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主题

2024-05-26

战争主题(精选8篇)

战争主题 篇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可是纵观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战乱之中, 这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诗经》对战争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周王朝时期, 我们将《诗经》中战争边塞诗按照其思想内容的不同, 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战争状况的反映

《诗经》中关于战争状况的诗歌主要集中于西周时期, 文人根据战争史实对文学作品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文王时期, 西周强大, 据刘宋范晔《后汉书》记载“文王为西伯时, 西有昆夷之患……百帅西戎, 征殷之叛国以事纣。”文王“伐密须”“伐戎”, 《诗经·大雅·皇矣》则是对这一时期历史事实的真实反映。如果说《六月》《江汉》《常武》是宣王军事功绩的记录与写照, 反映了周人当时奋发昂扬的精神气宇,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宣王的崇敬与爱戴, 赞扬其保卫家园、抵御外敌入侵的勇敢与自信, 那么每篇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众所周知“赋”“比”“兴”在《诗经》当中已经运用得较为成熟, 而其中《诗经·六月》写宣王北伐, 由战争的缘起再到战争的结束全部都是运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来写战马, 写到了战马又高又大的细节。“织文鸟章, 白斾央央”, 详细描绘了军旗的图案和颜色。《江汉》又分为三章, 每章均有“江汉浮浮”、“江汉汤汤”“江汉之浒”, 实则介绍时间发生的地点, 这是在《诗经》中战争诗所必不可少的。《江汉》与《六月》均为叙事诗, 其事件的时间、地点都介绍得十分清楚, 而在《常武》中“比”的手法则运用得相当娴熟。诗中, 作者用“如雷如霆”写“徐方震惊”, 用“阚如虓虎”写“进厥虎臣”, 均贴切生动。而描写“王旅啴啴”, 连用四个比喻“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 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 生动形象, 也很有气势。

二、对英雄主义的赞美

《诗经》作为先秦诗歌成就的主要代表, 在《雅》、《颂》一类彰显武功、描写战争的作品中也有很多表现英雄主义的诗歌篇章。主要是通过对参战者的从容不迫的风度、浩大的气势、整体的军容、严明的纪律等方面来进行渲染。最为典型的要数《诗经·小雅·采芭》对大将军方叔的描写:方叔率止, 乘其四联, 四联翼翼。路车有爽, 革第鱼服, 钓膺役革。方叔率止, 约帆错衡, 八育抢地。服其命服, 朱带斯皇, 有地葱街.。

《诗经》中除了有通过刻画英雄人物来表现战争场面的诗歌外, 还有大量显示军威、自身军队力量强大的诗句, 以此来表达对英雄主义的赞美。如《诗经·大雅·常武》“王旅啤啤, 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 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 军队尚未出发却早已显示自己的军威;《诗经·鲁颂》篇中也有“公乘千乘, 朱黄绿滕, 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胃朱缓, 燕徒增增。戎狄是膺, 荆舒是微, 则莫我敢承”之句表现军队的浩大声势。另外《诗经》中搜集了一篇流传于军队的战歌——《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戈栽,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裘,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这首诗歌歌颂勇士, 慷慨从军, 同心协力, 共同御敌, 展现出秦人素有的直率豪迈, 勾勒出战士紧张备战的场面。此诗以写实的手法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普通情景, 使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得以充分体现, 具有雄壮高亢的艺术风格。

三、夫妻间的相思之苦

夫妻间的相思也是《诗经》中经常被提及的。《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周南·卷耳》《小雅·杖杜》《秦风·小戎》等均为妇女思念边关丈夫的代表作。《小雅·采绿》中说:“终朝采绿, 不盈一掬, 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 因过度思念夫君而终日无心劳作;《伯兮》中提到“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表现思妇因丈夫不在身边, 无心打扮而任蓬头垢面;“愿言思伯, 甘心首疾”, “心之忧矣, 之子无裳”, 这些表现思妇想念丈夫复杂心理的诗句, 色调凄迷, 充满悲剧色彩。此类作品, 多以精细的笔触,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揭示了情感深处的痛苦和伤感, 人物形象也描述得形象鲜明。

《诗经》中除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而饱受相思之苦的作品以外, 还有大量反映在外征战丈夫对家中独守空房的妻子的思念, 这是十分凄苦和缠绵的。在残酷的战争中, 很多士兵都战死沙场, 永眠异乡而不得归家, 这是十分痛心的。《周南·卷耳》中“险彼崔鬼, 我马迪馈。我姑酌彼金基, 维以不永怀。”的痛苦;《那风·击鼓》中“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情谊, 这些均奠定了边塞诗中较为痛苦、哀怨的情感成分。

四、边塞风情景物的描写

《诗经》当中边塞诗歌里除了有征战诗, 思妇诗, 还有一部分是描写自然景观的, 而边塞诗描写的风光景物应该是迥异于内地的, 具有自身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类作品大体上是以雨、雪为表现对象, 体现士兵远离家乡, 思念故土的情怀。如《东山》:“我徂东山, 倡稻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檬”;《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虽然《诗经》中对于边塞风情景物的诗歌并不多见, 但将边塞风光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开了先河, 以至影响了秦汉, 魏晋南北朝, 尤其是唐代边塞诗歌的创作。如汉代乌孙公主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迁异国兮乌孙王。

庐为室兮拚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鸽兮还故乡。

公主的歌, 其情感虽不出女性哀怨的范围, 但其所描写的塞外异族生活方式及其饮食习惯让我们能更多的了解异族风土人情。

总之, 《诗经》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战争文学精髓, 它的产生, 到秦汉时期的战争诗, 再到魏晋南北朝以曹操、曹植为代表的战争诗, 再到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鼎盛, 他们的优秀作品均能诠释中华儿女传统的英雄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气概, 这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

摘要:边塞诗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唐代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研究, 而对于唐前边塞征战诗却很少提及。实则关于边塞的最早诗歌可见于《诗经》, 《诗经》中和边塞主题相关的作品按照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又大致可以分为:对战争状况的反映;对英雄主义的赞美;妇女对边关征战丈夫的思念;边塞风情景物描写。

关键词:边塞诗,《诗经》,边塞主题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

[2]、刘宋.范晔, 《后汉书》, 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

[3]、汉.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

[4]、高亨注《诗经今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10月版

[5]、陈子展《诗三百解题》,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版

[6]、关永利《唐前边塞诗研究》---博士论文

战争主题 篇2

班会主题: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教学内容:了解历史上古今中外发生的战争。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无法

估量的,是惨痛的。让同学们具有反战意识,热爱和平,呼吁和平。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2011.12.23 教学过程: 一 主题引入: 欣赏视频:《打,打个大西瓜》

《打,打个大西瓜》(英文名See Through),片长16分钟,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动画片,讲述的是两个霸主为了争夺土地而展开了世界大战,双方的两名飞行兵在空中相互纠缠,两人在偶然的情况下一起落难到大海中的一个小岛上,本来敌对的两人后来成了生死之交。该片场景创意优秀,主题富有意义又不失幽默,用十分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同学们仔细观看片后发表评论: 二 交流观后感

徐楚:开始地图中间的小岛是狗骨头形状的,寓意很明显只能说明人类野性的存在弱肉强食就是野性的体现,大自然赋予我们主宰的地位,我们不磨灭掉野性,现实就是残酷的。

胡乐婷:我们不过是当权者的一张纸牌,在这么一个喧嚣浮华的世界上。最后的生活归宿,应该是在一个宁静的荒野孤岛上抽一根烟,下一盘棋,捕一条鱼,为了能活下去而感到无比欣慰。欲望没有尽头,只有回归最原始的状态,人们才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卑微,珍惜所有的一切,或者说自己仅有的生活。我想这么一部短片,是一场讽刺,对这个浮躁而充斥欲望的世界,我们不过是他人争权夺利的一张纸牌,或者我们又去操作着他人的那副牌,就是这么复杂而纠结,到头来都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能够得到什么,是否值得。

(时间:16分钟)

主持人梅燕:谢谢大家的踊跃发言,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知道,战争是残忍的,给人民带来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我们一定要-------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三.细数古今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

1. 介绍战争自古以来大致发生的次数,以及几次战争的死亡人数。2. 观看战争图片,让同学们更深刻的认识战争带来的伤害。3. 统计约5000年来战争带来的物质损失。四.朗诵诗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朗诵者:康亚洲、蒋海燕

评论:配合默契,感情丰富,有感染力。五.班主任总结

以史为鉴,战争是惨痛的,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作为高中生,应肩负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责任,让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在和平鸽盘旋的蓝天下共同成长。六.小组反思 优点:

1.开始时以视频导入,给同学们带来视觉震撼,巧妙引出主题

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主题表现研究 篇3

中国战争题材电影, 指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各类战争, 包括对内、对外的战争和战役, 尤其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人民奋勇抵抗外侮、平息各种战乱, 以及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片种, 艺术成就非凡, 产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 成为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亲历者以及见证者, 也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变革者以及推动者。总结中国战争题材电影表现主题的特点对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主题表现

1. 注重表达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儒家倡导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精忠报国”的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不变的主旋律。如新中国第一部战争片《中华女儿》, 通过农妇胡秀芝的成长经历, 来真实地表现战争年代革命战士艰苦的战斗生活, 人们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及塑造一群勇于献身的中华儿女的伟大形象。还有《英雄儿女》《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战争影片塑造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的典型形象, 热情讴歌了英雄们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影片塑造的个性鲜明的形象和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也成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典范。

2. 注重对领袖英雄形象的塑造

中国的战争题材电影具有模式化的特点。这类影片国家投资比较大, 具有场面大、规模大、气势恢弘的特点。影片注重领袖形象的塑造, 表现领袖的智慧和才能, 表现领袖的完美高大, 表现敌人的狡猾和愚蠢。电影的故事情节是曲折和充满艰辛的, 结果总是在领袖的英明决策和指挥下, 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结果还是人们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 结局是圆满的。代表作如《长征》《西安事变》《大决战》和《开国大典》等影片。

3. 注重民族风格和民族风情的传达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为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中国的少数民族兄弟与汉族人民一起奋不顾身的与敌对势力进行战斗, 不仅在国内革命解放战争中, 而且在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共同捍卫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誉。共同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电影创作者以此为背景拍摄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战争电影。如电影《嘎达梅林》, 讲述了20世纪初, 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穷苦人民在科尔沁草原武装起义, 抵抗压迫的故事。电影描绘了美丽的草原风光,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表现了惊心动魄的草原战争, 浪漫热烈的爱情故事, 反映出草原上贵族王爷的残暴统治, 旧中国军阀混战和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美丽草原的破坏, 对草原人民的压迫。又如, 《冰山上的来客》以新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为基调, 讲述了革命战士阿米尔与真假古兰丹姆的感人爱情故事, 反映出边疆斗争的残酷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 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宽广的地域、绮丽的风光。

4. 注重残酷战场和战争的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为了激发人们对战争的痛恨, 故事情节穿插一些战场激战和残酷无比的镜头。如, 中国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北战场精忠录》, 通过表现残酷的战争场面和敌我厮杀, 使观众倍感战争的恐怖与无情。电影《南京大屠杀》中, 为了再现日本帝国主意的残酷兽性, 运用了大量的血腥、强奸、活埋、枪杀等暴力镜头, 从而让人们反思日本侵略者的如此的变态和丧失人性, 激发观众强烈的民族爱国激情和反战思想。电影《红高粱》描写北方农民古朴、野性和自发的抗日热情, 反映出中华民族坚忍倔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 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与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进行了双重考, 内涵丰富。

三、总结

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历来受到社会体制的影响, 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 常作为政治的宣传教育的工具, 内容与形式上, 主要表现“宣传重于娱乐, 颂扬多于思考”。早期中国战争电影至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战争电影, 始终跟随着时代的发展, 激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 对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操的弘扬, 以及对国民党专制的反对和对侵略者的愤慨, 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艺术构建。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战争电影的主题不应还是单纯的反映科学的人类历史观和优秀的历史事件, 而是更多地通过战争元素来展现人的思维和影像的关系, 反映人的本性与世界的关系, 表达人类情感和意识形态诉求, 这样才能缩短中国战争电影与世界战争电影发展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陆斌.新时期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中人性主题的表现研究——以分析电影“集结号”为.西北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

[2]李娅雯.掠影荧幕硝烟——新中国战争电影述评.戏剧与影视艺术研究.2009年6月号下旬刊.

战争主题 篇4

1、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表达对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使命感。

2、培养学生组织、思维、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竞争的意识。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历史书籍等途径了解抗日时期重大战役。

2、翻阅小学语文教科书,讲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3、鼓励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记录、整理抗日英雄谱。

4、学唱革命歌曲。活动过程 :

一、渲染氛围,提示主题

同学们,你们熟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郞》这首歌曲吗?(播放歌曲)。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吗?(抗日战争时期)是啊,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有许许多多像王小这样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同,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一同回顾70年前的抗日战争,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让我们在英雄们伟大精神的激励下健康成长。

二、交流展示,诠释主题

你们都知道抗日战争的哪些信息?(两个方面:重大战役、抗日英雄、抗日歌曲)主题一:惊心动魄大战役

1、武汉会战

2、平型关战役

3、忻口战役

4、百团大战

5、台儿庄战役 ……

学生可以先列举几个著名战役的名称,再详细讲述一两个精彩 片段,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主题二:永远的丰碑――抗日英雄谱

1、功勋卓著的徐海东

2、抗日英雄杨靖宇

3、抗日名将――张自忠

4、以身殉国 浩气千古――左权将军

5、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

6、狼牙山五壮士 ……

学生可以先列举一些抗日英雄的名字,再细讲述一两个精彩片段,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相关课文。课文展示这些英雄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全体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部分资料快速浏览。

主题三:娃娃英雄志气高,我与他们比童年

1、王二小

2、海娃

3、小兵张嘎

4、小英雄雨来 …… 学生讲述这些小英雄的精彩故事片段,然后全班同学进行谈感想。主题四:唱响抗日歌

《黄河大合唱》 《松花江上》 《大刀歌》 《义勇军进行曲》 《游击队歌》 …… 小组成员合唱其中的一首,还可以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歌曲创作的有关故事,鼓励学生哼唱。

三、实践拓展,延伸主题 通过这次调查,同学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令老师刮目相看。获取了謻关于抗战的信息,你想说点什么呢? 怎样才能让这次活动更有意义?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1、继续关注各大媒体关于纪念抗战的宣传,继续搜集资料。

2、出一期以纪念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手抄小报

3、开展一次演唱革命歌曲比赛。

4、观看相关的电影或书籍,写一篇观后感

活动小结:同学们重温了我们民族的血泪历史,学习感受了抗日英雄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相信在你们幼小的心灵中,开始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理想,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刻苦学习,磨练意志在全民族抗战精神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将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振兴建工立业。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班团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二、活动目的:

通过此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事迹,精神。宏扬民族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活动开式:

大合唱、小合唱、独唱、讲故事、演讲

四、活动准备:

1、成立活动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2、搜集抗战期间的英雄故事。

3、排练大合唱、小合唱、独唱。

4、选拔主持人。

5、编排主持人串连词。

6、查找演讲稿。

7、班级布置。

五、活动过程:

主持人:邓云龙褚晓欣崔鹏赵宇

1、主持人开场白

2、全体同学大合唱《共青团团歌》、《解放区的天》

3、赵宇同学的诗朗诵《不朽的丰碑》

4、男生小合唱《大中国》

5、女生独唱《长城谣》

6、褚晓欣演讲《捍卫民族尊严抗战英魂永存》

7、女生小合唱《感恩的心》并配有手语表演。最后主持人结束语

六、班主任总结:

今天的活动开的很成功,从准备到表演,都是同学们用心来做的,对于同学们的表现老师感觉很好,活动短暂,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的主题,《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以成过去,未来在等着我们,我们要肩负起祖国负于我们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担。相关内容

高三主题班会感恩的心

“和家长一起踏歌而行——赏识教育”活动方案 班主任演讲稿-享受平淡的美丽 走进经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动了四千多人的高考励志演讲稿 中国梦演讲稿:逐梦

安全班会演讲稿: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小学家长会活动方案

诗朗诵《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诗歌朗诵《感恩的心》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班团活动方案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进一步推进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根据赫章县教育局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弘扬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活动目标

1.以举办系列活动为主线,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倡导学生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

2.以举办系列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3.以举办系列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适应当代学生多元化文化需求和校园#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end#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将思想育人、文化育人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三、活动内容

1、集会班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

目的:通过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的形式进行教育,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时间:9月1日。

地点:学校操场、各班教室。

内容:抗日战争历史及抗日英雄故事(演讲)。形式: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组织:学校领导、各班主任、少先队。参加:全体师生。

2、参观烈士陵墓,继承先辈遗志。

目的:通过组织参观学校附近的烈士纪念址,缅怀先烈,对学生进行思想洗礼。时间:9月3日。地点:七星关。

内容:瞻仰夏曦烈士墓。形式:献花圈、致辞。组织:学校领导、少先队。

参加:学校领导、各班主任、少先队部分成员。

3、重温抗日历史,激扬民族情感。

目的:通过观看抗战内容的爱国主义优秀教育影视片、出黑板报、出手抄报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抗日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时间:9月6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校园。内容:以抗战为内容的爱国主义优秀教育影视片、抗战历史资料、抗战英雄人物事迹。形式:观看影片、出黑板报、出手抄报。组织:学校领导、各班主任。参加:全体学生。

4、唱响抗日凯歌,澎湃民族情怀。

目的:通过举行抗日歌曲大合唱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时间:9月18日。

地点:学校操场主席台。内容:抗战歌曲。

形式: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合唱。组织:学校办公室。参加:全体师生。

5、抗日题材征文,深化教育主题。

目的:通过举行征文活动,提高学生作文、表达能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及民族精神培育主题。

时间:9月20日至25日。地点:学校各班教室。

内容: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作文。形式:各班主任辅导完成。组织:学校办公室。

参加:三年级及以上班级。

四、活动要求

1、重视领导。本次系列活动,甴校长刘勇、办公室主任刘政伦共同监督举行,确保活动严格依照方案进行。

2、把握细节。细节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成败。每项活动启动之初,须向师生详细交代清楚相关规则、纪律、方法,尤其要把安全问题强调。

3、务求实效。活动的目的是使全体师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鼓舞。要追求实效性,不走形式,不讲排场,根据学校实际,科学安排,有力部署,从而使活动有条不紊进行,并收到预期效果。

小学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 胜利70周年主题班会教案(模 板)活动目的:

1、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表达对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使命感。

2、培养学生组织、思维、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竞争的意识。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历史书籍等途径了解抗日时期重大战役。

2、翻阅小学语文教科书,讲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3、鼓励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永远的丰碑》,记录、整理抗日英雄谱。

4、学唱革命歌曲。

一、渲染氛围,提示主题 活动过程 :

同学们,你们熟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郞》这首歌曲吗?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吗?(抗日战争时期)是啊,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有许许多多像王小这样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同,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一同回顾70年前的抗日战争,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让我们在英雄们伟大精神的激励下健康成长。

二、交流整理,设计主题

你们都知道抗日战争的哪些信息?(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机归纳)

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

2、认识一些著名的抗日英雄,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

3、认识一些抗日小英雄,说说“我和小英雄比童年”。

4、与身边的抗日英雄零距离接触。

5、唱一唱抗战时期的歌曲。??

可以给自己选择一主题设计一个合适的名称。

三、开展调查,了解主题

1、调查方式:查阅相关历史书籍,翻阅小学语文教科书,观看电视台专题节目,采访身边的抗日英雄等。

2、分组方式:可以一人一组,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组成小组。要指导学生取于创新,力争每个主题都有个人或者小组参与调查。

3、选择主题:

《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主题教学 篇5

关键词:诗经,战争徭役诗,界定,主题

中学课本只收录了爱情题材的《周南·关雎》、《秦风·蒹葭》、《卫风·氓》和战争题材的《小雅·采薇》, 这不利于学生把握主题、体会情感及分析特点。《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尤在反映战事、社会、民生上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 大致界定题材范围、适当拓宽阅读广度、导入诗篇主题分析很有必要。

一、概念和篇目的界定

自古以来对《诗经》战争徭役诗的界定就众说纷纭。《卫风·伯兮》和《王风·君子于役》就可看作思妇诗或闺怨诗, 因此应辩证地以诗歌主题的主要内容作为界定依据。经学大师郑玄在《郑笺》对《周南·卷耳》有“臣咀兵役之事行出”的解释。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多次对《唐风·鸨羽》使用“征役”的概念。朱熹的《诗集传》也进行过界定, 因一些观点颠覆了《诗序》的说法而显得片面。现在业界认为有广义———以战争为背景和题材和狭义———直接、具体描写战争场景之分, 认可的包括《小雅》的《采薇》、《出车》、《六月》、《采岂》, 《大雅》的《江汉》、《常武》、《秦风》的《无衣》、《小戎》。另有学者从周代历史出发将战争诗划归为历史叙事诗或史诗, 如张西堂的《诗经六论》归为广义的史诗;刘毓庆的《古朴的文学》划分成兵役徭役诗———《邶风》的《击鼓》和《雄雉》、《王风》的《君子于役》和《中谷有蕹》、《小雅》的《采薇》、《何草不黄》、《鸿雁》和《苕之华》、《卫风·伯兮》、《魏风·陟岵》、《唐风·鸨羽》、《桧风·隰有苌楚》、《豳风·东山》;战士之歌———《秦风·无衣》和史诗性歌德诗———《大雅》的《崧高》、《韩奕》、《蒸民》、《江汉》、《常武》和《出车》、《小雅》的《采芑》和《六月》等三类, 共二十二首。程俊英和蒋见元的《诗经注析》解读诗歌具体内容及《诗序》划分出《秦风》的《无衣》和《小戎》、《周南·卷耳》、《召南》的《殷其雷》和《小星》、《邶风》的《击鼓》、《式微》和《北门》、《卫风·伯兮》、《王风》的《君子予役》和《扬之水》、《魏风·陟岵》、《齐风·东方未明》、《唐风·鸨羽》、《豳风》的《东山》和《破斧》、《小雅》的《采薇》、《出车》、《六月》、《采芑》、《四牡》、《杖杜》、《四月》、《小明》、《渐渐之石》、《何草不黄》和《北山》、《大雅》的《江汉》和《常武》。

二、主题的把握

《诗经》中的战争诗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了这五百年间经历过的战争中的周代文化, 展开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画卷。徭役诗的数量远超战争诗, 表现当时人们的两种思想倾向:思念家乡、挂念亲人, 寄托在像描写农民常年在外服役而不能回家劳作, 家中田园荒芜, 父母贫穷没有着落的《唐风·鸨羽》中, 或寄托在身边的景物, 朴素、真实、自然地表现出妻子对远行去服徭役的丈夫的相思之苦的《王风·君子于役》中;呼天抢地、怨天尤人, 抱怨周代统治者徭役制度的严苛, 揭示繁重的徭役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活悲剧, 在《召南·小星》、《王风·扬之水》等诗篇中表现最明显。

1、爱国征战主题———同仇敌忾、深沉哀婉、英雄悲剧之情

《诗经》中的战争诗或反映周部族与外族———西戎、北狄、南蛮、东夷之间的战争, 代表作品有如展现民族自信心和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小雅·六月》、同仇敌忾、昂扬向上、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秦风·无衣》、归途中追忆勇猛杀敌的战场及油然而生的伤感之情的《小雅·采薇》, 这类作品占绝大多数;或反映平定内乱之战, 如表现出对当时周王三年动迁平定之战的厌倦的《豳风·东山》等, 数量不多且表现内部叛乱痕迹不太明显。此外, 也侧重揭示生的悲剧。《卫风·伯兮》的主人公在思念丈夫的年岁中, 把自己熬的形容枯槁;《王风·君子于役》的主人公感叹人还不如牛羊鸡鸭那样能够生活在一起;《小雅·采薇》的主人公在征战多年后年事已高, 因不知怎样度过余生而悲哀和慨叹;《邶风·式微》表现出深沉哀婉的心理和悲剧精神;《小雅·何草不黄》诉说了征夫所过的非人生活。

2、苦寒思念主题———生死抉择、思乡失意、思夫怀想之情

《小雅》中的《采薇》、《出车》、《东山》是战争徭役题材中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采薇》诉说一位戍边士兵在服役归来途中的思乡之苦, 追忆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影响最为深远。《邶风·击鼓》描写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的思乡之情, 回忆当初离别之景, 慨叹难以白头偕老之苦。《魏风·陟岵》想象父母兄长的挂念叮嘱, 方玉润评价其“足令羁旅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和痛苦是征夫思乡、思妇思夫的深层表现, 这类诗篇数量不多, 却十分具有代表性, 《周南·卷耳》通过采卷耳妇女对丈夫的想象表达深切思念;《王风·君子于役》用思妇口吻控诉对服役的不满, 以农村最常见意象烘托妻子怀念远征丈夫之情;《卫风·伯兮》表达妻子对丈夫才华的赞美和远征的思念。

3、风俗情景主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之情

《诗经》常通过景物描写渲染环境特征, 战争徭役诗常使用风、雨、山、路、野草等意象烘托百姓因战争频繁而悲伤凄凉之感。例如《东山》的每章都以“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蒙”开头, 描绘细雨濛濛欲湿衣的情形, 联想到哀伤的气氛。《小雅·采薇》描写边防战争之后, 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第六句写归途景物和来时风光, 叙事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增强了哀婉悲伤的情调。

三、结论

战争主题 篇6

二战被普遍认为是代表正义的盟国与代表邪恶的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为了配合战争, 美国的媒体和训练营不断地对美国人民和军人进行宣传, 向他们灌输敌军残害妇女儿童的暴行, 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许多年轻人正是由于受宣传媒体的影响, 认为他们是在为正义而战, 为国家的利益而战, 所以他们才不顾家中亲人的劝阻, 满腔热诚地奔赴战场。但在他们来到战场亲身经历了战争后, 内心感到的却是与当初入伍时的热望、激动截然不同的感触与反应。如《红色荣誉勋章》这部堪称美国战争小说的原型的主人公亨利, 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 渴望过军旅生活。他不顾母亲的劝阻, 毅然报名参加了北方军。在战场上, 在士兵们的眼里, 无论将军还是少尉, 都是一群无能、愚蠢的人。他们完全无视士兵的辛苦, 杂乱无章的指挥令士兵们十分气愤。在亨利看来, 那些当官的都是白痴。他们强烈地感到他们被自己的国家、被统治阶级和那些宣传媒体给出卖了, 欺骗了。《永别了, 武器》无疑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小说中士兵和军官之间的冲突也是愈演愈烈。对普通士兵来说, 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生存的最好办法不是与战场上的敌人短兵相接, 而是逃跑。《永别了, 武器》里的弗雷德里克、亨利逃往瑞士, 他以为在那里能带给他梦想的幸福, 能和自己相爱的女孩永远呆在一起;《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尤索林希望逃到瑞典, 因为“那里的女孩那么甜美, 人们那么进步”;《追寻卡西艾托》里的卡西艾托收拾起行装, 从越南战场上逃走, 希望到巴黎去享受和平的阳光。然而, 除亨利几经艰险逃跑成功外, 其他人的逃跑均因各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除了硝烟焦土、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外, 作家们更多地把笔触探入到士兵们的灵魂和心灵深处, 描绘刻画士兵们在战争中遭受的除身体之外而负载的沉重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内在的灾难。参战者们即便是有幸逃过了炮弹, 也还是被战争给毁灭了。这种毁灭, 除了肉体的伤残外, 就是人性的毁灭、精神的摧残以及心理的折磨。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在另一个国家》中就为我们详尽描写了秋天意大利米兰某医院里那些战争幸存者心中的精神伤痛。

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反复地告诫人们:战争, 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都会带给人们永远无尽的伤痛。无论战争的出现是否符合人们的意愿, 人们都有权遏制战争, 争取和平。詹姆斯·米切纳的《道谷里特桥》中的主人公布鲁贝克在其临死时才意识到“他被独自留在了某个地方, 去打一场他从没想过要打的战争, 一场他并不理解的战争。由于总有那么一个错误的政府, 所以在整个历史中自由的人们才不得不到错误的地方去打错误的战争。

促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求和平、求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人类要发展进步, 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国家要发展、强大也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当前冷战已经结束, 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它们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 反对霸权主义, 反对战争,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成为我国人民以及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首要任务。战争是恐怖残酷的, 是没有人支持的, 但是, 当战争降临人类生活的上空时, 我们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以战争抵抗战争, 以战争制止战争。

摘要:战争, 尤其是反战, 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 不要战争, 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战争主题 篇7

辽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抗战时间最久、战争最残酷的地区之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展览以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依托,全景式真实再现了辽宁人民14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

《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辽宁省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 共分为6个主题单元,通过600余份档案史料、图片和实物,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武力入侵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实行法西斯统治的侵略罪行,生动展现了东北抗日武装和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下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 的光辉历史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勇抗争 、自强不息的伟大抗战精神。

参观中,省档案局馆长赵焕林特别详细介绍了此展览首次公布的关于日本关东 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档案及东北人民顽强抵 抗日军侵略等内容的上百件档案史料。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就是辽宁省档案馆馆藏 满铁档案中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伤亡人 员名册, 其中明确记载了每名伤亡日军姓名、 伤亡时间、 地点及伤亡人员总数。 从1931年到1938年4月,东北人民击毙日本关东军4425人,打伤7700多人,战果巨大。

辽宁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陈求发等省领导对此次展览充分肯定,并指出此次展览作为辽宁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点活动之一,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提供了重要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阵地。 同时号召全省党员干部表示要从历史的艰辛奋斗中汲取力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为不断夺取新一轮全面振兴新胜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凝聚新的力量。

战争主题 篇8

一、“拯救”主题的故事性与情感性

斯皮尔伯格的“战争三部曲”以观者需求为基础,对不同题材战争片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演绎。一方面营造出战争背景下惊险刺激的拯救故事,另一方面在拯救故事中达成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认同。

1. 惊险刺激的“拯救”

好莱坞战争片从不甘心单纯复原战景或者单纯展示某次战斗,它更多地倾向于将故事开端与结尾两端的线性联结呈波形显现,这一点是好莱坞战争片的惯性叙事。对于斯皮尔伯格而言,讲述冒险故事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几乎从他最初的作品开始,就热衷于为观众讲述各种各样充满着冒险色彩的故事,诸如《大白鲨》《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等,在“战争三部曲”中斯氏同样继承了好莱坞惯有的戏剧化的情节安排,并统一地以“拯救”的主题贯穿始终。

《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拯救行动一直遭受着各方的阻力和暗藏的危机:秘书意外被被遣送、搬离工厂时对高特的贿赂、女犹太人被送往错误的地点并被送进“淋浴室”等等,这些情节都使整个拯救任务变得更加曲折、惊险,观众一方面为已被拯救的犹太人庆幸着,一方面又在为辛德勒还能否拯救更多一点的犹太人而担忧着;《拯救大兵瑞恩》中,无论是影片最初的奥马哈海滩登陆的险象环生,还是之后寻找瑞恩过程中与敌方的惊险激战,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拯救“瑞恩”的冒险性与曲折性。《战马》中乔伊被迫辗转于英德两军的阵营中,经历着战斗、拉运兵器、被坦克追杀的生命危险。这些跌宕起伏、有张有弛的拯救情节既对观者形成了一种心理期待,犹太人是否能够得救?瑞恩是否能够被顺利拯救?战马是否能够平安回家?对拯救行动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的疑问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紧张感,同时也满足了观者在感官层面的观影需求。

2. 感人至深的“拯救”

类型片的审美模式是形式喜好与社会情感的结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仅仅给人感官上的刺激是远远不够的,电影除了讲述丰富曲折的故事内容,也同样应当进行适度的情感表达与诉说。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的斯皮尔伯格,他的导演风格一直带着乐观主义色彩,因此他所拍摄的战争电影并不传达崇尚暴力的思想,也不表现人性的绝望,而是紧紧围绕着“拯救”主题体现战争中的温情。

《拯救大兵瑞恩》中积臣曾说:“有天当我们回想此事,拯救瑞恩的行动也许是这场混账战争中唯一的美事。”导演借此传达给观者的积极信息:人性中的美好即使是在残酷暴力的战场上也依然存在。这便是斯氏将“拯救”主题运用在战争电影中的成功之处,战争原本是疯狂、掠夺、残酷的代言词,而“拯救”则是在疯狂中体现理性,在掠夺中体现付出,在残酷中体现人道的行为,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便足以凸显温情的力量。具体到影片《战马》中,人们对战马乔伊的拯救始终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法国祖孙为了保护乔伊而在德军的搜查中损失了大量家中的财物;小主人艾伯特为了寻找乔伊而参军,却在战争中被毒气伤害了眼睛;在机关重重的无人区,英德两国的士兵为了营救战马,暂时放下了彼此敌对的身份相互协助,甚至在营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和谐安然的气氛,战争仿佛在这五分钟内停止了。电影着重展示了人们对乔伊的信任与保护,给观者传达出温暖人心的人性力量。同样的,《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从惟利是图的商人到不遗余力地拯救犹太人的义人的转变,和《拯救大兵瑞恩》中莱宾从对拯救任务抵触反抗到自觉执行的转变,都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的人性中蕴含着的伟大力量。

不同于“哲理化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中对战争使人异化的沉重探讨,也不同于斯坦利·库布里克在《光荣之路》《全金属外壳》中对军队政治的尖锐控诉,斯氏善于在残酷中发现美好,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战争三部曲”之所以能够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正是因为它表现出人性的力量能够持续地抚慰着观者的心灵。

二、“拯救”主题的哲理性和象征性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不仅仅为观者提供一种审美满足,他还将自身的哲学思考与价值诉求植入在电影之中,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本身自然地体现出来。他不仅对好莱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有所超越,同时他还将人物赋予更加深刻的象征意义,借此表现出对地球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1.“拯救”中的哲理性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救世主”形象十分常见。斯皮尔伯格借由“救世主”形象获得美国观众的价值认同,又在同时对其进行着平凡化的处理。

斯皮尔伯格“战争三部曲”中的“拯救者”形象与好莱坞惯有的“救世主”形象有着相似之处。例如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辛德勒,极具理性精神的米勒,他们都较好地完成了自我牺牲、成就他人的英雄命题的阐释。然而不同于以往“神化”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行为不再是众人可望不可即的远点,而是触手可及的典范。在《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曾利用犹太人被奴役的地位利用廉价劳动力为自身获取利益。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作为教师的米勒并非是战神巴顿将军式的英雄人物,电影中不断出现的他颤抖着的右手,表明他与普通人一样对战争产生着厌倦与恐惧。这类平凡化的身份是斯氏对传统“高、大、全”式英雄形象的某种程度上的消解。这样将英雄形象与人物自身缺陷的反差展现与在残酷中展现温情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体现出斯皮尔伯格的英雄观念,即没有绝对完美的英雄,平凡与伟大共存于人性之中。

导演对“拯救者”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对类型电影中已经“完形”的英雄形象观进行“破格”,给观者带来了新鲜感和观念上的震撼。也正是由于“拯救者”的平凡化,他们的拯救行为才更容易被观者所理解,从而变得更加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2.“拯救”中的象征意义

斯皮尔伯格坦言自己是看着战争片长大的,战争片对他的战争观念影响深远,在“战争三部曲”中斯皮尔伯格将拯救者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他试图在人物和事件中设立矛盾与冲突,使观者不能产生简单的道德认同感,而是在疑问与思考中对电影中的象征意义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同。

在《辛德勒名单》中,斯皮尔伯格一直引导观众思考,辛德勒由惟利是图的商人到拯救犹太人的义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精神力量,最后他揭示了这伟大的力量——人道主义精神。实际上犹太人在这里不仅是被辛德勒拯救的对象,他们也帮助辛德勒在拯救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的救赎。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上级军官出于人道理智做出的拯救决定似乎与“八个救一个”的不人道的实际之间产生了某种矛盾,电影设置矛盾使观者对“值不值得”的问题进行思考。然而随着影片的展开,这个疑问也逐渐被消解。事实上借由米勒所说“瑞恩只是一个名字,我只知道我多杀一人便会离家越远。”斯皮尔伯格将被拯救者瑞恩塑造为美国家庭的象征,因此米勒一行八人对瑞恩的拯救实际上象征着美国对千万美国家庭、平民的保护与牺牲,是斯氏对美国注重亲情的家庭观念的肯定,同时也是美国梦的重塑和提升。在《战马》中,斯氏同样设置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命题,在战马乔伊的生命被各个国家、不同身份的人所保护、拯救的同时,人们却同时参与着战场中的相互厮杀,这似乎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等式。然而观者只需稍作思考便可得知,战马乔伊象征着生命,人们对乔伊(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以及不惜一切代价的拯救是出于自发的对生命的热爱,但参加战争、与人敌对却是他们反感厌恶却被不得已而为的事情。

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犹太人是人道主义的象征,瑞恩是美国家庭的象征,战马是生命的象征,因此三部影片中充满矛盾与对立的不等式的两端才变得合理、统一。斯皮尔伯格通过“设置矛盾——解决矛盾”的方式将自己对国、家、人的理解更加自然地传达给观者,同时也表达了斯氏反对战争的人类视角和珍惜个人生命的反战理想。

结语

斯皮尔伯格的“战争三部曲”既拥有着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又有着打动人心的人性主题,不仅有着对战争与生命的价值诉求,也有着对拯救与人性的哲思与自醒。他的“战争三部曲”中,从作为犹太人的民族视角到作为中产阶级的国家视角,最后再以全人类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审视,每一部电影创作都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表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本文仅就其战争三部曲中的“拯救”主题作了简要的分析,至于其中所蕴含的其他主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斯皮尔伯格的“战争三部曲”对其中共同存在的“拯救”主题的特征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斯皮尔伯格如何通过“拯救”主题构建冒险故事并引发与观者的情感共鸣;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斯皮尔伯格如何通过“拯救”主题艺术地表达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并引导观者对人性进行反思。本文认为斯皮尔伯格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进行了较好的融合,既满足大众市场的观影需求,又具有艺术价值。

关键词:斯皮尔伯格,战争三部曲,拯救

参考文献

[1]郝建,杨勇.《类型电影和大众心理模式》[J].载《当代电影》,1988(4).

[2]黄琳,杨尚鸿.《绚烂与平淡——影片分析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0.

上一篇:人物研究下一篇:研究生教学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