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合

2024-08-06

行业整合(精选12篇)

行业整合 篇1

缝制机械行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逆境中奋起, 在反思中前行, 不仅有战胜困难的激情, 还有理智的思考, 对行业发展道路的求索。

缝制机械行业是轻工业中用现代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比较成功的范例, 改革30年发展成为世界缝制设备大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不得不承认, 行业没有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束缚,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 掩盖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和经营方式落后的问题。当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恶化的时候, 行业多年积累的问题集中释放,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从2008年缝制机械行业运行数据看, 2008年初, 行业经济运行就出现疲软, 在轻工各行业中较早地步入单边下行通道, 表现出明显的调整信号。从轻工行业整体数据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显现, 四季度进一步加剧。相比之下, 缝制机械行业的调整需求来得早, 且强烈。如果把当前行业的问题完全归咎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不切合实际的, 根源是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市场规律决定了供需矛盾会通过市场整合实现统一, 过剩产能被淘汰出局是调整的必然结果。我们讲在金融危机中变“危”为“机”, 就是要抓住整合的机遇, 在行业整合中巩固自己的位置, 谋求长远发展。既然整合已成为行业共识, 如何实现整合则成为关键。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协会提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 根本的问题集中在转变发展方式上。

做大做强是行业为之努力的目标, 做大和做强是互为条件的。大主要指规模;强主要指技术领先的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传统认识的误区是, 大既是强。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 企业盲目铺摊子, 扩产能, 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 走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道路。现在强调转变发展方式, 强调技术创新和品牌影响力, 突出了强字。但是强如果没有大做支撑, 也难有作为, 因为市场占有率是品牌影响力不可缺少的要素, 市场占有率说到底是规模。目前, 做大做强需要的是整合, 通过业内企业强强联合, 打造行业“航母”。

强强联合有横纵之说, 横向是同类产品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纵向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虽然实现的方式多样, 根本的方法还是以资本为纽带, 实现经营一体化。其目的是促使产业优势资源向品牌企业集中, 提高产业集中度, 增强行业竞争力。

笔者认为, 缝制机械行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阶段, 品牌之间的整合是行业整合的关键, 目前主要是受企业管理体制、区域分布等条件的限制, 强强联合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障碍。《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缝制机械行业列为重点支持行业, 行业整合有了新契机, 因为实现行业整合, 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 也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 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推进。要充分利用《规划》的实施, 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 在落实规划项目中促进重点企业间的合作。同时, 积极探讨品牌企业强强联合的途径, 寻求政策突破。

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 通过企业相互参股组建不同所有制、跨区域企业间的大型产业集团, 明确内部产品研发方向和制造分工, 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是行业整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品牌企业的强强联合, 必然带动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组合, 带动整个产业升级, 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

造纸业正从盈利低谷中回升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2008年四季度造纸行业下游需求萎缩, 伴随着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崩溃, 导致了企业业绩出现了大幅回调。针对需求的缺失, 各公司纷纷采取停产限量、加大销售等措施进行去库存化, 但由于投资惯性, 2007—2008年快速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产能的大幅扩张却遭遇了萎靡的需求, 致使不少企业新建项目无法投产, 或者试运行后便停产, 这样折旧成本的增长也是促成业绩不达预期的因素之一。

进入2009年一季度后, 下游需求有所回暖, 但需求的反弹无法完全消化当前纸厂供给的上升, 随着去库存化的结束, 企业大幅降价的可能不再, 行业供需恢复到了弱势均衡状态。反映在上市公司层面上, 一季度8家主要纸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5.95亿, 同比下滑25.49%, 环比下滑0.50%。由于一季度均价相比去年四季度仍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综合价格因素, 一季度销量环比仍有增加。从净利润来看, 8家企业2008年四季度合计亏损6.3亿元, 2009年一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1.49亿元, 同比下滑89%, 环比实现扭亏为盈。多项数据表明公司的生产经营正在回归正常化, 其中存货环比不再增加, 表明企业与下游的交易有所改善, 而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增加, 则表明生产和销售情况在好转。前者表明企业的采购行为增加, 其生产正在回归正常;后者表明下游的买货意向

行业整合 篇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大庆经济产业之一的玻璃钢行业也进入空前壮大与紧张布局中。作为社会上一种特殊生产加工行业,玻璃钢广泛用于与工厂和日益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随着市场需求玻璃钢行业经历了

1.、生产型市场(市场需求一般,主要市场开启阶段,产品销路有保障,竞争力小,竞争意识弱,利益丰厚,属于纯生产加工型产业)

2、消费者市场(客户占主导地位,市场局面已经打开,客户选择面广,厂家日益增多,竞争力强,技术从以前的纯手工到半自动化机械化的过渡,利益偏中,属于生产及加工型产业)

3、市场饱和化(市场中需求虽大,但是随着玻璃钢行业厂家的繁多,注定在以后不久出现市场供过于求市场饱和状态,市场中产品高质且价格折中,利润偏低,属于生产及承接OEM<贴牌生产>、技术转让等过渡的非纯生产加工型行业)

大庆玻璃钢行业发展现状与整合措施:<莲山课 件>

1、随着前几年玻璃钢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在市场需求均匀的情况下获得丰厚利益,社会的逐利性开始显现,时下大庆玻璃钢行业中从事玻璃钢服务或加工的行业逐渐增加,达到了空前的兴盛。

(措施:被誉为中国四大玻璃钢工业基地之一的安丘市玻璃钢,其中不禁是其行业兴起早,发展时间长,也因为安丘市玻璃钢厂家的繁多。其中,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显现,在带来名气的同时也造成了安丘玻璃钢行业的良莠不齐,在质量和技术方面保障还不统一,难免会在现在或将来给安丘玻璃钢行业带来负面的影响,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求“精”而非“量”所以在时下,安丘玻璃钢行业应该通过玻璃钢协会等平台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和整合,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两手都要硬,数量和质量同行)

2、大庆玻璃钢行业门槛偏低,由于产品加工流程的单一性,加之人们对玻璃钢行业利益的追逐,普遍涌入到这个行业中,可能当时进入这个行业时会获取部分利益,但是这些利益是在有损安丘玻璃钢整体行业的发展基础之上的,简单的认为只要能做出产品就行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的市场需要的规范合理发展。

(措施:设置行业壁垒或监督屏障,其中一是起到限制大庆玻璃钢行业泛滥增长的状态,稳步的进行步伐调控;二是可以在此同时净化大庆玻璃钢行业的整体环境,为构建一个新时代玻璃钢行业基地打好基础,做好环境的铺垫,也更好的激励大庆玻璃钢行业间的发展与革新)

3、大庆玻璃钢行业的技术产业革新,许多经过原始积累而兴起的玻璃钢厂家只顾一味的圈地建厂而忽略的玻璃钢行业本身的技术加工、产品创新、化验研究,到时候在全国同行业招标或是客户考察过程难免会矮人一截,没有优势可言,只谈固定资产而不讲究技术创新也已经不适应现在行业发展的现状。

(措施:加大对科研以及技术人才的产业投入,作为企业来说,不进行行业及产品的创新,无疑是道路越走越窄,而且还不只有一批同质行业进行胡同间业务的竞争,而获取大额蛋糕的企业正是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忽略技术及产业的实时创新和改革才使得企业在全国及地区同行业中作为佼佼者且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同过企业间资源共享,进行技术的输出和输入,进行企业间的强强联合)

4、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玻璃钢原材料及加工环节进行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尽量多的去分解和消化原材料的耗费,在节省自身成本的同时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

(措施:协会可统一收取会员单位一定费用,统一定期对行业内企业原料滞留品与垃圾进行整合与清理。)

谢繁荣呈上

行业网站进入整合时代 篇3

浙江都市网总编 张志强

嘉宾: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德良

家里会(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杨守彬

中国农业网总经理 吕一枝

中国食品商务网总经理 邹锋雷

中国笔业网副总经理 叶风

中国照明在线常务副总 肖晶

华夏收藏网运营总监 夏正平

行业网站进入整合营销阶段

周颖:行业网站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而且很多网站是盈利的,比如网盛科技,上市后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股。抛开资本层面不谈,我在关注着行业网站的发展是否需要整合营销、需要结盟?

孙德良:目前互联网进入新一轮的发展调整阶段,细分市场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互联网细分市场的两大方向是“专业化”和“地域化”。这也是我们率先提出的互联网市场“细分理论”。在这个框架下,你就会发现行业网站之间的联盟、结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地给几方带来了经济效益。互联网市场虽然进入细分,但趋势是整合、结盟。

肖晶:网盛科技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一种必然,它有一种非常强大的网上运营经验,这是很多网站需要学习的。所以我觉得在这点上,与其我们单个去做,不如我们共同来推动。行业网站要立足于本行业,把本行业做得精、做得专、做得好,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是建立强大的联盟,想办法共同推动各个行业网站的服务,我相信我们这样的网站在一起合作的话,就会产生更强烈的力量来推动行业的发展。

借助互动营销打造品牌

张志强:那么行业网站在细分层面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分众时代行业网站是否需要普通消费者的关注?行业网站的营销面临着哪些问题需要突破?

孙德良:我觉得这个更多的并不是直接去打广告,更多的要利用一些好的事件,用好传统媒体的力量。我们历史上有很多的事件,早在网络泡沫时期,所有网站都不赚钱,就我们赚钱,这个时候全国的媒体就蜂拥而至,就来宣传你,我们利用了这个时机,这是我们第一个案例。

第二个案例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这时我们正好与世界五百强排名第57位的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进行了一场国际官司。没想到这场官司最后我们打赢了,并且打在了中国加入WTO的时间段。两者一结合这个轰动效应就更大了,这个是我们历史上的第二件营销大事。

第三件是去年我们作为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登陆中国资本市场,这三件事情都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品牌传播,而我们在品牌方面的投入并不多。

我们内部有这样一个总结,一个公司在品牌传播方面应该有四种能力:第一种能力是花大钱办小事,另一种是花大钱办大事,还有一种情况花小钱办小事,最值得表扬的是什么呢?是花小钱办大事。在我们公司的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基本上都是实施了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完成了公司这么些年来品牌的宣传。

杨守彬:对行业网站来说,我认为80%的精力(效率)是在行业内实现的,20%是行业外实现的。这20%是面对行业以外的,但这部分的经营成功一定能够为行业网站提供非常好的帮助,这里面,公众认可再加上社会资源,行业网站就会极具影响力。

吕一枝:因为各个行业网站的受众群体不一样,因此在对外营销的方式和方法上可能会有区别。比如我们会更注重和一些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的合作,因此我们有时并不是直接服务于终端用户,但无论怎样,行业网站的营销模式需要突破传统,需要创新,而且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打造一个完整的营销链条。

叶风:我们现在做的还是传统营销模式,目前正在从网上做到网下。我们网下的做法是外派驻点营销员,给客户的员工进行培训。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营销团队的建设,因为这个团队的建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网站的营销、品牌,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效益。所以,行业网站的营销团队建设是很重要的。

邹锋雷:我们网站现在分成两个版,分别是中文平台和国际平台,国际平台是英文版,主要是针对中国的食品。现在我们的客户大概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的体会是专业网站一切从客户需求着手,而且要把线上线下的活动做好,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模式。

肖晶:我认为行业网站本身就在细分市场,因为我们是致力于某个专业或者某个行业,更容易进入市场层面的细分。在这个基础上,就让更多的行业网站更容易、更好、更适合我们的客户和市场,来开发一些相应的网络推广和互联网的服务等,包括对他们有一些真正帮助的产品或服务。

行业网站的营销要体现信息的价值

周颖:行业网站是否需要影响非专业人群,并通过这些人群带动影响力和提高知名度呢?

孙德良:我觉得对行业网站来说,不仅仅要在行业内建立良好的影响力和品牌,而且,等到有条件的时候,应该在化工这个行业也要建立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所以我觉得行业网站的品牌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讲,第一要做到在行业内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影响力,做到了这点之后你要尽量能够做到跨行业的品牌营销,应该是这么两个层面。这是我们一个看法。

当然对一个行业网站来说,第一步首先应该做好第一个层面,在行业内实现你的品牌和影响,这是根本,这是基础。有了实力以后,逐步地实现第二步跨行业的品牌扩张问题。

杨守彬:作为一个行业网站要获得客户的认可最重要的是你让客户产生认知,我认为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作为一个行业网站,首先我能想到的一个是你专业的平台形象,很多人的理解是专而精,我认为你的专业是需要传播出去的。第二点,我认为需要有深度的贴身服务。你不是泛泛的提供信息,在线下对客户做贴身的服务,这种定位和服务特点也要传播出去。

第三点肯定是实效的经济价值。一是专业的平台形象,二是深度的贴身服务,第三是实效的经济价值。用你的网站即使是收费,也要让客户觉得更加有价值。我认为,作为一个行业网站把这三点营销出去,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就成功了。

其实很多行业网站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营销我们不管说用什么方法,你要追求成功,营销的成功最高境界是花同样的钱,得到最好的效果。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大程度是低成本营销,最低成本的营销一定是事件营销。网盛科技经历的这些我觉得我们学不来,一个是可遇不可求,第二个,在一定程度上事件营销靠两个方面:内部的我们讲成功的事件营销有两种情况,一是造势,二是借势,借社会上很多民众关心的,然后跟你的结合点又非常好地结合起来。

行业网站的营销方向

张志强:孙德良提出来行业网站联盟的计划,还提出了联盟小门户网站+联盟的模式,我觉得这肯定是整合的方向。

孙德良:分众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分得太众、太广了之后就要聚众了,分众和聚众要平和。所以这就诞生了我们小门户联盟的思想。既要分,要众又要聚集。

吕一枝:现在,专业网站之间大家合作精神还是蛮不错的。至少彼此之间,不会互相排挤。其实我们和一些行业网站经常在一起探讨商业网站与商业网站,或者专业网站与专业网站如何结合实现共赢。行业网站之间的整合趋势很明显,其结果是大家共赢,所以大家自然有兴趣进行资源整合。

杨守彬:我认为线下的活动非常重要,而且方式一定要变,这一点首先要变坐商为行商。说到这儿,我有一个贡献的想法,就是对待客户可以用“腰部启动法”。如果行业老大你很难切入,你可以找第二梯队的,把第二梯队的拉过来并给一大堆的优惠条件,这样立马就起作用了,那样第一梯队的老大就害怕了。我觉得线下的这些办法,作为一个行业网站一定要动辄就拿行业说事,不要说自己企业,你既然是行业网站就一定要有行业网站的形象在这里,掌握行业话语权的这种地位在这儿,我觉得业务就好做了。

肖晶:做行业网站的话,如果你想把所有的企业都服务好,怎么投入你的平臺进行服务,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自己个人感觉,我在经营的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和网盛等网站合作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主要的一个变化是信息量的增加,排名的增加。这个就是整合的力量。对客户来说,客户如果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看到很多对他有价值、有帮助的东西,我就认为有意义。

陶瓷行业低迷将促进产业整合 篇4

大部分厂商反映, 2011年的经营环境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差。从近日各媒体的报道中可知, 目前, 夹江陶瓷产区已经有近50%的生产线停产, 高安产区也有将近过半生产线停产, 而淄博上半年也有100条左右的生产线被迫停产。据统计, 淄博陶瓷企业的销量同比至少下滑30%。据《中国陶瓷》周刊在全国各建材市场的调查资料显示, 大部分陶瓷卫浴商家上半年的销量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下降比例在20%~50%不等。

然而, 在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企业的产品销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的同时, 一些业内名牌企业的产品销量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不少, 至今依然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的强劲势头。物美价廉、款式多样、服务上乘是消费者的终极追求, 谁能满足这些需求, 谁就能赢得消费者, 赢得市场。

现阶段, 陶瓷行业只有区域性的品牌, 还欠缺全国性的品牌。按照市场规律, 一个行业的发展大致会经历产品力竞争、广告力竞争、营销力竞争和品牌力竞争四个阶段。中国陶瓷行业虽然已经有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但目前大多数企业还只停留在产品力以及广告力竞争阶段。部分知名企业的产品销量之所以会比去年同期增长甚至出现产品供不应求, 除了他们注重产品品质、款式开发外, 更是因为他们的企业发展正在从营销力竞争阶段向品牌力竞争阶段过渡。由于质量稳定、性价比高、服务较好, 许多消费者开始对这些品牌有了认同感, 所以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自然要强得多, 他们的销量稳步提升也是理所当然的。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最好体现, 陶瓷行业也是如此。行业经营环境好的时候, 一些小作坊随便弄弄都能赚钱, 但如今市场转冷陷入低迷, 就要比拼服务、质量以及品牌影响力了。即使楼市受到调控影响, 但总会有人买房的, 那么也必然会有人买瓷砖和卫浴洁具产品, 这时候就要看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创新力和性价比能否吸引消费者。所以说, 原材料成本上涨、房地产市场低迷、反倾销等对整个行业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可以对原来良莠不齐的行业进行大洗牌。最终, 强者得以生存。

行业整合 篇5

中国的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作为我国具有古老传统的特色酒类品种,多年来,作为中华魅宝的黄酒,为什么市场那么滞后?为什么不能走进大众消费?

由于受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区域销售的限制,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黄酒,一直有种被官差的局域味道,始终没有实现销售量和市场区域的突破,在传统与继承、保护与开发中徘徊不前。

于是乎,绍兴成了黄酒的“域名”,绍兴口味成了黄酒的“传统口味”,无论外地接不接受,这种“传统”似乎一直被少数的“孔已己”传统着。口感,是传统黄酒无法跨越的障碍,主流、强势品牌也不多见。

今天黄酒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黄酒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黄酒企业与其它酒类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啤酒、葡萄酒异军突起,洋酒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现实下,黄酒还局限一隅独欢独乐,仅仅局限于瓜分着有限的消费群体,这不仅造成了整个黄酒行业的内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已有的市场被不断地生吞活剥。市场证明,黄酒产量在我国整体饮料酒总量中仅占4%,在国内大部分市场难觅踪影。

解密●撩开未来黄酒的三层迷雾

●第一层迷雾:“绍兴口味”就是黄酒的“标准口味”?

中国是世界上的产消大国,黄酒也是中华民族特色的酒种之一。通过对黄酒市场调查来看,会稽山、古越龙山、女儿红、塔牌等畅销品种目前仍然多为姓“绍”! 大众一直对传统黄酒口感的质疑,甚至觉得传统黄酒的口感可笑。黄酒究竟是什么口味定位,什么样的黄酒才更适合大众消费?

反驳绍兴传统黄酒的口感问题,新闻界的“炒作论”也好,为了市场发展也罢,绍兴黄酒在国内知名度已经够大了。尽管有很多传统守旧的人保持着传统黄酒的口感问题,认为传统黄酒的口味也被某些人欲盖弥彰“不能篡改”,浙江黄酒企业就不能出现“传统口味搅局者”,“黄酒主导权的捍卫者”。 尽管市场对黄酒口味问题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他们认为绍兴黄酒的口味绝不会“轻易屈就舆论”,即便会带来市场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实上,口感自始至终影响着市场发展的未来,传统黄酒秉持的口味问题已经到了要检讨和反省的时刻了!几十年前,若有人喊中国黄酒就是“绍兴文化”大家也无可否认,但作为市场的风向标,把“绍兴黄酒”做为中国黄酒的标准口味,那的确有点自我封闭的气息。

某次行业重大会议上,满脸忧思地姚胜说出了让黄酒人睡狮猛醒的一句话,“都说酒好不怕巷子深,那么,中国黄酒为什么还一直沉默?”姚胜鲜明地提出“黄酒是中国黄酒,不是绍兴黄酒”、“黄酒只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黄酒’”、“黄酒企业不能有太多迂腐的门户之见”、“目前中国黄酒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掷地有声,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黄酒人,姚胜对黄酒发展的这番话引起了巨大震动。

假若红酒、洋酒、啤酒的惨烈竞争让大部分传统黄酒在瞬间迷失甚至崩溃,那么,我们这么好的民族酒种为什么不抓住消费机会反而犹豫不决呢?若靠市场“人气指数”的影响力,宣告传统黄酒口感不改良就会市场失败,就会被脱颖而出的“意见不同者”湘派、海派黄酒超越而一统天下,

在大众期待的同时,我们完全看到了一个民族新型黄酒铿锵到来的气息。

●第二层迷雾:黄酒市场没有强势品牌?

但传统黄酒不温不热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媒体的质疑。广告酒时代,领导企业如“古越龙山”“塔牌”以疯狂的广告轰开市场,造就了一时的繁荣。随着市场发展的演变,传统黄酒的工艺、口感、风格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口感局限仍然是传统黄酒市场提升的巨大障碍。

随着白酒的惨淡经营,洋酒、红酒、果酒的不断渗入,中国的黄酒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开始进入全面整合竞争时代,面对消费市场不断演变,传统黄酒的同质化问题让整个行业出现“劳累过度综合症状”,“无序竞争”“混乱竞争”,缺乏行业领导企业,缺乏强势品牌。

传统黄酒企业严重局限在区域品牌竞争的旮旯胡同,加上缺乏长远战略,品牌无战略,营销无战略,企业运营无战略,随着洋酒、红酒、果酒的不断渗入,众多传统黄酒市场风光不在,市场“集体无意识”随“风”飘荡。

依据品牌的定义:“品牌是建立在消费者心中的产品类别的印象”,目前的中国黄酒业,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就是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品牌”却成为黄酒业最“汗颜的东西”。 我们能埋怨谁?还是埋怨自己?其中似有解不开的疙瘩。

●第三层迷雾:黄酒的春天已经来临?

随着生活自身的演变,酒水行业发展的演变,消费理念的转变,黄酒,这样一个具备着深厚内涵、高档价值、营养丰富的酒种,它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

在中国黄酒市场密集着古越龙山、塔牌这样的传统黄酒企业,也诞生了胜景山河等新型黄酒生力军,他们针对市场展开了各自的看家招数,以 “奔跑的铁蹄”做优、做强、做大产业。在中低端市场上,由于传统黄酒价格上的优势,我们拥有一定的区域市场和销售份额,也涌现出了会稽山、古越龙山、女儿红等这样优秀的区域品牌。我国对黄酒这一传统酒种从未放弃过创新研发,而且已经具备了与红酒、洋酒、果酒包括白酒竞争的实力与产业规模。

饮用茅台和五粮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饮用黄酒,是一种高雅的品味。黄酒特有的价值文化就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去,传统黄酒炼狱般的市场局限性压抑太久了,在湘派、海派等改良派的新型黄酒冲出一片市场后,些许兴奋就可以把我们的传统黄酒带到大众消费的高潮而疯狂。作为民族的文化特色酒,老树发新芽,丢掉过去沉重包袱,进而能够“对症下药”治好它的痼疾,迸发出传统黄酒原始的狂野和萌动。

要想适应大众消费黄酒产品必须呼唤新鲜力量,需要新鲜的元素,需要与现代接轨。就要通过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用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路来应对黄酒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学习红酒和洋酒大胆创新的意识,敢于拼搏市场的勇气,走出黄酒本质上“温吞吞”的市场作风。

★ 平面艺术设计行业经验者求职简历

★ 退出学生会申请书

★ 贫困户退出申请书范文

★ 退出贫困户证明范文

★ 客车乘务员实习报告

★ 2022年客车承包合同范本

★ 下一个高潮是“专注”

★ 下一个我初中作文

★ 中学生作文下一个转角

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篇6

中国IC设计产业没有“常胜将军”,只有轮流坐庄的“冠军”。

最早坐庄的是中星微,在选定了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后,通过发布“星光一号”、“星光五号”等产品,中星微迅速在PC图像输入芯片领域占据了高达60%的全球市场份额,名声一度响彻国内外;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MP3音频播放器的走俏,豪赌MP3声音芯片的珠海炬力又登上“头名宝座”; 珠海炬力火了一年,又被瑞芯挤了下了; 现在,瑞芯又被君正超越……真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一两年”。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虽然中国IC设计企业们“独具慧眼”,避开了当时竞争激烈的通用型CPU、存储等领域,独辟蹊径地选择了数字多媒体芯片,但也随即导致了产品单一、市场面较窄、同质化竞争以及低成本化日益严重等问题。中国IC设计企业要想“称霸武林”,还真不是件易事。

用创新

摆脱价格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IC设计企业的产品已从极低端消费类产品IC,逐渐发展到耐用消费类电子产品IC,建立了价廉物美的形象。业内人士表示,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IC设计企业更能发挥灵活、勤奋的特点和产品性价比高的优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可惜的是,高性价比仍是中国IC设计企业的撒手锏,而非应用。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第一波成立的新创IC业者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一招半式闯天下”。

由于面向的市场太过重合,价格策略往往是初创公司赢得市场的必要手段,但价格战也让本土厂商备感苦涩。“拼价格是一种最简单的竞争策略,往往也是见效最快的,能够帮助公司在一筹莫展时找到出路。但是,单纯地拼价格,会多方面损害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孙加兴表示。

中天联科CTO蒋毅也认为,在同质化产品阶段,价格战肯定是无法避免的。但在取得了一定市场份额后,价格战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品和市场模式创新必须成为企业重点。

推动创新,首先应表现在企业规划方面。举例来说,由于产品种类少、又缺少有经验的规划者,中国无晶圆厂IC业迄今都无突出表现。为此,我国正在加快脚步推动扶植至少30家无晶圆厂半导体新创公司的计划,并期望藉此将IC业年产值提升两亿美元。此外,有关单位也与产业高层合作,规划目标市场以及吸引创投业者资金的方案。

但有专家表示,尽管中国有机会在培植无晶圆厂设计公司方面取得更大成功,但这并非易事。而且“在30家新创无晶圆厂公司中,可能只会有一家或两家能挤进全球前50大公司排行榜。”

因此,中国还是应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力不足的问题。孙加兴尤为推崇中国台湾IC设计产业成长的经验,吸引原本任职于Intel、TI等美国大厂的中国工程师回流,才能弥补本土产业人士经验不足的缺憾。“美国公司训练了不少我国台湾省籍的工程师,后来他们取得了台湾地区政府与VC资金的支持,回乡创业。中国也将出现相同的案例。”孙加兴表示。

整合速度需加快

在IC设计企业深入创新的同时,产业整合也被提上了议程。

目前,我国IC设计企业的规模仍然有限,且实力严重分散。全球半导体联盟(GSA)执行总监JodiShelton曾花了6个月的时间,与我国台湾省、上海与北京等地的产业高层洽谈,以厘清阻碍中国半导体产业成长的真正原因。她发现,中国有不少营业规模在1000万美元左右的IC供货商,都是小型的利基厂商; 而在5年内,中国很难会出现年营收达到2.5亿~5亿美元的大公司。她也认同对中国产业界“领导者真空”状态的评论,并建议进行整合。

“即便是中国IC设计公司中最大的50家公司,其年销售量总和也只有23亿美元。”孙加兴表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最大的50家半导体公司却占据了世界销量总和的80%。”

一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400多家IC设计公司中,有近1/3的公司只有不到20名员工,而且产品绝大部分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未来的行业洗牌中,他们很可能会被规模较大的企业所整合。”

而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加快了这种整合的发生。市调机构iSuppli公司预计,未来两年,至少将有100多家中国IC设计公司消失。中国IC设计产业必将出现两极分化,可能约有50家企业取得成功,其余的则将挣扎求生。而进一步来看,整合也为IC设计企业从中低档市场向中高档市场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除了水平整合外,IC设计市场对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呼声更高。国家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在接受《计算机世界》采访时表示,通过IC设计、渠道商、应用方案、系统整机企业之间的垂直整合,打造一批强有力的整合制造商,可以形成整个产业的良性稳定发展和互动。“目前,我们提出了打造10大产业链的设想,而在每一个产业链上,IC设计都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并以IC设计联盟与各产业链联盟互动的方式,促进共同发展和产业提升。”许说。

但整合的难度也是巨大的。目前国内IC设计产业的情况是: 首先,太多的地区都在发展IC设计产业,部分地区急于求成,政策上非常激进,导致IC设计企业的创业成本非常低,甚至免费,这在客观上起到了分离大企业的作用; 其次,许多企业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再者,很多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优势互补,整合起来意义不大。

金融危机下的行业整合机会 篇7

很多人对2009年中央空调市场持有乐观态度, 是源于国家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为中央空调企业提供了市场的巨大利好。把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 看成是对中央空调产业的利好也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在4万亿元的投资中最终有一部分肯定会惠及到中央空调产业。

4万亿元投资对中央空调产业的惠及能有多大?我们不妨做一下分析。首先, 直接受惠有限。政府这次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 主要投放目标是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民生项目。直接投资中央空调产业的几乎没有。其次, 受惠的周期长。一些大型项目建设, 诸如铁路车站、核电厂房等最终必然会选用中央空调, 但是中央空调是这些项目最后的设备, 是在土建、主体建筑完成后才会真正投入的。因此, 中央空调业真正是否受惠, 最早也要在2010年才会有所显现。

另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 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自通知下发之日起到2010年底, 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 不准建设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等楼堂馆所”。而楼堂馆所正是集中对中央空调需求之所在, 《通知》下达意味着政府机关在这些方面的新增需求几乎没有, 这自然会减少一部分市场份额。

还有, 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还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虽说近期市场有所回暖, 但是成交量还始终在谷底徘徊。其中高档房地产项目是对中央空调中比重最大的多联机需求最大的一块, 房地产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必然使得对多联机的需求减少。从2008年开始, 房地产业的疲软就已经影响到户式中央空调的增长。

综上所述, 2009年对国内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需求较少的压力肯定不小, 只是由于各个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产品不同, 感受到的压力也会有所不同而已。相比较, 具有节能效果的水/地源热泵、变频多联机情况相对好些, 而传统机型与吸收式机组的销售困难更多一些。

行业整合的绝佳时机

近2年是中央空调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是中央空调的技术渐趋成熟, 市场份额逐步向具有节能优势产品上集中, 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普及, 使得中央空调与自控技术产业出现融合;另一方面, 不仅国内中央空调市场格局进一步走向集中, 而且全球品牌间的兼并整合也方兴未艾。兼并整合已经成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2年来, 我们不难发现, 全球中央空调产业整合的浪潮此起彼伏。约克空调被江森自控纳入旗下, 特灵空调被英格索兰整合。特灵与约克都是全球排行靠前的中央空调品牌, 之所以被兼并整合都是源于进入楼宇的节能、自动化和整体解决方案。大金兼并麦克维尔, 三菱重工与海尔整合, 基本上都是源于产品线的取长补短, 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同时, 参与整合的主体都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 通过整合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 从而成为行业的主流品牌。对于那些没有技术储备、没有研发实力、没有拳头产品、没有营销能力、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只有通过行业的充分竞争洗牌, 将他们淘汰出局, 行业才会进入到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其实, 强强联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 很多外资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 就已经在寻找联合发展的伙伴, 以尽快适应中国市场环境。如三洋与冰山、开利与一冷、三菱重工与海尔、日立与海信等等。只不过在金融危机下, 这种整合与联合的需求更为迫切。

对于国内中央空调行业来说, 整合变革已经进入快车道, 众多小品牌充斥在这个充满血雨腥风的市场上, 必然会有一个行业集中的过程。任何一个行业最终必然会实现品牌集中, 金融危机的到来则加速了这种洗牌整合的进程。

技术、规模是整合利器

行业整合首先要有整合的要求, 也就是说找到制约行业发展的症结之所在。对于国内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专家们认为目前制约其发展主要在于2点: (1) 多数国内中央空调企业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在国内中央空调领域, 多数企业仍然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谋求发展, 自身不具有研发能力。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2) 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由于中央空调行业的门槛并不高, 企业进入相对较容易。因而, 在中央空调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行业同一时期有超过数百家的企业竞争, 且多数是年销售额不足亿元的小企业。

因而, 在行业整合中以技术和规模为突破点, 就成了强势中央空调企业的必然选择。相对家用空调, 中央空调不仅单一产品价值大, 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由于中央空调是个性化服务的产品, 产品的门类相对较多, 各种类型的技术特点又有所不同, 因而, 技术在中央空调产业中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关键。中央空调产业整合成功的案例中, 很多都是以弥补技术空缺而进行。比如, 美的收购重庆通用, 使其迅速拥有传统大型中央空调技术, 不仅大大拉长了其产品线, 而且迅速实现了向专业中央空调企业的转型。

另外, 由于中央空调为个性化服务的产品, 在销售上呈现出的是“点对点”状态 (家用空调是“点对面”的销售, 厂家可以批量生产, 由商家批量购买后进行销售, 因而造就了家用空调能够出现像格力、美的这样年销售额超过二三百亿元的企业) , 这造成了中央空调企业规模较难做大的现况。由于企业小, 比较凌乱, 不利于行业抗击风险, 企业也没有实力进行研发的投入。整合兼并, 做强做大, 就成为行业抱团抗击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 加快了资源整合配置的步伐。强势企业已经有所动作。近日我们就看到, 格力与大金召开新闻发布会, 共同宣布投资合作建立生产变频压缩机与精密模具工厂。格力与大金的合作, 就是双方技术与规模相互吸引的结果。这种强强合作在当今形势环境下, 有利于双方抵御金融风暴席卷而来的寒流。

中小品牌的生存之道

中央空调产业是一个中小企业云集的产业, 这缘于它是个性化服务的行业。相对应, 其行业技术产品门类多, 行业市场散乱而复杂。因而, 整合的难度较大, 或者说整合的路程比较漫长。从某种意义上讲, 只要中小品牌形成自己的特点, 或者是在局部区域内呈现强势, 完全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的空间。

虽说行业整合主导权在有实力的大品牌手中,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央空调产业的特殊性, 充分认识到多品牌共存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所以, 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小中央空调企业的生存之道, 寻找适合中小企业自发展道路, 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首先, 利用中央空调产品“点对点”销售服务的特点, 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与产品。比如, 节能产品和项目是当今与今后较长时间内的热点, 只要一个企业能够在这一领域拥有技术和产品, 以差异化或者某一方面的技术领先, 就能够赢得项目和市场, 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或许就能够被打开。

其次, 利用中央空调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在局部区域形成自己的优势。虽说在中央空调领域活跃着包括全球知名的约克、开利、大金、特灵、麦克维尔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美的、格力、海尔等, 但是国内市场区域广、差别大, 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人脉资源在一个或几个局部区域形成优势。

再次, 可以顺应潮流, 主动与其他企业结盟抗击风险。整合是今后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中小企业千万不可误以为整合是强势大品牌的事, 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 与其被动地等待行业的整合, 不如主动与一些强势企业联系, 以资本或者技术为纽带, 结盟组成强势联合体, 共同抗击市场风险。

行业整合已是大势所趋 篇8

中建材和海螺水泥的战略协作能否拉开新一轮整合大幕,不得而知;但行业整合之势却是风雨欲来。

了解水泥行业的人都知道,前几年的大规模投资,使水泥产业出现了超前发展,水泥产能暴增,并且仍有新产能不断投放,产能过剩情况十分严重,不仅是片区内的产能过剩,而且是全国性的产能过剩,是新型干法产能的过剩。

自2011年下半年后,投资受到抑制,工程开工量有限,房地产行业十分不景气,水泥需求每况愈下,水泥价格一跌再跌,行业利润大幅下降。

同时我国的水泥行业集中度十分低,对资源的利用度有限。并且行业转型在即,环保对水泥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降氮脱硝、碳交易等新规无疑使水泥行业雪上加霜。

新疆水泥行业重组整合迈出第一步 篇9

2013年年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出《关于印发〈兵团水泥产业重组整合〉的通知》, 提出为加快兵团新型工业化进程,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以青松建化为龙头, 整合重组兵团范围内水泥生产企业, 实现兵团水泥产业的联合。以青松建化为母体, 实施对伊犁南岗建材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水泥生产企业资产的重组整合, 整合后的各相关水泥生产企业形成以青松建化控股的母子关系构架。

截至目前, 新疆水泥产能已达8 590万t, 但伴随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 与国内水泥行业具有共性的水泥产能过剩问题逐步显现。由于水泥项目过度规模性超前建设, 产能集中投产释放, 新疆水泥行业已经出现区域性、阶段性过剩问题, 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企业恶性竞争苗头凸显。

新疆建材行办主任吕志坚指出, 新疆兵团青松集团公司的成立, 为新疆水泥行业兼并重组起到了推动引领作用。新疆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推动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相关文件政策, 采取积极行动, 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 鼓励、引导和推动龙头优势企业实施收购兼并、强强联合, 整合一批产能,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 合理调控产能释放步伐。研究提出企业兼并重组跨地区、跨部门利益分享办法, 促进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

整合渔机资源促进行业发展 篇10

1 整合渔机产业资源,改变恶性竞争状况

渔业机械生产在金湖属于传统行业,从1986年成立第一家生产增氧机、投饲机的加工厂——塔集农具厂,至2005年,全县生产渔机的企业达7家,年产量达1万多台套。各企业产品性能、结构大同小异,市场竞争激烈,恶性竞争的苗头逐渐显现。企业间疲于应付无序竞争,无力增加科研投入,产品科技含量低,重复产品多,特色产品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设备重复投入大,研发投入小;同行业企业多,规模小,有些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小,竞争力越来越差,利润率长期滑坡。为此,县农机局的领导班子多次召开党组会分析形势、研究对策,组织专人到苏南、浙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决定组建全县渔机协会,达到整合渔机产业资源的目的。2008年2月,渔机协会正式成立,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建立了全县渔机企业定期沟通、协调的长效机制,同时组织渔机企业进行技术研讨和市场资源调配,将恶性竞争解决在萌芽状态;组织和引导渔机生产企业研制、开发了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渔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该县渔机产业。

2 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进入财政补贴目录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农机局从该县渔业机械生产企业和广大渔业养殖户实际利益的大局出发,深入到渔业机械生产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深入到全省养殖规模较大的兴化、连云港等地养殖大户了解他们的愿望,最终形成了一份《关于请求将渔业机械列入财政补贴农机具购置目录的报告》向省市农机局汇报,报告阐述了江苏省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指出生产和使用渔业机械是发展高效渔业的必要条件,高效渔业养殖是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殖户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近几年高效渔业养殖的迅速发展,增氧机和自动投饲机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凸显出明显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发展后劲。一是渔业机械生产企业明显缺乏国家或省市财政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的科技资金投入,使渔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改进和更新换代缓慢,落后于高效渔业养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渔业养殖的发展。二是对渔业养殖户购置渔业机械没有给予财政补贴,影响了养殖户对渔业养殖的投入,制约了高效渔业养殖的发展和渔业机械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报告引起了省农机局的高度重视。2007年3月,省农机局徐顺年局长专程视察了金湖县渔业机械生产企业,黄莉新副省长对渔业机械生产作了重要指示,这为金湖县渔业机械产品率先顺利进入省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进入国家农机推广目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金湖县渔业机械协会筹备期间,农机局挑选技术骨干成立帮办小组,进驻金湖县小青青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专门帮助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完善生产工艺,使其产品顺利通过审查检测,并通过小批量试制鉴定,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目录。2007年,金湖县小青青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增氧机、投饲机在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招投标会上一举中标,成为渔业机械首次列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的唯一的中标企业。省财政对养殖户购置增氧机、投饲机每台各补300元。2009年金湖县小青青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年生产销售增氧机、投饲机2万多台,较2008年增加了1万多台,产值、利润均增长80%,在帮助小青青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取得成功后,金湖其他几个渔机企业纷纷要求给予帮扶与服务,到目前为止,协会共帮助会员单位的15个产品通过省鉴定站的鉴定,14个产品进入江苏省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为会员企业开辟了崭新的市场。

3 加大技改研发步伐,树立金湖渔机形象

金湖县渔业机械协会树立“没有渔机技术的更新就没有高效渔业的发展”信念,借助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农机所等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究机构优势,进一步帮助企业改善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工艺文件,配齐工艺装备,优化工艺流程,完善质量检测保障体系,以适应补贴机具生产和质量控制要求,加大技术改进和科技创新力度,目前已开发的新产品有电瓶式投饲机、柴油机增氧机等,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渔业机械协会还依托全省乃至全国农机系统资源,帮助协会会员树立形象,提升知名度,开辟市场构建销售网络。充分利用两年一届的中国(江苏)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这一平台,为会员企业争取展位,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布展产品、宣传手册、展台、展板、影像资料进行全面策划、设计,展示该县渔机新产品。2007年以来,协会共为会员企业争取展位15个次,展示渔机产品42台次,全省农机系统有10 000多人次参观、咨询了该县的渔机产品,渔机企业知名度空前提高。帮助企业成功取得省著名商标1个,列入市高新企业2家。金湖渔机生产在全国的基地县地位逐步显现。同时,利用电话和各种农机专业会议向全国范围内渔业养殖较多、渔机需求较大的县农机管理和推广部门推介该县渔机产品,为企业销售人员上门推荐牵线搭桥。三年来,金湖县渔业机械协会带领会员企业到全省80多个县农机管理部门进行直接推荐200多次,通过电话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的200多个县的农机管理部门进行推荐600多次。

4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石墨之都”整合牵动行业生态 篇11

中国建材全资子公司中建材投资有限公司2010年在郴州投资10亿元注册成立了南方石墨有限公司,以20亿元从原矿主手中买断资源,多数矿井已经进行交接。目前,南方石墨正在大举招聘有采掘经验的员工。南方石墨还计划投资30亿元建立石墨产业园,目前尚在选址。

政府希望借助整合实现石墨开采由乱而治,进行石墨深加工,这个目标在引入中国建材后显得越来越近。但由于当地石墨资源已开采百年,优质石墨资源已开发殆尽,对于付出20亿元收购资金的中国建材,能否获得良好回报,当地人众说纷纭。

在整合面前,依附在石墨矿上的鲁塘镇十多万人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210个矿井的股东们已经拿到收购款,而众多石墨加工企业的命运如何,还在等待答案。

把石墨当煤烧岁月

郴州石墨矿脉属煤系矿脉,从临武县至桂阳城郊,矿脉长达28公里,最好的石墨处于北湖区鲁塘矿。该矿区盛产的土状石墨,又称微晶石墨,是由煤炭经过挤压等物理作用变成,所以往往和煤炭伴生,石墨的开采方式和煤炭没有区别。出于安全监管需要,当地将石墨纳入煤炭管理局进行管理。

鲁塘街道上还印刷着支持整合的标语,一个标语写着“谁乱采乱挖谁坐牢”。街道上冷冷清清,矿山封闭,不少外来打工者离开了,剩下的多是当地居民,还有做生意的商铺老板。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挖矿的、搞运输的、修车的、卖车的、卖矿山器械的以及围绕矿山做后勤服务的餐饮、宾馆吸引了十多万就业者,非常热闹。出租车司机何连国说,现在生意差得厉害,少了3/4。

鲁塘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镇,走出过明朝名臣何孟春。何孟春20岁时(1493年)即中进士,以刚直不阿名闻一时,曾任兵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死后加封为礼部尚书。鲁塘镇上多数人都姓何,郴州多数石墨老板都来自该镇。在当地石墨开采有四大家族,分别为何善友、何良舟、何国富、李文松,其中3位都姓何。据说四大家族同时拥有矿山和加工厂,垄断了出口贸易。

但在成就当地人财富积累的背后,是对矿山的无序开采。早在解放前,郴州就已开采石墨,从1950年到1990年开采比较有序,40年消耗石墨资源不到300万吨。但1991年开始,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许多煤矿企业也超深越界争采石墨资源,约300家企业在鲁塘矿区乱采滥挖石墨资源。据称2001—2005年每年消耗的石墨资源就在200万吨左右,也有当地人称根据当地政府收到的税费计算,石墨年开采量在400万吨以上。当地官方统计,1991—2005年的15年间消耗石墨资源2000多万吨。期间,原来一直起到主导作用的国企鲁塘石墨矿被迫破产关闭。

石墨开采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以2005年为例,市场只需要60万吨,而产量达200万吨,市场无法消化部分就当做煤炭烧掉,石墨价格也和煤炭相差无几。在燃烧上,石墨的燃点较低,其余性能和煤炭相差不多。

在当地,石墨当煤烧一度见怪不怪,但在专家看来却异常心疼。近期退休的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专业委员会裴志翔秘书长表示,石墨是可以当煤烧,但煤却不能当石墨用,石墨消耗一点少一点。

石墨加工企业前途未卜

“矿口到处都是,千疮百孔。”郴州市煤炭管理局石墨办前主任李金山表示,“现在因为停止采挖已有一年,新长了不少草,去年看起来更为严重。”这样严重的情况,吓退了不少投资者,李金山曾引着十多批考察方到矿山上去,最后都走了。李金山刚开始强调矿山的困难,后来则对意向方说,矿口多证明资源丰富,打一个井下面就有资源。

自国务院2008年要求矿产资源整合后,郴州市决心引入资源整合者,前提是必须做深加工,原则上采矿证是3年~5年,为了资源整合,政府将周期缩短为1年,这就有利于收回采矿权。在不时出现的矿难面前,政府官员为了安全生产考虑,也倾向于推动整合,管一家公司毕竟更容易,同时,石墨资源的确到了不得不保护的程度。所以去年9月份的关停力度空前,整个矿区停电,并将轨道拆掉,封堵矿口。

据李金山介绍,去年郴州市领导到湖南省开会,碰到南方水泥(中国建材下属公司)高管,谈及石墨整合一事,成为中国建材到郴州投资的机缘。南方石墨投资20亿元,其中鲁塘矿区11.6亿,桂阳县荷叶、清和8亿。收购矿区面积为45平方公里,共有210个矿井,7月份开始移交工作,其中鲁塘有160个,只有4个还没有移交。

在整合价格上,将矿井按投资、资源量等分为9类,收购价格从300万元到1400万元不等。据称,有些矿井开采条件差,老板乐意套现走人,不过当地也有人花3000余万元刚收购矿山就遇到整合。当地人称,石墨矿价格在互相倒手中上涨,估计这位投资者是高位接手。

目前,南方石墨已向矿主支付了60%的费用, 其他40%则因为进度没有达到要求而有所迟滞。中国建材还希望拿出30%股份,吸引附近村民入股,每户出资为5万元。李金山表示,这其实是种利益捆绑,有助于在石墨开采中减少风险,他相信南方石墨前景远大,“如果是我,我愿意入股。”不过据当地石墨老板称,当地人认购并不踊跃,“这么点股份也说不上话。”

整合之后,整个矿区将从200多个矿井减少到20个,年计划采石墨51万吨,采煤炭156万吨。产量将比原来大幅减少。

南方石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深加工是企业能够成为郴州石墨整合主体的前提,公司将不会出售任何原矿。

如果真如此,下游工厂的活路可能就此终结。据统计,郴州共有41家加工企业,其中郴州市区18家,北湖区鲁塘镇8家,桂阳县境内14家。他们必须要有石墨原料才能生存下来。目前由于石墨矿区关停,石墨价格已上涨两倍有余,产品销售市场已萎缩2/3。

整合风险之辩

多家石墨加工厂老板向记者表示,政府已对工厂做了摸底调查。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石墨矿老板都希望政府收购,因为担忧石墨资源被垄断起来,生产难以为继。但南方石墨并未透露是否有收购意向。

作为郴州石墨“四大家族”之一 的何善友认为,除了鲁塘矿区,外地的石墨资源并不多,质量也不好,如果客户购买不到满意的产品,就会主动找到南方石墨。据了解,郴州近年来又发现5处新石墨矿,这些矿的年产量都在0.5万~1万吨左右。问题的关键在于鲁塘矿区之外石墨矿储量有多少,这些新发现石墨矿储量并未有准确数字。

井下情况复杂,也是石墨开采的隐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而自称最熟悉井下情况的当地政府官员称,政府在跟中国建材合作时,对石墨开采的描述过于乐观,他认为井下情况比外人想象的还要差。

经年累月的无序开采,让当地矿井之间互通,矿井积水一度无序排放而引起械斗,由于停产时间已有一年,矿山积水甚深,李金山估计排水费要1亿元。此外,同样由于无序开采,矿主总优先开发容易开采部分,优质资源基本已消耗殆尽。

截至1985年,郴州市详查已探明的微晶石墨储量3407万吨,占全国已探明的微晶石墨总储量的72.5%。实际上,最近25年的开采量已超过此数。当地估计,尚有千万吨已探明石墨资源未被开采。

李金山解释,当年探矿是截至海平面下50米,实际上现在开挖到海平面以下100米依然有石墨资源。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建材将对深度和广度进行再勘探,保守估计石墨资源将至少再增加2000万吨,这样南方石墨将掌握3000万吨以上的石墨资源。“但石墨质量可能不够好,最好的石墨资源在海拔400米左右。”

何善友并不怎么看重石墨储量,已开采储量以及现保有储量都不重要,他的思路是,关键是石墨资源现在是独家所有,价格全是一家说了算,“南方石墨肯定能赚钱”。

郴州当地曾经试图对石墨资源垄断,2002年12月郴州市政府主导将主要加工企业捆绑成立了郴州鲁塘石墨(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政策,石墨价格在三个月内由64美元/吨,涨到95美元/吨,但由于未限量开采石墨原矿,许多厂家将加工厂搬迁到郴州境外加工,压价与郴州石墨集团抢夺市场。郴州石墨集团于2004年4月清算解散,回归无序竞争。

何善友被推选为该石墨集团董事长,他说,由于当时市场已失控,他主动提出清算,幸而没有亏损。他认为,南方石墨不可能走石墨集团的老路,因为南方石墨能控制开采量。

何善友说,现在对南方石墨而言,重要的是加快复工步伐,因为复工越快变数越少,让加工厂恢复生产,让当地人有饭吃,这样企业的阻力就会变小,才能赚到钱。

据了解,南方石墨的矿区规划已在8月9日得到郴州市政府批准,下一步将委托郴州市煤炭设计院进行技改设计。

中国建材决定投资前,曾向李金山咨询,李金山的回答是,按年计划采石墨51万吨,采煤炭156万吨计算,石墨可以卖10亿元,煤炭也可以卖10亿元,即使开采成本每吨从200元涨到400元,也依然有不菲盈利。

走出郴州的石墨商人

曹经纬和石墨打了一辈子交道,去年决定到福建三明市搞石墨加工厂,是他最精彩的一笔。

去年,当整个鲁塘矿被封闭后,曹经纬认为石墨价格肯定要涨,从事石墨行业42年,全国各地哪个地方有石墨矿,他都知道。他想起10多年前到过的福建三明市的一个煤矿也有部分石墨资源,当时因为储量小并无开采价值,但现在情况不同,不太好的资源也照样卖高价钱。

当时很多人反对,一来是我年龄比较大了,另外是因为我现在也不缺钱。”曹经纬说,但他自己还想做一点事情出来,就在当地投资了400万元,搞了石墨加工厂,工厂在今年5月18日开始生产。

现在看来,曹经纬这一步走得很对。目前石墨矿价格狂升,三明市原来把石墨当煤卖,一吨卖680元,现在一步步涨到1200元,拉到郴州去每吨的运费是230元,老板再赚200多元,拉到郴州的价格是每吨1700元~1800元,“我在三明市加工,不算加工利润,每吨原料价就比他们低500元”。

由于没有石墨可供加工,郴州商人正四处出击寻找石墨矿,在福建三水,曹经纬经常碰到老乡,有七八个郴州人驻扎在这里买石墨,“这些人以前都跟我认识,都是我的老乡把价格抬高了”。最高兴的当属当地人,石墨现在价格突然翻了一倍。

和曹经纬相似,郴州人找石墨的步伐远达广东清源、湖北等地。当上游的石墨资源被集中、切断,他们并不愿意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习惯和石墨打交道,这些技术要求简单的工作养活了他们大半辈子。

石墨也给了鲁塘人骄傲,当地石墨大户何善友说,他到日本去考察,对日本客户说家是郴州的,他们不知道是哪里,对他们说是鲁塘的,他们都知道。

曹经纬高中毕业后从事教书工作,1970年开始从事石墨化验工作,月工资从20多元涨到36元,他做过技术,开过矿,做过销售,还做过石墨加工,他很为这些经历自豪,他称自己早就做过石墨深加工的实验,做到纯度领先并不困难。他提到,当年正是他第一个做出了石墨球。“日本人当年说要石墨球,这种东西当地人都没见过。”现在,很多加工厂都靠加工石墨球为生。

曹经纬不愿意开矿,他说开矿风险太大,赚钱的时候很快,赔钱也很快,他更害怕的是出事故,觉得良心不安。此外,他不愿意开矿还因为开矿要跟各方打交道,应酬太多。

“做石墨加工赚钱不多,但稳定。”即使行情不好,石墨加工环节也有50多元/吨的利润,一个年销量2万吨的工厂可盈利超百万元。石墨加工也养活了曹经纬家人,他家在郴州有个工厂,有三个女儿在工厂上班,在石墨行业子承父业的很多。

巨头整合会否波及工程机械行业 篇12

现今,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并多元化,企业间的协作或并购案例愈发频现,有些是乘胜追击,有些却被认定为垂死一搏。但从根本上讲,兵团战略好过孤军作战,群策群力胜过闭门造车,更为和谐和开放的“共”字发展战略才是企业未来的生存之道。除了大众消费市场,这种主流战略在工程机械企业中也屡见不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也不断成熟并已向高度整合时代迈进。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认识到,全盘依附自身力量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寻求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合作才是必经之路。

2010年4月,徐工斗山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本次徐工与斗山的携手就是企业通过协作拓宽产品链的典型案例之一。徐工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先进的柴油机产品和制造技术,延伸了企业产品线,分散了发展风险,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2010年12月,恒天集团与长天九五机械汇聚于湘江之滨,恒天集团通过注资增股成功跨入工程机械领域,为工程机械湘军再添一员。目前,并购或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增强业务实力,完成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同时,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水平甚至行业地位也将在其中得到大幅提升。

在着力提升产品实力的同时,重组及合作也能够助推企业达成开拓新兴市场的战略。2011年1月,柳工继收购鸿得利之后,又再次相中波兰HSW公司的工程机械业务,并获得其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柳工此番大动作意在将触角探至国际,完成其在海外打造第二本土市场的战略构想。随着生产的全球化,国内企业已不满足于平稳的国内竞争,国际战略相继浮出水面。而就中国企业目前的现状来说,这种利用并购吸引国外先进经验的方式应该算是事半功倍之举。

“膨胀”之后的企业势必将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但是,企业也应注意采取适时适度的政策实现共营和共赢。企业首先应注意科学分析市场前景、理性认清自身实力,预估可能遇到的风险。如果是实施并购,企业还应处理好并购之后在经营、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整合,以期实现最佳并购效应。

上一篇:国家博物馆下一篇:磷酸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