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单元整合

2024-09-12

主题性单元整合(精选12篇)

主题性单元整合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学期只学二三十篇课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不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匮乏,“少、慢、差、费”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旨在改变这种现状,打破传统,不孤立每篇课文,把单元课文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整合,补充主题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指导,构建高效课堂。它一般由四个课时组成。

第一课:预习检测,不让学生“带着一张白纸”进课堂

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语文教学成功与否,要看学生离开教师能否自己去读书,上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把预习放在首要环节,预习前,提出六个有梯度的要求:朗读或速读课文,查字典扫除生字词障碍,文章讲了什么,哪里读得懂,哪里读不懂,查阅相关补充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预习的内容,不要求“齐步走”,而要求“各自为战”,鼓励他们“日有所得,循序渐进”。为了落实预习目标,这一节课夯实基础,对预习进行检测,先随机抽取若干学生朗读,师生共评。接着听写易出错生字词,同桌互改订正。然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简评人物形象、文章中心等,交给老师批改反馈。这样做,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不是一张白纸,既夯实了基础,培养了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课:释疑解惑,大道至简只讲学生不懂的问题

高效阅读教学要从语文课堂过分精雕细琢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提倡少讲多读,以读代讲,充分读书,精要问答,力求简洁,增加容量。“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应当从学生的疑问中开始教学,只解决他们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不懂的地方,说说读后的感悟,或就某个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谈谈看法,与大家讨论交流思想碰撞,在课堂上学会“踢球”,学会犯错,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为启迪学生敢于提问,避免问题的盲目随意,提高问题质量,须教给学生方法。我常用的方法有:抓住“题眼”,找准“词眼”,提关键性的问题;针对含蓄处,深入剖析,提深思性的问题;紧扣思路,理清线索,提牵动性的问题;找准联结,促进导读,提迁移性的问题;抓住矛盾,尊重个性,提渐深性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语言运用法、前后联系法、思考题法、兴趣点法等来引导学生提问。

第三课:主题阅读,运用多种途径有效衔接课堂内外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养成阅读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只有四篇课文,可读的材料太少,只有将阅读延伸到课外,才能达到量的要求。目前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盲目、低效的状态,学生缺乏兴趣,方法不当,盲目择书,不重积累是一个普遍现象。“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注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首先由老师推荐一组文章或者一本紧扣主题的书在课堂上导读,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同时延伸拓展到课外。只要开动脑筋,把阅读落到实处的办法很多,途径多样,“以课本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

第四课:读书交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读书不交流,则独学无友,孤陋而寡闻,可以说阅读交流关系着阅读成败,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参与”的平台,能充分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主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如:常与学生一起去阅读室读书,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学生中传阅,使学生了解老师阅读过程中的“一招一式”,在师生互动中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举办好书推荐会、故事会、朗诵会、手抄报、快速阅读、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展现自我,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既追求速度,更追求质量,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决不只限于课堂,语文教师是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应该带领学生去开辟阅读的新天地。

摘要:“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力求打破以往的教学传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合,补充相关阅读材料,通过预习检测、释疑解惑、主题阅读、读书交流这四个课时进行学习,用最短的时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指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

主题性单元整合 篇2

名师点金:

本章知识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后面学习有关几何中计算和证明的基础.其常见的题目涉及角度的计算、垂线段及其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命题形式有填空题、选择题、解答与说理题,题目难度不大.其热门考点可概括为:五个概念,两个判定,两个性质,两种方法,两种思想.

五个概念

相交线

1.图中的对顶角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第1题)

(第2题)

2.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EO⊥AB,则∠1与∠2()

A.是对顶角

B.相等

C.互余

D.互补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COF=35°,∠BOD=60°,求∠EOF的度数.

(第3题)

三线八角

(第4题)

4.如图,如果∠1=40°,∠2=100°,那么∠3的同位角等于________°,∠3的内错角等于________°,∠3的同旁内角等于________°.5.如图,点E在AB的延长线上,指出下面各组中的两个角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它们是什么角?

(第5题)

(1)∠A和∠D;

(2)∠A和∠CBA;

(3)∠C和∠CBE.平行线

6.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________;

(2)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________.

(第7题)

7.如图,在方格纸中,有两条线段AB,BC.利用方格纸完成以下操作:

(1)过点A作BC的平行线;

(2)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与(1)中的平行线交于点D;

(3)过点B作AB的垂线BE.平 移

8.图中的4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1

cm,你能通过平移三角形ABC得到其他三角形吗?若能,请说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第8题)

命 题

9.已知命题“如果两条射线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那么这两条射线互相平行”.

(1)写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根据图形用数学符号叙述这个命题;

(3)用推理证明的方法说明这个命题是真命题.

两个判定

垂 线

10.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M⊥AB.(1)若∠1=20°,∠2=20°,则∠DON=________度;

(2)若∠1=∠2,判断ON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第10题)

(3)若∠1=∠BOC,求∠AOC和∠MOD的度数.

平行线

11.如图,已知BE∥DF,∠B=∠D,那么AD与BC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第11题)

12.如图,已知CF⊥AB于点F,ED⊥AB于点D,∠1=∠2,猜想FG和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第12题)

两个性质

垂线段的性质

13.如图,AB是一条河流,要铺设管道将河水引到C,D两个用水点,现有两种铺设管道的方案:

方案一:分别过点C,D作A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沿CE,DF铺设管道;

方案二:连接CD交AB于点P,沿PC,PD铺设管道.

这两种铺设管道的方案哪一种更节省材料?为什么?(忽略河流的宽度)

(第13题)

平行线的性质

14.(2015·雅安)如图,已知AB∥CD,直线EF交AB于点E,交CD于点F,且EG平分∠FEB,∠1=50°,则∠2等于()

A.50°

B.60°

C.70°

D.80°

(第14题)

(第15题)

15.(2015·抚顺)如图,分别过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A,B作直线a,b,使a∥b.若∠1=40°,则∠2的度数为________.

1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C∥AD,那么∠A与∠C,∠B与∠D的大小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

(第16题)

两种方法

作辅助线构造“三线八角”

17.如图,∠E=∠B+∠D,猜想AB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第17题)

作辅助线构造“三线平行”

18.如图,已知AB∥CD,试说明∠B+∠D+∠BED=360°.(第18题)

两种思想

方程思想

19.如图,AB∥CD,∠1∶∠2∶∠3=1∶2∶3,判断BA是否平分∠EBF,并说明理由.

(第19题)

转化思想

20.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E∥CD,∠A=107°,∠ABC=121°,求∠C的度数.

(第20题)

第六章全章热门考点整合应用

名师点金:

本章知识多考查实数的有关概念及实数的性质和运算,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常见的热门考点有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求法及应用,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与应用,实数的分类、比较大小和运算等.其热门考点可概括为:三个概念,一个关系,三个性质,一种运算,一个技巧,两种思想.

三个概念

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

1.分别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1)0.022

5;(2);(3)196.立方根

2.(1)(2015·茂名)-8的立方根是________;

(2)-0.027的立方根是________;

(3)1是________的立方根;

(4)6是________的立方根.

实 数

3.在,,-,3.14,0,-1,|-1|中,整数有______________;有理数有______________;无理数有____________.

一个关系——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4.实数m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在表示-3和-4的两点之间且靠近表示-4的点,这个实数可能是()

A.-3

B.-2

C.-

D.-

三个性质

平方根的性质

5.已知+(b+5)2+|c+1|=0,那么a-b-c的值为________.

6.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x+3和x-1,求这个正数的立方根.

立方根的性质

7.若与互为相反数,求的值.

实数的性质

8.实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图所示,计算|a-π|+|-a|的结果为()

A.π+

B.π-

C.-π

D.π-2

(第8题)

(第9题)

9.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且a=-,b=,则化简--|a-b|的结果为()

A.-2

B.-2

C.0

D.2

一种运算——实数的运算

10.计算:-23÷|-2|×(-7+5).

一个技巧——比较实数大小的技巧

11.(1)比较-与-的大小.

(2)比较和8的大小.

两种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12.(2015·资阳)如图,已知数轴上的点A,B,C,D分别表示数-2,1,2,3,则表示数3-的点P应落在线段()

(第12题)

A.AO上  B.OB上  C.BC上  D.CD上

分类讨论思想

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的词汇复习例谈 篇3

【关键词】词汇教学;主题词汇;单元教学;整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25-04

【作者简介】葛春生,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南京,2112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单元主题整合的词汇复习的理据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语言习得和输出的必备要素。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表达不了。”虽说中国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英语教师也把词汇教学看成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但词汇学习的成效和词汇教学策略却是“费时较多,效率低下”。因而,寻找高效的词汇教学方式和词汇学习策略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重任。

现行教材是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精心编著而成的,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基于“功能”“话题”和“任务”的维度而展开。单元主题词(key words)是指那些在多篇相关主题文本中以主题词形式出现的词,出现的语篇越多,核心程度越高。主题词与文本主题密切相关。核心词汇能够说明表达相关主题时常有的词语或词集。通过学习核心主题词及其联想词,可以观察和分析整个语篇中的词语关系和表达该类主题词常用的词语或词群。(李文中,2003)所谓“整合”,是指教师在单元复习设计时围绕单元话题的词语集,设计意义相关的子主题,并把各个教学片段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链。基于单元主题词汇复习内容涉及主题单词、主题词块和主题句式等,且绝大部分为单元核心词汇。围绕一个话题,利用联想与搭配关系,把话题所涉及的词汇进行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对词汇的记忆和使用。同时,按主题记忆、操练词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在口语、写作中因词汇匮乏而产生的语言焦虑,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收集词汇,准确表达思想,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罗之慧,2013)

单元主题整合的词汇复习诞生于教学实践,并借鉴了全语言理论、语境教学理论、语义场理论和思维导图等理论。其中,词汇的语境理论对我们有两点启示——(1)基于上下文的词汇教学。吕叔湘(1979)在谈论词汇学习时说过:“词只有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因此,教师要尽量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在语境中教授词汇,学生才能在语境中习得词汇。(2)基于语篇的词汇教学。当代认知理论认为,建立在离散、孤立、无统一主题的句子之上的语言学习是不正确的。(Hadley,2003)

二、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的词汇复习实践

本文以笔者的一节区域公开课为例,阐述在单元主题统领下的词汇复习策略,以突破词汇教学的瓶颈。

1.课例背景。

目的是探索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摆脱传统的词汇教学的套路:教师凭感觉选择“重点”词汇→讲解选择的词汇→配以“巩固”练习。课例由笔者本人设计和实施。本次公开课展示的复习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译林出版社,2010)第五模块第一单元,中心话题是“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单元的重点板块涉及关于友谊的箴言、如何处理朋友间的冲突、交好朋友的标准、如何向朋友倾诉情感和男女生对待友谊的差异等子话题。经对内容缜密分析和整合后,笔者把“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you”作为主线进行话题重组。

2.话题重组。

重组后的话题应忠实于本单元的原话题“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you?”,同时还要依据课堂时间和学情进行微调,保留相关重点子话题,去除联系不是很紧密的子话题,最后整合的话题如下:Whom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s your friend?→ How do you settle the arguments/conflicts between friends?→ 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Writing)→ How to mend a broken friendship?→ Extending your versions(Anne’s best friend)→Appreciating your friendship→For your appreciation→ 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Writing)

3.课例呈现。

Step1 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you? Please work out as many words as possible beginning with each letter of the word“friendship”.

在这个教学环节,笔者安排了一个Brainstorming的活动,小组间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列出单词最多,最多的组为胜者。

【设计意图】回顾friendship相关话题的一般词汇,一是为接下来的其他课堂活动做铺垫;二则通过小组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课堂的焦虑和紧张感;三是借助小组竞赛可以增加課堂热烈的气氛,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Step 2 Whom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s your good friend?

第二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基于课本Word Power部分。在此板块学生应能把“好”朋友和“坏”朋友的性格特征加以表述。List as many adj. as possible to describe a good friend’s personality.

【设计意图】在这个词汇教学复习环节,学生应能从Positive和Negative两个方面对朋友加以描述,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把描述“好”和“坏”朋友性格特征的词汇进行归类。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要求语言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能列举一些描述朋友特征的形容词;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用一段完整的话语,不仅要谈论自己心目中的好朋友,还要阐述理由。

Step 3 How to settle the arguments/conflicts between friends?

詞块(chunks)是由多词组成的,可以独立用于构成句子或者话语,可以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这个子话题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读阅读板块的主课文,从中挑选出有用的话题词块。

Read our texts “A friendship in trouble”and work out the chunks.(表格分三栏:词块回顾;答案;例句)

【设计意图】通过再一次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迅速领会“解决朋友之间冲突”的常用词块。这既为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服务,也为他们学会抓住课文关键词,最终形成网络式词串打下基础。词块对词汇的习得作用可概括为下列三个方面:1. 减轻认知负担,提高记忆效率;2.简化认知过程,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3.避免母语干扰,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高中英语教材的单元编排特点可以看出,抓住了阅读和词汇教学,就等于抓住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灵魂”。(郑秋秋、俞红珍,2013)

Step 4 How to mend a broken friendship?

复习课的目的既要“温故”也要“知新”。笔者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安排了一个首字母填空练习,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Read and complete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

Good friends help us grow. They bring stability in our ever-changing world. They are good for our happy life. It’s natural to have conflicts with true friends, but they’re too precious to let go.

【设计意图】主课文阅读部分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文章提出朋友之间的“秘密与谎言”(Secrets and lies),第二篇短文讲述朋友间“困境中的友谊”(A friendship in trouble),这两篇短文都是只提出问题,没有给出问题解决的答案。第四环节所补充的内容正好是主课文之后的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可以找到解决朋友之间纷争的较好答案,所提供的建议中肯、在理。

Step 5 Extending your visions.

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友谊,那么人与物、自然之间会有友谊吗?教师通过提供下列经典片段并设计相应问题可以把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展。Read Anne’s diary(Ann’s Feelings in Her Diary) and complete the related tasks.

1)Who’s Anne’s best friend?2)Read  and complete.(版面所限,略)

【设计意图】复习课中,教师要避免只是围绕课文在“转圈”。没有新材料的输入,学生就会觉得课堂静如死水,思维就会受阻;另一方面,复习课若是一种声音,只是一种技能的“单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上面的步骤中,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要能提取出文章大意,再通过第二步的填词,就能掌握概括文章大意、写摘要等技能。

Step 6 Appreciating your friendship.

友谊、爱情、劳动、生活、学习、自由等话题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内容。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格言、成语无不体现人类对纯正友谊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步骤中,笔者先提供8条关于友谊的格言,然后让学生阅读本单元Project部分所提供的短文并分析文本概念图。

1)Complete the following sayings.(略)

2)Appreciate the following project.

【设计意图】所提供的第一项练习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友谊的感悟。通过填词、学生间的集思广益,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纵深。第二个任务是让学生重新阅读Project所提供的语篇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各部分大意,从而使他们对“提出观点→写出段落主题句→引用例证→得出结论”的谋篇布局写作模式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最终为课终写作演讲词做好准备。

Step 7 For your appreciation.

在前一步,学生对议论文的谋篇布局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教师的“支架”作用并没有止于此。鉴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教学的难度,笔者提供了一篇耐人寻味的关于友谊的短文,让学生阅读和欣赏。Read the passag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underlined parts.

As the saying goes,life without friends is like a tunnel without light. Friendship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uman beings...(版面所限,略)

【设计意图】笔者所提供的这篇关于友谊的短文,可以说语言、结构都可以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学生在阅读、思考、感悟、赏析的基础上,对本单元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语言的积累可以说大幅度提升,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划线部分的词块是学生模仿和记忆的绝佳语料。

Step 8 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you?

You’re required to write about 60-80 words telling us your ideas about friendship.

在前面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在最后结课环节写一小段话阐述自己对友谊的理解。至此,这一步骤与课始的活動“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而,我们教师无论是在语言知识的教学方面还是在语言技能的教学上都要把“学以致用”作为目标和价值的取向。学生通过写作不仅内化了所习得的词汇和语言,也是由“输入”达到“输出”的一条通道。

三、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的词汇复习的实践总结

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的词汇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整体谋划”单元主题词汇,以“语篇承载”的手法呈现主题词汇,以“情境优先”的思路选择语篇,以“学以致用”的宗旨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设计词汇教学。

1.整体谋划。由于高中英语教材中单元的构建是以同一话题为线索,以阅读为主进行输入,通过阅读理解、篇章词汇处理和语法学习带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因此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把单元话题贯彻到各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中,不仅遵循了教材的内在体系,而且有利于复现承载话题的词汇,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曾燕文,2015)在本案例中,笔者根据该单元的中心话题“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对教材各板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并确定了主要的复习内容;同时,精心选择一个基于中心话题的系列子话题,并确保了子话题之间互为联系。因而,我们就有了一系列新的子话题。在整合主题词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兼顾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话题的指引下,要优化语篇的选择,通过合适的语篇既复习词汇,又能够开展语言技能的教学。

2.语篇承载。语篇不仅赋予了教学内容以思想,也给予词汇以“生命”。长期以来,我们的词汇教学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所具有的情景特征。以语篇为教学单位,可以多角度地挖掘单元主题的内涵,拓展话题的外延。在词汇复习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脉搏采用新颖的语篇,这可以大大丰富词汇所在的语境。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用了经典的“Who’s Ann’s best friend”“Appreciating your friendship”等文章中友谊的格言和“For your appreciation”环节中文质兼美的语篇材料。语篇意识指导词汇课堂,可为原本语言点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来激活有意义的语言输出,从而把词汇的习得和语用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陈丽红,2015)

3.情境优先。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的词汇复习要求创设吻合教材单元的编写思路和主干内容情境,使词汇融于各种情境之中。要想达到此目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紧密贴近主题,选择富有时代感,富含思想性、趣味性、文化性的语篇材料。教师除利用主课文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感知用法外,还可利用课文情境开展词汇教学。但是如果单一地运用原有文本,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所以可以采用问答、总结、语篇重建、语篇拓展等多种形式来有效利用文本情景教学词汇。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更多情景让学生操练和运用语言。(郑焕华,2013)在复习课上,教师既要关注单元原有语篇的重构和内化,还可根据实际话题选择同一话题的新鲜语篇。当然,教师所创设的语境必须紧紧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并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体验、理解、整合和应用词汇。

4.学以致用。复习课的根本宗旨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词汇能力的提升还要看语言的输出。所以,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的词汇复习策略就应把词汇的理解、操练、内化融入听、说、读、写和译等多种技能训练之中,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本文的案例中,笔者所设计的写作是本节课的“收官之作”。学生经过前面的单元主题词汇的回顾、整理、链接和拓展后,对单元主题词汇的积累有了初步的印象,再通过写作和演讲的活动可以深化和巩固话题词汇,从而架起了从“输入”到“输出”的坚实桥梁。

【参考文献】

[1]Hadley,A.O.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3]陈丽红.例谈基于语篇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5(05):19-21.

[4]李文中.基于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主题词研究[J].现代外语,2003(03):284-293.

[5]罗之慧.高中英语词汇阶段性复习教学策略例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05):30-34.

[6]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十四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79.

[7]郑秋秋,俞红珍.高中英语单元语言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细化——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6第3单元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04):12-16.

[8]郑焕华.例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2):27-32.

[9]曾燕文.单元整体教学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02):23-29.

主题性单元整合 篇4

一、多媒体使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地方课相互融合

为了促使主题单元作文内容充实, 切合实际, 笔者尝试将多媒体融入地方课程与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之中, 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 同时通过多媒体丰富作文教学内容与地方课程的内容, 从而达到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目的。例如,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以“遗迹”为主题, 分别通过《长城赞》——对联;《索桥的故事》———散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诗歌;《白鹤梁的沉浮》———记叙文;《秦始皇兵马俑》———说明文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 风格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体现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激发了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之情。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大量的网络信息、图片和视频展现给学生, 并将地方课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对家乡的“遗迹”有深刻的理解, 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 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体现多彩的课堂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中, 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对此,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并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观察, 勇于想象。如,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中以“遗迹”为主题的写作, 习作要求中涉及了考察报告、新闻报道等,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考察报告、新闻报道时, 可以引导学生“走访”。首先, 让学生确定好考察的目标, 帮助学生区分遗迹和古迹, 让学生说说自己周边地区的名胜古迹,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挑选、整理, 给大家准确的信息。这时, 教师可打开多媒体调出本地区各种“遗迹”的图片、影视, 在解说员清晰、优美的解说中, 再现“遗迹”图片、数字、历史。教师可及时强调写考察报告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索桥的故事》《我站在索桥上》, 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成报告, 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多媒体有助于促进作文教学的高效性

多媒体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调用多媒体中的资源能够实现高效的作文教学。如,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九册第十单元的主题是环保, 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察报告》《绿色千岛湖》, 一篇阅读课文《中国人, 你为什么不生气》, 旨在让学生获得关于地球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 为这一代学生成为地球村的村民奠定思想基础。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打开地球解说链接、千岛湖链接, 搜寻环境遭遇破坏的视频、图片、解说等, 直观地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多媒体在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无疑建构了一个更为开放而有活力的写作资源, 拓宽了习作成果展示的领域, 真正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将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多媒体进行整合这一探索和实践, 对传统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使笔者深深明白, 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途径有很多, 作文教学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教学的规律不能丢弃, 但在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 能使多媒体这根“红线”将主题单元作文教学越“牵”路越广。

单元整合课听课心得 篇5

1月7日,我们聆听了侯瑞萍老师的单元整合课,本节课采取以文带文课型,以《穷人》《船长》为本单元核心课,课后,进行了研讨活动,在此,也浅谈自己的看法。本节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1、导入

2、交流感悟

3、问题引领

4、写法渗透。本节课打破了以往课堂上教师主导,讲解面面俱到的习惯。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学生在本节课上不乏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者,这让我愈发感到教师过多占据课堂对学生是多么不公,长期坚持,必定能提升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我愈发感到坚持大语文教学观,对学生必定会起到长足的推动。

回顾整堂教学设计,我感觉有单元整合的形式,但还缺少单元整合的实质。首先,我感觉既然是整合,就应该有切入点,应选选择某个角度切入,找到整合的线索。在问题引领环节,只是设计了两个问题,但缺少有机组合,没有主线贯穿。

我认为应该抓住《穷人》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 带动《船长》一文的学习,来体会人物品质。在写作方法指导环节,没有有效结合文中内容,以此为例子进行,而是出示概念,且一带而过,对学生写作方的运用引领效果还欠缺。应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通过本节课,让我对单元整合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觉得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

主题性单元整合 篇6

关键词:主题单元;对比学习;重组教材

一、重组教材,凸显主题

开发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材教学资源,应改变原来一课一教的做法,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寻找一条资源线索,对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作适当调整,根据主题教学需要,探索内外联结点,拓展主题内容,构建以“整体导读—部分感悟—整体回顾”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是走近鲁迅主题,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除了第一篇《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我先引导学生读《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对鲁迅有个大致的了解,再让学生读单元导语,知道了鲁迅的外貌特征。再仔细分析每一课的写作背景与特色,我们发现,《有的人》这首诗是对鲁迅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与赞美,读懂了这一课,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就有了粗略的印象,《一面》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鲁迅先生他“活着是为多数人更好地活”,他“俯下身子给别人当牛马”的伟大人格。基于对本组教材这样的解读,我大胆地调整了教学顺序,先学《有的人》,再学《一面》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学习《少年闰土》,加上适当拓展的阅读材料,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家里的“沙发是硬的”“会客厅的凳子也是硬的”,他的书桌是“靠窗的”,“桌上铺了一张塑料桌布,四角用图钉订着”等白描的写法,让我们如同看到一个邻居老人朴素的生活;读着这样的故事,重温先生的名言,先生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更像一位普通的邻居老爷爷,他的谆谆教诲那么具体,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至此,鲁迅先生的形象最后由外貌到性格,到伟大的精神都生动起来,立体起来。这样的处理,每一篇课文不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教材资源整合将它们融会贯通,由此及彼,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对比学习,凸显语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文本要实现“编者、作者、文本与读者”四者的对话。如何实现这四者的对话呢?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了解编者的用意。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编者对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习方法作了提示,为教师准确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教师应利用好单元导语,不光自己读,也要带着学生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更好地实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我们有时可以对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探究语言文字应用的奥秘。

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主题是走进大自然,要求体会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表达方法,共有四篇课文,上完第一篇课文《山中访友》后,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作者把山中的一切自然景物当成自己的知己,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忆原来接触过的写景课文,与《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进行对比,学生发现课文的表达方法特别新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特别是读到我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那段,物我相融,这种写法很快就被学生接受并在小练笔中运用了。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没有按部就班地教第二课《山雨》,而是把课题全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一朗读,找出与第一课的题目相类似的那一篇。通过仔细辨别,学生锁定了第三课《草虫的村落》,不错的,题目把小甲虫居住的草丛说成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村落,很明显也用了拟人的写法,流露出作者对小甲虫的喜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和第一篇一样吗?强烈的欲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作者走进了草虫的村落去一瞧究竟。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这一课作者是以小甲虫的视角来看世界,那是一个类似人类社会的世界。多么有趣呀,只有热爱大自然的人才会有如此新奇的视角和如此独特的感受。学完两篇课文,学生对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非常熟悉了,再辅之以小练笔《蚂蚁的部落》《校园访友》等,就能运用自如了。一个单元的学习轻松而有趣,学习的过程不是接受,而是探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激发。这得益于文本的整体开发和运用。

三、文本互照,凸显学法

教《月光曲》已经不止一次了,但是这一次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开发与整合,效果大不一样。

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艺术熏陶”,《伯牙绝弦》和《月光曲》这两篇课文虽然时间与空间都相差甚远,但是反映的主题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两篇课文都采取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教材安排给了我启示。

我在处理《月光曲》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时,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激情来源于何处。探究这个问题总是要重点感悟“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乐鉴赏力”。

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受到《伯牙绝弦》的启发,把体会盲姑娘超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作为重点,解读文本时把重点和难点都放在8、9自然段,这是具体描写《月光曲》乐曲内容的段落。解读文本,不仅要了解乐曲的旋律变化,更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穷兄妹俩高超的音乐鉴赏力。兄妹俩根据优美的旋律展开丰富的联想。他们听懂了乐曲吗?听懂了!我试着开了头:贝多芬善鼓琴,学生马上接到:兄妹俩善听。多么聪明的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实在让人兴奋,几乎全班都在喊——

师:贝多芬志在大海——

生:兄妹俩曰:洋洋兮若大海。

师:贝多芬志在明月——

生:兄妹俩曰:皎皎兮若明月。

师:贝多芬志在大风——

生:兄妹俩曰:呼呼兮若大风。

师:贝多芬志在波涛——

生:兄妹俩曰:滔滔兮若波涛。

生:贝多芬所念,兄妹俩必得之。

真是激动人心的课堂生成啊!通过这么一番解读,学生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盲姑娘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但是还不够,我又引入课外资料《演奏断然中止》,通过阅读短文,学生了解到贝多芬性格倔强,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品质,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虽然贝多芬是当时杰出的音乐家,但是却得不到贵族的尊重,他们只是把音乐当作装饰,而不是真正懂音乐、爱音乐。这和酷爱音乐,却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兄妹俩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见惯了世态炎凉的贝多芬内心是怎么想的?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多么幸福哇!”正是这种有层次的解读,才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语文教学更有效,让语文学习更轻松!

参考文献:

徐立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6).

主题性单元整合 篇7

为了让学生真正习得“联系实际”这一方法, 并形成“深入思考”的能力, 笔者对六年级上册四单元教材进行了整合, 单元整合的总体设计为: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读进去, 想开去”的方法或途径, 接着在教学略读课文时, 以文带文, 练习运用, 并结合课外拓展阅读进行方法的练习和运用, 然后在《看漫画写习作》的教学中, 迁移这一方法, 变为“看进去, 想开去”, 再次巩固运用。这样分步走, 逐步养成“想开去”这一习惯, 并培养起“想开去”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真正能深入思考。

第一阶段, 搜集整理信息, 并通过课外语文活动——挑战30秒初步学习表达观点, 为“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做准备。

针对单元的环保主题, 首先可以引导孩子们搜集大量的环保资料:新闻、故事、数据、名言、图片、视频等, 并要求学生每天挑一则信息给家长讲讲, 特别要求讲完后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寻找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和理由能说到30秒以上。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资源, 将家长从孩子学习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请家长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把有价值的评价发到班级群中与家长们分享, 引导他们更有针对性地评价孩子说的内容。这样, 孩子们学着围绕一个观点表达自己的意思, 开始是努力说满30秒, 后来不觉间已超过40秒、一分钟甚至滔滔不绝说上几分钟。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突飞猛进。一位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进步:看问题更全面, 更深入了。

随后, 教师将搜集的多篇环保文章编辑成册, 推荐学生阅读, 在首页上提出阅读方法和建议, 并在每篇文章后提出具体要求。接下来, 教师还推荐学生阅读难度稍高的环保书籍《寂静的春天》, 并提高“挑战30秒”活动的难度。这一阶段的“挑战30秒”比前一个阶段要求更有条理性。通这两个阶段的反复练习, 学生们进步显著, 说话不再东拉西扯, 不仅能清楚表达一个观点, 而且还为后面的学习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为“想开去”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材料仓库, 在需要的时候能信手拈来。

第二阶段, 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激活储备资源, 探索“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品读“资源本来可以再生”这一段, 学生最初谈到的感受是:人类太不应该了, 本来这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可人类却破坏了它们, 害得人类自己受到严重威胁。显而易见, 这样的感受是就句子解句子, 思考并没有深入下去。这是大多数孩子的通病。此时, 教师就及时给予了恰当点拨:如果我们能联系读到过的故事、看到的新闻和图片、视频等来谈自己的感受, 就能思考得更深入。比如你看到“滥用化学品”“生态灾难”等, 你会想到什么呢?让孩子们说说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前期储备的知识和信息就会立刻被激活, 有人可以联系“随意毁坏”想到了哭泣的热带雨林, 有人联系“滥用化学品”想到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里谈到的滥用农药现象, 有人根据“生态灾难”想到了《淮河岸边的癌症村》, 有人看着“严重威胁”想到了最近学生流鼻血停课的新闻事件。有个孩子说:“听了同学们说的这么多, 我的三观彻底被颠覆了, 以前我觉得人类是高智商的动物, 现在觉得人类简直就是病毒!”这样, 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水到渠成。教师不断地鼓励孩子们想开去的同时也帮助孩子们总结归纳出可操作的方法:你想到了课外书里的事件, 想开去了;你想到了新闻事件, 想开了;你想到了非洲的热带雨林, 想到国外去了, 也想开了……就这样, 学生们会逐渐发现原来“想开去”可以有这么多的途径和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接着, 在学习略读课文《鹿和狼的故事》时, 学生们和老师还可以继续一起探索“想开去”的途径方法, 并不断地练习运用, 达到巩固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 孩子们从不知如何表达观点到观点鲜明;从不知道怎么“想开去”到能自如地引用成语、名言、俗语以及运用各种脱口而出的数据、事例来阐述观点, “深入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三阶段, 将“想开去”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在掌握了一些“想开去”的办法后, 便可以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在笔者执教的一堂习作课——《看漫画写作文》中, 首先引导孩子们抓住“点睛之笔”将漫画看进去, 看出漫画背后画家的意图, 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激活孩子们储备得满满的“知识仓库”, 让他们从不同角度, 不同途径“想开去”, 再抓住最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写下来。比如:从伐木人的表情想开去想到了人类的自私贪婪;从漫画家画的榆木脑袋想开去想到了人类的愚昧无知;从被砍倒的树木想到了动物的家园被毁, 动物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惨状;从啄木鸟啄伐木工人脑袋里的贪婪之虫想到了唤醒人类的良知……因为有了之前一系列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 孩子们的现场习作充分展示出了他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例谈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 篇8

一、以单元主题为线索,整合教学目标

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单元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突出特点。一般说来,单元教材编排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以人文价值取向为线索组织单元教材,这是确定单元教材人文素养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条是暗线,把体现年段教学目标的语文能力训练重点渗透在单元教材中,这是确定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目标的依据。以上两条线自始至终贯穿于单元教材的“导读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五个部分,使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这样编排单元教材,一是有利于加强教材的整合功能,使单元教学内容共同指向该单元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训练重点目标;二是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单元教学重点;三是有利于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丰富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素养。学生每学习一个单元,就能受到一方面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强化一项语文基本功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组织教材,单元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都是紧扣单元主题编排的。

单元导语:明确指出本单元教材是围绕“父母之爱”的人文主题编写的,同时提出两方面的学习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是提示本单元人文素养教学重点。二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这是提示本单元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以上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的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

课例:围绕单元教学重点,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四篇课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读后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熏陶感染的好教材。在语言表达方面,四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体现父母之爱,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好材料。

口语交际:采用“评说教材中的故事——讲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给父母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父母之爱,交流父母之爱,在训练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习作:“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表达对父母无私的爱的理解”,目的在于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练笔与育人的相结合。

回顾与拓展:“交流平台”要求学生回顾本组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并体会好在哪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内化表达方式,归纳总结表达方法,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从单元教材的构成和编排意图可以看出:本单元自始至终贯穿着两方面的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深沉而又宽广的父母之爱,体会、理解父母之爱,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学习课文中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应用到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着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一要渗透人文思想教育,二要突出语文能力训练重点,三要兼顾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原则,可以把本单元教学目标整合为四个方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体会课文中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丰富人文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2)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并应用于课后小练笔、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读读写写词语,背诵课文精彩句段,丰富语言积累。

以上教学目标,第1项是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第2项是语文能力训练重点目标,第3、4项是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二、以单元目标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

单元教材各个组成部分对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承载着不同的教学功能。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把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回顾与拓展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材整体功能,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一)“整体”与“部分”和谐共融

怎样才能使单元整体目标与各部分的具体目标相统一,整体内容与各部分内容相协调,达到整体与部分和谐共融呢?

1. 以单元导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内容。

教师要充分发挥单元导读语的引领作用,精心组织导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单元教材的主题是“父母之爱”,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重点是:感受和理解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和应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学生只有从整体上了解单元教材特点,知晓人文思想教育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解决好“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认识问题,才能真正激发起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

2. 以课例、口语交际、习作为载体,分步落实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段,品读文本,展开想象,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习作训练,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应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表达方法,表达真情实感。从培养人文素养的角度,课文学习、口语交际、习作训练都要以一贯之地重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之爱,理解父母之爱,表达对父母的爱。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要着力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在口语交际、习作训练中应用学到的表达方式。

3. 以“交流平台”为契机,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单元学习成果。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要求学生回顾本组课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并开展交流活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例句,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体会语句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或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最后进行拓展,和同学交流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的类似语句,进一步领悟上述写人的方法,并能在今后习作中运用。

(二)“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

1. 弄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安排的课文,从人文思想的角度看,四篇课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从语言表达特点看,《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学会看病》增加了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教材按照精读—略读—精读—略读的顺序编排,有利于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应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去,体现“精读学方法,略读练能力”的编排意图。

2. 用好课文中的“连接语”。

编者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编写了连接语,目的在于通过连接语引导学生总结前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提示下一篇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尤其注意提示学生把握两篇课文的异同,在比较中学习课文。譬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与《慈母情深》两篇课文,教师要在精心指导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连接语,了解《慈母情深》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把“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应用于课文的学习中。

3. 围绕单元目标,确定重点内容。

在分析教材特点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按照“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练能力”的思路确定本单元四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学习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现父亲无私而伟大的爱的表达方法;兼顾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

《慈母情深》:引导学生按照连接语的要求,应用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学到的方法,从对母亲的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中,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平凡与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抓住课文中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段,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在同学中交流学习成果与体会。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学习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感受“严父”与“慈母”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学会看病》:引导学生按照连接语的要求,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应用前一篇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语言的句子,领悟课文表达方式。

(三)“阅读”与“习作”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本单元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紧扣“抓住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学习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安排了两次课后小练笔和一次习作训练。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小练笔和习作的功能,强化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的内化与应用。

1. 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课后小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小练笔是:“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说,再写下来。”完成好这两次小练笔,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又有利于及时训练应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指导学生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表达对父母无私的爱的理解。

主题性单元整合 篇9

第一步, 上好单元解读课。

单元解读在单元整合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从导语、课文目录中, 让学生着眼于整体, 锻炼学生整体把握单元知识的能力。

学案中导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单元导读, 把握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2.制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流程:

1.看课本的目录。

2.学习单元导读, 明确并写出单元主题, 在单元导读中划出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3.小组结合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制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小组进行展示时, 老师要协助小组修订学习目标。)

4.再读课文, 写出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单元解读课中由学生制定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激发了学生对单元整合课的学习兴趣, 通过单元通读, 使学生感知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重点 (训练项目) , 对整个单元有了整体感知, 达到学有目的。

第二步, 扎实做好单元整合课。

学生把握住了单元的主题后, 不仅要挖掘单元主题的文化内涵, 还要扎实做好语文的双基训练, 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导学案中导学目标是:依据单元主题和学生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来学习这一单元。

单元整合课的教学流程:

1.按要求对每篇课文做好充分的预习。

2.再读“单元导读”, 回顾单元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把这节课先要学会的知识点写出来。

3.再读本单元课文的题目, 围绕课文题目提问题。

4.思考:每篇课文是如何来体现单元主题的。

5.带着自己的问题快速初读课文。画出难读和不理解的语句。

6.理解课文内容: (1) 对子提出疑问, 讨论解决; (2) 小组交流, 理解大意。

7.结合单元主题领悟课文内涵, 有感情地朗读。 (1) 读出你领悟的道理并感染别人; (2) 联系生活实际, 写出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8.熟练朗读, 按要求背诵。

9.在班级中把自己的学习所获进行大展示。

在单元整合课中, 学习主体性很强, 学生依据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来学习,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收获。

第三步, 重视单元提升课。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 单元复习提升课是单元解读课的呼应与延续, 但又不同于单元解读课。单元解读课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引领和初探, 而单元提升课既是对本单元内容、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学生掌握情况的验收, 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体验的升华, 是对本单元内容从“语”和“文”两方面全方位的总结、反馈、检验和提升。在提升课中, 着重让学生围绕本单元的知识点, 编制单元测试卷, 进行小组之间学习的检验和提升。

导学案中导学目标是:

1.分类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2.巩固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和本单元出现的四字词语及成语, 会读、会写、会用、会理解, 分析本单元课文的重点句段。

3.抓重点句段, 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4.小组互出单元过关测试试卷 (出试卷的方法可以是小组对小组、学生对学生。试卷形式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 。

单元提升课的流程:

1.画出单元知识树。

2.复习生字词。

3.句段练习: (1) 分类整理这一单元中需要理解的重点句子。A.结合课后题中出现的重点句子;B.日积月累中需要积累的句子;C.自己在课文学习中积累下来好词好句。 (2) 整理重点段落。A.含义深刻的段落;B.有助于自己写作的段落。

4.小练笔。

5.由本单元基础知识来编制单元试卷。

编制试卷要引导学生做到: (1) 结合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以及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编制单元测试卷; (2) 试题要灵活; (3) 要突出单元训练的重点。

在单元提升课中, 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 以小组展示为关键, 小组互出单元过关试卷。老师要把握好单元知识点, 让学生达到人人过关。

整合班级环境助推主题发展 篇10

一、利用主题墙饰呈现主题活动的发展过程并记录幼儿的学习进程

孩子们到底对“声音”有多少了解呢?在主题墙饰中, 我首先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自然界中有哪些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并运用拍照、绘画等形式将孩子们对声音的初步认识记录了下来, 接着, 我们组织一系列“声音实验室”活动, 引导幼儿走进声音的世界, 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声音, 感知声音的特性。

活动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孩子们在问题的引领下找来了做实验的锅、碗、瓢、盆、米、鼓……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记录表, 然后将孩子们实验中探索发现的秘密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然后把它们张贴在墙饰上, 并设计了“声音产生的秘密”一栏以记录实验结果。孩子们逐一用自己带来的玩具尝试让它发出声音, 乐乐发现小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振动, 鼓面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多多用不同力度拨动琴弦的时候发出不同程度的声音……我用相机捕捉到幼儿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记录下幼儿实验中的发现。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实验的结果。如用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表征声音振动音量的大小如:画圈、打勾等。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也存在疑惑?在敲小鼓的时候, 有什么办法让小鼓声音突然停止呢?经过孩子们的反复尝试, 孩子们发现在敲鼓的时候, 突然用手按住鼓面, 声音就会突然停止。于是我们也将这一探索过程呈现在了墙饰上……墙饰记录了幼儿的学习过程, 也呈现了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活动二:声音“邮递员”

虽然声音“邮递员”这个词语对于孩子来说较为陌生, 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传声的现象较为多见。在探究“传声”这一科学现象时, 我力求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水管制作传声筒, 感知不同材质传声筒的秘密。第一次实验结束了孩子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不同的线和水管进行传播的。之后我们增加了棉花、不同长度的弯管请幼儿再次实验, 并用表格帮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发现。之后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声音其实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当软管弯曲后还能传声, 说明声音还能拐弯, 软管能吸音的现象。这一探究的过程我们用拍录像和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呈现在主题墙饰上, 让孩子与墙面有效对话并与其幼儿的生活、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利用班级活动区墙饰促进主题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的“落地”

为满足幼儿的探究热情,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程开展个性化的探究和学习, 体验和发现声音的奥秘, 我在活动区内渗透了与声音相关的活动, 并利用与活动区相邻的墙饰引导和记录幼儿的发现。

在“声音实验室”的墙上, 我们与幼儿共同创设了“探索乐园、摇一摇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墙饰并投放了与之相关的探索材料, 让幼儿在探索中感知声音的秘密, 并记录、分享探究结果。

在美工区, 我们有效利用走廊墙饰, 鼓励幼儿将我们大自然中美好声世界的现象大胆的进行绘画。比如:美妙声世界的主题门面, 孩子们利用自然资源榕树须和纸杯制作了鸟窝和小鸟并展示在墙上, 在栏杆上我们提供了鸣鼓片, 以“美妙声世界”为主题让幼儿自由大胆的与同伴合作绘画。

此外, 在语言区我们与孩子们共同创作了有声绘本, 让幼儿自主阅读分享绘本创作的内容并逐一展示在墙饰上。

三、利用家园联系栏、盥洗室等墙饰为主题活动提供可延伸空间

孩子们通过绘画的形式告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减少我们身边的噪音, 如:走路轻轻、说话轻轻……并这些作品展示在我们的盥洗室、活动室内。当我们展示完孩子们的这些作品时, 有一个叫东东的小朋友画了一张叮咚水之声的画引起了我们大家的关注, 当我问他这幅画的用意时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慢慢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于是有的孩子向同伴发出节水倡议, 并将“节水倡议”张贴在幼儿盥洗室墙面上, 随即我们的环保主题“美妙声世界之水叮咚小卫士”开始行动了。他们将自己设计的节水标志和水声世界张贴在幼儿园需要的地方。我及时用相机捕捉了孩子们那些有爱的动作、美好的愿望。当这些照片呈现在墙饰上时, 孩子们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

当我们将孩子们减少噪音、节约用水活动通过家园联系栏告知家长时, 家长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配合。果果妈妈还为此写了一篇关于“乐音之声”的文章上传班级共享……环保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升了家长参与环保教育的力量。

利用单元整合 激活想象思维 篇1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五篇文章《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种种奇思妙想令人惊叹,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引人遐想。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创新思维,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想象思维。从写作心理、写作兴趣、激发想象力的角度,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延伸想象思维——续写

依托文本言而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续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一篇短小的寓言,却寓意深长。开头写道:“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为此,教学时做了如下设计:请为文章第一段加一句话的结尾,并以“赫尔墨斯”的形式表达。片刻沉静后,精彩纷呈。学生有写:

赫尔墨斯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赶忙低下头走出了雕像者的店里。

赫尔墨斯只好讪讪地走出雕像者的店里。

赫尔墨斯尴尬地挑了挑眉毛,走出了雕像者的店里。

赫尔墨斯强留住脸上的那抹笑,逃离了雕像者的店里。

赫尔墨斯心想:他们是不是弄错了,还是到下一家店里再问问!

赫尔墨斯心底有一个恶狠狠的声音在说:看我怎么收拾你!

赫尔墨斯想:“原来我的雕像在人间为非卖品,只有买了我的父母的雕像才有权力拿我的雕像,嘻嘻……”一阵狂喜,高兴地回到神殿去了。

……

学生将阅读后的理解自行加工、整理、表达,呈现人物无尽的韵味。想象得到了自由的驰骋。想象思维在表达中再创了人物形象。并且整个过程费时不多,涉及学生面又广,学生互评。既高效地达到训练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可贵的写作热情。

二、变奏想象思维——改写

文本中,总有作者自己的立场角度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写作的立场角色变了,文章也就变了。联想想象能使语言充满情趣和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挖掘联想想象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使课文内容在学生想象思维的参与下变为学生心灵的表达。

寓言《蚊子和狮子》篇幅短小,其结尾为“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给人留下无限创想空间。何不利用结尾再写一则寓言,以相同的动物主人公,相似的情境却是不同的故事,形成一则寓言,看学生有什么好点子呢?于是以“蚊子的叹息声被附近的同伴听到了,他们齐心协力救出他们心中的英雄。过了几天后……”为开头,《蚊子和狮子》之《狮子雪耻》开始了……

三、补白想象思维——补写

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叙述描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神话《女娲造人》就是基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神话中的想象自然层出不穷。女娲勤劳善良又智慧非凡,先捏泥成人后洒泥成人。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这里再次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就让疲倦的女娲稍稍休息,女娲站在云端,面向大地,想象她会看到什么景象?学生一时兴起,提笔书写,罗列有下:女娲看到一队强壮的男子正在捕杀猛犸象。女娲看到老人小孩在安然地生活着,她不禁欣慰地笑了。女娲看到妇女在家种桑养蚕,家园一派安宁景象。有学生不赞同,女娲应该看到的是老人在沼泽边走着走着就倒下死去了;狩猎的男子负伤后不治也死去了,一片哀伤的气氛笼罩着村庄。谁的想象是合理的呢?谁的想象思维是有效的?有争议才更有价值。思维训练有时不会呈现最佳的结果,但是争议与商讨的过程又一次让思维训练得到提升。通过朗读,联系前后文,学生顿悟了,美好的想象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哀伤的景象未必就是不对的。

四、拓宽想象思维——扩写

许多课文余味无穷,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通过想象思维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深化理解,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舒展个性。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学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诗节,进行扩写。并告知学生,老师也加入扩写的行列。并将一起呈现作文,猜猜哪些是老师写的,哪些是同学们写的。因为有老师的“下水”,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开放想象思维——创写

将文本情境合理性地推测演绎,文本内容创造性地延伸,创生新情境,使学生在充满想象创造色彩的世界里灵性地挥洒,呈现迥异而富有个性的思维表达。

教学一整单元后,利用各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创设情境,设计想象作文。“爱穿新衣又愚蠢狡猾的皇帝、辛勤善良又神通广大的女娲、爱慕虚荣却自讨没趣的赫尔墨斯、坦然面对祸福的塞翁”这些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性格,假如这些人物相遇会发生什么呢?时代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以他们中的两至三位人物相遇为内容写一篇文章。霎时,学生的惊叹替代以往的叹息,个个都想一显身手,写作欲望已被充分激发,学生的精彩创写层出不穷。

锁扣单元主题,直击单元灵魂 篇12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 我们不妨学着剖析, 从细处领略人物风采。 学习本单元, 仅仅关注“人物”还不行, 还必须要关注“风采”。 也就是说, 我们要搞清楚每一篇课文展示的“人物风采”是什么,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面层次。 我们需要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 透视人物的精神风采。 如《童年的朋友》中的一段对话:

“你睡吧! 还早着呢, ———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

这段话虽然极其简短, 但显得轻松柔和, 显示出外祖母对“我”没有丝毫的勉强。从内容上说, 劝小外孙再睡会儿是为了他的身体考虑, 但当小外孙不想睡时, 外婆马上放弃规劝, 而是顺着小外孙的心意, 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外孙, 可见外婆的慈爱。 再者, 跟小外孙说话时, 外婆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而不是成人语言, 如“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完全是儿童的口吻。 一个饱经风霜挫折的老太婆, 其性格之刚强、心情之苦闷, 从小说《童年》中可以知晓, 但她在直面冷酷世界的同时, 却能用“童言”跟孙儿对话, 足见其对小外孙的疼爱之心。 其实, 从课文节选中也可以看出外祖母处处不顺心, 如气愤的目光、凶狠的面貌等, 但这些无疑是为了反衬其对小阿廖沙的温暖慈爱。 至此, 外祖母慈爱善良的人物风采跃然纸上。 其他的, 《一面》从外貌描写表现鲁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采;《我的老师》 从叙事的角度表现蔡老师热爱学生的风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从叙述贝聿铭杰出成就的角度表现其为建筑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赵普》借细节描写表现赵普的刚正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风采。

除了学会剖析之外, 同学们还要学会补白, 以求从宽处丰富人物风采。 为了深入或者全面了解人物风采, 我们还需要给课文“扩容”。如《童年的朋友》中, “我”坐船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要去?为什么称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 而不是外祖父或者是自己的母亲? 这些问题, 大家必须要弄清楚,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大视野、全方位地领略人物风采, 这就需要完整地阅读高尔基的《童年》了。 再如, 《一面》中, 为什么“我”看到了“鲁迅译”三个字就好像得到了保证? 鲁迅为什么在进步青年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查阅有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 鲁迅有很多关心进步青年的事迹, 如帮助青年车夫包扎伤口, 替很多学生在包书皮上写姓名, 关心培养萧红等左联青年作家的成长等。 《赵普》一课中提及赵普的前任“龌龊循默”, 不及赵普刚毅果断, 我们也可从《宋史》中找到史实予以佐证———从一个普通的军事推官到几度出任宰相, 从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到为太祖谋划攻城略地, 直至建立大宋江山, 赵普的足智多谋、刚毅果断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 我们要紧扣“趣”字展开学习。 大家可能把“趣”仅仅理解为“有趣”“很好玩”, 读了整个单元后可能觉得没“趣”或者不是很有“趣”。其实, 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描述了儿童的“玩趣”, 无论是在百草园还是在三味书屋, 作者都详细地写了十足的趣味。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的主题并非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而应是回忆童年往事, 怀念儿时的快乐生活。 这其中既有探究、捕鸟、听故事的快乐, 也有读书的快乐, 否则, 小时候读书的内容, 为什么几十年后鲁迅还记得那么牢固呢? 如果是批判的主题, 那必是要板着面孔的, 干吗还要写那么多的快乐呢?

《月迹》之趣, 是孩子对月光移动的好奇的“奇趣”, 是对月光的踪迹不断探寻之“寻趣”, 是孩子在追寻月光之后对美好顿悟的“悟趣”, 这一连串的“趣”写出了孩童在探寻大自然的过程中的恍悟与成长。《三颗枸杞豆》除了写堵住金巴牛、捕捉花蝴蝶的“玩趣”外, 还重点写了“志趣”———三叔用象征他人生教训的三颗枸杞豆教育了“我”, 帮“我”立定了志向, 后来, “我”成了一名植物学家。《我们家的男子汉》中, 小男孩吃的乐趣、哭的乐趣、独立的乐趣, 他对父亲的崇拜与遇事时的冷静等都很有趣。与前面几篇文章相比, 《柳叶儿》侧重写“苦趣”, 却以“乐”的形式描写出来, 如爬树之乐、吃柳叶之乐, 读者从貌似快乐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涩涩的酸楚。

上一篇:数字表示法下一篇:老年高脂血症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