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

2024-08-28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通用12篇)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 篇1

摘要:从人们心理需求角度, 讨论了城市居住空间中模糊空间的意义, 就一些改变现代城市居住空间缺少模糊空间的状况的办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心理需求,模糊空间,交往空间,归属感

住宅与聚落,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建筑类型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记录着人类在家庭、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需求与实质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为解决这些矛盾而不断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传统居住空间的特征, 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完整的, 多层次的复合空间体系, 而各层次空间的性质在长期沉淀的传统文化下面, 还体现着人们复杂的心理需求的不同, 或者说, 体现着人们对各层次空间的“归属感”的不同。这种变化过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清晰的过程, 而是由此及彼的渐变的过程, 这正体现着一个复杂事物的模糊性的特征。

关于“需求” (need) , 20世纪40年代, 心理学家马洛斯 (A.Maslow) 在研究了人的需求以后, 曾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按照这一理论, 人的需求可依其重要性和发展次序分为生理、安全、交往、自我实现、认知之美6个等级。马洛斯认为这个等级是逐步上升的, 当低级需求满足后, 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就成为人们继续努力的目标。同样, 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亦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自然就会提高。纽曼 (O.Newman) 的领域层次理论 (如图1) , 也提出了在住宅设计中应满足使用者对防卫、私密性和邻里交往的需求, 这些需求体现到空间中分别对应着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 其中, 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便是一种具有模糊性质的空间, 也唯有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多样性的空间才能适应人们从公共空间逐渐过渡到私密空间的心理需求, 才能满足于邻里交往的心理需求。这种空间的存在表现“是融合两极端对立空间的中介物, 它同时包含两极空间中的对立因素, 从而起到复合、媒介作用。”[1]

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居住空间, 是由从自然的外部空间, 经由村镇空间、街巷空间、宅院空间而至室内空间的变化和联系构成的渐变的、完整的空间体系, 在这个空间体系中, 成功的完成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其中, 很多的空间都是兼有公共和私密两种性质的, 正是这些空间实现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愿望, 人们从这里获得了特定的归属感,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永恒的魅力所在。

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功能主义对规划及住宅设计的影响, 在我们现代城市住宅中缺少以上谈到的模糊空间 (也可称为过渡空间和中介空间) , 这正是因为在设计中, 忽视了人们对这种模糊空间的需求, 忽视了人们相互交往的需求。“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2]“我们现在的小区中没有人交往的地方, 进宅门, 门一关, 就与外界互不来往。”[3]这种情况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因此, 在规划设计中, 除了安排各户本身的私密空间和人人都可以去的公共空间外, 必须精心安排只属于部分居民活动的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 来增加不同范围的邻里之间的接触机会, 以“发展能够亲切地共同琢磨文化表现形式的自治性团体/社区”[4]。

随着人们愈来愈重视对居住环境的改善, 在居住区内创造具有模糊意义的交往空间的努力和尝试也越来越多。一九七二年初, 日本兵库县芦屋市对高层住宅区的设计组织了一次竞赛, 其中的中奖方案是在工业化高层住宅中引入了“半公共空间” (Semi-public Space) (如图2) 的概念。[5]所谓“半公共空间”, 是相对于“居住单体” (一个住户或一幢住宅建筑) 和“公共区” (小区中心、公园或文化娱乐区等) 而言的, 也就是说, 它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公共场所, 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例如, 对一幢高层住宅楼的“半公共空间”来说, 它的公共性仅限于该住宅楼的居民。而一个住宅组的小庭院或公共通道这样的“半公共空间”的功能是:作为居民之间接触交往的场所;作为儿童游戏和活动的场所;作为防火避难和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绿化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大自然的场所。“半公共空间”有机的联系了“居住单体”与“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的引入, 改变了那种“工业化住宅限制居民生活”的概念, 成功地把工业化住宅建筑与居民生活多样性这两个过去一直认为是对立的因素统一了起来。

在我国长期形成的一般居住区的格局内, 如何创造具有“半公共空间”性质的模糊空间, 来联系公共空间和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 来改善居民间缺少交往、认同以及对环境缺少归属感的状况, 已成为当今每个人关心的话题, 人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在中国传统居住空间中, 充分利用“实体”和“虚体”两种媒介, 有效地利用“限定”和“突破”的组织手法, 创造出丰富的多层次的复合空间体系。我认为, 这些手法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也同样适用, 而且有效。合理布局住宅单体, 形成围合式住宅组团;利用各种限定的方法, 有意地划分出不同层次的领域;运用现代的先进材料和技术, 实现各维度上的空间联系……, 这许多尝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住宅楼幢间的院落、高架平台、一幢住宅楼的入口、走廊、楼梯、天井及其它围合空间, 都是有价值的模糊空间, 其有效的利用, 可以很好的改善居住环境, 为居民提供交往的场所。如在炎热地区, 架空底层不仅解决了夏季通风的问题, 更为居民提供了一处亦内亦外, 可以进行相互交往的空间;在寒冷地区, 则可以在单元入口处利用高差、硬质铺地、休息设施、构筑物等划出具有半私密意义的过渡空间, 亦可创造出能够满足本单元住户归属感的过渡空间 (如图3、4) 。在图3中, 通过扩大硬质铺地, 辅以可为座椅的花坛, 既为一个休息空间, 更是可以限定单元的领域空间。在图4中, 采用了多种象征性障碍, 标明其特定的过渡领域, 形成具有良好归属感的交往空间, 其中, a.用绿化隔开住宅与人行道;b.改变铺地纹理为领域转变的第一个因素;c.稍微退后创造人行道中属于组团的领域;d.矮墙限定内部半私有空间;e.灯和灯柱标志组团入口;f.台阶高差标明住宅领域;g.凹入空间表明住宅入口;h.花坛和绿化隔开居室和室外的组团居民活动场地。哈尔滨市嵩山节能小区规划设计 (如图5) 中, 在各单元入口均设置了扩大了的硬质铺地, 并结合绿化设置各种休息设施。其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很好, 有效地解决了寒地城市居住环境单调缺乏层次的问题, 并且使居民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单元或住宅楼的归属感,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交往的需求。

此外, 在城市住宅中还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模糊需求和模糊空间, 如室内空间上的模糊:功能划分的模糊、时间使用上的模糊、家具使用上的模糊、室内装修上的模糊……;如室内和室外自然环境的模糊:起居阳台的面积大小和使用程度、阳台的维护材料和开敞程度、窗的开敞程度……;如住宅设计形态上的模糊等等。在此, 仅仅就具有交往意义的室外空间中的模糊性进行了探讨, 以此作为对模糊空间的思考与理解的起点。

参考文献

[1]许亦农.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J].建筑师, 38:71.

[2]马丘比丘宪章, 1977.

[3]范耀邦.邻里交往·住宅设计·小区规划[J].建筑师, 17:50.

[4]黑川纪章.模糊、不定性及中间领域[J].世界建筑, 1984/6:100.

[5]吴英凡.工业化高层住宅的“半公共空间”[J].建筑师, 10:150.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 篇2

GB 50180—93

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4.0.1.4(取消该款)

4.0.2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4.0.2.1 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0.2.2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嗓场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4.0.2.3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0.2.4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4.0.2.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4.0.3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对城市小居住空间的浅谈 篇3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分析1目前城市居民生活的现状概括

对我国目前城市居民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城市居民对其现在的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总体上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我国目前社会的各个群体中已经产生了相对的剥夺感,制约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承受能力。而剥夺感是指人们在主管上否定的心理感受,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自我的期望和现实生活中的差距。然而城市小居住空间作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本次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城市社区中的居民满意度还是很高的,只是有轻微的不满,但是这制约了我国改革的社会承受力的构成。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这种轻微的不满是个人发展所必需的,因为人的需求是在不断地提升的,人无法得到满足。在一定范围内的不满可以促进个人努力拼搏和学习,使其不断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1]调查显示,有极少数的城市居民对于现在的满意度很低。例如,南昌市和临川区的居民对于当前的现状有很大的不满意。个人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越大,不满意的程度就越高。而南昌市的居民对未来抱有很高的期望;临川区由于工业公司经营的不是很好,居民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使其对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马勇和黄莹在其编著的文献中就对城市居住小空间的概念和内容做了具体的划分,使人们更加地了解城市小居住空间。这些会阻碍我国改革的发展,当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

2城市小居住空间的环境理论

适合人们居住的前提是环境、人文以及经济,这三者缺少了一个都不可以。人们居住的城市需要符合的指标是经济发展的程度、社会和谐的程度、文化底蕴的程度、生活方便快捷的程度、景观怡人的程度及公共环境安全的程度。一个城市是否适合人们居住,我们首先需要对其发展的总体经济水平和投资的环境进行评价,然后是对城市保存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质量以及人文资源和发展的水平进行评价。最后是对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的外貌,即城市建筑给人第一的直观建筑空间感受和环境景观的特色以及享用度和建筑的风格。也就是说有机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环境以及建筑的风格可以直接决定一座城市的外貌和对人的吸引力,如山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景观,吸引了很多的人去参观和投资,使其近几年来成为我国几大重要经济城市之一。当然,我们还需要考虑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此外,还应将城市的规模、管理水平、和谐程度以及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等包括进来。

3城市小居住空间对市民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在传统的社会中,人们都以一种远亲不如近邻来描述对社区共同生活的期待,但是在现代这个变迁迅速的时代中,尤其是现代文明敏感区和比较前沿的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和过去相差很大,给邻里关系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正处于一个疏远和平淡的阶段,而且变得越来越冷漠和淡薄,使邻里关系变得陌生化。

4如何提升城市小居住空间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的生活中,人们既需要私人生活的空间又需要一定的公共生活空间。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新型社区中,已经对空间的私密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是却缺乏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不仅可以增进邻里关系,而且还可以适应人们的生活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需求,这是很好的办法。因此,城市相关的规划部门和设计师应该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筑,通过改善空间和外部的环境,为社区居民创造合适的活动机会,增加邻里间的相互认识和人际交往机会,这些可以保证解决邻里关系陌生化困境的物质条件。根据我国城市空间的现状,在对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地建造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基础,尤其是和休闲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同时,在设计楼房建筑时也应该进行优化,以此来增强空间的融合和贯穿,增加邻里之间的交流机会,消除邻里之间的疏远和淡薄感。

5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们居住的空间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指整个城市,而从小的方面讲就是指居住的小区。人们居住的空间可以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建筑的内部空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影响人们居住品质的高低。对城市而言,居住小区的环境和风格就是内部空间,可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2]因此,在对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进行建造时,应该注重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居住的环境包涵城市这个大区域的环境和居住小区的区域环境。城市大区域环境主要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外貌和文化的内涵;小区域环境主要是体现居住小区的特色和个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会提高对居住建筑的品质。未来居住空间的设计方向:(1)未来的住宅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作为住宅的使用主体,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注重住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对小型建筑物的合理性和居住小区的规划观念以及环境景观的人性化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即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人文性,体现对人的关怀,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未来的住宅应该具有原生态的气息。住宅作为居住环境的一部分,会和人们所处的生态小环境产生联系。在对住宅进行设计时,要将其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融入环境中,让居住小区成为一个生态的净地。(3)未来的住宅应该是健康绿色的,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生存的地球仅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地球的资源和环境,而我国大力倡导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就在于此。在设计住宅时,需要注意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地能以及节约材料,如生活用水可以用来浇树、浇花;在燃烧资源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材料没有完全的燃烧,可以应用更好的燃烧方法完全的烧尽材料。这是因为这些资源中有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绿色的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让建筑和当时所处的环境相符合,能够有效地回收循环利用周围的资源。(4)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高智能和高科技。住宅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人们生活的水平,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会给国家造成损失。现如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使其服务于住宅建设是当前我们的目标和职责。智能化是未來住宅不可缺少的部分,智能化的安防系统和智能化的通讯与管理系统等,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6结束语

居住空间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现状。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我们不仅要注意当前的情况,还需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尺度和标准,以此来创建合理的空间,使各种资源都带优化配置。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相关部门和设计师应该尽量提高城市的外貌、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让人们生活的更加方便和舒适。参考文献:

[1] 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3.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 篇4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模式

居住空间模式是指大量具有相同属性的住宅建筑聚集所呈现出的一种空间特征,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住宅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居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我国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变迁从1840年后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第二阶段:建国后至上世纪九十年带末。第三阶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住宅商品化至今。居住空间模式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从传统社封建会的封闭式的居住空间模式到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的逐步开敞,面向街市,再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时代的再次分区封闭到当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模式多样化的面貌,无不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而存在的。

一、中国传统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居住空间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与自然交融的传统乡镇居住景观模式和封建统治下的城市居住景观模式,这两种形态也并非泾渭分明,它们都受到政治体制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政治体制是隶属于传统文化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交织演变出别具特色的居住景观。

古代中国由于崇尚礼制、孝道,重视家庭,在乡镇发展了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居住分布模式,宗族长老建立并维持着本族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大大小小不同层次的祠堂分布于聚落之中,住宅一般以多重院落的形式聚拢在他们所属的祠堂周围,形成团块,这种以院落为单元的集村式的空间布局在今天很多地方都还有遗存。

我国传统城市居住形态大体则分为两类,一类为皇城,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图从政治军事要求出发而建立的城市,布局较为规整,对居住区有专门的规划。商周出现了最早的居住区“里”,居住区内基本上按职业、阶层组织来划分,并不十分强调等级礼制与方位尊卑等礼制秩序,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管制与防范有关。另一类是由于经济发展由“市”不断扩建而成的城市,布局有一定自发性。特别是宋代,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民间社会日益活跃,里坊作为一种法定社区被逐渐颓废,坊墙被逐渐拆除。(但直至今日,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地名中,还大量保留着里弄、里巷这一类的称呼。)北宋晚年,东京汴梁产生了按街巷、分地段组织城市居民生活的街市制。大小坊巷和院落均可直接面街开门,居住建筑与商业建筑混杂布局,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由经济发展而自发形成的城市,其住宅一般都在城市内部沿街道、河流布置,商住混合,前店后宅或是下店上宅,这种居住空间模式的形成是与传统小农经济相伴相生的小规模家庭企业在城市经济生活中发展的结果相适应的。

二、在西方理论指引下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变迁与探索

(一)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被强行输入。20世纪初至40年代新建了一批根据西方住宅建筑样式建造的花园洋房,这些住宅由于既考虑到日照、朝向、通风并配有厨房和简单的卫生设备,又代表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受到到晚清的遗老、民国的官绅的青睐,他们一般选择居住在这样的新式住宅里。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南京、青岛、武汉等地的民国公馆区官邸别墅群等,这些别墅群以独立院落为居住空间单元有机分布在较为封闭的居住区内。在空间组合上,以景观整体性为主体,住宅建筑围绕景观组织规划,争取最佳的居住和观景效果。2

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也开始接触到西方新兴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国内他们积极宣传欧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经验,呼吁以“分散主义”为原则进行田园城市建设;模仿西方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建立独立的住宅区;对城市私人房屋规划从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加以限制;关注城市的社会功能,主张发展公共娱乐功能空间;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法。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统治者即便有心却也无力去实现这些乌托邦式的构想。1从好的方面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并未过早走上机械主义的规划道路,保留了传统城市的活力与生机。上流社会的居住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城市底层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二)建国后至上世纪九十年带末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工业化大生产与集体主义思潮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我国借鉴了以邻里单位理论,发展起“单位大院式”的住宅小区模式,住宅作为基本物资按计划分配,一般企事业单位、机关都有自己的居住区,居住区内配有浴室、食堂、小卖部等基础设施。这一时期住宅建筑层数低而密度高,同一居住区内建筑样式单一,按行或列排列。这种空间组合形式表现出一种统一性和次序感,缺点是过于单调,缺少变化。住宅建筑单位面积较小、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但经常是几户人家共用厨卫等设施。土地的集体所有与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居民都会利用楼前屋后的土地进行生产种植,在有限的土地上架鸡笼,开田垄……,这种居住空间模式的特点是对外相对封闭,对内较为开放,居住与工作地点临近,上下班交通较为方便,社区内邻里关系较密切,既能够提供互助也便于集体成员互相监督,这些“单位大院”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个以大集体为中心相对独立的单元。这样的居住空间模式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同时也与集体主义思潮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三、当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模式呈现的特点

20纪90年代后,中国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化浪潮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1998年7月1日国家正式取消实物分房,宣告了住宅商品化时代的到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居住空间模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1、旧有的居住区逐渐衰落,新建住宅向市郊不断蔓延,新旧居住模式并存,城市居住规模不断扩大。较为显著的是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开始逐渐分离,由开发商投资新建的新式居住小区在城市中纷纷涌现,并与工作区相对隔离开,随着城市化与居住区建设热潮的进一步发展,主城区的土地已经不堪庞大人口的负荷,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居住空间不断向城郊延伸。另外,社会关系的变革使传统大家庭逐步解体,家庭结构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许多新型居住模式如SOHO、青年公寓、老年公寓等相继出现。新建的居住区一般规模较大,重视基础设施的配套设置,对于景观营造也较为用心,同一居住区内建筑样式注重统一并有所区别变化,住宅建筑的排列一般呈现组团形式并与地形紧密联系。旧有的街区式的居住模式在老城区仍有部分保留。

就像美国经济学家Barry Naughton在《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中指出的那样,当前的中国是一个传统与当代,社会主义与市场等混杂在一起的经济体。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农业和手工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大量农民失去和土地的联系成为廉价的城市雇佣工,众多的家庭小企业也在跨国公司林立的城市缝隙中求取生存。因此,与复杂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居住空间模式的新旧杂芜也就不足为奇了。

2、按经济地位来划分居住区域,居住区的封闭性越来越明显。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分异性”增强而“共生性”变弱。住宅不仅仅是人们栖身的场所,它还包含了居住者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往对象和生活方式的主动或是被动的选择。不同社会群体,由于受到不同的结构性条件的制约,选择了不同的居住区域,在生活指标和居住环境近似的社区中,聚居人群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也大体相当。

如果说旧有的“单位大院式”的居住空间模式是将人群按职业进行了划分,今天的商品化的住宅区则将聚居的人群按收入来进行划分。在当今的中国城市,人们按收入和阶层来聚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居住区的封闭性也进一步增强,标价较高的小区占据了公共资源较好的地段,这些居住小区一般都设有门禁,将自己占用的公共空间的资源禁锢起来,贫困人群被逐渐排挤到城市中心以外的环境相对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段居住,对公共空间资源占用的不平等,是当今社会的矛盾之一。

3、居住区设计受外来文化影响日趋多元化,本土化居住空间设计开始被重视。

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扩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于居住的要求从住宅建筑单体质量扩展到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开发商投其所好,开始营建具有不同地域美感的居住景观。欧式洋房与中国古典建筑都成为新建小区住宅样式争相效仿的对象,传统园林空间的布景手法也被借鉴到居住区的设计中。

21世纪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地方特征的丧失等问题使人们开始关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在居住设计上重新考量本土标准,如2007年王澍设计的钱江时代垂直院宅,将传统江南院子横切一刀,将它立起来之后,变成两层院子,家家都有前庭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企图在现代化都市中重现江南小院的生活。2008年马岩松曾做过的题为北京未来胡同设计的项目,在不改变传统居住空间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四合院进行改建,既增加了卫生设施又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形态特点。

在各国,如何保护延续城市居住区的历史文脉都是一个难题,新旧文化力量对垒相持不下,结果往往是由政府出资来保护旧城,维护旧的居住空间模式,发津贴补助愿意继续居住在老城旧宅中的居民,如意大利的罗马,我国的苏州、丽江等城市,并继续在旧城周围发展新的市镇,产生新的居住空间模式。

结语

纵观从1840年至今的中国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变迁,体现出多种力量的博弈,如人与自然、专政与民主、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等。城市居住空间模式必然受制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但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域性特征差异逐渐减弱并呈现全球化趋势,社会制度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居住景观模式,当专政的控制力较强时,居住空间就呈现出几何分区明确,对外封闭,民居住宅建筑形制单一等景观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居住空间模式则又会呈现出向复杂有机形态的布局发展的趋势,边界也会较为变得较为开敞,住宅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化等特点,另外,本土文化会不断受到新的文明程度较高的外来文化形态的挑战,并日趋兼容。未来的理想的居住空间模式应该更为人性化并注重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刚.明国时期中国新型市政学者的城市规划思想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9)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以辩证的角度看待风水学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的风水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封建迷信”.本文从室内空间中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及阳台灯方面来诠释室内风水学, 我们可以看到风水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更好的科学认识室内设计风水学。

关键词:现代居住空间; 风水学; 辩证;

传统风水学是什么?传统风水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相地、住宅辨吉凶的一门“易经”学问, 传统风水学是研究人们生存地理风貌环境等因素为生活的村落、宫殿或者死后的墓葬地选址的学问, 传统风水学与道家追求的理念颇为相似, 都是天人合一境界, 古时代人们称之为堪舆, 并不是单纯的封建理念。

一、现代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风水学的辩证关系

1. 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传统风水学的异同

人的衣食住行是与人类最密切相关的事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设计师通过室内装饰、空间布局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 在居住空间上传统风水学的目的也是如此, 风水师通过改变空间布局、调动家居位置等方式来为人们选择好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普遍认为风水学来源于易经, 风水学中所要设置的方面都是跟人体脉络、气血、精神等方面息息相关, 注重人与环境共处。现代室内设计也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 因此在这一方面二者属于异曲同工, 我们要科学的对待风水学在室内居住空间的运用, 不能以偏概全或者全部相信, 要用辩证的理论看待两者。

2. 现代居住空间与风水学的科学现象

现代室内设计是需要心理学、行为学等多种学科融合来实现。传统风水学与现代室内设计都是通过研究人们的不同生活环境, 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善人们生活工作居住场所。传统风水学是研究人与宇宙现象的活动。当前我们都知道,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环节, 道家中的天人合一境界也是我们都认同的生活理念, 当然, 很多所谓风水学的奇怪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在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中, 设计师会通过空间、材质、灯光等方面来改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的平面与立面布置, 来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二、现代居住空间中传统风水学的合理运用体现

1. 室内居住空间功能方面

在风水学中, 居住空间平面整体上以坐北朝南、南北通透为佳, 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 户型南面朝向对于冬天的阳光取用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南北通透也利于空气流通, 可以整体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在室内空间中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灯居住生活空间, 分为私密、公开、半私密、半公开属性, 要求不同人们对室内装饰在灯光、家具、布艺、绿色植物等方面要求也不同。

2. 室内居住空间之客厅部分

客厅是整个家庭中最活动的区域, 是家庭核心, 因此不管是现代室内设计上要非常用心客厅的设计主导思想是和、福。因此客厅的设计需要更加平稳、清雅, 且具有活力。客厅应设置在户型的入口处与玄关相接。客厅公共的属性要求它必须气氛活泼, 家具合适, 配置适当的绿植点缀以提高家庭的整体活力。在传统风水学里面, 住宅空间最活跃部位应当朝南接受阳光, 色彩明亮、活泼, 家具不宜设置过多棱角, 形状过于奇怪的摆设品。

3. 室内居住空间之卧室设置

在卧室中, 风水学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卧室是家庭的私密空间, 室内设计以舒适为主。卧室在室内设计与风水学上都要求安静、舒适。按照风水学理念, 床应在吉位, 即生气、延年、天医、伏位四吉方。卧室空间在室内设计中应当要注意灯光柔和、布置温馨舒适。创造良好的休息场所。夜晚的休息对人体机能的修复非常重要, 夜晚阴气较重, 身体应当充分休息获得较好的.体力, 因此色彩过于鲜艳、气味浓烈的物品都不宜设置在卧室空间。

4. 室内居住空间之厨房处理

厨房空间也是体现一个家庭财运和食物的场所, 因此厨房应当宽敞明亮, 厨房设计要尽量符合室内人体工程学设计, 炉灶、水池位置摆放位置要注意, 尽量设置通风较好位置吉方应根据自己的五行从多方面决定。在厨房室内设计中, 我们通常用整体厨房室内设计, 橱柜的地柜、吊柜等有专门的设计公司进行, 面板材料用防火板, 传统中式厨房设置门, 西式厨房可以为开放式厨房, 这样在外观上也非常宽敞也增加了与外界的联系, 增强互动联系。

5. 室内居住空间之卫生间装饰

中国人在传统理念里都认为人体所有的排泄物都是人体的精血, 要处理好顺与盈的关系。在室内设计与风水学上产出上要处理好极其微妙的关系。在卫生间的室内设计中应当注意不要与厨房门相对或者相背。卫生间内部要做好防水处理, 顶面不要采用石膏板吊顶, 卫浴五金选择好的品牌。在亚热带气候的南方地区还要做好防腐防霉处理。

6. 室内居住空间之阳台方面

在住宅设计与风水中, 阳台联系着客厅是户外的活动的过渡, 属于室内的灰空间场所。在风水学力代表眼镜和肺部, 通达远处, 在阳台的室内设计中要注意公共空间设计功能, 既要有好的观景, 还要有流畅的通风。应当简洁、方便, 不要杂乱不堪。人们通常情况下会在烟台种植植物, 现代阳台设计也更注重个性, 阳台可以设计成书房、洗衣房、休闲室、早餐台、花房、琴房等各种空间。

三、总结

在室内设计中, 传统风水学与现代科学室内设计是有众多相似之处, 我们通过合理的室内空间布局、软装搭配来处理室内空间范围, 传统风水学是通过家居摆设、房屋建造等多种方式为人趋吉避凶, 这两者根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这些方式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室内设计空间布局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随着科学的普及人们对“封建迷信”的风水学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 不再单纯相信假科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要放弃风水学在居住空间的合理科学运用。在室内居住空间中硬装已经准备好的情况下, 室内软装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风水学来引导软装搭配, 包括家具、窗帘、色彩、材料、艺术品、植物、装饰画、灯具等其他软装配置, 来配置人们适宜的生活场所空间。人们获得的切实的精神与物质享受, 尤其是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有利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充满正能量的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家居精粹:实用风水学旨要, 徐丙昕, 中国商业出版社, -12.

[2] 风水学入门, 王黛林, 新华出版社, -11.

现代城市居住区绿化浅谈 篇6

随着国家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市人口日渐增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锐减等现象随即出现,并不断加剧,在这种复杂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现代人身心疲惫。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接近大自然,希望在由植物组成的满溢着清新融洽的自然气息的绿化环境中来放松、调节身心。因而对城市居住区绿化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绿化的理念

1、“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设计理念

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居民区,其景观的设计要富有生活气息。这种绿化不仅能够供人们欣赏、怡情,还能够使人们在其中休闲、活动,居民们能够参与到由植物组成的绿化环境中。小区的设计,一定是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思想基础,把人的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从人的方位去考虑植物配置,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融于自然,自然包容人们的活动。

2、“建设生态园林”的理念

生态园林是在传统园林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植物为主体,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人工植物群落,生产各种园林产品,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文明的最佳生态环境。现代城市居住区绿化作为城市园林的一部分,它是城市绿化某个链条上的一个绿化点,其所承载的功能要求它的建设也应遵循生态化发展方向,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配置植物,美化环境,建设生态型小区,供人们聚居。

3、“健康优先”的理念

如今雾霾天气增多,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水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持人体健康有难度。园林设计师们在设计景观时,应从单纯的对艺术形式和视觉的追求中走出来,更加注重园林绿化对人类身心的调节功能。对景观学、生态学、美学、行为学、健康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考虑,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居住区景观绿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进行立体绿化,扩大绿化面积

在进行小区绿化时,要遵循有关绿化面积的规定标准:必须确保35%以上的绿化率。为了有更多绿化的面积,设计师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扩大绿化面积、对有限的空间进行最大限度的绿化。不仅进行地面绿化,还要考虑空中垂直绿化。如:对小区楼顶绿化:建楼顶花园;对沿街门面房屋顶绿化;对立体车库墙壁绿化;有些小区还尝试在楼房外侧向外突出的阳台上栽植小灌木。这样的立体绿化起到了降尘隔音,吸附有害气体,增加空气湿润度,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的作用,也使得小区中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大大提高了小区绿化率,扩大了小区整体绿量。

2、保护古树名木,传承历史文化

现代小区在建设之初,地面上可能会遗留一些自然遗迹、古树名木等,这些是历史的象征、文化的积淀,以往的回忆,保留这些文化遗迹,并对其加以保护、改造、利用,可为小区景观的厚重增色,提升小区景观的年轮,传承历史文明,唤醒人们对某个时代的美好回憶,增加小区居民的归宿感,又可节约部分建造费用,符合大力提倡的节约型园林建设。

3、使用硬质景观分割住宅区绿地空间

在设计布局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时,须将道路的宽度、景观小品的尺度、健身设施的高度等进行综合的考虑,合理布局。人人参与园林的因素应该在绿地规划中加以考虑。因为没有人参与的、没有感知的绿化是苍白的、没有意义的。小区绿地在满足美化的同时,还需满足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有用性,对应这样需要的就是居民能够在小区绿化中聚集、停留,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能够找到绿化中自己需要的位置,即实现绿地聚人气。为此,可利用景观道路、健身设施、小品、雕塑等将绿地空间合理分割,形成一个个“聚人”的围合空间,供人们在其中休闲、健身。

三、居住小区中植物的选择

1、尊重民俗,适地适树

在对居住区的绿化植被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关注居民的喜好,尽量选择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植物进行配置。选择一些代表美好意义的花树如合欢、桂花,果树碧桃、梨树、枇杷等,这些树木让人看了会产生幸福、美好、富足、精神愉悦的感受。反之,如在小区中栽植均一成行的松柏,会使人们的潜意识里对这样的环境产生墓地的感觉,被居民所排斥。

2、绿化中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小区中的应用主要是从生态和造景两个方面来考虑。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在整个小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约为1:1—2的比率。落叶乔木越古朴,枝干、树形越迷人,最具备树木的色彩美、形态美、季相美、风韵美,因此最能体现园林的季相变化,使小区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且夏能遮阴,冬能还阳;而常绿乔木则可以消除冬日的景色萧瑟,减少落叶树冬季落叶带来的卫生麻烦。在做小区绿化设计时应该根据设计意图合理安排两种树木的数量比例。在乔木的选择上一个小区也不能太多,多则显得空间拥挤、压抑,一般选2—3种主体树种,3—4种辅助树种。另外,乔木的种植不能离住户的窗户太近,不仅遮光,还会降低居住区安全系数。

3、保健植物的选择

植物分有益的和有害的。在居住区,根据健康和环保的要求,小区绿化的植物,一定要选用无毒的树种。可以在居住区绿化时选择美观、生长快、管理粗放的药用、保健、香味植物,既美化环境,又利于人体保健、调节身心。这类植物如香樟、银杏、雪松、龙柏、枇杷、无花果、牡丹、玉簪、鸢尾、等乔灌木及草花。有些植物,观赏性强,但会引起人体不适甚至轻微中毒的植物如夹竹桃等尽量不用。

四、城市居民小区中植物配置

1、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乔灌木结合使用

在居住小区中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这样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在进行这种层次的搭配时,应注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约为1:3—6为宜。灌木或花灌木可提供低一层次的绿化,组团色块即是在这一层次,按设计者的要求搭配出各种图案的色块,可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要求,养护相对简单。更加重要的是色块的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特别在欧式风格的小区中与环境比较和谐,容易使人感觉环境整洁有序,现代气息较浓。色块整齐划一的气势和层次可最大程度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常见的色块组合有:红色块为紫叶小檗,红叶女贞、红叶石楠等;绿色块有瓜子黄杨、大叶黄杨等;黄色块有金叶女贞、雀舌黄杨等。地被的选择可以是耐践踏的暖季型草坪草、耐阴又有药用价值的麦冬、开花植物白三叶、葱兰等。

2、突出季节特色,各种观赏植物合理搭配

“春花春意,夏树夏荫,秋果秋实、冬枝冬姿,”要打造小区四季都有景色重点,就要将以观花、观叶、观果、观枝为侧重点的不同品种的植物合理配置,突出不同植物在各个季节的观赏优势,使小区在各个季节色相不同,有景可赏,小区的绿化更具特色,更加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常用观花类树种有玉兰、木棉、泡桐、合欢等;观叶类有槭树、银杏、黄金柳、红叶李等;观果类有山楂、构骨、火棘、碧桃等;观枝类有梧桐、白皮松、龙爪槐、竹类等;观树形的有雪松、水杉、龙柏、棕榈等。

3、使用草本花卉,增色小区景观

花卉是自然界最美麗的植物,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装饰生活环境的理想材料。在雕塑、喷泉、塑像及其它园林小品的基座附近用花卉作基础种植,起到烘托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并能软化构筑线条、增加生气。如在水池、景石周围裸露地面用一些草花进行遮盖,可修饰景观,使景观中各种造景要素协调统一。园路用花卉镶边,也是基础栽植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提高园路的景观效果,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大型节日用草本花卉及其他材料组摆一些主题鲜明的小景点,可渲染小区节日气氛。

4、按功能区配置植物

小区内功能区不同,配置植物也不尽相同。主干道两侧以栽植乔木为主;次干道可种植开花小乔木;在开阔的草坪中,可片植小乔木,形成小树林;在儿童沙池周围种植耐踩踏的马尼拉、狗牙根等草坪草,变封闭草坪为开放草坪,供人们进入草坪玩耍、休闲;沙池周围种植阔叶落叶乔木、花树,春可观花,夏可遮荫,秋可观景,冬可晒暖;在小区拐角节点处设置景石,周围栽植花草,布置成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景点,供人们赏玩;在停车场尽量铺设能透水透气的嵌草砖,在砖的中空种上草,砖上用来停车,既加大绿化面积,减少完全的混凝土地面,又可被日常使用,且半绿化半硬化地面与周围的乔灌木容易衔接;在凸出地形种植迎春、素馨、绣线菊、连翘、棣棠、黄刺玫等藤本植物,在满足观花的同时,下垂发散的拱形枝条,在居住区绿化中轻松创造一种野趣。

城市居住区是人居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居住区绿化只有坚持 “景为人用”的指导思想,为居民提供绿地率更高、景观更优美、设施更人性化、更健康的环境,使人们在小区中生活舒适、惬意,方便亲近自然,方便休闲活动,才能受人欢迎。这篇文章只是总结工作实践并结合他人看法,对居住区植物造景绿化提出的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园林设计者、爱好者商讨。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 篇7

《清明上河图》中描述的熙熙攘攘的滨水商业居住空间,向人们展示了令人神往而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活。它不仅有朴素的生态思想,而且还有滨水空间公共开放的特征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现代城市滨水商业居住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 自然生态性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调。在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方面,中国古代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思想遗产。

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北宋都城汴京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汴河穿城而过,水面宽阔,沿河两岸杨柳成荫,绿草铺地,不仅使气候和水土保持益处,也为固汴河堤、防决口充分发挥汴河作为北宋王朝生命线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河堤沿岸植物不仅起到绿化、用材一举两得的效果,而且还为人们乘凉、散步创造了场所。汴河沿岸人烟稠密,粮船云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临河的酒楼、茶肆,有许多人坐着谈笑或凭栏外望。还有些人在岸上很悠闲地散步。

在《清明上河图》中,城楼两边的墙壁上布满了老树,有的还能辨出其古枝丫杈,这样的树木在图中绘得那么认真,证明了作者是如实反映实际的。城壕和城墙都是防御工事,在此遍植树木花草,也显示了绿化的军事作用。虽然有不利之处,如当敌人进攻时可使敌人藏身,但是对于守城作战以及防火方面仍然是有利的,同时还能起到保护城墙,防止雨水冲刷之效果。

画中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至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各种各样的景观、职业、文化活动、人物,所有这些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城市滨水景观,实在令人向往。

城市滨水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水陆生态系统交汇是其明显的生态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城市滨水区的水体、土壤、动植物等自然生态因子以及促进滨水区生态平衡的方式都是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内容。

滨水区景观规划一定要遵循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滨水自然生态,首先是尊重滨水区生态的各个自然过程。在滨水区的空间调整上,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充分利用并加强水滨的空气环流过程。城市的滨河地带是城市中的公共开敞空间,因而并不能简单地被高楼大厦包围。

成功的水滨开发往往反对只顾单体建筑的“视野开阔”,而阻挡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应降低滨水区建筑密度,或架空滨水建筑一、二层,使滨水区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通透。绿化植物的选择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规划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在河流驳岸的处理上应注重自然形态与亲水性。

2 公共开放性

由于城市依水系而发展,商业贸易随水系而繁荣,沿江、滨海的古渡、水埠,自然地构成人们聚集、交往、贸易、停驻的所在,以此基础发展而来的滨水区逐渐成为城市的诞生地、文明的起源点,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促进市民公共交往行为的重要场所。

综上描述,《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汴京汴河沿岸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汴河沿岸是所有市民共同参与的场合,在这里,经济性活动、社交性活动、休闲性活动等都和谐有序的进行。

对一个城市而言,滨水区往往是其发展的起点,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滨水空间是天然的开放空间,它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供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公共交往等休憩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及娱乐休闲的场所;是大众活动的舞台。所以在进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水系作为开放空间的特殊性,尊重自然资源,尊重水的伦理,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人的需求,建设真正充满人性的空间。

3 历史、文化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所以文化也是有地域性的,一个城市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处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不同的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组合成绚烂的文化空间。

《清明上河图》中的房屋建筑,大体可分为5种形式,即村宅院、城楼寺院、官僚宅第、城市民居和商业店铺,为我们展现了“市制”的崩溃而大大改变的城市构造和景观。从住宅、店铺到宗教施设,建筑都直接面向街道,从而真正有了开放的城市景观。在画卷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侵街”现象。还有在对酒楼的描绘中,对“正店”和“脚店”作了各有所别的细致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房屋建造技术水平和装饰特点。《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酒楼虽然豪华壮观,却不用层层出挑的斗拱,可见画卷忠实地再现了宋朝建筑等级的制约。

在《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闹街市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宋朝时的广告形式:幌子、旗帜、招牌、灯箱、彩楼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广告文化。还有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主体人物共有500余人,但细数之下,其中女性仅占20余人,可见,绝大多数女性是被排除在公共空间之外的,这暗示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对女性在行为上和思想上的控制。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要素中,除物质和生态要素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那就是地域文化。它是独立于物质之外,以风土人情、传统民间文化、历史沿革等形式而存在的。滨水区往往是一个地域历史与文化积淀较深的地方,滨水区的景观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印记镌刻于建成环境、场所之中,积淀了对一个连续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惟有尊重地域历史文化,才能使滨水景观设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因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意味着对于功能问题的合理解决和构筑和谐的三维空间,它还是传递旧有文化和融合当代文化的实践方式。

《清明上河图》让人们看到了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特殊的环境地段和城市最富于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城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亲水环境和公共绿地,承载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清明上河图》中所体现的北宋时期汴河沿岸的自然生态性、公共开放性和历史、文化性,正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近几十年来,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再开发成为许多城市应对城市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国内有很多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或改造的优秀案例,如北京什刹海的重新规划和改造、四川阆中古城建设等,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活的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摘要:主要从滨水区景观的自然生态性、滨水空间的开放性以及历史、文化性三方面分析了《清明上河图》对现代城市滨水商业居住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以使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达到最终目的。

关键词:现代城市,滨水商业居住空间,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崔延和.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21-126.

[3]杨怡萌.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4]宋立.对《清明上河图》的文化透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6,4(4):40-44.

[5]柯宏伟.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酒店建筑的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2004(4):123-125.

[6]许建军.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J].开发研究,1996(4):19-21.

[7]黄建武.浅谈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策略[J].山西建筑,2007,33(15):39-40.

现代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初探 篇8

关键词:色彩设计,室内设计,居住空间

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千变万化的色彩配搭令人着迷。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 必然拥有成功的色彩设计, 空间才能拥有宜居的生命力, 给居住者带来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愉悦。

一、色彩设计的概念以及基本知识

色彩设计是应用色彩所具有的心理、生理和物理特性, 通过建筑、设备、机械等为人类生活环境提供舒适、方便的配色设计, 是现代室内环境调节的一个重要技法。

任何一种色彩都具备三个特征:色相, 明度和纯度。

色相, 指的是色彩的名称, 是色彩最基本的特征。

明度, 也叫亮度, 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 明度越大, 色彩越亮。

纯度, 指色彩的鲜艳程度。

记住了这些就可以运用最基本的配色手段进行装饰了。

同一色装饰:利用色彩的明暗差别进行搭配, 如深蓝配浅蓝, 这是配色的最初级手法。

类似色装饰:色环上相邻不远的色搭配。如黄配橙蓝配绿等, 两色相互衬托, 增加装饰效果。

对比色装饰:两种较远的色搭配。如红黄蓝三原色中的任何一种颜色, 与另两种颜色的混合色的搭配。这样两种纯度很高的对比色搭配在一起来使用, 会产生十分强烈醒目的装饰效果。

多彩色装饰: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如用一定数量的纯色来装饰, 互相衬托增强装饰效果。

二、色彩的作用及室内空间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1、色彩的装饰与美化作用

色彩是光线刺激眼睛产生神经冲动再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形成的一种感知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把眼睛直观到的色彩信息与自己的色彩审美心理经过综合处理后产生丰富的生理心理反应。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色彩, 作为形式美的重要感性质料, 是构成美的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 是直接影响审美效果的因素之一。

2、色彩对人心理的作用

色彩科学认为, 颜色大体可分冷暖两大类。暖色会令人产生温暖、活泼、快乐和兴奋;冷色会使人感到清凉、谧静、安逸;而中性色彩, 又会使人有和谐、亲切的感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心理效应, 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对室内环境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色彩具有影响情绪的魔力。具有美感的室内色彩搭配可以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愉悦。

3、色彩对室内空间尺度的作用

色彩还可以调节环境设施的尺度, 并造成远近的视觉感受。从色彩感觉的心理效应来讲冷色有后退、安静、广阔的感觉, 可加大室内的延伸感;当大都是暖色时, 室内就显得拥挤、温暖, 因为暖色有前进感。此外, 不同色彩的分割配合, 也可协调过大或过小的空间, 甚至是划分不规整的空间。

由此可见, 室内设计中色彩起到的重大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特性更好地表现我们的设计, 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三、色彩设计与居住空间设计

1、空间中的硬装色彩搭配

色相:居住空间的色相选择应注意创造温馨, 宜居的室内氛围。

明度:结合照明、适当地设定天花、墙面、地面色彩的明度是很重要的, 在住宅里, 天花和地面若明度接近, 会给人以安适休息感, 若是天花板比地面深暗的做法, 可取得特殊气氛。

彩度:在住宅内, 大面积的彩度过高会产生过分刺激, 使人易于疲劳, 若高彩度小面积使用,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点缀提神的美化效果。

室内硬装各部分配色:

墙面色:墙面在室内对创造室内气氛起支配作用, 墙面暗时, 即使照度高也使人感到较暗。暖色系的色彩能产生快活温暖的气氛, 冷色系的色彩会引起居住者寒冷的感觉, 明快的中性色彩可引起居住者明朗沉着的感觉。

墙裙色:为避免墙裙被碰脏, 可降低色彩的明度, 不易被弄脏的墙裙, 上下涂色不必分开。

踢脚线色:应采用比墙面明度低的深色。

地面色:地面色不同于墙面色, 采用同色系时可强调明度的对比效果, 采用较浓色。

天花色:现代住宅的天花一般可采用白色, 或接近于白色的明亮色, 这样室内照明效果较好。

硬装配件色:门框、窗框的色彩不应与墙面形成过分对比。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材料色彩的持久性, 变色是不可避免的, 室内色彩设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考虑室内大面积色彩时应考虑一定的变色幅度而不破坏室内的总体效果。

2、空间中的软装色彩搭配

软装主要是相对硬装而言的, 它指在完成地板、墙面、门窗等硬装后进行的那部分可以移动、可以触摸到、材质上也比较“软”的后期装修。

室内软装饰体现了居住者的性格。室内软装饰, 在不改变硬装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呈现出不同的气质与面貌。

如果居住的空间不大, 在家具选择上不宜选深色的家具。应当选择一些中性色彩类的家具, 用较浅的颜色推远空间。

在设计房间整体色调时, 要考虑小的饰物应与卧室的整体气氛相呼应。

总之, 软装的色彩选择不可一概而论, 椅子、柜子、书架等功能性强的家具, 可以采用无刺激的色相和彩度低的色彩, 书架、柜子等形成充分的明度对比, 可采用同色系色相, 变化其明度来取得较好的效果。若选用不同色相则可取得对比效果。

3、空间中的硬、软装与灯光之间的色彩搭配

照明与色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强弱不同的光线影响下, 颜色反应也各有不同。一般而言, 物体的表面色彩很容易受周围各种不同情况的影响, 尤其是受光源的干扰最为显著。在灯光下色彩的变化, 我们称为“演色”。

白炽灯发出的色光, 属于低彩度的橙黄色光, 所以在此光源照射下, 物体的色彩会有偏暖黄色调的变化。

日光灯下看的色彩往往使暖色系统显得暗浊, 皮肤都觉得比白天清冷。

彩色灯光的演色性比其他任何光源的演色性都强, 其色彩变化结果, 大致类似彩色玻璃重叠、混合的效果。

色温的单位用K表示。白炽灯的灯丝在2700K的温度, 色温偏暖;3400K的射灯, 色温便较白。

根据光源色温的高低, 制造出来的气氛也有冷暖之分。色温越高气氛越冷;色温越低气氛越暖。如此, 可以配合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塑造不同气氛。

色温必须与亮度有所配合,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有了基本照明时, 当色温低, 即气氛暖, 但亮度很高时, 便会使人感到闷热烦躁;色温高, 即气氛冷但亮度低, 便会使环境显得阴冷晦暗。

决定灯光的色彩之前, 需要认真地考虑居室的硬、软装是何种风格, 追求什么样的气氛, 在结合了空间的装修风格后, 会更易选择。

四、结语

居住空间的舒适性是当代人生活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人们进入室内空间后得到的最初印象, 75%是关于色彩的感受, 然后才会去感知、理解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色彩是宇宙生命的表象符号, 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一种语言符号。

由此可见, 色彩是空间中的介质, 古今中外皆借由其温驯的张力, 诠释运畅自如的空间纹理, 亦为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浓厚的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张绮曼, 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芦淼.不一样的色彩心理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3][英]艾德丽安.室内设计师专用色彩与材质搭配手册[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设计 篇9

居住区绿化空间环境设计最早发展于经济发达国家, 20世纪50年代, 大工业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迫使各界人士开始重视绿化环境设计。20世纪70年代, 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 提出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安全、舒适、卫生、方便”。20世纪80年代, 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 提出“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 许多学说都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2居住区绿地分类及设计原则

2.1居住区绿地的分类及功能

(1) 居住区公共绿地中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 适宜各年龄组的居民使用; (2) 宅旁绿地居住区最基本的绿地类型, 一般包括宅前、宅后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绿化, 它是供本栋楼居民使用, 是居住区绿地内面积最大, 居民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绿地形式; (3) 居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区内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 具有遮荫、防护、丰富道路景观等功能; (4) 专用绿地是各类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四周绿地的统称; (5) 其他绿地。

2.2 居住区绿地功能

2.2.1营造绿色户外环境, 体现生态功能。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 可以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清新幽静的户外空间, 有利于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 同时也有利于遮阳降温、调节气温, 降低风速, 改善居住区小气候。

2.2.2美化环境功能。进入新世纪, 人们对居住绿化环境的要求, 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 而且在质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 婀娜多姿的花卉, 丰富的植物景观, 加之适当的地形、水体的处理, 建筑小品的布置等, 形成优美的居住环境。

2.2.3设置多功能的户外活动空间, 有利于居民的社交和健身活动。今天处于信息时代,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通过各种绿化空间、社会交往空间、休闲活动空间及公共设施的创造和建设, 形成良好的多功能户外活动空间, 为居民的社会交往创造便利的条件。

2.2.4防护功能。居住区绿地也具有疏散人口、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功能。同时园林植物还能吸收、过滤放射性和有毒有害物质。

2.3 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原则

2.3.1因地制宜原则。要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条件, 如地形、地貌、原有树木,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降低建设成本。提倡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 既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又能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此外, 充分利用劣地、坡地、洼地作为绿化用地, 并且要保护原有绿地的古树名木。

2.3.2总体布局统一原则。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应在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 使各项绿化指标符合标准, 功能要求符合要求。研究证明:居住区绿地占居住用地的30%~60%, 人均绿地面积5~8m2, 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绿地的功能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2.3.3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居住区所包含的各项功能是为居民服务的,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和休息的要求。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 人们会追求一个健康、舒适、祥和的空间环境。

3居住区绿化空间植物配置原则

(1) 注重四季景观及绿化效果, 乔灌木相结合, 常绿植物和落叶树结合, 速生树与慢生树结合, 使乔、灌、花、篱、草相映成景, 做到四季常绿, 三季有花。 (2) 植物种植形式要多种多样, 道路两侧要成行栽植, 其它地方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种植形式, 自然活泼, 改变住宅楼群的单调和呆板。 (3) 园林设计中, 植物的种植种类不宜太多, 以免杂乱, 又要避免种类太少, 景色单调。要到达多样统一, 在统一的基调基础上, 树种力求变化。 (4) 园林树种宜选择生长健壮、管理粗放、少病虫害、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 尤其是乡土树种。

4其它配套设施

在居住区其它配套设施中, 采用体现自然的休息坐凳、景观廊亭, 使人更加贴近自然环境;采用形式多样的铺装, 丰富园林景观。在居住区的广场上设置健身器材, 还有在居住区所需的照明、灯光、绿地的养护设施等的环保性也是需要注意的, 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居住区的功能是否完善, 是否利于居民休闲、活动的必要条件。

总之, 居住区园林绿化环境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多个专业密不可分。为居住区的居民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 是我们每一个设计者的首要工作。

摘要: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 而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城市中是分布最广, 与人的关系最密切, 服务对象也最广泛。一个好的设计师应遵循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运用各种园林元素, 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为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居住空间环境。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原则,以人为本,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宁妍妍, 赵权牢.园林规划设计学[M].沈阳:白云出版社, 2003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代人文精神 篇10

一、居住空间要表现认得习惯行为

强调人在室内的居住, 使用行为时, 室内空间的规模, 功能应适应人的个体, 群体的相应活动要求, 空间大小相宜, 感觉舒适安逸, 满足行为需求。在家庭的室内装饰装修中除卧室, 书房等空间以外, 其他房间与公共环境都应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能否保证最低的功能使用空间, 如果单独的空间内使用功能过于复杂, 其每一个行为动作都会受到干扰制约, 使人感到不舒服。

人与人之间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 这个距离关系的疏密而发生的使用空间的远近变化, 它是人交往行为的构成的心理行为安全距离, 实际上也决定着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所需要的空间体量上的变化。在家庭住宅中, 使用客厅的人应考虑客厅的设计与其他房间不同, 所谓“客”它是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的一定心理上的安全距离。因此内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需要保持一定的实际距离, 表现在空间上客厅的面积就应稍大一些, 否则会使人感到拘谨。互相之间行为不便。

二、居住环境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是讲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居住心理则是注重研究对住宅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满意度、安全感、亲近感、归属感, 私密性等心理感受, 住宅设计要使居住者对住宅感到坦然、可靠、安全、自由, 使居住者在工作后有一种真正回到“家”的感受, 有一种轻松, 温馨和愉快的心理感受。根据心理学的原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客观刺激引起, 而居住环境是人的感受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属于客观刺激物, 也就是说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刺激活动。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但是创造人类生存的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其最根本上的特征在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雨涵人类活动的各种寓意, 寻求意义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要求与环境“认同”的过程, 参与的过程, 控制的过程。

在室内设计中, 设计者要有良好的色彩知识和修养, 懂得那些色彩搭配最和谐的那些色彩搭配是不协调的, 要了解不同民族, 宗教与地球对色彩的喜好与禁忌, 例如伊斯兰教教民喜欢白色, 翠绿和海蓝色, 北欧国家喜欢淡雅的色彩, 非洲国家喜欢强烈的纯度高的色彩, 要考虑室内实际的色彩与采光, 照明的密切联系等一系列问题, 才能合理的使用色彩, 有效的发挥色彩在环境中的功能特性, 创造出健康的, 于人的视觉, 心理相吻合的室内环境尺度与距离的室内环境设计, 还应符合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三、居住空间艺术的精神需求

人性化的人性, 即人的要求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求生存, 寻求安全是人的自然属性;求舒适, 讲美观源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性化即表示满足人性要求的行为和状态, 给设计一词冠以“人性化”, 是对设计的行为状态与性质目标的约束规定。

人性化的目标与层次。人类生存的需求从保持基本生存条件到物质, 精神生活的丰富, 其中温饱.安全.舒适.美观基本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需求由低到高, 由物质到精神的演变, 发展过程。

设计的属性与目的, 一般理解是对人性的关怀和愿望的实现。“人性化”设计实际上是对人的社会化属性诉求的达标。在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当代文明社会, 人的自然属性需求以经常为现代生活标准的基本需求, 而人性化中社会属性需求则需要人类的不懈努力。不断创新, 不断积累财富才可满足不断上涨的人类欲望。

四、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改善

不同的生活经历, 生活状态, 生活习惯会带来对居住空间的不同理解。所谓好户型, 就是能充分尊重人们的居家生活天天伦本质, 亲情本质的户型, 是能带给人们身体与心理舒适享受的户型, 是能满足现在与未来生活变化需要的户型, 人文环境协调且将好环境引入室内的户型, 是能够充分考虑建筑材料与环保的户型。

动静分开。客厅、餐厅、厨房、音乐房、麻将室需要人来人往、活动聚餐, 如此一个家才有生气、有活力、而主要为休息之用的卧室显然需要最大程度的静谧, 因此应将他们严格分开, 确保休息的人能安心休息, 要走动娱乐的人可以放心活动。

公私分开。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不能让访客在进门后将业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览无余。这就是要求不仅需要将卧室 (主卧, 父母房, 儿童房) 与客厅, 餐厅, 音乐房, 娱乐室进行区位分离, 而且应注意各房间门的方向。

主次分开。买房通常是人们事业有成, 生活质量麦上台阶的体现。为了张现业主的成功, 也为了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扰, 主人房不仅应朝向好 (向南或向景观) , 宽敞, 大气, 而且应单独设立卫生间, 应与父母的房间略有距离分隔。如设有工人 (保姆) 房, 则有应与主要家庭成员的房间有所分离。干湿分开, 即厨房、卫生间等带水、带脏的房间应与精心装修怕谁怕脏的卧室等分开。

结语

新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室内设计语言和方法的演进, 提出了新的要求。室内设计师们面对当今建筑和室内实际发展的趋势, 洞察在室内空间环境再创造过程中社会和人的需求, 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表现室内环境的文化内涵。首先是建立基于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和建筑可持续发展上的正确设计理念, 才谈得上掌握具体的设计方法, 为人们创造更加完美的符合当今文化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新作。室内设计文化环境的创造, 目的是要创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地域性文化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类文明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舒适, 而是对美观和艺术视觉感观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 既要讲求舒适的基本理念, 还要加入人文理念, 是室内设计向另一个境界延伸。

摘要:人文精神在当今世界已泛为一种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者意识形态, 这是艺人的价值为出发点, 一人的尺度去疏解万物, 或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具体的说, 就是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 而是在舒适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价值系统。现代人对居住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与舒适, 而是在舒适的基础上同样讲究美观和艺术性, 这就要求从规划到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从人的需求出发。这一理念已经成为设计人员的共识, 并且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在设计中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

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 篇11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

“安全、舒适、温馨、环保、整洁、方便”等要求已经成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建筑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不同的居民对其居住区的园林环境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进而满足其生活所需。因此,在这种新形式下,加强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提高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已经成为热点讨论话题和研究对象。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简单地谈一谈如何加强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进而满足不同居民的生活需求,推动现代城市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为绿化为规划

目前,大部分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只是符合绿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园林规划的真正涵义和乐趣。在城市居民小区随处可见,为了保护园林的规划设计,保护花草树木的生命安全,用栅栏将草坪、花坛团团围住,将它们与居民两两相隔,这样不能够使人和大自然更近的接触。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保护环境,增大绿化面积之外,并没有达到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的真正目的——使居民更贴近大自然的生活,陶冶居民的情操等,进而不能偶有效地发挥城市园林规划的价值和意义。

(二)建筑物与园林景观缺乏协调

在建设城市居住区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充分理解园林规划的意义与内涵,园林的规划设计应该与建筑物的形状、环境相协调,并以人的休息、情趣、身体健康为主,进而不断地更新规划设计理念。如在居住区设计各种各样的亭子、走廊以及花架等等。但是从目前城市建筑物的发展来看,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大部分的居民区追求的是便利性、经济性、耐用性等目的,进而只在小区里面设计一些简单的、混泥土花架,进而使小区的绿化显得十分僵硬、没有生命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物与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协调一致。

(三)缺乏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人才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居住区园林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着规划设计的产物,不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不能够更上时代的步伐,使园林规划设计的惟妙惟肖。此外,还有大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设计没有严格遵循有关的园林设计原则和新的设计理念,一味的根据设计者的思想和个人意志来实现的,进而显得园林规划设计不够专业化和实用化。同时,目前的园林设计者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修养不高、没有创新的作品,总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而使大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十分相似,没有建筑的特色与风采,使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不能与时俱进。

二、加强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选用植物,与城市建筑物的地形相协调

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了植物尤为重要。只有选择合理的、符合当地地域、环境、生长条件的绿色植物,同时,也要对植物的颜色、姿态、形状进行一定的考虑,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突显出园林设计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如:在地势比较崎岖的居住区,应该选择时适合地段起伏、颜色比较鲜艳、形状比较高大,容易吸引仁德目光的植物,这样就会给居民带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在地势比较平缓的居住区内,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种花坛、走廊形式的园林,并按照不同种类的植物设计出适合它们的形状和姿态,进而美化居住区的同时,吸引居民的注意力,陶冶居民的情操。

(二)重视水景的设置,实现动静结合的美景

水是人生活的重要物质,也是人赖以生存的资源,如果世界没有了水,那么世界将会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这应该充分考虑“水景”的设计,实现水景与绿色环境相协调统一。要是园林规划设计者具有这样的理念,不仅需要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力,还需要其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居民生活的节奏,从实际生活中,创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对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人才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进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最终将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与水紧密结合起来,使居民在生活闲暇之时,体验大自然的另一番美好,最终促进现代和谐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跨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好的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居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在满足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应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居民实际生活所需的同时,为居民营造绿化、娱乐、优雅的生活空间。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经济化、绿化、环保化的发展,最终达到现代化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目标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隋燕.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初探[J].现代园艺,2014,13:1-2.

[2]石磊.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4,21:2-3.

[3]王霞.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J].中国农业信息,2013,07:2.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论文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购房时不仅仅考虑价格、地理位置, 而对小区的景观设计、配套设施的要求也日益增加。老年人和儿童是住区中活动最频繁的群体, 小区的景观设计应该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清晨和晚饭后是住户的主要活动时间。清晨多是晨练的老人, 晚饭后为中老年人和儿童。

调查的美林园小区内无座椅, 无植物可遮荫避阳。缺少老年人的活动设施。小区内唯一的休息场地。因无树荫遮挡, 正午太阳高照时利用率低。万达华府小区周围多条主干道纵横交错, 邻街住宅受交通噪音、风、灰尘影响较大。活动场地被建筑围合, 风小。华府园周围被三条干道围合, 交通噪音、粉尘污染及活动安全性是影响小区居民在此活动的主要因素。美林园公园周边物理环境较差, 北部越过山体的风夹带采石场和水泥厂的沙尘吹向小区。一年四季公园内的风速都很大。风、沙尘及飞机噪音是影响美林园小区居民在此活动的主要因素。从以上居住区中心绿地得出几个设计要点:座椅的必需性;大面积的活动空间;乔木的必需性;多种多样的活动设施;景观设计的多样性;空间层次的丰富性;私密性空间和半私密性空间的需求。居住区活动区设计要点:避免距住宅太近, 减少人群活动对住户的干扰。

健身器材、儿童游戏设施的多样性;场地铺地、活动设施的安全性;远离车行道;为不同年龄的人群设置相应的活动设施;座椅的必需性;乔木的必需性。

星海国宝及周边环境近海, 风速大, 空气湿度大。建筑经常被雾气笼罩, 阴暗潮湿。星海广场为填海而建, 地面反渗及海风带来的咸湿空气使地面出现盐迹。临海住宅由于景观视线好, 往往定位为高档海景住宅, 优势不言而喻。但近海的特殊环境也带来一些劣势。利:景观视线好;调节温度, 夏季较内陆地区温度低;空气污染较少;弊:空气湿度大, 雾气笼罩;住宅内部阴暗、潮湿;海边风速大;临海地区地价高, 小区周围配套设施较少。

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来看, 绿地主要有以下作用:净化空气, 提高环境质量;某些植物能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 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吸收太阳辐射, 改善小气候;林带还有降低噪声、抵挡寒风的作用;美化环境, 丰富景观, 缓解人们心理压力;烘托建筑个性, 软化建筑线条。从中总结出的居住区绿化设计要点: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植物相结合, 使绿地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配置适应本地区的环境条件;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注重色彩处理。绿地内部设计风格应协调统一, 新建区绿地率不低于30%, 旧区改造不低于25%。注重私密性空间和半私密性空间的设计。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 无水不成景”之说, 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 居住区中的水景可以丰富景观效果, 增强居住舒适感, 调节小气候, 使居住者亲近自然, 大面积的水域能吸收空气中的尘埃, 净化空气。星海人家有5000平方米人造湖及延伸至大门的亲水景观, 水质较好。是居民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泉水小区中心广场喷水池水体污染, 垃圾、异味。亿达世纪城小区内多处水景空置。浪费空间没有达到设计目的。

美林园原有水体干涸、空间闲置。从中总结出的居住区水景设计要点:与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统一;重视水体生态规律;利用天然河流、湖泊, 减少以洁净水源维持各类人工水景用水;与天然水系、绿地灌溉系统相连, 重复利用水资源;注重水体的净化;依据本地区水资料情况进行设计。缺水地区水景宜小不宜大, 可设计意向性虚水景。

从以上调查与研究中, 得出某城市的物理环境对居住区的室外设计及居民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日照和风。综合来说, 某的户外物理环境较好, 气候湿润、舒适宜人, 在设计中应利用有利因素, 控制不利因素, 营造适于人活动的室外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教学培养方式下一篇:细节决定班级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