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战争与和平

2024-06-28

网络战争与和平(精选11篇)

网络战争与和平 篇1

摘要: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领域扩展到了网络世界, 学界对于网络战争这一术语的讨论因此不断升温。本文归纳总结了学者对于网络战争这一概念的看法, 并从网络战争的主体、客体、破坏后果、作战手段几个角度出发, 对此进行定义, 同时将网络战争与网络攻击的概念进行区分。

关键词:网络战争,概念,界定

一、“网络战争”的概念

1993年, 美国人伦费尔特与阿尔奎拉在《网络战要来了》中首次提出“网络战争”, 指出其是“为干扰、破坏敌方网络信息系统, 并保证己方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网络攻防行动”, 是“二十一世纪的闪电战”。

就“网络战争”的具体定义而言, 目前学界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 网络战是指“敌对双方针对战争可利用的信息和网络环境, 围绕‘制信息权’的争夺, 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保证己方信息和网络系统安全的同时, 扰乱、破坏与威胁对方的信息和网络系统”, 相比传统战争具有隐蔽性、即时性、代价低、不对称和参与性强等系列特征。也有学者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出发, 认为网络战是“以计算机网络空间为战场, 以计算机为主要武器, 以知识化的程序代码为弹药, 以具有计算机攻防能力的人才组成作战部 (分) 队, 以多去和保持信息网络优势, 进而多去和保持制网权, 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战略战役战术行动服务的军事对抗行动”。

笔者认为, 要定义“网络战争”, 首先要思考几个维度, 包括网络战争的主体、客体、破坏后果、作战手段等, 这对厘清“网络战争”这一概念有重要意义。其一, 网络战争的主体是国家。网络战争应当是以国家为单位或由国家背后支持或操控的针对他国网络系统展开的一系列网络攻防行为。事实上, 国家通常采取比较隐蔽的方式掩盖本国身份进行而幕后网络攻防行动的组织规划, 以避免国际社会舆论的指责。其二, 网络战争的客体即攻击对象非常广泛, 既包括政府或军事官网, 也可能包括民用网络, 而造成国内交通、能源、金融等系统的瘫痪;或者通过窃取敌对国机密信息而间接给该国造成更大损失。因此, 网络战争的攻击对象也跳出了传统战争中交战国攻击对象的界限。其三, 网络战争的客观表现在于能够造成战争的破坏后果。传统战争通过动能武器造成损坏后果, 而网络战争虽然是利用网络武器进行攻击, 仍然能够造成相当于动能武器所达的破坏后果。笔者认为, 能够认作网络战争的网络攻击, 应当是能够对人的精神或身体造成极大痛苦, 以及永久性的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其四, 在网络战争的作战手段上, 一般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攻击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二是黑客常用的网络瘫阻;三是潜入敌方网络空间获取军事机密或重要文件, 以及和平演变的网络煽动与政治渗透行为。总而言之, 就是采取一种干预、入侵、破坏敌对方信息系统或其他系统的方式。综上, 笔者认为, 网络战争是一种国家之间为获取军事利益而通过干预、入侵、破坏他国信息系统甚至交通、金融等其他系统而达到与使用传统动能武器相同破坏性后果的新型战争形式。

二、“网络战争”与“网络攻击”

迄今为止, 尽管愈来愈多学者使用到了“网络战争”这一概念, 学界对此仍缺乏相对统一的界定, “网络战争” (Cyber warfare) 、“网络攻击” (Cyber Attack) 等术语被交换使用。然而, “网络攻击”与“网络战争”两者的概念存在区别。就“网络攻击”而言, 2011年出台的《俄美双边网络安全关键术语基础》中将其定义为“以伤害制定目标为目的利用网络武器进行进攻性活动”;2013年出台的《塔林手册》中以更广泛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意图或可能导致人的伤亡或者物的损毁的网络空间作战行动”。有学者认为, 网络战争应当是能够引起国际法上武装冲突法适用的网络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霍梦兰.《美军网络司令部建设现状研究》.科技信息, 2010年12月25日.

[2]钱逢水.《解读信息战、网络战、网络中心战》.中国国防报, 2004年7月22日.

[3]刘晓丹.《网络战的国际法规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

[4]陆睿.《网络攻击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5]张天舒.从《塔林手册》看网络战争对国际法的挑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2月.

[6]居梦, 左文君.《论网络战在国际法上的界定与性质》.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年第6期.

网络战争与和平 篇2

今天,是我国第_个法定的国家公祭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83年前的今天,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血流成河,惨绝人寰,震惊世界。昭昭前事,警惕后人。民族的历史必须被民族记忆。南京大屠杀更不应该随着历史时空的变迁而淡出历史。往事已矣,必须铭记,铭记历史才能以史为鉴,前事不忘乃为后事之师。当今中国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崛起,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国家公祭日设立的5年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矢志不渝,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苦难历史带来中国的深刻教训。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曾经被侵略者蹂躏的这块土地,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这块土地,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何尝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但历史同样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也要看到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纷繁复杂,唯有激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才能筑就民族复兴的坦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辈当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网络游戏,钱的战争 篇3

28万元的记录

根据《传奇世界》游戏官网公布的新闻显示,这把28万的武器叫做“黑暗碧海天王”,本来是游戏中的一把超级武器,因为具有了官方特别加上的“黑暗”属性就显得更加强大,是所有玩家都梦寐以求的珍宝。这个活动是为了纪念《传奇世界》运营4周年而举办的,活动就叫做“夺黑暗碧海天王”。活动规定,从2007年7月21日~2007年8月31日,《传奇世界》游戏所有用户只要在活动期间通过银行卡直充或银行卡一点充充值,并在活动截止日充值总金额排名第一,就将获得黑暗属性1-5“碧海天王”一件,此外每个通行证账号还累计最多可获得44张周年庆礼券。

因为宝物的珍贵和独一无二,玩家的充值竞争非常激烈。根据官方记录显示,在8月27日下午的时候,一位通行证账号为“dav****96”的玩家,充值金额就达到了165000元之巨,而另外一位账号为“she****9”的玩家也达到了154000元,紧随其后。随着活动结束时间的临近,“sh****9”后来居上,充值215500元,当大家都以为他将获得这把超强武器的时候,“dav****96”却加快了充值速度,增加了充值金额,最终以283000元胜出,获得了这把武器。于是,一个新的《传奇世界》记录诞生了。

一个人单挑一个国家

一个人,穿着一身极品装备,闪着一道又一道的光芒,面对着一个国家的战士,没有退缩。如海潮扑面而来的人潮,将他淹没其中……一阵阵法术的爆炸,一声声战士倒下的惨叫,却只能映衬出他坚不可摧的身影。

这并不是什么小说,也不是电影大片,而是网络游戏《征途》中的真实场景。一个身穿极品装备的玩家,面对着另外一个不服气的国家(游戏中的),依然能够全身而退。不用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民币玩家。

在2003年,通过炒作游戏装备卖大钱事件(一把屠龙刀约卖l万元人民币,一个传送戒指炒到4万元人民币),使得大量玩家涌入《传奇》。玩家花费数千元人民币来购买一件虚拟装备的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好装备就能在PK横飞的游戏中横行,立于不败之地也就代表在游戏中的地位。巨大的虚荣心和强烈的被认同感,让人民币玩家迅速流行起来。

在网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中了500万后玩征途》。里面写道:“如果我中了500万,扣掉税还剩340万。我用9等材料打了一件武器,花了1607万,再打一件衣服,花了160万;其他8件装备就降低标准用7等材料打,终于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怎么还有个人我打不过?看他的名字,原来叫做史玉柱。”

一篇玩笑之作,映衬出来的却是网络游戏中人民币玩家的“强大”。

没有最富只有更富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老板玩家破产的故事:一个公司老板雇佣了十来个玩家,包下一家网吧向游戏里的一座城池发起攻击。战斗很激烈,没血瓶了,他就叫人买来大量的药瓶补充。装备打爆了,就用现金买来更高级的……战斗越来越激烈,钱就像流水一样的洒出去。最终的结局是这位人民币玩家前辈千金散去,凄凉地离开了游戏世界。表面上只是一个游戏玩家的失败,但在某些玩家看上去,这完全就是“上老财注定的失败”,就算是人民币玩家,也是有高下之分的。做计划表、筛选交易商,囤积居奇高出低进,一些人民币玩家已经在游戏中玩起了商战。

一个《魔兽世界》玩家表示,自己虽然也花钱玩游戏,但是却从来不乱花,因为自己“有合理的计划”。他说,每个月自己会根据游戏开发的进度、各个公会的变化、游戏中物品价值的变化、玩家数量的改变进行市场分析,作出计划:应该收购什么,囤积什么,抛出什么。计划做好后,就开始进行交易商的筛选。有信用的、来货快的,物品全的,统统都会记录在他的信用档案中。根据不同的交易商表现和物品的稀缺程度,分门别类一个一个地谈好价格和数量,钱就花出去变成了游戏中的物品。

接下来就是出货了。这对商家的眼光和判断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别看只是个游戏,但它也是个微缩的社会,各种经济原则一样会起作用。这位玩家曾经囤积种叫做“原始黑钻石”的道具亏损了至少3万G,在当时大概价值15000元人民币。“这东西以前是一个职业做史诗任务必须的道具,价格十分昂贵,于是我就垄断市场,收购了不少。谁知道开发商一个补丁就把掉落儿率提高了很多,以前几百G的东西现在几G都没人要。都怪我,当时工作忙,没有注意到英文官方论坛上透露了风声的一个帖子。”

不过这只能算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据他自己介绍,自打大陆的《魔兽世界》开始运行起来,他几乎没有花过钱买点卡。所有的东两都是最好的,虽然自己玩的时间不多,但是朋友组建的公会却在服务器名列前茅。很简单,公会几乎所有的物资,以及几个关键人物的点卡全是他免费提供。

“挣钱也不容易,好钢也要花在刀刃上。”他如是说。

虚拟世界中的富豪

这位“好钢”玩家是用游戏的收益来补充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足,而网络游戏中则有着大量活跃的虚拟富豪。他们的诀窍其实和“好钢”玩家一样,倒买倒卖,囤积居奇,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利用自己丰富的游戏知识和超强的虚拟财力来达到这一点。

在《传奇》中,曾经有一位囤积金条的玩家,游戏服务器中的金条几乎都被他收购一空,别人嘲笑他不识货,他却不以为然。果然,一段时间之后,市面上的金条几乎被他垄断,而游戏所开的新内容又需要用到这个物品,不是一夜之间,他就成为服务器中数一数二的大富豪。

记者的一位朋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他所玩的《魔兽世界》服务器中,有一个玩家一直用金币大量收购他的游戏点卡,长期而稳定。在资料片开之前,那位玩家用500G/张的价格收购T60多张点卡,当时折合人民币大概价值2000多块钱。在资料片开放之后,短短儿天他的点卡就以700G/张的价格销售一空,转手就赚了40%的纯利。那位玩家就是利用自己丰富的游戏经验,准确判断断出资料片开放之后玩家会增加,点卡需求也会增加,而资料片的G获得相对简单一些,于是一举成功,也从点卡购买者摇身一变成为了卡贩卖者。

只要是网络游戏玩家,都不会对拍卖行里的“奸商”感到陌生,他们采取蹲点、倒卖、垄断等各种方式赚取利润,“奸商”们还在论坛上发表帖子互相交流心得。在一些游戏里,很多以“经商”为乐的玩家甚至结成“商业联盟”,

一同哄抬物价,共同“致富”。

谁打造了人民币玩家?

《巨商》开创了游戏免费和出售道具的先例,而把这个发扬光大的则是盛大的《传奇》。2005年11月,《热血传奇》正式免费,随后盛大旗下的《梦幻国度》、《传奇世界》也纷纷开始免费运营,而后有包括《热血江湖》、《征途》等网游跟进,免费一时间形成了一股热潮。

但是网游公司并不是雷锋,免费运营只是以进为退的一种方式而已。《传奇》是免费了,但是此后四个季度,盛大的净营收分别为4260万美元、5070万美,5520万美元、6030N美元。除了第一季度由于刚转型有所震荡外,其他季度收入都呈直线上升趋势。免费之后反而收入更多,钱从何来?很简单,玩家的腰包。

“要PK?对不起,我们的游戏不能随便PK人。不过施主你看,我这里有一宝物名日‘杀人香’,只要你闻了一闻,就可以出手教训你看不惯的人了!此物珍贵异常,但是我们仅仅售价4毛钱,请往那边交钱。下一位!”

在种种需求的刺激下,玩家总是会花钱去购买这样或者那样的道具来满足自己。在以前的游戏中,这些东西只要存在,那么就可以在游戏中掉落或者购买到,需要的是游戏时间和运气。而现在,只要你有钱,网络游戏运营商就可以提供给你,要多少有多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有人骂你?刷屏太快你骂了他看不见?没关系,我这里有定制的“大喇叭”,一块钱一个,只要用了,你就可以单独在世界频道刷屏5分钟,就只能看见你骂人,爽不爽?骂急了他们要灭你国家?没关系,你可以注册个其他号去压注国家战争,赢的钱多得很,被灭了再建一个就是了嘛……

所谓的“免费”游戏,就是利用满足玩家各种心理需求的机会,推销种种道具和宝物。到底是玩家需要花钱,还是游戏让他们花钱?是谁打造了人民币玩家?答案尽在不言中。

禁私:网游厂商的遮羞布

所谓禁私,就是禁止私下交易。自打有网络游戏开始,网游厂商都是异口同声禁止私下交易。美其名日保护玩家的权利,实际上除了这层关系之外,更多的则是遮羞的作用。

2003年,《传奇》就出现了用人民币购买游戏中道具的现象,一把屠龙买上几千人民币不在话下。如果厂商真的禁私,这些交易不难查出,也很好处理。以国外为例,暴雪对待自己禁止的交易从来没有手软过,只要认为你有问题,几千G的账号说封就封,但是国内却是说一套做一套。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钱。

厂商所谓的禁私,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需要,初始阶段为了牟个好名声,禁私就成了最好的宣传点之一,“我们维护玩家权益,我们为玩家提供了公平的环境”。但如果真的下重手整治,玩家会流失多少?自己的游戏是否能够吸引住他们?游戏、服务和技术水平本就底气不足的中国网游厂商当然只能喊喊口号,而暗地里却不敢作为。中间阶段,玩家开始现金交易,自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厂商去解决。无论从技术,客服,还是市场角度而言,这些问题都增加了运营商的成本。有些问题也涉及到了运营商自身的问题所在,自然口头上更要禁私。而到了后期,用户流失,厂商需要进行虚拟物品销售,好榨取运营产品的最后一点价值,这就更是有必要禁私了,要不然厂商的钱去哪赚?

禁私,成了网游厂商的一块遮羞布。与其说厂商对这些现象是“不支持,不赞同的”,不如说在这块遮羞布的掩盖下,他们好冠冕堂皇地去做一些最大化利润的事情。

打钱工作室今何在

说到游戏中“钱的战争”,自然不能不提中国的特色产业“打钱工作室”。现在的打钱工作室,相当一部分已经“抛弃”了当年的人工手动打钱阶段,而大量采用了外挂挂机、网站出货的一条龙体系。以《完美世界》为例,一个工作室开上几十个小号,24d,时挂机打钱。一个小号每天可以打到40-607Y的完美币。按每天每个小号打钱40万,20个小号计算的话,每24dx时就有800万的完美币入账。而这些完美币再挂到5173、淘宝等网上交易平台以后,马上就可以销售到玩家手里。

而少部分规模较小的工作室,以前获得金币之后,都依靠的是挂销售网站或者游戏中刷屏叫卖的方式销售,成本高,还易被封号。于是就找大公会的负责人介绍,或者通过玩家之间发展买家,将自己的金币直接销售给游戏中的玩家,安全方便,还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农民(farmer)摇身一变就成了衣冠楚楚的商人。

危害更大的,则要属木马盗号然后销售的工作室了。以《魔兽世界》为例,当初盗号成风,大陆特别推出了密保卡。一时间游戏中金币飞速涨价,不少服务器甚至供不应求。当玩家以为这下可以永葆太平的时候,可以盗取密保卡的木马又出现了。这类打钱工作室改名叫做抢钱工作室或许更加恰当。

网络战争与和平 篇4

狭义上说“C4I系统是指指挥、控制、通讯、电脑和情报的集成, 以前一直被运用在军事领域, 它以计算机为核心, 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 对军队和武器进行指挥与控制。因为指挥 (command) 、控制 (control) 、通信 (communication) 的英文第一个字母都是C和情报 (intelligence)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是I, 所以西方国家又把它简称为“C4I”系统。他的前身是C2、C3, 随着军队指挥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军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 网络成了军队指挥控制的“神经系统”, 离开了计算机网络军队将寸步难行。而计算机系统与生俱来的脆弱性, 使之成为了对方的首要攻击目标。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备战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战, 世界各国军队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俄军将网络-信息战称为“第六代战争”, 认为在未来战争中, 要夺取并掌握制信息权和制电磁权, 就必须打赢网络-信息战。而印军则开始了虚拟空间争夺战, 印军前陆军参谋长马立克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闪电战的世纪, 21世纪则是电脑战的世纪”, 战争中杀伤敌人的不再是子弹, 而是计算机病毒。

2 社会网络化程度的加深, 人们赖以生息的交通、能源和金融等系统将面临网络战的直接威胁

交通、能源、金融等系统关系到国计民生及国家和人民对战争的承受能力, 对它们进行攻击可以缩短战争的进程, 避免战争的升级。并且民用目标和军用目标相比, 它们通常不设防, 其防护能力远不如国防设施, 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对强国进行挑战。对敌方的交通、能源、金融等系统进行攻击, 隐蔽性好, 代价小, 危害大, 效费比高。弱国在没有能力对敌方军用目标发动有力攻击的情况下, 可以用他们的相对低的技术对强国的交通、金融、能源等系统发动攻击, 这不仅在技术和操作上可靠, 而且政治风险也相对较低, 这种办法将会成为弱小国家的“撒手锏”。由此可见对交通、能源、金融等系统不仅是为黑客所青睐, 而且也将成为网络战的焦点。一旦国家需要, 无论是弱国还是强国双方都有可能对交通、能源、金融系统展开争夺, 对敌方的这些系统实施有限度的破坏, 展示己方的信息攻击能力, 迫使敌方作出让步。一旦威慑不成, 可以迅速发动网络攻击, 将敌方的交通、能源、金融等系统瘫痪, 削弱其作战潜力。

3 网络战的日趋激烈, 将使“网络战部队”逐渐成为未来网络战的主体力量

在网络上黑客的各种攻击行为从另一方面告诉人们, “散兵游勇打游击”难以取得网络战胜利, 必须形成有组织的网络群体才能取得胜利。中国国防部2011年5月25日透露, 中国解放军建立了一支“网络蓝军”, 目的是为提高部队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设立, 也使得网络战向我们慢慢揭开面纱, 不过中国的“网络蓝军”并非所谓的“黑客部队”, 而是一些国防单位为了自身需要而临时设立的网络防卫训练机制。所以说, 中国的“网络蓝军”目前并不是成建制的网络部队 (Internet squad) , 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网络安全 (Internet security) , 并不是对外发动网络战争 (cyber warfare) 或者网络攻击 (Internet attack) 的部队。这方面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军队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为了应付网络黑客的攻击, 防止出现“网络9·11”事件, 2002年布什总统发布了第16号“国家安全总统令”, 要求组建美军历史上, 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网络战联合功能构成司令部 (简称JFCCNW) 。这支部队由一批世界顶级电脑专家和“黑客”组成, 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其他部门的专家。由于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商都在140分以上, 因此被一些媒体戏称为“140部队”。为了完善美国网络部队建制, 便于统一管理和调度, 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于2009年6月23日宣布组建网络战司令部。2007年, JFCCNW正式进入美军作战序列, 标志着“网军”开始作为独立兵种存在。美国防部明确赋予该兵种3大任务: (1) 试验各种现有网络武器的效果; (2) 制定美国使用网络武器的详细条例; (3) 培训出一支过硬的网上攻击队伍。按计划, 整个美军的网络战部队将于2030年左右组建完毕, 全面担负起网络攻防任务, 以确保美军的信息优势。

继美后尘, 英国建立“皇家网络训练团”, 法、日、以、韩等国也纷纷组建自己的网络战部队。近年来, 台军也在不断加大网络战研究力度, 在“国防预算”中拨巨资进行推动其所谓“网安计划”, 从2000年8月进行的“汉光16号”演习到近几年的网络战都作为其主要演练科目。并在2008年建立一支粗具规模的网络战部队编制与指挥机制。网络战部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 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 充分证明了网络战部队在战争中的作用。可以预言, 在未来高技术战场上, 网络战部队和电子战部队将成为主要作战力量, 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4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将使网络攻击由“点”、“线”走向“全维立体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战场拓宽到了更加广袤的空间。与通过网络传输线实施的“多点发起, 依线攻击”网络战手段相比, 无线注入的方式显然已将网络战手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是通过无线电手段将病毒通过网络的节点或薄弱环节输送给敌方计算机系统, 或利用微波透析技术将计算机病毒调制在微波信号中, 在不接触目标的情况下将病毒投放到计算机中, 对系统进行破坏和攻击。据有关报道美军现在已经研制出这种病毒, 能够非常隐蔽地在对方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中毒”。不过, 最近的网络技术更显得技高一筹。据大洋网最新报道, 在过去几年中, 网络上就出现过一个称为“Air Snort"的程序, 可以让黑客在用户通过公共电波用无线电和手机传输讯号时轻而易举地取得经过加密的密码和敏感资料。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随着网络战研究的不断深入, 未来的网络战必然会与其他信息战手段综合运用, 在全维空间同时进行, 计算机网络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21世纪的战争形式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数字化部队, 数字化战场, 非线性作战, 全维作战, 立体空间作战, 信息战争, 机器人战士, 智能战争……新论颇多。冷静观察, 这场军事狂飙的重心是信息战, 实质是推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

信息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旨在以信息为主要武器, 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息系统, 影响制止或改变敌方决策者的决心, 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为。单就军事意义讲, 信息战是指战争双方都企图通过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 在情报的支援下, 综合运用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心理战、电子战和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实体摧毁、阻断敌方的信息流, 并制造虚假的信息, 影响和削弱敌指挥控制能力。同时, 确保自己的指挥控制系统免遭敌人类似的破坏。

摘要:网络战从广义上讲是指拥有先进信息技术的群体, 在整个网络空间向对方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网络攻击和对己方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防御行为的总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会在网络空间发起、在网络空间决胜。要赢得21世纪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就必须取得网络战场的绝对优势。要打赢未来网络战, 需要把握网络战的转变与发展规律, 积极探索网络战发展走向。

关键词:军队指挥自动化C4I系统,网络空间,网络战的转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斌.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开放时代, 2011 (12) .

[2]朱雁.全球化与新规则[N].国际经贸信息, 1998-10-08.

[3]徐剑明.经济全球化:令人生畏的双刃剑[J].经济学消息报, 1998 (40) .

[4]王伟东.计算机与网络V3I系统管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8 (9) .

战争与和平 篇5

战争与和平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学校: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班级:五

(一)班 姓名:孙艺源 辅导教师:朱晓云

战争与和平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昨天,我看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三七南京记忆》,看完之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对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无限痛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华侨职业作家张纯如为了把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公诸于世,翻看查找了许多资料,并采访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终于编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使日本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现在西方世人面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攻破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鬼子在城内见人就杀,甚至开膛破肚,就连在国际安全区的中国人也被抓出来用机关枪射死,还举行杀人比赛。这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是罪大恶极!

而到了现在,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军国分子竟公开宣传南京大屠杀是其所谓的“南京事件”,死伤者不过几十人,还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使新一代日本青年淡化历史,遗忘历史真相,使其成为军国主义的炮灰。

在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带领之下的右翼国会,竟然要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更为可恶的是,这些日本政要还参拜供奉着二战期间十三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且多次供奉贡品。公开挑起钓鱼岛争端,无视中国主权,建造航空母舰,多次进行夺岛练习,欲使其自卫队改编成国防军,日方的这一系列小动作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对这种行为表示严正抗议。

如今,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连日本都打不过的“东亚病夫”了,雄踞在亚洲的东方巨龙发出了它的第一声令世界颤抖的龙吟!在科技发达的中国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让那三十万在数字牌内禁锢的灵魂得到安息,决不让向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发生!

回顾历史,血的教训。只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才能让战争远离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不做战争的发起者,我们爱好和平,追逐和平。但我们更明白只有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和平才能真正降临。

数据链:现代战争的“神经网络” 篇6

什么是数据链

数据链是采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应用协议,实现机载、陆基和舰载战术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术系统效能的信息系统。它可以形成点对点数据链路和网状数据链路,使作战区域内各种指挥控制系统和作战平台的计算机系统组成战术数据传输、交换和信息处理网络,为作战指挥人员和战斗人员提供有关的数据和完整的战场战术态势图。其主要技术包括:高效远距离光学通信、用于抗干扰通信的多波束自指零天线、数据融合技术、自动目标识别等等。

在现代数字化战场上,部队拥有为指挥员提供实时或近实时的各种作战信息,并能迅速、安全、自动地传输和交换作战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数据链就是将数字化战场上的指挥中心、各级指挥所、各参战部队和武器平台链接起来的一种信息处理、交换和分发系统。因此,数据链已成为获得信息优势,提高各作战平台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的关键。

此外,数据链作为C4ISR系统(C4代表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4个词的英文拼写的首字母均为C,所以称C4。I代表情报,S代表电子监听,R代表侦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无线信道在各级指挥所、舰艇、飞机及各种作战平台的指挥控制系统或战术平台之间,构成陆、海、空一体化的数据通信网络,按照规定的信息格式,实时、自动、保密地传输和交换各种作战数据,实现情报资源共享,为指挥员迅速、正确地决策提供整个战区统一、及时、准确的作战态势。与一般的信息系统不同,数据链系统传输的主要信息是实时的格式化作战数据,包括各种目标参数及各种指挥引导数据。

美军最早启用数据链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为解决舰(主要是航母)机协同问题,提出在各类舰载作战飞机与水面舰艇之间建立数据链接关系,以实现舰艇对舰载作战飞机的指挥引导,于是研制出了第一台数据链设备:Link-4。早期的Link-4功能有限、技术简单,只是单向传输信息,作战飞机只能接收信息。数据链最早用于解决舰机协同问题,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平台移动速度越快,战术协同的需求越迫切”,而且战术协同的反应时间必须远远大于作战平台相互作用的反应时间。需要指出的是,导弹既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特殊的作战平台。导弹的出现,特别是其攻击距离的大幅度延伸,使战术协同的需求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对攻防双方都变得迫切起来,而且对战术协同反应时间的要求极高。运动速度极快的作战平台的出现,是数据链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数据链带来的指挥模式变革

随着数据链的大规模应用,将在战场上构成多个战术共同体;通过这些战术共同体的有效链接,将出现一个盘根错节的信息神经网。信息神经网的末梢,就是战场上众多的探测平台和火力平台;信息神经网的各大节点,就是各级指挥所;信息神经网的中枢,就是最高统帅部。

数据链的应用、战场信息神经网的出现和战场信息化的完成,将有力地推动作战指挥模式的变革。这是因为:第一,信息传递进程加快。传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人工传递与人工处理,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中间的各个环节;采用数据链后的突出优点是,全过程均无需人工介入,信息传递速度大幅度提高。信息传递进程的加快,可置整个战场于统一的时空之下,各级指挥员可以抓住稍纵即逝的良机,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第二,战场控制范围加大。应用数据链,一个根本特点便是:使战场控制范围加大。数据链应用不仅实现了信息共享,而且因信息共享带来了“资源”共享,而这里的“资源”,既包括信息资源,也包括各种其他资源,比如武器资源。依托信息传递,使信息覆盖范围变成战场控制范围,是数据链应用带来的特征之一。第三,战术协同能力增强。数据链的产生是源于战术协同的需要,建立战术链接,才是数据链的目的。因此,数据链应用的根本特征,应是在不同的作战平台间,建立了紧密的战术链接关系。由此带来的突出效果,便是战术协同能力的增强。数据链的应用,使战术协同水平大大提高,从而催生了战术共同体的出现。由此带来的战术革命、指挥革命将是深刻的,其意义也将是深远的。

数据链倍增武器打击效果

以往,提高主战装备作战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改善装备的物理性能,如增加弹丸的装药量和增加装甲的厚度等等方式,数据链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主战装备战斗力的跃升方式。主战装备通过将信息化、智能化作战平台上众多的作战分系统链接起来,提高了主战平台的态势感知能力、信息传输效率、自动控制水平、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自我防护能力和火力打击效能。

有资料显示,一架装备了“链路-16(Link-16)”数据链的英国“旋风”战斗机能同时击败4架只装备了语音通信设备的美国空军F-15C战斗机,而在未装数据链之前,由最好飞行员驾驶一架“旋风”战斗机也只能与一架F-15C战斗机打个平手;美国的“爱国者”反导系统装备数据链后拦截率大增,由海湾战争中不足10%增至伊拉克战争中的40%,作战准备时间则从原先的90秒增加至3分钟。军事专家认为,所有信息化作战平台加装数据链后,其作战效能都将大幅度跃升。

为进一步提高作战效能,在兼容现有装备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频率资源,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增强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改进网络结构,增大系统信息容量,提高抗干扰、抗截获及数据分发能力,从战术数据终端向联合信息分发系统演变,并在与各种指挥控制系统及武器系统链接的同时,实现与战略网的互通,完成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的转变是未来数据链的发展趋势。

《战争与和平》说课稿 篇7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教学方法

一、说教材

教学思路: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鉴赏》的《战争与和平》, 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我采用绘画、雕塑、电影、招贴画等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呼唤学生的和平意识, 体现艺术教学的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 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的感情;

2.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 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

3.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欣赏不同作品对战争与和平的不同表现, 让学生们知晓战争的残暴与破坏性, 以及和平的可贵。

2.通过对战争的正义与否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具采用:

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艺术作品, 教学用课件。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一段电影《集结号》, 创设情境, 来刺激学生的感观,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和平题材的音乐《最美的未来》来营造课堂氛围, 以影片中的血腥场面来渲染战争的残酷, 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说学法:

允许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 并作一些大胆的评论, 避免用一些现成的艺术观点来否定学生的观点, 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用启发式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三、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激发情感)

播放电影《集结号》片段%3分钟

大致内容:谷子地率领自己的连队与敌人殊死搏斗, 死伤十分惨重, 满地尽是双方的尸体。让人震撼。本课一开始就利用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抓住学生的情感,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思考交流:

1. 看了这个电影片段后, 你有何感触?

2. 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战争, 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 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 留在画面上的图像, 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 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 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一段电影《集结号》, 创设情境, 来刺激学生的感观, 同时提出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二) 战争与美术 (积累情感)

1. 摄影作品欣赏%3分钟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长城 (great wall)

思考交流:秦始皇为何修建长城, 它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战争题材音乐来营造课堂氛围, 点出课题。让学生讲出中国长城的几个特点,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雕塑欣赏%5分钟

《兵马俑》———秦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 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 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思考交流: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它为什么在陵墓中出现?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它们的敌人是谁?

(设计意图:欣赏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 让学生思考作品与战争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反思战争 (15分钟)

战争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给广大民众以深重的灾难, 战争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 同时造成艺术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 促使艺术家反思战争, 反思人生和整个世界, 从而创造出许多感人的作品。

(1) 《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

思考交流:在画面上都是些什么人?

画家是用怎样的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独特的光源)

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光源的运用

(2)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

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情感纠结的场面?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

(3) 《内战的预感》———达利

思考交流: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内战的预感》以上三件作品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 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件作品, 观察体会后进行发言。

(四) 呼唤和平 (8分钟)

《免胄图》———李公麟

《布雷达的投降》———维拉斯凯滋

思考交流:作品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愿望?

《和平鸽》———毕加索

思考交流: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那么, 在以上几幅画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结合画面背后的感人故事, 进一步唤起学生情感。

人们不希望战争, 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 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五) 现场临摹招贴画《和平鸽》并伴随歌曲《最美的未来》 (2分钟)

(设计意图: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向。)

(六) 总结并联系当时的事实———北京奥运会

毛泽东的战争与和平观 篇8

一、毛泽东的战争观

毛泽东的战争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战争的起源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战争产生的原因作了如下论述:“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因此,战争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私有制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此外,毛泽东还特别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解脱新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战争的性质

和笼统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者”不同,毛泽东明确主张要区分战争的性质,认为弄清战争的性质是解决对战争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他说:“历史上的一切战争,依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就是说,是推动历史进步还是阻碍历史前进,是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

(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这是熟谙军事问题的前苏联作家苏塞维茨说过的一句话。毛泽东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对这一思想作了详细的阐发:“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为,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

毛泽东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出发,作了以下推论:战争的政治性质决定人心背向,人心背向决定战争胜负。由此进一步得出了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的结论。例如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尽管中国军队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然而却打败了武器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和美帝国主义。当然,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离开了一定武器也形成不了战斗力。但是武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二、毛泽东辩证地看待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此论述得很清楚,并举例说:“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1927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对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毛泽东指出:“我们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但是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同对待一切‘乱子’的态度一样,第一条,反对;第二条,不怕。”从前面论述的战争产生的原因来看,只要阶级社会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现代战争源于帝国主义,所以“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有太平”,“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到达永久和平的时代,那时候再也不要战争了”。

三、毛泽东战争与和平观在现实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毛泽东同志对战争与和平的有关论述,可以归纳出毛泽东的战争与和平思想有以下几方面:在私有财产和阶级仍然存在的现代社会,战争的危险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坚持和平,在战争年代,以斗争求和平;在和平年代,以备战求和平。和平是战争的目的,但为了和平又不能放弃战争。

毛泽东的这些战争、和平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在中国革命中一再得以证明的成功经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本着和平为上的原则,与国民党谈判,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然而国民党以和谈为幌子,加紧准备并发动了内战。这时候共产党就运用了毛泽东的以战争求和平思想,通过三年解放战争,彻底粉碎了其内战政策,消灭了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力,继而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长治久安。

建国后,毛泽东把“以战争求和平”的思想运用于国防建设,提出了积极防御、以备战求和平的国防指导原则。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他的以“两弹一星”为先导的国防概念的提出,正是“以备战求和平,积极防御”思想的典型体现。1964年,中国上空升起蘑菇云,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整个世界,自此后,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各国之间不再搞军备竞赛,都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全局和平的同时,局部的地区冲突时有发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这些都潜在地威胁着世界和平。因此在和平环境下,毛泽东的“以备战求和平,积极防御”的思想在当今依然显得意义重大。

网络战争与和平 篇9

时间的现象总能引起托尔斯泰的特别注意, 在他的“人类学”中一个最核心的原理就是———运动。托尔斯泰创作世界的中心存在一种人, 就是发展的、改变的人, 而这个世界本身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在托尔斯泰生命的不同阶段, 逐渐地创作出不同的运动印象, 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鲜活的。在《战争与和平》中非常形象的“塔楼时间”体现出了连续与阶段的辩证。

实际上, 托尔斯泰的时间实验从他创作的最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在他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 对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的描写不是偶然的。年龄———人们随着时间运动的标记, 就像表盘上假设的数字; 这些数字可以捕捉连续流动的生命, 从而把他们准确地切分为若干个阶段; 同时可以发现其复现性、周期性, 类型化其普遍的发展规律。

通过构建一个不断流动的生命体来探寻生命的规律性, 以自己的生命时期的划分为根据, 从中派生出人类生存的一般规律, 这在托尔斯泰大部分的自我描述中都可以找到。托尔斯泰喜爱数字和计算时间, 他对数字28有特别的感情 ( 因为这是他出生的日子) , 在日记中他经常使用神秘的皮埃尔日历的计算方式: 我今年68岁, 很惭愧, 1890÷63 = 30, 我的婚姻28岁, 这些数字对我来说有某种很重大的意义, 今年对于我来说是一座里程碑, 我一直在等待他。托尔斯泰在不同文本中对年龄段的划分是相同的, 因为它们的意义对于托尔斯泰来说不只是哲学的, “还是形而上学的: ( 1) 婴儿期; ( 2) 童年期到14岁; ( 3) 少年 ( 步入青年的初期, 建立自己的道德观) ; ( 4) 中年 ( 稳步时期, 在《回忆录》中, 托尔斯泰把自己的18岁归为这个阶段) ; ( 5) 50岁左右 ( 生命中获得成就的最高峰, 向老年迈进) ; ( 6) 老年。

随着作者年龄的改变, 托尔斯泰内心中的主人公们的位置也在逐渐改变。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中所有的中心人物都处于童年、少年、青年时期 ( 三部曲中的伊尔切耶夫) 或者是青年的不同时期 ( 《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中的聂赫留朵夫, 《哥萨克》中的奥列文, 《家庭幸福》中的玛莎———这是女性的少年) 。同时跟这些主人公一起出现的背景人物———老人: 《童年》中的教师卡尔·伊凡内奇, 《哥萨克》中的叶罗什卡, 《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老养蜂人等等。在托尔斯泰的晚期作品中, 主人公们的这种关系完全调转过来了: 在《伊凡·伊里奇之死》、《谢尔盖神父》、《星期天》中童年和少年成为了背景, 他们扮演着回忆的角色或者是现在和过去的对照, 这也说明了叙述视角的不同将会出现不同的结局。“然而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是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 婴儿呱呱坠地, 老人悲伤地死去) 。”

在托尔斯泰一味地强调“童年”、“少年”、“青年”时, “中年”似乎并没有得到他过多的重视。但这只是第一感觉。在一个人处于生命的最高峰时可能出现某种危机, 甚至威胁到了他的生命, 这种情况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正是从《安娜·卡列尼娜》开始体现的。例如: 列文, 对生活失望, 不止一次地想要自杀, 这些都是在他36岁生命的顶峰时经历的。在《女性的》这条线索上始终围绕着绝望这一主题。安娜是绝望的, 同时对生活的痛恨和厌恶最终把她拖入了铁轨。在托尔斯泰40岁时, 正是这个最高点, 他创作出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把家庭生活融入到了历史时间中, 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我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这一主题来展开。托尔斯泰认为人的生命不是从降生那一刻开始的, 他还带着自己父亲、爷爷的影子。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说道: 无论这是否已经被证实, 我们都有一部分活在过去。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最开始就给出了时间标记“1805年”, 这立刻就成为了小说的背景时间标记。很大程度上有了确定小说整体意义的作用。

二、年龄的错位

读过《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 这就是其中人物的年龄, 他们与正常的年龄特点不相符。例如, 娜塔莎·罗斯托娃1805年时13岁, 过了一年, 也就是1806年, 已经15岁了, 1809年16岁, 而彼佳在1805年时是9岁, 1810年时应是14岁, 可此时他却是13岁, 1812年同样是代替16的15岁。维拉1805年17岁, 1809年24岁, 等等。

我们试图解释这种变化, 这种与大众的时间观念形成对比的年龄问题, 以及《童年》、《青年》、《老年》是怎样被写入整部小说结构中的。

第一个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间场景是《老年》, 华西里公爵: “我们的先辈当年不仅用这样的法语说话, 而且用这样的法语思想”。“叶卡捷琳的贵族”基里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别祖霍夫公爵。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包尔康斯基公爵, 保罗一世在位时被贬隐居乡间, 与苏沃洛夫和波将金是战友, 从这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和库图佐夫是同时代的人, “老伯爵给库图佐夫写了一封信”, 罗斯托夫伯爵以及第二卷出现的巴兹杰耶夫—诺维科夫时代的共济会员。老包尔康斯基公爵认为别祖霍夫伯爵是“这个世纪的倒数第二个代表”, 而他自己是最后一个。最后所有这些老人都死去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都离开了这个舞台。

虽然小说开端的时间场景是《老年》, 但他是为《青年》做铺垫的。罗斯托夫家的客厅里出现的各种人, 与舍列尔的聚会不同, 作者随时随地都在提醒读者们这些人物的年龄。在古钢琴那儿聚集唱歌, 在走廊的大箱子那里倾吐秘密。在展现《老年》沉静时 ( 罗斯托夫夫人与客人们坐在客厅) 娜塔莎像一阵风一样跑进客厅。当和《活跃》融入到一起时, 《青年》和《老年》慢慢具有诗歌主题的色彩。《青年》的活跃和欢乐与《老年》的舞蹈———罗斯托夫伯爵和玛利亚·德米特里耶夫娜, 《老年》教授《青年》并且把他们引领进欢乐的场域, 这些组成了双重主题。

小说中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时间问题———“静止时间”, 这发生在童山庄园。在童山庄园中住着被称作普鲁士王的老公爵和慢慢变老的公爵小姐玛利亚; 仆人吉洪—带着花白胡子的老者。但老包尔康斯基公爵具有鲜活的老年力量: ( 他经历充沛, 有一双年轻人明亮的眼睛) ; 在前两卷中他是权威者的化身, 庄园中一切事物都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时间的流逝在这里似乎是被神秘地颠倒了。这里被从不改变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精确程度的习惯所统治, 所有的事必须按照钟表来完成, 甚至精确到每一分钟。这里所有的活动都被老公爵所终止, 家里一切都不可以改变。更可悲的玛利亚公爵小姐的未来也同样被终止了。老公爵不想在童山注入生命气息———道路被雪掩埋, 必须检查信件和不等候客人。《老年》制止了时间的流动。

娜塔莎的年龄标记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罗斯托夫家族, 1805年8月娜塔莎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把一件什么东西藏到短纱裙下边, 跑进来。”也是在1805年8月, 我们认识了这个家族中的所有孩子, 尤其是“姐姐维拉”, “她比妹妹娜塔莎大四岁, 一举一动都像个大姑娘”。这一年8月维拉17岁, 而到了1806年12月, “维拉变成了一个20岁的美丽女孩”。我们看到, 只过了1年零4个月, 维拉既不是18岁也不是19岁, 而是长大了3岁, 直接变成20岁。而娜塔莎的年龄在这一部分并没有确切地以数字说明, 而是以形象的比喻方式, 这并不是毫无缘故的。

四年后, 我们从小说中再次获得了两姐妹的年龄。“1809年娜塔莎16岁了”, 四年中娜塔莎只长了3岁, 自此之后她的年龄不再增长, 这是小说中最后一次提到她的年龄。而这段时间在她不幸的姐姐身上又发生了什么呢? “维拉24岁了”, 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 维拉在四年之中多长了4岁, 在这段时间中, 维拉不再比妹妹娜塔莎大4岁, 而是大8岁。

娜塔莎在小说中可以分为四个成长阶段: ( 1) 少女时期的娜塔莎; ( 2) 初恋时期的娜塔莎; ( 3) 孤独寂寞的娜塔莎; ( 4) 幸福归宿里的娜塔莎。小说中最初的娜塔莎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 幸福天使和美好生命的化身, 她和安德烈的相遇是她生命绽放的开始, 爱情来得那样真实而热烈, 但由于受到安德烈公爵的父亲老博尔孔斯基公爵的反对, 安德烈公爵需要出国一年, 回来以后两人再续婚约, 可是在这一年中他们的婚约出现了中断, 这不只是因为阿纳托利的出现, 还是因为两人的时间不协调。安德烈公爵的时间是跟随着父亲的, 这是延期的时间, 这种时间使他一年不准出现, 所以他从小说中消失了踪影。娜塔莎在等待心上人的过程中试图和老公爵与老公爵小姐建立良好的关系, 走进他们的世界, 但是他们没有接纳她的“青春”。娜塔莎的时间可以说是“立刻”。她与阿纳托利只见了三次面就感觉她已经爱了他一百年那么久。实质上, 这种处事态度是极其孩子气的、自私的, 但同时又是诗意的。小说中娜塔莎是生命力的化身, 他具有“时间感”, 这在《战争与和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娜塔莎对阿纳托利的迷恋完全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托尔斯泰把这作为娜塔莎的成人礼, 她的孩童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这之前, 她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 一切都是自由的, 而之后, 她就要按照规则来行事。为什么在1809年时, 娜塔莎的年龄仍然是16岁 ( 实际上应该是17岁) “因为在托尔斯泰的世界中, 这是女性生命最美好、最富有诗意的界限, 超出这个界限是不可以的。安德烈公爵的死对娜塔莎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经历了悲伤和痛苦后她终于归位于自己尘世的使命。”

三、结论

在托尔斯泰的人类学中, 人的年龄代表着经验和感知认识, 这是“可见时间”, 他所走过的足迹可以用人类本身来检验, 另一方面来说, 年龄的“阶段”———这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时间测量计, 标记出时间无形的流逝。年龄———可以说是有形的, 也可以说是无形的, 他与哲学上的时间紧密相连。在托尔斯泰的世界中, 年龄———诗歌的主题。

参考文献

[1]Е. В. Петровская, Возраст в толстовской концепции времени: детство, молодость, старость в《Войне и мире》[J].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2010, ( 7) .

[2]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草婴,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3]张冬雪.《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形象浅析[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12) .

网络战争与和平 篇10

的确,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的政治主张确实让人很难理解。要理解“小国寡民”, 就不得不了解老子政治主张的“总纲”——“无为而治”。

一、无为而治——依自然而为之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老子》第三十七章,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自然之道是无为的, 然而依照“无为”之法, 却能够成就世间万物, 达到“无不为”的境界。作为统治者, 若能够效仿自然的“无为”之道, 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那么万物就会繁衍生息, 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天下太平。可见, “无为”并不是目的, 也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它是一种手段, 一种能够达到“无不治”的手段——“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 “无为”的目的, 仍然是实现天下大“治”, 即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巧取豪夺、政治繁苛提出的, 目的是要统治阶级“不妄为”, 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顺民安民, 使国家臻于大治。

二、小国寡民——使国家小使人民少有违“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第八十章中如是描述:“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章被认为是老子描述的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小国寡民, 自给自足, 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 百姓安居乐业, 这正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具有社会原始形态的特征。对于这一章的头一句“小国寡民”通常解释为: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 达到“国小民寡”。但是, 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来理解在《老子》全书快结束时提出的“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 是否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体系相一致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朝历代实行道家思想治国的史实。最早运用道家治国思想的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实行无为之治, “约法省禁, 轻田租”, 以减轻广大人民的剥削, 极大限度地恢复生产, 取得了社会安定、人们休养生息的局面。另一个运用道家治国思想的是唐太宗, 他推行的均田制使得民心安定, 同时减轻徭役赋税, 使得人民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 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使提出“慎罚薄敛, 与世休息”, 使得百姓有较为安定的环境来从事生产,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明太祖同样奉行“休养生息”政策, 在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同时, 扶持工商业, 使得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叶出现。这些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君主, 运用老子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 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明显的发展, 从而取得了辉煌政绩。

这些君主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是开朝初期的君主。在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之际, 实行“无为之治”, 使社会恢复了稳定, 人民得以生息, 逐渐呈现国富民广的繁荣势态。可见“无为而治”并没有让国家呈现国家变小、人民变少的“国小民寡”之势, 反而使国家人口增多, 趋于强大和辉煌, 这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君主治国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并不是“无为而治”的表现, “无为而治”并不会导致“国小民寡”。把“小国寡民”理解为“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系不符, 是有违“道法自然”的。那老子为什么在他的思想主张中明确提出要“小国寡民”呢?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到底应怎样来解释呢?前面我们讨论了老子无为思想是“尚自然”, “不妄为”。如果顺应自然的规律的“无为之治”并不会呈现出“国小民寡”的势态, 反而能使国家繁盛富强, 那“小国寡民”不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吗?《老子》短短三千字, 字字珠玑, 句句真言, 思想严密, 不可能在全文即将结束时突然提出一个与其思想体系完全不符甚至相违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对“小国寡民”这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为“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 这个解释是靠不住的。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的解释之所以靠不住, 是因为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的国家形态的基础上的, 它忽略了“国”这个字内涵的发展和演变, 从而扭曲了它的本来面目。“小国寡民”, 传世各本异文, 唯帛书甲本作“邦”。按“国”字甲本一律作“邦”因而有的章节就不押韵了;傅奕本与押韵无关者皆作“国”于押韵有关者, 作“国”押韵则作“国”, 作“邦”押韵则作“邦”, 当是《老子》原貌。“小国”, 在周初部族国家还非常之多, 号称万国, 大国方百里, 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大县;中等国方七十里, 相当于后世的一个二等县;小国方五十里, 相当于后世的一个三等小县。那时当然人口稀少, 确是小国寡民。此后, 特别是东周以来, 人口逐渐繁衍, 大国兼并了许多小国, 到老子的时代, 已远非“小国寡民”原有之貌了。 (5) 在帛书甲本中, “小国寡民”作“小邦寡民” (6) 为避汉高祖刘邦讳, 后帛书乙本将“邦”改为“国”, 故“国”的真正内涵和今天主权国家的概念有本质区别, 现在我们说的国家于上古所谓的“天下”的意义相似, 其“邦”的含义实为部落, 《尚书·尧典》有云:“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 这些“邦”只能是一些诸侯国, 或者说, 它“实指各地藩属部落”。 (7) 春秋后期, 天下之主名义上还是是周天子, 当时“邦”的含义与上古一脉相承, 直到西汉之后,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众建诸侯而小其“国”。“国”已经不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家, 故我们因此而得出的老子要使国家变小、人民变少的结论是靠不住的。“小国寡民”中的“国”, 是“邦国”, 是指诸侯国。老子主张的“小国”, 是使诸侯国变小。

在“小国”作了如此解释以后, “寡民”的解释也就呼之欲出了。“寡民”并不是指使天下之人口变稀少, 以老子“尚自然”, “不妄为”具有人文关怀的大思想家, 决计不会使出“民族清洗”或“屠民”等不人道的政策来使人民稀少, 估计也不会有“计划生育”这种超越时代观念的政策。“寡民”应是指一诸侯国的总人口要少, 不是指人口密度小。诸侯国的总人口的减少并不会使导致天下的总人口变少, 总而言之, 就是要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在那个烽烟四起、兵连祸结, 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社会处于大震荡的时期, 信仰礼乐信奉天命的思想已经无法约束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当时的战争都是大诸侯国发动的。为了消除战争, 因而要小国寡民。让诸侯国越来越小, 小到可以“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这样诸侯国就相当于田庄或村社, 也就没有条件发动战争了。老子的“小国寡民”和第四十六章一样是针对当时的时代而提出的反战宣言。第四十六章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要求统治者要抑制贪欲, 知足常乐, 不要发动吞并战争;而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则是要让统治者在客观上无法发动战争。

可见, 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实质是要取消诸侯国, 而且这个主张在秦汉时就得以实践并已变成了现实。在秦朝始皇设立“三公”制, 没有建立诸侯国。到了西汉, 汉高祖刘邦分封了诸侯国, 而且其势力很快发展壮大, 势力之大威胁中央, 形成战争隐患。于是深受道家“黄老之学”影响的晁错、贾谊、主父偃为巩固中央集权, 力主“削藩”, 推行“推恩令”, 将诸侯国越分越小, 进而使之变成了一个个的地主田庄。

老子第八十一章“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诸侯国混战、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反战宣言, 与第四十六章一样, 以反对统治者贪图、妄为, 反对战争为目的, 只是以不同的手段, 从思想认识和客观条件两方面扼制战争的爆发, 达到君“无为”, 民“自然”的社会状态, 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思想之所以被认为是国小民寡, 是以今臆古, 混淆了国家概念的古今差异, 而产生曲解或误解。其实, 主张“小国寡民”就是要“以无事取天下”, 要“无为”、“无欲”, 是“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 是在春秋末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下提出的反战主张, 目的是扼制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欲望, 消除战争。并在提出主张的同时描述了一个朴素、安定、和谐、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的农业社会。这表达了老子在战争年代对和平的向往, 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桃花源。

参考文献

[1]陈国庆张养年注释, 道德经,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第75~77页

[2]邬溯源, 《老子》研究综述, 集宁师专学报, 2006年9月第28卷第3期, 第1~7页

[3]王强, 道德经通释, 昆仑出版社, 2006, 第308页

[4]古棣周英, 老子通上部·老子校诂,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第580~604页

[5]张丛林张向奎, 老子的“有为”思想探讨, 理论建设, 2006年第4期, 第5页

战争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初探 篇11

关键词:网络空间;武装攻击;适用性;困境

一、战争法适用于网络空间的情况

(一)网络战不构成“使用武力”的情形

《联合国宪章》第 2(4)条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它被简称为“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是联合国成立后国际社会判断国家行为合法性的重要标准。不构成使用武力的国家行为虽不违反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但并非不承担国家责任。

(二)网络战构成“武力使用”而未达到“武装攻击”的情形

网络战是否属于“使用武力”的形式在学界存在争议。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判断方法是从“武装力量”的特点入手,通过比较网络战与“武装力量”的相符性来判定它是否属于“使用武力”。学界对于相符性的争论主要有破坏性后果标准、武装力量特征标准以及规模和后果标准,其中,夏普在《网络空间与使用武力》一书中主张“破坏性后果”标准,国际社会公认具有物理破坏和伤害特点的“武装力量”属于“武力”,而物理破坏和伤害很小的政治和经济胁迫却不属于,因而,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攻击与“武装力量”和“政治和经济胁迫”的相似性来判断它到底属于哪一类。

(三)网络战构成“武装攻击”的情形

《联合国宪章》第 51 条规定的“武装攻击”,是指严重程度的使用武力。根据网络战影响的范围和造成的后果,网络战存在“严重”使用武力的情形,例如当其造成“计算机控制的生命支持系统失灵并酿成灾难、大面积供电中断产生严重破坏、计算机控制的供水和堤坝系统关闭并导致居民区洪水泛滥、致命事故”以及“核电厂反应堆熔毁,核物质释放,人员密集的相邻地区产生重大伤亡”时,可认为构成了“武装攻击”。

二、战争法基本原则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及其困境

(一)禁止背信弃义原则

根据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7条,“以背弃敌人的信任为目的而诱取敌人的信任,使对方相信其有权享受或有义务给予适用于武装冲突的国际法规则所规定的保护的行为”,却又背叛这种信任的行为,构成背信弃义行为。复杂的网络攻击具有一定程度的隐秘性,网络攻击者可以找到大量的机会去影响或误导敌人,然而,单纯的隐秘并不总是会导致网络攻击违法,因为战争诈术在传统战争中普遍存在,突然袭击、假装攻击或假装撤退和心理战术都属于意在影响或误导敌人的合法尝试。然而,如果一次网络攻击通过发送虚假信息使敌人相信敌对行动已经结束并诱使敌人在己方发动地面攻击之前放下武器,那么它就违反了武装冲突法的规定。

(二)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

《海牙第4公约》第22条规定:“交战者在损害敌人的手段方面,并不拥有无限制的权利。”国际法院在“国家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使用核武器的合法性问题的咨询意见”中也提到:“国家在选择所使用的武器上并不具有无限制的自由。”国际法院进一步认为:“禁止对战斗员引起不必要的痛苦,因此也禁止使用会不必要地加重他们痛苦的武器。”在区分“必要”和“不必要”这个问题上,国际法院认为,不必要的痛苦即为大于“夺取合法军事目标所不可避免的痛苦”的痛苦。在網络战领域,一方面,网络攻击通常都难以控制,因此也会产生不分皂白攻击的效果,此外,网络攻击会在表面上毫不相干并且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使用网络武器是否违反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要对个案进行分析,并且要将所有相关因素都考虑在内。一个可取的方法是,如果网络攻击带来的后果与违反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的动能攻击相似,那么可以认定此次网络攻击违法。

(三)中立原则

国际法保护中立国的合法权益,在网络空间中亦不例外。如前所述,网络攻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网络溯源却十分困难。在网络战中,中立国的网络系统和资源也很容易被交战一方用来攻击另一方,而中立国却“浑然不知”。因此,一方面,中立国很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替罪羊”,而真正的攻击者却逍遥法外,另一方面,鉴于难以网络溯源的现实,在网络战中保护中立国的权益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中立原则用于网络空间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三、结语

有效解决战争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问题,不仅需要熟悉战争法的相关条约规则和国际习惯,还需要充分了解网络空间自身的特性,从研究角度来看,网络行动这个新兴问题并没有特定的公约条约,也没有国际习惯对它加以规制,而且短期内也很难协调各国利益对这个问题加以调和,因而,在现有基础上,想要对此问题加以规制,适应规范网络活动的需求,从战争法角度,必须充分研究现有日内瓦和海牙规则体系。就各国认知而言,应当刷新战争法上对于武力适用等相关术语的旧观念,树立网络主权属于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部分的新概念,认真在国内立法和国际合作探讨中区分网络攻击的类型,承认当攻击效果达到特定程度时即可列为使用武力的范畴,因而适用战争法一系列规定和原则,遵守军事必要原则,限制背信弃义的作战手段,避免不必要痛苦也即人道原则,坚持区分和比例原则,充分保护中立国的利益等。

参考文献:

[1]朱雁新.战争法下网络战的类型及其合法性,网络空间战略论坛,2015.

上一篇:急性社区获得性肺炎下一篇:脑室内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