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整合

2024-06-03

素材整合(精选4篇)

素材整合 篇1

随着知识化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教育学者对英语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现阶段,很多高中已经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多媒体技术。高中英语主要培养学生的听力、阅读、口语以及拼写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英语知识转变为具体实象,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

一、多媒体素材对高中英语听力课堂的意义

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CD听力模式与磁带听力模式,通过声音、动画、电影片段、图片以及文字等形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记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应用其进行英语听力教学,可以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与发展,优化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促使英语听力教学的各个要素实现和谐统一。应用多媒体进行英语听力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主要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口语发音进行校正,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由此可知,多媒体技术对英语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而言,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并为其提供立体想象空间,立足于教师的角度而言,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教师的任务量,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源素材的分类与整合

1.分类整合的意义。应用多媒体技术对高中学生进行英语听力教学,可以有效拓展听力材料的来源,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网络平台上与英语听力相关的声音、动画、电影片段、图片以及文字展现给学生,虽然丰富了学生的听力内容,但由于形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学生很难有效的从中寻找到自身实际需求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效率,而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多媒体源素材进行分类与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且及时的找到自身需求的教学源材料,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对多媒体源材料进行分类与整合,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特性与情况,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便捷的服务。

2.分类整合的方式。高中英语听力的多媒体源教材的分类整合方式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按主题整合、按模块整合以及按节目类型整合。首先,按主题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获取大量的听力源教材,这些教材拥有不同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主体,对多媒体源材料进行合理整合。例如郊游,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这一主体的英语听力知识时,可以将多媒体源材料按照郊游的主题进行整合,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如,图片、文字、等,不仅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对这一主体知识的记忆。其次,按模块整合,英语听力中含有多个模块。例如,听力选择、听力短文填空等,教师可以将统一模块的多媒体源进行整合,通过专项训练,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培养,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模块知识,从而取得全面发展。最后,按节目类型整合,英语听力中包含多个节目类型,例如,逛商场、等,将多媒体源材料按照统一类型进行整合,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给学生,相较于传统的CD或是磁带教学方式而言,其多样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三、分类整合过程中师生合作共享的意义

对多媒体源材料进行分类整合,并不是教师独立完成的任务,而是应该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教师可以将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源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授内容的主题、节目类型或是模块对多媒体源材料进行分类与整合,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在分类结束后,对学生的分类结果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并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听力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作用,分析了多媒体源材料分类整合的意义与具体分类整合方式,并提出了分类整合过程中师生合作共享的重要性,以期可以为高中英语教育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培养出具有英语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听力成绩所占英语总分的比重较小,因此,师生并没有对其给予高度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受到了英语教育的大力推广,加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定为主要目标,这对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听力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促使其实现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力课堂,多媒体源素材,分类整合

素材整合 篇2

素材展示与整合——“自我成长类”作文素材库建立(2011-12-09 11:50:54)标签: 风车 糖果

《老人与海》 成长类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设计

素材展示与整合

——“自我成长类”作文素材库建立 教学目标:

1.明确优秀作文素材的特点。

2.通过全班互相交流、评选,按主题总结出优秀素材,再根据要求自己课后补充,从而建立起素材库。

课前准备:

1、教师浏览寒假作业,根据学生积累素材的具体情况分列出若干个比较常见的大的主题——三大块: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五小类:自我成长类;生活热点类;文化传统类;情感体验类;人与自然类

2、作业发回,向学生出示所分列的所有主题,让学生按照这些主题,把自己的10则素材分类(若有不属于这些主题的加以修改,往相近主题上靠)。然后把分好类的素材打成电子稿。要求 电子稿标好序号;注明分类;word文档以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自己打印一份供组内交流,电子稿拷贝给老师一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学期末就作文问题同学们做了个问卷调查,从中同学们都反映作文素材的选择是写作的头疼的问题。就这一问题寒假里布置同学们积累了写作素材,这节课我们就进行素材展示,帮助大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素材库。二.

主题解读

1、对于“自我成长”这一主题,同学们怎么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成长”的理解。

3、教师总结对“成长”的认识: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是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4、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总结可从经历磨练、增长见识、提升能力、获得感悟、情感体验、担负责任等角度来体现“成长”。

三.

素材评价

1、出示两则不符合要求的素材让学生评价。素材一:太多的人总是叹息时光的残忍和成长的无奈。其实,成长真的是一个毛毛虫羽化成蝴蝶的过程,总是要经历过蜕变的疼痛才可以更好的迎接巧克力一样未知的世界。所有绽放开的笑容或是没有人看见的眼泪,在若干年后回首时,都会是你意想不到的!未来的道路不管是崎岖还是畅通,都需要你一个人去独自品尝和体会。

素材二:“把桌子拉开,拿出笔,桌上理干净,准备进行化学考试。”课代表捧着一沓卷子一进教室就嚷开了。同学们一听,“啊”的一声。但课代表毫不理会,发完卷子,转身就在黑板上写相对原子质量。“1小时后收卷。”“这么早干嘛,书都没看啊!”也难怪,今天去报到,居然要考试,还是年级统考。没奈何,大家都开始埋头苦干,奋笔疾书,只听见“唰唰”的写字声,“组长收考卷!”课代表严肃地发话了,教室里便边收卷边讲话,用“快完了”的眼神送走了那位化学课代表。

2、学生评价两则素材:

3、总结:素材一: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可以用在文中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评论,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叙述,这不是我们要求的素材积累。素材二:不能体现“成长”的主题,而且主题较肤浅,难以扩充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四.

小组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组员积累的素材,每组推选出一个最易拓展、最具潜力、最有深度、相对新颖的作文素材。

2、组长负责记录成员发言并整理出小组的推荐理由。

3、全班交流推荐素材及推荐理由。(小组活动)

五.

素材共享

1、小组依次交流组内推荐的素材及推荐理由。组一:推荐素材

一日在街上见到卖风车的小贩。各式各样的风车微微地转,煞是漂亮。

记忆中的风车,似乎要简易很多。

回忆从前制作风车。让风车转动:

我们一个个都鼓足劲地吹气,想要看到风车旋转的美丽。因为有风,风车很快地转动起来,兴奋的我们开始傻笑,然后笑容随着风车停止转动而凝固。

失望的我们追问着让风车转动的方法老师微笑着:“要有一直的风,风车才会一直一直地转哦。”“我要怎样找到一直的风?”我们问。“只要不断地往前跑,就可以一直与风同在啊!”我们欣喜地冲出教室,在操场上奔跑。呼啦啦的风车声音,一如我们的心情,在阳光下,微微闪着金色。

买下风车,放在书桌上:

径直走到小贩面前,买下一个风车。开始慢慢地走,看它微微地动,眼前又浮现当年烈日下,一群奔跑的身影。越走越快,忍不住跑起来。等到了家,放在桌上,做作业。攻克了不会的题目。

风拂过,桌上风车轻轻转动,而心中的那架风车,无风自动……【吴昊阳】

推荐理由:风车是伴随我们童年,伴随我们成长的物件,这则素材贴近我们的生活,切入口较小,并且由童年生活中的风车到“心中的风车”,有提升。组二:推荐素材

我的童年是在你的襁褓里长大的孩童,当我想去触摸你的发鬓,你会主动蹭过来,望了望我,用手一撇我的脸颊,便从糖果罐里拿出一颗天蓝的糖纸包裹的糖果,小心翼翼的拆出来。这是你给我的真真切切的思念。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那糖果不是怎么的合我的口味,但却不知怎的,那时候我特别的中意,我喜欢外公拆糖果时候的认真,那种生怕糖衣和糖果粘了起来的细心,还有一层层累计的糖衣叠放在我的床头边。

“自己走过的路,可别忘了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这句话是外公和我说的,花了不到半分钟说过的话,却在我的童年回荡了整个季节,飘落的愈多的情节,我就越忘不掉我的童年。

外公逝去以后,没有对我说什么,家人也没有让我看到什么,只有一个糖果罐留给我,里面空空的,空得好像什么都装得进去,但是又好像很满,满到,只能装下外公的糖果和他和我的秘密心事。

于是乎,我再也没有动过那个糖果罐,像是一个记忆我不去拆它它就会坦然无恙,像是渐渐的经历过太多的挫折,站起来后眼里都是糖果罐里满满一罐糖果。我该不该去装满它呢?顺其自然吧,至少我可以在里面幻想,还能充当会一次次的小孩,在一个空空如也的东西里,天马行空。外公徘徊在我的童年里的某一段轮回里,这一路痕迹恐怕,只有我们两个才能望之而欣然一笑。【夏淼】

推荐理由:这则素材通过糖果罐的空空满满来体现我的成长,贴近我们的生活,易引起我们的回忆,赢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组三:推荐素材

记得有一次爸爸买回一些龙虾准备做菜。大人们在池边忙碌着,我就在一旁摆弄龙虾。突然在一个袋子里发现了一只小虫:椭圆形的壳油亮光滑,透明的小眼睛望着我,六只脚无力的摆动着。我顿生怜悯之心,轻轻捏起它把它放在一个盛了水的玻璃瓶里,它立刻快活地游上游下,不时冲我吐出一串串气泡。以后的几天,我又在瓶里添了些水草、石子,捉来一些很小很小的鱼喂它。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暑假。我和我的小虫相处融洽,只是偶尔会忘记给它换水。一次我出去玩了好几天,回来才发现瓶子空了。问妈妈才知道,它已经死了,是因为一直不换水才死的。我愣了很久,手里紧紧握着那个空玻璃瓶,想象着小虫在里面游来游去的样子,想象着它吐出的小小气泡,想象着它背上的青苔……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么自私和愚昧,以为它会在小小的玻璃瓶子里“快活”地一直生活下去,却不明白它想要的或许只是自由。我还不知道它的真实名字,甚至没有看它最后一眼。轻轻收起瓶子,我在心里默想:自由的生命永远不该被圈养。【徐心恬】

推荐理由:从养小虫的这件生活琐事中,领悟到了“自由的生命永远不该被圈养。”完成了心智的一次成熟,小中见大。并且此素材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可挖掘的细节之处较多,并且故事情节的发展曲折,具有波澜。组四:推荐素材

800对于每个女生而言大约都是一种煎熬,尤其是最后那两三百米的极限反应,总是让人仿佛胸口压着一座大山,几乎喘不过气来。

起初,我视800米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可是渐渐的,我已经习惯了一次次挑战极限,在极限中进步。随着我一次次的挑战,我也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可以从容的应对一次又一次的极限。

人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极限中成长起来的吗? 人生,只有熬过一个一个的极限,闯过一次次的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周雪琪】

推荐理由:贴近现在的生活,可拓展性强。组五:推荐素材

如果将寰宇彻底地简单,那地球当是一片湖泊,而我,则是其中的一名小小的钓者。

我每天带着钓竿和鱼饵在湖边出现,找到一块好地方坐下来,套上鱼饵,拿起钓竿,抛下鱼线。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完了,我便安静地坐立,两眼默默地盯着浮标。

浮标总是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地浮在水面。它就这样浮着,从晨曦直至晌午,又从晌午直至黄昏。

我就这样等待着。我习惯了这样的等待。

时间的转盘永远都那样乏味。老天重复着一个繁琐的曲调,昼夜做着周期性的轮回。

我厌倦了这样的等待。我也畏惧了这样的等待。

于是,我开始诚恳地祈祷,祈求老天能给我一个机会,哪怕很小很小。

那是在一个看似平凡的午后,我的钓竿猛地一沉,卷线轴飞快地转动,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这定是一条大鱼!

我顿时来了劲儿,一跃从草地间跳起,迅速地拾起卷线轴,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一次,两次,三次……我接二连三地试着收线,可一股力量却拼命地把线往下拽。

这是一种本能,求生的本能。有时候,生命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

无数次的努力收线之后,绳线绑得越来越紧。平静的湖面霎时间掀起了强大的水流。我能想象得到那条大鱼在做着怎样的挣扎,我也想到了《老人与海》中的那条马林鱼。

在人与鱼的僵持中,那鱼浮出了水面。好一个大家伙!接下来,我使劲地收线,不顾一切地收线。人到底是万物间的主宰。那鱼也开始一步一步地向我靠近。我得意至极,更加没命地收线。就在距岸边仅几米的地方,浮出水面的大鱼突然间猛地往湖底一扎,随着“砰”的一声溅起的水花,那鱼居然挣脱掉了一切,奇迹般地游向了湖心。

我呆住了,望着空空的钓竿呆住了。方才的兴奋,顷刻间化为了乌有。

又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我只能释然,默默地再一次把鱼线投入了湖里,因为我不能因为这条大鱼的逃脱而放弃再次垂钓。接下来的,又是一次沉寂,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突然有所悟:我们一辈子不都在钓鱼吗,只是钓着不同的鱼而已。在成与不成之间,可不是说放弃就可以放弃的,因为“功败”与“垂成”注定是要交替着的。

今天没有钓到大鱼,却钓到了另一条“大鱼”。【徐漾】 推荐理由: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小角度大感悟,语言富有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组六:推荐素材有事没事总是喜欢叫声“妈”,让你代替我的手脚,“纵容“我的懒惰。你从没恼过,包容着我小小的撒娇。可为何,在你将剪刀递给我时,总是自己拿着锋利的一头?我迷惑了。在学习繁忙时,还是不愿自己动手。你又将剪刀递给我,一样的方向,一样的小心。然而却发现了你那双递剪刀的手,不再纤细白嫩,不再灵活多姿。这双手也许过去涂过指甲油,也许过去做过小美容。可如今,当把剪刀递给我时,已是有些粗糙,有一条条的纹,仿佛生生地勒住我,绷住我,让我在握刀柄时竟颤抖了一下。现在,每每你要我帮你拿剪刀时,我也会把锋利的一头对着自己。在把剪刀递给你的那一刹那,我看见你低着头微微的笑了,我明白那笑是欣慰,是快乐,亦是满足。【巢琳】 推荐理由:选材切入口小,情感细腻。

组七:推荐素材

十四岁,一个燃烧着青春火焰的年龄.可不知不觉间,好端端的一张脸上,那么快就被“青春痘大军”给霸占了,好狼狈.心里有点烦

于是一个人悄悄对着镜子,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起先,小痘痘仍只是一粒两粒三四粒,散落在脸上,像是大草原上无助的孩子;现在,竟像听到什么命令似的,一下子长出了“满天小星星”了.心里有点乱

于是请出“刘海儿”,刘海儿挂在额前,额前的小痘痘们就被遮掩了许多,也为我回避了那些好奇的目光.可是,一旦遇到刮风天,或上体育课热得满头大汗,这时候,刘海儿就“青山遮不住”了.不是高高地飞起,就是湿漉漉地缩上去,小痘痘们也因此“原形毕露”,惹来一阵阵哈哈大笑.心里有点急

于是,狠狠心,站在镜子前,用手挤痘痘,誓把它们一锅端.挤痘痘真疼,随着两指使劲一夹,我的泪水都快疼得滚出来.鼓鼓的痘痘被挤瘪了,但一张脸上,左一块指甲印,右一块指甲印,模样实在不雅观.心里有点喜

于是经过我的思考,我终于明白了,这捉弄我的小痘痘其实是代表青春来考验我的,考验我面对烦恼,如何学会调整自己.青春痘贴在我的脸上,悄悄地告诉我“青春=(求知+欢乐-烦恼)×奋斗”.哦,青春痘【张杰】 组八:推荐素材

从依赖父亲——独立,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小时候,总喜欢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面,看真路上一点点远去的风景,在盛夏的即将下雨傍晚看着匆匆回家的行人。喜欢周末爸爸骑车带着我去放风筝,什么事情都赖着爸爸。然后,爸爸在田间教我骑自行车。我问他“为什么,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车后面。”,他说,“因为自己骑车看到的风景是和坐在车后看到的不同的,要自己去寻找你自己的风景。”我问道“难道,爸爸看到的和我的不一样么?”爸爸没有再说什么,笑了笑“来,学车吧。”买的新车的车架是我最喜欢的蓝色,神秘,在阳光普照之下,闪闪发光。握紧车把,目望远处,心中倏忽涌起一阵安全感,像爸爸给我的安全感,但,又有些不同……突然发现我不再痴望着街上的车水马龙,因为我已经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我开始和它一起驰骋在马路上,与行行匆匆的人们一起忙碌着,一起编织着生命的风景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话,骑车望着前方,我看到了属于我的风景。【曹璐云】 组九:推荐素材 让自己跑起来

小时候呆看徐悲鸿的《八骏图》,幻想着有一天可以骑上画中的骏马像赵子龙一样驰骋疆场。现在,学习累了的时候也会经常想到幅画,自己就会心潮澎湃,然而现实往往就是梦想的坟墓。直到外婆去世,母亲明显衰老了很多才顿悟时间之快。而我对自己在闲逸的环境中抱怨学习的痛苦很是羞愧。那一天,我便下定决心:让自己跑起来。即使没有骏马,也一定要让自己跑起来。【郭厚甫】

组十:推荐素材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把我送去学游泳。动作都学会了,只剩亲身实践了。然而,面对不大的游泳池,我却忽然害怕起来了。蓝蓝的水像深渊一般,翻腾着,流动着。我四下里望着,寻找着教练的身影,却发现他已在我身后。“你看,别人都能到深水区游了,你还在浅水区,多丢人啊!”的确,和我一起学习的小伙伴都能自由的游动了,我却……

忽然,教练把我抱了起来,“走了,别磨磨蹭蹭的!”说着,他举着我划了几下就来到了深水区。“自己游吧,我不管你了。”说完,他把我一人留在了深水区。对!一切要靠自己,这么多天的练习,一定要有所成果!我试着做出每一个动作,划手、抬头、蹬腿……如此重复着,我,我游起来了!回头一看,教练远远的笑着。【张紫轩】

2、总结优秀作文素材的特点:

贴近生活、切入口小、情感共鸣、小中见大、具有可拓展性、叙述有波澜、真情实感。六.

建立素材库

将每组推荐的优秀素材粘贴到文档中建立起九(2)班作文素材库。七.

课后作业

根据总结出的每个主题中好素材的标准,在全班推荐的基础上每个主题自己再补充若干个新素材,建立并不断扩充属于自己的素材库。(此作业要定量、定期)已投稿到:

排行榜

素材整合 篇3

【关键词】小数除法 口算 估算 商的变化规律

“小数除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这个单元教学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练习内容包括小数除法的口算、竖式计算、估算、混合运算,以及小数除法的应用。由于内容多,要想把这些内容、多种算法组合成有一定序列的练习,确实需要精心思考。最近笔者对此课作了一次深入思考,主要的做法是在练习过程中紧紧围绕着练为主线,创设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基本训练:通过三组口算的练习,在练中回顾了口算方法,以及除法算式里三个数之间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从而掌握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第二环节专项训练:通过让学生按要求自己来列出算式,学生在列算式的过程中巩固笔算和估算。第三环节综合训练:以题组的形式呈现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对比中进一步领会“进一法”“去尾法”的实际意义,接着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条件引入稍综合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独立写出综合算式进行脱式计算,以此来巩固计算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觉得练习效果比较理想,现把主要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一、基本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小数除法的练习课,请看屏幕,会算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投影出示以下口算题:

5.6÷8= 0.42÷0.21= 1.32÷0.6=

1÷0.01= 2.5×0.4= 1.25×0.8=

30÷60= 2.5÷0.5= 27.3÷0.3=

学生把口算结果写在自己的本子上,接着投影出示计算结果,学生核对订正。然后,教师指定“1÷0.01”和“27.3÷0.3”这两个算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生:把0.01扩大到它的100倍,把1也扩大到它的100倍,变成100除以1等于100。

生:把除数0.3扩大10倍是3,为了商不变27.3也要扩大10倍,用273除以3得到91。

师:从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在小数除法中碰到除数是小数时,先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思考】通过这一组题目的口算主要让学生回忆小数除法的口算技能,同时让学生梳理小数除法如何利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方法。在口算中笔者还提供了“2.5×0.4”“1.25×0.8”的乘法口算,其目的除了要学生在口算中注意认真审题外,还为以下简便计算做好铺垫。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地口算了一组以小数除法为主的题目,下面我们再口算一组题目好吗?这里有三组口算题,先仔细地观察每组口算题,想一想每组口算题怎样算速度最快?

投影呈现以下口算题:

40÷0.5= 2÷0.5= 1.6÷3.2=

4÷0.5= 2÷0.25= 16÷32=

0.4÷0.5= 2÷0.125= 160÷320=

在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汇报每一组的得数(投影同时呈现得数)。

接着教师提出:刚才让大家先仔细地观察后再口算,你们看出每一组口算题有什么规律吗?

生:我发现第1组除数不变,被除数每次都除以10,那么商每次也要除以10。

生:我发现第2组被除数不变,除数每次都被除以2,商每次都要乘2。

生:第3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它的10倍,商是不变的。

师:这就是我们原来学过的“商的变化规律”。你们还有什么方法使口算更快吗?

生:把第1组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这样除数就是“1”了,商就分别是80,8,0.8。

生:我把第2组的除数也转化为“1”,第1小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第2小题都乘4,第3小题都乘8,这样计算的结果分别是4,8,16。

生:我还发现第3组的每一题的被除数都是除数的一半,这样每题的结果都是0.5。

师:看来在除法计算中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一定能使计算更简便,计算速度会更快。那下面的口算题,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灵活地口算。

投影又呈现了以下口算题:

12.4÷0.5= 2.4÷4.8= 4÷0.25=

8÷0.125= 3.2×0.5= 2÷0.01=

5.6÷2.8= 3.6÷7.2= 0.1÷10=

学生口算之后,教师呈现得数让学生及时作了订正,并抽出几个口算题让学生再次说一说是采用什么方法口算的。

【思考】在以上练习环节中,我们先给学生提供了三组有规律的口算题,并有意识地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再进行计算,其目的是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紧接着又给学生提供第二组口算题,让学生把刚才质疑回顾的规律,再一次在练中得到巩固。

二、专项练习

师:刚才老师给你们的算式都是现成的,下面你能根据以下的要求自己编出题目进行计算吗?

用2、4、6、8四个数字,并添上小数点,组成一位小数除以一位小数的算式,数字不能重复,答案可以是近似值。

①要求商最大。(商保留一位小数)

②要使这个算式的商大于2,而小于3,请你写出这样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商保留一位小数,你还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教师让几位学生把算式写到黑扳上。

①8.6÷2.4≈3.6

②6.8÷2.4≈2.8 6.4÷2.8≈2.3 8.6÷4.2≈2.0

师:第①个问题只有一个算式?

生:因为要使商最大,所以被除数要尽量大,除数尽量小,商才会最大。而符合这一要求的算式只有一个。

师:第②个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算式的?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的思考:

生:先写被除数和除数的整数部分,这里的整数部分相除的结果应该是2或3。如果整数部分的商是2,那么被除数的小数部分要大于除数的小数部分,如算式“8.6÷4.2”的结果大于2。

师:说得有道理,比如定好整数分别是8和4,写出“8.2÷4.6”可以吗?

生:不可以的,因为这个算式的商小于2了。

师:那这里被除数和除数的整数部分的商是3,如“6.8÷2.4”和“6.4÷2.8”,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小数部分的“8”和“4”可以调换呢?

学生再进行质疑交流。

生:因为这两个算式的被除数都没有除数的3倍或3倍以上。

【思考】此题是一道开放式的综合运用练习。虽然一部分学生在列算式的过程中只凭要求在乱凑,而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要求先进行数值的分析、估计。如第②题要思考商在2~3之间,大部分学生会把被除数和除数的整数部分先确定下来,接着去思考小数部分的数的选择。由此看来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计算的技能,又进行了估算的训练,同时学生在选择数字搭配中经历了有序思维的推理。

紧接着教师提出:刚才大家采用估算的方法列算式,让我们再用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算式的结果范围吧。

哪几个算式的商大于1,而小于2;哪几个算式的商大于3,而小于4。

①4.6÷2.8 ②8.4÷2.6 ③6.2÷4.8

④8.6÷2.4 ⑤6.8÷4.2 ⑥8.6÷0.25

学生找到了商大于1,而小于2的算式有①③⑤;商大于3,而小于4的算式有②④。要求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略)。

师:那第⑥个算式的结果又是多少呢?你觉得这个算式怎样算速度最快呢?

生:应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把除数转化为“1”比较快。结果是34.4。

【思考】此题组的估算是对上面列算式时所用估算方法的再一次的应用和巩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在题组的最后一题特意安排了“8.6÷0.25”的算式,其目的除了对商的估算之外,还要求学生再次应用商的变化规律把除数转化为“1”进行口算,同时这个算式还为延续下一环节的综合应用起到桥梁作用。

三、综合练习

师:你能针对第⑥个算式“8.6÷0.25”来编一道生活中要用到它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这时学生在独立编题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后,教师再组织集体反馈评讲,接着出示以下三个题目,并向学生提出:下面的三个题目,都能用到这个算式来计算吗?

① 共有8.6千克的牛奶,每个瓶子装0.25千克,一共需要多少个瓶子?

② 同学们将一根长8.6米的丝带,每0.25米截成一段,做成圆环,这根丝带可以做成多少个这样的圆环?

③ 一种车在沙漠中行驶8.6千米,消耗汽油0.25升,照这样平均每升汽油能行驶多少千米?

生:都能用这个算式解决问题。

师:都用了同一个算式那结果都是“34.4”对吗?

生:是的,计算结果都是34.4。

师:是吗?请你们仔细想一想,在小组里互相讨论一下。

经过互相交流之后,学生知道:第①题应该需要35瓶;第②题只能做成34个圆环;第③题平均每升能开34.4千米。

师:为什么都用同一个算式解决,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第①题算出结果是34.4个瓶子,说明34个瓶子还装不下,所以要35个瓶子,用了进一法。第②题算出结果是34.4个圆环,圆环只能做成34个,要用到去尾法得出结果。第③题只要直接算出结果就可以了。

【思考】三道题能用同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但这三题所呈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进一法”或“去尾法”的处理,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紧接着教师提出:现在我对以上第③小题分别增加以下不同的条件,你还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①照这样计算,4升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②照这样计算,要行驶17.2千米,需要准备多少升汽油?

③车子经过技术改良后,每升汽油可以行驶48.6千米,这样每升可以多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分别列出了以下的综合算式,教师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组织集体评讲。

①8.6÷0.25×4

②17.2÷(8.6÷0.25) 0.25×(17.2÷8.6) 0.25÷8.6×17.2

③48.6-8.6÷0.25

评讲过程(略)。

评讲后教师再要求学生针对以上算式,用递等的方法写出这些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

【思考】通过以上增加条件引出综合应用问题,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这样的训练过程显然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用两步解答的问题与一步解答问题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这外,在列出综合算式后自然过渡到了混合运算,要求学生用递等的方法计算这些混合运算,这样又及时巩固了混合运算的技能。

纵观全课,从口算到估算,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通过用四个数组成小数除法算式到以算式编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再引导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质疑到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抓住联系整合素材,多次巧用题组,借题过渡,使这节课获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素材整合 篇4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知识

师:今天我们要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本单元共分为几个小节,每小节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引领学生翻书,并板书摘录:意义和读写、性质和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

(评析:引领学生翻书回忆知识点,这是复习引入的一种方法。通过摘录,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并较快地进入了复习状态。)

(二)练中质疑,整理知识

1.复习意义。

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对以下三个小数的研究,复习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请你从下面的图中选择合适的图,分别用阴影表示出“0.3、0.03、0.30”。(课前发下练习纸,此为其中的第1题)

接着反馈学生所表示的阴影图(如下),组织学

0.3就是,0.3里面有3个0.1();

0.03就是,0.03里面有3个0.01();

0.30就是,0.30里面有30个0.01 ()。

2.复习性质和大小比较。

师:在这三个小数中有相等的小数吗?

生:0.3=0.30。

教师结合上述图示说明,3个0.1就是30个0.01;接着教师又提出:0.3=0.30=(),引导学生提出括号内可填上0.300.3000等,从而使学生回忆小数的性质。

师:对于0.03与0.3,大家知道0.03<0.3,但从这两个小数来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引发学生回忆“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缩小

(评析:以上两个小环节,教师借助“0.3、0.03、0.30”三个有一定联系的小数,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图,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等知识,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进行复习,使学生自然地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再认识。)

3.复习生活中的小数。

师:小数来自于生活,如下面的三个小数就有可能来自测量长度、计量质量以及计算面积,请同学们思考练习纸中的第2题:

0.3米=()分米=()厘米0.03吨=()千克

0.30平方米=()平方分米

学生练习后,通过质疑,总结计量单位的互化方法: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

4.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师:实际测量中有时会碰到近似数,请同学们想一想练习纸中的第3题,括号内可以填哪些数?

()米≈0.3米()米≈0.30米

学生在填第一个括号时出现以下情况:如小于0.3的有:0.29、0.28、0.27、0.26、0.25;大于0.3的有:0.31、0.32、0.33、0.34。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后又提出:一定只有两位小数吗?

生:我觉得0.295、0.284、0.315、0349……,也可以。

师: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小数吗?

生:还有可能是四位小数、五位小数……

生:有无数多个。

生:不管它是几位小数,只要看小数的第二位进行四舍五入是否得到0.3,就可以了。

师:那么近似数是0.3的最小数是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后,作以下反馈:

生:当一个数在大于或等于0.25,并小于0.35的范围时,都可以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0.3,所以最小数是0.25。

师:如果用下面的直线图表示这些数的范围,应该怎样表示呢?

根据交流情况,师生一起画出下图:

接着教师又提出:()米≈0.30米,括号内可以填哪些数?而且这些数的范围又是多少?

学生继续讨论交流得出:括号内可以填上“大于或等于0.295,并小于0.30499……”的数。接着师生一起在直线上表示出这些数的范围(如下图)。

(评析:以上两个小环节,教师再次借助于“0.3、0.03、0.30”,引用到实际的计量单位,并借此复习了计量单位的化聚方法。接着教师又把“0.3、0.30”作为近似值,引发学生思考哪些数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分别得到“0.3”和“0.30”。在这一思考过程中,教师又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性,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能取到近似数“0.3、0.30”的范围。由于复习素材的合理延用,较好地促使了复习过程的动态生成。)

(三)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1.比一比。

你有办法比较出下面各种物体质量的轻重吗?

大米850克油2千克洗衣粉3.15千克面粉0.02吨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再小组交流想法,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先要统一计量单位)。

2.读一读,写一写:

①上海世博园第一天参观人数为207700人,第二天为225600人。

207700人=()万人≈()万人(保留整数)

225600人=()万人≈()万人(精确到十分位)

②光每秒传播299792000米,约为______亿米。(保留一位小数)

3.改正下面的错误:

①小数都比1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不一定比1小)

②1.2和1.20的大小和意义都相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1.2和1.20的大小相等,而1.2和1.20的计数单位不同)

③70=7=0.7=0.07 (先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等式是不成立的,再向学生提出:在每一个数据的后面添上怎样的计量单位,才能使等式成立呢?让学生填出:70mm=7cm=0.7dm=0.07m)

4.用2、4、8、0四个数字按要求写数:

①写出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小数。

②分别写出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小数。(各写出2个)

③把上面所写的小数从大到小排一排。

[反思]

以上教学留给我们最深的体会是:利用简单的素材,把整个单元的知识串联在了一起。而设计怎样的一根线,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特点,通过“0.3、0.03、0.30”这三个简单而又有一定联系的小数来梳理各知识点,大气而简约地把握了复习过程。通过此课的教学研究,可以感悟到要上好复习课,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针对内容,分析学情

复习的功能之一是查漏补缺。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尤其要针对学生有困难的学习内容和错误之处进行复习。如在本单元,学生对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就没有必要设计专项的复习训练,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小数引起的大小变化、计量单位的互化以及求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上。总之,教师在复习前一定要针对内容,认真分析学生情况,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

(二)整合素材,练中梳理

整合素材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统观全局,使学生不会感到复习内容的松散。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画图来表示“0.3、0.03、0.30”以理解意义;从图的比较引出小数的性质;从观察小数的小数点位置,回顾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从添上计量单位,引入生活中计量单位的互化;再从生活中的应用,提出“()米≈0.3米、()米≈0.30米”的逆向思考,梳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从而把本单元的各知识点,都整合在对这三个小数的思考上,做到环环相扣、上下呼应、和谐流畅,使学生在动态的思考中对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整体上的再认识。

(三)精选练习,合理拓展

上一篇:物业产业下一篇:品牌服装广告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