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战争

2024-08-09

农民战争(精选12篇)

农民战争 篇1

1 平等思想在太平天国早期斗争中的作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以英国、法国等为首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迅速发展的需要, 他们不断对外发起侵略, 资本主义国家的“平等”、“民主”思想也随之在他们所占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开来。作为中国近代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中优秀代表的洪秀全, 其家乡位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前沿 (广东花县) ,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思想的传入, 他终于摒弃了儒家传统思想的那一套, 在四次科考失败后, 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宗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进行深入研究, 接受了书中“平等”的思想主张, 开始产生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思想, 并把这种思想主张作为反抗清朝专制主义统治的理论武器。

清王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 但统治阶级的固步自封、闭关自守、自绝于世界近代化潮流之外, 使得我们这一伟大文明的古国逐渐地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到嘉庆、道光两代皇帝时, 清朝的统治更加腐朽衰败。处于内外交困形势下的清王朝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中国人民因此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要改变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这种极不平等的状况, 中国人民强烈地期待着“改朝换代”的这一天。身临其境的洪秀全顺应了中华民族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代表了中国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 针对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提出了“平等”的思想主张, 得到了强烈要求平等的劳动人民的热烈拥护。他在早期的《原道救世歌》一文中说:“开辟真神惟上帝, 无分贵贱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 天下一家自古传。”在《原道醒世训》一文中指出:“天下多男人, 尽是兄弟之辈, 天下多女子, 尽是姊妹之群。”在《原道觉世训》一文中, 洪秀全又提出:“天下总一家, 凡间皆兄弟……万姓同出一姓, 一姓同出一祖。”洪秀全针对中国贫苦百姓被封建统治阶级当作牛马, 而提出一系列平等的思想主张, 这对于激发广大贫苦百姓起来同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作斗争, 有着十分重要的鼓动作用。要领导贫苦百姓们进行反清斗争, 就必须要有一个组织。为此, 1843年, 他与冯云山、洪仁王干等人一起建立了拜上帝会, 用以组织贫苦百姓。拜上帝会成了洪秀会推行平等思想的重要组织机构。在拜上帝会的领导下, 拜上帝会众们为建立一个平等的理想社会进行着一系列的活动。拜上帝教的会众们心里明白, 要改变自己被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处境, 实现平等的理想社会, 就必须去跟着洪秀全, 推翻清朝政府的黑暗生活。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 到1850年底, 紫荆山地区的会众迅速发展到几万人之多。太平天国运动因此而有了重要的群众基础。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历史告诉了我们, 洪秀全是靠“平等”这一思想主张赢得了广大贫苦百姓们的支持与拥护, 而使运动得以顺利开展起来。可见, 平等思想原则对于鼓励贫苦百姓所起作用之大。

2 平等思想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851年9月, 太平军一举攻克永安州城, 太平天国领导人在此进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建设。洪秀全等人针对太平天国军队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发布诏书, 申明军纪, 他要求“各军各营众兵将, 各宜为公莫为私”, 凡是在攻打敌人和占领敌城池时所缴获的绸帛金银宝物等财产, 不得私藏, 一律尽数交归圣库, “逆者议罪”。洪秀全用极其严格的军事纪律限制将士们的私心, 坚持对待将士们一视同仁。将士们一律平等, 这对于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 尤其是促进士兵们的作战积极性, 以推进太平天国运动的顺利开展,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等的原则下, 士兵们无所畏惧, 勇往无前, 将领们身先士卒, 前赴后继。其中南王冯云山在全州阵亡, 西王萧朝贵在长沙牺牲。他们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平等的理想社会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可以想象到, “平等”这一理想社会, 对于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大众来说是何等的向往。平等思想原则在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853年3月,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 迅速颁布了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 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的颁布符合农民阶级渴望得到土地的要求, 是对拜上帝会宣扬的平等、平均思想的纲领化。纲领废除封建土地私人占有制, 要建立起一个“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处不饱暖”的理想天国。它规定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同时, 纲领还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这是对历代农民平等思想的扩大和深化。尽管《天朝田亩制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它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但“在反对旧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平等思想是最革命的思想”。鸦片战争以后, 土地高度集中, 封建政治空前黑暗, 农民阶级深受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 他们强烈要求改善自己在政治上受压迫, 经济上受剥削的奴役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所倡导和坚持的平等原则,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因《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而使反封建的斗争进入到高潮阶段。这一时期, 在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领导下, 太平天国军队进行北伐与西征, 打败了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的清军, 解除了天京外围的威胁。这再一次显示出“平等”主张在定都后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3 定都天京后平等主张的丧失

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 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缺乏彻底性;反对封建经济制度的斗争缺乏坚决性;他们的经济欲望容易得到满足。这些缺点就决定了农民阶级不可能将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推向胜利。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洪秀全等人的革命进取心大大减退。他早期所宣扬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 随领袖转化成为“封建统治的皇帝”, 他的皇权主义思想也因此而有了实践的条件和存在基础。事实说明, “天京变乱不仅是太平天国由强盛走入衰落的转折点, 同时也加速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 这一农民政权因此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从而失去了广大将士及其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平等与专制是两个根本对立的东西, 要平等就不能实行专制, 要专制就谈不上平等。既然洪秀全在天京变乱以后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领导, 以封建皇帝自居, 这样他与广大将士、人民群众之间就毫无平等之言。太平天国将士用生命、鲜血换来的太平天国朝廷, 在天京变乱后已不是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政权, 而是洪氏家族的一统天下。广大人民群众所热烈拥护与支持的太平天国“照旧催租要粮”, 生活因兵荒马乱也未有得到改善, 人民群众只能对太平天国政权失去信心。太平天国的洪氏政权成为孤立于广大将士和人民群众之外的封建朝廷。它只能迅速滑向失败的深渊。

农民战争 篇2

1、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

(1)英国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第一次鸦片战争。

爆发: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政府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8月。条约内容及危害:将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3、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城—洗劫北京并烧毁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影响: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攫取利益。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二)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但中国需交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2、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3、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4、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5、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009广东文基,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2.(2009海南历史卷,13)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析】B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3.(2009高考重庆文综,19)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解析】B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

4.(2009全国文综一,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B 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5.(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C题眼:‚放宽民间设臵工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6.(2009高考重庆文综,20)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②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③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C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重庆,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1985年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1895年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故选C项。

7.(20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明显指的是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体现的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因此选C。8.(2011·福建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D 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故选D项。

9.(2011·重庆文综·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0.(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B 《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故选B项。

11.(2011·四川文综·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应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需要进行巨额赔款,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商业、通商口岸的限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12.(2011·北京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体现了盲目排外的色彩。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

13.(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854年提出“修约”要求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而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这实际上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其余三项不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5年)时间或史实不符。【答案】B 1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危【解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答案】A 15.(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考点】义和团运动【解析】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以及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答案】B 16.(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辛丑条约》【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知与《辛丑条约》的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相对应。【答案】D 材料题

1.(2009高考上海单科,33)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答案2:回答不充分。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2.(2009高考上海单科,37)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

【解析】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明确原因在于西方领事裁判权特权的取得,但是取得的情况要避免表述为《南京条约》,因为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不是通过《南京条约》,而是通过此后《南京条约》的附件。第二问要充分依托材料提示信息概括比较。第三问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答案的组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和多维度阐释。

参考答案:

(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

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3.(37分)(2007宁夏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

⑵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⑶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答案】

⑴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⑵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⑵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4.(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6)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3分)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

答案要点:(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4.(2011·上海单科·37)—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3分)(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37.(1)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2)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5.(2011·重庆文综·39)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2分)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2分)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10分)答案: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

6.(2011·海南单科·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

7.(2012年上海历史,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解析】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答案】史实答案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8、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6分)

政治: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1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2分)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分)

经济:甲午、庚子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分)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2分)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2分)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2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9、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和中外交往

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的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据李斌著《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10分)

农民战争 篇3

作为一名果业专家,他一直关注着新余市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退休后,他先后写了十几篇调研报告和建议,其中《柑橘冻后重建的几点思考》所提出的五点建议,成为了新余市橘园冻后重建的指导性意见而被广泛采纳。他针对果业开发的经营机制问题,对新余市目前的经营形式优、劣进行了总结写出的《新余市果业开发经营机制推介》一文,被市有关部门作为规范全市果园经营的重要依据。“新余蜜橘”是他选育出来的柑橘良种,在他的大力推广下,现该果品成了新余市果业的当家品种。2003年,为加快发展全市奶制品,结合饲养奶牛和乳制品加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叶前法不顾年老,冒着酷暑,用了7天时间在城郊对乳品公司、个体奶牛饲养户进行调研,写出了《加快新余市乳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建议》。他从不计较得失和荣誉,凭着一股奉献精神和对“三农”的执着,常常是步行或骑自行车进行走访调研。

他挂点在新余市渝水区仁和乡三山残友果树示范场,他常常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个点的80亩新余蜜橘通过他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已实现了高产,深受果农的欢迎和好评。

为帮助农民解决技术困难,他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新余日报》上向社会公布了家中电话号码,设立了家庭咨询热线电话,免费为农民提供农技咨询服务。据统计,2003年以来,共受理咨询电话300多次,解答疑难问题400多个。

明代的蝗灾及其对农民战争的影响 篇4

1.1 蝗灾发生的次数频繁

有明一代, 凡276年, 据笔者的记录共发生蝗灾有71次, 平均3.89年就会爆发一次。而在这其中, 有相当一些年份在一年中有多次蝗灾爆发, 如正统六年 (公元1441年) 夏“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淮安、凤阳蝗。”秋“彰德、卫辉、开封、南阳、怀庆、太原、济南、东昌、青、莱、兖、登诸府及辽东广宁前、中屯二卫蝗” (2) 。又如景泰七年 (公元1456年) 五月“畿内蝗蝻延蔓”六月“淮安、扬州、凤阳大旱蝗”九月“应天及太平七府蝗”。另外一个值得留意的方面是明代蝗灾延续三年及以上的灾年共计有4回23次, 占蝗灾爆发总数的32.39%, 将近三分之一, 其中更有如万历四十三年 (公元1615年) 至万历四十七年 (公元1619年) 和崇祯十年 (公元1637年) 至崇祯十四年 (公元1641年) 的两次连续五年以上的特大蝗灾, 如此持续时间之长的蝗灾, 这在历代的资料中也是不多见的。

1.2 蝗灾发生的地域广泛

首先, 一次灾害中同时受灾的地域广泛。明代蝗灾大多是以府一级的行政单位作记录的, 在这71次蝗灾记录中, 爆发范围超过两府的有42次, 占总数的59.15%, 其中还有如正统六年 (公元1441年) 秋“彰德、卫辉、开封、南阳、怀庆、太原、济南、东昌、青、莱、兖、登诸府及辽东广宁前、中屯二卫蝗”这样的特大蝗灾, 这里一次蝗灾所涉及的府县就有十余个。像这样的例子又如正统五年 (公元1440年) 夏, “顺天、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应天、凤阳、淮安、开封、彰德、兖州蝗”, 同样也是涉及到十余府县。

其次, 史料中记载蝗灾发生过的地域广泛。如果换算为今天的行政单位, 明代蝗灾发生的大致范围北可到辽宁省南部地区, 向南到达今浙江、湖南省一带, 东至于海, 西可达陕西、甘肃省东南部一带。这其中蝗灾发生最频繁的地区是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北省 (包括京师) , 共发生30次和27次, 分别占总数的42.25%和38.03%, 其次是河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 分别达到了25次、10次和6次分别占总数的35.21%、14.08%和8.45%。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蝗灾发生的区域从北宋时最远的两淮地区继续向南扩散, 已经到达了湖广地区, 如史料中提到正统十三年 (公元1449年) 六月“两畿、山东、河南、湖广旱蝗” (3) , 崇祯十四年 (公元1641年) 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旱蝗”等等。由以上分析可知, 明代的蝗灾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这些老的蝗灾区, 同时浙江、湖广这些新的蝗灾区也相继出现, 这体现出蝗灾的破坏范围和破坏程度在进一步加深。

1.3 蝗灾与旱灾相伴发生, 体现出并发性的特点

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由蝗虫自身的发育特征决定的。目前, 影响我国的蝗虫种类中以东亚飞蝗为主体, 而这种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环境的昆虫, 干旱的环境对于它们的生长、发育以及繁殖后代是极为有利的, 因为蝗虫将卵产于土壤之中, 土壤的含水量在10%—20%之间是最适宜生长的, 而旱灾之后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恰恰为蝗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因而, 在灾害的表现中就体现为蝗灾往往是在旱灾发生之后爆发, 这在明代的史料中也多有反映, 如洪武七年 (公元1374年) 二月, “平阳、太原、汾州、历城、汲县旱蝗”, 正统七年 (公元1442年) 夏“两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旱、蝗”, 崇祯十三年 (公元1640年) 五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蝗”, 崇祯十四年 (公元1641年) 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旱蝗”等等, 在明代的蝗灾中, 史料中明确记载旱蝗相伴发生的次数共有17次, 占蝗灾发生总数的23.94%。由此可见, 旱灾的发生为蝗灾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使明代的蝗灾体现出灾害并发的特征, 而由此产生的破坏性后果也更加严重。

1.4 蝗灾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这同样是由蝗虫的自身发育条件决定的。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的条件下生长, 一年可生长两代, 第一代是夏蝗, 第二代是秋蝗。上一代的越冬卵于下一年的4月底至5月上中旬孵化, 经过35至40天羽化, 羽化后的夏蝗便成为夏季蝗灾的罪魁祸首, 而夏蝗在羽化后经过交尾7天后产卵, 在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的盛期, 所孵出的幼虫经过羽化之后称为秋蝗, 是秋季蝗灾频发的元凶。而在9月之后发生的蝗灾则主要是由于个别的年份气温偏高, 秋蝗产的卵孵化的成虫所致。以下是整理后的蝗灾发生的月份表:

另外, 在史料中还有只提到季节, 而没有具体月份的蝗灾, 其中, 发生在夏季的蝗灾有12次, 发生在秋季的有3次。综合上述统计, 在六、七月份, 也就是夏季发生的蝗灾次数在总次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为59.15%;在八、九月份, 也就是秋季发生的蝗灾次数在总次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为14.08%。通过以上表格和统计数字, 我们可以看到, 明代的蝗灾主要是以发生在夏秋两季为主。

2 蝗灾对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规模巨大, 但主要还是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一带, 这与这里的环境状况是分不开的, 邓拓先生曾经指出农民暴动“无论其范围之大小, 或其时间之久暂, 实无一而非由于灾荒所促发, 既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 此殆已成为历史之公例”。通过分析可知明朝末年是蝗灾集中爆发的一个主要的时段, 这一时期蝗灾不仅次数频繁, 而且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 如下表所示:

如上述表格所示, 就其爆发的地域主要还是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几省, 如从崇祯十年到崇祯十四年这五年的时间内, 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连续爆发蝗灾, 并且伴随蝗灾的还有严重的旱灾。正是由于自然灾害的频频爆发, 引起了这几个省份饥荒的蔓延, 如崇祯九年 (公元1636年) 二月“山西大饥, 人相食” (4) , 十一年 (公元1638年) 九月“陕西、山西旱饥”十三年 (公元1640年) “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 人相食”。正由于饥荒的蔓延, 再加上辽饷、练饷、剿饷等一系列沉重的赋税被强加在农民的头上, 农民们被逼走投无路, 只能揭竿而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明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正由于蝗灾在山陕、河南、山东几省是最严重的, 由它所引起的饥荒程度也是更深的, 因而农民起义在这一地区是最早爆发的, 并且由于起义军提出的口号让贫苦的农民们看到了一条出路, 因而起义军所过之处各地饥民争相依附, 将明末的农民起义推向了最高峰。由此可知, 蝗灾的出现并不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唯一原因, 但恰恰是它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过程, 使原本不甚激烈的社会矛盾变得激烈化, 从侧面推动了起义的爆发, 如《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是年 (公元1641年) 六月, 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旱、蝗。山东寇起” (5) , 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从这一点来说, 明末的蝗灾与农民起义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综上所述, 明代的蝗灾较之前代, 不论在发生的规模、发生的地域以及发生的频率次数上, 都是远超于前代的, 并且体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同时, 大规模蝗灾的产生也从侧面推动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使明末的农民起义表现出轰轰烈烈的特点。但是, 明代蝗灾为何如此频繁的发生, 其原因又在哪里, 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张廷玉, 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2]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国化书局, 1956.

[3]夏燮.明通鉴[M].湖南:岳麓书社, 2004.

[4]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关于战争的作文:战争作文 篇5

关于战争的作文:战争作文

一提起战争,似乎并不寻常。从古至今,差不多每时每刻都有过战争。不扯那么远,就从二十世纪初说起。一二十年代的一战,三四十年代的二战;五十年代的朝鲜危机,六十年代的越战;七十年代的中东战争,八十年代的海湾战争;九十年代的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就连到了新千年也没能避免这第二次波斯湾战争。

战争并不是所有人都主张的,主张战争的人而是那些贪婪的政客们。他们像一头头虎视眈眈的狼,望着别的国家的资源便流着口水,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然后又随便选一个借口就一声令下将本国大兵开进别国。士兵们拼死花了许多代价占领了另一个国家,而政客们呢?一边渡假一边挑选应该把自己的哪个附属公司安排在这个国家。至于为他牺牲的士兵,给两个破钱就打发了,而他自己却在那里发着横财。我想这些政客也许没想到当他们发横财的时候,有多少被占国平民正在受苦,有多少平民在战争中无家可归,有多少手无寸铁的人死于战乱!就说说最近登上报纸的那些伊拉克平民的照片吧。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只有七八岁的儿子无奈的地站着,在那位父亲的脸上愤怒中带着许多悲伤。原来,在空袭中他们的房子被移夷为了平地。另一张照片照的是一位刚刚成人的小伙子,他跪在了地上,在他身前摆着他母亲的残肢。据了解,再一次空袭中他的家人全死了,我想这种感情的伤痛会影响这个小伙子的一生。在这次战争中被这样拆散的家庭不计其数,但是美英的那些政客们为什么还要下令军队进攻呢?难道他们的良心都被金钱遮掩了吗?

加强农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篇6

在“育民”上做文章,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由于他们先天教育基础薄弱,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又限制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农民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县大力开展现代农民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一是着力培育科技型农民。充分利用各类培育基地,以专业培训、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重点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全年举办作物栽培、动(植)物疾病防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00多期,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为农服务五到户活动”(特殊政策落实到户、法律法规宣传到户、实用技术指导到户、市场信息传递到户、职业技能培训到户),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让农民学了能会,会了能用,用了能富。二是着力培育劳务型农民。针对我县对外劳务输出多的特点,实施劳务技能培训“阳光工程”,以“订单培训”为重点,以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主阵地,依托22个乡镇劳动技能培训点,逐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发放培训卡,让他们持卡免费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劳务技能培训,促进劳务人员与用工市场对接。去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300期,培训农民万余人。同时,全面推行乡村干部轮岗外派带队的新机制,选派700多名乡村干部带领群众外出打工经商,要求外出党员干部“带出一批人,带回一批信息,学会一项技术,结识一批老板,引来一个投资项目”,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劳务输出工作格局。据统计,去年全县新增外出务工人员近2万人,在外务工人员总数已超20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率达70%以上,农民人均工资性现金收入达960.45元。三是着力培育创业型农民。通过举办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村经纪人等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引导他们敢闯市场、敢冒风险、敢于致富。同时,出台鼓励政策,鼓励能人带头创业,引导乡镇企业中有条件的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从事产品流通、销售;已具备一定资本积累人员和外出打工具有一定市场意识人员,兴办实体,自主创业。目前,全县有2万多农民在全国各地做水晶生意,1万多农村经纪人从事农副产品运销,全县“打工挣票子、借地换脑子、回乡办厂子”的能人累计达3500多人。

在“富民”上下功夫,着力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富裕农民的关键是不断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实用技术,掌握良好的就业技能,掌握在传统农业之外自主创业的本领。首先是科技主导。科技是增收的第一要素,勤劳加科技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根本途径。我县充分发挥电教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直观生动的优势,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周分别安排三档节目,定时播放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教育电视台还开设了20多个电视科教栏目,坚持每天不间断滚动播放。同时,还通过科技咨询、科技大集、田头“110”、信息推介等形式,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使广大农民成为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主力军。其次是典型引导。充分发挥各类致富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以起到点亮一个、照亮一片的良好效应。我县对各类专业大户进行重点培养指导,按照“民办、民管、民营”的原则,由他们牵头成立了东海水晶、黄川草莓等52个各类农村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1万余人,带动农户6万户。目前,食品加工、水晶加工等家庭工业已成为东海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第三是帮扶指导。我县从农业、林牧业、科技等部门抽调骨干组成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传经送宝,坚持“三下乡”、常下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同时扎实推进“百名教授兴百村”活动,大力实施“四级联动帮扶”工程和“牵手致富”工程。2005年,我县共重点帮扶农户1029户,新增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1600多个,户均增收800—1000元。

在“惠民”上想办法,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使农民群众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我县在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的同时,扎扎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一方面是重点调动。针对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农村劳务输出这两大重点,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对参加“绿色证书”和劳务技能培训的农民以及培训机构实行补贴和奖励,免费为贫困户开展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目前,我县已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稻米产业化、土地治理、科技示范等11个农业开发项目。另一方面是龙头带动。按照“开发一种资源、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思路,全县先后建成15个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一批重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这些特色园区和企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了产业集聚,而且成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基地、教育农民的“大课堂”。再一方面是实事促动。我县在开展农民教育中,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培育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力实施“七件实事”工程,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纷纷在村口家边办企业、上项目,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明显增强。

在“安民”上动脑筋,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县在开展现代农民教育中,注重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把落脚点放在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上。一是注重增强农村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创业作为富民的动力之源,通过大力开展弘扬三创精神大讨论活动、评选表彰“创业之星”、集中宣传创业典型等多种形式,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致富热情。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已达2016家,个体工商户10906户。二是注重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农民道德大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进乡村、卫生进社区、健康进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扶弱助困、文明关爱”、“小康文化户”、“十佳道德标兵”、“三提倡、三反对”等活动,引导农民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断增强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在广大农村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爱互助的新型人际环境,弘扬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三是注重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县在开展现代农民教育中,针对农村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可能引发上访的问题,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宣传、讲解有关政策规定,用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依法及时妥善地进行处理,千方百计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凝聚力、亲和力。

(作者系中共东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发展农民教育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篇7

一、发展农民教育, 加强农民培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㈠教育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科技的发展,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愈来愈增强, 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 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 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缺乏农业科技知识, 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

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定西是一个农业大市, 有135万农村劳动力, 16岁~45岁的有110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6万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49.8万人, 小学文化程度的27.9万人, 文盲半文盲21.9万人。文化程度偏低, 难以身怀一技之长, 全市每年输出的大部分劳动力都是从事低工资的重、脏、累、险等体力劳动。使劳动力转移呈现面窄、领域少、地域不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劳务输出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实际不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而且相当一部分乡 (镇) 、村社干部的文化素质同样较低。也是做好农村工作和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

㈢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先决条件

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在同等科技条件下, 大、中、小学文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7:2:1。具初步农村住户抽调表明, 文盲半文盲户人均纯收入986元, 小学户人均1311元, 比文盲高33%;初中户人均1683元, 比小学户高28.4%;高中户人均1824元, 比初中户高8.4%;中专户人均2675元, 比高中户高46.6%。不同文化程度农户收入差距较明显;特别是经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户收入又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因此,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目前, 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 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 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 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 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 常常是有订单, 无生源。

㈡教育培训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贫穷, 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 按最低标准对农民工开展3天~5天的引导性培训, 每人需要花费二、三百元, 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则需要培训费用七、八百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 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些年, 随着农民培训任务的加重, 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不仅没有增加, 有的还有所下降, 严重阻碍了培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 只能是望而却步。

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

偏低的文化素质, 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 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 缺乏培训的主动性, 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 照样能够找到工作, 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 无任何培训要求, 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 对特殊工种, 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 造成用工混乱, 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目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 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中指出:“农民教育培训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社会参与、资源共享, 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 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 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 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㈡整合资源, 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化不断推进, 需要各类专门技术人才, 光靠农业、教育部门的办学, 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加快定西各级人力资源市场项目建设, 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省内各大专院校要主动参与定西农村中青年农民的技能专业培训, 建立培训基地, 增加培训投入, 把定西建成服务周边市区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实行农科教结合, 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 各部门密切联系和合作, 形成合力, 为农村培养人才, 输送技术。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纽带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路子。目前各级政府在依托农广校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但目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状况还远远不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体系有待健全, 已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尚未发挥大的作用, 已有的相关培训机构没有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的合力, 培训经费严重缺乏, 等, 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今后要重点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 并充分利用各类农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源, 建立培训力量强的培训基地, 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㈢加强督导,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任务的完成

2012年, 国家直接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有所增加, 如国家启动的“阳光工程”, 以项目地规定的人数, 国家、甘肃省投入400元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但除了中央、省的投资外, 市、县 (区) 由于财政紧缺, 配套投入非常有限, 且有些县不但没有投入, 反而将中央、省的配套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工作上弄虚作假, 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杜绝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收费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错误做法;“阳光工程”及其他培训项目的培训经费要真正用于农民, 并切实用于培训, 防止走过场和虚假。

㈣加大农民教育的改革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农民教育学校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和形势需要, 加大改革力度, 包括办学思路、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设施改善等的优化和完善, 确保教育质量, 增强竞争力, 为农民教育培训作贡献。

农民致富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8

农民加入合作社有以下好处:

1.便于农民更直接有效地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通过实施, 国家扶持政策将直接惠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 比如针对合作社的“农超对接”项目等。

2.合作社相比分散经营可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员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和需要的服务聚集起来, 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市场, 改变了单个农民的市场弱势地位, 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合作社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农民在合作社内享受更广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策略和服务信息, 从而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以更优质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

4.可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营销等措施, 使农产品形成规模经营, 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 从而实现更大的生产经营效益。

浅析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篇9

一、战争起因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都涉及到国内南北双方的战争, 但都不是单纯的内战。这两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不同的, 朝鲜战争起源于内战, 而越南战争则根源于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朝鲜南北分裂成了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1948年8月15日, 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 以汉城为首都, 李承晚为总统。同年9月9日, 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以平壤为首都, 金日成为首相。南北朝鲜分裂,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美军和苏军在朝鲜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的结果, 是雅尔塔体系的结果。

近年来苏联档案中新发现的证据证实, 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 是朝鲜对韩国首先发动的攻击, 是金日成企图依靠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反映。证明了朝鲜战争是由内战引起的。

1945年9月2日, 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50万人庆祝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 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但是法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 并根据雅尔塔体系中的波茨坦会议的决定, 于9月23日随英军开进占领了西贡。越南人民奋起反抗, 南方抗法斗争开始。1946年12月19日, 法国在军队部署就绪后, 对河内发起了全面攻击, 越南人民抗法战争随之全面展开。

1954年7月21日, 在日内瓦会议中, 包括法国在内的各与会国达成协议, 签订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但是美国并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 并在1955年10月组织了南越的“公民投票”, 成立起所谓“南越共和国”, 由自美国返越的吴庭艳任“总统”兼“总理”。此后一个时期, 正式形成了南、北越对峙的局面。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 处心积虑地要取代法国在印支的地位, 从而使印支三国人民在战胜法国殖民者之后又面临美国新殖民主义的侵略威胁。因此, 越南战争的起因是源自于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是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的延续。但是, 尽管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源不同, 却都引起了国外势力的积极干涉, 最终都演变为国际战争。

二、战争进程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都并非是在短时期内结束的战争。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 越南战争历时12年之久。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 两场战争各自的特点也就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对战争进程的三个主要方面———战争规模、战略战术、战争的结果做出具体的比较, 可以使我们从宏观上更为完整地把握两场战争的涉及范围, 从微观上更为清楚地了解每一场战争的独特之处。

1. 战争规模的比较。

朝鲜战争的战争规模比越南战争更宏大。在1950年7月7日, 安理会做出决议, 由各会员国派遣军队组建“联合国军”, 由16个国家组成。另一方面, 苏联和中国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做出了强烈的反应。朝鲜战争直接牵涉了联合国与多个国家, 由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战争。相比之下, 美国在越战中的孤立与朝鲜战争中盟国积极支持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伯特·F·肯尼迪在1968年抨击美国的越南政策时说:“我国最老、最强的那些盟国撤回到自己的海岸, 只剩下我们独自在全亚洲充当警察。”[1]同时, 中国和苏联也只是给予越南经济上、军备上和舆论上的支持, 没有发生两国军队大规模直接参战的情况。

2. 战略战术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战略战术上的区别十分明显。朝鲜半岛平坦狭长的地形与越南丛林茂密的地貌决定了朝鲜战争以阵地战为主, 越南战争以游击战为主。朝鲜战争从内战爆发到战争结束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 交战双方都有着坚固的战线和工事, 频繁发生大规模的战役, 几乎每一次战役的伤亡总人数都在万人以上。越南战争中, 不论是“特种战争”时期还是“局部战争”时期, 几乎未曾有过一次重大的战役, 也不存在连绵对峙的战线, 更没有两场战役之间的间隙时间;而是没头没尾、无休无止、日日夜夜地进行着围剿和反围剿的激烈战斗, “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是有史以来最复杂、回到了原始状态的斗争, 是一场人与人之间互相对抗, 用诡计和持久力制胜的战争。”

3、战争结果的比较。

朝鲜战争所造成的直接损失与越南战争相差无几。1953年7月, 恢复到战前以三八线为界状态下的停战协定的签署为朝鲜战争划上了一个句号。从长远的观点看, 其结果是在朝鲜半岛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局面:南北分治。美国事实上主导了冷战时期围绕朝鲜半岛的南方三角的建立, 并在客观上维持了以半岛南北分裂为基础的东北亚战略均势。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 国际局势已经逐步步入冷战时期的第一次缓和。到了60年代末, 美国寻求在越南实现“光荣的和平”。对尼克松来说, 美国海外政治的当务之急, 就是结束侵越战争, 把美军撤出越南南方。尼克松曾表示:“我可不愿落得个约翰逊那样的下场, 躲在白宫里, 怕到街上去见人。我要结束这场战争。”[2]但是, 北越坚持要实现在共产党统治下重新统一越南的目标。在美军撤出后, 南越政权迅速崩溃, 1976年7月越南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越南战争至此彻底画上了句号。

三、战争影响的比较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但两场战争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朝韩对峙与越南统一的格局。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战后三国所走的不同道路。

今天的韩国在朝韩对峙中不但拥有强大的军力, 而且保持了绝对的经济优势, 这与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到2000年为止, 韩国拥有现役正规军67.2万, 准军事部队0.45万, 预备役450万, 这支部队无论在防御能力还是合成作战能力上都有极大的增强。另一方面, 从1950年“马歇尔计划”登陆朝鲜半岛至今, 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通过种种方式对韩国的经济予以扶持。韩国也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身利益, 在军事实力不断加强的同时经济力量也在持续增长,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朝韩对峙的格局使朝鲜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安全警惕, 但朝鲜只注重发展军事而忽略了经济。自朝鲜战争结束后至今, 朝鲜一直处于半闭关锁国的状态, 国内经济发展缓慢。50年中, 朝鲜的军费开支在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高达20%—30%。目前, 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 准军事部队18.9万, 预备役470万。在面积仅有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半岛上, 朝韩双方部署了175万正规部队, 其中70%部署在军事分界线两侧的前沿阵地上, 再加上3.7万驻韩美军的存在, 朝鲜半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兵力部署最为集中也最为密集的地区。正是这种严重的军事对峙, 使得朝韩双方都视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安全的最大威胁, 彼此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也就油然而生。

越南在赶走美军之后, 走上了一条与朝鲜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受人侵略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越南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实力, 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梦想统治老挝、柬埔寨, 并于1978年12月25日出动大军进攻柬埔寨。但在柬埔寨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 越南被迫于1989年9月从柬埔寨撤军。越南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撤军后的越南将注意力投入到国内经济建设上,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经济增长率多年保持在8%以上, 农业发展更为显著, 到1998年已成为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国。但直到现在, 越中、越柬边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越南仍然没有放弃建立地区霸权的梦想。而越南战争这段历史, 也使美国势力再度打入印度支那困难重重。

四、结论

全面比较两次战争, 可以发现对国际局势的考虑和战争爆发后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选择恰当的时机发动战争, 并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力量对比变化, 才能尽可能争取到战争的胜利, 最大化实现战争可能带来的利益。从比较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美国在两场战争中积极参战、不断将战争升级的做法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无论在海外战略态势、国际地位、参战目标还是与盟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还可以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而在越南战争中则彻底的失败了。美国过分相信自身的军事实力, 无视国际格局中自身越来越孤立的地位, 也忽视了国际力量对比中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力量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 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在国际问题中走“单边路线”来维护国家利益, 在选择使用何种手段最大化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问题上犯下了根本性错误, 把发动、扩大战争当成了唯一的手段, 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摘要:通过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各个具体方面, 展现两次战争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结果, 结合三国的现状, 展现两次战争的结果对三国战后道路的深远影响,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及美国的海外政策和军事干预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国际背景,战略战术,霸权主义,区域安全

参考文献

[1]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M].林本椿,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5, 下册:806.

农民战争 篇10

这首诗大概创作于1882 年,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这首诗时52 岁, 4 年之后, 诗人病逝。 纵观诗人一生, 这首诗可以算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 艾米莉·狄金森 (1830—1886) 被誉为“游荡在美国乃至世界现当代诗歌原野上声势赫赫的幽灵…… ‘代表了19 世纪美国心灵拓荒最高的才智’”[2]。

何谓战争? 战争是一种以震慑和打击对手力量为目的的暴力活动。 在狄金森的诗中, 战争是以意象的形式出现, 指各种现实的和心理的剧烈矛盾冲突, 以一方的消失或屈服为终结。 狄金森的诗歌哺育着此后美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尤其是后来的意象派诗人。 鲜明的战争意象究竟指的是什么? 它反映了诗人人生中哪些无法避免的“战争”?

1 现实中真正的大战: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于1861 年4 月12 日-1865 年4 月9 日, 是美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内战。 虽然诗人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战争, 毫无疑问, 这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战争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诗人的生活。 战争造成最直接的结果是死亡, 诗人能做的只是感受着战争带给自己的影响, 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 有些诗她直接涉及战争, “如《当我还小, 一个女人死了》 (Fr518/J596) 和 《感到活着是一种耻辱》 (Fr524/J444) 两首”[3]。 狄金森重要的朋友, “ 托马斯·温特华斯·斯托洛·希金生 (Thomas Wentworth Storrow Higginson, 1823—1911) 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废奴作家”[4], 他结识并与狄金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认为狄金森是“‘全新且有独创精神的诗歌天才 ’”[5]。 南北战争时, 他直接参战, “组建、训练并指挥了南卡罗莱纳第一黑人团”[6]。 战争就在狄金森的身边, 且在她心上烙印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2 精神世界的战争:独立的个性与宗教浪潮

狄金森的祖辈以狂热著称, 并由此演化为一种奇特的固执, 被当地人称为“狄金森式的“坚硬”。 艾米莉·狄金森的性格特征明显得自家族遗传:“精明、坚韧、果敢、独立、心系天堂、与众不同”。[7]对她来说, 生活是一场苦战, 这显示了狄金森性格中好战的成分, 但她不会参加实际的争斗, 所受的教育让她明白, “不要以时代集体性的挣扎来确认自我”[8]。 对狄金森来说, 军事并非只为了表现男人们的好战, 而是用来表达坚决刚毅的人生态度。 诗人沉默而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路, 那条路不是始于“罪”, 而是始于“痛”, 那里有“爱、痛苦和孤独, 还有欢笑与冒险、新鲜和力量”[9]。

1847-1848 年, 狄金森就读于霍山女子学院。 “1846 到1847 年的宗教热情横扫整个学院。 ”[10]“学院近乎无情地强调宗教皈依”。[11]霍山女子学院的学习对于独立自由的狄金森来说成了苦役, 以至于一年后终止了在那里的学习。 1856 年—1858 年间, 狄金森在信中写到:“‘我们, 也在飞散———消失’, ……‘活着, 然后死亡, 然后在一个得胜的身体中再次登场……不是小学生的作文题! ’”[12]。 她这种在别人眼中“有点病态和反常”[13]的语言, 是与一场被称为“大觉醒”的宗教复兴运动同时出现的。 当时, 她是家里唯一没有皈依的成员。 对于宗教, 狄金森坚持自己的理解, 她更注重心灵的内省, 坚持自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为此, 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进行这一场势单力孤的“战争”。 这场精神上的战争几乎贯穿了狄金森的一生。

3 有限与无限的战争:形式与灵魂

在狄金森的创作中, 始终有一对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有限的是诗歌的形式, 是表达方式的局限性, 无限的是诗歌中想表达的情感和灵魂。 狄金森认为:“‘存在已经制服了书本……最宽广的字眼也非常狭窄, 我们可轻易跨过。 ’, 即是说永恒的存在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 ”。[14]即使如此, 狄金森仍然努力在诗的世界探索着, 进行一场有限与无限艰苦的拉锯战。

狄金森偏爱赞美诗的格律。 “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专家安德森 (Charles Anderson) 认为, ……艾米莉·狄金森偏爱普通格, …… 但在她之前还没有人如此认真的把它当成诗的一种格律形式进行探索并运用得如此具有新意”[15]。 《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运用了赞美诗中的普通格和长格的结合, 基本格律为8, 6, 8, 8, 8, 6, 形式新颖、富于变化且有对称美。

从内容上来看, “一个敌人”显然指的是“死亡”, 因为“他”“尚未谋面”, “拿走”的是“人”, 与死亡的战争是她最后一场战争。 在诗人生活的年代, 死亡率很高, 亲朋好友常常先她而去。 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给诗人的冲击很大, 与“死亡”的战争, 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便成了狄金森的最重要的主题———以生存之有限对“死亡”之无限, 以生命之有限对精神之无限。

19 世纪90 年代时, 对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要三种评论:“一是偏赞其思想内容, 而容忍其形式上的特异性。 二是既承认其思想内容的精妙, 也批评其诗歌形式不合传统规范的缺陷。 第三种, 则着重批判她的诗歌形式, 甚至完全否定她的诗歌。 ”[16]这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几类主要思想意识的矛盾。 而“布卢姆 (Harold Bloom, 1930-) 在《西方经典》 (The Western Canon) (1994) 中给予更高的评价:‘自但丁以来的西方诗人中, 艾米莉·狄金森是除莎士比亚以外展现出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人’”[17], 这时诗人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被确定下来, 无可撼动。 对狄金森的批评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平生在“战争”中的艾米莉·狄金森虽已离去, 但她将永存于美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摘要:本文概括分析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中的战争意象。根据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和作品着重分析“战争”意象的涵义, 探究了该意象形成的原因与实质。

秦奋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篇11

秦奋华点燃了一支烟,拿起了最新一期的《200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六神沐浴露尽管没有连续第四年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但仍然稳居在夏季沐浴产品市场份额的头把交椅上。“外资企业本土化的速度仍然超过我们内资企业理性化的速度。”说这话时,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家化)市场部副总监秦奋华并没有表示出过多的无奈,“日化行业相比其他行业而言,本身属于技术含量较低、价格和渠道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我们真正的优势就是品牌,而品牌竞争力的源泉,来自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市场人员内心的力量。只有原创的品牌核心才不容易被对手替代。”

亲历日化行业“敌进我退”

用“困境中的英雄”来形容这位上海家化的“零售第一人”并不为过。掐指算来,作为上海家化最早引进的两个大学生之一,秦奋华在这家企业已经待了十几个春秋。他说:“我进上海家化的前两年,上海家化在这个行业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老大,非常厉害。当时的行业统计显示,仅美加净就占据护肤品市场差不多1/3的份额,美加净香波的市场份额也接近20%。”

然而忽然有一天,日化行业来了不速之客宝洁和联合利华。秦奋华回忆说:“什么是化妆品?什么是日用品?怎么来做你的品牌建立、渠道拓展和终端营销?你会觉得过去你做的和现在看到的完全是两码事,虽然开了眼界了,但要完成整个观念转换,这一过程还是十分痛苦的。”

对秦奋华来说,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学会当好一个销售员。与此同时,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商业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最先通过“销售”这个窗口传递到秦奋华身上。

“比较幸运的是,我当时的工作,是开拓上海地区的零售专柜。当时上海南京路上的‘金三角’──市百一店、华联商厦、精品商厦──在全国日化销售方面可是赫赫有名的。在上海家化最牛气冲天的时候,我们在市百一店化妆品专柜的三圈‘岛’内,可以包到一圈半。”然而随着宝洁的加入,传统的市场格局被打破了。“一开始,外资企业的营销模式在我们传统的国有企业销售人员看来,尤如看西洋镜一样。宝洁的营销人员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拿着电脑,向市百一店上至总经理、下到部门经理,还有柜组长推销产品,从一开始就切入到商业终端,同时在大媒体上打广告,完全是全新的概念。这些对我们来说都闻所未闻的。”

宝洁著名的“黄鱼车下街道”计划,是秦奋华所见识到的外资企业影响终端的一个典型例子。小货车下里弄街道促销,撇开百货站,连续不断地、面对面地向消费者促销并让其免费试用产品,三个星期后再回访。一轮又一轮,前后共持续了两年。在消费者逐步接受宝洁观念的同时,宝洁又在外围打广告,拓展营销渠道。“1995年和1996年时感觉最明显,我们在商场的面积越来越小,宝洁和联合利华的面积越来越大,促销人员从站在柜台外面变成站到柜台里面。之后,他们每个月的销售都超过了上海家化。前后反差之大令人体会到什么是‘狼来了’。”

用广告和价格巩固根据地

面对来势汹汹且实力雄厚的外国竞争对手,上海家化意识到必须推出自己的品牌。与此同时,上海家化对品牌力量从懵懂无知到身体力行,直至创立六神品牌。秦奋华也在这一过程中快速完成了个人市场理念的版本升级。

1990年,第一瓶六神花露水上市,一经推出,以“去痱止痒、提神醒脑”为明确诉求的产品迅速赢得了70%以上的花露水市场份额。“六神是中医传统上用来治疗痱子和其他夏季疾病的药方名称,其中的主要成分为珍珠粉和麝香。按照这个处方,我们就把古方里的六种药与现代花露水相结合,自创了问题功效性夏季皮肤解决方法。”秦奋华认为,六神花露水上市的那一天应该记入中国品牌发展的历史。

这一年,六神在海南第一次以企业名义召开渠道大会,这在中国日化史上也是第一遭。秦奋华说:“当时标准很低,只要别人能够进货,拿去直销就行。”1995年之前,六神只有一个花露水产品,当时上海家化一边继续保持向百货站供货的传统,只拿百分之十几的工业毛利,以量取胜;另一方面,上海家化把所有的营销费用都投入到规模较小、价格较高、毛利也较高的自创品牌推广上,开始在媒体上投放广告,加上当时广告业对外资企业管理严格,六神得以快速累积起知名度。

然而,作为本土品牌的开拓者,当时的秦奋华仍未形成成熟的市场概念,依然凭借着初步的市场感觉做渠道,做终端。“作为没有被庄臣合资的六神,阴差阳错地躲过了百货站的控制,这也是我们后来与同类产品竞争能够胜出的关键。”1995年,六神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准备一统天下,一次性降价40%,从9元多钱一瓶降到5元多,对国内对手以致命一击,市场份额一下超过了70%~80%。“当时死掉了很多厂,一是因为它们之前没有做广告的概念,影响不了消费者;二是因为它们还是把产品卖给百货站,结果到不了关键的终端。”

真正步入自觉营销境界

1995年,市场越来越开放了,国家管得也越来越少了。在六神花露水成功的同时,秦奋华开始考虑六神的第二个产品是什么。“1995年开始,我们就在考虑六神要发展,光靠一个产品线是不够的。花露水市场占到70%~80%,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那时我们开始成立市场研究部,但基本上仍然使用观察法,‘小、快、灵’地进行系统决策。去过庄臣后发现别人关注的是理性的数据和市场研究的方法,自此,我才开始真正进入marketing这个世界。尽管六神成功了,但并不是我的成功。当务之急,我要解决的是下一步的走向。”

如果把六神在花露水市场上的一枝独秀,看作是六神与本土企业竞争的成功,那么其在沐浴露领域的崛起,则是六神与外资企业的经典对抗。作为当时六神的品牌经理,秦奋华也正是从那个时期起,开始注重发挥市场研究部的作用。最初的讨论,是关于六神两个可延伸的方向:洗发水和沐浴露。前者的呼声一度盖过后者。“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洗护发市场已被宝洁做得很大,蛋糕比较诱人。”秦奋华解释道,“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沐浴露。”

“当时有个重要的判断:尽管1995年前后沐浴露的渗透率还比较小,但未来的潜力是很大的。另一方面,由于洗发水市场当时的竞争态势已十分激烈,新的洗发水一炮打响的可能性要比沐浴露市场小很多。同时,六神花露水作为一个夏季产品,延伸到沐浴露更趋合理。”经过研究后,秦奋华认为,消费者对沐浴露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季节性,譬如夏季需要凉爽,冬季需要温暖。而洗发水虽然也有差异,但并不很大。“这一点坚定了我们把沐浴露作为品牌延伸并重点进行推广的决心。”

1996年,六神清凉沐浴露系列产品上市,这一产品一改力士、舒肤佳等外资企业建立的按功能细分市场的游戏规则,创立了由六神主张的按季节细分的策略。新的理念再加上消费者对六神品牌的认同,六神于4年后跃居全年沐浴类市场第一名。近年来,尽管遭遇外资同类品牌的夹击,六神仍然保持了夏季市场第一名、全年市场前三名的喜人业绩。

自此,六神火了,各种希望分享品牌成功经验的访谈纷至沓来。秦奋华坦言,要更“公正地看待市场”,“尽管我们无法预测六神未来是否能延续成功的品牌形象,但我们这一代人见证着中国品牌不断学习、创新和赶超的历史。六神系列产品的成功,从市场营销的要素分析,一方面在于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切入点,并以此为契机配合广告和渠道营销,拓展了力所能及的市场;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对这一市场的不熟悉也间接为我们提供了追赶竞争对手的时间。”

告别成功,重新上路

看得出来,秦奋华对于他2004年主要负责推进的六神品牌的市场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首先,六神作为国产品牌十多年来一直‘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其次,我们仍然是排名前五位中的唯一的国内沐浴品牌,品牌忠诚度曾高达72.8%,这说明消费者认可了我们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六神也赢得了跨国竞争对手的尊重。我认为,这对于六神品牌来说意义尤其重大。”曾有消息称,在辖下四大品牌联合夹击仍未能遏制六神的情况下,某知名外资企业曾有意收购六神。但是上海家化坚决不卖。

“我宁可用收购的同等金额的资金来做六神的营销,真正为中国的女性留下点美的产品。作为一家老字号国有企业,能否集中全部的力量将关系到它还能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市场上存活多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民族性的东西来支撑本土企业,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从感情上先就接受不了。如果哪一天所有的人都使用飘柔洗发水、玉兰油沐浴露,生活中充斥着外来的东西,与这片土地怎么会匹配?如果人们只能靠联想唐宋之美来追溯中国美的风尚,我想作为一名中国日化人,我的内心肯定会很自责。”

可以说,秦奋华的六神团队时时刻刻都在思忖着如何更好地打造中国本土的民族品牌,更好地优化六神未来发展的资源。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 篇12

一、中国农民素质现状及原因

农民素质主要指农民的身体、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

(一) 我国农民素质现状

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却普遍较低。

198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与半文盲占27.8%, 小学占37.13%, 初中占27.69%, 高中占6.96%, 中专占0.29%, 大专占0.06%, 到1993年, 上述构成依次变为15.29%, 38.21%, 37.43%, 8.20%, 0.70%, 0.17%, 与1985年相比,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 但是仍不理想, 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半数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

2.科学素养差。

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 , 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 0.4 %, 81 %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态度。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农民的心理素质低下。

主要表现为许多农民胆小怕事, 缺乏拼搏、冒险精神, 对事物的发展趋势缺乏理性分析,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受传统封建文化和市场经济利益法则的双重影响, 在许多农民身上表现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

(二) 造成我国农民素质现状的原因

1.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一些党政干部尤其是乡镇、村干部把发展农村经济看作是“硬指标”, 把农民的培训视为“软任务”, 重经济建设轻素质教育。

2.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 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尽管这些年通过学习和培训, 农民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但受诸多方面的影响, 农村教育滞后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导致农民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3.机制弱化。

培养农民良好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当前该项工程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只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建立和健全农民素质教育的领导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才能建设好这项工程。

4.投入不足。

尽管这几年国家重视“三农”工作, 在农民素质教育上通过诸多途径和形式给予很多的投入, 各个部门为加强素质教育作了不少工作, 但总的看来仍然不足, 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与生活发展的需要。

正是由于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且观念陈旧, 长期的地域封闭和自给性生产为主的经营方式, 农村大多数人安于现状, 缺乏创新精神, 劳动力转移渠道不畅, 因此, 要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素质是首要任务。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农民素质存在的问题, 借鉴发达国家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成功经验, 应该进一步改善与发展农村教育, 尽快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收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提高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人的不断发展、全面发展 , 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农民教育这个根本,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二)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一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 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使农民了解与自己的生产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 了解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做到正确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 遵纪守法, 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二要加强农民工的普法教育。要重点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与计划生育、交通法规和治安管理等有关的法规, 让农民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减少因不懂法而产生的各种纠纷, 使其增强法制观念,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提高农民的素质, 教育是根本, 要使农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只有优先发展教育, 才能提高农民素质, 为解决农民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 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 农户人均现金收入百分比的增加为3.6%~5.5%, 打工收入要高5%左右。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强基础教育。各级政府要为广大农村青少年营造学习环境, 为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农村教育发展了, 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 农村大量的优秀人才培养出来了, 农村人口多的压力才会转化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加强各产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民素质低, 就意味着其市场竞争力弱, 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转移就业的领域越来越窄, 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因素, 人力资本越高, 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就越多, 其从事非农劳动的报酬也越高。我国农村目前有剩余劳动力约 1.5亿, 并且每年新增六百多万人。大量的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就业技能, 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也难以在城镇稳定就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专业实用技术人才。因此各级政府应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强化培训, 积极为农村劳动者引导就业方向。提高农村劳动者运用新知识、新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五) 从提高女性的素质入手, 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

在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 农村母亲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孩子的教育任务。因此, 从提高母亲的素质入手是提高下一代农民素质的基础。随着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转移, 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 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劳动者中的主要力量。所以, 要在对农村妇女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同时, 开展农村妇女保健和农村家政方面的科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教育, 以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在母爱中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成为有修养、有文化、心理健康的农村青少年。

总之, 农民无论是继续作农民, 还是要脱离农民身份向城市转移, 职业技术培训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会使农民中剩余劳动力向外迁移更加顺利, 而这种迁移会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 也会使农民自己在长期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中转变思想意识, 使农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也会使继续做农民的人能较快地向新型农民转变, 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摘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更是“三农”问题中的重点。而解决农民问题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对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民素质,素质教育,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曹明贵.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村人口素质问题[J].商业时代, 2007.1.

[2]郭晓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

[3]邱宏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7.4.

[4]姜贵红.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5.

【农民战争】推荐阅读:

战争主题05-26

军事战争07-01

战争控制08-05

独立战争08-07

未来战争08-26

战争隐喻11-04

战争环境12-12

网络战争12-24

战争精神12-27

战争诗06-29

上一篇:中学生篮球队下一篇:wal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