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

2024-10-14

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精选12篇)

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1

目前《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专门将每个单元的“Read and say”部分设置为语篇阅读教学的专项办款, 此版块设计的意图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自主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前, 以《牛津小学英语》A板块“Read and say”语篇文本为第一课时直接切入单元教学已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首选内容。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样的课才是有效的语篇阅读教学课?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语篇的有效解读能力, 掌握学习策略?为此, 我结合教材做了认真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

许多教师通常选用这样的模式教学课文:设计一个巧妙的开头, 然后提炼一条可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线索, 沿着这条线索逐一讲授课文中的生词、新句, 最后回归课文, 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练习。看似流畅的教学实际却存在严重的课堂损耗:为了有一个完美的开始,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和呈现环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导致这两个环节耗时过多, 学生对所学语篇的学习、理解和感悟的时间变少, 学生对生词、新句虽有一定的印象, 但对语篇的印象并不深刻, 获得的知识也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而不是一条串起来的项链, 也就是说, 学生无法从语篇的高度整体理解课文, 这样的教法偏离了语篇教学的主旨。

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应紧扣教学主题, 采用快捷的方式引入, 合理安排新授环节。比如, 有的单词和句型可以结合导入过程呈现, 有的单词和句型则可以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或在提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呈现。

那么, 如何确定哪些单词在课前教, 哪些在课中教呢?我认为, 预计学生能根据课文上下文猜测、理解的词可以放在课中教学;如单词比较难, 词义在上下文中也不容易推测,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前导入时教学。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学习、体验和感悟所学语篇,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感知、理解, 以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二、课堂上教与学的比例界定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少教多学, 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的条件, 让他们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和自主生成,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获得学习的经验。

1. 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许多教师总是把课堂的话语权牢牢抓在手中, 以设计好的问题串起整个教学流程, 使教学过程顺畅、贯通。新的语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改变在课堂中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巧妙点拨, 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使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比如, 我在教学6B“Seasons”时, 在引出spring之后让学生说说“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What can you see in spring/...?”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有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拓展了思维。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提问, 对学习材料发表个人观点, 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测, 由跟从教师学习的被动状态转变为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状态,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不仅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自主提问, 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寻找答案。教师要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上下文捕捉相关信息、自主探究, 从文中找依据解决问题。仍然是6B“Sea-sons”, 在学习课文之前, T: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New York?If you are Yang Ling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然后由生提出问题, 然后联系课文, 找出关键词句回答问题的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 在语境中合理猜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合理猜测,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 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5B Unit9“The English Club”中“different”时是这样进行的。

T:SI and S3have the same hobby.S2 and S3 have different hobbies.

学生们立刻就清楚了“different”是不同的意思, 然后我很快进行了填空练习:Beijing, Beijing the same city.

Beijing, Shanghaicities.

学生对所学很快学以致用, 体会其中乐趣, 从而激发了进一步的求知欲。

2. 在阅读中感悟———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师可以赋予学生特定的角色, 指导学生带着文中人物的情感, 用不同的方式朗读, 在朗读中品悟, 在感悟中记忆, 充分理解语言的意义, 感受语言的魅力, 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语篇一般有三读。

(1) 初读。整体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即泛读。可安排比较简单的问题。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Tony White is a visitor.The children are talking to him.have two questions here, who can read them out?

Listen and answer

Q1: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at the English Club?

Q2:Who are they?

(2) 细读。语篇一般由几个部分 (段落) 组成, 对于重点部分及重点词汇、句型,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 做到熟能生巧, 举一反三。

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3) 再读。在深入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后, 再次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 形成流畅、完整的记忆, 为接下来的复述课文、模仿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Read and fill in the form

3. 在比较中领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在比较中得出规律和结论,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时, 很多语言点并不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语言点放在相关的一组句子中, 让他们通过比较句子的不同点, 深刻理解该语言点。

4. 在运用中掌握——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多提供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边学边用, 学了就用。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理解, 而且会触类旁通, 真正提高和发展了语言交际能力。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然而知识是无限的, 学生的大脑潜能更是无限的。教师应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让小学英语课堂精彩高效。

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2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作了探讨。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的培养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首先,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为他们创设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英语语言的魅力,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环境保护”单元时,教师可以找一些经典英文歌曲,如jackson的环保三部曲heal the world、earth song、we are the world,来吸引学生学习。再比如,课文中提到的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顺便向学生介绍外国节日的由来及该节日的时间、庆祝方式等。

最后,教师应当多引用“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通过成功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very good!all right!you are great!wonderful!you did a great job!等鼓励与肯定的语言,或者在各种英语小竞赛中给优胜者或有进步者颁发小礼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是30多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主体性学习,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是为国内外应用语言学家以及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以下为任务型口语教学实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设计任务,”now class, we are going to listening to a dialogue on the phone.before listening, i would like you to keep two questions in mind: 1.what is the phone call about? 2.what is the main message on the phone?”放完磁带后,教师让学生回答原先提出的问题,并做适当拓展。接着,教师将磁带再放一遍,并在重要信息处停下来,以便让学生能够写下每个问题的答案。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呈现的应当是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以便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听力水平,从而由易到难进行逐步训练,使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总的来说,“任务型”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当科学地理解任务型教学,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完成任务中凸显自身的主体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推行“合作式”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合作中充分展示自己,在思辨中探求新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精心分组,每组4~6 人。在精心分组的基础上,明确个人责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进行合作。比如,在学习《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 》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由一名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共同讨论答案,再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思考,使所有学生对课文都能够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应当把学生对英语研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如《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能够明确什么是礼仪,从身边

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市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调查他们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然后设计倡议书,提出自己的建议。对于合作探讨的结果,教师可以专门安排一节主题为“文明与我们同行”的交流课。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学生为本,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即由“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这种差异,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推行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对学生推行“合作性”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数学“有效教学”之浅见点滴 篇3

【关键词】数学;有效教学;浅见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为其谋职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由于缺乏知识储备及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甚至对学习数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表现出上课消极,不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完全放弃了数学学习等。很多学生对数学学科及其“畏惧”,学习效果极差。如何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学法状况,让学生觉得学了有用,进而愿意学数学呢?下面是本人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有效教学”浅见。

一、了解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中每接一个新班级,我总是及时做好首先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其次是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所有学生;同时努力做到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和亲近感。我时常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这门学科,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常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驾驭课堂,营造良好氛围

在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上,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一些预料不到的如吃、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进行有效制止,我一般不斥责学生,而是和蔼地告诉他(她):“下课咱们商量一件事”,使不利学习的消极倾向尽力得到遏制,从而不会因为个别学生而影响整个课堂的和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会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同时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他们品尝到自己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其乐于、善于学习的习惯。

三、巧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针对学生学习底子差、学习基础薄弱、不喜欢枯燥的数学问题,而对具体的事件更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新课导入设置问题情境这一教学环节,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咱们之间来做生意,现在我要和你们签这样一个合同,合同期限是30天,我每天给你10万元,你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3天给我4分钱,以此类推,后一天给我的钱数是前一天的钱数的2倍,这样的话,一个月下来,我要给你们300万,多好的机会呀,你们快签吧!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吸引学生,他们不自觉地就参与到了学习中。

四、有的放矢,结合专业施教

由于各个专业对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整合后教学。为此我经常做作好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工作:保持与其他专业课老师的联系,了解同步教学内容对数学的要求,会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解决哪些专业问题等,为平时教学积累素材。

五、注重研究,简化教学内容

职中生普遍数学修养较差,缺乏“数感”,往往对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头雾水,面对习题无从下手,以至于怕难生畏直至放弃。对此,我经常以摸底考试、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研究作业反馈等调查研究学生的真实数学水平,积极开展学情研究,掌握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特点。针对学生初中数学的薄弱环节采用合适方法给予补习,如去括号、分母有理化等“点”上小知识;代数方程(组)、数系等“面”上的知识技能,注重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解题信心,教会他们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联系以及反思等。

六、拓展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学应该体现学以致用原则,将所教内容化难为易。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实现了这一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地选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巧妙地将应用问题穿插于课件,创设教学情景。这种教法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另一方面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情舒畅、活跃欢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有效地实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

总之,中职数学教师的教学难度是很大的,需要不断的使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营造学习氛围;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更新,讲练结合、讨论式、启发式、问题解决式、“引、讲、导、练”,都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要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如果能令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学生就必定会化压力为动力,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道明,徐强.浅谈多媒体技术对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影响[J].西江月,2011(29).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浅见 篇4

一、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要想真正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认真备课是其基础和前提。备课前, 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兴趣及现有知识储备应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 为了实现有效备课, 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合理地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 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也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首先要求目标要明确和准确。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 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 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 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 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也指出:“有效的教学是让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的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 以反馈矫正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有有效教学目标。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课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为既定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服务。可见, 合理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向。

2.教学内容需难度适宜, 容量适中

难度适宜, 容量适中的教学内容是衡量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太少或太多, 教学材料太浅或太难, 都不利有效教学达成。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 最大特点是容量大, 材料足。因而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每节课的知识要点, 抓住重点、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的合理实施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是课堂中活力最充分的体现, 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调动他们积极探索、思考的欲望, 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 提出问题, 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开放性教学, 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 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 自己去发展,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2.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单一, 固定的教学模式, 学生必定会产生疲劳感, 没有新意, 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 促进学生优化学习方式。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被动的接受, 而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真正实效, 课堂教学实效性大大滞后。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 如:投影仪、多媒体、图片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朗读、复述、竞赛、英语角等形式来活化课堂, 优化教学, 使课堂教学效益大大提高。

3.有效课堂教学应当拥有优化的教学环境

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学习和动力有着强大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心理环境。课堂自然环境指课堂中那些可见的具体的环境因素, 包括:教室的形状及大小、座位的摆放、设备和资料的有无和放置等。自然环境设计的好坏影响心理环境。早期的心理学实验测算出了感知觉的适宜刺激量, 人们认为教室的光线、色彩、温度、湿度、噪音等条件对课堂教学有着基本的影响, 因此要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刺激的适宜度。现在人们对课堂自然环境的关注不仅局限于这些, 探讨的是课堂自然环境的设置是否有助于增进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诸如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等;是否方便每一位学生的听讲, 适合他们与教师的协调配合。

三、课后作业有效教学的补充

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应围绕教材, 使课内外学习相互沟通。尽量减少一些单调、枯燥的作业, 多布置一些能张扬学生个性、展示个人才华的作业, 并让学生在作业中锻炼自主探索、搜集信息、小组合作等能力。如:Starter的Unit6, 在教学了几个方位介词后, 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道作业:“画出我的房间, 并用英语作简单介绍”。

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5

衡阳县石市镇中心学校 张峥嵘

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而语文学习,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般认为,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当语文毕业会考时,农村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总是输给城镇学生,并且分值相差较大。问题的结症在哪里?

一、寻找问题的症结

从我目前所任初三两个班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只是停留于消遣的表面上,只有少数学生“想通过阅读学一点知识”,对课外阅读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1.条件限制

农村地区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有限,学生的课外书一般很少甚至没有。部分农村中学的图书室,其图书室大多面积小,藏书数量不多,种类不全,根本谈不上向学校学生开架借书。同时我县也没有一所农村初中配置了学生电子阅读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学生课外借阅情况不容乐观,而有条件进行网络阅读的就更少之又少。

2.学习压力 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初三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从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坚持读课外书半小时以上的少得可怜,108人中只有6人,占总人数5.6%。

正因为有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也不允许学生看太多课外书。毕竟中考只凭一张试卷定结论的考试体制还没有改革,让学生从题海中抽身而退进入到广阔无边的文学世界,没有一位教师、家长敢放心!特别是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大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这样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3.盲目选择

有相当多的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并不明确,存在着盲目读书的倾向,人虽在读书,但并不知为何在读书。大多的学生还存在“跟风”趋势,“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根本不管是否是健康的书籍。在本学期,本人发现班中有一本武侠小说,经调查发现这本小说在班中出现短短两天时间,却有将近半数学生阅读过该书了。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容易被诱惑,更易被社会的浮躁之风吹昏头脑。在他们心中“快男”、“超女”是值得吹棒的,而对一些真正的文学大师却不屑一顾,更别说静下心来“啃”那些经典著作和大师们进行超越时空的心与心的“对话”。

二、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要求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同时,加强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语文底蕴的深厚、内涵的丰富、素养的高低,很多取决于课外阅读的多少,而且现在中考规定不考课本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更可见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门特殊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因此语文学习要“开卷有益,多多益善”。

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也必然会促进表达水平的提高。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认真读书’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

三、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建议

正因为种种现实问题,目前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去解决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先说学校方面。首先,学校尽可能地争取多方支援,压缩其他开支,购置足额的图书,建设好一个标准的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保证全校学生有书读。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电脑房都接上了因特网,学校要组织信息技术教师选择适合学生阅览的电子书目,尽快把学校的电脑房开发成一个小小的“电子图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阅读。

其次,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强后盾,还学生阅读的时间,把学生在家的部分电视时间或题海时间变为课外阅读时间。

最后,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班级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放到“图书角”,多开展课外阅读课,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彻底转变对课外阅读的思想观念,抓课外阅读要立足于语文课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学生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再说学生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其次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目前市场上书籍报刊层出不穷,如果不加选择,拿来就读势必造成“阅读浪费”。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的本领。

最后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要用眼,更要用心,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之浅见 篇6

一、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要加强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

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全世界85%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信息可以从英语书籍资料中获得。尤其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吸取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建设四个现代化,培养阅读英语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2.阅读是学习英语最重要的输入渠道。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是影响英语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

3.阅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

书籍是知识和智慧的宝库,阅读是打开宝库的金钥匙。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尝到英语的乐趣,是十分重要的。

二、阅读课的组织

(一)读前热身

阅读前的导入环节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常用的策略有背景介绍法、头脑风暴法、现实关联法、新旧联系法、问题设疑法等。

(二)阅读过程

阅读过程是阅读课的核心,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阅读过程是学生逐步熟悉、掌握、运用策略和技巧的过程,是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复现和实际运用学习过的词语、句式结构等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进一步丰富拓展语言知识的过程。此外,有效的、成功的阅读课应该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体验到他们能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获取新的信息,初步体会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和力量。同时,由于阅读文段的内容丰富,学生在阅读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又能够获取大量的百科知识,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1.阅读策略与技巧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通过课堂阅读活动把常用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比如;快速浏览训练、扫描或跳读训练、扩大视野训练、上下文猜词训练、标题理解、寻找和理解主题句、寻找和利用衔接词、寻找和利用关键词、概括大意、寻找细节、推断态度等。通过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学习,让学生逐渐变得“会读”。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各种技巧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结合不同的阅读内容在阅读中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体验、感受、总结与实践中逐步掌握这些技巧。一般情况下,上阅读课前并不要求学生预习。阅读安排在课内进行正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训练。

其次,阅读策略的培养要因“材”施教。阅读课中,教师要建立语体意识,不同的阅读材料重点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记叙类型的个人经历、文学传记、新闻消息、历史文献及讲述故事的小短文、小说等,阅读时应抓住Who,When,Where,Why,What,How六要素;而议论性的文章就要更注意整体把握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提供的论据。对不同文体的语篇,在阅读的最后阶段,教师都可以用树型图、简笔画、表格等形象手段,把关键信息作整体处理,展现在黑板或屏幕上。在相同语体的语篇处理时形式应该基本保持一致,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宏观把握不同语体、语篇内容的基本模型,提高学生的语篇类聚水平。除了因“材”施教,还要因“才”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根据自己的认知特征,选择和改进各种阅读技巧以提高效率。

2.阅读问题的设计

是否能设计好问题,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被有效激发、能否准确检测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因此,阅读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环节。教师备课时需要特别多花些时间,把文章读深、读透后再设计问题。

除语言知识外,阅读课上对听说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等教学要素也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渗透。

每次阅读课后都应及时进行小结。在小结时,重要的是要结合阅读中的实例说明有关的阅读技巧,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促进理解阅读材料的速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规则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阅读的步骤,体会、掌握阅读方法技能。

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7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教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以培养阅读的能力.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

如果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个优点, 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 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趣味性, 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应用语文, 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 培养阅读能力

(一) 指导课堂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文教材都是阅读训练材料.小学语文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其教材内容、形式和阅读教学要求, 都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只要在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 并注意教材编排的联系, 就不难把握每篇教材的阅读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了这个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能事半功倍.

阅读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 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 有利于感悟和积累, 有利于废止烦琐分析, 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1.初读

初读一般是教学新课时向学生提出初读要求,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围绕初读要求去独立阅读课文,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答案.初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他们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读书习惯.初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 而且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关心和注意,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注入活力.故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初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 应该高度重视设计好初读“尝试”.即:一是要注意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二是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三是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调动他们的兴趣;四是不宜面面俱到, 尽量做到化繁为简, 以点带面, 能基本体现教学目的即可.

2.复读

初读之后, 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可以给学生讨论、争辩的余地, 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调动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复读课文的积极性和求知解疑的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一是培养听取别人的意见, 谦虚忠恳的习惯;二是应循循善诱, 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教材, 最后寻求到正确的答案.

3.精读

精读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的最佳途径, 精读是让学生边听、边思、边动、边记, 在教材中圈划重点、关键词句、写批注、作笔记等.通过学生的再读, 教师正确引导, 释疑解答, 并指出学生在阅读中发生错误的原因.同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能力.学生精读, 教师精讲:一要抓教材重难点的剖析, 二要突出教学目标进行起初知识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 课外阅读

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只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是不可能形成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一贯到底的艰巨的教学任务, 只有在课内、课外长期、反复、持久的读书实践中, 大力培养才能逐渐形成.

学生的课堂阅读往往是在教师的驱驶下进行的, 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就不那么专注了, 或在读中走马观花, 或朝三暮四, 漫无目的, 收获甚少, 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兴趣是成功的源泉.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之后, 教师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 结合教学内容和已学知识,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点明阅读范围, 提出阅读要求, 摘抄名句佳段.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8

1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 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学生学习上思维欠活跃, 课堂提问少, 提问的思路狭窄, 而且学生的答问重复也多。教师教法呆板, 常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 很少举一反三。教师过于受教学参考书的束缚, 考试答案极其死板, 动辄对学生的灵活答法扣分。再就是课堂很少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民主气氛, 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反而批评为出风头。

另外, 教师上课要以“导”为主, 但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的课还不是太多, 相反, 以“牵”为主的串讲、串问课仍屡见不鲜, 如总是喜欢按课前设计的“板书提纲”来“牵”, 搞变相的灌输。教师围绕那个“提纲”设计了一串问题, 然后一一地问, 学生则一一地答, 通过学生的嘴巴, 把“提纲”中的字眼一一地说出来。学生说不出, 教师便翻来覆去地“启发”。问完了, 说完了, “提纲”板书完了, 教学任务也就完了。

2 开展创新性阅读的措施

2.1 运用创新型阅读的教学模式

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其主要步骤是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 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 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增强学习效果。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两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 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光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 受到思想教育, 同时既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 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2 运用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有经验的老师说:善教者往往是围着“孩子”转, 不善教者则往往是围着“教案”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务必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方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位老师教《早春》这首诗, 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的?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应当是离小草越近看得越清楚, 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有个学生却能联系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我觉得这跟看报纸上的照片是一样的。从远处看, 照片上的图像很清楚, 可近看就不同了, 只是一片密密麻麻、有疏有密的小黑点儿。‘草色遥看近却无’我想也应当是这么个道理。”你看, 学生对这句诗的感悟不是颇有创意吗?

2.3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鼓励质疑, 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 是创新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 我们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质疑并注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发问, 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 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 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初读课文前, 可用“直入式”。开课后, 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 鼓励中等生, 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 运用“诱导式”, 如教学《赤壁之战》, 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 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己去寻求答案, 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 可用“询问式”, 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 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 进行信息反馈, 进行学习的再创新, 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 当第二次比赛, 田忌战胜齐威王之后, 是否可以提问学生:如果齐威王改变策略可以取胜吗?齐威王以下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输一场, 再以上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 以中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 可胜两场。当学生想出以上对策后, 教师还可启发学生, 按以上对策, 齐威王战胜田忌, 需要一个什么条件? (即必须田忌先出马) 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既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

在启发学生质疑过程中, 教师要归纳释疑, 让学生提出见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教学《守株待兔》时, 有学生提出:“猎人用陷阱去获取猎物不也是守株待兔吗?这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 敢于反向思维, 大胆探索,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观点。

2.4 重组文章结构的训练

重组文章结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例如《凡卡》一课是直叙、插叙交叉进行的。可以启发学生按两条线重新安排结构, 一是选出书信内容, 二是理出插叙的几件事, 重新组织, 使学生重新探索文章结构特点, 加深理解, 使思维条理化。有的课文还可变倒叙为直叙, 或变直叙为倒叙;或改变开头、结尾;还可以改变构段的逻辑结构, 如总分变分总, 因果变果因, 连续变递进等。这样的语言训练, 实际上也是作文指导和思维训练,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

2.5 运用改写或补写

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9

1课前兴趣动力激发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 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 造就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需要老师所做的事情很多, 常规性的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量、兴趣、爱好, 备好学生, 大量搜集与本课程、本课题相关的知识、新技术、新设备, 备透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 给学生留有预习思考并给于启迪等等, 在这里我想着重提到一点, 那就是“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一个重要功能, 在于运用教学成果, 检验学习效果, 可以检测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差距, 对于学校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依据, 对于学生是自我检测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平台,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极佳机会, 只要了解了企业, 检测了自己, 回到学校才能更加努力有目的地学习。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我们各个职业学校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要求及倡导大都先后进行了工学交替, 是否达到了目的?众所周知几乎是事与愿违, 甚至适得其反, 学生成为了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几乎进入的都是流水线岗位,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与专业也不一定对口, 不但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 反而让学生感到十分失望, 认为在校学习没有用, 不学也能干, 加班加点就是那点钱, 甚至后悔来上这个学, 在当今这个大专开放的年代, 对于我们职业学校来说, 无疑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为了改变这一状态, 确实要我们职业学校的领导及相关人员, 切实抓好工学交替工作, 竭力给学生联系对口的专业, 技术岗位, 确确实实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适应企业环境的同时, 更能意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技术工与普通操作工在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差距, 后悔逝去的光阴、失去的学习机会, 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开启其学习动力, 回校后发奋学习, 根据学生的需求, 有些课程可以给于无偿补修, 使他们的知识能够顺利衔接, 步步跟得上, 就会使学习兴趣自然产生。学生之多, 技术岗位之难求, 要想做到人人进入技术岗, 确实困难重重, 但为了学生的未来与学校的发展, 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做, 必要时, 可以放弃工学交替的薪水, 放眼未来, 现在我们的学生在校的时间更长了, 所以工学交替的机会和时间也就更宽裕了。

2课上兴趣动力提升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 教师必须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 因此教师应坚持情感与认知并重,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愉悦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升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采用挑战、对抗等激励方式, 并能随机应变, 课堂设计合理得当, 学生乐于接受, 师生融为一体, 不断反思进取, 教学互长。关于学习兴趣的提升, 本人想主要三点:第一, 课程导入, 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课程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 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导入可以是一个寓言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一个设问、一个反问、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也可以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等等, 利用语言导趣、设疑引趣、实验激趣, 一个好的导入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欲望, 从而在开始教学内容前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内驱力, 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青少年学生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表现欲旺、富有创造精神等特点, 因此给予他们明确的目标、开放的空间、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二, 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课堂上仅仅有一个好的吸引人的导入, 学生常常会有一种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却怎么也到达不了的感觉, 反而使得课堂枯燥乏味, 没有人听讲, 原因何在?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后与同学的交流得知, 由于课堂的内容相对较难, 听不懂, 学不会而失去信心, 所以教学中应多设跑道, 注意层次, 对能力低点的同学注重其思维的基础与能力培养, 对于能力高点的同学, 注意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训练与培养, 允许他们冒尖,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乐于参与课堂, 为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名副其实。第三, 培养小老师, 特别是实训课, 培养小老师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千万不要认为培养小老师是任课老师在躲懒, 让掌握扎实、思维活跃的冒尖生去辅导接受较慢的同学, 在辅导的过程中, 冒尖生的知识得到更好的整合总结, 教会别的同学, 他们会有自豪感, 小老师越多越好, 有了难题老师不要轻易去处理, 让小老师们去处理, 这样他们之间就有竞争赶超的心理, 如果解决不了, 老师可以给于启迪, 难题解决, 他们有发自内心的超越他人的成就感, 自热而然地使学习兴趣提升至极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看到他们与自己的差距, 也不甘落后, 会很快产生动力, 这样一来全体同学的成绩都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3课后兴趣动力延续

课后的作业是检查学生一节课所学知识的一种方式, 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来完成复习巩固每日的学习内容。理论知识, 有好多教师把学生的作业数量化, 随意性很强。从而导致学生盲目的去完成作业, 没有目标, 达不到检查当日所学的知识的目的, 学习的量上去了而学习的质却没有飞跃。作业的内容应该是对当日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 紧扣教材, 深化学习, 适时的延伸拓展,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 掌握多少不一, 所以作业要有层次, 难度不一, 要让学生觉得作业做得有意思, 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做, 乐做, 有收获喜悦, 学习兴趣才会得到延续。技能方面, 学以致用, 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身边的条件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例如维修电工可以在实训老师或维修专职人员的带领下兼管全学校的电气维护工作, 一个班级分管一栋楼或一层楼等等, 以保证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宿舍、办公楼等地方的照明、电铃、广播等等一切供电正常, 每个班级又可以分组, , 其他专业的可以和企业联系加工产品, 实训创收双赢, 使每个同学都有实战的机会, 能真正学以致用,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

4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兴趣动力持续的保证

职校生来校的目的就是求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学校要让技术较好的同学在校能够看到就业希望, 毕业后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不学习的同学就得不到好的工作, 甚至得不到工作, 这就需要学校在分配工作的时候一定做到优生优岗, 特别是技能竞赛获奖的同学学校一定保证他们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因为他们是全校同学始终关注的焦点, 是他们的榜样, 如果他们的工作都不理想, 其他同学怎能看到未来就业的希望, 怎么会有保持学习的动力。其次, 就是尽管没有竞赛获奖, 但成绩确实也不错的, 也应该有一份很满意的工作, 总之成绩有差别, 岗位就有差别, 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同学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知识技能的有用性、重要性, 使同学们感到就业的压力, 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良性循环, 兴趣动力不竭, 否则就会恶性循环, 使学校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差, 与企业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差。

总之, 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 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达到激发创造的目的, 从而有利于课堂效果的落实, 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达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更好地回报于倾心付出的家庭和现代快速发展而又急需技术人才的社会。但是兴趣教学需要教师课前、课后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融入学生, 与学生建立坚实的情感桥梁, 才能潜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学生才能乐意“买单”, 一线教师的尽心付出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 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等对教师的业绩给于公正的评价, 不能以单单的45分钟这段时间来评价, 要看到课前课后的付出, 最终的教学效果, 多多给于时间、创造教学条件、制定激励政策等等, 我想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 功夫一定不负有心人的, 教学效果一定会令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端玲.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调查报告[R].物业研究Engineering Management.现代物业, 新建设2012, 11 (6) .

[2]方方.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高职教育“KSS-LP”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2011, 30 (5) .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之浅见 篇10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在教学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使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

一、化繁为简, 让学生在集中性学习中形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突出《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它的重点是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在方法与过程上, 以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 有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变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课文的内涵, 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 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 其结果将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要避免烦琐化, 应突出重点。这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新的挑战, 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 深入研究教材, 做到胸有成竹, 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都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 选择最佳的“切入口”, 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让学生形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变“讲堂”为“学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课堂的特点: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这特点突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 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时, 对于“祥林嫂之死”,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祥林嫂是被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 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 达成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 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 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 学生自然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主动参与意识也就会增强。

古人言:“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渔”授以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中展示出学习的主体性, 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自己获取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变接受者为发现者, 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 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 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 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 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 忽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

新课程认为, 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 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学生阅读“个性化”, 决定了语文课本不再是教本, 而是读本, 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 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全面互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的答疑者, 而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自觉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 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 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 在阅读中探究, 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在这种阅读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不是不管, 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导在活动前, 引在活动中, 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 而是间接暗示,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以学生为本, 做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的引导者与组织者, 留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以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与作品交流,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空洞的评价, 这样即使最后得出的结论与权威的观点不一致, 也有其价值。因为那毕竟学生自己与作品对话的结果, 是真切的感受, 是真正的读书。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阅读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 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魏福太.重新审视阅读活动.甘肃教育, 2007, (14) .

[2]李晋钰.阅读——思想碰撞之旅.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5.

[3]韩玉兰, 朱德彩.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山东教育, 1997, (19) .

有效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11

一、学习目标要设定准确

学习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精心设计导语,抓住学生的心

导语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老师的课前互动和课堂导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我觉得成功的导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设置悬念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內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围绕课题的问题应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就能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为上好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抓住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贵在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这样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尽量做到开门见山,直接就把学生的心抓牢集中精力学习。

3.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

三、课堂展示要精当

课堂展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四、教学活动灵活调控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另外,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课堂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点拨、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五、自主质疑和鼓励创新

教师提供一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等,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六、用心研读,激荡情感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情感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爱上语文。

总之,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高效的语文课堂还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追寻、去探索。

构建一体化阅读模式之浅见 篇12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所谓语感就是语言意识, 即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培养感知语言的精美, 感悟语境的精当, 感叹语意的精巧。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在六年中应当完成的阅读量是不少于145万字, 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总字数约37.5万字, 如仅靠课堂的40分钟, 单薄的几本教科书, 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那么,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呢?笔者通过20年的教学实践, 摸索出“立足课内, 开拓课外;占领校内, 开放校外”的阅读教学策略, 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一、依据年级, 分层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 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由于儿童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 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同时,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言语转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 必然有思维的参与, 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对低年级的孩子, 我们强调以朗读为主, 通过大声朗读, 形成语感。同时重视培养兴趣, 养成习惯。除了诵读经典, 还鼓励孩子背儿歌、童谣及一些浅近的古诗。总之是开展无压力阅读, 同时提倡亲子共读, 争取家长的配合。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 则主要发展其阅读能力。除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外, 还要熟练地运用默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 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 根据主要内容, 鼓励勾画, 积累佳句。

二、教材与《同步阅读》互通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同步阅读》遵循儿童年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 依据教材思路的特点、要点, 选用大量的名家名作, 文质兼美, 同时地方风情浓郁, 充满文化内涵和时代风韵, 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这几篇课文———《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时, 我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和文本的对话、交流, 使学生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然后再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 让学生带着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方法去学习《同步阅读》中的四篇文章———《碧水丹山话武夷》、《水墨宏村》、《黄山记》、《庐山落霞》。这种以“一篇带多篇”, 以课内材料为主, 课外材料为辅, 借助同步阅读材料, 使得课内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方法, 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了“会学”。

三、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构建一体化阅读模式时, 应做到学校、家庭的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 要理解、支持、鼓励孩子开展课外阅读, 营造一种舒心、宽松的课文阅读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班级和家庭要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

首先, 打造学校环境。对于一名在校儿童来讲, 学校是其最熟悉、度过的白天时光最长的地方。同学、老师也是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所以, 我们与学校图书馆积极合作, 定期开放图书馆, 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最好的精神食粮。同时, 通过创建“班级图书角”等活动, 发动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好的读本放在一起, 供大家相互借阅, 以实现资源共享。另外, 每周安排阅读交流课, 以本周所读的书为主题, 开展同学间的交流探究。这样既活跃了思想, 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 也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 打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每个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最真实的地方, 每位家长则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导师。因此, 赢得家长的支持, 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我特地专门召开家长会, 耐心开导, 深入交流。经过笔者的不懈努力, 在对待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上取得了家长的最大理解与支持。同时, 重视对家长的指导, 与家长开展“热线”交流, 还另辟时间, 安排家长间的相互交流、互相聆听, 彼此汲取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这一系列的活动, 对构建一体化阅读的形成产生了弥足珍贵的作用。

四、营造良好的内在氛围

在构建一体化阅读目标时, 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提高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 养成自主、自觉、自控的阅读习惯十分必要。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仍有“偏执”, 只重视课堂课本的学习, 对课外阅读存在“不健康”倾向, 不爱阅读, 或只看品味不高、内涵不深、花花绿绿的休闲书, 而那些格调高雅、思想深刻、语言隽永的读物却被排斥。通过阶段性的观察、了解, 我针对这些现状,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方法, 着重对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施力, 用一系列伟人名家酷爱读书的故事去感染学生, 用书中蕴含的哲理去感化学生, 让他们明白:书也有庸俗、高雅之分, 要学会甄别。

五、教师、学生个体的示范作用

首先是教师的示范作用。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父母给了孩子生命, 而教师教会了孩子生活的艺术。”这些都充分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孩子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在要求学生爱读书时, 教师也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厚的文化底蕴, 方能“润物无声”。课堂上, 于适宜处, 教师可以引经据典, 拓展延伸, 即使学生一知半解, 甚至一脸茫然……但这一瞬间都会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 萌生读书之意。

其次是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通过日常的发言、作业、测评、观察等不同方式或手段, 你会发现一些课外阅读搞得好的例子。让他们作个人经验交流, 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 畅谈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以榜样引领的方式激发起另一部分学生读书的热情。同时, 教师实时地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优化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学生良好语感的获得, 除学好课本知识外, 理应“挤”时间进行大量的“同步阅读”,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封闭的空间束缚, 返璞丰富的生活,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才会满载而归。那么学生如何优化阅读时间, 又该阅读哪些书籍呢?我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生养成坚持不懈地阅读报纸杂志的习惯。报纸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以及时性、时效性、准确性、鲜活性见长, 同时又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坚持读报, 既能便捷、有效地汲取生活语言的滋养, 又能训练孩子捕捉信息的能力。

二是鼓励学生精读《同步阅读》, 巩固、强化对课本的理解, 同时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小学生导读》、《个性化阅读》等学校征订的读本。规定每天抽空看30分钟左右, 并能记忆梗慨。

三是利用双休日及其他时间稍长的假期, 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安排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简易读本, 以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上一篇:胆囊切除术后下一篇:环保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