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阅读方法

2024-08-25

整合式阅读方法(精选12篇)

整合式阅读方法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应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文字的本质来说, 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与写作两种。阅读, 简单地说就是“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尽管实施新课程以来在阅读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问题还是不少。如, 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处理上, 偏向了人文性;年段目标的处理上出现了越位与不到位同时存在的情况;字词教学、写字教学普遍被忽视;阅读教学抓不准起点和重点;窄化语文和“文学化”倾向重新抬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指导得不到保证等等。这些都是在深化阅读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是基础的语文训练, 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打基础阶段, 为什么也出现这些不如人意的怪象呢?细细想来, 在诸多因素中, 其中与没有解决好阅读教学阅读什么, 怎样阅读这个最基础的本质问题有直接的关系。那么, 阅读内容如何整合, 阅读方法又怎样指导呢?

一、阅读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程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建设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简单地说, 就是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和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构, 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师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并非易事。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转变, 有效的办法就是提供给教师一个基本行为和目标框架 (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范围) 。先把框架内的工作做好后, 再设法摆脱框架的束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目前许多教师对框架是什么, 该如何进行还不清楚。阅读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材选文的阅读;二是课外整册书的阅读。两者如何有机整合, 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 教材中选文的阅读。

小学语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读本, 小学语文课程的读物采用的是选文, 以选文内容和形式分类编制而成教材。选文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 占着时间的大部分, 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但每学期所学选文数量有限, 至多不过二十几篇。占着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如果一学期之中仅就二十几篇文字本身, 掌握了其内容和形式, 虽然考试能通过, 但究竟得益太少, 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所以还必须进而由此出发, 做种种有关系的探究, 以扩张其知识。即对选文做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和二度开发。如, 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 对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了解, 对作者思想根源的追究, 对作者其他作品等相关内容的阅读, 全方位熟悉作者, 了解其作品, 给学生留下一个了解作者形象和作品的空间。这不仅对养成学生究根问底的学习习惯有利, 也对学生增加阅历, 促进思想成长有利。同时, 选文中, 有些是几个世纪前的作品, 有些是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作品, 有些已有编入教材几十年的历史等等。这些选自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作品,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量多地涉及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作品。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 也很有必要。但这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就是如何处理尊重原著和新要求的关系。这将依赖于教师对教材二度开发能力的发挥。做到新时代、新解读、新教法、新收获。只要对时代有利, 对学生成长有利, 应该大胆地鼓励师生的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课外整册书的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年段量和阅读内容最低指标要求。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底线。因为谁都明白阅读教学没有课外阅读的补充与保证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课外阅读的最大困难是阅读过程与阅读质量的难以监控评价, 阅读方法指导的也难以到位。就目前, 儿童的课外阅读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重庆一项调查表明, 65%的中小学课外阅读几乎为零, 35%的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问题的关键还是一个读什么的首要问题没有解决好。小学生有小学生阅读的特点, 过深过浅都难以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差异大, 不能搞一刀切。于是教师要从本地区学生实际和基础出发制定校本、班本课外阅读范围和要求。从三个基本原则出发: (1) 因选文而旁及。如因读《草船借箭》而去读《三国演义》与“草船借箭”相关的章节, 甚至阅读《三国演义》全册。因读《静夜诗》而搜索思念故乡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与背诵等。 (2) 中国普通人该知道的, 如, “四大名著”著名, 唐人的诗, 宋人的词, 元人的曲, 著名的旧小说, 时下的名著, 科普科幻类, 政治、历史、文化类等读物。 (3) 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 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外现当代童话, 《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和中国古今寓言等, 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说到学生的课外阅读, 除了前面提及的还没有提上日程外, “高”“偏”“空”现象也相当严重。“高”主要是不顾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在内容上, 数量上和要求上提出脱离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如, 要求小学生读完“四大名著”, 读外国名著, 读古典文学等。事实上, 像《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内容是小学生不宜读或是没有办法读懂的。类似这样的阅读要求只会抹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过早地造成对学生的阅读伤害。所谓“偏”, 主要是指抓住一点不是全面, 而没有遵循课标的要求通盘考虑。如, 有些学校大提特提“经典阅读”“古诗阅读”“现代名著阅读”而放弃了其他阅读内容和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举着“特色教育”的旗帜单道独进, 追求“政绩”, 提高学校知名度。只要仔细想一想, 这样做严重违反学生课外阅读面广、量多、质高的大阅读要求, 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极为不利。“空”主要是没有把学生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做了一些表面文章。如, 有丰厚的藏书, 有舒适的阅览环境, 但没有丰富的学生阅读源, “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喊得震天响, 同时又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严重挤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 为了追求宣传效应。套用全国小语会崔峦理事长的一句话“语文就是语文, 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 只能窄化语文”。也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就是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 只能窄化课外阅读”, 这是要不得的。小学生阅读是阅读中基础的基础, 任何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和抱有个人目的和喜好的做法都有损于学生基础阅读修养的形成。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明确阅读的内容和范围, 还只是完成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把阅读教学分类细化后有多种多样的提法, 目前新的提法确实也不少。其实, 还是那句话“阅读就是阅读”, 其根本是万变不离其宗。阅读的方法最终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理解, 另一种是鉴赏。

1. 理解。

阅读的理解包括两方面: (1) 关于词句的理解; (2) 关于全文的理解。关于词句的理解, 不外乎从词义解释入手, 其次是语法知识的运用。“词义”指的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包括词的意义和语法意义。词义的解释如不正确, 不但读不通眼前的文字, 结果还会在写作时露出毛病。因为如果在阅读时学习的词义, 不彻底明白, 作业或写作时就不知不觉的使用, 闹出笑话来。文句不通的原因, 不是语法不合就是用词与意思不符的原因。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词汇量下降, 社会各界批评大、中、小学生写字惨不忍睹、作业试卷错别字比比皆是, 便是学生对词语掌握、理解不到位的例证。一些词语的误用, 可以证明当词语装入脑中的时候, 并未得到正当的解释。特别是每逢见到新词新语, 务必求得正确的解释, 多翻字词典, 请教他人, 切不可任其含糊。

词义的解释正确了, 逐词逐句的理解也就畅通了, 那么是否就能理解全文呢?未必是这样。文字的理解, 要紧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 即通常所说的, 联系上下文及全文整体把握的能力。否则逐词逐句理解, 对全文仍难免有不得要领之弊。一篇文章, 整体有一个中心思想, 每节每段也一定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 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 却是可以用一句或几个字来包括的。如《落花生》最终要让学生领会“藏而不露”的为人品质;《窃读记》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知趣”的情感。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 只对每句的文字表面支离求解, 结果每句是懂了, 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这也是词义的语法意义所要完成的任务。

曾经有人主张, 对小学生阅读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作过高要求。阅读后哪怕就是记住一个场景, 感受一段文字, 经受一次体验, 记住一个句子也是值得肯定的。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小学教材中的选文肯定考虑到符合小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要求, 只要经过耐心的深层的阅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把握的, 何必人为地降低要求呢?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可能主要是出于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需要, 为了迎合“偏向人文性”, 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需要。用全文理解的方法, 必然把握各节各段的要旨及全文的真意所在, 把长长的文字归纳于简单的一个概念之中, 容易记忆, 装在脑子里也避免杂乱。只要阅读透彻, 概念不是教师强加的, 回忆起课文内容来也是条理分明, 情景感人, 好处深刻。

2. 鉴赏。

了解某文句、段、文的旨趣所在, 还属于理解的范畴。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这就属于鉴赏的范围。阅读了好文章, 只能理解其意义, 而不能知道其好处, 显然是很不够的。鉴赏因程度差异而不同, 如低年级读过的好文章, 到中年级再读时, 会感到会所处不同, 到毕业后再读, 就会更觉得不同了。从前认为好的地方, 到后来又觉得不好了, 觉得别处更好, 有的竟觉得比以前可爱。鉴赏能力因人、因时而异, 要想说出一个“放置四海皆准”的方法来也确实不容易, 但基本的步骤和方法还是早已存在的。

(1) 把“我”放入所鉴赏的对象中去, 两相比较。一是细心读, 再是自问, “如果叫我来说, 将怎样”?对全文的布局, 这样问;对于句与句间关系, 这样问;对于每句的字词, 也这样问。经这样一问, 会有三种答案。 (1) 与我的说法相符或差不多, 我也能说。觉得并没有什么。 (2) 我心中早有此意向与感受, 可是说不出来, 现在却由作者替我说出, 觉得一种愉悦。 (3) 说法和我全不同, 觉得格格不入。属于第一种的, 是平常文字, 放过了;属于第二种的, 是好文字, 及时回味;属于第三种的怎么办?因为鉴赏“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果遇到的是一般作品, 是毛病就挑出来, 为尚不可。倘若定论是名作, 那就应该虚心反省, 暂且认为未达到此境界, 供探究。鉴赏的重点应放在后两种情况。

(2) 鉴赏过程中要有冷静的心态。鉴赏有时也被称为“玩赏”。含有游戏的态度, 就是“无所为而为”, 如果急于知道全体概况, 热心地“要知后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就是有好文字, 恐怕也无从玩味, 看不出来。但第二次第三次再读, 就不同了。好的作品至少要读二遍以上, “好书不厌百回读”。最初读时不妨了解概况、了解大意为主, 再读时就须留心鉴赏。用“玩”的心态, 冷静地去对付作品, 不可以囫囵吞枣, 要仔细咀嚼。诗要反复地吟, 词要低低地诵, 文要周回地默读, 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3) 要善于借鉴前人鉴赏的成果。小学生鉴赏的能力有限, 涉及的经典作品不多会产生浓厚兴趣也是可能性不大。如, 对诗词不感兴趣, 教师不妨介绍一些诗话、词话给学生读读;对小说不感兴趣, 不妨提供有人批注的本子等。诗话、词话、文评、小说评等, 是前人或他人鉴赏的记录, 能提示我们诗词文或小说等好在哪里, 对激发鉴赏兴趣, 提高鉴赏能力很有益处。但要注意前人和他人的诗话词话文评小说评, 是前人和他人鉴赏的结果。用以帮助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是可以的, 但必须由此为起点, 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鉴赏, 绝不可囿于他人的结果, 重复他人的观点。再说前人和他人的鉴赏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既有积极因素的一面, 也有消极因素的一面。

理解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接受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行语言的积累。鉴赏主要是便于激发学生的领会、模仿、享受与创作的激情,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 关注学情, 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把小学阅读教学引向健康和深化。

整合式阅读方法 篇2

今天我收到了爷爷的裙子,奶奶的书,姥爷姥姥100元钱,姑姑的睡衣,小姨的公主拉杆包,爸爸妈妈请我去肯德基大吃了一顿。

爷爷送的裙子很漂亮,粉红色的裙子,白色的花边,圆圆的娃娃领真好看。奶奶送我五本“福娃漫游记”,我很喜欢里面的故事。姥爷姥姥送我100元钱,我准备把它存起来,这样我的存折又多了一笔财富。姑姑送的睡衣上衣是白雪公主,裤子是一个布满许多小花的短裤。小姨的书包上面是一个美丽的森林公主,还可以拉,这样上学不累了,不怕沉重的书包压我了。爸爸妈妈请我吃的肯德基太香了,平常他们谁也不带我去,好不容易今天过节才吃一次,尽管一年就这么一次我也非常的高兴。

六一的礼物很丰富,我也很喜欢,大家给我买礼物是因为他们都希望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

单元整合 个性阅读 篇3

本单元以“关爱”为主题,由《这条小鱼在乎》《燕子回家的路》《去年的树》三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人与动物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要关爱生命,关爱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关爱我们身边的世界。

【设计理念】

教学中,教师以《燕子回家的路》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会略读课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通过读写结合等形式进行语言与训练;以《这条小鱼在乎》开展“关爱”主题读书沙龙,深化单元主题,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燕子回家的路》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与想法。

2.结合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写出自己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渗透学习方式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呀,我们主要是运用朗读方式读懂了《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燕子回家的路》。

老师教给大家学习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学《燕子回家的路》,再独立学习《这条小鱼在乎》。今天,在老师小小的帮助下,看看大家能不能通过自学有所收获?

(二)检查预习读文,厘清课文脉络

师:在这之前,同学们都做了充分的预习,不仅对这一课的生字词有了了解,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吗?那好,老师就来检测一下,看看谁读得最熟练?

第一轮小组比赛读文,其他同学做评委,我们一起来听听哪个组的同学读得最流利?听的同学也要注意,请你认真倾听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哪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哪个小组说得比他们好?

(三)总结读文方法,举一反三自学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在学习《去年的树》时候,老师指导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上节课我们是抓住了哪些语句来读的呢?

(出示:抓住人物对话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呀,同学们都读得特别好。上节课当你我记得你扮演大门,你扮演树桩,你扮演火柴,你不仅读了,还读出了当时的什么?(难过呀,着急呀)这个就是一个角色的心情、想法、疑问,等等。(出示:读出人物的心情和想法……)

教师总结:这是很好的朗读课文的方法,既然我们上节课学会了这种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读懂了大门、树桩、火柴他们不同的心情,这节课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读懂田田、韩奶奶、小燕子的心情和想法呢?大家试试!

1.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在练习中你最能读懂谁的心情和想法,你就来扮演谁?

2.赛读:第一轮——教师要给评价的指导:第一次问,她想了什么?用什么语气读?心情有了什么变化?(疑问—着急—担心)

3.与韩奶奶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通过读你想到了什么?(比田田关心的早,与田田的心情一样的)猜一猜,韩奶奶与田田做了哪些?

4.与爷爷的对话(弱处理)

(四)以读促思,读写结合

师:孩子们,我想读到这里,你对田田、韩奶奶一定有自己的看法,把你想法写下来吧!

我觉得田田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韩奶奶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作为最爱读书的孩子,我们读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我们读着读着就产生自己的联想,有自己的思考。同学们想一想,你读这个故事时候,读到哪一个自然段会让你自己产生联想,使你的思绪飞到了云边,是天空中飞翔的小燕子,小燕子的伙伴,还是小燕子的亲戚来串门?小燕子的妈妈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什么?

师:如果你在刚才学习中,你在哪里产生联想,你就在哪里将自己的联想加进去。(举例子)可以在头脑留出你的空白,把自己的想法补充进来。想在哪里补充就在哪里写下自己想法。

请同学认认真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读到哪里,有自己的思考,自己想象的翅膀飞远了,选择一处或者两处最触动你的地方写一写。千万不要着急去写,要先默读,再想,最后再写一写,一定要思考在前,落笔在后。

(学生汇报)

(五)评价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用喜欢的方式自学教材,收获学习语文的快乐,继续加油!

主题读书沙龙——《这条小鱼在乎》。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以赏析的方式感知文章人性向善。

【沙龙过程】

(一)创设对话的情境

师:在上这节课之前,老师说过要独立地学习。所以呢,今天老师选择特别的方式,以“关爱”为主题上一个读书沙龙课。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小老师”,我们来听听她的朗读吧!猜猜她是谁?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我现在想要来采访你,你的朗读在班里一直特别优秀,老师想问问你,你读得这么好,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吗?和大家交流交流。

(二)关注阅读体验

师:说得真好!假如你是这个小男孩,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这个男人,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海边的田螺,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别忘了,今天我们读书沙龙的主题是关爱,你也可以对小鱼说一句关爱的话。

师: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关爱,请同学们想想在以前学过的课文当中,或者课外的读书当中,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关爱的故事让你的内心深受感动呢?

(学生交流)

(三)升华阅读主题

师:通过今天的读书沙龙,你有怎样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生活总要学会用爱心身边的一切,感受世界的美好!

整合式阅读方法 篇4

“ 单元整合” 作为“ 群文阅读” 最直接的一种形式, 能使师生通过阅读群文, 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从而改变语文教学“ 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 出现“ 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 多元拓展” 的递进式语文教学新局面,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那么, “ 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到底“ 整”什么? 笔者就以人教版中高年级教材为例, 探讨一二。

一、“整”主题内容

鲜明的主题编排单元是人教版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精选课文到口语交际, 再到语文园地, 整个单元互有联系, 似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单元整合”首先就可以“ 整”主题内容。

如, 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 燕子》《 古诗两首》《 荷花》《 珍珠泉》 , 从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教师可以带学生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的来临,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整合本组课文, 重点在于让学生反复诵读, 积累文中优美句段, 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由此, 这一单元就可以以“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进行整合。

二、“整”表达方法

群文阅读, 既要理解内容, 体会感情, 还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 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 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 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单元整合”不仅要读到主题内容, 还要感悟内容背后的方法, “ 单元整合”可以“ 整”表达方法。

如, 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 《 白鹅》《 白公鹅》《 猫》《 母鸡》 , 前两篇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 后两篇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在作家笔下, 高傲的白鹅, 性格古怪的猫, 慈爱尽职的母鸡, 无不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 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但是, 每一篇文章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 表达方法也各不相同。 因此, 教学这组课文时, 要让学生通过同题阅读, 使他们体会到:同样写动物, 观察角度不同, 心理体验不同, 运用的表达方法不同, 语言也就各具特色。

三、“整”文体特点

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有多种文体,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单元整合”可以把同一文体“ 整”起来, 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阅读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

如, 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 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 去年的树》《 小木偶的故事》 , 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 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 “ 资料袋”、“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

在对本组课文进行整合教学时, 除了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外, 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通过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四、“整”读写结合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 单元导语逐步重视读写方法的指导, 将单元读与写有机整合起来, 既体现了教材根据儿童心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意图, 又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真正提高。

如,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编排了四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说明文, 《 鲸》 和《 松鼠》 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 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新型玻璃》 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假如没有灰尘》 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

本组课文, 除了在单元导语中提到读写重点, 还在“ 口语交际”“ 习作”“ 交流平台”中具体提示了读写要求。 像这样的单元, 适合将单元读与写“ 整”起来,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并运用。

雅思阅读背景知识整合 篇5

首先说的是某公司一天早晨的头脑训练课程的情况。有个年轻的讲师给员工上课,让他们想象自己正在fill each room and fill the building, from the low key to the top,反正讲让他们想象的一些东西。后面说有个机构叫做gym of brain,专门开设这种类型的课程,他们大概有70 种不同的课程。但是使用同样的销售理念,如follow my way之类的。这段介绍似乎是这个机构的一个创设人,叫Susan Greenfield的。后面就引用了一段著名心理学家X的话,她说“人的大脑就像身体一样,通过锻炼就能更加发达”。再后面就是那个年轻讲师介绍他上课的一些感受。他说有些人自己给自己贴上缺乏创造力的标签,其实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缺乏一些创造性的技巧。这些技巧通过他们的课程和一些锻炼就可以获得。创造力这个东西其实挺主观的,因此很难衡量。某个学者说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得到恰当的训练,才导致创造力低下,还说什么神经元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神经元之间的一些联系等等。举例子说,有些人经过意外的事故,损失了神经元之间原有的一些联系,但是通过一些康复治疗等等,他们会获得神经元之间的新的联系的,还提到IQ test。再后面讲两个俄罗斯的学者的观点。最后说有学者认为,学校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用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填充学生的大脑。

雅思阅读背景知识之龙涎香ambergris

第一段说ambergris这个东西很久以前有了,然后说 ambergris的用途有for medicine,spice,用来制作 perfume什么的等等(有题,matching ) 然后说但是人们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再就是说在古代it worth in weight in gold,当然是贵了。第二段说 以前人们一直把ambergris 和 amber 当作一种东西。但是有个叫 Dick什么的 写了一本书讲了这两个东西的区别什么的(有题,matching )说 ambergris 通常发现在海面或者 shore,但是仍然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Amber 哪是一种什么的,与松树pine 有关,然后说了amber 的一些特性hard,transparent,等等,用来做装饰品头上啊什么地方, 同样 very costly 。(有题,matching )第三段说ambergris 是与sperm whale 的intestine 肠子里的消化digest某种东西有关。以为intestine 会有题,结果没有,提到了马可波罗,好像与这个发现有关(没题,当笑话好了)第四段就是具体describe ambergris 的产生过程了。(summary 题)大意是,sperm whale 吃一种东西 叫 beaks of squalid,肠子就消化,但是不能完全消化,就转化成了另一种东西,应该是体内的垃圾。这种垃圾是 soft 的,会被sperm whale呕吐出来 be vomited up。然后这种东西遇到空气就会变硬hardens, 于是就形成了ambergris 了,也解释了为什么ambergris 总在海面和shore 被发现。第五段 说人们为了获得ambergris 而捕杀 sperm whale导致了濒临灭绝。给了一个数据说in 20th century,90% ambergris was made in the processing of killing sperm whale。(有题, TFNG )ambergris was still the most expensive product in the whole body of sperm whale,大意是这样的。于是人们就开始采取措施保护sperm whale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了很多 ambergris的替代品,例如香水制造业中就用了某种东西,代替了 ambergris。第六段说sperm whale 的数量会有recover 的那么一天。

借助“阅读链接”整合文本 篇6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开篇以周晔的视角目睹了鲁迅先生逝世时人们前来吊唁的一幕,以及她的所想所感,这一段也为全文确定了情感的主线。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许多人都来吊唁他”、“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来感悟“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很多。此时,以“阅读链接”中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为轴心,创设情境,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仿佛自己也跟着巴金、随着周晔来到了万国殡仪馆,度过了那难忘的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再把第一自然段当中“有的火声痛哭”、“有工人”、“有学生”等语句与《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某些细致描写哪些人前来追悼、怎样吊唁的自然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尝试用“关联读”的方法去品读。在不同关联的朗读中,丰富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堂上也充斥着学生浓浓的“泪”与“爱”的情感,这情感与周晔的“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和巴金的“我忍不下去了,含着眼泪……心里也更难受了……”统一了,融合了。此时,追问学生:“读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鲁迅先生作为大文豪,社会名人,许多人前来吊唁也属正常,但是为什么在巴金的文章中描写的却不是什么社会名流,而是极为普通的平民百姓呢?”有的问:“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赢得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这些问题与“年纪还小”的周晔的疑问“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不谋而合,这些问题不正直指课文的主旨,鲁迅先生的精神,一种高山仰止、与日月同辉的品质吗?

以“阅读链接”为轴心,在文本整合中,既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质疑的意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继续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以“阅读链接”为桥梁

课文中周晔回忆了四件事,最有意思,也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是“趣谈《水浒传》”和“笑谈‘碰壁’”。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两件事情当中对先生“笑”的描写。课文中是这样写“笑”的:当听到“我”把《水浒传》中人物与事件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时,“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当“我’’提出伯父与爸爸有一点不像时,“伯父转过头米,微笑着问我”;当“我”说出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伯父的则又扁又平时,“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三次笑,都是概括的语言,没有具体描写,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在学生充分、合理地想象之后,引导学生进入“阅读链接”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这里是怎样描写先生的“笑”的:“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斗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这里既有声音,又有听者的感受,既有概括的介绍,又有具体的描写,寥寥数语,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再读课文,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乐观、慈爱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段“阅读链接,不仅写了先生的笑,还勾勒了先生的“走”,一系列的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性格特点。此时,让学生回过头来细细品读“笑谈‘碰壁’”一段,充分关注“黑洞洞”“碰壁”之类含义深刻的词语,鲁迅先生作为那个社会的良知,那个社会的正义,就得到了丰满的解读。

以“阅读链接”为桥梁,在文本整合中进行对比阅读,循序渐进,使学生不但走进了文本,更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以“阅读链接”作对比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写人的基本方法,但是本篇课文有所不同:通过多件事来写一个熟悉的人。课文中的四件事看似无意,仿佛随着作者的思绪信手拈来,但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在思想内涵上的紧密联系,即集中反映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在体会本课的写法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对比“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揣摩人物描写方法的微妙不同: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采用的是“一人多事一品质”的表现手法。选取了有内在联系的四件事情,即“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和“关心阿三”,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而每一件小事中,又分别运用了具体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整合阅读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篇7

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上文已经说到, 学生的阅读基本上是被动的, 是被教师或者说被模拟题牵着鼻子转的,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能拿高分。于是乎, 介绍各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的文章见诸各类语文报刊, 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也就成了教师朝思暮想的东西。学生更是渴望教师能给自己一把金钥匙, 梦想有朝一日“芝麻开门”, 能找到解答阅读题的法宝。高雅的读书情趣一旦沦落到如此田地, 指望通过这样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成了天方夜谭。就学生自身而言, 既然阅读是为了高考, 那么凡是高考需要的就是阅读的对象, 而老师上课讲解的题目和就题目所归纳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就是学习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探究性阅读就不同了, 学生可以不受高考模拟试题的束缚, 可以不考虑解题思路与技巧, 自己确定探究的内容, 抓好探究的题目, 进行自主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涉猎古今中外名著, 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无论是在自主性和兴趣方面都是一般阅读所不可比拟的。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各班学生成立了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 他们三五人自由结合, 对自己所喜爱的名著进行探究性阅读。有些探究的课题还很有意思, 比如《西游记》探究式阅读小组的“猪八戒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红楼梦》阅读小组的“‘木石前盟’真的是‘金玉良缘’的障碍吗”等。当然, 学生的自主阅读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 而这种指导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保障, 探究的内容需要指导, 探究的题目需要指导, 就连资料的搜集整理、写作提纲的拟定, 甚至起草也需要指导。离开了这种指导, 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变浅层次阅读为深层次阅读

学生以往的阅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是浅层次。课内的阅读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跟着高考试题模型走, 条分缕析的结构分析对指导学生阅读作用不大。课外阅读又缺乏鼓励, 缺少指导, 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没有目的性, 有的只是随意性的, 甚至是追求感官刺激的消遣性阅读, 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作用, 或者有反作用。据调查, 进行过课外阅读的学生80%是看趣味低下的言情小说和武打小说, 15%的学生是看《故事会》之类的通俗小品, 只有5%的学生看古今中外名著。

整合式阅读方法 篇8

一、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关系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然而对学生来说, 教师的“教”只是外部条件刺激, 最终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学”, 才能识记并内化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阅读, 怎样阅读, 读懂那些核心问题等。阅读是贯穿人一生的生活方式, 即使学生离开了学校, 也要进行自我充电, 自我学习, 甚至是终身学习, 这些课内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受益。例如我们在讲李煜 《虞美人》时, 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平事迹, 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最好让学生先阅读 《李煜传》, 并从中充分了解李煜诗词的发展阶段, 从“知人论世”这个角度更好地、更深入地解读李煜的 《虞美人》, 这样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不仅如此, 我们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李煜的《虞美人》 来解读更多的李煜的诗词及李煜其人, 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李煜的诗词就可自主的、轻松的解决。这就真正的做到了课内外阅读的融合、促进关系, 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进步。所以, 从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关系来看, 整合课内外阅读是必须的, 不容置疑的。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一般情况下, 语文教师是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所以, 我们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 放下包袱, 大胆地让学生去自由地自主地学习。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现实需要。我任教的高中一年级, 曾经以 《注重内在》为题, 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如果学生想写好这篇作文, 其先决条件是要有生活、阅读等方面的积累, 并有一定深度的人生思考。面对如此简单的题目, 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写的得心应手, 可是, 事与愿违, 多数学生面对此文题不断挠头, 束手无策, 一脸茫然。然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注重有效的应试知识, 缺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要指导。今年, 我曾对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的一个班级 (共54人) 做了阅读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全班竟没有一个完整地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读完其中任何一部的全班仅4 人。他们每周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 超过1小时的全班仅有3 人, 40分钟到1小时的全班仅有4 人, 30分钟全班仅以内的10人。其余多数同学都极少阅读或完全不阅读, 有的同学甚至除教材外没有认真地读过任何一本课外书。结果让人感到意外, 也就是这样的现状让我们的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越来越降低了。所以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十分必要, 这也注定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唯一出路。目前的现状使得我们教师不得不抛弃传统的旧思想, 要有创新意思, 改变自我教学方式,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当下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需要。目前, 我国大力发展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 尽量弱化其应试教育, 并强调学生的能力方面的形成。外加终身教育已经是全球未来发展的大的趋势, 任何人离开学校后, 都还要继续自主学习来充实自己, 发展自己。这样课外阅读就是目前学校主要的任务, 只有学校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成全每个学生的未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 更是祖国的希望, 让我们做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教师, 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整合式阅读方法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 它在师生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 语文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小习惯,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 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帮助学生领略作品的深刻内涵, 综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整合优质阅读资源,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 网络信息十分发达, 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工程、微机室联网;家庭基本都安装了网络终端, 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均能实现网络阅读。尤其是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 使网络几乎是无处不在, 比如公共场所、学校、一些服务部门等都被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因此, 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自主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 可以是在线阅读, 也可以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阅读,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时间,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 每学期开学初, 我与全体语文教师和部分学生图书管理员进行研究, 推荐阅读书目, 确保阅读的有效性, 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推荐以图文并茂为主的阅读篇目, 主要是一些绘本材料和漫画作品, 如《365夜故事》《经典童谣》《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图文版或注音版书籍;推荐给高年级学生的书目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小学生必读》《科学大众》《心灵鸡汤》《四大名著》等。当然,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教师在给学生精选纸质书籍的前提下, 必须科学安排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 做到高效实用, 以充分发挥每本书的应有价值。

二、丰富阅读途径, 规范阅读行为, 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要完成“新课标”对小学生要求的课外阅读量, 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理解与感悟能力, 仅仅靠教材上的信息是不行的。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创新工作方法, 积极主动创设阅读氛围,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读到他们喜欢阅读的书刊。尤其是要提高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校园广播站, 每天定时开播, 播放内容经典的泛读作品;开设优质小播音员的主题广播;规范阅读行为, 举办提高阅读效率的专题讲座;请专家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 从各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规范阅读行为的专家讲座, 有时聘请专家现场讲座, 有时利用班班通设备播放视频光盘, 每天早上定时收听音频广播, 精选有声阅读作品, 为学生提供泛读示例。通过这些泛读和亲身体会, 学生丰富了阅读视野, 感悟到了阅读行为的技巧和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在感悟中提升了自主阅读能力。又如, 我班学生利用每天上午上课前十分钟进行“我喜欢的美文”的专题朗读活动,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 培养了阅读习惯和技巧, 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三、整合教育装备资源, 创设自主阅读环境, 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必须加大开发课程资源的力度, 整合教育装备资源,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环境, 为学生提供最便捷的阅读服务平台, 实现高效阅读。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他的图书馆工作五定律中说过:“让每个读者有书读, 让每本书有其读者。”因此, 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的阅读途径, 尽最大可能把图书宣传给学生及学生的家长, 让学生与家长实现亲子共读, 做到资源的极大共享, 全面落实综合阅读、大阅读理念, 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例如, 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 学校公共场所设置看板等也可以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购置必要的图书, 供学生阅读课使用。另外, 我们还在学校的楼道边上和转角的平台上成立了“悦读吧”。在“悦读吧”上为师生放置了充足的可读性强的书、报、刊和校本教材。如《启迪》《小学生周报》《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新文学读本》系列、《小学生作文》《昆虫记》、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科普读物《海底两万里》《奇妙的沙漠》以及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童话系列。课间, 师生在楼道、大厅等地均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做到随时随地阅读。这种资源平台的建立, 有效解决了师生读书难的问题, 大大优化了读书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 我们还在每个学期组织“我阅读我成长”的交流会活动。在交流中, 全体师生参加,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要素。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还要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 用好这些资源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改实效性, 体现大阅读、综合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理念, 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我相信, 通过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 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一定能够走向新的高度, 学生的阅读素养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方法探析 篇10

一、高中语文实施整合式教学必要性分析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新型教学方法。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整合式教学方法能够创造现代化教学环境,并且该教学方式具备科学教学理念,具体而言,其教学方法就是对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使其成为综合性活动课堂及对话课堂,因而属于新型的一种教学活动。整合式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传统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中素质教育发展具有很好推动作用。从当前情况来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整合式教学十分必要,其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整合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目标相符合。对于现代化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使语文课堂实现科学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并非单纯使学生对课本中知识进行学习,并且还应当对学生语文审美观念及自我创新能力进行积极培养。而整合式教学通过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并且使学生进行积极讨论,能够使其发现语文中的美感,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应用,从而使其语文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因而整合式教学是在实现现代化教学目标方面是必要的。

其次,整合式教学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当前素质教学在社会上已经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各个教学阶段均开始积极推行素质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同样如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及素质,而并非单纯传授其知识,应当让学生自己动脑积极思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积极将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完成,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语言知识以及语言素养进行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学生语言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课文中作者思想进行深刻体会,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而通过利用整合式教学可以使这一目标得以较好实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整合式教学十分必要。

二、整合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设计

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及任务。

对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均以指定教学大纲及目标为指导进行,高中语文教师在整合式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有机结合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有机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需要进行考虑,对于内容不同而主题相同文章可联系起来,然后共同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更加多样化,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特点。

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不同文章主题思想及表达方法等方面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选择。教师应当对这些文章进行合理整理归纳,从而找出合理整合式教学方案。在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帮助,从而使其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灵活运用,能够真正实现举一反三,从而在今后语文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

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主要为多媒体教学以及竞争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特点,可以很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进行充分应用,在课堂上播放比较重要的一些文章片段,让学生进行欣赏,从而使学生对文章能够加深理解,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积极开展课堂竞赛,比如可开展抢答比赛以及辩论赛,教师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将有关教学资源与课堂竞赛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有效增强,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初探 篇11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击破语言的堡垒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文的欣赏水平,提高作文用词及组段的能力。揣摩语言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好途径,揣摩语言即理解、感受、品味文章的语言,只有如此读文章,才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渐渐地形成语感;而通过比较、品味、积累的方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片段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

2.“大自然的语言”既然文章讲的是物候知识,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语言的生动性除了体现在题目上,还集中体现在哪里?(研读第一段)

4.比较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文的不同。体会文中表述的效果。

立春过后,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败景象,寒冬就要到了。

5.配乐美读第一段。

6.看图复述第一段。用上下列词语:苏醒、萌发、次第、孕育、簌簌、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案例简析: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主要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性文章,为了让读者有兴趣,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深入浅出,很富有文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

本案例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比较、感悟,既训练了他们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又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并且把这些生动优美的语言加以积累。

二.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揭开写作方法的神秘面纱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意思是语文教材是例子,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果我们能以这些课文为范例,在阅读教学时,能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对学生加以指导,那么学生对写作就不会觉得高深莫测、无从着手了。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等都是描写平凡人物的记叙文。这些普通的人物之所以形象鲜明、感动至深是因为作者以爱来回首,以心来描绘。从这个点出发,我们需要让学生带着真挚的心灵去接近文章,在文本中触摸人物的喜怒哀乐、沧桑经历。由此我用单元教学法,制订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①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能力。 ②感受人情温暖,热爱真挚人间。③完成习作:以“我身边的一个人”为话题,写一篇600字文章。要求: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若我们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把一些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加以渗透,那么写作对学生来说将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三.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发挥兴趣的无限动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解放写作主体精神的重要手段,其根本就是变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兴趣是写作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跃跃欲试的最佳写作心态,从而想写、爱写、也能写。

《观舞记》教学设计片断

1.细读揣摩语言之舞

这极富味道的舞用语言该怎样来形容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家冰心表现舞蹈之美的语言之舞。

选读喜欢的语段,写出它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舞蹈的?划出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并指出其表达作用。

小结板书:描写注重角度,修辞,还有顺序。

2.练写描绘生命之舞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达到了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地步,可谓是心灵之舞生命之舞。请欣赏舞蹈《千手观音》,仿照本文语言写出你最想表达的词、句子或语段。

案例简析:

在对本文精妙的语言赏析之后,学生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当看到他们喜欢的《千手观音》舞蹈时,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写作的欲望已经变得非常地强烈。这样的形式对他们来说很新奇,因为有前面的例文,所以他们写起来也并不困难。

整合式阅读方法 篇12

中学语文阅读是基础教学, 既要注重知识的掌握, 更要注重方法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从培养具有2 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科学而客观地认识其意义, 将有助于语文阅读, 现略举几例阐述。

一、整合有效的互动阅读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应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趣浓浓”, 这是教师所追求的境界。让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而“阅读是人类最有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成长方式。”从小阅读优美的名家名篇, 能净化、美化自己的语言, 提升人文精神, 为人生奠基。

案例1:图文互动, 有效阅读

《外婆的手纹》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本文从“手艺”到“手纹”, 由实到虚展开描写。通过优美的语言感受外婆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的美德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重点语段, 用品读关键语段的方法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引领学生走进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 引发学生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教师选用了能突出重点, 还能引起思考的一组图片, 在对比选读、质疑细读、解疑精读等环节中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理解外婆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外婆深切的怀念。

如 (1) 观察图片, 对比选读。从“手艺”知道外婆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作者以“外婆的手纹”为题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不直接以“我的外婆”为题呢? (2) 质疑细读。学习从文中捕捉词句, 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3) 解疑精读。抓住关键句段, 深入理解课文通过“手纹”作为情感态度的重要载体, 其中蕴涵的是外婆的心意。外婆对小辈的爱是没有时空限制的, 但是她的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却是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的。既然如此, 那么如今“我”再去传承它又有何意义?“我”的心愿又能否实现呢?从中既感受“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 也教育学生敬老尊老的好品质, 传承民族精神便水到渠成了。虽然是简单的图片, 但是为学生的阅读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案例2:伴乐互动, 有效阅读

《仿佛》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学习这篇现代诗, 必须用朗读感受作者对三个生活瞬间的描摹, 体会作者渲染浓浓的母爱以及对母亲无限的思念。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创作方法和通过描写多种感官感受抒发情感的方法。学习并尝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抽象的情感体验。教师选用了最容易解决的整合方法——伴乐互动阅读。

首先伴乐听读, 体会诗中的内容。教师用“母爱是什么”的句式, 提取诗中的语言, 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 学会概括这三个生活瞬间。如母爱是晃动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母爱是初秋的早晨庙里晨祷的馨香;母爱是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

其次伴乐释读, 体会作者描写多种感官抒发情感, 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笔下母爱的特点。如在生活的点滴中流露 (听觉:声音) , 温暖、温馨 (嗅觉:气味) , 无所不在、默默无闻 (视觉:眼光) 。

而后伴乐精读, 抓住矛盾, 深入体会既然母爱如此感人, 为何作者还要反复用“仿佛”, 甚至是“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这样的词句?用正话反说的方法, 反衬母亲无处不在, 在表情达意上有强调作用。

芳草萋萋, 花香阵阵, 全诗处处洋溢着母爱, 但这爱却毫不张扬, 一如春雨润物无声。这样的诗文无需课堂中分析、繁讲, 唯有在阅读中细细品味, 才更显真切。最后的延伸练习中, 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 写出了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 母爱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 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 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案例3:拓展互动, 有效阅读

《小巷深处》是一篇以母爱为主题的回忆性抒情散文, 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文中具体描写了“瞎眼养母”深沉无私挚养爱女的故事。本课的学习难点是如何选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感, 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 抒发情感。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教师课前精选相关网络资源, 如电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 古诗词《游子吟》等, 重温以“爱”为内核的三大主题: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再精编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 抒发情感的短文、片段, 作为欣赏、辅读材料。在阅读、感悟课文后, 学生选择对于自己较薄弱的环节, 解读感悟。如直接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片段;间接描写:细节等。通过课前、课中的拓展阅读互动, 弥补学生不同方面的缺陷, 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二、优化有效阅读, 提升人文素质

优化一:精选资源, 恰到好处, 激发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环境, 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 加强人际交流, 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精选资源, 恰到好处地融合在师生互动阅读中, 实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目标。在组编有效的资源中, 激发师生智慧, 共享有效资源。

优化二:整合解读, 培养能力, 彰显智慧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信息环境中, 将有效阅读放在有意义的情境中, 引领学生构建灵活的语文知识基础与人文思想之要义,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既尊重学生个性又保持开放心态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人文精神, 达到充满智慧的碰撞、人格的召唤与生命的感动。因此, 从思想内容的整体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品味, 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使学生实现思想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由整合解读达到培养能力, 彰显智慧的目的。

优化三:有效阅读, 提升素质, 发展智慧

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 只有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和谐与平衡时, 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重视对语文有效阅读的资源整合利用, 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使教师为学生思想导向, 主动生成学生智慧, 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 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 做课堂智慧的创造者。这才能以最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上一篇:发挥对策下一篇: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