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2024-05-10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共10篇)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1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吕福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的学习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乡情散文在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几篇优美散文都是乡情散文的好范本,我结合这几篇文章谈谈欣赏散文的一些要点。

一、读懂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它有助于初步感知课文。

如朱自清的《春》,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情景。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一切充满生机。当带着这初步印象学习文章时,我们就进一步知道这篇课文借描绘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看了标题我们就知道“济南”说地点,“冬天”说节令,“济南”对“冬天”这个中心词起限制作用,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点冬天。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不禁在猜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怀着怎样的感情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借描绘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课文,我们自然会想到家乡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有着太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下笔成文,写自己的家乡自然就容易多了,并且能抒发真情实感。

二找出本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抓住了文章的线索能有效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品的主题。

在课文《枣核》中“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文章开头写几颗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朋友的心中,这几颗枣核的分量简直同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通常被称为“谋篇布局”,结构的作用就是把文章各部分统一起来,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理清结构有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这点多做训练有利于我们在写作中很好的组织材料,把文章写的井井有条。

我们都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玩乐到入学的成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里的游戏、玩乐。第二部分则写长大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四、从细处体味文章的语言美:一些散文语言或高昂,或低沉,或紧凑,或舒缓,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其精妙处,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赏析语言美则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在描写父亲攀越站台时用了:蹒跚行走,慢慢探身,双手“攀”,两脚“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我们通过这几个词也可以想象出当作者看到这充满父爱的身影时,心里是如何的感动。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抒情性散文可以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联想、想象等角度进行分析其写作技巧,进而挖掘出文章的深度内涵。

如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手法。作者紧紧把握住形象的特征,如乌云低压、狂风怒号、海燕高傲地飞翔、企鹅胆怯地躲藏等等,内在地照应沙皇反动势力、勇敢的革命者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的各自特征,使得象征义十分鲜明突出,既隐又露,既暗又明,既隐晦曲折又富有斗争效果,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只要学生在把握好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基础上,再结合以上五个方面,我相信学生在赏析散文的时候就不会一无所得。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2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大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灵活地对课程资源进行开放式利用, 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体验, 积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积累, 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较高的语文综合能力。究竟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呢?

一.结合教材, 充分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教材, 是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直接资源, 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最基本平台。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为人道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都能对学生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 首先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其后再充分开发课外的课程资源。

合理有效的开发这些课外资源,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帮助他们获得课堂内无法获得的信息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观察、理解、感悟语文。

某位教师在教小学四年级上册《虎门硝烟》这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电影《虎门硝烟》中的片段。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 又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在脑海中对课文内容形成了个更加强烈和直观的印象。通过相关电影片段的播放, 学生既吃透了教材, 又拓宽了的视野, 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在课堂总结阶段, 这位教师还布置了查阅关于“虎门硝烟”历史背景资料的课后作业, 又进一步深化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只有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结合教材并充分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语文阅读实现纵深发展。

二.尊重学生个性,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学习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要培养的能力之一。随着新课改推行的逐渐深入, 现行的小学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释放教学的权利, 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环境, 保证学生能真正通过阅读教学获得阅读能力上的提高, 最终实现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三大目标。

某教师在教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教学时, 教师充分考虑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 并互相提出问题和解答。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得到了充分的空间进行思考。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习小组之间提出了“为什么普罗米修斯甘愿受罪盗火?”、“为什么宙斯如此狠毒?”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放性地拓展, 思路变得更加广阔, 整堂语文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 教师只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道、业、惑上, 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 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上的提高。

三.重视实践, 开展课堂辩论、演讲等多种语文课堂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其实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教学。而开放式地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阅读教学, 则要求教师注重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勇于开展交流讨论活动, 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样的阅读教学才算是起到了效果。

教学《郑和远航》时, 某位教师结合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讲解, 学生逐渐产生疑问:“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后来要禁止下西洋的活动呢?”这位教师及时发现了学生的疑问, 顺势组织了一场班级辩论会, 引导学生分成双方进行辩论。在这场辩论会中, 学生为了获得胜利, 纷纷引用了很多自己平时积累下来的名言警句, 同时又引证了许多自己查找的历史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论点。通过这样的激烈辩论,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得到了锻炼, 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学生在参加这样活动的过程中, 对阅读的理解也得到了升华, 明白了阅读并不是拘泥于某一种单一形式的能力。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3

一、加工提炼教材文本事例,积累写作素材

翻阅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及学生竞赛获奖作文,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能活用、化用教材文本中出现的材料的文章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高分。教材选用的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有很多具有人生启迪的历史瞬间和场景,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洞察、对人性的解剖和对人生的感悟等,均是典范。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来说,就有“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珍爱生命”“慢慢走,欣赏啊”等专题,文章涉及面广,思考角度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理和加工,把教材提炼成学生的写作素材,思考可以运用的方向,在作文时随机取用,这不失为一种积累素材的好方法。为此,每学完一篇课文,我就引导学生整理文章中的材料,加以储藏积累。

给了学生方向,学生自己也会逐渐学会整理和运用,比如,学习了《劝学》,学生在随笔《借助外物我们可以更早成功》一文中写道: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要靠个人一点一点努力,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每篇课文学完,我就引导学生做类似的思考,整理文中让自己有想法的语句,思考它可以说明问题的角度。每过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集中交流一次自己整理的素材,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从教材中整理提炼出了近两百条这样的素材。学生写作时,将相应的材料充实到文章里,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之言之有物,避免空话套话。

二、挖掘教材文本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思想性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没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深刻思考,要写出打动人的文章来,那是不可想象的。教材文本的作者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与他们的作品倾心“交谈”,既可使学生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又可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获得人生启迪。当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一定触动,心灵深处进一步体验作家的独特见解和真情实感时,他们的情感就会丰富起来、认识也会全面起来。

学生小小的心灵或许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欣喜、忧伤、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的过程。在阅读文本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很多同学被史铁生母亲对他的爱所感动,我抓住这个机会,开展了一次“ ‘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亲情体验专题写作”活动,要同学们描述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爱的一些场景,活动就是以文本为引子,利用文本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完成的作文中,描述母爱的较多,写到家人之间的温馨的也不少,有很多富有亲情的镜头和细节跃然纸上。

三、学习教材文本结构,构建清晰的写作思路

很多学生在写作前,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拿起笔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东拉西扯,思路混乱,层次不清,缺乏条理,要表什么情,要达什么意,一片混乱,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只管字数写到没有。文章是表情达意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要表达什么意思,必需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

例如《六国论》,文章开门见山亮出了论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文章接着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论分析。先从“赂者”的角度分析,把土地割让给秦国,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明确“赂秦”的结果是“力亏”。论题“弊在赂秦”所包含的内容在这里说得更为具体。接着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深入论述“赂者”对“不赂者”产生的严重影响。无论是“赂者”本身还是“不赂”的一方,贿赂的行为都会使他们灭亡,所以作者下结论说“弊在赂秦也”。这样的结构安排显示出构思的独具匠心。

我们在文本教学时,就应该把这种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说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去模仿、体悟,并通过实践迁移巩固这种写作知识。

四、仿写教材文本语言,在学习经典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靓丽的语言是提高文章品味的重要手段。一篇文章当中,语言上有了几个亮点,就可以起到变沉闷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没有哪个人能够一开始就掌握好语言这门艺术。要扮靓自己的语言,先只有模仿。教材里有着丰富的精彩语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效果、句意关系,体会句子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品味句子的哲理韵味,进行模仿练习写作。模仿得像样了,学生就是学到位了;模仿到了极致,就是创新了。

例如《鸟啼》里面有个语段:

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这段话语言很美,在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模仿写作一段话。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无论人们愿意与否,艾草总要沁出幽香,蝉儿总要放声歌唱,映山红总要满山吐艳,那就是新的心灵和新的世界。”格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很到位。

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句子的模仿,经典名篇,段落模仿、整篇模仿,也未尝不可 。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都是经典之作。完成“月是故乡明”模块的教学后,我开展了一次“月是故乡明——我爱上虞,我爱我家乡模仿写作” 活动,要求学生模仿经典,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活动中,有的学生写出了家乡自然景色的秀美,有的学生写出了家乡田园生活的安适,有的写到了人文景观带给自己的自豪感,有的写出了社会发展带来的家乡的变迁。有自豪,有飘逸,有担忧。无论怎样,最基本的都是源于对家乡的爱。在语言和形式上,模仿也比较成功。

有章可循,学生兴致就会高。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落入俗套,能够学会经典篇目的语言方式,这已经是一种进步。所有的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高境界就是化用,也就是将学到的东西活化为自己的能力。模仿得多了,这种能力就会形成。

五、学习教材文本叙写方式,提高表达技巧

文无法不立。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表达技巧的重要性,甚至作文时没有表达技巧的概念。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像白开水一样,没什么味道。

要想让学生有表达技巧的概念,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讲授课文时也应该把文章的写作技巧分析作为一个重点,教学生学会借鉴名家名篇的表达技巧,把名家的表达技巧应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去。

比如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怎样做到“以小见大”及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在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手法及如何选取典型景物,避实就虚;教学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则可让学生体会如何很好的化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内涵及文采性。

面对教材文本,只要我们指导学生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开发教材文本,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 选好“锅具”,控制好温度,“香喷喷的米饭”——作文——就会新鲜出炉。只要我们老师肯动脑筋,作文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4

市中办小学

马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挖掘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儿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作为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有时候教材中的图片虽然很多,但也有许多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要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例如《朋友之间》这一主题,在教学中,老师不要简单地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而要通过书中的小朋友的做法联系生活实际体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或者课前让几个同学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录成片段,课上播放,全班同学观看并发表观点,当朋友有困难及犯错误时应该怎样做的?那么“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通过这种生活实例的教学,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体现;通过这种拓展延伸,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联系实际,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2、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如:教学《规则在校园安家》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前进行的校园规则大搜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发现,孩子在认真寻找、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对校园规则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3、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家庭资源。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5

一、巧用数字资源, 优化语文教学目标

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使农村小学生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具有人机交互的优越性, 以及存贮信息量大、画面丰富等特点。 教学实践表明, 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发现的兴趣,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 同时, 这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 从而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推动农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较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再加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大多数农村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堂课”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导致部分幼儿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 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较慢。 利用数字资源, 不仅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而且,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此外, 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去观察、思维、表达、畅想。 将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资助项目 (即指配发的电脑和电视) 引入教学, 可使枯燥乏味的课堂一下活起来。 这是因为多媒体资源数字具有视频、 音频和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 通过运用图、文、音、视、动、色等多种表现形式, 可激起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识字1》一课的教学中,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 上课之前, 我利用电视大屏幕出示《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视频, 让学生在动画的引导下, 一下子进入春天的景色里, 着实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并且,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 大屏幕出示生字的笔画顺序, 使得枯燥无味的生字活了起来, 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

2.变静为动, 让抽象形象化。 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信息量大、 声情并茂的特点以及快速、方便的优点, 在课前将课文中的教学重点和一些学生难理解抽象的内容制成课件、视频等, 适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理解, 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在儿童诗《春姑娘》的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 让他们领悟春姑娘美丽.勤劳的品格以及劳动创造美这一深刻内涵, 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在“导语”设计中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 并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 我们还可以将《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作为主旋律, 从而可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童话世界中, 为进一步了解这首儿童诗的意蕴美打下基础。 所以, 借助于数字化资源, 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 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 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 又有高雅的音乐美, 动静结合, 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二、活用数字资源,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利用数字资源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资源, 可以直接访问各种资源库, 获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和资料, 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图文、音像并茂以及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但数字资源库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的知识和素材, 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片段, 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听听, 秋的声音》时, 我课前布置学生先感受美丽的秋天, 并在教学中播放了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录音, 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想象。 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 唤起了学生美好的想象, 激发了学习兴趣, 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大自然中。 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恰当适时播放:美丽的秋天里, 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 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 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 稻田里一片金黄, 稻子压弯了腰, 高粱涨红了脸……这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美丽的秋天。在音乐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学生在读中思, 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 读中品, 读中评;在读中品悟词句表达的精妙, 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 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读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之后, 教师出示秋景图片, 引导学生发散说一说、写一写, 使语文学习走进了生活, 走进了大自然。又如, 教学《再见了, 北京》一课时, 课文一开始, 我就跟学生说带他们去看一场焰火表演, 同时动画显示放焰火的场面。 学生一看到五彩缤纷的焰火, 都兴致盎然。 我及时问他们焰火好看吗? 那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都争着说自己的答案。 有的学生说看到的焰火是五颜六色的;有的学生说看到的焰火就像一朵朵花;有的学生说看到的焰火就像一条飞龙……此时此刻, 我揭示课文内容水到渠成, 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学完课文后, 我又通过投影显示其他焰火的样子让学生说说这些焰火像什么? 通过有效利用数字资源, 不但课文描绘的内容在媒体里得到了直观呈现, 而且利用媒体我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让学生的想象也在媒体中得到直观显现。 学生透过媒体, 感悟到了语言的形象美。整堂课中, 学生兴致勃勃, 各抒己见, 课堂氛围活跃。

三、勤用数字资源, 有效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有相应的语文知识基础和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但是由于受地域、教育经费、体制、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的教师工作环境差, 经费紧张, 人员十分紧缺, 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 教育思想不能及时更新, 导致教育观念滞后, 教学方法陈旧。随着国家对西部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 教师面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 更多的是挑战。 这就需要每位农村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利用休息和闲暇时间通过勤奋学习, 反复练习, 熟练掌握数字资源设备的操作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能力和研究课标、 解读教材的能力, 使自己能够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以及有效利用多媒体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库不仅向农村学校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 而且让广大边远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直接从数字资源库中上获取优质教学资源信息, 参照优秀课时教案、课例等备课、上课, 同时还可以通过资源库学习全国一线教育专家的培训讲座及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实录, 从中学习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对自己进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从而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 掌握教育方法, 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 数字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给他们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它不仅调动了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还调动了当地教师, 给当地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边远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秀芳.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更精彩——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作用.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9 (19) .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6

一、网络资源有效利用,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自学网站,有效地减少了学生因盲目网络冲浪而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了自学效率。

以教学《恐龙》为例,我首先通过网络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利用FrontPage下载并编辑,根据课文内容及要求,对网站进行编辑修改,增加一些必要的提示,形成上课所需的网络教材,并将其放入局域网文件服务器,便于学生浏览查阅。

二、借助网站平台,使课堂更加鲜活灵动

(一)辅助阅读教学

我创建了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辅助语文教学。

1.自主学习

充分地让学生在自学课文遇到困难时,上网(用FrontPage自制的网页)点击目录查阅,马上看到目录下所需的具体内容,一目了然,提高效率,还可上网,点击立即进入所需的具体网页,快捷方便,短时间内查阅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2.突破重难点

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而有些课文,学生读起来感到生疏,

难以理解,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网络为解决这些问题,送来了甘霖雨露。

如教学《恐龙》一文,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把雷龙特点写具体的?各小组推荐学生上台介绍恐龙的特点(学生用“电子白板”专用笔,可点击研究的恐龙,打开页面,有该恐龙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说明等,学生可圈划文字,当小小讲解员),其他组员可以补充。难点迎刃而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辅助作文教学

创建“小学生作文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最佳的范文、難点视频解答等,借助网络平台赋予了作文个性化的生机与活力,使网络与作文教学进行了有效整合。

1.提供丰富的素材

“小学生作文网站”素材库,为你提供本次写作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写作素材。

2.互动评改

“小学生作文网站”在导航栏目设有“讨论区”等,设有“百家争鸣”。可以把学生的作文(要经过学生自己同意),再发布到网上,你有什么想法与感受,请点击学习论坛发表意见。

三、互动交流,延伸课堂的异彩

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会遇到困难,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电子邮件、博客、聊天室等。

通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将网络资源有目的地有效重组构建,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可以使课堂更加鲜活而灵动。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7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信息技术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进而导致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历史教学,没有最大化地利用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受到重视,也促使教师提高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基于此,本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和策略,以期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一、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只重视文字性的描述,只重视教材的正文部分。这就导致教师并没有真正有效利用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从主观上忽视了对图片、附文等教学资源的利用。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过于枯燥,学生不愿意面对大量的文字,而教师也无法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1.改变教学理念和认识

首先,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认识,必须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只有教师理念转变了,其才会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图片等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2.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与此同时,教师在利用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信息技术,教师才能将教材中的图片更生动地展示出来,才能将教材中记录的历史故事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珍贵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甲午海战的壮烈,感受鸦片战争对我国人民的巨大伤害。

同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各个朝代的文化代表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将教材中较为单一的图片变得更加丰富,进一步凸显出历史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导致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并不合理,这就需要众多教师改变教学理念,要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突出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8

一、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中的优势

1.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借助视频教学资源所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热情。例如,在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习阶段,播放《地球生灵》和《植物王国》的视频片段,清晰的画面场景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教师可以在学生享受视觉盛宴之后,提出问题:画面里的动物、植物、真菌都是生物吗?为什么?从而轻松地将学生引入生物特征的学习。又如,在学习动物的行为时,可以播放动物各种行为的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王国,对动物的各种行为有了深刻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浓厚兴趣。再如,在人体的神经调节的学习中,可以播放一段有关世界杯足球赛的视频,提出问题:球赛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队员间的配合,他们是如何传递配合意识并迅速作出反应的呢?足球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奋点,调动学习热情。

2.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逐渐过渡到抽象。有些生物学知识点比较抽象,不容易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起来有难度。利用视频教学资源能把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和整体把握。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组成中的重点内容“神经元”时,可通过播放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视频,帮助学生建构有关神经元的系统知识,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再如,绿色植物双受精的过程比较抽象,通过教师的传统讲授,学生可能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展示植物双受精的3D动画过程,化静为动,将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双受精的过程。又如,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中,房室瓣、动脉瓣的作用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材中的插图也无法让学生直观体会其实质。而教师播放一段血液在心脏流动时两种瓣膜开闭的视频之后,学生对抽象知识豁然开朗,顺利解决了教学难点,这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3. 辅助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生物实验教学一般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三种类型。传统学生实验程序包括预习、讲解示范、操作、讲评四个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预习,教师讲解示范时又不注意听讲,导致实验时不知所措,难以完成实验任务。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预先播放该实验视频,不仅能起到督促预习的目的,还能让学生对该实验流程一目了然,明确实验注意点,在实际操作时尽量减少错误,提高成功率。有些演示实验可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展示实验材料、步骤、现象或结果。例如,学习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时,通过视频教学资源演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变化过程,讲解其原理,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学习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选择播放实验视频代替,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有些实验受时间空间限制,只能在课外完成。例如,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需要连续观察七天,由探究小组提前自制测定不同种子发芽率过程的视频,通过课堂播放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认识及理解。但应注意不可一味用视频教学资源代替实际操作,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4. 巩固复习增趣添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生物课堂上,利用视频教学资源进行收尾,亦能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生物的特征课堂巩固习题可设计成有吸引力的视频动画形式,将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充满文学意境的景物:菜畦、石井栏、黄蜂、皂荚树、菜花、云霄等制作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判断该散文中的景物分别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结束本课的学习。也可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闯关形式,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检测,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复习掌握新知识。在生物会考第一轮复习时,可通过相关视频教学资源的播放,将一些细碎的知识点系统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其回忆、巩固。如在复习免疫这部分知识时,可播放三道防线作用和免疫功能的动画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轻松、有效地完成这部分知识复习。视频教学资源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初中生物直观教学中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并非万能。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合理运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合理运用视频教学资源的方法策略

1.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取视频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让视频教学资源服务于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视频教学资源。播放的内容要紧贴教材,简洁明了,体现出准确、科学的生物学概念、现象、规律或正确、科学的实验方法步骤。有时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源可能不止一个,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整体、全面把握,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视频教学资源。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使用视频教学资源,一般在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信息量大时使用。例如,要展现生物微观结构或者事物长期发展历程时,需要利用视频教学资源;而对设计性实验最好不要使用,否则会束缚学生的开放性思想,不利于其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形成。

2. 深度挖掘有教育思想的视频教学资源

传统教学单靠语言表达,缺乏情境渲染,难以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利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视频教学资源进行辅助,可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食物链教学中,播放视频短片《日本水俣病发生简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于有毒物质在食物链物质流动过程中会逐渐累积这一事实深有所感,懂得了人作为食物链顶端受害最深的道理,明白了保护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在学习计划免疫时,播放了《毒疫苗事件》视频新闻,当学生看到有婴幼儿因注射了“毒疫苗”,身心受摧残时义愤填膺,可以使他们的认识从食品安全上升到道德观念。

3. 视频资源使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视频教学资源固然有其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但播放节奏较快,有时学生甚至来不及思考,视频教学资源就已经播放完毕,违背了利用视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初衷。因此,教师在利用视频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处理好板书、语言和视频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简洁、精练的板书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之与教师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突出课堂教学重点,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启发式的语言能逐层展开教学内容,不断提示、深入,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最终领会所学的概念及知识原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4. 视频教学资源播放要把握适度性原则

视频教学资源播放适度性指播放时机适当、时间适度、数量合适。播放时机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来设定,在导入新课、讲授新知或课堂巩固等环节可适当播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视频教学资源播放的时间长短也应适宜,播放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倦怠,注意力涣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把握好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有效性。视频教学只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视频播放的数量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来定,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不仅要运用视频教学资源去激励、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还应视学生接受程度、兴趣和教学内容决定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只有合理运用视频教学资源,使之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优化教学结构,体现出视频短片教学的真正价值。

摘要:以初中生物教学为载体,视频教学资源为手段,在实践中对初中生物视频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进行思考,提出初中生物视频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视频资源,初中生物,策略,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余方梅.浅谈教学反思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5(06).

[2]陈长胜.视频资源的课堂应用现状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

[3]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乡情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利用 篇9

一、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来创设乡情环境

要让幼儿主动、自觉地学习, 教师首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优美、具有教育性的环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开展活动, 不仅使幼儿受益, 还能减轻老师的负担, 减少活动前的精心准备。因此, 我们应利用农村当地生长的、并容易获取的植物及其他废旧材料, 运用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域, 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1.幼儿园大环境创设

我们根据各个主题的开展, 将收集来的材料布置于幼儿园各个空间领域里。如, 在开展主题《美丽的秋天》时, 我们将秋天里的农村景色和丰收的作物装饰在幼儿园各处, 让幼儿一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再如, 主题活动《冬爷爷的礼物》开展时, 我们将亲子一起制作的雪花挂在幼儿园走廊上空, 创设了表现冬日气息的环境。又如, 主题《小鸟, 你好!》开展时, 我们让小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到田间山头去发现观察身边的小鸟, 利用主题活动的开展把幼儿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小鸟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

2.区角环境创设

如美工区:将幼儿在田间收集来的种子进行观察, 启发他们用种子特有的形状色彩装饰画面;利用各种树叶、花瓣、竹节、瓜子壳、蛋壳等进行拼贴画;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一些特产:板栗、竹子, 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进行创作。了解了家乡特色外, 更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了对美工的兴趣。

音乐区:幼儿们都带上我们家乡的特色———竹子制作的竹乐器, 开展了一场家乡竹韵的音乐会。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在唱唱、跳跳、踏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活动中,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二、游戏素材从大自然中挖掘

我们周边的自然资源丰富, 到处都是游戏材料。采来的野花, 捉来的蚂蚁以及遍地的泥巴、石子都可作为游戏材料。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 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征、作用。我们尝试在玩玩、看看、摸摸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教育。我园有大片的草地, 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 环境优美, 空气新鲜, 阳光充足。我们把幼儿从室内吸引到户外, 吸引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让他们在草地上捉小虫, 在花园里闻花香, 在泥地上玩泥巴, 在树荫下找影子, 孩子们尽情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妙。幼儿在拣树叶的过程中, 明白了秋天落叶的常识。

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幼儿园课程中升华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起来, 相互渗透,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对于幼儿的引导在直觉行动水平上, 用新鲜的事物对他们吸引、情感的感染。结合乡情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 可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大自然, 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行为。我们组织幼儿参与到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中, 培养幼儿对身处的自然界广博的兴趣, 并热爱身边的这些环境, 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行动。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创编了以乡情资源为主题的一系列幼儿园课程打击乐《竹韵飘飘》、科学《可爱的栗子球》、游戏《美丽的南山竹海》, 数学《好多鱼》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等形式激发幼儿对大自然中山、水、动植物的兴趣, 对幼儿进行有效的乡情环境教育。

四、根据乡情资源的季节性特点开发幼儿园课程

幼儿天性好动, 单一的教学往往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如果先让幼儿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再进行教学活动, 哪会有什么效果呢?为此, 根据各主题的内容, 我便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去看、去摸、动手去做……

如在春季, 蚕豆成熟了, 我们收集一些蚕豆, 结合夏收农忙季节, 我们可以把幼儿带到田野去观看丰收, 秋天稻谷成熟了, 我们带幼儿去田里把稻草带回园进行稻草编织, 做稻草人等。冬天里的青菜一起收集, 体验劳动的乐趣。

五、乡情素材的充实需要家园合力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需要, 和家长一起丰富幼儿的知识。如在开展主题《美丽南山》之前, 发动家长带幼儿去南山竹海, 给幼儿讲解关于南山的知识, 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又搜集来南山群山峻岭的图片, 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帮助。又如, 在开展主题《天目湖的美》时, 家长也积极投入到资料搜集工作中, 提供了有关文本、图像资料并带幼儿观赏游览了天目湖, 丰富孩子的经验。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乡情资源的策略 篇10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结构得以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新知识与原知识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无法包容的矛盾,即存在认知冲突,将会引起认知结构不平衡,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解决认知冲突,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使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达到高峰。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这一章节时,教师问:“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吗?”这个问题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农业里就学过,同学们都高高举起了手。教师估计同学们都能回答上来,为了给学困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就让班内学习较差的一名男生回答。没想到,这位同学回答“是的”。这一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同时,大家也把目光投向老师,看老师怎么办?授课老师当时也愣了一下,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反而顺着那位同学说:“对,老师也这样认为。”这样一来,其他同学可急坏了,心想:“老师怎么还犯这样的错误?”大嚷着:“不对!不对!”纷纷举起了手,要说服老师。老师微笑着,让几个同学逐一陈述理由,直到把那位出错的学生也说服了为止。通过这个“插曲”,教师其实导演了一幕精彩的课堂,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给出错同学进行讲解,使班内所有同学也都加深了印象。这样的一节课,会让许多学生终生难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利用错误,变“错”为“宝”

错误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尤其是看似“节外生枝”的动态生成,其实是难得的教学契机。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以真正的民主、平等、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课堂与学生,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甚至与教师理想的目标背道而驰。不回避、不指责,而是积极有效地面对,努力使它与课堂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思、敢想、敢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在教七年级地理中“地图”一节中,老师在黑板上列举了三种比例尺,即:(1)1∶100 000,(2)1∶2 500 000,(3)1∶50 000,请同学说一说这三个比例尺的大小。班里一名成绩较好的同学站起来,很自信地回答(2)是最大的。接着问了几个同学,也都认为(2)是最大的。当时教师冷静下来想了一下,分析了错误原因,再把问题转化成:A:1/100000、B:1/2 500 000、C:1/50 000,再请学生比较大小。有学生回答:分子相同时,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所以(3)是正确的。教师表扬了第一位同学,因为他的错误让老师明白比例尺的表示法大家没有很好地认清,使得老师想起借助于分数的比较方法,同时让班上的每一名同学都深刻地意识到比例尺大小不能想当然地去比较数字的大小。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犯错误,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表扬出错的学生,从心底打消他们怕犯错的想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习中的错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错误的,关键是如何使错误变成自己进步的台阶。

三、自主改正错误,变“错”为“究”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信任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学生的自信感。作为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不斥责、不挖苦,想方设法给他们机会,引导他们自主改正错误。比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时,教师说:“下面,老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同学们看看地球自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观看老师演示)生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不少同学也这样认为,产生了错误的结论。)师:那么下面再请同学们观察,当老师不自转地球仪时有无昼夜现象?(学生继续观看老师实验)生2:我认为没有昼夜现象。(仍停留在错误结论上。)生3:不对,有昼夜现象,只不过是黑夜的地方永远黑夜,白昼的地方永远白昼。(同学们的思维有所突破。)生4:我明白了,当地球自转时产生了昼夜变化现象,而不自转时就没有变化现象。(正确的结论终于在前面的同学辨别中步步跟进、产生。)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思考,已经认识到地球自转产生了对人类最有意义的现象,即昼夜交替。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出现了错误答案。随后教师抓住这一点,演示不自转产生的现象,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正确答案,同时学生们也获得一份自信。学生因亲身体验而使教师的指点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课堂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只有在“容错、寻错、用错、议错、诱错、理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错误”美丽起来,让课堂因“错误”而更精彩。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错误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要巧妙地加以利用。要通过选用有效策略,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将“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

上一篇:百汇宾馆员工宿舍管理制度下一篇:特殊防卫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