泉的本质属性,将康定温泉旅游划分为点、区、带、群、网等不同层面的空间结构,并运用旅游景观结构理论中的“斑-廊-基”理论分析各层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当前康定温泉旅游市场、交通、产品等现状,以空间结构与资源本底为基础,建立康定温泉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温泉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以实现康定温泉旅游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景观设计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温泉开发的地理环境,实现民族特色。特色是城镇的魅力所在,在景观设计方面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特别是南方一些城镇,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从而推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况且康定以情歌故乡闻名天下,质朴的民风,不同的风情和当地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如何能够将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之中,使设计中加入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让民族文化通过景观设计可以更好的发扬并传承下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民族地区搞旅游景观建设,必须坚持民族特色,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把好关,使民族地区城乡建筑造型体现了民族特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风格。结合中外成功案例并融合当地民族特色元素等来设计建设,同时又不盲目模仿和照搬,坚持民族特色造型设计,实现建筑造型民族化,景观设计民族化。不能仅仅将民族的纹饰做为民族元素来看,在景观设计之时充分了解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充分估计当地群众的信仰以及风俗,在景观设计之时充分体现人文情怀,并以弘扬名族文化为目的。
再者,如何能够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对当地温泉资源以及旅游景观进行开发利用?在众多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之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作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备受瞩目。生态景观设计最大程度的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找融合点、平衡点,让可持续发展变得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因此,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民族文化特色相融合的温泉资源开发与景观设计融合的创新,需要设计师必须秉持天人合一,生态多元的设计理念。
生态民族特色景观必须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生态景观应该是经济的。就地取材的,依靠自然地势和气候条件,以最少的经济劳动量和能量投入来构筑。
第二,生态景观应是舒适宜人的。令人身心舒适,大众能普遍接受的,体现人文关怀的,而不能过度追求艺术,丧失其功能性。
第三,生态景观应与当地自然景观与当地人文环境相融合,要做到宛如自然天生,而非互相悖逆的。
第四,生态景观应做到全面发展。不仅满足物质经济各方面需要,亦能提供不同层次的精神审美需要。
设计伊始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点要素,还要在建设时努力做到控制污染,减少破坏,提供清洁安全的名族特色生态环境。总之,景观设计师应该以一个理性的观念让当地景观设计合理、生态、可持续,应当以感性的情怀充分体现旅游景观与温泉资源的民族特色与人文关怀,这样的作品才能体现旅游景观与温泉资源相互融合这一观点的创新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许浩,《景观设计—从构思到过程》,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吴钰,《景观项目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吴钰,《景观项目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兴,《乡土景观设计手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唐珊 (1990-)女(藏族) 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与施工探讨 篇7
1 城市景观绿地的作用
1.1 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交往和户外休闲场所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环境的质量, 人们渐渐厌倦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闭塞、无聊的生活, 人们开始向往社会交往、向往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轻松的、自由自在的活动, 而城市景观绿地的出现无疑使人们的这种想法成为可能。
1.2 增加城市绿地空间, 改善或重塑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品质, 提高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
城市景观绿地属于城市中的一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的公共绿地, 点小量多、分布广泛, 因此对改善城市景观、装点街景、美化市容等方面有着较突出的作用。
1.3 带动城市土地开发, 提高商业零售机会
现代城市中, 由于城市广场建设所引发、出现的“广场文化”和“广场经济”对带动城市土地开发和提高商业零售机会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环境关联原则
这里强调的环境关联原则, 主要是指在城市景观绿地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研究当地的环境特征和人文历史, 找到城市风貌的创作方向。要想创造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特色, 最重要的是抓住这个城市的大环境景观特色, 并把这种特色引入城市景观绿地的设计中来, 从而创造出具有环境关联特征的景观形态。对于盲目照搬、照抄外地、外国或书本上的东西, 这是当前城市景观绿地设计的一种误区。强调环境关联原则, 并非强调墨守成规和一成不变, 其重点应在于创造特色, 关键在于要学会运用现代科学理念和技术手法去创新植根于当地环境特色的景观形态。
2.2 以人为本原则
广大人民群众是城市环境感受与需求的主体, 设计者必须重视大众的社会生活需求, 时刻体现“以人为本, 为人服务;发现人的需求, 满足人的需求”的原则。城市绿地规划建设需要以人为本, 否则就没有多样性和系统化景观, 这样就极有可能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相背而向。所以, 对于城市景观绿地进行规划时要满足人性化的心理和感性认识的要求。城市景观绿地是否便利、是否能满足人在心理、生理等诸方面的需求, 将是景观绿地设计成败的关键。
2.3 历史延续原则
在进行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之前, 必须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 重视对城市现有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 并把握特定环境下的本土特征, 创造适合于当地特色的景观形态, 最终控制和引导城市景观绿地体系的设计与创新。
2.4 生态环境原则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概念, 对于城市来说必须从大环境着眼, 从小环境入手, 为生态系统的合理化创造条件。因此对于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我们应考虑以植物造景为主, 采用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手法, 从而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5 系统规划原则
对于系统规划而言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如何将系统的因素构成起来达到预期的功能, 城市绿地影响系统工程进行系统规划才会达到更大的效果。为此, 国务院要求全国大小城市都应限期完成绿地系统规划, 并作为法律形式加以贯彻实施。因此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应该和城市的其他要素, 较好地配合连贯、一致和协同起来, 使整个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作用。
3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与施工
3.1 特点鲜明突出, 布局简洁明快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管理与养护;除依靠专业园林绿地队伍外,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需要进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化教育, 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 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约束各种吞食山体水体、毁坏绿地或挤占绿地的城市开发活动, 约束市民的不良行为举止。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制定了操作性强的绿色保护法。如德国、法国和新加坡, 城市的所有树木都编号立档, 不得随意砍伐, 否则给予重罚。再如新加坡法律规定, 向草坪丢弃废物处以300—500新元的罚款, 穿上印有“劳改”字样的背心去清理草坪。
3.2 因地制宜, 力求变化
按照西方国家公园分级绿地体系的理论进行公共绿地建设, 将重点放在紧贴居民大众的纽团绿地、邻里公园、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的建设上, 以数目众多、遍布全市的居住区绿地支撑起城市绿地的半边天。调整公共绿地的内部结构, 扩大绿化面积, 增加室外体育活动空间, 压缩公共绿地中的建筑、商业活动用地, 确保绿地全绿。政府应对公共绿地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 利用级差地租、绿地增值等规律, 建设公共绿地, 增加绿地面积, 增值城市资产。
3.3 小中见大, 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
①布局要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可利用围墙建半壁廊作为宣传阵地, 利用边界建50-60m高的长条花台, 将园林中的死角转化为活角等。②空间层次丰富:因小游园面积小, 为使游客涉园成趣, 空间上要尽量增加层次, 不应入园后一览无余, 可利用地形道路、植物小品分隔。我们所说“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峰回路转, 廊引人随”和“山无曲折而不致灵, 室无高下而不致精”就是这个道理。此外也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花墙的形式构成园中园, 花墙注意装饰与绿地陪衬, 使其隐而不藏, 隔而不断。
3.4 植物配置
保护山体、水域、空旷地面积, 加强天然绿地的养护。开挖人丁河流, 利用荒山荒坡、废弃地绿地, 弥补城市水域或绿地不足的缺陷。拆墙透绿, 用栅栏围墙取代实体围墙, 甚至拆除围墙, 让封闭大墙后面的企事业单位绿地露出秀色, 让城市空间更开敞、更靓丽、更自然。加强道路绿化, 在高速路的中间隔离带、主路与辅路的结合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人行道外侧, 以及立交桥头、交通环岛等, 全部进行绿化, 让城市道路真正绿起来。着手进行垂直绿化, 如墙面绿化、屋顶绿化、道路绿化, 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 种植更多的绿树繁花, 扩大绿色空间。
4 结论
总之, 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是一件关系全民身心健康的大事, 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 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 经济实力、文化民俗, 制定城市绿地专项规划, 明确绿地建设的方针、目标、对策, 制定包括生态保护绿地体系、休养娱乐体系、防灾绿地体系、景观绿地体系、城市公园体系在内的各种绿地规划与布局方案, 以及山体、水体、空旷地等天然绿地的养护计划, 使城市绿地建设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黄东兵.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08) :92-93.
[2]陈媛.浅谈城市景观规划的目的与方法[J].才智, 2009, (07) .
[3]虞华金.永宁湖公园规划设计分析[J].福建建筑, 2011, (09) .
[4]张维锋.传统城市山体公园复兴初探[J].吉林农业, 2011, (05) .
[5]郭尧.浅谈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J].科技资讯, 2010, (24) .
[6]张权.浅析当今住宅小区景观设计[J].科技资讯, 2011, (18) .
[7]谢作杰.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J].北京农业, 2011, (15) .
[8]王菲, 黄杨.浅析现代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J].青年文学家, 2011, (15) .
[9]陈娟, 王晓霞, 李谦.高层建筑结构的若干关键设计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0) .
景观规划与设计 篇8
现如今,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中的景观建设。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 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 乡村景观的概述
2.1 乡村景观的概念
乡村涉及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很多学科都涉及乡村景观研究内容, 不同的学科对乡村景观的定义和描述是不同的。在风景学方面, 乡村景观是有一定观赏性和风景性的景色, 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美感, 使人们在接触这些景观时能够自然的想到乡村。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纯自然景观是不同的, 有一定的人工雕琢, 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2.2 乡村景观的特点
(1) 生产性。乡村景观与农民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农民对大自然的改造和获取, 在农村景观建设中有必要将生产性体现出来。 (2) 审美性。乡村景观是的特色是田园风光, 有着深厚的自然生态气息, 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3) 人文历史性。乡村景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 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中华儿女在乡村土地上劳作,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在乡村土地上也得到了传承。 (4) 地域性。乡村是以一定的地域形成的生活生产单位, 而且不同地区的乡村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这对乡村景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2.3 乡村景观的功能
现如今, 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乡村景观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审美层面和生态环境层面, 而且其文化功能以及地区认知功能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乡村景观是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界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体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 文化、民俗、习惯、传统等多种元素互相影响, 彼此促进, 逐渐形成了独具历史特色的乡村景观。
2.4 乡村景观的表现形式
乡村景观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 未经人类行为干扰破坏的, 能够真实反映乡村地域现状的自然景观, 主要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形、地貌、动物、植物等; (2) 人类活动长期作用形成的, 能反映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如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 常用的两种元素是农业生产景观和乡村聚居景观, 二者可直接、真实、客观的反映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3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原则
3.1 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 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能够让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因此,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应该对外开放, 采取大众的意见,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度的开放, 要把握开放的度。比如, 在设计中不能一味地开发土地, 要限制性开发, 尽可能地保留文化底蕴深厚的景观, 这样更有利于乡村景观更好地融入设计中, 再加上乡村景观本身就具有的文化底蕴, 使景观更加具有文化气息。
3.2 遵循协调性的原则
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将其融入风景园林规划时, 要综合二者的特点, 做出最优方案, 协调两者之间异同。在设计中, 必须要突出两者的相同之处, 要综合比较与融入不同之处, 两者兼顾。另外, 在融入的过程中, 要统筹全局, 根据乡村的地域特色以及园林的实际环境进行统一部署, 协调合作。真正做到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 将协调发挥到极致。
3.3 遵循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 实际上就是在风景园林中再次展现乡村景观中一些具有意义与价值的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乡村景观, 而且还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的文化底蕴。另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肆意开发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从一定程度上说, 将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也是对乡村景观的另一种恢复。
4 乡村景观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乡村景观历经千年的发展, 形成其特有的自然地理面貌和人文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下, 不少乡村景观得到开发和规划, 其价值也在不断地扩展。 (1) 审美价值。乡村景观的建设美化了农村的环境, 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 陶冶了人们的性情。乡村景观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要彰显乡村的“美”, 添设山水楼阁、亭台、乡间小道、池塘等内容使乡村景观更具观赏性。 (2) 旅游价值。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要将旅游价值考虑在内, 吸引游客来观赏。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 近年来雾霾盛行, 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越来越少, 居民对美好环境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只要有机会就会去郊区等地呼吸新鲜空气。乡村景观的建设使农村的生活设施更加完善, 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 从而创造旅游价值。 (3) 经济价值。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农村也面临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建设乡村景观,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乡村的服务业得到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4) 人文价值。乡村历经千年的演变,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地, 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殊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 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例如:古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 而且自然风光也十分怡人, 人们在那种乡村景观中不仅能感受农村的纯朴、自然, 而且能感受千年古村的演变, 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眼见得以开阔。
5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体现
5.1 延续历史文化
乡村景观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的产物, 是人们生活、生产、民俗、传统、习惯、历史、经济等演化成果的载体, 记载着地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元素若能融入园林规划和设计中, 不仅能提升风景园林的品味, 还能起到传承历史的作用。
5.2 农业体验
风景园林和设计中要体现乡村景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农业体验, 很多风景园林设计时都会留出部分用于种植农作物的, 这种设计方式可使都市人群, 尤其是儿童认识农业生产过程。设计师将农业体验巧妙的与现代风景园林相融合, 以此为纽带, 传递乡村景观地域历史塑造过程。
5.3 再现耕作景观
美国风景园林师丹·克雷、埃克博和罗斯认为农民是“首席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农民的辛勤劳作, 在劳作中体现的风景园林, 是汗水的结晶, 具有很大的意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 应当加入一些耕作景观, 可以作为整个风景园林的特殊设计。中国土地中梯田就是美与使用相结合, 对视觉有一定的冲击力, 使人们看到时产生不同的情感。
5.4 将乡村带入城市
“把乡村带入城市”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最令人瞩目的贡献。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 他认为把乡村景观引入城市公园, 是城市对大自然回归的一种体现, 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城市人的生活减少很大的环境压力。
5.5 体现地域性的设计元素
在不同的地域, 乡村景观的不同, 可以让设计师拥有新的灵感。利用乡村景观的地域性和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性, 现代设计师在设计风景园林时, 加入一些乡村景观地域性元素, 体现鲜明的地域、时代、民族特色。园林风景中加入乡村风景的地域性, 能给人一种归属感和融合感。
6 将乡村景观融入新农村景观设计改造中
(1) 对乡村原有景观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乡村原有的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 还有树木的年龄、观赏特点等。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山体、水溪、植物、道路、水井, 还有水系的进出口位置等的位置。乡村景观设计者应该亲临乡村, 根据周围环境条件, 尽量保留利用现状植物物种, 并对村内原有的植物种类、生态、群落进行改造和拆迁等, 最后进行绿化提升改造艺术构思。
(2) 做好现场踏查。根据绿化总体设计的地域艺术特色和风格要求, 以及地形设计, 拍摄一定的环境现状照片, 包括反映出乡村的地形结构。根据现场踏查以及绿化景观设计分区需要, 进行空间组织, 构成以自然山水园而论绿化景观效果, 表达山体、水系与绿化景观的内在有机联系。
(3) 因地制宜。绿化景观所需的苗木、山石、建材等情况, 应该尽量做到因地制宜, 不是苗木材料越贵越好。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反而可以做出具有特色的农村景观, 既经济又美观。为了保乡村原有的地貌特征和植物的原种, 尽量采用本地乡土树种, 不追求理想化景观类型, 选择本土的适生树种。尽可能不要使用边缘树种, 以免造成外来景观入侵。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 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
7 结语
综上所述, 风景园林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重要载体, 风景园林建设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需求;而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者已经逐渐对乡村景观予以关注。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中, 不仅能够增加设计元素, 而且还能够延续当地历史文化, 保护自然景观, 因此, 促进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的融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曹岩岩.浅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5 (15) :42~43.
[2]乔传宝.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引文版:工程技术, 2015 (34) :294.
景观规划与设计 篇9
1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的数量方法
景观多样性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类型的多少和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优势度指数。该指数表明景观多样性对最大多样性之间的偏差, 表明景观组成中某种或某些景观类型支配景观的程度。均匀度指数。该指数描述景观中各组分的分配均匀程度, 其值越大, 表明景观各组分分配越均匀。破碎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强度。分维度指数。景观斑块分维度指数采用斑块周长与面积的相关关系进行计算。斑块的分离度指数。斑块分离度指数是指某一景观类型中不同斑块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分离程度越大, 表明景观在地域上分布越分散。斑块密度指数。该指数指斑块个数与面积的比值, 这样可以计算出研究区斑块总数与总面积之比, 也可以计算各类景观斑块个数与其面积之比。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养分储蓄、物种多样性及内部种的移动和外部种的数量。廊道密度指数。廊道密度是指廊道景观在研究区单位面积内的长度, 主要用来描述廊道的疏密程度, 也反映城市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廊道密度越大, 景观的破碎度就越大。
龙岗景观格局指数。
龙岗景观格局指数。
2 龙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
从分析对比可知, 从2009年到2013年, 龙岗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景观总体特征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为显示一个监测周期内景观中某一要素是怎样保持或被另一种要素代替的, 采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来表示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转化情况。根据转移矩阵, 不但可以分析景观要素之间的转化及转化速率, 还可以分析出不同景观要素的稳定程度。龙岗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过程及各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 (表4) , 根据此表可以得出2009-2013年间景观类型的斑块转移概率矩阵 (表5) 。
3 龙岗城市绿地系统现状的景观格局分析
从数据分析可知, 龙岗城市绿地系统的分配不均衡, 公共绿地偏少、居住区绿地及单位附属绿地比例偏低, 生产防护绿地比例偏大, 需要进行调整。
从分离度指标看, 居住区绿地的分离度最大, 这主要是因为龙岗城的居住区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 地域分布比较分散。此外, 单位附属绿地与公共绿地的分离度也较大, 实际情况正是因为龙岗的公共绿地分布很离散, 街头绿地严重匮乏导致了龙岗公共绿地斑块分离度指数的偏高。
4 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龙岗绿地系统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方案
本研究从龙岗中心城现有的绿地规划布局的基础出发,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景观类型单元进行调整和构建, 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 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 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地系统景观生态格局。
5 规划前后龙岗绿地景观生态功能变化分析
根据上述优化原则和优化方案, 对龙岗绿地系统进行结构调整,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 规划前后龙岗绿地景观类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从斑块数的变化情况来看, 规划前研究区绿地斑块数略有增加。增加的斑块类型主要是公共绿地和交通绿地, 居住绿地也有所增加, 其余斑块类型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减少, 减少比较明显的是生产防护林绿地, 这主要是因为规划时减少了水源涵养区内的生产性绿地斑块数量, 并对部分生产性绿地进行了合并, 这样可以提高它们的生产效益, 因而它们的斑块数减少较为明显。
摘要:以GIS和RS为技术基础, 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龙岗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试探性研究: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并结合园林绿地分类标准, 对龙岗绿地系统进行了景观生态分类;在对龙岗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过程中, 引入了马尔科夫模型, 从而能更有效的分析龙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以景观格局分析为基本方法, 对小尺度研究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与设计 篇10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人们对小区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标准。其中人们更加重视居住小区的景观绿化设计, 因为其在提高和改善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来营造高品质的小区环境。过去住宅小区的景观绿化设计未能实际提高小区的环境品质, 仅仅停留在“填空式绿化”上。现代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打破了原来的固化规划理念, 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 设计出以最好居住条件为核心的最佳居住小区, 全面体现出小区的“经济功能”, “环境功能”以及“社会功能”, 构建出最适宜居住的小区。
1 关于城市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1]现代居民小区的构建最终目标就是为居民提供
住所有必要的活动例如休闲娱乐、人际间的交流等等, 主要是为居住小区的居民提供服务,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小区的环境以及居住氛围要充满生活的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综合规划, 特别注重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需求。现如今好多园林设计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些“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等等。本人愚见, 居民住宅小区园林的根本是为了方便小区居住人的休闲、运动和交流, 所以, 景观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气氛要充满生活的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充满更多的人情味。在景观绿化设计中类似“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这些可以借鉴, 但是不能一味的照搬, 因为照搬就很容易与实际情况相脱离, 应当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运用到住宅绿化设计中, 从而更加符合本地人的口味, 突出人性化设计。
1.2 因地制宜居住小区的景观绿化要因地制宜, 在经济适用的
前提下, 巧于借用, 充分利用原来的地形地貌, 以最少费用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 尽可能体现出设计要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本地文化氛围相融合[2]。最终满足居民生活, 营造出接近自然, 并且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除此之外, 我们应根据住户的意见进行园林设计, 再设计理念上充分融入生活习惯的元素。
1.3 注重特色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 居住小区的绿化景观规划要注重特色, 因此要不断创新。
每个居住小区要各有特色, 要从多层次多方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创新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创造性劳动, 而是非常艰辛的, 设计者应该在拥有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上要体现出构建物群的主题风格与特色, 力求自然与协调。同时, 景观创造要结合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情、习俗等元素, 从而蕴含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最终体现“文化建园”的科学根本内涵。原材料上的使用, 要多选用新型、环保的绿化景观材料。
2 关于现代的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规划的具体设计
2.1 小区道路及步道的设计居住小区道路的设计要体现出人性
化, 要主次分明、引导性强, 要为车辆的进出以及居住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一方面, 道路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另一方面, 还要考虑到安全因素, 尽量多采用人车分流或环行道的形式。人们在小区中主要是进行休息散步等活动, 尤其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 并非只限于小区的小花园。因此, 步道的设计要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前题, 实行“应曲多于直”, “宜窄不宜宽”的原则。力图做到有收有放, 树影相映, 因坡而隐, 遇水而现, 或高或低, 形成一系列的连续的道路空间, 有效地组织小区内的景观规划。道路曲、折、直的转换与建筑群、小品花园相依相存, 道路的设计线形要与建筑物的布置, 排列相互沟通, 和谐结合。
2.2 小区内的广场设计:
现代居住小区广场的设计要从功能出发, 给居民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 以满足人车的集散、社会交往、老年人的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 把大型广场化整为零, 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小区广场的形式应该多采用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 无需一味去追求场地本身的整体性, 尤其是广场的外延要避其生硬, 比如采用虚隐的方式, 跟周边小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2.3 小区的景观设计的融入:
小区的景观设计构想是在小区规划的初始阶段, 它并不是针对小区的环境来作设计, 而是从宏观的概念布局入手, 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规划, 把整个小区作为一个具有居住功能的景观来进行设计的。应该增添一些人文色彩, 添加些有文化底韵的元素, 最终达到化景物为情思, 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从而放松小区人们的心情, 缓减紧张情绪, 调节和减轻居民的疲劳, 达到陶冶居民的情操, 最终达到小区设计的根本“居民的休闲和愉悦”。景观小品要突出特色, 体现出“简远”、“疏朗”、“雅致”, 使它的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 给人无限遐想。
2.4 绿化树种的选择与植物配置设计植物配置要做到层次分明,
要注重色块的排列, 在居住小区中进行配置时, 也应该注意植物层次的搭配。用乔灌和地被等多种方式来混合配置出四个层次, 分别为:高、中、低、地四个层次, 然后设计出空间的分割与联系方面的配置, 通过每一个层次, 使空间充分体现出自然的节奏。季节性观花观叶植物相搭配“意春早临花争艳, 夏季浓荫好乘凉, 秋季多变看叶果, 冬季苍翠不萧条。”这首诗道出了季节变化及对小区设计的最根本的要求, 是保持小区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以草本花卉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草木花卉在管理时是比较烦琐的, 但是相对来说更容易成为造景要素。在设计的时候务必要从小区中植物的色泽、花型、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生态长势等各个方面来考虑, 以达到植物布置互相协调。
3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与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3]
3.1 景观设计与规划设计的一致性。
传统的设计程序有居住区规划, 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其中景观设计通常是为了完善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的补充所采取的方法。所以, 对建筑设计来说景观设计就是缝隙的填充, 设计时较难一气呵成, 较难达到与建筑融合的十分贴切。而在整体规划化设计中, 景观设计对整体规划起着主导作用, 它是规划构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始终存在。
3.2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
体现出景观的意识, 而设计景观的时候要体现出建筑的意识, 注重两者的内在联系, 尽可能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首先要考虑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需求;然后要考虑小区环境是人们修身养性、缓解压力的地方, 需要一个充满闲情、平和安静的氛围。最后, 当设计一个意图提供纯美学享受的景观时, 美学的品质和意义尤重要。
3.3 小区环境中的景观绿化既是居住环境的实体, 又是居住建筑功能的延伸。
小区外部空间也属于人们的居住空间, 所以要把景观作为人们居住空间的其中一部分来设计。通过巧妙构思的设计与立意, 给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 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形态, 是展现整个居住小区的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在户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氛围, 从而吸引居民更多地进行户外活动, 邻里之间更多地进行人际交流。只有观赏价值的景观设计不足以引起人们逗留, 当它给景观赋予实际的建筑功能时, 景观的这部分空间才具有意义, 才能更好的成为居民的活动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讲, 景观也算是建筑功能的延伸。
4 结束语
提高对居住小区绿色环境的重视, 全方位建设生态、绿色住宅已成为而下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 提供绿色空间环境, 是用来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 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前提下, 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居民生活环境, 使居住小区景观与建筑自然和谐、融合完美。
参考文献
[1]李培裴, 杨洪丽.浅谈如何搞好城市居住小区的园林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6) :137.
[2]刘放.浅谈城市居住小区的景观绿化设计原则[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5) :144.
住宅小区园林规划与景观创意设计 篇11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规划;景观创意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生态景观意识的崛起,为人们居住小区的设计与园林景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内涵。生态住宅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生态学为基础,设计、组织住宅内外空间的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达到小区内外之间的平衡和循环使用,从而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景观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景观。
一、园林景观专业在住宅小区发展的体现
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为“附属和简单布置阶段”,即规划和建筑设计后简单进行布置,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硬质空间和软质空间简单的罗列或摆布,是风格、艺术、美感模糊的阶段。第二阶段为“拿来主义、复制一阶段”,遂渐摆脱基本需要的取向,开始出现不同形式的模拟,进而达到风格的体现,而此时在一些规划单位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人员,来配合完成规划成果,潜意识中认识到规划空间和景观的空间结合的问题,但也仅限于增加规划产品的新颖和独特而己。第三个阶段即“改变和创新阶段”,随着外来景观设计的影响及住区品质的要求,开始出现独立的以景观设计为主的设计机构,并针对住区园林景观进行专属服务。
二、住宅小区园林规划
1.平面布置。小区楼群、道路多为规则式布置,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规则式即几何图式,园路、广场、水体等依照一定的几何图案进行布置,有明显的主轴线,给人以整齐、明快的感觉。自由式布局灵活,能充分利用迂回曲折的园路分割居住室外空间,通过自由式植物绿化配置,给人以自由活泼、富于自然气息之感。混合式为规则式及自由式相结合的布置,既有自由式的灵活布局,又有规则式的整齐。通过园林建筑、道路、广场、小品、绿化布置,达到与周围楼群建筑协调一致。
2.小区道路及园路的设计。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行道或人车分流的形式。园路规划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多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通过园林植物配置,创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给人移步换景,别致多样的视觉感受。
3.园林绿化设计。小区绿化应当以乔灌木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覆盖地面。种植方式上因地制宜,采取丛植、孤植或群植的种植方式,虚实相衬,贴近自然。植物配置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数量的搭配,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如不同的建筑环境,配置不同的园林植物,选择一些姿态优美、枝干秀丽的树种,营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意境,使小区景观生动、活泼、优美、自然。在绿化规划中,种植的方式也要考虑到养护作业的方便与低成本,通过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合理运用种植方式,创造人居和谐的环境景观。
4.其它配套设施。在小区配套设施中,采用体现自然、质朴的休闲坐椅(如仿树桩桌、凳),使人更贴近自然。在空間开合处,采用形式多样的铺地,以丰富环境基调。在局部地方设置健身器材,便于居民健身锻炼。全面考虑到居住小区所需的照明、灯光、绿地喷灌等配套设施,完善小区硬件功能,提供给居住者们便利、优质的服务。
三、住宅景观设计的新手法
1.住宅外形构成的灵活化。住宅中的组团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半合围式”,这对景观艺术的设计构思比较有利,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
2.外部空间景观营造的立体化、复合化。设计师运用“挖、填、堆”等传统的造园手法,力求在竖向上有层次、有变化,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景观设计平面化、图纸化。“复合化”则是近几年来很多明星楼盘提出的新概念。多种功能的复合,增加了小区景观视觉上的兴奋点,比如在小区中将退让红线部分做成小型滑草场,在假山设计中引入探险谷的构思等,把旅游与居住两大概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3.植物布置与搭配多元化。在植物的布置与搭配中充分运用中国园林中“借景”手法,除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也在小区内创造出逼真的人工景观,使业主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小区的优美景观,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4.造园基本元素的软性化。传统的造园元素在引入小区绿化后产生了一些变化,目的是使其组成元素更具有亲和力,减少由于钢筋混凝土材料产生的冰冷感和生硬感,主要表现在水体、膜结构、木质材料的运用上。在水体上,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小区中的水景设计营造出“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走”的画面,此外通过用人工喷泉来丰富空间,小区内的泳池美化景观等。
5.小区配套设施的符号化。利用“建筑符号”是设计学中的常用手段,小区中每一个小品、部件,如小区路标、入口指示牌、果皮箱、座椅、灯具、雕塑等都是极好的宣传载体,将现代商业与住宅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使整个建筑更精致,增加了其观赏性。
6.高层建筑的“低层化”。高层建筑的住户不可能像多层建筑中的住户一样真正享受到小区中的公共绿地,也减少了相互间的交流机会。架空层绿化模式将室外绿化引入建筑内部的方法是很常用的手法,为了通风和视觉效果,往往还要提高架空层高度,甚至将水引入架空层。
7.以生态环境理念为基础,营造和谐家园。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以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为指导,即在对工业化建设中的各种生态破坏问题反思基础上,提高生态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的意识,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护来创造美好家园。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体现科学性、文化性以及艺术和外观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建造更多、更稳定的现代生态群落,从而可以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充分感受到绿色的关爱,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园。
未来的地产发展越来越精细化,规划、建筑、景观密切配合也会成为必然,在经济刺激和市场激烈的竞争下,独善其身地考虑专业内的做法有悖于各自学科的本身,更有悖于现今多元融合发展的趋势,但作为将文化、生态、建筑、美学、社会等学科作为设计支撑的综合化设计,必将成为未来市场及设计行业讨论和执行的核心,综合一体化的思维和可行的方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瑞芳.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2):79-80.
[2]宗晓薇,毕春来.浅谈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空间环境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0(14):154.
浅谈花鸟港村落规划与景观设计 篇12
一、嘉兴市花鸟港村的现状
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西部的花鸟港村, 位于建设集镇东侧, 濒临沪杭高速公路、王建公路、莲花桥港贯穿全村, 水陆交通方便。其前身是三个独立的村庄:花园楼村、鸟船村和斜港桥村。于1995年本地政府对相对经济力量薄弱的三个行政村进行了合并, 其名称由原三村名中各取一个字, 以“花鸟港村”崭新的名称见于世人。全村总面积5.76平方公里, 总农户642户, 总人口2408人, 28个村民小组分布在23个自然村庄。
根据调查发现以下问题:花鸟港村地形平坦, 整体起伏不大。且村民居住房比较分散, 多为几十户一组, 没有规则。花鸟港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但是荒废的土地、河流池塘破旧的建筑没有得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都是农村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加上村里没有一套合理的垃圾回收系统, 设施不够完善, 生活、农业垃圾排放破坏了生活环境。整体景观环境脏与乱。景观层次感弱, 缺乏美观, 功能分区不合理, 安全性不高等问题。
通过访谈了解到, 村民对于农村生活麻木无聊, 而在村落里居住的大多是外来的居民, 靠小作坊纺织加工赚钱, 单一乏味的工作方式削弱了他们对于农村生活的兴趣, 导致大部分村民休闲方式极为匮乏, 他们希望生活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农村老房子, 电线交错杂乱现象存在安全隐患, 村民民居住空间缺少合理性规划, 导致乱、杂、小的场面。在与花鸟港村留守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老年人的生理逐渐衰老, 老人会感到空虚和孤独, 特别是在丧偶老人心境更为显著。需要娱乐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缓解这份孤独感。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老年人宜居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国内外乡村景观设计案例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现在是中国新农村建设鲜活的样本.却不知原来的安吉环境严重破坏, 生态恶化, 当地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 确立了“生态立县”的方针。报福镇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典型, 镇里聘请规划设计师, 从整体进行规划, 按照每个村落各不相同的地形和自然条件, 进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的设计, 保护大自然给予村落的生态环境, 传承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精髓。将“田园”的意蕴与“家园”的理念完美融合, 让自然环境与人工雕琢安然协调, 而其报福俨然是一个村村是精品、处处是美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除此之外, 安吉当地也关注老年人的宜居环境设计, 积极开展基层老年人事业健康发展, 推动了“乐龄工程”的建设。重视老年人的心理, 着重建设老年社区, 老年人活动中心, 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营造关爱老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国外的一些国家相对于中国来说较早的建立了完善的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与理论体系。德国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忘加强“村落更新”规划, 其景观规划中功能性突出, 开展保护自然的规划设计, 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与此同时, 在德国的景观设计中往往会带有德国的浪漫主义色彩, 很多设计都是从自然中来, 对自然景观进行人工再塑造, 对古老乡村景观的进行现代恢复, 对现代农村景观进行生态改造, 以主题化的公共建筑项目设计回归天然的规划。并且在设计和规划中融入人文元素, 如建设老人社区、老人公寓、独特的屋顶花园设计、私家花园、垃圾场以及环境优美的公墓。其中以德国萨勒河畔巴特诺伊施塔特、霍恩罗特等村庄为典型。一方面保护了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村庄居住和生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三、嘉兴市花鸟港村景观的设计
农村的优势是拥有大片的土地资源, 而农村景观设计是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 充分利用自然, 结合人文地理, 顺应民意, 是农村景观设计的宗旨。
1.注重嘉兴地域文化特色
嘉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历史悠久, 是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美誉。好的文化就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因此花鸟港村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应该结合嘉兴水乡文化, 利用其先天优势, 深入挖掘其历史底蕴, 打造具有嘉兴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农村景观, 为嘉兴打造“古而新”的文化传承景观。
2.对原有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运用
在这几次调研中, 我们也发现了花鸟港村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这都是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并且有莲花桥港穿过, 丰富的水资源, 可以创建美丽的滨水景观。与众不同才有竞争力, 别具特色才有生命力。花鸟港村既然有好的资源, 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农村的景观资源,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可以想象, 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美丽辽阔, 单纯自然的农作物, 对于来自喧嚣的城市的旅游者来说, 无不是养眼的美景。以此来唤回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记忆。
3.功能合理分区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空间的功能需求发生了变化。逐渐扩展出文化传承、娱乐休闲、旅游发展、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
关于农村的景观设计, 要合理划分空间布局, 因地制宜, 动静结合,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需求, 保证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 都乐于参与其中。使得局部设计和整体设计得到统一, 带动周边的活力和人气, 创建美好和谐的乡村环境, 为农村老人创造舒心的养老环境。同时, 设置一个完整的垃圾回收系统, 改善人们的环保意识, 整治农村环境。彻底改变人们心中农村“脏、乱、差”的印象。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关键。经过认真分析国内外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可以得出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尊重传统、反应民意”。旧的村落不应该完全被铲平, 它是千百年文化的积淀。美丽的生态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大的财富。我们都应该合理利用。花鸟岗村村落规划与景观设计应该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 遵循地方特色和乡村文化, 景观设计以地方人文和自然环境为主。紧跟“美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激发人们对老年人宜居环境的关注, 为嘉兴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以花鸟港村落为研究对象, 从历史背景与村落现状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国内外乡村景观设计进行对比研究;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对花鸟港村落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设计, 设计出具有嘉兴地方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时关注老年人宜居环境的设计, 为嘉兴市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花鸟港村,乡村景观,新农村,老年人宜居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骆中钊, 张惠芳, 郭炳南.新农村建设规划理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10.
【景观规划与设计】推荐阅读:
实景感悟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10-10
景观设计规划09-19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05-30
景观规划和设计框架12-09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10-06
城市景观照明规划设计07-15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10-14
城市道路规划景观设计06-13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07-31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