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争

2024-08-26

未来战争(精选8篇)

未来战争 篇1

一、战争:精神和心理的杀手

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 战争是经常被涉猎的题材, 从《光荣之路》到《奇爱博士》再到后来的《全金属外壳》, 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延伸到美苏之间的核争霸, 再到美国发起的越南战争。库布里克将故事放在战争的背景之下去着力刻画战争中的人, 然后通过人与战争的关系表达他对于战争的反思, 并以此探讨战争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 在库布里克所有关于战争主题的影片中, 他更关注的是战争中的人, 关注战争背景下人们对战争的态度, 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全金属外壳》是库布里克于1987年拍摄完成的一部关于“越战”的影片。讲述了越南战争期间, 一批年轻人被征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接收残酷的训练, 并被培养成“杀人机器”, 之后被送入越南战场, 卷入到一场残酷的战争中。影片着重刻画了以“小丑”和派尔为代表的海军陆战队士兵, 在战争的严酷刺激下, 人格和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战争对人的影响——这是库布里克在拍摄《全金属外壳》时着重要表达的。正如他所说的, “我并不认为它是反美的。它只是力图对那场战争和那些人做出判断, 探讨战争对人的影响”。库布里克是这样说的, 在电影中, 他也是这么做的。库布里克在战争这一主题之下探讨战争对人的影响, 首先他所传达的是战争对人精神和心理的伤害。在影片中, 库布里克将这种伤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派尔这一角色当中。派尔本来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但是就是因为这一点, 他遭到了海军陆战队教官的辱骂。加之派尔体型肥胖, 在训练中经常会犯错误, 结果往往引来教官的辱骂和体罚。派尔的精神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是他无处释放, 并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最终, 在训练营将要结束的最后一晚, 派尔彻底崩溃, 他用本应用来在战场上杀敌的枪杀死的自己的教官, 在那一刻, 教官就是他的敌人。在战胜了自己的敌人之后, 派尔最终还是没能战胜自己, 他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正的战争还没有开始, 派尔就在心理的战场上倒下。由此可见, 战争对于人的心理的压迫和折磨足够击倒一个士兵, 更何况那些生活在战争压力之下的平民。

库布里克在以战争为主题的电影中并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向人们展示战争的残酷, 而是深入挖掘战争中的人, 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以此来探讨和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他试图探索和描绘人们内心的战争, 以此深化和丰富和战争这一主题的影片, 从而引发人们更多的反思。

二、人性:本能欲望的不可磨灭

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解读是库布里克电影始终要涉及到的主题, 几乎他的每一部影片都在探索不同时间和空间背景下人性的本质和变化。而库布里克对人性的解读多是从人性的弱点出发, 深入剖析人性贪婪、纵欲、暴力等方面的内容。他将影片中的人物安置在一个特定的困境之中, 以此考验他们的人性。而库布里克本人对人性的理解也是相对消极的, 对于人性中种种的“恶”, 他也常常是怀着宿命论的观点来看待, 对人性充满着悲观的情绪。

影片《发条橙》是库布里克所有作品中较为惊世骇俗的一部, 影片一经问世就引起轩然大波。库布里克将暴力、色情、荒诞等元素融合到这部作品中, 他用令人惊叹的影像给人们再一次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震撼。影片的主人公亚历克斯是一个少年流氓团体的头目, 常常和他的狐朋狗友们一起惹是生非, 几乎是无恶不作。在一次作案过程中, 亚历克斯被他的手下抛弃, 最终被警察逮捕, 送入监狱。在监狱中, 亚历克斯被选为改造的实验对象, 接受所谓的科学实验疗法。最终亚历克斯被改造成毫无个性, 失去自主意志的“好人”, 然而被释放之后的他却无法适应现实生活, 成为实验的牺牲品, 任人欺辱。最后实验小组迫于压力再一次恢复了亚历克斯的本性。影片和以往库布里克的作品类似, 在叙事上被较为明朗地分割为两部分, 其一是对亚历克斯种种恶行的展示, 另外一部分则是亚历克斯通过实验治疗的方式失去个性然后又失而复得的故事。在影片的前半部分, 库布里克对于暴力和情色极尽渲染, 将亚历克斯身上所能表现的人性中恶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正如库布里克对片中主角亚历克斯的评价——“他代表的是人类的本能冲动, 是我们本性中被压抑的野蛮一面, 它可以完全享受强暴带来的快感, 而丝毫没有愧疚感。”库布里克正是以这种看似夸张而荒诞的方式将人性中毫无羞耻的恶行暴露在人们面前, 震惊之余, 引人深思。

库布里克对于人性恶的认识常常又怀着宿命论的观点, 这也是《发条橙》中的主角亚历克斯在被实验治疗成“好人”之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 最终又回到本来的角色中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人性中恶的一面, 这是人们无法回避的, 他就隐藏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只是有的被激发出来进而产生实际行动去实施一系列暴行;而有的人身上的恶并未被激发, 但是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影片的最后, 亚历克斯再次恢复到从前, 他本能的人性失而复得, 于是他才成为了一个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正常人。而亚历克斯这种从所谓的恶到所谓的善再到恶的过程, 其实也暗合了库布里克本人所坚持的宿命论的思想, 对人性的悲观情绪。

三、未来:无尽的迷茫与毁灭

库布里克对于未来一直有着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他也因此拍摄了很多关于未来主题的影片, 这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就是他的“未来三部曲”——《奇爱博士》《2001年:遨游太空》和《发条橙子》。在这三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 库布里克分别对人类战争的未来、人类生存繁衍的未来、以及人性演变的未来用影像的方式通过他内涵丰富的剪辑, 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2001年:遨游太空》拍摄于1968年, 是一部科幻类题材的影片。主要讲述人类生存进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过程。不同于以往库布里克的影片, 在《2001年:遨游太空》中, 人物的对白极少, 影片刚开始就是一个持续3分钟之久的黑场, 这在库布里克的影片, 甚至其他导演的影片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之后就是音乐加画面的形式, 直到影片的第25分钟才出现了第一个人物之间的对白。库布里克似乎从刚开始就在营造这种寂寥孤独的氛围。即使在接下来的影片叙事中, 人物对白也并不多, 特别是在表现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中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的时候, 导演更多的是用长镜头展现宇航员在宇宙飞船内部的活动, 人物的对话也多在两个宇航员和电脑哈尔这三者之间展开。而在飞船之外, 库布里克所要表现的也只有广袤宇宙中孤单前行的宇宙飞船。从广袤荒漠中的原始人类到浩渺宇宙中的现代人类, 他们都被环境创造的孤独感所包围, 从古至今, 孤独的人类似乎要继续孤独下去。而影片的最后, 宇航员大卫孤独的躺在场上奄奄一息, 恰好也暗喻了人类孤独的未来。

在《2001年:遨游太空》中, 库布里克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由智能电脑控制的宇宙飞船从不犯错误, 以完美的记录运行着。这也是人类未来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对于这种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库布里克却有着悲观化的预见。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烦恼, 甚至是灾难。影片中, 一直忠心耿耿、表现优秀的电脑哈尔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人类, 并杀死了除大卫以外的宇航员。在影片中, 库布里克没有用过多的言语来表述, 而是用直观的镜头向观众展现了这一切。特别是影片在用镜头表现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宇航员被电脑哈尔谋害时, 镜头直接对准了显示宇航员生命体征的显示屏, 由起初的正常水平到后来的出现异常, 再到后来的生命体征完全消失、生命功能结束。评论家吉列亚特称“这是能够想象出来的最令人震撼的死亡场景, 可怜的宇航员的死亡仅仅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一悲剧的发生源自机器和人类之间的不信任。影片中, 飞船发生故障, 两位宇航员经过讨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电脑哈尔, 这种人对机器的不信任带来的后果是机器对人类的报复。这也是库布里克对未来人类进入新型科技时代之后心存的担忧。库布里克似乎想通过《2001年:遨游太空》这部影片来预设人类的未来, 以此引发人们对自身未来命运的思考。

四、结语

库布里克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融入到电影中并以此引发人们反思的导演。无论对于战争、人性, 还是未来, 他都试图用影像的方式, 通过自己个性化的剪辑完成别样化的意义阐释。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悲观情绪和宿命论的观点, 使得库布里克的作品在对战争、人性或是未来进行设想和反思的时候往往带着悲观和忧虑, 但是恰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的影片才会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引发人们无尽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李恒基.王汉川.岳晓湄等主编.《中外影视名作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

[2][美]文森特·罗布伦托.《漫游太空:库布里克传》[M].顾国平、董继荣, 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3][美]诺曼·卡根.《库布里克的电影》[M].郝娟娣, 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单万里.《画家, 哲人, 隐士……——读解斯坦利·库布里克》[J].《当代电影》1993年第3期.

[5]冯博.《论斯坦利·库布里克影片的哲学化艺术特色》[J].《当代电影》1993年第1期.

[6]梅峰.《库布里克的影像世界》[J].《当代电影》1993年第3期.

未来战争 篇2

第二天,我又登上五角飞碟,开始发射无人机。“嗖!嗖!”一架又一架无人机成功发射。“嘀嘀嘀!”众人号侦察性无人机发给我一条消息:有敌军轰炸机准备轰炸本部尾部。我毫不犹豫地按了一下操纵台上的“机器人"按扭。转眼间,我们的五角飞碟变成了一台左手拿刀,右手紧握狙击手的机器人,我定了定神,便向周围的敌军狙击手进行大规模的歼灭。过了半个多小时,我来到了敌军营,发现里面竟空无一人(人都出去打仗了),我趁着这大好时机,在敌军营开始疯狂的扫射。

第三天,我军又派出一些善于“调包计”的读书人到学堂里准备作战。我军利用上回说道德3种主力作战武器,经过长时间的浴血奋战,我们终于成功了。

未来战争宣言 篇3

尽管军队一直寻求以常规增量式发展超过对手,但同时必须时刻警惕改变战争的颠覆性变化。这一问题对于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尤其严峻,今天的美国被迫在现有作战方式中投入巨资,因为它的对手在不断创新。

战争的颠覆性变化

我们正处在战争转型的边缘吗?位于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呢?还是变化已在悄然发生?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下初步的结论吗?两个推动变化的因素将会对未来几十年产生影响:

一是现有的先进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扩散,尽管这些技术早就存在,但随着全球化发展,先进技术将会通过国际体系扩散到众多国家,这将改变美军的作战环境。美军的先进技术曾一度使其在战场上保持绝对优势,而如今这些技术正在流入美军的潜在对手手中,被用于反制美军。这将迫使美国在作战概念和能力上做出改变,虽然改变初见成效,但远未成熟。

二是技术本身不会停滞不前,信息革命已经取得进展,GPS、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的持续快速发展,自主性、赛博武器、数据融合、电子战、合成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进展可能会推动军事能力发生重大变化。持续成熟的信息革命将会引发更深刻的军事变革。

美国军方必须为这些即将到来的变化做准备,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的以惊人的方式和不均匀的速度显现。在未来的冲突中,规划者关注何种能力可以派上用场。研发和采购投资往往需要耗费几十年的时间来使平台成熟,并有所产出,而军队部署则需要更长的时间。20世纪见证了许多颠覆性变化:从一战、二战,到出现核武器的冷战,海湾战争首次使用了初代信息武器,例如隐身飞机、GPS和精确打击等。因此,军队规划者的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的透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了解即将到来的变化。

未来已来

科幻小说作者威廉·吉布森臆想出了“赛博空间”这个词并指出,“未来已经在眼前,只是没有被大多数人看到”。战争中许多改变不是源于新技术,而是来自现有技术在整个国际体系中的扩散。不同的技术应用规模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辆汽车可以帮助一个人从A地更快地到达B地,但挤满汽车的世界是一个充斥着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的严重雾霾的世界。在战争中,当一种技术扩散并应用于多国军队,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些变化是有前车之鉴的,在19世纪末,英国人利用早期的马克沁机枪征服了非洲,这项技术给了他们超过土著军队的绝对优势,但随着机枪技术快速传播至欧洲竞争对手后,世界迎来了完全不同的战争形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面对同样拥有机枪的敌人时,结果是灾难性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仅一天就丧失了20000士兵,他们的失败在于作战概念没有因时而变。

今天美国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暗示了信息时代战争的可能性。由传感器、通信链路和精确制导武器组成的美国战斗网络使美军在战场上对伊拉克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力。美国的优势在于它是信息革命的先行者,能先于他人利用这些能力。

现在,同样的技术扩散到其他国家,导致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数以千计的反坦克导弹掌握在中东和北非那些非政府组织手中。现在其他国家也有能精确瞄准美军的制导武器,对美国形成压制。美国主要的军力投送平台—军舰、基地、飞机都很难抵御精确制导武器的攻击,美军主要战斗系统都在遭遇裁减。几十年来,军舰和飞机的单位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美国可负担的主要战斗资产数量减少。这一趋势在当前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如不纠正,将会持续很久。

至今,美国的应对之策一直是提升平台战斗能力,以抵消数量上的不足。这进一步提高了平台成本,加剧数量下降的趋势。如果敌人没有制导武器,美国很乐意接受这种改变。但在一个敌人可以高精度地瞄准美国军队的世界里,拥有少量精密武器导致美军抗毁性更弱,因为敌人只需瞄准少量目标集中火力。美国国防部已经推出了新的抵消策略来恢复美国军事技术的优势。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仅仅是更好的军舰或飞机,按现有情况推断,这些资产将更加昂贵,采购数量将更少,相当于得将更多的鸡蛋放在更少数易受攻击的篮子里。

美国军事思想根本性的转变是必要的。对付拥有精确制导武器的敌人,美国需要通过诱饵、欺骗和大量消耗敌人防御资产来分散其力量,分解其能力,扰乱敌人的传感器。这些思路已经渗透到国防部计划的方方面面,陆军的新作战概念包括反介入环境下分散作战,海军陆战队正尝试在整个沿海地区进行分布式作战。海军研究生院正在研究空中战斗群,DARPA的系统集成技术体系和实验计划旨在将飞机能力分解为一群合作的、低成本的飞行器。

总的来说,种种迹象在暗示下一代战争模式的转变:战争从几个昂贵的平台组成网络进行战斗,转变到像今天这样,将昂贵的平台转移到未来多个战斗群,低成本的资产可以通过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先进军事技术的扩散也增加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在诸如海底、电磁频谱、太空和赛博空间等领域可以与美国竞争。美国曾经畅通无阻的空间现在变得越来越拥挤,这需要美国作出新的回应。

当美国面对满是精确制导武器的世界,为了适应它,提出“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作战概念时,一定也看到了更剧烈的变化即将到来。

信息革命的展开

信息革命催生了先进传感器、通讯网络和制导武器,使美国取得优势并形成反介入能力。但是信息革命是个无底洞,美国每年投资3.8万亿美元用于信息技术,大约是地球上每一个国家在采购、研发、人员、建设方面投入军费的两倍。然而美国是早期信息技术的先行者,对更先进的传感器、處理器和网络的大规模商业投资可以使很多人受益。

nlc202309090735

这一投资的规模和计算能力以指数级持续上升,几乎可以预见,颠覆性变化一定会到来。但是持续的信息革命将用什么方式改变战争呢?具体的军事应用可能暂不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潜在趋势。信息技术的不同应用主要趋势有三:更高的透明度、更广泛的连接和更深度的机器智能。

更高的透明度 信息革命的核心特点之一是“数据化”。事实上,电脑几乎实现了无成本复制信息,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得世界迅速透明。曾经只有超级大国才能获取的卫星图像,现在在网上基本免费获得。警察和安全部门的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即使曾是机密的政府数据信息现在都不是机密了,据美国政府称,斯诺登窃取了超过170万个文件,是历史上最大的泄密事件。这种规模的泄漏量在数字时代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相比之下,五角大楼关于越战的文件仅仅只是一个7000页的手工复印件。数据化的信息可以被复制和分享,这使我们的世界更加透明,难以全面保密。通过大量没有规律的数据提取信息成为了主要的挑战。

更广泛的连接 信息技术增进了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到物质世界,更多的对象越来越网络化(如物联网),远程访问和信息共享使他们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社交媒体允许多对多通信,允许任何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或报道。此外,广泛的连接允许想法和问题众包,加速了创新的步伐和人类交流的势头。

更深度的机器智能 计算能力的快速增长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当计算能力嵌入到具体物理机器上,这种趋势催生越来越多的自动武器和机器人系统。先进的计算能力也可用于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基因测序,使“大数据”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方面形成助力。虽然目前的计算方法都有局限性且增长率逐渐下降,但新的计算方法,如量子计算、神经网络,在智能机器方面拥有潜在的持续增长能力。

塑造未来战争的六种竞争趋势

军队若要应对不断而来的挑战,就要权衡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国防开支,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什么样的能力将是最有价值的。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成熟,六个关键的作战概念将塑造未来的战争。

隐藏与发现 迄今为止,信息战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可以远程攻击军舰、飞机和基地。在过去的20年,美国一直是进攻的一方。然而,敌人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迫使美国不得不思考隐藏策略。由于精确制导武器可以直接对目标形成致命火力打击,无论是谁打响第一枪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句格言“首先观察,首先攻击和首先摧毁”不仅适用在超视距空战中,也适用于战争的所有领域。

“隐藏与发现”的竞争中,一个重要的不对称性是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应用,通过噪声来筛选探测对象,包括从多个主动或被动传感器获得的合成信息。这使得隐藏越来越困难,因为他们不仅要隐藏自己的信号或同时在多个方向上引诱欺骗敌人,又要应对多种探测方法。先进的电子战措施保证了精确的干扰和欺骗,但这些方法需要知道敌人传感器的位置,依然是被动的。因此隐藏与发现的博弈可能首先取决于战场上传感器分布和干扰机的潜伏。无论是分布式的被动传感还是分布式精确电子战技术,都取决于高效的网络、联合的力量,这与其他竞争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理解和混淆 随着战场上信息量和获取速度的增加(包括错误的信息),把信息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将至关重要。未来战争将在认知领域展开竞争,包括使用人工和人力、处理信息、理解战场空间、更快速的决策。机器智能的发展,为提高人工认知系统能力,了解和反应智能信息,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然而,机器智能仍然是“脆弱的”。机器只能在小范围的任务上超过人类,如开车、下棋或回答冷知识,但是就稳定性和对各种各样问题的适应性而言,人类的智慧远远超过了机器。

这些技术也存在新的潜在漏洞,因为军队通过干扰准确信息,植入错误信息来阻碍敌人了解作战环境,使其对已有信息产生怀疑。几千年来,欺骗战术一直是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持续到未来,这些技术将提供新的机会增加混淆。

网络弹性和网络破坏 网络使军事力量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而不是独立个体。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军方已经能够利用网络力量的优势,在太空和电磁频谱领域为其争到很大程度的自由。然而,由于通信节点的干扰以及网络攻击,军事网络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灵活、适应强的网络将是通过网络战斗保持军队力量的关键。通信、定位、导航、授时数据,将对同步和精确的全球军事行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击和拦截 如果知己知彼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另一半就是暴力。因为制导武器直接打击目标的效果是致命的,拦截或使用诱饵将其转移将比尝试通过改进装甲减轻直接命中更为有效。然而,导弹防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导弹在飞行中难以被击中,需要多个拦截器,反倒比进攻的成本还高。

行动速度与决策速度 速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了解战场形势,先于敌人作出快速反应有助于获得决定性的优势,可以使敌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混乱态势措手不及。近期,“观察、调整、决策、行动”的战场闭环概念正在一点一点被美军具体实现,旨在使敌人观察环境和有效反应之前改变战争的条件。但是这个概念已经相当古老了,正如《孙子兵法》中写道:“兵之情主速”。

关键人群的看法 技术可以辅助作战,但是战争终究是人类发起的,人是战争的关键。在游击战争和叛乱中,平民是双方直接的目标,在单一民族国家的冲突中,国内的支持是战役的关键。正如二战中,军队经常通过宣传或是直接攻击的方法,来削弱敌人的意志。由社会媒体、互联网、博客和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带来了激进的民主化,增加了各种各样的话语权,增加了信息交换的熟练和速度,改变了政客和军队影响他人的方式。在互联网以前的时代,大众传媒是少数组织—政府组织和主要的媒体组织的职责。即使在民主国家,也只有少数几家大型的报纸和电视台。然而,信息技术和多对多通信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媒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国内或国际上的信息。政府和非政府已经在利用这些技术获利。以鼓动和引导为目的极端组织激进视频已经可在YouTube上观看;俄罗斯已经在军队部署了推特机器人普及宣传。

许多国家或非国家组织,往往寻求利用新旧媒体工具来帮助他们传播信息。虽然通常国家有更多的资源可以配置,但是社会媒体的广泛影响可以增加非国家组织的相对权力,现在的信息工具比20年前更为强大,这意味着,即使在国家间的冲突中,直接面向公众的信息—各种敌人的、自己的和第三方的—对于战争合法性、胜利和决策将有重要影响。

结 语

20世纪见证了很多战争中的颠覆性变化,机枪、坦克、飞机、潜艇、核武器、GPS、隐形技术、制导武器到通讯网络,都在改变着战争。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虽然美国经受住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冲击,并在许多情况下引导变化,但无法保证未来的成功。全球现有的先进技术和信息革命的持续展开,将进一步推动军事斗争方式的变化。为即将到来的变革做最好的准备,美国军方应该追求敏捷性战略,通过快速反应能力,模块化设计和演示实验来迅速应对颠覆性变化。虽然现在无法看到未来的具体形状,但挑战马上会到來,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刘靖鑫

未来战争中反辐射武器对抗研究 篇4

反辐射武器在最近几次局部战争中取得的显著战绩, 不仅使雷达等探测预警系统、防空系统感受到严重的威胁, 而且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进攻与防御的作战思想, 使电子战的形势更加严峻。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对反辐射武器及其对抗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视, 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开发研制, 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更是领先于世界, 我国在反辐射武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面临的形势也更为严峻。

1 反辐射武器的威胁

由于现代防空系统给突袭机群造成巨大威胁, 飞机靠高空、超低空、快速度和大机动等方式都已很难突破雷达制导或复合制导武器的有效拦击, 因而导致反辐射武器的应用。反辐射武器是利用目标的电磁辐射来发现、跟踪并摧毁目标的一种武器, 它与机载 (或舰载) 电子侦察与控制发射系统结合构成反辐射武器系统, 主要由飞行器、战斗部和引信、目标传感器及发射平台四个部分组成。

1.1 反辐射武器的种类与特点

目前, 有成熟应用的反辐射武器是针对雷达设计的反辐射导弹和反辐射无人机。

1.1.1 反辐射导弹

反辐射导弹ARM (Anti-Radiation Missile) 是利用对方武器设备的电磁辐射来发现、跟踪、摧毁辐射源的导弹。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用于反雷达的反辐射导弹, 因此反辐射导弹也常常被称为反雷达导弹, 雷达辐射的电磁信号是反雷达导弹的制导信号源。现在, 新型的反辐射导弹都具有下列几个特点:一是, 有记忆装置或惯性导航装置, 在导弹跟踪雷达信号飞行一段时间后, 即使雷达关机, 失去信号, 导弹仍能按存储的数据飞向雷达;二是, 导引头的频率覆盖范围扩展到0.8~18GHz, 制导精度提高, 抗干扰能力增强;三是, 除采用被动雷达制导外, 还采用红外制导、电视波和捷联惯导体制;四是, 飞行速度快, 一般为2~3马赫;五是, 提高了导引头的接收灵敏度, 能截获雷达副瓣信号, 因而不但能攻击火控雷达, 也能攻击预警、引导雷达;六是, 导引头具有自主搜索能力, 当丢失目标后, 导引头除进行记忆跟踪外, 还可以过一定时间后扩大视场角, 再次搜索。

1.1.2 反辐射无人机

反辐射无人机有几种发射方式, 可以由有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从空中发射, 也可以采用类似“多管火箭发射系统”那样的发射设备从地面发射, 地面控制站遥控无人机飞向指定的航线上, 然后按预编程序飞行, 飞至敌方雷达阵地上空后作盘旋飞行, 引诱敌方雷达开机, 寻的器可以探测、分析和识别敌方雷达信号, 在寻的器中可以按一定的优先次序预置几种威胁雷达参数, 一旦寻的器截获的信号与预置信号比较后被确认为高威胁信号时, 反辐射无人机就对该目标雷达进行跟踪和攻击。对于威胁等级低的雷达信号, 寻的器可以把它存储起来并继续搜索, 在确认无威胁等级更高的雷达时才对其继续攻击。若攻击过程中雷达采用静默战术进行对抗, 反辐射无人机就拉升起来作盘旋飞行, 等待时机再作攻击。由于无人机带有战斗部, 即使寻找不到攻击目标也不作回收, 飞行一定时间后或燃料耗尽, 在敌方地域上自毁, 以免给己方造成损害。反辐射无人机具有下列优点:一是用途广, 它既可以攻击地空导弹雷达, 又可以攻击警戒雷达、气象雷达和防空体系中的其它电磁辐射设备;二是生存能力强, 由于机身采用复合材料制造, 体积又小, 所以其有效散射面积很小, 雷达不易发现;三是能长时间在敌方阵地上空盘旋飞行, 对目标进行侦察和精确定位, 选择攻击对象, 其活动能给敌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四是成本比反辐射导弹低, 适宜大量装备使用, 根据国外经验, 威力相当的一架反辐射无人机价格只有反辐射导弹的1/4~1/10。

1.2 反辐射武器的威胁

当前, 受反辐射武器威胁最大的是雷达系统, 反辐射武器被称为雷达的“克星”。众所周知, 在现代高技术战场上雷达面临着电子干扰、低空突防、反辐射武器攻击、隐身武器突击等四种威胁, 通常在大规模的空袭中几乎能同时遇到这四种威胁, 使雷达在大规模的国土防空作战中往往处于十分困难和危险的境地。尤其是反辐射武器的攻击, 其威胁程度更加严峻, 它不仅仅是一般地限制雷达功能的有效发挥, 而且能够彻底摧毁雷达, 同时还危及战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战勤人员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有相当程度的威慑作用, 是电子对抗斗争中非常重要的作战手段。作战中, 反辐射摧毁和电子干扰一起形成软硬一体的作战能力。

2 反辐射武器的对抗

反辐射武器在装备技术和战术运用方面, 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进而威胁空中预警指挥系统和雷达干扰辐射源。正是由于反辐射武器对精密而昂贵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彻底破坏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作战人员在心理上的威慑作用, 虽然反辐射武器面世仅仅只有几十年时间, 却引起各国军队的严重注意和关切, 制定出许多的战术和技术对抗措施。目前, 对抗反辐射武器攻击的主要战术技术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专门的反辐射导弹告警系统

2.1.1 超高频脉冲多普勒雷达告警系统

根据反辐射导弹弹道轨迹的特点, 可采用超高频脉冲多普勒雷达, 通过对多普勒频率的检测来发现、截获、识别ARM并发出告警。超高频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是实现ARM告警的一项有效措施, 但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如测距模糊及识别复杂等。

2.1.2 红外告警技术

反辐射导弹本身就是一个红外辐射源, 可以采用红外技术探测ARM并发出告警。红外成像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凝视焦平面阵列技术已日趋成熟, 这为ARM红外成像告警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红外告警技术抗干扰能力强, 但作用距离较近。光电系统还可用来探测发现无人机。

2.1.3 采用长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探测

因为当前包括无人机所用的隐身吸收材料和结构材料主要是针对厘米波段的雷达, 这样利用长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在近期可用于探测隐身无人机。此外, 还可以利用瞬时全向单脉冲雷达告警系统, 无线电、声纳、光学和目视监测以及新型对空监视雷达对反辐射武器进行探测与告警。

2.2 对导引头的诱骗技术

无论反辐射导弹还是反辐射无人机, 都是以被动式雷达导引头来跟踪辐射源, 从而击毁辐射源的。被动雷达导引头采用单脉冲技术,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导引头天线不能太大;而且为了捕捉目标, 其天线波束宽度也不能太窄, 一般为60°, 这样, 防空雷达只要在及时关机的同时启动诱饵工作, 可引偏反辐射导弹的航向使其失效。

2.2.1“闪烁”诱饵技术

“闪烁”诱饵是指在雷达附近配置一个诱饵辐射源, 在频域和波形上与雷达相同或相似, 而在时域上则利用计算机根据阵地配置及目标位置进行实时调整, 使其辐射信号与雷达信号同时到达反辐射导弹导引头。

2.2.2 两点源相干干扰诱骗技术

两点源相干干扰对付单脉冲雷达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对抗反辐射武器。由于反辐射武器天线波束较宽, 两点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拉得较开, 干扰效果比较理想。

2.2.3 非相干多点源诱骗技术

非相干多点源诱骗是指在雷达附近合理配置多个干扰源 (可以是噪声调制干扰, 也可以是脉冲信号) , 由雷达控制中心统一指挥顺序开、关机, 用来诱偏反辐射导弹。

2.3 拦截技术

2.3.1 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现代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一种功能完备, 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防空武器, 它能够拦截除战术弹道导弹之外的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各种低空威胁目标。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通常装有先进的低空搜索雷达, 有的还装有被动搜索系统, 可以搜索发现无人机。作为对目标的跟踪通常采用常规雷达, 有的还有毫米波雷达, 而且多数系统除雷达跟踪之外, 还配备光电跟踪 (前视红外、电视) 系统, 不仅对目标的跟踪精度高, 而且对导弹的制导采用完善的引导方式, 制导准确。因而, 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以有效地拦截反辐射无人机。

2.3.2 弹炮结合防空系统

弹炮结合防空系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装备的一种防空武器。现代的弹炮结合防空系统都装有雷达或光电搜索系统, 多数系统为单车式系统, 便于机动转移、快速部署, 又可以跟随部队随行掩护, 并能在行进中搜索发现目标, 用高炮射击目标, 暂停后导弹也可以拦截目标。因而弹炮结合防空系统适用于部队行军、展开和作战中对抗无人机, 同步适用于反侦察监视。由于弹炮结合防空系统能够在统一指挥控制下, 远距离用导弹拦截, 近距离用火炮射击, 确保对无人机的有效杀伤。

2.3.3 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可以凭借大功率的激光辐射直接摧毁反辐射武器,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反应时间短、攻击速度快、转移火力快、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效费比高, 其缺点是受大气扰流、光行差等影响较大, 在烟雾和尘埃中被大量吸收, 另外它辐射时还释放有毒气体。除了上述硬杀伤拦截手段外, 还可以采用便携式导弹、光纤制导导弹、新型高炮、射束武器、截击机等武器拦截反辐射武器或反辐射武器载机。

2.4 先进的雷达体制

2.4.1 米波及毫米波雷达

反辐射导弹均采用四喇叭天线单脉冲导引头, 天线口径至少应大于半波长, 当天线口径为半波长时, 其波瓣宽度约为8O°, 定向误差约为波瓣宽度的1/l O~1/15, 这种精度难以对雷达精确定向。如果雷达跟踪在米波波段, 反辐射武器天线就不可能做得这样大, 而且多路径效应使导引头性能成倍下降。在毫米波波段, 由于天线和其它元器件尺寸很小, 精密机械加工困难, 功率受到限制, 加上大气传输损耗大, 所以目前的反辐射武器均无法覆盖此波段。近年来, 由于大功率回旋管的出现, 毫米波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40GHz以下的元器件已基本齐备, 毫米波雷达很有发展前途。

2.4.2 双 (多) 基地雷达

双 (多) 基地雷达就是将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配置在相距一定距离的地方, 通常接收机 (一个或多个) 设在战区前沿, 发射机设在后方。由于接收机静默, 不易受反辐射武器的袭击, 发射机则在反辐射武器的射程之外。双 (多) 基地雷达发射机除设在后方外, 还可安装在飞机、气球、卫星等空中平台上, 这样可解决基地间地球曲率的影响, 扩大探测区域。

2.4.3 分置式雷达

分置式雷达的发射系统与接收系统分置在数百米范围内, 接收机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它们保持静默, 不受反辐射武器的攻击。发射系统由2~3部发射机作等功率、同频、锁相、同步工作, 合成一个波束, 因此反辐射武器只能跟踪它们的等效相位中心, 不会击中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此外, 还可以采用相控阵雷达、超视距雷达和无源雷达等先进的雷达体制, 使反辐射武器难以达到预期的攻击效果。

2.5 雷达组网

建立严密高效的防空雷达网, 即根据反辐射导弹寻的跟踪的特点, 将不同波段、不同体制、不同极化方式、不同作用范围的各种雷达进行科学组网, 形成高、中低空和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雷达网, 由C3I系统统一指挥协调。通过频域、空域和时域互补, 使防空雷达网能从不同方位探测接收反辐射武器反射的电磁波, 既使单部雷达遭到摧毁, 整个系统仍能正常工作。同时, 网内各雷达交替开机, 轮番工作与机动, 对反辐射武器构成闪烁电磁环境, 使跟踪方向、频率、波形混淆, 网内同类型雷达相距较近时可同时开机, 使反辐射武器瞄准中心改变, 起到互为诱饵的作用, 能有效对抗反辐射武器。除了上述对抗技术之外, 还可以采用低截获概率技术、控制辐射、雷达机动与伪装、系统抗摧毁和提高指挥员、操作员能力等技术或手段, 对反辐射武器进行有效的对抗。

3 结束语

摧毁与抗摧毁始终是人类战争史上一对交替发展的矛盾, 摧毁为的是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而抗摧毁则是为了保护己方的有生力量不受敌攻击。在电磁领域, 摧毁与抗摧毁已受到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重视, 各军事强国都在纷纷发展自己的反辐射武器系统及其对抗措施的研究应用。对于我军而言, 不但要大力发展反辐射武器, 更要加强对反辐射武器对抗的战术和技术研究, 在达到保护我军电子设备和人员安全的基础上打击敌方的电子设备和人员。

摘要:防空反导体系中, 针对反辐射武器对防空系统严重威胁, 从预先告警、诱骗、拦截摧毁、采用先进雷达体制及雷达组网等五个方面提出对抗反辐射武器的方法。

关键词:防空反导体系,反辐射武器,雷达,电磁干扰,拦截

参考文献

[1]崔衍松, 等.联合防空信息作战[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9.

[2]侯印鸣, 等.综合电子战-现代战争的杀手锏[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

[3]郦能敬, 金兆恂.军事电子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7.

[4]赵国庆, 等.雷达对抗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未来,不要有战争作文 篇5

战争,你这个隐形的杀手。

令多少家庭走到破碎的地步;

令多少孩子无家可归!战火震天、硝烟滚滚。装甲部队打头阵;火箭如林、导弹如雨,炮兵部队扫清障碍;战刀晃晃。

子弹嗖嗖,步兵部队长驱直入;战舰隐现。飞机轰鸣,海军空军不甘示弱。布什大喊着:“我来了!亲爱的伊拉克!”;“非典”把病魔撒向亚洲;禽流感大步向前随之而来。

难道所有的人都是亡命之徒么?你说“不”?可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去争夺别人的领地。而自己却不知,这样会使一个子孙满堂、幸福美满的家庭失去往日的生机。如果家家都如此,那还称得上是国么?这证实了一句话:家不兴不成国,国不幸家何存。男子汉穿上军装,扛起冰凉的步枪,用那血组成的子弹,以牙还牙。如果家人听到他们在战场上的噩耗,该有多难过。这些由谁来偿还?你?我?他?不!是战争,是欲望,是永远抹不去的`痛苦啊!

战争,你既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忍,又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哀。家破人亡是你的笑料,妻离子散是你的娱乐、还有那孩子们在战火中纯洁的哭声,勾画出了一个个破碎的心灵。

有一首诗说得好:

战争多像沙漠的脸

说变就变

和平成了水中月镜中影

你就在生死之间

未来战争:纸质地图不落 篇6

地图是部队行动的指南,尤其在生疏地区行军作战,更是一步也离不开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总指挥官可以在千里之外指挥作战,但对于士兵而言,如何在小范围内实现最有效的团队协作很重要,而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得在地图上部署实施。

尽管卫星地图给人带来的感觉更直白、形象,数字地图的好处是更新快、精度高,但电子化地图的实战效果,并不像宣传的那样神奇。2009年12月27 日,3名英军士兵在阿富汗某地侦察时与塔利班武装分子发生激烈交火,便请求空中支援。援军用美军的卫星导航地图为战机提供坐标,结果却是这3名英军士兵被炸身亡。除此之外,由于卫星地图的定位问题,美军战机还多次误炸其他盟军。

不断发生的状况证实了英军对电子化地图准确性、可靠性的怀疑,英军一直没有中断纸质地图的制作。他们认为,纸质地图具备电子化地图不可能具备的优点:一是不必担心因没电或撞击而无法使用;二是不必担心信号受干扰而无法获得数据或传输数据。此外,纸质地图的信息更全面,如桥梁载重、河流深度、水流速度等等,都是通过实地考察才能获得的。这对于机械化部队的意义尤为重要。

未来战争 篇7

一、以部队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 改革课程标准, 从人才设计上保证教学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接轨

院校的课程标准, 既是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又对教学内容起着规范、制约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 课程标准的设计是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设计。要使院校培养的人才适应新时期部队建设的需要, 首先必须抓好课程标准改革这个“龙头”。

第一, 从部队需要出发, 在深入调查中找准改革的依据。院校教学必须为部队服务, 这是中央军委和军委首长一贯强调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新形势下, 院校培养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才能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 部队最有发言权。因此, 院校课程标准的改革必须把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基本依据。

第二, 坚持阶段性调整与微调相结合, 处理好课程体系的稳定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信息社会各种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院校教学要与社会改革的实践和部队建设的实践同步, 而章程设置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解决好这对矛盾, 要注意两点:一是把阶段性的调整与及时微调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 3-5年根据部队的需要和形势发展要求,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一次较大调整;1-2年对课程设置上反映出来较为明显的问题进行一次微调。二是设置备选系列讲座课,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即针对部队反映出来的和学员关心的、而正式章程中又不便于展开回答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各专业设置系列讲座课, 从而形成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课构成的、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

二、确立“教为战、研为战、学为战”的思想, 从教学内容上实现教学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接轨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标准改革的继续和深化, 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工程, 是实现人才培养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接轨的关键。教学内容要贴近部队实际和未来战争的实际。把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的教、学、科研都是为战争服务的, 必须确立“教为战、研为战、学为战”的思想, 从教学内容上实现教学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接轨。

三、完善育人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教学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接轨

教学制度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学健全的教学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为使院校培养的人才适应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 在抓好人才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这些“软件”工程建设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教学制度改革这个“硬件”工程的建设。注重完善授课主体结构、实践教学制度的改革,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化教育机制。

第一, 建立“三支教员队伍”, 完善授课主体结构。拓宽教员途径、改变教学任务基本上由院内教员承担的传统。院校教员这种单一的授课主体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从部队和社会聘请客座教员、兼职教授, 走“集智”办学之路, 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聘请驻地党政军高层领导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请他们每年到学院进行一至两次专题讲学。二是聘请具有较深造诣的专业人才担任各学科兼职教授, 根据相关学科的计划安排来院讲学。三是聘请在基层部队各级岗位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干部担任一些专业课的客座教员, 由他们承担课程中学员最需要、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而院内教员又相对不太熟悉的部分课题, 并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员讲学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能使学员耳目一新、思路大开。

第二, 健全“三种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语言讲授、板书和电教手段。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学与做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不利于培养、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 狠抓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首先, 根据不同班次学员毕业后的任职需要, 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把原则性的培训目标变成具体可行的能力指标。其次, 根据能力指标的要求, 强化三种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对学员能力的培养。一是强化课内模拟实践, 把“岗位”搬到课堂。针对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岗位要做的基本工作和能力指标要求, 在讲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基本技能的反复演示, 做到“学员将来的岗位需要什么, 现在的课堂就练什么”。二是强化第二课堂实践, 把课堂延伸到业余生活。三是部队代职实践, 搞好院校学习与部队第一任职的接轨。把实践教学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有助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有利于缩短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周期;有利于提高对毕业学员在未来岗位上是否称职进行预测和鉴定。

摘要:文章基于世界新军事变革对部队院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从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努力使院校教学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接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及未来战争特点(上) 篇8

21世纪的战争是非常规战争所主导的混合战争。传统正规战争是国家与国家军队之间的战争,包括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武装力量之间的军事行动,敌对双方要在陆地、海洋、空中等自然环境中针对对方相互运用各种常规军事手段。非正规战争是指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为在相关民众中争取合法性和影响力而进行的激烈斗争。传统正规战争与非正规战争的相互交织构成了混合战争的复杂性。这是因为,当今国家面临多种安全威胁,既有传统的政治、军事和战争威胁,也有颜色革命、经济、金融、环境、生态、网络、信息、技术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威胁是混合的,国内与国外、军事与非军事、战争与和平、平时与战时的界限是模糊的。敌人和对手是多元的,混合战争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境内与境外敌人同时发力、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只靠军事手段无法赢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必须有政治、外交、经济、网络、信息和法律等多种手段的相互配合、集中人力物力的优势才能获得战争主动权,还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意志、士气、组织纪律、舆论等精神方面的斗争相配合,才能赢得现代和未来战争。

战争充满不确定性,不能精确预测与控制

战争是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目的的特殊的暴力流血的手段,是保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最后决定性手段,所以战争决策要三思而后行,战争的政治和军事目的要明确并能实现,战略目标不能超出自己国家的战略能力。战争决策必须使战略目标同力量手段相一致,战争发动容易但何时结束则困难重重,尤其是占领对方国土的侵略战争要付出巨大的生命和金钱的代价。

2003年3月19日,美国以虚假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11月28日才结束,至今美军还有官兵在伊拉克。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阵亡官兵4486人,耗资一万多亿美元,伊拉克阵亡军民至少15万人。至今伊拉克四分五裂、动荡不安,这是美国错误的战争决策所造成的后果。战争证明伊拉克战争的艰难历程和结局完全出乎美国的预料,成为又一场美国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美国于2001年10月7日发动的阿富汗战争至今已接近15年,美军在阿富汗已阵亡官兵2344人,成为美国在海外进行的时间最长的战争,经济代价近万亿美元。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成为新世纪美国阵亡官兵最多、花费金钱最多,战争时间最长,对美国形象损害最严重的两场战争。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的战争实际证明了现代和未来战争的基本特点是战争不能精确预测控制,国家发动战争要十分慎重。正如孙子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战争的决策要慎重。目前众多纸上谈兵的战争理论,如战争工程、战争设计、战争模拟、战争计算、战争控制、战争预测和战争的定量分析等均脱离战争了的流血实际。战争是人类意志力的对抗,不但涉及军事,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际关系等诸多客观因素,人类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战争,所以控制战争只能是良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是很难的,尤其是大规模战争更是不可能精确预测与控制。

美国2007~2011年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其2014年出版的回忆录《责任》一书中对其领导的战争进行了回忆。盖茨说直到担任国防部部长,我才走出白宫和中情局一尘不染的办公室,开始真正了解战争和前线浴血奋战的土兵。尽管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战争的历史书籍,知道战争的荣耀与辉煌、愚蠢和恐惧,但担任国防部长的经历,让想象变为现实,原本光鲜的生活如今鲜血淋淋。我有机会近距离看清战争的代价,那些被毁灭的生活和逝去的生命。在任职国防部部长的四年半时间里,我不断意识到几条经验教训的重要性。

盖茨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争的不可预见性。正如丘吉尔说的:“一旦开了第一枪或引爆第一颗炸弹,政治领导人就失去了对战争的掌控权,战争本身成为了主导者。”每一场战争似乎都被规划为将很快结束,然而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战例都表明,这种规划只是一种假象。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反复重演,原以为只需快速推翻伊拉克政府,战争就会成功,没想到战争却演变为旷日持久的血腥冲突。以史为鉴,谁还会惊讶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失控呢?这也提醒我们,没有哪个国家为下一次战争做足了准备。美国前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过,带上你已有的兵打仗。但美国国防部在正确判断战争形势、武装部队适应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变化方面却慢得出奇,这种缓慢的节奏,以及一如和平时期的安逸心态,让美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盖茨在书中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准确预测下一场战争的类型。越战至今的40年里,我们在预测下一场战争的作战地点、半年后的战场状况时的表现堪称完美:从没有对过!美国发动的格林纳达、海地、巴拿马、利比亚(两次)、伊拉克(两次)、阿富汗、巴尔干半岛和索马里等战争的预测全都不对。当有关未来冲突的预测涉及战争类型、所需人力与物资时,我们应该更加谦虚。

nlc202309081305

历史上每场战争开始时都有明确的目的,决定发动战争的国家和统帅相信战争目的是可以实现的。但无数战争实践表明战争目标很少得到实现,战争结局几乎从来不像战争发动者所设想的那样,美国新世纪的战争实践证明,如果国家、军队过高估计自己的战争能力,过低估计对手的抵抗决心,就会使战争陷入被动甚至失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均没有达成战争目的,使美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受到损失,美国被国际上公认为战争和冲突的策源地。

阿富汗战争至今进行了15年,美军没有取胜。但塔利班卷土重来的事实证明战争仍是难以控制的。美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反抗意志与决心,阿富汗社会部族民情以及阿富汗的复杂地形均缺乏深刻了解。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实践使人们必须认识到战争的根本性质,即流血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状态是人类战争的固有特征,在全面入侵的战争中要想对战争进行精确控制是不可能的。国家和军队在战争准备中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认为战争可以精确控制,准备一定要建立在战争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上,要认识到战争仍充满了迷雾和阻力,即使未来的战争仍将如此,因为战争是人类暴力和意志的对抗,只要人类的本性不会改变,战争的流血性和不确定性就不会改变。所以对官兵的训练和装备的研制仍应建立在此之上,如果把战争准备和作战训练建立在战争可精确控制,战争中充满确定性,战场是透明的一厢情愿之上,而在实际战争中又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军队就会付出血的代价和打败仗。战争充满风险,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实际证明理想化的战争和作战理论对于不可预测的敌人是不管用的,美军的转型和“基于效果”等作战理论是不成功和失败的,盖茨的回忆录就是最好的证明。

战争充满迷雾和阻力,战场不可能透明

战争迷雾是指在战争的过程中,参战者往往要受战争各种主客观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对未知和意外事物的恐惧导致了通常称为战争迷雾的状态。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困难,因为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 ,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历史学家内皮尔爵士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进行战争就如同在雾霭中行走,即使是最敏锐的眼睛也总是无法辨别正确的道路。”由此可见,战争迷雾是这样一种状态,指挥员由于缺乏准确的情报或无法判断现有情报的准确性,往往不能了解真正的情况或不能选择恰当的行动方案。在整个战争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因为指挥水平或部队的优劣,而是因为一方得益于或能够利用战争迷雾的作用。在另一些情况下,双方都要受到影响,但通常只有做出最快或更本能反应的一方才能取得胜利。正确应对战争迷雾就能取得战争主动,否则将处于被动之中。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能正确处理好战争迷雾,美国没能取得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也与此有直接关系。

造成战争迷雾的主要因素是气象、地形、敌情、通信、指挥、技术和运气。由于存在战争迷雾,战场就不可能透明。因为战争是在人类间进行的,情报侦察手段可以获得并了解敌人正在干什么,有什么能力,但对敌人的意图则无法获得,再先进的情报侦察手段也没有办法。这就需要指挥员在战争迷雾中进行分析判断后进行决策,能否驱除战争迷雾则取决于指挥员的水平高低,进而影响战争和作战是否能保持主动和胜利。一些时髦战争理论宣扬战场可以透明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迷信战场可以透明的军事革命理论使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巨大代价。

盖茨在回忆录中指出:此外,我还意识到,美军在战争中对敌人和战地局势一无所知。当美军入侵和控制伊拉克时,全然不知伊拉克的分裂程度。我们也没有想到,伊拉克经历了与伊朗的八年战争、海湾战争以及美国对其l2年的严厉制裁后,伊拉克的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早已支离破碎。萨达姆政府制造的假象,导致我们没有理解他自身处于何等艰难的境地,相信他所谓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假象。我们对阿富汗的复杂性,它的部落化、民族风俗、政治关系网、村庄、地形和位置一窍不通。因此,我们在这两个国家的局势比预期的更严峻。美国最初制定的战争目标脱离战场实际,导致我们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的信息和情报严重不足,且无视自己的无知,竟贸然发动了战争,导致美国在战争中处于被动 。

美国彼得·曼苏尔著的《巴格达黎明:一位美军旅长对伊拉克战争的回顾》一书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书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教训及面临的战争迷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改进美国军事改革和情报工作的建议。曼苏尔1982年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后加入美国陆军,2003年7月~2004年7月,在时任美军第1装甲师师长马丁·邓普西将军(后任美国参联会主席)指挥下,率领该师第1旅在巴格达遂行伊拉克作战任务;2007~2008年重返伊拉克,担任驻伊拉克多国部队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上将的执行官, 后回到西点军校任教,现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曼苏尔从一线指挥官的视角生动记述了2003年春美军攻占巴格达后所面临的复杂局势,以及美军如何自以为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快速决定性作战,甚至小布什总统2013年5月1日在美军航母上宣布伊拉克战争胜利结束,美军错误的估计了战争形势,其实伊拉克战争才刚刚开始,美军需要艰难适应预料之外的是伊拉克反暴乱持久作战的过程。他在书中基于自身经历反思了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还就未来美陆军的建军方向提出了独到见解。该书揭示了伊拉克战争的本质是一场反暴骚乱的持久战,单纯的军事胜利无法保证达成战略目标。这场战争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推翻萨达姆政权,而是要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因此美国在主要军事行动后维持稳定、保护伊拉克民众安全以及推进国家重建才是真正的挑战。美国在战争初期的错误在于相信凭借优势火力即可毕其功于一役,没有做好部署大部队实施长期占领的准备。结果错失了在萨达姆倒台后控制伊拉克国内局势和促成各派政治和解的良机,等到暴乱势力坐大,美军即陷入旷日持久的苦战。伊战给美军的最大教训是,反暴乱行动以及维稳、重建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准备不足与过早撤出都会导致功亏一篑。

nlc202309081305

曼苏尔认为美国为了应对本世纪的反暴乱战争,必须对情报体系进行调整,否则情报部门就会沦为聋子的耳朵—摆设。卫星监视、无人机和信号情报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它们代替不了人力情报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部族关系结构、暴乱组织网络、教派和民族之间的恩怨纠葛是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的。现在美国必须提高人文学科教育的水平,例如外语、历史、文化、人类学和地区研究等。对伊拉克文化缺乏理解不仅导致美国联军当局整整一年的时间忽视同伊拉克部族打交道,而且也导致其对伊拉克政治中民族、教派和部族因素存有很大的认知误差。在反暴乱作战中找准打击目标,只打暴乱分子而不殃及当地民众至关重要,如此,准确的情报就愈发显得必不可少。

曼苏尔在书中指出:美军陆战旅战场上掌握的有用情报中,多达95%来自陆战旅自己的情报小组、巡逻分队报告以及当地线人。鉴于几乎没有其他情报来源(除了偶尔截获的信号情报),我旅战斗队经常奉命依据自己获取的未经深入分析的情报实施作战行动。很多军官没有耐心与暴乱分子周旋。但为了作战而作战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3-24号野战条令》很精辟地概括了这个悖论:“有时,以静制动就是最好的反应。”一级战备部队确定打击目标的周期是一个星期一次,避免一接到情报就草率行动。其实,当形势需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迅速出击,但是我们发现耐心是上策。暴乱分子不会到处乱窜。情报工作不力却不停地开展军事行动难免造成阿布格莱布监狱人满为患,其中不乏无辜者,当地民众对联军的怨气由此快速积累。多方印证情报来源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为搞错目标造成的负面影响比按兵不动更糟糕。曼苏尔认为最有效的情报体系是把人力情报和各种科技情报结合在一起。

战争实际证明,不管信息技术如何进步,预警侦察情报装备如何先进,都不能驱除战争迷雾,完全解决指挥员决策所需的准确情报。美国驻阿富汗最高情报官严历指责国内的情报收集工作。阿富汗战争已经打了15年,美军使用了大量的无人机,以及各种卫星,但仍缺乏阿富汗战场上的基本情报,极度缺乏关于阿富汗作战地点的情报信息,对塔利班、“基地”组织到底有多少人,分散在哪里以及对周边环境的了解非常有限,美军及北约的指挥决策者为获得基本事实,对阿富汗及各种报刊的依赖大于对军方情报的依赖,美军情报机构不能向指挥人员提供迫切需要的准确信息。

责任编辑:彭振忠

上一篇:动力燃料下一篇:学习就是快乐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