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

2024-05-29

概念整合(精选12篇)

概念整合 篇1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直到1980年, Lakoff&Johnson发表了认知语言学的开山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 这种传统观点才被颠覆。隐喻不再被视为修辞手法, 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基于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Fauconnier (1997) 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两种理论具有互补性 (张辉、杨波, 2008:11) 。在本文中, 作者将结合以上两种理论, 以我校使用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 》 (第二版) 为例, 对隐喻现象的广泛性, 以及隐喻研究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加以阐述。

1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

1.1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但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讲是隐喻性的” (Lakoff&Johnson, 1980:1) 。隐喻本质上是“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Lakoff&Johnson, 1980:5) , 是从一个概念域 (源域) 向另一个概念域 (目标域) 的映射。即人们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1.2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首见于Fauconnier于1997年发表的《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 由其在1985年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 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 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通过部分的跨空间映射匹配起来, 类属空间反映出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 然后将输入空间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 在合成空间里通过组合、完善、扩展三个过程形成新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在新创结构中完成意义的产生。 (Fauconnier, 1997:149-151, Fauconnier&Turner, 2002:40-50) 。

1.3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互补性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都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而不再是纯粹的修辞手段。不同在于前者认为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 而后者是四个空间的多向映射, 而且在整合空间里还会产生新创结构。在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早期, 人们认为这两种理论是泾渭分明的。但近年来, 不少学者开始认为,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具有互补性, 前者侧重于探究约定俗成的隐喻化概念模式, 侧重于对隐喻进行整体上的宽泛畴把握;而后者聚焦于解释实时的创新的意义构建, 侧重于个体实例的特性表现 (孙毅, 陈朗, 2008:76) 。因此, 该文将结合以上两种理论,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常见的隐喻及其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加以探讨。

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隐喻

根据规约程度的不同, 隐喻可分为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常规隐喻是指那些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已成为日常语言的隐喻。很多甚至已经词汇化, 被收录进字典。人们在使用时也很少注意到它们是隐喻的。例如,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waste time, save time, spend time, budget time,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用到了TIME IS MONEY这个概念隐喻。

新奇隐喻是指新创造出来的隐喻或者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 但尚未被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所熟悉、使用的隐喻。如诗人Carl Sandburg在名作Fog中, 把雾比成猫, The fog comes/on little cat feet/it sits looking/over harbor and city/on silent haunches/and moves on。新奇隐喻具有创造性、个体性、给人以新鲜感。

笔者对我校使用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写英语 (读写教程) 》 (第二版) (以下简称《新视野》) 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

2.1 常规隐喻

常规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据统计, 普通语言中大约70%用到了常规隐喻 (赵艳芳, 2000:106) 。在《新视野》中, 我们也可发现大量的常规隐喻。例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常规隐喻。生活被比作一场旅行, 有开始、中途、转折、终点等, 例如a good start in life, at the crossroad in my life等。以下是来自《新视野》第二册第九单元的例子:

1) She often used Edwin as an example of how far an ambitious man could get without any talent.

2) Edwin James was no smarter than anybody else, ...look where he is today.

同一单元中, 还用到了SUCCESS IS THE PEAK OF MOUN-TAIN (成功是山顶) 这个隐喻:

1) Even if you get to the top, you have to watch out.

2) In 1979 I reached the summit of my professional career.

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常规隐喻, 篇幅有限, 不再一一列举。

2.2 新奇隐喻

新奇隐喻在《新视野》中也并不罕见, 如在第三册第七单元Bill Gates一文中, 作者用“high-voltage brilliance”来形容比尔·盖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当他走在公司走廊的时候,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around him is charged with 10, 000 volts of electricity”, 此处把人和物比作充了一万伏电的电器, 干劲十足。作者还说比尔·盖茨总是“in high gear”, 用“high gear”汽车的高速档来说明盖茨总是处于高速运转状态。

再如第二册第四单元A Test of True Love中作者说在艰苦战斗的日子里, 笔友的来信“nourished him and gave him courage”, 作者把笔友的来信比作可以提供营养的食物, 在精神上给予他很大的力量。此后, 作者还运用隐喻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士和一位中老年妇女。年轻女士的眼睛是“blue flowers”, 年老的女士是“a fossil to his young eyes”, 在年轻的他的眼里, 那位中年妇女就像一块化石。把人喻为化石, 说明人像化石一样老态龙钟, 死气沉沉。

综上所述,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隐喻并不鲜见。需要注意的是, 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的区分只是相对的, 随着新奇隐喻被人们不断使用和接受, 有些新奇隐喻会慢慢变成常规隐喻。如:surf the internet, population explosion等。

3 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中注重隐喻教学, 尤其是常规隐喻的教学, 对于学生学好英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1 有助于词汇的教与学

传统的词汇教学通常是先解释词义, 再举例讲解其用法。学生对词汇义项间的掌握往往是孤立的、机械的、缺乏联系的。常常导致学生对词义理解不透彻, 从而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而隐喻教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基本义项与引申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 从而理解词汇的深层内涵,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词汇, 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词汇。

根据认知隐喻理论, 词汇语义的拓展, 是把具体概念域的部分特征投射到抽象概念域上, 从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hot一词最基本的意思是“热的”, 如hot weather;当人们激动、急躁或生气时, 身体就会“发热”, 因此, hot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激动的、急躁的、发火的”, 如hot temper;同样原理, hot还可指“热门的”如hot topic。当然, 物极必反, hot也有不好的一面。温度高必然让人感觉烫手、棘手、不好处理, 如hot potato (棘手之事) , hot water (困境) 等。

再比如“mushroom” (蘑菇) 一词, 在《新视野》第三册第七单元, 我们碰到了它的新用法:It (Microsoft) has mushroomed to nearly 18, 000 employers and$6 billion in profits.通过隐喻认知,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迅速成长”这个词义。同样, 认识了bud (芽, 发芽) , 对于budding relationship (Unit3, Book2) , a budding artist (Unit1, Book4) 的含义我们也不难理解了。

3.2 有助于习语的教与学

隐喻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使用习语。

例如“shed light on”和“sth.dawns on sb.”这两个习语, 常常让学生感到难理解、难记忆、难使用。根据认知隐喻理论, 人们常把知识隐喻为光。光使我们得以“见”, 也就使我们得以“知”。“Shed light on”把某物照亮, 让我们看见, 从而让我们理解。如The genetic maps also shed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populations that have long puzzled scientists. (Unit7, Book4) 。在“sth.dawns on sb”中, dawn意为“黎明”, 当黎明的阳光照在你身上, 你之前不理解的或没想到的 (黎明前的黑暗表示看不见, 不为人知) 你理解了、想到了。如:Then it probably dawned on us both that...an occasional push is not such a bad thing (Unit 10, Book 3) .

同样, 学习“hold water”时, 如果把“理论”视作“容器”, 容器漏水 (not hold water) 不是好容器, 理论“not hold water”也不是好理论, 就站不住脚了。如Neither its pipes nor its theories will hold water. (Unit 6, Book 1)

3.3 有助于篇章理解

隐喻有助于我们对篇章的理解。如在第四册第八单元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一文中, 作者说“The front deck might seem a frightening place for the rest of the town, but it was a front row seat to me.” (门前平台是镇上其他人不敢去的地方, 但对我来说, 那儿就像前排座位一样。)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文中那位黑人小姑娘不仅不害怕北方人, 还把门前平台看成是欣赏的最佳座位, 喜欢在那里看北方人来来往往。

文中, 作者把美国内战比喻成一场手术。把黑人获取自由平等的过程比作一场尚未结束的赛跑, 作为奴隶的后代, 她飞速起跑, 决不中途停步, 伤心回望。从而表明黑人获得平等自由还任重道远, 更表明她不予余力、继续奋斗的决心。

在文章最后, 作者用各种颜色的袋子隐喻不同种族。尽管袋子的颜色不同, 但袋子里装的东西却相差无几, 从而说明各个种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平等的, 没有优劣之分。

3.4 有助于理解西方文化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 而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种体现形式。通过研究语言这个思维的载体,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思维的异同, 从而加深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由于人类具有的一些共同的生理基础、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和认知模式, 在很多方面不同民族具有共性思维。例如在中西方对于死亡的隐喻说法基本一致:安眠—to go to sleep长眠—to sleep the long sleep上天国—to go the heaven等。中国“头”和英语“head”都可指领导、头领。时间也都被视作金钱, 人生也都被视为旅程。这些都是人类共同隐喻思维的结果。

但同时, 由于在习俗、心理、联想、自然环境、历史典故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不同民族在隐喻认知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3.4.1 习俗差异

各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习俗, 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如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吉祥、兴旺发达, 如“红红火火”“走红”, 但在英语中, “red”却和流血、犯罪、愤怒等联系在一起, 如“catch someone red-handed” (当场抓获) , “see red” (火冒三丈) 。龙在中国是权力的象征, 如“真龙天子”, 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

3.4.2 心理差异

心理差异也可以导致很多不同。如汉语中狗具有贬义, 有“狗仗人势”、“哈巴狗”、“狗腿子”等表达。而英语中“dog”被视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又如, 牛在中国代表着勤劳、任劳任怨。如“孺子牛”, 而英语中“cow”有“愚蠢、缓慢”之意, 如“you stupid cow” (你这个蠢女人) 。

3.4.3 联想差异

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但不同文化的人, 有时会用不同的源域理解目标域。例如:水火不同—oil and water, 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 鸡皮疙瘩—goose skin (鹅皮)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血库—blood bank (血液银行)

3.4.4 生存环境差异

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 而英国是岛国, 海洋业发达。因此, 中国和“土”有关的成语很多, 而英语中和“水”有关的习语多。比如“挥金如土”对应的英语表达就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比如, 要理解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英国地处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温暖和湿润, 是春天的气息, 而汉语中“西风”却代表着萧瑟、凋零。

3.4.5 历史典故差异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典故。如中国有“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画蛇添足”, 而英语有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 , Pandora’s box (灾难之源) , swan song (最后绝笔) , riddle of Sphinx (难解之谜) 等。

3.4.6 价值观上的差异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价值观。如《新视野》第三册第五单元Graceful Hands描写了一位老太太在死前, 拒绝家人陪伴, 却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安详地死去。这篇文章以《优雅的手》为题, 是用手的“优雅”来隐喻老人行为和心灵上的“优雅”, 她独立、善良, 值得尊敬。但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中国, 人们很难理解老人的行为, 人们更多地会认为她性格执拗、自私、不顾别人的感受, 而她的子女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 要正确理解文章的隐喻含义, 必须要先了解中西价值观上的差异。

首先, 家庭价值观不同。中国人是家庭取向, 床前尽孝是子女的义务。西方是个体取向,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独立、平等、互相尊重, 但人到老年却并不一定依靠孩子来照顾。其次, 面子观念不同。在西方, 人们关注自我形象。文中老人的面子是她针对自己所处的情境而争取的, 不存在造成的社会影响, 她的家人也没有丢面子的后顾之忧。而在中国, 人们往往关注公共形象。若此事发生在中国, 其家人的公共形象、社会面子会受到很大影响, 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再者, 自主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中老人虽处于弥留之际, 但她仍然有权决定自己的死亡方式, 她的家人也尊重了她的自主决定, 这也是西方子女尊重、爱戴父母的一种方式。

4 结束语

以往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对英语中的隐喻现象认识不足, 只是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 死记硬背, 结果却常常记不牢, 背不熟, 用不活。而从认知隐喻学角度, 让学生了解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 既能让学生准确记忆、正确理解、地道使用英语, 学会英语思维, 又能让学生领会外国文化,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具有互补性。结合这两种理论, 该文探讨了隐喻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普遍应用及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整合,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Fauconnier G, M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Y.:BasicBooks, 2002.

[3]Lakoff G,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孙毅, 陈朗.概念隐喻观与整合理论对隐喻机制的交互性阐释[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72-76.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张辉, 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 :7-14.

概念整合 篇2

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智力谜语

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英语智力谜语的理解过程.谜面的.部分结构可被看作是输入空间,经过投射与整合,最终形成构成谜底的合成空间.本文主要从谜语中的双关语为切入点来进行概念整合的探讨与研究.

作 者:柳杨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重庆,40071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2)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智力谜语 概念整合 双关语

概念整合 篇3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中介语 整合模式 石化

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在1972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用中介语指代英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体系[1]。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水平的某些方面发生停滞不前的现象。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新兴理论[2]。所谓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即时的概念包,其中包含了与交流内容相关的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存在于说话者更广泛的、更固定的知识框架之中。人们进行交流时,头脑中至少存在着四个心理空间。由图1可知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Input I(输入空间I)、Input II(输入空间II)、Generic Space(类属空间)和Blending Space(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元素依据一定的关系进行跨空间映射,有选择地把两个输入空间里的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类属空间包含着映射过程中两个空间共有的结构和信息。整合空间是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相互映射的基础上,经过组合、完善、扩展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而生成不同于任何一个输入空间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新的意义构建理论,此理论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操作。因此,此理论对于中介语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尽管以前对初中生英语中介语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却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中介语石化的内在心理机制是什么?中学英语习得者在构建中介语时具体的心理认知图式是什么?母语和目标语对中学生中介语的石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中学生中介语石化的内在整合机制

中学英语教师常常发现:在批改作业时,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指出某个错误,但下一次类似的错误还会发生,这令教师非常头疼。那么为什么错误的语言现象会在长时间内固定下来,发生石化现象呢?Turner和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解释这个现象打开了一扇大门。

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说话时构建的即时信息的集合,它包括认知成分,并由具有一定结构的心理空间与抽象知识相联系,随着思维和话语的展开而构建和改变,即时的认知映现连接两个或更多的心理空间,形成心理空间网络[3]。

中学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存在着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母语系统,另一个是英语系统,这两个系统组成两个心理空间。进行语言表达时,这两个空间中具有相同意义表征功能的语言表达被不断地激活。如果学习者对英语系统的规则和用法比较熟悉,就能够正确地选取语言表征到整合空间中。但是,中学生初学英语,对英语系统的规则和用法很生疏,而母语在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一个空间。因此,母语空间中所熟悉的表达(包括词素表征形式、句子结构和语用等)很容易映射于整合空间中。例如表达“我有很多纸”时,初学者常常翻译为“I have many papers”。这是受到汉语的影响,把“纸张是可数的”这个概念映射到整合空间,才导致英语的paper加了复数标志“s”这样的形式。

在神经层次上,心理空间是一组被激活的神经元的组合体,心理空间中认知成分的连接相当于认知心理学中激活的捆绑。心理空间随着语言的产出而动态地被构建,它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资源到工作记忆中,然后进行整合认知操作。语言产出时,英语学习者的头脑启动对比、归纳、映射等认知工具,两个输入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的元素相互映射、进行身份连通,形成具有母语和(或)目的语特征的类属空间,被映射到整合空间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框架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构建了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这即是不同于母语系统、也不同于英语系统的中介语。如果新构建的心理空间出现的频率较高,那么就有可能在长时记忆中凝固下来,形成新的认知图式。错误的语言表达逐渐从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一旦进入长时记忆,错误的语言使用就变得僵化,很难改变,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就由此形成。

二、中学生中介语形成的心理空间网络整合模式

Fauconnier和Turne认为概念整合主要有四个子网络整合模式: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单一框架网络是指输入空间I包含特定框架和元素,而输入空间II中只包含待加工的元素,没有具体的框架;框架网络是指两个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形成更为精细的框架;单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各自有不同的框架,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并且在整合空间内,经过一系列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框架;双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各有自己不同的组织框架,但这两种不同的框架被部分地投射到整合空间,经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形成新的组织框架。这四种网络可以从心理认知的层面解释语言背后的认知冰山。因此,子网络整合模式在解释中学英语学习者所构建的新的语言系统方面有其他理论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学生作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对其错误进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图式主要为单向网络整合模式和双向网络整合模式。单向网络整合模式有两种,分别是X型整合和Y型整合;双向网络整合模式也有两种,分别是X?圮Y型整合和X+Y型整合,因此,共有四种整合模式。

1.X型整合

这是以母语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这种图式以母语系统的规则来指导英语的输出,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最常见,体现了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学习者出现的词性误用、用词累赘、搭配错误等错误类型大多是由于母语心理空间映射到整合空间所造成的。例如:This newly innov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appealing to Chinese students。(这种改新的教学方法吸引着中国学生。)句中innovational已包含“新”之意,所以newly(新的)是多余的,显然受到了母语表达的影响。这种错误是把母语的意义映射入整合空间的结果。

在学生作文的一些表达中,母语句法的特色也被投射到整合空间,指导着英语句子的使用。例如:The apple fall down from the tree。由于汉语句子不存在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母语的句法特点和英语语言特点发生了冲突,初学者不经意地使用母语句法特点来组织英语句子成份的整合,所以经常出现一般现在时中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不加s、复数形式不加s以及过去时中的动词不用过去式等中介语错误。

2.Y型整合

这是以目的语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当母语空间中缺失了某种语言结构或者语法结构时,学习者只能从英语空间中提取有限的英语知识对语言成份进行整合。学习者把英语心理空间中的相关结构、用法等投射到整合空间中,指导着语言的产出。但是由于所学的英语知识不足,英语学习者会扩大或者缩小英语的规则。这些错误,相当于传统错误分析中的语内错误。例如:

Please tell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bus station?(语序错误)

He can does his homework by himself.(第三人称单数滥用)

We all respect of him.(介词误用)

这些例子都是英语心理空间中的规则被扩大或者缩小,然后投射到了整合空间中。随着英语学习时间的增加,待学习者掌握了更多的规则后这种中介语现象会逐渐消失,长久石化的可能性比较小。

3.X·Y型整合

这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互映射为基础的网络整合。这种整合思维模式即是中介语理论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对英语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习者接触到和母语相似的结构或者成份,头脑便启动了认知的重要工具——对比,从母语中搜索到相对应的结构或者成份,两种结构或成份相互映射,进入到整合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心理认知操作形成中介语。

许余龙认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有一些句法类型却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例如汉英两种语言陈述句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是SVO类型[4]。对于陈述句的习得,在学习者的两个心理空间中,汉语系统中的主谓宾,直接和英语系统中的Subject (主语)、Verb(动词)、Object(宾语)对应映射,学习这种句型也不会产生困难。例如:

我喜欢玫瑰花。I like roses.

我是一名学生。I am a student.

但X?圮Y型整合在给学生带来学习方便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因为有些学生把相似当作相同,造成错误。例如,汉语的构词法和英语的构词法都存在着合成词的用法,在学习目的语的合成词时,就会启动母语思维里有关合成词的知识,以此为组织框架,对整合空间中的元素进行心理认知操作。例如bookstore,bedroom,lifestyle等,学生能很轻易地由合成词组成的成份推测出整个词的意思。例如greenhouse(温室)一词,有学生把它理解为green+house(绿色的房子),就是受到汉语合成词整合模式的影响。

4.X+Y型整合

这是糅合部分母语及部分目的语特点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模式。学习者需要用英语来表达时,从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中提取相关的结构。在这个记忆搜索的过程中,对于不熟练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母语便不可避免地作为一个单独的输入空间参与概念的整合。当英语知识不足以满足当前的交际时,大脑从母语输入空间提取某些成分或结构来救助当前的表达困境。这个过程有时是不自觉的,有时是学习者的一种交际策略的运用。

中学生作文中句法层面出现较多此种形式的整合。例如:There are two reasons to support my opinion.(有两个理由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英语的地道表达应该是:There are two reasons which support my opinion.汉语倾向于前置定语,但英语的定语从句位置是在被修饰词后,而母语输入空间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句法形式,它更多地是以词或短语作前置定语。因此,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句式结构的影响,从英语输入空间中首选不定式短语进入整合空间,同时,英语输入空间中的后置定语这种句式类型也进入整合空间,大脑经过整合、完成和精细化过程形成上述的错误表达。

以上四种心理空间整合模式所生成的中介语表达虽然不地道,甚至错误,但在交流过程中,外国人对初学者的语言错误容忍度都比较高,他们通过当时语境可以理解英语学习者所想表达的意义,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这种“成功的”交流如果一再上演,就会使得初学者认为自己的表达可以为人所接受,甚至认为是正确、地道的表达,他可能会重复使用这种交际策略,这种一时的交际策略,通过概念整合形成在线的、即时的不地道表达,就会转化为石化的中介语,因此,教师必须了解这种整合模式及其带来的后果。

三、结语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从中学生心理空间整合的过程和方式来分析中介语的特点及成因,可以给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英语习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给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把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中学生英语中介语分析,是中介语研究的创新之举,是个初步的探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以后的研究需要把中介语细化,进一步以语言的某个方面(比如词汇或句子结构等)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中介语转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 Fauconnier,G.&M.Turne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3] 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8).

[4]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9).

卫生资源整合:一个概念分析框架 篇4

1“卫生资源”的含义及其分类

1.1 卫生资源的含义

理论界对“卫生资源”有不同的界定, 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卫生资源概念是指所有能够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卫生资源概念则是指卫生部门在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资源总和。在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中使用的卫生资源概念则介于广义与狭义两者之间, 是指卫生部门实际拥有的、能够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总和。从狭义的卫生资源概念到广义的卫生资源概念, 不仅反映出概念使用者关注点的不同, 也反映出人类对卫生、卫生资源认识的历史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拓展资源目的出发, 在资源整合实践中应该采用广义的卫生资源概念。

1.2 卫生资源的分类

卫生资源的分类是为了揭示不同类型的卫生资源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卫生资源之间实现整合的基础。

从卫生资源的存在形态角度看, 卫生资源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物质形态的卫生资源, 如医疗仪器、设备、建筑物、药品等;制度形态的卫生资源, 如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制制度、全民健身制度、国家扶贫制度等;精神文化形态的卫生资源, 如知识、经验、技能、生活态度、价值观、道德观等。

依据卫生资源拥有者的身份, 可以把卫生资源划分为“专业性卫生资源”和“非专业性卫生资源”。“专业性卫生资源”是指由法定的专业卫生服务组织拥有的卫生服务资源, 如专业卫生服务组织拥有发达仪器设备、知识技能、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等。“非专业性卫生资源”则是泛指存在于专业卫生服务组织之外的广大社会空间的卫生服务资源, 如非卫生专业人员拥有的保健知识和经验技能、自制的保健器具、和谐的社会等。

依据卫生资源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可以把卫生资源划分为“直接的卫生资源”和“间接的卫生资源”。“直接的卫生资源”是指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维护或促进健康的资源。直接的卫生资源虽然大量存在于专业的卫生服务组织内部, 但在专业卫生服务组织之外的社会空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直接的卫生资源。“间接的卫生资源”是指非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维护或促进健康的资源但对维护和促进健康却又具有间接帮助概念的资源, 如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保护、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精神文化等。

依据卫生资源的实现程度, 可以把卫生资源划分为“现实的卫生资源”和“潜在的卫生资源”。“现实的卫生资源”是指已经被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 “潜在的卫生资源”是指有可能用于卫生服务但实际上还没有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

2 卫生资源整合的含义

“卫生资源整合”是由“卫生资源”和“整合”两个词构成的主谓结构型词组, 其中“整合”是用来回答“卫生资源”是怎么样的。因此, 我们首先分析“整合”的含义, 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卫生资源整合”。

2.1“整合”的含义

“整合”是指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事物聚合到一起, 形成相互分工、相互配合、有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 其中“整体”是理解“整合”的关键。在理想的“整体”中, 整体高于部分, 部分服从整体并依赖于整体而存在, 部分之间则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例如医院是由各个科室构成的整体, 各科室要服从医院整体的目标, 各科室之间相互依赖, 它们中的任意一个科室都无法独立完成提供卫生服务的任务, 因而无法离开医院整体而存在。整合的优点是避免重复、减少浪费以及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与“整合”相对的是“破碎”。世界卫生组织把当代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特征概括为“破碎”, 并提出“整合的卫生服务”概念。在这里, 所谓“破碎”是指卫生服务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各个项目行动之间各自独立, 各行其是。虽然表面上属于一个体系, 但它们实际上是为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体系的整体目的而行动, 它们之间的合作只是为了最大化各自的利益而不是服务对象的利益。破碎的卫生服务体系因重复投资而浪费资源, 因缺乏沟通协调而提供重复的服务, 因彼此之间各行其是而损害了服务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整合”和“破碎”构成一个服务体系的两个极端状态。一般情况下, 卫生服务体系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2.2“卫生资源整合”及相关概念

依据前述对“卫生资源”和“整合”概念的分析, 我们把“卫生资源整合”界定为:把分属于不同主体的、不同类别的卫生资源聚合到一起, 形成相互分工、相互配合、有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

与卫生资源整合密切相关的概念有“卫生服务整合”和“卫生组织整合”。“卫生服务整合”是指各类专业医疗机构和人员, 针对居民 (或患者) 的健康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把相关的服务 (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 进行整合, 以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服务[2]。而“卫生组织整合”是指把各自独立的卫生服务组织聚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体系之过程。卫生资源整合是卫生服务整合和卫生组织整合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卫生服务整合是资源整合使用的产出结果, 卫生组织整合的基础就是不同组织的资源的整合。但是, 卫生资源整合与卫生服务整合或卫生组织整合又有不同之处, 前者内涵最广, 而后两者都是特定形式的资源整合。

3 卫生资源整合的类型及主要原则

3.1 卫生资源整合的分类

卫生资源整合的分类基础是卫生资源的分类。根据前述对卫生资源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卫生资源整合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

第一, 不同形态的卫生资源之间的整合, 如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的卫生资源之间的整合。

第二, 不同性质的卫生资源之间的整合。这类卫生资源整合包括 (1) 直接的卫生资源与间接的卫生资源整合, 如疾病防控项目与扶贫项目的整合; (2) 现实的卫生资源和潜在的卫生资源的整合, 如健康行为干预行动中健康专业人员不仅自己对服务对象实施干预, 而且运用专业技能激活和利用干预对象的社会网络实施干预。在这里, 干预对象的社会网络就属于潜在的卫生资源。

第三, 不同主体之间的卫生资源整合。这类卫生资源整合又包含三个基本类型, 即: (1) 专业性主体之间的卫生资源整合。这类整合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种类型: (a) 专业卫生组织资源之间的整合, 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整合; (b) 专业卫生人员之间的资源整合, 如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的经验、知识技能的交流; (c) 专业卫生组织和专业卫生人员之间的资源整合, 如专业卫生人员到其他专业卫生机构进行专业交流活动。 (2) 非专业性卫生资源之间的整合。这是指发生在专业卫生服务领域之外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各类卫生资源的整合; (3) 专业性卫生资源与非专业卫生性资源的整合。这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卫生服务目标或弥补卫生资源不足, 运用专业卫生资源激发、吸收非专业性卫生资源的过程, 如在健康促进项目中, 专业人员与项目服务对象或其他非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制定具体的健康促进方案。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 上述分类存在内容交叉现象, 但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揭示卫生资源整合可能存在的类型, 为探索卫生资源整合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概念工具。

3.2 卫生资源整合的原则

卫生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卫生服务体系的最高目标而必须遵循的原则, 它也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顶层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并加以贯彻的原则。从卫生服务的最高目标即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标出发, 卫生资源整合应该遵循如下两个基本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发展卫生事业的基本原则, 也是被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经验证明、世界卫生组织一贯倡导的基本原则。背离这个原则, 卫生服务体系不仅无法实现其促进健康公平、提高社会效益之目标, 而且会导致治疗体系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畸形膨胀, 加重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 最终演变为社会养不起的卫生服务体系。

(2) 社会措施和生物医学措施并重原则。健康或疾病都不是由单纯的生物原因决定的, 而是由生物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决定的。对于在当代的疾病谱系中排在前几位的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而言, 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原因是生物原因背后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因此, 当代卫生服务体系必须学会运用社会行动、社会政策手段应对妨碍健康的社会因素。

在上述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 卫生资源整合还需要遵循哪些更加具体的原则呢?Esther Suter等人通过研究有关卫生资源整合的研究文献, 归纳出卫生资源整合的十个基本原则:临床和健康相关服务全覆盖原则;病人为中心原则;区域整合和病人有权选择原则;由跨学科团队提供标准化服务原则;绩效管理原则;信息系统整合原则;组织文化融合和领导推动原则;医师合作原则;治理结构原则;成本控制原则[3]。

4 我国卫生资源整合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我国卫生资源整合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呈现出分层次、多元化和竞争式提供的特征。同时, 也出现了竞争而无序、分层却断裂等一系列“非整合性”和服务“碎片化”问题[4]。这种碎片化、无序竞争的结果是大量的重复服务加剧了患者的负担, 破碎的服务降低了服务质量和连续性, 卫生资源向治疗领域、大城市快速集中而导致的卫生资源分布严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我国政府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卫生服务体系改革,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 支持和鼓励整合卫生资源的探索。在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的卫生资源整合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摸索出较有代表性的整合形式:技术援助、医院托管、院办院管、契约式联合体、集团式联合体、联合兼并式医疗集团等[5]。这些形式的整合虽然在具体的资源整合机制上各有不同, 但总体上都提高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了卫生服务成本。

4.2 我国卫生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反思。从现有的卫生资源整合内容和整合形式上看, 我国的卫生资源整合还处在探索阶段, 不仅存在视野局限性而且还存在着方向性的偏差。

视野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对卫生服务的理解上,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整合的卫生服务”是一个大卫生观的概念, 该概念不仅指基于生物医学的医疗服务, 还包含医疗卫生组织和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为健康提供的服务。因此, “整合”是一个跨部门、跨组织的整合, 是生物医学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整合,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应对疾病的生物原因和社会原因。但在我国的相关讨论中, “整合的卫生服务”被简化为“整合的医疗服务”, 并进一步简化为“专业性医疗资源整合”。虽然有学者提出广义的卫生资源概念, 但目前的卫生资源整合实践却仅仅局限于狭义的、专业性医疗卫生资源, 对存在于专业卫生组织之外的大量社会性资源却近乎熟视无睹。

方向性的偏差则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在整合过程中的流动方向上。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 资源整合应该引导卫生资源向预防领域流动, 然而, 在现行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纵向整合过程中, 表面上是医疗技术资源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 但这类整合实际上却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变成了医院的门诊部, 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功能日益弱化。在县乡村的卫生机构整合中, 也同样的存在方向性错误。

4.3 深化卫生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卫生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 在卫生资源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要要自觉地坚持和贯彻落实大卫生观思想。大卫生观是世界卫生组织为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策略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其核心思想就是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和参与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建设。从大卫生观出发, 我们就可以摆脱对卫生及卫生资源的狭隘理解, 更加全面地理解卫生资源的内涵, 进而从更加宏大的视角来规划和设计卫生资源整合战略。

其次, 在卫生资源纵向整合方面, 要坚持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为资源整合的组织核心而不是以大医院为组织核心, 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基本原则, 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为具体标准, 规划和设计区域卫生资源的整合,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卫生资源向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流动, 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领域流动。

最后, 在社会性卫生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可以恢复并强化卫生社会工作, 探索并逐步开展公共政策或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估。卫生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激活潜在的社会资源、开发间接的社会资源服务与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6]。健康影响评估则可以减少或避免公共政策或项目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从而防控致病的社会原因[7]。同时, 健康影响评估也是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及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的基本形式。

参考文献

[1][英]尼古拉斯·布宁著, 涂纪元译.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78.

[2]Mur-veeman I, Hardy B, Steenbergen M, et al.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are in England and the Netherlands:managing across public-private boundaries[J].Health Policy, 2003, 65 (3) :227-241.

[3]Esther Suter, Nelly D.Oelke, Carol E.Adair and Gail D.Armitage.Ten Key Principles for Successful Health Systems Integration.Healthcare Quarterly Vol.13 Special Issue October 2009:16-23.

[4]蔡立辉.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 (1) :119-130.

[5]代涛, 陈瑶, 韦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国际视角与中国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 (9) :1-9.

[6]叶楚生.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童泰印刷局, 1986:24-26.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 篇5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

概念整合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比喻的语义结构与其句法形式之间的`联系,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观察:本体与喻体的映射关系经过整合如何在比喻的句法形式中获得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解释比喻的句法形式及其同一性梯度.

作 者:缪俊 Miu Ju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62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年,卷(期):“”(1)分类号:H1关键词:概念整合 映射关系

高中生物复习中概念的整合和梳理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整合;梳理

高三同学进入紧张的高考一轮复习,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综合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高中教材中有些概念从表面看差别很小,但含义却大不相同。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将各章节中类似的、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如下:

一、区分应激性、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应激性:任何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植物的向性运动:指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日葵的脸总朝着太阳。

植物的感性运动:含羞草的这种叶片闭合和叶柄下垂的现象,并不是“害羞”,而是植物受刺激和震动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称为感性运动。

含羞草受到刺激小叶合拢,是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细胞紧张改变的结果,是因为分布在叶片中的水分布改变而使其闭合的,而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的,自然不需要ATP。植物的感性运动到底算不算应激性?首先应激性是生物体随环境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反应的特性。应激性是生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丧失这种特性,生命活动就随之停止。那么感性运动应该是应激性的表现。

二、DNA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和DNA解旋酶

DNA限制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

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解旋酶: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并能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三、氨基酸、密码子、反密码子的种类

自然界中氨基酸有20种,密码子有61种。所以一种氨基酸不一定有一种密码子,而一种密码子一定有一种氨基酸。那么tRNA的种类有多少种呢?目前有的高中教师及一些资料给学生说是61种,我认为不妥,理论上说最多61种也不对,因为tRNA的划分并不是以反密码子的不同来划分的。在生物体中tRNA的种类要少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61种),关于怎样用少数tRNA来识别61种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不同生物各有不同的方式。

四、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生发育过程是: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在网织红细胞之前红细胞是有核的未成熟的红细胞,尚残留部分核糖体,但是之后成熟红细胞不仅没有细胞核,而且也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利用脂肪酸等。这些形态特点,既使红细胞的代谢率较低,又使红细胞无法长期存活。只有鸡的红细胞才有细胞核。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细胞,其体积比红细胞大。也有成套的细胞器。白细胞可以合成蛋白质,比如一种特殊的白细胞——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可以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概念整合视角的商业广告研究 篇7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 是传达商品信息的媒介。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字图像的表达, 向受众宣传商品信息, 起到谋取经济利益的作用。广告语篇的特殊性让创作者必须遵守一定原则和策略, 这些原则和策略中就包括了对于隐喻、关联理论等的运用。在1966年, Leech就对英文广告做了语言学上的研究, 包括从语法、词汇、修辞、韵律等方面进行的研究。Vestergaard & Sehrode在1985年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全面地研究了广告语。之后广告语篇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语言学家从语用学角度和系统功能角度对广告语做了全面的分析。但这些研究没能彻底从受众角度出发, 解释广告语意义建构过程, 不能详细说明受众是如何参与到广告语篇的意义理解中去的, 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从受众角度分析广告语篇的意义理解。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tual Integration/Blending Theory) 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出版的《我们思考的方式》 (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一书中提出的, 该书在心理空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网络。心理空间是Fauconnier提出的意义建构模型, 心理空间不是语言意义或结构本身, 它是信息和意义的临时容纳器, 是我们思考和交谈时构建的概念包。我们在思考时, 无意识地在构建着不同的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动态的、变化的。心理空间和思维中长期存在的框架知识紧密相连。

概念整合理论以框架理论为基础, Fauconnier认为它是基本的心理运作过程, 虽然模型本身是虚构的, 但它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思维过程。概念整合网络基本要素包括四个空间、一个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空间之间的映射。 (如图1) 四个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四空间模型是最简单的概念整合模型, 该网络还可以有更多的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 视具体情况而定。输入空间是我们已知信息的基本框架, 类属空间和两个输入空间发生映射, 抽象出两个输入空间对应元素的共同性。合成空间包括输入空间中的元素, 同时又和类属空间相联系, 包括类属空间中抽象出来的新的结构。合成空间的运作并不是两个输入空间意义的累加, 它会产生层创结构, 也称新显结构, 层创结构将输入空间元素意义结合, 在类属空间帮助下产生新的意义, 这也就是概念合成中最重要的过程。层创结构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输入空间映射元素的组合 (composition) , 一种是对于场景框架的心理补充 (completion) , 最后一种是合成空间的动态发展, (elaboration) 。概念整合模型可分成四种网络形式。

三、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广告语意义建构

概念整合网络可以分成四种形式, 分别是简单网路、镜像网络、单边网络和双边网络。广告语的意义建构也可以分别从这四种形式入手, 本文将广告语按照不同的网络归类, 进行系统研究。

1.广告语的简单网络意义建构

简单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大都是价值角色的对应关系, 看下面这则广告:片片香脆可比克;美味难挡可比克。这是一则电视广告, 语言很简单。观众在听到这两句广告语时脑中就会建立起两个输入空间, 输入空间1是美味食物框架, 根据观众的后台认知, 人们可能会联想起美食、食品品牌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可比克薯片这种商品的框架, 其中包括观众在电视中见到的可比克薯片的包装等。在概念合成时, 输入空间中的不同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去, 合成空间中形成层创结构, 在层创结构中, 将元素按角色—价值形式组合起来, 形成新的意义, 即是可比克薯片是美味的食品。

2.广告语的镜像网络意义建构

镜像网络指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采用相同的组织框架结构。有许多广告语是通过两个事件或两种事物的对比得出广告的效果, 这种方法都是基于概念整合网络中的镜像网络。看下面的例子:这人啊一上年纪就缺钙, 过去一天三遍地吃, 麻烦!现在好了, 有了新盖中盖高钙片, 一片顶过去五片, 高钙片, 水果味, 一口气上五楼, 不费劲儿!一天一片, 效果不错, 还实惠!

这是一则药品广告, 在这则广告中创作者将盖中盖高钙片和其他钙片作比较。观众看到这则广告时, 首先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 输入空间的框架结构都是“吃药”这一事件。输入空间1 包含钙片、用法、用量、疗效、价格、味道等元素;输入空间2包含盖中盖钙片、用法、用量、疗效、价格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输入空间元素的关系是直观清晰的, 一一对应的。在合成空间中, 通过组合和完善, 得到新的意义, 盖中盖钙片从各个方面都好过其他同类产品。

3.广告语的单边网络意义建构

单边网络指概念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不同的框架结构, 合成空间的框架结构和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相同, 这种结构通常用来研究隐喻语言的意义构建。看下面的例子:戴比尔斯钻石广告语: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这是一条经典广告语, 只有两个小句。虽然这条广告语中只出现了钻石一种事物, 但读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 即将钻石和婚姻联系在一起。读者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 输入空间1包括和钻石相关的元素, 输入空间2是以婚姻为基本架构。在合成空间里, 通过层创结构的组合、完善构建出新的意义。这里我们看到合成空间采用了和输入空间1相同的事件空间, 都是围绕婚姻事件的。钻石在这里起到隐喻的作用, 对于大多数通过隐喻起到劝说功能的广告来说, 都可以用单边网路完成意义建构。

4.广告语的双边网络意义建构

双边网络指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 合成空间包括了两个空间中不同的元素, 有自己独特的框架, 形成独特的层创结构。下面是一则电视台的宣传广告:身未动, 心已远, 旅游卫视。观众首先根据广告语建立两个输入空间, 输入空间1:旅行;输入空间2:看电视。在这两个空间中, 观众根据广告语联想到和旅行、看电视相关的不同元素。输入空间1又包括游览风景、选择景点、得到知识等。输入空间2包括观赏电视节目、选择节目、有所收获等。这两个输入空间没有相似的结构。在合成空间中, 通过层创结构的组合、完善、扩展, 得出这样的新的意义:观看旅游卫视的节目, 观众就仿佛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旅行, 既省钱, 又可以给你带来旅行的快乐和收获。合成空间没有和两个输入空间相同的结构框架, 而是将两者融合, 在融合中会有更多的冲突, 冲突产生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机会。

四、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自从提出以来, 因为它的强大的解释力而备受关注, 语言学家们试图用它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 它已经在幽默语篇、委婉语、谜语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广告语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一些学者从不同学派、理论来研究广告语篇, 但很少有人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广告语篇的分析中去, 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 对广告语的意义构建进行了初步的阐释。本文从概念整合网络出发, 将广告语的意义构建按不同的网络结构分成四类, 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广告语意义构建的强大解释力, 揭示出广告语意义构建的思维模式。

摘要:广告语篇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不同学派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广告语篇做了详细的阐释, 但这些理论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有某种不足。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广告语篇的背后认知和意义构建做出初步的尝试, 希望能运用该理论解释受众是如何对广告语进行理解和意义的构建的。

关键词:商业广告,概念整合,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Fauconnier, G..and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 2001.

[3]阿荣.商业广告的概念整合网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郝宝燕, 黄睿.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08, (12)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模式 篇8

我从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探索性的认识,在此与同仁探讨。

一、理解并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动态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清晰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以及把握好其内涵,在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融合为一体,从而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变革作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应在整合方法上强调“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教学效果上追求“产生积极的变革作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向,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模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必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信息技术,也将为这种变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2. 教师地位的变化

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将被削弱,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将被充分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受冲击。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理念。

3. 评价方法的变化

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同,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全面、科学地对教学作出评测,使教育者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进行革新。

4. 教学载体的变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大量出现,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将有力地冲击传统的教学资源观,这就带来了教学资源的变化。教学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只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过去课本是学生的整个世界,现在整个世界是学生的课本。

5.学习方式的变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鲜明特点是将对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和学习方法产生冲击,使其发生变革,而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积极性、创新精神和个性潜能均能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应注意的事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除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外,还应十分重视提高学习者作为文明社会成员的素质。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观念要更新,责任感要加强。这是主观上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获取成功的事项基础。

2. 努力丰富学习资源和改善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式。这是应具备的客观条件。

3. 从信息技术中选取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应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适应。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逐步深入,我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三个体现”和“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体现和三个发展阶段都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及其内涵的。

1. 三个体现

(1)体现教师教学策略的变革。

教师首先将原来的单一通过口授讲解的传授知识方式转变为利用媒体技术体现多样化的知识传授途径及呈现方式;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工具,通过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方式,开始引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最后发展到以教学资源为中心,体现开放式、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方式。

(2)体现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的趋势。

信息技术对原常规教学方式的另一冲击,是过去教师作为几乎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局面被打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介入,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呈多样化的趋势,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各类媒体资源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从学习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教育专家等方面进行学习内容的咨询和交流。

(3)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促进了教学角色的变化。

狭义的信息技术,即原来传统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而对于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不会产生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其对教学的整体过程的影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一种辅助性教学工具转变为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

2. 三个阶段

(1)功能式的、以演示理解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最初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完全孤立于学科知识教学目标之外,不能成为教学整体结构的一个有机元素。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

现在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2)电子式的、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我们习惯了以纸介为载体的教材,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光盘、电子书取代了纸质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为一体,成为教材发展的一种趋势。电子教材的信息存储量是纸介教材存储量的成千上万倍,包括文字、动画、声音、影像的电子教材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E-book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和课本有机结合,学生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电子教材还可以方便地更新学习内容和改变学习形式,及时跟上信息技术及教学发展的脚步。

(3)网络式的、以虚拟教室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教师、同学保持着接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随时获得教师的指导。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扩大了学生学习的世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新的超越。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 形成新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与内涵,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概念整合 篇9

1.1 意义的一般理解

意义人在自然或者实践生活中产生的深层次的认识, 是人将某些特殊的含义赋予遇到的人或者事,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内容, 以符号这种形式来进行传递和交流。人类在实践生活中传递交流的所有精神性内容, 可以包括为以下几点:1) 意向, 2) 意思, 3) 意图, 4) 认识, 5) 观念等等。意义这两个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事物中所包含的思想、道理;内容;作用和价值;美名和声誉;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原由、效用及其价值

1.2 以复合词为例阐述意义构建

在英汉语中, 复合性构词都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构词的方法, 截止到目前为止, 用于英语词汇量扩充的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把现有的各种语言成分进行重组结合, 同时在中英文语言中, 接近百分之七十的新词汇就是借助这种方法加工构成的。到目前为止, 复合词的量在英语词汇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在1992年最新出版的英语促会中, 汇集了将近一万个这样的由复合词构成的新词。复合词在英语应用中的常见性和实用性及重要性, 由此可见一斑。

复合词 (compounds) 究竟该如何进行意义的建构, 在语言学史中这一难题一直亟待解决。对复合词进行意义构建为什么如此之难, 究其原因其实在于我们很难将复合词中各个词汇之间的确切关系拎出来, 做一个抽象的解释。在传统语法中, 对于复合词意义的解释是将集合它的各个字部分的含义, 但是这种方法明显是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2]。不同单词之间进行意思的组合, 是从一般到特殊, 或者从简单到复杂, 通过将单个词进行组合, 常常会发现在原本的单个词中不具备的新的含义。在英语语法中, 对于复合词的意义解释也并不是两个单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

2 概念整合理论

2.1 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中, 许多学者对认知学的理论和语言学的理论不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概念整合就是这些研究和探索的胜利成果。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 语言学家提出了心理空间这一最新的概念, 通过对心理空间的不懈研究, 终于揭开了语言的意义构建的实时动态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和意义形成的过程, 二十世纪后期[3], 语言学家正式将概念整合这一理论带入了世人眼中, 随后各个相关领域的众多学者针对该理论, 又陆续的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致力于发掘不同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 随后基本说明了各个不同的心理空间之间的脉络联系, 以及不同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互的制约性, 充实了概念整合的理论, 由此, 概念整合成为一个真正的理论系统并崭露头角。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 概念整合可以应用的范围逐步增大, 其中的支撑性理论骨架也悄然形成, 时至今日, 它已然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科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概念整合的理论是着眼于对即时意义进行动态构建的一种十分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这个理论立志于揭露语言究竟是通过如何的加工最后形成全新的意义的。语言学里的隐喻理论是概念整合发生发展的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 心理空间的理论的发展延续, 终于在概念整合的理论处得以形成, 它在语言学中越来越具备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的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一书中提出的, 这个理论深入细致的考察了人类语言的结构在认知系统里的体现。概念整合具体的来说, 其实就是将心理空间看做是一种输入性的空间, 同时, 对这个在认知的方面, 对于这个输入性的空间进行具体的操作。部分存在在输入空间中的结构和成分, 立刻就被投射进入到另外一个崭新的整合的空间中。假如试图要建立起一个完整而完善的概念整合的网络系统, 大致需要经过以下的最基本的步骤:第一, 构建起若干心理空间, 第二, 在不同的空间之间完成匹配, 第三, 在进行整合空间投射时需要建立筛选制度, 第四, 确立出一个完全共享的结构, 第五, 投射回到早前的各个输入的空间。其中最概念整合中最为完整的部分包括一下四个:第一, 输入空间l, 第二, 输入空间2, 第三, 类属空间, 第四, 整合空间。

2.2 概念整合的优化原则

如果想要得到合理的完整的整合空间, 遵守如下的6条优化性原则是十分必须和必要的。

1) 解包 (Unpacking) :解包处理十分简便, 操作者只需要通过复合空间就可以进行, 在进行解包完成以后就可以显现出跨越空间的映现、重构输入的空间、共有的空间、位于彼此空间之间的网络连接。

2) 整合 (Integration) :在复合空间中需要包含到这样的一个场景, 可以利用它来作为单独的单元来进行运作, 但是前提是必须通过严格的整合。

3) 布局 (Typology) :某些成分在投射进复合空间里时, 必须要匹配于其在原本空间里的成分。

4) 网络 (Web) :类似于一个单位, 对复合空间的具体操作必须要维持好复合的空间与输入的空间两者之间的适当的网络关系[4]。

5) 转喻投射约束 (Metonymy Projection Constraint) :转喻在复合的空间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成分, 当投射进复合空间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成分的相对距离就必须缩短。

6) 理据 (Good Reason) :各种存在于复合的空间里的成分, 需要有充分的存在的理论依据, 就是要部分的链接于其他的空间, 同时在进行复合空间运转的时候要具备相关的功能。

运用这6条优化原则可以有效建立起概念的结构, 正确进行自然语言的处理, 构建起积极的话语意义。对于这些具体的原则, 如果有效的加以运用, 那么不同的概念之间就可以密切的进行相互整合, 以利于合理并且有效的整合网络的顺利建立。

2.3 概念整合网络

构建起框架, 是通过说话的人在思考或者诉说的时候的环境信息和相关背景知识来进行的。概念整合网络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 假如能够满足以上的六条优化原则, 那么就基本能够形成以下的3种基本种类的概念整合的网络:单一的框架网络:在概念整合网络中, 这是最最基本的一种, 在该网络中, 一个输入的空间中包含了一个相对抽象的框架, 可是在另外的一个输入空间中就并不包含这种特定的组织的框架, 只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例如, 在对下面这一句话的领悟中, 在一个输入的空间中包含有一个亲属的框架叫做mon—dgo, 但是在另外一个输入的框架中却仅仅包含有具体的部分[5]:Jom和Kary。但是投射到整合空间中时就出现了在两个原本的输入空间都没有出现过的的新生结构:the son of Kary, 于是进一步明确了Kary是母亲的事实。框架网络, 在这样的整合网络中, 包含了一切的心理空间:比如说2个输入的空间, 1个共同的空间, 1个复合的空间, 以上所说的心理空间共同享有一个涵盖了所有具体成分的组织框架的布局, 这个框架投射到整合空间里时就会展现为更加具体的内涵。

3 概念整合理论与意义的建构

意义是一个神奇的名词, 不是天生就存在, 是在我们对语言文字进行后天的理解加工后产生的。从语言, 或者文字, 想要到达意义这个目标, 到底该采取何种工具何种方法呢。在我们的平常的生活中, 以些非常常用的话可以充分的说明, 意义的正确理解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 我们常说“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句话说的就是我们只看到听到表面的意思, 但是当各种意思重合交汇时, 我们没有抓住它们之间的新生产物, 无法理解当单独的语言整合后会出现不同于以往的新含义。概念整合就是意义构建的桥梁, 它将原本单独的意思进行整合, 产生化学作用后产生语言的意义。

3.1 概念的整合理论对于语言的意义建构的强大的阐释力

无论在外面思考时, 还是在我们进行交谈时, 脑海里的心理空间都不断被建立, 就如同一条流水线, 接受看到听到的信息, 在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 然后包装输出, 成为与最初始的信息不同的包含全新意义的新信息。关于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把概念的整合当做在人类发展进化中的一种最为普遍和基本的认知形式, 它立足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 提出了关于语言的理解的新的认知机制, 打破了对于传统性语言的理解假说, 它是一种先进的意义建构的理论, 是结合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对语言可以产生强大的阐释力。概念整合理论使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去进行语言理解, 让读者把语言单位所提供的, 最少的信息因素、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系统整合, 并通过揭示出在语言的结构中的有关信息, 说明语言的使用者是如何处理和区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的。

概念整合是一种通用性的语言工具, 并不局限于某个语种, 比如法语, 西班牙语等等其他语言系统都可是使用概念整合来进行语言的意义的实时构建。正是由于这种通用性, 才使得概念整合这种理论可以成为一种被广泛传播的理论, 适用于各个领域, 体现它对于语言意义的构建的功能强大性。

3.2 概念整合理论对复合名词意义建构的强大阐释力

复合名词在平时生活中十分常见,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会用到, 而且频率非常高, 它一般都两个或者更多独立的单词单位组成, 通过一定形式和规则的组合排列, 形成一个新词, 复合词的意义的理解上, 有些人会进行简单的单个词的意义叠加, 这就有产生意义的误解[6], 甚至闹出不小的笑话。例如英语中的step-mother, step是接着的, 阶梯的意思, mother是母亲, 那么这个复合词的意思是继续母亲呢, 还是阶梯母亲呢, 当然这个词真正的含义是继母, 接下来的母亲意思延续一下。可见, 复合词的意义的理解比单个词的理解更难, 它建立在单个词的基础上, 但是又有了一定的延伸和发展。为了从理论的程度上揭示复合词的意义建构的具体方法, 我们曾试图利用多个理论, 最后发现, 概念整合的理论最能完全准确的解释其中的奥秘, 还原一个复合词意义的构建的原始过程, 为我们对于复合词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4 总结

概念整合理论由初出茅庐到在语言学界大展手脚, 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概念整合的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础, 是一种不同心理空间之间的实时投射和总和过程。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全方位研究, 从各个细节对其完善, 现在的理论架构已经趋于完善。概念整合的理论可以很好的应用于语言意义的理解, 尤其体现在对复合名词的意义理解上。由于对复合性名词的意义准确理解困惑了人类很多年, 我们可以看到单词的组合, 却无法揭示它准确的意义, 其实是因为不理解意义产生的过程和步骤, 而概念整合的理论很好的填补了这一理论空白, 以十分具象易懂的方式为我们解释意义构建的流程图, 便于理解便于实践操作, 减少了生活中许多鸡同鸭讲的情况。概念整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 在时间的长河里, 必然会不断自我跟新, 紧跟时代, 一直彰显其先进性, 为语言学中的各个难题提供解决的工具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罗杰·马丁.整合思维——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分水岭[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1) :23-25.

[2]Martin R.The Opposable Mind:Winning Through Integrative Thinking[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9.

[3]Moldoveanu M.A Science Tool Cruel for Words:Understanding by Intervening[M].2010 (3) :213-215.

[4]Moldoveanu M, Martin R.Dia-Minds:Decoding the Mental Hab its of Successful Thinkers[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9 (5) :21-24.

[5]Moldoveanu M.Thinking Strategically about Thinking Strategi cally:The Computation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Managerial Problem Selection and Formul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 :737-763.

概念整合 篇10

南阳地处华中与南楚交界,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故其方言中富含浓郁的荆楚风味与鲜活的儒学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目前,国内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方言的研究屈指可数,研究多侧重于语言的表面形式及静态模式。汪少华等虽然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歇后语,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更细致地阐释了歇后语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过程,证明了该理论对歇后语的解释力,但缺乏地方区域特色,只是对歇后语做了统一的解释。周红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东北方言“整”进行了语义阐释;陈盈盈等也从认知层面对台州熟语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为方言熟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因此,本文在对南阳方言“路数”的意义特征基础上,借助概念整合理论,对“路数”的意义建构过程及认知机制作了动态解读,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南阳方言的语言幽默和文化魅力,为传播南阳方言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整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或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要不断理解自己思考的内容或他人的话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因而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其中,输入空间Ⅰ又被称作始源域,输入空间Ⅱ被称作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包含来自各自范围和框架的相关成分和信息,也包括一些语境、文化或其他背景知识,类属空间内容主要来源于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该空间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内容。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概念结构进行整合操作,并形成层创结构。概念整合过程由构建、完善和扩展三个基本过程组成。“构建”是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通过跨空间映射把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完善”是把两个输入空间与人们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和背景知识相互匹配的过程;“扩展”是对“完善”了的概念进行加工整合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即产生层创结构。

三、南阳方言“路数”的概念整合阐释

王红梅和董桂荣认为,语境在语言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因其可以为意义的即时构建提供具体的背景信息,促成层创结构的产生。因此,我们把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一个具体的对话场景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和阐释南阳方言“路数”的认知动因和推理机制,并分析其动态意义构建过程。

(场景:学校餐厅,两位南阳籍学生边吃饭边讨论)

小张:你下周末是不是去郑州参加足球赛决赛?

小王:对呀。咋了?

小张:想让你帮忙买本翻译书,我急着使,这书该南阳买不着,网上又没货。我听说郑州有,只好请你帮忙了。

小王:行啊。好办的很。你把书名发给我。

(小张拿手机发微信)

小王:收到。买回来了给你说。

小张:那先谢了啊。到时候请你吃饺子。

小王:不用,你抓紧复习考研吧。这眼看着都要考试了。

小张:那不行,必须得请,老是请你帮忙,我自个儿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小王:哎呀,你这人咋整路数(1)?咱俩啥关系,是不是。

小张:对了,你们那足球赛准备的咋样了?把握大不大?

小王:这可说不准,预选赛跟对手较量过,踢球都不照路数(2),并且超级强势。牛的很。有压力呀。

小张:说来听听。

小王:就说他们那前锋吧,你看着他那架势老是慢悠悠的,跟没事人一样,可谁知道他一接着球一下儿都跑没儿影儿啦。等到球都进来俺们都还某反应过来哩。这哥们曾经在往届比赛连续上演两场“帽子戏法”呀,兄弟!

小张:爷汰!那防他那人脑子得转哩快才中啊。

小王:肯定啦。就这都给人折腾得不中啦。快也不一定跟得上啊。那传球你眼看是朝前,脚尖一抹球往后跑了。出其不意啊。

小张:某事,你们好好研究研究他们那路数(3),想想招儿。咱理工校队也不是吃素的。个个十八般武艺,也都厉害着嘞。

小王:哎呀,咱跟人家实力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啊。俺们几个都想好了,尽力而为,踢不赢拉倒,就当学习经验了。

小张:嗯,有这心态都行。

“路数”的基本义为“途径;门路;路子、着数、底细”。“路数”一词最早是客家话,是武术招式、套路的总称。古时客家人尚武,常有摆擂台活动,胜者被拥戴。擂主功底扎实,武功高强,挑战者必须心中有数,找到破解对方的套路。在南阳方言中,“路数”(1)是“客套,客气”的意思,“路数”(2)(3)是“规矩,章法,套路”的意思。所以,小王所说的“踢球都不照路数”是“不遵循常规,不按常有的套路踢足球”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分析“路数”(2)(3)在此对话中的含义与应用。

如果想真正理解“路数”在此对话中的应用,就必须了解足球术语“帽子戏法”的内涵。在足球比赛中,“帽子戏法”指在一场比赛中,一名队员3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但不包括在决定比赛胜负的点球大战中的进球。由此可见,小王口中的这位前锋的球技非同一般。所以,两个足球队的竞技如同擂台上的比武,这无形当中就会将他的同乡小张长期记忆中的比武图示激活,进而说出“你们好好研究研究他们那路数(3),想想招儿。咱理工校队也不是吃素的。个个十八般武艺,也都厉害着嘞”。

我们不难发现足球竞技与擂台比武确有可比之处。在擂台比武中,擂主需要使用其擅长的武术套路,即路数,将擂台守住,而攻擂者则需要在比武之前就对擂主的武术套路有所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沉着应对,以有效破解擂主的套路招式。在足球竞技中,实力强的一方需使用其擅长的战术,以维护即将到来的冠军地位,而实力相对弱的一方则需在比赛之前就对强劲对手的惯用踢法加以研究,以期扭转局势,反败为胜。因此,作为目标域的足球比赛就与作为源域的打擂具有相同的逻辑关系系统。此外,在足球比赛输入空间中的认知对象与打擂输入空间中的认知对象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且在其逻辑关系结构中充当相同的作用。Fauconnier与Turner认为映射是不同空间中元素与关系的抽象对应。映射首先涉及目标域与源域之间共有的关系系统,其次则是目标域与源域中的认知对象在共有的关系结构基础上处于一一对应的关系,且发挥相同的作用。

由此,两个输入空间便形成了:打擂空间(输入空间1)与足球比赛空间(输入空间2)。输入空间1的组织框架为“比武”框架,其包含的元素有“擂主,打擂,打擂人,守擂成功或失败”;输入空间2的组织框架为“足球比赛”框架,其包含的元素有“足球队1,足球比赛,理工校队,足球队1或理工校队胜出”。类属空间包含“施与人,行为,受动者,结果”,是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及两个空间向合成空间的选择性投射的基础。在以上两个输入空间中,元素“足球队1”与“擂主”相对应,“足球比赛”与“打擂”相对应,“理工校队”与“打擂人”相对应,“足球队1或理工校队胜出”与“守擂成功或失败”相对应。

通过组合,这种相对应的关系生成,由此,“路数”的概念合成的第一阶段完成。与此同时,“足球比赛”框架与“比武”框架将激活对话者脑中的长期记忆,并启发他们联想出在这两个框架中经常出现的人与经常发生的事件,这也是概念组合中完善这一步骤的重要一环。

被激活的长期记忆包括对话中的“路数”发生在“比武”或“足球比赛”场合中,该背景知识连同两个输入空间中部分元素及结构向合成空间的投射即为完善。扩展这一认知过程是在合成空间中运作的,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投射产生了一个新的层创结构:理工校队的足球队员们要像攻擂者研究擂主的武术套路那样仔细研究对方的踢球方式,以赢得比赛。整个认知整合运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输入空间1:打擂空间

输入空间2:足球比赛空间

四、结语

依据概念整合理论,本项目从全新的视角对南阳方言的部分典型用法进行了认知解读,我们发现该理论对南阳方言具有很强的阐释力。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源域和目标域是组成隐喻结构的两个主要成分。作为目标域的方言语境运用具有多重属性,当南阳方言使用者熟知源域属性,即这些词语的基本意义后,必须认知目标域的属性,即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在经过组合这一认知过程后,源域和与目标域的属性及储存在南阳方言使用者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同时被激活,该背景知识连同两个输入空间中部分元素及结构向合成空间的投射即为完善。选择性投射与映射以相似性特征为基础,相似性概念的提取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概念成功提取之后,对话者为了表达其真实意图,目标域中特定属性的选择便成为其主要的着手点。不可否认,特定属性的选择会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是指认知主体根据对当前物理环境的模式识别,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运用已有的图式结构中的知识形成语境假设的过程,由此可见,合成空间中的扩展这一认知过程才能实现,并形成相应的层创结构。与此同时,合成空间与整个整合认知网络保持概念的连接。基于以上论述,南阳方言的认知解读过程可以概述为:南阳方言对话者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通过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与相似性概念的提取,经过组合、完善与扩展三个认知整合过程,从而实现认知语境的建构与目标域特定属性的选择,最终形成概念假设,实现语言意义的交流。

摘要:南阳地处华中与南楚交界,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故其方言富含浓郁的荆楚风味与鲜活的儒学色彩。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探讨南阳方言中“路数”一词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南阳方言,路数

参考文献

[1]陈盈盈,李天贤,周京励.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语文研究),2013(07).

[2]王红孝.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J].长安大学学报,2009(3):101-104.

[3]王红梅,董桂荣.概念整合理论与习语的理解[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3).

[4]汪少华,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1(04).

[5]周红.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看东北方言整的语义阐释[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张克宣,潘少甫,冯刚毅,王拥军.咱嘞河南话[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

[7]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概念整合视角下车贴语的意义构建 篇11

关键词:车贴语;概念整合理论;意义构建

一、研究背景

目前对车贴语的分析研究不多,且多集中于车贴语的语言特点和分类、语用、社会文化或传统的修辞学领域等静态模式方面,而从认知角度对车贴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动态认知机制的解读则鲜有研究。冉启斌在其《你会选择哪种车贴语》一文中将车贴语进行了分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分类标准。将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中的合作原则和车贴语相结合的研究是语用学中最常见的。岑群霞(2011)在《个性车贴的语用学解读》中详细阐述了车贴语的语用原则。马树辰(2011)从模因论的视角阐释了其形成原因。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张辉(2003)在其专著《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中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汉语熟语意义常规化的心理表征及其母后认知和意义构建。沈家煊教授2006年在复旦大学作出报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将汉语事实和汉语研究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而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增补了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事实的解释力。王正元教授在2009年著书《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系统地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成果。前人们的研究为概念整合理论作为意义构建1的新视角和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础。

二、概念整合理论

传统组合论认为语句之意义等于其组成部分之和,但认知科学对其进行了批判,提出它们在建成更大单位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新创信息,这一整合过程相当于“化学变化”,其产生了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后,Fauconnier为解释新概念产生之根源,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重点研究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的相互映射和整合。概括地说,概念整合就是将不同输入信息进行映射和吸纳,最后整合产生层创结构。

Fauconnier和Turner(2002)提出了四空间论:类属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合成空间。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对应连接起来。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合成空间是通过对两个输入空间的各元素“组合”、“完善”、“扩展”建立起的新创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共有四种网络模型:简单型、镜像性、单域型、双域型。

简单型网络模型是最基础的模型,输入空间1提供特定组织和框架,另一输入空间则提供填充元素,在背景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整合,产生具有新意义的层创结构,而且这一新结构不在其输入空间中单独显现。镜像型模型与简单型不同,其四个空间共有相同的结构框架,各元素可以像照镜子一样对应。单域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具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其进行竞争最终只有一个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双域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也各自拥有不同的组织框架,但其合成空间同时吸取其二者的部分结构进行延伸。

三、车贴语实例分析

(一)我是盲人(简单型整合网络模型)

盲人的字面意思是眼睛患有疾病或受到伤害,致使双目或单目失明的人。在简单概念整合模型中,存在的类属空间则为行动者(司机)和行动(开车)。两个输入空间,其一提供认知框架。在这则车贴语中即为视力有障碍的人,他们在生活中看不到周围事物的存在或改变,弄不清方向,对周围的刺激反应迟缓或作出错误的应对。另一空间则是元素即价值的填充,无结构。完善背景知识,驾驶肯定不是盲人能驾驭的,既然司机自比为盲人,即是对自己在驾驶过程中对周围车辆行驶或障碍物可能作出错误的估算或反应的一种夸大的修辞,是自我贬低。将元素填入进框架,结合知识经验,运用概念合成,人们才从“我是盲人”的小句中得出整合空间里的“司机眼力劲和车技不太好,请注意避让”的新创意义。

(二)此车曾经上过树(镜像型整合网络模型)

“此车曾经上过树”从传统句子意义解释是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车子不可能爬上树,既然出现了这样的用法,我们就要从别的思路去探讨其背后的隐含意义。此句的意义构建生成涉及两个输入空间和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它们共享一个框架“开车”。然而输入空间1为碰撞开车的认知域,其元素分别为“司机”、“轮胎”、“车技”、“树”、“开车经历”等等,输入空间2则为规矩开车的认知域,包含“司机”、“轮胎”、“车技”、“路”、“开车经历”等元素,类属空间包括“行动者”、“施受者”、“行为”、“行为地点”、“行为经历”等。根据其相同的结构,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选择性地相对应映射到合成空间,正常行驶的车辆应该是行驶在路上的,而可能车主因为车技不娴熟等的原因发生了碰撞,致使车辆与树有了亲密接触,从而可以得到这样的整合信息“司机的驾驶技术不行还有碰撞经历,请注意保持车距”。

(三)别吻我(单域型整合网络模型)

吻本是爱人间的亲昵举动,相爱的人亲密相拥相吻本是及其美好浪漫的举动,而这的前缀“别”是一种明令禁止,简单直接地表示了拒绝的含义。在此车贴语中,输入空间1中存在吻的认知域,即其元素为“两个人”、“接触”、“环境”等,输入空间2则为摩擦的认知域,其元素分别为“两辆车”、“摩擦”、“环境”等,类属空间则为“行为双方”、“行为”、“行为地点”等。吻的认知域成为了整合空间的框架,在人们的认知中,吻是发生在私密环境下爱人的表达爱意的方式,而将场景和动作者换成公众场合—马路和陌生对象—车时,是不被接受的。因此,新的概念即层创意义“别来碰我,离我远点”由此而生。这样的表达也比直接标注“别碰我”更让人容易接受。

(四)大龄剩女,追我必嫁(双域型整合网络模型)

年纪已经错过了最佳婚育的时期还孤身一人的女子,一旦有人追求便心存嫁娶之心。将字面意思如此的句子用作车贴语时我们可以从双域整合模型对其进行意义解剖构建。首先是输入空间。其一是女子遇追便嫁的认知域,包括“女子”、“男子”、“示爱追求”、“嫁人”等元素,其二是车子的追逐的认知域,包括“车1”、“车2”、“追尾”、“负责”等元素。类属空间则为“行动者”、“施受者”、“行动”、“行为结果”等共享特征,激发背景知识来完善整合意义重构,只要你有追求表现,我便嫁你让你负责。因此,可以将此车贴语的真实意义解读为:别碰我,碰了你就要负责。这样的调侃味十足的车贴语别有一番风味给生活多添了一丝趣味。

四、结语

车贴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在欣赏其表面文字之运用巧妙之后,用概念整合理论将其背后隐藏之意义进行动态构建,以求达到更深入的解读和欣赏。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Cognitive Science.1998.

[2]Fauconnier,G.&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2002.

[3]岑群霞.个性车贴语的语用学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06):78-83.

[4]马树辰.模因论视角下的车贴语文化成因阐释[J].场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79-180.

[5]冉启斌.你会选择哪种车贴语[J].语文建设,2011(1):43.

[6]沈家煊.概念整合和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5):1-4.

[7]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从转喻和概念整合看科普文章 篇12

本文仅对分析本篇章所用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做简要综述,对各个理论的具体分类不一一展开阐述。对于本文所用到的各个具体概念,会在后面的篇章分析中详细说明。

(一 )转喻 (Metonymy)

转喻具有指示功能,用一物指示另一物。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从本质上是认知的,也是基于体验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部分—整体 (Part-Whole): (1) 事物与部分之间 ; (2) 标量转喻;(3)成分转喻;(4)事件转喻;(5)范畴—成员转喻;(6)范畴—特征转喻;(7)缩减转喻。

2.部分—部分 (Part-Part):(1)行为转喻 ;(2)感知转喻 :感知者—感受物;(3)生产转喻;(4)控制转喻;(5)所属转喻;(6)容器转喻;(7)地点转喻;(8)因果转喻。

(二 )概念整合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概念整合 (或概念融合) 理论至少涉及四个心理空间(Mental Space), 两个输入 空间 (Input Space), 一个类属 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整合空间 (Blended Space)。“认知主体有选择的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信息进行匹配并映射入融合空间;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信息”;“整合空间将 整个事件 整合成一 个更为复 杂的事件 ” ( 王寅 ,2006)。

(一 )转喻

1.Google在 “云 ”上 有优势 ,但在 “端 ”上处于下风 。

“云指代‘电脑云’的技术”。

“端指代客户端的技术”。

二者都是容器转喻,容器指代容器里的东西。在语篇前文介绍了“云”和“端”的概念后,这里直接用这个两个概念指代它们分别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更显得语篇前后连贯,读起来也亲切自然。

2.要么耗费巨资购买计算资源 ,用过一次就闲置起来 。

“计算能力指代计算机”。 容器转喻 ,容器里的东西指代容器。

这里,计算机被当做一个容器,计算能力,是包含在计算机这个容器里的。结合语篇上下文,这里说的是,要完成这项巨大的计算任务,可以花巨资买高级的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资源,但用过一次之后,这计算资源就闲置了。

类似的转喻举例:“刚去珠江路买了几个游戏”,其实是指买了几个光盘,光盘里有游戏程序。也是以容器里的东西指代容器。

3.公司的创始人沃森说过 :这世界上只需要5台电脑就够了。

“电脑指代电脑云”。部分整体转喻。

沃森的预言里,其实是说,世界上只需要5片“电脑云”就行了。鉴于当时“云计算”的概念还未成熟,所以,他只用“电脑”这一组成“电脑云”的部分,指代“电脑云”。

4.然而从市场的角度看 。

“市场指代参与者”。 地点转喻 ,活动地点指代活动参与者。

这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仅用一个“市场”,指代市场中包含着的参与者,竞争者,消费者,市场规则,等等。既简洁,又全面。

(二 )概念整合

1.云计算 :一片“电脑云”里的浪漫。

类属空间:人、云、行为、心情。

输入空间1:人、电脑云、使用、方便、轻松、快捷。

输入空间2:人、风、景云、欣赏、赏心悦目、浪漫。

整合空间:人使用、电脑云、赏心悦目、浪漫。

人们大都把科学技术当做一门枯燥的学问看待, 实在想不出它能和“浪漫”这个概念有什么关系。不过我们通过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1)“电脑云”里有一个“云”字 ,“云”与“浪漫”是很有关联的。 “云”和“浪漫”共同激活了一个心理空间,也就是输入空间2。“云”是飘逸的 ,美丽的 ,经常出现在表现浪漫、愉快心情的诗歌、文字、电影电视镜头中。人的认知系统里存有这样一种体验,“云”是一种风景,当仰望蓝天,欣赏白云朵朵的时候,定是赏心悦目,心生浪漫的。

(2)在输入空间1中 ,电脑云是一种高端的科学技术 ,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人们使用电脑云的时候,享受到的是方便、轻松、快捷。

(3)类属空间中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共同的信息 ,第一个便是“云”,将“电脑云”与用以观赏的“风景云”联系起来;再就是“人”,“人”与这两种“云”之间的行为联系起来,一个是“使用电脑云”,一个是“欣赏风景云”;最后是两种行为都能给人带来一种心情体验。

(4)通过类属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联系 ,在整合空间中新创了一种感受,就是人在使用电脑云的时候,心情愉悦,乃至产生了浪漫的感觉。

2.自 由 、平等 ,这些互联网时代最基本的精神 , 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类属空间:群体、优良特征。

输入空间1: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

输入空间2:计算机网络、方便、快捷、信息分享、资源共享。

整合空间:人、在计算机网络里享受、自由、平等、(博爱)。

(1)输入空间1中是人们所熟知的 , 人类社会所尊奉的三种精神,自由,平等,博爱。输入空间2中恰恰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所拥有的特点:方便,快捷,信息分享,计算资源共享。

(2 ) 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共同点由类属空间联系起来 , 即“群体拥有优良特征”。 人类社会的三种精神 ,正好又与计算机网络世界的特点相类似。

(3) 整合空间新创出来的心理空间便是 , 在“云计算” 时代,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方便快捷地共享着计算资源,就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一样。

3.曾 经有人说 ,到了云计算时代 , 世界上只需 5 片 电脑云就够了:微软,Google,IBM,SUN,Amazon,各撑一片(电脑云)。

类属空间:某重要人物、维持、某种重要状态。

输入空间1:IT公司、经营、各自的电脑云。

输入空间2:巨人、撑起、一片天。

整合空间:IT巨头、撑起、一片片电脑云、意义重大。

(1)先看输入空间2,一般提到“撑起一片”,就会激起人们认知系统里的“撑起一片天”这个概念。表示有能力,有力量的人,如传说中的盘古,肩负着巨大任务,为其他人提供支持,提供保障。

(2)输入空间1中 ,这5家IT公司 ,各自建立起 ,并经营各自的“电脑云”系统。

(3)类属空间联系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点 , 即 : 某重要人物,以自身的能力,维持着某种重要状态。

(4)整合空间中 ,5家IT公司 ,即5个“IT巨头”,各撑起一片重要的电脑云,维持着整个“云计算”时代的计算资源。

(三 )其他概念隐喻 、转喻等举例

本语篇中, 也包含其他一些常见的概念隐喻、转喻等现象,如:

1.在最近的几年里 。 结构性隐喻 。 “时间 是 空间 ”。

2.这 项工作只有两条路可走 。 结构性隐喻 。 “工作 是 旅程”。

3.早 在60多 年前 ,他就看出了云计算 。 结构性隐喻 。 “预测是 观看”。

4.国内著名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宣布 。 所 属转喻 。 “公司指代 经营者”。

摘要:科普文章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科学道理呈现给普通大众的文章。本文以科学松鼠会中的《云计算:一片“电脑云”里的浪漫》一文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通过转喻、概念整合等工具,分析了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原因,旨在推广这种“科学松鼠会”式的写作方法,让科学道理与人民大众走得更近。

上一篇:以情育德下一篇:学生体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