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整合(精选8篇)
课题整合 篇1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 教育信息化也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 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 如何真正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地融合为一体, 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 是推进本地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的分析
我校是黄山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002年, 申报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研究。2005年10月顺利结题, 其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肯定和推广。为进一步探索信息资源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 完善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 2006年我校又以《信息资源整合学科教学的模式探索与实验研究》为课题进行再研究, 旨在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同时对本地区中小学产生辐射作用。分析课题的研究和应用过程可以发现:
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已广泛应用, 这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师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二是培养锻炼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促进了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三是确立了“以课题促课改”的兴校思路;创建了符合数学、语文、综合等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了一批优秀案例, 撰写了一批教育教学论文, 开发、利用、自制了一批多媒体课件, 汇集了一批电教优质课等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在本地区推行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 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有:
其一, 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协调。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成员大多是教学实践一线的教师, 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课题成果的应用起着巨大作用, 但是他们注重的是课程教学, 缺少先进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撑。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在接受全新的教学模式方面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技术上均有一定难度。
其二,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未能同步发展。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抓好电教基础设施建设, 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为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奠定了基础。但另一面, 网络能利用的资源较少, 适用于具体学科的资源更少, 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较少, 尚未形成完整的软件教学资源库。
其三, 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费短缺。由于黄山市属欠发达地区, 财政较为困难, 进一步推广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究其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层面简单的整合, 而应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处理与媒体应用等多方面的整合。我们应当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促进教学改革的一种理念, 一方面不断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与经验;另一方面, 用新的指导思想与经验来指导整合工作。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少走弯路。
首先, 要改进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求教师真正适应融入信息化教育的环境, 在教学时要转变教学思想, 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束缚。现就我地区来看,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已经广泛开展起来, 但大多仍然是传统课堂搬家, 多媒体只是作为演示的工具和教学的装饰品, 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 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 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
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的重要性, 综合考虑多媒体信息的应用特点, 构建新型教学结构。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正确认识师生以及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向学生高效传递教学内容和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交互性与协作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第三, 要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对硬件建设的要求比较高, 投资的力度相对比较大,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现代化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 更应注重软件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 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包括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 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等。以满足教师更高效地构思和组织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第四, 要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教学模式进一步走向合理化。在课堂教学中, 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也不同。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时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有区别。目前, 我校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模式有: (1)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2) 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型教学模式; (3) 演示型和自主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都要力求体现学科特色, 使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合理化。
第五, 要建立培训机制,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教师自身具备现代化的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不但要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现代化教学设计水平, 具有自制CAI课件和修改网上课件的能力。此外, 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导, 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偏重, 理论研讨培训较少。而培训内容大多是培训教师如何使用教学软件、如何制作课件, 从而也造成一些教师轻视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 误认为只要会使用教学软件和操作多媒体设备就行了, 而理论学习研究是专业教师的事。因此, 在加强教师技术培训的同时, 更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培训和学习, 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 从思想观念上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
第六,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
各种教育技术, 传统的与现代的, 各有所长。当今社会传统教育技术仍然有用武之地。挂图、模型、标本、实物能够以直观、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音像媒体依靠视频和声音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感官刺激;投影、幻灯投资少, 制作简便, 而且随着胶片记录仪的问世, 大大提高了幻灯片的制作质量;仿真模拟教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 培养教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所以说, 教育技术的选用不是越新越好、越现代化越好, 而是根据需要辅助表达的对象, 立足现有的教学条件, 因地制宜, 把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 达到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目的。过分依赖一种技术, 而忽视其它技术, 也是不可取的。
第七, 要构建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指导多媒体教学的开展, 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多媒体应用是目前教学评价一项重要指标, 但很多学校的评价仅限于是否运用多媒体设备方面, 而在多媒体运用的质量和效果方面的评价因素较少。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要看信息技术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效果是否都达到了最优化的目的, 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
总之, 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只有让信息技术真正与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应用于教育教学、为教育教学服务, 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 这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1) .
[2]刘向永.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J].教育技术通讯, 2001, (12) .
课题整合 篇2
《新课程标准体系下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技术整合的深入研究》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内容,它能促进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深刻变革。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研究,是课程整合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尝试,是一个学科教学中全面整合信息技术的实验。它将对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提供诸多可借鉴的经验。
研究过程:本课题在2006年已开展了一年的研究,今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根据课题立项时的计划,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将第一年实践出的有效整合方式、有效整合技术应用于每一次课中。为更为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需要建设校本学科资源库,因此,今年的课题研究重点就是建设校本学科资源库。商品化的资源库有很多,但它们往往只是将大量的、有用无用的资源呈现出来,并未能教学的需求进行优化,使得每一次课能方便地使用,并且这些资源库内容往往也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变化。通过今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高度整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了高质量快速制作课件的方法和多种工具。
校本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工程,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完成。因此,课题组在组长的规划下进行了分工:组长玉以戎负责课题全面工作,着手准备课题研究报告的的撰写,规划校本资源库以及参与部分课件及资源的准备工作;熊桥胜负责高
一、高二年级新课的课件制作的组织工作;吴筇负责会考总复习部分的课件制作组织工作;陈明菲、陈伟鹏负责配套课堂练习素材资源的准备工作,并参与部分课件制作工作。由于我校人事的变动,本年度最终课题组成员变成了5人,因此使学科校本资源库建设比预期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不断突破技术难关,筛选出了各类课件制作最有效的工具软件,使得课件水平得以提高。在配套课堂练习素材资源的选择上,尽量采用优秀文化和本地文件作背景,也要选用当时的热点事件及文化作为素材资源,使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素养都得到培养。
存在问题:由于课题组人员发生变化等原因,使得学科校本资源库建设未能按计划时间完成,现在仍处于结题准备工作阶段。由于信息技术课非高考学科,学生和学校的关注度不够,致使学科校本资源库的利用率不高。信息技术课面临广西2007年更改教材,学科校本资源资源库应变和适应能力面临考验。
课题整合 篇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整合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形式, 正日益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引起课改专家与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
如何跨越整合理念、技术以及策略的高门槛, 并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不断开拓创新, 实现有效整合与高效整合, 真正惠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 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同步发展, 我校在整合理念、技术应用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引进了概念图这一先进的工具。
概念图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 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在西方国家, 概念图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 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随着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尤其是以Inspiration为代表的, 一批功能强大的概念图绘制软件的普及与推广, 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 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习, 建构知识, 进行头脑风暴, 合作交流, 促进意义学习, 还可以用来进行网络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整合教学课件制作等, 作为指导师生整合教学的实用性工具化平台的价值日益显现。
●●概念的界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 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是指以概念图基础理论为指导, 以概念图应用软件为基础性整合平台, 并可实现与信息化媒体资源, 以及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多元整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与实践基础
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现代理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运用概念图提升整合教学能力的师训研究
课题组从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出发, 通过报告、示范、展示、研讨、评优竞赛与网络研习等活动, 结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等行动研究,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辅助以考核、激励等策略, 点面结合, 分层递进, 整体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 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深化概念图的理论研究, 从教与学两方面梳理概念图与教学的内在联系, 发掘并拓展概念图在整合教学环境中的功能与应用方式。按学科分类下设11个二级子课题, 通过概念图在不同学段与不同学科中的运用, 探索和形成可推而广之的应用策略, 指导和优化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
(三) 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应用模式的建构
以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为整合教学实践的基础平台, 积极探索这一软件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 同时重点研究概念图Inspiration与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的有效融合。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探索并总结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教学中的六大应用功能
鉴于概念图绘制软件Inspiration良好的易用性和功能性, 课题组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教与学中的各种典型案例, 提出并总结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整合教学中的六大功能:知识可视化的表征功能、高级思维的发展功能、合作交流的媒介功能、促进教学的评价功能、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开发功能, 以及构建网络课程的设计功能等。
传统的概念图通常是用手工绘制的, 只要有纸和笔, 即可绘出教学需要的各种概念图。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 目前手绘概念图已逐步成为师生常态的思维工具与研习策略。实践表明:师生共绘概念图不仅仅可以促进教, 而且同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 它既可以充当教的平台, 也可以作为学的工具;既可以建构知识与思维路径, 也可以同步发展认知与思维能力。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表明:作为一款集整合技术、功能、理念与应用策略为一体的信息化专家平台, 概念图Inspiration软件的推广与普及, 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快速成长, 符合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 总结并提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与课程整合的两大操作策略
策略一:“放眼网络、内外整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构策略
课题组积极地引导教师把目光投向网络, 重点依托互联网免费性、共享性资源, 以及学科软件平台, 提升信息化资源建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引导把教师有限的时间放在资源的合理选择, 以及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的设计上, 从而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劳动, 有力保证了整合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如生物教学中引入的Flash动画teethwise,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认识牙齿、组装牙齿, 而且还可以练习如何正确刷牙等, 很有趣味性;如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引入的七巧板Java动画资源软件,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的造型, 尝试各种拼接技巧, 同时还提供涂色美化的功能, 学生非常喜欢;再如在物理光的色散教学中引入的Shockwave动画资源, 不仅可以定性地比照各种色光透过棱镜后的偏折情况, 而且还提供了偏折角度的测量工具, 帮助学生进行定量研究;他们在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不足的同时, 也丰富了教学互动过程, 有力支撑了新课标各学科的教与学。
策略二: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
同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一样, 博客、魔灯以及一些学科类的教育软件, 功能强大且简单易学, 是实实在在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往往各具优势与不足, 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旨在通过以概念图为支架的多元平台整合, 取长补短, 弥补概念图单一平台在整合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功能不足, 拓展优化概念图的资源开发功能、网络互动功能与课程开发功能。
(三) 基于Inspiration等信息化专家平台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初步形成
本课题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 并没有一味地纠缠于空泛的理念、策略以及纯粹的技术培训与灌输, 而是独辟蹊径, 通过引入技术零障碍, 但又饱涵当今先进教育理念与策略的概念图Inspiration、博客Blog、摩灯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 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又一次快速成功地跨越了整合技术、理念以及策略的“高门槛”。
Blog具有很好的互动特征, 但由于本身技术的限制, 它的页面结构和呈现方式, 则明显逊色于Inspiration的表现。鉴于此, 课题组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成功引入整合策略, 实现了Inspiration和Blog两个零障碍专家平台的优势互补。借助于Inspiration与Blog的课外整合, 有效打破了时空等因素的制约, 实现了隐性课堂显性化, 封闭课堂网络化, 静态课堂动态化, 交互形式多样化, 教师同行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与Blog进行深度研习和交流反思, 有效推进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 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共享度。
相对于Blog而言, Moodle在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更为专业, 功能也更为强大。不仅在信息管理方面支持的类型更为丰富, 而且最为突出的是, 互动形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回复, 还可以是投票、讨论、测验、评价、问卷调查等, 既可以很好地满足网络课堂教学的需要, 又可以在远程网络教学与管理方面游刃有余。而且概念图Inspiration与Moodle的整合也有利于改变Moodle课程界面过于线性化、单一化的不足, 课题组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Inspiration和Moodle与网络教学的整合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值得期待。
当然随着整合教学的发展和需要, 网络互动平台也会不完全局限于Blog和Moodle, 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结合整合的理念加以发展和充实, 但是就现阶段而言, 这两个平台应该是当下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网络互动平台的首选, 因为它们既不需要额外的经费, 也没有高难度的技术培训, 但是确功能强大, 非常适合整合教学的现实需要。
(四)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师训策略与模式日趋完善
课题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教师培训与发展的过程, 在启动阶段, 课题组主要围绕与概念图有关的理论专题研习、技术培训展开工作。整理了《概念图参考文献专辑》, 涉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数十篇文章, 供教师学习参考, 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深化了对概念图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每学期均组织2次以上的专题学习, 有效推进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段、不同教师的整合教学开始呈现出许多个性化的亮点, 当然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对此课题组及时开展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展示研讨、教师论坛, 以及理论与技术的高级培训, 坚持扶持与推进相结合, 在有效分享科研集体智慧的同时, 有效化解了新的矛盾和困惑, 课题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和深化。
为全面普及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整合教学的基本理念、方法、技术与资源, 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学, 08年6月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整合教学的网络培训Moodle课程——《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 被列为苏州市教师培训课程, 在大市范围内推广, 并正式开通启用。它为广大教师学习交流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的整合教学提供了一个跨时空的网络培训平台, 目前累计培训各学科教师近1500人。
课题整合 篇4
2006年10月,我校开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实验。一年的时间,学校课题组成员和一批骨干教师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酝酿了有益的反思。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我们的认识——必要性、服务性、规律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
1.“整合”应强调必要性
强调整合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整合是教育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另一方面则要凸现信息技术的特长。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会促进本地与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并且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再则,网络的虚拟功能可以为我们创设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情境,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教师要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紧密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就是必要性的内涵。
2.“整合”应注重服务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强调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伙伴。
3.“整合”应把握规律性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属于探索实验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不适应性。无论是硬件还是师生信息素养,都有不支持性。因此,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性,显得尤其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提出整合“阶段论”,即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马宁、余胜泉两位学者提出整合“层次论”,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整合的规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整合”从本质上讲,是说明事物间通过相互作用结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它既注重事物间动态作用又强调事物间结成一个整体的独特性质。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整合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二.我们的实践——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
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1.互动化使合作学习成为现实
课堂是以信息传递为载体的,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存在着四种主要信息交流的方式:教师施,学生受;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之间相互问答;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通过信息传递互动化,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信息传递方式的最优化;通过信息传递互动化,新型课堂教学能够确保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2.网络化使教育模式发生变革
随着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登陆互联网并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人类逐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读网时代”。“读网时代”的挑战,学习首当其冲,将使教育从观念到形式发生根本的变革。教师逐渐习惯将网络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努力追求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由那些凝固的、静态的书本变化为与时俱进的网络知识。现在是知识创造更新迅速快捷的年代,人脑无法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保证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新知识。但网络教学却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与知识的发展的统一性。
(2)讲授方式由说教性讲授变化为交互性指导。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是停留在使学生获得知识这一层面上,而是注重对现象、概念的解释,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以及认识、处理问题的多元观点和多元方法。
三.我们的反思——大视野、高素养、新平台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所以,我们提出了新型课堂教学要以“四化”为特征,即“师生关系民主化、呈现方式情境化、信息传递互动化、教学要素整合化”,以此衡量一节课的效能高低。从根本上讲,就是处理好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与课程整体改革的关系。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由于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计算机运用到教学的发展不平衡。首先,过去的师范教育没有信息技术的培训,培养出来的教师现在教师岗位上的大都年岁不轻,他们恐信息技术高深莫测,产生畏难情绪;其次,现在的师范教育虽然有信息技术培训,但太缺乏针对性、实战性,是从理论到理论;再则,我国长期把计算机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设置,运用计算机也就成为专业教师的事,其他人往往漠不关心。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课题整合 篇5
一、调查———发现是无主题校本教研
针对学校当时校本教研活动的现状,学校着手在教师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调查,让教师谈谈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在调查反馈中我们认识到学校教研活动过程中“问题意识差”,可以说是无主题校本教研,教师一个学期下来不知道校本教研在研究什么问题。每次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只知道这次活动是公开课,不明白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即解决什么问题。教研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而且教研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组内交流活动及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教研活动过程中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交流讨论活动中,没有针对问题开展讨论,没有质疑也没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只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形式上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在被问及对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哪些好的建议时,教师们都谈到要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把研究问题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通过教研活动真正获得专业上的提升。
二、初探———实施了课题研究式教研
(一)策划
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大家都认为教研活动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教学问题,而学校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大都是从教育教学行为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从发现身边的问题起步,将工作中碰到的困惑、矛盾提炼成研究课题。所以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为何不结合教师研究的课题采取一些交流、探讨的方式进行,让教师乐于参与,敞开心扉去探讨交流,并有所收获。为此,学校在全体教师会上提出了开展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的设想,征求和收集各课题组长的意见,要求当年立项的各课题组上交本课题的教研活动计划,教科室要指导和修订各课题组的教研计划,使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更贴近学科教学需要,更切合课题研究实际,当然也更符合教师教学的需求。
(二)实施
课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课题教研活动的起点。研究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感到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
1.理论学习
确定了课题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如为了让语文组教师能够理顺“导读促写”一体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关系,学校请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作了题为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专题讲座,然后展开专题讨论,并统一了两个观念:读写一体化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阅读中的习作因素,将阅读教学与习作学习结合起来,以此达到阅读学习中提高习作水平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读写一体化,读与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导读,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通过这一途径的实施,语文教学中的两大目标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2.课例研讨
在理论学习观念统一的基础上,学校又开设了有关“导读促写”一体化的同课异构专题研究课,分别由课题组三位教师代表四、五、六三个年级备课组进行主讲。经过三个年级备课组全体成员的集体讨论,由开课教师拿出初定方案,各年级备课组再次讨论,决定最终教案。在三堂课的实施过程中,大家明显感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采用了这种读写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基点,由此生发,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读中写,在写中读,有针对性地实施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每学习一种方法,每学习一种题材和体裁,都给学生创造一次学习模仿的训练机会。一方面让学生能依据范文来写,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写中读,通过切身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读的理解。三堂课的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受到语文组教师的一致好评。
3.成果分享
课后成果分享是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这种分享包括课题组执教者分享和同伴分享两个环节。课题组执教者分享的成果是“这个研究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我解决了吗?”同伴分享的成果是“我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更好?”大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分享。如郑老师执教的《翠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段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描写动物外形的例子,郑老师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不单把着眼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抓住文中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致力导读,以读促写,使读写训练相得益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既教会学生写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可谓一举多得,而且课题组其他教师也从中深受启发。
学校自实施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以来,取得的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赢得教师们的热情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一线教师敢于运用课题的理论去审视新理念下的教与学行为,能够以反思的心态表述各自的真实感受,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们真切地流露出“我们期盼的就是这样真实、实在的教研活动”的心声。每当教师们就某一课题研究问题说“我认为这样更好”“我想那么尝试”时,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了教研活动的主人,教研活动成了教师的一自觉种行为!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是富有成效的。
但随着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实施以后,我们也发现这种研究模式存在的最大不足是缺乏“研究主线”,即一个学期下来的校本教研不知道研究一个什么共同问题,每次的校本教研教师只知道这次活动是一个课题的研究课,不明白这次活动是什么研究主线下的一个研究主题。
三、再探———提升为课题整合式教研
当发现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的成功之处和存在弊端后,学校开始推出课题整合式校本教研。
(一)整合主线
2013年,学校有15个课题立项,这15个课题中的10个课题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而展开研究的。学校因势利导,“自下而上,聚散为整”,把这些相同或相近研究主题的课题组成“学科课题群”,形成一个以“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龙头课题为主线,通过这个课题群的研究与积累,形成各学科教师研究的合力,达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又有一定研究层次的校本教研主线。
(二)细化主题
确定课题研究主线后,结合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围绕这个教研活动主线,把本学期教研活动细化为系列研究主题。如数学组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等;语文组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倾听能力的培养等。让每次的教研活动都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使校本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把“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
总之,从无主题的校本教研到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再到课题整合式校本教研,经过这三种校本教研形式的变化发展,使我校的校本教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笔者也深深地感到,只有通过研究整合“现实真问题”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师实实在在地成长,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受益,使学校实实在在地发展。
摘要: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大都是从教育教学行为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这几年学校每年教师的立项课题多达十几个,学校自下而上地整合教师研究的课题,把同学科同一研究主题的相关课题整合成学科主导课题群,并以此提升教研活动的理论层次和实际效果,做到教研活动主线化、主题化、课题化。
关键词:课题研究,整合,校本教研
参考文献
[1]苏雪竹.主题式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J].教育与管理,2011(11).
[2]崔登乾.微型课题:校本教研的有效实践[J].学校管理,2010(4).
课题整合 篇6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办学效益的一条新路。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 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并促进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 学校如何处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关系, 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 关系到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接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正是探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和策略, 以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 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相统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适时地更新各类知识, 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足够的信息支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时空;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最佳的学习效果, 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以及终身的教育, 以实现人类按需学习的教育最高境界。
我校具有 将信息技 术与学科 整合研究 的良好基础。拥有一流的校园网络, 且是首家通过“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验收的学校。1999年就率先开始了新一轮校园网的建设;2001年校园网覆盖学校的每个功能区 (包括家属区) ;2002年实现了“班班通”;2003年为每位教师配置教学笔记本电脑一台。我校不仅建成了多媒体教室, 而且在重庆市中小学中最先联入了国际互联网, 并最先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WWW服务器和邮件系统。我校信息技术的规模不仅体现在设备数量多, 而且体现在网络规模大、实现的功能全等方面。例如:2001年我校率先开始了信息技术部门的专业管理, 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 率先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从1999年开始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组对教职工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教师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从1999年率先开始加入了“学科整合”的国家级课题, 在各学科组进行了学科整合的培训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等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普遍能够自制课件, 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进程中, 发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这些具体问题是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内在动力。例如:曾经认为只要设备领先, 学校教育现代化程度就会领先。但事实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而且经过七年多的发展, 其他学校的设备很多都已经比我校先进, 而我校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所以, 需要思考如何打造我校的新优势。目前, 亟需正视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瓶颈。目前, 我校教师在基本技能已经掌握的情况下, 一方面, 资源 (特别是优秀资源) 匮乏已经成为课程整合的瓶颈, 特别是理科资源;另一方面, 资源 (包括优秀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 的合理共享也将成为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整合层次不高是现实。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我校比较普及, 但就其使用的层次而言, 均还处于较低层次, 有些甚至只是用计算机和屏幕显示代替了板书。
(3) 学生信息素养是关键。学生信息素养如何体现, 一方面从近期目标看, 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长远目标看, 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标
(1) 探索中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科资源的基本要求, 建设校本资源库, 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瓶颈问题。
(2) 探索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层次。
(3) 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 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其思路是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 解决当前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 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途径是集中教师已有优秀资源, 以达到优秀资源集中共享的目的。
(2)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其内容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 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来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主要内容
实验周期为四年, 即2006年4月-2011年10月。各阶段工作分别为:
第一阶段 (准备) :2006年4月-12月, 确定实验对象, 进行“师生学习培训”。教师培训以研究实验方案为起点, 理解实验意图、完善实施方案;其次, 学习相关理论, 请专家讲学, 下发相关资料自学;第三,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统一认识, 统一进度;第四, 建立“课题月报表制度”和“档案袋制度”, 保证其过程稳步落实。
第二阶段 (实施) :2007年1月-2011年6月, 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
(一) 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
(1) 成立校本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校本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专家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仲裁小组。
(2) 制定校本资源库建设总体规划、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校本资源库审核、统计制度、校本资源库建设奖惩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制度。
(3) 搭建和维护校本资源建设平台。
(二)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
(1) 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2)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3) 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 研究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 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提高问题
(1) 研究信息技术课程, 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提高, 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 建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营造学生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3) 开设选修课,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建设学科资源网, 培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三阶段 (结题) :2011年7月-10月, 收集素材, 整理资料, 测查统计,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召开结题会, 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走向。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 资源资源建设具备一定规模
学校资源库内容丰富, 包括购买的资源和自行整理的网络资源, 且由专人负责, 逐渐充实, 涵盖所有学科, 现在已形成自主开发的内容为主的态势, 有大量的课外资源, 能有效满足主要学科的教育教学需要, 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
2006年开始, 我校自行开发了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 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资源整理工作, 目前, 有各学科自建教学资源库 (有资源4万多件) , 各学科教研组为主体建设的专 题教学资 源网站以 及优秀教 师个人资 源库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 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 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 课程整合已见成效
学校课程整合早、工作实。在起步阶段, 表现为:信息技术工作主要是服务教师、代做课件;辅助教学, 只为赛课;在中期阶段, 主要表现为“班班通”、“人人用”, 资源建设成果包括视频资源、课件资源、课例资源、以全校教师为主体共建校本教学资源库;后期阶段, 主要表现为以在常规课效果和质量上下功夫 (科学合理) 为主的整合研究、以各学科组为主体建设学科资源网站、生成教师个人资源库;学校教师通过自制课件用于教育教学, 许多优秀课件在校级以上进行交流, 且有5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等级奖、获专家好评, 有创新示范价值。我校教师两次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等奖;年轻教师获全国学科整合比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4人次;在2010年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 我校一名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此外, 学校课程整合课例、论文、课件多件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三) 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1.教师信息素养逐渐提高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的学习, 并在每学期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 对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项考核, 考核成绩与教师考评挂钩, 以推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设置了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课程, 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专项培训, 并开发了校本培训教材《重庆七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育读本》。2006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教学实践与评优活动”中, 我校教师获全国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 获市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4人次;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 (重庆市赛区) 中, 我校化学教研组获得市一等奖、初中数学教研组和物理教研组获得市二等奖, 高中数学教研组获得市三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 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 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因为, 信息技术课不只是单纯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和传播的能力。我校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这四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在高三和初三也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并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 开发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学校教师先后开发 (或参与开发) 了《中学计算机教程 (乙种本) 》 (重庆大学出版社) 、《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 (重庆大学出版社) 、《初中信息技术》 (重庆大学出版社) 、《高中信息技术》 (重庆大学出版社) 等教材。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假期开设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和信息技术夏/冬令营。学生定期、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专项技能的测试、竞赛。近年来, 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奥赛, 获市一等奖1人次、市二等奖2人次、市三等奖20人次;在学生机器人竞赛中, 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4人次, 获得市一等奖26人次、二等奖22人次、三等奖22人次;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 获得全国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8人次、三等奖12人次, 获得市一等奖人36次、二等奖43人次、三等奖45人次。学校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其中, 初中许重宁同学获得“2009年第四届重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七、课题研究反思及建议
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教师观念需要不断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 我校出现了两种典型问题:其一, 将学科整合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图文并茂的特点, 教学资源课件以演示图画或文字为主。其二, 很多教师在学科整合中“为整合而整合”, 认为在机房上课、用了计算机就是学科整合, 甚至于过分强调整合的形式和表面效果, 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信息技术”套到传统教学的框架中, 盲目不切实际地应用信息技术, 明显是错误的。因此, 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 进一步推进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学习实践,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化到教学实践中, 是重点要面对的问题。
(二) 师生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要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 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一讲到底”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而这一要求很大程度受限于师生的信息素养高低, 这一问题需要得到特别重视。
综上所述, 我校不但要坚持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培训, 通过专家讲座、期末培训等形式以开展“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培训, 还要通过课题、赛课等形式探索如何将新的教育思想、理论溶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09) .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4) .
课题整合 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界定及支撑的理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并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和空间。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即要求教师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自主求知、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已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抓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奠定基础。
2. 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
(2)整合
(1) 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2) 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整合。
(3) 指在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层面的基础上,教师、学生与教学过程的深度整合。
“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认为就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效果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新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与学科“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即以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以优化的学科教学过程推动信息技术的开展。
3. 支撑的理论
(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中的首席。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力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1)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 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3) 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4) 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上述理论表明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指导我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本课题研究借鉴建构主义原理和人本主义理论,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努力贯穿开放的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
1. 研究目标
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资源对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2. 研究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和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根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无缝接合,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其整合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识主体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方便师生摄取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架设学校课程整合资源和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网络社区的教育与辅导,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活动。
1. 语文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及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利用校园网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学校已有的大量阅读与快速作文相结合的实验成果。
(3)购置与开发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软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2. 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教师应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加强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深化研究。
(3)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对话能力,加强语法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音乐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旨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力。
(3)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5. 美术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探究式学习方面。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
(1)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尽力提高学生的电脑绘画水平。
6. 其它
学校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扩展到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以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当今的教育教学正在向信息化迈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力将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应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掌握知识。
四、研究的方法
1. 文献学习法
学习与本实验有关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实验服务。
2. 调查法
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的理解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课堂参与状况,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需求变化,研究制作与使用以便学生在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方面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
3. 行动研究法
在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 研讨法
针对实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5. 个案研究
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个案研究贯穿在其它的研究类型中,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6. 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五、研究的步骤
本项实验周期为4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2006年4月—8月)
了解现状,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开展系统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论学习。
(1)拟定课题实验方案、组织论证、申报立项。
(2)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培训采取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培训质量。
(3)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新型的教育技术,以及新课程标准,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学会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
(4)完成实验前测与统计分析,形成实验资料。
2. 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将研究内容化解,有针对性地研究。通过边研究,边试行,提高研究的效益。
(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进入实验阶段,为保证该项实验的顺利进行,每隔一周进行理论学习和课题实验的专题研究,组织实验教师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实验研讨活动,学习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
(2)根据实验目标分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策略的具体研究实践。
(3)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与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
(5)研究教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如何使用教学软件,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现、思考的手段与方法。
(6)对实验过程中专题研究的各类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论证,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整实验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验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验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3. 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在过去总结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
(1)根据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对课题的实验进行及时的修正,然后将实验成果推广到下一轮的实验运行中进一步验证实验假设的正确性。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发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2)重复验证实验研究成果,收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写出总过程的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写出和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论文,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整理好实验研究档案,申请上级教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
六、研究成果
1. 研究带来的变化
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相同的教学时间却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学得更加轻松。实验进程足以表明:本课题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1)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 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学习方式由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我们看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扩展了认知领域,同时,从学科特点来看,借助各种资料,将图文加以综合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把网络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2006—2007年度我校学生作品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中发表文章8篇;在《校园文学》中发表文章9篇;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发表文章达40篇。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共有50多人次获奖。2008—2009年度我校顾酞正同学在昆山首届“新人新作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张芸等3名同学在省“书香网吧网上主题读书”活动评比读《丑小鸭》有感中获省级二、三等奖;冯怡冉在市小学生演讲赛《航天英雄伴我成长》中获一等奖。2009—2010年度我校学生在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三届中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中共获金奖3名、银奖15名、铜奖42名;汪姝琳、薛可心同学在“清风拂校园”廉洁故事征文、演讲比赛获昆山市一等奖。在各类知识竞赛、才艺比赛、演讲比赛、科技论文中,我校学生也均有出色的表现。
(2) 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2006—2007年度毛弈等12名同学获第十一届智力七巧板竞赛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刘博文等四名同学在第三届科技实践操作赛(火箭制作)大赛中分获特、一、二、三等奖。2008—2009年度我校沙宇亮等5名同学在“声光杯”全国模拟遥控飞行挑战赛小学男子组获国家级二、三等奖;戴若木、刘力方获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VEX杯”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张启航等9名同学在十六届青少年科技模型“朱棣文杯”舰船模型拼装竞赛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009—2010年度我校杜蔚文等6名同学获十九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纸模型飞机比赛中省级二、三等奖;王诗瀚等7名同学获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个人项目二、三等奖;梅健瑄等13名同学在橡筋动力杆身飞机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王佳琪等三位同学参加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生“昆山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获省级特等奖;刘力方等三位同学在“博实杯”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中获苏州市一等奖。在其余各类科技竞赛、知识竞赛中,我校学生都斩获了不错的成绩。
(3)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整理、信息的集成将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即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夯实根基。实验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并能熟练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具备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2006—2007年度中,我校王博等4名学生在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应用竞赛、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操作赛中均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2008—2009年度周文强等15名同学在江苏省第八届青少年技师认定比赛中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苏州市中小学航空航模比赛小学团体第六名;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团体二等奖;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综合团体二等奖。
(4) 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
(2)教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1) 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2005—2006年度黄敏霞老师获昆山市语文教师评优课二等奖;沈萍老师获昆山百节优秀课评比三等奖。2007—2008年度杜鹃老师获昆山市2004届数学教师会教一等奖、“十一五”课题研究双优评比二等奖;陈丽娜老师获昆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9—2010年度蒋琴老师在昆山市小学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双优”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朱绮纹老师获昆山市第四届“百节优秀课”评比活动三等奖、开发区工会“青年教师风采展示”选拔活动三等奖;陆真珍老师在昆山市小学音乐学科优秀课评比获三等奖;沙亮亮老师在中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功比赛中获三等奖。近50位老师参与了市级公开、评优课的展示。
(2) 教师教学手段变得新颖而多样。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关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逐步走出计算机运用的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从单纯利用计算机学习逐步迈向多元学科整合的全方位智力发展,构筑知识、情感、技能相融合的高智慧教与学体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身素养的积淀。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定位带来巨大变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2006—2007年度黄敏霞等4位老师获昆山优秀教案评比二、三等奖。2008—2009年度我校居敏芳老师获英语教师技能比赛二等奖;黄敏霞老师获苏州市思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邬国华等15位老师获昆山市优秀教学课件评比省级一、二、三等奖;陈丽娜等25位老师获江苏省“蓝天杯”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二、三等奖。2009—2010年度陶燕等23位老师在省优秀教案设计评比中获奖;秦月芬等25位老师在2009优秀教学课件中获省教育学会二、三等奖。总计获奖90人次。
(3)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课题的不断深入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校内外交流互学的机会。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我们发现教科研人员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教育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统计和分析等处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我校青年老师先后在《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读书心得汇编》、《小学校长》、《希望月报》、《苏州特教研究》、《昆山教育研究》、《新教育实验信息》、《特色教育探索》、《教育科研论坛》、《好教师、好家长》等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35篇。教师乐于教研、敢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 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2006—2007年度,我校老师获奖论文124篇;2007—2008年度我校教师获奖论文88篇;2008—2009年度我校教师论文获奖共计68篇;2009—2010年度我校老师有42篇论文获奖, 总计322篇。2008年校刊《顺帆》获昆山市教育科研刊物评比一等奖。
(3)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2011年,我校引进电子白板达33块,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互联网上下载;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4)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2004年被授予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称号;2007年通过了苏州市现代化教育学校的研验收;2008年度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先进单位、中小学生书法(写字)展示赛优秀组织奖、读用《关心下一代周报》先进学校、社区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苏州市体育传统学校等;2009年被授予昆山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2. 研究后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通过实验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2)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专家设计开发的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与一线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而大多数教师自身又缺乏开发资源的条件。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 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课题整合 篇8
通过课题研究, 我们综合提出了“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的观点;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可持续发展、最近发展区科学发展、最近发展区人文发展及人文发展观, 并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当使人的人文发展和科学发展统一,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人的优化发展, 才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我们还依据异步教学设计的思想, 提出了异步训练、异步评价及异步考核考试的系列思想, 进一步完善了异步教育教学的理论。
在这项课题研究中, 我们的研究成果有20多项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 有40多项在总课题组的三次全国年会上获奖, 其中, 获得一等奖5项, 二等奖9项, 三等奖、优秀奖30多项。在阳泉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两次科学技术成果征集评审中, 我们课题组提交的成果还有3项获得一等奖, 20多项获得三等奖。在阳泉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审中, 我们提交的研究成果更是多次榜上有名。但是, 我们觉得最大的成果是在此期间我院组织起了一支能够切实研究教育、探索教育、追求教育的学习化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特别是在倡导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念方面, 我们可以说是创先起步。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网络教育学习观与传统教育学习观优势互补研究》虽然只是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个别实验, 但是这种思想和理念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特别是在学习化社会的建构及学习化组织、学习化个体的养成方面,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我们的个别研究实验, 采用整合学习、异步设计、同步激励的教学思想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30%~50%, 学生学习兴趣高昂, 学生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首先, 在我们的实验中, 网络的引入可以使课堂效率提高30%~50%, 可以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原来需要40分钟完成的教学内容, 可以用1节课完成原来3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学习、个性学习提供时间保证。
其次, 我们倡导独自学习、一对一的学习和群体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各自提出问题,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第三, 我们倡导的教师备课, 要求教师准备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一辈子的课, 而不是一节课或只为了应付考试的课;我们倡导的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应试的学习, 而是完善自我的学习、一生的学习, 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个性而学习、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人文发展而学习。
第四, 我们认为, 网络的引入不能成为传统教育的帮手。如果让网络成了题海战术的数据库、成了应试教育的助推器, 那么, 网络教育就走向了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育的反面。网络技术应该是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 应该办传统教育办不到的事情, 才能体现其优势, 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平台, 成为新发现的源泉、掺望世界的新窗口、新思想和新能力的策源地。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同步教育”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那么, 我们就要整合网络的优势和教育的优势, 使网络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研究的“异步设计”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 进行一系列的异步训练和评价, 真正面向每个学生, 最终使每个学生得到同步的激励,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发展和人文发展。
创新点:
1.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
2.最近发展区可持续发展, 最近发展区科学发展;
3.“粗放教育”与“粗放评价”;
4.“人文教育”与“人文评价”;
5.“学习观——天下第一观”;
6.“隐性学习观、虚践学习观”——务虚学习;
7.“显性学习观、实践学习观”——务实学习;
8.最近发展区人文发展及人文发展观;
9.可持续发展的人;
10.异步练习与训练、异步考核与考试。
存在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研究说是已经结题, 其实才是刚刚开始,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首先, 我们的课题组成员是在各自的学科、依据各自对课题的把握进行的个别的实验研究, 尽管研究人员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设计的教学应用于各自的学生, 效果比较满意, 但目前还不能大面积地应用推广, 降低了教学设计的通用性。其次, 我们的异步设计、整合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在某些情况下发生了冲突, 不被人理解。但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这些研究成果会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教师用异步教学理论对学生进行异步设计时, 特别需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感到是把他们分了等级, 哪些学生属于ABC层或是123类, 哪个是A哪个是3, 不能给学生贴上这样的“标签”。在学习、训练和考试过程中采用异步教学理论, 目的是使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可持续发展, 不论学生是哪层或哪类, 对其评价的结果和效果都是等价和等效的, 绝不能歧视学生, 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
首先, 倡导异步设计教学, 不是否定同步教学, 同步教学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倡导的是在同步教学的同时, 积极探索和研究异步教学。异步教学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 绝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异步教学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包括思想观念问题、现实环境问题等。异步教学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程度较高, 因此, 实施异步教学的最初阶段, 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特别要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和学习习惯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 这是异步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教师和学生都有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比较深重, 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局限, 推广应用异步教学理论还需更加努力。
其次, 实施异步教学不仅是设计课堂教学问题, 还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等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水平、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而且学校也要建立各种必要的教学制度, 以保证改革和探索的顺利实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 不是唯一的, 亦不是统一的, 而是因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异步教育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课题整合】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09-2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09-26
系统整合之数据整合05-10
整合实践07-14
学科整合07-18
整合07-21
经济整合10-13
整合趋势10-15
整合原则10-19
整合心得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