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

2024-10-08

概念整合理论(共12篇)

概念整合理论 篇1

本文将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相声进行分析,着重研究相声中引人发笑的地方——“包袱”,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对相声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为语言学的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一、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Integration Theory), 是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批判和发展。该理论解释的是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如何使用语用信息和背景知识以实现意义建构的。

关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定义,苏晓军、张爱玲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就是将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得到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1]这一定义是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再现,将概念形成过程的四个空间视为新意义形成的必需因素,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性,跨空间映射对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表征空间,一个是所指空间)进行交互映射,表征空间和所指空间的同一性在第四个空间整合而生成新创意义,从而完成概念整合的过程。

二、相声与相声中的“包袱”

相声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关于相声的分类,按表现形式的分类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按表现形式分为“单口”、“对口”和“群口”三种。“口”即指人,所以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的主要区别是表演人数的不同,单口相声的表演者只是一人,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表演,群口相声也叫多人相声,表演人数众多。

相声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即使没有特定音响或舞台的衬托也可以很好地完成。那么这也对相声的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声语言不仅要言简意赅,而且要满足表达要求和实际表现目的。

“包袱”就是相声里的笑料、噱头、引人发笑的地方。[2]相声演员在表演的过程就相当于将装包袱的过程——一个个的将笑料实现所需的东西装入包袱,而笑料实现目的的结果就是包袱散落一地的过程——包袱打开,观众豁然开朗,爆笑目的实现,相声寓意也得以引人深思。[3]所以,“包袱”装得好不好是相声表演得好不好的关键,装好“包袱”是体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和实现深刻寓意的重要手段。

三、概念整合理论与相声中的“包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相声片段《逗你玩》:

小偷:“咱们俩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宝宝:“逗你玩。”

小偷拿走了衣服,小宝大声地叫:“妈妈,他拿咱家褂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首先,妈妈嘱咐宝宝如果有人偷自家的衣服的话,就喊妈妈,这就相当于打开了包袱。之后,小偷告诉宝宝自己名字叫“逗你玩”就是“装入包袱”,接着妈妈问宝宝小偷的名字,妈妈误会宝宝就是“包袱”抖出的过程。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包袱”实现的三个过程—“开包袱”、“装包袱”和“抖包袱”,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实现过程基本相似。“开包袱”和“装包袱”就是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Ⅰ(“开包袱”)就是如果有人偷衣服,宝宝要告诉妈妈;输入空间Ⅱ(“装包袱”)就是宝宝看到有人偷衣服就叫妈妈,妈妈问是谁,宝宝就如实告诉了妈妈。而最后“抖包袱”就是两个输入空间在最后一个空间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两输入空间的冲突在整合空间进行融合创新,从而形成新创结构即新创意义。

四、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该理论为解释语言现象提供理据,特别是为日常使用语言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艺术 - 相声进行分析,认为概念整合的过程就是相声效果达到的过程,相声中“包袱”打开、装袋和抖出的过程和概念整合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为我们理解相声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促进了人类语言学的发展。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部分,为解释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相声“包袱”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声中“包袱”打开、装袋和抖出的过程和概念整合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相声,“包袱”

概念整合理论 篇2

论文摘要: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

1.引语

反语(irony)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达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揄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41-58)首次提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Searle(1979)以及Sperber和Wilson(1992)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verbalirony),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Roy(1978)、Holdcroft(1983)以及Haverkate(1990)则从纯语义学角度研究反语的语义特征。自Lakoff和Johnson(1980)、Gibbs和O’Brien(1991)以来,反语研究走向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反语的研究之路。

在国内,反语研究也经历了从以往常见的文学修辞研究走向语言学研究的类似过程。近年来,从心理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也已经并不鲜见。比较成熟的语言学研究有刘正光(2002)这一方面的综述;曾衍桃(2004)则从语言学和非语言学两大板块进行综述。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反映了近年该主题的研究取向,本文第二小节中提到的多位学者的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展示。反语的回应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及复合(或合成)空间理论最受关注。笔者在此专文中拟从心理空间理论的新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反语。

2.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历史发展

美国加州认知科学系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了影响重大的著作《心理空间》(MentalSpaces),心理空间理论成为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展现语言运作中认知因素的一个成功尝试。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Fauconnier,1996;1997;1998;etc)中,特别是在Fauconnier和MarkTurner(1998;2002)二人合作的著作中,Fauconnier和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创立并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在认知研究领域成功地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

2.1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初步雏形,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spaces)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心理空间理论运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和合成来具体分析语用现象的心理认知过程。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及空间里的分子及其关系。“虚拟的心理空间”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或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或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以与其它心理空间建立新的递增的语义关系,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因而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洞识的结果。

2.2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space)、输入空间I(inputspace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mentalspace)、输入空间II(inputspace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mentalspace)、整合空间(blending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的整合空间;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例如在“aisb”中,a、b分别属于不同域,在类属空间里为来自两空间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间表现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对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的选择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process),换言之,语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过程,就如a或者b出现在不同的域时,意义的整合就会变得不同。

这样,概念整合理论包含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层创结构和事件的整合。概念整合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1)构建过程(composition),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

总之,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3.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不仅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而且也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在修辞学领域里,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复杂的修辞、语用现象。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反语生成中,说话者出于考虑语法、语境和文化因素以及说话动机,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通过概念合成产生反语话语。在反语理解中,通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来组成心理空间。从同一概念域话语参与者建立起了不相容的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各种概念结构重组到合成空间,层创结构得以启用,从而获得对话语实时意义的动态的、完整的理解。

例1.Heisaswelcomeasastorm.他像暴风雨一样受欢迎。

在例1中,“he”是现实生活中的人,“storm”是自然界中的灾害现象,分别以不同域的两个对象的身份出现在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里。该例的类属空间里也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受人欢迎(welcome)。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下面的事实:暴风雨(storm)不“受人欢迎”。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得以启用,“he”像“storm”一样,都“不受人欢迎”。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Heisnotwelcom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他不得人心。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观点,通过与暴风雨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他不得人心”的看法,句子充满了揶揄的效果。

例2.Sheisasslenderinthemiddleasacowinthewaist.她腰细如牛。

在例2中,“she”是现实中的人,“cow”是自然界中的物,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这两个输入空间里分别出现两个属于不同域的对象。该例的类属空间里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苗条(slender),一个是“she...inthemiddle”,另一个是“acowinthewaist”。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母牛之腰(acowinthewaist)决不“苗条”。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启用后,“she”像“cow”一样,腰部均不“苗条”。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Sheisnotslenderinthemiddl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她腰粗如同母牛。如同例1,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态度,通过与牛相比,形象地描绘她的体态。这样运用反语,意重语轻,修辞效果明显。例3.一个人要去野餐,却下着大雨,于是他说:“Itisreallyafineday!”天气真是太好了!

例3的概念整合过程与例1和例2有所不同。前两例着重于反语的理解,例3却是关于反语的生成过程。在现实心理空间里,去野餐的计划因天气不好泡汤了,期望与现实造成了反差,形成了对立。计划者的想法仍流连于天气好能去野餐,这样在第2.2小节所述的“构建过程”中,由一个现实和一个虚拟的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在“完善过程”中,经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fine”的字面意思要相匹配,但是“fine”的字面意思和说话者语气在语境中形成冲突、对立,层创结构的内容矛盾不一。因而在“扩展过程”中,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时,所整合的心理空间否定了“fine”的字面意思,形成了反语,表达了说话者极其失望的情绪。

3.1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解释的意义

上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分析了三例不同类型的反语,概念整合理论都能比较具体地从反语的理解和生成过程解释反语的含义。因而笔者认为,在探索包括反语在内的复杂语言现象时,概念整合理论从意义的构建和信息的整合方面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途径。该途径将现实语境和说话者的动机因素等方面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从话语的命题内容及其声韵、词汇、句法乃至表达效果等各方面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话语理解的途径。简言之,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明显属于运用话语交际中的已知因素推理来求得可知结果,整个推理过程仍然是非论证性的、整体的(non-demonstrativeandglobal)中心思维过程。因而反语理解的核心过程为读者由于先后认知之间有反差而发现了话语中含有反语意思,但是反语生成的核心过程却为说话者的心理期待和现实的反差所造成。另外,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理解及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动态过程,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语境研究走向的必然性,但在同时,也反映了反语研究的复杂性。

4.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反语研究中,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高度抽象化的反语认知问题。但是由于反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来分析反语的命题内容特征,考察反语的生成条件和实现形式,以及描述反语接受的形式化过程等等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之“柴”为之助燃!

参考文献

概念整合理论在俄语笑话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概念整合;俄语笑话;应用

一、概念整合理论

1985年,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间”理论。之后他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并同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创立了概念整合理论。通常概念整合涉及四个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一般来说,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在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和细化这一动态自动的整合而产生了有逻辑性和感情色彩的层创结构,进而产生新意义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王正元指出在概念整合中,压缩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压缩”将各种重要关系压进网络空间才使整合得以进行。也就是说通过重要关系的压缩实现的整合。作为概念整合的产物,Fauconnier(1997)指出,层创结构通过组合、完善和拓展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产生。这样在合成空间中通过这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完成认知运行的过程。

二、概念整合理论與俄语笑话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很多语言现象都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其中就包括笑话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В 《Толковом словар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Ожегов С,Шведова Н ) очень маленький рассказ с забавным,смешным содержанием и неожиданным острым концом.在《在俄语详解词典》中(奥热科夫)笑话就是非常小的故事,通常有着有趣、滑稽的内容并且有意想不到的俏皮结局。

因此,我们可以将笑话理解为一种有趣并引人发笑的小故事。笑话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笑话,但是从概念整合角度来分析俄语笑话的文献目前还寥寥无几。本文要探讨概念整合理论是如何在俄语笑话中应用的。我们将笑话的内容分派到两个输入空间中,这两个输入空间通过映射会形成一些重要关系,而输入空间的信息会借助这些重要关系被压缩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和拓展得到层创结构,这个层创结构包含的内容正是笑话幽默效果的来源。

三、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以下这三个俄语笑话,来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在俄语笑话中的应用:

(一)Бактериолог и его жена 细菌学家和他的妻子

Бактериолог обращается к своей жене:细菌学家对他的妻子说:

--Дорогая,я приготовил большой сюрприз к твоему дню рождения.

—亲爱的,我为你的生日准备一个大大的惊喜。

--Как это прекрасно. А какой?—那太好了。什么样的惊喜?

--Я назвал вирус твоим именем.—我以你的名字给一个病毒命名了。

这个笑话的内容可以被分派到两个输入空间中。输入空间Ⅰ包含下 列的信息:细菌学家为妻子的生日准备了大大的惊喜,而输入空间Ⅱ包含的信息是:细菌学家以妻子的名字给一个病毒命名了。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关系是一种类似同一性的关系,这些输入空间的信息借助同一性的关系被压缩到合成空间,我们就得到了层创结构,这个层创结构的内容来自两个输入空间,而且在这个笑话中,这些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是不相容的,即细菌学家为妻子生日准备的惊喜与以妻子的名字给病毒命名是有些不相容的,因为细菌学家实际给妻子的这个惊喜并不一定是他妻子喜欢和想象中的惊喜。就是因为这个新结构中明显的不相容性凸显了笑话的笑点所在和幽默效果的来源。与此同时概念整合也遵循了开包原则,这使得我们对笑话发展的理解变成可能,并使我们在细菌学家的言语技巧中找到笑点所在,他的技巧在于,在揭示具体这个惊喜是什么之前,设置了一个悬念给大家留了一点儿遐想空间,让人们在有些心理落差的同时哈哈大笑。

(二)Что ближе 那个更近

На уроке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спрашивает: 老师在课堂上提问:

--Скажите,пожалуйста,что находится ближе:Африка или Луна?

—同学们请回答:非洲、月亮那个距离我们更近?

--Луна,--ответил ученик.—学生回答到:月亮。

--Луна? Почему ты так думаешь? —月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Потому что Луну мы видим,а не видим Африку.

—因为我们能看到月亮,然而我们却看不到非洲。

这个笑话由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组成,可以把学生和老师的话分别归类到两个输入空间中,分别是输入空间Ⅰ和输入空间Ⅱ。输入空间Ⅰ包含学生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理由,输入空间Ⅱ则包括老师提问的这个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些输入空间的信息通过空间关系压缩到合成空间,并形成了层创结构。同样,在这个笑话中,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是不相容的,老师提问的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是月球,接下来老师对此疑惑的问道:月球?并询问学生这样回答的理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回答和正确答案是不相容的。正是因为这个明显的不相容性,才突出了这个笑话的笑点。这则笑话的幽默来源于学生的答案(当然这个答案是有悖于常理的)以及学生这个回答的理由(学生的理由同样也是不合常理的并且出乎人的意料)。这个笑话的言语技巧在于:在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之前做了一些空间上的铺垫,这个学生的最后一句话虽然不符合常理却引人发笑。

(三)Умный врач聪明的医生

Пришёл к врачу один человек и говорит:有一个人来找医生并对医生说:

--Господин врач! У меня болит живот,полечи меня!

—医生先生!我肚子疼,给我治治吧!

-- А что ты вчера ел?--спрашивает врач. —医生问道:你昨天吃了什么?

--Зелёные фрукты!--отвечает больной. —病人答道:不熟的水果!

--Тогда вот тебе лекарство от глаз. —那么给你开些治眼病的药。

--Зачем же от глаз? —为什么是治眼病的药?

--А чтобы другой раз ты лучше смотрел,что ешь.

—为了你下次吃东西的时候看得清楚些。

这个笑话由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展开,因此构成了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Ⅰ:病人吃了不熟的水果导致肚子疼,而输入空间Ⅱ:医生经过问诊,为这个病人开了治眼病的药。这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通过因果关系压缩到合成空间:病人因为吃了不熟的水果肚子疼来找医生治肚子疼这是“因”,而这个医生经过诊断,奇葩地给这个肚子疼的病人开了治疗眼病的药这是“果”。虽然这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是因果关系,但是它们在合成空间里显然是不相容的。因为这一不相容性才点明了这个笑话的幽默来源。这则笑话的言语技巧在于:这个医生给肚子疼的病人开了治眼病的药时说的那句话—为了你下次吃东西的时候看得清楚些。这个回答是不符合常理的,并且这个透着荒唐令人发笑的回答对于那个病人来说可笑又有些可气,而这些信息都包含在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里。层创结构里面的內容正是本笑话的笑点所在。

四、结论

正如王正元教授所说的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概念整合是在语言表征形式幕后运作的,对于概念整合隐匿的复杂性我们不够敏感,概念整合是看不见的,它编导了无限概念意义的网络,产生了认知产品;概念整合如同树木后的森林;概念整合在人类的思维中、行为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由此我们看到概念整合理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虽然是抽象的并且是肉眼看不到的,但确实是实际存在的,并且这个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它有着非常强大的解释力。本论文通过分析这几个俄语笑话的意义构建过程,不难发现概念整合理论在其中的应用,一方面我们见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广泛的解释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俄语笑话。

注释:

王正元著.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P22

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New York 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http://www.slovopedia.com/4/192/640583.html,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Ожегов С, Шведова Н )

姜彦彬编注. 笑话与幽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P2

姜彦彬编注. 笑话与幽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P4

姜彦彬编注. 笑话与幽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P8

王正元著.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P16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New York 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http://www.slovopedia.com/4/192/640583.html,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Ожегов С,Шведова Н ).

[3]姜彦彬编注. 笑话与幽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4(第一版):2.

[4]姜彦彬编注. 笑话与幽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4(第一版):4.

[5]姜彦彬编注. 笑话与幽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4(第一版):8.

[6]王正元著.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6.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英语教学 篇4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等语言学家在心理空间与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1994年至今, 《心理空间》 (1994) 、《思维与语言的映射》 (1997) 、《我们思维的方式》 (2002) 概念整合 (2001) 等一系列著作及论文的问世, 揭示了语意建构的动态认知过程, , 如今概念整合已演进为话语理解与话语管理的综合性认知理论。概念整合涉及到多个心理空间 (输入空间以及跨空间映射与选择性投射等一套完整灵活的运作机制。话语的意义构建需要激活两个输入空间, 两者之间相互映射, 其共有的结构与信息被投射到类属空间当中, 在整合的过程中, 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有选择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 并在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与背景知识的作用下进行组合、匹配、与扩展, 进而形成层创结构, 如图1所示。

"整个概念整合的过程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 (尚新, p41) , 它动态的解释了大脑认知的过程以及语意的构建, 其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如:数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翻译、语言学、文学、音乐、等。

2 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研究与诸多领域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其研究范围已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作用下, 英语教学研究从外在的教学方法转向对学习者与教师心理认知、英语学习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这动态的揭示了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各方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进行交流, 即有效地使用英语,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在教学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2.1 概念整合与传统英语教学

传统英语教学中, 学生在考试压力之下倾向于应试型学习, 即:记忆、背诵与翻译, 而教师则习惯将翻译带入词汇、句法、段落的讲解中, 这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但往往会误导学生, 使他们认为只要多记单词与语法, 多背经典句式与文章即可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这种做法无异于将汉语与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画上了等号, 割裂了语言与认知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长此以往, 学生只关注英语语言表象而忽略其内在思维, 并习惯于以汉语思维操控英语语言, 英语学习也很难取得较大的进步。

以"entail"一词为例, 如果教师在讲解时直接将其与汉语解释相对等, 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entail"与汉语的"使…成为必然, 需要"相等同, 并对二者进行整合, 加之使用者对于具体场景的想象, 于是便有了如下例句:

1) His carelessness entails our failure.他的疏忽大意使我们的失败成为必然。

2) I entail more time to finish the task.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3) Every child entails their parents’concern.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爱。

从汉语角度出发, 这些句子所表达的语意毫无争议, 语法上也没有错误, 但其语用却都背离了"entail"一词源本所体现的概念, 使之成为典型的中式英语。

如前所述, 语言使用不仅要符合语法习惯, 更要体现出其内在的认知思维。"entail"一词绝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汉语的"使…成为必然, 需要", 在英式思维当中其对应语意为"to involve something that cann’t be avoided", 作为及物动词其语用结构为:A entails B, 以及Something is entailed on Sb。将二者整合在一起便有了这样一种认知, 即:B对于A而言是必然的或不可避免的, 以及某物必然为某人所有。以下例句充分说明了此词的用法:

1) "This job entails a lot of hard work."

2) "The house and estate are entailed on the eldest daughter."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urth edition, p480)

3) "…in this sense I see that love entails an acceptance of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mpact my way of being has on you." (A Comprehensive Course, p222) 。

4) "Knowledge entails absolute certainty." (Certainty, a refutation of skepticism, p134)

对比以上所列的两组例句, 不难看出语言的正确使用离不开其背后英式思维的操控, 而传统英语教学将二者割裂开来, 使学生无法透过语言现象看到本质, 对于学过的内容可以牢记于心, 但不会创造性地使用。

2.2 概念整合下的英语教学

在概念整合理论看来, 语意构建的核心为在于大脑的识别, 整合以及想象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imagination) (The Way We Think, p6)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与表现, 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自然需要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思维, 看到语意的构建, 只有掌握了深层结构才能根据句法、语意、场景、等因素准确恰当的使用语言。传统语法加翻译的教学方法弱化了语言背后的思维, 使英语语言使用受制于汉语语言认知, 正如David Numan在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语法加翻译的课堂中, 学生学习英语多年, 但他们依然无法有效的使用语言 (p70)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关照下, 英语教学中心在于使学生关注语意如何构建, 在不断丰富其英式认知思维的基础上, 使其主动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非机械地重复课本中的内容。

教学中,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解与重构, 宜于学生看到语言背后认知思维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语言的操纵力, 使他们能够对不同概念进行整合以顺应英语语用习惯。以词汇为例,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词汇概念及语用结构, 使作为第一输入域的词汇概念与与第二输入域中的语用结构相互映射, 在此基础上, 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中, 并在相关知识与个人想象力的作用下通过组合、匹配、扩展进而形成层创结构, 以达到词汇的灵活使用。以"cover"一词为例, 作为动词其汉语解释在牛津词典中多达12条, 作为名词有13条解释, 如果将其逐一讲解反而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记忆压力, 在实际应用中, 他们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如果教师在讲解时引导学生构建相应输入域, 在输入域Ⅰ中构建该词所体现的认知思维, 如:作为动词表示覆盖于被覆盖的概念, 在输入域Ⅱ中存储语用结构, 如:A covers B, 两个输入域之间相互影射, 在整合的过程中, 输入域Ⅰ中的"覆盖于被覆盖/相互吻合"的思维认知以及输入域Ⅱ"A covers B"语用结构被投射到整合空间中, 并且在具体语境与语言使用者背景知识的作用下, 经过组合, 匹配和扩展, 从而形成各种表达形式, 例如:

1) His business covered a wide range.

2) The mountain covered thousands of miles.

3) Her beauty never covers her flaw in nature.

4) The heavy snow had covered all the streets for a whole month.

5) He has no time to cover your paper.

6) The document doesn't cover much truth.

7) The sum of money can hardly cover the enormous expenditure.

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注重语言概念的灌输而非直接翻译式教学, 这有助于学生构建英式思维。在语意构建中, 我们的想象力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正如Faucinnier及Turner指出的: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cannot account for meaning and its development without the third I of the human mind-imagination.Even in the absence of external stimulus, the brain can run imaginative simulation.Some of these are obvious:fictional stories, what-if scenarios, dreams, erotic fantasies.But the imaginative processes we detect in these seemingly exceptional cases are in fact always at work in even the simplest construction of meaning.The product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are always imaginative and creative. (The Way We Think, p6)

语意是具有想象力的, 其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特点, 因此, 要想很好的习得一门外语就应了解最能体现这个民族思维与文化的语言表达, 即:谚语、习语、比喻、象征、幽默、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了语言的修饰力, 也强化了他们的英语思维与文化意识。

教学中, 学生作为中心, 其主要任务绝非大量记忆英文单词与篇章, 而应积极构建英式思维, 不断更新与扩充自身语言与社会认知, 并在实践练习中检验学习成效, 学习若独立于认知与理解, 那么习得的语言将违背语言的本质特征, 即:能产性与创造性, 此时人脑与电脑就无很大区别, 因为二者同处于机械性输入与输出的状态, 弱化了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 通过汉英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目的语的特点以及自身不足, 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对外来信息进行分类、选择、储存与加工, 这样就避免了填压式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在不断构建目的语认知同时, 学生应关注自身英语学习过程, 发现自身认知产生的变化, 即使调整学习策略, 加强语言学习能力、创造力及判断力, 将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灵活应用于具体场景。

3 结束语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作用下, 英语教学可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语意建构过程, 期间塑造英式认知思维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思维决定着语言, 语言体现着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这些操控语言输出的内容, 而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应关注自身认知及思维在学习中发生的变化, 在学习各种语句表达的同时, 深入了解语言所体现的认知, 动态地摄入语意构建, 从而脱离机械式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David 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Fauconnier G,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 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3]Peter R.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房红梅, 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4) .

[5]尚新.概念整合与英语完成进行结构语法意义的创生[J].外语研究, 2008 (1) .

[6]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概念整合理论 篇5

委婉语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法,它以间接,含蓄,愉悦的说法代替直截了当,令人不悦的说法从而调节了人际关系使交际顺畅.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新的语义建构的认知理论.本文尝试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对委婉语的意义进行认知阐释,探索人类使用委婉语时的认知活动.

作 者:李松 孙承荣 作者单位:李松(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孙承荣(中国石油大学,山东,青岛,266555)

概念整合理论 篇6

关键词:弗罗斯特诗歌 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 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 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

一、引言

概念整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生成的一种认知理论。美国语言学家吉尔斯·福康涅和马克·特纳是此理论的创始人。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此理论至少涉及四个抽象心理空间:类属空间、输入空间一(或称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二(或称目标心理空间)以及合成空间。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和投射进行对应连接。输入空间为其他空间提供成分和关系,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结构对应关系;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结构,同时又与输入空间之间存在映射关系;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和结构选择性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整合操作形成层创结构。

吉尔斯·福康涅和马克·特纳从心理空间组织框架的角度将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分为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吉尔斯·福康涅和马克·特纳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生存的必由之路。通过概念整合,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因此,本文拟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对弗罗斯特诗歌进行不同类型的概念整合模式分析,从深层次解读弗罗斯特诗作背后所蕴含的深邃主题。

二、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下的弗罗斯特诗歌

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一般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包含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信息的类属空间。在框架网络中,所有空间共享一个内容丰富的事件框架,如诗歌《不完全在场》:

我转身对上帝讲

人世间如何绝望;

可我发现糟糕透了,

原来上帝不在场。

上帝转身对我讲

(请诸位莫要发笑);

上帝发现我不在场——

至少不完全在场。[1]

此诗是一首由两个诗节组成的短诗。两个诗节分别构成了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上帝不在场”和输入空间“‘我不在场”。“上帝不在场”输入空间的元素是“我”对上帝倾诉及其相关元素;而“‘我不在场”输入空间的元素则是上帝对“我”布道及其相关元素。两个输入空间里的元素“我转身对上帝讲”与“上帝转身对我讲”“上帝不在场”与“我不在场”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轮廓结构——“不在场”。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我转身对上帝讲”“上帝不在场”“上帝转身对我讲”和“我不在场”被选择性投射进入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里,通过组合得到的层创结构是“‘我和上帝交流上帝不在场,上帝和‘我交流‘我亦不在场”;通过完善得到的层创结构是“‘我和上帝互不在场的交流实际上是无效性交流的体现”;通过扩展得到的层创结构是:“缺席的上帝和心不在焉的‘我体现了人与上帝沟通的无效性,人类所谓的虔诚信仰被嘲讽。”这也是诗歌的深邃主题所在。不可否认,在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的解构下,弗罗斯特诗歌的深邃主题被完美解析。

三、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下的弗罗斯特诗歌

除了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也可用来分析弗罗斯特诗歌背后所隐含的深邃主题。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与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一样,也涉及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但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的所有空间都共享同一个内容丰富的事件框架,而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里的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极具差异性,它们一个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空间,另一个是关于抽象事物的空间。具体事物空间将自己的组织框架映射到合成空间,而抽象事物发散型结构也被投射到这个已经在合成空间存在的具体事物的紧凑型组织框架之中并获得具体事物的组织框架,这样一来,两个输入空间实质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非对称地投射到合成空间,最终,合成空间以类属空间为基础,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手段形成层创结构,产生新意义,如诗歌《火与冰》:

有人说这世界将毁于火,

有人说将毁于冰。

就我对于欲望的体味,

我倾向于赞成毁于火的人。

但若不得已要毁灭两次,

我想我也是深知怨恨:

不妨说,就毁灭而论,

冰,也同样的厉害,

而且足矣。[1]

《火与冰》是一首短小精悍、哲理性极强的小诗。在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下,诗歌的深邃主题得以完美展现。

此诗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火与冰的毁灭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类属空间包含的是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组织框架——“毁灭某物”。通过喻象的方式,“火与冰的毁灭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被置于同一个属性框架之内,并且两个空间的元素形成映射关系:“火的毁灭性”对应“欲望的毁灭性”“冰的毁灭性”对应“怨恨的毁灭性”。由于“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是抽象事物,无具体的组织框架,因此,“火与冰的毁灭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两个输入空间只有“火与冰的毁灭性”这一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非对称地投射到合成空间,“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则被投射到这个已位于合成空间的“火与冰的毁灭性”的组织框架内,最终,“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和“火与冰的毁灭性”有了相同的组织框架。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得到的层创结构是“火与冰的毁灭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被置放于一起”;根据认知常识进行完善得到的层创结构是“火与冰的毁坏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坏性具有相似性”;通过扩展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人的情感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极具毁灭性。”它也是诗歌《火与冰》的主题所在。

四、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下的弗罗斯特诗歌

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中的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各不相同,因此,此网络中的概念整合最具创造性,如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人群中的面孔幽灵般时隐时现;/湿漉漉的黑枝头上花瓣片片。”[2]整合理论下,《在地铁车站》展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地铁站”输入空间,另一个是“树枝”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虽然在组织框架上区别很大,前者是一个地点,后者是一个物体,但它们还是存在跨空间映射关系:“阴暗拥挤的地铁站”对应“湿漉漉的黑枝头”“时隐时现的面庞”对应“花瓣片片”等。类属空间表达了“地铁站”输入空间和“树枝”输入空间的共享元素“阴暗”和“鲜艳”。合成空间从“地铁站”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时隐时现的面庞”,从“树枝”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花瓣片片”。在合成空间里,“时隐时现的面庞”和“花瓣片片”形成了层创结构,新的创造性意义由此产生,即“我们可以把它(诗歌)理解为歌颂城市繁忙喧闹的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也可理解为暗示成天在钢筋水泥中奔波的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还可理解为表现人群的动态美中所包含的花瓣一样的静态美……总之,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无穷的意味。”[3]可见,极具创造力的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能从认知角度更合理地解释诗歌的内涵。因此,以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来发掘弗罗斯特诗作所隐含的深邃主题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诗歌《望不远,看不深》,诗人以人们瞭望大海时的可笑举动来讽刺人类探寻真理时的肤浅行为,诗的主题是通过典型的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生成的。

人们沿着沙滩,

扭头朝同一方向。

背对着陆地那边,

整天价把海了望。

有船只从天际驶来,

船体渐次浮出水面;

湿漉漉的海滩犹如明镜,

映出海鸥一只呆站。

陆地宁或再度变迁;

但无论真理在哪里——

海水终要冲抵海岸,

人们终要观望海域。

望也望不遥远,

看也看不深切。

可何曾有障碍出现

竟把人们的视线掩遮?[1]

全诗由四个诗节组成,前两节调侃人们“瞭望大海”的可笑,后两节感叹人类“追寻真理”的无知,它们构成了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的两个输入空间:“瞭望大海”和“追寻真理”。从认知角度来看,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差异很大,一个是具体举动,另一个为抽象思维,然而两个输入空间却存在一些映射关系,如“瞭望大海”对应“追寻真理”“瞭望大海的望不远,看不深”对应“寻求真理的视野受限”等。类属空间表达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元素——“视野受限”。合成空间从“瞭望大海”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瞭望大海的视野受限”,从“追寻真理”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探寻真理的肤浅所得”。合成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组合得到的层创结构是“瞭望大海和探寻真理被置放在一起”;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完善所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人们瞭望大海时的浅薄所见如同人类追寻真理时的肤浅所得”;通过扩展,也就是运行合成空间所产生的层创结构是:“探寻真理之人就如瞭望大海之人,仅注重真理的表面现象,忽视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法探寻真理本质,导致真理的本质被掩盖。”这也是此诗的主题。诗人匠心独具地以人们瞭望大海时的浅薄来映射人类追寻真理时的肤浅。人们瞭望大海,看似费了许多工夫,但最终他们仅望到几艘船只、几只海鸟的倒影,可见,仅望海面之人,其眺望所见必是既无深度也无广度。同样,探寻真理之人如果忽视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法探求真理的本质,必会导致探求真理的失败。诗歌是诗人对人类探求真理时应持态度的忠告:只看表面,不求深度和广度是探寻真理的大忌,它会遮挡真理的本质,人类文明的前行也会因此受阻。

五、结语

概念整合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活动,它能揭示人类表层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认知规律,因此,概念整合理论下的文学作品解读实际上就是读者通过不断整合心理空间,创造性解读文本内涵的认知活动。对弗罗斯特诗歌深邃主题的生成进行整合理论的诠释不仅能让读者准确把握诗人的深邃哲思,也能为弗罗斯特诗歌的解读另辟新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不确定性研究”,项目编号:[15WLH44]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王宏印译,[美]罗伯特·弗罗斯著:《弗罗斯特诗歌精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03页,第157页,第277页。

[2]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3]何熠:《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解释力——解读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6期,第123页。

概念整合理论 篇7

南阳地处华中与南楚交界,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故其方言中富含浓郁的荆楚风味与鲜活的儒学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目前,国内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方言的研究屈指可数,研究多侧重于语言的表面形式及静态模式。汪少华等虽然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歇后语,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更细致地阐释了歇后语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过程,证明了该理论对歇后语的解释力,但缺乏地方区域特色,只是对歇后语做了统一的解释。周红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东北方言“整”进行了语义阐释;陈盈盈等也从认知层面对台州熟语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为方言熟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因此,本文在对南阳方言“路数”的意义特征基础上,借助概念整合理论,对“路数”的意义建构过程及认知机制作了动态解读,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南阳方言的语言幽默和文化魅力,为传播南阳方言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整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或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要不断理解自己思考的内容或他人的话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因而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其中,输入空间Ⅰ又被称作始源域,输入空间Ⅱ被称作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包含来自各自范围和框架的相关成分和信息,也包括一些语境、文化或其他背景知识,类属空间内容主要来源于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该空间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内容。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概念结构进行整合操作,并形成层创结构。概念整合过程由构建、完善和扩展三个基本过程组成。“构建”是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通过跨空间映射把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完善”是把两个输入空间与人们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和背景知识相互匹配的过程;“扩展”是对“完善”了的概念进行加工整合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即产生层创结构。

三、南阳方言“路数”的概念整合阐释

王红梅和董桂荣认为,语境在语言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因其可以为意义的即时构建提供具体的背景信息,促成层创结构的产生。因此,我们把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一个具体的对话场景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和阐释南阳方言“路数”的认知动因和推理机制,并分析其动态意义构建过程。

(场景:学校餐厅,两位南阳籍学生边吃饭边讨论)

小张:你下周末是不是去郑州参加足球赛决赛?

小王:对呀。咋了?

小张:想让你帮忙买本翻译书,我急着使,这书该南阳买不着,网上又没货。我听说郑州有,只好请你帮忙了。

小王:行啊。好办的很。你把书名发给我。

(小张拿手机发微信)

小王:收到。买回来了给你说。

小张:那先谢了啊。到时候请你吃饺子。

小王:不用,你抓紧复习考研吧。这眼看着都要考试了。

小张:那不行,必须得请,老是请你帮忙,我自个儿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小王:哎呀,你这人咋整路数(1)?咱俩啥关系,是不是。

小张:对了,你们那足球赛准备的咋样了?把握大不大?

小王:这可说不准,预选赛跟对手较量过,踢球都不照路数(2),并且超级强势。牛的很。有压力呀。

小张:说来听听。

小王:就说他们那前锋吧,你看着他那架势老是慢悠悠的,跟没事人一样,可谁知道他一接着球一下儿都跑没儿影儿啦。等到球都进来俺们都还某反应过来哩。这哥们曾经在往届比赛连续上演两场“帽子戏法”呀,兄弟!

小张:爷汰!那防他那人脑子得转哩快才中啊。

小王:肯定啦。就这都给人折腾得不中啦。快也不一定跟得上啊。那传球你眼看是朝前,脚尖一抹球往后跑了。出其不意啊。

小张:某事,你们好好研究研究他们那路数(3),想想招儿。咱理工校队也不是吃素的。个个十八般武艺,也都厉害着嘞。

小王:哎呀,咱跟人家实力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啊。俺们几个都想好了,尽力而为,踢不赢拉倒,就当学习经验了。

小张:嗯,有这心态都行。

“路数”的基本义为“途径;门路;路子、着数、底细”。“路数”一词最早是客家话,是武术招式、套路的总称。古时客家人尚武,常有摆擂台活动,胜者被拥戴。擂主功底扎实,武功高强,挑战者必须心中有数,找到破解对方的套路。在南阳方言中,“路数”(1)是“客套,客气”的意思,“路数”(2)(3)是“规矩,章法,套路”的意思。所以,小王所说的“踢球都不照路数”是“不遵循常规,不按常有的套路踢足球”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分析“路数”(2)(3)在此对话中的含义与应用。

如果想真正理解“路数”在此对话中的应用,就必须了解足球术语“帽子戏法”的内涵。在足球比赛中,“帽子戏法”指在一场比赛中,一名队员3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但不包括在决定比赛胜负的点球大战中的进球。由此可见,小王口中的这位前锋的球技非同一般。所以,两个足球队的竞技如同擂台上的比武,这无形当中就会将他的同乡小张长期记忆中的比武图示激活,进而说出“你们好好研究研究他们那路数(3),想想招儿。咱理工校队也不是吃素的。个个十八般武艺,也都厉害着嘞”。

我们不难发现足球竞技与擂台比武确有可比之处。在擂台比武中,擂主需要使用其擅长的武术套路,即路数,将擂台守住,而攻擂者则需要在比武之前就对擂主的武术套路有所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沉着应对,以有效破解擂主的套路招式。在足球竞技中,实力强的一方需使用其擅长的战术,以维护即将到来的冠军地位,而实力相对弱的一方则需在比赛之前就对强劲对手的惯用踢法加以研究,以期扭转局势,反败为胜。因此,作为目标域的足球比赛就与作为源域的打擂具有相同的逻辑关系系统。此外,在足球比赛输入空间中的认知对象与打擂输入空间中的认知对象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且在其逻辑关系结构中充当相同的作用。Fauconnier与Turner认为映射是不同空间中元素与关系的抽象对应。映射首先涉及目标域与源域之间共有的关系系统,其次则是目标域与源域中的认知对象在共有的关系结构基础上处于一一对应的关系,且发挥相同的作用。

由此,两个输入空间便形成了:打擂空间(输入空间1)与足球比赛空间(输入空间2)。输入空间1的组织框架为“比武”框架,其包含的元素有“擂主,打擂,打擂人,守擂成功或失败”;输入空间2的组织框架为“足球比赛”框架,其包含的元素有“足球队1,足球比赛,理工校队,足球队1或理工校队胜出”。类属空间包含“施与人,行为,受动者,结果”,是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及两个空间向合成空间的选择性投射的基础。在以上两个输入空间中,元素“足球队1”与“擂主”相对应,“足球比赛”与“打擂”相对应,“理工校队”与“打擂人”相对应,“足球队1或理工校队胜出”与“守擂成功或失败”相对应。

通过组合,这种相对应的关系生成,由此,“路数”的概念合成的第一阶段完成。与此同时,“足球比赛”框架与“比武”框架将激活对话者脑中的长期记忆,并启发他们联想出在这两个框架中经常出现的人与经常发生的事件,这也是概念组合中完善这一步骤的重要一环。

被激活的长期记忆包括对话中的“路数”发生在“比武”或“足球比赛”场合中,该背景知识连同两个输入空间中部分元素及结构向合成空间的投射即为完善。扩展这一认知过程是在合成空间中运作的,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投射产生了一个新的层创结构:理工校队的足球队员们要像攻擂者研究擂主的武术套路那样仔细研究对方的踢球方式,以赢得比赛。整个认知整合运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输入空间1:打擂空间

输入空间2:足球比赛空间

四、结语

依据概念整合理论,本项目从全新的视角对南阳方言的部分典型用法进行了认知解读,我们发现该理论对南阳方言具有很强的阐释力。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源域和目标域是组成隐喻结构的两个主要成分。作为目标域的方言语境运用具有多重属性,当南阳方言使用者熟知源域属性,即这些词语的基本意义后,必须认知目标域的属性,即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在经过组合这一认知过程后,源域和与目标域的属性及储存在南阳方言使用者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同时被激活,该背景知识连同两个输入空间中部分元素及结构向合成空间的投射即为完善。选择性投射与映射以相似性特征为基础,相似性概念的提取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概念成功提取之后,对话者为了表达其真实意图,目标域中特定属性的选择便成为其主要的着手点。不可否认,特定属性的选择会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是指认知主体根据对当前物理环境的模式识别,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运用已有的图式结构中的知识形成语境假设的过程,由此可见,合成空间中的扩展这一认知过程才能实现,并形成相应的层创结构。与此同时,合成空间与整个整合认知网络保持概念的连接。基于以上论述,南阳方言的认知解读过程可以概述为:南阳方言对话者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通过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与相似性概念的提取,经过组合、完善与扩展三个认知整合过程,从而实现认知语境的建构与目标域特定属性的选择,最终形成概念假设,实现语言意义的交流。

摘要:南阳地处华中与南楚交界,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故其方言富含浓郁的荆楚风味与鲜活的儒学色彩。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探讨南阳方言中“路数”一词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南阳方言,路数

参考文献

[1]陈盈盈,李天贤,周京励.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语文研究),2013(07).

[2]王红孝.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J].长安大学学报,2009(3):101-104.

[3]王红梅,董桂荣.概念整合理论与习语的理解[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3).

[4]汪少华,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1(04).

[5]周红.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看东北方言整的语义阐释[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张克宣,潘少甫,冯刚毅,王拥军.咱嘞河南话[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

[7]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创意广告分析 篇8

广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这些广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信息, 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相互作用, 共同建立广告意义。为吸引人们的目光, 一些设计者们别出心裁, 通过建立图片或 (和) 文字的间接联系或隐含联系, 从侧面揭示深刻内涵。人们在理解这些充满创意的广告图片和广告语篇时, 也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们运用了各自对图片或 (和) 文字的概念理解和经验认识, 经过大脑对概念的整合压缩, 进一步体会设计者的深层意图, 建立自己对不同广告的不同理解。

2 理论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提出的以Lake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它致力于意义的建构。但与概念隐喻理论不同, 该理论更注重对现时思维的解读。[1]Fauconnier发现, 在很多情况下, 意义的建构并不是约定俗成的, 而是与现时的语境和人的百科知识密切相关的。[2]而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创意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广告的独特性决定了真实的广告应该在不进行虚假宣传的前提下, 与现实相联系。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中基本的, 普遍的认知方式, 它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3]

虽然概念整合理论本身不是创造力理论, 这些不同的整合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个理论的一个重要主张之一就是人类的想象在认知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概念整合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概念整合网络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这个框架是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输入空间Ⅰ1即:Input spaceⅠ1, 输入空间Ⅰ2, 即:Input spaceⅠ2, 类属空间即Generic Space以及合成空间即Blending Space。这四种空间可以图像的形式表示, 如图1:

由图可知, 类属空间可向其左右两个输入空间映射, 整合并反映出输入空间抽象且共同的组织与结构, 从而规定了核心跨空间映射。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通常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 笼统地将表象的东西进行“组合 (composition) ”, 将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其次, 在知识框架中使初步获得的材料加以“完善 (elaboration) ”将输入空间里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 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最后的“扩展 (elaboration) ”, 是对“完善”了的概念进行精致加工整合, 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 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经过这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后, 产生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即创新结构。[4,5]

3 实例分析

就广告而言, 独特的广告创意, 可以让广告受众产生某种心理诉求。创意是所有广告的灵魂, 而对创意的理解也必然会涉及合成空间的创建。[5]下面通过几个创意广告的例子来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在理解创意广告中的应用。

1) 公益创意广告

公益广告不同于其他广告, 它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而是在警示, 劝阻一些不良的行为, 因此在设计方面有所不同。现在许多公益广告都通过虚拟想象的手法来告诉人们某种不良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在环境保护、禁烟或宣传社会公益事业等诸如此类的广告中, 广告策划者倾向于构建或设想某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5]

上图是一个呼吁人们停止砍树的公益广告。在广告中, 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人们的过度砍伐, 原本浓密的森林变得荒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图中森林的形状就是人类肺部的形状, 而随着绿色的消失, 人的肺也变得残缺。因此, 这个广告的概念整合网络如下:

这则广告的认知理解分析如下:

这则公益广告没有文字, 但读者却可以通过图片中的各种元素经过上图中的概念整合过程理解广告的意思, 这则广告的层创结构是说明森林就仿佛人们的肺一样, 一旦受到破坏, 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 而且笔者还认为此广告还有一层含义, 如果树木减少, 吸收CO2的能力和数量就会受到影响, 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调, 而人吸入过多的CO2, 也同样会对人的肺部造成严重的伤害。背景中用强烈的色调对比, 突出了砍树后的土地的颜色, 意在强调这种行为十分突兀, 危害极大。与商业广告所努力营造的轻快、振奋的氛围相对应, 许多公益广告因为要引起人们对问题的足够重视采用了沉重、压抑的语调, 其词锋之犀利、视觉震慑之强烈, 仿佛是对观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战。事实上, 通过冲击观众的心理承受底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 并影响他们对问题的看法, 本身即是公益广告的意图所在, 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5]

2) 招聘创意广告

不仅仅是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可以加入许多创意元素, 招聘广告也同样可以充满了创意, 许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 设计了充满了创意的招聘广告, 让应聘者在应聘的同时也了解了公司的一些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吸引更多的求职者。下图为一个招聘业务员的广告。除去左下角较为直接的招聘语言, 我们把重点放在图片和左上角的文字 (吸引源于石力) 。

图片内容十分简单明了, 只有一个大大的红蓝两极磁铁, 许多钉子被吸到了磁铁的两极。但是却能让读者印象深刻。从概念整合角度, 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概念整合网络。

们的过度砍伐而逐渐变得荒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森林是人的肺部的形状, 随着绿色的消失人的肺也变得残缺。因此, 这个广告的概念整合网络如下:

这则广告的认知理解分析如下:

本则广告的层创结构是说明了公司要招聘人员就仿佛磁铁吸引钉子一样。笔者认为, 设计者还有一种意思就是, 要招聘不同的专业人才, 因为并不是每一种物品都可以被磁铁吸引的, 也不是每种物品都是被吸引到同一极的。由于磁铁的吸引特点是正负相吸, 因此笔者认为设计者是希望招聘到的职员能够和公司进行资源互补。值得一提的是广告左上角的文字:吸引源于石力, 这里用到了语音方面的优势, 石与实是同音词。这句话表面的含义是解释了磁铁的特性, 即钉子之所以能够被吸引是因为磁铁具有石力, 而设计者巧妙地使用了双关语, 即要表达吸引源于实力, 说明该公司拥有强劲的实力, 正是因为公司的实力, 才能够吸引优秀的求职者, 从侧面说明了自己公司的优势, 使得应聘者更加信赖公司, 鼓励应聘者前来应聘, 为公司输入新鲜的血液, 加入更多的力量。

4 结语与启示

形形色色的广告几乎无处不在, 但是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广告并不仅仅是由平白的文字组成或者直白的广告语, 而是需要人们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概念整合来理解的创意广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角度, 分析了两种类型的创意广告的概念整合网络。然而概念整合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而不仅仅是在广告设计方面,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Evans V, 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 Canada and USA) ,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in Europe and the restof the world) .2006:373, 403, 409, 426-433.

[3]杨晶.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幽默言语的解释[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 .

[4]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55-256.

概念整合理论 篇9

Chinglish (中式英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混合体, 虽然被很多学者定义为畸形英语, 但同时也对中式英语的积极方面给予了肯定。学者们指出, 中式英语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 将汉语的某些语言规则运用于英语的语言规则之中, 因而形成了不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的畸形语言;但这正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学习者向标准英语过渡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 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曾指出, 人们应该以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式英语, 而不是指责和排斥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外语学术界对中式英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包括从“中介语” (Interlanguage) 、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以及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等理论进行了探讨。此类研究皆是从语言的表层现象切入, 极少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中式英语进行探究, 揭示其深层原因。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中式英语形成的深层认知机制和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维认知活动。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也称为概念合成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等语言学家在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Johnson, 1980)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Fauconnier (1997) 首次提出这一理论是在其第二部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 又在此后研究中不断将其完善、发展。Fauconnier&Turner (2002:34) 认为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认知机制。换句话说, 该理论就是研究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从而揭示语言文化与思维的认知体系。

具体来说, 概念整合理论包括四个心理空间类属空间 (generic space) 、输入空间Ⅰ (input spaceⅠ) 、输入空间Ⅱ (inputⅡ) 和合成空间 (blended mental space) 。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 两个输入空间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 (cross-space mappin g) , 将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结构及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 同时, 又在跨空间映射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将部分结构 (partial structure) 投射到第四个空间, 即整合空间, 在此空间中, 再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 (composition) 、完善 (completion) 和精致 (elaboration) 过程, 相反, 如果所投射的信息在此空间中未能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过程, 将会形成与原输入空间中信息不同的概念结构, 也称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 e) 。如图所示:

三、概念整合与中式英语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 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 中式英语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 无意识地将汉语的某些语言规则运用于英语的语言规则之中。概念整合理论以其强大的解释力, 动态的揭示了中式英语形成的内在机制, 下面我们将基于该理论, 以英汉词汇搭配做对比来更好的阐释中式英语现象。

1、动宾搭配

中国学生在动宾搭配方面往往是一对一的字面照应, 例如:

A.遵守时间很重要

B.It is important to obey the time.

在这里, 我们根据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四个空间来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其中, 汉语对应输入空间Ⅰ, 英语对应输入空间Ⅱ, 当两种语言接触时, 就会产生两种语言之间的整合过程, 这时两输入空间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 将两空间中共有的成分, 即汉语对应空间在英语对应空间中可以找到形式和意义都对等的成分, 如:“遵守时间很重要”, 对应的英语词语有“obey, time, very, important”, 这两个空间共有的成分将投射到第三个空间类属空间。与此同时, 又在跨空间映射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将部分结构 (partial structure) 投射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随后, 在整合空间中完成三步操作:第一, 组合 (composition) , 将两个输入空间的投射物组合在一起, 如“Obey the time is very important”;第二, 完善 (completion) , 在此过程中, 汉语语言的知识背景和英语语言知识背景进行整合, 如果学习者熟悉掌握英语知识框架将会很快发现此句子为中式英语, 不管是词语搭配还是句子结构来看都是错误的。首先最为明显的错误是句子结构, 英语中有“It is important to do sth”这样的结构表示做某事很重要, 因此, 产生了“It is important to obey the time.”大多数初级阶段英语学习者, 概念整合过程就到此结束了, 然而, 对于高年级学习者, 还将进行最后一步精致 (elaboration) , 他们将很快发现这一表达并不准确, 并非“地道英语”, 并且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子进一步修改为“It is important to be punctual.”。反之, 如果学习者没有熟悉掌握英语中的正确表达习惯, 就会产生像“It is important to obey the time.”这样的中式英语。因此, 我们可以初步将中式英语解释为概念整合过程中的不完善。

2、主谓搭配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 我们再看一下受英汉思维方式影响的主谓搭配情况。汉语中, 我们经常说“我肚子饿了”, 初学者会很快想到对应的英语词汇结构“My stomach is hungry”。这是两种语言所对应的输入空间之间的整合过程, 即将两空间中共有的成分投射到第三空间类属空间, 同时, 又有选择地将部分结构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中, 学习者成功地完成了组合和完善两步, 但缺乏考虑英语的表达习惯。在英语中, 没有“My stomach is hungry”这样的搭配, 再如, 汉语中经常说, “他年纪很轻”, 英语中就不能说“His age is young”。因此, 学习语言的同时, 不仅要学习该语言的词汇、语法规则,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语言本身的表达习惯, 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 努力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

3、多余动词和语法搭配

中国学习者往往受到汉语动词用法的影响, 又对英语动词的用法没有很好的掌握, 因此, 经常会出现多余动词使用现象, 如:汉语中经常会说“在过去三十年, 我国经历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学习者很快在对应的英语的词汇系统里找到对应的意义, “Our country experienced national economy’s rapid development”, 这个整合过程即将两种语言输入空间中共有的成分投射到类属空间, 又有选择地将部分结构投射到整合空间中。而由于学习者对英语动词的用法不了解, 又受汉语母语的影响, 在整合空间中仅仅完成了第一步组合过程, 没有进行完善和精致两个步骤, 从而导致了这样的中式英语。

同样, 英语中语法搭配很多且意义不同, 而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搭配现象, 学生往往将两种语言对应着来处理, 因此就会导致很多错误地语法搭配现象。例如:汉语中表“适宜、适应”的英语对应词“fit”, 中国学生常常会根据汉语的意思对应写出这样的英语句子:

The job is fit me very much.

They can fit for the position they get.

而正确的搭配应该是:

The job doesn’t fit me.

His experience fits him for the job.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论, 对中式英语在词汇搭配层面对中式英语进行了分析探讨, 动态地揭示了中式英语形成的内在认知过程。中式英语, 作为一种畸形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不被人接受, 但它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来源于人的思维认知, 而这种思维认知是英汉两种不同语言文化整合在一起形成的。在整合过程中, 由于语言学习者受自身母语的影响以及对目的语知识背景的匮乏, 最终形成了中式英语。通过对各心理空间的认知映射过程的分析, 对中式英语的认知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途径, 也对指导外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分析中式英语在词汇搭配方面的概念整合过程,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中式英语在词汇搭配层面上形成的深层认知机制和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维认知活动, 动态的揭示了中式英语形成的内在机制, 从而指出了语言的运用能力与文化背景知识等因素也是与其息息相关的。通过对各心理空间的认知映射过程的分析, 对中式英语的认知模式提供了新的分析途径, 丰富了该理论和中式英语在语言学界的研究。

关键词:中式英语,概念整合,认知分析,词汇搭配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2]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Fauconnier, G.&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 1998.

[4]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桂田.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式英语现象[J].外语教学研究, 2010.

[6]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8-12.

概念整合理论 篇10

关键词:唐代爱情诗,概念整合理论,翻译认知过程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 唐诗的译介活动由来已久。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承载着古老中国文化的精髓, 是诗中圣品。“诗圣”、“诗仙”的美誉也只有唐人李白与杜甫才能博得。该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 浅析唐诗中爱情诗的英译。近年来, 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例如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与哲学中的阐释学相结合, 与文学中的接受美学相结合, 或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心理学领域近年来重要成果之一。该理论是在心智空间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 对语言与文化具有很强大的阐释力。人类的认知过程, 具体而言包含四个认知空间, 它们分别是:输入空间1, 输入空间2, 类属空间以及整合空间。译者作为整个认知活动的中心, 既要理解原语文本与文化, 又要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制约, 故而在整合概念时, 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转达, 还要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译入语的文化。

1 概念整合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建构的“小概念包” (Fauconnier 1994:13) 。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 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 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输入空间1或称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2或称目标心理空间、整合空间等四个空间。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 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 规定核心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当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 通过“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以及“整合空间”4个空间彼此映射链接, 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李福印2008:174) 。

王斌对于概念整合与翻译有十分透彻的阐述:“源语文本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一个输入空间 (InputⅠ) , 译语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 (InputⅡ) , 它们共同投射至第三空间:交织空间 (blending space) 。在同类空间 (generic space) 的制约下形成自己的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产生新的表达形式 (译文文本) 。” (王斌, 2001) 将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活动, 就形成了与之前的四个心理空间相对应的翻译认知整合模型:源语文本空间 (输入空间1) 、目的语空间 (输入空间2) 、类属空间以及译文空间 (整合空间) 。如下图所示:

以上对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运用于翻译过程的认知做了简要的概述。类属空间 (译者空间) , 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空间。因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是原文本的读者, 同时也是目的语文本的创造者。以下我们将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来解读唐诗中爱情诗的翻译。

2 唐诗中爱情诗的翻译

唐诗以丰富的意象著称, 诗人或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或借物咏怀, 借物抒情, 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诗歌的英译活动也由来已久, 唐诗更是备受译者们的青睐。首先, 诗歌本身是十分优秀的文体, 能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其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时期, 故而培育出的精神文化也是精品中的精品, 唐诗无疑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 故而中国译者将其译介出去, 同时外国译者希望将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到本国, 丰富本国的文化。唐诗按其思想内容分, 种类繁多, 每一类诗歌都如天上的繁星耀眼明亮, 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是爱情诗。爱情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 自是唐诗中的圣品。古人的感情表达含蓄而又朦胧, 这为现代译者的翻译又加上了一层难度, 以下我们来看看译者是如何巧夺天工将唐诗中的爱情诗译为英文诗歌的。

王正元在《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指出:“诗歌文本只有在被实质解读时才有生命力。因此, 诗歌是为解读而存在的, 而且解读总是要比诗歌文本形态更丰富, 这‘丰富’就是诗歌形态即文本留给了读者‘虚空维度’。这个‘虚空维度’就是概念空间, 需要读者调动起体验的、记忆的、知识的、范畴的等相关对应物去将‘虚空维度’填充, 这‘填充’中也就包括诗歌‘新创意义’的产生, 这样诗歌分析理论中的‘兴’、‘比’、‘借代’等修辞学的概念在心智空间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内才能明朗化。” (王正元, 2009:153)

以下选取的四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的诗歌, 因为其具有代表性。它们分别是:《闺怨》、《竹枝词》以及《怨情》。

例一: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

by许渊冲

Nothing in her boudoir bring sorrow to the bride,

She mounts the tower, gaily dressed on a spring day,

Suddenly seeing the green willow by the roadside,

She sighs for her husband seeking fame far away.

(唐正秋2006:79)

《闺怨》中的意象十分丰富, 诗人三两句便将一个少妇哀怨情态勾勒了出来。一位不知愁为何物的少妇在春日里盛装打扮, 登上翠楼。忽然看见路边的杨柳青青, 春意萌动, 想起了在外服兵役的夫君, 悔恨之情油然而生。译诗从标题到诗歌完结, 是完整的一幅画。首先“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便点明这首诗抒发了一位新婚不久的少妇的哀愁之情。译文第一句保留了原诗的意象, 紧贴原文。译文后半句是全诗的诗眼, 经过前面的铺垫之后, 少妇的感情很自然地从“不知愁”转到了“悔”。我们来看看许渊冲先生是如何在译诗中再创造的。

原诗“悔教夫婿觅封侯”包含的单个意象有“悔”、“教”、“夫婿”、“觅封侯”。在译者空间中, 诗的标题便已经将少妇的怨用“sorrow”一词表达了出来, 故而用了具体的“sigh”叹息来具体进一步具体化“sorrow”, 这就将“怨”自己的成分充分表现了出来, 通过读者自己理解出“悔” (regret) 这一层意思。读者没有具体的译出“觅封侯”, 而是将其抽象化“追求事业”, 这样的处理更容易引起英语读者的共鸣。如果直接译出这层意思, 现代英语读者不容易产生共鸣。因为现代的兵役制度是三年就能退役, 而唐朝却不然, 一旦参军便要服兵役到60岁。再者, 将“悔”的原因模糊化, 反而让读者有更多的余地来填补自己对外出拼搏的配偶的思念之情。这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最后的目的语空间整合出了:女子叹息让自己的丈夫去很远的地方追求名望。

刘禹锡最有名的绝句是《竹枝词》。这组诗是其被贬巴蜀期间, 结合当地的歌谣的元素所作。《竹枝词二首·其一》是一首爱情诗。诗歌表达了一位少女对一个青年的爱慕之情, 但奈何少女不知青年对自己是否有情, 所以心思百转千回, 最后一句诗道出了少女心中的疑问:到底歌声是有情还是无情。这句“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脍炙人口, 堪称千古绝唱。

例二: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By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glides along,

And from the water floats my swain’s love-song.

In the west it rains, in the east shines the Sun,

Is it a fickle, or a constant one?

(马红军, 2000:165)

卢炳群对汉语以及英语的双关给出了定义:汉语中的双关语是利用一个词语的多重汉译同时关顾两种不同事物, 引起联想的修辞方式。汉语中的双关语粗略地可以分为三类: (1) 音相似或相同形、义不同; (2) 音、形相似或相同而义不同; (3) 音、形、义都相似或相同。英语中的双关是利用词或词组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含义或不同用法, 造成幽默的效果;或利用同音、近音而不同义的词语达到上诉目的之修辞方式。 (卢炳群, 2003:147) 诗中的“晴”通“情”是双关中的第二种, 即音、形相似或相同而义不同。

本诗的诗眼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将女子矛盾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晴”不仅仅指天气, 更指“情”, 是一个绝妙的双关。在译为英语时, 如何处理这个双关成了译这首诗的关键。马红军将其译为“Is it a fickle, or a constant one?”“fickle”与“constant”互为反义, 而原诗的“有晴”与“无晴”也互为反义。更妙的是, 原诗的“晴”通“情”, 译文的“fickle”与“constant”是形容词, 既能形容天气, 也能形容感情。如此这般的译诗, 可谓得来“泣鬼神”。

以下是通过整合空间对其进行的分析。

如上图所示, 两个输入空间具有类属的关系, 源语空间输入一个双关, 译者空间也解读出一个相对应的双关。两者都道出了“情”, 但是两者的情仍有区别。原诗中女子并不肯定男子是否对自己有情, 而译诗中为了传达“情”与“天气”这两层双关意思, 将原诗的意思进行了改造:女子知道男子对自己有情 (在诗中将“郎”译为了“swain”) , 但是不知男子对自己能否长情, 能否长相厮守。最后整合出的目的语是:你对我的感情是长久的还是易变的?天气是稳定的还是阴晴不定的?这样的整合在原诗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诗中的双关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译者围绕其进行的创造完美地再现了双关, 这将唐诗的魅力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那只能取鱼而舍熊掌了。译者是取了唐诗中千古传唱的“晴”这一“熊掌”, 而对原诗的意思这一“鱼”适当地进行了舍弃。

例三: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The Night of Sorrow

S.Obata

A lovely woman rolls up

The delicate bamboo blind.

She sits deep within,

Twitching her moth eyebrows.

Who may it be

That grieves her heart?

On her face one sees

Only the wet traces of tears.

(唐正秋2006:61)

《怨情》描写的是一位弃妇的怨情诗。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第二句诗的后半句是设问句。卢炳群对英汉互译中的设问也有所研究:“设问, 是利用句法结构的一种修辞手法。设问的目的不是求答案, 恰恰相反, 作者心中早有答案。汉语中的设问共分为两类, 一是为了提醒下文而问, 称为提问, 必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是为了激发本意而问的, 称为激问, 必有答案在它的反面。英语中的rhetorical question也是两者都有。” (卢炳群, 2003:160) 诗中的设问句“不知心恨谁?”, 答案也是显而易见:怨恨自己所爱非人, 亦怨恨抛弃自己的人。原诗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描述一位被抛弃的美人独坐垂泪, 眉头深锁的情状。最后一句道出了女子如此情状的缘由:心里恨着深爱的人。

“不知心恨谁?”有两层意思:其一, 女子心里怨恨抛弃自己的男子, 也许亦怨恨自己;其二,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不知道到底是谁。译者领会到了其中的意思, 并且将其译为了设问句。但是其中的“恨”却只有了一层意思:谁让女子伤心。另一层女子若有若无的对自己的“恨”没有考虑到。除了原诗的意思, 译者同时考虑到了原诗形式。《怨情》是五言绝句, 每行诗句5个字, 短小精悍。译者在处理过程中将“不知心恨谁?”一句话分为两诗行, 故而投射到最后的目的语空间中成为:那个人是谁/让她伤心?

3 小结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翻译的认知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四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 阐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过程。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过程的研究非传统的翻译理论可比, 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概念整合将原文本与译者的理解整合在一起, 最后有了译文。译者的理解不同, 译者对两种文化的熟悉度不同, 译者本身的素质不同, 最后的译文也就不同。其中无关对错, 译者的考量不同, 一千个读者, 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 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为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Fauconnier G.,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The Perseus Book Group, 2002.

[4]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 2001 (1) :18.

[5]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唐正秋.中国爱情诗精选[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7]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概念整合理论 篇11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歇后语 认知解释力

一、引言

歇后语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之一,歇后语的一大特色是:歇后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意象是虚构的。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些歇后语的呢?概念整合理论强调以语境驱动进行动态意义构建,广泛运用于各类语言现象的解释。那么概念整合是否能解读歇后语呢?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以《歇后语大全》中的歇后语为语料,对其认知解释力进行再评估。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就是“将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得到动态解释的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展”进行构建。Fauconnier & Turner(2002)提出从输入空间到合成空间的过程是通过关键关系的压缩实现的,这些关系有时间、空间、角色、因果、部分和整体,关键关系连接输入空间中的相对应成分,建立起外在空间的关系。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包括: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非现实虚构歇后语的阐释

人物虚构是指歇后语的谜面中的人物纯属虚构、或存在于传说和想象中;动作虚构是指谜人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动作是虚构的;超常规搭配是指超越语义限制,将荒诞离奇的语义项搭配起来。下文将借助概念整合理论对三类非现实虚构句意义构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

1.人物虚构歇后语:白骨精翻跟头——鬼把戏。这个歇后语属于简单网络,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包含框架,框架中含有角色,另一个输入空间包含价值,合成空间整合了框架和价值,产生了含有新创结构的复合空间。这一歇后语本身是一个概念隐喻,对其阐释必须置于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因此必须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输入空间1是白骨精,白骨精是含冤而死又不能投胎的鬼魂,最早出现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是一个擅长变化,狡猾又通晓人类弱点的妖魔。输入空间2中,翻跟头激活的框架含有角色杂技表演者,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白骨精只有在合成空间里才能获得翻跟头这样的事件结构。下一步的意义建构需要借助大链条理论(Great Chain of Being),大链条理论将世界上虚构或真实存在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等级,在中国文化中,上至玉皇大帝,下至阴间鬼怪,都处于大链条中,每种形式的生命都拥有低于它的等级生命的所有特征,因此我们在谈论鬼怪时也可以推衍出人类行为的图示,因此我们就动态构建了鬼把戏的言外之意——某人手段阴险狡诈。

2.动作虚构歇后语:锅里煮娃娃——熟人。这是一个多域复合网络,该歇后语情境中,动作是虚拟的,这个歇后语首先存在一个单纯网络: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享有相同的组织框架。输入空间1是锅,这一框架激活的是锅的功能;输入空间2是煮娃娃,这属于虚构性动作,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这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在合成空间中,娃娃被煮熟了。然而要理解这条歇后语,仅到这里是无法得到相应的新创结构的。我们需要将合成空间里的“熟人”当作另一个输入空间1进行第二次概念整合,输入空间2中是与“熟”这个词相关的语义阐释,可能是熟悉、熟透、程度深等。因此在歇后语的阐释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借助百科知识、生活常识和文化传统进行判断,第二次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复合空间内就是:越熟悉的人越容易对身边的人做残忍的事情。

3.超常规搭配: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见。这是一个双域网络,输入空间1是老和尚,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老和尚不问红尘琐事;输入空间2是看嫁妆的待嫁新娘,年轻貌美,待嫁心切,留恋红尘。类属空间包含了两个组织框架,两个输入空间经过选择压制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假设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老和尚去看嫁妆,这可能隐含着两种情况,一是老和尚和他的女儿去看嫁妆,二是老和尚自己嫁人去看嫁妆,这在中国文化中,老和尚只有等到下辈子重新投胎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层创结构就是老和尚看嫁妆——毫无可能。Fauconnier (2002) 认为双域网络的整合能力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重要特征,人类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因此双域网络能够为人类新的文化形式的诞生创造条件。本节分析的歇后语“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见”在复合空间内出现的层创结构将两个互相冲突的心理空间在关键关系和整合原则的操控下得到人们易于理解的内容。Glebkin, V (2015:100) 认为“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具体分析过程中的程序并不清晰”,只有具备相当语言能力的人才能在整合原则的使用中保持前后一致。

四、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似乎是不可证伪的,而且“不能对语言现象做出准确地预测”。概念整合的过程受到很多原则和条件的限制,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并且具备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得到相应的新创结构,因此概念整合理论对非现实虚拟歇后语的解释力是受限的。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 M.Turner.2002.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

[2]Glebkin,V.2015.I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 key to the mystery of human evolution and cogni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 26:95-111.

概念整合理论 篇12

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 其隐藏于语言应用的深层内部, 它的运作过程极其复杂且不易为人觉察到。概念整合的运行过程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进行运行演化而产生新的第三空间, 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提取部分结构, 并形成层创结构。这样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就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2 概念整合运作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的心理空间分为四个, 分别为共有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与合成空间[1]。输入空间有各自的不同语义结构和元素, 而且数目也各不相同。但两个空间都有某些相同的结构元素, 这些相同的结构元素就形成了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由于这些相同的结构元素是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所共有, 其实质就是这些结构元素构成了共有空间的结构元素, 它们和输入空间同时向合成空间输入[2]。但是输入到合成空间的元素, 既有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 也有一些二者都不具有的新的结构元素。这些结构元素通过组合、完善与扩展形成了合成空间自己的各种新的结构元素。也就是说, 这些结构元素在合成空间里进行整合, 具有新的结构形式并产生新的结构元素, 而且形成新的概念, 其运作机制如图1。

3 心理空间映射数学表征

心理空间映射是Fauconnier提出来的一种语言意义解释构建理论。心理空间映射分为:投射映射、语用函项映射和图式映射。该理论运用数学中的映射原理分析语言的认知、联想等运算过程。心理空间映射原理的数学表征是:

设U、V两个论域 (即在一定语言或文句中涉及到的客观事物, 即论题所包括的同类事物的总和) , 空间A∈P (U) , 空间B∈P (V) , 若有一关联对应关系f, 通过f, 对于每一个x∈A (x为A中的结构元素) 都有唯一确定一个y∈B (y为B中的结构元素) 与之对应。则称之f是从A到B的一个映射, 记作, f:A→B。

心理空间映射是从一个心理空间到另一些心理空间的概念含义产生映射关系[3]。旨在说明解释言语者在语言各类符号的输入并刺激下进行的概念跨空间映射的结果。

4 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映射在汽车专业英语隐喻上的应用

汽车行业的国际化使汽车专业英语的应用日益广泛, 它可以获取各种专业技术信息,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掌握国际科技动态, 和同行专家沟通交流。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词汇、术语和句型都维系着特有的专业内涵, 其中隐喻是常见的意义表达。

隐喻作为很重要的英语语言思维方式和普遍现象, 在英语阅读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隐喻表达, 它在多语境因素里隐喻能在词汇和篇章层面形成[4]。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必需进行专业知识、词汇产生演化历史、语境和文化视点差异内容的分析。

4.1 在词汇产生中隐喻的应用

隐喻是引起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 英语的隐喻化与两个域两种概念有关, 一个单词就产生了新义项。即单词意思能被扩展, 通过根植于从一个概念域 (始源心理空间) 到另一个概念域 (目标心理空间) 转换的语言隐喻化。不同概念域在不同语境的转换就会产生多义词现象。

特别是汽车生产厂商产品和款式的名字, 其词汇中都蕴含了企业文化和发展历史。例如, 一些汽车是以制造商的名字命名的, 例如Landrover, 因为它原是英国罗浮集团生产的多功能越野车, 罗浮是英国一家古老的汽车公司, 罗孚 (Rover) 是北欧的一个民族, 该品牌始终宣称自己承袭纯正英伦血统, 也体现许多崭新元素, 如全钢车身及高坡度的挡风玻璃, 加速时间短, 大气流畅的汽车造型, 所以运用“路虎”来映射该车的霸气风格。Rover除了罗孚的音译, 该词原意还有流浪者的意义, 可引申为巡航者, 为了彰显该品牌越野车的霸气, 大陆翻译用了“路虎”。

又如, jacket (夹克) 是一种套在身体上的外罩, 汽车汽缸外部也有一个可以发动机冷却的套子, 借助这两者的相似性产生了water jacket一词, 很形象的表达了“水套”的外形和作用。

4.2 在词汇演化中的隐喻

演化中的隐喻使词义在原有的范畴甚至类别上进行延伸, 尤其使本体 (始源心理空间) 向喻体 (目标心理空间) 进行映射从而产生了多义词。然而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映射不是随意的, 它们的产生和演化都与人的已有认知有关。例如reservoir的原意为水库, 在汽车专业词汇中为储油器、油箱, 甚至有时可引申为蓄电池。Boot原意是“靴子”, 靴子是有空间的, 它的位置在人体的脚部, 相当于尾部, 而许多汽车的尾部是行李箱, 且也是有空间可装物品的, 这里本体词和喻体词在位置上存在一定关联或相似, 在汽车中就演化为“行李箱”。

4.3 在语境中的隐喻

词汇使用的语境隐喻性是人们在使用词语时会因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隐喻认知, 从而产生新的词义[5]。这些语境从语言学语境 (又称“上下文”) 到情景语境, 包括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的文化语境。因此, 如果文本内容和某一认知语境相连, 那么读者的思维概念和文本就会出现匹配。

概念整合的认知语境就像一个文本的认知语境, 一种情景知识, 背景知识, 环境篇章和某一群人共同意识的因素融合。这些因素融合的任何一种变化就会导致认知语境的变化。因此, 为了理解一段篇章, 需要把认知语境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不断变化中。

最常见的是词汇人们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与新概念的相似相近性, 在特定的语境下给原本表示身体器官的词汇赋予新的词义。例如, throttle (喉咙) 经过隐喻概念整合后理解为“节流阀”, tooth (牙齿) 概念整合后由原来的始源空间“牙齿”, 根据现有汽车专业语境, 概念整合出新的“锯齿、锯齿状”意义。

5 总结

作为一种认知工具, 概念整合理论形成了一个联贯的思维系统。它基于人类物理的、心理的及文化经验, 它的认知力将通过具体的、熟悉的和高度组建的概念指导我们去理解抽象的、陌生的和内部混乱的概念。本文为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中更好地理解隐喻性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113.

[2]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4]庞继贤, 丁展平.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 .

上一篇:有源电力滤波器综述下一篇:听力理解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