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共11篇)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1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
即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结合与体现
生态景观(Landscape Ecology)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微生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生态景观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
而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可以从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的概念上看出,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的结合非常紧密。湿地公园的设计,建造,运行,中间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景观理理念。可以说湿地公园式生态景观理念的体现于实际的运用。
下面就具体说说关于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总面积达32600公顷的东滩湿地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东端,是国际著名的候鸟亚太迁徙路线(西伯利亚-澳大利亚)上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地。每年有108种、数百万只湿地鸟类在此育肥、越冬和中转,其中珍稀保护鸟类有白鹳(Ciconia ciconia)、白头鹤(Grus monacha)、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等。“崇明东滩对于候鸟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补给站,候鸟在此停留后就要面临飞越太平洋的漫长旅程,因此在东滩补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候鸟的存活率和生育率。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而崇明东滩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尤为重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向长江排放的水体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各种污染物,东滩的存在相当于一个建在长江口的高效污水处理厂。有关专家日前对东滩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结果发现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每年就可以带来46万元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如果今后得到开发,每年还可创造26万元的旅游收入和科研价值。然而“寸土寸金”的东滩湿地在过去数十年中却受到围垦、非法捕捞、捕猎等人类活动的破坏,导致湿地规模和生态功能的日益萎缩。对东滩影响最大的人为影响因素是围垦,建国以来已有442000公顷滩涂被围垦成为农田。最近的一次围垦发生在1998年,围垦高度仅为海拔2.5米,直接导致东滩湿地的平均宽度缩短到3.5公里,其中草滩平均宽度仅余0.9公里。大规模围垦的后果就是东滩鸟类整体数量的下降和种类的减少,雁鸭类从约4-5万只降为约3万只,鹤类数量也逐年下降。此外,东滩的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区内光合作用利用率仅为0.3%,而国际同类湿地平均水平为2%2001年崇明东滩被列入《拉姆萨公约》(Ramsar Convention)下的“国际重要湿地”,2002年中国政府将东滩湿地列为未来5到10年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东滩围垦就此终结。由于长江带来的巨量泥沙淤积在长江口,崇明岛每年新增土地面积500余公顷,因此过去人们认为滩涂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我们在进入东滩湿地之前,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由于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最东面的滩涂地上,一马平川,而长期的海风,使得风力发电机能够时刻不停的产生电力,这就已经体现了生态和经济的结合。而一排巨大儿整齐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又构成了一处别有风味的风景,使得生态,经济,景观,三个不同的东西都非常默契得结合到了一起。这也就体现出了生态景观规划的重要作用,源于自然,利用自然,但却不破坏自然。
东滩湿地公园的开发理念是,因地制宜,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东滩湿地公园的环境与资源功能主要有这些.1:水量补充功能:湿地能够储存降水和地表水,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排放到邻近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
2:生物资源功能: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量的水产品,海产品可以直接产自湿地。崇明岛东部的不少农民及少数外地渔民至今靠东滩自然湿地的资源生物维持生计。
3: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湿地具有明显的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生物种类异常丰富。许多鸟类都把湿地当做营巢,觅食和隐蔽场所。东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也毋庸置疑。
4:水质净化功能:湿地有助于维持和提高河流,湖泊,河口的水质。由于湿地位于陆地和水源的交界带,径流从陆地汇入水体以前,要流经湿地。湿地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过程可以去除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东滩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的强弱依赖于湿地植被组成及覆盖度。
5:小气候调节功能:湿地具有一定的水环境特征,许多湿地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流入水量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影响气温和降水量,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6:科学研究功能:湿地由于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而如今湿地的功能和机理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未被人们完全了解。东滩湿地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有关组织人士的关注。
7:河口湿地的特殊功能:湿地本身也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崇明岛的建设和开发也是建立在对已淤积湿地进行围垦改良的基础上的。河口湿地,由于径流来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沙,在河口区由于潮流的阻滞,径流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就沉降下来,逐渐淤积形成陆地,使湿地前沿不断向海推进,同时也加速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从上可以看出,现在湿地公园已经在生态建设的大潮中一级越来越发重要。而东滩湿地公园的建成,就是生态景观规划的一个典型的成功事例。东滩湿地公园源于自然,但是又高于自然,不但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人文效应。又在保护原有环境,改善原有环境上有了大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如今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要并肩发展得今天,类似东滩湿地公园这种模式的生态景观规划方法是可以作为典型。可以说是生态景观规划的一个小的里程碑。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2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和土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管理及旅游发展等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景观生态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合理安排资源的开发, 避免重复建设和粗放利用, 可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地利用, 保护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免遭破坏;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景观生态规划不仅能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考虑景观的视觉美学效果。使人们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 获得了精神需求的满足, 改善人居环境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追求的境界,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有利于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以自然景观的保护、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人与自然作用和谐为主, 以人为本, 注重景观的丰富度, 以规划对象景观化为手段, 谋求人居环境的改善, 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稳定性原则。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 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 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 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 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生态美学原则。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 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实效性原则。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 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 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 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 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 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个性原则。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 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
3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3.1 合理的植物配置
城市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 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 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引进国外特色物种, 重点是原产我国, 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 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其次, 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 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 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 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 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 让市民亲近绿地, 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最后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3.2 加强的物种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 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护地, 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植物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 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 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 让地带性植被—温带阔叶林等的建群种, 如国槐、油松、皂角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 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 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 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 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
3.3 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搭配
城市人工景观要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结合, 形成城市特有的地貌及生态特征, 从而维系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 (1) 利用自然沟渠、景观廊道将绿化植被引入城区主体的视野, 强化包头市山脊线-城市轮廓-草原-湿地的特有视觉效果, 引导人们感受自然与人工和谐的优美景观。 (2) 街巷空间具有独特的魅力, 构成了层次丰富、内涵厚重的街巷景观。 (3) 现代新颖的工业区有充足的绿化和开敞空间, 建筑密度低, 成为清爽宜人、简洁高效的空间环境。 (4) 人居环境依据包头地域文化特点, 创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生态环境优良的居住环境。 (5) 景观建筑结合包头独特的草原自然环境, 形成自己的建筑形象, 和谐的群体布局, 丰富的建筑色彩, 结合体量、比例、韵律等元素形成地方建筑样式。 (6) 在市中心区、景观节点区、居住密集区的城市广场起到了联系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 延续城市文脉, 调节城市空间构成的节奏, 引导人群合理集散的作用。
3.4 景观生态公园规划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 公园的道路广场和建筑布局, 应在充分考虑地形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避免大的人工干涉而增加造价、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过程与表土结构。从生态角度考虑的道路广场与建筑布置, 应包括如下因素:道路的选线应按用地评价的适宜度等级, 将适宜度大的地段留作绿色植物的布置使用;道路宽度最大不超过4m~5m。在重要的地段, 如湿地、草甸等处, 应设木桥架空跨越, 以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道路、广场应采用自然石材为主, 避免使用水泥砂浆下垫层或勾缝, 以保持水的渗透, 减小地面径流;采用砾石铺砌的小路, 可采用环保氧树脂粘结, 此举可保持路面整体性, 并不致破坏其渗水功能;公园的建筑总量应不超过总用地的2%, 多数建筑应布置在辅助区。核心区、拓展区应尽量减少建筑安排。位于群落中的公园建筑, 当建筑面积要求较大时, 应考虑压缩平面, 增加高度, 以减少挤占绿化用地。
3.5 滨水区生态化设计
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对于一个城市的整体感知意义重大。首先, 创造丰富的滨水空间, 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 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 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 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荫休息场地、儿童娱乐区、观景区、健身活动区、亲水平台区等, 结合各种活动组织空间, 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 满足人们各种活动及精神的需要。其次, 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 如可作植物种植型驳岸、滩涂型驳岸等, 这样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三是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建设滨水绿化带。宏观指把握绿化的整体效果, 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观指突出重点, 特别要以一些位置重要的游园、绿带等为重点, 精雕细刻, 建成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微观指在树种的选择上, 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 充分考虑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规律, 并以绿带为纽带把风格各异的景观联结起来, 建设成完整的滨水区景观。
摘要:当代城市的竞争不仅仅在于城市规模、城市功能, 而在于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特色和生态环境的城市生态景观。鉴于此, 本文对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
[2]韦松林.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初探[J].农业与技术, 2005 (8) .
浅析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规划 篇3
关键词: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自然;资源;精神
居民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的约束下改造客观世界。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中大家对于“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过前者。总之,人居环境是大环境的一部分,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环境的优劣,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一、生态居住小区定位和目标
生态化居住小区景观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住区概念的上,要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除了强调自然生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实现环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生态居住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生态居住小区,有很多解释和说法,大家对生态概念认识还很模糊。居住小区生态环境一般是指居住区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由植被、河道、道路和建筑等构成。因为部分开发商的片面认识,当下很多居住小区为了迎合大众对生态的需求,一味地建绿地,一味地种大树名树,盲目追求绿地率,然而,生态并不是单单指绿化。部分居住小区因欠缺对水循环和更新问题的考虑,再加上日常能耗和维护费用成本较高,小区内的水体景观久而久之,经常出现池中无水、水质恶化、水中无鱼等尴尬局面,影响整个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在植物配植前期缺乏对小区户外景观动态的、长远的、发展的考虑,伴随着花草树木的不断成长,会导致比例失调、空间拥挤等一些潜在问题的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居住小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小区内道路流线不合理、建筑间距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违反居住小区设计规范的设计以及居住区周边对居住区造成的声光污染更是对居民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碍。
三、尊重并提升原场地的自然环境状况
原场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主要指地形、植被等的情况。
景观设计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因为破坏后再重建生态系统要困难得多。在景观设计上重生态性,尽可能尊重自然原环境而不盲目的建造人工景观,保障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可以节省建设费用、体现经济原则,同时也是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融合的重要前提。
尊重原场地的地形,要注意水土的保持,不要做过分的开挖堆叠,污染土质和水质的设计。例如:小区道路和驳岸的设计过渡要自然。道路景观应该与小区内部的生态支持系统联合起来形成具有特殊景观的生态廊道,当与水脉相融合丰富居住小区道路景观的内容。生态驳岸把驳岸上的植被和水域中的植被连成一体,在排水上尽量让绿地中的地表径流通过侧渗进入水域,可为各种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自然生境,利用水生植物使水体可以“自净化”,形成水路共生的自然生态系统,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在植被方面要尊重现有的植物,对植物配植选择上应该以也以乡土植物为主,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配植植物时要模拟自然的结构形式,形成稳定的、抗性强的植物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要合理搭配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活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注重生物的多样性。
四、节约资源
例如:居住小区水资源的利用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循环利用”等方式。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专用容器等汇集的天然雨水,经收集一输水一净水一储存等渠道积蓄并净化的雨水,为绿地浇灌、营造水景、清洁道路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
中水循环利用是小区中最常见的中水的处理方式。“中水”指处理过的污水能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满足部分使用要求的水。常见做法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便器的冲洗,地面、农田灌溉、园林绿化汽车清洗,消防,工业用水等。
再例如:居住小区废弃物处置与垃圾源头分捡。根据2001年5月27日建设部最新通过的《绿色生态住宅住宅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关于此方面的要求,居住小区内的垃圾采取分类收集的办法,将垃圾分为三类:第一类,有毒有害垃圾(废电池、日光灯管等);第二类,厨房有机垃圾等可降解垃圾(剩饭、菜叶等);第三类,其它难降解垃圾(塑料、金属、木、石等)。有了分类标准,就可以分类处理。第二类垃圾由设置在厨房洗池中的粉碎器粉碎后直接由下水管道排走,这部分污水可以与粪便污水一起进入沼气净化池进行处理。住宅区内的绿地落叶叶等垃圾采用厌氧堆肥的方法进行处理,腐熟的肥料作为盆栽花卉植物用腐殖土及花草培养肥料。
五、居住小区精神生态环境的营造
(一)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小区环境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居住小区内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均好性”成为住宅景观设计准则。打破小区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小区的绿化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二)行为的心理因素的应用
户外活动为人们轻松自然地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要搞好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要有亲切感、归属感而不感到陌生的生活空间先要从分析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入手。领域感、私密感、归属感、空间距离感,都是影响居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要以此为出发点。
(三)场所功能的强化
使居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起步区规划中重点处理住宅与绿化,中心绿化与配套商业设施的结合,水面与中心绿化的结合,中心绿化与主要城市道路绿化的结合,使居民的居住、休闲、购物、邻里交往建立起便捷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居住系统。为加强小区的归属感,增强小区可识别性同样也很重要。结合绿化或水面布置中高层住宅,使高层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和通风条件,在现今高层住宅不好销售的状况下,提高了高层住宅的卖点。成组布置的高层住宅成为各小区的景观标志区,多层住宅围绕中高层住宅周围布置,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围绕组团绿地成组团布置,通过对住宅端头的退层处理、前后的错落,形成不同风格的多层组团。不同形式的住宅掩映在绿树、碧水之间,形成舒适、优美、良好归属感的居住环境。
六、结语
专业人员,而其设计决定了各种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措施能否得到实施。对于生态设计的具体措施、方法、形式和标准,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对待问题的解决方式或许会多种多样,但需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生态认识,把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稳定、协调和平衡当作最终目的,脚踏实地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可以获得巨大的进步。创造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的研究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围绕这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的跟进。时至今日,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進展,研究成果也相对成熟,设计人员对小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理论都已经被付诸于实践,受理论指导和影响,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更加贴近人心,贴近自然。
【参考文献】
[1]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杨洋,《基于生态原则的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周文娟,《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生态景观的营造》,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景观生态规划学习心得 篇4
姓名:朱
闻 学号:20126193 班级:环规12-3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班级:环规12-3
姓名:朱闻
学号:20126193 景观生态学是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是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经过16周的学习,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本学期的邪完成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学习理解。
从景观入手,在上学期学过的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景观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本门课程的开端首先引入了“景观”的含义,而后接触了“景观规划实际”这一概念。
“景观国华设计”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其中介绍专业术语的出现时在20世纪70年代,在是一个相对较晚的时间点,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上才出现的。
纵观整个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这正是一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人是提高,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变化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都十分依赖,原工业社会过分的开采,破坏导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让人类为自己行为的后果尝到了苦头。到如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的提升,迫使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景观规划设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目的也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研究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两者的矛盾。
而后,在对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的学习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一门学科是集合自然与人文相关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学科。在其发展中,经历波折,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景观语言,其中这样的一句话来表达了生态设计语言对于景观生态的重要性:“生态设计语言是生态景观的基本词汇,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可见,生态设计语言的产生对于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生态调查的章节,对景观生态调查指标的查阅收集作业也让我对景观生态调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景观生态调查绝不仅仅是一个对调查的地点的环境现状的简单的表象认识,它是一次全面的、有深度的、有目的性的资料的有调理的收集与整理。起涵盖内容甚至包括人文领域、自然领域、社会学领域。因此收到启发,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影响领域多的复杂的综合性规划,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求操作具有大局观,要谨记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后通过学科学习,辅以ppt讲述的理解,景观生态评价给了我深刻的映像。由于同时还在与土地评价学科的学习,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以及ppt的学习中不是的将两者相结合比较。土地评价从土地入手,先通过对土地相关资料,如肥力、历年的收获情况、各物质的含量百分比等资料的收集处理并整理,有整理的结果来评价土地的情况,期评价方式多样,包括专家评价、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景观生态评价则是我们通过实际的对学校小区的实地参与中让我理解到,同土地评价一样,其评价也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并整理,有整理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评价具有自己的体系,强调尺度在研究生态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尤其是研究宏观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揭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大尺度地域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分类、评价、规划、管理,原理方法对促进景观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直接指导作用,是人们从宏观方面认识自然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所以其应用领域有: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自然保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等。
在生态评价中,有大量的相关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指标、斑块形状指数、物种丰富度等等。
在随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逐步接触了整体的生态、人文系统的规划设计。并参与自行规划了“四民族居住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
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论文 篇5
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人们都渴望在生活的地方有一片绿色空间,因此,目前,生态设计原则成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精心挑选出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并充分利用这些植物使其生态环保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除此之外,设计师们应该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出发,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要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另外,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还要尽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利用现代园林景观工艺建设一个美丽舒适的城市(镇)。
1.2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生态上,也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设计上,应该放在结合上,要考虑怎样才能使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例如,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充分利用原有的有利条件,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高效率的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因此,有些景观的设计,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雨水,还可以回收雨水,用于景观水的营造,灌溉绿地,还可以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1.2.1园林景观设计中突出生态种植目前,很多的园林景观从表面来看,大多数都体现出了绿色,但是那些绿色并不一定都是绿色的,很多都只是发挥着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而且还要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来保持它们的效果。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应该充分体现生态的原则,尽可能的利用本土植物,多种植本土植物和能自然再生的植被,降低园林建设对外地树种的依赖,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性以及适应性的本土植物。与外地植物相比,本土植物无论是遗传、生理、形态以及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都更强。因此可以选择本土适应性比较好的植物进行培养,并在培养后选择具有强抗逆性与适应性的植物进行广泛种植与合理配置,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养护以及种植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在园林景观中,一片树林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景观中,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很重要,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尽可能的运用植物相生相克、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不过园林植物群落要与园林的景观相统一,最大程度的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大范围的园林景观的种植规划可以借鉴白塔山风景区的种植规划: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风景林景观区四个植物特色分区。通过植物群落整体季相、小块面的节奏变化、色彩变化,既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又可以提高游赏价值。植物的种植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在一些小范围的园林景观中,一般没有种植分区,就可以采用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可以孤植,在一些草坪中或者花坛中,可以选择一些生态性比较好的常绿植物或者彩叶植物进行种植,不但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而且由于树的生态作用比花草的生态作用要大,还可以提高生态效益。也可以选择丛植。丛植的方式相较而言,更能实现生态效益,例如,在池塘旁种植一小片竹林,种植一小片樟树林或者荣会书林等,竹林、树林基本都能健康的生长。还可以选择群植。群植是指将众多不同的植物在一个范围内进行种植,不同的植物其发挥的作用也会有差异,众多不同的植物在一个大范围内种植,通过合理的`布置形成一个整体景观,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利用不同植物的特点,也能提高生态效益。
1.2.2建立城市绿化隔离带。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城市在扩建、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的过程中,将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毁掉,有些地方的防护林也被人们乱伐滥砍而消失,或者被人们用作其他的用途,从而破坏了防护林的功能,也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的园林设计中,要种植大量的树木,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实现生态效益。
2结束语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6
“绿楔”是一种真正的城市开发中的“呼吸空间”。它提供自然景观要素与人造环境之间的一种均衡,也是对高密度开发设计的一种变化和对比。
绿楔:是指从城市外围由宽逐渐变窄楔入城市的大型绿地,可以比较集中地将城郊生态信息导入城市,并联系内、外,主、次骨架。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作用显著。
生态绿楔是由于城市绿地插入城市组团之间呈现“楔形”而得名的。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定义:一是深入城市组团之间形成呈“楔形”的城市绿地。二是主要用来分割城市组团、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地带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储备的区域。
三是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需要加以控制或者保护的区域。
生态绿楔多位于城乡结合部。其内容特征则由农村建设用地、农田、草地、果园、山体林地、池塘、河流水域等村庄自然景观构成,其中又多以农田或山体林地为主。
作者:黄诗凯(天成国际景观规划)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浅析 篇7
城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 城市内的风景资源开发可以创造最为优化的人居环境。人们一直以保护自然为主, 利用自然为辅来打造人们需要的生活和享受空间。城区内的公园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功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这也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景观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内涵
2.1 城市社区公园的定义
从狭义上来说, 社区公园是位于居住区附近, 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公园绿地。为方便居民使用, 居住区公园常与居住中心结合布置, 有一定面积 (3~10hm2) , 设施丰富多样, 通常具有文化、休闲、体育等活动设施和场地[1]。总的来说, 就是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 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
2.2 城市社区公园的生态特征
社区公园作为城市普遍且广泛存在的自然景观形态, 其生态特征与城市的景观生态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特点包括:它是把人当做主体, 人工打造出来的景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景观缺乏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破碎性;具有梯度性。[2]这些特点也存在于社区公园之中, 其不稳定性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需要进行变化和调整的。其缺乏多样性则是因为在城市的建设中, 经济与政治发展往往会挤压自然景观的发展。社区公园的破碎性则主要因为居住区在城市中的零星分布, 使得公园也呈现零星分布的特点。社区公园也满足城市景观生态特征的梯度性特点, 由于居住区的级别不一, 有高档住宅、中档住宅、低档住宅等, 所以其社区公园的梯度差异也在此呈现出来。
3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
3.1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规划的特点
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 从大的方面来说, 需要设计者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合理地规划, 规划公园的景观空间及结构, 使公园的各个功能板块合理分布, 使其景观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和要求, 而且适合人们的游憩, 并且带有一定的观赏性。社区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自然性是不可磨灭的, 这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点所在。城市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大融合以及之间存在的矛盾, 在社区公园的景观规划中都有显著的表现, 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表现形式为人们的游憩提供生活和休闲的环境。
3.2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3.2.1 生态保护原则。
社区公园原本就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一片自然绿地景观, 所以社区公园是重要的城市绿色自然空间。在其规划中要着重人工恢复自然, 保证其自然性, 多种植特色景观植物, 体现当地独特的景观特征, 保护小区域或小范围的生态环境, 从而慢慢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3.2.2 景观连通性原则。
在公园内, 可将各功能区的道路互相贯通, 在景观上形成绿色廊道网络。在设计的同时, 充分考虑上述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 以维护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境, 使垂直的和水平的自然生态得以延续。[3]
3.2.3 景观个性原则。
每一个景观生态空间都具有与其它景观类型不同的独特个性特征, 那么这样的独有特征就使得不同的景观类型会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不同的景观效果, 这样也就符合了景观地域性差异的客观规律所传达出的要求。
4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要素及方法
4.1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规划基本要素
4.1.1 地形。
景观规划中为了保存良好的自然地形, 设计中就需要设计者合理利用其原有地形, 打造公园中供人们休闲娱乐的自然环境, 并且做到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地形的起伏让公园的内部空间富有层次感, 让公园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4.1.2 园路。
园路对社区公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公园中, 园路不仅可以将各个园林空间串联起来, 还可以有效地引导交通及行人游憩路线。这样的点线面结合, 打造一个社区公园的整体, 营造出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4.1.3 植物。
植物的自然性强烈, 它不仅可以独有地打造出优美、自然的景观环境, 还可以与硬质景观相结合, 也可以有效地衬托主景的表达。重视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则可以使不同的社区公园带有不同的效果, 表达不同的意境。与此同时, 也可美化一部分区域的环境, 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 打造小气候, 使人们更加亲近于自然。
4.2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4.2.1 景观布局规划不合理。
社区公园的景观规划中没有较为合理的景观布局规划, 导致城市的社区公园景观破碎化较严重, 没有整体性, 并且其景观趋于单一化。
4.2.2 景观设计缺乏地域特色, 并片面追求新样式。
我国很多社区公园一味地采用山寨设计, 过度、盲目地抄袭国外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 毫无地域特色。有很大一部分的公园规划不考虑景观生态的问题, 几乎没有考虑到公园自然生态, 还人为地破坏原有的绿地景观, 进行人工的重组, 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4.2.3 城市社区公园的绿化问题较为严重。
以前城市社区公园的建设中, 根本没有规划和设计可言, 植物种植杂乱无章, 毫无层次感, 物种单一, 不会合理地使用乡土物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受到景观生态规划这一概念的影响, 公园的设计和规划有一定的好转, 人们对社区公园的审美要求有一定的提高, 但问题仅仅只是减轻却还没有完全地解决。
4.3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规划方法
城市社区公园的景观生态规划, 不仅要从总体方面来考虑, 还需要从各个组成部分来进行规划。一个较好的城市社区公园, 除了改善其周围的环境质量、满足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改变其公园辐射区域的小气候以外, 最为重要的则是进行公园的自然景观营造, 充分重视和发挥社区公园中自然景观对污染的消除和承载力, 天然的自然景观可以使小范围的生态状况较为稳定。稳定的公园景观生态状况又成为整个城市景观生态稳定的基础, 充分协调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最大限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
5 结语
城市社区公园是城市中小型的游憩空间, 环境优美, 生态效应较为突出。未来社区公园景观生态规划要从长远角度出发, 正确运用好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社区公园进行合理规划, 把保护自然生态放在重要位置, 达到景观生态的长久发展, 保护城市生态的稳定, 力求大幅度地改善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引入, 重点分析一个城市内部社区公园的景观特征以及这个社区公园独有的生态作用和功能。结合城市内部景观、建筑、空间等规划设计的思路, 分析当今城市内部社区公园的生态性, 并为社区公园的生态规划提出相应的设计途径。
关键词:社区公园,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
参考文献
[1]居继红, 王云.居住区公园建设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 (1) 20:1-4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 (6) :3-10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6-01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亚系统。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特性,目前所用规划的一般程序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2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1)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一点。2)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3)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或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据景观规划目标和课题研究对策,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订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设计工作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河地区、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和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指城市中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的洪涝区、地质不稳定区和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城市中首先保護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②绿地规划。保持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衰退。城市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和风景区绿地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生态绿地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均匀。根据景观的集中与分散格局规划,生态绿地的空间配置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集中使用土地,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人为斑块,如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廊道最好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即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③建筑景观规划。一个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起伏的地势山丘、弯曲多变的江河湖海,富有生息的树木花草之美为自然美;建筑、道路、立交桥、雕塑之美为人土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才是城市总体之美。5)规划方案评价、实施和调整规划方案初步拟订后,请当地政府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和评审。规划工作者要根据评估、论证和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包括图件和报告)。在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检查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3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规划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尤其重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规划建设生态绿地系统,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通过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绿地,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能流、物流、基因流,改善生态要素间的功能和网络关系,从而扩大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
在生态城市绿化的实施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要么贫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养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想回填好土,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3.1城市绿地指标的拟定
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有:国民经济水平、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自然条件等。
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拟定出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在拟定指标是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欧美国家的许多城市的绿地指标很高,我们只能参考不能照搬,中国的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绿地指标拟定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
3.2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保持绿地的连接度。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城市是由基质、斑块、廊道构成的。一般城市绿地的斑块之间的连接比较松散,廊道本身的宽度以及厚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连接板块形成良好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绿地的连接性不好,造成城市动植物的流动受阻,使城市生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生命力减弱。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绿地系统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3加大块状绿地,减小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地一般都布局的比较分散,而城市开放空间的绿地面积偏小,不能很好发挥其生态作用。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居住区35%绿地是否合理也值得商讨,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把更多的绿地放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把更得多的居民吸引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去,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各阶层人的相互交流。
3.4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绿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树种的规划对整个城市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须认真研究。
树种规划的原则树种要丰富。从生态的角度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应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乡土植物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的原生生境,这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关于城市中大草坪的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草坪风”席卷中国大地,各大城市争先恐后的在城中广建大草坪。
随后,一些学者对这种大规模建设草坪活动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①从生态学角度看,树木的生态作用远远大于草坪。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草坪的综合成本远远大于树木。③从适宜性上看,有些城市不顾具体情况,到处建设大草坪。生态的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和谐共存,生物与人共同健康生长,为了自然和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不因为生态的原因就完全否定草坪,但是也不能到处乱建大草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禁止大树移植;大树进城是很常见的事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许多省市的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树移植威胁到移出地区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的利益考虑,也不利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树经过断根剪枝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恢复后的生命力也不够旺盛,相应的生态能力也会降低,寿命减短,这些都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建设。
4结语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9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的生态规划思考
摘要: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景德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打造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城市,是实现瓷都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因而,首当其冲的是:需唤起陶瓷文化景观建设的生态意识,而了解瓷都陶瓷文化生态景观的保护和开发现状,及其开发原则是为当务之急.作 者:谢志明 XIE Zhi-ming 作者单位:景德镇高专,江西景德镇,333000 期 刊:景德镇高专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JINGDEZHEN COLLEGE 年,卷(期):, 25(1)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文化 生态景观 现状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10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通过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开发区景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建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即在大尺度上将开发区整体上规划为光谷商贸中心组团、关东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组团、关南生物医药园组团等七个组团;中小尺度上重点规划了自然山地种群源、南湖风景区及沿岸林带种群源、园林场种群源、汤逊湖种群源四个种群源,和三个等级的自然廊道.通过规划,达到对开发区的景观要素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和完善的生态景观格局.
作 者:黄丽华 程胜高 朱罡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6(3)分类号:F127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 绿地 组团 廊道 种群源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11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规划;内涝区域
[Abstract] There is a lot of frequent water logging in our country. We have not realized the truth which is the country building design in water logging areas. This article is writing about country planning which study on concepts and combines the parturition and lives of the farmer, thinking deeply to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design, trying to search for a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for countryside building.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8271)基于3S技术的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1)我国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沿淮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1501044C)阶段性成果。
乡村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融合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与环境美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关注环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时,更加注重的是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观赏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有益效用。其目标是合理协调的使用土地,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生态上完备的、文化上适宜的、美学上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能够为乡村居民创建一种环保、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在坚持与时俱进与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凸显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绍
我国是一个河网水系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面积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为富含冲积土的平原(图1)。这些平原地势平坦,且冲积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动植物排泄物和尸体所形成的大量养分,所以通常比较富饶沃腴。这样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与久住,通常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但这部分乡村往往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几乎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防洪、抢险、救灾等工作。这部分乡村的防洪工程标准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临水而居,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损失情况十分严重;同时人与水争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规模地围湖造地,居住空间开发至浅滩甚至湿地等,这些行为在减少环境对洪水的行调能力的同时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内涝地区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本着防洪抗涝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想法,秉持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中地域特点的提炼及田园风光带的规划。
二、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概述
现在的乡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容易把景观规划理解成简单的绿化行为,盲目而批量地进行植物种植,把水系与人居环境的协调设计理解成简单的洪水处理,一味地开挖河渠增高堤岸,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此做法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只有综合考虑多种人为与环境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
基于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规划的普适性与复杂性,其规划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一定的规范:(1)科学系统化原则。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的规划原则应该以科学合理化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依靠RS与GIS技术,对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视觉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形成景观资源评价框架,根据规划地区的客观情况,统筹流域内的整体性发展,使规划区域与设计原则有机联系起来,达到景观设计整体功能最优,保证规划结果的全面、可靠、准确。(2)实用性原则。以构建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的目的为出发点,做到原则简单,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可以相互参考,形成带有流域特色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应以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为原则;在保证规划结果完善、优效的前提下,便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3)因地制宜原则。我国河网水系发达,流域特色明显,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经验越来越丰富,运用的措施越来越广泛多样。因此,在进行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流域内的资源、地势,抓住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根据具体的环境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三、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基于科学系统化原则的设计方法
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提到“斑块—廊道—基质”的基础景观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曼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构成了现代宏观尺度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nlc202309090751
其中斑块是指与周围背景不同的,相对而言比较均匀的非线性区域。在内涝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将大小自然斑块分派到乡村景观之中,这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实现生态美学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土地的洪涝调蓄能力,使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们引入生物浮岛技术。该项技术将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经过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浮力足够大的材料之上,在营造水上植物景观以及净化水质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态系统。即使在洪水泛滥时期,浮岛上的植物生长也只受轻微影响,还可以为为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难的场所。水生植物浮岛的种植技术要点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以及植物种类的选择。浮力设施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图2)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拥有防洪泄涝,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在一般的乡村建设景观绿色设计中,为追求形式美,设计者较少考虑乡土植物,而选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浇灌的外来名贵物种,并且植物品种单调,合理丰富的生物群落无法成形,在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损失巨大。着重关注乡村建设对于生物以及环境的影响方面来设计生物廊道显得尤为重要。
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最具连续性的背景基础。在最近几年中,乡村景观基质的构成由自然景观的面积略大过于人工景观,变成了以农田、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景观为主。高收益的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产品采集、粗放式的芦苇种植等产业。不正当的建设、人居环境争夺水源地、建筑区扩展至浅滩甚至湿地等加重了行洪缓慢甚至难以行洪的状况。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重视湿地滩涂的作用,预留出足够的湿地面积,才能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出足够的行洪泄涝空间。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探寻乡村景观中的环境因素,特别要维护和增加生态斑块、景观廊道以及绿色基质建设等。这对建立景观模型以及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基于实用性原则的设计方法
实用性的景观构造方法应该成为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方法,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依据区域特点具体实施。例如乡村道路绿化的布局应以当地乡土乔木树种为主,适当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顾景观效果,形成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并且带来层次鲜明的绿化视觉。村口的道路风光带,采用“乔木-草本”的配置模式,为村民保留通透的风景透视线,达到绿、美的视觉效应。下文将就生物行洪带、绿色庭院与灌排系统等三个例子展开叙述。
生物行洪带应该依据乡村水岸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陆生耐水湿植物,形成“乔木-灌木-草木”、“乔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种配置模式,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发挥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不是靠洪水来临时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来临时就预留出足够的行洪带。行洪带在水位较低的时候,可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则允许其被淹没,作为行洪带。这区别于传统的治理方法,该做法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治理节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设与灾后治理的资金。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乡村庭院有限的空间,打造绿色庭院(图3)。根据不同庭院的立地条件,选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种构筑物和空间结构上,包括屋顶、墙面、阳台、廊、柱等,进行栽植或者铺贴。乡村绿色庭院的构建可以增加乡村景观绿地面积,减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时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搭配选择可营造出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植物选择上应当以乡村本土植物为主,选取吸水耐涝能力强、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时结合滴灌、植生袋和节水型容器等新型技,营造科学环保的乡村住宅绿色庭院。
最后应该构建农田河网布局,做到灌排分开,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灌溉与排涝系统。沟、渠、田、林、路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统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系统。干河为总排水河,大、中沟主要负责满足引、排需要;小沟则负责排地表径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两天排出设计。大沟间距2~3km,底宽4~5m,挖深4m左右;中沟间距500~600m,底宽2~3m,挖深3m左右;小沟间距100m,底宽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区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沟或中沟边,渠道采用两级或三级,斗渠设在中沟边,农渠设在小沟边。新、老垦区水系布局相互联系,新垦区引水干河,上接老垦区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门建闸控制。结合老垦区泄洪、排涝,同时也有利新垦区引水灌溉、冲淤保田,改善水质(图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设计方法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乡村衍生了大量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观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种完整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流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正在快速、大面积的丧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的旧区改造,使得名树古迹一次次面临灭顶之灾;传统民居、宗祠的破损无人问津,景观空间不断被挤占缩减,传统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复存在。在面对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原生态、景观原真性、减轻环境负荷,体现人与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谐境界,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原真性保护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应该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原生乡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等四个方面。要结合实地条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乡土植物为主,依地就势,充分利用乡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条件,构建生态效益高、稳定性强、具有自然维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nlc202309090751
在规划过程中,要选择性地保护和发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景观,维护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设计出带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在乡村中,许多村落都保留有“风水树”和当地居民膜拜的“神树”。古树名木具有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具有动态性、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洪涝灾害中,往往就是这群古老的树木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难的场所。但因为古树生长年限长,目标保护范围大,洪涝灾害对其伤害往往是巨大的,许多古树在这一过程中生长衰弱甚至趋向死亡,所以利用技术对其采取系列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据实地情况进行刚性支撑或弹性支撑等,并在外围设置围栏保护,定期补打微量元素营养液。同时围绕乡村的古树名木,重点设计一系列的休闲娱教场所,使其形成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图5、6)。
结语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村落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统一与多样、无序与有机相互交织的空间形态,其古朴的风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动,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地开拓新的居住面积,侵占土地空间,乡村规划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设,无度地开发涂滩、湿地,使乡村的水文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乡村面临着资源破坏、文化缺失、特色没落、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建设、文化和生态难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政府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并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会协同保存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是长期的投资和建设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不断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惟其如此,才能为乡村居民营造出一个舒适、美丽、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风景园林,2013(02).
[2]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2014(01).
[3]刘滨谊,戴岭,王南.以环县为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的水绿调配规划与增长机制[J].中国城市林业,2014(05).
[4]刘滨谊,王南,戴岭.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04).
[5]成玉宁.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5(07).
[6]袁旸洋, 成玉宁.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选线研究[J].中国园林,2015(07).
[7]宗净.城市的蓄水囊——滞留池和储水池在美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5(03).[8]刘海龙,张丹明, 李金晨, 颉赫男.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01).
[9]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 风景园林, 2013(02).
[11]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 2014(01).
[12]刘晖,董芦笛.脆弱生态环境压力与人居建设疏解途径——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