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悟性培养

2024-05-10

散文教学中悟性培养(精选6篇)

散文教学中悟性培养 篇1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 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 就是要“据言得意”。“悟”, 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 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 阅读, 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一、整体感知是“悟性”培养的“源头”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整体把握”, 即着眼于对全文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 着眼于对全文的粗线条的分析与综合。因为, 文章的主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如苏教版六年级 (上册) 《轮椅上的霍金》, 初读课文, 让学生说出集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生 (1) :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生 (2) :霍金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生 (3) :霍金不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更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显而易见, 生 (3) 回答比较全面。既然如此, 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又为什么说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在学生展开讨论之后, 要求学生捕捉语言的主要信息, 用最精要的语言来表达。“他是物理天才, 更是生活强者。”然后引导学生揣摩语意的侧重点, 并且以朗读的方法, 悟出“更”字的表达作用。当学生对主旨产生“悟性”之时, 再通过调整句序的方法, 作一番比较, 并说出语意上的变化。从而, 让学生“悟”出这些内容:物理天才, 世界上并非独一无二。但霍金在残酷的生命之神的折磨下, 竟然能创造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才可谓“非他莫属”。作者之所以突出说明霍金是一位“生活的强者”, 是因为霍金以非凡的毅力战胜了不可想象的困难而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这样, 经过以上从感知到感悟再到感受三个阶段, 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于“是什么”的肤浅认识上, 从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达到“循路识斯真”的理想境界。

二、语言是“悟性”培养的“载体”

阅读中语言理解是教学上的难点。因此,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言语感悟能力的培养。尤其对文章意蕴丰富的句子, 更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或从语气、语调以及朗读节奏、重音等方面将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语, 或通过对句子中词语的增删调补与原句作比较感知语言的表达技巧, 感悟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 在学习语言中培养学生的“悟性”。

如苏教版六年级 (上册) 中的《詹天佑》, 文章开宗明义,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对于这一统领全文的起始句, 可以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领悟詹天佑作为工程师的杰出才能和爱国情怀。例: (1) 詹天佑是我国的工程师。 (2)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 (3)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 让学生明确此三句语意是各有千秋的, 句3中的“爱国”是指他的思想情怀, “杰出”是指他的才能与才智。由此学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一个人不仅要有爱国之志, 而且要有报国之才, 詹天佑就是我们的楷模。作者为了突出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华, 既写他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又写他具有躬行实践的求实精神。为此, 文中写道“ (1)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 不能有一点马虎, ‘大概’, ‘差不多’, 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2)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 扛着标杆, 背着经纬仪, 在峭壁上定点, 测量……白天, 他攀山越岭, 勘测线路, 晚上, 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 他常常请教当地农民。在揣摩句 (1) 时, 先让学生读一读, 既要注意重音的变化, 把握语言的逻辑顺序, 体会詹天佑对待工作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再通过换词的方法, 与原句做比较, 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性。经过深钻细研, 学生感悟到作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不仅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而且具有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同时, 通过对语言的感悟明确锤词炼句的重要性。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语言实践, 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 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三、联想与想象是培养“悟性”的“双翼”

联想与想象, 在数学教学中, 是培养悟性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 更是培养“悟性”的“双翼”。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联想与想象, 就不可能有“悟性”。如, 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会联想到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勃勃景象。而联想与想象的基础是对生活的感受, 对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对春天的感性认识, 那么, 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诗中“绿”字的内在含义与表达作用。因此, 培养“悟性”, 离不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离不开生活和知识的厚积薄发。

如苏教版六年级 (下册) 中的《孔子游春》, 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孔子论水的一番话的含义, 根据其内容与层次, 制作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目睹水的奔流不息的壮阔画面, 联想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目睹水的顺其自然, 联想到人的和顺温柔;目睹水的滴水穿石, 联想到人的始终如一……由水的特点, 悟出为人的道理。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 如一条射线, 不断向前延伸。这是一条“信息高速”, 是一条绵延的“河床”。从而, 在“此”与“彼”之间, 在“表”与“里”之间, 形成思维的链接点。这个思维的链接点就是甲乙事物间的“相似点”。

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中“悟性”培养, “整体感知”是“源头”, 文本语言是载体, 联想与想象是“活水”。有了源头活水, 语言之帆才会乘风破浪, 驶向“有效教学”彼岸。

学生悟性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培养 篇2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这就是要求政治课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悟性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身心投入,让学生用“心”来感悟、领悟、醒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生悟性 政治课教学

古人曾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也就是说,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人如果失去了悟性,就像夜空失去了星星一样。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未能将“悟性”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须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者的学生,如果缺少了“悟”的过程,那么即使记住了大量的知识,也只是信息的储存而已。就算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造就的也只是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悟性。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所谓“感悟”,就是使人激发灵感。最有魅力的教学应该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在这瞬间的结合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恰当地构建“悟场”,让学生都能在“悟场”中尝试,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捕捉“悟源”,并能在多种“悟源”的刺激下有所感悟,就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在讲“事物发展的原因”这一节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重点突破,让学生感悟知识的真味。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平滑的桌面上放了三只体积大小相同的球:气球、皮球、铅球,并要求三个学生向三个球吹气。学生情绪高昂,要求上台一显身手。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了三位学生:第一位是班里的大力士,站在铅球前面;第二位是班里中等力气的同学,站在皮球前面;第三位是班里力气最小的同学,站在气球前面。他们分别对着三个球同时吹气,并请其余学生观察三个球的变化。演示开始: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然而铅球纹丝不动,虽然全班同学为这位大力士加油,但仍然无济于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呢?有些学生只知现象,不懂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于是教师适时点拨,大家从物理学到哲学、从个别到一般展开分析说明。最后大家从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余兴未尽,教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强化兴奋点,又选取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顺境与逆境、“近朱”与“近墨”进行分析,再次把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这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但懂得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这一道理,而且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感悟能力。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

所谓“领悟”,就是使学生理解深刻。任何一种“悟性”的产生,都离不开艰辛的实践和探索。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知识的积极影响,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激起学习知识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唤起学习知识的热情,思想政治课教与学的过程才会有创造激情和冲动,学生的视线方可穿破教室的四角天空,学生的思想才能冲出思维定势的禁锢,学生的悟性才能表露出来并得以完善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内容之前,要求每位学生利用星期天再次体验一下“挤汽车”的滋味,并提出了体验生活的具体要求:“挤汽车”不只是要善于观察,更重要的是要能用哲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做到观察中有所悟。这次“挤汽车”活动,使学生平常近乎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在真正开始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描述各自亲身经历的场面,然后让学生去“悟”这个“挤”字: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挤在一起,挤成了一个结结实实的整体,挤出了和谐与团结;有的先人后己、礼让三分,有的捷足先登,对老弱病残视而不见,挤出了美与丑的对比。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诱惑力,而且能克服学生认识上的盲点、误区,使学生做到善悟、会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在辩论中醒悟

所谓“醒悟”,就是使学生走出懵懂。要增强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辩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辩论的主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即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希望给予正确解答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政治生活时,可以让学生辩论:

1.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优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吗?

2.我国能不能实行“多党制”?

3.共产党能不能消除腐败?

以上热点问题都是学生思想中的矛盾和困惑,是社会上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上的反映,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适时提出这些问题,并加以分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认识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心理学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在辩论中他们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就会多方查找资料,并依据教材和生活中的事例数据竞相发言。学生思维往往异常活跃,知识信息交流密集,双方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思想交锋激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在和谐而热烈的“思维对撞”中爆发出闪光的火花。学生在激烈的论战中醒悟,其思想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走出误区。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悟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让学生用“心”来感悟、领悟、醒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注释:

[1]出自《孟子·告子上》。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97年第9期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理念下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2005年第5期

散文教学中悟性培养 篇3

一、从具象美术过渡到意象美术, 提高学习的兴趣

悟性的关键在于是否去悟, 如何去悟, 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主动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其中, 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悟性的产生, 能激发自身的创造力, 使人进入平时所未曾有过的认知境界, 但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是拥有深厚积累。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鉴赏美术作品一定要让学生多看、多画、多记, 从而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 实验美术, 一种特有的, 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 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既然实验美术能轻易地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必定有它独特的魅力,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引发学生学习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美术的兴趣。

如我们可以以它们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 不仅可以强化对古典主义美术的记忆,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美术没有界限, 现代美术也可以和古典美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 在民间美术的教学中, 穿插欣赏《穿和服的女人》、范冰冰的红毯装备等, 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 高中生对这样的导课方式非常喜欢, 从而拉近了他们与古典美术、民间美术的距离。

二、利用视频启发想象, 培养理解美术作品形象的能力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 其特质在于可视可想的形象性。没有可视可想的形象, 不能称为美术作品。美术的形象性使得美术学科教学不能离开形象性。美术教学在借助音乐或语言等启迪学生后最终必须回归到具体形象, 因此美术学科直观教学也就最为普遍和实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美术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和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完成的过程。在欣赏教学中, 为了能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涵, 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形象的感知和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静态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立体的教学方式, 把抽象的形象与具体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 使欣赏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三、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美术源于生活, 但是它的抽象性明显要高于文字。它的形象性、情感性特点决定了我们要从感知入手, 然后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感情的基础上, 经过判断、推理、思考的作用产生质的飞跃, 从而进入理性认识的层面, 即对作品产生感悟, 从而挖掘和品味出艺术美的真谛。

有句话叫做“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欣赏作品的主观感受都会不尽相同, 相对来说感性的东西大多基于表象, 比较主观, 如果没有理性思维做后盾, 不可能走得更深更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美术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的审美体验。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欣赏作品时要发挥想象, 大胆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性认识外, 还要运用相关的美术专业知识, 结合美术作品的内容、色彩、形式、表现手法等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比较的理性分析, 以领悟到美术作品的真谛。

四、从画家生平和创作背景入手, 帮助理解美术作品

在鉴赏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看一些美术家的传记电影和生活故事, 了解画家创作的背景, 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等, 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启发对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

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 让学生先观看纪录片《蒙娜丽莎》, 并搜集有关达芬奇的文字、图片资料, 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不仅了解了达芬奇在古典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也激发起对大师的崇敬之情。

五、从训练美术作品记忆力入手, 培养良好的鉴赏能力

对美术作品的准确记忆能力, 也是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智力条件。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整幅作品的认识和分辨, 也间接关系到与之相关的广义的理解能力。1.美术作品主题记忆训练。教师可以运用比较式鉴赏方法选择多幅同一主题的作品, 让学生分析构图、色彩等的不同, 并临摹创作同一主题的作品一幅, 通过赏、析、画, 加深对美术作品的印象, 感受其中所传达的情感, 体验其中的意境。2.名家名作赏析训练。为欣赏过的名家名作编上序号, 反复赏析, 凭记忆力记下画家的绘画风格, 经常使用的色彩、构图等, 这对于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形式、创作意图很有帮助;再让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 这样做, 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也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感悟到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散文教学中悟性培养 篇4

一、加强阅读教学,培养课堂语感

我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课堂美感,这应当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懈的美学追求。

我在教学描写98年抗洪抢险的《大江保卫战》一课时:窗外,小叶芽正在春风中努力地吐露出自己新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大江保卫战》。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那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那时,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庄严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子弟兵青春的激情一起汹涌澎湃。可以想象,我们师生在那堂课上进入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做比,或许并不过分。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在阅读时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教学语文多年,最享受的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聆听学生朗读,品味学生朗读。在朗读时,他们那充满灵气的眼睛也说明他们也很享受阅读,往往随着朗读的深入,课堂也是高潮迭起。

二、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悟性”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令人扼腕的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只有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所以,我认为应当突现一个词——“悟读”。悟是悟出内涵,悟出自己的“莫泊桑”,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永恒意义。因为解析不是终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才是良策。

为了培养学生“悟读”,我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在读中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自己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种学习“主人”的感觉,还激发了读书的热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我先设问:“把大自然称为‘绿色的课本,这课本里究竟有哪些内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划出“绿色的课本”的内容。然后问:“在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呢?”有的同学答:“我最喜欢它里面‘洋溢着欢乐和温馨,因为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都是欢乐的、温馨的。”另一位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一句。我喜欢它是因为欢乐代表着人类最动人的心情,温馨代表着人类心灵最真切的期盼。”面对这样的“悟读”学生,我十分珍视,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文,自己解析领悟课文,既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加强阅读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如何通过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上落实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阅读教学中一篇篇课文进行的。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说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就要在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达到上述要求,我认为,要有赖于形象的阅读教学。形象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看到或仿佛看到了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和场景,没有形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就体会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更谈不上激起情感、培养情趣了。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操作呢?我认为,可以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课文思想氛围,去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也可以用课本剧形式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言行。从而更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让学生听我在《送别》的乐曲中朗读课文。在那“暮春三月”的“长江”边,“岸边杨柳依依”,江上“白帆渐渐远去”,而李白依然“伫立”江边。这样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突出内涵丰富的词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在《送别》的乐曲中表演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从自己所表演的角色的言行中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加强阅读教学,重视阅读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评价呢?评价学生的朗读,应从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如我在教學《烟台的海》一课中,请一位同学把冬日烟台的海读出来。她在读中按照以往的朗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重读,读这些关键词语时声音提得太高。在读后,通过集体评价,得出结论:她读得虽然正确、流利,但感情把握不对,没能读出冬日烟台海的“凝重”。通过评价,大家都能领悟到不能一味地用老方法读书,认为那就是有感情,理解了如何把握文章感情。

在阅读教学,重视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我在平时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外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多读书(课本和课外读物并进),每天晚上为自己的当天的阅读打分,每周小组内监督打分,两周在班级公开总结一次,表扬做得好的,激励全班同学阅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散文教学中悟性培养 篇5

自主学习, 发展学生的个性

新课标指出, 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显然, 新课标在力求扭转教师主宰的“保姆式”局面, 要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语文的主体, 以张扬学生个性。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 有丰富的情感, 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 语文教师要以热爱、信任和尊重的心态来直面初中生, 发掘、引导学生精神世界里潜藏的自由精神, 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师更要善于营造宽松的课堂情境,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落自主学习、师生探讨, 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 我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尽情玩赏, 学生听后顿时活跃起来, 愉悦地在桃花源里“各自游玩”。有的选择“桃花林奇景”, 有的欣赏“桃花源人生活图景”, 有的品味“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他们有的尽情朗诵美词佳句, 有的讨论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场景……其中, 有一组学生的“真情演绎”吸引了我的注意:“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他们一边忘情诵读, 一边绘声绘色地描绘迷人的人间仙境, 每个学生游览得心旷神怡, 得意忘形。此时我乘胜追击, 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你们游览了桃花源哪些景致?最喜欢哪里?你们喜欢桃花源人的生活吗?你们以怎样的方式学习?……”学生争相各抒己见:我最喜欢“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简直是个巧夺天工的桃花园, 桃花与溪水相益得彰, 美丽无限;我最喜欢“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人们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和睦友好, 正是今天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可见桃花源人的热情豪爽, 不过, 这样未免太孤陋寡闻、离群落伍等。

的确, 语文课堂一旦有效地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其思维像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想说就说, 必将不断闪现出意想不到的创造性火花, 从而给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因此, 我们应遵循新课标精神,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个性化活动, 让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领悟得以充分展示。

自主体验, 提升学生的悟性

悟性的养成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体验性, 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要保持情感性、趣味性和鲜活性, 让学生体验其中、领悟其中、成长其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反复引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亲历”语文材料, 使学生在精神世界里充分体验材料的背景和此中感情, 力求达到“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以各自的知识经验, 去意会此中“不可言传”的“真意”,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悟性的教育目的。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杜绝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即使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 也应通过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自主体验, 有效引导其自己去领悟。只有这样, 语文知识和技能才能自然而然地内化融入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悟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也才能通过人文性, 不经意间让学生在情感化、趣味化、鲜活化的学习情境中被轻易掌握。

自主超越, 培育学生的灵性

灵性是语文素养的至高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诱发学生潜在的灵性去鉴赏文本, 让文本资料进入其精神世界, 并能跳离文本资料而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 同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平等交流, 从而在大胆超越文本的基础上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灵性。

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 要求学生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对诸葛亮作出评价。此间, 我不过早地对诸葛亮作出评价, 而让学生自行阅读《三国演义》《出师表》和《隆中对》, 并尽可能查阅一些评论资料、了解现实中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 然后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这样一来, 学生异常踊跃, 见解也可谓“百花齐放”:诸葛亮足智多谋。理由是其策划了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诸葛亮是历史罪人;诸葛亮教导无方;诸葛亮太显眼等。

散文教学中悟性培养 篇6

随着乒乓球运动技术的不断提高, 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发现, 通过悟性的引导和培养可以增强乒乓球练习的速度和意识。悟性是感悟的能力, 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悟性不只是一种天赋, 而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智慧、感觉、实践的综合体, 是一种人本精神;悟性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会贯通的思考和认识的一种能力, 也是不断地对自身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是自己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乒乓球教学中如果能够侧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 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及良好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悟性对乒乓球练习非常重要

乒乓球运动具有技巧高超、战术复杂、灵活多变、规则严密等特点的运动, 练习乒乓球运动首先必须要了解乒乓球运动的技战术和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这就要求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有着自己雄厚的基本功底和必要的灵活技战术。“学道者多如牛毛, 得道者凤毛麟角”、“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都是悟性这一问题。特别是乒乓球教学中, 一个没有悟性的练习者是绝对学不好乒乓球这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运动。所谓悟性, 其实就是感知能力, 也就是凭借原有知识和生活积累感知事物, 领悟实质, 发现规律的能力, 即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悟性越高, 视野越开阔, 思维越灵活, 方法越巧妙, 乒乓球练习能力越强。因此, 在乒乓球练习中必须注重对练习者悟性的培养、开发和利用, 才能使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越来越轻松, 越来越有兴趣, 成绩才会越来越理想。

2、在乒乓球练习中, 如何提升练习悟性

2.1、激发兴趣, 培养悟性

练习者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乒乓球的练习中, 是学好乒乓球的前提条件。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练习乒乓球运动中拉近乒乓球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乒乓球中各种推球、挡球、拉球、削球等技术动作都是以熟悉球性为基础的。加强球性的练习, 更好地控制和掌握球和支配球, 达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程度, 对其他技术学习与掌握大有益处。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用作和基本功课程融于生活之中, 做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游戏推广到课堂上, 、逐步培养练习者在参与中学习, 在应用中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悟性, 逐渐的提高练习者乒乓球水平。

2.2、不能应对?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去做?等等一系列问题然后再让练习者通过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去不断摸索。

2.3、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性培养悟性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展开乒乓球课程, 以练习者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其中的主导作用, 使每个练习者都能够掌握自己和所能掌握的乒乓球技能水平, 以期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练习者不同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再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更好的完成每一节课任务, 提高练习者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实践证明, 该原则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重在展示练习者在课堂的个性和特点, 符合练习者在课堂上身心发展的规律, 激励了各个层次, 不同水平练习者对乒乓球的兴趣, 调动了练习者的积极性和兴奋性, 展示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对乒乓球悟性的提高。在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同时, 能充分体现出教学中教师主导的作用, 使教学中“教”与“学”互动, 使“教”与“学”互补, 从而提高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悟性的提高。

2.4、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提高悟性

针对性教学主要是针对乒乓球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 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相关身体素质, 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内容。只有新颖的教学内容, 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 才能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的理解, 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愉悦和心里的满足,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结语

上一篇:高职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下一篇:货币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