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整合

2024-10-20

三维整合(精选11篇)

三维整合 篇1

摘要:语文教学的功能就是在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中完成的。立足文本, 强化语言训练;立足文本, 挖掘人文内涵, 采取多种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在激发情感, 树立价值观的同时也提升了语文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以情为导,以法为径

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来看, 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是一个人社会生存的必需条件, 掌握学习方法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必要基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必备要求。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 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扎实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 真正理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 还要具备现代语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 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 也是语文首先必须要重视的方面。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依托方法过程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 背景介绍 (设置铺垫身临其境)

背景介绍, 顾名思义就是介绍文本背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可以介绍相关背景:在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紧逼革命根据地晋察冀。在这样的背景介绍下, 教师渲染了气氛, 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课文, 从而能很好地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二) 导语感染 (以情感人激发求知)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会像诗眼一样, 成会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如教《镜泊湖奇观》时, 可以这样导入:祖国, 一提到这个神圣的字眼, 崇敬、热爱的感情就会充盈我们的胸际, 就会奔腾欲出,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 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 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歌颂过她, 多少画家描绘过她, 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镜泊湖奇观》……这样, 以情激情, 激起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满腔热情, 学习的效果, 不言而喻。

(三) 温故知新 (找准切入注重衔接)

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 情感迁移, 极有实用价值。如, 在教学《观潮》一课可以这样导入:

师: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描写我们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课文, 谁能说说都有哪些课文?

学生:《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彩池》……

师:这些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祖国的山美、水美、景更美……

师: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我国山水美的课文《观潮》。

简洁的对话, 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 同时也为我们祖国有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感到骄傲。

二、潜心会文感真情

(一) 朗读体验 (自主感知批文入情)

朗读体验对学生披文入情, 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思想感情, 并融情及物, 陶冶情操也有很大帮助。课文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可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读中体验文章情感, 放飞自己的激情。如教学《生命最后的要求》焦裕禄“每当肝疼发作, 他就采取‘压迫止疼法’。他在办公室里坐一把藤椅, 肝疼的时候, 就随手拿一件硬东西, 一头顶着肝部, 一头顶在藤椅右边的扶手上。”时,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动词“顶”, 能用其他词代替吗?为什么?说明什么?同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 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地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

(二) 模拟表演 (供给舞台演中理解)

要想让学生准确深入地感知美、判断美甚至探索美, 给学生创造舞台, 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不愧为一种好方法、好途径。

如在教学《饭钱》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学生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刻画了一个乐于助人、机智善良的阿凡提形象, 还有狡猾贪婪的巴依和认钱不认理、以权欺人的卡子。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学生通过说说演演, 使课堂气氛变静为动, 学生也在模拟表演中提高了能力, 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三) 情境渲染 (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情境渲染指在教学环节中创设某种情景或氛围, 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 在体验中驱动思维。

例如, 语文课《鸟的天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 体验鸟多、树茂的情景, 启迪学生理解课文, 不仅训练了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有对鸟的天堂的向往之情。这样的情景感染, 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

三、绕梁不散未了情

(一) 练习升华 (加深理解熏陶情感)

如在教《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 在读完课文后,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师:课文读到这儿结束了, 但从你们的眼神里我知道你们还有许多心里话,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说出来。 (出示练习题)

( ) 的奇石真 ( ) 呀, 有 ( ) , 有 ( ) , 还有 ( ) ……我最喜欢 ( ) , 多么想 ( ) !

一个练习题, 训练学生我口说我心, 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倾吐了内心的感受, 抒发真情实感。融情于语文训练, 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二) 拓展延伸 (由文及实意犹未尽)

结合教学内容, 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去探究, 不仅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同时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如《烟台的海》一文讲完后, 教师出示家乡海滨的图景, 指导学生课后去了解。这样的拓展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是活生生的教育素材。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说过:“语文课程既教做人, 又教学习语文;学生既学做人, 又学语文。”语文教学的功能就是在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中完成的。立足文本, 强化语言训练;立足文本, 挖掘人文内涵, 采取多种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在激发情感, 树立价值观的同时也提升了语文的综合素养。

三维整合 篇2

笔者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体会到,要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就必须要让学生阅读的空间和层次上实现多元化。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阅读的灵活与多样 1.知识性阅读

知识性阅读是属于精读的范畴。精选出的课本中的文章或教师精选出的某些文章中包含的重要的语言知识,如词语、句型等需要掌握。通过对课文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在具体语境中词的变化及用法以及不同句型的结构和用法,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总结出语言规律。

阅读时应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用词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课文注释,养成学生“用脑思考”和独立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对文章各个层面“细嚼慢咽”,深入字里行间,同时把阅读标记、心得体会、心灵感受写在字里行间,边读边记,促进思考,加深记忆,充分挖掘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学知识。

《牛津高中英语》各个模块精选的课文中不乏“细嚼慢咽”的文章,以Module 5 Unit 3 Science Versus Nature 一文为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可谓丰富而又全面。学生首先通过精读全文首先掌握了clone, interfere with natu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stem cell, totally immoral 等字词的理解,又通过课文教学对一些常用的句型进行了有效的操练,如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If I had the chance, I would...等。在最后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对克隆这个话题进一步做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技能。2.技能性阅读

技能性阅读是高层次的复杂思维活动的阅读训练,以理解为主线,高层次认知为核心,以标题选择、中心归纳、细节推理、图示解析、数字推算等为主要题型,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准确性。学生在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与整体理解,对隐含信息的剖析与推断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与判别方面均极易出错,阅读教学中教师平时应以典型的题型为依托,对学生加强阅读技能训练,通过评练这一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此类性质的阅读训练固然在试卷中可找到大量的材料,但在《牛津高中英语》各模块中,只要有适当的素材,也不妨在课文教学中作为一种阅读手段授之与学生。3.趣味性阅读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根据学生水平和阅读能力,不断转换阅读内容及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人物传说、科普文章、寓言童话、小说故事、名著简写本、应用文、广告、图表等,并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限时阅读竞赛、朗读背诵比赛,让学生竞猜谜语,不断转换阅读方式,默读与朗读相结合,听读与自读相结合,以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一类的训练应该因人而异,对于层次较高、兴趣较浓的学生,教师不仅要鼓励他们自己多寻找课外书籍进行趣味型阅读,更要提供适当的材料以确保课后的一定的阅读量。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的反思与调控

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加强对阅读速度和方法的反思和调控,阅读速度和方法是必须在平时训练中逐步提高。1.限时阅读,计算读速

为了督促学生提高外语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在阅读材料难度适宜(生词率不超过3%)的情况下,要定期对阅读者进行检查,检查阅读速度可采用公式计算,也可采用简单的计时法,计算公式为x/y×6=z,式中x代表阅读课文的字数,y代表阅读时间的换算数(每10秒为1个单位),6即6分钟(60秒合6个单位),z代表每分钟阅读的字数,即阅读速度。

如果一篇文章里有500个词,阅读的时间为160秒,(也就是16个10秒),计算方式为 500/16×6=187,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87个单词,学生阅读同样的文章,甲的阅读速度为140W.P.m,并答对试题的100%,乙的阅读速度为200W.P.m,但只答对70%,应该说乙是个好的阅读理解者(精读除外)。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牛津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快速阅读(fast reading)训练法,即教师根据课文的篇幅,给出三到五分钟让学生通读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很有效的限时阅读方法。因此,除了课后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教师更要抓住课堂主阵地的快速阅读训练。2.扩大视距,养成视读习惯

阅读专家的研究证实,一般说来,人的最大视距是一行由29个字母组成的文字所达到的长度,大约相当于半行字。阅读速度慢的原因之一是“一目一字”。视距太小。因此,我们要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来进行阅读,同时要养成视读习惯,朗读有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和对书面文字的理解,但其速度远比视读速度慢。

通常来说,以高中英语为母语的视读速度是每分钟120~140个词,而视读速度可达400~600个词。可见,养成视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减少“回视”,一气呵成

所谓“回视”是指人们阅读时,回过头去重读已经读过的词句。当然,在读到较难的句子时回看一两眼是在所难免的,但有时即使没有生词或难句,由于不放心已经读过的词句,也要回视,这就是一种坏习惯。为了克服这种不良习惯,不妨用一块硬纸片遮住已读过的文字,使回视不再可能。阅读时要尽力根据构词法知识和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测词义。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而要尽量利用词的前缀、后缀和词根,上下文逻辑关系来确定词义,把注意力集中在上下文意义的连贯上、整句、整段理解,做到一气呵成。如果不抓住内容而只注意生词或语法就难以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阅读的人文与体验

读者要进入文章意境,领会作者的观点并做出评价,欣赏作者的文学创造并进行再创造,从而在阅读中益智、明理、怡情,加强阅读中的跨文化体验。1.阅读中益智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阅读不是在消极地接受作者的创造性成果,而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分析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再创造。阅读中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又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更深层含义并做出评价,让学生在不断进行再创造思维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问答、复述、改写、编写提纲或写读后感,训练思维。2.阅读明理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耗时于阅读,你将因别人辛苦得来的经验,轻易吸收并改善自己”。学生阅读时随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而喜怒哀乐,获取他们成功的秘诀,借鉴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故事中,他们得出或深或浅的道理,他们在阅读中领悟人生哲理,增长社会经验。3.阅读怡情

“读书启发心灵,就象运动有益于健康”,阅读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在文章里无处不存,高中英语文章中也蕴含着语言韵律美,文体结构美,在阅读中应指导学生高声朗读,准确发音,品味语言韵律美;纵览全文,整体理解,洞察文体结构美;细嚼文意,深入意境,体验人性道德美,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以陶冶。4.阅读中的文化体验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面对的这套教材是由译林出版社聘请来自英、美、澳、加等国的外籍专家与中国的专家合作编写而成的。这种中西合作的模式不仅能切实地保证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贯彻,也使得教材不但能反映目的语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能尽量反映我国文化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与学生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相联。要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等。

整合三维目标,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篇3

课题:8A Unit2 Comicstrip&Welcometotheunit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简要谈论学校,复习与学校生活有关的词汇。②掌握相同概念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的不同表达法。③了解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一些区别。

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好学生的课前预习。②通过课件的播放提高课堂效率,加大教学的容量。③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讨论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使学生热爱学习、了解和热爱学校生活。②关注英语的不同语体和体会英语的美感。

教学实录(教学过程)

[导入]Warming?Up

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作了这样的提问:It??smyfirsttimetocometoYangzhou,soIoftenhavedifficultyfindingtheway.ButwhenIaskthewayontheroad,Ioftencan??tunderstandthem,doyouknowwhy?而后自然地引出了两个地方方言的不同。接着教师以Eddie和hobo为主要人物创设语境,过渡到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不同之处:

BritishEnglish 汉语 AmericanEnglish

the2ndfloor 三楼 the3rdfloor

the1stfloor 二楼 the2ndfloor

thegroundfloor 一楼 the1stfloor

评析:问题导入简洁流畅,任务虽然简单,但使学生对相同概念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不同表达法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的一整堂课都是以学校为主线创设的语境:学校——教师——学校生活。创设情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支撑点。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紧扣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呈现]Presentation

老师为学生读了一段文章,让学生知道像“vocation—holiday,elevator—lift,eraser—rubber,movie—film”等更多不同的表达。遇到生词,老师都是采取的“paraphrase”(解释),比如:Youwritedownsomethingwrong,youhavetouseaneraser,ofcourse,youcansay“rubber”.

评析:教师用“解释”这一教学策略来教授新词值得推广,既帮助学生扩充了词汇量,又锻炼了学生的听力,符合知识与能力统一的精神。同时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摆脱对母语的依赖性,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将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关键。

[活动]Activities

为了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并对其进行巩固,老师安排了两项活动。①老师说出美语表达,让学生说出英语表达,学生直接站起来抢答即可。②给出一篇缺词的短文,让学生口头用英式英语填写。

评析:抢答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加快了教学计划推进的节奏。教师把Welcometotheunit部分的“简单写出英式英语或美语”的形式改写成一篇文章让学生填写,有语篇意识,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

[呈现]Presentation

学生带着问题“What??sschoollike?”,“Dodogssmarterthanpeople?”去听Comicstrip的对话,然后分组朗读对话,分角色朗读。

评析:教师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对话,采用的是任务型教学法,说明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漫画部分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谈论学校生活的主线做铺垫。

[讨论]Discussion

老师问:“EddiethinksschoolislikewatchingTV,whataboutyou?”

学生给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例如:①Ithinkschoolislikelisteningtomusic.Somearelikeclassicalmusic,somearelikerockmusic,theothersarelikepopmusic.Differentkindsofsubjectsgiveusdifferentfeelings.②Ithinkschoolislikewatchingamoviebecauseithasinterestingstories,evenexciting.Wewillbehappyortiredofit.

评析:这部分的讨论成了整堂课的高潮,学生对于这个论题有话可说,且会说。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就表达出比课文内容复杂得多的语言了。学生对于学校的认识很有深度和份量,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这是此课的一大亮点。

整合多元文本 构建三维课堂 篇4

多元文本可以是真实未经加工的语言素材,如报纸、杂志、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源、文学作品等, 也可以是其他版本的教材,甚至是教师自编自创的诗歌、故事,学生的作业等等。[2]未经加工的素材真实地道,具有时代性,但这类材料往往信息密度大, 存在不熟悉的词汇和干扰理解的句式,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取舍;而来源于学生或教师自编的文本,具有生成性,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涵盖了学生所学的内容,无形中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当然,这类文本没有前者语言地道,也需要经过筛选和加工才能使用。

下面就以虚拟语气中与过去事实相反的教学内容为例(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与现在、将来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的学习),在实践操作层面说明如何整合多元文本,构建三维语法课堂,提升语法教学效果。

一、经典片段呈现 提取语法意义

在教学之前,笔者先播放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小视频。该电影是每一个学生所熟知的:来自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Jack和贵族女Rose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在邮轮即将沉没时,Jack把生的机会让给了Rose。学生被故事的场景和音乐所吸引,随即笔者引导学生转换视角,提问:Suppose you were Ros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convey if Jack could read your letter in the heaven?学生纷纷陷入了沉思, 随即笔者分享了一首事先准备好的小诗。

How I wish ...

How I wish that I could have become a snowflake,

Telling you my heart melts the moment you look into my eye.

How I wish that I could have become a bonfire,

Warming the icy ocean and brightening your pale face.

How I wish that I could have become a bunch of sunflowers,

Sending out fragrance and bringing a bright color in the darkness.

How I wish that I could have become a seagull,

Silently circling around you, whether it is cloudy or clear.

How I wish that I could have become a clock,

Setting my hand on the day before the disaster till eternity.

这首自编的小诗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随即笔者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Am I a snowflake?

2. Can I actually warm the icy ocean?

3. Is it likely that I become a bunch of sunflowers?

4. Could Rose accompany Jack no matter what the weather is? Why not?

5. Why cannot I stop time?

这一系列 的问题都 属于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s,旨在通过提问的方式确认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含义。由于“我”既不是雪花,又不是篝火、海鸥或钟表,因而my wish也就无法实现。这一步对于学生对虚拟语气意义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对后面的教学也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学生作品欣赏 关注语法形式

Scott Thornbury[2]认为,学生文本是最有效的学习资源。比起那些由教师或教材介绍的内容,学习者对同伴的创作更感兴趣。由于其中使用了他们熟悉和接受的语言,也更容易记忆。于是在确认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将上一届学生创作的小诗作为学习材料予以呈现。

阅读后,学生不难看出这首小诗讲述了作者没被告知征兵的消息,所以没有发生后续的这一连锁反应。在共同欣赏了小诗的内容后,笔者再次呈现这首诗,将画线部分挖空并给出动词原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关注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的典型形式。

在这个环节,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与邻座同学核对答案,同时讨论虚拟语气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典型形式。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为了和陈述语气相区别,虚拟语气要用动词的特殊形式来表现。经过思考,学生回答这首诗在主句部分都使用了“主语 +would have done ...”的形式。这时教师反问:“只能用would have done吗(重读would)?如果表示可能性很小呢?(用might have done) 表示过去本来应该做的事,但最后没做成呢?(用should have done) 或者表达原本能够或可能呢?(用could have done)”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最后学生总结道: If引导的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的形式是:If+ 主语 + had done ... , 主语 + would/could/should/ might have done ... 在此基础上,再次回到语篇中体会并强化虚拟语气的典型形式。最后在屏幕上将这些关键部分用红色突出,要求学生诵读、记忆。

三、巧用历年真题 理解语法功能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虚拟语气是形式与功能统一的整体,并深入理解虚拟语气的言外之意, 可以将近几年的高考和各区模拟题改编加以利用。 例如,让学生比较、选出以下每组中更能强化说话者感情色彩的句子。

1. a. I would have gone to my cousin’s birthday party last night, but I was not available. ( √ )

b. I didn’t go to my cousin’s birthday party as I was not available last night. ( )

2. a. —It rained cats and dogs this morning. I’m glad we took an umbrella.

—Yeah, if we forgot to take one, we would get wet all over. ( )

b. —It rained cats and dogs this morning. I’m glad we took an umbrella.

—Yeah, we would have got wet all over if we hadn’t. ( √ )

3. a. Without joint effort of all the members, we couldn’t have accomplished the task in such a short time. ( √ )

b. With joint effort of all the members, we accomplished the task in such a short time. ( )

在核对答案的基础上,结合以上三组句子,让学生讨论:1.选出来的句子都有什么共同特点?2. 选出的句子分别都表达了什么情感?3.何时需要使用虚拟语气?

通过思考,学生能够说出每组中选出的句子都采用了虚拟语气的形式,体会到虚拟语气不仅仅出现在单项选择题中,更广泛地应用于日常交流中。 当人们要表达诸如“愿望、后悔、遗憾、庆幸、歉意、 感激”等情感时使用,有时亦可以推断某个设想的后果。虚拟语气的使用是为了强化感情色彩或使表达更加委婉。通过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逐步认识到虚拟语气是形式和功能的结合,这有利于在后面的语言输出环节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

四、博采文学经典 整合语法“三维”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华,涵盖了大量可供模仿与学习的真实语料。对于学习者而言,经典作品可以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语法教学沉闷繁杂的弱点。在前三步教学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整合语法的“形式、意义、功能”三个维度, 深化学生对于语法项目的理解与使用。例如在下题中,首先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确定空格中空缺的词,其次判断该句应采用的语气,从而填写出正确的词形。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并根据需要变化其形式。

Assassination of John F. Kennedy

【答案:1. have had; 2. have been prevented; 3. took place; 4. get attention; 5. have been; 6. have acted】

这段文字记录了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各方的推测,可以说保持了语言的原汁原味,负载了许多可供借鉴的表达方式,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 因而适当选取经典作品作为教材的补充,不仅关注了语法项目的形式、意义与功能,而且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材料,了解西方文化。

五、回归电影场景 深入内化所学

体会虚拟语气是形式、意义与功能相统一的语法项目后,教师应增加练习内化所学,并将练习形式由完全控制转向半控制甚至是完全开放。在这一环节上,我们将视线再一次拉回到电影《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的片段,并在Jack付出生命挽救Rose的一刻将镜头静止。然后让学生设想在生死关头, Jack会想些什么,完成这段心理独白。

学生的输出如下:

在展示学生作品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段文字要使用虚拟语气而不是陈述语气”。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回答“因为在Jack看来,为了真挚的爱情即使牺牲了生命也是无怨无悔的。为了表达强烈的决心,就需要用虚拟语气”。而虚拟语气的使用恰恰加强了戏剧的张力。

最后,笔者提出:If you were Jack, what would you say to Rose at the last moment? 学生通过思考, 彼此交流了自己的想法,随后笔者展示电影中的台词:Jack said,“Rose, if we were alive, I would marry you some day. If we married, we would live a happy life in the future.”电影的主题不是描写灾难,而是人性,不是反映社会的不平等,而是宣扬超越了贫富差异的爱情。

笔者最后总结道:We all know the end of the story. So there is no“ifs”in reality. As we all know, Jack sacrificed his own life for Rose’s. But it is because of so many“ifs”that our life is full of hopes and wishes, tragedies and comedies. 从而升华了学生对虚拟语气形式与功能的理解。

六、借助其他教材 综合运用所学

除人教版高中教材外,北师大版、外研版及译林版相应学段的教材亦在课文中巧妙融入了虚拟语气的语法项目,成为教材外很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外研版高中教材模块6就有以下语篇,教师可将其改编为练习,巩固所学。

The D-Day Landings

The soldiers of Able Company crossed the English Channel in seven boats early on the morning of 6 June 1944. When they were about 5 kilometers from the beach, the Germans started firing artillery shells at them but the boats were too far away. The Germans continued firing and Boat 5 was hit one kilometer from the beach. Six men drowned before help arrived. Twenty men fell into the water and were picked up by other boats. As a result, they missed the fighting on the beach. They were lucky. If they had reached the beach, they would probably have been killed.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oldiers of Able Company?

A. They were killed by Germans.

B. They were beaten but survived the battle.

C. They reached the beach and conquered the Germans.

D. They reached the beach but suffered heavy loss.【答案为B】

最后,笔者设置完全开放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巩固语法形式,体会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如要求学生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

1. If I had/had not done ...

2. I wish I had been/had done ... 3. If only ... had done/had been ...!

以下是一位学生以少年Pi为第一人称创作的小诗。

综上所述,对于语法教学的认识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相应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形式、意义、功能”三个维度设计任务,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运用语法项目的能力。具体到一节课的设计,可以遵循“提取—整合— 应用”的路径。在提取阶段,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或方式入手,激活学生头脑中对于该语法项目形式和意义的记忆,通过对比、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化学生对于语法功能的理解;在整合、应用阶段,同样关注 “形式、意义、功能”这三个维度,设计恰当的情境进行练习,巩固内化所学。

如果说语法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全方位地掌握语法项目,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那么多元文本就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途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教学中除使用教科书外,还应将其他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补充,尽可能让学生从不同渠道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3]教师应巧妙改编教材资源和习题集,积累报纸、歌曲、影视作品等真实语料,开发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将其融入语法教学之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正>Larsen-freeman提出语言的三分法,即形式、意义和功能(语用),这三者缺一不可,是动态相互作用的整体。[1]因此,英语教学中如何将语法项目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维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就成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仅仅思考如何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教什么。一旦为学习者备好“料”,记忆和保持就更长久,课堂也更容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4):247.

[2]THORNBURY S.如何教语法[M].邹为诚,编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90-91.

三维整合 篇5

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如果目标不明或者有偏差,教学行为就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然而诸多原因导致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误区甚至困惑。其主要表现是:无目标、目标笼统或目标单一等。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做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倪思春,2012)简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有效的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需认识和把握“三维目标”的提升和整合。下面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3的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为例。

【课文简介】这是一篇全文共59行、不到600字的对话。三位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和文莱的中学生Ma Li, Peter 和 Waled通过谈论送礼物、婚礼习俗、生活习惯及节日等话题,相互介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对话结构清晰,内容简单,有少量新词汇:Brunei(文莱),acquaintance, wedding reception, get accustomed to,Bonfire Night, appropriate,等。

阅读表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我们很清楚地得出结论:“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整体,缺一不可。而只有“知识目标”一维设定的课堂教学是低效且无生命力的。

一、教学过程

1.话题导入。

课前3分钟开始播放来自韩国、风靡全世界的《江南Style》视频,教师让学生自荐或推荐他人上台模仿跟跳。上课铃声响后学生全体起立,教师顺势让所有学生随剩下的2分钟视频跳舞。

T: Why is Gangnam Style so popular these days?

Ss: Energetic, simple, funny,...

T: Korean culture, especially Korean drama, is spreading so quickly, why? Here comes our topic today—Culture(板书). What is culture?

(学生思考片刻觉得难以准确回答,但教师没有立刻给出完整答案,而是继续话题讨论。)

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Lets have a quiz.(PPT投影展示)

(大部分答案学生是要么知道,要么猜测的,但觉得其中有些文化差异真的令人费解)

2. 文本介入。

T:Today three students will talk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Read the first 10 lines and find who they are. (快速阅读)

Ss:They are Ma Li from China, Peter from the UK and Waled from Brunei.

T:In China, how do we offer and accept gifts?

(教师让两名学生上讲台使用汉语及肢体语言表演,学生都能抓住中国人相互送礼的行为及语言特点。)

PPT展示以下内容。(学生读着觉得很有趣)

T:In the West, how do they offer and accept gifts?

(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观看一段网上下载的视频《让女孩大哭的礼物》,视频时长约3分钟,拍摄的内容是一个小女孩高兴地打开包包拿出妈妈买的一件件礼物,当得知那天是自己的生日时,突然大哭,然后又转为高兴。孩子的天真可爱让学生很感兴趣。教师让学生接着阅读文本并回答该问题。)

T:So there exists difference, why?

S:Its rude not to open a present when someone gives you one. We like to see how the person reacts. We think its strange not to open it. (课文原句)

T:Lets move on. What made Peter surprised in Korea?Why do Koreans have a live hen and a rooster as a part of their wedding ceremony?(教师快速地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母鸡和一只公鸡的简笔画,形象逼真。)

S:Roosters are supposed to drive bad spirits away from the wedding ceremony, and hens are thought to ensure good luck for the marriage.

T:What is interesting at wedding receptions in Brunei?Lets go on reading.

S: Men and women have to sit in separate areas. Alcohol is not permitted. People play loud drums even throughout the night.endprint

T:What other things do people do in Brunei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S:People use their thumb to point.(教师重复一遍并做手势)You must take off your shoes before going into someones house.

3. 故事欣赏。

读一则幽默故事Joke appreciation for cultural diversity,再次感受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因文化差异带来言行方面的差异。

A young ladys miniskirt was accidentally torn open by a young man. Please decide where they come from according to their responses to this incident.

(因版面所限,此处略)得出不同国家的人们处理问题的特点(文化差异)。Japan:over-courtesy and male-dominated; America:a place where law talks;England:gentle and conservative;France:friendly and romantic;China:hot and irritable;Thailand:ladyboy.(PPT逐一展示)

4. 话题深入。

T:Now 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put forward just now—what is culture?

Ss:What people think(concepts),what people do (behaviors) and material products (artifacts).

括号内容为教师补充归纳,学生对文化的内涵有了较清晰的界定。

T:Can you use metaphors(隐喻)to talk about culture?(PPT 展示)

3个生动形象的答案分别是:iceberg,water,grammar。此时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其中第一个隐喻教师借助于图1加以说明。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至少会用5个词归纳出文化的特点(图2)。

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化差异应该持有的态度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Right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differences—we are alike, we are different;appreciate similarities, accept differences.

应该说本节课至此算得上圆满结束,但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有对美国、韩国等国的文化过度推崇,而对自己祖国文化不屑的现象,教师本人甚感忧虑,于是设计了第五个环节。

5. 话题反思。

T:When we are admiring American and Korean cultures, how much do we know about our culture.

教师播放《中国国粹文化》视频,时长4分钟,以中国古典音乐作为背景,由于没有解说及字幕,教师本人就其中依次出现的中国书法、万里长城、古筝、武术、戏剧、旗袍、剪纸、太极、国画、京剧、茶艺、刺绣、传统节日等逐一进行英文配音。如:1.Chinese Calligraphy form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2.As one of the Seven Wonders in the world,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culture.3.The guqin is Chinas oldest stringed instrument.Chinese music has a long history,and its essence is best expressed on the guqin...

应该说学生看后听后无不以生我养我的祖国的灿烂文化而骄傲。本节课在优雅的中国古典音乐中结束,留给学生的是无穷的思考和回味,教师预先设定的“三维目标”基本实现。可见“教什么”并不只是一个选择“知识点”的简单过程,也不是一个单纯“教学法”的问题,而是教师依据自己对语言、学习、教学、学生、课程大纲、教材等问题的理解,为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的问题。(韩刚,2011)

二、如何提升和整合“三维目标”

1. 目标设计需重视。

教师必须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来解读文本。一旦确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就带着批判的、审慎的目光走进教材,检视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有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做向导,文本解读过程才能运行在理性的轨道上。调查显示,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大家更重视的是教学方法的探讨,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考不到位。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设计得过多,而应是具体、可行的。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程晓堂, 高洪德, 2006)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2. 课标精髓需把握。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五种素养为支点,建立高中英语课程学习的总体框架。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等冲击着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英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endprint

3. 文本内容需依靠。

目标设计偏执往往是脱离具体文本所致。尤其新课程强调“开放”“拓展”“延伸”,但这不意味着教师自己尽可以凭着兴趣爱好“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而是应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因此学生首先要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和解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内容的确定均不可离开文本而随意想象。

4. 教师主导需明确。

课堂教学目标到底由谁来确定,是教参?还是教师或师生共同?由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精神,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但现在出现的新问题是,有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自主,把确定教学目标的权力完全交给了学生,一节课只见学生盲目地提问,教师忙碌地解答。教育的根本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而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怎么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呢?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5. 意外生成需接纳。

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往互动活动。预设目标的制定是以所有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和英语素养提高的相关因素为基础的,不是教师简单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假设和喜好来制定的。预设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

总之,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是完成最佳教学方案的第一步。确立好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然后灵活机动地实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思春. 从“老三维”到“新三维”——单元统整教学与全面发展目标之间的效度检测[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4).

[2]程晓堂,高洪德. 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刚. 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南京市第一中学)endprint

3. 文本内容需依靠。

目标设计偏执往往是脱离具体文本所致。尤其新课程强调“开放”“拓展”“延伸”,但这不意味着教师自己尽可以凭着兴趣爱好“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而是应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因此学生首先要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和解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内容的确定均不可离开文本而随意想象。

4. 教师主导需明确。

课堂教学目标到底由谁来确定,是教参?还是教师或师生共同?由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精神,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但现在出现的新问题是,有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自主,把确定教学目标的权力完全交给了学生,一节课只见学生盲目地提问,教师忙碌地解答。教育的根本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而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怎么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呢?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5. 意外生成需接纳。

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往互动活动。预设目标的制定是以所有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和英语素养提高的相关因素为基础的,不是教师简单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假设和喜好来制定的。预设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

总之,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是完成最佳教学方案的第一步。确立好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然后灵活机动地实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思春. 从“老三维”到“新三维”——单元统整教学与全面发展目标之间的效度检测[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4).

[2]程晓堂,高洪德. 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刚. 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南京市第一中学)endprint

3. 文本内容需依靠。

目标设计偏执往往是脱离具体文本所致。尤其新课程强调“开放”“拓展”“延伸”,但这不意味着教师自己尽可以凭着兴趣爱好“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而是应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因此学生首先要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和解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内容的确定均不可离开文本而随意想象。

4. 教师主导需明确。

课堂教学目标到底由谁来确定,是教参?还是教师或师生共同?由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精神,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但现在出现的新问题是,有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自主,把确定教学目标的权力完全交给了学生,一节课只见学生盲目地提问,教师忙碌地解答。教育的根本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而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怎么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呢?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5. 意外生成需接纳。

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往互动活动。预设目标的制定是以所有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和英语素养提高的相关因素为基础的,不是教师简单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假设和喜好来制定的。预设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

总之,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是完成最佳教学方案的第一步。确立好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然后灵活机动地实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思春. 从“老三维”到“新三维”——单元统整教学与全面发展目标之间的效度检测[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4).

[2]程晓堂,高洪德. 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刚. 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三维整合 篇6

一、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整合存在的问题

1.将“三维目标”理解为三种教学目标。

老师们在写教案的时候,大家在表述三维教学目标时都是严格地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陈述,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方面的目标。

2.对“知识与能力”的处理经常处于两个极端。

一方面,尽管多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很高,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更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还是不得不以考试大纲为指挥棒,仍然只重视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常只是老师备课本上应付学校检查的摆设而已;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知道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学习过程,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条件,结果是一讲课程改革就否认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于讲究热闹的探究式教学,讲究教学过程的花样,结果知识与能力目标却又被架空。

3.在实现“过程与方法”维度时,过分注重探究式教学。

为响应课改需要,不少一线教师不遗余力地使用探究法实施课堂教学,整堂课显得非常热闹。但我认为,探究式学习固然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语文课程都适用于探究性教学,即使适合运用探究性教学的课程也因课程内容和特点不同,对探究式教学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如果以讲究“过程与方法”之名动辄就让学生们分组探究、合作讨论,实际上教学效果不一定就好。

4.将三维目标进行机械的分割或是机械的整合。

三维目标从三个维度解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但笔者却发现存在两个片面倾向:一是有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管分门别类地将三个维度目标罗列在教案上,但实际上三个维度目标名不副实、彼此重叠、纠缠不清。对具体内容根本对不上号,只是将教学设计贴上了三维目标的标签而已;二是一些教师为整合而整合,基本不顾具体的教学内容,每堂课都在“费尽心机”整合三维目标。

二、落实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

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要落实三维目标,一要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二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目标,三要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倾心教学方法,融合三个维度,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1.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策略。

(1)依照文章体裁解构。文章的体裁不同,它的侧重点就不同,赏析的重点和方法也就不同。比如诗歌教学要抓住“意象”,小说要抓住“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掌握不同文章体裁的知识,形成独立阅读赏析不同体裁文章的能力。

(2)依照学情来取舍。一篇文章怎样阅读才能符合学情呢?要抓住文章的“精华”。精华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传神的词,一个叫绝的句子,一段优美的文字,或是一个动情的点,以此为中心而生发学生的探究阅读兴趣,从而形成一种阅读能力。

2.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策略。

(1)重视朗读和诵读。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用心朗读的过程。给学生一个朗读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大量的“读”来充分地涵咏、感悟和发掘。在朗读中,老师的指导循序渐进,学生的朗读情感满满。

(2)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比老师的“教”更重要。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为了切实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醒老师们的是,在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时,一定要避免随意地让学生“讨论讨论”,不论什么样的问题都分组合作讨论讨论,这样就会让合作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不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选用以下内容开展合作探究: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比较性问题和归纳总结性问题。同时还应该注意,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供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

3.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摘要:<正>近几年来,高考语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都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实际上体现的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这也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注意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一、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整合存在的问题1.将“三维目标”理解为三种教学目标。老师们在写教案的时候,大家在表述三维教学目标时都是严格地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陈述,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维整合 篇7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或困惑。

困惑一:重知识、技能目标, 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困惑二:理论与实际分离, 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在谈理论的时候, 总觉得三维目标是不可以分割的。但在实际课堂操作中, 不是这个体现不足, 就是那个有所忽略。

困惑三:三维目标既然是课程目标, 就不必苛求三个维度在一堂课上都要实现同样的达成度。

以上三种困惑归纳起来, 就是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不知如何实现三维目标。那么, 究竟怎样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路径

我以为,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性的, 只有夯实语言知识, 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 情感目标、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养才有发展的坚实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 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 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1. 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1) 语言知识

在语音方面, 我要求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应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能根据语音、语调了解作者意图和态度并表达之。在词汇方面, 要求他们应掌握和使用30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能够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并能够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 说明概念等。在语法方面, 要求中学生应学习、掌握基本语篇知识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进一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等。要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要求中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较熟练地实现信息沟通。

(2) 语言技能

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 不同的阶段语言技能要求有所不同。学习英语的直接目的是交际, 所以英语口语非常重要。我要求学生能就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交谈, 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经过准备就一些专题作5-10分钟演讲并回答有关提问;能用英语接受面试;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阅读对于中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毕竟, 中国人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说, 是为了读懂外语资料。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要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 获取主要信息;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时, 能抓住主要情节, 了解主要人物;还要能读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等非专业技术性的资料;能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问题并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

写是交际手段之一, 不可小觑。我要求我的学生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公务信函等;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 用语基本正确、得当;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 文体恰当、用词准确;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 格式正确。

2. 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英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英语课堂教学过程, 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 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如果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彼此之间取长补短, 那么, 课堂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发现规律, 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就会得以培养。

(1) 合作式学习方式

(1) “共同探究式”合作。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学习任务, 通过小组的共同探索、讨论、调查、收集材料等途径开展合作学习, 集思广益, 共同准备一份最佳答案向全班汇报或呈现。这种合作形式, 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 便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适合于问题难度较大、创造性思维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

(2) “游戏竞赛式”合作。这是一项综合训练, 每当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时, 开展此项活动, 以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书写式”合作。有些活动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 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 然后再在小组交流, 这就避免了讨论时表面上热热闹闹, 但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 更有利于学生个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4) “自由组合式”合作。这种活动方式的学习小组, 组合自由, 学习环境开放, 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5) “滚雪球式”合作。开始时两个人讨论, 随着问题难度加大、讨论的逐渐深入, 讨论的人数增加到三、四个人, 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充。

(6) “炉边谈话式”合作。创设自由漫谈式的讨论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谈, 没有明确的谈论主题, 但有客观的目标指向, 让学生自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真实的想法。

(2) 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1) “自主性”是说在探究过程中, 要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英语的特征、语法结构、句型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等信息, 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量, 让学习变得愉快起来, 自由起来。

(2) “实践性”是说英语知识本身没有意义, 英语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之中。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 在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中, 应用英语, 练习听说读写。这样, 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开放性”是指探究的氛围是开放的。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识、促进精神世界的开放, 校园空间应是开放的, 课程与教材应是开放的,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 评价方式以及教育目标都是开放的, 因为我知道, 没有开放就没有活跃、自由的思想。开放还有助于尊重差异, 使人变得更为宽容;开放使英语教育在景仰、吸纳人类共同的文化的基础上, 面貌更为仁慈、更符合人类共同的理念。

(4) “综合性”是指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如阅读教学虽然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群体阅读, 但群体阅读必须是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依 (单亚东, 2006) , 通过个体之间的合作、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以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来加深理解, 获得感悟和思考;通过合作探究, 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弥补知识的缺失。因此, 英语文本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情感需求,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 英语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全面提高英语素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3. 利用文本资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是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我常常利用英语文本,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使他们从小就知道崇尚真善美, 憎恨假恶丑, 热爱自己的祖国, 热爱自己的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我常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此外, 在我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并没有忘记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既学习西方文明, 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单亚东.更新理念激发兴趣提高语文阅读素养[EB/OL].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610.

[2]吉超.利用英语文本资源,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江苏教育研究, 2009 (6B) :73-74.

三维整合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整合

现代语文教学理念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将改变过去只是将学生培养成应试工具的错误理念和教学方法, 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到一起, 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三维目标整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1. 中国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的规定, 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是把关注学生“整体的人”发展为课程首要目标, 让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和谐发展。它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 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力图实现三者的有机整合,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语文课程性质的具体要求。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语文课程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应试能力。

3. 顺应高考改革的需要。

虽说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高考, 但在目前条件下, 高考仍是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近几年来, 高考语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 都要求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实际上体现的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所以, 这也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注意实现上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二、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关于三维目标整合存在的问题

1. 对“知识与能力”的处理经常处于两个极端。

一方面, 尽管多年来,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很高,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 更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 不少老师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还是不得不以考试大纲为指挥棒, 仍然只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常只是老师备课本上应付学校检查的摆设而已;另一个极端是一些教师不知道知识能力是基础, 是学习过程, 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提条件, 结果是一讲课程改革就否认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过于讲究热闹的探究式教学, 讲究教学过程的花样, 结果知识与能力却又被架空。

2. 在实现“过程与方法”维度时, 过分注重探究式教学。

为响应课改需要, 不少一线教师不遗余力的使用探究法实施课堂教学, 整堂课显得非常热闹。但我们认为, 探究式学习固然非常重要, 但并非所有的语文课程都适用于探究性教学, 即使适合运用探究性教学的课程也因课程内容和特点不同, 对探究式教学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如果以讲究“过程与方法”之名动辄就让学生们分组探究、合作讨论, 实际上教学效果不一定就好。

3. 将三维目标进行机械的分割或是机械地整全。

三维目标从三个维度解构教学目标, 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但笔者却发现存在两个片面倾向:一是有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尽管分门别类的将三个维度目标罗列在教案上, 但实际上三个维度目标名不副实、彼此重叠、纠缠不清。对具体内容根本对不上号, 只是将教学设计贴上了三维目标的标签而已;二是一些教师为整合而整合, 基本不顾具体的教学内容, 每堂课都在“费尽心机”整合三维目标。

三、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策略选择

1.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引导着课堂教学的运作过程, 对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目标归纳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其实都渗透了上述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文本, 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教参的有关提示, 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和认知特点、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将这三个维度整合入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的体现要全面、科学, 而且还要从特定的内容出发, 做到有所侧重、有所突出。

2. 在教学过程中, 落实三维目标整合。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问题, 我们认为, 要真正落实三维目标的整合, 语文教师必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或者多启发诱导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或者多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或者多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3. 在课堂评价时, 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我们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情况, 又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所以, 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学管理者要改变目前的多侧重测试结果, 片面依靠数据来说明教学教程的做法。这种做法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偏重于训练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的熟练程度, 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必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学评价时,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 有的学校采用了语文学习档案资料、成长记录袋和表现性测试三类评价方法, 我们认为是可以借鉴使用的。

参考文献

[1]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三维整合 篇9

一、对于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需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注重因材施教。

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教育的“平等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首先要强调普及意识。在现实中,学生由于智力结构、思维习惯、知识积累等因人而异,在学科内容掌握上不可能齐头并进,甚至相差悬殊,这样就出现了学习成绩“优秀生”和“学困生”之分。搞好“学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 增加感情投资,注重“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长中,智能因素的差异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发展的动力因素。“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坚持性与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加快后进生的转化,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课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之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

应该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师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处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学案,注重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分层评价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被鼓励和被要求的评价。

二、对于能力目标的达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通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会在他们脑海中产生许多问号。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实际,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学习毫无强迫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也会不断闪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应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动手中善于求异,创造新的方法;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我们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调查表明,100%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他们通过亲自触摸、观察、实验,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自己动脑设计,亲自观察记录、调查统计,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重视实验教学,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教学比以前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智能潜力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这仅仅是“近利”,我想,真正的收获是在几年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书橱”,而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型的人才。

三、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

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谐生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如,通过认识和理解“生物和环境的辨证发展”的观点,学生可以明确“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基因工程、克隆原理、生物武器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道德观”;通过对沃森和克里克、孟德尔、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艰辛而坚定的科学探索之路的了解,学生可以培养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等等。可以说每一节生物专题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素材,将德育教育贯穿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2. 注重美、体、劳等其它方面的教育。

三维目标同样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渗透德育,强调创新,而且要促进学生的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形态美和结构美的认识,使学生提高情趣,陶冶性情,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生理和营养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营养饮食、科学锻炼,以达到强健身心等目标。

三维整合 篇10

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的呈现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地理知识。

①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可以用文本框输入,给概念中的重要字词像“自然界”、“时间”、“经济价值”、“物质与能量”加上着重号或放大字号或用醒目的颜色突出显示,特别重要的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闪烁功能显示。这样可以突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从而顺利地掌握概念。

②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自然地理中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流水、风力等的侵蚀、沉积地貌图片,人文环境中如反映大气、水、固体废气物污染的图片,各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车间等都可以用图片呈现,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③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如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太平洋西岸岛弧、海沟的形成,倒置地形的形成等。这样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对地况地貌的形成变化有立体感,增强了记忆。

2.技能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展示上,多媒体课件是有相当优势的。传统的纸质地图要教师一幅一幅地挂到黑板上,这样做费力又费时。现在,电子版的地图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上网获取整张地图,或截取一部分进行放大处理,或几幅图对比呈现。

二、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这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强调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我遵照新课标理念身体力行。备课时,经常通过网络收集资料进行整理,设计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下面仅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谈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课堂上,我先播放视频:新疆某村庄的今昔对比,被风沙逐渐掩埋的土地,灌溉田地取水浇水的困难,沙尘暴的经常侵袭,当地居民诉说被迫迁徙的感受。视频的播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地导入了对荒漠化问题的研究,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顺理成章地提出。接着进入信息搜集阶段,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等学生资料搜集告一段落,教师可逐步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西北地区的案例资料以丰富、完善学生的资料。如西北地区地图,西北地区气候资料、稀疏的植被图片;被风沙掩埋的土地、村庄,经济损失的数据;三北防护林等。有了问题,有了资料,学生就能从原因——危害——治理三方面探究解决的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学生的讨论交流是关键,因此方法也就定为:合作探究。不管解决的方案最后是否成熟,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达到了。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激发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结合起来,要避免单纯空洞地说教。

《高中地理必修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中有这样的情感要求:通过对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这个目标的实现要与认识川、渝的地形对交通的影响结合起来。我借助课件展示出川、渝的地形,过去的交通线路和交通状况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兴修的主要交通线等资料,让学生分析川、渝地区今昔交通的差异,东西部交通的差异。对比分析,知道交通的地域差异是受到地形的影响,今昔差异是由于祖国科技的进步及国家对交通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活动,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得到了增强。作为这个目标的强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搜索关于我国西藏交通建设的视频,尤其要了解青藏铁路南线的建设中技术上的突破和通车后对西藏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以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三维目标实施的整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已被无数教学实践所证明。

三维整合 篇11

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识的呈现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地理知识。

(1) 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如自然资源的概念, 可以用文本框输入, 给概念中的重要字词像“自然界”、“时间”、“经济价值”、“物质与能量”加上着重号或放大字号或用醒目的颜色突出显示, 特别重要的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闪烁功能显示。这样可以突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 从而顺利地掌握概念。

(2) 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自然地理中常见的矿物和岩石, 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 流水、风力等的侵蚀、沉积地貌图片, 人文环境中如反映大气、水、固体废气物污染的图片, 各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 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车间等都可以用图片呈现, 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3) 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如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起, 太平洋西岸岛弧、海沟的形成, 倒置地形的形成等。这样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对地况地貌的形成变化有立体感, 增强了记忆。

2. 技能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展示上, 多媒体课件是有相当优势的。传统的纸质地图要教师一幅一幅地挂到黑板上, 这样做费力又费时。现在, 电子版的地图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上网获取整张地图, 或截取一部分进行放大处理, 或几幅图对比呈现。

二、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 这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强调指出, 要让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我遵照新课标理念身体力行。备课时, 经常通过网络收集资料进行整理, 设计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下面仅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 谈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课堂上, 我先播放视频:新疆某村庄的今昔对比, 被风沙逐渐掩埋的土地, 灌溉田地取水浇水的困难, 沙尘暴的经常侵袭, 当地居民诉说被迫迁徙的感受。视频的播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自然地导入了对荒漠化问题的研究, 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顺理成章地提出。接着进入信息搜集阶段, 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等学生资料搜集告一段落, 教师可逐步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西北地区的案例资料以丰富、完善学生的资料。如西北地区地图, 西北地区气候资料、稀疏的植被图片;被风沙掩埋的土地、村庄, 经济损失的数据;三北防护林等。有了问题, 有了资料, 学生就能从原因———危害——治理三方面探究解决的方案。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里, 学生的讨论交流是关键, 因此方法也就定为:合作探究。不管解决的方案最后是否成熟, 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达到了。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激发兴趣,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结合起来, 要避免单纯空洞地说教。

《高中地理必修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中有这样的情感要求:通过对历史上“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这个目标的实现要与认识川、渝的地形对交通的影响结合起来。我借助课件展示出川、渝的地形, 过去的交通线路和交通状况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兴修的主要交通线等资料, 让学生分析川、渝地区今昔交通的差异, 东西部交通的差异。对比分析, 知道交通的地域差异是受到地形的影响, 今昔差异是由于祖国科技的进步及国家对交通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活动, 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得到了增强。作为这个目标的强化, 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搜索关于我国西藏交通建设的视频, 尤其要了解青藏铁路南线的建设中技术上的突破和通车后对西藏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 以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

上一篇:审计案例教学定位研究下一篇:初中物理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