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4-10-19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精选12篇)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师生双边的角色定位而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有效引导”是相辅相成的。下面谈几点“有效引导”的策略。

一、引导质疑发问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打破传统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寻找答案,展开交流,放手让学生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和时间赛跑》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了课文,读得很好。课前老师读这篇课文时,读着读着,脑海里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跟时间怎么赛跑?你们读了后,有什么问题吗?

生:……

师:刚才同学们问了五个问题,有一个已经解决了,还剩下四个。下面就带着这四个问题,请大家再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找找问题的答案,如果有想法了,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仅发挥指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案例教学的优质高效再次证明,课堂应该把主动权、选择权和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回归教学的主体。

二、引导词语多解

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词语教学成为重点,要指导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渐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

案例:《空中花朵——降落伞》教学片段——

师:轻声读课文,划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生:“沉浸”是什么意思?

师:请几个同学谈谈对“沉浸”这个词语的看法。

生:……

师:同学们,能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很好。谁能用“沉浸”造句。

生:“铁块放入水中,一下子就沉浸下去了。”(用本义造句)

生:“读完《七色花》,我还沉浸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用比喻义造句)

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对词语理解的途径要多样化,变“理解下面词语”为“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课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些词语可能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理解了;而有些词语,则是教师在备课中忽视的,但会成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绊脚石。如果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词语选择,就满足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要求。

三、引导感受多样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是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接受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案例:《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诸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事例,并按照自己的体会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中的事例。有的学生用调皮的语气读,说因为诸葛亮天真有趣;有的学生用赞赏的口气读,说诸葛亮聪明好学;有的学生用讽刺的腔调读,认为诸葛亮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老师撵出学堂;还有的读出了愤愤,说诸葛亮小小年纪就会骗老师,长大了什么都敢骗……

师: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请双方同学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生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辩论……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地读课文,我行我素地谈感受。起点在读,落脚点却是在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阅读要变“用××语气读课文”为“按照自己的体会读课文”;变“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从文中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更能够读出感觉来、读出体会来。指导学生要能读进去,还要能跳出来,在班上组织辩论,进行口语交际。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甚至反向立意,质疑前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稍加点拨,避免学生思想过于偏颇。

四、引导背诵自选

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时,往往学生更多的是选择字数相对比较少的段落,即使是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自制力较差,他们还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因而才出现了拈轻避重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没有领会到语言的魅力,因而也就无意识去背诵。事实上,学生这样的自主选择背诵,已经脱离了课程标准的初衷,脱离了教学的初衷,这样的背诵对学生的记忆与积累已毫无意义。正因为如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案例:《月光曲》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听了《月光曲》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师:这种景象美不美?

生:……

师:这么美妙的景象,难怪贝多芬要赶紧记录下来。如果让你背诵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和段落,你愿意选择哪几个段落来背诵。

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背诵课文”为“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当这些都做好了之后,教师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他们就会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2

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

四川省平昌县兰草小学 何 海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要充分把握教材目标,正确角色定位;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培养学生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能力,受到情感熏陶。

但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试压力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教师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师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因此 “讲授型”和“讲问型”课堂教学程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一句话重教而轻学。结果课堂呈现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转变应试教育观,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出树立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只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让美妙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中。在讲解陶渊明的《饮酒》时,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闲适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走入闲雅幽静的意境,体会诗人忘情脱俗,淡泊宁静,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让生动的影像图画带学生走入文章的境界中。语言文字毕竟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借助影像图画,则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影像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引导学生以情体情,感悟文章之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阅读目标上强调感受性、体验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调动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

2.提倡自主学习,鼓励质疑。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3.以人为本,建立课堂探究式阅读教学行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侯,不按传统的方法去讲解愚公的精神,而是让学生讨论“愚公”的这种行为,大多数的学生对愚公的这种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和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大加赞赏,而这时班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愚公很久都不能挖掉太行、王屋两座山,还不如搬家。”这种论调一出,班上其它的一些同学出在一边说“就是”、“移出不如搬家”等声音。这时笔者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让学生自己阐述其观点,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我承认愚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愚公的这种行为却不得成功。”这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的探究阅读。教师在这里没有“传道授业”,但面对学生的不同的看法和对文章的疑问,自己情愿作一个助学生阅读探究的“配角”, 让学生在阅读的探究过程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学习,发展阅读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创新阅读能力。

4.增加情境写作训练, 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课外练笔。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增加情境写作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实现以读导写,由写促读,读写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阅读课后,我们也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课外练笔,拓展练笔是对文本对话的延伸。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吸收文本的精华,让学生依托文本,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运用,达到质的飞跃,使读与写得到均衡发展。

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理念与方式

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3

强调整体性阅读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及其阅读过程的规律来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整体,他们追问的是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关注文中的某一部分是怎么写的。学生的这种阅读心理发展与其阅读期待是一致的。二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改变了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淡化了段落教学,注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必须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从整体入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看,整体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此导致的一些问题还相当突出。

例如,过于注重语文知识(字、词、句)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在第一、二学段中尤为突出。如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中卖木雕这一内容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木雕的句子,并齐读一遍;接着老师提问:“琳琅满目”是什么意思?“栩栩如生”又是什么意思?最后齐读这一段,就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词语的意思,却没有把词句的理解与整段话的意思连起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非洲木雕的多、美和精巧。正因为没有这样的整体感悟,所以学生也就体验不到作者对木雕的爱不释手和想买木雕的那种心情。

又如,过于注重对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其在文章整体中的作用。如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中女娲补天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并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接着全班齐读这些词语,然后老师提问:从这个“炼”字你发现了什么?(生:“炼”字是“火”字旁。)

师:课文中的火是什么火?(生:神火。)

师:要把石头炼成液体,要几千度,热不热?女娲在旁边五天五夜,你由此又能体会到什么?(生:女娲补天很艰难、很辛苦。)

师:虽然这么艰难、辛苦,可是女娲还是决心把天补上。请齐读女娲补天的句子,注意读好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生齐读句子。)

师:这些动作突出了女娲的神力,请大家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两句话,要求用上三个以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过于注重字词句段的分析和仿写,却忽略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以致学生没有理解和感悟女娲为了人类的生存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再如,高年段阅读教学“低年段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走不出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判断出现错误。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下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要求学生找出表现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来感受人物的特点。学生找出了描写小嘎子动作的“围、蹦、钩”等词,就说是表现了小嘎子的灵活、机警、不服输的性格特点。其实,如果不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感悟,单凭这些动词的运用,是无法看出小嘎子的特点的,这种脱离了文本整体性的牵强附会的理解,就是典型的把文本“零敲碎打”,进行“肢解性分析”,误导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

这些现象的存在,势必对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实施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来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段特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实施整体性阅读策略,大致要经历下面的阅读过程:一是让学生阅读全文,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二是在此基础上,了解文本是怎样描述事件(或人物)的;三是体会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从语言描述中感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四是对文本的整体进行体会及评价,以加深理解和体验,熏陶情感,揣摩写法,适度拓展,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下面以钟蕙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的教学片段(该课在2008年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特等奖)为例,解读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学习活动一:激趣质疑,初读课文

1.播放课件,观赏鲜花开放图,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生齐读。

3.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疑问?(生交流)

4.师小结过渡:不错!读书有疑,这是个好习惯。大家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没有疑问的同学也读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简评:这是钟老師开课组织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激趣”,老师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观赏鲜花开放的动画课件,引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欲望;二是“质疑”,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叫“花钟”呢?花钟是怎么样的?……学生在质疑中再次产生了阅读的欲望,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一次整体感悟课文的阅读实践;三是教师在小结中引出的“读课文”“读懂了什么”,其亮点在于教师的教学适应了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让学生在阅读欲望的驱动下整体阅读课文,尝试解决心中的疑问,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学习活动二:识记生字,整体感知

1.多形式识记生字。(略)

2.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

nlc202309051554

3.让学生再次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开课时自己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开课时你们想问的问题,现在找到答案了吗?(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4.师小结过渡: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通过读书,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几段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指导,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简评:这个环节的教学,钟老师首先关注了学生阅读的难点,通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和对长句和难读好的句子的指导,为学生的阅读扫清了障碍;其次是关注差异、资源共享,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经过相互交流,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搭建了一个共同进步的平台;第三是教师通过小结,画龙点睛般引出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并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习得“方法”,在运用“方法”中培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以上两个学习活动是学生从感知课文到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针对文本组成的“部分”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逐步提高阅读的综合能力。在“部分”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规避与课文整体无关的、孤立的换词换句以及脱离文本的为训练而训练的句段分析和仿写形式。

学习活动三:精读感悟,学习积累

1.师:课文围绕“花钟”主要写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介绍了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人们就是根据各种花开时间的不同,做成了花钟。

2.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找出花开的时间。

3.师:课文一共写了九种花开的时间,读读这些写时间的词语,作者是怎样写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读书中发现:①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②有些是写几点,有些用“左右”表示大概的时间,分句间隔使用。③词语位置不同等。)

4.师: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个内容就是围绕这句话具体写的。再读读课文,除了写时间的词语不同,你们发现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写九种花的开放,用了九种不同的说法。)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课文用了不同的说法介绍了九种花的开放,大家再细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感悟课文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简评: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这部分内容,有两个教学预设:一是抓住关键句子“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具体描述的。让学生在读课文、找句子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二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九种花的开放用了九种不同的说法。这两个预设是从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精读“部分”的阅读,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

6.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说法,并和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夜来香,它在八点开花,因为八点正是人们散步的时间,让人们来看它开花。

师:夜来香八点开花,短短四个字也告诉我们花开了。你能像描写其他花一样,用一些准确的词语把它开花的样子具体说一说吗?

生: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很香。

生: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生:夜来香八点开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生:我喜欢月光花,它在晚上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请女孩子站起来,想象自己就是那一朵朵美丽的月光花,你们怎么舒展美丽的花瓣?(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像孩子们这样自由自在地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就是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多美啊!老师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月光花。

……

7.小结:作者通过留心观察每种花开的样子,用了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说法,写出了每种花开的特点,把花的美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看到,表达同一个意思还能有这么多的说法,可见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多彩啊。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中,注意把这些好词句积累起来。

【简评:教师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夜来香、月光花等花开的描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情达意方法的精妙,积累优美的词句。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是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感悟,教师都注意把它们和“花开”这一整体联系一起,避免了脱离文本的为训练而训练的现象,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学习活动四:细读探究,了解原因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什么内容?

2.生汇报交流,在交流中读懂该自然段的意思。

3.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弄明白:各种花开的时间是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的活动密切联系的。

4.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植物学家用花做成花钟的绝妙做法。

【简评:这一学习活动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弄清楚各种花开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及花钟的做法。教学上采取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再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最后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其原因。学生了解了“原因”及“做法”,就为下一步对课文整体的再认识打下了基础。】

学习活动五:回顾全文,总结拓展

1.回顾全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2.领悟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花开的时间不同、花儿开放的样子不同,而且同样写花开,能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说法来表达。(体会作者对事物的留心观察和用心思考,让学生懂得多看、多问、多记录、多思考、多想象,这就是留心观察。学会观察,能使我们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发现。)

【简评:这个学习活动主要是在“部分”赏析后,对课文整体的再把握。教师不仅仅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在统筹整体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体会本课的表达顺序,感悟作者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學习方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高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言意兼得,从而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4

一、“吃透”文本, 选定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体现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学习就是借助一篇篇课文来增长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智力的。”语文教师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吃透”文本, “把教材读薄, 把文本读厚”。细微之处, 精妙之处, 学生可能觉察不出, 这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学识慧眼引领学生赏析探究。因此, 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品读功力, 要花时间、动脑筋去研读文本, 让思维深入文本, 把握作者的思路脉络, 揣摩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 力求抓住文本的本质、精髓,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 游刃有余。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将相和》这一课的教学, 福建省武平县实验小学的教研室主任下足了工夫, “吃透”了文本, 孩子们在她的引领下学得有声有色。她采取语言切入法, 以语言为切入点, 咬定语言不放松, 形成连贯的一条主线。第一板块:学习第一、第二个故事, 研读蔺相如三镇秦王的语言, 感悟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 总结抓语言悟人物的学习方法;第二板块:学习第三个故事, 画出廉颇、蔺相如的语言, 对比人物语言, 发现不同, 感受人物性格差异;第三板块:在对比中进行写话练习。廉颇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他说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称呼、态度、出发点三个角度思考写人物的语言。第四板块:总结司马迁的《史记》人物语言描写——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样的阅读教学岂能不高效?

二、优化内容, 调整教法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 曾有专家强调:“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以人教版第十一册《穷人》一文为例, 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短篇小说。课文主要写桑娜和渔夫为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不惜牺牲一切照顾他们, 突出体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 以及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虽然这是一篇短篇小说, 但文章的篇幅还是比较长, 针对新教材的教学特点和教时安排, 如何进行长文短教, 这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以往在上这堂课时, 我总是抓住桑娜和渔夫两个主人公为线索, 从分析他们的语言、心理描写等来体会他们的善良和身上的好品质。

而这次我们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在反复研读课文后, 感受到桑娜应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人物。因此在备课时, 我们首先以桑娜为主线, 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了解主要内容, 并完成填空:“一个 ( ) 的夜晚, 桑娜正在屋里一边 ( ) , 一边 ( ) 。睡觉还早, 桑娜来到 ( ) , 她发现 ( ) , 于是她 ( ) 。丈夫终于回来了, 桑娜向丈夫提起了邻居西蒙的死, 丈夫 ( ) 。桑娜惊喜地拉开了帐子。”根据填空, 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还能较容易地依据桑娜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内心变化把文章分为三段。

在学习第一段时, 我们以“穷”为抓手, 让学生了解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 桑娜的丈夫还要出海打鱼, 以此来养活全家, 他们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同时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此时桑娜等待丈夫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

在学习第二段时, 我们主要抓住桑娜心中想的内容, 让学生体会她犹豫、矛盾、坚定、复杂的心情。同时, 仍然以“穷”为抓手,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当时这些穷人到底穷到什么程度的句子, 从而了解穷人身上的好品质。

在学习第三段时, 我们抓住了桑娜告诉丈夫自己抱回西蒙的孩子时两人的对话及丈夫的表现, 进行品读, 分析原因。讨论在得到丈夫支持后桑娜的心情又如何。

我们以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后欣喜地发现, 学生不仅对文中的主人公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也对他们所代表的穷人身上的那种宁可自己吃苦, 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样原本很长的一篇文章就变得短了起来,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重视合作, 优化学法

新课程下, 阅读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发现过程, 是个体探究阅读和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 每个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在学生充分阅读、探究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 分享自己的感悟与小组成员交流。这样, 学生不仅可发展协调能力, 还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评, 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集体评价交流过程中, 大家各抒己见, 将合作的成果公之于众。处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教师, 其职责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和反馈,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引路人。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组《少年闰土》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统领全文的问题——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进行自主探究。在充分自学、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有的学生用“表演法”, 表现少年闰土的机灵可爱;有的学生用“品读关键词句”的方法, 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 从另一个侧面体会少年闰土;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法”读出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最后让学生推荐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其他学生当小评委, 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这时候, 教师的作用是调控、引导、点拨。学生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 还在充分民主、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懂了课文, 张扬了个性。这样的课堂灵动而有张力。

四、适时反思, 完善教法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 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同样“教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用则殆”。教育是实践性智慧, 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 并把反思导向深入, 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 提升育人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及时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 所提问题或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激活学生思维;二要反思教学难点是否通过分析已经解决, 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 是否再补充实例进行讲解;三要反思教育教学是否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特别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反思。首先, 总结精彩之处, 反思遗憾片断;其次,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最后, 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我校在教研活动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每单元教学完成后要写一篇教学反思, 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发现不足, 在反思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总之,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是一种过程, 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门艺术,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阅读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贵在得法, 重在新法。立足文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恰当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 花最少的时间, 收获最大的效益, 培养学生最强的能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行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从“吃透”文本、优化内容、重视合作、适时反思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旨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彭海娟, 胡秋玲.阅读教学合作学习三部曲之“精读一篇”[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5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教育部课程改革 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为我们实施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教授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我个人认为理想的有效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1有效地语文教学应是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以积极的课堂氛围为依托,让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享受语文的乐趣。

2、有效地语文教学应是以语文的学习方式,以扎实的自主学习为载体,让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语文学习。

3、有效地语文教学应是有明确的任务方向,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让学生获取终身享用的习惯、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认为有以下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注重以读为本,研读扎扎实实。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让“读”占鳌头,避免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太多,曾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学生只需在老师超强的表演下,配合好老师读读书,作作陪衬即可。不是靠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品味出情感,而是靠老师大段大段煽情的,甚至是声泪俱下的语言感召,达到情感的高潮,课上完以后,学生脑海里除留下老师的表演,对文本语言文字并未留下多少记忆。为什么要强调“读”的重要,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读的目的和作用。我们大致可以把语言分为“口头语言”“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要使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内化成学生的习惯语言,增强语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书面语言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书面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积累是对母语最好的学习。只有多读才能充分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

要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潜心会文的读书习惯,这种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孩子终身受益,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高。要是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要记住:生命的苍白与丰富,浅薄与深邃,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经历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后,要迅速地引导到感情朗读上面来:“说得这么好,能把你的理解和你的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吗?”“那么,该怎样读呢?你尽可以读出你自己的感受。”“读得这么好了,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如果学生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指向读:“看来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这样吧,我们再好好把这句话读一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向别人讨教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师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研读和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浸染、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这样水乳交融的。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分析表达都要用“读”和“品”来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应是从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读代说,以读代训,以读代练,以读代写。在不断地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促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所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人教版第十册的《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洪水袭击这个村庄的时候,老支书像一座山一样,冷静地带领着一百多村民通过一座窄窄的桥转移,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共产党员靠后,让群众鲜先过。甚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到了最后,刚送走最后一个群众,桥塌了,留在最后的父子俩被洪水卷走。有点老师带着学生一个劲地分析:老支书什么举止深深地打动了你,是你最受感动?分析完一个段落就走向另一个段落:还有那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可偏偏就是不深入朗读,“怎么回事,都说得这样动情了,怎么不顺势指导读,有飘走了呢?”“愤悱之处,是需要用感情朗读来宣泄和倾述的呀!”我心里不禁想着。后来才发现,老师是等全部分析完再来读,这时候的读只是意思意思罢了,甚至有点地方只安排一下齐读边作罢。读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仍是繁琐分析为主。怎样安排读呢?我们在重点处的教学时,“说到哪儿,就读到哪儿;读到哪儿,就指导到哪儿;指导到哪儿,就再读到哪儿。”很通俗,很好操作,很有效果。这样做,就把理解、感悟与读书的层次性融为一体了,师生的感情随着读书的深入,不断升华,词句积累也在其中了。

二、注意词语教学,咀嚼扎扎实实

词语是构成语言、文本的基本材料,词语在文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我们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词语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教给学生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手机资料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看看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读着读着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

生:我认为作者不甘心就这样。

师:不甘心,说得好。你是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生:我从文章这里感受到的:“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出示CAI)读书是得咬文嚼字地去品,去悟的。大家注意到两个“赤裸裸”的写法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师: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师:读出了作者的不甘心。作者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拷问自己的心灵呀!大家是否知道,二十三岁的朱自清已从北京大学毕业,已经有一些作品问世了。可他还是对自己不满足,正因为他此时有了这样严肃的思考,不甘心慵慵碌碌度过一生,这一生中才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呀!你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吗?

生纷纷:《背影》、《荷塘月色》、《春》、《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师: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

生:读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这一遭啊?”

抓实重点词语“坎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朱自清不敢庸庸碌碌过一生的情感,从而产生对他的敬佩之情,才能进一步感受到时间的重要。

2、教给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的方法 如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的片段 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读。

2、哪个词重点?

3、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

4、想想应该怎么读?

师:“震耳欲聋”你会怎么想?(难受;烦躁;一刻读停不下来„„)把你们的感受送到字里行间去。读„„

师:你们一刻都停不下来,而母亲停止过吗?(生答:没有)找出依据?

生: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喊母亲;„„

师:“大声喊”告诉我们,噪音消失了吗?

师引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继续找。

生回答:争分夺秒;多的感叹号;母亲大声的问;旁边的喊;塞在,大声的说。共6个地方提醒我们这噪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师:我进去了,噪声没有停止过,再次读:七八十台缝纫„„

而这只是今天这一刻,昨天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明天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去年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读:七八十台缝纫„„

设想:明年、后年、再后年,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师:孩子们,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会有什么滋味?

生:难受;心酸;感动„„

师:这是一份酸楚的感动。这么多的感受,我的鼻子怎么不会一酸?

3、教给学生比较、辨析、品味词语的方法

如(出示):母亲说完,立刻有坐了下去,立刻又有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有陷入了忙碌„„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慢镜头,现在我们来用快镜头。请一位同学来读。

师:好,很好,一口气读完了,为什么呀?

生:因为母亲工作很忙碌。

师:所以我们要用快镜头来读,齐读——再请一生读。

师:这里用了四个“立刻”,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四个“立刻”。

生:母亲工作节奏快。

师:再读,体会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气势?

生1:抓住一切时间工作,挣钱!

生2:一个比一个重复,一个比一个感情更深!

师:着是叠加,是快速、加倍的工作,来挣钱!为什么不伸懒腰?不喘气?不休息?

生:为了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读书!

师:母亲,你已经干不动了,为什么还要拼着老命工作?请大家带着感情齐读!

为了表达母亲的辛劳,这句话(慈母情深)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读,师生配合读,学生读刚才的三句话,教师读其他部分。

师:母亲是那样的环境下,那样辛苦的挣钱,而当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怎么做?

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哪个字最重要?对是“塞”母亲是怎么样的“塞”?

生1:迫不及待的塞,师:用上去读“迫不及待的塞”,生2:毫不犹豫的塞。

师:用上去读“毫不犹豫的塞”,生3:不假思索的塞。

师:用上去读“不假思索的塞”,师:是啊,母亲是想让我多看书。

师:带上刚才的感觉在来读这个句子。

师:这哪里是钱呀,是„„

生:是爱

生:是希望

生:是心血

生:是汗水

生:是劳累

生:是生命

生:是情

„„

师: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孩子们,这就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伟大,我的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哪里是攥着钱,分明是攥着母亲的(爱、希望、心血、汗水、生命、情)。攥者母亲的博大情深。

三、注重品味语言,体悟扎扎实实

怎样品进语言文字中去?抓重点内容,抓精彩文段,抓修辞,抓句式,抓用词的精妙。读出文字背后身后的感情,深长的意味,深刻的道理。教学《丑小鸭》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他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我重点抓住了“躲”和“找”来引导学生品味。

师:不幸和苦难扑面而来,面对这一切的丑小鸭是怎么做的,你不想说一说吗?

生:面对困难,丑小鸭没有放弃,努力地让自己生存下来。我从“他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看出来。

师: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丑小鸭忍受着大家不能忍受的痛苦,白天躲起来是想躲过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一天到晚都没有吃,晚上才找吃的,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活下来。他是一只了不起的丑小鸭。

师:(出示)说得真好。请大家用你的真情和想象,透过文字的背后,走进丑小鸭的生活。

也许,某个白天,猎狗追赶,丑小鸭是这样躲藏的————

也许,某个夜晚,一片黑暗,丑小鸭是这样找食物的————

生1:丑小鸭是这样躲藏的:他轻轻地,轻轻地藏在芦苇丛中,连大气也不敢喘一声。

生2:丑小鸭是这样找食物的:因为黑暗,他只能摸黑前行,一步步小心地移动。

„„

师:(再出示)

也许,他面临着这样的困难————

但是————

也许,他遇到了这样的危险————

但是————

生1:也许他面临着这样的困难,天刮起大风,下起大雨,但是他拼命地躲藏,默默地忍受。

生2:也许他面临着这样的困难,一双脚被荆棘划破,鲜血直流,但是忍着疼痛,自己用捡到的一条破布艰难地包扎。

生3:也许他遇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寻找一朵小蘑菇时,被一块大石头给压住了身子,他努力地一点一点往后挪,才逃过一劫。

生4:也许他遇到了这样的危险:在他的身边传来了枪声,他在森林里狂奔,跑到了很远的地方,枪声才慢慢平息。

师:这只是普普通通的躲吗?(生:不是),只是普普通通的找吃的吗?(生:不是)

师:他其实是在找什么?

生1:找出路

生2:找办法

生3:找人们的关爱。

生4:找温暖

生5:找尊重

生6:找希望

生7:找未来

(师随机让说的学生上黑板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来看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情景吧。出示:“丑小鸭太高兴了,他扬起翅膀,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指名多人读,全班站起来加上动作读。)

师:你们为什么也那么快乐?

生1:因为丑小鸭历经磨难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生2:丑小鸭没有白白受罪,他拥有了幸福的生活,我为他高兴。

„„

师:当我们再联系起丑小鸭的“找”时,此时此刻,你觉得丑小鸭更是在寻找什么?

生6:找快乐

生7:找幸福

生8:找美丽

生9:找广阔的天地

生9:找属于他的天堂

实施整体观引领下的细节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去体验丑小鸭的悲惨生活。学生沉浸其中,一次次因为丑小鸭的苦难但却顽强而情动辞发。当然,对于文章的支点——“找”的解读与诗性开掘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这样的生本对话,使课堂充满灵性,彰显活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味觉,提升了语言的敏感度,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阅读;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加强对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现状分析

1.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是在正确教学理念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到阅读教学课堂的优化。在有效教学的策略应用下,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是对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对学生处理语文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而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就有着积极作用。

2.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有着很大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老师在阅读教学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对整体的阅读教学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课堂营造有着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初中语文阅读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对阅读教学的内容没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是很清楚,这就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比较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教学中就比较盲目,学生的阅读学习也是漫无目的。

另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指导阅读比较缺乏。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简单的对阅读内容进行讲解,阅读教学也仅仅是局限在课堂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不重视。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老师的指导,所以常常会存在疑问而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这样在长期发展下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就逐渐的失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三维目标割裂的问题。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以及教材没有得到有机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也没有针对性,阅读教学的形式化比较严重。这些方面的问题对初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就形成了障碍,也不能达到有效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对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要能从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的目标上要能科学化的制定。只有制定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才能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才能将阅读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阅读教学的目标确立,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以及和教材内容紧密联系,阅读教学中善于和生活实际缺德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在阅读教学的目标上得到了确立,才有助于有效阅读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想观念要及时的改善和优化,创设性的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有着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实施,要能体现出时代特征,从教学的思想观念层面及时的进行转变。要能将阅读教学的方式多样化的展现,例如通过对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及合作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应用要能灵活化的呈现,对阅读的环节要充分加强,只有在这一层面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才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对阅读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应用,促进学生对阅读兴趣的培养,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印象。通过动态化的阅读课堂,让学生感受阅读的精神享受。同时要能够注重弹性的留白,在自由驰骋的想象力方面要充分给予学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理解能力,在阅读水平层面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也能真正的对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提升打下基础,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此次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实施层面进行的理论研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实际的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桂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入故事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

[2]冯卫.对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化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2)

[3]高建芳.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求实”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2)

[4]田婕.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16(04)

作者简介:

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习惯。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使学生学会阅读, 爱上阅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

例如, 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 我在课文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猫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并且适时地进行提问:同学们, 你们喜欢猫吗?能给大家说说你家的猫吗?猫还有些什么特点呢?相关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这对于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 有效提问

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有效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 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 《坐井观天》的结尾, 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 他们开始激烈地讨论, 个个争着发言, 而学生的回答也各有特点, 情绪高涨, 新课的学习也就能顺利的进行。

(三)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趣味导入

例如, 教学《月光曲》时,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 从而感悟、欣赏, 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作为一种现代式新型阅读教学理念, 自主阅读教学具有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建构性等特点。同时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生活实践不同, 对文章内容的喜好程度也不同, 因此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将会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买小狗的女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人物形象, 在自然渗透、潜移默化的自主阅读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二) 导练拓展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例如, 讲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 我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然后让优生全文仿写, 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 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 笔者也可以当堂评价。课后笔者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小兴安岭的书籍, 更多地了解小兴安岭, 让自主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同时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朗读。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面对单一的教学活动容易疲劳。因此教师在训练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阅读效率。

比如, 《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 阳光照得满湖通红, 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 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 碧绿的荷叶上水滚来滚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来反复朗读, 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四、讲究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主动性

阅读 (尤其是课外阅读) 更多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 是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 教师的辅导和督促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学生的阅读才能持之以恒。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 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一) 比较性阅读

例如, 在讲授《吃水不忘挖井人》和《朱德的扁担》这两篇文章时, 我们很快发现这两篇都是写人的文章, 反映的主人公毛泽东、朱德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 并且两篇文章的主题内容都是写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事。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扩大阅读的视野。

(二) 指导细读与会读策略,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

例如, 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 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的芳香, 感受精彩段落呈现给每位阅读者的人文内涵等。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 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从阅读中接触新观念, 学会独立思考,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其乐于阅读。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仍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并且不断进行尝试, 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张坤炽.以教材为生发点, 有效拓展阅读[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0 (Z1) .

[2]罗琳.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3)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为提高阅读教学, 我认为教师应做到:

一、激发兴趣, 真情投入

小学语文是基础, 是母语。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 而不少小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感到学习小学语文枯燥无味, 存在着“难、厌、怕”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兴趣问题。小学生处于少儿阶段, 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心思单纯, 活泼可爱, 作为语文老师, 如果不顾儿童的年龄特点, 忽视了语文的趣味性, 刻意过高定位, 用成人的口吻, 板起脸孔严肃地教小学语文, 那就失去了小学语文的本真、小学生的童真、兴趣从何谈起?课堂实效从何而来?

首先, 课前应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 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教学《雷雨》这篇课文时, 我由谜语引入:“有位老兄脾气大, 爱发脾气就属他, 生起气来大声吼, 成串泪珠伴着下。”让学生猜一种自然现象, 说说是什么, 又是怎么猜出来的。小孩子本来就爱猜谜语, 由谜语揭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 问题是兴趣的起点。小学低端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常常采用表扬、发五角星、统计举手次数, 甚至物质奖励等办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年龄的增长, 这些外部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小。兴趣的持久来自内在的需求。学生有问题的地方, 其实就是他感兴趣的地方, 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引导, 就会激励起他探究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 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书上说恐龙的灭绝至今还是难解之谜, 我就放手让学生就自己支持的其中一种说法, 进行观点所说, 举行小型的辩论会。学生们兴趣盎然, 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知识, 也更加热爱语文了。

二、关注教学细节,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的“教学细节”, 是指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 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 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第一, “质疑问难”是一个教学细节, 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第二,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聆听”这一细节, 倾听学生发言, 从中找出生成点, 推进课堂教学, 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 我想象不出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 是怎样长着的?”我及时调整了教案, 加上了“画一画”的环节, 在学生不断读书、不断补充、不断修改简笔画的过程中,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当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预设不符时, 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教为学服务”, 了解学生, 倾听学生, 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到点上。

三、以读为本, 读出个性风采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以读促感悟, 以读促积累, 以读培养语感, 以读表达感情。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朗读训练这条主线,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感情体验。

例如, 在教学《雷雨》一课时, 对于“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这句话的感情朗读时, 一个学生读得速度极快而且还很害怕的样子。我就问他为什么这样读, 孩子说:“雷雨来了, 蜘蛛很害怕。”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可我班一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却说了不同的读法, 他把“逃走了”读得很雀跃, 因为蜘蛛能在雷雨前逃走, 他很开心。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这样的个性反应。再如, 《小猴子下山》这一课, 可让孩子们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 表演出小猴子一开始的得意洋洋和最终因贪心不足而一无所获的沮丧神情。表演读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句子的轻重缓急, 懂得了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设计开放问题, 拓展联想空间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那么, 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 或进行质疑、批判。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置促进学生多向思维发展的问题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 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 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你想对台湾青年说什么?你想对那个得白血病的青年说什么?让学生有感而发, 选择其一写一写。孩子的感情是真挚的, 因此这样的练笔更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升华。再如《荷花》一文中, 作者以清新的笔触抒写对荷叶、荷花的喜爱。其中, 有描写荷叶的语句:“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圆盘。”教师在学生朗读、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 () , 又像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畅想、畅谈“像小青蛙的歌台, 又像小鱼的凉伞……”还有的老师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后, 鼓励学生将珍惜时间的名言做成书签或其他礼物送给别人等。开放的练习形式, 必将带来多样化的学习结果, 不仅是内容的相异, 也有形式的不同, 一幅画, 一首小诗, 一段乐曲……都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

五、关注个体差异, 提倡自主选择

阅读教学中, 既要关注全体, 更要注意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个性特点, 学会选择, 使学生在选择中发现, 在选择中体验, 在选择中创造, 在选择中发展。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差异, 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自主感, 鼓励他们积极地、勇敢地去自主选择, 去寻求个人对文本的独立理解, 寻求与他人不同的解读方式。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是个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者在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自由感的同时, 应该对阅读个体予以鼓励和点拨引导, 籍此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关注学生的差异, 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但独特感受须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导向进行甄别, 对独特感受的鼓励和呵护, 决不是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是非问题的含糊其辞。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 教者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错误的要引导纠正, 模糊的要引导澄清, 以保证丰富语言系统与提升精神境界的融合。看过一位老师上的《三袋麦子》一文, 结束时老师说:如果现在小猪、小牛、小猴站在你面前, 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原本以为学生都会夸小猴聪明, 让一口袋麦子变成了许许多多的麦子。但学生却并非如此, 有的说:小猪, 你真可爱, 那么诚实, 手又巧, 会做各种各样的糕点, 我和你一样, 也喜欢吃糕点。又有同学说:小牛, 你真节俭, 不过, 我有个好建议, 你把吃剩的半口袋麦子像小猴一样种下地, 那你会收获更多的麦子, 天天吃好东西, 再也不用吃杂粮与草料了。有的说:小猴, 你真聪明!让一口袋麦子变成那么多, 如果你送一些给憨厚的小猪, 让他也种下地, 来年收获更多的麦子, 那小猪肯定会感激不尽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老师并没有限制学生独特的体验, 而是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我们不应要求学生都是那么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 归结到最后都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这反而束缚了学生。

总之, 提高阅读的策略还很多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 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阅读教学中知识扩展的有效策略 篇9

对于“知识扩展”, 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倾向需要扭转: (1) 纯语文知识倾向。这种倾向认为, 语文教学要维护语文学科的纯正地位, 将语文教学任务局限于纯粹的语文知识的教学 (认字、识词、理句子, 条分缕析解剖文章) , 反对、排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旁及其它知识, 甚至连语文当中包容的丰富的思想、情感、人性等重要价值因素也加以轻视、忽视, 更不要提及天文地理了。在这种倾向误导下, 语文情趣荡然无存, 课堂教学索然无味。 (2) 准“百科全书”倾向。这种倾向截然相反, 过度地夸大语文的知识含量, 认为语文包罗万象, 文章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都很重要, 即使不去刨根究底, 也起码要让学生粗略地了解。于是课堂上, 教师脱离书本 (课文) 口若悬河, 天南海北难成体统, 不惜湮没语文的“本真”。 (3) 盲目滥扩散倾向。有些教师在“知识扩展”中, 没有明确的目标, 完全凭主观感觉和个人喜好选择扩展的内容, 使得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或者其它什么课, 看起来扩展的知识很丰富、很深刻, 却远离语文本身。以上语文阅读教学“知识扩展”的错误倾向出现的原因是, 人们还没有彻底认清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语文到底是什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作这样阐释:“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表明了语文这门学科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它涉及面广、包容量大, 不仅涵盖了语文本身知识体系 (阅读、口语表达、语言、文学、写作等) , 而且旁及到政、史、地、数、理、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等有关知识。恰如其分地进行“知识扩展”, 是语文阅读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基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 笔者认为, 正确建构和运行语文阅读教学“知识扩展”, 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保障语文学科中心原则。语文阅读教学扩展的“知识”, 可以是语文知识, 也可以是其它学科知识, 还可以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不论扩展向哪里, 不论怎么扩展, 都要坚持“语文学科中心”的原则, 不失语文学科本色。所以, 扩展到的知识只能为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化解语文课文重点、难点服务。如果丢失这一原则, 所扩展的其它“知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而且会影响语文本体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那样的“扩展”, 有不如无。

二、构建语文知识系统原则。语文阅读教学“知识扩展”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 建立语文知识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完善学生语文知识结构, 增强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去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系统以外的其它知识。虽然语文内涵深厚、外延广远, 但作为语文教学, 只应该将其它领域的知识拿来为我所用, 以更好地夯实语文自身的知识基础。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知识扩展”的着力点就在于此。这样才不至于将语文课变为“杂烩课”。

三、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运行的航标, 语文阅读教学“知识扩展”也应当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目标进行, 抓住文本重点, 突破内容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偏离“教学目标”, 也就偏离了教学的主题, 那样, 即使绚丽多彩、天花烂坠, 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身来讲也没有多大价值。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知识扩展”, 可以明确“扩展”的方向, 合理确定“扩展”的路径, 更可以开动学生脑筋, 活跃学生思维,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文本特点, 消化语文知识点, 形成语文“知识群”、“知识链”等提供有利条件。

四、适应学生知识结构原则。顺利进行“知识扩展”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而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取决于他们是否形成了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语文阅读教学“知识扩展”, 也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结构特点, 确定“知识扩展”的类型和层级、广度和深度, 让学生“跳一跳, 能摘到桃子”。“扩展”到的语文知识或非语文知识, 都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较为贴近, 便于被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所吸纳, 以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更新和调适。

我们应该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改变过去那种忽视课文旁及其它知识, 或者漫无边际随意牵扯其它知识, 以致给学生留下文本学习障碍的做法, 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人文殿堂, 汲取多方面知识营养, 开阔眼界, 提高人文素质, 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知识。为此, 教师要科学设计和运行语文阅读教学“知识扩展”策略:

一、“词语理解型”知识扩展。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有的凭借工具书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有的词语, 需要联系上下文, 从它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寻找其含义。而有些专业性词语, 仅仅从这两方面着手还不够, 还必须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 才能理解透彻。例如, 对“海市蜃楼”这个成语, 必须借助于光的折射、反射等原理方能很好理解。对“昙花一现”, 需介绍昙花的生长特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是一些典故性词语, 则需在让学生理解它们喻义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一下相关的社会、历史知识。

二、“句子理解型”知识扩展。

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 这种距离表现在认知、情感、思想、意志、个性倾向等多方面。形成他们“心理距离”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等不同。所以客观地讲, 每篇课文对学生而言, 都会有一些“难”句 (句群) 不容易理解, 这正是上面讲的“心理距离”的反映。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通过“知识扩展”积极地拉近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 让他们在认识、思想、感情等方面“认同”起来。教师必须面对实际, 对于那些超越学生自身知识范围和知识结构 (类型、层次) 的句子, 通过“知识扩展”让学生理喻。如学习《故都的秋》, 就需要联系相关的地理知识, 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章描写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三、“语义理解型”知识扩展。

语言表现的是主客观世界的概念序列。以语言为表现媒体的文章反映人、事、物的过程很复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语言往往出现“多义”现象, 有时既有表层的语义 (显性意) , 又有潜在的语义 (隐性意) 。表层语义很容易理解, 而潜在语义则成为阅读的难点。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通过“知识扩展”, 引导学生克服理解障碍。例如学习贾祖璋《南洲六月荔枝丹》中“壳如红缯, 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 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句群, 如果不用植物学的有关知识去帮助分析, 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它们所表达的荔枝珍贵的价值的。

四、“层次理解型”知识扩展。

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 视文体特点的不同而各有不同。叙事、游记等类文章, 大多按时间顺序排列;写景、状物等类文章, 大多按空间顺序排列;而议论、说明等类文章, 又习惯于按逻辑顺序排列 (当然, 这不是绝对) 。按逻辑顺序排列, 常常涉及到其它学科的知识。说明事物, 又往往要以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安排说明顺序。例如学生初学《森林写意》这篇散文, 可能会感到其内容丰富而庞杂, 如果教师通过“知识扩散”, 引导学生在把握散文“形散而神聚”特点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用“说明的顺序”的一般知识去读课文, 学生就不难发现、理解文章的层次关系了:写法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叙述、描写按照“外部——内部”、“过去——现在——未来”、“森林对人类的贡献——人类对森林的荒谬行为”等顺序进行。理解了这样的层次, 就不难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五、“主旨理解型”知识扩展。

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主旨。对主旨的分析, 不能局限于文章本身, 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去分析, 有时候会很难把握。这就要通过“知识扩展”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对作者在赏景悦目的情境中流露出来的那丝丝缕缕的哀愁, 仅凭着文章中的字字句句, 学生是很难理喻的。必须将知识点扩展到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人生感受, 才能让学生揭开作者“哀愁”的面纱,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必要时, 还可扩展到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品, 如《故都的秋》,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六、“写法理解型”知识扩展。

语文阅读离不开学习写作方法。对学生而言, 文章的主题思想容易理解和吸收, 写作方法 (技巧) 的学习、掌握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如果满足于分课文孤立地对文本的写作方法条分缕析, 学生是很难吸收的。想一想, 我们的高中学生阅读过的名篇佳作不可谓少矣, 然而能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的, 能有几何?所以,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通过“知识扩展”, 将写作特色相同或相近的文章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一些写作方法 (技巧) 分门别类加以归总, 通过积累、比较、鉴别, 加深其印象, 以收到熟能生巧之效果。比如, 在学习刘鹗《明湖居听书》中白妞说唱技艺精妙的描写时, 可以扩展到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等, 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

教材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 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 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说, 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 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随着新课程的发展, 教材在保持“教学文本”的规范性的同时, 体现“学习文本”的工具性, 使之成为“教”与“学”互动的平台, 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创造性阅读教学必须借助创造性的教材处理落实创造性教学思想。

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同样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王老师和张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思想, 设计出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案, 展示出了教学的创造性。

张老师的采用目标教学思想, 以“识字探句意, 诵读绘情境”为标题设计教学, 这个标题, 既简明扼要地展示出四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又简明扼要地显示出了教学的整体立意: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 将简明的教学策略和简洁的教学流程融于标题之中, 传达出了实现目标的行为方式及技巧。五个教学环节, 对应着五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五个具体的目标, 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活动, 显示出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能力的系统性、方法的灵活性、目标的有效性。

王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思想, 以“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为标题设计教学, 这个标题很有诗意地展示出了明确的教学理念———情境教学, 同时把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展示出来———“语言描述情境”、“图画展示情境”。这种方法通过形象的图画感知与抽象的语言理解,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五个教学环节把诗与画粘合在一起, 既符合诗歌教学的规律,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方法

1.词语积累。词语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 词汇的贫乏显然不可能使思维缜密、情感丰富、表达准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当创造性地开展词语教学, 如“你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这个问题就是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创造性训练。这样做, 就能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让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把握词语, 通过一定量的词语积累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反复诵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些名言反映了古人对包括诵读在内的读的重视。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 特别是通过反复诵读来觉悟、顿悟, 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创新让学生更有收获。成功的诵读教学, 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比如,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原因, 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感情等引向深入。

3.课文复述。复述是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说话形式。比如, 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 让学生不用“美丽”一词, 把“美丽”用具体的精彩的词句描述, 这就是创造性复述。让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良好习惯, 读后自觉地回味一下, 重现整合文本、品味细节, 这是培养口头表达的好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能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127-02

语言是个人沟通的基础,也是个人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重要保障。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工具,培养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十分必要。教师如何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成为现阶段教学的重视课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广泛。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概括文章主旨、明晰段落内容等,它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更好地表达打好基础。笔者在此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同步阅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思想和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先从教师自身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阅读魅力,即老师因为阅读而体现出不一样的文化气质,让学生受到感染。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如果学生对语文教师有一种仰慕之情,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因有深厚的知识而心生敬仰。

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语文教师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日里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通过品味细读沉淀知识,积累文学素养。比如在教育领域,多阅读当今一些教育名家之作,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阅读需要与时俱进,多阅读一些时下流行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会呈现一些文学的新元素,让阅读者能保持知识的新鲜度。同时,也要注意与学生同步阅读一些作品,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例如笔者在每个星期三安排的一节阅读分享课,让每个学习小组代表分享他们小组在过去一周的阅读内容。笔者也跟他们分享对某部作品的阅读感受。将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慢慢渗透给学生。这比传统课堂上的“满堂灌”效果要好上许多。

二、创设课堂阅读情境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由教师设置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情境可以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体验、领悟和把握。把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从而引起审美愉悦。比如教学戴望舒的《雨巷》,笔者给学生展示江南水乡的雨景图,并配上传统的柔美的音乐,让学生想象主人公在雨巷孤独前行时的彷徨;在教学《春江花月夜》的时候,笔者先播放古筝演奏的《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曲调流转中逐渐受到情绪的感染。画面会更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而音乐具有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如果说创设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那么,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则是新课改的主要追求。

三、拓展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是有助于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新颖性可以让学生产生阅读的自主性,在这里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翻转阅读课堂模式

近年来,翻转课堂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学段教学中。笔者也将其应用到阅读教学中,收效甚佳。翻转阅读教学课堂是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个人,让学生成为语文阅读课堂的引领者,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将阅读内容分配给学生,学生自由结组,每堂课选一个小组对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进行讲解。阅读内容可从课文中选择。笔者主要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或者篇幅较长的文章。比如《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就可以分配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自己了解文章背景、人物关系、文章中涉及的字词等,让学生自行阅读逐渐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小组还可以进行表演,将自己读到的、理解到的演绎出来,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权,让小组成员向其他学生提问,让小组和其他学生都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并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深入思考。将课堂学习还给学生,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对学生做进一步补充。这样的模式,避免了传统讲授模式的枯燥,学生也更有兴趣去主动阅读古文,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二)多媒体阅读教学模式

教师还可以将阅读和多媒体教学联系在一起,把多媒体融入学校课堂之中。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技巧将多媒体为我所用,让课堂掌握于教师手中。电子书的盛行对于传统阅读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合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电子书易于携带但不方便勾画和翻阅,纸质版图书不仅能较好地保护眼睛,而且能让人深入阅读,因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纸质版书籍阅读来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比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塘景色和散文的朗诵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动画结合书本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如阅读《奥辛维斯没有新闻》时,除了讲解通讯文体的基础知识,笔者用了两节课讲解并播放了《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纳粹暴徒的残忍,从而对文字的表述有更浓厚的兴趣。

(三)经典与时评结合模式

在语文备考工作中,各地都把重点倾斜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在笔者看来,学生想要写好时评类文章,必须重视时评阅读。阅读时评,关系到学生的公民素养,关系到学生的作文写作。笔者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能否写出好时评文章的关键。在高一的时候,笔者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阅读经典,涵养性情”的诵读活动。我们读了《古文观止》《论语》等,笔者还给学生讲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余华的《活着》等。除了小组讨论,还要求他们形成文字心得。通过这些阅读训练,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能有足够独立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到了高二,笔者将阅读重点放到了社会评论阅读上。要求他们每天阅读《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精彩的评论员文章。并且在每周一节阅读课中,要每个小组找出一个热点案例来进行点评,并要求全班参与讨论,最后由每个人写一段时评短文。有了高一的积累,学生能够轻易地将经典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引入文章中展开论述,文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校内外结合模式

借助校外资源,让教育平台搭建得更宽阔。我们市是自治区的“诗教之乡”,沿海临山,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市文联和市诗词学会的支持下,我们学校成立了“红树林文学社”“小作家协会”,定期邀请文化名人到校举办讲座,针对文学欣赏、文学创作等问题进行指导。除了“请进来”,我们还“走出去”。如市里面举办的“山海情”文化展、全市古典文学大讲堂等,我们都组织学生前去观摩。通过搭建校内外结合的教育平台,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文学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同时,还可推动本地文化发展,形成更浓郁的文化氛围,并最终反作用于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让人变得懂礼;阅读,让人变得高尚;阅读,使人类走近了文明。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形式下势在必行的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曾祥芹.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Z1)

[2]沈韬.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4)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2

一、发挥文本效益,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我们现在所用的语文教材, 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其中的遣词造句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 所以, 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里的文章, 用自己的智慧让课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首先,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字词和句子,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者朗读课文的形式把这些词语和句子熟记于心;其次, 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让这些高深的思想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感、价值和心灵, 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知识、懂道理;最后, 教师要利用从课文中升华的主旨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尊重他人的情感。当然, 一节课上, 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但是, 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教育的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以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 第一单元是以介绍西部为主的文章,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和写法是写景文章的重点, 而导读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可以引出写法的指导 (借物育人, 借景抒情) , 随后进行相关的作文指导。

根据教材可知第八单元教学重点是: (1)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就要读, 找特点。 (2) 揣摩怎样写的, 就要找写法。 (3) 积累语言, 就要背诵。有了训练目标, 找出训练方法, 再设计环节就不难了。不会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 不知所云”。课文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单元主题, 在前面的导语中都有体现, 所以, 教师在上每一个单元的时候, 都要认真地加以区分辨别, 在备课的时候要明确上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重要内容去设计每节课怎么上, 怎么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形式多样, 训练扎实, 追求阅读训练实效

1. 鼓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答案, 可以防止思维的僵化。如教二年级下册《画风》时, 有的教师问学生:“还可以有哪些方法画风呢?”这就是启发求异思维的问题。通过求异思维达到统一认识、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边读边思。

科学的阅读训练一定是思维和阅读统一的训练。良好的边读边思习惯的形成, 对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1)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 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做。教师要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 从表及里, 从一般到特殊, 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师应该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朗读。

(2) 熟能生巧。学生在某一方面接触得多了, 时间久了就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的见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 把同一题材或者同一内容的文章集中在一起, 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 总结阅读方法以提高写作能力。

(3) 让学生广泛读、认真读。语文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是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理解课文和分析课文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当一个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量之后, 就会形成良好的语感, 再学起语文来就轻而易举了。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的性质也不一样, 对于一般文章来说, 略读就可以了, 对于名家名作或者有优美语段的文章, 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精读, 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优美的段落和字词记录下来, 然后摘抄到自己的采蜜小本上。不管运用哪一种的阅读方式, 归根到底是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达到让学生轻松阅读、快乐学习的目的。

3. 采取多种阅读方式,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下去。

假如阅读形式单一枯燥的话, 学生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 从而不愿意再阅读下去, 只有把阅读形式根据需求分成不同的类别和方式, 学生才能根据具体篇章进行选择。比如, 是自己带着陶醉心理的默读, 还是书声朗朗的齐读, 是指着字的指读, 还是一目十行的泛读。而且阅读的方式要根据阅读材料而定, 有些阅读材料是优美的散文, 就需要学生带着惬意的心情、欣赏的眼光像小溪流过一样潺潺阅读, 有些阅读材料是磅礴大气的诗歌, 就需要学生用雄浑气壮的语言来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起示范作用, 用自己优美动听的语言, 让学生在陶醉其中时, 也不禁深深迷恋上阅读课, 让他们在一遍遍的阅读和思考中, 升华对阅读材料的认识, 同时还能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方法, 让阅读能够起到多重作用。

三、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 激活课堂氛围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 运用得好, 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教师的评价首先要以鼓励、鞭策为主, 关注学生的态度,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其次, 教师应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 可以用热情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赞美、激励, 也可以用眼神对学生进行鼓励, 还可以用动作对学生 (如鼓掌) 表示赞赏。在评价机制中, 教师的评价固然重要, 但却不是唯一的一种评价方式, 在以教师评价为主导的同时, 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 进行相互评价。通常而言, 学生之间彼此了解程度较深, 他们之间的评价也相对客观。教师还可以针对他们的评价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 让他们懂得哪些是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哪些同学的优点值得自己学习。各种评价机制的运用, 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 让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 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下一篇: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