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

2024-07-06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通用3篇)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 篇1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

概念整合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比喻的语义结构与其句法形式之间的`联系,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观察:本体与喻体的映射关系经过整合如何在比喻的句法形式中获得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解释比喻的句法形式及其同一性梯度.

作 者:缪俊 Miu Ju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62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年,卷(期):“”(1)分类号:H1关键词:概念整合 映射关系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 篇2

关键词:唐代爱情诗,概念整合理论,翻译认知过程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 唐诗的译介活动由来已久。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承载着古老中国文化的精髓, 是诗中圣品。“诗圣”、“诗仙”的美誉也只有唐人李白与杜甫才能博得。该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 浅析唐诗中爱情诗的英译。近年来, 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例如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与哲学中的阐释学相结合, 与文学中的接受美学相结合, 或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心理学领域近年来重要成果之一。该理论是在心智空间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 对语言与文化具有很强大的阐释力。人类的认知过程, 具体而言包含四个认知空间, 它们分别是:输入空间1, 输入空间2, 类属空间以及整合空间。译者作为整个认知活动的中心, 既要理解原语文本与文化, 又要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制约, 故而在整合概念时, 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转达, 还要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译入语的文化。

1 概念整合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建构的“小概念包” (Fauconnier 1994:13) 。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 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 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输入空间1或称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2或称目标心理空间、整合空间等四个空间。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 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 规定核心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当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 通过“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以及“整合空间”4个空间彼此映射链接, 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李福印2008:174) 。

王斌对于概念整合与翻译有十分透彻的阐述:“源语文本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一个输入空间 (InputⅠ) , 译语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 (InputⅡ) , 它们共同投射至第三空间:交织空间 (blending space) 。在同类空间 (generic space) 的制约下形成自己的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产生新的表达形式 (译文文本) 。” (王斌, 2001) 将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活动, 就形成了与之前的四个心理空间相对应的翻译认知整合模型:源语文本空间 (输入空间1) 、目的语空间 (输入空间2) 、类属空间以及译文空间 (整合空间) 。如下图所示:

以上对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运用于翻译过程的认知做了简要的概述。类属空间 (译者空间) , 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空间。因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是原文本的读者, 同时也是目的语文本的创造者。以下我们将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来解读唐诗中爱情诗的翻译。

2 唐诗中爱情诗的翻译

唐诗以丰富的意象著称, 诗人或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或借物咏怀, 借物抒情, 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诗歌的英译活动也由来已久, 唐诗更是备受译者们的青睐。首先, 诗歌本身是十分优秀的文体, 能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其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时期, 故而培育出的精神文化也是精品中的精品, 唐诗无疑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 故而中国译者将其译介出去, 同时外国译者希望将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到本国, 丰富本国的文化。唐诗按其思想内容分, 种类繁多, 每一类诗歌都如天上的繁星耀眼明亮, 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是爱情诗。爱情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 自是唐诗中的圣品。古人的感情表达含蓄而又朦胧, 这为现代译者的翻译又加上了一层难度, 以下我们来看看译者是如何巧夺天工将唐诗中的爱情诗译为英文诗歌的。

王正元在《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指出:“诗歌文本只有在被实质解读时才有生命力。因此, 诗歌是为解读而存在的, 而且解读总是要比诗歌文本形态更丰富, 这‘丰富’就是诗歌形态即文本留给了读者‘虚空维度’。这个‘虚空维度’就是概念空间, 需要读者调动起体验的、记忆的、知识的、范畴的等相关对应物去将‘虚空维度’填充, 这‘填充’中也就包括诗歌‘新创意义’的产生, 这样诗歌分析理论中的‘兴’、‘比’、‘借代’等修辞学的概念在心智空间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内才能明朗化。” (王正元, 2009:153)

以下选取的四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的诗歌, 因为其具有代表性。它们分别是:《闺怨》、《竹枝词》以及《怨情》。

例一: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

by许渊冲

Nothing in her boudoir bring sorrow to the bride,

She mounts the tower, gaily dressed on a spring day,

Suddenly seeing the green willow by the roadside,

She sighs for her husband seeking fame far away.

(唐正秋2006:79)

《闺怨》中的意象十分丰富, 诗人三两句便将一个少妇哀怨情态勾勒了出来。一位不知愁为何物的少妇在春日里盛装打扮, 登上翠楼。忽然看见路边的杨柳青青, 春意萌动, 想起了在外服兵役的夫君, 悔恨之情油然而生。译诗从标题到诗歌完结, 是完整的一幅画。首先“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便点明这首诗抒发了一位新婚不久的少妇的哀愁之情。译文第一句保留了原诗的意象, 紧贴原文。译文后半句是全诗的诗眼, 经过前面的铺垫之后, 少妇的感情很自然地从“不知愁”转到了“悔”。我们来看看许渊冲先生是如何在译诗中再创造的。

原诗“悔教夫婿觅封侯”包含的单个意象有“悔”、“教”、“夫婿”、“觅封侯”。在译者空间中, 诗的标题便已经将少妇的怨用“sorrow”一词表达了出来, 故而用了具体的“sigh”叹息来具体进一步具体化“sorrow”, 这就将“怨”自己的成分充分表现了出来, 通过读者自己理解出“悔” (regret) 这一层意思。读者没有具体的译出“觅封侯”, 而是将其抽象化“追求事业”, 这样的处理更容易引起英语读者的共鸣。如果直接译出这层意思, 现代英语读者不容易产生共鸣。因为现代的兵役制度是三年就能退役, 而唐朝却不然, 一旦参军便要服兵役到60岁。再者, 将“悔”的原因模糊化, 反而让读者有更多的余地来填补自己对外出拼搏的配偶的思念之情。这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最后的目的语空间整合出了:女子叹息让自己的丈夫去很远的地方追求名望。

刘禹锡最有名的绝句是《竹枝词》。这组诗是其被贬巴蜀期间, 结合当地的歌谣的元素所作。《竹枝词二首·其一》是一首爱情诗。诗歌表达了一位少女对一个青年的爱慕之情, 但奈何少女不知青年对自己是否有情, 所以心思百转千回, 最后一句诗道出了少女心中的疑问:到底歌声是有情还是无情。这句“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脍炙人口, 堪称千古绝唱。

例二: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By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glides along,

And from the water floats my swain’s love-song.

In the west it rains, in the east shines the Sun,

Is it a fickle, or a constant one?

(马红军, 2000:165)

卢炳群对汉语以及英语的双关给出了定义:汉语中的双关语是利用一个词语的多重汉译同时关顾两种不同事物, 引起联想的修辞方式。汉语中的双关语粗略地可以分为三类: (1) 音相似或相同形、义不同; (2) 音、形相似或相同而义不同; (3) 音、形、义都相似或相同。英语中的双关是利用词或词组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含义或不同用法, 造成幽默的效果;或利用同音、近音而不同义的词语达到上诉目的之修辞方式。 (卢炳群, 2003:147) 诗中的“晴”通“情”是双关中的第二种, 即音、形相似或相同而义不同。

本诗的诗眼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将女子矛盾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晴”不仅仅指天气, 更指“情”, 是一个绝妙的双关。在译为英语时, 如何处理这个双关成了译这首诗的关键。马红军将其译为“Is it a fickle, or a constant one?”“fickle”与“constant”互为反义, 而原诗的“有晴”与“无晴”也互为反义。更妙的是, 原诗的“晴”通“情”, 译文的“fickle”与“constant”是形容词, 既能形容天气, 也能形容感情。如此这般的译诗, 可谓得来“泣鬼神”。

以下是通过整合空间对其进行的分析。

如上图所示, 两个输入空间具有类属的关系, 源语空间输入一个双关, 译者空间也解读出一个相对应的双关。两者都道出了“情”, 但是两者的情仍有区别。原诗中女子并不肯定男子是否对自己有情, 而译诗中为了传达“情”与“天气”这两层双关意思, 将原诗的意思进行了改造:女子知道男子对自己有情 (在诗中将“郎”译为了“swain”) , 但是不知男子对自己能否长情, 能否长相厮守。最后整合出的目的语是:你对我的感情是长久的还是易变的?天气是稳定的还是阴晴不定的?这样的整合在原诗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诗中的双关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译者围绕其进行的创造完美地再现了双关, 这将唐诗的魅力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那只能取鱼而舍熊掌了。译者是取了唐诗中千古传唱的“晴”这一“熊掌”, 而对原诗的意思这一“鱼”适当地进行了舍弃。

例三: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The Night of Sorrow

S.Obata

A lovely woman rolls up

The delicate bamboo blind.

She sits deep within,

Twitching her moth eyebrows.

Who may it be

That grieves her heart?

On her face one sees

Only the wet traces of tears.

(唐正秋2006:61)

《怨情》描写的是一位弃妇的怨情诗。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第二句诗的后半句是设问句。卢炳群对英汉互译中的设问也有所研究:“设问, 是利用句法结构的一种修辞手法。设问的目的不是求答案, 恰恰相反, 作者心中早有答案。汉语中的设问共分为两类, 一是为了提醒下文而问, 称为提问, 必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是为了激发本意而问的, 称为激问, 必有答案在它的反面。英语中的rhetorical question也是两者都有。” (卢炳群, 2003:160) 诗中的设问句“不知心恨谁?”, 答案也是显而易见:怨恨自己所爱非人, 亦怨恨抛弃自己的人。原诗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描述一位被抛弃的美人独坐垂泪, 眉头深锁的情状。最后一句道出了女子如此情状的缘由:心里恨着深爱的人。

“不知心恨谁?”有两层意思:其一, 女子心里怨恨抛弃自己的男子, 也许亦怨恨自己;其二,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不知道到底是谁。译者领会到了其中的意思, 并且将其译为了设问句。但是其中的“恨”却只有了一层意思:谁让女子伤心。另一层女子若有若无的对自己的“恨”没有考虑到。除了原诗的意思, 译者同时考虑到了原诗形式。《怨情》是五言绝句, 每行诗句5个字, 短小精悍。译者在处理过程中将“不知心恨谁?”一句话分为两诗行, 故而投射到最后的目的语空间中成为:那个人是谁/让她伤心?

3 小结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翻译的认知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四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 阐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过程。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过程的研究非传统的翻译理论可比, 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概念整合将原文本与译者的理解整合在一起, 最后有了译文。译者的理解不同, 译者对两种文化的熟悉度不同, 译者本身的素质不同, 最后的译文也就不同。其中无关对错, 译者的考量不同, 一千个读者, 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 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为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Fauconnier G.,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The Perseus Book Group, 2002.

[4]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 2001 (1) :18.

[5]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唐正秋.中国爱情诗精选[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7]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 篇3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英语俚语 动物词汇隐喻

一、引言

动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与人类的某些特征相似。因此,动物隐喻经常被人们使用。动物词汇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日常交流中。但由于对动物隐喻了解不足,经常会出现对有些句子不理解或者误解的现象。本文将以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词汇隐喻为例,探讨英语中使用动物隐喻现象,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工作原理。

二、文献综述

1.概念整合理论的概念界定。概念整合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由 Fauconnier 和 Turner 等人在 Lakoff 和 John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是对心智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始于不同认知域的两个输入空间,进而产生能够抽象概括出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这四个基本的心智空间是建立在类比、递归、知识框架、概念包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彼此映射链接,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2.有关隐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隐喻的发展与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其研究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隐喻”这个概念,将其视为一种修辞手法。随着语言学和认知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不单指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和行为。隐喻成为了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在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 Lakoff和 Johnson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将隐喻纳入了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重新考查和研究。此外,Gibbs, Fauconnier, Zoltán K?vecses, Ning Yu 等人,对概念隐喻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Fauconnier 通过对隐喻的再反思,对概念映射、概念整合等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从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下对动物词汇进行研究。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国内的认知语言学主要起步于80年代后期,但在这段时间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国内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石毓智、束定芳、林书武等人为代表,产生了一批隐喻理论研究的著书及论文。1996年后,概念隐喻的综述性文章逐渐增多,学者对于概念隐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研究逐渐深入。1996年,束定芳在《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首次对现代隐喻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1997年,林书武发表了《国外隐喻研究综述》。1998 年,束定芳发表文章《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将隐喻的研究引领到更深刻的层次。概念隐喻在理论上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在实践方面还有需要再加强。

三、浅析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隐喻

俚语能够生动地、形象地表达人类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英语日常交流中有很多俚语,其中许多与动物隐喻有关。本文将以最常用的与动物词汇隐喻有关的俚语,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方式。概念整合理论是基于类比、递归、知识框架、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它涉及四个心理空间的在线加工过程。这其中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1和Input Space2)、一个包含两个输入空间的抽象结构的普遍空间或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输入空间中元素组合、交互的合成空间(Blend Space)。

2.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隐喻。在英语俚语中,人们经常会说“every dog has his day”(人都有得意的时候),“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一个幸运儿),“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lost sheep”(误入歧途的人),take a pig to flute(赶鸭子上架),“beat a dead horse”(徒劳)等等。例如,当人们说:“Jack is a black sheep in his class”。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这个例子的话,首先确立输入空间的联系。一个输入空间是一只黑羊站立在一群白羊中;另一个输入空间是杰克在班级中。类属空间即他们与他们的同类格格不入或者对对同类有影响。合成空间合成之后,可以很快理解为杰克在他们班是害群之马。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人们对概念整合理论有了进一步了解。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认知事物和分析隐喻有很大的帮助,丰富了人们认知图式,增强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揭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在动词汇隐喻映射方式,将隐喻研究推向另一认知深度。

参考文献:

[1]孙毅,陈朗.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2]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9~12.

[3]黄华.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4]舒舟.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1).

上一篇:桂州腊夜原文及赏析下一篇:视觉算法工程师的主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