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2024-06-27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共9篇)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篇1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因其涉猎的事物十分有限, 因而面对一些相对生疏的阅读文章, 让他们去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只能初步地对文章中的一些基本词句进行简单理解, 很难真正地渗透理解。因而探究如何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由于其本身掌握的字词句十分有限。面对内容量较大的阅读文章, 其中有很多的字词小学生感觉很陌生, 所以很难完整地读下来。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地疏导, 帮助小学生们认识文章中的陌生的字词。教导他们只要大家用心去记, 去读, 就一定可以完整地把文章读下来。增强学生积极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让小学生一定不要灰心, 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易懂的理解方法,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

面对一篇陌生的阅读文章,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针对文中陌生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先试着用拼音去读。先让学生去读一个词, 再到一句话、一段话, 最后再到完整地读完整篇文章。大多数的小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他们首先会想到放弃。在这个关键时候, 作为老师要及时地增强对小学生的自信心, 对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和表扬。同样教师可以以身作则, 先带领学生去读一遍, 让小学生心中有初步的印象, 再采用分组、分角色等方法来读, 反复练习。对于一些不熟悉的字词, 老师也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己学会用字典去查。这样对陌生的词汇学生更可以加强自学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

对于初级阅读文章的小学生来说,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地勾画词语和优美的语句。因为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十分有限,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帮助学生找到文中陌生词语和句子, 加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阅读朗诵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同时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在初步熟悉阅读文章的情况下, 反复地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理解, 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及时地积累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词句。在读的过程中要带有感情色彩, 让学生自身投入到文章的角色中去。

三.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对于大篇幅的文章来说, 词句是文章的组成细胞。要想真正地理解文章中的句子和意思, 就必须先把文章中的基本词汇弄清楚。一些词语小学生们可能学过, 但是放到实际的阅读中又有新的含义和理解。所以在教导学生掌握单个词语的含义基础上, 要帮助学生将词语放到阅读中去进行理解。结合文章上下文的具体语境, 来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从上述中可以了解到, 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本身的能力有限, 面对陌生的阅读文章很难独立地做到去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指导学生运用便捷的阅读方法。同时一定要及时地鼓励学生, 表扬他们的进步。让小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邱秋玲.兴趣为导, 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0)

[2]许福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9)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篇2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数学目标之中,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效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在引入新知的过程中渗透 例如: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搭建有意建构的桥梁,让学生运用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合理的正迁移。如教学京版数学教材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环节的: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之所以神通广大不仅仅是他有七十二般变化,更是因为他有一件降妖除魔的法宝,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意金箍棒。”“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吗?”“是圆柱形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如粉笔、电线杆等柱体有什么不同吗?”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了,踊跃发言。老师这时可以趁势打铁:“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圆柱和粉笔、电线杆不一样。哪我们所学习的圆柱又是什么形状的呢?圆柱圆柱,两头是圆,中间是柱。两头是什么样的两个圆?中间是柱,中间又是什么样的柱子?”这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有同学们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迁移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渗透

1、渗透对应的思想方法。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方面运用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教材六年级教材中的数对,和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无不融进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纳在一起,它的本质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如老师在教学统计与初步这一小节内容时,要学生统计出一小时内经过该路口的各种车辆各有多少时,通过学生们的分类整理,能有效纠正学生的无序性甚至盲目拼凑的毛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某一角度看所研究的对象,使之成为合乎一定抽象要求的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采用直观手段,利用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集合思想。

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之后,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长、宽、高分别相等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圆圈图表示更形象。让他们感知大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长方体集合,小圈内的物体也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小整体,这个小整体就是一个小集合——正方体集合,如长方体集合包含正方体集合。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各年级段都有所渗透,如数的整除中就渗透了子集和交集等数学思想。

4、渗透符号化思想。渗透符号化思想主要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达研究的对象,恰当的符号可以清晰、准确、简洁地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和逻辑关系。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试题计算明确: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把它变成符号化的语言就是:a+b+c=a+(b+c)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个符号的意义,知道这样表示更一般化、抽象化,也更简洁,更能表示一般规律,进而再引导学生用符号化语言表达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的规律,加深理解符号的含义,建立符号化思想。当然像我们所学过的一些计算公式等,无不渗透了数学思想在里面。

5、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指将数与式的代数信息和点与形的几何信息互相转换,把数量关系的精确深刻与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代数方法去解决几何问题或用几何方法去解决代数问题,从而易于将已知条件和解题目标联系起来,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老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常常要借助于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修路队前三天修了全长的30%,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一共需要多少天?”通过画图来进行教学,学生易于理解,老师讲课也轻松。这样做,帮助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理解了退位减法笔算算理,利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

三、在巩固与练习中渗透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习题的设计和选择不仅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而且要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做到基础性练习与发展性练习协调互补,使数学练习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在巩固练习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后,我为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条路全长1200米,修路队前三天就修了它的3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于单位“1”来进行计算。老师可以把“12——00米”这一条件盖起来,让同学们自由解答。

师:这样做,简化了解题思路,同学们想不想找规律?(想)刚才这道题我们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把已知数量看作单位“1”,有“前三天就完成它的30%,不难算出这个修路队每天修全长的10%,那么修完这条路需要多少天就简单了。再者有”前三天修了它的30%,不难看出没有修的占70%,则还需要7天。师边说边显示这一简化思路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再议一议上述运用“转化”思想方法的解题关键。

上述练习环节中,我在新旧方法的联结点上巧妙设问,激发了学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和情感,在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在教师小结和学生议一议的过程中巩固了这种思想方法,与此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在知识的复习中渗透

复习课应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概念以变化为前提,利用变化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函数思想。于“变”中把握“不变”,是函数思想的集中体现。

例如:由商不变性质的复习,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一方面强化了他们三者之间联系,另一方面让同学们不难看出这三个性质是相通的。在梳理、沟通商不变的性质与其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既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又感受到了“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篇3

一、整体回环阅读法, 整体感知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 需要注重整体阅读, 由整体上分析篇章结构, 把握文章大意, 给后续重点阅读奠定良好基础。而整体回环阅读法则符合上述要求, 由整体到局部, 而后由局部再到整体, 如此回环。尤其是对于有些长篇文章, 利用整体回环阅读, 更能抓住重点, 节省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通过整体回环阅读法, 渗透了阅读方法指导, 让学生整体阅读, 重点阅读, 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对学生自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另外, 在整体回环阅读法中, 局部阅读就是重点阅读, 即根据课文的重点意群以及重点语段, 由写作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揣摩, 细细品味, 体会感悟, 激活思维, 产生情感共鸣。一般而言, 整体回环阅读法的步骤如下:首先, 整体粗读, 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 知道文章“写什么”;然后局部细读, 观察与分析, 知道课文是“如何写”的;接着, 再整体精读, 进一步探究, 了解作者“为什么写”。

如《甜甜的泥土》, 是一篇微型小说, 文笔朴实而细腻, 构思严谨而巧妙, 以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体现了一位离异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深深爱意, 尤其是结尾新奇, 蕴含深意, 值得品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提出阅读任务: (1) 文章描绘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 (2) 作者是如何写的?提示:找出本文的线索, 并结合线索, 总结概括文章情节。 (3) 为什么泥土会是甜甜的?这样, 利用问题, 驱动学生整体感知。而后在细读文本, 思考回答: (1) 本文描述了哪些人物, 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主人公又是谁?说明原因。 (2) 本文第1小节属于什么描写, 起了怎样的作用? (环境描写:交代故事时令;给下文将奶糖埋在雪中伏笔;给人物悲剧命运铺好基调。) (3) 品味结尾:“他, 又笑了, 那泥土, 甜丝丝的。”请问为什么小亮尝到了泥土的甜味呢?而后再次回到整体, 探讨:小说中描述的是个带有苦涩的故事, 为什么作者以“甜甜的泥土”为标题呢?这样, 通过整体回环阅读, 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结构, 理解文本内容, 也体会文本意蕴。

二、读写结合法, 综合运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读写能力是基本能力,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 读是理解吸收过程 (语言输入) , 而理解表达过程 (语言输出) , 如要实现有效理解与表达, 则需要以理解与吸收为基础。可见, 读写是紧密相连的。另外。由语文教材看, 所选文章本身就是良好的范例, 有优美的语言, 独特的构思, 精巧的手法, 这些都给学生写作提供了语言素材与方法指导。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 找准读写结合的融合点, 开展读写结合教学, 以读为本, 以写学法, 促进阅读与练笔的融合, 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一举几得。

如由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情感角度等入手, 设计多样形式的练笔活动:片段训练, 读写同步;模仿写作, 活用知识;写写读后感想, 加深认知, 启发思维。这样, 可变换教学方式, 避免学生心理疲劳, 既加深文本理解, 也渗透写作指导,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石榴》一文时, 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喜欢的语句或短路,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而后集体交流, 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体味本文活泼、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而后引导学生利用“忍俊不禁”, “争妍斗艳”, “柔媚”等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尽量运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方法, 运用巩固, 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的研究 篇4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按文体分类,划分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我们成立了古诗文阅读策略研究、诗歌、小说阅读策略研究、科学论文阅读策略研究、现代散文阅读策略研究等子课题组,由备课组长领衔,组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写作规律的梳理,初步形成了各类文体教学的知识体系。并多次开课,进行文体教学法的探讨。从文体特点出发,总结了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点与阅读方法。

二、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指导渗透策略 篇5

一、整体感知, 不求甚解

关于读书的方法, 陶渊明说道:“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即喜欢读书, 却不拘泥于一些细微末节;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时, 便乐得忘了吃饭。若细细思考, 感觉高明之极。尤其是不求甚解, 指不局限于细微末节, 注重整体感知与把握对象的风神精义, 由发现与领悟中得到快意。同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整体阅读, 即“→→”。具体而言, 先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 而后分解细读, 仔细推敲, 揣摩精彩语句、独特用法等, 而后通篇领略。这样, 才能读通读懂, 准确抓住文本中心, 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写作意图。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开篇点出“文眼”——“背影”, 揭示主题。其中, “背影”出现频繁, 前后呼应, 突出了中心, 情感表达上有回环美。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方法。

第一、整体着眼, 通读课文, 把握中心。首先, 分析课题, 梳理题意。而后把握大概内容, 分析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如何写的。接着分析一些重点语句, 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此, 便可把握课文中心。1) 整体感知:思考问题: (1) 文章描述的主要事件是? (2) 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这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写了4次背影) 师:文中有4次“背影”, 每次描写不尽相同, 但蕴含的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 (1) 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 笼罩了浓厚感情氛围。 (2)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为儿子买橘子, 父亲蹒跚走过铁道, 儿子不禁落泪。

第二、局部入手, 研究写作特征与思想内容。首先, 围绕中心, 梳理文本思路;其次, 紧扣中心, 研究重点词语, 了解语言特点与写作风格, 深化阅读。2) 讨论交流: (1) 父疼子。父亲在送行过程中为儿子做了哪些事呢?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件事?说明原因。父亲除了做这些琐细小事外, 还有哪些方式来表达他对儿子的关怀? (2) 子爱父。儿子是否理解父亲的关爱与深情呢?结合课文, 说说自己的见解。第三、从段到篇, 再次回到整体, 侧重分析文章的写作目的, 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特点, 以及对中心表达有着怎样的作用。3) 思考探讨:父亲给儿子所做的事情是否普通呢?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感动, 多次流泪呢?

二、鉴赏评价, 提高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除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之外, 还需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课文教学, 巧妙渗透一定的鉴赏评价, 让学生学会鉴赏人物形象, 感悟文本意境, 领悟文章思想情感。

如诗歌鉴赏。 (1) 鉴赏诗歌形象。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 了解其特点, 以便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2) 鉴赏诗歌语言。这就需要抓住“诗眼”, 也就是注意作者的“炼字”技巧。另外, 诗词因韵脚、篇幅或修辞需要, 创作者常常会对语句进行特殊处理, 若要透彻理解诗词, 则需要注意诗词中的“炼句”, 如倒装、词类活用、省略等, 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包括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修辞手法 (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设问、用典等) 、表达方式 (议论、描写等) 。其次, 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与经验, 发挥想象联想, 补充艺术空白。最后进行理性概括,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篇6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探讨怎样根据初中科学教学的内容、初中学生的特点, 有效地实现科学方法教育, 对于实际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 比如如何处理思维方法教学, 如何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实践中怎样进行显性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及应对

要在科学课程中有效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必须始终把握科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 即我们所教授的课程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的综合, 课程教学对象的年龄仅有十五六岁。要把科学方法教育的一般原则、规律与这些特点密切结合起来组织教学, 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1. 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科学课程中包含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知识内容, 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因此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就有自然科学所共有的一般研究方法;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这三个学科又有各自特殊的研究方法, 即使在同一学科中, 也包含多种科学方法的运用。

面对科学课程的这一特点, 我们必须突出重点的科学方法。在科学课程教学中, 首先通过分析教材内容, 挖掘隐含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因素, 在对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层次、目标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突出在三个学科中均有体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比如观察、实验、科学抽象、数学、归纳法、演绎法、分析和综合等。

在各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中, 突出该学科最重要的那些方法, 特别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各学科的规律、方法和思想。比如生物知识教学中, 要凸显“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化学知识教学中, 需着力体现“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 性质又决定其存在、用途和鉴别方法”“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决定收集方法”两大规律。物理知识教学中, 对概念, 重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对规律, 注重归纳、演绎;对实验, 则侧重“据实验目的, 确定实验原理 (可用公式表示, 比如密度、电阻、电功率、机械效率的测定等) , 制定实验方案, 选择所需的器材, 理清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记录表, 确定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一思维路径。

2. 根据初中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特点、思维规律、理解能力是不同的, 高中生与初中生甚至初中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是有区别的。因此, 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时候,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点。

(1) 在对初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教学方式,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宜的知识载体, 要充分考虑并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接受水平、学习能力,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做到量力而行。

(2) 科学方法教育应体现不同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科学方法的学习往往不是一两次的涉及就能完成的。为了达到学习目标, 需要精心地进行设计, 力求具有典型性, 具有适当的反复、变式和梯度。循序渐进也体现在对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上, 要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这些方法特点及其应用要点等,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地深化, 逐步地实现科学方法教育由隐性方式向显性方式过渡。

(3) 考虑学生的特点, 也意味着要兼顾到学生的发展。为了与高中教学相衔接, 突出在整个中学乃至学生将来深造所需要的科学方法, 比如理想化方法、数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等, 它们虽然在初中科学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很高, 但到了高中阶段却是很重要的方法, 因此有必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

二、科学课程中有效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

1. 似墨染宣纸, 渗透科学方法

在中学阶段各学科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渗透,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 要更加注意渗透的方式。

例如, 观察方法是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进行“观察方法”的教育时, 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因此在上七年级生物绪论课时, 可以从激发他们的好奇开始, 介绍科学观察的基础知识;在后续的生物课程学习中, 可以结合相关的生物学实例, 进一步简介有关科学观察的基础知识, 结合有关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典型实例, 指出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以及要积极思索。

随着学习的深入, 继续在其他场合进行“观察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中应该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

以化学实验为例, 在实验过程中, 尤其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敏锐性、精确性, 使学生掌握观察技巧, 领悟科学方法。要训练的观察方法和技巧是: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系统观察。对于化学反应能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观察;对实验装置能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如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的观察, 先从整体到部分:从左到右由发生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再从部分到整体:每一部分从下到上由什么仪器组成, 如何连接在一起。能通过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和重复观察来突出观察目的, 强化观察效果。对现象变化不很明显、区分度差的观察对象, 如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颜色变化, 通入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浑浊现象等, 能通过对比观察, 获取清晰的效果。

2. 借学科综合, 融会科学方法

由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多学科性, 决定了课程中的科学方法也呈现兼融互渗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兼融互渗”包含两层意思:同一方法在多学科、多场合的应用和一个科学知识内容牵涉到多个方法。

(1) 同一方法在多学科、多场合的应用

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揭示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发现了原来被分割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以及各门学科所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 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1]

科学课程给我们提供了揭示、体会这种本质的舞台。在课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种科学方法对应着三个学科中不同知识点的情况。如观察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的中均有应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特点。

(2) 同一知识内容渗透多种方法

科学课程中还经常遇到在一个知识点中体现了多个科学方法的情况, 这是因为每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都是多种科学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同时用到了观察法 (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转换法 (把测量滑动摩擦力转换成测匀速拉动时拉力的大小) 、归纳法 (把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和面积的关系进行归纳) 和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时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等方法。这时教师要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思维品质, 提升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展思维过程, 揭示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内容, 初中科学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如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法等。教学中, 要充分重视思维方法的教育, 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水平的限制, 思维方法的教育是个难点。要克服这个难点, 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 都要设计出合理的、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思维程序去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时候甚至有意识地故意暴露一些错误的思维过程。比如一些一流的科学家在上课的时候往往是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分析、演绎、推导, 在此过程中, 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模仿的平台, 即使出现了错误, 也使得学生知道了是怎样出错的。

比如对概念教学,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一般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的方法揭示出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而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而言, 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一思维方法教育的难点, 笔者在概念教学中, 采用“断词断句法”, 即把概念中的重点字句抠出来, 展示自己的理解过程, 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 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 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这种方法克服难点, 同时再辅以相应的实验或者事例, 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电磁感应”的概念:“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里, 笔者就分划线部分字词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突破。又如“反射”概念, 生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对划线部分字词笔者则设计了相应问题并展开实例分析。

久而久之,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这种本领, 当学习“酶”的概念时, 他们就能拆解提炼概念中的关键词“活细胞制造”“有催化能力”“蛋白质”而大做文章了。因为是“催化剂”, 所以在“反应前后, 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因为是“蛋白质”, 所以和“激素”差不多, 在食用后, 可被“消化分解为非蛋白质成分”。

展思维过程, 不仅要在概念教学中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习题乃至探究活动中都要运用, 且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注意问题的解决, 而更要注重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 重显性教育, 应用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可以分为隐性方式和显性方式两个教育阶段。科学方法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内化、自如地应用科学方法, 这应该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步骤, 就是进行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方式。

(1) 进行显性教育方式的基本策略

首先要把隐性渗透的文章做深做透。对于初中低年龄的学生, 要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 使他们感受科学方法, 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 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这也为下一步显性教育创造条件, 又避免过多地增加信息量和教学的抽象性。[2]

在隐性渗透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显化。根据科学方法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数、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该方法掌握的程度等, 及时地选择一些特别重要的、常用的方法, 如观察法、控制变量法等, 不惜浓墨重彩, 明确地强调、给出该方法的特点、用法及操作过程, 让学生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学生的特点, 不能离开知识讲方法, 要循序渐进, 不能一步到位。将这些方法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 并形成学生的思维品质。

(2) 从隐性到显性教育方式转变的实践

在前面讲到“观察”方法的时候, 实际已经体现了从隐性到显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在初始阶段采用的是隐性方式, 而到了八年级化学实验时, 就开始明确提出了该方法的特点、内容和观察的技巧,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应用该科学方法, 从隐性教育方式转变到显性教育方式。以下再以“控制变量法”的教学为例。

首先, 在七年级上研究“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时, 我们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在研究液体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 能有意识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两个因素相同即可。在这个阶段,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让学生感受“控制变量”的作用, 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体会研究问题的的方法和策略。在此阶段, 配合精选练习, 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感受。

到了八年级下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有无铁芯和电流的大小的关系”时, 则可以有意识地将“控制变量”引入整个探究环节, 包括由探究目的确定自变量、因变量, 并据此设计实验记录表, 学会科学地描述实验结论。

在九年级上, 则可自设探究主题课“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指导重点放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上。课中, 老师可通过一系列问题, 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做这个研究, 要改变什么”“改变这个条件, 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引导学生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尽可能全面、详尽地分析应控制相同的无关变量, 通过对随机分组 (挑选健康饱满的活种子并等分成5组) 、设置对照 (排除偶然性) 、条件适宜 (垫上细沙, 恒温25℃, 置于等大培养皿中, 定时、定量加等量水或溶液) 、重复实验等无关变量操作策略的指导, 使学生深刻领会“控制变量”的内涵。而方案评价上, 可通过对实验结果预测的评价, 使学生分清结果与结论的不同。通过对实验记录表的评价, 发现三个变量在表格中的地位, 并在对由自变量确立实验组数的技巧上做出详尽的指导。

在对方法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就可以对方法进行总结。同时, 教师要创设情境, 尽可能地结合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这不仅需要拥有科学知识, 而且更需要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 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实验、讨论, 使之沿着科学的思路逐步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18-19.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篇7

一、注重教学理念革新, 积极发掘数学教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方法, 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一些方法具有隐蔽性, 这需要数学教师善于总结, 通过学习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掘数学教学思想。敢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和分析, 并将数学思想巧妙的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小学生的特点, 在数学思想的发掘和总结中, 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 使其具有针对性, 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初高中阶段, 函数思想是重要的数学解题思想之一。在小学阶段, 很多问题的解决同样是利用函数思想, 但小学生明显无法理解难度较大的函数思维。因此, 在这一方法的渗透中, 应选择填数图的形式, 使教学方法直观化、形象化。总之, 数学思想的应用广泛, 需要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教学来发现, 并通过正确的方法使其转换为能够被小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增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可掌握一系列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要进一步发挥其数学思维, 还需要进行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适时点明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和小学生的状态, 适时的指出数学思想方法, 以使其得到及时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以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为前提, 而不是单纯的强调概念。小学数学中, 很多知识蕴含着数学思想, 如转化思想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

第二:习题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在习题练习中深化数学思想则具有积极意义。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巧妙选择习题, 从数学思想方法出发, 使教学习题具有针对性。习题练习中数学思想的渗透还应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角度出发, 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条件。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学教学情景预设是当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满足新课标要求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数学毕竟以解题为主, 单纯的强调教学情景预设易导致数学思想方法的流失。这要求教师充分研究教材, 借助教材本身调节教学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分析和研究教材应成为数学教材的日常习惯, 通过分析、掌握数学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掌握教学重难点。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资源, 教材包含了全部的教学内容, 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基础。但教材同样具有死板性的特征, 教师的任务就是紧贴教材, 将教材内容与实践应用和解题技巧相关联,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思路。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合理应用教材才能够及时发掘其蕴含的教学思想,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避免教学重复, 逐渐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或者数学比赛, 培养其数学思维。如在“重复:这一数学概念教学中, 通过创设情境“怪体诗的朗读”与“小学生排队求总人数”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实现数学概念的教授。通过这一方式, 学生还可接受并理解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四、通过反思促进数学学习方法的清晰化

反思可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从而实现触类旁通, 使模糊的数学知识清晰化。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习特点, 培养其教训反思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小学生实际出发,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积极的反思态度, 使反思对数学起到真正的促进意义。反思过程中, 学生要时刻保持清静、避免急躁。接下来,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逐步掌握反思方法, 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进行分块, 通过独立思考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但韧性不高, 因此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发问, 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解决问题, 以确保数学学习的顺利性, 防止知识积压给其学习带来困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清晰化。最后,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仅可以发现新问题, 还可实现共同提高, 这种引导方式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此具有可行性。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数学学习中的各个环节, 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正确运用数学思想, 并选择满足小学生特点的方法使其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促进小学生解决能力的提高, 也确保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针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师还应不断的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其挖掘数学教学方法, 从而对小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摘要:数学思想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特殊性, 其教学思想的渗透也应具有针对性。从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 数学教学思想也应进一步改革。文章从教育理念的革新、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合理性, 确保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渗透数学

参考文献

[1]梁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2 (9) .

[2]陈祥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7) .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篇8

一、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数学思想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修订版”中所说的“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由上述数学思想演变、派生、发展出来的思想还有很多。例如,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分类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联想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由“数学建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作为数学教师要自觉提升自己的数学思想修养,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各类数学思想能融会贯通地掌握。教师要认真分析和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和揭示其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目标中加以明确,让这条暗线在我们教师头脑中清晰出来。例如在备“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就要抓住类比的思想方法,明确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类比沟通;在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就要突出化归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明确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备“数的整除复习”一课时,要通过分类思想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自然数是怎样分类的。

二、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的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进而开展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中曾获得1093项发明专利。有一天,爱迪生叫他的助手们想办法测出一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的容积。很长时间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来报告结果。他带着疑惑走进了实验室,发现助手们一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画图、有的在测量、有的在紧张地做着高等数学运算。看到爱迪生进来后,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太难了,到现在还没算出结果!”爱迪生笑了笑,几秒钟就计算出了灯泡的容积。同学们,你们知道爱迪生是怎样算出来的吗?学生畅所欲言,想出了在灯泡中装满水,再将灯泡里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这时教师小结:爱迪生将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灯泡的容积转化为容易直接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在课始很快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思想

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过程的经历者,思想的体验者。技能的掌握、方法的习得可以通过手传口授来获得。而思想的内化、素养的提升必须需要自主探究、主动建构。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自主的探究、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生成、迁移的过程,经历困惑、思考、探索、创新等一系列艰难的心路历程,才能自主地建立起数学模型,学生才能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存在。而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隐性内容也就变得可感觉、可触摸了。如:“重叠问题”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决重叠问题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体会韦恩图的价值、作用。但对于韦恩图这种集合图,三年级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学生很难调动已有的经验来整合这一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通过出示例题表格:“请你算一算参加100米短跑和200米短跑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发现参加短跑比赛的人有相同的,很快地发现重复的现象。接着让参加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赛的同学分别站到前面的呼拉圈里,出现了两名同学不知道该站到哪里的情况。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了把两圈重叠一部分。在站圈的活动过程中,韦恩图的模型渐渐浮现。有了很好的直观依托后,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设计创造出用一幅图很清楚的表示出参加100米短跑的同学,参加200米短跑的同学以及两项都参加的同学。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地点拔,最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充分感知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适当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在反思追问中提炼数学思想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创造反思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如学生解答完鸡兔同笼的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的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在解答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如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这时教师可追问: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哪种方法能推广呢?你还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吗?在这样的反思追问中学生明确了画图法和列表法只适合较小的数据,有局限性,而假设法和方程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方法。这样的反思追问较好地概括了数学思维的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建立了数学模型。

由于数学学习的不可代替原则,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如教学完“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之后,可及时帮助学生依靠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在后续学习中运用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体验,还不足以保证学生已领会了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当学生将某一思想方法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或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显出新的创意时,教师才能确信学生对该数学思想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如在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设计这样一道题:“一杯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小明4次一共喝了多少牛奶?”学生一般是把四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通分求得4次共喝一杯牛奶的。但这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正方形表示一杯牛奶(如下图),让学生思考如何求。

学生从图中直观地得出,4次一共喝了一杯牛奶的1-。

这里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量关系的精确刻划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仅问题得到解决,还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思想。

有效的阅读方法 篇9

略读这是用比较快的速度边读边想, 读后粗知大意。如果在了解了大意之后,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 再采取精读的方法。

浏览这种阅读的速度就更快了, 学生可以先了解书报等文本都提供了哪些信息, 再阅读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信息, 并从中提取关键的信息。

选读如何在众多的读物中选择优秀的、适合自己的作品, 是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教师要加强引导。

长辈的经验长辈的经验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大笔财富。因此, 学生选择读物时, 我们倡导孩子们能认真地征求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建议, 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读物。

同学的推介在学习生活中,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 交流往往是最直接的, 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要利用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互相推介几本好书, 有比较详细的内容介绍, 有自己读后的体会, 让大家在听的过程中产生读的欲望。

网络的书讯英特网是当代人求知的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但网络又是复杂的, 对孩子们来讲, 从众多的书讯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读物并非易事。因此, 要利用网络教孩子们如何健康上网, 如何巧妙地选择读物, 让他们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方向。

上一篇:《科学研究的艺术》下一篇: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