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2024-07-20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精选9篇)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篇1

滨水景观论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城市空间的灵气之所在,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水为主题的开发和建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河道保护与景观建设在许多城市发展很快。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内目前在城市滨水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态规划以及生态安全策略等角度来展开研究,缺少对城市空间水系本身的认识以及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城市发展中水系的自然属性的观赏性和滨水景观的休闲性出发,分析它与城市发展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发展中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基础。论文在研究滨水景观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法,结合杨凌示范区一河两岸工程的规划项目,即以中国农科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部的渭河滨水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析性研究。第一发展中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开发与建设的一些方法和规律;第二分析研究城市河流的自然形态、城市滨水景观的组成、基本特征以及城市滨水区的安全与城市发展、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第三水域景观的文化性研究;在此...【英文摘要】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aura of the urban space,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urban

landscap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bout water attracted vast attention, and with the grow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 scale,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round the river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many cities.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urban image, expanding urban leisure space, and developing the tourism ect.Domestic pres...【关键词】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英文关键词】waterfront Landscape city design ecology Weihe River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5

ABSTRACT5-6

摘要

1.1

第一章 综合概述10-14

1.2.1 功能作用

研究背景1010-1111-12况12-1413-1414-18

1.2 研究意义10-12

1.2.2 生态意义111.2.3 景观休闲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1.3.2 国内研究

1.2.4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121.3.1 国外研究12-13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及规划设计原则2.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14-16

2.1.1.1 基本概念14

2.1.1

园林美学理论142.1.1.2 园林

美学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142.1.2 景观美学理论

142.1.2.1 基本概念142.1.2.2 景观美学在滨水空14-16

2.1.4.旅游2.4.1.2 旅

间中的应用14美学16

2.1.3 景观生态学

2.4.1.1 旅游美学的实现方法16

游美学的体验空间16-18

2.2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2.2 地方性

2.2.4 第三章

2.2.1 以自然为主的原则16-17

和文化性的原则17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2.2.3 生态优先的原则172.2.5 安全性原则17-18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例研究分析——以渭河杨凌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18-4120

3.1 基本概况18-24

3.1.1 水资源情况

3.1.2 政策条件203.1.3 “一河两岸”开发必要

3.1.5

性分析20-22气候与水文因素分析23思24

3.1.4 地质地貌的分析研究22-2323

3.1.6 自然资源的分析

23-24

3.1.7 人文资源因素的分析3.2 总体规划构3.2.2 营造城

3.2.1 功能与休闲景观相结合24

市周边的生态长廊2425

3.2.3 景观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3.3.1 规划设计依据25-26

3.3.3 设计原3.3.5 规划分析

3.4.1 多

3.3 总体规划设计24-283.3.2 设计理念——回归渭河

则26-2728

3.3.4 规划指导思想27-28

3.4 渭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28-29

维借景——局部特色设计方法29质景观设计为辅2929

3.4.2 以植物设计为主,硬

3.4.3 弱化建筑景观,强调农耕景观

3.5 景观分

3.4.4 强调乡土景观,弱化现代景观29

区规划设计29-32草芬芳区30区30313232-3333-3434-4134-4141

3.5.1 水域观景区29-30

3.5.2 野

3.5.3 亲水景观区3.5.4 芦苇荡景观3.5.6 农田景观区3.5.8 林地景观区3.6.1 护栏

3.5.5 荷花苑景观区30-313.5.7 湿地公园景观区31-323.6 安全设计与园林设施32-343.6.2 休息设施333.6.4 照明设施34

3.6.3 环保设施3.7 植物的种植设计

3.7.2 树种的选择4.1 本文的主要结论参考文献43-46

附表

3.7.1 植物种植的原则34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1-434.2 本文的创新点41-43

致谢

49-50

图46-4951

作者简介50-5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篇2

被誉为文化之都的郑州地处中原,悠久的历史为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引发了居民情感上的共鸣及对历史的深刻记忆,拥有文化内涵的滨水地区更是城市文化的标志,也是展示城市品质的重要空间。郑州银河湾设计以文化为导向,成为城市滨水地区开放空间创造的推进剂。

项目概况

郑州市北临黄河、西依嵩山,“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由于地处中原文化的中心区域,历史上夏、商、管、郑、韩都曾建都于此,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市内有各类文物古迹1 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郑州的自然景观同样闻名海内外,其中的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银河湾位于郑州市东北部,中心区北部及郑东新区西部,处于东风渠的中段,隶属于金水区北林路街道。北临鑫苑路(原北林路)、西接中洲大道、南靠北环路,全长约4km。2004年,郑州市政府投资对两岸沿线进行了景观改造,改建后的银河湾两岸步移景异,桥下银河湾之水流淌于繁华闹市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水系园林走廊。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银河湾在景观、功能上已不能再与城市的定位、形象相适应,因此,需要对这块处于市中心地段的开放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之与城市整体的发展相协调,同时提升土地价值,推动郑州市中心的发展。本次设计针对银河湾北岸地区,依据具体的开发情况选择100m~400m的地块进深,总规划面积约95hm2。

愿景理念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原文化以原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集成性,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神龙是中国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以及中华民族奋进向上的精神标志。河南是龙的故里,龙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尊崇祖先的文化,神龙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之一,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商业文化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商业文化起源都在中原,其中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是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和民间习俗风情。

在饮食文化方面,《梵天庐丝录》载:“晋、鲁、川、滇、豫、粤、苏、浙等省,食各有味道,菜各有拿手,人各有异,处处不同……”,豫菜属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菜系,历史上曾作为宫廷菜而风靡全国,而河南正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银河湾城市设计中,我们并没有漠视与忽略地域文化,当然也不是对历史文化的简单复苏,而是充分发掘中原文化内涵,采取与现代社会生活品质相互交融的方式,使积淀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尽展滨水地区的气质与魅力。

首先,设计着力打造中原餐饮休闲第一湾。滨水地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设计要素的重要边界,它的空间构成应体现城市生活传统,它的设计应体现城市历史文化。设计将传统中原的商业文化和饮食文化相结合,满足现代人的休闲娱乐需求;缤纷演绎滨水,充分激发活力;最大潜能地挖掘土地经济价值,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发展水岸商业经济,引入新型、高效益的产业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城市内精致且极富活力的地区,构成城市未来最引人注目的旅游景点之一;发展夜间经济,营造郑州生活新体验。

其次,彰显“游龙捧珠”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原核心城市的郑州应有一条着重展现龙文化精神的图腾纽带。银河湾城市设计充分顺应银河湾的地理形态,取“游龙捧珠”之寓意,龙头昂向黄河,汲取黄河母亲的营养;龙尾出自郑东新区,延续未来之城的朝气,象征着富贵与吉祥、和谐与奋进,营造了极佳的风水宝地。

布局形态

银河湾城市设计的总体规划结构为“串珠成链”,“一廊、一带、七区”。“一廊”即东风渠景观廊道,在精心营造绿化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性”和“休闲”两大特性;“一带”即银河湾餐饮休闲带,以“餐饮休闲”为主题功能,利用滨水景观的优势强化沿线地块的商业氛围,通过沿河的连续性景观,使南北两岸遥相对应,气势连贯。“七区”即三个公建功能区、两个高档居住功能区和两个教育功能区。其中三个公建功能区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分别位于东、中、西三个区段,主要承担餐饮、休闲、娱乐、购物、商务等高档服务业功能,将建设成为整条餐饮休闲带的功能核心区和景观高潮区。

银河湾特色啤酒文化集聚区位于原奥克啤酒厂地块。根据该地块独特的文化脉络以及地块完整、独立的特点,将其塑造为一处以啤酒文化为灵魂、借鉴慕尼黑啤酒文化品牌营销模式的啤酒文化,尊重场所精神、延续地块文脉、融合参与、体验及品赏等多种感受于一体,营造私密与开放、宁静与活跃、写意与浓烈、高尚与本我的氛围。

功能上利用整个街区幽雅清静的氛围,鼓励以酒吧、咖啡屋、西餐厅、快餐、茶坊为主的休闲类吧坊进驻,逐步汇集世界各地特色风味的高雅主题餐厅。此外还规划了一处啤酒文化博物馆,使人们在品赏、休闲、体验的同时,能够了解世界各国的啤酒文化和制作工艺流程。在啤酒厂地块的西北角规划一栋26层的酒店,既能形成地块的标志性又能与北环路以北的中国网通高层建筑相呼应。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啤酒厂地块东侧考虑了部分房产项目的开发。整体功能上形成以啤酒文化和特色休闲吧坊业态为主、房产项目为辅的综合性地块。沿河绿化带内可适当增加一些小型亲水建筑及平台等设施,发展餐饮、休闲等功能,以此作为圣菲城底层餐饮、休闲街功能的延伸和补充,达到空间上的互动。沿地块中央开挖流线形景观水体,形成公共开放空间。在地块东南角将水面放大,结合铺装、绿化等,形成街角公共开放空间,同时也创造出与“银河北岸”间的过渡空间。

将现有水利学校食堂拆除,规划建设一座郑州市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场所,汇集全国各地包括海鲜、河鲜、江鲜、湖鲜等在内的所有水产品门类,并借鉴国外鱼市场(fishmarket)经营模式,打造水产品的消费“天堂”,将其作为鱼翅皇宫大酒店等高档餐饮业态的补充。

位于经三路东侧的地块主要利用鱼翅皇宫大酒店所带来的聚集效应,有针对性地引入一批国内一流的名牌餐饮,并在空间上形成围合和连接,构成统一的建筑群。借鉴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秦淮河等区域开发模式,将其打造成为银河湾乃至郑州市最知名的美食天地。

将位于花园路东侧地块规划为集商业、餐饮、宾馆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高层建筑主体为星级宾馆,裙房安排商业、娱乐等功能,地块东南侧安排高档酒店。规划建议在花园路交叉口设置街角广场,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集散空间,同时改变目前交叉口交通拥堵的现状。地块东南侧的多层酒店建议采用较活泼的建筑形态,围合成广场的东侧界面。

将位于蓬莱酒店东侧地块开发成高档的景观写字楼,引入SOHO、LOFT等新型办公形态。地块北侧则可开发高层居住建筑,发展单身公寓及高品质住宅等。规划利用四幢高层5A级写字楼围合形成朝东风渠、滨河绿化带敞开的公共开放空间。考虑到地块与滨河绿化带的高差,规划将公共开放空间标高提至6m左右,以屋顶平台作为商务楼办公白领放松身心、商务交流的场所。同时,平台与滨河绿化带以人行天桥加以沟通。

银河北岸位于福彩路西侧,规划以高档的休闲、娱乐项目为主,辅助建设商务宾馆及酒店式公寓,同时借助北林天地带来的人气效应,开发配套项目,形成餐饮、休闲、娱乐、居住服务产业链,将其打造为区域乃至郑州市的“娱乐航母”。

整个建筑群取意“帆船”意向,寓意各项事业乘着东风渠的碧浪驶向未来。其中,酒店式公寓采用朝东风渠层层跌落的建筑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景观资源。从东风渠上看,建筑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最高处达60m左右。

结语

滨水区域是城市物质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设计不仅要注重景观环境的创造,更要考虑居民情感的满足,而中原文化特色的创造有助于营造归属感,形成高人气的交往与沟通空间。郑州银河湾设计是一次以文化为导向的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希望能借助已有的成果总结,对郑州及其他地区的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有所启示。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宜人环境、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郑州银河湾设计是一次以文化为导向的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其特点是突出文化导向在城市滨水地区空间组织布局与功能落实中的联系与纽带作用。本文希望能借助已有的成果总结,对郑州以及其它地区的滨水地区设计有所启示。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篇3

关键词: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功能性;美观性;生态性

1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城市有着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水的动感令人兴奋,水的柔滑另人平和,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也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具有高品质游憩、旅游资源潜质。同时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

2 城市滨水景观经典案例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由于城市化发展、雨水径流排放增加,需要改造升级。项目改造将加冷河从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这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为动植物创造了栖息地。新的河流孕育了很多生物。同时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为碧山公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标识。美丽的生态河岸培养了人们对河流的归属感,人们对河流不再有障碍,恐惧和距离,他们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水体、河流,他们开始享受和保护河流。此外,在遇到特大暴雨时,紧挨公园的陆地,可以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

碧山公园是一个启发性的案例,它展示了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巧妙融合在一起,起到洪水管理、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娱乐空间等多重功用,同时让人们和水亲密接触,提高了公民对于环境的责任心。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濱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每个景观片断的简单的叠加,而是景观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边界的连续性和可观性十分关键,令人过目不忘。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3.1、规划指导设计,局部服从总体

充分认识项目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项目的建设标准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保证项目服务功能和整体效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远期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构建景观布局,避免功能区进入生态控制线。

3.2、美观与生态并重,坚持可持续的设计方式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破坏为目标,以创建生态绿化项目为核心,规划功能设施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与自然和谐的滨水空间,不破坏自然滨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滨水空间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使之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在水土保护、景观、节能、材料等设计上,全面体现环保、节能、绿化的设计思想。

3.3、体现场地休闲性和亲水性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给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同时人类对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水岸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4 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

项目工程设计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标志,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格局的形成多数都是人类设计的(即所谓规划),但设计者们却并未曾经历过高度的城市化,因此所设计的“现代化”城市在格局上是不可能完善的,特别是与景观有关的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

滨水工程设计配套堤岸、软基处理、景观、给排水、结构等诸多专业,工程内容复杂,为满足工程的功能和使用要求,需要众多的堤岸专业队伍与景观专业队伍,结构专业队伍协同作战,以解决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众多的配套专业系统需要综合协调和专业系统之间合理衔接。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4.1、遵循规程规范、合理运用技术指标

严格遵循设计规程规范,合理运用各项技术指标,建成环保、低投资、功能完善的精品工程。工程设计积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性、体现技术的先进性,避免工程返工等不良现象,降低工程的造价,减少对沿线生态影响,响应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4.2、不断优化设计、贯彻动态设计思想

设计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细则、守则、程序执行,提高设计资料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意识,在设计中根据沿线地形、地质特点、不同设计阶段要求,不断完善优化设计,树立精益求精、动态优化设计的理念,确保设计质量。

4.3、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结合本项目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特点,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工程投资规模。在设计中要树立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既要充分认识本工程的重要意义,建设标准高、质量好的工程,又要合理使用技术标准,选择技术方案,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通过对自然、人文、社会、城市等多方面文化挖掘和梳理,滨水空间可呈现“水源保护、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经济交流”等多样化主题特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滨水景观元素的设计,合理营造公共亲水空间,务求细心体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综合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出最经济、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为城市建设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余昱主编 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 2008年 ISBN 978 -7-5381-4965-4。

[2]《园林工程》杨至德主编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ISBN 978-7-5609-4175-2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规划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滨水区 景观 生态规划 金鸡湖

论文摘要:景观学在我国是新引入的一个设计学科。它使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能更好地树立这样一个概念: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孤立地进行“线性设计”。本文以苏州金鸡湖景观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城市滨水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日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发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整体优化的观点,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生态规划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

一、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苏州金鸡湖景观

苏州古称“烟水吴都”,历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美誉,因而水乡风光成为“吴风景”的重要特色古苏州以园林、曲水见长,均在“尺寸之地”内做文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向东西两翼发展,均是以现代规划理念设计、发展的新城镇格局;建筑、市政道路、城市景观设计各方面均有别于苏州原有的古典特质。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部,西距苏州古城约4km,水域面积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还大1.88kO,是构成苏州工业园区新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市总体规划中最大的市内景观区其规划目标是使金鸡湖成为以游憩活动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并作为苏州市未来现代化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规划总面积11.38km。苏州金鸡湖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在于:

1.景观的二元性

金鸡湖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设定有别于传统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景,而成为表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缩景,同时通过引进西方园林景观的精髓开发一个全

新的新苏州形象。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内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景观设计在尊重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休闲、生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正符合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2.景观设计中注重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城市外环境空间与建筑内空间、建筑与建筑相邻空间是不同的。它是在更大的一个范围内调合各种空间使用要求(如建筑、树木、广场等),对空间进行划分、支配与使用。在金鸡湖景观规划工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典型空间的处理来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共存。

(1)开放与围合空间

水巷邻里、金姬墩、玲珑湾,因为主要为居住区的居民服务,相对要求宁静、休闲的氛围,因而考虑定性为围合空间,在沿湖岸处与周围岸边有一定的低障阻隔;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湖滨大道、望湖角、波心岛为开放空间,以满足市民集会、演出、散步、娱乐的不同使用功能。

(2)沿湖边缘线空间

金鸡湖沿湖湖岸线曲折漫长,在设计中分为轻质、硬质驳岸体系,大部分将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区域考虑建筑、绿地与湖面的组合关系,设计了一些硬驳岸。

(3)车流与人流空间

金鸡湖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车流、人流系统与景观本身的关系。金鸡湖外围为宽阔的42.5m的城市干道,进入沿湖100~250m范围内则转入城市支路与步行道系统,这样能保证湖区的休闲、宁静。

(4)景观空间

处理上注意步移景异,防止为追求某种几何图案而出现生硬的、不人性化的空间,比如:所有道路均有意识地进行曲线化,空间之间的.转化通过坡池、材质、高差的变化,沿湖散步道系统分上、下二层等。

3.设计哲理

金鸡湖的景观设计通过采用最为精巧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大自然景观元素的感受,使用当地建筑风格来与苏州旧城相呼应。但同时以一种国际化的现代手法进行诠释金鸡湖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要求。在金鸡湖的景观设计中细部设计都非常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与建设。植栽设计也尽可能采用本土品种并考虑了全年候不同季节的植栽设计。

4.世纪广场的生态设计手法

金鸡湖世纪广场位于老城区附近的苏州工业园的未来中央商务中心的心脏地带,该处不仅作为主要林荫大道的终端焦点也为周边的未来写字楼区提供了一个休憩放松的城市绿洲。世纪广场的设计概念意在加强与苏州老城内古典园林的对话但是同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空间框架来体现一种现代生态的气息。充分利用基地突出的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在与林荫大道呼应的位于草丘顶上的同心中央广场,与水平的规整设计的乔木植栽带之间创造了许多小型的空间作为人们的休憩座椅区。作为特色地景的草丘,周围环绕着两条步道。一条步道临着带状弯曲而平静的水池,在周边开放性的空间当中提供了一处独到的静谧之地,而另一条步道则采用纯朴自然的铺地以及非规整的乔木丛来加以强调以在树木成长之后创造一种围合感。这两条步道的设计旨在人工与自然的空间之间建立更为合理的过渡与联系。在世纪广场的总体框架中通过四季植栽的配置以及利用银杏树的多变纹理色彩创造四季的不同意趣,这些运用生态手法塑造的景观元素强调了不同时间段空间景观变化的重要性。

二、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通过金鸡湖的规划理念可以看出滨水区生态规划原则应至少满足如下几点内容:

1.以生态性为规划理念,结合艺术性和多元性规划设计以开放性、经营性、功能性、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规划的理念为原则,其中以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为要点。在“生态性”理念指导下,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作为宗旨,充分利用本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保证一定比例的植物用地面积,营造以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生态保护的切实效益,控制游客数量。在充分尊重现有场地肌理的基础上,以生态恢复手段为主,结合各种必要的人工生态措施完善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体系,使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呈现典型原生态的特征。苏州金鸡湖在景观生态规划“多元性”理念指导下,合理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尽量创造多样的用地功能,完善、丰富生态保护区的用地结构。以建立观光湿地、休闲绿地、赏鸟湿地保护区域、观光水域、会议展览五大类主题功能进行景区规划,创造一个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旅游、休闲、会展、居住综合性开发区。在“艺术性”理念指导下,综合本区自然资源、现状用地的特点,艺术地确定整体空间景观形态。在具体的设计主题、形象立意、结构布局、空间组织、交通方式、建筑设计、绿化景观等技术环节中应用艺术的设计手法,创造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空间,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空间的典范。

2.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设计指引规划控制指引,指为了对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对用地进行了地块划分并按地块进行设计指引。在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按场地特征的不同分区恢复生态环境,以使生态的恢复适合于这一地区。同时根据生态系统的分区特征,分别恢复生物多样性系统,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环境。另外,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色彩上对开发强度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体上的控制和指引,从保护整治与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与使用的空间管制。从金鸡湖的景观生态规划来看,以观光为主要功能的观光湿地是公益性用地,以人工湿地为主。保护现有的水杉林,设置木栈道穿插其中供游人游赏散步。在现有水塘的基础上,在尊重原有场地肌理的前提下,结合人工湿地,营造水生植物园以及水生植物生态污水净化系统试验园,达到观赏与生态科学教育的目的。休闲绿地则以植被的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进行原场地的生态环境整治,适当建设设施并引导游人合理利用。赏鸟湿地保护区域,以保护为主,维持保护现有的鸟类栖息地,同时人工堆岛制造滩涂,以便吸引更多的鸟类,但游人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公园内原有的水塘与金银湖相通形成观光水域,保留其原貌并建设观光设施。从以上可以得出在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指引将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明确而有力的帮助。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水资源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3):75~77.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篇5

太原城市滨水区建设治理的综合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灾害防御能力

对太原市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治理工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增强城市灾害防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滨水区进行大面积的生态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 者:齐冬霖 QI Dong-lin  作者单位: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山西,太原,030002 刊 名:自然灾害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年,卷(期): 14(3) 分类号:X2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   汾河景区   水系   生态环境   灾害防御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要点论文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日益受到关注。对城公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有限的利用空间内,建设小型的生态城市,在提供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的同时,对土地进行有效利用,符合我国城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进行简单阐述,并重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要点,以期推动我国现代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城市是衡量现代文明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城市的规模与数量大幅增加。城市公园是现代城市最为健康的环保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是将城市居民日常活动与建筑结构进行小层次整合,最终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绿色建设与环保节能的双赢目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十分必要。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探究 篇7

1 城市与滨水区发展进程

水体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城市水系多呈集中式面状、条带状分布,通常影响着城市的肌理结构。其次,滨水绿地是城市与水体的过渡带和连接带,是串联城市中呈斑块状分布绿地的纽带,往往成为城市的景观轴线、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构筑地域景观特色、形成城市意象、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第三,因滨水绿地处于水陆的过渡区,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交接地带,生态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与城市功能的复合性使得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应当慎重对待。

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变得错综复杂,城市因水或兴或衰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那些邻近城市的水体逐渐被城市包围,与之俱来的是城市滨水区的高强度开发,继而导致城市滨水区的逐渐衰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区和盲区。

2)高度紧张的城区用地问题突显,侵占或填埋水域作为建设用地,城市蓝线与其他城市用地控制线组织混乱,城区水面面积急剧减少。以徐州为例,市区水面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5.8%下降到了2004年的3.5%左右,近年来还在不断下降,河流存在严重的填埋、覆盖的情况。

3)滨水区是陆地和水体交接地带,有着陆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水陆之间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生态复杂性和敏感性,城市建设活动导致水体污染、生态失衡,滨水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4)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使城市中滨水绿地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活动却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5)城市滨水区是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区域,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独特人文景观的展示廊道,遗弃和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滨水区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 国外针对滨水绿地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与实践综述

国外对于城市滨水区的研究与实践多围绕着滨水区在城市更新与复兴中的地位进行。回顾国外城市滨水区域的演化,可概括为:自然形态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滨水区开发三个阶段,是一个由繁荣到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1]。

西方城市最早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来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不乏滨水绿地的建设。1840年唐宁提出“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肺’”的观点,呼吁建设城市公共绿地,以始于英国的城市公园运动为起点,城市中建立了各类公园改善环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典型代表。1880年奥姆斯特德主持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用河流及滨河绿色开放空间把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将河流自然演进过程与城市空间拓展相结合。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将运河水系作为城市核心区外围的保护缓冲带,与绿带结合串联起城市景观。此后的“绿道”“绿带”研究均重视河流以及滨河绿色空间在城市中的生态与社会效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被誉为启蒙人类环保意识的杰作,书中作者用犀利的言辞批评了化学药剂等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2]。英国风景园林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从流域的角度对滨水环境规划做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在不破坏水资源的情况下开辟滨水游憩设施,推动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规划[3]。美国景观设计师西蒙兹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中说明了水体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重要地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自然水系进行合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增强城市与河流水道的联系,“把‘蓝道’包围在宽度有变化的带状开放空间去……”[4]。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保护和历史保护运动促使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城市滨水区的复兴运动,衰落的城市滨水区被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替代,居住、游憩、办公、商业等功能在滨水区得到整合,如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开发、圣安东尼奥河改造、英国的伦敦港区开发等项目。

德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概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都针对滨水绿地、滨水开放空间做了研究与实践。目前,西方城市滨水区已从局部景观改造发展到针对流域、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融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注重水环境的系统性、生态性和多目标性,以及自然资源保护、雨洪管理、滨水景观营造、滨水用地多功能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等方面,已形成相对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3 国内针对滨水绿地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与实践综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滨水区建设起步要晚很多。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滨海、临江发达地带开始了城市滨水区域建设。90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扩张和更新,开始借鉴外国滨水区建设经验进行滨水绿地建设,迎来滨水绿地开发的高潮。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扩大导致的建设用地紧张使得城市用地开发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加之市民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构建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之一。与国外在衰落、荒废的滨水地区进行景观改造相比,国内滨水地区建设最大的不同是在尚未完全衰败荒废的滨水区进行。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倡导构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环境。滨水绿地景观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编制的北京市永定河《绿化景观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以安全行洪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载体,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以生态屏障为目标,林水相间,以绿养水,因势利导”的滨水绿化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5]。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致力于以水为核心组成部分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保护利用水系统、雨洪管理与利用、滨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别指出维护和强调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滨水游憩绿地建设的重要性。在处理城市与水体的关系方面,他提出“以水系为基础,组织城市功能,构建城市生态,使水充分融入城市形态,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休憩环境。”[6]景观都市主义者认为应合理利用城市水系这一自然资源,“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利用自然水系生态过程来设计……在这一生态景观基底上,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游憩场所[7]。”其他针对滨水区以及滨水绿地的研究,集中在滨水区与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自然生态滨水景观、滨水区的多目标规划、历史保护与文化振兴等方面。

4 总结与展望

自城乡一体化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徐州这样的中型城市,城市框架的拉大为城市接近真山真水创造了条件,也造成了自然水系的污染与破坏,或是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充分。针对城市滨水区出现的种种问题,亟需通过滨水区改造实现用地功能转型,成为新兴商业区、公园绿地,使衰落的滨水区重新融入城市肌理,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

总而言之,梳理城市水系脉络,挖掘景观可用水资源,保护现有自然形式的河流,对城区范围内污染水体进行治理,建设符合地方山水格局的滨水绿地体系,并将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形成城水和谐、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滨水绿地的研究与实践,并结合城市发展新趋势探究城市滨水绿地建设的意义,指出了滨水绿地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麟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J].时代建筑,1999(3):83-87.

[2][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美]约翰.O.西蒙兹.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尹伟伦.北京市永定河绿化景观专项规划[Z].

[6]俞孔坚,张蕾,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5):28-32.

城市滨水慢行道景观设计研究 篇8

关键词:滨水;景观;慢行道;厦门

中图分类号:TU98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161-02

1 概 述

近年来,城市绿道理论体系趋于成熟。在深化城市绿道与功能空间、市民生活的过程中,城市慢行道的概念逐渐形成。城市慢行道是以路、河等线性空间为依托,构成的线性绿道体系。滨水慢行道强调城市水系的活力,拓展市民休闲活动空间与场所,增强城市功能区域的交通联系,营造城市生态廊道和景观视轴。滨水慢行道还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拓展起到控制作用。因此,加强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探索

2.1 设计原则

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要把握生态原则、体验原则、文化原则。生态原则,要求滨水慢行道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构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场所的功能,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系统和滨水生态系统。应结合河道水文开展设计,提高滨水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体验原则,要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通过植物的色彩和芳香,景观铺装的材质,潮涨潮落的水文变化,风声、雨声、虫鸣鸟叫的听觉体验,增强人们对慢行道的感官体验。慢行道具有散步、锻炼、步行等功能,慢行道与居住区、商务区的连接,促使人们获得便捷的交通。慢行道营造的私密空间和交往空间,吸引人们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文化原则,即是城市滨水慢行道能够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底蕴,展现场地中的故事,激发人们对物质空间基础上精神情怀的体验。

2.2 设计理论

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应遵循景观格局理论、行为感知理论和场所精神理论。景观格局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廊道组成。斑块,即是城市中各类绿地。基质,即是城市的山水环境和自然风光,廊道是城市中具有线性特征的绿地。滨水慢行道属线性廊道,具有分隔景观基质,联通景观斑块的功能。滨水慢行道在城市景观格局中,具有输送物质能量,构建连接通道的功能。滨水慢行道的分隔和联通作用,增强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行为感知理论认为,关于自然环境的感官体验是推动景观游憩的关键要素。滨水慢行道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应根据人的行为特征开展设计,通过植物景观、铺装景观、滨水景观的色彩和材质,激发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增强场所中人与自然的互动。

场所精神理论认为,场地景观应表达地域文化,展现地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滨水慢行道景观要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场所空间的文化氛围,通过隐喻、再现、象征等手法,表达人们对历史的尊重。

3 厦门海沧滨水慢行道景观设计

3.1 现状分析

海沧滨水慢行道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滨海沿岸,东起海沧大道,西至滨湖北路,全长约4 km。海沧滨水慢行道环绕海沧内湖(北湖)设置,穿越滨海住宅区、商务区、城市公园等重要区域,与东屿村隔湖相望。海沧滨水慢行道周边现状呈现若干特点。

首先,城市人口密集。海沧滨水慢行道沿途设有中骏海岸、海景国际、加州海岸等城市住宅,以及鼓浪屿酒店等城市商业综合体,人流、车流较为密集,给局部交通带来较大压力,市民短距离出行时间较长。

其次,现状植被良莠不齐。海沧滨水慢行道沿途设有居住区绿地、商务配套绿地、城市公园(202台地园)、城市街头游园等公共绿化。202台地公园树木丰茂,景色宜人,景观品质较高,其余公共绿地植物种类单一、长势较差,部分绿地已废弃。沿海沧滨水慢行道散步者逐段废弃的步行道,铺装以砂石为主,宽度约1~2 m。

第三,滨河区域水质出现污染。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滨河水面局部出现富营养化。沿海防风林的未成体系,导致滨河景观乔木经常遭受风袭,养护管理难度较大。

此外,滨水区域尚存在局部破旧民房及附属建筑,部分民房为传统风格,虽未能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但体现出地域建筑的风貌,具有保留价值。

3.2 滨水慢行道

根据现状分析,海沧滨水慢行道以“交通慢行、休闲慢行、文化慢行”为主题,着重于解决若干问题。

首先,解决海沧滨水沿岸市民短距离出行问题。以现状滨河砂石路为依托,形成环绕北湖慢行步道。同时,将慢行步道延伸至各居住区、商务区,使区域内短距离交通通过滨水慢行步道解决,缓解外围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打造“交通慢行”。其次,修复滨河慢行道两侧植物景观和亲水景观,营造植物生态群落,构筑生态驳岸,形成观赏、游憩、休息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市民创造游憩场所,打造“休闲慢行”。

第三,深入挖掘厦门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的精髓,结合现状场地内的旧式民房,设置历史展览室、服务用房等附属建筑,传承场地的地域文化,打造“文化慢行”。

3.3 植物景观

海沧滨水慢行道景观注重色彩、芳香、声景的营造。色彩方面主要是:以白色为主,绿色相衬的纯洁主题。以白色和黄色组成的明快主题。以粉红与粉蓝组成的高贵主题。芳香方面:在沿河景观中要设置不同浓度的芳香植物。植物的花香、果香、叶香,其浓度是存在差异的。植物芳香分为清香型、浓香型、淡香型、幽香型、甜香型。景观设计中,强调不同花香的植物搭配,同时兼顾考虑植物种植位置与地形、风向、方位等的关系。声景方面:植物与雨的结合营建声景观。将阔叶植物栽植在建筑旁,通过屋顶的雨水打击形成美妙的景观。植物与风的结合营建声景观。考虑松柏等容易发出声响的植物栽植在风口,形成美妙的声景观。

3.4 亲水景观

亲水景观是海沧滨河慢行道的亮点。根据滨水区域高程与水位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式、亲水式、台地式。

部分滨河区域陆地与水面顺畅衔接,形成涨潮与落潮的水位变化景观。这些区域适于采用自然式慢行道。自然式慢行道分三部分。滨水部分为自然湖岸,设置鹅卵石、砂石,种植低矮的滨水植物。随着地形坡度和高程的增加,远离水面的区域设置植物自然群落,以耐水湿的乔木和灌木为主。中间为慢行道,采用塑胶跑道铺装,两侧为花岗岩侧石。植物群落区靠近城市用地,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高度,以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等形成密林。植物群落区增强了滨水慢行道与城市用地的分隔,使滨水慢行道更为幽静。如图2所示。

部分滨水区域水位相对稳定,适于采用亲水式慢行道。慢行道紧邻水面,采用塑木铺装。塑木是高分子合成材料,具有防水、防晒、防腐的特性。坡地群落紧邻慢行道,结合地形设置灌木、小乔木、乔木,形成滨河植物景观天际线。在坡地群落外围是滨河公园和健康绿道,滨河公园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健康绿道可开各类健身活动。如图3所示。

部分滨水区域水陆高程较大,则采用台地式慢行道。慢行道由亲水木平台和木栈道组成。亲水木平台从驳岸中悬挑出来,伸向水面,为人与水面接触创造条件。木栈道设置在台地上,慢行道紧邻木栈道。在木栈道和慢行道另一侧为密集的植物群落。

本项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水陆高程关系,设计了三种驳岸形式。通过滨水步道、木栈道、亲水平台的设计,增强人与水面的接触。通过植物群落的密集种植,增强滨水慢行道的幽静感。如图4所示。

3.5 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是海沧滨水慢行道的附属设施,主要涉及驿站、景观雕塑、标识系统、灯饰等。

驿站是滨水慢行道沿途的综合服务点。海沧滨水慢行道中,每隔1.5 km设置一处驿站。驿站提供休息、茶饮、充电、自行车租赁等服务。驿站由场地内传统建筑或废弃建筑改建而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使建筑掩映在树丛中。驿站采用全透明玻璃表皮、天窗等设施,增强建筑的透明度,减少室内采光能源消耗。

景观雕塑是体现地域文脉的重要途径。海沧滨水慢行道景观雕塑展现出传统底蕴和时尚文化。传统文化侧重于展现渔民生活,如以垂钓和捕鱼为主要特色的情景雕塑。时尚文化侧重于展现海沧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金属、塑料、玻璃等现代材料为主,如自行车雕塑等。

标识系统在滨水慢行道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够体现慢行道的景观主题,又对区域环境设置具有标示和识别的作用。海沧滨水慢行道的标识系统以绿色为基调,展现出生态环保的寓意。指示牌中设置了传统回纹造型,体现出海沧的历史文化和底蕴。指示牌主体采用金属材料,又具有现代时尚感。

4 结 语

众所周知,滨水慢行道对城市生态格局优化、交通压力缓解、休闲空间拓展具有积极意义。厦门海沧滨水慢行道依托原有沿海步道、现状城市绿地开展设计,体现出“交通慢行、休闲慢行、文化慢行”的理念,通过植物景观、亲水景观、附属设施的设计,达到较好的效果,成为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的范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论文写作中,受到海沧环湖公园设计团队的积极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兴赟.河道、绿道、生活道——通过构建滨水公园及绿道慢行系统 引导都市慢生活[J].浙江建筑,2014,(3).

[2] 崔彦权.寒地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规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 学,2014.

[3] 张文婷.北京滨水绿道慢行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 学,2013.

[4] 韩凤伟,张志丹,黎小艳.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A]. 城市时 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 通规划)[C].201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篇9

在实际进行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时,还应加强建筑视觉形象设计,以便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突出历史建筑。以西安的大雁塔为例,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瑰宝,在未进行周边环境设计前,其受地形、道路等因素的限制,即便建筑本体高大,依然难以从距离最近的建构筑物上看到全貌。为改善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时,以大雁塔为核心进行了南北广场等项目的新建。按照单体整体形象的最佳欣赏视觉规律,其周边130-200m的区域都能较好地进行塔的欣赏。但在未规划之前,仅能从慈恩寺看到大雁塔全貌,而慈恩寺并不对外开放。为解决这一问题,突出大雁塔的标志地位,周边环境构筑物设计均保持高度不超出大雁塔,同时保证广场尺度在65-130m范围内,以确保市民能够从广场以更加广阔的视角观赏塔的全貌。

4.2适当迁并周围历史建筑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历史建筑得到了零散分布,导致其容易被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所吞没,同时也容易导致建筑被现代建筑群孤立。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适当进行周围历史建筑迁并,如按照时间或当代传统进行排列,以便形成更具秩序感的历史氛围[3]。采取该种措施,也能使建筑之间形成相互映衬,使历史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西安政府在进行大雁塔周围环境规划时,就完成了城市“唐文化轴线”的打造,以西安十三朝帝都历史为轴线,打造了完整的传统建筑体系。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在轴线上建设能够体现唐文化氛围的建筑物和景观小品,促使慈恩寺、大雁塔和城市北端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相呼应,形成了城市的珍贵文脉轴线。

4.3合理开辟建筑周围道路

在历史建筑周围,还应完成尺度适宜的道路开辟,以便使道路在空间上将历史建筑与其它建筑隔离开来,作为建筑的保护界限,使建筑得到突出。在此基础上,为避免历史建筑成为孤岛,还应加强道路尺度控制,保证建筑能够与周围形成视觉贴近。比如在道路处理上,可以结合历史建筑特征进行合理铺地处理,以便使建筑空间形象得到扩大,更好地烘托建筑所在环境的历史氛围。例如,北京市在大钟寺周边环境设计方面,就通过开闭三环路将建筑安放在干道旁,获得了明显的视觉效果。西安在大雁塔周围道路设计上,将其北广场与最北端城市干道连接在一起,广场两侧设计了游人行走区域。而广场平台将南北九行里坊连接成一体,不仅能够展现出唐代城市的宏伟街道景象,同时也能展现现代西安的繁荣昌盛形象。

4.4重塑建筑周边城市空间

在历史建筑周围环境设计上,还要实现建筑周边城市空间的重塑,以便唤醒城市居民的历史情感和记忆。为此,还要在环境设计中加强传统元素的运用,通过地景、色彩、材料等各种元素实现历史文化内涵延伸,同时加强对建筑承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表现,以便使历史文化得到延续。在该方面,西安唐历史文化区就在专门时段开放文昌门段的顺城巷,用于表演和展示陕西地方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大雁塔造型艺术体现上,则采用了水体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景观小品、雕塑等充满唐文化气息的建构筑物设置,对唐代朗园环绕、朴素典雅的建筑特征进行了继承[4]。采取该种方式,可以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展示传统文化艺术的公共空间,促使民众得到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继而更好地加强对建筑的保护。

5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做好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才能维护城市的历史氛围,保证城市空间得到合理过渡,从而使历史建筑得到全面保护。为达成这一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加强环境分析、建构筑物划分,并对环境功能进行合理整合,完成环境原型要素的重构。采取这些措施,才能为城市历史建筑提供真正的保护空间,确保城市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徐晓晨.西安近现代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5(24):179.

[2]赵龙历史意匠.规划:历史建筑保存地景观环境再生与设计表现力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06):24-28.

[3]许熙巍,夏青,蒂姆希思.让历史空间重获活力的尝试——记天津大学&诺丁汉大学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课程交流[J].中国建筑教育,2015(01):78-86.

上一篇:陈氏奠基仪式致词范文下一篇:秦市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