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

2024-10-15

景观规划(精选8篇)

景观规划 篇1

城市夜间景观与夜间景观规划 来源: 作者:如心 发布时间:2007-03-12 字体:[ 大 中 小 ]

1.夜间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夜晚的城市通过各种照明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提供适于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现代城市夜间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城市景观是城市夜间景观的基础,为其创作提供了表现空间、表现主题和景观依托。城市景观分析通过景观分类与景观元分析来确定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的对象。城市景观按照不同属性分为自然景观集、人文景观集和构筑物景观集三个子集。

城市景观分类景观元自然景观集 城市绿地、山体、水体、公园等文化、民俗、政治、经济和历史景观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等。所以在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 可与当地节日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夜生活”场景。

2.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间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人文景观集 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的任等文化生活形态务,是采用系统化方法,从宏观上确定和部署城市景主要建筑(构筑)实体、基面、城市构筑物景观集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处理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开敞空间、大型桥梁、景观小品经过以上的分析,在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突出城市夜间景观的特色的关系,指导城市灯光景观的有序发展。从微观上解决城市灯光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关系、主次景点的确立、特征主题和人文活动的引入等问题,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限定。规划目的,一 自然景观特色是引导,二是约束。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间景观形成的基础,是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背景,也是活跃城市夜间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作合理的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城市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夜间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态保护。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季节特色式。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城市在气候上差异很大,导只有将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致了不同季节城市面貌风格迥异,稍加研究利用,都划体系(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因素。例如,哈尔滨城市划 , 才能使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性。因此,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突出街道夜间景观个性的背景,形成了具有寒冷地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景观规划 篇2

编制城市规划时, 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历史文化背景, 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形象、改造城市形象、创造更佳的城市形象。

1.1 要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创新的文化精髓, 切忌形式主义

在塑造城市形象时, 一要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创新的文化精髓, 切忌形式主义。城市形象重在体现历史传统的“神韵”。城市形象的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 只有独具匠心的设计, 才能成为该城市的形象。

1.2 要正确对待外来建筑文化

强调历史文化, 也并不意味着排拆外来文化, 关键是“洋为中用”。历史证明, 唯有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才能立于世界之林。这就是所谓“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国际的”道理。

1.3 要师法自然

自然地理环境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种条件绝非人工可以制造的, 正可谓“三分人工, 七分天成”。这就要求我们塑造城市形象时, 需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师法自然。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 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保护环境敏感区, 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 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 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 合理安排、调整空间结构, 增加生态多样性;考虑规划区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 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进, 以绿色空间体系为中心的绿化、美化与净化;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还必须具备5个要素: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

3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3.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程序

首先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 再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 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物流、能流情况。最后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3.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3.2.1 环境敏感区保护规划

在景观生态规划中, 应首先做好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资源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对城市景观来说, 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水地区等。文化景观敏感区指城市景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生态敏感区指城市水源涵养、新鲜空气补充、土壤维护等。天然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

对城市中的河流水系要疏通河道, 在两旁建一定宽度的绿色廊道。在文物古迹周围建直径大于500m以上的绿化天窗, 这样不仅可以衬托文物古迹的庄严、雄伟, 而且绿化后使得古建筑群与周围现代建筑分开, 避免了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紧挨而显得不协调对天然灾害敏感区, 同样要注重绿化,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防止水土流失, 减轻灾害。

3.2.2 生态绿地空间规划

一个城市, 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 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承载作用, 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 自然或人工植被、空旷的景观地段, 都可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绿色生态空间对城市景观非常重要。绿色生态空间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绿地覆盖率要达到一定的面积。

生态绿地不仅要数量多, 而且要分布均匀, 大嵌块体与小嵌块体相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而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 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小嵌块是大嵌块的补充, 不能取而代之, 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另外, 规划生态绿地空间时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应通过土地的集中布局, 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 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中, 沿自然廊道布置一些小的人为斑块。

城市景观中, 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集中、噪声集中, 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 最好把绿地廊道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 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 以利于改善道路的环境质量, 有利于消除环境死角。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密布, 且有利于绿色植被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 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 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 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 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

3.2.3 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

一个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 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 因此,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 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 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 体现城市美学要求。

城市外貌要与城市的地形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平原地区, 建筑群可布局紧凑整齐, 但为了避免城市总体布局的单调, 在绿化地段可适当挖低补高, 积水成池, 堆土成山, 增强立体感。在建筑群景观的布置上, 高低的搭配得当, 广场、道路比例合理, 使城市具有丰富的轮廓。丘陵山区, 地形变化较大, 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布局应充分结合自然及地形条件, 一般采用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办法, 同时在高地上布置造型优美的园林风景建筑, 丰富城市轮廓。

城市景观不但要与城市的性质、规模等相适应, 而且建筑群之间要协调, 特别是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要协调。如遇两类不同风格的建筑或建筑群时, 中间用一定宽度的植被带分开, 使两者之间实现完美的过渡.具体规划需根据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城市现状及与周围自然条件的关系而定。

4 城市规划中生境规划的步骤

生境规划是对城市生境进行调查、划分、评价、分级和保护的规划。规划的思路是不断细分生境尺度等级和类型, 然后据此评价和保护生境, 遵从大尺度大类型、小尺度小类型、由粗到细的流程进行规划。大尺度区域可由地理单元或景观来进行生境划分, 而小尺度区域可以按物种甚至生物个体来划分生境。

4.1 确定生境尺度。

根据规划区域的尺度确定生境尺度, 并将生境分为若干尺度等级, 在不同的尺度等级上采用不同的生境评价和规划标准, 这样可在不影响规划目的的前提下节约规划成本。

4.2 划分规划区中的生境类型并计算各类型面积。

对城市的生境进行调查, 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生境类型划分, 如林地、草地、湿地、水体等生境类型。这种划分既可以是生态学的, 也可以是地理学的, 但核心原则是保持生境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相对完整性。

4.3 选择指示物种和关键特征变量研究生境质量。

由于生境种类繁多, 而且具有等级特征, 很难对每个生境进行全面的了解, 因此可以用生境中的指示物种和一些环境特征变量 (物种多样性、面积等) 来代表生境的质量和价值。

4.4 建立评价标准和模型, 计算生境质量和价值。

4.5 划分生境保护等级和范围。

按照生境质量和价值来划分需要保护的生境的等级及其范围, 并确定和保护生境之间联系的通道或生态桥, 使其成为-个生境空间体系。

小区园林景观规划 篇3

[关键词]:特色;现代居住环境;空间;人文色彩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63-02

一、引言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质,因此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居住小区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二、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因此,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

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语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

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做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 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三、国内小区园林警观设计的发展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 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我国住宅环境设计则从上世纪 70年代末引进组团绿化概念。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90年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兴起,人们环保意 识日益增强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购房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丰富、和谐和活力。人们生态的居住观,给小区绿地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向小区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人们的住房消费更趋于时代性,人们追求的是高品位的家园,居住区及周围环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居住区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并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四、小区环境中园林警观设计的作用体现

(1)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功能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建筑刚刚兴起时,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调居住区里除居住的功能外,还应特别重视满足居民运动和休闲的需要。 在其得意作品马塞公寓中,就曾经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一条长长的环形跑道,以作为楼内居民运动的场所。同时运用粗壮的鸡腿柱将整个楼架空,将楼底的空地全部设计为绿地,这样就将底层的土地争取为居民悠闲运动的场所。如此煞费心机的考虑,无非都是为了满足居民运动的需要。因为,现代建筑所带来的高层住宅,使人类的居住远离了大地,所以,必须在居住区的高楼中间,为居民留出足够的运动场地和建造小区园林满足其需要。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而所谓运动的景观化就是指将许多运动设施作为一个景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观化运动,从而也就将运动及休闲设施作为一个景观有机地组织到了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

(2)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空间作用。

现在的小区居住空间不是很大所以更重视空间环境设计的实用性,各类空间有不同的功能。活动空间是供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场地,静止空间是供居民 室外休息、交往、观赏用的空间,常与各级绿地结合设置,有的可在院落绿化或组团绿地中,进行人工的园林绿化建造,形成居民交往活动、观赏、消闲的中心地带。园林绿化重视室外空间层次的划分和空间序列的完整性,更要注意环境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序列更为完整,也使得人性化设计能够贯穿始终。

(3)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协调作用。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 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而这些绿色居住区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景观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接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外设置区域过渡性或广场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作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环境,使人文景观和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其间,使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人文大众行为等诸方面相得益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住宅空间形态规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

乡村景观规划 篇4

乡村景观规划

授课老师:王艳梅 院 系:林学院

专 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学 生:翟 耀 学 号:08202017 完成时间:2009年04月

乡村景观规划

翟 耀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景观的类型,归纳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乡村景观规划的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类型;特点;发展趋势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Zhai Yao(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Abstract: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ly years.Analyze the types of rural landscape,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emphasi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point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uture trend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planning;typ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1.1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50~6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都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以Van Lier为主席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Multiple Use of Land)”简称ISOMUL,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国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组织,在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 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正如日本学者Masao Tsaji博士曾论述过: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common goods)”的一面和“私有资源(private goods)”的一面,并且公共资源优化的实现就是通过严格限制和优化各种私有资源来达到的,同时他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化经常受到忽视,而必须通过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来保证。

1.2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在国内对农业或乡村景观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农业或乡村地理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有关研究,例如郭焕成等在80年代末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探讨了区域乡村发展机制与模式,因此严格来讲,这只是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与农村景观相关的一些问题。二是比较全面而积极地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目前其主要研究重点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西北农牧结合带以及土石丘陵山区等)和城乡交错带进行景观系统分析和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在1989年和1996年的第一、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研讨会和1998年沈阳亚太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上有比较集中的反映[1]。其中,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组织和推动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肖笃宁等先后主编出版了《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等2本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性研究文集。此外,景贵和、傅伯杰、陈昌笃、王仰麟、俞孔坚等在农业景观分析、景观系统分类、景观生态设计和布局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如景贵和的“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肖笃宁等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王仰麟的“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等。三是目前在一些高强度土地利用区进行的乡村土地整理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侧重点主要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以及调整不合理的乡村住宅用地和规模化合并农业用地,改善乡村景观面貌,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上,但并没有深入到更加具体的农业或乡村景观系统分析、景观模型研究和生态规划上去。当然,这部分工作应该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具体研究内容之一[2]。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研究;同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很多基础,但是在系统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乡村景观的类型

从乡村景观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种植业景观:指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组建多种农业观赏园、自摘瓜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等。

林业景观: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赏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森林浴,提供空间场所。

牧业景观:指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客提供观赏和参与农牧生活的乐趣。如草原放牧、马场赛马、猎苑狩猎等活动。

农村副业景观: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展出及其制作过程,都可以作为观光副业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编制的多种工艺品,南方用椰子壳制作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茶具等,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技艺,也可让其亲自参与制作过程。

生态农业景观: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态环境的场所,形成新的农业生态景观。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及供灌溉和养殖的水库等生态农业典范。

风俗民情景观:田园风光,水乡景色,憨厚的民风民俗,美味的农家饭菜,是当代城市生活的人们节假日休闲的好地方。由此看出,乡村景观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特定文化渲染的综合产物,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资源,具有比单纯的应用价值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3]。3 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

3.1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是一种全方位的规划。

3.2它集中于乡村景观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通过一定地点的最佳土地利用或一定利用方式的最优地点进行布局规划和设计。

3.3它不仅关注景观中的核心问题——“ 土地利用”、景观的“土”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3.4它的任务是协调土地利用竞争,提出生态安全上恰当、美学上满意的规划方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5它既协调了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又强调生物环境的多样性,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

4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

80年代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已经对我国的农业与乡村景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过程的特点是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以及向土地利用多样化、均匀化、易变性方向发展,其结果是使乡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错综镶嵌分布。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改变区域内乡村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4]。例如,耕地遭到蚕食或被破坏,土地利用布局趋于零散和无序,乡村布局混乱而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现象,以及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而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等。这种乡村景观时空格局的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能满足农业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显得日益迫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近郊区,是近阶段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地区。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1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1个层次功能外,越来越强调后2个层次功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状况存在差异,乡村景观规划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仅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注重也只有最近10来年的时间。因此,今后有关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将主要集中在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以及一些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研究主要包括:(1)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这是研究和评价乡村景观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也是开展景观规划的前提。但是景观评价牵涉到评定景观多重价值的多个方面,建立一套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2)景观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这是描述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的一种手段,是建立未来景观规划模型的基础;(3)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乡村景观系统分析和规划的方法[5]。

乡村景观规划在一些重点区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1)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城市近郊区内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区域生态系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乡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景观的镶嵌度也很高,不是引进斑块就是残留斑块,耕地和其他非建筑用地斑块日趋缩小。农业主要为都市农业,以园艺业和设施农业为主,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该区域的发展易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2)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主要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目的是改善胁迫或被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变的影响导向良性循环,优化和美化乡村景观,发挥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使之更加适于人类生存。如肖笃宁总结了我国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地区的林——草——田镶嵌景观格局、平原农田区的防护林网络等几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即属于此类;(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这些地区由于快速的城镇化步伐和长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农村中的城市化”景观所取代。因此,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立一种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现代乡村景观变得十分迫切。

5.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5.1观念认识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往往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的指导,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等影响,误导乡村景观的发展。调查中发现,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6]。如有的村庄在规划建设时,提出了“建成城市风貌”的口号,一些在城市早已开始反思的做法却在乡村滋生、蔓延。殊不知,乡村居民在羡慕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失。乡村居民还缺乏规范的规划设计观念,自行拆旧建新,大量的、缺乏设计的平顶式、甚至没有外墙装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成乡村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把景观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虽然一些地方有“见缝插绿,凡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的意识,但不是通过规划设计,而是自作主张,完全随意行事。这些观念认识上的偏差都将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5.2规划设计方面

目前,虽然全国有63.46% 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总的看来,规划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总体布局大多千篇一律,有的采用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缺乏乡村的环境特征;有的形式单一,布局采用大片的行列式排列,实在无异于兵营,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缺乏乡村应有的自由、亲切的生活氛围和特色。建筑上盲目模仿城市类型的住宅或别墅,尤其是所谓的欧陆风格,更是造成建筑景观上的负面影响。乡村景观也是一样,似曾相识,毫无乡村特色而言。

这些问题在于规划设计不切实际。虽然设计人员已经认识到乡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他们往往又忽略了乡村的环境特征,将只适用于城市环境的设计规范生搬硬套到乡村景观和乡村住宅设计中去。设计缺乏对乡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规划设计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反而造成更多景观上的新问题,使得地方特色随着乡村的更新改造而逐渐褪色。

5.3生态环境方面

由于片面追求乡村经济的增长,造成对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基本农田面积减少,自然斑块面积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等等。

大树、河(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然而,乡村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很少考虑乡村这些所固有的自然元素。相反,原有浓荫的大树不见了,河边、池边的自然植被被毫无生气的混凝土驳岸所取代,还出现了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广场„„,这一切不但使乡村失去了田园景观特色,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7]。6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发展同样具有21世纪信息化、复杂系统化与可持续性的广泛特征,发展趋势集中在:

6.1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景观资源是乡村资源体系中的一类特殊资源,有的是可再生资源,而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与乡村景观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乡村景观资源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与技术是乡村发展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乡村景观资源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

6.2乡村地区现代化与乡村景观遗产保护

乡村地区的现代化过程迎来新的景观阶段,同时又将每一个阶段推进历史,历史性的景观成为新景观体系中的遗产景观,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遗产的保护是乡村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更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遗产的保护模式与技术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

6.3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生态化、环境化和视觉优化与净化、环境艺术化、景观功能化使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客观需求以更大尺度景观环境为背景,将景观背景的生态特性、环境的艺术性和环境功能与规划设计景观的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高度结合,形成景观相互渗透、功能协调的景观系统。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高度结合的理论与规划设计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4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乡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景观空间。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为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对乡村整体人类生存环境的规划设计。其中,人居环境是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领域,乡村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居住功能和游憩功能等都是乡村景观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人居环境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成为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5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所提出的新的原则、目标与模式。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不是短期的规划设计,不是功利主义的规划设计,也不是规划设计的实验场,它是以整体人类生存环境为对象,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构建为主体,与地理环境系统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模式。寻找适宜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景观旅游规划模式是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6.6乡村景观图谱的建立

新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主体产业类型。乡村景观资源图谱就是信息时代技术在景观科学中的重要应用,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技术途径。景观图谱是景观数字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景观图谱形成乡村数字化的景观体系,实现数字化景观管理、景观模拟、景观模型与景观过程、景观演变以及景观旅游规划设计过程的数字化与工程体系化,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主导趋势[8]。

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与自然景观高度结合的,因此要求我们在做规划时不仅要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更要以长远的目标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做规划,尤其要注意贫困地区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要一味注重发展而损害了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2] 杨 华.加快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破解“三农”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

[3] 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5年 [4]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 邱国锋,张正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1. [7]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出版社,2003.

景观规划 篇5

城市河道系统的景观敏感性与景观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对城市河道系统的景观敏感性与视觉美学敏感性的分析,指出景观系统的`敏感性是指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系统对干扰的反应.揭示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大规模改变的同时,城市河道及其沿岸景观系统在结构、形态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河流水文、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功能的退化,城市水文洪涝灾害频发、水质污染严重和美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提出用景观规划探讨城市河道系统的保护、修复与补偿系统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作 者:王紫雯 符燕国 徐承祥 WANG Zi-wen FU Yan-guo XU Chen-xiang  作者单位:王紫雯,符燕国,WANG Zi-wen,FU Yan-guo(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徐承祥,XU Chen-xiang(浙江省围垦局,浙江,杭州,310006)

刊 名: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32(5) 分类号:X321 关键词:城市河道   景观敏感性   视觉美学敏感性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篇6

——现 与古 碰

天鹅湖vs逍遥津

1位置

天鹅湖:政务文化新区 政务新区属于合肥市近些年新建成区,服务设施建设尚未齐全,且公园距居住区也 有一段距离,所以该公园内游人较少。逍遥津:老城区 该公园处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属于人流密集 区,且周边的居住小区也不在少数,建成时间较 早,服务设施相对更加完善,所以逍遥津公园早 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场所。

北部主入口广场设计突显 现代气息,由铺地、树木、小品有机组合而成,空间 尺度感较好。

南部沙滩是公园内少有 的亲水空间中的主要部 分。其尺度并不是很大,但由于游人较少使得其 略显空旷。

东西两侧主要为流动空间,其中穿插小品和雕 塑以增加游览路线的趣味性。服务设施布置不 均,主要集中于南部沙滩附近,其他位置基本 没有服务设施(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群主要集中于南部,北部少有人驻足,东西两侧主要是流动空间和绿地,其 地形不适于建设服务设施)。

逍遥津是相对封闭的公园,只设有两个出入口。平面呈 扇形,以古典

风格为主体,全园以水系自然地分为东西 两园。园内景点密集,由园 内主要道路串联,移步换景。东园为亲水活动区和儿童乐 园。中间草坪广场,为游人 集结娱乐之所。西园以植物 造景为主,配以建筑和园林 小品。其内部公共服务设施 齐全,在各个景点处基本均 设有服务设施。

现代的儿童乐园 建在了古典的逍 遥津公园内,但 并未因其体现的 现代气息与公园 整体形态产生冲 突,巨大的树木 将其与公园内部 的环境隔开,俨 然形成了两个世 界。

3景观

(1)水体

天鹅湖的水面大而平静,是公园的主要景观。湖 边树木较小湖面视野比 较开阔,从湖的一边可 以直接看到对面,但水 面太大根本看不清对面 的自然景色,且湖面过 于平静没有可以吸引视 线的景观点。公园缺少 亲水空间,仅有的几处 亲水空间都集中在湖的 南侧。

这个人工落水是天鹅湖 唯一能够吸引人目光的岸 边水景

大湖面结合周边现代建筑形 成整体景观,是自然与人工 景观的结合。

• 逍遥津的水面主要是 位于公园东面的逍遥 湖,水面开阔。湖中 有三个岛屿,最大的 一个岛上建有一座金 黄色琉璃瓦双重檐亭,湖岸与岛有石桥相连。还有一岛相传为张辽 衣冠冢。岛上绿树成 荫,景色宜人。湖的 周围设有环状水上游 览线,游人可在湖上 泛舟。

逍遥湖景色

湖的北岸建有亲水平台,游人可以在此欣赏湖面风 光。跨过连接东西两园的 北津桥和南津桥步入西园,只见园内河道交织,曲径 通幽,东南角为一椭圆形 半岛

。岛上的一组建筑由 水榭、方亭、游廊和太湖 石假山构成,在浓密的树 丛掩映下,颇具江南明清 建筑小品的韵致。

(2)园路

• 天鹅湖公园内的园路多成 自然式布局,结合地势时 弯时曲,自然流畅,沿湖 边形成环湖路。大多离岸 边有一定距离,缺少了与 水面的联系。• 路边缺少一些树荫,使游 人要头顶着太阳走在路上 • 园路的铺装十分丰富,基 乎每条小路都会有不同的 铺地

在园路的周围还设置了景观小品作为景观节 点以丰富沿路风景

路边设置的方木座椅,由两块方木拼成,样 式独特但不太实用。并且座椅只设置在路边 的一些地方,周围没有形成吸引人停留的私 密空间,而且还缺少树荫,坐在这里不仅使 自己暴露在其他路人的视线中而且还会受到 太阳的炙晒,所以人们宁愿坐在离水面较近的草坪上休息也不 愿坐在这里。

在园路的路线上还连接着一些小广场,这些 广场在设计之初可能是为了吸引人群在此活 动,但在使用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 的。因为它与公园主要景观有一定距离并且 被树木围合看不到别 处的景色,此处只剩 下一个干巴巴的广场,也就失去了吸引人们 的来此的吸引点,而 且其周边也没有设置 供人们休息的设施,缺少了一些人性关怀。

逍遥津的园路由步行和 车行两部分组成,车行 路连接着公园的两个入 口,其中又串联着公园 内的主要景观点,是公 园中的主要流线。但在 步行路上看到的完全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番 景色,这些是在车行路 上很难看到的。这两条 路构成了公园里完整的 景观轴线。

总结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篇7

按照景观三元理论, 景观分为3个层次[2]:一是景观感受层面, 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 即狭义景观设计;二是环境、生态、资源层面, 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 即大地景观规划;三是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 包括潜在的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 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以下讨论的是前2个层次的内容。

1 狭义景观设计

进行生态园林建设规划不仅仅是绿化城市, 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从而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4]。生态园林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显露自然, 尊重生物多样性。生态的观念是尊重自然, 而以人为本则要求征服大自然让自然为人服务, 但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理念, 因此, 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这2个理念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既要合乎自然生态的规律, 显露自然, 尊重生物多样性, 又要充分利用自然尽可能为人类服务且实行可持续发展。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园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将保持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有机结合。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植物与特有动物, 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在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园林时应该首要并且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这种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标准, 每个地方情况都有所不同, 不能为了建造生态园林而不顾城市立地环境, 大量引进外来植物, 造成植物生长不良和生态入侵之类的现象。

(3) 生态园林体系的构建———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风貌, 保护好城市水体和山体, 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根据系统论, 系统的功能大于个体, 建造生态园林时也要将整个城市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 构建出城市的生态园林体系, 在保护好城市山体水体的大框架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

(4) 生态园林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既可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目标和方向, 同时又可为规划方案的实施分解和操作提供依托。生态园林的建设, 应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这种考核体系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为其提供目标和方向。但是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完整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 就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 在规划中体现浓郁地方特色。

2 城市的大地景观规划

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 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 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 是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5,6]。

(1) 规划理念。即“大景观”理念, 突出城市整体景观功能, 尊重城市景观的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等原则。城市是一个整体, 做生态城市的大景观规划时, 其尺度远异于狭义的景观规划设计, 必须突出城市的整体景观, 尤其是有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城市, 如果既要保留老城区的历史文化, 又要将其改造成为可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地方, 并与新城区的景观和功能有机结合, 就必须遵循城市景观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原则。

(2) 景观生态格局的构建。即在已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 以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为重心, 研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 与产业、人居、交通、水域等功能相融合的城市“大景观”生态格局构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实际是社会-经济-自然相互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 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共同发挥的, 因此, 缺少或者任何一个子系统不健全都会影响到整个复合生态系统, 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为中心,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形成地方特色, 通过严密的设计后尽可能通过自身来调节。

(3) 景观生态支持网络的构建。即研究建立功能完善、运行健康, 保障各种景观生态流输入输出的连续畅通, 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环境良性循环的景观生态支撑网络, 尤其是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建设规划。城市的生态系统相对比较脆弱, 因此, 必须构建起城市的景观生态支持网络, 以周边小城镇的生态支持中心城市的生态, 同时, 中心城市本身也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尽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

(4) 生态景观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体系的构建。与生态园林建设一样, 大景观的建设更应该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关键是看城市的生态景观有没有在整个复合生态系统中发挥到最大效应, 并与其他系统相适应, 一起发挥功用[4]。

3 小结

迄今为止, 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甚至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但是, 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而且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最终目标。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以人地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为目标, 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拥有和谐的理想聚居地。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 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 各种物质流和能量流能够充分交换的城市[7]。

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景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 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 只满足这三方面还远远不够。在生态城市建设这个大背景下, 要充分发挥景观应有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不流于仅仅是应用外来植物创造生物多样性等工作, 从而做到真正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刘邵权, 陈国阶.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J].山地学报, 2006 (6) .703-708.

[2]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 2001 (5) :1-3.

[3]倪天华, 左玉辉.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J].2005, 21 (7) :83-86.

[4]张坤明, 温宗国, 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价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5]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3) :6-8.

[6]王富玉.生态城市发展之路:三亚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2.

集安市莲花公园景观规划 篇8

关键词:莲花公园;景观规划;高句丽;文化延续;景观再生

中圖分类号:S7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69-2

1 概况

集安市历史悠久,是中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 集安市已成为吉林省著名的旅游城市。

莲花公园位于集安市中心,占地8hm2。公园的北侧是集安市政务中心和法院,东侧是居民区,南侧是规划中的文物展览馆,西侧是广厦世纪新城等标志性建筑,这里是集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莲花公园中一条狭长的莲花池将公园分为东北、西南一大一小两个部分。

2 公园性质、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2.1 公园性质

集安市莲花公园定性为一处集高句丽历史文化回味、景观再生,民俗风情展示,莲池亲水,休闲活动于一体的市级公园。

2.2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2.2.1 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造园。尊重集安市风景秀丽自然山水的大环境和莲花公园周边的城市环境,维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适应集安人的文化品位、审美观点、生态性休闲理念的需求,以现代都市人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需要为中心出发点,对公园功能分区及景区景点进行合理布局,使各个景区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成为有机整体。

(2)顺应地势,莲池造景。对现有的莲花池形状进行重新调整,打破原有狭长呆板的长方型,形成适合公园总体布局的曲折自然的长圆形莲花池水体,通过平桥、曲桥、水榭等造园要素组织水景,分割空间,使水面大小结合,动静相宜,富于变化,营造弄莲亲水的公园中心水体环境。

(3)建筑点景,古朴自然。在公园园林建筑小品的规划设计上,形式上结合高句丽传统历史文化特点,突出当地朝鲜族居多的民俗风情特色,实现由古至今建筑风格上的延续和景观再生。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公园绿化植物配置上,采用适合集安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运用针、阔叶乔木、开花小乔木、花灌木、花卉、草坪、地被和荷花等多种植物材料,根据其生态和观赏习性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出从陆地到水生多层次、多品种、各具特色的立体复合的植物景观绿地空间。

2.2.2 指导思想 运用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根据集安市地域特色和莲花公园的现有地形地势,围绕“以人为本、生态造园、传统文化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规划主题,利用水体、建筑、园路、景墙、植物等造园要素组织空间,合理布局,使游人在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领略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建人、城市、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公园空间。

3 总体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景区规划

3.1 公园出入口的确定

根据集安市莲花公园周边环境建筑布局和游客人流量的大小设四处出入口,面临建设街的西门为主要出入口,并设停车场,占地面积约为450m2。公园南入口临云水路、公园东入口临莲东路,为公园管理人员提供的专用入口设在公园北侧的规划路上。

3.2 功能分区、景区规划

3.2.1 主入口景区 在莲花公园西门主入口设古朴的牌楼门,门上雕刻集安莲花公园主题,门前设长28m,宽10m的铺装场地,右侧设管理房,左侧设停车场。

入门后是宽15m的主路直通浮雕景墙主景,在主路两边序列布设6处休闲空间进行铺装,铺装场地上设坐凳。在道路上不同部位由前至后布设多个高句丽历史古代人物雕塑,按1∶1比例进行塑造,形成古文化氛围,使游人一入园就仿佛进入了高句丽时代,与古代人物并行,领略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浮雕景墙按照史料记载,运用写真的手法,将高句丽王朝生活、战斗场景在景墙上进行镌刻,更全面地展示高句丽王朝的历史文化。

3.2.2 文化长廊景区 位于集安市政务中心正门南侧,景区北部布局与政务中心建筑布局相呼应,景区中轴线与集安市政务中心中轴线相一致。

在文化长廊景区景观轴线上,由北至南规划序列三组小花坛、中心主题雕塑立体花坛、模纹花坛、图腾柱、浮雕景墙、虹桥、景墙等景观小品,高低错落,珠联璧合,前后呼应,和谐统一。

3.2.3 民俗文化区 位于莲花池的南侧,距公园南侧入口较近,结合朝鲜族能歌善舞、爱好摔跤等文体活动的民族特点,在莲花池南侧岸边设带状水岸沙滩舞池。在民俗文化区中部设摔跤场。在西北部的开阔活动场地上,放置秋千、跳板、车栔、座凳树池等带有丰富民族色彩的活动、休息设施,游人既可在林荫下散步、休息,参与少数民族的各项活动,又可领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

3.2.4 莲池亲水区 位于整个公园的中部,将原有的狭长型的莲花池形状重新调整,根据全园总体布局新建莲花池,采用自然石亲水护岸,形状成圆滑曲线,线条流畅,古朴自然,成为完整统一的水体景观。在中心莲花池的两个狭窄处分别设虹桥和曲桥,不仅成为池中两个水景,而且成为对景,站在桥上可以遥遥相望。两座桥与池周边2m宽环池路形成闭合游览环路。

在莲花池的西部,靠近半圆形池岸边,设一处临水建筑,带有民族色彩及旅游服务的商亭坐落在弧形的亲水平台上。亲水平台一半探入水中,人们可登其上亲近水面,弄莲戏水,别有情趣。亭建筑面积约为15m2,可为公园游客提供商业服务。

在莲花池的东部岸边设水榭,建筑外型上采用朝鲜族特有的四坡屋顶结构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朝鲜族建筑风格。水榭内部装饰成朝鲜族的传统民居形式,游人在欣赏美丽的莲花的同时,可进入朝鲜族居民的家中,观赏朝族家居,更加深入了解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3.2.5 休闲活动区 位于公园的东部,面积较大,功能上主要是为公园东侧的密集居民区提供晨练,休闲、活动的空间。

在公园临莲东路的一侧的出入口设开敞式铺装场地,由圆形和半圆形两块铺地组成。靠近人行道的半圆型铺地中部对称布置两个弧型花坛,两个花坛中间设笔直道路引导游人入园,道路两侧接主环路。

来到圆广场,迎面看到的是弧型休闲景观廊架,它不仅是公园东入口的障景,而且是人们休息纳凉之所。

在公园东入口,围绕圆形铺地曲线形栽植花卉,形成花境,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仿佛音乐跳动的音符,成为全园独具特色的花之韵景观。

在本区东北角,设童趣园,顺应主环路的曲线设弧形带状铺装地面,上设小型儿童游艺设施,通过两条园林小路连接主环路,前面植草坪,后面为树林,使这里成为一处生态儿童乐园。

从东入口主环路到莲花池水榭之间以栽植大片的树丛为主,为居民营造森林氧吧,林间铺设曲折自然的园林小路和踏步路,与水榭周围错落的铺装场地和主环路相连接。

3.2.6 管理区 位于公园的北部,靠近规划路的西端,设有为公园管理人员专用的出入口。

本区建有公园管理房及公厕,为全园游客服务。

4 绿化种植

根椐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特点,采用适合集安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因地制宜进行全园绿化种植,是莲花公园绿化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园内现有树木较少,布局零乱,冬季植物景观较差,因此种植常绿针叶树和树冠大、造型美的冬、夏景均佳的阔叶乔木,色泽艳丽的开花小乔木已成莲花公园丰富植物景观的当务之急。

在针、阔叶大乔木、开花小乔木林下片植花色艳丽的花灌木,以增加林带的丰富色彩。

结合集安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土壤特点,栽植草本花卉、宿根花卉,形成林下花境,打造极具浓郁异国情趣的生态林地花园景观。

在公园较开阔的、便与游人观赏的场地和较大型的花坛中增设优美的植物模纹剪型景观,烘托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公园的主题。

在莲花池栽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增加公园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鉴赏性。

规划针叶树:黑松、红皮云杉、樟子松、沙松、臭松、水杉等。

阔叶树:银杏、蒙古栎、水曲柳、花曲柳、核桃楸、香花槐、桑树、刺槐、紫椴、糠椴、五角枫、元宝枫、拧胫槭、黄波罗、白桦、桃叶卫矛、稠李、山杏、京桃、山梨、山丁子等。

花灌木:连翘、榆叶梅、木绣球、丁香、红瑞木、黄刺玫、忍冬等。

宿根花卉:桔梗、马蔺、玉簪、萱草、石竹、大花金鸡菊、黑心菊等。

水生植物:睡莲、荷花等。

植物模纹剪型:小叶女贞、小叶丁香、珍珠绣线菊、柳叶绣线菊、紫叶小檗等。

集安市莲花公园给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使集安这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上一篇:心目中的好老师初中作文400字下一篇:我的异族师生情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