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养方式(精选12篇)
教学培养方式 篇1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化水平的大步提高, 国家对教育事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视, 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中, 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 我们要结合新课标对于数学的大改革, 在自己的数学教育教学的方法上做出自己的小改革, 本文针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进行了探讨, 这样, 有利于锻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维,创新教学,教学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进入了21世纪, 21世纪面临的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 近几年来,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 综合国力等都快速的发展, 在教育事业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 对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革, 但我认为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根据社会时代的改变而变化, 所以, 我们教育的理念也要做出调整。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三大主科之一, 而且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 要让自己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步伐, 转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们, 对于数学已经产生了一种枯燥的印象, 所以, 教师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让学生们重新喜欢上数学, 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们在学习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想让学生们去主动的学习, 不是被老师家长监督, 换一种说法, 我们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兴趣, 而不是一提到数学大家都会一副枯燥的表情,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教师。只有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才能够用心的去学习, 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才能够发现数学的乐趣, 这样, 同学们也就会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可以根据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 改变数学课堂上枯燥的氛围, 营造活跃的气氛, 让学生们开动脑筋, 与教师或与其他同学们互动起来, 这个活跃课堂气氛不是学生们可以在下面开小差, 而是要沟通与课上有关的内容, 通过调节课堂上的气氛, 让学生们融入到数学知识中来,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引入情境教学的模式培养数学思维
在数学的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引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来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思考中, 我们可以提出问题, 情境教学解答, 得出答案并进行过程的评价。在这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法中, 同学们也会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 可以联系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启发, 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进入了高年级, 学生们的心智也都比较成熟了, 可以在情境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思考, 在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启示, 查阅资料等方式找到解答的方法。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是自己或者与同学们一起完成的任务, 可以大大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热爱, 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结合多媒体实现现代化的教学
当今时代, 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也运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我们的教育所研发出来的, 所以, 科学技术当然也要应用与教育当中, 便于学生们的学习。在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也会使学生们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数学的几何问题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音效等方式给同学们讲解几何图形的变换, 也通过视频中的变换学生们会对图形的区别更加清晰, 让平面的东西立体化, 锻炼了学生们的数学中的立体思维感, 对于数学的应用题中, 对于两辆车的速度问题, 我们也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 通过动画的形式会大大的增加学生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热情, 也会改变对数学枯燥的印象。
四、联系实际, 巧设习题, 从中感受到快乐
虽然处于高年级, 但是孩子们的天性仍然是玩, 仍然是感受快乐。数学的课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的很密切, 我们在创新数学的教学方法中, 要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总会听到学生们说, 我们学习这么多也与生活联系不到一起。这样, 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以, 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让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习题的设置过程中, 也不要那么的墨守成规, 要大胆的将题目设置的新颖点, 设置新型的题目,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和拓展性思维, 而且加固了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也能从数学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五、处理好与学生, 与家长的关系
无论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科任教师都要与学生有良好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们多沟通、交流, 与学生们成为朋友。在学习上, 在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 教师要细心的与学生们进行沟通, 引导学生们去如何解题, 培养学生们的解题思路, 这对培养数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上, 我们也要积极地去关心学生们, 在生病的时候, 给他们一杯热水, 一颗感冒药, 这样, 学生们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尊重, 教师也会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教师也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所以家长的教育很重要, 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教育, 对教师们制定符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案有很大帮助。家长与教师的勤沟通, 也能使双方知道学生们在家中或学校的反应。在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 也可以请教老师, 毕竟教师对学生们的心理很了解, 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去教育孩子, 并能够在家中辅导孩子的功课。这样也会给教师减少负担。
综上所述, 在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中, 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数学理论知识, 同时也要能够与学生们打好关系, 让学生们能够信任自己, 同时学生们也要积极的配合教师, 主动的去学习数学, 主动去研究数学, 寻找数学中的乐趣, 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数学的氛围, 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锻炼学生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提高数学的成绩。数学的知识同时也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的, 所以, 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要不断的发展, 不断的创新, 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景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1) .
[2]刘瑞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赤子 (上中旬) , 2015 (15) .
[3]徐珍.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J].求知导刊, 2014 (4) .
[4]陈艺.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4) .
教学培养方式 篇2
新课标要求走出角色误区,做好课堂引路人,实现主体换位。初中数学,逻辑性强,忌墨守成规,倡导尊重学生并以学生为本。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走下 “圣坛”,放下 “架子”,甘当教学配合者、组织者,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体会遨游数学王国的快乐。
一、更新观念---走向自主学习的路径。
作为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敢于变革观念,善于发现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建议将提问作为课堂智慧,通过更新观念,立足于现有知识和课程内容,巧妙引导,得体串联,配合创设课堂情境,发挥学生自主解疑释惑的能力。
[案例] 三角形教学。
教学任务是形成对三角形初步感知,体会内角与边长的特点,同时,试着用数学语言表达自主学习所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自主思考的魅力,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我先让学生用彩纸条剪成三角形模型,用量角器测量三内角大小,记录相加,再测量三边的长度。
最后,与教材理论形成对照,很快就理解并掌握: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等数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新颖灵活,能启发学生自主意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解决心中疑问,体会数学原理。有助于深入领悟并开发数学能力、养成自主习惯、在探讨与佐证中强化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二、循序渐进---铺设自主学习的台阶。
传统数学课堂重视吃透教材、灌输知识,唯恐有所遗漏,课堂沉闷、学生被动、教师疲惫,然而效果极差。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的成功发自于疑问和乐趣,”新课改要重视以乐趣为引子,点燃学生的数学灵感火花。
教师要运用所学知识讲究提供 “台阶”,引导学生 “拾级而上”,缓解数学学习的压力,杜绝 “揠苗助长”.通过不断获取基础知识,培养日常技巧,学生会逐渐拥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学会主动交流,在合作中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渴望发现问题并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 方程应用题教学。
面对这一难点知识,如果直接出示复杂应用题,学生只根据教材例题的认知功能,无法形成饱满的思路,容易打击其数学学习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做基本训练: 利用书中习题,训练揣摩题意列方程式,并自主纠错。再展示相关信息: 李明买 5kg 柿子和 8kg 菠萝,共计 23.04元,其中柿子1.92 元/kg,菠萝1.68/kg.要求学生找到5 个重要信息,作为条件自主编写方程应用题,正确解答并思考用方程式解答法和算术式解答法,谁有优势? 小组自主学习之后,85%的学生利用数量特点,找到正确方法。结论: 依照数量关系分析,可以直接由题意得出算式,则适合使用算术解答法; 反过来,则是方程解答的思路更有优势。
这样,通过灵活转换题型,把教材任务化难为易,通过理论知识自主探究,教会学生分步骤解决问题。从 “同题异解”的方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奥秘,由静态训练到动态组合,最终解决问题。一题多变,使自主学习由易到难,思维空间由窄变广,更符合“全员投入、总体受益”的自主教学理念。数学之路任重道远,一蹴而就绝无可能。唯有选择自主教学路径,积累乐趣品尝收获,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学会钻研,拥有坚韧的自主精神,数学教学何愁不能成功?
三、生活为源---验证数学理论的生成。
真正的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往往又佐证着数学理论。新课改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由盲从教材、生搬硬套走向挑战权威、自主思考和验证理论。教师要学会将生活作为鲜活源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打开学生数学思维的空间。明智的教师懂得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开放型数学题,教学生运用数学视野去看待生活,懂得以生活为源头,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无限。
[案例] 直棱柱求解侧面积教学。
传统教学法: 这一数学知识讲授,传统上是直接给出直直棱柱的侧面积公式,让学生硬背公式,套用并计算出侧面积大小。如果在考场上,出现紧张、慌乱等原因而忘掉公式,学生就难以解答。自主教学法: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直棱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可以怎样证实? 很快就有学生讨论出用作业本纸粘合,制作简单直棱柱模型,再用剪刀沿着一条侧棱剪开模型,证明学生猜测是长方形完全正确。再稍作引导,学生就自主得出: 直棱柱侧面积 =底面 ( 顶面) 周长x 侧棱,或者几个侧面长方形之和。同时,计算得出直棱柱模型的侧面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长方形面积加以印证。
正如笛卡尔的观点: “数学这一知识学科,讲究精密逻辑,更需要着眼生活的泉源。”运用实际生活材料,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手脑并用,一把小剪刀、一张作业纸,简单的生活素材却体现出用生活印证数学的逻辑。这种教学思路,既能让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更能让学生化数学主动意识为生活运用能力。
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决定初中数学课堂质量必须完善,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立足新课改、走好教学路。把自主教学奉献给学生,体现初中数学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特点、贯彻以生为本新理念、鼓励和开发学生数学能力的良苦用心。愿莘莘学子开辟自主学习蹊径,找到生活应用源头,获取数学课堂的特有快乐。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 ,( 05) .
[2] 吴志丹。 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 电化教育研究。 ,( 07) .
[3] 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 定义的分析与修订 [J]. 电化教育研究。 ,( 03) .
教学培养方式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 活动教学 思维能力 方法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语言的学习注重词汇、句型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已学词汇和表达的识记和背诵上,就连需要学生进行高度思维的写作教学,也往往是叫学生去模拟和套写。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通常是在讲授学生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后,对应用文的不同种类,分别给出相应的功能句即套语,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在实际写作时,根据应用文的内容和性质,套用相应的功能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适当替换或增减一些内容,就成了自己的文稿。如教师给出求职信的套语:I read your advertisement for salespersons in the newspaper. 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is position.
…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send me an application form and give me further information . I wonder if I can have a chance for an interview….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学生在写求职信时,以上的句子除划线和自我介绍部分需要替换外,其他部分几乎可以照搬。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结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实施的,对于现阶段高职学生应对英语考试较为有效。但由于教师完全或单一地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学英语变成了一个死记硬背、照抄照搬的机械记忆或背诵的过程。因此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口头表达生硬,内容单调;阅读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对细节作出推断;应用文写作内容空洞、思想普遍不够丰富。
二、语言学习是一个自主思维的过程
语言学习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语言的输入是以对词汇和表达的识记为主,这一过程侧重于对英语知识的认知、记忆、背诵和默写。语言的输出则是对已学知识的应用,包括口头表达和写作等。这一过程则是一个积极地、自主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出色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在语言输入的阶段,在认知和掌握英语知识时,也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最好是通过某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便加深对语言点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
三、将高职英语教学变成一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基于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流程,把学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项目。然后教师在各个项目的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布置各种活动任务,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方式
1.CDIO的教学方式
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全球化背景下“做中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是针对工程教育的,但它的理念对工科以外的学科同样具有指导和启发
意义。
例如在市场营销实训设计中,根据CDIO理念,可采用以下实训框架。
(1)构思(Conceive)。模拟公司营销部,设计各项营销任务,细化人员分工,最后成功销售产品。实训期间学生需要轮流扮演销售员和顾客两种角色。
(2)设计(Design)。模拟公司营销部,形成公司介绍的文字稿并进行产品广告设计;对产品的销售进行市场调研;制定销售的总体计划和营销策略。
(3)实现(Implement)。以小组来实现。小组内部构成:5~6人代表公司营销人员,另两人代表顾客。销售员需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并成功推销产品;顾客需要全面地了解产品信息,如产品的性能、价格及售后服务情况等,然后确定购买意向。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笔者在布置本课的实训任务时,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代表不同的公司来开展营销活动。如分别代表Lenovo公司、Lining公司、Haier公司、宝马公司等。
(4)运作(Operate)。每个小组分阶段展示成果。
CDIO共有12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主动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市场营销实训活动,始终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网络等媒体搜集大量的信息,并根据所需,对这些信息進行筛选和处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其有利。因此,CDIO的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科学的导学方式
(1)“活动单”导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活动单”一般包括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和巩固提升四个大的环节。
一个活动必须有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和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对问题思考得越充分,探究就会越深。因此,一定要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教学任务书。教师在教授新的学习内容前,给学生发放教学任务书,规定他们课前应自主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和媒体搜索与新课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将新课所涉及的内容制作成PPT,形成文字材料以备在课堂上展示等。
3.丰富的课外活动
教师可鼓励或帮助学生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涉及到讲英语国家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组织英语角的活动、讲英语国家礼仪风俗趣味问答、庆祝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以及举办英文歌曲演唱、英文短剧表演比赛等。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要进行分组,学生之间需要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合作,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必须根据需要搜集和选择各方面的信息。总之,这些活动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因此,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结束语
活动离不开人的思维,而思维则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若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各个项目主题的引领下,给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让他们在任务活动的准备和实施中,自主地思考和推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其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何三凤. CDIO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求职英语实训课程设计[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2]王九程.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做一体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3]陈文秀. 中职英语导学“活动单”设计之我见[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优化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方式,优化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笔者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想就此谈谈在化学教学中, 应如何优化教学方式,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作为教师, 传授知识是基本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更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知识。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理论与实际均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其学习的效果好得多, 不但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趣味, 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 在讲解CO2的性质时, 提出是什么使石蕊溶液变色的问题,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提高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传播科学更重要。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习品格。新知识的形成是在前人总结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成的。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力求实验结果真实可靠, 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可以理解为学生能够顺利领会、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会学,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未来公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应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发扬民主教学。教师与学生可互换角色, 锻炼学生的个体能力及合作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可以理解为个体间或个体与群体间为达到某共同目的, 能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兴趣等信息, 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 以共同完成某任务或行为的一种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 交流与合作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形式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必须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在教学方式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只有有效交流, 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 开启心智, 使学习不断进步。
三、转换师生角色,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 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 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教师主宰课堂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 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 也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例如, 我们在讲解题目时, 可以装作不懂,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教老师,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并且为此感到自豪。这种引导更要靠教师高明的教学手段。
教学培养方式 篇5
董明晓1 李瑞川2 陈继文1 逢波1
(1.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山东五征集团,山东日照262300)
[摘要] 根据“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研究如何从让机器动起来的形象思维方式成功转型到只用数学公式表达机器运动的抽象思维方式,然后再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工程化,实现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尽快掌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用控制论解决机械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控制论;思维方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1-0055-03
引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套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之初,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形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学内容以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这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控制论的深奥,也领会到控制论的缜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是,由于学生的数理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背景有限,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而且理论性太强,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和方法,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到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和典型工程案例巧妙地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无形的理论有形化,将缜密的证明过程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控制论的思维方式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问题,使该课程逐渐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实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
教学培养方式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 歌诀 谚语 巧妙插叙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17-02
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科以后,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学生的兴奋状态下教学,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和掌握地理课堂学习的工具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导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 1.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景观差异,东西方的时差时运用了景观图片。如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已经散落着阳光,表现我国领土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时,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说明我国领土南北部的季节差异。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讲七大洲时,可以把七大洲的大致轮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现出来,并标上名称,那么四大洋的位置及轮廓也清晰可见,这样使学生的对以后学习世界地理很有帮助。
3、充分利用电教化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线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演示时转动旋转片,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重难点迎刃而解。
二、勤于总结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如快记七大洲名称及按面积大小排列顺序:
如: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不但记住了七大洲的名称而且记住了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列顺序。
又如:关于气候寒暖的谚语,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
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
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
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
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
如讲和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非常难记,编成顺口溜即:
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有哈、吉、塔、阿、巴,西,西南印度、尼、锡丹。
南部还有缅、老、越。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又如:关于气候寒暖的谚语
春寒多雨水《田家五行》,春冷连阴雨(江苏启东),
日暖夜寒,河湖涸干(广东),寒署不登楼(安徽阜阳)
关于雨的谚语
鸡鸣雨,不长(浙江),早雨晴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这几条都说早上有雨主晴,晚上有雨才是久雨之兆。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广西),夜晴无好天,明朝雨更猛(广西)
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插播,激发情趣
1.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讲气候时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
讲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地区不同的自然景观时可引用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拂提杨柳醉春烟”高鼎•清代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篇7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研究是国内外十分关注的课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教育界就率先兴起对教师反思能力研究的热潮, 并逐步向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教师教育界蔓延, 引起了一场教师教育观及教师角色的变革。“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 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1]于是, “反思型”教师观引起推崇。反思型教师观是针对技术型教师观而言的。技术型教师指的是像技术操作工人那样, 把学生当作任凭教师操纵的机器, 用别人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播者;反思型教师观提倡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不断用思考的头脑去解决实际问题, 做学者、研究者, 应该具有反思能力。
目前, 国内对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虽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介绍性文献已有发表, 但对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 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新世纪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 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革新教学思想, 淡化教师职业倦怠, 永葆教育生命活力;有助于解决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 消除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畏惧心理, 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走上教育科研的道路, 真正成为一名研究者, 也使得教师逐渐从经验型教师转变成专家型教师, 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实践性经验, 构建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主张。
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对自身或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行为及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再思考与总结的能力。
1.教师对自身教师角色的反省能力
具体地讲即:观察、找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假设, 运用推理做出决断, 重视实践检验, 总结经验;关注影响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构建专业自我认同感, 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评价及其对职业生涯未来发展的期望。
2.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
“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2]具体地讲就是:教案的预设, 即在教学前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并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可能暴露的疑问与可能的教学效果有所预测;内容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充分“激活”书本知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不断唤醒学习欲望, 达到乐此不疲的学习境界;教学语言的应用, 教学语言应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 教师应提高教学语言艺术, 通过较强的语言技巧水平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交往的管理, 有效教学需要师生的有效交往,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及同伴互评, 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休伯曼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的研究, 描绘出了对教师职业周期中每一时期的发展主题和职业发展路线的设想。见下图[3]:
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个时期, 7-25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危机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遭受挫折, 灰心沮丧, 心力交瘁, 工作满意度下降, 对教学生涯的意义和重要性感到怀疑, 易产生不胜负荷的职业枯竭感, 是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
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断意识到, 不同阶段教师群体的反思指向存在不同。我们在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分层培养的模式, 也就是构成阶梯式的教师教学反思培养模式, 把教师队伍分为入门期年轻教师 (0-6年) 、成熟型骨干教师 (6-20年) 、专家型教师 (20年以上) 。
1.入门期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不可一蹴而就, 需要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如果从入职初期就注意培养反思能力, 无疑将会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
(1) 培养反思意识, 形成反思习惯:对于这个阶段的教师, 首先就要培养反思意识。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质疑和反思是学习的基础。“青年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并通过反思内化为自己的教学习惯和动力, 让反思成为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活动, 才能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洞察力和理解力, 增强教学效能感, 促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4]
(2) 提供示范性反思案例, 提高教学技能: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大多是一些间接知识, 掌握的是一些表面性的或抽象的陈述性知识, 往往没有实际例子去支撑。而对程序性知识的把握, 比如像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技能还比较生疏。因此, 对这类教师的反思能力培养应该提供示范性反思课例, 加强对其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反思。比如, 观摩名师的教学课例, 分析各种教学技能的类型、特点、效果;进行教学实践和录像, 对照录像找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造成问题的原因, 并寻求改进的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入门课及各种研究课比赛, 切实提高教学技能。
(3) 利用网络进行反思, 提升反思能力:青年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比较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反思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和全国各地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和反思;也可以通过BBS、QQ软件等与同事和学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还可以利用博客实现在线共享,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交流评论, 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成熟型骨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职业年龄在6至20年的教师占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 他们的教学阅历丰富, 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 承担过多次示范课和优质课的教学, 具备较强的教学基本功, 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被称为成熟型骨干教师。他们已具备比较熟练的教学基本功, 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并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教学;他们已呈现独具个性的教学特点, 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1) 注重理论培训, 增强问题意识:骨干教师掌握了成功的教学经验, 渴望提升的是教育教学的理论修养。现实中只有不断将发现的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分析综合, 寻求问题的根源, 才能使教师的理性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理性实践得到进步。引导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教学杂志和专业书籍等, 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应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反过来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理论水平。
(2) 开展课例与反思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运用典型的成功案例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思活动。首先, 要求教师基于某个教学专题或问题, 以案例为载体, 通过设计方案—教学实践—反思提炼等三个环节的循环提升, 形成优秀的教学课例并加以展示, 让教师与同伴互相观摩、研讨、交流、评议, 深入剖析教学环节的亮点。然后, 通过课堂实录, 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提炼, 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 采用典型案例反思法, 提炼自身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 案例包括成功的教学课例也包括不成功的教学课例, 这里主要是指那些有瑕疵的教学课例, 通过对这些课例进行剖析、诊断与修正, 可以挖掘出其还比较落后的教学观念。首先, 我们从不同的教学年级中采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课例, 组织教师观摩教课录像或到课堂现场听课, 并记录下各个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策略, 再分类记录在“课堂观察记录本”上。其次, 对存在的问题一一归类, 并进行归因分析, 归纳出相应的教学观念。最后, 提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对策, 逐步明晰什么是先进的教学理念, 为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奠定基础。
以上的“案例与反思”研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式和反思方式, 它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 容易被教师所接受。而伴随其中的有效反思策略是课堂实录、教育叙事、反思随笔和反思礼记。
3.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所谓专家型教师, 应是教师队伍中的拔尖人才, 他们往往从事教育职业的时间在20年以上。这类教师对教育教学倾注了满腔热情, 对教育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并将教学反思作为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 并乐在其中。他们善于实践, 喜欢阅读, 潜心研究, 不停写作, 而且已经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他们在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教学策略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反思中, 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然而, 专家型教师除了对个性化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外, 还需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行理性的反思。
(1) 反思课堂教学理念: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把握不准, 教学就会出现偏差。我们可以挖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教学观点, 开展小组研讨和交流, 在各种看法的启迪下让正确的教学思想逐渐明晰。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设计开展新旧两种教学观的争论, 最后在激烈的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提炼出正确的教学理念。
(2) 反思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于长期的教学经验的积累, 往往会形成固定的教学方法, 而其中包含了一些不太适应学生发展的旧方法, 阻碍了学生全面和谐成长。因此, 要经常思考如何变革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挖掘独具匠心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3) 反思教学思想的孕育过程:每个教师的教学生涯都留有时代的印迹, 仔细回顾并总结概括, 会有一种“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我们可以对自己曾经在不同时期执教的公开课进行回顾、反思, 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 最后通过比较、诊断、修正、加工, 提炼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
(4) 反思教育科研的过程:专家型教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科研意识比较强, 经历了许多次教育教学实验和课题研究, 既然是课题研究就有可能成功, 也有可能失败,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反思, 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实事求是的剖析和评价。“只有经历严格规范的科学研究的过程, 通过研究论文交流、答辩的方式,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得到课题鉴定委员会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 进行研究的深化与研究成果的修改”[5], 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构建出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
教师只要扎根于教育教学这块土壤, 敢于尝试、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潜心写作, 从写教学论文到著书立说, 始终保持一种反思精神, 就一定能从专家型教师蜕变成真正的教育专家、教育名家。
参考文献
[1][日]上寺久雄著.教师的心灵与风貌.赵一奇等, 译.北京:春秋出版社, 1989.
[2]尹红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对其专业发展的促进.教育与职业, 2012 (2) .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申继亮, 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3) .
数学教学中辩证思维方式的培养 篇8
一、挖掘育人因素,渗透辩证思想
按照数学教学所蕴涵育人因素的不同特征,育人因素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育人因素,可以通过图片、幻灯、录像等让学生直接体验;隐性育人因素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学数学从概念到方法,无不渗透着辩证观点,较之于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如数的对立统一(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解题方法的对立统一(归纳与演绎、分解与组合),这些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又如,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再如,通过贯穿整个学科的加与减、乘与除、已知与未知、常量与变量间的内在规律,以及换元、消元转化等数学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领略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点组成线,线组成面,面组成体,而在特定的环境中,体又成为一个点。教师强调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矛盾转化的辩证思维。
在讲授不等式、方程、函数及圆、直线、角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观点的渗透;在讲授分数、小数和无理数时,教师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近似与精确、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等。可见,整个数学教学进程都体现着辩证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寻找主要矛盾,学会分析方法
数学知识中包含着许多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如现行的初中数学课本中,幂的运算、整式的乘除法运算等法则,都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自主地通过具体的例子,探索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就鼓励学生讨论,进一步探索,或启发引导,提供一些帮助。这样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习惯。
三、引入量子思维,拓展思维广度
量子理论主要强调“测不准”“不唯一”“互动”。中学数学课堂不是教授学生量子力学知识,而是教授其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并加以运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数学开放习题,一道习题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可以有几个答案;改进课堂教学,上课不应是满堂灌,而宜采取讨论、对话等互动形式;评价一名学生不用“好、一般、不好”,因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可以显示出不同状态,所以应综合考量后再评价。
从本质上来说,引入量子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量子理论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类学科中,教师将量子理论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世界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前沿知识。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教学培养方式 篇9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亲近”学生。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师生的交往不可避免, 教师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及时地鼓励学生, 与学生达到心境的融合, 使他们感觉到体育老师是可亲可近的, 从而敢说敢笑, 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练, 边练边思, 相互指导;并下放学习评价权, 指导学生进行个体纵向评价、横向类比评比, 使学生学会反思总结, 在练习中发现问题, 然后知不足, 知不足而更努力地学。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 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 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就要很好地充当导演或促进者的角色, 创设浓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自主摸索练习的过程中积极启发、引导, 并在学生积累了相当学与练经验的基础上, 给予及时归纳、总结及矫正, 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直接经验尽快形成能力。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需要的新旧经验的固着点, 再让学生尝试新知识、新技能,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的“创新”充满激情, 再加上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 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生通过旧经验动作的重温练习, 对新内容的“创新”, 简化了学生对新动作的认识, 使之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 以便其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对待复杂运动技术知识, 都能有条理地分而析之, 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引导他们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并能够创造性地延伸。
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发展观察力, 强化好奇心
体育课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多的形象性, 它是“身体语言”转化为形象思维, 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身体对运动进行实践之前, 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表象是十分重要的, 观察是否有效, 将直接影响体育学习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精细的观察能力应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动作的观察前的教师提示语中, 久而久之, 学生会形成各自独特的观察方式, 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跃跃欲试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练习, 达到了自学“创新”的效果。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 就是强调别致新颖, 推陈出新。这里所指的标新立异并不是脱离基础知识, 一味地“求异”, 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 能用新视角、新观点重新认识学习内容, 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在钻栏架时, 有的学生头、手先钻过, 有的学生两脚先钻过, 也有的学生侧身过, 他们之间还相互比较、模仿, 结果学生学得很开心, 动作掌握得较快。活动的不仅仅是身体, 思维活动也积极参与了进来。由此可见, 要想标新立异, 必须消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 避免受“定势”的影响。
3.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延伸至课堂之外
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任务, 也不可能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迅速形成,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时空——课外。课外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进行思考和实践, 能以较多的生活实践指导创新活动, 能自发组成学习群体, 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形成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能力。课堂教学结束后给学生下达任务:让他们自行设计综合型游戏的形式和方法, 充分考虑器材运用, 积极融入已学内容。在下一次课上提供演示、评比的“舞台”, 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观摩中开拓思维空间和视野,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体育的创新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创新精神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思路指引下, 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独创的教法去教学, 教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 激情辩论, 友好合作, 勤思乐练, 努力创新, 走提高体能、技能为目标的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特色之路。
摘要:学生需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勤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培养方式 篇10
一、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信任和热爱任何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表演兴趣,例如语言、动作等等的方式。在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时候要不断激发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当学生在演奏歌曲的时候,要注重指导学生自主感受音乐感情,然后将自己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喜欢上音乐,爱上音乐,才能保证音乐课堂正常进行。
二、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学生想要熟练地演奏音乐作品,必须能熟练的应用音乐知识, 在演奏过程中,不能把音乐表演看成是一种技术表演,而是需要指导学生自主感受音乐的感情变化。依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歌唱表演以及音乐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在教学中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将音乐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便于他们表演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舞台形体来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歌唱演员在舞台上的职责不仅仅是要唱歌,还要在唱歌的同时进行舞台艺术展示。舞台艺术表演实际上就是表演者将自己的感情和音乐的文化以及思想等表现出来的能力,将语言附着在形体上, 来描述一种人物形象的艺术方式。因此,演唱者只有将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技巧相结合,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巅峰。首先就是采用手势将音乐无声的情感表达出来,一个优秀的声乐演员在舞台上演唱的时候,势必会伴随着手势表演,手势表演能够很好的表现音乐情感,也是一种表演的外形美。但是在演唱的时候不能有太多的手势动作,在演唱的时候,双手要根据音乐的感情自然的进行摆动, 不能在表演中故意摆弄手势,确保动作不僵硬,不然也就失去表演的真正意义。然后就是展示学生的“眼法”,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要求表演者必须要眼睛有神,眼神是表演者和观众交流的方式,眼神可以传达各种感情。总而言之,通过眼法的这种展示方式,能把歌曲的感情抒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感动观众。歌唱演员在抒发歌曲的内在感情的时候,一定要经过面部表情展示出来,学生只有敢于表演才能将音乐情感表达的更真切、更生动,使得表演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特色。最后,在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时候,训练学生的肢体动作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训练学生的挺胸、 收腹、拔背、两眼平视前方,这个虽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提醒学生,保持学生优美的唱歌姿势, 这不但是肢体表演的需要,更是获得美好声音色彩的关键。
四、通过演唱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音乐的演唱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就是独唱、合唱以及重唱。 在进行声乐表演教学的时候,老师主要是培训学生进行独唱、对唱和合唱这三种演唱方式,在训练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演唱方法,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训练,对于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指导学生改正。在演唱中选取这三种演唱方式的原因是:这三种方式比较常见,能够从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演唱能力。在培养表演者表演能力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几个事项:首先,要给学生创建一个音乐环境。学生能够将歌词展示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创建一种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音乐环境。比如在表演《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曲的时候,就能将音乐背景设置成桃树或者小河边;而在表演《月之故乡》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在以月夜为背景的环境中进行演唱。其次,要掌握音乐的核心主题,例如在学习歌曲《月之故乡》的时候,这首歌曲的主题就是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包含着作词人的爱国情怀、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因此,演唱者在表演这首歌曲的时候,要用心感受其中的感情,充分展示歌曲的主题思想。
五、结语
声乐表演者的责任就是让音乐通过自己的表演感化每个人的心灵,让人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心灵能够得到净化,变得更加纯洁、 高尚。让音乐充实人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所以,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是每个声乐教师的责任。
摘要:完美的声乐不但要有很好的发声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声乐表演者通过表演和歌唱将这个音乐信息展示给观众,声乐的艺术美就是可以通过表演来再创艺术价值。基于此,本文对声乐教学中表演能力培养方式进行探究。
教学培养方式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6-01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应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优化内容鉴赏,提升思维层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钻研文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让学生深入地分析、鉴赏文本,提升思维层次。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这首小令寥寥几笔却意象丰富,构筑出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思考:“这首小令到底美在何处?”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寻找到了文本中“昏鸦”“古道”“夕阳”“西风”“瘦马”等典型意象;而后仔细品味“昏鸦”这一意象,感受到秋日的肃杀,体会到作者在薄暮时分寂寥的心境;又从“古道”这个意象中感受到浓重的羁旅乡愁。有些教师也许讲到这个层次后就不再往下引导了,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进一步进行引导:“这些意象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学生分析后认为:“夕阳”“西风”“瘦马”烘托出一种暗淡的诗境;“小桥流水”看似灵动,但一旦与“枯藤老树”组合却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诗人无力、落寞的心境。
笔者通过这样的赏鉴引导,让学生深入分析了文本内容、文本结构,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思维层次从“是什么”提升到“为什么”,发展了个性思维。
二、优化问题设计,促进思维发散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问题设计,带动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学生站在思想和艺术的高度进行文本解读,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从“休眠”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发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散步》时,笔者抓住文章中“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说‘我们三代人在田野里散步?对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过后又提出了新问题:“作者为什么将‘我放在‘母亲‘妻子和‘儿子的前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打开了思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换用‘三代人这个表述,不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有的学生认为:“将‘我放在前面,能够表现出‘我的责任感。”还有学生认为:“‘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表现出了家庭的和睦。”此时笔者进行补充:“这更表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语言之美。”
通过对问题的优化设计,学生对文章的语言之美有了深刻感知,从而实现了个性化的解读,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三、优化文本拓展,实现思维创新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实现思维创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意涵,教师要在学生获得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拓展文本的想象空间,打开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实现思维创新。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时,学生紧扣父亲坐台阶的细节,分析父亲的形象:“从他坐在绿荫里,身体在休息,但专注的目光却落在他人家的高台阶上这一描写,可以看出父亲不甘人下、力争上游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一感悟,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想象一下,父亲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学生认为:“父亲想拥有一个自己的高台阶,像别人家一样坐在那里,抽抽烟,唠唠嗑。”笔者再次进行拓展引导:“你认为父亲想要的‘台阶意味着什么?他的悲剧性在于什么?”有学生认为:“父亲想要的其实是一种坐在台阶上的感觉,这表明他骨子里有一种深层的自卑。因而,他试图通过建造高一级台阶获得尊严,以为只有坐上台阶才不会感觉到低人一等。父亲缺少对自我的认同,这是他的悲剧性所在,他将自信建立在超越他人的基础上。正是因为这一悲剧性格的存在,他的努力奋斗便显得凄凉而辛酸。”感悟是创新的基础,在学生生发感悟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续写:“你认为父亲该何去何从?请你将父亲觉醒后的心路历程写出来。”学生从感悟入手,展开想象,进行故事新编,实现了思维创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文本,从鉴赏、质疑、拓展三个层面进行优化,层层推进阅读教学活动,能有效规避阅读教学中的无效性和空泛性,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将阅读教学推向深入,使课堂绽放出创新思维的花朵。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培养 篇12
一、设置不同的情境, 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当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 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 直接影响其知识建构, 更影响着他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传授的过程, 而应该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来源于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感到学得有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形成我会学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 在教学“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一课时, 老师一上课就拿出一只纸箱, 说:“今天我们先做一个游戏, 这只纸箱里面有红球、白球, 你们派一个代表来摸球, 摸到白球你们赢, 摸到红球老师赢。看一看, 谁的运气好?”学生争先恐后要上来摸球, 老师连续让三个学生上来摸, 结果都摸到红球。老师“得意”地说:“看来我的运气比你们好。”学生议论纷纷, 说老师作弊, 里面没有白球, 但老师从纸箱中拿出两只白球来。学生引起思考, 得到答案“里面一定是红球多”。随即老师又问:“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从而引入课题。随着老师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抛出, 精心设计悬念,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就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与他人合作是提高学习、研究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教师应变革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围绕探究核心问题, 分组开展合作学习, 在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 不妨让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讨论, 最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在共同探究中, 可以进一步完善、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可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 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人数可多可少, 例如在转盘游戏操作过程中, 只要两人合作就可以了。又如, 在摸奖游戏中可以用4~6人合作, 总之分组人数不要固定不变, 要因课堂内容而改变。同时, 教师要注意合作交流的基础, 因为合作交流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 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不得其解, 这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才有成效。因此, 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个人的见解, 为合作学习夯实了基础, 这样交流起来才有话可说,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应是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需要深入到小组中, 参与学生的活动, 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 注意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 特别是要关注中等生与学习困难的学生, 鼓励他们参与合作交流, 这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最主要的一点。
三、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对某些数学问题或日常生活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以及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去经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从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恰当地指导学生选择探究形式, 如实验探究、归纳探究、类比探究、发散探究、演绎探究等。例如研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 得到的截面可以是哪几种边数的多边形?”就是采用实验探究与归纳探究的形式。又例如课题“日历中的数学问题”采用的探究形式就有类比探究、归纳探究、发散探究、演绎探究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时, 不应拘泥于教案, 要随时随地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善于再创设新情境、新问题加以发挥, 但前提不要冲淡主题。有些问题老师不一定要等到想到答案才给学生去探究, 只要觉得有探究的价值就行, 要相信学生能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 即使解决不了也没什么, 因为最重要的学生学会了探究。
【教学培养方式】推荐阅读:
校本培养方式08-30
兴趣培养教学06-25
教学培养计划07-03
教学能手培养10-05
科学认知方式培养10-01
谈良性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培养教学中的培养06-15
情感培养声乐教学06-14
数学情感培养教学10-06
教学观念培养管理10-10
协同方式培养创新人才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