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2024-08-14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精选12篇)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篇1

0引言

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 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城市基本设施的需求, 对城市空间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通行作用, 而是把它看作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对其观赏功能也就有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城市道路不仅展示着一个城市的风貌, 更重要的是, 它是人们认识这座城市最直观的感觉, 当然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 它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 怎样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就成了该文研讨的重点。

1、各类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思路

不同类型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差异, 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通过结合道路两侧及周边地带的环境绿化和水土保护来发挥道路的环境生态作用。特别在北方城市大都处在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常年干旱少雨, 风沙大时间长, 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空气得不到很好的洗涤和净化。北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较低, 人均绿地面积较少, 不能有效地遏制扬尘。而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的大量燃煤又会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很大危害。这就要求在北方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当中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生态因素。适当加大绿化带设置的面积, 选择适合在北方生长的树种来有效净化空气, 通过改善道路微气候来带动城市小气候, 减少汽车尾气, 交通噪音和灰尘对城市环境的危害。

1.1 城市快速路的景观设计

道路形式的设计。由于快速路是在市区内, 其高度、宽度、尺度设计应对城市传统景观加以充分考虑, 以降低快速路对于传统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割裂。建筑形式的设计。建筑物的尺度应与快速路和谐, 可采用双重尺度、道路设施的设计快速路上的道路设施包括快速路照明设施、标志广告牌、信息显示牌、护栏、隔音板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不应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 还要注重它的视觉效果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

1.2 城市混合交通道路景观设计

交通性为主的道路其景观特性除了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适合性、可管理性以外, 还要因人的需求而需要提供方便性。道路形式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 将机动车与自行车隔离, 由于考虑通行速度, 多采用直线, 在道路线型上不宜产生特色。1建筑形式的设计。建筑形式的设计需要考虑车、人的双重尺度。2道路设施的配置及设计。要求设置减速标志和减速设施, 隔离设施也要有所增加;点缀小品设施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造型上应与整体环境协调。3绿化设计。此类道路人行道尺度比较大, 应充分考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 可考虑草坪、绿篱、花坛、行道树等多种形式。4生活性为主的道路。生活性为主的道路车种复杂, 车行速度慢, 人流较多。可分为以居住为主的街道以商业为主的街道和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街道, 景观设计强调其多样性与复杂性。5街道形式设计。街道空间形式的设计首先要满足活动内容的需要, 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 可以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6沿街建筑的设计, 此类街道应对建筑的文化性与历史延续性充分考虑, 建筑临街的底层部分要精心设计。设施小品的设计应充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同时应符合其使用功能。7绿化设计。由于道路上行人数量较行车多, 应尽量少用草坪, 除行道树外, 其它形式的绿化适合采用带花池的花坛、灌木等, 设计中还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 使绿化不会在夜晚显得漆黑一片。

2、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环境优先原则

优化环境:即对存在的有价值而又带来某些缺陷的景观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造, 优化其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进一步开发沿路空间景观, 创造景观节点空间, 动静结合, 强化各区域的特色, 使其成为“绿色廊道, 流动的乐章, 跳动的音符”。

2.2 以人为本原则

公路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交通体系, 是一条安全高效的流通和连接通道。人们对道路景观的感知, 是借助于公路无数视点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触动来完成的, 它存在于空间, 也存在于时间当中。因此以人为本, 从人的精神状态出发考虑景观设计, 将可以为行驶在公路上的人们带来愉快而难忘的经历。通过流畅的曲线、粗犷的形体、柔和的色彩、融入的环境来强化速度和通畅;以色泽艳丽、形象生动、包涵趣味和兴奋的形体, 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调整节奏, 舒缓心情。

2.3 自然条件是影响道路景观的先天条件

城市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 城市景观的塑造是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同时, 城市景观塑造以后对自然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城市道路景观与生态系统的设计与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环境 (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等等是密切相关, 牢不可分的。他们是影响道路景观的先天条件, 也是城市稳定性的表现。地质条件是一个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础条件, 城市的地质稳定性对城市景观的构造以及城市的发展相对重要。城市景观是一个物质实体, 建立在一定的地表条件下, 要求有一定的地基承载力。选择最佳的建筑地质基础, 是城市景观塑造的首要条件。

3、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道路建设是在不断的向外扩张,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也在不断的发展, 作为设计者, 要对城市路线、城市道路与城市建筑的搭配、还要与自然景色、相关的人文要素以及人活动等要素进行考虑, 结合本城市城市道路的现状进行改变, 按照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设计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道路的不断延伸,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注释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从城市道路的景观构成要素出发, 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 探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提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步骤, 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具体思路和可行参考。

摘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规范方便的路径, 也是体现一个城市规划合理合理与否的标志, 是体现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表现, 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以及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不断完善努力。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浩宇.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11 (02)

[2]李青军.浅谈道路景观设计[J].北方交通.2010 (01)

[3]李翔.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 (01)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篇2

生态设计、植物景观、城市文化的融合

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本文通过介绍植物景观的概念,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的关系等浅谈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逐步走向生态设计这一趋势.

作 者:李玢 作者单位:桂林市市政综合设计院,广西・桂林,541002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X22关键词:植物景观 生态设计 城市文化 绿化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篇3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景观设计;应用方向

一、生态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向

(一)总体规划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要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定位,其主要目标为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其基本着陆点为城市的结构,另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景观。换句话说,在设计生态景观时,不仅仅要将自身的特性考虑其中,还要将其与城市的景观整体设计相结合来考虑,将城市整体结构状况加以衡量。其出发点为城市的整体结构布局,其生态景观怎样形成以及未来如何演变都需要结合城市发展的方向来理解,最后考虑将生态景观设计放到所有的环节以后的发展势态,确保能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层次。

另外,为了使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把握整体,同时将细节设计与整体设计相互融合,适当地规划设计细节上的注意事项,最后把越来越多的市民与越来越多的投资用特殊的设计风格吸引过来。

(二)生态景观地域性特色

每一个城市必然拥有自身独特的生态系统。为了避免生态植物种类单一,结构简单的情况,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出发点必须把握在城市的系统条件方面,将景观中各自的优势特色在相互协调的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此外,为了将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优势特色体现出来,使得此景观设计达到回归自然的效果等,工作人员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材料。当设计城市道路两旁的自然景观时,应将不同生物物种的优势特点运用其中,将结构或者形式上的设计完美地做出来。

(三)景观共享性效果

为了能够将景观享受的效果提供给市民,工作人员常常将生态景观区域设计成一个城市景观中比较清新、风光最为优美的区域。为了使得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得以实现,城市的精神风貌变得更加完美,在规划设计城市景观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生态景观的共享性,而不是在圈地专用的范围划入临水区域,这样才能将自然气息与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传递给全体城市的市民。

(四)以人为本,优化设计

为人服务的设计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根本。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在景观中融入城市人们的心理或者生活中的特点,进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添加更加真实的体验,在设计生态景观的过程中,其出发点必须是市民的心理特点与生活习惯,同时要懂得将任何一项生态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如若将城市人们的需求与生态景观设计相隔离,那么城市的景观设计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生态景观也会因此成为一种摆设,不能将生态景观对人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进而也就无法将现代人对于城市景观的需求给予充分满足的理由,从而最终违背城市生活环境的良性循环。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建造时,要坚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同时将不同层次市民的心理特征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分析,然后依据解读出的心理需求对不同市民群体的生活需要提供服务,进而使他们得到满足。

(五)综合全面把握

作为综合学科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并不是靠单一人群所能够决定的。全面衡量这个项目能否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能否从现实考虑规划设计城市的地域景观,是否能够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得以改善,使市民来到这个生态景观面前就能够立刻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感受其中,一种地理空间的归属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这些都是评价这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 生态景观的设计方法

首先,将地域特色体现出来,同时将本土生态资源开发保护起来。为了使得自然与人文协调统一,实现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使生态景观健康、持续的发展,工作人员应该做到的是,生态景观的设计要坚持对本土性的注重,要将当地的自然物种材料充分运用起来。与此同时,也要将生态物种之间的协调性增强起来,对于生态景观区域的自然规律要懂得尊重,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等诸多方面。

其次,将多维的生态景观空间创造起来,使得市民的活动范围得以拓宽。市民娱乐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就是生态景观区域,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在设计生态景观时,不同的区域地理空间的规模是其依据的标准。

再次,将生态景观中的人文资源开发出来。城市的生态景观不仅使得城市的文化意义丰富了很多,而且在展示城市生态景观特色与塑造生态形象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将城市的整体文化特色体现出来,将城市长远发展的优势维护起来,将区域的景观特色衬托得更加美好,将具备特色的景观效果优美地展示出来,进而将城市的形象丰富起来,在设计生态景观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全面把握城市的区域文化背景,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设计的创新性要根据区域景观的特殊性来确定。

另外,一个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与改造的重要目标是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景观环境的完善情况。完成此目标以后,不仅可以将城市各自的特色自然风光建设出来,还能将城市的生存环境加以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投资者的目光吸引过来,把当地商业的发展推动起来,从而把当地经济的增长拉动起来。此外,将购物广场、旅游景点等诸多商业项目增设在生态景观附近,可以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快速地推动起来。

三、结语

作为城市经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景观设计,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加以维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更多、更舒适的生态自然环境为人们创造出来,进而使得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陈波,包志毅.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3,(07):44-47.

[2]丁金华.生态科学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7,(02):130-131.

[3]李宇,付军,冷平生.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河道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3,(08):51-56.

[4]严昉菡.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平衡关系研究[J].科学发展,2010,(05):52-60.

[5]付博.生态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2,(09):103-105.

作者简介:

城市化景观生态设计 篇4

1 城市住宅区的景观设计

住宅区景观设计是针对每个具体的城市居民住宅区来进行环境规划及环境细部的设计过程, 并通过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居民的游憩行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 更是一种对自然环境进行艺术改造的活动。住宅区景观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对居住区基地的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有利的自然条件的重视和保护;室外建筑小品设计及丰富的街道布局, 景观艺术小品等均为住宅区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

2 城市公园、休闲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休闲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 是城市品位集中展示的场所, 是城市居民交流、休闲与陶冶情操的共享空间。城市公园、休闲广场景观设计着重从多元复合空间塑造, 丰富宜人的视觉景观, 人性化的植物配置、完善的环境设施等方面塑造城市休闲游憩空间。城市广场与人类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广场景观设计的依据和根本。

3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 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地处于水陆的边界的滨水及滨河区域, 其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 拥有城市有限的稀缺资源, 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 也是形成城市特色景观最重要的地段。城市滨水绿地拥有着城市有限稀缺资源, 具有城市其他环境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对土地的选择优化和利用, 绿地复合植物群落、景观建筑小品、道路铺装系统、临水驳岸等基础元素的设计与处理等等。城市滨水绿地景观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

4 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景观设计

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是城市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拥有优越、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潜质, 是城市地区特色和地域风貌的集中体现。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景观设计按景观生态的思路展开, 在保证功能畅通及环境优美的同时, 还可有效地保护及利用其周边重要的环境与资源。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工斑块、自然斑块和廊道等景观。自然生态设计及人文生态设计是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开发成败的关键环节。

5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评判城市环境优劣的标准。景观生态设计创建丰富的、多产的环境层次, 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及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 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 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景观生态设计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在生态城市建设多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6 景观生态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

景观生态设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从粗放利用方式到集约利用方式的转变, 解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膨胀、土地短缺、生态恶化等负面效应, 从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 结合城市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 景观生态设计的设计思路可以从多方面展开。

6.1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可持续发展应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慎用人类共有的自然财富资源。生态城市是“紧凑”的城市, 应尽可能集约占地并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 尽可能减少生物资源、能源及水的使用, 提高使用效率。景观生态设计中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如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 利用光、风、水等可再生资源为人类服务, 从而大大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大量的节能景观建筑、生态建筑见证了人类生态环境建设的足迹, 建筑景观生态设计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景观建筑、生态建筑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 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舒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景观植被生态设计以林地取代草坪、地方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 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 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等等都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

6.2 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自然界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 景观生态设计提倡按照自然规律, 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达到资源的恢复和再生。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 特殊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 如对城区和城郊湿地及自然水系和山林的生态防护等。

生态补偿设计是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有效手段, 生态补偿设计指有意识使设计过程和结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尽可能减少的设计方式。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出于生态补偿的目的, 发挥艺术和工程相结合, 采取工程修复及园林绿化设计, 重建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层。修复后的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层的养分含虽可以维持植被系统在数年之内自我更新的需求。随着植物群落生长发育, 植物根系不断深入边坡土壤深层与共生的各种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共同作用, 将坚硬、贫瘠的边坡土壤淀积层和母质层不断熟化, 使其进入良性发育过程, 从而为植被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可持续的养分和水分保障, 达到景观生念设计目的。

6.3 有效利用废弃的土地和淘汰的城市空问

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过程中, 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 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 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工厂设施, 进行生态恢复, 生锈的炉台、斑驳的断墙, 在绿色的包围中讲述着过去。

斑驳的红砖瓦墙, 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 纵横交错的管道, 墙壁还保留着各个时代的标语, 深刻了城市的记忆和内涵, 景观生态设计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艺术家和机构厌倦写字楼环境的压抑感, 苦苦寻找具有后工业色彩厂房、年代久远的厉史风貌, 昔日废弃的场地成了人们的休闲场所。

6.4 顺应环境条件打造优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景观生态设计提倡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地形地貌的基本形态和走势, 对自然高差和坡地等条件加以巧妙合理利用。未经过开发改造的山岭、坡地、荒林等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有景用景、无景造景、用景改景, 自然景观与人造山水景观相结合, 方能更好地物尽其用。

7 结论

景观生态设计是环境可发展的趋势的关键, 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尊重自然, 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 适应市场, 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 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 从本质改变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 实现城市的可手续发展,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摘要:景观生态设计的核心要义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从生态层面上进行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既有正景观生态的概念, 也有负景观生态的概念;如空气污染、水质变坏, 绿地减少等;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 应当努力塑造正景观生态, 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关于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探讨论文 篇5

关键词: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自然

一.关于城市生态景观的概念及涵义

景观是指地表空间的景色、景物或风景。而我们中国的景观常常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当今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及涵义已极为扩展,不在局限于简单的“造园”或“造景”,而是一项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致力于改善和创造城市生态景观的系统工程。

城市景观是在自然要素基础上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因素,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城市生态景观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有人们普遍认识的视觉生态景观,即物质性的景观,也有包括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性的景观,它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感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内日益受到重视。

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主要是为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美观度,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为了维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既是生态目标,又是社会目标。

2.舒适。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能充分将技术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满足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的需求,愉悦身心,通过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来提高市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是生态目标。

3.安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考虑能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生态景观场所应能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中作为居民疏散和避难的场所,确保广大市民生命安全。城市生态景观还要具有一定的容纳、吸收和分解城市各种固、液、气态污染物的功能,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这是社会目标。

4.便利。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要考虑居民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步行可方便到达景观地点,游憩不用乘公交车,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这是社会目标。

三.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设计都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一个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它满足人类户外活动的需要的程度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

2.生态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不断扩展,使得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退化,滋生城市病。景观规划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人群,应上升到景观生态学层次上,这为解决日益尖锐的城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注重环境容量,保护环境敏感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促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增加绿化空间。

3.尊重历史、地域、文脉的原则。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城市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特色,切不可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照搬照抄,应保持自己的城市风格,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基础。

4.整体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要符合城市的基调和整体风格,体现城市形象和个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城市中各景观元都拥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市民也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所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既要确保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又要保证各景观元的丰富多彩,做到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5.多样性原则。设计时应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增加景观的自然成分,但要注意避免绿地建设中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保持物种多样性。

6.结合自然的原则。景观设计应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特征,促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7.系统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时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加强与城市水环境、市容卫生、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

四.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设计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组合和空间分布情况,使景观不仅具有一定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原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绿地空间规划设计和景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充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城市景观生态问题。

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要考虑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规划布局,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应城市自然条件,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特征和自然斑块,并加强景观设计与这些元素的联系。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城市的地形地貌,保留场地的起伏或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堆土成山,积水成池,形成局部的自然生态景观。在建筑群体景观上,尤其是商业建筑追求标新立异,建筑间的不同形态丰富了视觉环境,营造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景观设计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加强对主要特殊点、主要道路和街道、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荫道等处的景观控制,使建筑物的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要素更符合审美和生态的原则。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些都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加强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能有效缓解各种城市生态问题,并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休闲和娱乐场所,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篇6

关键词:城市形象;景观空间;形象设计

一、城市的视觉形象

今天,城市这个概念已不仅涉及物质层面,同时也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因为但凡通过视觉来感知的对象都会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形象来传达其特质。

“形象”本意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而城市形象作为外部世界的集合体,其所传达的必然是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内在表达与其景致的外在表现,通过城市形象,传递给公众独特的人文与空间印象。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展现城市外在的活力和内在的实力,同时也能彰显城市的发展前景与状况。城市形象的塑造既包括城市中具象的形态要素,也包括城市所应有的抽象的人文精神。

(一)城市视觉形象的范围

城市形象的范围大体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的物质形态是城市视觉表现的重要载体,它涵盖了人工要素、自然要素、活动要素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体现了人力建造的城市主体建筑、人力改造的自然要素以及城市的活动状态。

首先,人工要素主要是以城市独特的建筑、环境及城市的相关设施为主,是城市空间的实体物质。建筑从空间意义上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两种状态,而涉及到城市视觉形象主要探讨的是建筑的外部造型,关注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关系问题。建筑形态主要体现在建筑外形及建筑界面等方面,独特的建筑外形与界面设计形成当代都市的人文标识。宝塔是中国传统而独特的建筑样式,承载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并形成中国独特的建筑象征符号。上海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的创意便来源于宝塔的造型,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当代繁华都市的地标建筑完美的结合起来,重新诠释了传统元素在当今建筑领域的完美再现,延续了现代化都市的历史文本。

而环境要素与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多重的社会属性,涉及的范围较为宽泛。独特的城市环境要素可以轻易地在受众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公共意象,从而使人产生对于某城市的形象印象。城市的意象通常由领域、通道及轴点三部分构成。领域即城市的区域,由若干个分割城市的二维平面组成。这些区域通常包括城市绿化、市内休闲广场、滨湖景观带等。休闲公园是现代城市的文化与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以开放的姿态传递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可以给置身其中的人以独特的感受,如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亲历升旗仪式、阅兵式,就能感受到一个强盛国度的凝聚力与综合实力。

(二)城市视觉形象的职能

城市视觉形象的职能产生于城市景观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中,当人们通过视觉等感官系统来认知城市的时候,城市便开始行使它独特的形象职能。城市的视觉形象职能主要体现在视觉审美与信息传播等方面。

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在我们观赏城市景色的时候,审美活动便开始了,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形成对城市形象的审美意识。这种心理体验往往是在人的内心活动与独特的城市视觉形象交流中进行的,因为城市视觉形象不仅具有特殊的价值,还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

安徽滁州作为千年文化古城,与“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滁州闻名遐迩的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及其姊妹亭“丰乐亭”开亭城之滥觞,并立足本土文化,打造“亭城”定位“亭城之都” 的文化品牌,再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情怀。滁州自古名亭众多,可惜多毁于战火,而今几乎不存,所以以亭文化为主题打造滁州地域文化,不仅是对滁州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利用,也是还原滁州历史风貌的重要举措。今天的滁州以亭为媒,各具特色的仿古亭早已遍及滁城,成为滁州新的景观,每座亭子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座亭子都是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展现着滁州今天的繁荣景象与万种风情。

城市视觉形象另一个重要的职能便是传递信息,城市的空间环境如同一个巨大的媒介,不断地向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传递着城市自身的所有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官将所看到的空间环境中的信息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对城市的客观印象。今天的城市视觉空间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已经不单单关注建筑本身的造型与状态,而是更多地以布景化、图像化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那些琳琅满目的都市户外广告、建筑玻璃幕墙展现了今天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荷兰著名建筑师库哈斯针对中国都市新的文化现象写道:建筑利用玻璃幕墙所允许的最大变化竞争,幕墙在中国已经不再与简单、整洁相关联,而是涉及到将其空间呈现为最大的,以画境来展现事物的新巴洛克美学。

二、城市景观空间的视觉设计

理想的城市景观空间总是自然景致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城市景观空间设计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关键所在。城市景观空间由内外空间、过渡空间及建筑实体三个部分构成。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空间,城市不仅表现为物质的形态,更是一种社会的载体。城市的视觉形象也总是由这些载体,或称为城市景观要素构成。从表层来看,城市景观作为物质的形式是自然物与人工物的共同视觉体现;从中层次看,城市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与交流的空间体现为一种社会形态;从深层次看,城市景观的物质形态与人类的活动产生一定联系的时候,人们便会对城市独特的景观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记。

(一)公园与城市景观

公园作为城市居民的活动中心,提供了娱乐休闲、集会交流、商业贸易等功能。它既具有相对围合的物质形态特征,也具备提供交流、休闲的社会性特征,同时公园也通过特定的主题思想、地标性的建筑形式而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

芦原义信在谈到公园的空间结构时说:公园的空间构成必须具有明确的界限,通过建筑物的围合、地面的装饰限定出合理的封闭空间。公园视觉形象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园 “界面”的处理与表现形式上,公园的界面主要形式包括侧界面及底界面。所谓侧界面即树木、建筑等物体构成的围合空间,欧洲独一无二的圣马可广场坐落在意大利美丽的港口城市威尼斯。作为威尼斯的地标,这里曾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圣马可广场之所以享有这样的盛名,主要来源于广场四周围合着文艺复兴时期精美的建筑。除了建筑以外公园(广场)也可以通过构架、树木等围合,现代公园往往是建筑、水体、植被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生态化的公园界面意象。底界面是根据公园的地面铺设及地形的处理而产生的界面,界面的构成需要具备明确的空间领域、容易构成图形、直到边界的地面铺装(《街道美学》芦原义信著)。公园的地面铺装因其功能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形式,如北京的地标天安门广场的地面铺装就以单一、完整、连续的整体风格设计为主,体现宏伟壮观、浑然一体、整齐对称、气势磅礴的首都形象。而西雅图高速公路花园则是充分利用地形将公园的地面抬升、下沉造成地面的落差效果,辅以混凝土、喷泉,在喧嚣的都市中造就了峡谷流水所谓意境。

公园的区域形态需要公园的标志物进行划分,公园标志物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或作为城市社会风俗积淀的形象造型或作为当代设计的艺术作品。无论哪种类型,人们都可以通过这个标志物来认知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风俗。如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方尖碑、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钟楼等都是城市的代表性的标志物,它们传达了城市的主题与文化,在视觉上也构成了城市的焦点及空间属性。而我们见到的更多的公园标志物多体现为景观小品、公共艺术品等。设计师Eino为美国洛杉矶百老汇街区公园设计的水系列雕塑就模拟了街道背景,营造了静谧的城市氛围。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

公共艺术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的精神财富,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更加强调城市的文化价值,城市的公共艺术形式包含“观看”与“参与”两个方面的内容。观看涉及城市视觉形象的展示;参与则包括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艺术文化性、精神性的认同,通过对城市物态化价值的理解、阅读,并主动参与其中产生互动,共同完成城市精神理念的传达。所以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元素不仅仅是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它还体现为公园文化性项目,如展演、节目等城市文化精神元素。作为公共艺术,公共性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它以“共享”为目的,充分展现视觉形态与空间形态的交融互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充分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将综合媒体、多媒体影像等互动元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同时更加注重“集体记忆”在都市视觉形态中的表现,通过公众意志社会化的参与与表现来突出城市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在于介入公众的生活,使公众认同产生归属感。公共艺术作为标志性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其平民化的特征充分体现其开放性,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审美需求、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共同参与介入。所以要满足这样的要求,所创作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属于市民的集体记忆,只有个体与城市的记忆相关联时,公共艺术才能作为城市的灵魂以承载城市的精神价值。美国费城的街道上雕塑了安尔兰移民者蹒跚的身影,是为了铭记那段沉重的历史,唤起民众对于艰苦奋斗的记忆对开拓者的认同,以及对城市强烈的归属感。

三、结语

在城市中,视觉总被它所处的环境制约,人们总是力求将注意力放在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上,以至于我们难免会片面地认知某城市的视觉形象,而这样的认识是不完整的。所以在探讨城市视觉形象中的景观空间设计时需要关注时代的气息,构建城市景观设计的视觉差异,将景观空间的功能属性、城市的文化理念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鲍诗度,王淮梁.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苗晓静.略述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化设计理念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5,(07).

作者简介:

黄瑞,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工程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篇7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定义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 在下雨时进行吸水、渗水、净水、蓄水、释水, 进而有良好的“弹性”来适应环境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它的意义有:

①海绵城市具有弹性, 能有效缓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当出现干旱或洪涝时, 可以有效缓解各种危机;

②在海绵城市的开发中, 通过降低影响的思想以及技术来实现水文特征的稳定;

③海绵城市能够对雨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可持续的综合管理, 有效的让城市储存雨水, 并加以利用, 进而有效保护水资源环境。

此外,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有效的对突发的暴雨及洪水进行预防, 还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 所以, 要适当的转变城市的排涝思维。因此, 城市道路景观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 使之更加的高效、安全, 进而有舒适的感觉。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技术

根据城市的降雨的整个流程, 主要有以下技术:

1、节流技术

指在城市降雨过程中, 通过采用相应的材料应用来缓解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和加大汇水的面积, 从而增加雨水的汇流时间达到节流的目的。该技术的应用在有效的降低了雨水径流对道路管道形成的压力, 并在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下, 通过采用乔灌木树冠来有效节流。

2、促渗技术

通过改变道路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渗水速度, 让雨水能够更快速的渗透到场地当中。应用的铺张材料之间的缝隙, 当遇到降水时, 雨水能够沿着材料之间的缝隙, 渗透到土壤内部, 没有降水时, 则这些缝隙可以成为土壤间的通风换气的通道, 有效的避免产生城市干岛效应。

3、调蓄技术

该技术是现阶段海绵城市理念中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核心技术, 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城市内涝险情, 还能够存储雨水使得在干旱时节, 缓解用水难的困惑。它的功能就是加长雨水峰值的出现时间, 降低雨水的流量, 进而有充足的时间来收集、排放、存储和净化水资源。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道路景观设计基本策略

1、城市道路景观建设

根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来看, 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是减少施工材料的应用, 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例如, 在路面上设置透水人行道, 在降雨时可以让雨水直接的渗透地下土壤。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 合理的发挥渗透与排水的功能, 进而不影响交通运行。树池的设计, 在道路景观的建设中, 树池可以让树木的根张开的更大更深, 也是道路景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2、住宅区道路景观建设

除了在道路的景观设计之外, 在一些小区的马路或街道, 尽管相对来讲不是引人注意, 但还是需要建设和注意。减少小区街道的宽度, 不是缩小道路的宽度, 而是加大绿化的面积, 缩小水泥或者柏油覆盖的宽度, 让原本的土路出现, 既能够防止暴雨出现的水涝, 又加强吸水能力, 街道附近的小气候环境都会变好, 道路宽度缩小也会大大减少车祸的产生。利用多余的空间, 可以使得雨水渗透更加快速。

3、生态林荫道景观建设

对于生态林荫道的景观设计,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起有中央绿化带的形式, 进而促进雨水问题改善。当前, 许多城市为了提升道路交通的便捷性, 一味的扩宽城市主干道, 导致出现大面积的不渗透地面, 进而使得雨水难以下渗, 直接造成了城市的内涝的出现。此外, 在进行中央绿化带的设计时, 其宽度不能太小, 高度也不能太高。设计上, 也要设置多重的绿化分隔带, 在发挥雨水处理方面的功能的同时, 也可以协调城市快速路与生活型街道之间关系, 起到很好的分隔作用。

四、项目实例分析

本项目天佑大道地处上饶市北部, 靠近上饶高铁站, 西起庆丰北路, 东至站前西路以东55m, 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55m, 设计行车速度为50km/h, 道路全长约4.35km。景观设计范围包括道路红线内绿地和两侧各30m宽的绿化带, 其中道路红线内绿地包括7m宽的中央隔离带和两侧各3m宽的机非分隔带、3.5m宽的人行道。总景观面积约35.98ha, 绿化面积约为326205.4 m2, 硬质面积约为105566.4 m2。本项目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 融入海绵城市、绿道设计理念, 展示地域自然山水环境与田园美景, 展示上饶历史人文气息和园林艺术景观, 连接城市功能组团, 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将天佑大道打造成集穿行、运动健身、休闲、游览、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廊道。

该项目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主要采用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当地的山水格局和植被状况, 并借助对该地区自然条件和当地气候的特点进行了实际的考察, 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之后, 再对场地进行景观绿化设计。将道路两侧各30m宽的绿化带作为城市“海绵体”, 优先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 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1、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式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 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项目中在绿地分布时, 建设雨水花园, 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 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雨水花园透水性能良好, 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 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雨水花园可以临时蓄积雨水, 遇到暴雨的时候, 即使一时来不及渗透, 也可以积蓄近10厘米雨水, 然后慢慢渗入地下。

2、生态植草沟

植草沟主要是用于海发挥绵城市中“排”、“渗”的功能。

植草沟主要指的是指在地表的沟渠中种植植物, 其功能是收集、输送和排放、净化雨水, 也可用于连接城市雨水管道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等的。植草沟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 植草沟的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 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 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 m/s, 曼宁系数宜为0.2-0.3。

3、下沉式绿地

对于城市道路, 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 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 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 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 强化雨水入渗, 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 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 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 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五、结束语

总之,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城市道路增多, 且城市道路景观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道路绿化带的科学规划, 不仅能够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利用, 还能对缓解城市内涝、回补地下水源、节约绿带灌溉成本和市政管道造价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 2015, 03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篇8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汽车是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 汽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减少尾气污染、加强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那么, 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的作用, 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

1 城市道路绿化概述

道路绿化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种花草、树木、护路林及园林景观等等。道路绿化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改善交通环境, 另外, 帮助司机缓解疲劳, 同时还起到交通标志的作用。总之,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道路绿化。市民可以从道路绿化的水平感受到城市景观风貌, 可以说道路绿化是城市面貌的缩影, 反映一个城市的区域文化。因此, 城市道路绿化不仅仅是改善城市空气环境的重要方法, 也是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需要。

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2.1 道路绿化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 市民对于城市环境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对城市的舒适度要求逐渐增加, 公路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路的绿化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道路的形象, 因此,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越来越多的城市渐渐开始重视城市道路绿化问题。

道路绿化并不是简单的在道路的两边栽种一些花草、树木, 需要规划人员建立绿色交通的观念, 道路的绿化除了要改善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 提高公路的性能外, 还应尽可能避免对道路沿线自然地、地貌的破坏。因此, 城市道路绿化园林景观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合理规划设计, 一般来说, 可以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进行规划。

绿色植物的栽培以乔木为主, 灌木、地被植物为辅, 三者相互结合能够勾勒出一种立体的绿化效果, 是道路绿化景观更加丰富。比如:

(1) 许多城市的道路两旁都会栽种梧桐树、银杏树、白蜡树、槐树、香樟、广玉兰等乔木, 棕榈树、沙棘、小叶黄桃、金叶女贞等灌木, 三叶草、马蹄金等地被植物; (2) 植被的栽培应该合理规划, 不能阻拦了驾驶人员的视线, 埋下行车安全隐患; (3) 为了保证植被生长所需要的空间及资源, 城市道路公共设施与植被的位置需要统筹协调, 公共设施的配置不能阻碍植被的生长, 比如遮挡了植被的阳光、侵占了植被生长空间等等; (4) 城市绿化应该结合当地植被物种来选择, 不能罔顾植被的生长条件随意移植, 比如讲南方植物栽种到北方城市, 将适合在碱性土壤生长的植被栽种到酸性较强的土壤中, 或者将喜阴的植物栽种到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 这种不尊重植物生态习性的移植会严重影响植被的生长, 十分不利于城市道路绿化效果的提高; (5) 城市道路沿线有些地区的土壤十分不利于植被的生长, 需要将土壤进行一定的处理, 使土壤能够适应一般植被的生长。

2.2 道路绿化园林景观施工设计

道路绿化园林景观施工包括地形改造、场地铺装、基础设置构筑及植被移植等内容。除了考虑植被的生长条件等内容外, 道路景观设计还应考虑行车人员的安全问题, 因此, 绿化景观施工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弯道、道路交叉口等地方往往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地段, 因此, 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植被不能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弯道道路外侧树木的栽植要能够让驾驶员看出道路的线形变化, 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2) 植被的生长应严格控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不得进入车辆行驶的空间, 满足行车净空的要求, 防止因植被的生长造成交通安全事故, 因此, 植被应该及时的修剪。

3 道路绿化景观园林施工

3.1 施工准备

施工前的详尽的准备工作对于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准备工作的内容应该包括: (1) 查阅相关资料审查设计、施工图纸是否科学、合理,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如果发现有不妥之处应该及时纠正, 施工中间纠正不仅耽误工期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 清理、设置场地, 保证施工过程中通水、通电、通路, 为防止火灾等不安全因素, 还应装置消火栓, 场地的清理应该包含生活垃圾的清理、建筑垃圾的清理及杂草灌木的清理。

3.2 景观施工

准备工作完成后需要移植及栽种道路绿化植被, 结合当地气候、生态、地质等相关条件选择好合适的植被后就可以进行移植栽种工作。

俗语有言, “人挪活、树挪死”, 因此高大乔木的移植成活率一直都是道路绿化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保证成活率, 树木移植的时间一般应选择在前一年的11月到第二年四月之间, 裸根苗木在挖掘时应尽可能保证根系受到的损伤较少, 常绿树种移植时, 根系上必须保证有土壤, 正常情况下, 土球的直径应该为树径的8到10倍左右, 树木挖掘完成, 运输的过程中, 必须对土球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防止土壤松落, 比如, 将苗木倾斜置于运输车上, 以蒲包将土球包裹起来等等。另外, 为了避免运输过程中苗木枝干被折断损伤, 还应该在运输车上安置支架。苗木栽植时, 为了避免积水进而导致烂根等不亮现象出现, 栽植的深度应该比原来的地坪稍稍高一些。裸根苗木在栽植时还应该保证根系的舒展, 填土过程中避免过多主根系被折断, 带有土壤的苗木栽植之前应去掉包裹在外面的蒲包等物品, 栽植填土的过程中应将泥土夯实。树木栽种完成后, 还应采取相应措施支撑树干, 待一段时间后, 确定树木根植于移植地后, 可取走支柱。为了避免支柱磨伤树皮, 还应在树干与支柱之间垫上一定的隔离物, 如蒲包片等等。绿地种植的草坪应该选择四季常绿、耐虫害、耐干旱、耐污染的草种, 草坪生长过程中, 应加强养护工作,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 保证草坪的正常生长。

3.3 微地形的营造施工

道路绿化设计施工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使绿化景观更富层次感、艺术感。目前来说, 常见的微地形模式主要有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几种。绿化景观微地形模式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貌, 体现出独特的城市风景, 因此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就地取材、返璞归真; (2) 每个地区的地形地貌都有较大的区别, 地貌的变化实际上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依据, 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方面的条件, 适当的造景, 体现出道路绿化的层次性、精巧性, 使人耳目一新; (3) 景观的设计规划应该与邻近区域的建筑物交相辉映, 建筑物与景观相互协调, 为城市景观更添一份色彩。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将不断提高, 因此, 现代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道路绿化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的设计规划过程中, 城市道路设计规划应该结合当地情况, 合理安排, 规划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原则开展, 施工过程中严谨认真, 日常维护工作落实到位, 保证道路绿化充分发挥作用, 真正发挥道路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各类交通工具繁多, 造成了较大的空气污染,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对于缓解污染保护城市环境十分有利, 但想要充分发挥道路绿化景观的作用, 还需要进行统筹规划, 科学施工, 本文主要就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与施工进行简单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施工

参考文献

[1]王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及施工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09) .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9

1 我国湿地景观现状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观念的革新,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湿地景观设计重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湿地的整治和开发, 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部分城市不注重结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 仅仅将其作为吸引人们旅游和消费的时尚标签。设计人员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认识也仅限于池塘的开挖和植物的栽种, 严重影响了湿地公园的整体建设效果, 使其与湿地保护和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理念存在较大冲突。部分城市自然景观匮乏, 不断兴建人工湿地公园, 但是人工湿地公园的局限性, 决定了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诉求[1]。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功能

2. 1 生态功能

相较于普通城市公园, 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脆弱, 注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保护, 进而从根本上体现湿地公园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生态功能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功能诉求, 其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对城市区域气候进行调节、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实现景观和生物的多样性, 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区域生态平衡。

2. 2 休憩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 其与城市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相匹配, 并且具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其包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娱乐等要素。城市湿地公园从属于城市公园, 其能够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政府和相关负责人注重将人文景观纳入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 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憩环境[2]。

2. 3 教育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能够改善人们的日常居住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湿地公园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性具有教育功能, 通过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对自然景观进行和谐构建。同时, 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吸纳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为科研提供了相应的基础, 也能够借助其进行生态教育, 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教育氛围。

3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3. 1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前提。以江西省东乡县千子湖生态湿地公园为例, 设计师结合景观状况和功能诉求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 ( 1) 湿地生态保育核心区。该湿地公园以湖面为核心区, 种植特色植物。在湖中央和四周设置生态湿地岛, 为水生物和候鸟等提供栖息场所, 并对栖息地进行封闭, 避免生态系统受到外部因素干扰。 ( 2) 湿地科普教育区。该区域内有湿地植物认知园、自然探索体验园、芦苇荡、观鸟塔和湿地研究教育中心等。体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自然景观, 让游客对湿地生态体系和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 ( 3) 生态观光体验区。其主要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场所。包括生态农庄、烧烤庄园、农田景观和蔬果采摘园等。其通过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 以丰富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价值。 ( 4) 滨水会所区。滨水会所区设置在离公园入口比较近的地方。该区域内基础设施齐全, 包括生态停车场、滨湖会所、露天休息卡座、亲水休息台阶和接待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 使其得到身心的放松[3]。

3. 2 道路系统设计

该湿地公园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和停车场, 其道路交通系统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道路材料选择和交通工具都以环保性为主, 避免对生态湿地公园系统的破坏和干扰。在该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将主干道控制在3m, 采用柏油路形式, 在其单侧设置高杆灯, 高杆灯高度为6 - 8m, 双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次干道为2m柏油路, 并在道路两旁放置观光座椅, 满足游客的休憩需要, 道路两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游步道用砾石或者石板进行铺设, 将宽度控制在1m左右, 并设置照明灯, 为游客提供漫步休闲场所。而水上交通采用木栈道和游船两种形式, 既达到了返归自然的效果, 又能够让人们在湖面上观光美景。

3. 3 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湿地公园植物设计既要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化, 又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以提升整体设计美感。设计师要将区域性植物种群应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 确保植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设计的层次性; 结合景观的多样化诉求, 注重不同类型植物的配置, 为鸟类和动植物营造一个完善的栖息场所; 对乔灌木和湿生植物等具有湿地特色的植物进行种植。设计师要对生态湿地公园具体情况进行明确的认识, 进而选择与其匹配度比较高的乡土植物和水生植物。

3. 4 水系设计

水系设计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效果, 并改善湿地公园整体环境。水系设计涵盖水环境整治和驳岸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相关负责人在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 要对其水环境进行保护, 建设自然式生态效能沉淀池, 对水体进行过滤, 最大程度降低水体污染, 改善水质。同时, 避免湿地公园养护过程中, 化肥和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驳岸设计包括三种类型: 自然生态驳岸、硬质驳岸和可变驳岸。设计人员要结合具体水系设计诉求, 对驳岸类型进行合理规划和选择[4]。

4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要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和景观效应进行综合考虑。同时, 也要结合地域要素和景观要素, 最大程度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效果,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根本上推进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和良好城市格局的构建。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改善城市环境, 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娱乐场所, 也能够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期许。湿地公园空间设计要注重湿地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平衡性, 进而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笔者着重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进行阐述,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洋, 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3 (02) :50-53.

[2]陶冶, 车代弟.哈尔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07) :102-105.

[3]罗鸣欢.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之生态理念的实现[J].中外建筑, 2015 (06) :103-105.

生态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之探析 篇10

1 绿色生态城市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营造一个符合生态循环、既与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又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的城市生态系统,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是:(1)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持文化特色;(2)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接近自然、反映生态多样性;(3)注重景观视觉多样性;(4)合理安排利用土地,组织和谐的都市空间;(5)注重景观生态与建筑格局的相互联系,力求各板块浑然成为一体;(6)以绿色生态空间体系为中心,追求绿化、美化与净化。

具体而言,就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注重通过生态调查来以此制定土地的利用和规划,确定需要保护的敏感地段,土地的开发需要考虑对水源、天气、生物和土壤侵蚀的危害。城市内部应做到空间紧凑,土地利用类型不互相混杂和冲突,城市核心地区应有分布比较均匀大型的绿色板块加以隔离,同时也可添加供人们休憩活动的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外貌特征鲜明,轮廓清晰,景观能较好反映出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

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包括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半自然和自然的植被以及水体,除了公共绿地、住宅绿地、单位附属绿地、行道树和生产防护绿地外,还应包括城市周边的农田、菜地、果园、防护林、残余的自然或半自然植被和水体等。规划应涵盖上述各种元素,系统的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置板块和廊道,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绿色生态空间要求绿地板块的数量应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分布要均匀,大板块和小板块相结合,并注意尽可能增加绿量。

水体廊道和植被廊道是城市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者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增加城市景观多样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消除道路城市噪音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将城市内部的自然、半自然以及人工植被板块连接起来,有利于各种板块中物种进行迁移。此外,设计水体廊道和植被廊道、穿插多种景观板块,还富有美学观赏价值。正因为如此,它成为近年来城市建设开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景观规划当中,应充分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文化的谐调为目标,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并有节制的改造自然,努力寻求创造适宜于市民生活与行为发展的最优化的环境,塑造出全新的城市界面。

2 文化城市的原则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也就是没有品味没有个性的城市,它将会被历史所遗忘。城市文化是城市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多层次、综合、复杂的统一体,它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辐射性,对城市居民乃至流动人口的精神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生活方式而存在,同样作为一种文化力而存在。尤其在当代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一地和一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21世纪,看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讲,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的巨大优势。因此,在设计中,应努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3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引申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来,有它特定的含义:即我们的设计中应该营造出高品质的适宜于人的景观空间,体现出对人的尊敬,使人能够融入进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空间。待我们的设计在付诸实施后,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不仅能聆听大自然的歌唱,观赏美丽的风景,而且可以触摸到清澈的流水,置身于花草林木之中,全方位地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以陶冶自身的情操。在设计中强调人的参与,是对人最大的尊重,因为不能由于有了景观,而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那是对人性的一种限制和践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全面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设计一些适合男女老幼参与的人文景观,以体现关注弱势群体,树立相互关怀的思想。用地以内所有设施将符合国际通行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室外避免过多的高差。同时设计中也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尽量做到为管理者提供便利和帮助。

但以人为本,并不等于藐视自然,更不能“天人相残”、“天人相抗”。而应该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共生共存,“天人调和”。老子说:“人与天地并列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我们在这里强调天地人三合为一的思想,即是这个道理。

4 景观美学原则

我们追求的是把握景观的正向特征,东方文化观念中的多样性的生态美学原则和多层次的美学表达。

景观的美学评价源于人类的精神需求,一般而言,人类重要的精神需求包括兴奋、敬畏、歉疚、轻松、自由和美。有吸引力的景观性质包括:自然性、稀有性、和谐性、多色彩,空间上开启与闭合的结构联合,时间上季节与年度的变化。通常认为,景观的正向特征是:合适的空间尺度,有序而不整齐划一,多样性和变化性、清洁性、安全性、生命的活力和土地应用潜力。景观的负向特征是空间尺度的过大或过小、清洁度的丧失、杂乱无章、空间结合不协调、噪声、异味、无应用性等。

景观的美学价值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而又难以确定的问题,可从人类行为过程模式和信息处理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对此更有深刻的影响。东方人的文化观念中有很多内涵体现出了景观生态美学原则,古人既称许“千姿百媚”又赞美“独领风骚”,这反映了人们对景观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不同的认识,同样,“一览无余”与“曲径通幽”则反映了人们对景观的开阔度和纵深感的不同感觉,“万壑松声”与“画龙点睛”体现了观赏主体与环境氛围的关系;“诗情画意”、“浮想联翩”体现了观赏客体(游客)的环境感应;“万物钟灵秀”与“生生不已”则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机与活力的追求。至于造型与背景的关系,形态、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找到很多的形容与表达。中国的悠久园林美学注重野趣生机、自然韵味、情景交融、意境含蓄、以小见大、时空变换,步换景移,增加了景观容量并创造了环境氛围。

建筑美学的核心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形式美和形态美。即通常所谓视觉景观的美感,使人感觉欢快愉悦、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第二层次的美是生命之美。生命即美,包括高等动、植物和人类自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系统以其精巧和神妙,引起人们无限的赞叹。因而应善待生命。当前世界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潮;美学的第三层次可归纳为对自然真谛的简洁明快的表达。

5 前瞻性原则

所谓设计的前瞻性,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1)设计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内在要求,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验证。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科学,确实能找出它们各自的内在规律,并运用到设计中去。如处理好生态性景观,使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之间的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合理运用植物、水、丘陵、坡地等来调节湿度、温度、风性、风向,反射有害辐射,吸尘、减尘,提高大气透明度,降低噪音,改善某一区域的小气候,使人与自然能相互平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也使得我们的城市能可持续发展。

(2)设计要符合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力求在美学追求和形式表现上,保证本设计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不会落后。

(3)设计要处理好内部道路与周围外部路网的衔接关系,采用太阳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贯彻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的概念,给后人留有发展空间。

6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加快大、中、小城市发展是振兴中国当代经济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城市化进程的强力推进,要求我们对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进行迅速的扩大和提升。这同时也必然要求规划设计人员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对大到一个城市、一个新区,小到一个广场、一个单体建筑的设计,都必须摒弃盲目西化和只注重单体建筑处理的“形式美”及“功能主义”,而应该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注重生态环境与建筑景观的自然回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精神功能。我们必须注重对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追求设计和建设融于自然的“生态建筑”“文明建筑”,才能扼制人类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是我们从子孙处暂借的安身之处,我们应该抓住文化这个设计的“灵魂”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文化特色和鲜明个性的人居环境。使人与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我们的城市得以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景观设计必须摒弃盲目西化和只注重单体建筑处理的“形式美”及“功能主义”,而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生态环境与建筑景观的自然回归;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精神功能。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篇11

关键词 生态理念;城市居住区;景观更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2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生态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日益升温,如何营造出绿色的生态城市居住区已成为人们最注重的话题。这时,有关生态理念的城市住区景观设计便应运而生,如何才能在整体上把握城市居住区的生态性,已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何为生态理念的城市住区景观设计

1.1 设计概念

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指广泛地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出具有合理的建设结构功能,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能源与资源,并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使居民能够身心健康的城市居住区。

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建设所必须的一部分,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设计设计生态居住区,通过生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量,将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

同时,生态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还从整体上考虑了自然、社会和人的所组成的和谐系统,创造出了具有多样性的居住环境。由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其本身并不产生能源,属于城市中的消耗主体,因建筑活动自身就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和影响作用,所以在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中更应该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此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通过调整居住环境中的生态理念的生态关系和生态因子使城市居住区变成具有人工生态、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能够高度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居住场所。

1.2 设计特点

作为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最突出的设计特点就是节能与生态并存,以”生态、绿色、环保“作为标志。首先,在材料的选择、建筑物的设计和绿色植物的搭配上,应尽量避免制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其次,在设计手法和设计的理念上,应充分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对材料的选择上,要选用低污染和绿色建材的建筑材料,确保对人不会造成伤害。

还有,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要具备合理的区住条件。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应该建设在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区域,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1)就是要做到远离污染源,城市居住区不能建筑在污染盛行风的下方,或是建筑在重度污染的河道的下游两边;

(2)城市居住区的建筑地点可以考虑建在已有的大型绿地上,按照”借景”的原则,将居住区布局在绿地的周围。

(3)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完备的生活、娱乐配套设施也是生态理念城市居住区的一大特点。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完善的设施是满足居民休息、娱乐、和保持健康等社会活动的基本需要。

完备的生活配套设施应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快速的输入、输出,包括通讯系统、交通系统、供电供水系统、供暖系统等;

社会保障系统则包括:邮政、银行等商业设施、医疗卫生和保安设施等;文化教育娱乐系统包括:娱乐设施和居民休息设施等。

2 国内外居住景观设计的对比

日本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建造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例如:日本的美琳别墅,其设计的风格较偏向回归田园,风景的景观尺度适宜,在乱石堆砌的挡土墙上,四季花草都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小区内,山水辉映,流水穿插于各步行道路之间,并在每个节点上用花岗岩堆砌出精美的地面装饰,将生态的设计理念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日本对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同时也充满了人性化与个性化的,将艺术与文化充分地表现力出来。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园林的景观规划和项目规划建筑方案是同步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小区内的景观与建筑能够相和谐,从而使小区的实用功能和景观功都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而我国,在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将人文居住环境和城市生态质量放在首位,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紧度,没有充分使得久居在闹市居民的身心在最大程度上获得释放和享受。

3 我国未来生态理念城市居住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3.1 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对居住区的设计风格和建筑风格发展方向来看,未来我国的居住区风格将变得更加地人性化和合理化。由于人们对审美意识的不断提升,通过市场经济下的选择,现如今,盛行的“万国风格”将从单纯地“盲目从洋”回归正常,更多的居住区将选择适合于自身气质的建筑风格,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

同时,富于个性化的居住环境也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和自豪感,给生活带来无限的趣味。在这一个性化的形成中,建筑物、设施小品和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就要求居住区内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要有可识别的特征,不能千篇一律。

3.2 向高密度发展下的立体景观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和房產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能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程度,使得城市居住区不断向高密度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应顺应“高密度”的发展趋势,不断向立体景观的方向发展。

立体生态市居住区立体景观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指利用地面之上的各种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人工环境之上,使得绿色植物能够覆盖地面之上的各类建筑物,利用植物向空间发展的绿化方式,使得屋顶、围栏、壁面等都实现生态绿化。

立体景观设计因其设计占地面积少,能充分利用空间,能在整体上达到增强生态化的立体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软化建筑物的轮廓,从而创造出更加舒适而亲切的景观环境。

4 结语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21世纪人类首选的理想发展模式。人类居住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部分,而居住区内景观设计又是人类居住环境中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只有发展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水平。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浅析 篇12

现如今, 种上些树就说是原生态景观, 挨着片树林就说是城市的绿肺;有片水就说湖, 有个包就说山;有点绿化草坪、人车分流的道路就是“生态社区”。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 仅仅停留在对生态设计的浅层次的认识上, 与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概念相差甚远的, 没有真正把握生态设计的内涵, 没有真正和当地地域特征、文化、植物相结合。只是形式上的认为有花有草有树有道路就是生态设计, 仅仅成了某些楼盘炒作的包装。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现代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伴随着城市规划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最贴近人们生活、休闲的场所, 对提高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作为现代城市最普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它对城市整体景观面貌和城市规划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以简单的“园艺绿化”为主, 仅仅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品。现如今,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进程越来越快,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我们不仅对居住建筑的本身, 特别是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平衡与环境状况日渐重视, 也认识到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而目前, 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远远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政府部门职能缺失, 没能从建设环保、生态、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出发, 缺乏整体发展规划, 导致城市环境规划严重滞后, 居住区环境没有合理规划和建设。

二是房产开发商在绿地的规划上有弄虚作假的行为, 改变建设用地性质, 没有切实贯彻执行政府批文, 使居住区居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是管理体制不健全, 物业公司对居住区景观没有足够重视, 也缺乏足够的园艺保养相关技术人员, 致使管理不善, 后勤保障不到位。

四是开发单位缺少足够的建设资金, 养护经费短缺, 没能从环保生态, 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大局出发, 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五是居住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存在对随意折枝、摘花、伐树、车辆碾压绿地、破坏公共环境设施等行为。

因此,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不能孤立对待任何一个方面, 必须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 制订完善的设计、施工方案, 提高后期景观维护和管理, 保障居住区景观的正常使用, 真正提高居住区生态化水平, 建设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但从景观设计方面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植物景观生态化设计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植被绿化, 而是要创造出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的景观植物, 满足人们感官的欣赏需要, 改善居住区小的气候环境;是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合理种植绿化植物, 设计、创造出适宜的、优美的景观小品, 以起到改善居住区生态气候环境, 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的作用, 使居民欣赏到高品位的环境景观, 享受到和谐的居住区生活, 推进建设现代城市和谐社区的进度, 构建和谐社会。

二、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衡量居住区景观的好坏, 它为居民提供户外生活的游憩空间, 绿地景观不仅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 而且能改善地区小气候和生态环境, 改善城市大的生态环境, 创造出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景观。因此, 应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 结合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 开展生态绿地景观设计。

三、铺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铺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应统筹考虑功能与视觉审美的需求, 用材种类不宜太多, 以免造成混淆迷惑的感觉。硬质铺地应以一种材料为主, 再以其他材料为辅形成视觉的多样性, 主要用材可贯穿整个设计的不同地点, 以便建立统一性。在设计时, 应结合平面图、透视图两方面考虑, 在平面图上, 应注重创造引人注目的式样, 与其他设计元素相结合;在透视图上, 平行于视线的铺装材料, 应强调铺装面的宽度, 垂直于视线的铺装线条强调其深度。

四、水环境生态化设计

在环境景观中, 建造水景是一门科学。水不仅仅能带给感官上的美感, 而且还有许多实际的功能。如它可以调节微气候, 可以有效地降低周围的气温并增加空气的湿度, 另外, 喷水池还可以过滤空气, 减少空气中灰尘。除了物理上的功能外, 在空间意义上, 水体可用作区域的划分, 可以拓展空间, 将有限的空间距离加大。水体还可以作为景点, 作为区域中心, 创造富于趣味的空间。

五、道路规划设计

居住区交通与日常生活行为紧密相关, 具有明显的生活性特征。按交通功能划分, 交通类型包括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和应急性交通。居民所关心的道路的通达性主要包括:上、下班 (学) 交通的可达性;公交站点位置与距离;购物交通便捷;自行车停车场 (库) 位置与距离;宅门到城市道路距离;消防救护救灾通道;住区交通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两种组织模式。

六、停车场设计

停车场的生态设计更注重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运用生态材料和植物来营造更为绿色和环保的停车空间。在停车场的设计过程中, 通过规划、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应尽量做到合理规划, 材料节能, 方便使用, 效果美观。

七、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

居住区的儿童游乐设施、休息设施、服务设施、景观小品设计等公共设施应具有实用性、功能性和观赏性, 同时更应注意使用的安全性。这些设施可种类多样, 造型各异, 反映不同空间的属性, 是居住环境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

八、建筑景观生态化设计

建筑本身就是环境景观设计中重要的景观要素, 是城市整体环境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 因此, 居住区建筑景观生态化更是必不可缺少的。而由于我国长时间内, 只重视其实用功能, 对建筑的能耗和景观艺术效果缺少足够的重视, 带来了诸多问题, 残酷的现实是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生态破坏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 建设优质、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生态建筑已成为必然。

九、废弃物回收利用设计

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过程中更应重视居住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尽可能选择可再生的材料, 进行重新回收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包括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废弃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废物再生利用, 重点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污水处理循环使用。要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 合理规划水环境, 优化水资源结构, 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 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 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十、高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是洁净的、可再生的, 无须消耗燃料。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无噪声、无污染、安全可靠。其能量随处可得, 不受地域限制, 无机械转动部件、故障率低、维护简便, 建站周期短、规模大小随意、无须架设输电线路、可以无人职守, 可以方便地与建筑物相结合等。这些优点都是常规发电和其他发电方式所不及的, 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 资源丰富且遍布全球的自然能源。太阳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 未来全球能源的主流将是太阳能。

总之,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科学理论, 将现代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素放到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考虑, 结合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城市发展、邻里氛围等众多因素, 保持人文生态环境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出环境优美的、和谐的人文社区。

摘要:居住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景观生态是现代城市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景观生态化设计将使居住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更是人们思想认识提高的重要表现, 可以积极地推动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2]谢天, 许纪存, 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四川环境, 2003, (6) .

[3]金涛.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动态监控体系下一篇:数字电视接收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