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合

2024-07-06

主题整合(通用12篇)

主题整合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教育成为我们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话题。在“美妙声世界“的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 我始终认真的关注孩子们身边的环境, 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可能。而墙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 我和孩子们在创设墙饰的过程中与其产生互动, 不断丰富已有经验, 形成新的认知与体验。

一、利用主题墙饰呈现主题活动的发展过程并记录幼儿的学习进程

孩子们到底对“声音”有多少了解呢?在主题墙饰中, 我首先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自然界中有哪些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并运用拍照、绘画等形式将孩子们对声音的初步认识记录了下来, 接着, 我们组织一系列“声音实验室”活动, 引导幼儿走进声音的世界, 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声音, 感知声音的特性。

活动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孩子们在问题的引领下找来了做实验的锅、碗、瓢、盆、米、鼓……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记录表, 然后将孩子们实验中探索发现的秘密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然后把它们张贴在墙饰上, 并设计了“声音产生的秘密”一栏以记录实验结果。孩子们逐一用自己带来的玩具尝试让它发出声音, 乐乐发现小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振动, 鼓面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多多用不同力度拨动琴弦的时候发出不同程度的声音……我用相机捕捉到幼儿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记录下幼儿实验中的发现。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实验的结果。如用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表征声音振动音量的大小如:画圈、打勾等。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也存在疑惑?在敲小鼓的时候, 有什么办法让小鼓声音突然停止呢?经过孩子们的反复尝试, 孩子们发现在敲鼓的时候, 突然用手按住鼓面, 声音就会突然停止。于是我们也将这一探索过程呈现在了墙饰上……墙饰记录了幼儿的学习过程, 也呈现了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活动二:声音“邮递员”

虽然声音“邮递员”这个词语对于孩子来说较为陌生, 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传声的现象较为多见。在探究“传声”这一科学现象时, 我力求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水管制作传声筒, 感知不同材质传声筒的秘密。第一次实验结束了孩子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不同的线和水管进行传播的。之后我们增加了棉花、不同长度的弯管请幼儿再次实验, 并用表格帮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发现。之后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声音其实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当软管弯曲后还能传声, 说明声音还能拐弯, 软管能吸音的现象。这一探究的过程我们用拍录像和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呈现在主题墙饰上, 让孩子与墙面有效对话并与其幼儿的生活、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利用班级活动区墙饰促进主题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的“落地”

为满足幼儿的探究热情,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程开展个性化的探究和学习, 体验和发现声音的奥秘, 我在活动区内渗透了与声音相关的活动, 并利用与活动区相邻的墙饰引导和记录幼儿的发现。

在“声音实验室”的墙上, 我们与幼儿共同创设了“探索乐园、摇一摇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墙饰并投放了与之相关的探索材料, 让幼儿在探索中感知声音的秘密, 并记录、分享探究结果。

在美工区, 我们有效利用走廊墙饰, 鼓励幼儿将我们大自然中美好声世界的现象大胆的进行绘画。比如:美妙声世界的主题门面, 孩子们利用自然资源榕树须和纸杯制作了鸟窝和小鸟并展示在墙上, 在栏杆上我们提供了鸣鼓片, 以“美妙声世界”为主题让幼儿自由大胆的与同伴合作绘画。

此外, 在语言区我们与孩子们共同创作了有声绘本, 让幼儿自主阅读分享绘本创作的内容并逐一展示在墙饰上。

三、利用家园联系栏、盥洗室等墙饰为主题活动提供可延伸空间

孩子们通过绘画的形式告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减少我们身边的噪音, 如:走路轻轻、说话轻轻……并这些作品展示在我们的盥洗室、活动室内。当我们展示完孩子们的这些作品时, 有一个叫东东的小朋友画了一张叮咚水之声的画引起了我们大家的关注, 当我问他这幅画的用意时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慢慢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于是有的孩子向同伴发出节水倡议, 并将“节水倡议”张贴在幼儿盥洗室墙面上, 随即我们的环保主题“美妙声世界之水叮咚小卫士”开始行动了。他们将自己设计的节水标志和水声世界张贴在幼儿园需要的地方。我及时用相机捕捉了孩子们那些有爱的动作、美好的愿望。当这些照片呈现在墙饰上时, 孩子们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

当我们将孩子们减少噪音、节约用水活动通过家园联系栏告知家长时, 家长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配合。果果妈妈还为此写了一篇关于“乐音之声”的文章上传班级共享……环保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升了家长参与环保教育的力量。

《指南》 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美妙声世界”主题活动中, 我与孩子们合理的利用墙饰展开有效的对话与互动, 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主题整合 篇2

师:山清水秀沂蒙山,最美景色在沂南。

播放《沂南竹泉村》 生:(让学生随便说,总会说道美)师:是呀,(你们的)家乡真美啊。这节课我们跟随作家陈益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齐读课题。生:《

24、麦哨》

一、美文美读,感知方法

师:课文都预习了,那麦哨声你一定还记得!谁来读。生:读句子 出示(呜卟··呜卟··)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柔美,那么欢快。)师:多美啊,我们一起吹吹麦哨吧。听,呜卟···呜卟·· 生:男生吹(真响亮)、女生吹(好柔美啊)、一起吹(忽高忽低)出示(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师:这麦哨声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如此美妙,怪不得一直萦绕在我们耳边呢!女生先读···男生再读·· 出示(呜卟··呜卟··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柔美,那么欢快。)“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生:男女对比读!

师:麦哨声中,我们就走进了这片欢快的田野。快速浏览文章,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生:自由读文章。师:请你。(铺垫)

(出示: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qínɡ)起了丰满的穗(suì)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生:1读„„

师:你把一片醉人的田野带到了我们的面前,(面向全体)这片田野里,你觉得美在哪里?(板书:美景)

(预设:颜色美。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这是个五彩斑斓的田野。)

预设1:

生:1读句子(出示: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师:你觉得这一句美,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自由说。

师:你已经进入了想象的世界。你呢? 生2(铺垫):我仿佛看到一个穿着浅黄色衣裳的小姑娘。师:在作者笔下浅黄色衣裳的小姑娘是什么? 生:麦田。

师:你给想象插上了翅膀。原来麦田幻化成了俏皮的小姑娘。一个“换”字就把麦田写活了。

(师:你还被哪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了?)

预设2

生:读句子。出示:(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你感受了什么的美? 生:花朵美、颜色美。(预设:排比的美——你的眼睛真亮,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师:这么美的画面,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配乐读)。

生:闭眼睛听老师读书。师:你仿佛看到?

生:1、2、3。(你想到了怎样的嫩荚?花在变、在动,你听到了什么?)(你描述的真生动)

师:一幅幅画在我们面前展现,如此的美景,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一排排的有什么特点?)生:用了排比,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都有谢了··结了···谢了··结了···谢了··长了。

师:是的,作者这样写,就让我们感到一种节奏,一种气势。这,就是排比的效果。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田野里还有什么花开呀? 生:1、2、3 师: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啊!出示(花的图片)• 生:看图片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我们也像作者那样,赏一赏,说一说。(出示盛夏的花朵图片。六个句子)(引导观察果实的形状)

生:创作1、2、3(你观察的真仔细。你有了自己的想象。你说的和作者一样美。)

“——

谢了,结出了——” 师:请小作家们连起来读一读。(请你先读第一句,··接着读··)生:1、2、3、4、5、6。(六个排比配乐读)

师:心中有景,才更会表达。咦,同学们,你们觉得把我们的刚才的创作加入到课文中,可不可以啊?

预设:生1:可以。

师:那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三种事物? 生2:不可以。师:又是为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有一句话说的好,事不过三啊,所以排比句式一般以三句为主。(师:让美继续,你还陶醉在了哪片美景中?)

预设3 生1读:每根麦秆都擎(qínɡ)起了丰满的穗(suì)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师:在作者的笔下,齐刷刷的麦芒是? 生:(学生接读)乐谱上的线条。师:麦穗是

生:一个跳动的音符。

师:哎呦,你看,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啊。在你的眼中,麦芒像什么?麦穗又像什么呢? 生(铺垫):麦芒——哨兵、针、线、头发、麦穗——水滴、豌豆粒。

师:你们和作者一样优秀。这样写,就能把景色写的更美。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许多,赶快找一找吧!生:找句子。师:谁找到了? 生:读句子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铺垫):((完整的表达)·····

(评价语:

1、多么可爱、勤劳的孩子,你就这样读了出来。

2、小巧可爱,富有生机的豆荚,你的领悟力真强。

3、多么柔软的草地,你也想去翻跟头吧。)

(出示:

1、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dōu)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沾满露珠)

1、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作者笔下的小豆荚像什么?)

2、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仔细看这几句话,和平时的比喻句相比,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作者没有用像、好像,而是用了犹如、似的、是。

师:原来犹如、似的、是这些词也可以表示比喻呀!就让我们走入这一片具有想象力的画面吧!

生:1、2、3接力读。

(师:不要停止发现美的脚步,谁还有发现?)小结: 师:作者这样写,我们这样读,美景就在眼前了!(此处用手势引领学生读)。(出示: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qínɡ)起了丰满的穗(suì)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生:齐读。配乐读。

师:作者就是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板书:修辞),向我们展现了他如诗如画的家乡。让我们走进《故乡的芦苇》,看看樊发稼笔下的美景又是什么样子?看学习提示,读文章。

二、延读《故乡的芦苇》

出示:

静心读《故乡的芦苇》。找到带有修辞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自主学习。

师:这么专注,肯定有新的收获。我们一起来交流。生:自由说。

我找到了······ 预设1: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郎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师:你读到了哪些景物? 生:(蛛网似的小河、群星般耀眼的野花、碎金一样的油菜花、仿若白云的棉花)师:此处的美景和陈益故乡田野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排比。

师:这就是一首诗啊,读一读。生:齐读。预设2:

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生1:汇报。

师:不起眼的、朴实的芦苇,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富有诗意。请你读一读这句。生1: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师:这样美的句子,值得一读再读。请你读。生2:指读

预设3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师:可爱、调皮的芦苇,你已经读到了。请你把它再读一遍。生:指读 小结:

师:此时此刻,情由景生,景随心动,拿起笔,写一个片段,描绘一下那青青的竹林、那嬉戏的鱼儿、或者潺潺的流水吧。(出示竹泉村图片)生:创作。展示。配乐(评价1;比喻——你把···想象成了···、你的心中住着诗情画意。

2:拟人——····被你写活了·、你有一个童话般美好的心灵。

3:排比——··、··、··、在你的笔下一一呈现)

三、古诗升华、总结全文

师:简简单单几句话、真真切切一片情。家乡的美,通过你们的笔尖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文字的浸润,语言的精美,源远流长,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创作,一起来看: 出示:(配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来读。生1:指读。

师:此时江南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生:如轻烟薄雾。

师:如轻烟般的细雨,加上绿原、白川、子规,向我们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江南。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翁卷是这样写的,贺知章也曾在春风中轻轻吟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贺在一望无垠的大漠中这样感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换图片)

王安石在青山绿水间这样说:”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我们也会和诗人刘禹锡一同沉醉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刍议语文主题学习的“整合” 篇3

一、整合的主题,可以同内容、同体裁、同作者、同语用点等诸多方面,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最好要突出语言文字运用。杜威说过,“最好的教学,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如本校的陈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和《桂花雨》这两篇课文时,基于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思乡”,她在精读课文《梅花魂》一文中引导学生抓住回忆外祖父的五件事:诵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和递梅花巾,抓住?“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等重点句段体会外祖父爱国思乡的感情。然后在略读课文《桂花雨》中运用这种抓重点句段的学习方法,抓住“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和“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两句话,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从而体会到母亲浓郁的思乡之情。

二、整合教学时,还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点。通过专业的引领,把学生引入真正的语文学习的生活情景中,才能够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

例如,山东寿光世纪学校的孙海燕老师在上二年级写字课时,把几个大字旁的字归类认识,归类指导,通过观察大的书写变化来指导学生写字,她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引出“奇、牵,夸、夺,尖、类”六个字,先让学生观察“大”在不同位置上的笔画,然后一边范写一边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学生跟着书空,临写时还专门有孩子提醒正确的写字姿势,学生写完展示评价后用书信提醒,总结写字方法,接着用儿歌拓展了一串含有“大”字的字:奖、爽、央、奔等。

三、牢记教学目标,一课一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个语文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取舍,压缩教师讲授课文的时间,将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精讲巧练,实施课内海量阅读。

二年级下册第20课《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的学习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2.续写诗歌。我学杨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学完课文后拓展延伸,续写诗歌。让孩子们模仿这首诗的格式,把了解到的辨别方向的其他办法也写一首诗。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语用,基于学生,一课一得”三者其实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比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和《阳光》这两课时,笔者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有比喻句,而这组课文的语用主题是“学习简单的比喻。”怎么整合效果最好呢?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面,在上《小小的船》学习简单的比喻句后让学生在《阳光》一文中找出比喻句。通过多读体会句子的意思,并试着自己说一说“___像___。”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

当然,教学中还要注意:适度整合,不要太繁杂,直奔重点,一课一得;整体化和结构化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设计时要给孩子留一点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给他们留一些快乐成长,自主发展的世界。

主题课程整合的路径分析 篇4

在形形色色的课程改革过程中, 课程整合问题是根本性问题之一。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新理论和新形态, 萌芽于19世纪中期的欧[1]洲是在知识与认识的相互作用中演进发展的。课程整合打破学科界限, 重组课程的各个要素, 以真实世界中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意义的问题或主题为教学起点, 安排与知识相关的内容和活动,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将课程经验整合到意义架构中, 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达成经验、知识、社会和生活的整合。课程整合有多种表现形式, 目前中小学采用较多的是主题课程整合。

主题课程整合是共有一个主题, 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以上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与实施。由学校统筹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讨, 达成概念共识, 借助学科之间不同的技能操作或者不同的课型组织形式, 发挥每个学科的优势与特点, 合作完成这一主题的横向联系与知识上的纵深理解。这样的课型适宜同一年级组织开展, 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 学生参与面广。主题课程整合的路径主要有学科内课程整合、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和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三种。

一、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

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 即围绕一个主题将两个以上学科整合在一起, 主题一般由教师设计, 选择不同课程开展, 一般由单一学科教师实施。

一般来说, 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是以某一学科为主, 联系其他学科内容实施该学科教学的设计。主题可以是议题、问题或经验, 也可以是跨学科技能 (如思维技能、社会技能) 与跨学科概念 (系统、模式) 。涉及科技整合课程首先必须选择一个主题 (可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 师生继而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列出与主题有关的内容 (问题、人物、事件、概念) , 教师再将这些内容归到某些学科之下。之后教师要提出一些引导问题, 以标示这个主题课程的学习重点、范围与次序。最后再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形式宜多样, 如阅读、写作、辩论等。[2]但是, 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基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 以下选择两所小学的实践案例来说明。

案例1 日坛小学国家课程《英语》学科

四年级英语教师设计了一个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课例, 这是一节融英语、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学科为一体的学科主题整合课程。

英语教师课前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一起制作了一些纸质粽子, 将它布置在教室里, 使学生进入教室就融入在端午节的氛围中。教师在英语教学情境中进行多元文化的对比, 借助美术学科画出端午节划龙舟的情景, 同时配以端午歌谣, 使得整节课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传递, 更是多学科的融合, 课程内容更加厚重。

案例2 安慧里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立体纸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王晓松是一位美术教师, 但他本人有数学学科功底, 于是就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设计研发了这门课程。教师以“立体纸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主题, 将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美术中的艺术化设计、劳动技术中的制作技巧等国家课程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和延伸。

二、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旨在确定一个主题, 两个以上学科围绕这一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术技能, 教师选择不同课程形态共同呈现主题核心内涵。这类主题课程整合多为平行多科参与实施, 基于相近的课程目标或者相似的课程内容进行的整合。整合主题宏观上可以是学校特色也可以是学校办学理念;微观上可以是某个话题。下面我们选择一个典型学校的做法来分享他们的实践。

案例二外附中小学部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多学科课程整合。

(1) 明确特色主题

该学校确定了“传承民族文化, 孕育中华英才”特色育人目标。学校课程以“民族文化”为主题, 以“多元化实施民族文化主题课程, 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 开展多学科课程整合设计与实施。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把国家课程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科学、体育、语文和书法等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主题课程的研究重点, 这些学科教师从学科角度寻求民族特点, 研发了民族主题的校本课程, 学校开展了多学科同一主题下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2) 研发特色课程

学校层面研发了《民族文化主题课程读本》作为全校必修课。音乐教师研发了《蒙古族音乐长短调》、品德与社会教师研发了《风格各异的住房》、语文教师研发了《民族文学—阿凡提的故事》《东巴文字》, 美术教师研发了《马背上的服饰文化—蒙古族服饰》, 体育教师研发了《民族体育》等校本课程。

(3) 借助多方课程资源多种课程形态并存

学校宏观上是“民族文化”特色, 教师在微观实践中可以确定某一民族为主题, 实行多学科整合。例如, 学校的综合实践、美术和音乐三位教师确定了“蒙古族文化的研究”主题, 于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中华民族园蒙古族村寨, 身着蒙古族服饰和当地的蒙古族村民一起载歌载舞, 在学科教师指导下, 在现场做小组研究性学习, 回到学校后, 三个学科教师以将同一主题不同领域的课程整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

结合学校自编的民族文学读本《东巴文字》, 走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文字的特点, 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民族常识》中的“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的学习。

该校的“民族文化”主题课程整合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 同一学科、同一民族、不同年级“民族文化”课程整合性探究。例如, 国家课程《音乐》学科中含有四首藏族的音乐和歌曲, 三位音乐教师联合, 带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藏民族音乐文化做了探究性学习。一至三年级主要在歌曲的学习中插入舞蹈的学习, 将音乐与舞蹈融合。四至六年级主要做音乐的赏析和歌曲的合唱, 并形成班级合唱特色。

第二, 不同学科、同一民族、同一年级“民族文化”主题课程整合性探究。仍以蒙古族为例, 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教师讲述《蒙古族音乐长短调》, 美术学科教师讲授《马背上的服饰文化—蒙古族服饰》, 品德与社会教师讲授《风格各异的住房》

第三, 国家级课程中“民族文化”主题课程整合性探究。例如, 二年级语文教材《日记二则》讲的是汉族和苗族两个小姑娘的故事, 教师带着学生走进阅读大世界, 重点指导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阅读。在教师指导下, 又将《日记二则》改编, 排演了民族文化课本剧《学礼仪见行动》。

以上课程主题整合强调学校民族特色的多学科呈现, 在一个主题下选择多学科共同参与实施的课程, 这类课程的典型特点是每个学科都在本学科教学中开展实践。

三、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无论是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还是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都可以理解为跨不同学科主题课程整合。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主题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学校三级课程上, 也不完全局限在学科内, 还可以是一些社会实践项目、主题活动, 还有一些因时代飞速发展带来的新课程与原有课程之间的整合。例如, 媒介素养课程, 就是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满足儿童需求的儿童本位课程。传媒附小的媒介素养课程就是以媒介素养为主题跨多门学科实施的课程, 它不以媒介素养整合到其他学科为主要目的, 而是以借助媒介素养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北京市实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的课程计划 (修订) 》《北京市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等文件出台后, 学校借助学科10% 的综合活动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效果颇为显著。

案例北京第二实验学校朝阳学校三年级以《鸟》为主题开展实践。

三年级教师集体围绕“鸟”的主题进行备课。音乐教师、舞蹈教师借助听、唱、律动等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对艺术形象的研究方法, 体验音乐及舞蹈美。英语教师也根据鸟的知识选择开放式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英语素养。

语文教师以《鸟》这个单元主题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鹰》收尾, 通过抓关键词品读语言文字、借助联想、想象体会文字等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因为《鹰》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 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 于是, 科学教师以鹰能够在高空飞翔这一点切入, 讲关于鸟的飞行知识。通过质疑、猜想、论证的方式, 了解鸟独特的身体结构,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角度和对比学习的思考方法。接下来, 由数学教师结合鸟的食物特点, 渗透搭配中的学问。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方式,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让学生感受武术中有关鸟的知识, 通过模仿鹰的眼神、动作, 感受鹰的迅速与目标明确。最后, 由美术教师对这节课进行收尾, 以美术的视角感受环境对鸟的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从而升华学生对爱护环境、保护鸟类的情感, 共同为鸟儿建造一个绿色家园。

这种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学科、立体的思维方式, 通过体验宽而融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综合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加强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减少了不同学科知识的复现频次。

目前, 虽然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自己的课程整合,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整合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校课程整合的设计与规划、师资培养, 甚至高考的压力都使得课程整合者无法在短时间内迈开脚步顺利进行。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 课程整合也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只有通过清晰课程目标, 建构课程文化, 因地制宜设置课时, 树立典型引路与教育行政部门专业协调相结合, 才能克服障碍, 从而使课程整合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黄志红.课程整合的历史与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主题整合 篇5

小班角色游戏与主题内容相整合的实践研究

(2012学年第一学期)

2013年1月 小(3)班 冯婷婷

时间飞逝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孩子们在小(3)班度过了一学年愉快而充实的集体生活。在这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商讨、一起游戏、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了各项班级工作。在我们三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与幼儿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一学期。本学期我们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注重游戏与主题的相融合,通过一学期的摸索我们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将主题活动与角色游戏有效整合

(一)通过环境创设整合游戏与主题内容

小班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与我们班相应的角色游戏内容“动物园”所创设的环境整合,在“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将许多孩子制作或者绘画的动物作品布置在区域内,布置了“樱桃动物园”这个大环境,这个展示就成为角色游戏“动物园”的游戏环境,各种孩子的作品就成了角色游戏“喂小动物吃食”的活动材料。丰富了主题活动的环境,也充分发挥了环境材料资源的教育功能。

(二)通过内容的延伸整合游戏与主题内容

主题活动深入开展过程中,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自由表达,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对主题中的某项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发地产生玩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教师根据其价值因势利导,生成新游戏,适时地在全班推广,并使主题活动得到延伸。小班的“小司机”主题活动中,班级中随机开始开展“公共汽车”这一角色游戏内容,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对汽车的认知和经验也逐渐丰富,孩子产生了简单的交往,知道公共汽车上是要有买票情节的,所以我们在角色游戏中增加了“售票员”的角色,同样的在孩子们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在主题学习中的经验陆续增加了“汽车美容”“上车牌”等角色游戏内容。使“公共汽车”这一角色游戏成为主题活动《小司机》的延伸。

(三)主题活动和角色游戏在目标上的整合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相关目标还可以与角色游戏活动目标有所整合,在这目标整合过程中,主题活动开展可以为解决游戏目标实现存在的问题服务;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为深化主题活动的目标服务。

小班角色游戏“公共汽车”开展过程“司机”们兴致勃勃地开着汽车在“马路”上

朱家角幼儿园专题总结

行驶,由于没有明确的“交通规则”,经常发生“撞车”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把“了解交通规则,学会按交通规则开车”这一目标也纳入“公共汽车”游戏的活动中去,让幼儿实现,同样可以在主题活动中开设“遵守交通规则”这内容,引导幼儿观看马路上汽车按交通规则来来往往的录相,了解红绿灯与汽车来往关系的交通规则等。再玩“公共汽车”的游戏时,幼儿就能生成出警察叔叔的角色,而在角色游戏开展时孩子开车时也不再发生“撞车”事件了。

二、角色游戏区域间多元互动

每一个区域活动的创设,不仅是主题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角色游戏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游戏是主题内容的核心体现,它承载着展示讲述、分享合作、预生成相结合的功能,更要兼顾到孩子个体差异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创设时,就要体现游戏多元互动的特点,立体化地呈现游戏,并将各个区域串联起来。

角色游戏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本学期我们在开学初的“娃娃家”、“小舞台”的基础上,又新开出来了“美容院”、“公共汽车”

角色游戏的内容都是自己建构的,所以他们也更爱在这里学习、创作。使孩子在游戏中能获得对相对完整的经验。

三、教师有效指导促进主题内容和游戏的整合

以往有的教师常会无目的、无方向地随意参与或出主意,走到“娃娃家”问:“你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去买菜?”等。这些问题打断了幼儿的思绪,没有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有的教师长时间蹲在某个区域,不能照顾全局;还有的教师不待幼儿思考、探索,就“热心”地把结果告知幼儿。这些指导不但不利用幼儿的游戏,反而会打消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度”,适时、适宜、适度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具体做到:善于观察: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何皱着眉头?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难?指导语言艺术化:例如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孩子理解语意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对于大班孩子,教师抛给孩子的指导语就应趋于理性,使孩子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重视隐性指导:教师在幼儿遇到困难(一般指他与同伴发生纠纷,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缺少材料等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介入区域,但对于幼儿指导留有余地,不把答案直接说给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

合作活动指导方式:如教师发现娃娃家的成员一直在无意识地摆弄餐具,个人忙活

朱家角幼儿园专题总结

个人的,成员与成员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和联系,这时,教师扮成“邻居客人”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烧,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病或请医生,使原本平淡的游戏情节得以扩展。

四、释放幼儿个性,自主快乐游戏

主题整合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主题活动;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80-001

主题活动是指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主题活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使学生在达成主题活动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培养采集、加工和发布信息等技能,完成学科教学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

可以这样认为,“主题活动”的教学安排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作了一次重要的划分,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进行课程整合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以下就新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排的“主题活动”内容谈谈笔者的解读。

一、主题活动是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新动向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最初是从计算机课演变而来的,现在信息技术课大多数教学内容都是以计算机软件为平台,所以时下很多师生,甚至学校领导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同起来,把信息技术课说成计算机课或电脑课。

诚然,要学习信息技术就必须要涉及到电子计算机技术,两者有交集但并不等同。计算机课可以说成一种“为考而教”的学科,而信息技术课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

“主题活动”模块在教材中的出现,标志着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每个主题活动最后都有“活动评价”和“活动收获”环节,形成个性化的过程体验,能够将合作交流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有机统一,能使抽象、概括和逻辑性强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程序化,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二、主题活动为课程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程整合是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增加主题活动可以说是对课程整合最好的尝试。

1.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主题活动设计的最佳平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和解决问题。教材推出的六个主题活动很好地结合这一要求,精心设计,步步推进,形式新颖、可操作性强,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提供了范本,也能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开展学科整合提供解决方案。

在笔者以往指导开展的机器人兴趣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采用主题活动形式开展教学。而以往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主题活动的内容只是安排在“实践园”环节或者隐含在课文当中,这次改版将它们在每一单元后独立出来,一方面有了课时的保证(2课时以上),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组织形式和过程指导,为师生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主题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

主题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有组织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新教材安排的六个主题活动无一例外地提到分组。小组合作可以交流经验,相互评价,在成功中分享喜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上册第一单元的“文字输入比赛”主题活动,如果单纯的指法练习是枯燥乏味的,通过结成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哪些键容易记,哪些键总打错,有什么方法记住键位,再进行纠正与评价,分享收获,形成氛围,要比教师严格督促宽松得多,并可以使这种合作延伸到课外。

3.主题活动的形式符合“做中学”的思想

在主题活动的形式中,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服务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学生会乐于合作交流,交换个体间的差异,交换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对知识的体验会形成共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创新的潜质。

以教材下册的“创作演示文稿”为例,要求通过活动,培养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展示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活动前成立4-6人的研究小组,并确定一名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从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到小组合作、规划内容,再到搜集素材、整理资料,最后作品创作,整个过程都要求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付出,教师绝少参与,待作品制作完成后组织评价交流,各小组在汲取了师生和家长等人的意见作进一步完善,真正地体现了“做中学”的建构主义思想。

三、主题活动可以为学生参加各类综合实践和竞赛活动提供经验

现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竞赛主要有“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主要有文字输入、电脑绘画、网页制作、动漫与摄影、校园视频短片以及机器人竞赛等项目,而这类比赛以往是需要教师赛前另加辅导的,而主题活动教学为学生参加这类的活动积累了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通过竞赛获奖体验成功的喜悦。

“主题活动”作为新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新内容新形式,也为学科整合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随着信息技术新教材的推广应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主题活动式教学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收获,为课程整合提供有效的促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2011.7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2

[3]张兵,孙淑晶.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利弊分析及建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2

[4]張莹,对杜威.“做中学”思想的解读,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主题整合 篇7

一、寓数学教育于数学主题活动中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以数学内容为主体的主题活动,提供各种让幼儿参与活动的机会,促使幼儿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和时空关系。因此,教师要积极思考,提炼出这一主题活动中应该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以有效的整合成为幼儿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以小班的“鲜花店”的主题活动为例,我在每个花瓶上贴了数字和圆点,让小朋友进行数物匹配,并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增设插花区,在“花瓶”上通过数字与圆点的添加,使幼儿逐步学会简单的排序。再如中班的“简单规律”主题活动,我首先展示了民族服饰、韩服和毛衣,以及碗碟、饰品、丝巾、玩具等,引导幼儿从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数量等方面进行简单排序,再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装饰这些服装。

在上述主题活动中,把数、量、形、时空方面的知识点用一个主题统一起来,不仅让幼儿观察发现了事物间的简单规律,感受到有序排列的美,也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幼儿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寓数学活动于主题环境创设中

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目标,寓抽象的数学概念于具体有趣的生活环境中,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表象,在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操作性、互动性的数学环境中通过个体的自由操作来积累数学经验。

例如在小班墙上的梅花,将装饰性的内容变成了互动性强的数学操作墙面,幼儿可以根据圆点的数量进行插花。中班的主题版面脱离了传统的方方正正的阶梯板,而是以椭圆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半圆形等数学几何形状构成了数学墙面设计。大班的数学操作墙面更是设计成了数学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的场景,为增强情境,还贴上了大小标记,将话题中的美术活动狮子从大到小排列。

通过将数学与主题环境的整合,不仅充实了空间的美感,也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获得了一定抽象的数学概念,既丰富了数学教育资源,又使主题环境更深入。

三、寓数学教育于数学活动区角区域中

活动区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主题活动目标创设的立体化育人环境,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可以结合主题,进行有目的的投放活动材料,既要遵循数学学科本身的序列,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又要追随主题活动的变化,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这样,才能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实现自我学习和对新知识的迁移运用。

例如在小班“贴房子”的主题活动中,我分别为幼儿提供了三种层次卡:最简单的是一颗星,由教师在操作卡上贴上一个屋顶,其余的由幼儿自己完成;中等一些的是两颗星,由教师贴上屋顶和墙,窗户和门由幼儿自己完成;最难的是三颗星,教师只提供贴房子的材料,操作卡上是空白的,都由幼儿自己完成。以上三种不同层次的卡片,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

通过在活动区投放难易结合的材料,照顾到了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在比较、分类、匹配、排序、点数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了数学环境的作用。

四、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数学教育。因此,教师要积极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数学学习的契机,将数学教育真正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在愉快的氛围中斩获数学学习的经验。

例如在户外体育活动“拍皮球”中,为了不使幼儿对单纯的拍皮球游戏感到厌倦,我结合数字卡片让幼儿“看数拍球”,不仅使简单的“拍皮球”游戏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也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到了简单的数学知识。再如我在每个娃娃家都投放了时钟和日历,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时间,了解一年有12个月,知道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了解一个星期7天的名称,能够对应日期在日历上找出星期几。

在实际数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将数学知识融于幼儿生活的时时刻刻,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很好地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

主题整合 篇8

幼儿园课程整合, 是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领域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整合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主要着眼于五大领域, 以儿童发展为本, 目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确定一个教育活动的主题, 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后设计活动。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 可由教师进行预设, 也可由幼儿的兴趣生成, 还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确定。首先, 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也可以在活动中与幼儿共同生成;其次, 主题教育活动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最后, 主题教育活动应充满趣味性, 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玩”的天性。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传统单一科目的教学活动, 旨在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教育活动只能加强幼儿单一方面的发展, 忽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 (大班) 。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目标领域:语言。

(1) 知道中秋节的日期。 (2) 了解中秋节的风俗, 大胆表达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活动二:《八月桂花遍地开》。目标领域:艺术、健康。

(1) 学唱歌曲, 理解歌词大意, 唱出歌曲的欢快节奏。 (2) 通过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3) 轻声演唱, 和大家声音保持一致。

活动三:欣赏《静夜思》。目标领域:语言、社会。

(1) 有感情地朗诵所学古诗并理解含义。 (2) 幼儿间相互交流讨论, 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环境的寂静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活动四:做月饼。目标领域:综合。

(1) 通过观看录像, 幼儿了解制作月饼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 (2) 积极体验亲自动手做月饼的快乐, 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 与同伴协调使用工具, 活动后共同清扫环境卫生。

以上主题教学活动目标涉及五大领域, 活动过程中将教师预设目标和幼儿活动生成目标相结合, 根据活动进程调整教学内容, 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注重丰富性, 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整合 (综合化) 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 指的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 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时, 尽量整合各学科 (领域) 的内容, 并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 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才能引起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才能使幼儿学以致用。以“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教学内容: (1) 幼儿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 (2) 老师根据情况, 鼓励幼儿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叙述完整; (3) 老师叙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幼儿根据叙述发挥想象画出月宫。

活动二: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教学内容: (1) 学唱《八月桂花遍地开》; (2) 学跳扭秧歌, 并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自由舞蹈。

活动三:欣赏古诗《静夜思》。

教学内容:

(1) 欣赏《静夜思》完整的电脑课件, 观察、交流和讨论画面, 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教师叙述中秋节的由来:北宋太宗年间 (976~997年) 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 又称秋节、丰收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这天, 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中秋夜月亮升起时, 全家人要围坐在庭院里, 祭月、赏月、吃月饼、饮美酒。圆圆的月饼象征家人团团圆圆。 (3) 再次欣赏课件, 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 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4)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四:做月饼。

教学内容: (1) 认真观看录像, 了解月饼制作的过程。 (2) 相互交流制作月饼工具的使用方法。 (3) 与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饼的样子。 (4) 游戏活动, 师幼共同制作月饼。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少放馅, 轮流使用制作月饼的材料和工具。) (5) 烤制月饼, 共同品尝做好的月饼, 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涉及各领域,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整合时, 不能简单将学科领域的知识简单拼接, 形成“大拼盘”。并且选择内容时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平均分配或选择齐全也是错误的, 找到一个切入点, 注重幼儿的兴趣并与之生活相联系, 将所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主题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领域的特色, 将各个领域的内容配套结合并应用, 使幼儿在学习中自然地接受, 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实施, 提高活动效率。

三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注重以游戏为主, 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是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 也可以是以幼儿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 但无何种方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幼儿是“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承担着多种角色, 是集引发者、帮助者、支持者等为一身。例如, 主题教学活动“中秋节”, 活动一, “快乐的中秋节”活动中, 老师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与交流中秋节的相关内容;活动二, 师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动作, 教师帮助幼儿创编舞蹈动作, 鼓励幼儿自由跟随歌曲进行舞蹈,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游戏就是小孩子们的工作, 因此, 游戏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运用于幼儿参与的各项活动中。

幼儿通过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发挥, 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游戏中教师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 是幼儿的玩伴, 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将月饼做成各种形状, 解放幼儿的思维, 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饼, 师幼感受着成功后的喜悦。

四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活动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活动进行, 在活动反思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中, 要从活动目标出发, 总结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特别是教师, 应该对照目标和结果, 反思过程、分析问题。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归纳, 形成新的工作策略, 并将工作经验推广应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中秋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中秋节的相关风俗习惯, 乐于大胆表达并与同伴交流。可是活动结束却发现有五六个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交流, 表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独自玩耍的现象。过后, 教师了解到, 这几个幼儿由于家长不重视, 没有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关于中秋节的知识, 因此, 孩子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活动之后的反思中, 教师总结出应充分地进行活动准备, 为目标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活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并不是单一地判断好与坏。首先, 活动评价应兼顾全面性和差异性, 《纲要》中明确强调“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防止片面性, 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 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 在活动中教师要从只关注幼儿的智育转向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评价让幼儿充分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 进而相信自我。其次, 活动评价应注重质性评价。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 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 以彰显其意义, 促进理解。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观察, 并做观察记录, 特别是对细节应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合每位幼儿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或分析意见, 为幼儿的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主题整合 篇9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主题确立不当, 存在“拉郎配”现象

主题的确立, 应当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 可以是因为数学和科学的内容重叠产生的问题, 也可以是呈现知识顺序带来的问题, 或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 但也有不少教师在确立主题的时候, 由于自身的整合能力或者应付教研活动等原因, 生硬地将两门学科“拉”在一起, “凑“出一个主题, 主题不当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 使得整个活动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二) 活动方法单一, 存在主次不分现象

教师都认同开展主题式整合的意义, 但如何把握活动中两学科的作用, 如何关注学生差异, 活动不同阶段的形式如何衔接, 非专业知识在活动中如何掌握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主次不分是主题式整合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通病, 例如在上半年的一次学科整合的教研活动中, 授课教师上“百分数”, 研究主题是与科学课 (五年级下册) 的“用水测量时间”的整合, 本意是想通过滴漏实验解决数学问题, 但由于滴漏实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结果导致整节课都在做滴漏实验, 变成了一节科学课, 犯了主次混淆的错误, 目的和手段互换了, 有得不偿失的味道。

(三) 教师对主题式整合的研究欠缺

主题式整合的研究,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的整合, 而对于学科间的主题式整合, 真正系统研究的不多。教师对于学科间整合的认知是不足的, 学科整合的能力是欠缺的, 笔者曾于今年4月份在部分学校教研联谊活动中, 对55位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

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对于主题式整合的知识了解甚少, 缺乏相关的学习和研究;主题式整合的相关活动开展得少, 起点低。

二、教学中的一些建议

(一) 梳理两学科相近的知识, 确立活动主题小学数学和科学存在着许多知识点相近的地方, 如五年级上册的数学中有轴对称的知识,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关于光的折射中也涉及轴对称的知识, 而两者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将两者整合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

主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是活动的核心, 一个恰当的主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主题的确立应根据两门学科整合的需要,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知识点相近、方法上相通、顺序上不当等是主题整合的原点, 需要教师好好把握。

(二) 根据主题适度调整教学进度

对于数学和科学两门学科在知识上有相互交叉、重合的部分, 由于它们呈现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有同一学期内的不同时间, 也有跨学期的, 表2所举的整合例子“为什么要限速”, 它所整合的内容就是四年级上册的科学和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又如科学计数法, 如果缺乏对数学基础性知识的掌握, 当科学课想用这个工具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做法是匆匆忙忙地补充这块内容, 做了锅“夹生饭”, 而数学教师按部就班地安排教学, 对这块知识进行“炒冷饭”。所以说, 将两门学科跨时间进行主题式整合, 需要学科间相互协调, 从学校层面统筹安排教学进度。

(三) 整合各种资源

学科间整合需要充分借助各种资源, 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社会资源等。

[案例]活动主题:为什么要限速

整合内容: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和科学四年级上册的“运动起来会怎样”。

资源整合1:借助教师资源, 开展科学实验:测量人的反应速度———科学教师做演示实验, 学生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并记录实验数据。

资源整合2:借助学生资源, 开展绘图制图——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绘制条形统计图, 在相互交流中完善绘图要求。

资源整合3:借助家长资源, 进行安全教育———邀请交警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组织学生观看因超速导致车祸的视频, 体会限速的重要性。

(四) 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由于是跨学科整合, 对于教师的专业要求就更高了, 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师要有数学的基本素养, 就如全科医生一样。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知识。在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当具有较高的学科知识, 如果对学科知识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的构建和自己的理解, 那么, 也不能找到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其次教师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条件知识, 数学教师要对相应的实验操作、科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在上“食品中的百分数”一课时, 对于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这张包装袋上的成分表随处可见, 但又被我们忽视, 问问身边的教师, 甚至是科学教师, 也不一定能准确的回答, 查阅了国家食品营养协会《表A:营养素参考值 (NRV) 》和相关的知识, 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整合的过程也是教师增长知识的过程。

主题式整合活动中学科内容不再是对学生的束缚, 而是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及“土壤和养料”, 围绕主题开展学科探究教学, 可以实现学科知识、文化、经验、个性等的全面整合。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当下课改的热点, 主题式整合作为学科整合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能有效地解决学科内容交叉、知识重复等现象, 也能有效地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的主题式整合教学要取得预期的实效, 首先必须找准整合点, 并在主题确立、课时调整、教师知识结构等诸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科学,主题式,整合

参考文献

[1]裴云姣.小学数学与科学教材相近知识点梳理及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 2016 (3) .

主题整合 篇10

一、主题整合模式

这里所说的“主题整合”,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对教材所选篇目按照一定的主题重新调整编排, 然后采用合理的操作模式组织教学, 依序完成各个主题的教学任务。

在实际操作中, 这个整合模式可大致分成“主题整合———教师精讲———学生自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五个步骤。一是主题整合, 教师可以从题材、体裁、作者、文学理论等不同维度确立整合主题, 收纳篇目, 所选篇目不必拘泥于某一单元或某本教材, 可课内, 可课外, 可选修, 可必修, 可诗, 可文, 只要契合主题, 都可以根据需要编排组合在一起;二是教师精讲, 教师在主题篇目中选择1 至2 篇作品进行精讲;三是学生自读, 由学生对同一主题下的其他篇目展开自主研读, 提出问题, 教师点拨明确;四是拓展阅读, 教师根据需要推荐相应主题的课外文章, 作为阅读积累;五是问题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主题设计下的核心问题探究, 形成学习成果, 分享学习心得。在课时安排方面, 可设定2到5个课时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这样, 在一个学段内, 我们就至少可以完成10个这样的主题教学任务, 能在限定教学时间内, 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资源, 利用好教材。

二、主题整合例说

下面我从三个主题角度, 举例谈谈我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的整合设想和教学建议, 以供参考。

1.以名家巨匠为主题

文学作品, 首先是人的作品, 既是人写的, 也是写人的。作家借助滚烫的文字, 描摹自然万物, 捕捉世风人情, 读者经由曼妙的文字, 窥见理想情怀, 旨趣抱负。简单的作者生平简介, 显然很难在作家与作品之间建立起真正有机的联系。学生也很难从枯燥的介绍中明了作家于作品中寄寓的丰富内涵。以李白为例, 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李白作品不可谓不多, 留下的印象大多粗浅。读其作, 通常只有豪迈奔放, 识其人, 无外乎乐观豁达。然而, 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旨趣, 甚至是文字风格是有很大差异的。《蜀道难》《将进酒》《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三篇作品, 若以奔放豪迈、浪漫奇幻之言简而蔽之, 是粗浅的, 也很难让学生了解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李白形象, 学生所获得的阅读体验也是贫乏的。

以名家巨匠为主题整合教材, 则要求在基本了解作家生平经历的基础上, 厘清其思想发展的脉络, 把握其风格流变的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赏析, 形成对其人其作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从而获得更加鲜活的阅读体验。

整合示例一:

2.以文学史序为主题

文学的发展有其清晰的脉络, 尤其中国古代诗文的发展, 更强调传承。我们传统的文本教学, 大多将单篇作品置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 讲究单一文章的挖深讲透。这种看起来精耕细作的讲读方式, 由于忽略了作品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很难引发学生共鸣。比如秦汉文学, 其所处时代的久远, 必然使学生与作品间存在隔阂。如何弥补这样的隔阂, 让学生透过艰涩的文字, 把握作品的“古拙之美” (李泽厚语) , 是教师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其实, 只要我们把这些作品放置在文学史的语境中, 便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解读空间。

整合示例二:

3.以情感体验为主题

古人所谓“诗言志”, 道出了为诗为文的根本目的, 即抒发内心的情感志向。穿越了历史时空的古代诗文, 因为有着充沛的情感表达, 打下了作者深刻的情感烙印, 而变得贴近, 变得有温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其实是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古人的爱恨情仇、喜乐悲苦, 透过文字, 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相遇, 定会融汇成更加多姿的情感色彩, 使学生获得高于生活的情感体悟和思想内化。此外, 中国传统诗文重视师古与传承, 许多情感表达以固定的行文套路被固定下来, 呈现典型化的特点。以情感体验为线索整合诗文, 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诗文的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获得层次更为丰富的阅读感受。

拿“宦游”一类诗文来说, 作品或记录羁旅所见, 或抒发贬谪愁苦,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十分常见, 也非常重要的题材。在必修阶段, 学生对这类作品比较熟悉。如果在选修阶段, 教师能将此类作品集合起来, 由一篇到多篇, 由多篇到一类,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让学生把握此类作品的基本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这对学生掌握鉴赏此类作品的一般方法是大有好处的。

整合示例三:

以上所提及的三个主题, 打破选修教材本身的单元设置, 突破了选修与必修、课内与课外、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界限, 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将教材重新整合。突破了文选形式在讲授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特点, 使作品本身、教材本身处在一个开放互动的语境中。

选修教材“主题整合”的意义显而易见, 从“三维目标”的层面来看, 能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于每一个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中。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 依据教师的个人特点、气质禀赋、知识涵养, 选择不同的主题组织教学, 是彰显教师文学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更能培养教师的大课程观, 开拓教师视野, 真正做到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从学生的层面来看, 在这些主题的实施和体验过程中, 他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参与者, 既从全局上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几个重要方向, 又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方法的领会、情感的体验和素养的提高。

当然, 这些主题不是固定的, 各个主题既各有侧重, 又相互渗透融合, 甚至主题本身也是开放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条件, 制定个性化的整合主题, 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富于个性色彩的课程规划。这将是教师们在课改实践中最大的成长和收获。

摘要: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例子, 探讨选修教材优化整合的方式。提出“主题整合”的教材处理设想, 通过“主题整合——教师精讲——学生自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的操作模式, 达到优化选修教材使用方式的目的, 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主题整合 篇11

所谓主题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的构建。这种教学,对于现在按照主题编排课本教材的教学,非常实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确立相应的阅读主题,补充相关的文本或资料,在多个文本的阅读中充盈并深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熏陶,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也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里渗透“主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大有益处。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关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可以使阅读教学羽翼更丰满,收获更多。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课堂上提高主题学习丛书的使用质量

就一篇课文来说,如果主题显而易见,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情动为基础,面对鲜明的主题,让学生在动情中感受,在感受中动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单元主题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是走进军营,感受军人冲不毁的精神家园。其中,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学生通过阅读,就能体会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他更爱战士,为了帮助饥寒交迫的战士走出草地,他不得不忍痛割爱杀死了连同他的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头牲口,以解燃眉之急。学完本课后,可以推荐《丰碑》和《绽放的雪莲》等让学生阅读,学生不仅乐意读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多元解读,升华主题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对于文本师生会有独特的体验,将单元主题与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相结合,就是对单元主题的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元感悟中升华主题,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成长发展。再如,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主题学生都能感悟出来,有的学生从“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这些话中,体会出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还有的学生从“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们开枪”这些话中,体会出彭德怀雷厉风行的作风;等等。可以推荐《彭德怀抗美援朝》让学生阅读,学生从中见识了彭德怀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才能。可见,多元解读会使主题更完善,能进一步升华主题。

三、整合文本,完善主题

教材中一组课文一个主题,几篇课文表面是独立的,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是不相连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样教学时就要教一篇看全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营造的意境中,得到同一主题的熏陶和感染。如,第六单元21课《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毛泽东概括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想象不出红军“突破长江天险”、“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时的艰险,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冲破乌江天险》《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小董过雪山》《草地夜行》《倔强的小红军》等,学生读完后佩服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一步完善了主题。

主题整合 篇12

一、地理单元主题情景剧概念的界定

该概念尚属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学中的新提法, 尚无科学界定。在此笔者把它定义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以单元章节知识为主线, 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主题情景剧, 强化或再现单元重点教学内容, 并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 模拟具体场景或营造情境氛围, 通过亲身参与表演,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促进地理知识的生成与迁移, 使学生在情境剧表演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愉悦心情, 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表现形式。

二、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低的影响因素

1.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

比如, 初中地理中认识地球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时空属性, 过于抽象。对刚开始的地理基本知识学不好可能会导致对后面的内容难以理解。所以, 在初学地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导致学生失去信心, 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2. 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兴趣的决定因素

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中考分值低, 学好学差无所谓。因此, 在思想上不重视, 再加上认知水平有限, 很难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知识需求, 从而影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同时, 有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只靠死记硬背, 进而使学生产生厌烦、畏难情绪, 丧失学习兴趣。

3.教师个人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诱因

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和厚实的专业功底会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在自信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但在地理课的实际教学中, 许多初级中学缺乏地理专业课教师, 临时抱佛脚, 只好用非专业的教师来顶替, 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都不过关, 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地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预设, 对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 对课堂的驾驭, 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反馈, 板书的设计, 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采用都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三、将主题情景剧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改革家、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说“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发扬民主精神, 宽容学生, 相信学生,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就会走近老师, 亲近老师, 信任老师, 愿意听老师的教诲, 进而喜欢上老师的课;在课堂上也就敢于畅所欲言, 敢于争锋,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喜欢展示自我。

2.找准情景剧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最佳切入点。课前教师要精心地进行教学构思和教学设计, 要认真钻研教材, 要把教材内容合理地植入情景剧中, 学会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情景剧与教学融合的火候和技巧, 要适度, 使学生能自觉自愿、顺其自然、全力以赴地融入到情景剧的编演中。如, 在学习“世界人种”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人种, 介绍各自人种的分布状况、人口数量和生活习性等。

3.组建课堂学习小组。改变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由原来插秧式的座位法转变成环型座位法。可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由4~6 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成员面对面围坐在一起, 方便共同学习。每个小组都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扬帆远航组、超越梦想组等。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大胆管理、热心服务的小组长, 每个小组学生构成水平应该相当, 便于公平竞争。根据课堂教学和情景剧表演的需要, 可以随时随地对小组长或全班学生进行培训。应制定学习小组评价管理办法, 学期末要与每个学生的操行评定成绩相挂钩。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 在课堂上展演。

4.发挥好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作用。在地理单元主题情景剧的编演中, 如果融入多媒体提供的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资讯、视频等,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做等多种感官,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知识的主动获取。但是, 运用多媒体需要恰到好处。

上一篇:四力下一篇:研究生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