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

2024-10-13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通用7篇)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 篇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配套的市政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也趋于完善,在现代的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是突出沿边景色,另外还要维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人文景观。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既有生态环境得到维系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流失,总是城市工业化大发展的伴生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既要“经济效益”,也要“青山绿水”的观念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生根,这就要求在改造河流时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式,用“软性的”或“多自然型”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河流改造。

现代建造的河道景观,在铺装河底时不再完全使用混凝土来完成,河流的走向也不似以往那样僵硬笔直,而是做成有宽有窄的弯曲蜿蜒的形态,还适当的在水中建造小岛,或者制造出一些浅滩和深潭,用这些造型来增添河道的自然美;在防护和加固河岸时,采用的是生物固坡的方式,能避免使用工程固坡带来的生态破坏,使得人工河流在拥有自然美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2.景观文化底蕴趋于浓厚

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

基于这样的影响,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时,不仅考虑到了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所熏陶。

3.天然无污染材料得到大范围应用

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河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传统的护坡方式和护岸结构使河道坡面被封闭,这样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混凝土作业施工的另一个潜在隐患是隔断了雨水的下渗,人为的将河水集中、聚集,破坏了自然的有机循环。鉴于此,现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一些无污染、渗透性较好的新型材料(石材、石料)进行铺装,并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艺,例如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铺装、用水泥生态种植基创造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用水力喷草技术进行河岸植物灌溉等。

4.功能多样性

现在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已不单单拥有供应水源、防洪排涝这些基本的功用,崇尚自然之美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了滨水景观更多的生活美学功用。如河道两岸的风景走廊,滨水公园的建设及游船码头、亲水岸线、涉水台阶等的配套搭建,现代的河道景观功能更加多样,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 篇2

尽管各国规划界和研究者对开敞空间的解释侧重点不同,但在内涵所指方面还是基本一致的。综合这些解释,联系各国百余年来的实践并结合中国发展的现状,在参考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赞同城市开敞空间的以下涵义:城市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包括各种城市绿地,如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等,河湖水体、城市广场、城市街道以及城市中待建或非待建的空地,以及城市之间的非建设用地,如农田、林地等。它们担负着城市里生活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隔离防灾、通风导流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城市开敞空间包含有生态、娱乐、文化、景观等其他各种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多重目标。

正是因为开敞空间对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有以上诸多功能,在现代社会,建设开辟城市开敞空间已成为各国城市的不懈追求。

2 我国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环境的开发、整治已取得一定成绩,个别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天津、大连)的滨水区已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但总的来说仍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滨水区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艰巨的任务,如何正视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是我们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我国滨水区开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 滨水区开发方式单一

绝大多数城市滨水区仍沿袭着西方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滨水开发方式单一,大部分滨水地带仍被传统性“赖水为生”的产业或资源消费型的水域活动所占据,市民一般无法接近滨水环境,滨水区无法发挥其重要的景观游憩功能。

2.2 滨水区生态系统失衡

由于城市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无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河道、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许多河流湖泊水质开始恶化、变黑发臭,鱼虾绝灭,市民对这种环境只能望而却步。水质变清,恢复原有生态系统是滨水区开发的前提,否则滨水区的开发无从谈起。再者由于人类过度采伐森林、围海(湖)造田,使水域的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多样性面临严重的挑战,致使许多城市面临着水灾、旱灾的危险。如每年长江的水灾,黄河断流就是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果。为了防洪,不得不在水滨高筑堤防,结果既造成工程建设经费的沉重负担,又把市民生活与水体隔离开来,滨水空间质量下降。

2.3 滨水区开发的盲目性、掠夺性

一些城市以水体污染、用地紧张为由,或者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将河道随意填埋或改成暗沟,使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变得支离破碎。另外,由于开发时缺乏整体观念,景观设计手法陈旧单一,滨水面貌千篇一律,表现在滨水景观上的单一化、形式上的程序化;对滨水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利,无法展现滨水特色与城市风格。

2.4 滨水区开发的管理力度不够

滨水权属复杂,往往涉及到诸如环保、国土、规划、水利、园林等部门,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执行统一的建设与管理,在滨水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权责不明,监督不力等问题。国外滨水区开发管理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统筹滨水地区的开发,采用“联席会议”的方式,也即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办公室,由规划部门牵头,包括交通、公用设施、房地产等各行业的代表共同参与,在滨水区开发的整个过程由它负责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建造、招租直至物业管理。

2.5 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滨水功能和形式层面上

滨水景观的理解也多为城市硬质景观,缺乏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景观建筑、行为心理等多角度、多学科的系统研究。

这种单一的、片面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方法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多数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上的盲目性、单一性,也就是上述四点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要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汇,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积极的为我们的设计指引方向。

3 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滨水区与国外一样往往是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早期的城市大多依赖水路交通之便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而沿岸滨水区一带则常设码头、货栈、店铺等,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宋代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就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滨水区沿街的繁荣景象。再如早在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就开挖通航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了联系京城与江南地区的交通动脉,在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市,如杭州、扬州、济宁等都是万商云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纯粹之地。而广州、泉州又因为海上交通的发展而成为最早的海上通商城市。到了近代,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打击下,相继被占,开埠后迅速发展起来。以上海、广州、厦门、大连、青岛等为例,这些城市最早接纳西方文化,最先接受工业文明的洗礼。解放后,由于国家对工业的一贯重视,滨水区因具有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而成为当时城市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对滨水区进行更新改造和再开发,通过滨水区的再开发,在改善滨水区环境品质的同时,也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希望以此孕育更强的经济实力。如上海外滩新景观带、浦东陆家嘴中心商业区建设、天津海河沿岸的整治、南京秦淮河及沿岸地区的改造、合肥环城公园的建设等都是国内较为成功的例子。

从中国滨水区的发展来看,中国滨水区并没有西方滨水区那样出现很明显的衰败景象。中国大部分城市滨水区仍是城市经济、文化活动最有活力的地区。但是如何使滨水区的机能更完善与增强;如何避免重复西方已经走过的弯路;如何更好地提高滨水环境质量,避免千篇一律的滨水景观;如何使滨水区得以可持续发展等等,都是当前滨水区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4结语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相毗邻的特定区域,具有开放性、敏感性、文化性、历史性与多样性等特征。由于滨水区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而成为城市最早发展的地区,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欧美滨水区发展正经历了从发展、繁荣、衰败到再开发的过程。虽然中国滨水区并没有经历很明显的衰败过程及大的波折,但其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和利用较差,建设好的并不多,能够列出来的典型例子有限,许多滨水区未及时有效的建设和保护,处于荒芜状态。目前滨水区面临着环境更新、机能增强、功能调整等严峻任务。第二,水质污染,环境生态破坏严重。第三,驳岸的景观性较差,形式千篇一律,缺乏因地制宜,针对河川机能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缺乏景观化、生态化、亲水性的处理。

从目前滨水区的更新与再开发中,最关键的是要把滨水环境设计与市民需求、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滨水区开发中处理好环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关系,使得滨水区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通过参考一些研究成果,给城市滨水区开敞空间下了定义,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现状,同时阐述了其发展趋势,以实现滨水环境设计与市民需求、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滨水区,开敞空间,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浅谈 篇3

关键词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209-01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这个地段指的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江滨、河滨。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往往是这个城市最有特点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连接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做为中观环境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做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制时,必须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形成物种间的竞争,形成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设计时也应该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也是规划布局的基础。滨水景观交通设计的网络、形态、用途等设计能够直接的反映设计者的主题思想和理念。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要以尽量减少 “路夹河”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包括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因此必须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滨水散步道是形成步行区域的主体,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滨水景观区中的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在滨水景观区的车行系统中,停车场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它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区个性展示与标志方面的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高度应分区控制,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为了保持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者可以考虑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另外应该注意滨水景观建筑的底层架空和局部透空设计,这样能够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使滨水建筑成为滨水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水造就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也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多彩璀璨,更重要的是滋养了生命。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同时多元文化也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城市, 水既是最自然的要素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又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孕育着滨水城市独特的魅力。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滨水景观能够起到对自然的保护,景观的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结合作用。所以说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加强环境安全性,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传统相比,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几点新的发展趋势。

1)借鉴外国优秀的经验。最先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国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第三产业产生,其中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成为了热点。而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在借鉴外国经验的过程中,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行业最大的收获是:产生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建设与地方文化内涵很好结合的滨水景观,开始重视休闲广场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更新滨水景观观念。城市景观的更新要始终以坚持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坚持目标体系的完整性,增强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目标。城市滨水景观观念的更新其更明确的解释就是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保护其历史文化,维持生态平衡上进行景观规划,更新并不是新建景观而是保护和优化景观。

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标准是节约能源、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顺应基址生态环境。目前的滨水景观设计是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添加生态学设计环节,用生态学设计去评价、改良常规设计。

4 我国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生态性不强。虽然我国滨水景观设计有着可持续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生态功能弱化的缺点。城市滨水景观可以使得人们生活更舒适便捷,同时也影响了附近水域的生态特征。很多自然形态的河流被人工截弯取直,被填埋,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2)功能设置单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滨水区改造中,主要的侧重点仍然是落在水系的防汛、灌溉、交通等基本功能上。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使居民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休闲游乐场所就需要处理好基本功能与景观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

3)规划中人性化因素少。当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者仅仅对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绿化设计等客观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因此“人”必然是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滨水景观设计应从绿化、交通、护岸堤、滨水建筑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滨水区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多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更新滨水景观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程晓山.城市公园的生态型泊岸设计[J].广东园林,2006,1:14-17.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5.

现代景观设计有哪些特点? 篇4

1)构成的多要素

自然与人文,诸多元素的综合刺激.

自然要素:包括物理元素(空气、山川、自然风景等),构景材料的机理和质地

人文要素:创作意象和环境人文成分,如社会风情、民俗、伦理观念和宗教意识,环境通过这些要素与观赏者进行文化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

2)时空存在的多维性

空间的广延与无限性,

季相,时相,位相,人的心理运动所形成的时间轴(历时性的可逆心理变化) 。

3) 评价的多主体性

评价者:设计者、经营者、公众

评价: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评价

4)使用者的多种需求与多方位适应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 篇5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模式,这是在历史催化下的产物,与周围环境及自身的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注重历史延续,开创特色未来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应该体现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变化。城市建设大多是在城市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历史不能被否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要科学的有意识的发掘、利用和保护,使得历代所经营创造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得到延续,同时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既符合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进步感的城市空间。所以在进行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时,注意保存城市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珍品,使其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绿地规划中可以放置一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沉淀感的小景来营造场地的历史氛围,可以是一片斑驳的墙面,一块当地的老石或是一棵枯树。

2 体现人文精神,注重视觉感受

城市是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任何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使城市建设与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体现人文精神,

人们都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所以景观的视觉和谐也非常重要,所以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尽量使城市景观在各个方面的不同方向和不同视角下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3 尊重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中应该尊重自然资源,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以自然景观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钢筋混凝土营造的硬体空间,使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为人居环境注入生命活力,创造特色环保城市。同时通过合理的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形成安全的距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 协调统一与变化,开创多元化发展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 篇6

误区之一规划选址不当

住宅的建设位置应该方便生活、居住环境安静、安全、优美、舒适,近几年,有些地区开发商把住宅建设地点瞄准了市中心繁华闹市区一带,见缝插针,在市中心区附近相继建起了高层住宅。这些地区商业、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但也存在交通拥挤、嘈杂、污染等方面的问题给居民生活、休息带来很大影响。建筑密度过大,会给城市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综合起来看,在市中心建住宅对城市规划不利,对居民生活也并不是很好的,城市规划部门应对其进行控制。

误区之二高层住宅建的太多

一些开发商为了在有限的用地上多建住宅,大城市中高层住宅建的越来越多,尤其在好的地段上几乎都建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并不是不能建,但要因地制宜,尽量控制,不宜多建,因为高层住宅一是造价高;二是不方便生活,尤其在当前垂直交通设施(电梯)和建筑设施质量尚不理想的情况下,高层住宅很难能保证设备设施的使用效果,如果一旦停电或电梯设备出问题,将严重影响住户的使用。另外,高层住宅对人的心理健康等方面也不是很有利的。因此,高层住宅不宜多建,高层住宅也不比多层住宅好用。

误区之三日照间距不够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住宅间距有明确规定,有些城市对住宅间距做出地方规定,如哈尔滨地区按国家规定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应为房高的2.15倍,但哈尔滨市规定新区住宅日照间距为房高的1.8倍,旧区住宅日照间距为1.5倍,明显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有些开发商为多建房,房屋的日照间距1.5-1.8倍都不能满足,致使低层住户基本不能得到日照。层室得到必要的日照是人健康生活的需要,尤其北方寒冷地区,对于老人、儿童日照尤为重要。国家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是科学的,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误区之四七、八层住宅不设电梯国家“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七层及以上住宅或住宅人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目前有些城市建成的住宅大多数为七、八层的中高层住宅,而这种住宅几乎都不设电梯,明显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为什么国家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七层以上住宅必须设电梯,这是经过专家研究论证而做出的科学决定,其主要原因是从生理学观点分析,正常人登高能力是受限制的,根据对健康的一般中年人实测,当登高16米以上,就会出现抬腿困难、喘气等现象,何况老、弱、残者、儿童及搬运重物时就更困难了。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均能较严格执行规范,而有些城市几乎没有执行这条规定。

误区之五大进深出现“黑屋”和采光不足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住宅设计采取大进深平面,有些住宅进深达15米以上。大进深既有利于增加住宅容积率,多出面积,也有利于住宅节能,但必须在满足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条件下加大住宅进深。目前,一般常见的大进深住宅,往往中部出现“暗厅”,或房间的形状狭长,中部采光不足。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无直接采光的厅,其使用面积不应大于10平米。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厨房的采光标准规定窗地面积比为1:7。有些大进深住宅无直接采光的暗厅面积大于10平方米,甚至有面积 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的大暗厅,显然违背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一些平面设计为了避免出现面积大于10平方米暗厅,而采取中部暗厅开口,形成狭长的大房间的变换设计,不仅房间使用不合理,也不能满足房间采光标准的规定。因此目前出现的大进深住宅设计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是值得研究的。还有的住宅设计,一套住宅所有居住空间均为不好朝向,不符合住宅设计规范中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的规定。这样的住宅(尤其在北方)是不允许出现的。

误区之六多、高层住宅中做跃层式

大多层、高住宅中,设计跃层式住宅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跃层式住宅一般是在独户式二、三层住宅中,在户内设置楼梯为垂直交通,而在多层、高层住宅中均设置公共的楼梯和电梯,户内就无需设置楼梯了,一般每户在一个层内布置房间,完全可以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目前在多层、高层建筑中出现的跃层式住宅,主要是为追求变化和气派的室内空间,并无其它功能的要求,

在户内设楼梯的跃层式住宅不利于老弱及儿童上下使用,且楼梯要占用一定的房间面积,对于面积不太大的住户便不适用,单纯为追求形式,在多层、高层住宅中做跃层式是不可取的。

误区之七每套住宅面积过大

我国目前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约为8-9平方米左右,按4口之家计算,每户建筑面积为70-80平方米左右。这样的建筑面积可以设计为两室一厅,对三口之家基本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了。目前新建住宅建筑面积有愈来愈大的趋势,开发商要求设计每户建筑面积100至200平方米的住宅,除动迁户外,小面积住宅不多,并且说大面积住宅好卖,不知这种住宅市场能维持多久。目前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除少数人外,大部分居民的经济水平不高,许多城市还存在住房很拥挤、破旧的住户和相当多的无房户,住房贫富不均的现象也很严重,应提倡适当的住宅套型面积标准,增加建房的套数,来满足社会多数工薪层居民的需求。因此,住宅的居住面积标准也不可能太高。住宅面积不是越大越好,能满足居住功能要求也就可以了,最多每人有一间房子就足够了,房间面积也不用太大,有的住宅起居厅的面积达40-50平方米,是否太过分了。我认为应多建每户建筑面积70-80平方米标准的住宅,适合一般住户需求。

误区之八住宅二次装修狂热

住宅室内装修有愈来愈“升温”的趋势,而且进户后有些人将原墙体、设备进行大量的拆除、改造,一般需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有些住宅室内装修选用高档材料、设备、灯饰,豪华像宾馆、舞厅。住宅室内装修过于华丽并不见得好,住宅室内主要为人们家庭活动、工作、休息使用,以简单、大方适用为好,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住宅室内装修一般都比较简单,墙面以涂料、墙纸为主,没有什么软包、硬包,甚至连门脸都不贴。应该说发达国家居民的经济条件要比我们强,但并没有在住宅室内装修上花费那么大功夫。也可能我们与国外人的思想意识、消费观念不同,但无论从使用上和经济上把室内装修的富丽堂皇大可不必要。目前国内许多装饰材料卫生标准不合格,使用不当,会损害人的健康。住宅二次装修劳民伤财、浪费很大。应提倡住宅建设装修一次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财力,还可以解除居民二次装修的辛苦。国外住宅很少有二次装修。即使住宅室内进行装修,也应以简洁、大方适当为好。对于进户拆除改造多的问题,除在设计时尽量满足住户要求外,要提供简朴与实用,还应出台一些政策对其限制。

误区之九住宅底层设公建

一些开发商为了取得更多的利润,将许多住宅的下面一、二层做商服,因为商服的售价比住宅高,因此,无论是高层或多层住宅在沿街一带均做供商服使用的裙房。其实住宅与商服设计在一起问题很多,一是商服是较闹的公共场所,人流多,与住户居民交叉,互相影响,干扰住宅使用,二是不利于住宅的安全、安静。住宅下面做商服还造成设计上比较复杂,影响使用,增加建筑造价,而且住宅的入口楼梯也不好处理,造成住宅使用不便。因此住宅最好与公建分开设置,住宅底层不宜设置公建的裙房。

误区之十欧式外形成风

有些地区住宅外观欧式成风,许多开发商不惜重金在住宅外部做繁锁的欧式装饰,在顶部做几层高的穹顶,且没什么使用内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些决策者以个人爱好出发,这些人并不完全懂建筑艺术,一些人认为。只要欧式建筑才能与城市建筑协调,极力推崇欧式风格,这是一种片面、守旧的思想;另外,目前建筑市场不规范,建筑师在设计上不愿下功夫,设计水平较低,现代建筑设计的不到位,简单而单调,造成人们对现代建筑有看法,又没有别的好形式,因此还是认为欧式好。欧式建筑是百年前的一种成熟形式,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在建筑上再去盲目模仿,显然不合时宜。欧式建筑不利于现代化施工,且造价高,一些人对欧式建筑做法不熟悉,因此住宅的外观采取欧式形式并不是现代城市建筑艺术发展的方向。

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本,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算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住宅建设要重适用,标准适当。一些人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形而上学,导致在住宅认识上出现许多误区。人们对住宅认识的误区,有现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更多是思想认识问题,素质不高,水平过低,对问题往往从形式上看的多一些,也有些人唯利是图,一味追逐经济利益,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就更不应该。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 篇7

国外寒冷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起步的比较早,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了比较完善合理的设计理念,许多措施、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城市通常采用建筑单体精心的围合出形态积极的户外庭院空间,并通过调动绿化、小品、围墙等建筑元素来降低风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室外局部环境的小气候,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北欧地区的特殊性气候决定了在一年中的多数时间内,人们不能象中欧特别是南欧国家那样,有丰富的室外活动和交往,致使城市设计中更注重人情味和地域性的表现,

设计非常讲究使用的舒适性和材料的触觉感受,充满了人情味且品质突出。

上一篇:2011校园美化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吉林省网络创业培训工作实施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