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优化(精选9篇)
生态景观优化 篇1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众多系统中重要部分,在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组织建造城市景观和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职能。城市中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绿地按照不同的绿地结构组织成绿地系统,绿地系统的结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系统功效,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是相对稳定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反之脆弱持久性差。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优化洛阳绿地系统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1 绿地结构现状情况概述
洛阳绿地结构总体包含点、线、面3个层次。这3个层次的绿地相互交织、相互结合、相互勾通共同构成洛阳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结构。但是3个层次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且连接程度有强有弱,绿地结构整体性不强,生态过程很难在水平方向进行有效平稳的过渡;具体来说:洛阳市除了了了几个综合性公园外,各类区级公园、专类公园(如动物园、儿童公园等)相应缺乏难以满足市民需要求;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区游园、街旁绿地数量偏少,市民可利用的亲近空间太少,中型斑块,小型板块的缺少导致现有斑块在空间中布局分散难以产生联系。且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被侵占情况严重,不仅难以达到真正的防护目的而且使线状廊道的连接作用丧失;市区内各类绿地的配比也都存在结构性问题,各城区间绿化指标差距较大,发展严重不平衡,如: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西工区和涧西区,老城区和瀍河区的公园绿地则比较匮乏;道路绿地质量参差不齐,老城区和瀍河区道路绿地情况相对较差,西工区、涧西区和洛南新区道路绿地情况相对较好;同时洛阳新区与洛北老区相比绿地情况差异较大,集中反映在居住区绿地上指标差异比较明显:洛河南部居住区绿地人均绿化指标明显高于洛北老区。
2 建议和措施
针对以上洛阳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建议洛阳优化绿地空间结构,组织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增加景观异质性,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由于斑块类型、形状和大小等影响着景观斑块功能的发挥,如何从类型、形状、大小这3个方面增强板块的功能,建议:加强生态绿地的建设;在大遗址保护性恢复建设方面,建议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基址条件和历史文献,对一些重要历史意义或是有代表性的园林进行有计划的复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道观园林和学宫园林等多样类别的园林在洛阳城建史上数不胜数,若能重视对这些历史名园进行恢复再现,不仅能够增强洛阳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再现洛阳园林盛世风貌,而且还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基底。生态流通过廊道在各斑块之间流动,从而保证景观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城市内部的绿色廊道大部分是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互耦合的,城市内部一定范围内的林荫绿道、滨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通道互相交叉形成绿色网络,则可以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整体绿地系统生态流动的动态控制能力。因此洛阳绿色廊道建设的首要重点是增加道路绿化。建议在保持与提升主干道良好绿化的基础上,提高洛阳城市次干道及支路的绿化水平,增加城市快速干道、高速公路的防护绿带的宽度。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是基质,它控制着景观中主要的生态流。流经洛阳市区的河流主要有洛河、伊河、瀍河和涧河,这4条河形成整个城市的水系骨架,也是支撑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基质。建议:洛河沿岸继续完善洛河城市型滨水绿地和生态湿地建设,增加其与其他斑块的连接度,使其连接城郊大面积的楔形生态绿地和高速公路两侧线状绿地,形成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基质、廊道、斑块系统。加宽伊河两岸滨水绿地的面积,维持其自然生态型的滨水绿地面貌。是涧河、瀍河沿岸由于地势低洼,居民很难利用河道两侧绿化,建议在河道的两侧建设加宽绿化带,并在局部条件允许的地方加强沿岸绿地斑块与涧河、瀍河绿化的连通。最后是洛阳城市内原有的一些支流水渠沿岸也建议在两侧设置滨水带状绿地,安置健身娱乐休闲设施,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退化背景下,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考验,本文以洛阳为例探讨如何应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方法来完善并优化洛阳城市现有的绿地系统,以达到利用景观生态学营造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及维护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绿地系统,洛阳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傅超英,韦晓霞.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
[2]吴昌广,周志翔,王鹏程,等.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0(7):1903—1910.
[3]伍业纲,李哈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4]蔡海鹏.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洛阳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4).
生态景观优化 篇2
实验目的:通过对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校园景观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整个校区的景观规划布局以及景观格局的分布,了解校园各个类型斑块的相关指数,尤其是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评价整个校园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1.前言
校园绿地环境建设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侧面,在更深层次上反映校园的精神与文化底蕴,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绿地环境要符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因此,整个校园的各类型斑块形成的景观格局就决定了整个校园所能够带来的生态效益。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生态效益,就能够提高整个校园的氛围。
在一些研究显示,高校校园是集教学、科研、生活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教学区是传播知识的主体区域,人口高度集中,要求环境的安静和宽敞。其附属绿地应为遮阴度较弱、隔音效应较好的乔灌草层。各教学区中需有一定的开阔空间,便于人口的流动,可选用草本层;在连接各教学楼的道路绿地中,需保证道路具高度的通达性,选取乔草层为佳;生活区是休息健身区,既要有相对安静的环境,也需设置开放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视觉欣赏的需求,其附属绿地应选取降噪效应好的空间层次,让开放性绿地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组合。并且,整个高校以植物造景为主,走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社区。校园内各类植物约有54科,94属,104种,以豆科,蔷薇科,禾本科,木犀科植物为主。校区内包括4栋主要教学建筑(另有食堂、宿舍、教学楼若干在建),8栋学生宿舍,2栋教师公寓,食堂,图书馆等建筑,大量绿化景观,读书公园,少量试验田及自留地以及部分在建和在规划区域。此次调查重点放在全校范围内,除去在建区域作为单独斑块计算。
2.调查方法及内容
2.1.调查方法
利用卷尺和皮尺人工测量校园空间斑块及廊道的周长、面积等指标。
2.2.调查内容
1.测量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教学区、宿舍区、其他建筑区的绿地、花坛、绿池以及其他荒地的长度、宽度、周长等。
2.测量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宽度、周长等。3.调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景观植物的物种、主要小品等。3.选取指数及其意义
表1.景观指数及其意义
景观指数类型 斑块形状指数 相对丰富度(Rr)香农威纳指数(H)景观优势度指数(D)景观均匀度指数(E)斑块平均面积(C)斑块密度指数(K)
公式 Di=Pi/2 Rr =m/mmax H=-ΣPiln(Pi)D= Hmax-H
意义
利用斑块的周长与等面积达周长之比值表示斑块的形状指数
以斑块类型的数量反应景观中斑块的丰富程度 反映景观元素的多少和各景观元素所占比例状况 表示景观多样性与最大性之间的偏离程度
E=(H/Hmax)反映景观各元素的分配均匀程度C=Ai/ni K=ni/Ai
反映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
反映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值越大,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受干扰程度越大
4.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大致将调查的斑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2.斑块类型
斑块类型 包含区域
学生及教职工宿舍,川农招待所,教工食堂及其附属区域,居民楼,院士楼,生活景观
车棚等
运动娱乐景看台,足球场,跑到,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单杠,乒乓球
观 台,麦立方,游泳池,广场等 绿化景观 校园内的绿篱,景观植被,草地等 农业景观 校园内的试验田,自留地等
4.1斑块形状结构
表3.斑块形状结构特征 斑块类型 斑块数目 面积m2 周长m Di 生活景观 29 28664.22 3054.26 2.80 运动娱乐景观 13 24534.87 2490.01 4.17 绿化景观 174 16358.04 7506.61 14.86 农业景观 26 7092.75 1946.02 4.71
C
988.21 1887.29 94.01 272.79
K 0.001 0.00053 0.011 0.0037
根据表3可以看出,对整个调查范围而言,绿化景观的斑块数最多,高大174块,;表明整个调查区域对于绿化景观的使用要远远大于其他的使用,对于整个景观而言,可能由于过多的同一绿化而显得可过于单一。而且,绿化景观的整个面积并不是很大,但由于数目过多,导致平均面积C仅有94.01,表现出过于破碎。而相对
来说,生活景观和娱乐景观的整体性就好得多,C分别为988.21和1887.29。
斑块形状指数随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即斑块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中边界数量越多。从整个斑块形状指数来看,整个调查区域绿化景观的斑块形状指数最大,为14.86;而其他景观类型斑块形状指数最低,则说明整个调查区域绿地这一斑块的单位面积中边界数量最多。斑块形状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斑块形状的多样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生活景观等几种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不是很高,即说明它们的形状样式较为单一,没有特点。
综上所述,就整个调查区域而言,各种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普遍较低,即斑块的形状比较单一,不丰富,没有特点,没有创新。4.2 景观格局分析
斑块类型 生活景观 运动娱乐景观 绿化景观 农业景观
Rr 0.166 0.074 1.00 0.145
表4.景观格局分析
H 2.30 1.78 3.87 2.82
D 5.66 4.34 9.02 7.59
E 0.40 0.41 0.42 0.37
根据表4可以看出,绿化景观在整个调查范围内相对较多,其次是生活景观,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景观与绿化景观更为接近,也表明了整个调查区域有大量的生活建筑,包括楼房,宿舍,食堂等,较为符合高校师生众多的分布规律。而娱乐,农业,水域等则表现的丰富度不够,相关设施还较为缺乏。
从多样性而言,绿化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更为突出,达到3.87,主要和其种类较多有关;而占地面积最大的运动娱乐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并不高,仅有1.78,这和大面积单一操场铺设有很大关系。
绿化景观的优势度最大,达到9.02,在整个校区中占主导地位,生活景观和农业景观的优势度指数相差不大,表明这两部分相对持平。
所有景观的均匀度都不高,说明相对铺设过于分散,绿化景观虽然具有较高的优势度,但由于其斑块数过多,使得均匀度较低。
综上所述,绿化景观在整个调查区域中基本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多样性,优势度还是相对丰富度和斑块指数都是相对较高的,突出了整个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将绿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但是绿化景观的均匀度并不高,在校园中可见的大部分是过于分散的绿化,整个校区出去两部分较大的草坪外,基本是以小花台、绿篱等面积较小,但数量众多的斑块够成。4.3 物种、分层现象及小品
本次实验对整个校区的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了104种植物,分属54个科,94个属,见附表1。校园中最常见乔木以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银杏(Ginkgo biloba)、黄葛树(Ficus virens)、小叶榕(Ficus benjamina)、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等为主;灌木则以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小蜡(Ligustrum sinense)、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等为主;草本则是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为主。
校区内草坪多是乔草搭配,校门口花台多以灌草搭配为主,而在5舍广场及其他一些绿化景观区域则以乔灌搭配为主。但在部分绿化上偶见乔灌草的搭配。
校区内小品众多,主要为路灯,垃圾桶和排水井盖。在麦立方前的读书公园内和操场周边零星分布少量桌椅,在读书公园设有5座雕塑,以及在银杏大道和一舍与四舍六舍间有雕塑3座。5.结论与讨论
据前文所述,整个校区绿化覆盖率很高,支配着整个校园的景观类型,但均匀度低,整个校园的有较多的植被种类,因此这就成为在建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区域,在铺设绿化景观时应注意这一问题,不仅要满足较高的绿化覆盖率,较高的斑块多样性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均匀度。
整个校园绿地景观斑块密度指数最大,各斑块广泛均匀分布在校园中,奠定了校园的生态环境基础,提高了校园的环境质量;生活设施、娱乐设施这两大景观类型,整体上布局合理,有利于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景观类型多样化,构成高校校园特有的生态景观,使得校园景观结构趋于稳定。校园景观格局规划对校园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因此,构建一个景观格局合理的校园十分有必要。
科芭蕉科百合科百合科百合科百合科百合科柏科柏科柏科车前科桑科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杜鹃花科海桐花科禾本科禾本科禾本科禾本科禾本科黄杨科金缕梅科堇菜科锦葵科菊科菊科
属红蕉属万年青属沿阶草属玉簪属山麦冬属葱属 柏木属侧柏属圆柏属车前属榕属车轴草属刺桐属槐属槐属金合欢属决明属羊蹄甲属野豌豆属皂荚属紫荆属羽扇豆属杜鹃花属海桐花属刚竹属黑麦草属箣竹属蒲苇属小麦属黄杨属继木属堇菜属木槿属白酒草属蒲公英属
名称红蕉万年青沿阶草紫萼金边麦冬葱柏木
散金千头柏圆柏车前橡皮树白车轴草象牙红龙爪槐黄花槐银荆树双荚决明红花羊蹄甲蚕豆山皂荚紫荆
多叶羽扇豆杜鹃海桐刚竹黑麦草小琴丝竹蒲苇小麦细叶黄杨红花檵木三色堇木芙蓉小蓬草蒲公英
拉丁文
Musa uranoscoposRohdea japonica
Ophiopogon japonicusHosta ventricosa
Liriope spicata var.VariegataAllium fistulosumCupressus funebris
Platycladus orientalis cv.Aurea NanaJuniperus chinensisPlantago asiaticaFicus elasticaTrifolium repens
Erythrina corallodendronSophora japonica f.pendulaSophora xanthanthaAcacia dealbataCassia bicapsularisBauhinia blakeanaVicia faba
Gleditsia japonicaCercis chinensisLupinus polyphyllusRhododendron simsiiPittosporum tobira
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Lolium perenne
Bambusa multiplex cv.Alphonse-karrCortaderia selloanaTriticum aestivumBuxus ichangensis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Viola tricolorHibiscus mutabilisConyza canadensisTaraxacum mongolicum
科腊梅科楝科楝科龙舌兰科罗汉松科马鞭草科马钱科美人蕉科木兰科木兰科木兰科木兰科木犀科木犀科木犀科木犀科木犀科葡萄科槭树科千屈菜科茜草科茜草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桑科桑科桑科
附表1.校园植物名录
属名称拉丁文
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蜡梅属蜡梅
Melia azedarach楝属楝
Aglaia odorata米仔兰属米兰
Agave americana龙舌兰属龙舌兰
Podocarpus macrophyllus罗汉松属罗汉松
Verbena hybrida Voss马鞭草属美女樱
Fagraea ceilanica灰莉属灰莉
Canna indica美人蕉属美人蕉
Michelia figo含笑属含笑
Michelia chapensis含笑属乐昌含笑
Magnolia grandiflora木兰属荷花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Desr.木兰属玉兰
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木犀属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var.semperflorens木犀属四季桂
Ligustrum lucidum女贞属女贞
Ligustrum quihoui女贞属小叶女贞
Ligustrum sinense女贞属小蜡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爬山虎属爬山虎
Acer palmatum槭属鸡爪槭
Lagerstroemia indica紫薇属紫薇
Serissa japonica Cv.Aureo-marginata六月雪属金边六月雪
Gardenia jasminoides栀子属栀子
Pyrus sorotina.梨属梨
Prunus salicina李属李
Prunus cerasifera 李属紫叶李
Prunus serrulata李属樱树
Eriobotrya japonica枇杷属枇杷
Photinia serrulata 石楠属红叶石楠
Prunus persica桃属桃
Chaenomeles speciosa贴梗海棠属贴梗海棠
Armeniaca vulgaris 杏属杏
Prunus mume杏属梅
Broussonetia kazinoki构属构树
Ficus benjamina 榕属小叶榕
Ficus virens榕属黄葛树
科
莎草科山茶科杉科杉科肾蕨科十字花科十字花科石蒜科石蒜科石竹科睡莲科松科苏铁科桃金娘科天南星科卫矛科无患子科梧桐科五加科五加科小檗科小檗科玄参科银杏科罂粟科榆科鸢尾科芸香科樟科樟科樟科紫葳科棕榈科棕榈科
属水蜈蚣属山茶属杉木属水杉属肾蕨属荠属芸薹属葱莲属朱顶红属鹅肠菜属睡莲属雪松属苏铁属桉属海芋属卫矛属栾树属梧桐属八角金盘属鹅掌柴属南天竹属小蘗属毛地黄属银杏属罂粟属朴属鸢尾属柑橘属楠属樟属樟属蓝花楹属蒲葵属棕竹属
名称水蜈蚣山茶杉木水杉肾蕨荠油菜葱莲朱顶红繁缕红睡莲雪松苏铁桉海芋
金边大叶黄杨复羽叶栾树梧桐八角金盘鹅掌柴南天竹紫叶小蘗毛地黄银杏虞美人朴树白花马蔺柑橘楠木樟树天竺桂蓝花楹蒲葵棕竹
拉丁文
Kyllinga brevifolia Camellia japomica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Nephrolepis auriculataCapsella bursa-pastoris
Brassica chinensis var.oleiferaZephyranthes candidaHippeastrum rutilumMyosoton aquaticum
Nymphaea alba Linn.var.rubra Lonnr.Cedrus deodara
Cycas revoluta Thunb.Eucalyptus robusta SmithAlocasia macrorrhiza
Euonymus japonicus var.aureamarginatusKoelreuteria bipinnataFirmiana platanifoliaFatsia japonica
Schefflera octophylla Nandina domestica
Berberisthunbergii cv.atropurpureaDigitalis purpurea Ginkgo biloba Papaver rhoeasCeltis sinensis Iris lactea
Citrus reticulata Phoebe zhennan
生态景观优化 篇3
1 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设计和优化的目的与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环境的设计和优化, 目的在于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通过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实现田、水、路、林、村资源合理、有序的景观布局, 全面提升基本农田建设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设计高标准农田景观生态环境, 能够有效解决农田分割细碎、灌溉和排水设施不利、农田生态景观防护林单一等问题, 改变农田格局优化景观环境可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高标准农田景观生态建设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措施,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3,4,5,6,7,8]。
2 高标准农田生态化设计和优化原则
农田景观生态化设计和优化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注重通过人为干扰和调控, 对环境资源重组、改造和完善, 去除不利因素, 达到有序化和集约化利用土地, 保障高标准农田景观生态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田生态化设计和优化在设计过程中, 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因各个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等都不相同, 故各生态工程的设计和优化需和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结合,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
2.2 数量、质量、生态统一原则
设计高标准农田景观生态工程时, 要遵循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原则。因为仅靠数量、质量可通过技术措施达到预期目标, 但要达到高标准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 只有将生态景观因素考虑并行后才有可能实现。
2.3 保持自然景观整体性、多样性及景观美学原则
针对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生态类型, 应采取不同的人工方法, 保持农田景观的协调性、多样性、自然性、奇特性、功效性。按照乡村景观分类原则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我国乡村景观类型的划分应采用功能形态分类方法, 即采用景观区、景观类、景观亚类和景观单元4级分类体系, 包括适当加入可改善植物立地条件和土壤水文状况的辅助设计, 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适当压缩加快演替周期, 促使自然植被恢复等进行生态重建。
3 以 H 市为例的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设计方案
3.1 研究区概况及设计重点
H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 主要地貌为山区, 间有盆地、平原分布。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遇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洪灾害易发、农田排灌不畅、水土流失严重, 故应加强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H市进行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设计时, 首先是对区域内的田块格局进行优化组合, 按照数量、质量、生态统一的原则对田块规模进行适度调整、合并与整理, 整理后的耕地由以前的776.949 hm2增加到844.872 hm2, 增幅达8.7%。其次建设完成高效、连续的的廊道网络, 廊道网络包括生产灌溉的沟渠、连接田块的主干道路等, 注重改进道路质量, 合理布局, 既满足生产性的需要又满足景观功能要求。在构建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时, 按照景观区、景观类、景观亚类和景观单元的原则建设以提高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奇特性、多样性、功效性, 促进各功能系统在生态过程上的有机联系。
3.2 研究区生态工程设计
3.2.1田块生态设计工程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3种, 分别是缀块、廊道和基底。在高标准农田田块生态设计中, 可将耕作田块当作基质。研究区地处山区和少部分盆地内, 地形、坡度起伏大, 为减少水土流失, 在坡度较大的区域修建坡式梯田。梯田的修建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结合项目区地形格局和水源条件将项目区的坡式梯田划分为100 m×200 m, 60 m×l00 m和100 m×200 m不等的长方形条田。以田埂为界, 每间隔一条等高线 (等高距为2 m) 修建一条蓄水田埂, 田埂宽度为l m, 并在田坎上设计护坡植物, 或种植草皮、小灌木、豆类作物等, 在优化农田景观环境的同时也可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农民经济收入[9,10,11]。
3.2.2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的生物栖息地围绕着灌溉与排水工程, 因此灌溉和排水应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相容性、和谐性, 注重保护周围物种的生长和生活[12,13,14]。应建设生态型 (沟) 渠, 斗 (沟) 渠及其以下等级的沟渠护边应以自然材料为主, 如鹅卵石, 可少用人工混凝土和水泥, 尽量用土质作为沟渠底部, 稳定水温, 为生物栖息创造环境。此外, 在沟渠的底部和边壁应增加涵洞, 以使水生动物顺利通过。为防止小动物滑入沟渠, 每隔60 m可铺设一块生态板, 生态板可设计成阶梯状, 每个台阶高2 cm, 宽2 cm。在灌排设施的周边增加一定数量的休憩林, 建设休憩场所, 丰富景观单元的可达度。这种设计是基于沟渠在农田景观中作为廊道的传输通道、过滤和阻抑作用, 加强廊道连通性, 减少其对生物的阻抑作用, 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3.2.3田间道路生态工程根据农田景观设计的要求, 田间路和生产路路面应以碎石、泥土为主 (交通干线除外) , 禁止水泥混凝土硬化;在碎石路面或者镂空的水泥板路面处种上耐压碾、生存能力强的草皮;在道路下面埋设一些涵管, 方便农田灌溉, 也可成为田间动物遮阳、栖息、通行的场所, 具有保护动物生存环境和生态安全的功能;田间道路与沟 (渠) 、林、路植被与农田斑块的连接度和环度要达到0.5以上, 以保证各景观单元和谐统一。
3.2.4农田防护与环境保持工程
3.2.4.1自然生态景观工程。自然生态景观工程包括在原有区域内形成的具有明显地理特点和重要生态功能的天然林地、沼泽地和山体岩石等, 这些自然景观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 应维持原有天然景观的特性, 同时运用景观美学进行重点保护, 如项目区内面积超过0.2 hm2的水体应予保留, 周围加设2 m的自然植被缓冲带。项目区有部分古树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有些位于农田内部、农田道路两侧、田坎等位置, 均予以保留或者移栽, 通过合理设计建成农田景观公园。每1.0 hm2耕地应配置0.1 hm2林地 (乔—灌—草搭配) 作为鸟类和昆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些措施既可美化农田景观环境, 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2.4.2农田防风林工程。农田防风林应采用林带形式, 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 必要时设置辅助林。林带布置应与田、沟、渠、路有机结合。无风害地区不设农田防风林。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 或呈不大于30°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相垂直, 如因地形地物限制, 主、副林带可有一定偏角。林带宜建2行以上, 宜乔、灌混交。乔木株距和行距一般为2~4 m, 灌木为1~2 m。项目区的林带设计以刺槐、杨树、旱柳、臭椿、侧柏、朴树、水杉和池杉等为主, 此外在主要林带20~30 m2范围内建设缓冲区, 主要组成为低矮的灌木和草皮, 这些措施对防风抗灾以及水土保持都有积极作用[15,16,17,18,19]。
4 小结
景观生态学题库 篇4
一、名词解释
斑块、廊道、景观粒度、景观对比度、空间异质性、尺度、景观边界、景观连接度、生态学干扰、“源”景观、景观格局、环境资源斑块、残存斑块、孔隙度、尺度效应、文
化景观、广义景观、景观生态网络、景观指数、组织尺度。
斑块:
二、单项选择题
1.景观要素的类型主要由什么构成()。
(A)
斑块、廊道、基质
(B)
斑块、类型、格局
(C)
空间、基质、尺度
(D)
格局、过程、空间
2.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本质主要是指什么()。
(A)
绝对空间尺度
(B)
相对空间尺度
(C)
景观与特定研究问题相关的空间异质性
(D)
景观生态流
3.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什么学科()。
(A)
单一学科
(B)
综合性学科
(C)
交叉学科
(D)
综合性交叉学
科
4.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
(A)
个体生态学
(B)
种群生态学
(C)
群落生态学
(D)
生态系统生态学
5.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称为()。
(A)
廊道
(B)
基底
(C)
斑块
(D)
基质
6.广义景观强调空间的什么性质()。
(A)
异质性
(B)
斑块性
(C)
重复性
(D)
均质性
7.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的面积、形状和丰富度,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
物体的空间分布等,均属于下列哪一的内容()。
(A)
景观结构特征
(B)
景观功能
(C)
景观动态
(D)
景观差异性
8.景观功能的改变可导致什么结果()。
(A)
结构的变化
(B)
功能的改变
(C)
动态的变化
(D)
不会变化
9.景观结构的具体含义是指()。
(A)
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B)
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者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C)
景观在结构上和动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D)
景观对其他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10.景观功能的具体含义是指()。
(A)
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B)
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者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C)
景观在结构上和动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D)
景观对其他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11.景观动态的具体含义是指()。
(A)
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B)
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者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C)
景观在结构上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D)
景观对其他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12.景观格局类型有均匀型分布格局、团聚式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分布格局
和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下列哪种分布格局属于线状分布格局()。
(A)
沿公路零散分布的房屋
(B)
平行河流廊道
(C)
农田在村庄周围的聚集
(D)
稻田总是与河流或渠道并存
13.影响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除了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外,还有什么()。
(A)
社会因素
(B)
自然因素
(C)
非生物因素
(D)
经济因素
14.景观生态学上的尺度指的是()。
(A)
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
(B)
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C)
以上两种都是
(D)
以上两种都不是
15.一般来说,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粒度和幅度会呈
现出逐渐的变化的何种趋势()。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稳定
16.广义的空间格局不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A)
类型
(B)
数目
(C)
层次
(D)
空间分布和配置
17.下面哪一个属于组织尺度()。
(A)
粒度
(B)
种群
(C)
幅度
(D)
面积
18.下列不属于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的是()。
(A)
随机型
(B)
均匀型
(C)
聚集型
(D)
离散型
19.景观生态学中的幅度是指()。
(A)
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
(B)
研究对象在实际中的长度和
宽度
(C)
研究对现货的面积
(D)
研究对象的持续时间
20.空间异质性是()的综合反映。
(A)
空间斑块性和空间对比度
(B)
空间斑块性和空间连接度
(C)
空间模块性和空间梯度
(D)
空间斑块性和空间梯度
21.下列哪个是对组织尺度的描述()。
(A)
实体或过程本身的特征尺度
(B)
用于测量实体或过程的尺度
(C)
在由生态学组织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中的相对位置
(D)
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
22.异质性、斑块性和空间格局是一组相互关系、意义接近而又略有区别的常用概念,其主要的共同点是什么()。
(A)
表现景观特征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的空间特征
(B)
强调景观特征在空间上的非均匀性及其对尺度的依赖性
(C)
研究景观的系统特征及其复杂性和变异性
(D)
都依赖于尺度
23.空间异质性依赖于()。
(A)
梯度
(B)
尺度
(C)
密度
(D)
幅度
24.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的斑块是()。
(A)
残存斑块
(B)
环境资源斑块
(C)
干扰斑块
(D)
引进斑块
25.下列(中属于环境资源斑块的是()。(A)
寒冷过后阳坡上留下的鸟巢
(B)
火灾大火过后残留的一片森林
(C)
森林中的沼泽
(D)
人工种植的玉米地
26.干扰直接改变生态学系统的_____,胁迫直接改变生态学系统的______。()。
(A)
结构功能
(B)
区域功能
(C)
结构区域
(D)
功能结构
27.胁迫与干扰的关系是()。
(A)
胁迫包含干扰
(B)
干扰包含胁迫
(C)
没有关系
(D)
既有所区别,又有
所联系
28.生态学干扰的概念源于()。
(A)
种群水平的研究
(B)
群落水平的研究
(C)
生态系统层次的研究
(D)
生
物圈
29.在生态学干扰中,系统具有一定的尺度域,而干扰事件来自于系统外部,并发生于
一定尺度上。下列哪项叙述不属于生态学干扰()。
(A)
入侵美国五大湖区的牛蛙会危害当地水域的食物链
(B)
人类刀耕火种会改变当地陆地景观格局
(C)
狂风吹折密闭森林中的大树而改变此处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河床受到剥蚀或河床崩塌后会改变河流原来的生境
30.干扰是引起景观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基质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
(A)
随机性
(B)
必然性
(C)
离散性
(D)
偶然性
31.“斑块结构”具有什么性质()。
(A)
规则性
(B)
固定性
(C)
绝对均质性
(D)
相对内部均质性
32.斑块—廊道—基底模式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复合种群理论和等级理论
(B)
群落斑块动态研究和复合种群理论
(C)
等级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
(D)
岛屿生物学和群落斑块动态研究
知识点:0106(斑块—廊道—基底模式)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综合33.下列选项中,哪一种不属于廊道()。
(A)
河流
(B)
农田间的防风林道
(C)
输电线路
(D)
湖泊
34.景观中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是下列哪一类()。
(A)
斑块
(B)
基底
(C)
廊道
(D)
边界35.区分斑块、廊道和基底的标志和依据不包括下列哪个(()。
(A)
景观的连续性
(B)
所占面积大小
(C)
外观和性状
(D)
具有一定均质性
36.景观格局通常是指景观的()特征。
(A)
空间结构
(B)
时间结构
(C)
经济结构
(D)
物理结构
37.空间格局的成因可分为哪些()。
(A)
非生物的、生物的和人为的(B)
物理的、化学的和人为的(C)
风化的、人为的和动物的(D)
非生物、生物的和外星人的38.以下不是植被斑块性的原因与机制的是()。
(A)
疾病
(B)
动物的影响
(C)
繁殖格局
(D)
水文学
39.以下斑块中,周围被干扰,中间存留一块的是()。
(A)
干扰斑块
(B)
残留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人为引入斑块
40.以下对松弛期的调整期的解释完全的是()。
(A)
松弛期灭绝速率高的时期,调整期是物种变动速率升高的时期
(B)
松弛期是物种变动速率升高的时期,调整期是物种灭绝速率高的时期
(C)
松弛期是灭绝速率的时期,调整期是物种变动速率降低的时期
(D)
松弛期是物种变动速率降低的时期,调整期是灭绝速率低的时期
41.以下斑块,在形式上与残留斑块类似的是()。
(A)
干扰斑块
(B)
人为引入斑块
(C)
再生斑块
(D)
短生斑块
42.自然的和人为的干扰是景观斑块性形成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高度景观破碎化的形
成主要由下列哪项内容造成()。
(A)自然干扰(B)人为干扰
(C)
人为引入
(D)
自然和人为干扰
43.某同学在山上野营时,乱扔烟头引起的火烧掉了一块面积不大草地。从斑块的成因
看这块被烧掉的草地属于()。
(A)
残留斑块
(B)
干扰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认为引入斑块
44.某同学,他毕业后在家乡创业,租下一块荒地建起自己的中草药种植园,他的种植
园属于()。
(A)
残留斑块
(B)
干扰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人为引入斑块
45.下列景观斑块中,哪一种斑块是因为局部性干扰(如小范围火灾等)造成的小面积斑块()。
(A)
残留斑块
(B)
干扰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人为引入斑块
46.2010
年
月,贵州省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火灾面积估计达一万亩左
右,火灾中心有小范围植被幸存下来。试问该火灾形成的小范围植被这种景观斑块属于
以下哪种()。
(A)
残留斑块
(B)
干扰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人为引入斑块
47.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的一般关系为()。
(A)
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中的要素(如斑块面积)呈现正相关关系
(B)
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中的要素(如斑块面积)呈现负相关关系
(C)
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呈现如下的函数关系:物种丰富度(或种数)=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基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
(D)
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的关系是不确定的48.以下关于边缘效应的说法的是()。
(A)
边缘效应指的是斑块的边缘部分因外围作用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不同的现
象
(B)
边缘效应使生存在斑块边缘的物种表现出“边缘种”的特点
(C)
边缘种的物种需要稳定的外部生存环境
(D)
斑块边缘部分常常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初级生产力
49.一般而言,物种多样性与斑块面积的关系为()。
(A)
正比
(B)
反比
(C)
无关
(D)
不确定
5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工廊道()。
(A)
道路
(B)
桥梁
(C)
街道
(D)
河流
51.一般来说,斑块越小,越易受到外围环境或基底的影响,这些影响()。
(A)
与斑块面积有关,与斑块形状、边界特征无关
(B)
与斑块面积无关,与斑块形状、边界特征有关
(C)
与斑块面积及斑块形状、边界特征均有关
(D)
与斑块面积及斑块形状、边界特征均无关
52.廊道的分类可以按组成内容、生态系统和什么分类()
(A)
原因
(B)
特点
(C)
地域
(D)
成因
53.廊道或其网络的相互功能要根据其组成和结构特征以及______与所在景观的的相互
关系来确定。()。
(A)
基底和斑块
(B)
边界形态
(C)
景观单元
(D)
空间连续性
54.景观的总体动态常常受控制。()
(A)
廊道
(B)
基底
(C)
斑块
(D)
斑块和基底
55.古代古径通幽、颐和园长廊、西湖的苏提是廊道的什么功能()。
(A)
运输
(B)
保护
(C)
资源
(D)
观赏
56.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廊道的主要功能()。
(A)
传输通道
(B)
生境
(C)
连接
(D)
过滤和阻抑
57.下列那个选项不属于能量、物质、以及生物在景观中的主要运动方式的是()。
(A)
扩散
(B)
迁移
(C)
物流
(D)
携带运动
58.下列(中属于能量、物质、生物在斑体镶嵌体中运动的媒介的是()。
(A)
风、水
(B)
飞行动物及地面动物
(C)
人类
(D)
以上
59.下列不属于物流范围的是()。
(A)
河流
(B)
地表径流
(C)
地下径流
(D)
大气环流
60.下列不属于景观镶嵌体的可测量特征的是()。
(A)
斑块大小分布
(B)
基底
(C)
周长与面积比
(D)
连续性
61.在景观镶嵌体的部分可测量特征中,“与斑块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下垫面或景观中的主
要组成类型”是指()。
(A)
基底
(B)
斑块走向
(C)
斑块
(D)
基质
62.在理论上,平衡态时的物种()在数值上等于种迁入率或种灭绝率。
(A)
稳定率
(B)
周转率
(C)
平衡率
(D)
迁出率
63.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离大陆越远的岛屿的物种迁入率越_____岛屿的面积越小
其灭绝率越______因此面积较大而距离较近的岛屿比面积较小而距离较远的岛屿的平
衡态物种数目要______。()
(A)
小,小,大
(B)
大,小,小
(C)
小,大,大
(D)
大,大,小
64.由于岛屿面积越大,其截获传播种的概率越大,因此,面积不仅会影响灭绝率,同
时还会影响迁入率。这一现象称为()。
(A)
目标效应(B)
面积效应(C)
援救效应(D)
距离效应
65.岛屿越小,种群越小,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物种绝灭率将会()。
(A)
增加
(B)
不变
(C)
减小
(D)
随机变化
66.生境质量差而只能靠外来生物个体或繁殖体的亚种群称为()。
(A)
汇种群
(B)
源种群
(C)
复种群
(D)
元种群
67.经典型复合种群是由()组成。
(A)
许多大小和生态特征相似的生境斑块
(B)
少数很大的和许多很小的生境斑
块
(C)
许多相互之间有频繁个体或繁殖体交流的生境斑块
(D)
一个核心斑块和若干外围小斑块
68.下列对干扰斑块的特点描述的一项是()。
(A)
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B)
存留时间短,周转率快,消失快
(C)
相当稳定
(D)
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
69.复合种群持续时间的含义是()。
(A)
指复合种群从其产生直到所有局部种群灭绝的时间
(B)
指复合种群中的斑块完成合并的时间
(C)
指复合种群不断扩大,小斑块完全被大斑块取代的时间
(D)
指局部生境斑块中种群消失的时间
70.植物和动物种群除了需要足够数量的生境外,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还需要景观中之间
有一定的。()
(A)
生境斑块、连续性
(B)
排列格局、距离
(C)
结构单元、连续性
(D)
排列格局、连续
71.景观连接度可以从和两个方面来考虑。()
(A)
结构连接度、斑块连接度
(B)
功能连接度、斑块连接度
(C)
结构连接度、功能连接度
(D)
空间连接度、功能连接度
72.景观连接度依赖于和所研究对象的。()
(A)
观察尺度、时间尺度
(B)
观察尺度、空间尺度
(C)
观察尺度、特征尺度
(D)
时间尺度、空间尺度
73.景观连接度依赖于和所研究对象的。()
(A)
观察尺度特征尺度
(B)
观察尺度时空尺度
(C)
标准尺度特征尺度
(D)
标准尺度时空尺度
74.特大生境斑块是由单个生境细胞(即最小的生境斑块)互相连接而形成的生境通道,故称为()。
(A)
连通结构斑块
(B)
连通自然斑块
(C)
连通生境斑块
(D)
自然斑块
(A)
种群生态学范式
(B)
平衡范式
(C)
非平衡范式
(D)
生态系统学范式
82.“随机性气候变化和干扰(如火、虫害的突发)可使生态学系统从一个平衡点转移到另
一个平衡点。“这种观点体现了下列那个(()。
(A)
平衡范式
(B)
非平衡范式
(C)
多平衡范式
(D)
种族生态范式
83.一般来说,以下哪种现象更容易受随机因素的干扰()。
(A)
小尺度
(B)
大尺度
(C)
小斑块
(D)
大斑块
84.下列哪个(为等级系统高层次的演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A)
耗散结构
(B)
垂直结构
(C)
分层稳定性
(D)
水平结构
85.在等级斑块动态范式中,无论是研究格局还是过程,或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
要考虑()。
(A)
尺度
(B)
尺度断点
(C)
尺度效应
(D)
尺度域
86.在非平衡观点中,一般来讲,生态学系统中有两类非稳定机制: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随机性和()。
(A)
空间异质性
(B)
地质、气候和进化因素
(C)
过强的生物反馈作用
(D)
生物的抵制作用
87.等级斑块动态范式表明,小尺度过程往往是(),因此小的种群和其他生态学系统容
易被过强的生物反馈作用或随机因素毁灭。
(A)
低频率、慢节奏
(B)
高频率、慢节奏
(C)
低频率、快节奏
(D)
高频
率、快节奏
88.等级斑块动态范式表明,小尺度过程往往是()。
(A)
低频率,慢节奏
(B)
高频率,慢节奏
(C)
高频率,快节奏
(D)
低频率,快节奏
89.()是各个尺度上斑块动态的总体反映。
(A)
森林动态
(B)
系统动态
(C)
环境动态
(D)
林隙系统
90.树木的死亡率增加大型动物消失鸟类数量下降昆虫、蜜蜂数量下降蝴蝶数量增加等
现象是()的生态后果
(A)
生态破坏
(B)
环境污染
(C)
环境变异
(D)
森林破碎
91.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B)上。
(A)
边缘效应
(B)
物种-面积关系
(C)
空间关系
(D)
结构与过程关系
92.景观中的斑块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且往往在(C)上表现出特征尺度。
(A)
时间
(B)
空间
(C)
时间和空间
(D)
以上都不对
93.对于所最终确定的特征尺度,其特征尺度大小与所分析的数据比例尺或精度密切相
关。一般而言,数据比例尺越小、精度越,其特征尺度越。(A)
(A)
高小
(B)
高大
(C)
低小
(D)
低大
94.高蔓延度值说明景观中的某种优势斑块类型形成了良好的连接性反之则表明景观是
具有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景观的(C)较高。皆为百度
(A)
优势度
(B)
均匀度
(C)
破碎度
(D)
聚集度
95.景观指数对分析尺度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在使用景观指数时必须要明确指出()。
(A)
空间尺度
(B)
分析尺度
(C)
空间幅度
(D)
分析幅度
96.随着粒度的增加,斑块密度呈指数形式下降,平均斑块面积表现出下降趋势从另一
方面来看,随着栅格细胞逐渐聚并,平均斑块面积持续()。
(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D)
波动变化
97.具有均匀间隙的同质景观其空隙度值,而具有许多大小差异显著间隙的异质景观的空隙度则。()
(A)
较高较低
(B)
较低较高
(C)
较高较高
(D)
较低较低
98.当只考虑某一特定尺度时,聚合可以从不同方向,采用不同组合来进行,由此而
2.空间异质性包括下列哪几项()。
(A)
物理的空间格局
(B)
生物的空间格局
(C)
化学的空间格局
(D)
社会经济方面的空间格局
3.我国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领域()。
(A)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B)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C)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
(D)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4.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
综合整体性,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等
(B)
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重点尺度。
(C)
空间格局与土地生态过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分析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
(D)
干扰与人类影响,干扰时景观或区域的必然因子,而且有助于发展景观的适应性
机制
5.组成景观结构单元的是()。
(A)
斑块
(B)
群落
(C)
廊道
(D)
基底
6.现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范畴包括()。
(A)
空间结构特征
(B)
生理生态过程
(C)
生物个体行为、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和动态
(D)
生态系统过程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关系
7.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
(A)
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B)
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C)
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
(D)
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
8.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
(A)
相应的生态学组织单元的结构
(B)
相应的生态学组织单元的功能
(C)
相应的生态学组织单元的动态
(D)
相应的生态学组织单元的过程
9.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慨括为哪些方面()。
(A)
景观结构
(B)
景观功能
(C)
景观动态
(D)
景观差异
10.景观格局的类型有那些()。
(A)
均匀型分布格局
(B)
团聚式分布格局
(C)
线状分布格局
(D)
平行分布
格局
11.下面属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是()。
(A)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B)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C)
空间异质性和斑块性
(D)
格局、过程、尺度
12.景观结构是指()。
(A)
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
(B)
景观组成的多样性
(C)
景观异质性
(D)
景观组成单元的空间关系
13.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在类型和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它们在空间分布的差异会对什么
造成影响()。
(A)
能量流动
(B)
养分循环
(C)
种群动态
(D)
景观等级
14.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A)
空间梯度
(B)
斑块多样性
(C)
斑块格局
(D)
斑块连接度
15.以下属于景观功能的改变对景观结构的影响的是()。
(A)
优势植物种群绝灭对生境结构造成影响
(B)
养分循环过程受干扰导致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改变
(C)
森林砍伐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D)
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
16.空间尺度往往用()来表达
(A)
粒度
(B)
幅度
(C)
频率
(D)
时间
17.尺度推绎包括()。
(A)
尺度演绎
(B)
尺度上推
(C)
尺度下推
(D)
尺度中推
18.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分布。
(A)
随机型
(B)
均匀型
(C)
聚集型
(D)
分散型
19.空间异质性是()的综合反映。
(A)
空间斑块性
(B)
空间分布
(C)
空间梯度
(D)
空间尺度
20.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特征来描述
(A)
变化趋势
(B)
数据类型
(C)
自相关程度
(D)
各向异性
21.生态学干扰有哪些方面构成()。
(A)
系统
(B)
事件
(C)
尺度域
(D)
人类
22.系统具有一定的尺度域,而干扰来自于系统外部,并发生在一定尺度上,例
(A)
种群动态
(B)
动物行为
(C)
生物多样性
(D)
生态生理
32.在小尺度上,生物学过程对于空间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学
过程的是()。
(A)
捕食
(B)
竞争
(C)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D)
气候
33.下列哪些选项是空间斑块性的成因()。
(A)
干扰
(B)
气候
(C)
土壤
(D)
地形
34.自然界斑块性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
人为斑块性
(B)
生物斑块性
(C)
物理斑块性
(D)
化学斑块性
35.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广义的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
(A)
类型
(B)
数目
(C)
空间分布
(D)
配置
36.景观格局成因是()相互作用的产物。
(A)
地形
(B)
地貌
(C)
气候条件
(D)
干扰体系
37.什么因素通常决定景观在大范围内的空间异质性()。
(A)
气候
(B)
地形
(C)
生物
(D)
土壤
38.以下四种斑块类型说法的是()。
(A)
第一个是人为引入斑块
(B)
第二个是干扰斑块
(C)
第三个是残存斑块
(D)
最后是资源环境斑块
39.度量斑块的参数有()。
(A)
面积大小
(B)
形状
(C)
内缘比
(D)
数量
40.斑块结构特征对()过程有重要影响。
(A)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B)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C)
生态系统的水土流失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1.斑块受到外围环境影响的大小与()有关。
(A)
斑块的面积
(B)
斑块的形状
(C)
斑块的边界特征
(D)
斑块的长度
42.斑块大小在具体测量中有哪些指数或方法()。
(A)
长宽比
(B)
周界-面积比
(C)
圆环度
(D)
致密度
43.回答有关自然保护问题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A)
最小存活种群
(B)
维持最小存活种群的最小面积
(C)
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最小面积
(D)
维持最小存活种群的最大面积
44.能量、物质和生物在景观空间格局中国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
(A)
扩散
(B)
物流
(C)
运输
(D)
携带运动
45.景观空间格局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数量和密度
(B)
分布
(C)
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D)
种群调节
46.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入率和灭绝率将随岛屿中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和
()趋势。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不定向改变
47.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岛屿上的物种数目由以下哪些过程决定()。
(A)
物种迁入率
(B)
大陆物种库的大小
(C)
岛上初始种丰富度
(D)
物种灭
绝率
48.以下属于复合种群类型的是()。
(A)
大陆---岛屿型复合种群
(B)
经典型
(C)
中间型
(D)
斑块型种群
49.以下哪些属于准空间复合种群模型考虑的范畴()。
(A)
亚种群的动态
(B)
斑块面积大小
(C)
斑块间距离
(D)
斑块数量
50.长期以来,生态学内部最具代表性、对照也最鲜明的分支学科范式是()。
(A)
种群生态学范式
(B)
平衡范式
(C)
非平衡范式
(D)
生态系统学范式
四、判断题
1.景观是空间上的若干生态系统聚合而构成的相似性区域。
2.影响景观形成的因素有地貌、土壤、气候、植被、自然干扰。
3.景观单元是指地面上相对异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4.景观的本质是它的绝对空间尺度,而不是它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空间异质性。
5.空间异质性被广泛的认为是景观生态的核心问题。
6.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7.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中没有景观连接度这一点。
8.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9.景观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如何影响各种生态学过程。
10.空间格局及其如何变化,如何影响各种生态学过程一直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中心问
题。
11.生态学中,大尺度意味着低分辨率。
12.空间尺度越大,分辨率越低,测量上的比例尺越大。
13.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面积。
14.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种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单位。
15.景观生态雪中的斑块性主要强调斑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
16.空间异质性是系统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7.空间格局与斑块性是相互联系的,而异质性与斑块性无关。
18.任意尺度上,都存在景观异质性,离开尺度来讨论景观的异质性是无意义的。
19.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是指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或者是
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时间或空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20.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往往以粒度和范围来表达。
21.异质性是系统特征在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
22.系统具有一定的尺度域,而干扰事件来自于系统内部,并发生在一定尺度上。
23.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应该确切地区分斑块、廊道和基地结构,他们三者之间的区分
是绝对的。
24.斑块和廊道在各方面虽有很大区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廊道实际上也是线状或条
带状的斑块。
25.人为干扰常常造成景观高度破碎化,其生态学效应和自然斑块性是相同的。
26.景观格局通常指景观的异质性特征,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27.景观生态学区别于其他生态学学科的显著特征是注重研究空间格局的形成、动态以
及生态学过程的相互关系。
28.环境资源斑块是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29.川农成都校区图书馆门前的水果玉米地属于人为引入斑块。
30.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斑块范围内,能够在其核心生境生存下来的物种在其边缘生境
都可以成功存活并繁殖。
31.“边缘效应”指的是物种集中分布在斑块边缘部分的现象。
32.干扰斑块是指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
或其片段。
33.廊道中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与他们之间的实际距离相比与廊道的移动没有关系。
34.景观镶嵌体的连接度是指斑块间通过廊道、网络而联结在一起的程度。
35.岛屿上已定居的种数越多,新迁入的种能够成功定居的可能性越小,而已定居种灭
绝概率越大。
36.隔离距离会影响迁入率,但不会影响灭绝率;面积会影响灭绝率,但不会影响迁入
率。
37.复合种群是指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
38.平衡态复合种群在空间结构上非连续,与经典型或斑块性复合种群相似。但是,由
于再定居过程不明显或全然没有,从而使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39.源-汇复合种群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源-汇复合种群不是绝对的,它是动态变化着的。
40.实际景观只由生境斑块和非生境斑块的背景组成。
41.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
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42.中间型或混合型复合种群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表现不同的结构特征。
43.功能连接度指以研究的生态学对象或过程的特征来确定景观连续性。
44.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来源于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和大量组分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45.空间自相关在景观中普遍存在,不符合统计分析和取样方法所要求的基本假设,因
此景观生态学家在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时应谨慎和具有创造性。
46.在景观指数中,景观的斑块类型数目越大,聚集度一定越高。
47.变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依赖于空间的粒度大小与单元的划分方法。
48.同一面积数据相同的空间变量,划区选择不同其分析结果一样。
49.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系。
50.斑块越大,其生境多样性亦越大,因此大斑块可能比小斑块含有更多的物种。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
Moss
总结景观的六种认识是什么?
景观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景观是地貌、植被、土地利用、人类居住格局的特殊结
构;景观是生态系统向上延伸的组织层次;景观是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整个系统;景观是一种风
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决定;景观是遥感图象中的像元排列。
2.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空间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种类、数量、面积比例);
空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形状、对比度、连接度);
空间相关
(生态系统空间的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度)——景观
要素的不确定性——出现频率——正态分布曲线解释。
3.景观生态学中,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1)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中高度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这主要取决于:
①
干扰的类型与尺度;
②
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
③
景观元素的性质和对干扰的传播能力;
④
相邻斑块的相似程度。
(2)
干扰与景观的破碎化:小规模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反之可以导致景观的均质化,但干扰程度低就不会影响到景观的稳定性;
(3)
干扰与生物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
扰其物种均有趋于下降的趋势。
4.简要说明景观生态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尺度效应;城市景观演变的环境效应与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
划与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干扰、森林景观动态模拟与生态系统管理;绿洲景观演变与生态水文过程。
景观破碎化与物种遗传多样性、多水塘系统与湿地景观格局设计、稻-鸭/鱼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梯田文化景观与多功能景观维持、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
5.简要说明景观生态学中小自然斑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6.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如何判定?
(1)
相对面积:相对面积远小于
50%;
(2)
连通性:连通性低、分散的组分;
(3)
控制程度:在目前景观中处于非重要位置。
7.简要说明孔隙度的生态意义。
8.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9.源-汇景观研究的生态学意义
10.简要说明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派有哪些?并说明各流派研究的侧重点。
11.简要说明满足典型集合种群需要满足那几个条件。
12.简要说明影响动植物在景观中运动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13.简要说明景观格局分析的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4.简要说明景观格局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的主要内容。
14.以生物保护为例,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主要包含那几个景观组分。
六、论述题
1.阐述景观格局分析面临的挑战问题。
2.阐述文化景观研究一般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内容。
3.阐述景观变化会带来那些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4.谈谈你对居住区景观的文化性有何看法?
5.阐述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与特色。
生态景观优化 篇5
一、概述景观生态审美及生态休闲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生态审美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具有先进生态学思想的审美观念。它是以原生态景观审美为基本点, 集合视觉审美和生活生态审美等要素, 适应科技文化发展需求, 关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民情、科技文化、历史记忆精华, 交融整合宜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 创造生物物种的和谐生境。
生态休闲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就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 以生态和谐理念为目标, 用科学的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建设、运营居住地, 研究和利用基地自然状况, 处理和发挥居住区空间关系, 关注居住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融合和协调居住区整体风格, 让居住区景观自然优美、居民心情舒畅、生活休闲娱乐, 实现居住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休闲住宅区景观设计原则
1.生态美原则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充分保持住宅区原有地形地貌, 最大程度改善住宅区生态环境, 使住宅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生态关系协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艺术与环境交融整合, 使住宅区环境优雅高尚、文化内涵丰富、经济效益显著、个性特色鲜明,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发挥生态效益。
2.功能美原则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考虑景观形态特色审美, 又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需求的不同功能区, 为居民提供多种休闲、娱乐、游览场所, 做到功能美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让居民在居住区能各取所需、陶冶情操、自得其乐, 让居民在居住区能放松心情、亲近自然、回归自然。
3.文化美原则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要充分依托本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 要地区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要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景观特色相结合, 要景观艺术与生态自然相结合, 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环境, 在给居住区居民提供美的享受的同时, 提升居住区居民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4.整体美原则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应把住宅区环境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管理, 必须综合考虑各种组成要素, 采用综合的、完整的、生态的、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 努力营造品质高雅、文化丰富、内涵深厚的居住环境, 达到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生态系统最佳平衡。
三、生态休闲住宅区景观设计方法
(一) 整体规划
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居住区区域自然生态环境, 要以居住为主要功能, 保证空气清新、交通便利、通风良好、日照充分。同时要把居住区与外围环境融为一体, 结合城市历史和人文特点, 要充分发挥地段优势, 综合考虑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等功能设施配套。
(二) 道路设计
生态休闲住宅区的道路要起到疏导交通、便于出行、组织居住区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 区内道路系统应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要出人意外、人人意中, 具有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线型,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车行道和人行道要与景石、座椅、灯具、植物相结合, 共同构成景观线, 使人在感受视觉美的同时愉悦心情。
(三) 停车场设计
居住区内停车位在布局上要以地下、半地下为主, 在地面上的停车位要数量适中、设置合理, 尽量不应影响环境美观, 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 让人们视觉美观和听觉清净, 地面上停车位要适当植树种草, 改善小区环境空气, 创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
(四) 绿地设计
绿地设计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设计栽植树木花草。在设计时, 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绿化美化香化结合、平面立体结合、乔灌花草结合、实用性艺术性结合。在植物选择上, 应注重植物配置组合, 注重植物季相变化, 以乡土植物为主, 外地植物要适当选择, 并且要选择观赏性高适应性强的植物, 使居民生活接近自然环境, 营造舒适、幽雅、宜人的景观, 很好表达生态性、休闲性、居住性。
(五) 建筑设计
居住区中建筑物数量庞大, 是居住区人们视觉审美的重要景观。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对人们的视觉刺激较强, 特别是建筑造型和建筑墙面颜色, 建筑造型要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 墙面颜色要与自然环境协调, 建筑布局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 使之错落有致。
(六)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在居住区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功能, 在设计建造雕塑、花架、长廊、凉亭、假山、小桥、水池、灯具等景观小品时, 要做到合其体宜、立其意趣、顺其自然、巧其点缀, 使居住区富有地方特色、让住宅景观焕然一新、增添情趣、爽心悦目、成为居住区的景观标志。
四、生态休闲住宅区景观设计实例
(一) 总体布局
天池山生态休闲居住区, 用地总面积532亩, 位于南宁市青秀区仙葫大道中段天池山, 南瞰邕江、灵龟山森林公园, 北览丘陵田园风光, 西望风岭、琅东及青秀山公园。楼宇利用山地高差建造, 楼宇间有溪流、瀑布、叠水、涌泉动态美景, 呈现一派“云在窗前飘、水绕屋檐走”的原生态公园美景。小区交通十分便捷, 功能结构完善, 设有主入口景观区、停车场、湿地景观区、人文景观区、原始森林景观区、天池亲水区、会所游泳区、山地运动区等八个功能区, 内设两条特色商业街, 安防系统全覆盖。
(二) 规划综述
天池山生态休闲居住区因天池山山顶有1万m2的天池湖而得名, 规划建筑密度低于20%, 绿地率约46%。投入1.2亿元打造园林景观及9000㎡商业街区、3600㎡综合会所、自动上下山扶梯、小区上下山公交车、3000㎡森林幼儿园等配套工程。居住区建筑、绿化、人工休闲设施、空间景点设计都充分遵循自然生态景观系统的审美原则, 闹中取静、动静有序, 让居民能体验到森林密布、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
(三) 绿化设计
居住区在绿化设计上, 以山水森林公园为主题,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住宅楼为层层退台、底层围廊, 楼顶平台绿化层层挂落, 象征自然绿色建筑。住宅区公共用地的绿地植被都予以保护和利用;游憩步行道带, 北边挡土墙种植松树、桉树。行道树不规则栽植, 间隔建造草坪花坛, 增加绿化空间层次;停车场嵌草铺装绿化, 增加绿色面积, 提高绿化效果。住宅庭园用草坪灌木绿化。山坡保留了原生态的山顶湖泊、山谷、坡地, 园林绿化多种树、少种草, 花卉分层搭配、追求活泼自然、移步换景的效果。
(四) 景观环境
天池山生态休闲居住区利用原生态的“高山池水”优势, 以10000㎡天池为核心, 溪流、瀑布、叠水、涌泉蜿蜒相连, 形成“五龙擎天”的水系景观。居住区原生态植被面积广大、山高水长, 楼宇建在山水园林之中, 屏蔽城市的喧嚣, 过滤尘世的浮华, 环境静谧悠然, 自然和谐, 一派原生态公园美景。居民们在徐徐山风吹佛下, 闻着花草清香, 游园、养生、运动、娱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 道路设计
天池山生态休闲居住区是依山而建, 所以居住区主干道路是根据地势而形成的上山林荫路, 坡度较大, 相对较陡, 坡度特别陡的道路可以适当增加线形曲折, 以降低坡度, 满足车辆通行要求, 并设置小拱桥, 限制车速, 丰富空间层次, 收到步移景异的视觉审美效果。支路环山绕行, 顺山势曲折。在入口区, 行车道旁边规划建设一条小路, 人车分离, 行人不受车辆干扰, 可以步行穿过桃源洞游赏桃花园, 增加游赏的舒适性。在各个公共绿地之间规划建设山林游憩步行道, 便于居民健身、游憩、娱乐。
(六) 建筑设计
天池山生态休闲居住区的建筑布局是利用原生态的“高山池水”的自然优势, 从山底到山顶, 环山层层而建, 布局错落有致, 是南宁独一无二的山居生态休闲小区。建筑设计重视楼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住宅建筑层高是联立式住宅为3~4层和多层为6层及小高层为1l~18层。住宅建筑形态多采用举架、出挑、错层等技术手段, 反映滨水地、山坡地的环境特征。在材料上选择上, 多用卵石、块石、仿木材质。色彩追求明快淡雅, 做到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在户型设计上讲究干湿分离、动静分区, 综合考虑山景、湖景和江景等景观, 居民通过景观阳台和飘窗, 享受最开阔的视野, 登高望远的景致尽收眼底, 爽心悦目。居住区建设尽量保护原有的观赏价值高的植物, 提高居住区的文化艺术品位。
总之, 生态休闲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设计艺术, 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融入景观生态审美思想, 要以原生态景观审美为基本点, 集合视觉审美和生活生态审美等要素, 提倡多元化、整体化、自然化、生态化, 要因地制宜, 天人合一, 交融整合宜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 创造生物物种的和谐生境, 使人们获得重返大自然的美好享受。
参考文献
[1]陈炳超, 陈利芳.广西南宁“天池山”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特色.安徽农业科学, 2011 (5) .
[2]蔡舜娜.关于现代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建材发展导向, 2011 (6)
[3]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4.
[4]王凯夫.住区绿地系统的类型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浅析[D].同济大学, 2006.
[5]石岩.城市生态住区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 2003.
[6]丁金华.生态化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初探[D].东南大学, 2003.
[7]胡忠行.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生态景观照明设计 篇6
生态设计的理念近年来被广泛地认知, 从建筑方案设计到景观设计概念提出, 从建筑材料到景观设施的研发应用, 乃至灯具的生产研发都对生态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在过去的十多年里, 中国的夜景景观蓬勃发展, 夜景景观成为代表和体现城市形象与发展的标志, 各地提出要亮起来, 要光彩起来, 殊不知, 如果这样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和资源浪费, 同时还产生了严重的光污染。伴随着生态设计理念的推广, 越来越多的生态建筑、生态景观被应用到现实中来, 生态夜景景观也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照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能源的消耗, 而人类的夜间活动, 需要有光来驱赶对黑暗的恐惧与不便, 同样这也是为满足夜间安全的功能而考虑。我们所提出生态夜景景观的理念, 将是一种乐享的生活态度, 即用较小的消耗取代过去错误的浪费, 又可满足我们对夜景景观美的需求, 也可以理解为通过绿色照明的手段达到生态夜景景观的目的。一般来讲, 生态夜景景观的照明设计应该是生态的照明设计构思与概念、生态化的照明产品设施、具有照明的节能措施、以及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保护。
生态夜景景观应更加绿色、人性化, 而往往照明设计中过多关注了亮, 而忽略了影的存在, 造成了过去多年对照明过度追求高亮、高彩度的现状。伴随着照明设计的发展与整个生态设计大环境背景的影响, 生态夜景景观设计越来越被管理者和设计者所重视, 夜景景观带来良好的夜景形象同时, 管理者也面临着较高的电费压力, 而照明设计师也面临如何让夜更美, 让光环境更合理的高层次攀登。下面将分享一个案例来解读生态夜景景观如何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
2 某湿地公园的生态夜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江苏某市的湿地公园是江苏苏昆太高速公路建设时集中取土形成的, 总面积约5.8平方公里, 中央60万平方米的中心湖面。此项目的照明设计得到了甲方单位对于节能理念的支持, 甲方提出将公园的照明暗下来, 让公园内幽静闲适的氛围成为照明设计的目标。下面通过照明设计方案提出、照明设施的应用、节能措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这几个方面进行案例说明与分析。
2.1照明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的照明设计方案以“森林一夜”为创作主题, 强调湿地公园的自然性、生态性, 突出“动与静”的照明效果, 以及“视觉与听觉”的意境, 照明主要体现人们对生活休闲娱乐的根本需求。在“森林一夜”的大主题下, 针对5.8平方公里范围内人流量和植被茂密程度分成了几大片区, 并分别制定出相应的照明设计概念与定位, 以此来确定公园内的亮度分布, 将功能照明与装饰照明、动态与静态照明、视觉与听觉 (音箱系统) 结合在一起, 以园区内游园步道来说, 平均照度水平控制在2 lx, 既满足了功能照明需求, 又形成一条隐藏于丛林之中的隐约光带 (如图1所示) , 丰富了视觉层次。
对于湿地公园内的植被照明, 先将园区内植被进行照明层次划分, 对于纵深区域内的植被仅做安全性的功能照明处理, 而对景区入口区域的植被进行重点照明 (如图2所示) , 而这种重点照明也仅仅是针对位于景观树池纵深位置的高大树木进行照明点缀, 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关注观赏者远观的视觉感受, 而在近人处却没有刺眼的眩光污染, 让整个光环境的氛围更为幽静舒适。行走于园区之中, 既可享受暗区的幽静, 又可探寻十步一景的惊喜。
2.2照明设施的应用
湿地公园灯具设备选用和关注的是光的品质而不再以亮度作为衡量标准, 因为园区内的整体亮度较低, 只要有光的出现就会显得越发突出。在具体操作上选用了LED 9 W的投光灯, 代替了传统金卤光源35 W或70 W的照树灯;以LED 40 W的投光灯代替传统100 W或150 W的灯具, 这种做法无论是在节电和灯具热量对植被的伤害上, 都更加生态绿色。在此次照明设计过程中还注重了灯具光源色温高低所形成的视觉差别, 即通过高色温与中低色温灯具设备安装位置的不同, 来弥补单一色温形成的视觉疲劳。对于高低色温应用上, 在会所区域通过对建筑与周边植被色温上的差别, 形成了光色冷与暖的对比, 使区域内的光环境更加和谐统一 (如图3所示) 。
2.3节能措施
园区的照明节能不单通过灯具置换来解决, 并需采用先进的照明控制管理系统来实现。在照明设计中对整个园区采用了集中控制系统, 根据照明所处区域及地段的分类情况, 应用集中控制和专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控制。按季节不同, 设定不同场景或节日需要来开关灯光, 实现了“光有控, 电有省”的目的。
2.4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在进行照明施工前, 湿地公园内的景观工程就已完工, 并且照明工程的施工季节较为干燥, 因此照明施工和安装对植被环境保护的要求更加苛刻。为减少电路管线施工造成的园区植被景观的破坏和死亡, 照明设计师、甲方单位与施工单位经过协商, 对翻土的草坪进行当天开挖, 当天施工完工回填的办法, 避免草坪的干枯死亡。对于景观树木照明线路的铺设, 不能破坏原有硬质铺地, 并通过合理分设电箱位置的办法, 避免过多和过长距离的植被开挖, 在设计上寻求更为合理的办法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3 结束语
生态夜景景观单位照明设计的实现需要照明设计师、甲方单位、施工单位三者一同努力。在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今天, 生态、绿色、环保的夜景景观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考验, 新技术和产品虽然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但同样带来的是投入成本的增加, 而照明设计师如能更好地运用影而不是光, 如能将灯具的使用数量与功率降低, 生态夜景景观的实现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设计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在建筑、景观、产品等设计领域。通过阐述以生态景观的夜景照明设计为出发点, 探讨了夜景照明的生态化设计。
关键词:生态,夜景景观,照明设计,光污染,照明控制
参考文献
[1]JGJ/T163—2008,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S].
[2]路易·克莱尔著、王江萍译.建筑与城市的照明环境[S].
生态景观优化 篇7
戴河生态园是效益显著的水利工程。深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很弱, 基本没有蓄水功能。通过改造, 目前已砌筑河道挡墙4.5公里, 建成拦水坝3道, 混凝土、木拱、石拱、平桥及景观桥梁10座。河道拓宽至50米以上, 排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深河景观段全部建成后, 将设拦水坝7道, 水体面积达52万平方米, 蓄水量近100万立方米, 不仅能充分满足行洪要求, 还能提供大量的绿化用水、生活和生产用水,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国家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
戴河生态园是品质一流的景观工程。造景优美是戴河生态园的显著特点。全园规划景观4.5公里, 分为“一带三章七区十八景”。“一带”即以河为带;“三章”即生态自然、生态都市、生态人居乐章;“七区”即将整个戴河及其沿岸绿化景观, 分为7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十八景”即建设深河通津、长虹卧波、廊桥叠瀑、桦里人家、六桥烟雨、万安方和、思宇音泉等18个特色景点。现已完成苗木栽植100余种, 油松、银杏、白桦、云杉等5.5万棵, 花灌木16万棵, 球类2.5万棵, 美国红枫、加拿大红樱等彩叶树种600余棵。园内名木荟萃、摇曳生姿, 长亭短拱、相映成趣, 绿荫夹岸、碧水长流, 既有江南水景的韵味, 又有北方造景的风格, 充满了绿色气息、生态气息和人文气息, 成为都市水系景观建设中一部壮丽优美乐章。
生态景观优化 篇8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景观 (landscape) 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的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3]。景观生态学 (lanscape ecology)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门刚刚崛起的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涵盖了地理、生物、野生生物管理、林业、农业、景观建筑以及区域规划等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生态过程与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4]。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 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基本原理应至少包括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1]。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于景观环境要求, 由单纯追求物质利益逐步向可持续、和谐发展转移,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
2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
农业景观包括农田、耕地、林地、农场、牧场、鱼塘和村庄及道路等镶嵌体, 以农业特征为主, 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理想的农业景观规划具有农业的第一性生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并具有作为一种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农业景观规划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手段, 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 构建生产高效、生态稳定和社会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5]。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的使用, 提高土地生产率, 增大农业生产效率, 使得农村各产业蓬勃兴起, 但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压力下, 耕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等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而如何对农业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问题。
综上所述,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最终目标就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既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 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又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 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生物、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6], 使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对背景及景观总体布局的系统分析, 县域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1) 背景分析。景观在区域中的生态系统分析及评价和空间配置。 (2) 总体布局。满足景观整体的多样性和局部点的多样性, 并制定规划与设计目标。 (3) 生态特性规划及实施策略。该文以绵竹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设计。
3 规划案例
3.1 研究区背景
绵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为沱江的发源地。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 山高谷深, 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 属近代河流的冲击平原, 其形状如一只金笔尖。绵竹县大致为高、中、低山, 有台地、阶地及河漫滩等多种地貌类型, 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 四季分明, 夏季暴雨较多, 常有洪涝。冬季长而少雨多阴天, 水资源丰富, 其主要河流均为沱江水系, 自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平原, 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多以水稻土为主, 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地区。
绵竹县面积1 245.3km2, 总人口52万人, 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发达,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将市区与各乡镇紧密相连, 具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条件。农业技术推广较快, 间作轮耕技术、立体种植及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 农业灌溉条件较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 从景观规划理论而言该区资源和农业景观变化较多, 经济和生态功能丰富多样, 其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较高。
3.2 研究区规划目标
该区景观仍属于典型的农业景观, 全县自然条件差异大。东南部冲击土区光热条件最好, 是生产潜力最大的农业区, 而高、中、低山区域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小、人口压力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规划时应以生态功能恢复和保护及农业土地利用为主, 逐步建立空间合理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生态特点, 合理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在保证基本农业产量的同时, 发展林、牧、副、渔等其它产业;协调土地利用比例, 提高整个区域农业总生产力。逐步恢复和提高农业景观产物的产量, 促进经济发展, 维持生态平衡,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区域生态功能背景分析
研究区受区位作用制约, 以乡镇为中心, 向外围集约菜地、耕地和果园的环带依次交替为其表现形式, 构成了整个区域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自盆地东南边缘分别以生态保护林地、经济园林地及向内部呈条状过渡的农业耕作用地为三大主要功能区。
3.3.1生态保护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西北部, 高、中山地带, 海拔高度700~2 000 m, 主要为自然土与紫色土区。 (2) 功能:其主要功能为生态保护, 以发展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 形成天然的环境卫生隔离和保护屏障, 是该区开发利用的方向。 (3) 依据:地区以高、中山地为主, 多为石灰岩、变质岩以及沙页岩风化发育而成, 由于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覆盖率比较低, 因此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 同时由于土层质地较薄, 有机质较缺乏, 严重缺鳞, 导致该区不便耕地。
3.3.2 经济园林功能区
(1) 位置:大致分布在绵远河河漫滩与石亭江河漫滩两岸。 (2) 功能与利用方向:以经济林种植为主, 适当增加或扩大梨、苹果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采取掺沙改泥、增土改薄和开沟排湿等措施, 防止洪水淹没和冲刷, 遏止水土流失;坚持土地利用、改造与建设相结合, 目的在于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最大化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3) 依据:地处河流两岸, 灌溉水有一定保证;地形以河漫滩一级阶地为主, 坡度较缓, 可供耕种;土壤为灰棕冲积土和灰棕冲积水稻土, 质地偏轻, 保水保肥差, 抗逆力低, 农业生产潜力开发受到极大限制, 但通过果园经营及增厚土层和增施有机质肥等农田改造, 基本达到了农业生产与利水、保水、保肥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协调。
3.3.3 农耕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东南部, 为绵远河、石亭江等近代河流的冲洪积扇状平原一级阶地。 (2) 功能与利用方向: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 粮食和蔬菜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以高效、持续、稳定、高质的农业为发展目标, 通过以农田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重新构建及农业管理为基本手段, 以提高地力的耕作方式为目的, 改善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 合理安排作物轮作方式和间作方式, 补偿由集约化农田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3) 依据: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酸碱度为中性偏酸, 水肥气热较为协调, 景观过程以种植业为主, 土地改良为辅, 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典型单元景观规划与设计
3.4.1 经济园林区
根据农业景观的分布现状, 该区景观的空间结构大致以绵孝路 (县道) 为界, 分为东、西两单元, 东、西单元分别外接绵远河与石亭江, 内连农业耕作功能区。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 经济作物与农耕作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提高规划区整体的农业产出。沿河岸两端有银杏树, 其银杏酮、内酯等物质具有杀虫的功能, 并且银杏树树干高大笔直, 对果园也起到了防风隔离保护的作用, 减缓了因河水冲刷所至的水土流失问题。就两大单元之间而言, 东部地区一直以果林为其主导产业, 其病虫害防治、栽种技术等方面更为成熟, 但品种较为单一;而西部地区农耕面积占比较大, 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果林产业, 考虑到绵孝路作为东、西大单元对境外的主要交通道路, 可沿绵孝路两侧增设农产品加工服务站, 便于农产品采摘后的包装及对外运输。
(1) 东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为几大果园斑块在交界处或边缘地区零星的衔接许多小的农耕斑块。地势较为平缓, 土壤质地为沙质, 肥力中等, 但通气性好;邻近绵远河, 灌溉水资源得以保证, 景观相对稳定, 变化不明显, 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发展方向。主要途径:扩大果园种植范围, 合理地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注意不同品种相互之间的空间搭配, 改变品种单一化经营模式, 推广应用立体生态农业新技术, 把猕猴桃与黄豆、苜蓿等固氮植物套种, 豆科植物根系寄生了许多根瘤菌, 这些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植物提供氨使土壤肥力增加, 更有利于猕猴桃的生长, 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达到了生态资源节约和丰产的效果。
(2) 西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呈果粮斑块间作镶嵌的格局。地区土层厚薄不均, 质地偏轻, 石砾多, 保水保肥差, 耕作性不良, 应先改造农田土地, 并以农林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挖高填低, 废除不规则的田埂, 整建条田, 深翻埋石, 增土改薄, 开沟排湿, 扩建水利排灌渠, 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 以提高肥力, 改善耕作条件;合理搭配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空间结构, 注意果园与粮食之间的比例、距离和相互的镶嵌方式;在石亭江以北水肥条件较好地方,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而在石亭江以东片区水分不足, 以种植梨、苹果和桃等水果为主。
3.4.2 农耕区
该区景观设计以农业生产为主, 其基本结构以农业景观为基础, 以河流、防护林、树篱和农村道路为廊, 以建设用地和灌溉水田等为斑块的斑、基、廊空间镶嵌格局。景观建设方面应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增厚土层, 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提高耕地肥力;合理安排多种共生互利关系, 增强物质间循环、能量的流动;完善对内对外的道路交通体系, 扩建树篱, 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低产田土为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 所以可将该区农业景观即基质设计为水旱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 在保水性强的地方混合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 巧妙利用能量循环和水资源, 不仅实现了传统水稻品种的田间保护, 还有效地抑制了稻瘟病的发生;在保水性较弱的地方, 种植玉米和小麦等旱作物种, 在两者间隙轮种马苕、巴山豆等作物, 这些植物既是优质的绿肥, 又是牧畜饲料, 达到对农业资源充分利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3.4.3 畜牧养殖区
绵竹农业有悠久的养猪、牛、羊的传统, 其养殖业技术较为先进。该区农业景观发展方向应以畜牧养殖达到适度的标准生产规模为主, 实现农业资源、劳动力和运输等要素最佳配置。在提高其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建设农产品、畜产品的生态农业循环体系, 具体途径为“种植—生物质原料—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 以生物链的方式将整个区域的种植与畜牧等有机串联结合在一起, 突出农业景观的污染少、节水、节地、节药、节肥绿色生态特点。同时, 绵竹县水资源丰富, 养殖鱼类条件优越, 该区鱼类适生品种众多, 主要有鲤鱼、鲫鱼、黄鳝、泥鳅等, 且市场前景很好, 应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合理扩大鱼塘养殖面积, 建设渔业规模化经营基地, 以稻—鱼和蔗—鱼生态农业模式来提高生物之间的生态循环, 从以往单一的水产养殖, 发展成为一条集养殖、观光、垂钓等项目的产业链, 大大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4 结论
绵竹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通过增加循环层的补缺利用等途径优化设计其最佳空间结构, 将农业景观中的基质、斑块、廊道等元素嵌合,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全面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 也实现了对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在生态效益方面, 通过对景观功能单元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有助于强化和完善农业产业间的生态系统联系 (见表1) , 节约了能源,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和乡村民俗等元素, 在总体布局上优化其景观格局, 在景观内部之间改善其生态条件, 既保持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 又充分发挥了其生态功能, 是农业景观规划的一种发展趋势。
摘要: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肥力”, 更加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以绵竹县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以及乡村民俗等元素,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发展环保型农业产业, 实现社会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参考文献
[1]王仰麟, 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2) :46-48.
[2]包志毅, 陈波.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1) :57-62.
[3]肖笃宁, 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 (4) :356-363.
[4]郭柯, 董学军, 刘志茂.毛乌素沙地沙丘土壤含水量特点——兼论老固定沙地上油蒿衰退原因[J].植物生态学报, 2000 (3) :275-279.
[5]肖笃宁.持续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 (2) :46-48.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 篇9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 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 质量 (或称"形质") 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 如山水名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 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景观。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 (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 。比如, 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2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 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 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 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 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 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 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 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 也就是说, 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 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 向郊区扩展, 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 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 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3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 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 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 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 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 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需求,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 以自然美为主, 辅以人工美, 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 塑造自然景观, 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 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 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 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 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 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 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 结合自然, 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 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 理水叠山, 水以聚为主, 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 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 还要根据公园大小, 周围环境不同, 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 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 极易受到人为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 而且涉及面更广, 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 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 1998 (5)
[2] 周生贤.滑坡和斜坡崩塌及其防治[M].科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