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论文(通用12篇)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论文 篇1
1 传统文化继承不够, 盲目追求“高端”
当前西文园林风格对我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致使欧美式园林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各地纷纷效仿, 而失去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 更主要的很多设计人员主观过分崇拜西方文化, 对中国文化继承不够, 认为西方的就是时尚、尖端, 全然不顾城市的文化内涵, 以及所建造的公园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的定位, 公园设计的理念方向感不准, 设计的作品没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环境特色, 更没有深刻体现该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 甚至出现反季节种植、拆墙透绿等致命性错误。因此, 我们的园林设计师对各种园林风格不但要求其形, 还要求其神, 要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 吸收欧美园林设计上的精华, 并结合当地独有文化, 开发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2 城市公园设计中人的因素
2.1 缺乏调查公众需求的研究
建造公园的最初动机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 生存环境、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在现实公园设计中, 设计者缺乏对使用对象的调查, 缺乏对使用者的考虑, 不了解游览者的时间如文化层次, 没有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 设计公园并不是使用者真正想要的。公园游览只是留下了人类活动, 失去了公共空间景观精神的意义。事实上, 公园的设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必须继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调整我们的设计, 新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 从设计到施工, 并确保所建造的公园有价值。
2.2 决策者和领导的不正确干预
领导者或决策者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设计进行干预, 造成设计的公园有了个人色彩, 不切合实际。此外, 一些领导只在乎他们的政绩, 建造一些不切实际的园林建筑, 豪华倾向较重, 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经济能力和城市园林日常维护费用, 其次, 监管方在公园建造中缺乏有效的监管, 造成建设工程质量差, 在未来的损害过程迅速, 影响正常使用。再次是设计师本身的问题, 设计师没有把握好设计的规模尺度, 对公园设计的理解不够, 不明白公园设计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差异, 只强调设计理念和盲目追求档次, 不顾景观的实际效果, 结果是内置或与周围的环境, 或与周围的植被不合理的匹配兼容, 导致公园设计成为一个失败品。
3 只注重视觉上的形式美, 忽视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
现在公园设计流行“扎堆热”, 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 气派堂皇的形式美, 忽视园林建筑的内容和周围环境特点, 不考虑公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而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档次, 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又破坏了整个绿地的景观效果。首先是建筑设计造景过多, 公园的服务功能被削弱, 建筑喧宾夺主。片面强调建筑造景而忽视公园服务这一功能的重要性, 结果导致公园绿地中建筑多、比重大、破坏了自然的和谐美。并且建筑设计尺度大, 与周围小景观不协调, 给游人压抑不自在的感觉。其次,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有些公园在设计时过于强调某些功能要求, 扩大其经济效益的尺度。最后就是某些设计师过分宣扬自己的个性, 在设计中强调奇、险、新, 而在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又未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忽视公园的安全隐患。为此, 现代公园休闲建筑设计要注意慎重选址, 使其合理选址自然融入自然环境, 体现自然效果, 同时要巧妙处理, 因地制宜, 达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
4 对园林植物随机配置, 忽略植物多样性
园林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 所以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 以及植物生长的形状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且只种植同一种植物往往会忽略生物的多样性, 也利于病虫害防治, 维持稳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生机勃勃有特点有特色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对于某些园林植物, 没有明确其具体的品种和规格的类型, 只注重其种类, 像许多园林设计作品中, 粗狂地定义为桂花, 玫瑰等, 但桂花大致可分为丹桂, 四季桂, 金桂, 银桂等, 玫瑰也可分为香水月季, 微型月季品种等, 对植物的笼统归类, 容易导致豆腐渣工程, 使用质量较差的品种, 肯定不可能实现其设计效果。
5 设计师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设计工作上, 有些设计者盲目照抄别人的图纸, 拼拼凑凑, 没有很好地把握所要设计对象的尺度, 造成设计上的不合乎现实甚至以失败告终, 所以,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设计师必须正确衡量自己的水平, 以对公园服务的对象负责的态度, 做好自己的具体工作。多看现场, 多聆听使用者的意见, 多方面收集资料, 而不能将设计作为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卖弄水平。另外, 设计师应多为公众着想, 在公园设计中多提供各种类型的空间环境, 如老人聚集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朋友聚集空间、情侣私密空间等。多为使用者提供交流的场所, 结合空间布局合理安排设施, 布置无障碍设施, 真正做到设计的人性化, 让民众找到归属感。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论文 篇2
1、景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公园作为划分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结构单元,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开发、结构的调整,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公园建设中,要善于利用城市原有的地理地貌、人文景观、水系和植被等客观条件,使公园景观与城市各个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优势互补、和谐统一。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结构特点,尽量创造一种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的意境。此外,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还要提倡景观与周围建筑的协调一致,通过垂直层次的植物群落和衬托出地势的变化,使其成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建筑的颜色基调丰富景观空间上的色彩,使得整个景观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设计主题,创造公园新空间。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与城市的良好的互动关系,公园是个开放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熔炉,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建筑小品,景观设计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在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与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基调相呼应。在城市不断发展可谓是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城市可以利用的道路、站台、排水沟、集市等空间,使其成为公园景观可以利用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与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相比,其外向型的空间风格和生活化公共空间之间的综合化、多样化将吸引尽可能多的使用者,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2、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
每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进行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注重城市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再现,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宗教信仰、历史古迹等融入景观设计之中,突出公园景观的地域文化主题,使其彰显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把握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重视对景观的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的结合,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为基调,将城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主题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从而将城市打造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艺术氛围的旅游景点。
3、体现人性化
在景观设计中,突出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景观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对公园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必须突出“人”的价值,全方位、多层次的从人性化角度入手,整体上考虑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包含的各种问题充分分析和研究,使得景观设计和人们生活节奏和需求向协调,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时候感觉更加舒适,还能陶冶情操、缓解压力。还需要考虑人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理特点,设置明确的功能分区,构建多层次动静结合的空间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还要顾及人的感官理性评价。充分利用景观设计出来能引起人们思维变迁情景,让人们的意境在公园的景观徜徉中得到升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4、突出“绿色”景观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解析 篇3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解析
一、现代城市景观与城市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景观( City Landscape 或者Cityscape ),是指现代生活中能够为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便利、舒适、愉悦作用的,在城市生活环境中自然固有的和人工创造的城市景色。城市景观包含较广的内容,无论是城市的实体景观还是城市空间的景观性处理,都涵盖于城市景观的范畴。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就是以上述现代城市景观的包含内容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设计活动。与以往的景观设计不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要积极吸收和改良传统景观设计的方法,充实丰富现代内容,在形式风格,景观节点、艺术创新等方面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并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设计,展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城市新貌。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对象
随着景观设计事业与学科的发展,现代景观设计所包含的类型与工作的对象日趋丰富,广义上任何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城市内容都是城市景观设计所涵盖的,狭义上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城市公共活动和城市人群关系的处理上,与之相关的植物、山石、水域、康乐设施、广场、花园等等均是其设计对象。那么现代城市景观的内容按照不同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点
(一)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要注重和谐统一性原则
现代城市包含内容丰富,但一个城市不论是天际线是由城市景观综合构成,是城市各部分景观叠加而成,注重城市的整体形象是进行景观设计的首要前提,但并不是说城市各部分景观都要千篇一律,而是在维护整体形象的前提下实现局部特色而整体协调的目标,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多元一体”。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要注重人文内涵的表达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不能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传达,还要注重通过城市景观传达出城市的人文品质,在这一课题下主要应从城市的地方性特点和历时性变化中加以诉求。地方性主要体现为城市景观设计要适应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还要对其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加以弘扬;历时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历史积淀反应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延续性体现。如果忽略了以上两点,城市景观设计容易陷入千城一面或者景观要素无内涵的堆砌和拼凑状态。
(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要注重有序性和连续性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要处理好各个景观层次的衔接,及与周边环境的序列组织,以道路景观设计为例,设计时由道路出发,将与道路相联系的绿化、道路设施、周边建筑等统筹规划,形成连续性的景观层次。再如提供公共活动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首先充分考虑其所处的位置,然后还要考虑人在其中活动的行为模式,各种行动的基本秩序情况,从而规划处广场景观的秩序性。景观设计中各组成部分时空上的组合和表达,由景观的序列和连续性表达出来,有序性和连续性设计的成败从某种程度上对景观空间的使用效率起到决定作用。
(四)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要注重功能上的复合性与适用性
现代城市景观是复杂的综合性有机组织,它以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活动为中心,包容着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文化娱乐,成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承载平台。因此现代景观设计时首先就应该有功能性的满足,既要以不同的设计手法应对城市景观复杂的使用差异,还要注重人性化设计,在适用方面构建既安全舒适又能够满足精神生活的场所,只有充分的做好这两个方面,才能趋近设计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
四、生态化设计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追求
生态在当今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理念层面的概念了,现代城市景观的生态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生态指标,现代城市景观的生态化程度某种程度代表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高度,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之一,强调环境质量和生态效应已经作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计已成为趋势。
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先生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现状,并强调城市景观应结合生态、人文、历史传统,实现“生存的艺术”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要从景观设计层面积极改善城市环境从而使城市居民生存质量得以提高。和谐的人居环境及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应注重美与生态性的并重,生态观念在美好的设计中得以渗透,在设计中塑造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完整统一,实现既是形式美的,又是生态美的设计目标。
现代城市景观中的生态设计强调通过良好的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充分利用自然当中的可再生资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维护动植物栖息质量,保持生态平衡和循环再生,创造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整体质量。这些都可以通过设计中的一些设计手法加以实现:因地制宜;结合水资源打造水体景观从而实现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合理设计绿化,科学利用植被保护水土;从景观细节入手建立微生态保护区域等等。当然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具体的生态设计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在不同的区域合理利用,选择最为科学的生态设计方法。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重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期待日趋提高,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它几乎涵盖了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设计中要从人、环境、社会、自然、生态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既把它作为美与生态相结合的城市的各个部分,又把它作为城市整体形象的具象表达,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设计要点,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银周妮.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2]陆娟.论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出路[J].艺术百家,2007(01).
[3]李永进,霍宇红,马燕琼,张伟.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22).
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特点的关系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代城市,特点,关系
在人类灿烂文化的发展史上, 建筑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的, 它既凝聚着文化又彰显着文化;既归结了文化又推动了文化。城市是广大民众聪明才智和劳动力的结晶, 又是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而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建筑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 城市与建筑是一个社会当下文化、经济和科技状况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一个现代城市的特点就会随着建筑设计的水平而彰显出来。因为, 建筑设计是在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要求下产生的, 所以当许多建筑设计堆积在一起时, 会把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多方面地反映出来, 同理, 当很多建筑设计合起来, 就变成了一个城市, 自然也就把这个城市的经济状况, 城市特点展示出来了。
一、建筑设计
起初, 人类对建筑的要求仅是能遮风挡雨, 有个睡觉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提高了, 如今, 建筑设计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工程科学, 往深层次讲, 它更是一种全面反映社会面貌和城市特色的艺术了。对于“建筑设计”的概念, 现在比较认同的看法就是苏联科学院院长莫尔德维诺夫院士下的定义:“建造适用和美好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的艺术”。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建筑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特色就是通过一个个建筑设计体现的,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因拥有标志性的特色建筑作为城市名片而闻名世界。
建筑设计包括与建筑物密切相关的室外空间和周边环境、城市广场以及诸如喷泉等建筑小品, 门墙、栏杆、休憩亭、坐凳等公用设施。建筑设计就是能够表展现出一个城市特色的, 体现良好景观的人造环境。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建筑设计也要与之共同前进。所以要求我们对待建筑设计不能再以孤立的、片面的方法去对待, 而是有必要从区域性进行建筑创新和体现整个城市的特色。
二、现代城市特点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重要的载体。它为人们提供了器具活力的生存空阔, 同时它又是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文化的交汇点。现代城市特色是指一座现代城市, 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
现代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指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这些是形成一个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 因为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一定的自然特色。二是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 主要是指建筑设计。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城市中,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北京古城的变迁还是厦门的过去和现在的转变, 无论是哈尔滨的“复旧风”还是天津的拼贴意象, 都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关系
建筑物是城市的细胞, 给城市特色的形成定下了基调。城市的建筑物要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现在的人们, 越来越重视自己生活的空间,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大活体, 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把格格不入的建筑塞进城市无疑是给城市增添了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 这也相应的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计是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 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富有魅力, 也会使得城市更具有特色。但不适当的人为建设, 也可以使城市的自然特色遭到破坏。只有把优秀的城市建筑设计, 才会给人们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 才能使城市增辉, 显示特色。
建筑设计离不开一个载体, 那就是城市。因此, 建筑也必须遵循这些特色, 发展它的文化面貌。在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关系中, 我们要遵循三个要点:第一, 建筑设计要体现现代城市的地域文化风格, 因此, 建筑设计必须要保护好那些有特色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第二点就是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意象, 它包括很多实质性的内容, 如通道、边缘、区域、节点、地标等等;最后是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空间和形式,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建筑文化形式就是通过设计以最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 为了多、快、好、省地大跃进, 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各种高楼, 绿化带的出现, 使得现代城市的变化千篇一律, 缺乏文化的底蕴, 各种建筑都是妄图以最少的投入试图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 建筑设计应该避免这一现象越演越烈之势, 应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就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并不等同于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
四、结语
独特的魅力是城市的特色, 创新则是建筑设计的精髓。彰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就要做到建筑设计应与时俱进, 独辟蹊径, 提高建筑创作的设计水平。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中, 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震撼, 体味城市的独特魅力, 欣赏建筑设计的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1998 (4) 。
[2]李俊峰:《现代城市中的景观建筑》, 《安徽建筑》, 2000 (1) 。
[3]张建华:《城市特色与建筑创新》, 《山西建筑》, 2003 (8) 。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篇5
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本应是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但现实的城市却常常拥挤、混乱、嘈杂、无序。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 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 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 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 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
多摩新城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论文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场地设计;影响
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是就是对城市区域内的各个区域空间进行协调性的分析、设计,也就是对人们各个活动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协调,从而使得城市的运转能够更加的顺畅。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能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建筑的美观性和经济性也能够达到人们的要求。并且建筑自身的外形必须要具有这个城市自己的风格特性,同时还和整个城市的人文、历史、环境相融合,达到一个完美的协调。
1、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必要工作,同时也是隶属于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场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施工建设场地能够满足建筑项目的施工要求,让建筑施工场地的各方面条件都能与建筑项目、周围环境的要求相吻合,并能共同构建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上,让城市空间气氛变得更加融合与融洽。
此外,建筑设计中进行场地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充分的满足场地中所存在的各个要素,特别是建筑物体自身要能够和各个方面的环境因素能够形成一个融洽的整体。
从设计工作内容上来看:场地设计中包含了除建筑主体设计以外的所有外部设计,详细来说,这其中主要有:场地竖向、工程施工、交通设施、绿化景观、建筑物等各个方面总体性规划,以及除建筑主体建筑以外的各个方面详细设计。
从建筑工程建设的流程方面来看:通常情况下,都是业主先对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确立,并且开始用地规划并且取得用地,之后再聘请专业的建筑工程设计师来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而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展开就是依据业主的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场地的各方面条件来展开。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个方面的细节和重点进行完善,避免设计出现错误。而在细节化方面,务必要对详细配置项目中所存在的各项组成内容进行细化,同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个别内容规模、形式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在设计出现变动之后,还需要和业主对变动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使得双方的意见能够达到一致性。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场地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内容,还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用地发展方向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上。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规划对于场地设计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不仅要求场地设计要对城市用地计划、建筑布置等各方面内容要求作出反映,在实际设计时慎重考虑这些条件因素,还要求其在考虑过后,要拿出行动和实践,要将具体动作如实反映场地设计工作中。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对建筑用地的性质、用地的范围进行控制,对于性质不明、范围过大的建筑用地申请不予审批;2)场地设计时,要严格控制好场地的容积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等;3)要做好建筑周边环境的控制,要明确建筑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做好出入口设计等等。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城市进行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土地是否能够能够有偿使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当前经济受到不断冲击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的控制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挑战。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在城市加快建设规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失控现象,而导致这方面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开发商以及工程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味的经济利益,从而不断的对建设用地进行更改,并且加大了建设的密集程度。
(2)部分行政领导能够能够吸引大量商业投资,开始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强制性的干扰。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国外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①允许的用途。②地段的设计要求。③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能够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于引导了整个城市建设建设的走向,从而达到城市区域协调的目的,避免城市部分区域出现运转不畅的现象。但在城市规划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务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各个方面进行周密的规划,防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而影响到建筑设计以及城市的和谐型,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陶花明,陈岚.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8(22)
[2]周尚喜.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0)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论文 篇7
1 当前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高层建筑的防火效果, 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1) 难以控制防火材料
对高层建筑防火的控制应该从建设初期的设计阶段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而对当前的一些高层建筑的防火案例分析来看, 某些施工和设计单位往往为了节省工程成本开支, 对防火材料的选择显得随意性较大, 甚至选择没有防火性能的材料, 给高层建筑的防火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当然, 这一点还主要依靠施工和设计单位守法遵规, 进行自律。
(2) 降低消防空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空间的价值变的更加突出, 尤其在发达城市, 低价一路飙升, 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因此,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经济价值, 施工和设计单位往往会进行消防设施空间进行挤压, 以保证高层建筑的空间利用率。
(3) 高层建筑内部结构复杂
有些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设计过于复杂, 使得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变的很不容易分辨。正如上文所说, 由于城市地价的上涨, 开发商往往将高层建筑进行分条划块, 这种处于经营和盈利为目的的内部结构设计, 给防火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有一些高层建筑中, 消防通道甚至被人为占用, 在发生火灾后, 一时半会很难以辨明火灾的发生。
(4) 对建筑美感的片面追求
防火设计属于高层建筑中不常见、不易受到关注和重视的隐性设计。而高层建筑的外部和内部整体设计却往往是施工设计单位和施工授权单位所关注和可以追求的, 部分施工和设计单位甚至为了追求整体效果而随意更改消防防火设计, 严重影响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
2 当前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对策
(1) 明确火灾指示标识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 正常电源往往被切断, 为了便于人员在夜间或浓烟中疏散, 需要在建筑物中安装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识。首先, 要将建筑物中的安装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识安装在封闭的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控制室以及餐厅、观众厅、多功能厅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以便于火灾发生后的逃生。在安装要求上, 也有明确的规定。首先, 安装在疏散走道、疏散门、太平门和居住建筑内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的墙面上顶棚上、门顶部、转角处;其次, 安装高度距本楼层地面1.5~1.8m处;第三, 安装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上, 并应有玻璃或其它非燃症材料制成的透明保护罩;第四、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有备用电源, 并有一定的光照度。
(2) 消防电梯的设计
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 消防扑救人员能否及时快速地到达起火部位, 显得非常重要。有些高层建筑具有较高的楼层, 消防人员通过楼梯到达需要较长的时间, 因此, 需要设置专用的消防电梯, 提升灭火战斗力。对于消防电梯的设计需要注意:首先, 哪些建筑物需要设置消防电梯呢, 需要明确一下。在有关规范中规定, 建筑高度超过32m的高层厂房和仓库、一类公共建筑、塔式住宅、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高度超过32m的其它二类公共建筑等需要设置消防电梯。
对消防电梯的设计, 需要注意:首先, 对消防电梯的设置必须要设置前室, 而且面积不能小于4.5平方米, 而公共建筑的面积要在6平方米之上。前室与走道之间应设乙级防火门或具有停滞功能的防火卷帘, 还应设有消防专用电话、专用操纵按钮和事故照明。在前室门外走道上应该设置消火栓和紧急用插座;其次, 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 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向室外;第三, 消防电梯的井壁、机房隔墙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h, 井道顶部要有排烟措施;第四、消防电梯应有备用电源, 使之不受火灾时断电的影响;第五、消防电梯前室门口宜设挡水设施, 井底应有排除积水的设施;第六、由于火灾并非经常发生, 所以平时应将消防电梯与服务电梯兼用, 但必须满足消防电梯的要求。
(3) 安全出口的设计
安全出口的合理设置, 对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安全出口设计, 可以归纳为凡是符合安全疏散要求的走道、楼梯和门等, 都可以称之为安全出口。在高层建筑物中, 对安全出口的设置要遵守双向疏散的原则, 并且要有明确的安全疏散标志。另外, 还要针对人员密集程度等, 对安全出口的数量进行明确, 以保证人员和物资能得到及时的疏散。
(4) 设置火灾广播
在上文中, 本文已经论述过需要在高层建筑中安装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但是这还是不够的, 除了安装有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还应该同时安装事故广播系统。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同时有声光效应, 使人员尽快有秩序地疏散。事故广播系统可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 并按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设置。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层建筑中发生火灾的隐患也在不断增加, 除了要做好基本的防火措施以外, 还要对建筑设计提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建筑设计人员, 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还要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建筑消防防火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 还要注重先进的设计方法, 对每一个高层建筑的设计, 都应该认真仔细, 在保障高层建筑物消防设计安全的基础上, 满足建筑物“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力, 颜东升.高层建筑空调系统的防火意义和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6∶145.
[2]王伟.浅析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从大型高层建筑火灾中的几点启示[J].安防科技, 2006, 04∶23-25.
[3]王麒蘅, 卢国斌.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S1∶66-68.
[4]钟凯.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层建筑防火评估[D].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
[5]万绍杰.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应把握的几个要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S1∶144-147.
现代城市中植物景观的设计 篇8
植物景观设计就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结合使之既符合生物学特征又具有美学价值从而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获取最佳综合效益,这与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不同,传统的植物配置强调植物的形态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美丽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而现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实用性、生物多样性、艺术性。
1 植物景观设计应讲究科学性
植物景观营要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使植物造景更具有科学性。植物景观设计既要讲究植物和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更要考虑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习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做到适地适树。以乡土植物为主,兼容已长期驯化的外来植物;根据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使植物景观中植物的个体和群体均达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观光型植物景观要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植物结构。乔木(含竹类)与花灌木的比例控制为3∶1,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为3∶1,阔叶树与针叶树的比例为8∶1,地被草坪覆盖率达85%以上[1]。例如位于厦门市区中山公园东南方的园林植物园,草坪面积1.5hm2,绿地面积213.6hm2。种植的乔木有中国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日本金松(Sciadoopitys verticilata)、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意大利柱柏(Cupressus sempervirens var.pyramidalis)世界四大观赏树。松杉园后面还有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世界爷”———红杉以及智利南洋杉等。
保健型植物景观应以复层立体绿化,突出生态保健功能,兼顾景观。植物结构中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比例为5∶2∶2,群落植物结构主要为释氧、分泌杀菌素效应强和地带性特色明显的植物。
环保型植物景观以发挥木本植物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削减噪音等生态环保功能,减轻环境污染为目的,适当考虑景观效果。植物结构控制为乔木(含竹类)与花灌木的比例为10∶1,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宜为12∶1,阔叶树与针叶树的比例为12∶1。例如国家主体育场(鸟巢)就充分考虑尽可能采用生物和物理防治,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如选用乡土树种、增加植物的品种、混交毛白杨与刺槐、适当修剪枝叶,增强病虫害防治能力,效果较好。
2 植物景观设计应注意实用性
植物能够营造优美的环境还能渲染空间气氛,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时首先应明确设计用途,再确定树种选择。例如,在为儿童公园设计植物配置时应选择色彩鲜艳的植物进行自然式布置,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在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时,中央分隔带中植物的密度和高度应防止眩光影响司机行车安全;而城市滨水区绿地中选用的植物应确保能够过虑调节由陆地生态系统流向水域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3 植物景观设计应培育生物多样性
生物种类丰富的群落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抵御外界因子影响的能力也会增强,因此在物景观设计的时候,应以景观多样性原则来指导植物景观设计,以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1 按照自然植被分布特点进行植物配置,体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特征
种植设计应与地形、水系相结合,充分展现当地的地域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例如国家主体育场(鸟巢)从植物选用玉棠春富贵的传统树木搭配方式,选用玉棠春(Magnolia quinauepeta)与富贵的传统树木搭配方式,选用玉兰(Magnolia denudate)、海棠、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迎春(Jassminum nudiflorum)等体现贵宾口的民族性;(2)东侧桃柳间种,西北侧配种竹子,增加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3)乡土树种的选用,使室外景观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4)通往体育场的各条主要道路均通过不同的植物配形成不同特征,方便观众辨别位,并增加了道路景观的观赏趣味;(5)不同区域在国槐(Sophora japonica)和毛白杨的基调下,通过配月开花的乔木和灌木增加赛时气氛,南侧为红花区、西侧为黄花区、北侧为白花区、东侧为粉花区,不同的花色和花期,保证了赛时的景观丰富性和可识别性。
3.2 充分体现当地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和环境空间
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分、光照等状况,以及人文景观特征和管理水平,营造适宜场地特征、具有自然条件指示作用的植物群落类型,避免反自然、反地域、反气候、反季节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注重植物景观随时间、随季节、随年龄逐渐变化的效果,强调人工植物群落能够自然生长和自我演替,反对不顾时间因素的设计[2]。例如在沈阳市根据不同植物的花期、花色和枝态,提出寒冷地区植物配置方案。适于道路绿带的植物配置方案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银杏(Gingkgo biloba)+杨树(Poplar)、光萼溲疏(Deutzia spp.)+紫丁香(Syringa oblate)+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砂地柏(Sabina vulgatis)等;适于滨水绿带的植物配置方案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丁香(Syringa oblata)、桃树(Prunus persica)+红瑞木(Cornus alba)+锦带花(Weigela florida)+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朝鲜金钟(Forsythia viridissim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月季(Rosa chinensis)等;适于园林绿的植物配置方案为: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山桃(Prunus davidiana)、大花水桠木(H.paniculata var.grandiflora)+茶条槭(Acer ginnala)+紫叶小檗(Berberis thumbergii cv.atropurcatum)+红王子锦带(Weigela florida cv.Red Prince)+光萼溲疏、月季+砂地柏等。适于工矿绿化的植物配置方案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天目琼花(Viburnum sargentii)+矮紫杉(Taxus cuspidate‘Nana’)+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砂地柏等。
3.3 强调植物群落的自然适宜性,力求植物景观在养护管理上的经济性和简便性
尽量避免人工性过强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重视乔木、灌木、花卉、攀缘植物在植物景观中的运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植物色彩美化环境,替代目前单一的、无处不在的带状密植灌木丛和简单的大草坪布置。
4 植物景观设计应表现艺术性
4.1 多样与统一,均衡与稳定原则
在园林植物配置中须遵循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准则。一个设计均衡和稳定的园林景观能给人以安定感,进而得到美感和艺术感受。例如,一条蜿蜒的公园路如果左侧种植高大乔木,右侧种植低矮花灌木,为了达到均衡,就必须增加花灌木的数量,来弥补花灌木在体量上与高大乔木的差距,从而产生稳定感。
4.2 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原则
高大的建筑前常种植高大乔木或者配置大片色彩鲜艳的花灌木、花卉、草坪来组成大的色块,这样就比较协调;而在单调笔直的公路两则,应采取乔、灌木间隔种植,不同树种有规律地变换种植则显得有韵律。如杭州西湖的白堤上柳树和桃树间隔种植,游人在游赏时就不会感觉单调而是感觉有韵律的变化。
摘要:21世纪是生态和环境时代,当前绿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有机结合的。现代城市内各类植物景观的建设都从满足居民的心理、生理需要出发,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地中植物和地形的得体组合,是当前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人类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共生的,植物景观设计应着眼于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文化性、实用性、多样性和艺术性特征进行探讨,阐述现代城市中植物景观设计的理念。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科学性,实用性,生物多样性,艺术性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浅析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篇9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自从2000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城市广场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腾飞,我国的许多城市兴起了建设城市广场的热潮,城市政府领导也以此为政绩。但由于在城市文化的认知上,价值观念的定位上,环境的规划设计上,经济基础和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不足,导致许多城市广场的建设不尽如人意。
1 城市广场的定义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广场,称为Agora,这个词是“集中”的意思,既表示人群的集中,也表示人群集中的地方,后来也被用来表示广场。而城市广场又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着,也可以把现代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中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它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性:1)公共性;2)开放性;3)永久性。
2 城市广场的分类
1)按照历史时期分类有古代广场、中世纪广场、文艺复兴时期广场、17世纪和18世纪广场及现代广场。
2)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分类有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游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
3)按照形态分类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
4)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
5)按照广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分为城市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社区广场3个级别。
3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要点
3.1 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
3.1.1 广场的面积
广场面积的大小、形状的确定取决于功能要求、观赏要求及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因素。
功能要求方面,如交通广场,取决于交通流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和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还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的场地,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纪念性、装饰性建筑物等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广场面积的大小,还取决于用地条件、环境条件、历史条件、生活习惯条件等客观情况。
3.1.2 广场的比例尺度
广场的尺度应根据广场的功能、规模及人的活动要求,结合围合建筑物的尺度而确定。大而空旷的广场对人有排斥性,小而局促的广场则令人有压抑感,广场尺度应适中,以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
城市中心广场的适宜推荐指标:
1)建筑物的高度同广场的长度比值为1∶3~1∶6;
2)视距与楼高的比值为1.5~2.5;
3)视距与楼高构成的视角为18°~27°。
3.2 广场的空间组织
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及观赏的要求。观赏又有动静之分,人们的视点固定在一处的观赏是静态观赏;人们由这一空间转移到另一空间的观赏,便产生了步移景异的动态观赏。在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要考虑动态空间的组织要求。
广场空间的景色,有3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中景一般为主景,要求能看清全貌,看清细部及色彩。远景作背景,起衬托作用,能看清轮廓。近景作框景、导景,增强广场景深的层次。静观时,空间层次稳定;动观时,空间层次交替变化。有时要使单一空间变为多样空间,使静观视线转为动观视线,把一览无余的广场景色转变为层层引导,开合多变的广场景色。
3.3 广场上的建筑物和设施的布置
建筑物是组成广场的重要要素。广场上除主要建筑外,还有其他建筑和各种设施,这些建筑和设施应在广场上组成有机的整体,主次分明,满足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要求,并合理地解决交通路线、景观视线和分期建设问题。
不同的广场由于功能、规模与使用对象不同,服务设施的类别、规模也因之而异。城市广场中一般应安排的服务设施如下:
1)售货亭:尺度不宜过大,造型应轻快,色彩鲜明,可选择活动式与固定式两种,在地方特色突出的广场中,应尽量选用有特色的地方材料;
2)治安亭:应设置在兼顾全广场范围的地点,周围不应设置明显的视觉障碍物,其色彩不宜太强烈,夜间要有明显的灯光标志;
3)电话亭:应通透、小巧、色彩明快,不宜做全封闭式,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
4)标识:应把广场的重要服务设施、周围的车站、道路等标明,可采用路牌、地图的形式,设置在广场入口、广场与周围道路交叉口处以及售货亭、电话亭附近等;
5)公厕:位置不可太偏僻,与休息区、游乐区保持一定距离,周围应有较好的照明,并有充足的标识引导;
6)垃圾箱:可在各路口、售货亭及休憩、游乐区附近设置。造型应给人以洁净感和艺术性,箱体要有一定密封性并便于清扫;
7)坐椅:广场中,尤其在人流量较大的广场应设置足够的坐椅,并尽量形成相对安静的角落和提供观赏的条件。坐椅应与广场中人行道保持一定距离。
3.4 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
有的广场还须考虑广场内的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城市交通与广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交通组织。其中以交通集散广场更为复杂。组织交通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车流流畅、行人安全、方便管理。广场内行人活动区域,要限制车辆通行。
3.5 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
广场的地面是根据不同的要求而铺装的,如集会广场需有足够的面积容纳参加集会的人。广场的地面铺装要有适宜的排水坡度,能顺利地解决场面的排水问题。有时因铺装材料、施工技术和艺术处理等的要求,广场地面上需划分网格或各式图案,增强建筑物密切结合,以起引导、衬托的作用。广场上主要建筑物或纪念性建筑物四周应做重点处理,以示一般与特殊之别。在铺装时,要同时考虑地下沟管的埋设,沟管的位置要不影响场地的使用和便于检修。
绿化种植是美化广场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增强广场的表现力,还具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规整形的广场中多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在不规整形的广场中采用自由式的绿化布置,在靠近建筑物的地区宜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绿化布置应不遮挡主要视线,不妨碍交通,并与建筑组成优美的景观。绿化也可以遮挡不良视线和地区的障景,应该大量种植草地、花卉、灌木和乔木,考虑四季色彩的变化,丰富广场的景色。
4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原则
1)市政广场设计一般比较强调空间构图,突出景观效果,同时更要便于公众使用,应增强广场功能和设施,提高广场的利用率。
2)纪念广场应能表现城市的历史和个性,其空间处理应满足气氛及象征意义的要求。广场中不宜布置广告牌、标语牌、宣传牌等。
3)文化广场必须留有足够的空地以开展文化活动,并根据人的行为特征和建筑物性质进行动静分区。广场中可安排露天或半露天的表演观赏区。
4)商业广场应合理连接和过渡广场及其周围的商业活动,可采用步行街形式或用连廊连系邻近的室内商场与露天、半露天市场。广场中需布置适宜人们休憩、交通和饮食的设施。
5)游憩广场空间宜采用园林绿化手法,以树木、草地和林荫道营造舒适宜人的开放空间。广场中宜布置台阶、坐凳等供人休憩;设置花坛、雕塑、水景等供人观赏游乐。游憩广场对老人、儿童的活动应予特别的考虑。
6)交通集散广场应合理确定广场内外交通组织方式,针对人流、客货运车流需要划分不同的活动分区和通行线路,必要时应设地下隧道或人行天桥。广场中以交通服务设施为主,不宜过多安排会导致行人滞留的其他设施,还应有突出、醒目的交通引导标志。
7)城市中心广场应突出表现城市意向,创造有普遍“认同感”的标志性开放空间。应精心设计主题鲜明的设施、特征明显的形态和开阔的活动空间。
8)区级中心广场应通过丰富的设计手法反映不同城市分区的特点,综合利用城区空间,解决环境问题。
9)社区广场的设计应灵活自由,以满足居民日常公共活动需求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珂.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讨 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绿化景观,城市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和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都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不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因此, 我们需要将城市道路进行分类, 分别加以研究。
城市中的道路按活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车行道路、人车混杂型道路及步行道路等类型。不同类型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的差异, 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一、车行道路的景观设计——立交桥
市区车行道路 (快速路) 受城市用地的限制, 城市中的快速路常常表现为立交的形式, 其道路景观设计与一般道路极为不同。立交桥上人行通道的构成和一般路面是一样的, 只是通常会再窄一些, 人行道部分又没有将对应沿路的宽度估计在内, 所以整体看上去路面会显得紧迫。桥的两侧有着较大的广场空间, 相比之下产生桥上空间减小的感觉。
桥上空间设计的关键点在于构成大而宽敞的空间感, 因此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具有成熟高雅的感觉。当桥面有足够的宽度时, 为确保有休息和眺望的场所, 可在桥墩处设计平台。构造上将桥面突出为悬挑状, 或采用与桥身一体化的设计, 从侧面看桥时, 这种处理方式简洁流畅。处理好照明路灯的位置的协调关系也可以创造出轻快的空间效果。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遗失空间”, 这些为快速道路的绿化设计提供了空间。绿化铺作的几何构图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道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 会形成宏观上的和谐, 满足了视觉需要。立体交叉道路的建设是一种城市或城郊人工景观, 采用哪种形式的布局, 是由其规模大小和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再运用绿化的手段使这一景观发挥最大的效应。
自然式的设计形式, 一般适应于大型立交地段。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交通功能的要求, 不能因为设计的需要忽视道路功能的要求而本末倒置, 其次才考虑设计本身的要求。具体设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图骨架的形成
立交绿化区与纯粹的园林绿化景观在功能上的要求不同, 它具备园林中连续的高低错落的林冠线及林缘线布局。因此, 骨干树种和数量的选择要适应这一特点的要求。但同时要形成高度之间的不同搭配, 一般选用常绿乔木如雪松、白皮松等树冠紧凑、树形优美的树种。另外位置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主干道路的走向和次干道的关系。
2、搭配植物的运用
搭配树种可选用一些季相变化丰富的阔叶树, 并考虑与骨干树种所形成的前景与背景的构图关系, 比例尺度, 自然栽植方式等内容。
3、基色调的选择
花灌木的色彩配置构成了立交的基色情调。首先要了解立交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如与城区连接的立交的色调可以布置得五彩缤纷一些, 远离城市的立交可布置得稍微淡雅一些。
4、平面背景的处理
护坡植被选用如小冠花、迎春等固土性能强的植物有利于对路基的保护, 同时也有利于建成以后的养护管理。
二、人车混杂型道路景观设计
人车混杂型道路主要指交通空间中步行者和车辆共同利用的领域。主要出现在市区的道路和城市中心以及周边的新旧住宅区中。人车混杂型道路又可分为以交通性为主的和以生活性为主的道路。交通性为主的道路一般担负着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人流物流的运输, 其交通流量大, 通常路幅较宽。除了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可管理性以外, 还需要对人的出行提供方便, 如公交车停靠站、座椅、垃圾箱等。交通性为主的人车混杂型道路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 将机动车与自行车隔离, 由于考虑通行速度, 多采用直线。建筑形式的设计需要考虑车、人的双重尺度。对于车行来说, 强调建筑物外轮廓线阴影效果和多彩的可识别性;而对于自行车和步行来说, 由于车行速度较慢, 行人数量增多, 对建筑的观察时间较长, 建筑物底层立面的质感、细部处理要给予精心的设计。
人车混杂型道路景观中, 人车分离装置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行走环境和街道的氛围。在人车分离上不选用任何道路附属设施的方法可以创造整洁的街道景致, 譬如说只要人行道比机动车道高出少许就可以避免机动车开到人行道上来停车。当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在实现有高差的设计上有困难时, 就不得不考虑使用附属辅助设施了。
护栏不是街道景观的主角, 实际只是一种人车分离的交通设施。由于对街道景致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要谨慎。护栏的颜色最好采用富于自然表现力的材料的原色。但是有时为了防止腐蚀, 不得不进行涂饰。在选择涂饰色彩时, 也必须注意颜色的亮度、彩度对街道景观的影响。既要不使街道景观显得杂乱, 又要能展现出个性, 能够使护栏起到最好的装饰作用。
在附属设施中, 路墩是比较开放的一种设计, 因此使用它来代替护栏来实现人车分离的例子越来越多。路墩更多着眼于防止机动车开到人行道上来, 而行人则可以自由地行走于机动车道上。这样的街道当没有机动车时, 行人可以利用机动车道行走, 机动车来的时候, 只需向人行道上挪一挪身体, 这时的路墩又可以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作为人车共存的、朴素的、美观的设计, 值得我们在道路设计上推广。
当路墩沿人行道放置时, 要保持整齐, 不要显得弯曲起伏。当要安装夜间用于机动车引导的路边线轮廓标示时, 应尽量不要影响路墩本身的色彩和轮廓。因此, 在设计路敦时, 也要考虑路边线轮廓标的放置位置。这才能使路边线轮廓标示充分发挥它在设计上的功能。此外, 也可以考虑在路墩内藏照明设备, 兼做人行道的照明。这种情况下, 在设计上不要使照明设备在白天显得太显眼, 路墩就能为夜间的行人道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田景波.城市道路及景观设计[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5.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生态;设计要点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更新,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水平,更多的传统建筑被高层建筑所取代。在高层建筑得到一定的发展后,人们也开始重视建筑的绿色生态性能,绿色生态设计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一种潮流,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高层建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流之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特别是区域型经济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建筑行业不断追求体型复杂化、功能多样化的设计,促使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向高度、外形多样、技术先进的方向发展,不断给建筑施工单位更高的标准要求,特别注重高技术、精专业、严要求,铸造城市地标性的高层建筑,并积极完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强化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提升,进一步完善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系统性、理论性。我国开始注视高层建筑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中,高层建筑也变得十分重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社会上对高层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为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建筑也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二)高层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设计方便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元素,但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层建筑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高层建筑最大的贡献就是可以节约土地,并且满足当前人口增长,解决住房紧张问题。在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特别是高层建筑正朝着复杂化、多样性的方面发展,使其外观更加多样,功能也变得复杂,这都是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多、建筑高、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对施工的技术和工艺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施工工期较长、施工结构较完整、施工的工序等级高等等的要求。所以,想要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只有不断引入工程项目投标制度、施工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强化和规范施工工程施工,特别针对高层、超高层的建筑,不断的加强对工程的监督、提高安全系数水平,不断进行科学的研究,全方面的考虑施工中的问题。
二、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
(一)建筑和自然的融为一体
把绿色生态和高层建筑融为一体的根本,就是在这之中融入自然元素,时刻谨记自然和建筑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是能够改善采光、通风等一系列的因素加以利用,使其达到最大的舒适化,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自然中,阳光、水、空气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同时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现代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雾霾、水污染、大气污染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适,因此阳光、水、空气的合理舒适就显得极其重要。以往传统建筑中,温度和湿度都是由空调和加湿器来改善,不仅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及其消耗能源。因此,自然的采光和通风是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的重要理念,在控制风压、热压、避免眩光直射以及过量紫外线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采光通风技术,十分重要。
(二)建筑舒适度的设计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观念也开始转变。伴随着居民观念的转变,建筑无论是从质量、性能、外观上都开始转变,生产者不仅仅注重建筑的性能,而且更进一步的开始关注建筑的绿色化水平和舒适度。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大重要内容,其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居住,都需要建筑的配合,舒适的建筑会给居民和工作者带来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环境。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空气质量、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声音视觉条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在设计中选取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材料,使用绿色环保可循环的材料,开发运用新能源,减少有机物的排放,做好降噪工作。
(三)中国风元素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众多的传统民族艺术,我国的民族艺术,不禁寓意深刻,更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民族文化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果能够把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到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就能够使得高层建筑设计充满民族特色,别具一格,也能够更好的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高层建筑融入了民族元素的视觉设计,能够满足大众人的审美要求,使得高层建筑更能够突出自身的优势。使居民在居住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建筑带来的舒适体验,更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三、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一)建筑结构体系的生态化
人类的活动自古就和生态相关,人类是在不断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自然中吸取营养,得到灵感,也能够不断促进人类的发展。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建筑时,应当在建筑中体现自然的真谛,表现卡长的美学特性,使建筑和生態相融合、相适应。绿色生态型的建筑的外部应当也具有着节能减排的特征,建筑师就要熟悉建筑外部结构的系数,减小能源的消耗,在形体中,球体的形体系数最小,传热损失也相应最小,其次是圆柱体,然后是方柱体,这些形体的形体系数都是较小的,传热损失也较小,较小的形体系数更有利于建材的节约。
(二)空间组织和造型
在空间组织和造型上也要求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对一个城市而言,建筑往往更具有代表性,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悉尼的歌剧院和北京的鸟巢。在这些建筑中,都具有着他们鲜明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绿色设计的理念。在当前的高层建筑中,采用一定弧度的设计,除此之外力求简练俊朗,给人精简现代的感觉的建筑最为实用,并且在设计师本着绿色设计的理念,尽量减少光污染和声污染,结合街道的格局,进行设计。
(三)融入我国传统元素
我国传统民族的文化不仅仅要求一定的形式,更加注重的是内涵,要求物象、意境的统一。在进行视觉设计中,设计者多采取了三种形式。一是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图案等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元素,对设计进行包装,使得设计在视觉上明显不同于外来的理念,在形式上更具有民族文化的传统。二是运用传统山水画、诗歌中的物象,以及书法、印章等形象。我国山水画和书法艺术更加重视物象和意境的结合。这种设计多重视意蕴,在对传统山水画的还原的基础上,加以文字、诗句,表达意蕴。三是运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等,如京剧等。我国的传统艺术,经过漫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深蕴的内涵,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了解其内涵,充分的运用到视觉设计中去,并且随着时代的更新,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不能停留在表面和浅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提高建筑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以绿色生态的观念去设计建筑,更能够实现科学和生态的和谐发展。现代建筑如果能够将绿色生态理念合理的利用,充分的发挥生态设计的优势,不仅可以使现代的建筑在世界建筑群中独具特色,更能减少能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这也需要各个单位的努力和全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曹伟.生态建筑,生态建材,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5.
[2]彼得·摩里著,王桂祥译.生态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论文 篇12
一、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
1、安全性
安全性应是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的首要条件。因此, 在设计过程当中, 为保障供电安全要多配置多回路供电及备用发电机组。为确保楼顶得到配电, 应将柴油发电机放置在地库层里当做备用, 供电电压也必须以10kv输出。在经过变压器降压后, 如此才能达到低压配电。高层建筑偶尔也会遇上强风, 这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晃动, 人们用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在电气设计时, 我们可以将电缆连接铜母线槽来配电用于上升主干线的设计上。这样不仅能降低高层建筑物在摇摆中产生的拉扯压力, 并且能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2、节能性
现代发展倡导“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将节能理念运用于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上,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来践行:第一:众所周知, T5与T8、T10的荧光管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T5中电能能转化为光能, 所以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合理采用高效能的T5节能荧光管, 能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第二:采用变频控制设计是根据我国水泵空调风机马达对此的使用而来。变频控制设计克服了传统普通马达持续运转而导致的用电浪费的缺点, 最终发挥节能的作用。
3、抗震性
地震发生时, 建筑物往往是地震发生的直接性“受害者”。毋庸置疑, 建筑物遭遇的重大灾难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破坏。也就是说, 在现代城市高层建筑进行电气设计过程当中, 设计者应该将供电系统是否会给建筑物带来更进一步的比如火灾、爆炸等危害纳入考虑范围。为避免大面积的损坏, 也应该通过对电气的设计将灾害损坏程度降低, 防止灾害带来的一系列的“连带效应”。首先, 适当的固定电缆, 控制电缆长度在一定范围。只有电缆系统留有一定的的富余量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坏而影响到供电系统。其次, 可以使用弹簧支架来固定电气设备。因为弹簧支架随着建筑物的晃动会有一个缓冲过程, 在发生地震时, 电气设备随着建筑物本身晃动, 弹簧支架在这种时候便能起到缓解地震导致的松脱下坠的作用。另外, 如果大楼在电梯运行时突然遭遇地震, 所有电梯系统都会迅速制动停止运行并立刻降回到最近的一层, 受困乘客便能即刻逃出, 从而降低人财物损失。
4、自动化
将电气自动化设计用于高层建筑中,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体现:首先, 一切机电设备都可得到管制。操作人员可以依据外界环境、负载变化等进行调节, 确保其最佳运行。其次, 在电气自动化设计中安装的监控系统能随时发现运行的故障, 并能向管理人员发送警报。操作人员在收到记录的数据后, 便能及时的控制安全隐患。
二、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要点
1、对供电电源和电压的选择
选择供电电源和电压, 首先要确保其供电的稳定和可靠。在一般情况下, 工作人员要通过对实际电网的条件和负荷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地考虑, 才能确定应设置的电源的数量。工作人员最少会设置两个独立的电源, 并且使其同时提供电源, 互为备用。除此之外, 柴油发电机也是备用首选之一, 以防发生供电问题, 并能及时保证供电问题的解决。
2、高低压电的配电系统
在高低压电的配电系统中, 单母线分段能实现自身的自动切换, 达到相互备用的作用, 所以单母线分段是高压配电普遍使用的形式。如此, 放射式的系统应该用于低压干线与高压系统的配电方式, 混合式的系统则用于楼层的配电方式。最后, 高低压配电的计费方式, 以采用高供高计为主, 所以依然要采用照明和动力计费分开的方式。
3、接地设计和防雷设计
接地设计和防雷设计也是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的重点。电气设计工作人员一般都会选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技术用于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所以对金属管线的保障是在进行接地设计工作中的重点。在接地设计中, 混合接地系统就是将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以及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的混合应用于高层建筑。除此之外, 虽然在高层建筑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避雷针和避雷带, 放射性避雷针与避雷带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出现在电气设计中。
4、电气照明系统设计
电气照明系统的设计工作既包含了灯具的造型、布置、光源, 也包含了照明度的计算、光源类型等。事实上, 照明设计与建筑的装饰物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二者之间理应相辅相成, 也就是说, 电气的照明设计既要确保其功能的实现方面, 还需要考虑电气照明系统的线路漏电方面。此外, 电气照明系统设计应该以安全、节能为主。照明方式, 光源的选择等都根据节能减排的原则进行。例如:在给灯光调光的时候可以选择定时, 声控, 节电开关, 光源也可以选择LED光源。
5、消防灭火设计与报警装置设计
电气设计的不合理会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 电气事故会引发火灾等灾难。安装一套完善的消防灭火与报警装置来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火灾探测装置、灭火气体自动喷射、自动洒水等消防装置是一套完整的消防灭火与报警装置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装置。惟有消防灭火与报警装置各个子装置都十分成熟才能确保报警灭火的自动化。在消防灭火与报警装置运行的过程当中, 火灾的信号经过探测器探测自动的转化为电信号, 然后自动气体被启动, 进行灭火的操作。与此同时, 该装置会及时发出警报。因为电气系统容易引发火灾, 所以电气设计和火险消防系统密切相关。但由于高层建筑用电设计日益复杂, 因此其设计难度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电气的设计对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与每个用户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就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而言, 本文首先论述了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 即其安全性, 节能性, 抗震性和自动化的要求。其次从对供电电源和电压的选择、高低压电配电系统、接地设计和防震设计、电气照明系统设计和消防灭火设计与报警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当然更为重要的是, 设计人员应该始终贯彻“节能环保安全第一”的设计原则, 为创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电气系统而努力。最后, 希望此文能为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些许参考作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世界上众多新型建筑的设计理念也逐渐被我们研究和借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仅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提高了人民对住房的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 而且对高层建筑的发展有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影响。在高层建筑的数量呈现着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 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在对高层建筑的施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只有合理的进行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 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基于此, 本文从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入手, 分析了在此过程当中的基本要求和设计要点, 旨在对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产生指引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基本要求,设计要点,节能
参考文献
[1]王佩玲, 岳鹏.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常见问题及电气节能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8)
[2]夏能勇.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要点研究[J].江西建材, 2012 (11)
[3]张海明, 易爵峰, 肖丹宁, 范斯远.高层建筑电气设备间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4 (05)
[4]李文会, 李启林, 杨殿玉.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与节能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14 (05)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论文】推荐阅读: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09-29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08-28
现代城市交通论文11-04
现代城市文化展示设计05-30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09-15
城市园林设计现代艺术10-18
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研究论文06-17
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论文01-07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10-13
现代城市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