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保

2024-05-31

农村环保(共12篇)

农村环保 篇1

随着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 农村人口日益增加, 农业种植不断丰富,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农村人民占我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要是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得不到良好的改善, 那么我国整个国家的居民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就得不到改善。本文探讨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增强农村环保意识, 从而改善农村环境的现状。

1 农村环境污染的表现

1.1 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

在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 农药、化肥、含有化学成分的农用薄膜等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用地极少。农民在耕作用地减少的状况下, 要想保持或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就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减短农作物的成熟周期, 使得农作物一年三产甚至更多。农作物产量提高了, 便会带来大量的农作物秸秆, 焚烧农作物秸秆严重危害着空气质量。

1.2 畜禽粪便的不合理排放

近几年, 畜禽养殖从分户到集体, 养殖户更加集中, 出现了集约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而大量集中的畜禽养殖导致畜禽粪便大规模集中排放, 这也成为破坏现代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1.3 生活废弃物污染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日益增多。由于缺少资金、技术有限和缺乏基础设施, 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废弃物缺少收容的地方, 更缺少处理生活污水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的设备。白色污染物和废水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危害农村生态环境, 也不利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1.4 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乡镇企业从七十年代开始异军突起,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乡镇企业一下子发展起来的数量众多, 企业拥有的技术却非常落后。落后的生产技术往往导致使用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过度消耗, 并且,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没有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也是防治农村环境的重点。

2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长久以来, 我国都把防治城市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著名景点生态环境和工业集聚地等等放在重要位置, 忽视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农民的环保意识、受到的环保教育少之又少。保护环境知识的淡薄使农民降低了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在农村建造房屋、置办企业的过程中, 忽视对树木植被的破坏, 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

3 增强农村环保意识的途径

3.1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 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中坚力量, 所以让农民拥有环保知识, 指导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目前, 我国的农民素质是比较低的, 需加强建设健康科学卫生的农村生活, 协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一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根本的措施和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3.2 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生产水平

随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但是现有的土地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于是农民进一步对土地开垦, 这样的开发是对资源具有破坏性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丰富农业生产, 使农业生产多样化, 升级换代传统农业技术。比如农作物的轮作或间作, 建立农、林、木三者动态平衡结构, 还可以促进多种物种的共生, 多途径多层次利用每一块地,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农民在保护环境方面还是以人治为核心的, 注重片面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效益, 意识不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污水、废水排放问题上, 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在保护农业耕地方面, 严格实行“五不准”耕地保护措施。在草原森林开垦保护方面, 保持草原森林的合理利用, 良性循环使用。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

3.4 开发农村旅游

国家很重视对旅游景点的生态保护, 开发农村景点成为旅游去处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加大保护力度, 激发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农民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善农村的环境现状, 加快农村市场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克云, 方东.农民环保意识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湖南省浏阳市金塘村个案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 (02) :94-98.

农村环保 篇2

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各部门的力量,用2—3年的时间,重点培育20—30个乡村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生产生活便利的典型示范村,引导全县村庄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典型示范和经验.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具体如下:

1、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统一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垃圾集中倾倒、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用薄膜回收、综合利用率达100%.

2、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推广利用厌氧发酵和好氧降解工程技术.人畜粪便远离水源,动物的粪便、污水一律在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指定区域存放,配备专门的粪便储存处理设施,禁止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污水污染环境.探索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3、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禁止露天焚烧,禁止抛入河塘,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建立示范工程,稳步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实现炊事燃气化、管道化,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

4、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所有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河塘全部清淤一次,改造完善水利设施,保持水体流动,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建立河道的长效管理维护机制,落实河道保洁、管护责任,禁止倾倒垃圾、粪便或者丢弃其他废弃物,禁止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

5、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严格按规划要求,科学合理布局,指导镇、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小区集中,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彻底清理“十五小”,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监督机制.

6、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庄容貌管理制度.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的违法建设全部拆除,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彻底清除,村庄内道路通畅,房前屋后整洁,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

首部农业农村环保法规实施 篇3

《条例》对畜禽养殖污染预防、综合利用与治理、激励扶持、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定。《条例》虽然主要是规范畜禽养殖业,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但对有机肥料市场也提出了明确的鼓励和支持。

《条例》中明确涉及鼓励和支持有机肥发展的条目就有6条。《条例》规定:进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从事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有机肥产品生产经营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活动的,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购买使用有机肥产品的,享受不低于国家关于化肥的使用补贴的优惠政策。

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以及近几年行业市场空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有机肥料的市场前景,纷纷加入其中,以期望掌握市场先机。2014年我国有机肥料市场有望迎来井喷的一年。

在产品供给方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已经占到我国化学需氧量比重的近50%,而氨氮排放量则占全国氨氮排放量比重的近30%,这为有机肥料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给。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大量的秸秆、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若相关原料能得到有效开发,那有机肥料产品市场的供给将会得到爆发。目前已有不少以养殖业为主的企业跃跃欲试,有意进军有机肥料市场。

在市场需求方面,2013年10月新的环保法修订草案已经通过政府审议并作了新的修改。草案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地面沉降等。而传统化肥的使用已经对我国土壤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近几年爆发的“毒米”事件,大多是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所致。这为我国有机肥料市场使用的推广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加上《条例》的实施,政府补贴政策的明朗,必将进一步释放有机肥料市场的需求空间。

结合我国有机肥料行业过去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随着2014年1月1日《条例》的正式实施,我国有机肥料市场供需有望大幅提升,2014年我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张。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浅析 篇4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农村公路项目在实施建设期间对周围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例如植物的减少、噪声的扰民、尘土的飞扬, 这些都会给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是降低环境质量。面对环境保护与农村公路交通发展的对立矛盾, 保护和改善环境, 建设绿色通道式农村生态公路,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农村公路交通事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交通行业的共识。

1 农村公路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农村公路的建设虽然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也对公路建设区域周边的环境、生态造成了一定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1.1 占用土地

农村公路主要功能是连接自然村落与省道、国道, 因此公路建设需要穿越农田、水塘或山林;另外, 由于公路建设而导致的农户搬迁安置, 也要占用部分土地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 交通基础建设的需要, 将导致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地矛盾更趋明显。

1.2 水土流失

为保证公路的线性平直、达到技术规范标准, 山岭区的公路建设往往需要开挖山体, 并将挖方段的土石方用于填筑附近路基。但当路基所需的土石方在纵向供应不足时, 还需选择集中的取土场以调配土方;加之施工中大面积未成型的路面及边坡, 桥梁钻孔桩基施工中的围堰、沉淀池等, 这些都将造成公路施工现场出现大片裸露、松散的土地以及泥浆的溢出, 在这种情况下, 尤其是降雨天气, 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并且进一步影响水环境质量。

1.3 大气污染

施工期施工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施工扬尘、沥青烟气, 以下风向尤为严重。扬尘降落在农林作物表面, 将会堵塞毛孔, 影响光合作用, 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农业的产量。

公路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公路施工期在进行土方作业、建筑材料装运和沥青、水泥混凝土拌和时除施工机械本身产生的废气和烟尘外, 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路域环境, 对人的身心健康及植物生长产生影响。二是在营运期的机动车尾气污染, 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和铅颗粒等污染物, 排放到大气中, 渗透到水、土壤中, 并逐渐积累, 会对沿线的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这种污染程度随着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及交通量的增加将不断累积。

1.4 噪声污染

农村公路的噪声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农村公路施工过程中, 由于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使用而产生的噪声污染, 这些噪声较强, 而且集中, 对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影响严重, 但是这种噪声污染属于短期影响, 随着施工的结束噪声污染也随之消失。

农村公路噪声的第二个来源主要是在公路运营期, 车辆及沿线的各种服务设施、设备所产生的噪声, 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这些噪声将会对沿线人群产生心理及生理上的影响, 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 尤其对公路两侧人口密度较大的敏感区域 (如学校、住宅区、商业区、医院等) 干扰较为突出, 而野外区域的干扰则相当较小。

1.5 水污染

农村公路工程排水、用水、弃水会改变路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状态。施工中的废水、废渣进入当地水源, 造成水质变差。公路建成运营后沿线生活服务设施、养管站及收费站的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及生活垃圾如不妥善处理, 也会对当地水体产生污染。

1.6 对农村公路建设区域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农村公路建设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农村公路穿越乡镇、村庄, 造成对沿线地区的局部分割, 可能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路线。公路的建设会对沿线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环境产生影响。一是公路建设会造成一定数量居民的拆迁, 使沿线居民人口结构及需求发生变化, 改变了原有居民的联系、交往方式及影响区内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二是公路的开通使沿线地区土地增值, 商业发展潜力增大, 吸引人口聚集和促进城镇化发展, 导致大量土地的开发利用。三是公路建设也会对公路沿线的通讯设施、水利排灌设施、电力设施以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等产生干扰。四是公路的建成也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加速农产品、矿产、林业产品的输送以及信息交流和劳动人口流动, 提高区域工业产值, 推动城乡的商品交换、文化交流及农业的综合开发, 使城乡逐渐一体化。

2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理念

首先, 农村公路环境保护不只是公路部门的问题, 也与和公路所产生利益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部门有关。如汽车制造商、沿线工厂和居民等。公路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应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比如汽车制造商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沿线居民参与管理, 可以减少人为对环保设施的破坏, 不让牲畜啃食边坡防护草皮、灌木等。其次, 农村公路环境保护不等于简单的植树、种草。良好的农村公路环境保护, 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渴望愈显强烈。基于这一点, 农村公路环境保护应从大局的角度出发, 结合植树、种草、圬工防护、结构防护等措施, 适当地结合沿线景致、地形、地物等造型出一些具有地方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民俗风情的景观。在让乘客、驾驶人员赏心悦目的同时, 亦向外界宣传了地方文化、地方经济、民俗风情等。这是农村公路环境保护应达到的效果。

3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发展方向

3.1 各级政府重视并积极配合

国家重视国道、省道环保建设的同时,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落后, 并且农村公路的数量之大, 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公路环保的整体效果。许多在建、已建的农村公路在环保建设方面的投资投入基本上是零。因此, 农村公路的环保建设应该真正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

农村公路作为地方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环保建设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在农村公路的环保设计、环保施工过程中, 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特别是环保建设完成后的维护中, 需要巩固建设成果、落实养护责任。

3.2 合理设计

农村公路建设服务于沿线乡镇、自然村落, 与区域公路网有机结合, 妥善处理与各级道路的连接和环保协调问题, 使农村公路的环保设计和大的环境相一致。本着保护环境的勘察设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自然, 合理选用指标, 节约成本, 综合考虑区域内自然条件, 尽量减少占用农田及拆迁民房, 同时采取合理的环保措施, 使农村公路美观、经济、合理。在农村公路的环保绿化设计中, 对于绿化植物的选择因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乡土树种为主, 容易获得苗木和种子的树种;

(2) 不会产生其他环境污染, 不影响交通, 不会成为附近农作物传播病虫害的中间媒介;

(3) 树木萌蘖性强, 易成活, 耐修剪;

(4) 抗逆性强, 要求病虫害少, 便于管护;

(5) 不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种间入侵的生态灾害。

3.3 标准适度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目的是保护环境, 将公路建设所产生的不良扰动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内。不论在山岭重丘区、还是在平原微丘区, 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 均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不能搞“一刀切”。一条农村公路, 可以视具体情况在不同路段采取不同的环保措施, 在不同路段采取不同的环保等级。

3.4 形成全社会重环保的良好氛围

农村公路的环保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一直以来, 在多数人、多数部门的思维中, 公路的环保建设是交通部门的事, 但在人们对环境日益重视的今天,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农村公路的环保建设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要树立“大环境”的观念。

4 结语

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农村要发展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又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占用。如何能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致破坏环境, 是全体交通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社会相协调发展。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把农村公路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使农村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以协调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 必须加大农村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加强宣传教育, 切实提高农村公路各阶段从业者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农村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 使农村公路环保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摘要:通过对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农村公路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并提出新的环保建设理念, 为今后的农村公路环保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学子环保入农村 篇5

————浙工大暑期社会实践“环保卫士”小分队

如今,“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浙工大之江学院暑期以“环保农村,服务农村”为主题,开展了“农村环境人人有责”的调研活动;从本次的活动的暑期队出征到本次的暑期实践活动结束,实践队在诸暨市应店街镇落脚,从村中的一户人家开始了解农村的情况到后来了解一个村的情况,从一个村的土地污染情况到后来的附近村落的污染情况。

在此期间实践队还走访了村委会,镇政府,市环保局。把从政府了解的数据和自己了解的数据进行了一定的比较,从历年的情况来看每年的环境都有所改善,从国家的政策下,队员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应店街现是以纺织业起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纺织机。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活质量的下降。在工厂周围终年充斥着噪声。值得一提的是:应店街去年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环境整治,新建污水处理池等设施,成立了环保小队用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使得村民周边的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环保局办公室许女士向队员们表示:“近几年,应店街环境改善较多,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并且应店街饮用水源取自幸福水库,是一个一直保护的较好的水源,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得到较好的处理,生活环境有明显提高。”

农村学校环保教育的几点做法 篇6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我校经常在校园一角挂上关于大自然被人类“侵略”的图片和漫画,由高年级的小朋友向低年级的小朋友讲解图片和漫画的意思。用这些图片和漫画来帮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自己的是环保中一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事件向他们宣传“白色垃圾”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如:陕西绥德某村意外的死了5只羊,村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经专家解剖证实,“杀手”竟是司空见惯的塑料袋。从这些事件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小主人翁的思想,要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从而在思想上认识到不能乱扔日光灯管,不用含磷洗衣粉,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纸杯等破坏环境的小事。

其次,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来刺激和强化小学生的环保行为,最终使他们养成环保的习惯。如我校老师在教室的小专栏上制作了一个“环保小精灵”的红花榜,只要看见哪位小朋友收集废电池、主动捡垃圾等事件,他就给这位小朋友粘上一个小红花。小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夸奖或奖品,所以我们可以奖给小学生喜欢的奖品来强化环保行为,如我校老师在学期末看谁的小红花最多,就确定他是班上的“环保小精灵”,并颁发奖品,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行为。我校高年级的“环保小精灵”还主动的向低年级小朋友提供自己的音乐、美术、社会等教课书。这种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可以激励成百上千个“环保小精灵”,久而久之,这些“小精灵”就形成稳定的环保的行为习惯,也给学校带来了环保的氛围。

再次,让学生参与有关环保的活动。例如,可以把作文课与环保活动联系起来,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收集垃圾的环保手提袋,然后挂在自己的桌子旁边。再将制作过程及步骤写出来,这样既提高的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三得。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就近的养殖业、小企业等地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认识、想法。通过让小学生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加强他们幼小心灵的环保认识,从而养成节约型、环保型的“小精灵”。

在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教育是尤为重要的。然而环保意识不是只靠单纯的说教和提一些保护环境的要求就可以形成的,而是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反复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农村环保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一些地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废物、垃圾乱倒乱堆, 畜禽养殖污染, 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 乱采滥挖及围垦湿地等, 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农村地区的河、湖等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不仅直接危害到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且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迫切, 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已日趋严重, 污染的范围、层面越来越广。同时, 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一些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 使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土壤污染程度加剧, 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威胁人体健康, 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 3亿多农村人口面临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来源于多个方面。

第一, 农业生产本身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并没有有效技术对其进行处理, 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污染。由于大量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 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 既污染了农村环境又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不合理的施用化肥, 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化肥中的有害成分对农村环境也造成了污染。由于地膜在生态环境中难以降解, 由于回收工作又不得力, 农用地膜已经造成了大量的白色污染, 成为破坏土壤结构的一种新的污染物。秸秆焚烧既破坏了土壤结构, 降低了土壤肥力, 又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硫和降尘含量, 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农业化肥进入土地资源, 使农村的地下水和饮用水受到污染。同时, 随着我国菜篮子工程的迅速发展, 大量的禽畜粪便也进入了环境, 这些粪便既没有综合利用, 也没有进行处理, 造成了农村特别是城乡交界地区的水源污染。

第二, 随着污染工业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对农村环境的破坏日趋加剧。大量的工业污染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城市工业的大量废弃物排向包括农村在内的生态环境中, 已经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就更加重了农村的环境问题。我国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它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乡镇企业存在着点多面广、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 加上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差, 由此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 污染高的现象。

第三, 生活垃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的迅速扩大, 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 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 大部分地方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 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 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 使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理缺失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 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量超过2, 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 使农村聚集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第四, 资源无序开采导致生态失衡, 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农村的滥伐、滥采现象是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因素, 近些年来矿产资源市场行情看好, 部分资源型农村违法违规乱采滥挖现象十分严重, 无序、粗放开采,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的矿区村民, 因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 只得忍痛割爱背井离乡, 举家迁居。农村有些地方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导致生态失衡的状况, 在农村部分地区还在继续蔓延和恶化, 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害及破坏。

上述污染对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使农村在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能源的同时, 也成了整个社会生产废弃物的接受场所, 农村又一次在环境保护方面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牺牲品。这对于农村的发展是不公平的, 并且形成恶性循环, 城市工业也会失去充分的资源、能源供应, 农村的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二、治理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已构成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的主体。农村的环境的好坏不仅仅对农业的生产造成影响, 还关系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农村环境不仅保证农村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作为公共产品, 城市工业也从中受益。从这个角度上讲, 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也不应该仅仅是农民的事情, 需要由全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 加大宣传力度。农民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鉴于目前环保宣传教育农村落后于城市, 农民环保意识还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 应该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 从宣传《环保法》、《公民行为道德规范》着手, 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 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 多途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防治病虫害, 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其次,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认识、认真分析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 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真正地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培训工作, 设立专职环保员, 具体负责本乡镇环保工作, 并切实履行好职责, 确保乡镇、村委会信息畅通, 形成反应快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再次, 引入市场机制和投入机制, 吸引多市场主体参与, 变废为宝。坚持“谁污染、谁付费, 谁收益、谁负担, 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不断拓宽投资渠道, 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要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另外, 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 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

最后, 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预防污染向农村转移, 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控制。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 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严重污染项目, 不管是谁投资, 统统不予审批, 运用行政手段依法坚决阻止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 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现象。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当地实际出发, 把保护农村环境放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真正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相互协调、同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江西能源, 2006.4.

[2]钟晓红.加强农村环保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政干部文献, 2007.8.

农村环保 篇8

前些年,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保护成为各方讨论的热点,国家也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农村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1]。新形势对农村环保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如何顺应形势,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因此,须重新认识农村环保问题与创建和谐新农村的关系,创新农村环保工作,确保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1 环保工作与和谐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必然联系

1.1 农村环保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以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可持续发展意义上不能算是成功的。在“三农”工作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就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我国提出放弃单纯追求GDP,强调科学发展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综合防治农业资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启动农村奔小康环保行动中落实这项任务。2008年7月24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强调: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保。因此,把环保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需要。

1.2 农村环保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土地、水资源等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发展经济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农业命脉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再生和难以逆转的,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持续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2]。农村环保的各项工作都围绕改善环境促发展和抓好发展促环境的总体思想来开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妥善处理各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子孙后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实践中着力促进科学发展,切实维护资源可持续性,将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可见重视可持续性发展,重视资源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1.3 农村环保工作是和谐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环保工作的目标是少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或不排放。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更大,农村生态破坏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农村,更有可能是全国范围[3]。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环保工作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4,5,6]。因此,对我国一个农业大国来说,环保问题应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1.4 农村环保工作是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的内涵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来实现的。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不能实现持久的真正的和谐。没有人与环境的和谐,人类没有了舒适的立足空间,其他和谐都无从谈起[7]。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我国农村人口多的情况下,环保问题则是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

2 探索环保创新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对策

目前,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摆上重要议程,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工作不断加强,生态省(市、县)建设成效明显,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面开展,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得到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工作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有序推进[8]。虽然我国的农业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形势还十分严峻,工作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距离党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根据新时期环境保护新要求,以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指导,积极努力探索农村环境保护创新发展之路。

2.1 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就是理顺环保工作所涉及的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明确责任、提高办事效率的机制创新工作,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发展机制、监管机制等。充分处理好综合监管与分部门管理的关系,推进工作就基于已建立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跨部门联合运作模式或平台而展开,并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不断建设和完善合作平台。改进弊端,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创新机制。环保部门作为综合监管部门,要多方面地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保护好国家的生态环境,力争服务于当代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

我国坚持不懈地推进的生态省(市、县)建设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自然保护区和生物物种资源的管护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也在筹划建设中,生态环境监测要求具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估以及开展特殊生态系统或生态问题监控的能力,同时还要研究制定生态监测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与系列标准[1]。这些都是创新机制的有利尝试。要加强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那么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快乡镇企业改造升级[9]。各级环保人事部门要对区域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宣传和教育,包括市、县环保机构内部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部门、大学生村官等,可以尝试利用已有的遍布村镇的大学生村官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的环保宣传。要进一步明确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和任务,搞好生态管理创新,改革基层政府生态管理体制。尝试进行监管机制创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建成市、县、乡、村等多级互动的农业环境监管平台,实现监测网络“一体化”的管理。

2.2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建立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的、符合持续运作发展规律的制度。这要求创新农业环境政策,进一步完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环保部虽然也采取一些措施,如颁布《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等,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78项立法计划中可以看出,对农村环境立法的忽视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计划中直接属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只有《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和《农村环境监察规范》,包括《环境保护法(修订)》在内的与农村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共计17项,不足1/10。完善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基本法,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另外,农村环保工作有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农村环境保护评价、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垃圾处理、农村饮用水保护等。农村水体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等监管尚需加强,适合当地现阶段发展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需更为严格。农业植物基因资源及新品种的保护涉及生态安全,需要专门立法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要按照环保的标准和法规来执行,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避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制度应与国际立法接轨[10]。在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法规、部门规章时既要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加强农村发展规划,又要集中解决当地突出的问题。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大力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做到奖惩适度,对于违反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而造成污染状况恶化的行为也要严惩不怠,要让其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要保护个人或者企业好的创新做法,使其有创新的余地和积极性。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有关的责任人要自上而下一查到底,予以严惩。构架一个包括宪法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制度、农村环境地方制度、其他部门法中关于农村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在内的自上而下的完善的农村环境法律体系。

2.3 观念创新

农村环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赋予环境保护的新使命。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相应的环保观念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实现农村环境保护,其根本出路是观念创新。目前,农村的环境现状总的来说好于城市,但是农村污染的严重在于其污染的速度更快,农村是农产品的来源地,其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全体国民的健康。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令人担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决定”和环境保护部重点工作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11]。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到政府的责任[8],一方面要加大处罚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严重后果,切实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环境建设[12]。目前,中央重视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正是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好时机。要增强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同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集镇或新村建设同环境保护要统筹兼顾。目前大部分农民未意识到自己才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13]。因此,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农村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形式宣传,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从而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即在秉承和发扬现实条件下符合我国国情理念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地将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略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充实、丰富和完善新时期环境保护的经营内容。妥善地处理和解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探索新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发展道路。

2.4 技术创新

农村环保工作需要农村环保科技创新的支持。创新农村环保技术,首先要求广泛整理和集成传统技术,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就提出了开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试点,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利用农业科技来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14]。加强技术创新,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重点支持利用农业环保方面的研究,鼓励在消化吸收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力研发农村环保技术。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推广秸秆气化等技术,开发生物新能源和生物新材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国外正在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先进技术会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有些启发。如瑞士的环境远程监控,从电脑上就可以理解拍摄地区的环境状况。借助雷达等设备,可以检测更广的范围。我国西部植树造林上可以用来测试是否防止沙化的效果。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来除污,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15]。用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硝酸盐,用植物来吸收土壤中的钾。美国环保总署已利用此技术对各地方进行了清理。科学家正在培育转基因植物作为土壤吸附剂,从根部吸收的重金属污染物可以输送到叶片,收获后可以再利用。做好农村环保工作,一方面要推广传统的农业环保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嫁接到成熟的传统技术上,同时加快研发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新技术,这是当前农村环保形势迫切要求的。

3 结语

导入环保理念的农村公路设计探讨 篇9

关键词:农村公路,设计,环保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近几年来, 作为民心工程的农村公路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十一五期间, 我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 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 总里程达3 4 5万公里。国务院《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十一五”期建设目标全部实现。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规划, 到“十二五”末, 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

农村公路的建设投资和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相比虽然差距很大, 但是农村公路的建设确实是一项惠民工程。农村公路的建设可以对当地的村民带来最为直接、有效的便利。作为政府部门完全应将其作为任期内的头等大事来抓。但是, 农村公路在带给我们快速、便捷的同时, 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对周围环境、景观、文物等造成影响, 有些还导致当地村民的极力反对, 这给我们的农村公路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其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自然生态 (土壤结构、水系结构、植被和动物生长) 环境, 施工过程中和建成以后产生环境污染等。

以上这些影响的产生, 以往大家对施工过程比较关注, 但笔者认为公路设计因素不可忽视。公路设计的原则是要满足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美观的要求, 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合理利用地形, 正确运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保证线性标准的均衡性。在公路设计阶段, 就应该充分考虑施工过程、通车运行和日常养护的情况。

二、导入环保理念的农村公路设计探讨

公路是三维空间结构物, 以环保为主, 少占耕地, 经济适用为原则, 按照公路设计的主要内容, 下面从设计依据选择、平纵横设计等方面, 对导入环保理念的公路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一) 公路设计主要依据的选择

确定公路设计的主要依据包括了公路等级、设计车辆、交通量计算、设计速度、通行能力等, 这是公路设计的关键环节。公路等级的确定应根据其使用任务和功能、长远规划等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各地还应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适用的标准。像浙江省就针对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制定《准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黑龙江等省份制定专门的建设管理意见, 这对农村公路设计起到引领作用。

在设计车辆组成中, 小轿车、中小型货车为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应重点考虑小轿车的比例目前在逐渐增大。

交通量的分布应根据当地的高峰时段进行观测和统计, 拟定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内年平均昼夜交通量值。

设计速度可选择15~30km/h, 不因取用过高的指标。某些地区偏离实际需求, 设计较高的设计速度, 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设计时尽量利用老路改建, 设计依据选择时刻重点考虑农村老路的通行状况。

(二) 平面设计

公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的。直线在公路设计中使用最为广泛, 一般只要在地势平坦, 无障碍阻挡, 首先会考虑直线的线形。但是直线线形存在线形单调、安全性差、易破坏景观等缺点, 因此在直线线形选择时应坚持不强求的原则, 应该与地形相适应, 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圆曲线的设置能较好地适应线形的变化, 应用较广而且灵活, 在条件许可时一般取大值, 在条件受限时应符合最小半径的要求。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还应设置缓和曲线进行过渡。在农村山区公路, 曲线应重点考虑包括缓和曲线。

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的选择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在山区, 因为受到地形限制, 应尽量选择较大的圆曲线, 减少直线, 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在农村公路设计时尤为重要, 要和当地风俗、民情相结合, 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顺畅为需要进行设计。

(三) 纵断面设计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成本的考虑、汽车行驶的需要, 公路的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受到空气、滚动、坡度和惯性的阻力影响, 在纵坡设计时, 力求坡度平缓, 变化不宜过多。由于汽车牵引力的限制, 对公路的纵坡必须进行限制。在平原地区纵坡容易达到平缓、均匀的要求, 但要注意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小纵坡的要求。

路线纵断面设计的关键是路基设计标高的确定。要避免大开挖和大填筑, 尽量利用老路走线, 重点保护自然景观和资源。设计标高值的合理取用, 可以节约材料, 减少筑路机械操作产生的噪音和废气污染, 更能节省资金。

(四) 横断面设计

农村公路横断面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温等自然因素来确定。路基宽度的变化对工程量的影响很大, 而且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因此在设计时要坚持和自然环境结合, 保证路基稳定性, 以及公路安全为原则, 路面以窄路面为主, 可以选择3.5~4.5m的行车道宽度, 0.5m的路肩宽度。在排水沟、截水沟和边坡的设计时要和自然吻合, 利用好现有的排水设施和自然边坡。要避免高填深挖, 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主要对策

(一) 更新理念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公路设计中导入环保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必须率先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 建设生态交通, 建造环保公路, 减少资源浪费, 保护自然环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 规划部门, 设计单位等相关工作人员, 在公路建设前期就牢固树立环保理念, 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更新科研

虽然农村公路资金有限, 但作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政府及相关单位应投入部分资金保证农村公路的科研开发。比如山东省, 就专门安排科研经费, 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方面的课题研究, 四川省的“废旧沥青混凝土在农村公路中应用”项目等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今后在国家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农村公路设计软件、路基路面新型材料、地质及次生灾害预防、边坡稳定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地集约利用等项目的开发上继续需要加大科研投入。作为发展中的农村公路建设, 需要我们科研人员加强课题研究, 针对农村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以保证农村公路建设的有效实施。

(三) 更新设计

目前农村公路设计中的平、纵、横和综合设计都是根据平面纵面配合、纵面横面配合、平面横面配合来进行的, 部分省份采用CAD等软件进行设计, 尚有地区还在使用手工模式, 这样不仅影响工作效率, 难以达到技术标准, 而且往往会以设计人员的主观意见为主。对于公路这样的空间构造物, 应建立立体模型来进行路线设计, 充分考虑农村公路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这在农村公路设计中显得尤其重要。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本身较低, 而且大多依靠老路旧路改建, 开挖量小, 从生态、环保角度来考虑这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设计方法。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的公路设计目前真正应用并不多, 这与设计人员的理念有关, 作为在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模式, 如何与公路设计进行结合和改进, 这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交通厅,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浙江省准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DB33/T440-2003.2003年8月

基于环保理念的农村公路设计探讨 篇10

关键词:农村公路,环保,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路网完善的需求,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特别是公路发展迅速。新的形式要求农村公路设计理念必须随之更新, 应该坚持在公路设计中树立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 什么是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 是指按照国家、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 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验收合格的县道、乡道和村道。

县道, 是指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所辖行政区域内主要乡 (镇) 人民政府所在地、主要旅游景点、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和省道的县际间、连接国道和省道的重要公路。

乡道, 是指不属于县道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通往所辖行政区域内乡 (镇) 的公路, 乡 (镇) 际间、乡 (镇) 与外部连接的公路以及具有重要联网功能的乡 (镇) 通往行政村的公路。

村道, 是指不属于乡道以上的乡 (镇) 通往行政村、行政村之间以及行政村与外部连接的公路。

2 农村公路绿化现状

农村公路绿化率偏低, 土壤贫瘠, 相对土地紧缺, 征用土地工作难度超过计划生育排名第一。且在前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注重主体工程, 对配套工程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加之建设资金短缺, 土地资源相对匮乏, 且农村公路多为山区道路, 建设成本高, 难度大, 部分农村公路建设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公路绿化用地。农村公路绿化结构相对单一, 农村公路绿化相对简单。另外, 农村公路绿化实施混乱, 整体性差。在村村通公路之后, 不少农村非常重视公路绿化, 然而公路两旁该如何绿化, 该栽什么树种, 又该如何管理, 基本上是各村各自为战, 缺乏一个统一的, 科学的规划。同一条线路, 今年绿化水杉, 明年种植意杨, 后年补植杜英, 大后年再补香樟, 期间再根据个人喜好绿化桂花、白玉兰等;且随着树木的长大, 不但树枝会像路面扩展, 影响交通, 夏天枝繁叶茂, 影响视线, 容易诱发交通事故。

3 基于环保理念的农村公路设计

公路是三维空间结构物, 以环保为主, 少占耕地, 经济适用为原则, 按照公路设计的主要内容, 下面从设计依据选择、平纵横设计等方面, 对导入环保理念的公路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3.1 公路设计主要依据的选择

确定公路设计的主要依据包括了公路等级、设计车辆、交通量计算、设计速度、通行能力等, 这是公路设计的关键环节。公路等级的确定应根据其使用任务和功能、长远规划等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各地还应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适用的标准。像浙江省就针对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制定《准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黑龙江等省份制定专门的建设管理意见, 这对农村公路设计起到引领作用。在设计车辆组成中, 小轿车、中小型货车为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应重点考虑小轿车的比例目前在逐渐增大。交通量的分布应根据当地的高峰时段进行观测和统计, 拟定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内年平均昼夜交通量值。设计速度可选择15~30km/h, 不因取用过高的指标。某些地区偏离实际需求, 设计较高的设计速度, 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设计时尽量利用老路改建, 设计依据选择时刻重点考虑农村老路的通行状况。

3.2 平面设计

公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的。直线在公路设计中使用最为广泛, 一般只要在地势平坦, 无障碍阻挡, 首先会考虑直线的线形。但是直线线形存在线形单调、安全性差、易破坏景观等缺点, 因此在直线线形选择时应坚持不强求的原则, 应该与地形相适应, 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圆曲线的设置能较好地适应线形的变化, 应用较广而且灵活, 在条件许可时一般取大值, 在条件受限时应符合最小半径的要求。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还应设置缓和曲线进行过渡。在农村山区公路, 曲线应重点考虑包括缓和曲线。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的选择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在山区, 因为受到地形限制, 应尽量选择较大的圆曲线, 减少直线, 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在农村公路设计时尤为重要, 要和当地风俗、民情相结合, 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顺畅为需要进行设计。

3.3 纵断面设计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成本的考虑、汽车行驶的需要, 公路的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受到空气、滚动、坡度和惯性的阻力影响, 在纵坡设计时, 力求坡度平缓, 变化不宜过多。由于汽车牵引力的限制, 对公路的纵坡必须进行限制。在平原地区纵坡容易达到平缓、均匀的要求, 但要注意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小纵坡的要求。路线纵断面设计的关键是路基设计标高的确定。要避免大开挖和大填筑, 尽量利用老路走线, 重点保护自然景观和资源。设计标高值的合理取用, 可以节约材料, 减少筑路机械操作产生的噪音和废气污染, 更能节省资金。

3.4 横断面设计

农村公路横断面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温等自然因素来确定。路基宽度的变化对工程量的影响很大, 而且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因此在设计时要坚持和自然环境结合, 保证路基稳定性, 以及公路安全为原则, 路面以窄路面为主, 可以选择3.5~4.5m的行车道宽度, 0.5m的路肩宽度。在排水沟、截水沟和边坡的设计时要和自然吻合, 利用好现有的排水设施和自然边坡。要避免高填深挖, 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地质灾害的发生。

3.5 特殊路段的绿化规划设计

a.旅游路线、城乡结合部和绕城的农村公路绿化要以绿化、美化环境为主, 适当增加观赏乔灌木的比例。b.山区、丘陵区农村公路绿化, 要有稳定边坡, 巩固路基的作用, 同时考虑环境保护, 以深根系和攀缘植物为主。c.难绿化地区农村公路绿化, 要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和环境要求, 选择一些抗逆性强, 且经济适用, 易成活的植物。d.绿化施工要严格按照绿化设计进行, 遵循客观规律, 适时栽植, 尽量减少反季节施工。e.要加强对绿化苗木的日常管护, 及时进行浇水、整形修剪、防治病虫、清除杂草等抚育管理工作, 要积极宣传农村公路绿化的有关政策、法规, 防止人畜破坏, 充分保持和发挥农村公路绿化的作用和效果。f.对已达到衰老期, 品种退化, 病虫害严重, 绿化效果差, 影响路容路貌的路树要及时进行采伐、更新。因农村公路改建, 需要进行移植的, 除紧急工程外, 可安排在树木移植季节进行移植。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愈来愈关心空气质量、自身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等。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的主体, 农村公路绿化是现阶段公路绿化的重要内容。农村公路绿化是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 缓解公路施工给沿线地区带来的不良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公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 公路绿化工作是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公路绿化工作对于国家绿色大通道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农村环保 篇11

关键词:农村教育;数学教学;环保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界限

提到环保教育,不少教师都认为是化学学科的内容,而数学学科则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跟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数学教学要把握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注重数学应用的多样性,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和其他的问题。例如,在《数学》七年级上册关于淡水量的计算与思考,通过计算,用数据说话,让学生真正体会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师生都应转变观念,打破传统学科限制,让环保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二、利用数学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环保教育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在于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行、知识才能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直接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示范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可能进行环保专题教育,但数学教师可通过自身形象或教学行为等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环保教育。这就要求数学教师除具备渊博的数学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外,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一个头发蓬乱、懒散邋遢的数学教师,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反感;一个随地吐谈、课堂抽烟的数学教师,既不讲卫生,又污染环境,影响他人健康;一位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的数学教师,他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经常观察教师的一切,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老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才能给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三、利用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环保教育

中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在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发展尚未定型,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中学生自制能力与小学生比较,虽然有所增强,但还有一定的限度,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常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违反纪律。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普遍养成教育较差,常有一些不良习惯,如乱扔垃圾、随地吐谈、攀摘花草等。针对这类现象,数学教师应把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一次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章节后,我让学生做一项调查,统计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在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数量。根据调查结果计算人均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然后再让学生推算我镇3万人一年大约丢多少塑料袋。最后,让学生思考:假如这些塑料袋乱丢乱扔,以每平方米土地上有10个塑料袋来计,那么全镇有多少平方米的土地受到白色污染呢?通过这些计算,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不良习惯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四、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农村环保 篇12

“70年代淘米洗菜,90年代水质变坏,到了现在鱼虾绝代。”这个顺口溜是人们对几十年来农村水污染的直接感受,也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农村环境恶化的过程。

几十年里,农村的环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滥用农药、随便处置农药残渣、废弃物随意堆入河中……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这些现象在我国农村由来已久。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是那样自然,很少有人觉得会有什么不妥,正是这种滞后的农村环保工作正在恶化着农村的环境质量,并正悄然影响着农民的健康。

长久以来,人们只是关注农民温饱问题,农村环保问题被人们忽略。当温饱问题一旦解决,已经变得恶劣的农村生活环境无疑会给人们当头一棒。所以笔者认为关注农村环保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忽略的问题。

首先,党政机关重担在肩。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在做出各项决策、部署时认真考虑生态因素,仔细权衡各方利弊,才能从源头上扭转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其次是要把生态文明融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在农业生产中应引导农民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降低农业对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用农家肥、秸秆还田作为化肥的替代品,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有机含量和生产力。确保农业生产的循环、清洁和永续发展。

再次是要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民心。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平台,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树立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让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贯穿到农业生产的每个过程中去,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上一篇:课题整合下一篇:变频调速采煤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