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2024-05-2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精选12篇)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篇1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趋势

1.1 生态环境得到维系

现代建造的河道景观, 在铺装河底时不再完全使用混凝土来完成, 河流的走向也不似以往那样僵硬笔直, 而是做成有宽、有窄、弯曲、蜿蜒的形态。还适当的在水中建造小岛, 或者制造出一些浅滩和深潭, 用这些造型来增添河道的自然美。在防护和加固河岸时, 采用的是生物固坡的方式, 能避免使用工程固坡带来的生态破坏, 使得人工河流在拥有自然美的同时, 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1.2 景观文化底蕴趋于浓厚

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 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 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基于这样的影响, 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时, 不仅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 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 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 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 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 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所熏陶。

1.3 天然无污染材料得到大范围应用

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河道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传统的护坡方式和护岸结构使河道坡面被封闭, 这样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混凝土作业施工的另一个潜在隐患是隔断了雨水的下渗, 人为的将河水集中、聚集, 破坏了自然的有机循环。鉴于此, 现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一些无污染、渗透性较好的新型材料 (石材、石料) 进行铺装, 并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艺, 例如, 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铺装;用水泥生态种植基创造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用水力喷草技术进行河岸植物灌溉等。

1.4 功能多样性

现在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已不单单拥有供应水源、防洪排涝这些基本的功用, 崇尚自然之美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了滨水景观更多的生活美学功用。如河道两岸的风景走廊, 滨水公园的建设及游船码头、亲水岸线、涉水台阶等配套搭建, 现代的河道景观功能更加多样, 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2 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要点

2.1 合理利用地形

在进行河道的规划与设计时, 首先, 要求工程师对河流的上下游情况做到充分了解。一些河流附近散落的局部低洼, 要在尽可能保持原状的基础上塑造生动的景观, 并与河流连通起来。其次, 设计水体的岸线要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代替僵硬笔直的直线, 来体现流水的顺畅柔美。驳岸和池底要尽可能保持天然状况, 并要与地下水连通, 这样能使清洁和更新水体的费用大大减少。最后, 可以用卵石和原木加藤本植物来稳固冲刷较强的区域。

2.2 河道护岸形式

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的普通护岸时, 要使其外表朴实自然, 这样能很好的和周围环境相融合。在构思护岸的平面形状时, 要将舒缓怡人作为出发点, 避免小尺寸和小圆弧式的变化, 以免破坏河川的美观, 也不要为了追求视觉的变化而在护岸平面形状中使用不必要的曲线。在平面形状的变化上, 应该采用大单位空间变化为主, 细微变化为辅的方式, 通过处理局部水体使水流形态发生变化, 或者培植水生植物和鱼虾等小动物的方式, 使景观变化自然得体。

2.3 景观节点和景区的设置

城市河流通常都不会太短, 在场地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 将一条河流分割成长短不一的数段, 并使每一段的主题风格都不尽相同, 可以是自然风格的, 可以是彰显文化气息的, 也可以是反映历史进展的。用与之相呼应的景观来营造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这样设置出来的景观将是人文与自然融合、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层级结合, 同时, 景观的主题应根据场地条件和环境来灵活设计。

2.4 水生植物的选择

一个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 应该包含多种水生动植物。城市河道一般都没有深潭和缓冲带, 所以, 水生植物不仅为鱼类提供着食物, 还为它们提供栖息的场地。还能通过生态循环起到净化水质、降低水体营养化的作用。从景观的方面来看, 在水中种植各种形态特征和花期不同的水生植物, 也符合了人文化水体景观的要求。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求也逐渐趋于自然。本文分析了现代城市河道景观的趋势, 提出了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河道设计,自然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岳隽, 王仰麟, 彭建.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 2005 (6)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篇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配套的市政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也趋于完善,在现代的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是突出沿边景色,另外还要维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人文景观。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既有生态环境得到维系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流失,总是城市工业化大发展的伴生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既要“经济效益”,也要“青山绿水”的观念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生根,这就要求在改造河流时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式,用“软性的”或“多自然型”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河流改造。

现代建造的河道景观,在铺装河底时不再完全使用混凝土来完成,河流的走向也不似以往那样僵硬笔直,而是做成有宽有窄的弯曲蜿蜒的形态,还适当的在水中建造小岛,或者制造出一些浅滩和深潭,用这些造型来增添河道的自然美;在防护和加固河岸时,采用的是生物固坡的方式,能避免使用工程固坡带来的生态破坏,使得人工河流在拥有自然美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2.景观文化底蕴趋于浓厚

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

基于这样的影响,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时,不仅考虑到了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所熏陶。

3.天然无污染材料得到大范围应用

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河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传统的护坡方式和护岸结构使河道坡面被封闭,这样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混凝土作业施工的另一个潜在隐患是隔断了雨水的下渗,人为的将河水集中、聚集,破坏了自然的有机循环。鉴于此,现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一些无污染、渗透性较好的新型材料(石材、石料)进行铺装,并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艺,例如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铺装、用水泥生态种植基创造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用水力喷草技术进行河岸植物灌溉等。

4.功能多样性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生态;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1、生态设计的概念

众所周知,人们以为生态设计就是强调景观中的生态效益或者提高整个设计中的绿化量以此来进行设计,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描述,人们对生态环境设计的本质没有正确的了解。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生态设计在自然环境中对整体的一个把握和全面的衡量。

目前,滨水空间自身就具有比较强的生态特点,它分别具有两大类生态系统,分别为水生系统和陆生系统,水生和陆生之间相交接的区域是一个过渡性质的交界区域,从而形成了水陆交汇的生态系统。因此,滨水空间,尤其是水和陆地相交的地方,称之为生态敏感区,规划应以生态学作为其根本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的功效。景观设计就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设计就是一种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最少设计的方法。

2、生态城市滨水公园设计的目标和方法

2.1 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城市建设的选择地还有人们生育的控制,以及一些建筑的选址都是选择靠近有水的地方来建设和发展。没有水,城市生活是不可能的。自然形态下的水会产生洪水、海啸等具有破坏力的灾难,所以水既是人们依赖的生命之本,但是同时也具有破坏力和潜在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控制和治理水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形成的危害。

水作为一种简单的构成要素,是城市建设艺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城市形态的发展,对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反应表达自然水的需求和渴望,人们通过规划和设计可以将水赋予一种新的定义,让它能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媒介。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也越来越多,这方面的设计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而且在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思想。

2.1.1 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分为两种一种为城市水网肌理,还有一种为城市肌理的延续,一个城市的水域构成,会由一些河流和相关的湖泊湿地水域的构成来形成一个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明确了城市的基本生活基调。例如威尼斯城市的主题布局就是按照它的水网肌理所慢慢演化而得出的,水网肌理即城市肌理。纵横交错的水道代替了傳统意义的街道,建筑的建立一般在水道之间,而一般人们行走在城市和建筑之间都是通过桥梁的连接来活动,因为水的原因从而就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景和滨水景观。在很多情况下,河流、湖泊穿越城市或者位于城市边缘地点,因此滨水空间都与固有的城市肌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东京世田谷区多摩川北侧规划时,通过文献考证,现场踏勘地形、古坟、神社的歌历史遗迹和宗教文化、土地利用状况、街道网络和土地现状,最终确定了多摩川与城市街区肌理的延续界面关系。

2.1.2 城市功能

美国的著名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说道,如果任何人能够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放松自由,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还有景观都没有关系。他所说的开放性空间主要分成两大类别:第一是城市外自然的土地,第二就是城市内的户外区域,一般这些空间都是人们在这里进行一些活动或者集会的场所。在一个城市外围周边或者城市内部户外区域所形成的开放性空间,一般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象征,直接代表一个城市市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情趣。

2.2 滨水景观设计目标

2.2.1 滨水空间环境范畴

在滨水空间设计时首先要先考虑到红线的范围,在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规划要求,确定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具体范围,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利用者主体使用的舒适性、滨水空间的安全性、景观及各功能区域设置的合理性、投资价值合理性和日常管理的高效性。

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密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城市土地日益成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所以现在人们在进行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时不能盲目的围湖造地、填河造路等以破坏水源湿地的方法来建造城市居住区和商业区等,对滨水空间环境的破坏会造成水体涵养水源和净化水体的能力下降,加大环境的整体负荷。所以在传统规划体系中,沿水体边界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滨水空间的生态保护控制区域,控制人工建设的开发强度和功能,限制它整个建筑的密度、所能够容纳人口的基数和高度,来保证滨水空间环境的品质。

2.2.2 滨水空间的管理维护

在城市滨水公园设计中,管理和维护措施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一般在城市滨水公园中滨水空间里面有很多设计是需要考虑以人为本,所以亲水设施的维护相当重要,设在水面、防洪河槽和堤岸等处的亲水设施常年受到泥沙淤积和水流冲刷的侵蚀,而一旦这类亲水设施受到了损害那么其后期维护所要花的钱要比公园绿地的维护费更高。如栈桥等水边散步道,由于受到水的冲刷、和水生植物茂盛的作用,会使桥体发生开裂、变形等损害,或者在背阴水出生长的苔藓等容易造成人们摔倒,所以当发现这类物体损坏时应该及时修理,以确保人生安全。其次,对于植物的维护和管理也是比较重要,在滨水空间内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日照也比较好,所以创造出了适合植物生长的场地。考虑到水的涨落安全因素,在防洪区域和堤岸的迎水面内,一般要采用一些较为低矮的植被植物和灌木来进行设计。同时也要经常根据水位变化的不同,来对植物进行合理的修建整理以确保安全性。特别是在和亲水设施离得较近的地方,如运动设施、休息设施、儿童活动设施四周等,一定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一个修剪和整理以免发生滑倒、视觉阻碍等不安全隐患的产生。最后就是对于整个园区的标识系统的管理,一般在亲水设施周围要设立规范的标识设施,防止出现人们受到伤害后所产生的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还应该建立安全的预警标识系统,防止犯罪、事故和不文明的现象发生。在水边或者岸边因该设置一些特殊的标识,如禁止垂钓、游泳等行为的发生。

2.3 生态城市滨水公园设计原则

2.3.1 维持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原则

在保护自然水体的生态环境与人们需求滨水空间开发、甚至是与人们亲水的休闲活动,比如说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游泳或者在河水中划船和钓鱼都是对生态水系统的一个破坏。所以,要清楚的认识到这种开发目标和环境保护之间所存在的冲突,是构筑一个受到公众关注敏感的滨水区域开发战略的关键。需要在这些相互矛盾的关系中寻求一个合理的综述评估体系。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适度发展的原则下,人们合理利用滨水景观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3.2 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为了能够让城市周边的湿地和环境形成一定的连续性,同时也要保证这一片区域上生物系统通道的通顺,还能够给它们提供些能够避难的场地,在设计城市湿地的时候,一定要保留湿地原本的透水性能给有机物创造一定的循环系统。

2.3.3 突出滨水空间公共性的原则

城市中的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中风景最好,环境最好的地方,所以很多开发商就将目光汇聚到了这里,也是成为了一些城市大力开发别墅、机构培训、商业场所等房地产项目首先的地方。但是它们在这里开发了之后,就肯定会把这块地区的滨水环境空间给分裂。

在城市中,滨水空间的环境是整个城市组成部分里面相对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让人们在这里来交流,通过交流或者集会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经济利益,是它所存在的主要目的。通过亲水空间的营造,为周边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场所,有利于人们的交流和公共活动的开展。

2.3.4 滨水空间的文脉性原则

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设计里,主要是传统的园林水景艺术的一个延续和现代景观设计的融合这两块组成的,它是在传统的观念上进行的升华,又是在现代文化方面上的一个延续。景观的塑造体现在了地方精神,所以当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设计滨水景观时首先要对当地的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合理的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等特征。现代城市的发展对于人们来说比较注重它的传承和延续,所以在设计时要先对城市的滨水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创造出属于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好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等。能够巧妙的将传统历史和现代文化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实现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城市的创新和进步,使城市的滨水区域能够在保持着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同时还能够让城市的市民在公园里休闲时候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重熏陶,创造出具有自己城市风格的滨水景观。

2.4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

2.4.1 视觉形态法

不同地区的滨水环境它所展现出来的风貌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即在人们面前所展现出来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在滨水空间设计的时候一般就是利用这种视觉差异来进行设计。

直到现在,运用视觉形态法进行滨水空间设计仍然是比较常见的滨水空间处理手段和出发点。

2.4.2 城市设计法

当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项目中有很多位于城市中,城市滨水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具有很大的比重,城市的复杂属性提出了对滨水景观设计的综合要求,处理好这一类问题显然十分重要。滨水空间是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活空间,最终能够有效的将滨水空间设计和城市肌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注重可达性和城市综合发展便是运用城市设计发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现如今的设计中,城市滨水空间的方案设计都已经离不开运用城市设计法的一些观念和想法了。

2.4.3 功能设计法

功能设计法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叫做人本主义设计法,即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需要出发进行设计的方法。

滨水空间是人们的重要活动空间,一般它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大众的基本需求,按照人们的想法来进行滨水环境的设计和改建。根据人们在滨水环境中所需要的基本活动大致分为审美和观光活动、休闲娱乐活动还有一些科普场所和娱乐健身等等,所以一个滨水区环境的建立就可以为人们带来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采用功能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明确这个地方它想要建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滨水空间,同时在设计时还要避免出现单一的功能样式,要设计出具有多元素化,多功能的环境场地,其中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进行最基本的设计。

2.4.4 生态设计法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每个城市它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植物种植上面就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城市所独有的特点。在滨水区域设计时一般植物都要首先选择当地的植物来进行种植,主要就是要突显出地方性,其次就是在植物种植时要按照空间竖向上来种植,分为三个层次高、中、低,是为了要让植物看起来比较有立体感,以及它颜色搭配的运用。而在种植的时要将生长快的树和生长相对缓慢的树互相参杂在一块种植,这样做是为了能够满足近期来观赏的人们的需求,又可以随着时间慢慢的延长,使得这里形成它所独有的特色。最后在种植植物时还要考虑到季节性的变化,多种植一些常绿的树种,这样在四季都能够欣赏到绿色景观,而且还需要适当的种植一些耐阴开花的地被植物,提高整个空间的观赏性能,反映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城市中的河流,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不仅起着防洪的作用也起着保护城市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现如今,治理河流、水域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设计城市滨水时要考虑到这些,要以城市的安全为基础保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整个设计中,将河流、景观、历史文化等有机的结合到一块,才能实现共赢。

2.4.5 综合设计法

当前,在景观设计时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进行考虑,因为人们的思想以及需求都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的多元化,在设计时需要采用多种的设计方法和方式,以达到多样化的需求。

滨水空间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水体本身、水滨环境要素、人们的活动、动植物、场地的特征。大家都知道,滨水空间设计的内容是多样的,其设计也是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所涉及到得环境学、生态学、文化学、心理学、地理学、规划设计学等等多学科的领域。所以综上所述,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来进行设计,而是要考虑多种因素和原因来综合设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不断更新的现实面前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通过运用城市滨水公园生态设计的理论原则以及设计方法,对现代城市生态滨水公园的设计方法、现状改造、走可持续化发展路线等方面具体的研究分析,并且融合现代设计思想,体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创造出真正属于民族、属于时代的城市公园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海燕.2013.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5)

[2]凯文·林奇[美]著.2001 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3]李淑玲.2011.城市滨水公园空间设计要点[J].湖北农业科学.07:1411~1443.

作者简介: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的设计研究 篇4

一、城市滨水区概念与特征

城市中的滨水区就是指城市中临近水的地方, 例如与河流, 湖泊相邻的土地, 或者是建筑中和城镇中接近水源的地方, 通俗的来讲, 就是水路交接的地方。水流和陆地在这里相互映衬, 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在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滨河区所处的特殊位置, 使得它的发展具有很多的方向性和多样性。由于它的位置靠近水源, 所以在历史文化中滨水区也具有很大的地位, 从城市整体上看来, 这个位置的特殊性是其他区域所不能够替代的。

(1) 开放性: 从空间位置上看, 滨水区靠近水源, 是人们活动休闲的最佳选择, 从生态方面来说, 滨水区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水平, 能够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的相处, 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接触大自然。

(2) 敏感性: 城市中的滨水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它具有非常敏感的特性。它的敏感性主要体现在社会, 生态, 人类活动等各个方面。

(3) 文化和历史性: 城市中的滨水区,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点。在历史上, 很多滨水区都充当着码头的角色, 是整个时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4) 多样性: 滨水区可以项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各个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既能够娱乐, 又能够进行商业活动还能够充当交通的枢纽, 滨水区的功能越丰富, 越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 获得大量的投资, 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中滨水区人文景观的设计方法列举

1、人文性的规划设计

既然是人文景观的设计, 那么在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中就要保留它的历史文化, 将人文的部分更好的升华。每个城市的滨水区都是经历过历史的熏陶, 保留到现在能够看到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 如果将它开发成一个供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大方, 让人们在滨水区之中, 不仅仅能够享受美丽的风景, 还能够感受深厚的历史韵味。所以, 在滨水区的规划过程之中一定要结合历史文化, 将滨水区的规划体现出人文性来, 让人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滨水区的深厚韵味。

2、生态方面设计

滨水区的规划应该将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特点结合起来, 体现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所以在规划的时候要多从生态方面进行考虑。进一步的去分析, 再生态方面的设计是利用滨水区本身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 让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 自我发展。不断的让整个的滨水区发挥着调节城市空气调节功能的作用。

3、景观序列规划方法

这一规划方法通俗的来说就是, 在滨水区的其他功能设计都比较完善之后对整体的布局以及景观的位置设计进行一个规划。它的规划方式是: 在需要规划的区域中, 建立一些固定的动态或者静态的视点, 寻找一条合适的设计路线对滨水区的空间设计进行细致的观察, 与此同时要建立一张平面图, 在图上用箭头标好, 标明视点的位置, 并且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对空间的结构来进行规划的。

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类型

滨水区景观的类型主要有自然、人工和生态, 三大类。其自然景观主要是指滨水区的地形, 周围生物和水体等;人工景观是指滨水区的各种建筑包括私有建筑和公共建筑; 人文景观是指各种历史的以及或者和历史有关的景观。

1、自然景观

(1) 地形地貌。常见的滨水区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情况, 平原型、丘陵型和结合性。对于城市滨水区的人文景观设计一定要遵循滨水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规划, 比如那些一丘陵为主要地形的滨水区在规划的时候一般采取在水边修建公园的方法, 在人文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滨水区已有的景观,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尊重整个滨水区原有的地质地貌, 把整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完完整整、原汁原味的呈现给当地的居民。

(2) 水体。水体是滨水区必不可少的景观特点, 在建设的时候可以把水体充分的利用起来。人们在滨区游玩休闲的时候, 水体的形态变化会给人们心理上不同的感受。比如, 静态的水体会让人们内心宁静, 适合人们去思考和散步; 而波澜起伏的水体会让人们感受到激情。不仅仅人为的设计会影响到水体形态的变化,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气候的变化都会造成水体形态的各种变化。

(3) 生物。滨水区的规划离不开对滨水区周围植物的规划。城市宾水区在规划的过程中不光光要考虑到滨水区植物的生态特性还要考虑到美观的问题, 需要通过人为的改造方式去改造它的形态增加美观度。

2、人工景观

为了增加滨水区的人文景观性可以人为的增加一些建筑或者装饰, 增加它的文化特性。还可以修建一些凉亭之类的工人们休息的场所, 修建一些桌子板凳。

3、人文景观

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 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 从历史上看, 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 城市的滨水区不但能够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还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以滨水区的人文规划要注重对于历史文化的延伸。例如: 认为的增加一些雕纹或者壁画; 新建立一些纪念馆或者艺术展览中心; 对于历史上的景点进行维护和改造; 大力的进行宣称, 增加知名度。

四、结论

对于城市滨水区的设计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 他需要耐心的, 细致的去进行规划。城市滨水区的规划需要结合多个领域和学科, 是艺术文化和科学布局相结合的一个工作, 城市的滨水区规划既要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还要做好生态保护, 建立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敏.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D].西南农业大学, 2004.

[2]曾茂薇.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4.

[3]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滨水区进行城市设计的探讨的论文 篇5

1、场地调研

5月26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彼得贝伦斯建筑学院34位师生莅临重庆大学,中德Joint-studio联合设计就此开启。此次选择的场地为原重庆华隆特钢厂区旧址,其南接著名瓷器口古镇,东临嘉陵江,西边为市政干道,北面为特钢厂家属区。项目选定的旧厂区巨大且荒芜,但直接濒江,拥有绝佳景观视野,其相邻区域也极富活力和历史感,且交通便捷,这无疑使得该场地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回望重庆的城市发展史,与长江息息相关,因此滨水地区通常拥有许多历史性的要素,如老城墙,旧码头,老工厂、旧车间等。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这些老旧构筑物虽然都已废弃,但它们构成了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的媒介。所以如何体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建构历史、今天、未来具有合理时空梯度的城市环境,将成为贯穿整个设计的问题。

2、总体规划

首先是交通网络规划。为保证人们安全便捷地抵达滨水岸,重新建立起人与水亲密对话的滨水文化,我们倾向于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以确保步行者的权益。同时路网等级从西向东依次降低,即靠近城市干道的路网最宽,以快速消化涌入场地的车流;而越靠近江边的路网就越窄越多。其次是建筑量的空间分布。对于重庆这种高密度山地城市,一片视野开阔且可达的公共空间是极为宝贵的。纵观场地整体环境,在保证容积率大于2.0的前提下,我们控制建筑高度由城市干道一侧向滨江一侧逐渐递减。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开发量和城市天际线形象,还可以在滨江地带提供可达且人性化的公共共享空间。最后是城市空间的营造。场地内设计三条由西向东的视线通廊,其中的城市空间由大至小,由整变碎。最后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绿带轴来加强场地南北之间的连续性,并在绿轴上衍生小广场、街角公园等等趣味空间。经过反复推敲形成的总体规划,实现了场地内从大马路向步行街道空间的自然过渡,增加了人与人相遇相识的机会,可发生更多偶然,拉近人之间的距离。而经改造后重新利用的老构筑物也能在无形中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和唤起城市集体记忆。

3、整体深入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浅谈 篇6

关键词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209-01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这个地段指的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江滨、河滨。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往往是这个城市最有特点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连接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做为中观环境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做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制时,必须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形成物种间的竞争,形成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设计时也应该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也是规划布局的基础。滨水景观交通设计的网络、形态、用途等设计能够直接的反映设计者的主题思想和理念。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要以尽量减少 “路夹河”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包括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因此必须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滨水散步道是形成步行区域的主体,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滨水景观区中的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在滨水景观区的车行系统中,停车场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它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区个性展示与标志方面的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高度应分区控制,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为了保持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者可以考虑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另外应该注意滨水景观建筑的底层架空和局部透空设计,这样能够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使滨水建筑成为滨水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水造就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也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多彩璀璨,更重要的是滋养了生命。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同时多元文化也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城市, 水既是最自然的要素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又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孕育着滨水城市独特的魅力。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滨水景观能够起到对自然的保护,景观的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结合作用。所以说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加强环境安全性,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传统相比,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几点新的发展趋势。

1)借鉴外国优秀的经验。最先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国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第三产业产生,其中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成为了热点。而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在借鉴外国经验的过程中,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行业最大的收获是:产生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建设与地方文化内涵很好结合的滨水景观,开始重视休闲广场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更新滨水景观观念。城市景观的更新要始终以坚持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坚持目标体系的完整性,增强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目标。城市滨水景观观念的更新其更明确的解释就是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保护其历史文化,维持生态平衡上进行景观规划,更新并不是新建景观而是保护和优化景观。

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标准是节约能源、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顺应基址生态环境。目前的滨水景观设计是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添加生态学设计环节,用生态学设计去评价、改良常规设计。

4 我国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生态性不强。虽然我国滨水景观设计有着可持续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生态功能弱化的缺点。城市滨水景观可以使得人们生活更舒适便捷,同时也影响了附近水域的生态特征。很多自然形态的河流被人工截弯取直,被填埋,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2)功能设置单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滨水区改造中,主要的侧重点仍然是落在水系的防汛、灌溉、交通等基本功能上。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使居民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休闲游乐场所就需要处理好基本功能与景观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

3)规划中人性化因素少。当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者仅仅对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绿化设计等客观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因此“人”必然是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滨水景观设计应从绿化、交通、护岸堤、滨水建筑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滨水区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多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更新滨水景观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程晓山.城市公园的生态型泊岸设计[J].广东园林,2006,1:14-17.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5.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篇7

1 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的基本特征

(1) 联系性:可达性主要体现在心理上和生理上, 是为了方便人们到达滨水区, 以使得人们可以参与亲水活动, 而且要确保场所的便利性和开放性, 以加强滨水区与城市其他地区的联系, 尤其考虑到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的通畅, 以方便市民可以自由进出。 (2) 连续性:连续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空间连续性分为两种, 一种是垂直岸线, 另一种是平行岸线。其中, 垂直岸线是通过采用连续的方式步行到达水面;而平行岸线是指与水岸平行的的亲水空间带。时间连续性也分为两种:文化的延续和地域特征的体现, 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的连续性可以使人们获得稳定的场所感。 (3) 多样性:为了满足大众对亲水活动空间的需求, 设计师将亲水空间设计成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选择要求。另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人的心理特征, 为大众提供尺度合适的公共空间。 (4) 可参与性:亲水空间的主要作用是强调空间与活动的协调统一。具体来说, 亲水空间除了要考虑到的亲水活动, 还要强高空间的存在价值。因此, 在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功能设计中, 要注重亲水空间的可参与性, 使人们参与到不同的亲水活动空间中, 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滨水区中来。

2 规划设计与实例

2.1 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设计

(1) 注重滨水公共性。在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中, 先要确保滨水岸线的公共性, 城市用地要位在江面以外, 使整个江面形成开放式的亲水空间, 在城市生活岸线规划中, 尽量减少码头生产岸线的影响。同时, 还要强高滨水岸线的公共性, 其主要体现在滨江公共设施和休闲建筑的合理设置, 以提升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在沿岸的用地功能规划时, 应预置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 确保滨水区亲水活动空间的多样化。 (2) 注重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中, 需要控制好滨江岸线的开发强度, 并预留出足够的生态绿地, 以减少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破坏滨水环境, 提升滨水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在亲水空间护岸规划设计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堤防和水岸的保护, 以设计出人与水相互接触的界面。护岸形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可以引导大众与水面接触, 促成城市滨水区亲水活动的发生。 (3) 建立完善的滨水交通网络。在滨水区道路规划中, 要考虑到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衔接, 使滨水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形成通达关系, 以方便城市居民参与到滨水区亲水空间中。同时, 在设计中我们要采用立体化的方式将滨水区内部交通和过境交通分离开来。并设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以增强滨水区的可达性。在滨水区停车场设置过程中, 可以合理利用地下空或者地形高差进行设置, 从而达到提升滨水区吸引力的目的。 (4) 营造滨水场所特征。为了营造出亲水空间场所的特色, 应合理地利用城市滨水区历史文化建筑, 在保留历史文化建筑外观的前提下, 可以对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利用。例如, 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建筑功能, 增加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功能, 同时这些功能与滨水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 以激发城市滨水区亲水场所的活力。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非常重视滨水区历史文化建筑更新和改造, 以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和历史文化传承。 (5) 加强滨水区整体空间形态控制。在城市滨水区整体规划中, 我们应重视建筑景观和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成功的滨水区, 一般会规划天际线和标志性的建筑。在滨江地带建筑高度控制时, 要以形成向水岸梯级递减的控制原则, 同时高层建筑应与水岸保持一定距离, 以形成层次丰富的天际线景观。此外, 我们还要处理好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包括建筑物的轮廓线与背景的烘托关系, 历史建筑风貌与环境的衬托关系。

2.2 实例分析

(1) 项目概况:台江码头街区, 位于福建省, 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 为码头区改造规划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 码头附近靠近住宅区、大型公园、商贸区等, 从而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购物和居住等去处。 (2) 现状分析:交通组织比较混乱。从项目的总体路网构成来看, 台江路、江滨路与中亭街三条主干道交汇在一起, 其交叉口是整个江滨区域南各个方向的交通量较大的位置。然而, 台江路是一条半步行街, 预留了两条车道单向通行, 人车合流, 影响到东西向交通通行能力。滨江景观性较差。台江码头是一条闽江游起点码头, 目前来说, 其基础较好。但是岸上缓冲地带较为狭窄, 同时周边的商业设施配套不足且缺少停车用地, 因此难以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另外, 江滨路外侧的驳岸景观较差, 且缺乏亲水性。 (3) 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完善交通网络:完善交通网络的策略主要是对街区内外道路系统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将江滨路改为一条步行道路, 而台江路主要承担车行交通功能,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街区的亲水性, 而且使码头与街区形成一个整体空间, 进而有效地解决了码头岸上缓冲地带狭窄问题, 同时也简化五岔口的交通组织, 大大地缓解滨水区的交通压力。更新历史建筑:在保护滨水区近现代建筑外观风貌的前提下, 对滨水区历史建筑内部功能进行更新, 并按照区内的旅游发展规划要求, 设置旅游、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 以提高滨水区亲水空间活力, 同时赋予历史建筑新生命。提升滨水景观品质:要提高滨水景观品质, 我们最主要是对亲水平台和步道的更新与改造。首先, 在江滨路沿岸设置两层平台, 上层结合江滨路步行设置休闲平台, 下层贴近水面设置木质亲水步行栈道。同时, 采用步行栈道下穿桥下的方式, 将台江码头与历史建筑联系起来。码头构架采用钢结构支柱, 其顶部以不遮挡人流视线为宜, 采用通透的玻璃材料, 为游客提供舒适、休闲的空间。

3 结论

总而言之, 滨水区作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 且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的概念及特点, 并结合工程实例, 探讨了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策略。旨在通过设计手段来营造一个具有活力和亲水性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琳.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设计浅析[J].福建建筑, 2012, (8) .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初步研究 篇8

1 城市中的滨水景观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 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 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 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 它的连续性和可观性令人难忘。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目标, 一方面要通过内部组织, 达到空间的通透性, 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好的视觉走廊;另一方面, 滨水区为展示城市群体景观提供了广阔的水域视野, 这也是一般城市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可能形成的最佳地段。

2 滨水区环境与空间特征

滨水区空间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态决定了在做环境设计的时候应突出并强化其特点, 以有别于其他地段的环境设计。归结起来, 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开敞性、渗透性、亲水性和多元性几个方面。

这几个特征与城市滨水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它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需要保持与城市整体空间上的逻辑感和整体感;它面向水域的方向具有天然的的开敞性;它是水域与陆空相互渗透的交汇处;另外, 它近水的一侧往往形成了向水域空间自然的过渡, 具有亲水的性质;而随着滨水区从过去的工业区演变成集商业、休闲、旅游、办公、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区, 相应的代来了空间形态的多元化要求。纵观世界各地良好的滨水设计, 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上述的特点。因此, 我们在评价或者设计滨水区环境时, 也应当自觉的从这些目标出发。

3 重视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 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 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

第一, 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 (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 , 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 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 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 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 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 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 优美的湿地, 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

第三, 水质有保障, 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 由于水网密布, 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 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 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 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

4 护岸规划设计的两大核心内容

4.1 提升生态环境

护岸是水体和陆地的景观边界, 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 水、陆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在自然条件下, 护岸形态的分布通常表现为与水边平行的带状结构, 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 主要表现在:a.通道和廊道作用。护岸是水陆生态系统或水陆景观单元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b.过滤和障碍作用。在水陆景观单元之间的流动中, 护岸犹如细胞膜, 起着过滤作用。护岸的障碍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降低空气悬浮土壤颗粒和土壤中有害物质及杂质。降低地表径流的速度, 并沉积来自高地的侵蚀物。c.生境作用。洪水和干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替出现, 沿水岸带创造了许多丰富的小环境, 为各种生态位物种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

护岸建设中需重视景观边界的生态学意义, 进行必要的护岸生态与环保设计。促进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 通过人工的手法强化自然生态系统。

4.2 结构稳定安全

护岸是限定水体空间的物质界面, 长期经受着流水的侵蚀和冲刷。在重力、惯性离心力及地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 河流的水体运动系统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 具有水平轴的环流, 在弯道处对凹岸产生侵蚀, 在凸岸则产生堆积;在桥墩等障碍物前产生冲刷, 在边缘产生堆积。

由于水流带来的泥砂, 泥砂的尺寸, 土壤强度和岸坡的强度、地质、植被和河道形态的变化影响着河流边界状况, 如果河道的宽度、深度和弯曲形态与河谷的坡度、河床等不协调, 则不管采用何种护岸, 其稳定岸坡、减少淤积或冲蚀的努力都会收效甚微。护岸控制着水土流失, 在城市中起着防洪泄洪的作用, 其稳定性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设计中应根据水文、地质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护岸形式, 并进行抗倾覆验算、变形验算、稳定性验算以及承载力验算等, 确保护岸的安全、稳定和耐久。

5 滨水区环境与行为特征

我们不应该忽视在环境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特征的考虑。根据环境--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 按性质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滨水区人们的行为活动划分为三大类:必要活动、自发活动和社交活动。

依照这种观点来考察滨水区, 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行为特征和环境的联系。由于在滨水区集中了相当一批居住、办公、商业中心, 使得必要活动, 如上学、上班、购物、发信等发生的机率较大, 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较为集中的趋势, 但是总的来说, 它对环境的要求不高, 属于临时、过渡性的行为。自发活动, 包括散步、锻炼、观景、小坐休息、日光浴等, 在滨水区居民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甚至有的已形成了每日的必修课, 同时它对环境要求相当的高, 要求提供适宜的空间场所和环境。社交活动, 包括孩童的玩耍、成年人的聚会, 交谈, 约会等, 在滨水区这种景观质量较高的地段, 往往对环境要求较高, 需要有较为精致的细部设计, 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以满足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 针对滨水区存在的多样化的活动特点, 我们需要在环境设计中安排不同的景观空间, 以更好的满足这些行为特征的需要。

总结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 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水的动感、平滑又能令人兴奋和平和, 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 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在生态层面上, 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 城市滨水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 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 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 城市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 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人类行为特点等方面的综合, 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美) 斯坦纳著, 周年兴等译.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赫伯特德莱塞特尔.德国水景设计.

[3]刘宾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4]刘宾谊.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 2004 (3) .

[5]海伦·纳什.庭园水景设计与建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40-141.

[6]戴维·斯蒂文森.花园水景[M].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6-56.

[7]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3:26-28.

[8]毛培琳, 李雷.水景设计[M].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5:26-30.

[9]詹姆士·埃里森.Water In The Garden中国水景[M].广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6-30.

[10]李尚致.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审美特征与造景[M].广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59-60.

[11]吴涤新.Garden园林[M].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0-3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篇9

关键词:低碳理念,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我国城市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景观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如何能够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来吸引市民的集聚点就变得非常关键和重要。充分的利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技术方式等优势来更好的体现城市设计的亮点, 能够展现城市发展特色。进一步将低碳生态理念渗透到景观设计过程中, 并且在自然生态要素以及景观设施材料等多个方面的呈现过程中更好的加以体现, 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人文关怀。

1 低碳景观

低碳景观是以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条件形成的绿色景观使用方式, 在低碳景观设计发展过程中强调尽可能的降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并且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垃圾产生。低碳景观实质上是为了实现我国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设计理念, 是全球化低碳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低碳景观的设计可以有效的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节约能源消耗, 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 低碳生态下滨水景观设计理念与构思

低碳生态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主要提倡的发展理念, 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以低碳生态理念为前提进行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能够坚持如下几方面设计理念。

2.1 生态景观理念

在生态景观设计应用过程中需要强调生态景观理念的融合发展, 比如当前扬州古运河的今昔对比就是一个鲜明的事例, 在我国古代园林中, 人工驳岸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硬质石块, 在这些石块上会有一些细小的缝隙, 因此这些缝隙的存在使得水生动物可以在其中进行繁衍和生活。之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扬州古运河逐渐开始改造和建设, 对其河岸等位置逐渐融入了生态景观理念, 运用一些花岗岩栏杆等代替了以前的硬质石块, 这样的改造和发展逐渐巩固古运河的防洪和运输系统, 但是缺少了其本来的文化特色, 因此在改造建设过程中, 可以从低碳角度来进行设计, 这样一方面加强和巩固了运河的运输、防洪功能,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水系在城市空间中发挥的作用, 起到了很好的生态保护功效。

2.2 滨水景观特色设计

在滨水区域景观特色设计过程中, 特色缺失、本土特色的缺少已经成为了当前很多滨水区发展和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滨水区景观呈现出来的效果让我们能够看到对城市现状的缺乏, 对于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缺少了延续和继承。因此在当前城市滨水景观特色设计过程中, 学习先进的技术, 运用良好的材料, 结合低碳景观设计理念和构想, 做好细节化设计。要想实现低碳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 就必须要从细节处入手, 充分的挖掘低碳生态的载体, 从而提高低碳生态的设计效果。

同时重视艺术和功效同步应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 虽然景观完成后是用来观赏的, 但是在实现其艺术性的基础上, 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其真正的使用价值, 能够尽量的在满足艺术性的条件下,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滨水景观的实用性。

3 滨水区低碳景观设计方式研究

3.1 低碳化设计和建设管理

低碳化设计时, 设计人员作为一个能动主体, 需要尽可能的减少碳的排放, 选择一些能源消耗较低的交通工具,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在城市发展中可以选择步行、单车等方式开展交通工作, 实现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与此同时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对于材料选择等方面需要更加贴合本地适应材料, 充分的利用本土资源, 这样还能够给受众人员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 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也可以很好的体现设计理念, 通过选择环保节能材料, 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的低能耗环保设计过程。

在建设方面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不断改善施工建设工艺和技术, 将低碳理念充分的渗透到施工过程中, 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器械设备的使用和能源消耗,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建设质量。

维护管理时, 重视景观设计手法等方面的选择, 将滨水区整体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维护工作开展相结合, 降低成本投入, 实现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城市社会活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发展需求, 在现代城市绿化发展建设过程中, 单一化和专项化的维护管理方式只会将城市和社会隔断, 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也变得单调。因此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 可以充分的利用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

3.2 软质景观材料应用

滨水区低碳景观设计过程中软质景观材料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软质景观材料对整个滨水区的环境质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软质景观材料中涵盖了水体、土壤、植物等多种景观材料, 因此合理的利用这些软质景观材料, 对其实施科学合理规划和布置有着重要作用、在植物景观选择过程中可以将其划分为了不同的植物类型, 比如地被植物、彩叶植物等, 从而充分发挥植物的景观设计功效, 进一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景观特色, 同时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

3.3 低碳硬质景观材料

低碳硬质景观材料选择过程中, 需要和软质景观材料互相搭配, 各自占据一定的设计比例, 低碳理念下设计过程中更加强调软质地面的使用, 因此需要尽可能的降低硬质景观材料的利用, 这样运用软质景观材料可以更好的解决土壤透气性和渗水性问题, 有助于景观植物的良好成长, 同时也可以使得整个滨水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和谐, 达到一种健康的生长状态, 尤其是伴随着大量的环保材料、高性能材料的出现, 为当前滨水区景观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持。

3.4 滨水区城市特色体现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能够充分的体现城市文化特点, 做到和低碳生态相结合, 尽量的保持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物, 结合当地地形特征等开展建设过程, 选择适合的植物用料, 加入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满足文化继承的基础上, 更好的实现低碳生态的设计理念。

4 城市滨水区低碳景观设计展望

我国各行各业都处于持续发展过程中, 在城市滨水区设计和低碳理念结合发展过程中, 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滨水区低碳景观, 这就要求我们对国人的审美感知和方式进行偏好认识和选择, 比如我们国家大部分人群更喜欢自然景观, 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对自然景观加大低碳设计力度, 在滨水区景观设计过程中, 水面保持相对不变, 避免地面倍淹没, 能够保持水和地的理想关系状态。

在未来的低碳景观设计过程中, 可以采用土基草坪护坡方式、自然山石驳岸等设计方式一方面可以满足滨水景观的亲水性设计, 采用自然的绿地和碎石进行修建, 再在河边种植一些柳树等喜水性植物, 这样就能够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种视觉的美感享受, 同时也可以提高河岸的抗洪能力。

同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逐渐开始重视天然石材的修筑驳岸,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留自然环境特色, 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融人文关怀, 选择性的借鉴西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优点, 实现低碳理念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宁.低碳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 2012.

[2]林莆程.浅析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2, 05∶112-113+148.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篇10

1 罗源北江滨公园情况

罗源县北江滨公园位于罗川中路东侧, 闽星花园南侧, 占地总面积约为2hm2, 是进入罗源县城的门户。作为罗源县城的重要河道, 它的建设密切关系着这个城市的总体发展。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城市的核心。

2 设计理念

以山水为空间焦点, 以文化为线索, 以自然为背景, 强调提升罗源城市形象, 重点展现罗源城市文化特征和风貌, 具有多样化功能和活动场地的生态文化公园。以抽象的水纹理作为广场的铺装基底, 既凸显了罗源湾的地位, 又大气简洁, 统一感强, 表现了罗源这个新兴生态港口工业城市正在罗源湾畔逐渐崛起。

2.1 发展主题

生态休闲, 活力罗源。

2.2 规划定位

将永罗源北江滨公园建成以创新、生态、活力为目标, 打破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 感受公园静逸、舒适的生态环境, 打造集休闲、游乐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公园。

2.3 绿化系统

以生态公园为主题, 依托滨水生态景观网络, 串联景观节点, 形成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体系。

设计中充分融入罗源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对该区域进行整体梳理, 将南溪南北两岸整体纳入江滨公园统一考虑, 将功能性建筑、停车场以及运动场地设置在南溪以南, 以罗源的海洋文化作为设计理念, 在沿路通过丰富的植物造景让游人感受到不同的景色变化, 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在公园临河一侧沿线设置了观景木平台, 使游人在木平台上能更好地观水、赏水以及欣赏对岸的美丽风景。动态、静态空间, 公共、私密空间, 以及开放式中心景观的安排合理, 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享受, 又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 交流健身的需求, 融安全、健康、休闲、运动、生态为一体。园内的景观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这样大大提高了地域的文化内涵, 向游人展示了罗源县的当地特色, 让更多的人了解罗源, 喜欢罗源。

3 景观建设要素

坚持景观结合文化、生活融入艺术, 结合本项目特点, 景观结构定位为“文脉、蓝脉、人脉与绿脉共生”。

3.1 文脉

即文化内涵, 深入罗源的当地文化, 罗源湾是境内最大河流, 具有悠久的海洋文化, 承历史文化, 以此为脉络串联起每个当地人民心中的情节。

3.2 蓝脉

体现滨水文化对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水系, 全力打造亲水活动空间, 通过浅水域溪流的收放有致, 水流的急缓结合, 水体的动态静姿, 花草丛中, 小桥亭台, 处处都有生活的闲适随之流淌。

3.3 人脉

着眼于当地具名邻里之间生活的延续, 注重营造沟通、交往、娱乐的活动场所。

3.4 绿脉

即绿化布局, 突出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 注重不同植物姿态、色彩、气味等的合理搭配, 尽量体现共享空间的舒适性、均好性, 创造绿色生活生态健康环境。

4 总结

在不断实践过程中, 高度重视公共空间的营造, 坚持休闲景观与观赏空间相结合, 有意识地对景观设计要素特别是形式与空间进行优化处理, 是江滨公园在满足城市功能要求基础上, 形成能够满足和促进当地居民利用场地进行活动的设计, 借此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融合。

摘要:在城市层面上, 江滨公园是城市绿色公共开放空间的“心脏”。在生态层面上, 江滨公园以优质的自然因素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文化层面上, 江滨公园是展示城市文化风貌的一张别致的“名片”。在社会层面上, 江滨公园具有高品质的休闲资源潜质, 并对周边商业开发具有重要连带价值的魅力地带。

城市滨水景观亲水性设计的探析 篇11

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有生气的场地。亲水空间作为滨水景观中最具有活力的空间形态,满足了人对于水的依赖和亲近,使滨水地带成为人们向往、聚集的地方。

关键词:滨水景观;亲水空间;亲水性

自古以来人类就具有亲水的天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孔子曰“智者乐水”(《论语》),老子也有“上善若水”的论述。水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的很多城市都是伴随着河流或者海域而兴起繁衍的,所以人类对于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

1 城市滨水区景观亲水性设计的意义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水域与陆域相连的一个区域,一般包括江、河、湖、海洋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它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水性是指人们能够接近水体,包括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达到与水体的亲近。滨水区作为水系与城市过渡的连接者,设计的好坏直接导致水系与城市人们生活的远近。随着近些年滨水区开发进入一个热潮,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比如,在开发时一味地追求地产投资和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其具有的公共性,或是仅仅追求形势和环境的美化而没能充分考虑人的亲水性的需求。所以,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注重公共性的建设,深化亲水空间,使滨水景观在城市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滨水景观亲水性设计原则

城市滨水区景观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也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体系,是人类向往的生存空间。一个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质量,还能促进城市功能的转变,提高城市的品质。因此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整体布局的舒适性、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原则。

2.1 整体布局的舒适性

人是景观设计中的主体,一切的设计宗旨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亲水空间的设计尺度和标准都应符合人体的要求。亲水景观设计的尺度直接影响使用者的舒适程度,如堤岸的高度,道路的连贯性和交往空间的距离等,只有环境——人——景观三者达到协调统一,才能确保空间的舒适性。

同时在设计中也好要多关注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一些特定人群的需要,并对环境中的特定人群进行分析,将规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形成一个舒适、稳定的场所,实现他们的自我满足感。

2.2 空间形式多样性

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

现在,单一的滨水景观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而便捷、多样、有趣的空间环境更受青睐。所以在设计中,可以混合多种项目进行布置,如可以将休闲、商业、娱乐活动等混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同时尽可能多的提供亲水空间和形式多样的功能区,如滨水栈道,滨水绿带,水中观景平台,音乐喷泉、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区等等,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增加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滨水区更具有活力。

2.3 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的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河湖泊孕育了许多城市,因而河流周边地域往往是历史文化沉淀最丰富的场所,城市也因此产生独特的文化。然而,现在多数滨水区的改造多仿照那些成功案例而变得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地域特色,很多值得保留和传承的历史文化被忽视。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涵的体现,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进而增强城市居民对滨水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充分尊重地域特点,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等,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让市民充分感受亲水带来的乐趣。

3 亲水设计方法的探寻

亲水性是整体滨水景观设计的主体,可以根据驳岸、滨水步道以及环境设施和亲水小品的设计来判定。因此,在对滨水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时,既要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划分多样性的空间,又要考虑到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而不能使空间环境过于繁复。

3.1 护岸设计

用于保护河岸和堤防免受河水冲刷作用的构筑物称为护岸。护岸是亲水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是构建亲水性与安全性的重要设施。良好的护岸形态可以引导人们接近水面,促成深层次亲水活动的发生。护岸设计亲水性直接体现其设计的好坏,在设计护岸时,要注重亲水空间的塑造,同时也要处理好安全和亲水的矛盾,通过对护岸形式的不同设计手法,营造出不一样的水际空间。

护岸又可分为自然型护岸和人工型护岸。

自然式护岸是依照水体本来面貌未经人工修饰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下的护岸形式。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亲水性也更加明显。缺点就是防洪性和安全性较差。

人工型护岸是为了使用的安全达到标准而人为的对护岸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城市的滨水地带为了安全考虑大部分岸线都经过人工处理。人工式护岸大致可分为直立式、阶梯式、缓坡式、分级式四种护岸形式。

在护岸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生态化理念,比如设计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水岸,选择护岸材料时,尽量选用环保耐用的材料,此外植物选择上也应注意种类和色彩的搭配等,创造出丰富的滨水景观,使其更有亲和力和自然感。

3.2 滨水步道的设计

滨水道路可以分为步行道路和车行道路两种,而为了确保步行者的安全,一般滨水空间内部都禁止机动车进入,步行交通也就成为了滨水区的主要行动手段。人们可以在水边散步,看景、触水,并可以随时观看发生的活动,或参与到其中。步行和驻足增加了人们在滨水地带停留的时间,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使亲水空间充满活力。

散步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步行观景需求,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道路尺寸、铺装材质和色彩等方面要协调统一,同时在道路较长的地方可以适当增加休闲座椅和活动设施,丰富步行道的空间层次。

按凯文·林奇的观点,路径是形成城市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散步道作为联系滨水区各个节点的重要路径,特色鲜明、设计合理的道路才能加深人对滨水地带的认知意向。

3.3 环境设施和亲水小品设计

环境设施和亲水小品是滨水景观亲水性设计的点睛之笔,恰到好处的设计能很好地提升滨水景观的格调,同时也让使用者感到舒适、愉悦,为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了方便。

在环境设施的选择和设置上应该注意人的尺度以及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并且要考虑其外形是否与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座椅、标志牌、照明设施、垃圾桶等。

在滨水景观的亲水小品设计中,可以根据滨水景观的类型以及各个年龄段游人的需求设置,如亲水雕塑、景观墙等。在亲水小品形态设计上,可以与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特色相结合,或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对其进行装饰。

4 结语

滨水区景观为人们提供了与水近距离接触的场地,给繁忙的都市人的生活增加了趣味性。亲水性也越来越成为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然而就目前我国现状来看,这一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以后的设计项目中着重对待。一方面要对项目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面的、系统的设计方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为人民提供舒适的亲水空间,提高滨水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林焰.滨水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徐雷.城市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孟东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篇12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营造对策,城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 指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是相对于乡村滨水区、自然状态的滨水而言的, 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产物, 更多的具有人工性的特征[1]。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滨水区域开发建设

我国城市的大部分滨水区由于良好的区位, 优美的景观等原因而成为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另一方面, 全国各类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的山水园林城市[2]的评选活动以及目前世界领域范围内对于滨水地区建设的关注也对我国城市的滨水区建设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城市在滨水景观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如:青岛、大连、南京、成都、合肥、武汉等。广州、温州、济南等城市都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形象[3]。

1.2 城市滨水区域空间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

1.2.1 设计单一, 割裂了城市与滨水区域的联系。

从这些年来我国滨水景观设计实践的成果表明, 许多城市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景观设计或开发建设时都忽略了城市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日益增多的联系:一方面将城市空间与滨水空间几乎完全割裂为两个部分, 另一方面, 自然水域也仅仅作为一项景观要素而定义, 没有通过整合渗透到城市的大环境中去。

1.2.2 强行开发, 忽视原有自然资源。

当前, 在许多城市滨水设计中没有注重原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 开发充满了功利性质。比如对滨水区域任意进行土方加减, 填河筑路, 营造大尺度的人工景观, 不仅造成了资源及经济的浪费, 还使城市滨水区域水系破坏、污染严重, 造成滨水景观破败的局面。

1.2.3 设计忽视地方文化, 地域特色不突出。

城市滨水区域往往包含有历史烙印, 传承着当地的传统文化, 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面对国际化日趋同化的项目开发模式和国内急功近利的开发趋势, 设计往往忽视了潜藏在滨水区域中的其它因素, 如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条件等, 单纯追求现代化, 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2 城市滨水区域的空间景观营造对策———兰州市北滨河景观设计

2.1 现状概况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兰州市北滨河路, 西起西沙大桥头的排洪沟, 东至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南大门, 南段以北滨河路北侧的人行道为界, 向北50m宽的区域范围内, 形成长条形带状绿地, 全长853km。场地土地性质属于城市绿化用地,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415570m2, 从西向东项目总长度为8531m。项目地点因修建北滨河路是就地取沙, 形成很多深浅不一的坑洼地带, 因而地势高差较大, 从3~7m不等。现场水电通讯等公用工程可就近解决, 该工程所需绿化土水, 可借黄河岸边相近位置的。

2.2 项目目标

现北滨河路是由西出入兰州市的主要通道。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决定对北滨河路农沙段北侧进行绿地景观营造, 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及投资商来旅游、投资, 提高兰州作为甘肃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 加大兰州市改革开放的力度。北滨河路生态景观的建设能够实现城市的生态恢复、提升城市景观效果,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目的, 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具有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北滨河路生态景观工程的建设从生态角度出发, 将多层次的植被错落配植, 以植物群落为单位,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植物体系。恢复这些自然因素的内容联系, 最终实现城市的生态景观提升, 改善城市印象,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目的。

本次规划通过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造景手法, 将水体景观作为整体规划的主要元素, 形成特色突出、风格迥异、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区, 将北滨河路建设成安宁区的迎宾大道。

2.3 设计方针

根据兰州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发展现状, 以改善兰州西部区域环境质量, 提高安宁的核心竞争力, 改变游客对兰州城市的印象,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 规划设计遵循“注重生态、合理布局、内容新颖、特色突出、持续发展”的方针, 增强人的生态环保意识, 创建情趣高雅的生态景观, 充分发挥水体及植物树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地关联着城市各种各样的功效区, 具有着交通性、景观性、生态性这3大功能。除此之外, 还要承担继承该区域的传统文化, 更需要满足各类人的审美需求等一些不是属于物质性东西的重任。这反映了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 成为城市形象形态以及城市环境艺术景观的重心。

2.4 设计原则

2.4.1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的原则。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规划布局, 在景观设计中, 为了充分展示景观效果, 必须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设计。应根据地形所处的位置的特性来构造方案。如驳岸如何处理能够趋于自然, 是否合适水生植物生长, 岸域坡斜是否过大等等。水体景观单独靠水体本身是无法成立的, 与河流同时被眺望到的岸边的房屋和树林、远处的山峦和水边嬉戏的儿童等等, 所有的一切集合在一起才构成水体的景观。所以在做水体景观设计时, 不仅只做水体和护岸的设计, 还必须始终把包括护岸在内的水体风景整体作为设计的对象, 突出整体的景观特色。

2.4.2 理念超前, 手法新颖的原则。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 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洲, 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在华东, 黄浦江与东海滋润和催生了上海, 使之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长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在华南, 珠江也促进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珠江三角洲的诞生。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 河流作为重要的环境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生存, 制约着城市发展, 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尽管滨水景观只是一个具有排涝与休闲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 牵强附会, 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故此, 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等各项生态功能, 还要考虑到景观要与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 使滨河景观与历史的变迁有机结合起来, 与城市的风格、市民的风格结合起来, 或彰显大气, 或突出细腻, 或回顾历史, 或展望未来, 是人们在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 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

2.4.3 简洁大方、经济适用的原则。

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自然情趣丰富的湖岸景观, 是整个绿带彰显出自然氛围浓郁的园林造景效果。同时,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作为营造景观的素材, 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建设资金, 同时能够延长景观效果, 达到时间越长景观效果越突出的目的。

2.5 设计理念

根据本次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设计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园为主、以绿为主、以水为魂”。本次规划不但首先满足绿地功能的需要, 而且兼顾游人的行为需要, 设计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不仅使园林景观充分体现其特色, 而且布置了一定规模的区域使游人能够赏其景、游其中、尽其兴。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将水景引入园中, 并进行统一规划, 同时以湖为单位, 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形成风格迥异、景观突出的特色水景园, 使得各水景园景观上相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划中充分发挥现有植物的景观效果, 并增加新的植物品种, 使得绿化景观层次分明、景色多样, 季相变化明显。尽量增加绿地面积, 提高绿地率, 以突出绿色为主要景观。规划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 使得植物与水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形成自然、柔和的景观效果。

水景园区的规划中以水体为主要脉络, 通过对现有场地的改造形成规模宏大的景观水面, 并运用全新的造景手法使得水景变化丰富多彩, 形成有开有合, 有大有小、港湾与半岛相结合、堤与岛相结合的景观水体。设计中注重水体与绿地的融合, 形成水中有绿、绿中有水的布局, 水的动与绿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得整个景观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丰富多彩。

2.6 主要景观

绿带建设将具体结合实际地貌, 将黄河水引入, 达到“修整成湖、堆土成岛、水水相连、隔岛相望”的目的。在宏观景观结构上, 形成“一河一带五湖”的布局结构。其间, “一河”指黄河, “一带”指50m宽的绿化景观带, “五湖”为根据现场情况规划的五个水景湖。

以建设“宁溪绿廊”为主要景观构想, 形成“依山傍水显绿园, 树绿花红伴新城”的景观特色, 成为黄河风情线上的新的明珠。以水景作为全园的核心景观, 通过将黄河水引入, 形成水系并进行地形的处理, 在景观空间上形成开敞、幽闭, 大尺度块状、小尺度线状等变化, 布置较多的堤、湾、洲、岛、滩等, 形成形式不同的水体景观。并在水与岛、水与绿之间架设形式各异的木桥, 将各景点串联起来, 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

3 结语

城市景观文化是现代文化中的一种。随着人们对现代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城市景观设计中应遵从设计的创新原则,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民族和地域中寻找出一些文化的亮点, 恰当地将各种文化方式运用于城市的各景观构成要素中, 在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共存中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 使城市的历史注入新的生命力, 得以延续和发展。

其次, 在塑造一个具有文化特色城市道路景观中, 千万不能忽略了人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一方面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变化和发展, 另外一方面, 他们作为文化主体直接参与了景观的文化表达。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 CERBIN S, BALAYLA D J, DE BUND W J.Small—scale distributionand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of zooplankton in ashallow lake (LakeNaardermeer, the Netherlands) [J].Hydrobiolog, 2003 (4)

上一篇: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下一篇:爱心是一个城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