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现

2024-05-09

主题再现(通用10篇)

主题再现 篇1

但是大理的主题公园化已经超越了电影城和蝴蝶泉的界限, 延伸到大理腹地边缘:比如, 大理三塔寺附近建起了一座大型“旅游寺庙”, 而金锁岛已经被改造成南诏岛, 以此与小说的描述相契合。当然, 在这场以“主题公园热”带动旅游经济的大潮中, 大理绝非特例。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地方都是如此:比如以《西游记》、《红楼梦》和其他小说和影视作品为主题的主题公园。

我的大理故事——从背包客开始

1988年的春天我第一次来到大理。那时我已经在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就读了接近一年。我希望能去中国沿海城市之外的地方看看, 以此想解惑内心的一些问题:究竟, 中国其他地区“改革开放”进行得怎样?我穿过整个中国, 辗转昆明, 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到了大理古城。

和当时的其他外国留学生一样, 我把大理作为此行的目的地是受了《Lonely Planet:中国旅行生存攻略》的影响。和其他留学生一样, 我们以为《Lonely Planet:中国旅行生存攻略》是通往“人迹罕至”的“真实”中国的大门。与我们父母辈的传统旅行者不同, 我们更希望有“货真价实”的探险。当然, 《Lonely Planet:中国旅行生存攻略》在手, 我们这帮学生“驴友”同时兼顾着书籍导引和自我探险的方式, 踏上一条将会决定大理未来的道路。

在大理古城, 我下榻的地点是第二招待所, 外国人只能住那儿。招待所本来是某个地主的别墅——这是一幢两层楼的院落住宅, 雕花的木阳台俯瞰着花园, 解放后这所住宅被充公, 最终改造成了政府招待所。别墅的后面增建了一幢不显眼的小楼, 学生们就住在这上下床铺的宿舍里。

大理是座美丽的小城, 静静躺在苍山脚下, 俯瞰着田野和缓缓汇入洱海的河流。不像改革开放初熙熙攘攘的上海和南京, 大理似乎仍在沉睡。然而改变已经开始, 大理已经出现了针对“LP客” (Lonely Planeters) 开设的“可口可乐咖啡馆”, 专为外国背包客和像我这样的学生提供“西”餐:米线加番茄酱, 牦牛排配土豆, 大理乳饼加土司。

幸运的是, 我到大理的时候正赶上著名的三月节。当时, 我对这个节日, 甚至是大理都知之甚少:既不知道这节日至少已有千年, 也不知道那时的大理是佛教王国南诏国的首都——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从丽江来的纳西族马商、来自芒康的西藏药贩、缅甸的玉商、上海裁缝, 还有当地的白族商人和朝圣者。我甚至懵懂于三月节的开场布景, 它是1959年风靡全国的《五朵金花》, 这部电影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 并将数以百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带到大理。我也无从得知经久不衰的人气武侠小说——金庸的《天龙八部》故事背景就是南诏时期的大理和大理王朝, 而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让成百上千的游客涌入了大理城。我只知道, 我被困在了这片聚集着各色人等的美丽土地上。我内心发誓:回去一定要好好研究大理的历史和文化。

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 大理洋人街现已成为一般性的游览景点, 更多的背包客不再聚集于此。

结束南京大学的学业后, 我回到美国开始攻读硕士学位。最初, 为了更了解大理的历史, 我的硕士研究论文就是以南诏国史的唐朝《蛮书:南诏志》为研究方向, 接着又转攻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大理。1994年至1995、1999年和2005年期间, 我数次去到大理, 进行调研, 根据这些实地研究, 出版了那本《替代欲望:中国的旅行和流行文化》。从1988年作为留学生第一次踏足大理, 直到完成此书, 我始终对所谓的“流行文化造成的物质性后果”感到兴味十足:《Lonely Planet:中国旅行生存攻略》、1959年的电影《五朵金花》和金庸1963年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及此后的电影和连续剧中, 反复“再现”的大理风土人情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 每回一次大理, 都惊讶于它的变化——尽管从中国整体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些都是可以想见的。但在《替代欲望》的开篇, 我仍然不能压抑这种惊讶甚至震惊的情绪:“二十年来, 作为大理背包客文化中心的第二招待所不见了, 那个我还是学生‘驴友’时住过的地方, 现在只剩瓦砾, 取而代之的是一道‘广告围墙’, 广而告之这里将成为‘洋人街广场’, 一个由高端商店和精品店组成的小型露天商场。在‘洋人街’上, 几个外国背包客落寞地游荡着。这个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边地小城曾经是他们聚集, 不走寻常路, 观赏奇异的少数民族的地方, 然而现在他们自己却成了中国城市游客们猎奇的对象。”

老房东的第二招待所别墅已经被拆除, 原址上建起了一座仿古式样的别墅。在大理拆毁重建的案例不少:大理的多数街道都这样被拆除后重建成复古的风格。可为什么会这样?

怀旧的欲望——重新装扮“金花”的故乡

大理并非独一无二的历史景观城。在日益强大的旅游经济影响下, 它和云南其他历史景观城存在竞争, 比如丽江。大理如何才能吸引预算有限的背包客和留学生以外的, 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和其他地区的有钱观光客?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大理踏上了主题公园化的进程, 用之前就存在的流行文化表现——电影《五朵金花》, 小说《天龙八部》——满足游客们对于电影和小说中场景的渴望、怀旧和幻想。这一过程在旅游业中如何体现呢?

对于老一代的国内游客, 大理把自己装扮成“金花的故乡”。老一代游客理所当然地对1959年那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拍摄的纪念影片烂熟于心。这是一部浪漫而充满误会的音乐喜剧, 讲述了白族青年阿鹏在三月节邂逅并爱上了白族少女“金花”。阿鹏花了好几个月找寻他的金花, 却不知道有许多白族年轻女子都叫“金花”。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化肥厂劳模金花、拖拉机厂金花等。直到一年以后, 他才在三月节上找到了自己的金花, 模范公社副社长金花。

老一代来大理的国内游客, 大多都会参加“一日游”——从下关坐船, 上行至洱海, 再到蝴蝶泉。船上的人们都熟悉《五朵金花》的故事和歌曲。每次游览, 船上年轻的白族表演者都以电影主题曲和其他歌曲作为开场白:“一年一回三月节, 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 赛马唱歌做买卖。”

整个游程中最具参与度的部分是蝴蝶泉。电影中最浪漫的场景就是阿鹏与他的金花在著名的蝴蝶泉相遇——传说有一双“旧社会”的年轻恋人不能相守, 于是在这里殉情并化作蝴蝶。电影的时代背景是1959年解放后的“新社会”, 阿鹏和金花享有了恋爱自由。他们在三月节的蝴蝶泉第一次相遇, 合唱了一曲情歌并交换了信物。第二年他们重逢的时候, 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 他们再次深情对唱。

参加一日游的游客们到达蝴蝶泉后可以租借阿鹏和金花的服装在泉水前拍照留念, 许多游客都这么做。这让游客们能够亲身体验电影中的场景和他们对此的记忆与留恋。

电影的其他部分都在大理取景, 而蝴蝶泉却是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片场拍摄的, 这为大理的开发商增添了难题。为了满足游客的预期, 真正的蝴蝶泉看上去必须像电影布景一样, 如此才能和游客记忆中的场景吻合。比如, 蝴蝶泉边大树上的枝丫断了, 蝴蝶泉公园的副园长命人用玻璃纤维的仿真树枝取而代之。

这种用仿真树枝取代真树枝的做法让我想起史蒂芬·费耶尔曼的《塑料叶子》一书, 对于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乐园他写道:“我们有一棵假树, 树上有个假树屋, 讲述着假故事……在每年游客达3000万的游乐园中, 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着迷不已。” (1992年第2页) 。按费耶尔曼的观点, 只要能够吸引我们和其他游客并以电影和书中的场景引发幻想和情感, 其实树的真假并无所谓。

主题公园的泛滥——把金庸请回大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考虑到年青一代的国内游客或许不像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那样熟悉《五朵金花》, 同时为了开拓海外华人旅游市场, 大理规划者们开始寻找其他流行文化体现来宣传大理。1994年, 大理文物管理局的张楠为《白族学研究》期刊写了一篇题为《开发<天龙八部>中有关大理历史民俗描写的旅游景点建议》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几点建议:开发天龙洞, 在大理三塔寺附近建一座寺庙, 并命名为天龙寺, 并重建大理国故宫。

必须承认, 当初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认为它异想天开而牵强附会。这些人力和投资有回报吗?然而, 到2005年, 张楠以金庸的《天龙八部》营销大理的创意多数已经实现了。

1994年, 大理政府官员邀请金庸访问大理。1996年, 作家同意来访。为了表示敬意, 大理举办了一场“国际金庸大会”, 大会的议程被出版成《金庸与大理》。至2002年, 大理古城的建设计划开始实施, 并成为张纪中制片、周晓文导演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的拍摄地。景区占地325亩, 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 造价超过一亿元。此外, 连续剧的拍摄成本估计超过两千万左右。2003年该剧在电视上播出。

电视剧摄制结束后, 景区于2003年被改造成“电影城”主题公园, 英语昵称“大理坞” (Daliwood) , 与“好莱坞”呼应。截至2004年, 短短一年间已有40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就像“一日游”假设游客熟知电影《五朵金花》, 电影城当然也预设游客熟悉《天龙八部》。游客可以穿上他们最喜欢的角色的服装, 如段王爷或段誉。我们还能看到小说和连续剧中出现过的场景, 如乔峰帮助部族抵御西夏进攻的场景。

电影主题公园与迪士尼乐园不乏相似之处:游客们已经熟悉园内呈现的故事;游客们可以一边观光一边游玩, 在公园中, 现实和幻想界限模糊。电影城和迪士尼乐园的“游乐场”特征是它们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是大理的主题公园化已经超越了电影城和蝴蝶泉的界限, 延伸到大理腹地边缘:比如, 大理三塔寺附近建起了一座大型“旅游寺庙”, 而金锁岛已经被改造成南诏岛, 以此与小说的描述相契合。当然, 在这场以“主题公园热”带动旅游经济的大潮中, 大理绝非特例。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地方都是如此:比如以《西游记》、《红楼梦》和其他小说和影视作品为主题的主题公园。

地方与真实——在土著与游客之间

生活在大理的本地人对这座渐渐被主题公园化的城市作如何反应呢?研究中, 多数大理镇民, 包括大部分年轻人, 对于变化是抱欢迎态度, 尤其是为当地带来游客的交通基础设施——新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交通设施的兴建不仅使游客能更容易抵达大理, 也给当地人的工作和休闲带来便利。对于镇上的年轻人来说, 新的基础设施, 连同新建的旅馆、商店和民房使大理看上去更现代化、更美。

但是, 许多年老的村民也向我表达了他们的担心, 担心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发展对大理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 他们担心工程建设会对大理作为一个地方 (place) 产生负面影响。对他们而言, 这种影响可以称为环境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大兴土木和旅游人口的不断增长正在造成恶劣的环境影响。“蝴蝶泉的蝴蝶现在越来越少了”或者“洱海里的鱼也越来越少了”, 村民们经常对我说着这样的话。但老人们更关心精神上的影响。比如一些工程项目建在山上, 他们担心如果这些项目预先没有看过风水, 会对整个大理的风水造成影响。要知道, 大理的佛教寺庙和白族的本主庙以及祖坟正是坐落于山间。

第二, 老人们对新建的高速公路也颇有微词。由于公路联系越来越发达, 村民的交通事故率上升, 死人也屡有发生, 而这些非自然死亡的人灵魂不得安息, 除非经过正确的“招魂”和“送魂”, 否则始终是游魂。老人们担心公路和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加会招致更多的游魂, 而路上则不得安宁。

此外, 大理的历史研究者也在以金庸为名的学术会议上表达了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大理环境上的主题公园化会招致历史的主题公园化。事实上, 这些本地的历史学者对金庸甚是激赏, 很多还是他的书迷, 他们也感激因金庸小说而激发人们对大理的兴趣。但是, 对特定地方的过去进行文学叙述毕竟不同于严格的历史叙述, 这点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地方过于丰富的文学想象有时会湮没真正的历史。他们建议, 为了更好地认识一地的现在, 就要了解它的过去。我遇到的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就经常去听导游的讲解, 给他们提些建议, 更正他们对大理过去的认识。

到各地去旅行时, 我们总会思考些问题——为何会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怎么去了解这个地方呢?对于当地的人文和历史, 我们又真正了解了些什么呢?想象中的旅游目的地与亲眼所见的真实场景到底有几分相似, 我们又抱着怎样的希冀?

素描≠模仿再现 篇2

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各具形式风格的素描作品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素描的无穷艺术魅力。如西方早期乔托的古典优美,米开朗琪罗的健壮有力,安格尔的优雅高贵,柯勒惠支的质朴善良,伦勃朗的奔放大方、杜米埃的辛辣诙谐,还有德加轻巧的舞女,梵高质朴的农民,高更原始的土著人……我国传统绘画对于素描也有其独到深刻的认识与表现,传统绘画中提倡以笔写神、以笔畅神的意象性表现理念。清代画家郑板桥画中之竹千姿百态,表现出画家的独特品性与情怀,是画家“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的生动写照。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是对生活中自然物象的艺术感悟,更是中国画由意生发,由笔生成的素描意象意境的生动表现。我国传统绘画对素描的理解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个人主体意识对生活的体验与表达。所以说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都是把素描视为与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把素描视为艺术生命的重要节点。

素描是“用手的思考”,是体现用造型的眼光观察、认知、感受对象并把这种感受生动予于表达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国内一些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对素描本体语言的认识理解上出现偏差,一些院校仅仅是把素描局限于再现技能、技巧的基础训练,忽视了素描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制约了素描的表现空间,对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必然带来消极的影响。素描教学令人担忧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与认真思考,因为素描是艺术创作的基本保证,学生的素描综合能力最终决定着他的艺术创作。

我们可以从素描教学体系及其模式的分析和素描表现材料的多元选择,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我国自建国以来长期采用契斯恰柯夫苏派素描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五十多年来,这个体系仍然以它的惯性思维影响着许多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与招生素描考试。然而从契氏素描体系的整体框架来看,我们对这一体系的引进照搬是有片面性的,存在着把体系中某一阶段过分人为扩大强调的误区,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僵化与教学实践中的教条化,严重影响着中学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对素描认识的单一性与排他性,其结果必然是束缚学生素描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素描教学脱离了艺术创造性的本源,出现了为基础而基础,为技巧而技巧的认识障碍,把素描表现局限在注重明暗调子、光源变化、空间形体和透视结构的客观再现,至使许多学生满足于对客观物象不加思考的照搬抄袭,满足于对自然中形体与空间关系的客观性分析,从而形成对自然肤浅的理解,使思维徘徊在对自然形象的个体描绘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客观对象的规范制约,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僵化,限制了认识物象之外诸多构成表现形式的可能性。我国每年春季的艺术类院校素描统考形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延伸,长期以来固定不变。

素描考试要倡导对素描认识的多元性、宽泛性与创造性,素描考核侧重考生对自己熟悉生活印象的图形表达。静物、石膏像、真人头像写生只是素描学习中的一个过程,不是素描的目的。这类素描写生内容的考生试卷,其分数的高低从素描的本意上讲是一样的,考分的差异只是再现技能的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只是所花费的时间长短而已。我们在素描教学、素描考试中倡导学生在初步掌握素描造型内在规律与观察思考方法的同时,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能力的开发,因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的活动,学生今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需要创造性的,即创造一种“新的形态”,而不会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所以在素描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确立这种思想,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艺术感知的能力。素描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已完全超出再现对象的传统局限,素描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是对生活观察感受、记忆概括、形象思维与创新意识的综合培养。

二、素描首先是一门表现艺术,因此素描学习在工具材料选择应用及画面表现效果上有着更加宽泛多样的选择。我们强调素描的创造性,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框架下的认识局限,素描的艺术特性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原创性和表现性。而在我们平时素描教学中不难发现表现工具的单一类同,铅笔素描已是一种被习惯认定的素描代名词。我国传统绘画背景下的素描工具毛笔,其独特的观察,表现理念不同于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有着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铅笔是五十年代跟随着苏派素描教学体系在我国被广泛应用的,作为一种素描工具,铅笔有它存在的优势,但作为高校与中学素描练习的唯一工具,其惰性是十分明显的。铅笔的材质特性很容易使学生无限制地投入到铅笔铺设明暗调子的排线制作中去,加上用笔方法缺少变化、线条过于单调的弱点,结果往往使学生把素描作业中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明暗色调的渲染上,而素描更加重要的观察研究与思考都被遗忘了,把过多的时间精力陷入到盲目制作和局部的描绘抄袭,结果是画面主体意识的缺位和激情缺失,素描练习沦为注重铅笔应用的技能训练。素描工具材料选择的宽泛多样是改变目前铅笔素描局限的最有效方法,木炭笔、色粉笔、墨水笔、毛笔等素描工具,色卡纸、皮纸、宣纸、毛边纸等纸张都是素描练习中根据需要可以自由选择的材料。在素描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来丰富画面视觉,尝试各种形式、肌理效果的表现可能性,通过各种工具材料的实践和应用,拓宽主体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拿木炭为例,木炭的性能特点是出效果快,修改调整方便,铅笔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表达的效果,木炭一笔就能轻松到位,因此用木炭可以比用铅笔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与调整修改。木炭的另一个特点是画面整体表现性强,木炭在画面上能留下很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痕迹,笔触原创性强,质朴而有力,西方和日本众多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一直沿用木炭作为常用保留工具是有道理的。

现代美术教育观念中对于素描的认识,引人关注的不仅是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内容,还更在于素描语言、形式本身。然而,当我们观察生活、进行思索并通过素描表现时,寻找表达工具与表现方式已不是唯一的选择,重要的是心灵与对象的沟通以及情感的抒发——留痕于素描本身。不管是铅笔还是木炭,不管是明暗素描还是线描,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能够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

对真实再现与情景再现的浅析 篇3

真实再现, 可以作为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来理解。也就是用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而记录保存下来的影视资料, 经过编导精心挑选、合理安排到纪实类节目中, 再次展现出来, 使观众真正能够了解到那一段真实的历史。这种再现绝非启用演员搬演历史事件的再现, 否则会失去真实的意义, 扰乱历史的真实性。《李大钊》中, 使用了在俄罗斯首次发现长度仅有十余秒的电影镜头, 它记录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会议上演说的情景, 这在李大钊生前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中是十分珍贵难得的。这种再现使观众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了真实历史的效果。《百年中国》中, 利用了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影片资料, 画面中不仅有多艘外国军舰在海面上游动, 还有从各艘军舰上发射出来的猛烈炮火, 真实再现了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情景。该片还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一些影像资料中, 选用了一组旧中国世纪之交的镜头:上海租界乘人力车的洋人们、天津老城墙口川流不息的行人和马车、北京豪华的送葬队伍、广东旅途坐轿的游人、香港总督府门前停下的人力轿子等, 让我们从20世纪初留下的这些影像资料再现中, 能够了解到真实的旧中国清朝末年的状况。《档案》则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这种真实再现中, 使观众受益匪浅。

另外, 在以往的电视创作中, 属于真实再现这一类的镜头, 曾冠以“资料”注释角标。也曾出现过利用影视剧的镜头弥补画面的不足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 有的冠以“资料”字样, 有的冠以“影像资料”, 后者可以理解, 而前者则有篡改历史、创作不严谨之嫌, 其后果可想而知。无论是用“真实再现”, 还是用“资料”来加以注释, 其目的就是要把真实的东西从鱼目混珠中分离出来, 因为观众在欣赏纪实类节目时, 不仅仅为了娱乐, 重要的是还要从中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历史知识。

“情景再现”一词, 是由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倡导者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概念演变而来的。“情景再现”是纪实类节目中的一种创作手段或技法, 是指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以扮演、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 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制作技法。也可以理解为参照历史事实, 又不拘泥于事实本身, 用表演的方法, 在不改变事实总体印象和框架的前提下, 加以合理想象, 部分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达到创作人员艺术追求的一种制作手段。“情景再现”不是“真实再现”。情景再现的本质是模仿、相似, 它不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真实。这种再现是让观众从扮演或搬演的情境中, 间接理解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弥补历史资料不足、叙事单一、情节单调等缺点, 解决时光的流逝与记录历史之间的矛盾, 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历史的“立体档案”, 以达到把已经逝去却被人们所掌握的历史片断记录下来, 而又不失“真实”的目的。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在1922年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北方的纳努克》中, 首先开创了现在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先河。当时的爱斯基摩人已经不再居住冰屋了, 为了再现爱斯基摩人的风俗特点, 重演了搭建冰屋的情景, 又穿上早已脱去的兽皮, 仿照祖辈的样子到海边用钢叉去捕捉海象。格里尔逊后来曾这样评述:只要想一想爱斯基摩人的情况就可以了……他们穿的衣服, 用的毛毯几乎都是曼彻斯特的产品, 是在温尼伯百货商店买的……他们用收音机了解毛皮的行情, 为从纽约飞来的机敏的投机商们所操纵。弗拉哈迪的拍摄方法是把逝去的历史, 用扮演手段在现实中还原再现。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称这种方法为“重拾现场”、“复原补拍”, 在中国也有“现场模拟”的提法。这种创作手法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应用十分广泛, 赋予了时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崭新的内容和形象。在《阿炳1950》中, 由于编导手中的资料只有日伪统治无锡时期阿炳良民证上的一张照片和1950年留下的六首曲子, 仅靠访谈和那张照片凑成一部片子, 其视觉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在无锡长大的编导衡青, 凭借自己对阿炳生活环境的理解, 采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不仅很好地还原了无锡的历史街景, 而且把自己对音乐的敏感和理解转化成具体的镜头, 弥补了视觉画面不足的缺憾。历史的细节浩如烟海, 即使对历史考证的再严密, 镜头的设计再周到, 也永远不可能像现场记录那样真实、那样十全十美, 于是情景再现也就难免百密一疏。比如1995年的《南京的血证》就是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犯了错误。再现中的日本军车的型号以及日本军官的服饰等等都与史实不符, 受到了历史学家的批评, 这就使得一个煞费苦心的段落设计变成了贻笑大方的话柄。观众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求真, 是因为情景再现是纪实类节目的一种表现手法。真实, 是纪实类节目的灵魂。观众选择看纪实类节目, 而不是看电视剧, 就是看中了它客观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如果情景再现在事实上出现了问题, 不仅误导了观众, 而且也破坏了纪实类节目的文献价值和观赏价值。

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的制片人周兵认为, 电视纪录片中最有含金量的东西是历史上真实存在和保存下来的历史影像, 作为创作者, 更有价值和能力开挖的是真实影像的资料。如果有100分钟、200分钟梅兰芳表演的原始资料, 或者当时记录活动的胶片资料, 他肯定在《梅兰芳》中不去使用“情景再现”。■

迷失再现的森林 篇4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日本 村上春树 纠葛 三角恋 性冷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森林曾一度风靡全日本,越南导演陈英雄将其拍成电影献给喜欢春树并热爱这部书的读者们。挪威森林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之上,通过导演对电影本身的理解,深刻的揭露了电影的主题。春树在书中曾提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影片的主题深刻,它通过男主人公与两个女孩之间的感情纠葛,揭露人性的欲望与束缚。两个女孩的生活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价值观的世界,并呈现了这个世界观中,人们对待爱情、友情、性的态度。

直子和男主人公渡边的感情是建立在一种非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之上的。主流价值观中,两人接近病态的爱情让人无法理解,然而这种爱情却是真实而感人的。影片中同样在讨论一个问题,爱和性的关系和意义,女主人公因为无性而无法得到正常人的爱情。直子这个人物的生活状态代表着一种残缺不完整的社会价值形态,在一种残缺的状态下,直子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现了人性、情欲、个人情感。她本身的不完整性注定与她所处的主体社会相背离,她的人生观和生活状态也注定和主流社会生活相互排斥。直子的人物形象反复探讨了影片的真实内涵,在这片森林当中,她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存在的人物。这片森林就是男主人公的真实写照,而直子这样的一个人,注定不能离开她所生活的环境。“迷失”是她唯一的宿命和选择。她始终代表着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情感存在,也注定是影片中迷失的不能真正出现的伤痛一角。

整个森林被迷雾笼罩,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有特定形态,他们的出现固定了主题的方向。男主人公与周围人的交往互动也拉伸了主题的层次。影片中男主人公与绿子的纯洁感情则是影片的另一个思考点。绿子的生活状态是现阶段正常女孩的主流生活状态,她与男主人公的感情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正常的恋情,她代表着另一种世界的价值观。拥有健全身体,需要强烈感情的绿子,通过她在影片中的生动伶俐展现出了阳光而真实的富有希望的生活。男主人公介于这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一往情深无法回头的迷失自我与活力永恒真实永存的再现永远成为影片不断探索的主题。如何面对过去真挚的感情,如何面向未来开始新的生活。两种形态的恋人和两种形态的感情冲突,是影片最核心的艺术价值。

影片中,最突出主题的地方是在男主人公与玲子分别的那一组场景。“迷失”与“再现”的交界点,抛掉过去重新开始的新节点。迷失的人真正消失,相遇的人重新生活。这个是影片回归的主题,由一段非主流的价值观过渡到主流价值观的历程。由男主人公与直子开始到结束的非主流爱情状态到与绿子彻底结合的主流爱情状态的成功过渡。每个人终将回归平淡,而影片能呈现的艺术价值就是让我们相信,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不一样的美好爱情。玲子与男主人公在分别时,两人做爱,这一情节把影片的内涵又上升到一个不俗的层次。在以往的观念中,两个相爱的人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玲子和男主人公是纯洁的友谊,他们的结合是当时事态的一种必然性。当肉体不再充当爱的代言,变成一种友好的彼此纪念怀念的感情时,做爱的意义也随之不同。玲子与男主人公始终保持着纯洁的友谊,又用这样的方式来彼此纪念,打破了人们固有观念对爱和性的理解,将影片的内涵又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这一组场景,切断了男主人公与过去的联系,又将男主人公无可厚非的与绿子联系到了一起。将影片最终的意义和目的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生活永远不会停止不前,对于过往岁月,导演以一种珍惜怀念之情将它埋藏在每个人心里,并且告诉每个人要重新开始生活。这才是影片独到之处。

再现传奇 篇5

在1934年6月3日,波捷舒(Manfred von Brauchitsch)在纽伯格林驾驶一辆为减轻重量事先磨掉白色喷漆的梅赛德斯W25赢得了Eifelrace比赛。后来梅赛德斯-奔驰车以铝壳银白车身亮相,它标志着银箭的诞生。

1954:在沉寂了两个赛季之后,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在1954赛季中期突然从玛莎拉蒂来到了奔驰车队,在总共九个分站中,他驾驶玛莎拉蒂250F赢得了两个分站冠军,而驾驶奔驰W196“银箭”则赢得了四个分站,驾驶配备257马力8缸发动机奔驰W196,时隔三年后第二次获得世界冠军称号,从而开创了辉煌的“范吉奥时代”。

1955: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这位阿根廷车手驾驶290马力的Mercedes-Benz W196再次夺得冠军。在12场比赛中9次获胜。这一年是赛车界的一场恶梦,阿斯卡里在试车中不幸丧生,而后7月11日奔驰车手莱芙赫在勒芒大赛中冲出赛道导致81人死亡的惨剧,奔驰宣布从汽车运动中退出奔驰宣布不再参加任何比赛。

车模介绍

奔驰银箭W196作为cmc早期制作的1:18比例模型,无论从零件数量、制作功力与细节刻画,都和现在的w196r、type-c、w25、300SLR有一定差距。但就其传奇型而言依然令人神往。

2.Mercedes-Benz W186&Adenauer

1955年9月,德国二战后首任总理阿登纳首次访问苏联,他本人和高级官员分成两架专机飞往莫斯科,另外的随行人员和特制的总理用车梅塞德斯300则乘坐专列由波恩开到俄国。在莫斯科,阿登纳寸步不离他的奔驰300。当时比起苏联领导人的专车,奔驰300显得比较瘦小,但是她却吸引了行人和新闻记者的眼光。

奔驰300于1951年正式面世,并且是那个时代最庞大、速度最快的轿车,再次成为了一辆专门用于出席正式场合的元首座驾。

1951年4月,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奔驰推出了新的300系列---一款让人过目不忘的车:车长5米,大量使用铬,显得闪闪发光。高高的银色散热器配上奔驰的银星,显得十分高贵。这款车时50年代初德国最豪华,最大也是最快的车。总理阿登纳在参观了车展后非常心动,他马上命总理办公室委托奔驰公司为他制作一辆300型的专车。1951年7月17日,在他南下休假的旅途中,他顺路前往奔驰辛德芬根总厂,视察了装配的进展。1951年,全手工制作的编号为00013/51的奔驰300被送到了波恩的总理府。这辆车上配备了前后排之间可升降的隔音板、无线电话、汽车收音机、自动雨刷、巨大的天窗和两个备用轮胎。价钱:20000德国马克。便宜吗?当时最贵的大众5400马克,最贵的欧宝9600马克,当时一个普通公司职员的收入约为350马克。(现在一个普通员工收入3500马克,最贵的奔驰却要500000马克)这样,德国总理称为奔驰300的第一个客户,这辆车后来成为世界各国首脑和诸多跨国企业头目的座驾。奔驰博物馆中珍藏的这辆是西德(联邦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在1949 1963)在1959年到1967年间的座驾。继这位知名用户之后,所有300系列被称为Adenauer(即这位西德总理的姓)。

1951年12月后,这辆车始终陪伴Adenauer,不管是私事还是公事,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Willy Klockner(可能是他的私人司机)几乎每天把总理从他在R h o e n d o r f的住宅接到波恩Schaumberg宫的总理府。

这辆车的3升发动机能产生115马力,能带动1.7吨重的车身达到160的最高时速。狂热喜爱开快车的Adenauer因而对此车爱不释手。但是他仍然常常催促他的司机:‘你能不能再开快些?’

车模介绍

此车是C M C应奔驰博物馆邀请制作的模,四门门可开启,引擎盖后盖油箱盖可开启,方向盘可操控前轮,曾获多项模型大奖。

3.Mercedes-Benz 600 Pullman&John Winston Lennon

1963年9月,亮相于法兰克福车展的梅赛德斯-奔驰600轿车成为世界汽车界升起的最为耀眼的明星。他融合了当时所有先进的汽车技术,包括液压系统、独立悬挂、空气悬挂、可调节式液压减振器,行驶高度调整等,并且他的超豪华内饰能满足一切最挑剔的眼光,因而他成为了当时社会名流最大的宠儿。

同时梅赛德斯-奔驰600 Pullman版(加长豪华版)也成为当时最好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国家礼宾用车,70年代,我们的国宾车队也拥有一辆。

全幅武装的Pullman豪华轿车在加长版的S600基础上设计。梅塞德斯奔驰首脑级豪华轿车为相关人士提供了与其显赫地位相符合的一款轿车。对于舒适度,还有完整版通信系统就更不在话下了。S600 Guard Pullman见证了世界上最早的汽车制造厂商——延续着制造大的首脑级四轮马车的悠久传统,该公司在特殊安全保护方面技术领先。传统和创新是梅塞德斯奔驰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里,制造庞大的,安全的,有名气的豪华轿车就能说明一切问题了。位于斯图加特的制造公司是唯一一个制造令人着迷的Pullman豪华轿车并提供特殊安全保护的公司,主要接受国家元首和君主的坐骑定制。该公司在这个行业中的历史有160年,其间生产未中断过。

起初,Pullman汽车由美国Pullman Palace汽车公司生产,还只是作为铁路豪华睡觉车使用。然而,梅斯德斯奔驰汽车由于有着超长的轮距和超大的后座空间,Pullman就用来称呼梅斯德斯奔驰轿车了。一个隔板把后部座舱与前部座舱分开,后座舱给乘客提供了面对面座谈的空间,允许四位乘客以任一自然方式相向而座。第一款带有特殊保护装置的梅塞德斯奔驰轿车是在1928年生产,是一款W08/460 Nürburg,较长的Pullman轿车。接下来就是770K,保护日本裕仁天皇和其他人员的安全。之后就进一步改进了Pullman轿车。最后,富有传奇色彩的梅塞德斯奔驰600就成为国家元首的坐骑,一直保持该荣誉几乎达30年。

白色普尔曼轿车是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于1969年购买的。1973年,列侬在移居纽约时将这辆轿车卖给了乐队的另一位成员乔治·哈里森,哈里森后来又将轿车售出,此后这辆车一直由一位音乐爱好者收藏。

车模介绍

作为代表Autoart模型品牌最高水准的Signature系列的第二辆1/18模型,虽然在内饰上依旧吝啬,但AUTOART依然精准的还原了这款车令人着迷的现代风貌和种种巧趣的小机关。

4.Mercedes-Benz C9 Silberpfeil&Michael Schumacher

上世纪7 0年代起,皮特·索伯开始制造跑车。在自上世纪80年代起使用梅赛德斯的V8涡轮增压引擎之后,车队正式成为了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的厂商车队,银箭的伟业遂始复兴。他们一起并肩战斗对抗美洲虎车队(Jaguar)和保时捷车队(Porsche),最终赢得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2 4hours of Le Mans)以及世界跑车锦标赛(World Sportscar Championship,1989 and 1990)的冠军。

在这些年间,诸如迈克尔·舒马赫、海因茨·哈拉德·弗伦岑(Heinz-Harald Frentzen)、Karl Wendlinger,Jochen Mass,Jean-Louis Schlesser和Mauro Baldi都曾作为索伯车手出战。

Sauber/Mercedes C9赢得1989年乐芒24小时耐力赛

索伯车队在它加入F1之前也曾参加过一些其他的赛事,比如瑞士以及世界跑车锦标赛(S w i s s and International Sports cars championships)以及勒芒24小时。第一辆索伯赛车C1造于1970年。索伯作为梅赛德斯的合作伙伴,曾在1989年赢下勒芒24小时耐力赛,以及曾在1989和1990年使用索伯C9两度赢得世界世界跑车锦标赛。

受到好成绩的鼓励,索伯车队为1990年打造全新赛车。铝质的单体壳被一具更现代更坚硬的碳纤维单体壳取代。C10这个名字被跳过因为其在德语里难于发音,所以新车被命名为C11。很多的运转部件,包括M 1 1 9引擎都继续沿用自C 9。令人不解的是,这支由德国人和瑞士人组成的队伍竟然没有返回勒芒而是把精力放在了世界锦标赛上。他们这么做明显是为了减轻压力,那个赛季的最后一场比赛被Jochen Mass和年轻的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赢得。

模型介绍: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篇6

“好,好,好,爷爷给你做一个。”爷爷这位老木匠痛快地答应了。他找出锯、刀等工具和一块木头,很快就给我做好了“毛猴”。(“毛猴”是什么样子的?没写出来,建议在此处描写一下“毛猴”的样子。)

我拿着“毛猴”就要去玩,爷爷拽住(动作描写不够准确,不像老人的动作,建议换成符合老人动作特点的词。)我,说:“鹏子,这还不行,爷爷还得给你再绑个鞭子。”爷爷找来一根苹果树枝,稍作修理,在它上面绑上一根跟我的手指头粗细差不多的布条,鞭子便做好了。

我把“毛猴”放在地上,用鞭子去抽打。可是“毛猴”转也不转。(没叙述清楚,建议把“毛猴”在地上只滚不转的样子描写出来。)爷爷走过来,笑眯眯地说:“鹏子,来,让爷爷教教你。”爷爷用鞭子抽打起“毛猴”来。(怎样抽打的?这儿叙述得很笼统,建议细致描写爷爷抽打“毛猴”的动作。)我一看,忙说:“我会了!我会了!”

我从爷爷手中接过“毛猴”和鞭子,模仿他的样子,抽打起“毛猴”来。谁料用力过大,竟把“毛猴”抽到房檐上了,鞭子也抽到了我的头上,疼得我“哇哇”大哭起来。

爷爷赶忙过来,安慰我说:“鹏子,不哭,不哭,爷爷再给你做一个大点的。”爷爷三下五除二又给我做了一个比拳头还大的“毛猴”,可是我打不动它。爷爷鼓励我说:“没说系,用力打吧。”我使出吃奶的劲去打,谁料鞭杆竟折成了两截。

我生气地冲爷爷嚷嚷:“太倒霉了,我不学了。”(这儿应描写出“我”灰心丧气的样子。)爷爷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说(“说”前可添加形容爷爷说话神态的词语。):“鹏子啊,干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你得有耐心啊,不然什么也学不会。”听了爷爷的话,我又(此处应描写出“我”在爷爷的教育下充满信心的样子。)准备打“毛猴”。(此处应交代一下爷爷很快给“我”做好一个鞭子,不然前后语意不连贯。)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到天黑时,我终于学会了打“毛猴”。

升格指导

打“毛猴”是农村孩子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作者就选取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写,习作主题十分明确,可是文中不少地方因为没有进行细致地描写,致使习作的内容不够充实,也使这件趣事的趣味打了折扣。具体是作文的灵魂,没有具体就没有作文。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谨记:要通过细致地描写,把事情叙述具体,再现出故事的情趣。本文作者如能按照老师的上述指导,对习作精心地进行一番修改,定会使习作变得精彩靓丽起来。(赵学潮)

下午放学后,我回到家,看到村里的段腾飞在他家门前用鞭子抽打一种像陀螺一样的木制东西玩。我很好奇,便问爷爷:“那是什么呀?”“是‘毛猴’。”爷爷笑呵呵地告诉我。“我要玩,我要玩它。”我摇着爷爷的手,大声恳求地说。

“好,好,好,爷爷给你做一个。”爷爷这位老木匠痛快地答应了。他找出锯、刀等工具和一块木头,很快就给我做好了“毛猴”。只见爷爷做的“毛猴”,上端圆圆的,下端尖尖的,跟我的拳头大小差不多,完全是个木陀螺。

我拿着“毛猴”就要去玩,爷爷叫住我,说:“鹏子,这还不行,爷爷还得给你再绑个鞭子。”爷爷找来一根苹果树枝,稍作修理,在它上面绑上一根跟我的手指头粗细差不多的布条,鞭子便做好了。

我把“毛猴”放在地上,用鞭子去抽打。可“毛猴”在地上滚来滚去,就是不转。爷爷走过来,笑眯眯地说:“鹏子,来,让爷爷教教你。”爷爷先将布条缠在“毛猴”上,缠了好几圈,然后把“毛猴”放在地上,用力一拉,“毛猴”便转动起来。爷爷挥动鞭子抽打起来。我一看,忙说:“我会了!我会了!”

我从爷爷手中接过“毛猴”和鞭子,模仿他的样子,抽打起“毛猴”来。谁料用力过大,竟把“毛猴”抽到房檐上了,鞭子也抽到我的头上,疼得我“哇哇”大哭起来。

爷爷赶忙过来,安慰我说:“鹏子,不哭,不哭,爷爷再给你做一个大点的。”爷爷三下五除二又给我做了一个比拳头还大的“毛猴”,可是我打不动它。爷爷鼓励我说:“没关系,用力打吧。”我使出吃奶的劲去打,谁料鞭杆竟折成了两截。

我生气地冲爷爷嚷嚷:“太倒霉了,我不学了。”我扔了折成半截的鞭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爷爷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笑眯眯地说:“鹏子啊,干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你得有耐心啊,不然什么也学不会。”听了爷爷的话,我又信心满满地准备打“毛猴”。爷爷很快给我做好一个鞭子。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到天黑时,我终于学会了打“毛猴”。

跟踪点评

再现“用工荒” 篇7

在长三角地区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已经蔓延到了北部城市,人才流入城市北京也陷入人才短缺境地。

2月19日,在中国科技会展中心举办的人才大市场招聘会上,旺旺集团北京总厂招聘人员对记者说:“我们年后已经参与了一次招聘,但是没有招到人,今天我们是第二次来,从接到的简历来看,适合我们所招聘岗位的人不多。”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北京三一重机、北汽福田、中国建筑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共有200家知名企业参与了招聘,招聘职位从工程师到项目主管、技术员不等,据招聘会主办方介绍,此次招聘会提供工作岗位2291个,其中电子通讯类占25%,现代加工制造类占18%,能源科技类占10%,剩下为通用型岗位。

记者注意到,虽然招聘会主办方用心良苦,将招聘单位精细分类以吸引专业人才,但招聘单位收到的简历很少,且多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为了能够招揽到人才,有的招聘单位甚至临时打出“所有岗位,不限专业”的标语。

人才招聘遇冷

与前两年一样,节后“用工荒”如期而至。

节后上班第一天,四川省通江县九层乡政府社保办主任徐军就要处理一件头疼事——为富士康招工。

“县政府要求2月份必须完成1 1个富士康招工目标。看起来虽然很少,但难度非常大,基本是去年下半年5个月完成招工目标的总数。”徐军说。

据徐军透露,不仅是通江县,从去年8月份开始,所有市、州都要按照四川省要求,由地方政府出面为富士康成都项目招聘。

“富士康是四川省一号招商引资工程,省里非常重视。四川省下达命令,从省到市、州再到乡镇村一级,招工指标层层分解,要求落实要人头上来完成。”四川德阳劳动就业保障部门人士称,“但在用工需求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为富士康项目招工工作一直面临着重重压力。”

据记者了解,招工工作的难点主要是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并不愿意到富士康工作。

“通江县传统的外出务工人员此前主要集中在河北唐山和上海一带。主要是做建筑工人,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到4000元左右。而富士康的平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此前有送往富士康工作的务工人员,从深圳培训回来后就辞职了。”上述人士表示。

“不适应富士康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待遇不高是他们辞职的主要原因。”九层乡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两年,四川外出务工的人员回流越来越多,本地企业对于用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招工难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成都市人才市场策划发展部的陈维昭表示。

有业内人士称,富士康招工遇冷,只是近年来劳动力市场格局转变的一个缩影。如同往年一样出现的节后返工潮并没有解决当地大量企业结构性缺工的矛盾。在企业生产复苏和通胀预期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现象将成为常态。

“原来我们计划今年扩充产能,招工4000人左右,但现在连2000人都没招到,还不如以前的工人多,只能无奈减少今年的生产量。”山东青岛哈达石墨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普工的工资已涨到2300元以上,即便如此,今年工厂仍招不满工,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产业升级仍缺人

遭遇连年“用工荒”带来的人才短缺尴尬,很多企业开始想方设法进行产业升级,但仍未摆脱人才短缺的噩梦。

据记者了解,在广东佛山,随着传统照明行业向新光源方向转型,企业对科技型和技术型的人才需求也更为迫切。仅佛山南海新光源产业基地,今后5年就至少需要1万名新光源产业的中高端技能人才。南海区区长区邦敏说:“新型产业对普工的需求逐渐降低,对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需求则日益加大。”

近年来,“用工荒”倒逼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但转型之后依然缺工,而且缺少的是高技能人才。

“影视动画企业还要依靠产业链延伸来赚钱,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润。这些都要靠高级技术人员才能做出来。”广东原创动力董事长徐枢说。

“喜羊羊与灰太狼”一炮走红之后,广东原创动力通过与一线授权商合作,从玩具、主题音像图书、文具服装、日用品、食品、运动用品,到儿童餐具、相册、墙贴、童鞋、地板、QQ表情、手机桌面和屏保等,进行了一系列衍生品开发。

“找生产、开发这些衍生品的企业不难,找生产和开发这些衍生品的人太难了。目前技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需要。”徐枢介绍说。为此,该公司后期的产业化大多都在上海实施,有人戏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广州诞生,却被上海人赚了钱。

目前,在广州从事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的公司有140家,都迫切需要创作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很多人十分困惑:都说珠三角“用工荒”是因为产业低端,但如今产业转型了怎么还招不到人?

无限供给时代终结

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甘文传说,当前的“用工荒”实际上体现的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供给失配。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同这一说法,他发现今年的“用工荒”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而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加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工业转移,长期受压抑的劳动力收入不可持续。“种种迹象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

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这一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目前,国内许多经济学家发表过类似观点。无限劳动力供给终结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劳动力竞争时代。在剩余劳动力消化殆尽、劳动力增量受限的情况下,各产业必然要在既定劳动力中展开竞争。

中西部地区从以前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的转变在另一个层面上增加了东西部地区抢人大战的爆发烈度。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11年以后四川省新增劳动力将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十二五”时期农村新增劳动力将从201 1年的116万人逐年减少至2015年的94.5万人。

“未来几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量仅剩一两百万人的空间。”四川省农劳办主任吴祥玉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西部用人单位的抢人大战今后还会愈加激烈。

短缺难题待解

在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像四川省一样,各地政府也开始为企业打造人才通路,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就是其中一例。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宣布从今年1月1日起月最低工资标准调至1160元,紧接着江苏省也从2月1日起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一类地区从960元调整至1140元。广东3月1日起将执行最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广州最低工资提高18.2%,增加了200元至1300元,为目前全国最高。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坦言,“选择这个时候出台是充分考虑到稳定当前企业用工的形势。”

有专家注意到,这轮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中有一个显著特点,都是“针对本地区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分类调整,地区内欠发达地区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鉴于现在工资收入差距大,总工资占总GDP比重太低,专家预测,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极有可能再上调。

但也有评论认为,薪资水平只是破解“用工荒”的一个方面,在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增加,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企业和人才都被推到了一个再次选择的十字路口。

对企业来讲,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今天,用工的方式也要有大的转变。一是要把“候鸟式”的人才迁徙逐渐变为半固定甚至固定的用工模式,把务工人员逐渐转变为稳定的产业工人;二是抛弃难以为继的“血汗工厂”模式,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由简单的薪酬留人向感情留人转变,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动;三是加快产业转移,在沿海与内地的工资差不断缩小的情况下,由人才的“孔雀东南飞”向企业的“抬头西北望”转变;四是从社会价值观上进行引导,努力消除“官本位”的不利影响,改善人才市场结构性不平衡现象。

再现“天人合一” 篇8

这段趣闻引发我的好奇:莫非城区有地儿再现“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在熙熙攘攘的宜昌城区, 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凉水井”?是的。湖北大都集团秉承“阳光地产, 人文大都”的企业理念, 在城区东山建造的畔山林语, 在九码头建造的廊桥水岸等几个获奖小区, 兑现“传承中华文明, 提高城市品位”的承诺, 再现“天人合一”, 特色鲜明, 业界认可。

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 必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涉及文化。文化因人类诞生而诞生。如果说“自然的人化”是文化, 那么, “人化的自然”———建筑, 其灵魂是文化。

仍在武汉的大都集团董事长易仁君先生与笔者是多年文友, 在大学他学的是中文专业, 对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哲学、道家思想有过系统钻研, 他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总是道法自然, 力图回归自然。我俩最近的QQ交流, 侧重讨论了关于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话题。

“天人合一”是易经与老庄著述的基本思想, 后由汉代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

就世界观、方法论而言, 西方文化的特色是主客两分, 侧重“天人之别”;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主客浑沌, 侧重“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命题有过这样的诠释:天, 就是大自然;人, 就是人类;合, 就是结合而形成友谊;一为一体。命题与大师的诠释, 与今天政府倡导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吻合。

易经将“天、地、人”并列, 谓之天才、地才、人才的“三才之道”。老子进而认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庄子·达生》有言:“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主张人对自然, 应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因为两者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 而不是“征服”与“索取”。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效法自然, 顺应自然, 从而受惠于自然。

道教教义力主“返璞归真”。璞, 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 这里引申为天真, 淳朴。道教认为, 人原初的本性近于“道”, 淳朴而纯真, 主张还其原始的本真状态, 像儿童那样天真无邪。

归根复性, 道法自然, 彼此和谐, 天人合一。

二、“风水说”的精华:注重环境选择

古人为了固化“敬重自然”的理念, 构建了建筑文化的“堪舆学”, 民间谓之“风水说”。对于这一学说的总体认定目前仍然见仁见智, 然而其中的许多思想, 特别是“环境选择”的思想是其精华。

风水说认定居所的基本格局是坐北朝南, 这既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又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中国地处北半球, 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 生物向阳是本能, 人居朝南是必然。聚落的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 以抵挡冬季寒风, 南面略显开阔, 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诸多考古资料证明,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聚落建筑已有了“环境选择”的倾向, 聚落靠近水源, 不仅便于生活取水, 而且便于农业浇灌。选择河岸高地, 不仅土壤肥沃, 而且避免了洪水侵袭。据考, 赫赫有名的半坡遗址便是两水交汇、依山傍水的“上吉风水”宝地。

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 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 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 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当今城市的民居建设, 既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也有对传统的突破。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不得开发商像农家建房那样, 自主择地。商家只能在规划部门划定的地段, 通过竞标而夺得某一地皮。

如此一来, 当今人居环境是既定更是再造, 人们对居所环境的选择, 演变为对开发商的选择。

三、易董:房子是从地上长出来的

易仁君董事长在培训公司员工时, 常以一语教导员工:“房子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他为弘扬、传播传统建筑文化理念而设喻:搞建筑、盖房子犹如种庄稼, 庄稼离不开土地、阳光、水分、空气和周围的环境, 建筑也必须与城市自然景观相和谐, 与人文环境相呼应。

易董说:建筑商要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尊重, 就必须吃透周围环境, 着力屏蔽建筑的人为痕迹, 不显山, 不露水, 让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不显突兀, 不像人为, 而像从这块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庄稼、树木一样, 与环境不可分割, 浑然一体。

仁君先生与我QQ交流时, 向我回顾了十年前, 他公司夺得东山开发区“畔山林语”地段的情形。

当初, 许多人并不看好这段地, 称其为“边角废料”。仁君说, 接过这块地皮以后, 我并没像其他商家一样, 急着去铲平它。在那片斜坡上我是一层层地观察, 一点点地琢磨, “把玩”中不禁想到庄子关于“天地乃万物父母”一说, 恍然悟得:祖宗留给我们的这块坡地绝非“糟粕”, 而是宝地, 上好的风水宝地。我们不应也无权“铲平”它, 不应也无权“征服”它, 只能顺应它。不仅要像依就母亲那样依就它, 还要像打扮孩子那样打扮它。不妨顺其自然, 依山就势, 使房屋错落有致, 叫小区拾级而上, 让住户寄情于山水, 陶醉于意境, 返璞归真, 再现“天人合一”。

易董坚持“种庄稼”的信念: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四、回归大自然, 何陋之有?

易董说, 我们请来澳大利亚的一位著名设计师, 向他提供资料, 倾诉文化, 让他饱吸西陵峡口的山川灵气, 终于演绎出一座真山真水的自然家园。为此给这个小区取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号——畔山林语。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 并以榫卯结构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 即使西方的石头建筑也为钢筋水泥所取代。易董说:畔山林语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又超越传统, 与时俱进, 不仅用钢筋水泥打造出坚如磐石的别墅小区, 而且让人们感觉不出钢筋水泥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抑。

日前, 笔者由大都集团付洁女士和赵蓉师傅陪伴, 在“畔山林语”逛了个上上下下, 果如刘禹锡《陋室铭》诗云“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园区百余亩, 落差数十米, 一介老朽, 居然不累。小付轻车熟路, 在林荫小道穿梭自如, 虽是农历七月, 烈日高照, 我等却悠然自得, 更有缕缕风来, 浑身清凉。“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小付边走边指边说:园区保留了原住民的橘树、柚子树, 栽植了本土的草木, 你看:丛竹, 桂竹, 山竹, 凤尾竹;桂花树、紫荆树、大叶樟、苦楝树;广玉兰、大丽菊、栀子花、月月红。我们开辟了盘山沟渠, 引来了运河流水, 吸引了四方飞鸟, 招引着狂蜂浪蝶。花香鸟语, 空气清新, 层层流水, 树叶唦唦, 枝间画眉叫, 水凼鲤鱼游。“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悠然、闲适、宁静、恬淡。

千百年来, “文明”被理解为人类运用智慧、科技对自然进程和本真形态的干预和控制, 而对效法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种种作为被看作是“原始”和“简陋”。小区富贵偏显陋, 回归大自然, “何陋之有”?

畔山林语里我正恋恋不舍, 赵师傅却提议驱车看“廊桥水岸”。那里因大都公司出资50万, 将人为切割的市级文物亚细亚油罐焊接而保留, 为此笔者多次撰文敬佩易董的文化情怀。廊桥水岸开工前我看过, 不起眼儿的一撂荒扒子, 犹如付洁女士的形容:仿佛一年级的小学生, 拿毛笔在长江边写“一”字, 却歪歪扭扭写成了一个卧倒的“S”。如此“一笔”, 居然并排耸立起六栋高楼, 且以廊桥相连, 精心装扮, 亭亭玉立, 在宜昌, 在长江沿线, 独树一帜。我羡慕这里的居民工余回家, 立于窗前, 身披夕阳, 沐浴江风, 咏诵唐人元稹的诗句:“三峡连天水, 奔波万里来”。

宜昌民间有一说:裁缝手里寸布有用, 木匠斧下寸木有用, 铁匠锤炼寸铁有用。任何事物在行家手里, 都能化腐朽为神奇。苍天留给人间的, 只有没被利用的器物, 没有无法利用的“废物”。万丈高楼从地起, 千秋建筑在理念。大都建造的楼盘, 追求回归自然, 崇尚返璞归真, 再现“天人合一”。幸哉!

摘要: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 必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涉及文化。“人化的自然”———建筑, 其灵魂是文化。湖北大都集团在建筑实践中, 兑现“传承中华文明, 提高城市品位”的承诺, 再现“天人合一”, 特色鲜明, 业界认可。

惠普,再现辉煌! 篇9

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1939年,由2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自家的车库里创办,几十年来,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一点也没有影响它成为全球最伟大的IT公司之一。其惠普之道,为全球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管理精粹。我还记得,前年去美国的时候,朋友开着车带我在硅谷惠普总部外围参观,这个公司简直是太大了,成片成片的办公平房掩隐在葱茏树木中。到处都能看到惠普的门牌,但你一定摸不到你真要找的部门和你要找的人。美国朋友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惠普,没有惠普就一定没有今天的硅谷。

正当我为之高兴的时候,中国惠普公司市场总监魏江雷先生约我见面。很长时间没有听到他的音信了,还是前年他刚回国的时候见了几面。我被他硅谷的前卫观点所吸引,曾送给他一套《IT时代周刊》合订本,他答应读后把意见告诉我,但至今也没有反馈。可能他太忙了。

魏江雷早年在中国加盟惠普,5年后去美国总部,一干5年,现在再次回到中国。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很能干也很儒雅的高级白领。

晚上,我们约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家烤鸭店。

当他风尘仆仆地进来时,我明显感到他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人瘦了、脸黑了,但动作敏捷了。更重要的是,精神特别饱满。

我问他,惠普全球上个财年干得相当出色,中国情况好吗?

他说,你看看我的变化,就能知道个大概了。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告诉我,2006财年,中国惠普形势同样非常喜人,同比增长了20%,尤其是PSG部门同比增长了36%,与同行相比遥遥领先。

他说,他本人在过去的一年中跑了20多个省的39个城市,跑了无数个电脑卖场,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市场感觉。他回忆说,为了赶时间,经常吃不上饭,经常把身上的东西搞丢了,包括手机。他说,他手下的顾小曼女士,在东北出差,因为劳累,途中一直发着高烧。

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事实证明,惠普的战略没有错,包括收购康柏,包括现任总裁裁员等压缩成本的措施。他说,中国惠普从去年10月起在未来的18个月里,要把办事处从原来的28个撤并成19个,人员全部在自己家里办公,给每个员工配无线上网卡,配复印、打印、电话、传真与一切的办公设备,这样可以省下很大的一笔开支。他说,我们把省下的钱用于研发和返利给客户。

我感到惠普人更加务实了。

魏说,之所以在百忙中约见你这个总编辑,我认为,写好惠普故事的非《IT时代周刊》莫属,我是你们的忠实读者,尤其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期都认真看,出差途中,这本杂志一直伴随着我,你们的杂志是讲故事的高手。

几天后在惠普大厦,当我见到了惠普PSG集团副总裁兼市场总监丁慧时,我看她的脸上同样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这是一个经常处于思考状态的白领丽人。她的同事告诉我,丁做起事来从不含糊,总想做到极致,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这一年,在智慧和冲锋陷阵中,她的头衔多了一个副总裁。

在大家都交出了好的成绩时,而她所在的集团果实尤其艳丽。我在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应该用什么来庆祝一下?知情人士告诉我,他们集团全体员工在珠海刚刚通宵狂欢了一次,据说光葡萄干红酒就喝了好几百瓶。

魏江雷和丁慧有着同样的感受:当我们到了中小城市亲身感受到很多人把惠普理解成"惠而普",或者理解成热水器生产厂商时,觉得中国的新兴市场真是太大了,我们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情景再现”的利与弊 篇10

“情景再现”并不是一个创新的举动。从电视诞生后, 随着电视专题节目、专栏节目的大量制作传播, 它就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表现手法。在新闻传媒专业教科书上, 对专题片、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在相当一个历史阶段内, 绝大部分人认为“情景再现”是艺术范畴的表现手法之一:只在电视小品、电视散文中使用, 在电视专题节目、新闻节目、纪录片中禁止使用此类表现手法。

自从电视台把收视率作为考评编导、制片人的基本标准以后, 有些电视人为提高收视率用“情景再现”开始制造情节、再造故事, 甚至到了不知道是在看专题节目还是在看电视剧的地步。2008年,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之一温德军”时, 摄制组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反映温德军的一部专题片《一定要找到你》。这部片子在表现温德军二十多年前当长途客车售票员抢救平山县一位孕妇的故事时, 大量使用了“情景再现”, 而为了如实地记录温德军的人生历程和高尚品德的形成过程,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草根商人的慷慨情怀———温德军的故事》时, 没有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在他讲到上述历史事件时, 编导采用的是回忆、老照片、当年的村庄、老旧的房屋、弯曲的小路、已经长大成人的当年孩子的对比照片、已近中年的孩子的母亲讲述等一组镜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回忆当中, 仍然感人地展现了温德军的高风亮节。温德军在讲述中几次动容, 几次哽咽难声。摄制团队制作这个片子时强调的是采访的深入和细节的真实。用生活中常见也是他常做的事表现温德军不计名利,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的高尚情怀, 尽管没有使用“情景再现”, 但节目在播出时同样收到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令人担忧的是, 近几年“情景再现”不仅在纪录片中偶尔出现, 在不少社会专题、科学专题节目中也开始泛滥。“情景再现”成了离不了的表达方式, 到了不“再现”就难以讲故事的地步。而最危险的是它在民生新闻类节目中的使用, 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度的降低并败坏了社会风气, 致使作假成风, 假新闻层出不穷。

“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专题片、新闻中的出现一般多为表现手法的作假, 在事实真实性上的造假还不多。有的情感故事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地步。风靡全国的交友节目几乎没有一对青年是在真正谈对象, 大部分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言辞越激烈, 行为越出界, 思想越诡异越受制片人欢迎, 真正想借此机会找对象的是没有机会的。河北台有一档旅游选秀的节目, 据编导说作秀人员是百里挑一, 专挑那些言语越位的另类者。因为他发现, 越能煽忽, 话语越苛刻, 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了收视率也只能这样了。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节目, 打着真人真事的幌子, 追求的是无原则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享乐主义, 最终颠倒了是非曲直观念, 在观众中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

情感故事类节目, 说到底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缩影, 因而编导在处理这类节目时必须特别谨慎。石家庄电视台三频道的一档情感故事类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可说是“情景再现”登峰造极的代表作, 它最大的问题是打着真实的幌子欺骗误导观众。节目中许峰的字幕表明“儿子”是住在石家庄四中路的人, 而四中路一带正在进行拆迁, 父亲也是那儿的一个老住户。虽然并没具体到哪门哪号, 但人们不会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看完这个节目, “儿子”许峰的嚣张、忤逆、不孝、不廉基本上都占全了。善良天真的观众自然难免怒火中烧, 直到“儿子”上街人人喊打时才知受到了蒙骗, 真是不折不扣的一大闹剧。

“情景再现”既然闹得沸沸扬扬, 那么, 还能不能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这一手法呢?答案是不能全面否认, 但要把握使用原则。

新闻消息类节目中不得使用“情景再现”手法。新闻专题类节目确有需要使用的, 必须标注“模拟场景”字样, 不得以新闻报道的节目形态, 如主持人介绍、记者采访、演播室访谈等形式讲述虚构或演绎的故事。

情感故事类节目必须确保细节真实, 不得虚构故事情节或进行想象演绎, 由演员或当事人表演再现发生过的故事情节, 必须标注“情景再现”字样。

访谈类节目在当事人拒绝接受采访时, 不得由他人冒充当事人参与节目讲述, 有当事人在场时, 未经当事人同意, 不得使用“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的手法表现当事人的经历。

涉案涉法类节目不得采用“情景再现”手法展示犯罪细节、破案细节和暴力、血腥场面, 不得由当事人参与“情景再现”的表演。

全部由演员表演的故事, 须在节目名称的画面上标注“栏目剧”字样, 并在开始和结尾处出现演员表。栏目剧不得采用新闻报道节目形态, 以免造成受众误解。

上一篇:热水循环下一篇:星敏感器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