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保

2024-05-28

农业环保(通用11篇)

农业环保 篇1

农业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 这是环保专家给其下的一个广义定义。环保专家指出, 农业污染具有位置、途径和数量不确定性, 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调查报告来看, 农业污染有6个方面。一是化肥配比不合理和流失严重。二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污染。三是农用地膜、塑料制品、包装物和铺垫材料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在不断加剧。四是集约化养殖场中畜禽粪便的污染。五是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污染水源, 进一步使生态环境恶化。六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 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此外, 由机械作业而带来的污染, 也日益增多。

农业污染现状

目前, 我国尚未开展农业面上的监测, 但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1亿hm2耕地和220万hm2草原上, 每年使用农药110.49万t。

农民为使作物增加产出, 大量施用化肥, 而施用的化肥中, 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 1/3进入大气, 剩余的1/3则留在土壤中。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一种掠夺性开发, 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 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 造成土壤板结, 地力下降。

一项调查表明, 化肥的超量施用已经导致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加剧, 而农药的滥用致使其在环境及农副产品中的残留现象日益严重。目前使用的农药中以杀虫剂为主, 约占农药总用量的78%, 其中, 又以甲胺磷、敌敌畏等毒性较高的品种使用最多。据农业植保部门调查, 在叶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占32.8%, 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表土流失量约50亿t, 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 而氮磷钾营养元素随之流失, 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 造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 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 致使水质恶化。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是易挥发性的, 以NO2、NH3气体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造成一定的空气污染。

近年来, 在畜牧业规模养殖迅速崛起的同时, 牲畜粪便造成的农业污染也呈现加重趋势。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 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 大量消耗氧气, 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 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据调查, 养殖1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 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 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

此外, 农民对秸秆的处理不当, 也是造成农业污染的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2亿hm2, 粮食总产量4.67亿t, 按粒秆比1∶1.2估算, 再加上其他作物秸秆, 全国年生产秸秆近6亿t,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由于秸秆量大, 利用能力不足, 许多地方采取焚烧还田的措施。因为秸秆焚烧危害性大, 相关部门采取了较多措施, 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在推广秸秆机械还田。但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要求过低或者没有技术要求, 加之有些地区气候不适, 秸秆量大, 本不适合机械还田却强制推广, 大量的秸秆经过雨水浸泡而腐蚀变质, 产生大量的黄汤 (谷称“泡茶水”) , 而营养物质随之排入河流, 造成水质污染。农机作业时, 因大量排放不达标的小型机械的存在, 多次进地, 大量重复作业, 对土地的压实及对空气的污染也较为严重。

其实, 农业污染是既定的事实, 目前已推行农业污染普查, 只是还没有有效的控制机制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随着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 以及影响的不断加深, 环保农业势必引起更广的关注和推广。

环保农业需提上日程

所谓环保农业, 是指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由于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环保农业的重要性, 开始利用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而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农业污染的6个方面, 相关专家提出农业污染治理的6种方法。一是根据气候、土壤类型, 按作物对养分吸收规律, 进行测土施肥, 防止化肥污染。二是加强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市场监管, 合理用药, 防止高残留农药污染。三是建立废品收购点, 对农用地膜、塑料制品、包装物和铺垫材料等高分子有机化学等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四是发展生态农业, 防止农村面源污染。五是设计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防止畜禽粪便污染。六是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防止水土流失污染。此外, 还应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 节能减排, 减少对土地的破坏。

通过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 推广适用的环保农业技术模式,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和产品无害化的目标。

同时, 要加大环保农业的科技攻关力度, 进行技术和模式的不断创新, 制定环保农业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管理体系, 在更大范围内调动企业、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环保农业的积极性。

据专家介绍, 要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发展环保农业, 重要的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加大环保农业的建设力度, 大力推广环保农业实用技术模式, 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知识、技术和法律的培训。

在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方面, 可加强畜禽养殖场的污染调查;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采用先进工艺, 增设污染处理设施, 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的技术, 建立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

最重要的是, 要加大执法力度, 组织开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执法检查, 将环保农业作为一项重点任务, 早日提上工作日程。

农业环保 篇2

收,奉献爱心”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旧物品,而这些废旧物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衣服、学习书籍、纸箱纸盒、具、棋类、体育用品、玩具等。但大多数同学会将这些可回收品扔弃,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所以就需要组织志愿者将同学们的废旧物品统一回收,进行再利用。活动统一收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纸张,矿泉水瓶等,并将其统一卖出,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建立“爱心纸”公益基金。爱心纸工程集环保与公益为一身,具有深远的开展意义。

二、活动目的1、活动的开展,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不仅解决了同学们的旧物处理问题,也进一步地美化了校园环境。通过日常的回收活动,使同学们潜移默化,逐步树立环保观念,更好地投身于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之中。

2、爱心纸工程所得资金用于建立“爱心纸”公益基金,基金将长期资助农民工子弟。通过活动的开展,用环保与奉献搭建起一座沟通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在校园树立爱心典范,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地投身爱心公益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三、活动主题

点滴汇聚,爱心共筑

四、活动意义

1、据调查,同学们的生活社区每天都产生大量垃圾,其中大部分属于可回收垃圾,若将其回收,并集中处理,将是一件利于环保的事情;

2、若将回收的垃圾变卖,所得款项捐助灾区或希望工程,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3、此项活动将长期开展,成为绿叶环保协会保留项目。我中心希望以此事为依托培养广大同学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4、我们中心希望此后资源活动的成功开展能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营造良好的口碑以及社会形象,展现大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貌。

5、希望通过这活动,一方面让同学们更多地提高环保意识,珍惜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社会忧患意识;另一方面提高绿叶环保协会成员的服务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创造一个平台让入社积极分子体验社团的生活,增强服务精神,加强其向协会组织靠拢的意愿。

五、活动时间

2012年3月19日-2012年4月15日

六、活动地点

学院乒乓球台、东区女生宿舍、东区男生宿舍、学院芒果林

七、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

1、申请废旧物资回收场地,活动用桌椅以及大型海报板(外联部)

2、制作大幅宣传海报,宣传本次活动(宣传部)

3、制作大幅倡议书,倡议大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宣传部)

4、制作横幅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宣传部、)

5、建立爱心账户,由财务部负责管理(文秘部)

6、联系校外废品收购站,外联部与之商谈回收物的价格,回收方式,回收时间等(计划每两星期联系废品回收站收集一次)(外联部)

7、把活动布置到各个班级(组织部)

8、各楼栋申请公告板(外联部),用于公布每次义卖所得款项(文秘部)

9、联系校园广播站,记者团等相关负责人,诚邀他们对本想活动进行报道,以增强活动影响力(外联部)

10、联系协会各部门负责人做值班轮流表,用于每星期在固定地点回收废品(组织部)

11、购买活动用签字笔以及大幅红纸用于制作决心墙供广大同学签名表明自己对环保以及公益事业的决心(宣传部)

12、制作表格:网络部负责制作废品统计表格,打印份数根据统计结果而定;

13、储物室:外联部找好储物室,并指派成员在活动当天保证收集的废品在储物室中的有序摆放。

14、废品销售:外联部联系好废品收购商,并解决运输问题。

活动开展:

1)在指定地点集合完毕,由负责人分配人员,各成员带好证件协调配合,保证活动顺利有序进行并圆满完成,晚上统计好当天未收的寝室以便第二天工作开展。

2)指派专人在废品堆放地点看管废品,并确保废品分类堆放,当天活动结束后分配好人员处理废品及清理场地。

3)活动期间网络部派人进行拍照,留好材料,为后期工作宣传打下基础。

4)资料存档:活动后由秘书部把活动材料整理备份。

后期处理

后期宣传:宣传部出后期海报及宣传板2块,主要公布这次活动的资金收入和表达对同学们积极参入的谢意。

活动总结:由通讯员负责写活动总结报告,打印并上交存档。

八、预期效果

1)让同学们认识到贫困孩子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生活的美好;

2)提高大定的废品回收利用的意识;

3)促进社内成员的交流合作,提高办事效率。

九、活动经费预算

十、注意事项

1、参入活动成员,注意文明用语;

2、每天活动的前期准备及通知必须到位,确保人员充足;

3、前期和后期宣传要到位,提升宣传影响力;

发展生态农业 增强环保意识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重要性;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01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1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工业化进程也在加快,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现代工业在生产时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垃圾废弃物的数量都在持续增加,许多良田被严重污染而失去了田地的使用价值。在中国,农业的自然资源运行已经是饱和状态,非常多的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了破坏,无法恢复。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由于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与肥料,农田的生态影响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不止是形成了点源和面源的污染,更是造成了立体污染。而这样的方式已经使“小污染”变成“大污染”,甚至“小污染”已经造成了“大伤害”,这都已经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2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农业重视的是要利用自然的生产力并且要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而生态农业正是传承了这两个优点,并在这基础上增加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效果,将现代农业建设成为了基于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与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1.3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农业能够在保持为社会提供高质、高量的产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住最佳平衡状态的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是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大气、水体、土壤等公益环境,实现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环境污染。

2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1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地,并且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恶性发展趋势严格控制,努力实现中国自然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力造林护林,改造农业自然环境,森林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改造自然、保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增加植被,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村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2应用农业技术,改造农业土壤环境

首先要在田地与水系统适当隔离,如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要在田地景观中增加湿地所占的比例,还在地形改变的过渡带设置一定宽度的树墙或水沟等设施。还可利用农地的立体空间实行轮作、套种等方式,这样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2.3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生态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道路。

2.4应采取多种措施

防止工业及其他行业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特别要减少“三废”的排放。要将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行种养一条龙,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5重视科技创新

让科学技术支持保护着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出新理论,研究新型科技。

3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3.1依靠新兴能源

沼气能源结合养殖与种植业,将禽畜所、沼气池、排泄处还有阳光温室等在封闭的条件下结合一体化。这十分有利于充分合理、多层次利用生物能资源、加速能流与物流运转、保护林草植被和自然环境、改善农业环卫情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化学农药和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少,提高农作物、食品的质量并且保障食品安全。

3.2治理有害生物

治理有害生物即是利用天然因素,保持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是增强和保持自然控制的方法。在每年农业生产时,粮食的产量常常因为杂草、病虫害等而造成大量损失,平均要达到25%左右。直到现在,要预防、治疗这些病虫害更多的还是利用化学农药,而大量的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禽畜中毒、天敌灭亡的重要原因,而且农药过量还会增加这些农业有害物的抗药性,使得来年病虫害更会来势汹汹。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用方法才会将杂草、害虫等有效控制住,减少经济损失。

3.3合理发展养殖业及污水的灌溉管理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控制养殖业的规模,成立生态养殖农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

污水灌溉问题与农业、水利、城建和环保等多个部门息息相关,所以,眼前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建立治理污水灌溉的机构组织,尤其是农业、水利部门要加强水质的监测指标与手段,提倡利用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

3.4利用天然生态优势,提高农作物品质

在有些地域,无论是水体质量还是空气质量都非常优良,而且农业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利用这样的地域优势种植培育无公害农作物,有机、绿色食品,建设绿色天然品牌,提高作物、粮食的品质得天独厚。生态农产品可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它正成为消费与生产领域的新热点,也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增长,只有这样农业生产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李兆华. 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06).

农业环保 篇4

关键词:环保,农业,借鉴

目前, 国内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农业环保的政策、监管等还不够完善, 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事件屡屡发生。现在, 农业环保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涉及到环境、生态甚至我们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2010年, 我被聘用到日本九州大分县政府发改委工作一年。期间主要服务于中日两国、尤其是大分县与苏州市的农林贸易交流, 对日本的农业环保技术和政策有一定了解。体会到, 日本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希望通过以下对日本农业环保、苏州农业环保现状的概述和分析, 能对苏州农业环保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1 日本环保型农业概述

1.1 涵义

日本于1992年提出了“环保型农业”的概念, 当时是作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农业除了为大众提供食品, 还需与环境相互协调, 对维护国土资源环境的安全起重要作用。日本将“环保型农业”解释为利用自然物质的循环功能, 与生产效率协调, 正确有效并逐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 降低环境承受力的可持续性农业。涵义的重点是: (1) 保证农业发展能稳定地提供大众安全的食品; (2) 改进、提高农业技术, 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主要内容及分析

1.2.1 环保型农业的主要表现类型。

(1) 绿色农业型。日本政府鼓励各地区, 根据各自情况,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 病虫害防治不仅仅局限于农药, 防害做到多样化、综合化, 实现除草机械化、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等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上,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 这也有利于农业绿色环保统一管理体系的建设。这种绿色农业模式也是日本整个农业模式的概括类型。 (2) 有机农业型。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转基因方式, 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等所有人为外力因素改变生物原有生长规律的物质, 遵循生态及自然规律, 采用有机农业技术, 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其主要措施有:动物粪便施肥、秸秆还田, 利用物理方法防虫害, 对市场流通体系进行监控, 保护环境来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3) 减化肥、低害农药型。低害农药主要是指利用现有技术, 确定环境容量和指标, 合理减少农药的使用, 降低食品因施农药而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含量, 同时减轻农业给环境造成的负荷。形成病虫害观测预防体系, 采用对土壤诊断、机械除草、生物防虫等方式, 达到保产保质的效果。日本现在注册的农药大致超过5000种, 注册审查均十分严格。日本政府的农林水产省, 每年夏季要举办“防农药危害活动”, 提高市民对农产品的环保意识。 (4) 再生资源利用型。日本很多农村地区都可以看到在稻田里晒着的秸秆。这些秸秆一般不会用来焚烧, 会用作还田。这种利用有机资源, 对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在日本农业中很普遍。再利用的方式还有:将动物粪便还田施肥, 污水处理后进行农田再灌溉等。通过再利用, 环境负荷得到减轻, 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同时, 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5) 土地改良、治污型。对部分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排土、转换水源等措施, 使农业土地质量得到恢复性改善。这种治污环保措施往往多采用于工厂或者居住人口较多, 周围农业土壤受到较大污染的地区。 (6) 造林植树、生态环境改善型。日本非常重视林业发展。日本在地形分布上, 山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70%左右, 植树造林对于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的防治十分必要。日本一些地方的林木已经到了需要适时适当修剪砍伐, 来促进林木更好生长的地步。修剪砍伐后, 将砍伐的木材用于国内销售或者出口销售。2010年, 日本大分县就与中国上海等地的相关行业协会和公司签订了木材出口的初步协议, 说明日本的林业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日本通过林业机械化, 经营现代化国际化, 改善林业结构, 改进林木种植技术, 发展林业, 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农业环保的维持和发展。

1.2.2 环保型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日本农业的平稳发展也得益于完善的农业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比如, 在外来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的应对方面, 日本限制进口及饲养对本国生态体系带来不利影响的外来生物, 并采取措施防止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1998年, 日本环境省在山梨县设置了生物多样性中心, 并制定《外来生物法》。同时, 环境省还颁布了《农药取缔法》, 制定农药使用必须遵守的基准等。如表1所示, 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及环保方面进行法律监管。

在以上法律法规中, 适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的是JAS法, 在日本被具体称为《农林物资的规格化及品质表示公正合理化相关法律》, 如表2所示, 是对此法律的细化分类, 体现出日本对农产品的规格要求比较全面。

2 苏州农业环保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生态环境问题

(1) 大气:近几年,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多, 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尘粒污染也越发严重, 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同时, 由于投资成本提高, 不少原先投资于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的企业, 也开始将厂房转移至未经合理规划的农村, 造成工业气体排放, 对附近农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 (2) 土壤: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往往是土壤。建房、造路, 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相应地, 植被减少, 又加剧土地沙漠化;另外, 不合理施肥, 造成土壤结构性质破坏、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 水质:苏州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随着工业企业逐渐向投资成本较低、但未经合理规划的农村转移, 不符合法规的工业污水排放, 造成农业水源的污染, 甚至逐渐开始威胁到部分饮用水源的安全。

以上资料,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网站 (http://www.maff.go.jp/) 和日本环境省网站 (http://www.env.go.jp) 整理。

2.2 农产品安全问题

(1) 家畜:饲养过程中在饲料中使用生长调节剂的现象依旧存在。 (2) 蔬菜水果: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或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3) 加工产品: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对健康不利甚至严重有害健康的添加剂的情况十分普遍。以上这些问题存在的很大因素可能是:法律法规上, 条文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大, 违反者法律意识淡薄, 监管者监管不到位, 执行者执法不够严。

3 日本农业环保对苏州农业发展的借鉴

3.1 制定发展政策的借鉴

3.1.1 生产经营模式。

苏州很多农户是采用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 不利于生产资料的选择、新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管理。目前像藏书羊肉等已经开始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 提高了经营的环保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由此, 苏州可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 这样比较容易引导分散经营的农户逐步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水平, 也能使新技术更容易得到应用推广。

3.1.2 政府扶持政策。

完善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 可考虑补贴重点由所有农户改为对专业农户, 由对农业投入改为对生产的直接补助。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区分专业农户与兼职农户, 推动兼职农户向专业农户转让出租土地, 减少弃种土地。同时对生产的直接补助也提高了生产水平。另外, 政府可以支持对农业灾害实施经济政策性保险。具体方式:增加保险品种, 提高补偿水准;不断改进灾害损失的科学评算方法;组织对农户风险管理的帮助活动。

3.1.3 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目前, 我国农产品涉及部门较多, 多部门往往互相推诿。这种“分块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影响到部门间的效能发挥。由此, 可借鉴日本, 精简机构、集中权限, 明确责任, 提高效率。

3.2 制定法律法规的借鉴

苏州农业要获得稳定持续的绿色环保发展, 就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发展方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1) 提升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2) 农产品安全信息及时公开化,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3) 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对全市农产品实施标识认证、二维码认证, 生产档案登记制。

3.3 农业环保投入的借鉴

(1) 推进食品安全, 加大力度推行农产品规格认证制度。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定期公布各种农产品环保标准和安全监测情况。 (3) 加大对农业生态环保治理的投入, 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3.4 农业环保技术和科研教育的借鉴

3.4.1 农业环保技术方面:

(1) 可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 提高土地出产率。在集约化经营方式下生物技术的应用取代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减轻了农业发展的环境负荷。 (2) 可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将以前按行政区域开展推广农业技术的模式转变为按产业发展布局来推广农业技术, 使苏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加完善。

3.4.2 科研教育方面:

(1) 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人才培养。 (2) 切实加大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开展全民教育。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 使城市的未来一代, 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环保知识, 具有环保意识, 并能严格规范自身的环保行为。

参考文献

[1]施锦芳.日本农产品安全与农业发展问题[J].日本研究, 2011 (1) .

[2]王永静, 程广斌.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6) .

[3]武春霞, 杨静慧, 杜长城.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对中国盐碱地改良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 2008, 14 (3) .

[4]陈慧萍, 王玉斌, 武拉平.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0 (9) .

[5]江尚.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9) .

[6]葛文杰, 董淑兰.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会计, 2011 (4) .

[7]侯惠英, 张大胜.日本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 2010, 31 (5) .

农业环保 篇5

美国现代环保运动对农业环境问题治理的影响

美国现代环保运动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环境革命,对国内国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农业生产的`思想观念、农业环境立法、农业环境行政体制、农业科研重心以及农业环境教育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常规现代农业的传统模式,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农业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及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作 者:王庆国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6(6)分类号:X7关键词:现代环保运动 农业环境问题 美国 影响

农业环保 篇6

[关键词]农业;环保;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生产进入快车道,困扰我国多年的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得到相对充分的解决,201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实现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但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根据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农业污染源中主要水污染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分别占到各类污染源排放总量的43.71%、57.19%、67.27%,这其中还不包括以巢湖、太湖、滇池和三峡库区为代表的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源。面对日益突出的农业污染问题,我们不应该闭门造车,日本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农业污染并致力于打造环境友好型农业,学习和借鉴日本环保型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调整我国农业生产政策,落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加强农业生态治理”这一政策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保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迫在眉睫。包括土地改革、全民开荒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生产,对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对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农业环保技术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模式较为粗放,加上片面以粮为纲、浮夸冒进、盲目垦荒等政治因素,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农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农业环境问题不断暴露出来,社会对环境污染和生態破坏所带来的危害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1979年颁布了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即《环境保护法(试行)》,之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环保法规。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颁布了一批环境保护条例。虽然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针对工业污染问题,但也涉及农业生态保护问题。1980年,首届“农业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上,引进了“生态农业”这一术语,学术界开始重视农业环境问题。1989年修订《环保法》,明确了土地是环境的要素之一,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积极防治土壤污染。1995年我国颁布《土壤质量环境标准》,对农业污染问题的重视进一步加强。这一阶段我国社会充分认识到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但受到财政资金的限制,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还不能全面开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环保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我国于2002年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禽畜养殖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以及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之后,还进一步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和A级、AA级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技术规范,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开始进行管理。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并将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如浙江省出台了地方农产品产地质量标准,在中央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让农业环境评价更具有操作性。2008年,全国能源环保会议上提出,农业环保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将农业环保放到更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我国环保农业发展仍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从技术层面看,由于受到众多自然因素和其他因素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十分复杂,人们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于对该类污染的损害进行观测、评估、监测和治理。从经济层面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直接导致农业污染的生产资料能够有效提高产量,为农民带来经济利益。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往往没有动机去考虑污染给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农业污染问题与过去数十年中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二、日本环保农业发展进程及成就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农业也在这一时期开启近代化历程。直到二战后,日本农业才开始迈向现代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农业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在这一时期,环保政策主要对准工业企业的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治污法律颁布实施。20世纪60年代,日本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1961年出台的《农业基本法》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工人与农民收入差距为目的,对农业环保问题还未涉及。随着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的实施,务农家庭追赶并最终反超了制造业者家庭收入。与此同时,相关的政策体系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农产品质量下降、农药残留、水体污染以及土壤退化等。

20世纪70~80年代,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环保农业政策和农业污染开始阻滞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环保问题在日本逐渐得到重视,日本社会的农业环保意识开始觉醒。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环保问题,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循环型和有机型农业,先后出台了《环境基本法》、《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农药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止法》等法律,并在1971年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开始将解决农业环保问题作为有效发展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1992年日本政府出台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中首次正式提出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农业发展目标从以前的单纯追求大规模、高效率变为重视农业的多功能和可循环,因此也被称为“可持续性农业”。WTO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日本接受《农业协议》并在农业补贴的方式上作出了较大改变。根据WTO的规则将农业补贴政策用绿、蓝、黄三色进行区分,其中绿色补贴政策是指农业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不产生扭曲作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补贴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日本政府充分利用WTO规则,结合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对循环型和多功能型农业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耕地有效利用的同时不破坏农业生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日本政府颁布的新《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和《农业环境规范》顺应WTO规则的同时也不削减对农业的支持,将全面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推上新的高度。从近年来安倍政府的农业措施上看,农地水环境保护管理直接补贴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已然成为其农业补贴政策的重点。具体来看,政府对控制化肥使用,采用传统方式、绿色生态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丰厚的补助金,保证采用环保方式种植的农户遭受的损失额度能完全由补助金弥补。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有机肥的研发和推广,将牛粪和药渣循环利用制成环保高效的有机肥,对这些技术创新的费用和使用有机肥对农产品减产所造成的损失由政府进行直接补贴。在全面实施环保型农业的背景下,日本各地方政府积极响绿色农业发展,日本关西地区的滋贺县率先实施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产品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当地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包括将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使用量减少一半以上、使用堆肥、控制污水排放、农膜回收等。当地直接补贴的具体措施是,当年与县政府签约的农户在生产情况得到确认后可以在所出售的农产品上张贴“环境友好”标签,次年得到认证的农户可以得到环境直接补贴。

nlc202309051801

日本多年来的农业环保政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多方面的红利。一是,有效保護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水体和空气。在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指导下,农民受到经济利益驱动,自觉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以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代替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堆肥的生产技术解决畜牧业生产排泄造成的周边空气和水源污染等问题,同时提高了土壤肥力、改良了土壤结构。二是,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品质的“环境友好型”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农户选择生态农业耕作方式不但能享受政府给予的高额补贴,同时也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获得高额利润。三是,加强了国民的环保意识。农产品消费链条一端的农户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和补贴,另一端的消费者得到了健康安全的有机食品。而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分享着碧水蓝天,人们积极投身于环保型农业的建设中,环保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三、我国环保农业发展路径建议

我国环保农业工作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梳理两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特点,结合我国农业污染的主要成因,可以从以下路径出发,完善农业污染治理体系:

(一)建立健全治理农业污染的政策法规体系

通过研究日本的农业环保政策法规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其具体法律内容细致、针对性强。我国目前虽已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包括《农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等,2014年修订后的新《环境保护法》更是空前严格,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尽管现行法律涉及到了农业环境问题,但相关法条仅仅停留在框架阶段,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如可能对农业环境存在破坏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对此,应当加快相关专门法规的建设、制定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保证农业环保问题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农业协会在农业治污工作上的积极作用

日本的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是日本农业协会的典型代表,自创立以来,从对健康、安全、环境的忧虑出发,指出以经济效益为立场所推动的“近代化”农业将难以满足国民需要,因此转以发展生态农业技术,致力于打造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农业新模式,研究会的宗旨契合了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成为推动日本环保型农业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有关农业污染的治理问题,农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很难接收到农民群体的诉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农民群众也只能按“上级领导”要求机械的照搬照做,农业污染治理成效有限。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重视介于国家与农业市场主体之间的调节机制——农业协会的作用,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农业协会也应以当好国家的“宣传员”和农民的“发言人”为己任,扫除农业环保问题的沟通障碍,使农业环保问题得到高效解决。

(三)借助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生产模式

我国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以透支农业环境为代价换取高产出的阶段,农业科技创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应当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创新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对相关企业给予行政审批和税收等方面的便捷与优惠,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转移支付弥补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利益损失,让企业敢于创新也愿意创新,在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享受实惠。另一方面,要鼓励农户采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并对这些农户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进行认证,加贴环保标志。同时对采用绿色耕种技术的农户进行补贴,保证这些农户得到更多收益,增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并带动其他农户也参与到绿色耕种中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四)加大农业环保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效率

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的同时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在运用环保补贴解决农业污染问题时,也要注意哪些该补、哪些不该补。对于农药、化肥等对农业生态破坏大的农业生产资料停止补贴、并提高税负,转而对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环保生产模式进行补贴。建立农业生产环境评价标准,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与农业补贴、农业贷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直接挂钩,在保障农户收入的基础上敦促农业生产者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玉新,唐罗忠.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9,21:68-70.

[2]张辉,张欣途.浅析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02:26-28+32.

[3]黄波,李欣.日本型直接补贴政策的构建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4,01:7-12+30.

[4]罗如新.日本发展环保型生态农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01-14002.

[5]梅旭荣.中国农业环境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8.

[6]邱君.农业污染治理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6-39.

作者简介

姓名:张家豪,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研究方向:财税理论。

是该提环保农业的时候了 篇7

农业污染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速度较缓, 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在我国, 农村经济不是很发达, 排污量尽管不多, 但日积月累造成了不小的污染。

而秸秆焚烧、不合理耕作, 化肥、农药大量施用, 农机超标排放等多方面造成的污染, 致使农村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降低。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 而农业污染的概念还尚未被关注, 环境保护针对工业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环保农业则乏人问津。

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研究 篇8

1 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方法

1.1 成本的分析和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决定了农业机械废弃后污染的程度, 因此在设计农业机械时应注意选择污染小的材料, 以便于废弃之后可以再利用, 从而保证环境的清洁。材料的选择是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关键, 应选择对环境无污染的并且资源丰富的材料, 以确保人们生活环境的洁净, 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标[1]。

1.2 加强农业机械的易拆卸设计

农业生产要求农业机械的组件要简单, 易拆卸。以便于在使用过程中无论出现任何问题, 都可以及时解决, 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简单化的机械设计, 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和组件材料, 实现农业机械节能环保的目的。

1.3 农业机械发动机燃料的选择

发动机燃料的选择是农业机械环保节能的核心所在, 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的合理使用, 可以降低农业机械对生活环境所产生的污染, 避免产生温室效应。

2 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优势

2.1 农业机械环保节能的生态环境优点

农业机械加强环保节能意识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限制农业机械污染气体的产生, 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的同时, 增加农业产品质量。如今, 农民普遍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土地的耕种, 因此必须注重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 降低环境污染。例如, 在利用农业机械进行施肥的过程中, 只有提升环保节能设计, 才能有效降低因化肥挥发而造成的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 从而降低农业耕种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 加强机械节能环保设计意识, 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品质量, 实现维护生态环境的目标[2]。

2.2 农业机械环保节能的经济优势

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改善了原有的施肥过程中过度浪费等问题, 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新型环保节能农业机械在减少化肥用量的情况下, 降低了生产开销, 限制了在生产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开支。环保和节能是全球农业生产奋斗的目标, 因为它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拓宽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 同时发挥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优势。

3 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展望

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节能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势在必行。环保节能是人类健康生活的有效保障, 也是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的前提。因此要促使环保节能成为农业机械设计的核心, 改善旧的农业机械出现的漏洞, 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同时, 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家应对农业机械的创新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鼓励环保和节能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3]。

环保和节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农业机械设计中应将此理念加入其中, 使其实现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全面落实, 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优势, 从而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 全面发展绿色食品, 为农业生产的未来做好铺垫。

4 结论

维护绿色环境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设计就必须注重环保和节能意识, 将环保和节能作为农业机械设计的根本, 将其运用到机械设计中的每个关键环节, 从而确保环境的维护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农业机械设计中, 应强调环保和节能, 确保环保和节能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其优势, 从根本上解决旧的农业机械出现的问题, 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并且通过加强环保和节能意识为人们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提倡环保节能的热潮, 农业机械的设计逐渐趋向环保节能, 附和全球热潮, 也是势在必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提高, 因此要提高农业机械环保意识, 重视机械设计过程, 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全部节能环保的局面。促使机械低消耗、零污染, 改善社会环境的同时, 实现农业机械的创新。本文针对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并阐述了其在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农业机械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关键词: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慧敏.浅谈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J].中国农业信息科学院, 2011, 105 (35) :150-155.

[2]张佳丽.浅谈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J].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 2014, 315 (12) :106-109.

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环保理念 篇9

近年来, 我国的农机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 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 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 推出了准时生产、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 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 采用新的设计方法, 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 而我国采用这种技术的比例较低。在制造技术和工艺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而这在我国普及率不高, 尚在开发之中。在自动化技术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 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警示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摆脱了农产品短缺的长期困扰, 但随着农业日益集约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的发展, 农业生产对水、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深刻和显著。而且, 在科技发展把大量农机产品引入农业大市场的可喜现实面前,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农机产品的生产与使用也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将工业原材料转变为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 以及在农机产品的使用过程和废弃处理过程中, 一方面消耗大量人类社会有限的资源, 另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 这两方面是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对此, 有关专家指出, 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制造业必须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由此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 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环保理念在世界科技领域应运而生。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机械产量大、用量多, 在整个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 为防患于未然, 把环保制造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势在必行, 并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把环保理念融入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向

在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迅猛发展与绿色环保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 我们不得不面向环境考虑高科技制造业发展。这也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意识跨越。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管理、运输、生产、作业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 而且资源利用率最高,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即明确农机产品属性、增强环境保护功能, 加大能源节省力度、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优化制造产品的工作环境。绿色环保制造战略的运行模式涉及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是一个“大制造”的概念。其产出是绿色环保农机产品。即资源消耗少,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小, 并且便于回收再利用的产品。绿色环保制造可以通过材科选用设计、低耗能设计、绿色工艺设计、绿色包装设计、可回收性设计等绿色设计来实现, 并对废弃农机产品进行环保回收处理, 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四、让环保意识贯穿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全过程。

在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与环境保护的严峻现实面前, 农业机械的绿色制造过程, 一定要追求高科技的精益和环保绿色的完美。在过去的几十年, 农机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库存、加快周期、节省成本和良好的客户满意度作为制胜策略;但是, 新时代的焦点将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把精益原则与绿色环保理念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机生产企业只有把环保绿色计划通过一系列整合的项目进行推动, 其环境保护功能具备了, 同时减少了潜在的生产和使用成本, 方可为企业征得新的市场机会。所以, 今天的农机生产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种压力, 即接受高科技和绿色环保的双重策略来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环境立场。由此可知, 现代农业机械涉及到机械、电子、信息、农业以及气象学等领域, 其研制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多领域专家协同工作的结果。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 正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全环保目标。领先的企业都纷纷减少废物和有效地进行运营, 他们在企业运营的所有方面都考虑到了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钱易, 陈吉宁.农业环境污染的系统分析和综合治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5) .

[2]、葛红岩.浅析绿色制造与企业全球化竞争战略[J].制造业信息化, 2009 (1) .

环保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建议 篇10

1 环保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业中的应用

农作物种植过程一般为:种子→土壤→施肥灌溉→除草灭虫收割→加工→农产品。农产品安全生产主要考虑2个方面:一是产地必须安全、无污染。二是生产过程应保证安全。产地的环境如土壤、灌溉水遭受污染,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就缺乏保障。如果生产中, 各种农业措施不合理, 如化学除草剂、除虫剂的使用, 均可能造成农产品污染物超标。因此, 采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大力开发抗逆 (抗病、抗虫、抗草、适应逆境) 新品种, 将是农业领域实施环保技术的关键。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即科学制定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的肥料施用配方, 创造粮食增产条件。盘锦市大洼县、盘山县就推广应用了此项技术, 采集土样330个, 获得数据1 600个, 发放配方施肥卡1.2万份, 覆盖面积2.67万hm2, 节约肥料量2 000 t, 降低成本750元/hm2。应用生物除草剂代替化学除草剂, 其优点是符合生态系统规律及减少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目前, 稻糠灭草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应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02—2003年开展了水田稻糠除草试验、示范, 撒施稻糠200 g/m2, 综合防效达到90%, 水稻增产8.9%。国内外在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998年黄世文分离得到一淡紫灰吸水链霉菌, 其发酵液对稗草有抑制作用, 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防效;1999年黄世文等从稻田自然感病的稗草标本中, 分离得到稗草生防菌株99-10。该菌株具有开发防除稗草生物除草剂的潜力;1996年陈勇等从稗草病叶上分离得到8种病原真菌, 并筛选出对稗草致病性强、对水稻安全的尖角突脐孢菌 (Exsrohilum monoceras) , 且对该病的流行学进行了研究, 并向商品化发展;中国水稻研究所分离出一种防除稻田杂草的橙刺盘孢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 施用量为6.75 kg/hm2, 防效达45%。

工业受污染土地恢复耕作技术, 在具有卫生环保、自我消毁能力 (可降解) 的聚合网状覆盖物下面放置原酸性细菌、植物与植物群种组织及促进土壤改良的微生物, 快速对灰堆、采掘过的岩石及工业污染土地进行再生处理。被处理土壤下面能形成小型温室效应, 保证微生物发挥作用, 并可提高植物生长速度。其优点是缩短重新耕作期限, 对人、动物及鸟类绝对安全。适应于各种土壤、气候及地理条件。

高效综合生物肥料包括固氮细菌肥料、磷菌肥料、硅菌剂、钾菌剂、多功能吸附剂。使用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细菌接种, 对秧苗根系进行细菌接种, 对土豆块根进行处理, 对任何栽种的植物均可进行灌浇。在液体中培养活菌种的基础上培养的试验样品———土壤细菌活性剂, 能够为土地提供肥料,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农作物产量, 使受工业污染土地能够重新耕作。固氮细菌肥料为植物根系提供氮、氨, 分离出生物杀菌剂, 防治真菌疾病, 合成刺激植物生长的植物激素, 使其与化学制剂结合起来, 降低农作物硝酸盐含量的50%~70%。磷菌肥料在不溶解的情况下提炼出磷酸盐供植物吸收, 刺激植物根系的生长, 改善谷物麦麸面筋质量。硅菌肥料能把天然硅酸盐换成其他形式的硅提供给植物, 激活土壤微生物群, 积累细胞壁中硅的含量使作物更加茁壮。可降低矿物肥料用量的25%;使作物成熟期提前10~15 d。提高作物产量:谷类400~900 kg/hm2, 白菜4 000~8 000kg/hm2, 胡萝卜2 500~5 000 kg/hm2, 土豆3 000~8 000 kg/hm2。其具有长期效应、使用简单、价格低廉、环保卫生等优点, 对于人类、动物、鸟类及昆虫绝对安全。

农作物种植中环保技术的应用涉及农业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 减少了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 进而达到减少污染、产品优质无害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2 环保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

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是畜禽粪尿的不合理排放, 我国畜禽粪便每年产生量在17.3亿t, 进入环境的氮有1 600万t, 磷有360万t以上。畜禽粪中还含有大量的Cr、As等重金属。目前, 比较好的处理禽畜粪便设备有家禽粪便加工设备, 该设备保证了家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和获取高品质有机肥以及获得热能和电能所必需的高温分解气体。设备由接收含水量85%的家禽粪便混合物的容器组成。在接收容器中, 混合物经过搅拌, 通过真空管道送到高温分解炉中。在炉中家禽粪便进行加热和缺氧翻搅等热处理。在热处理过程中会高效分解出沼气, 预处理净化掉水汽, 然后贮存在气体容器中。沼气可用作设备能源, 获取电能和热能。经过热加工后含水量15%的家禽粪便经冷却, 精选并送入存贮仓, 进行分装并贮存, 以利于进一步使用, 该设备每天可加工禽畜粪便50 m3。加工废料无需辅助能源, 安装使用方便。

喂养牛的全份额混合饲料生产技术, 用于生产适合每一群动物生产和哺乳期的混合饲料。该工艺是将日料最有价值成分的重量计量和消耗量登记;在存储槽里积累成品混合料。可提高动物生产率10%~15%;节省饲料5%~7%, 解除了动物喂料的手工劳动, 一个操作员可给400~1 000头母牛分配饲料, 可喂养5 000头。该工艺在列宁格勒州家乡内部股份公司、红色近卫军内部股份公司和布列期特州“奥期特罗梅特切沃”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生产部门推广;在开发阶段曾在列宁格勒州和活洛格德州的一系列部门进行推广。

现代农场项目, 由2栋6排牛栏组成, 每栋有408个连接挤奶设备的畜位。采用无牧场喂养、自由放养、散放隔离喂养。适用于小牛群的舒适喂养, 动物给定成分全日量混合饲料宽槽规定标准额饲养, 奶牛在自动化挤奶室挤奶, 按指定程序每天打扫并运出粪便1次, 通过光线通风屋脊进行牲畜棚的排气通风。使用轻便建筑构件, 可有效利用通往农场暖房的粪便排泄沟。可获得每头牛年产奶量8~10 t, 劳动力支出 (基本人员) 每头牛每年不高于7人。降低建造价格, 保护环境不受污染。2004年该项目得到列宁格勒州农工和渔业综合体委员会主席的正式批准。

畜牧养殖业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按可持续发展观, 把环保技术引入畜牧养殖业生产中, 对畜牧养殖业实行全程控制, 以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促进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 降低整个畜牧养殖业生产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3 实施农业环保技术的建议

农产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只有实施农业环保技术, 才能有效控制农业污染, 确保农产品安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农业环保技术的法规和政策。实施农业环保技术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因此, 需要制定相关的农业环保技术条例, 明确管理部门。二是研究开发实施农业环保技术的配套技术。实施农业环保技术一定要有相应的技术保障, 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要加大投入。如开发与农业过程有关的清洁农药、清洁肥料、清洁饲料添加剂、清洁兽药、清洁种苗等, 建立农业生产的监控体系, 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达到环保技术要求。三是开发和推广有机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生产和加工中产生大量有机废弃物, 既是一种污染物, 影响清洁生产, 又是一种资源, 可综合利用。技术上要攻关, 政策要保证, 使这些有机资源在农业生态中循环利用, 从而减少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的干扰, 使农业环保技术能稳步实施[4,5]。四是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示范区。实施农业环保技术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项工程, 需要各部门多方面合作, 需要多学科、多种技术的组合, 要以点带面加以推广实施。因此, 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示范区非常重要。

摘要:介绍了环保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情况, 并提出一些实例, 以期为农业领域发展环保技术提供参考, 并为农业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农业,环保技术,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1]吕志轩.农业清洁生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莫测辉, 吴启堂, 李桂荣, 等.关于我国21世纪农业清洁生产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10 (1) :42-45.

[3]紫千.中德现代化示范农场项目深入推进[J].农机质量与监督, 2011 (8) :44.

[4]夏建平, 夏建美, 夏建红, 等.景宁县农业清洁化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8) :159-160.

农业环保 篇11

1 我国“两型”农业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2007年12月14日,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从此正式启动。“两型社会”需要“两型”农业, 中央2008至2012年的一号文件都提出了加强农业生态建设, 发展节能节水型农业等政策措施;全国各省市也都纷纷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文件, 在推进“两型”农业建设, 加强农业生态环保等方面不遗余力。如湖南省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每年对全省各地农村环境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都不断加大投入;长株潭地区重点建设若干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精心培育水稻、茶叶、竹木、生猪等生态农业优势产业链, 并选择莲花镇和关山村、光明村等村镇进行试点, 推进农村土地整体规划整治和土地流转交易改革、农村生态环境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高标准建设节地、节能、节水型农业。

经过几年不懈地努力, 我国“两型”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为先导, 各省市县级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骨干, 以发展生态农产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环境污染为核心目标的“两型”农业发展模式。各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生态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人居环境走向和谐。我国“两型”农业建设展示的多项成就证明它是完全适用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的。

但是, 我们依然不能盲目乐观, “两型”农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利用率仍然不高, 发展节约型农业仍需要时间。以农业生产用水为例, 我国目前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了6000亿m3, 其中农业是用水大户, 占了用水总量的70%, 农业大量用水与用水效率不高直接有关, 2010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0, 而发达国家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到0.8, 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加剧了用水紧张局面。另外, 农业对能源的消耗也比较大, 如氮肥生产每年要消耗约1亿吨标准煤, 同时还在以每年近1000万t标准煤的速度增长, 另外还消耗全国近1/3的天然气。二是农业环境污染难以根治。从农业本身来看, 过量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己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之一。据统计, 我国每年使用化肥约5000多万t, 而植物吸收利用率最高只能达到60%左右, 超过2000万t的化肥渗过地表造成水系污染和水域富营养化。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和使用国, 农药年产约170万t, 平均1.2亿hm2农田每667m2农田需要使用农药近1㎏, 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 而且还容易残留于食品中, 危及群众生命健康。另外, 来自农村畜禽养殖和村民的生活污染也在加重。三是过度砍伐、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 约占国土面积的38%;森林被砍伐, 草原过度放牧, 海洋生物捕捞过度, 造成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 我国已有近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问题的存在, 主要原因有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不够, 社会环保力量匮乏、缺乏有效监管等。“两型”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需要各级政府的规划和主导, 需要众多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

2 充分认识环保非政府组织在“两型”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环保非政府组织简称环保NGO, 是依法成立的, 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为社会提供各类环保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自1994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环保非政府组织“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以来, 我国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至今已有超过3000家进行了登记注册, 并继续呈加速化、规范化、网络化发展趋势, 其保护环境、倡导生态发展的形象正被公众逐渐认识。在“两型”农业的建设过程中, 环保非政府组织也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1 宣传作用

宣传生态与环境保护一直是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工作重点。如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成立以来, 先后组织了环保演讲、“羚羊车”流动环保宣传等活动;环保组织“绿色浙江”组织了广场义演、环保时装秀等宣传活动, 并设立了“绿色浙江”网站开展网络环保宣传。在环保宣传中, 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展览会和互联网等开展宣传工作, 在环保内容策划以及宣传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在“两型”农业建设过程中, 环保非政府组织可利用其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宣传网络, 积极关注“两型”农业建设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如土壤污染、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这些问题与社会公众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环保非政府组织通过媒体宣传、散发传单、组织参观、举办讲座或讨论会等形式开展针对“两型”农业热点问题的探讨, 容易吸引社会公众对“两型”农业建设的关注, 并帮助他们养成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意识。

2.2 咨询作用

“两型”农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工程, 包含农业生产、生态技术、经济管理、土地规划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 对“两型”农业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各专业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合作。政府部门在制定“两型”农业发展政策时, 也需要征询有关学科专家的专业性建议。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民间专业环保组织, 也能组织开展“两型”农业调查研究与分析, 为政府部门提出专业性的咨询建议, 同时也可为社会公众开展相关咨询工作, 指导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与“两型”农业建设。在政策咨询过程中, 由于环保非政府组织具有组织上和利益上的相对独立性, 他们作出的政策建议也将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 往往能够提出一些独到的政策见解。如在美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环保非政府组织积极提供咨询建议, 促使上百部有关环保法律得以通过。

2.3 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两型”农业生态环保与资源有效利用问题仍比较严峻, 存在监督不到位, 监督不全面的情况, 尤其是民间力量的监督缺位, 许多地方民间监督较为无力或流于形式。积极动员社会公众以及环保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环保监督, 发挥民间舆论的监督力量, 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共识。法律也早已赋予了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享用权等基本环境权益, 国务院也明确在环境保护中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鼓励公众积极检举和揭发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舆论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 环保非政府组织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监督中所产生的社会舆论压力将督促政府作出有利于生态环保的决策。同时, 环保非政府组织还可通过多种途径监督农业企业加大“两型”环保节能投入, 落实“两型”农业建设要求, 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2.4 维权作用

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也是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自身职责之一。为此, 在“两型”农业建设过程中, 环保非政府组织应积极行动, 密切关注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农业节能降耗的实际进展, 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护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而努力。农业生产投入的能源矿产绝大部分属于非再生性, 其过量消耗会危害全人类以及后世子孙的利益, 同时农业环境污染侵害地域广, 涉及人数多, 但原因的探查和责任的追究是非常复杂的, 个人因为这些利益的损失而去维权往往得不到支持, 甚至在某些既得利益团体的干扰下而倍受打击。而环保非政府组织可充分发挥其有组织的专业力量, 推选既懂“两型”农业知识又熟悉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士去代理公众提起诉讼, 通过法律诉讼等渠道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并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开展法律援助。正因于此, 环保非政府组织将成为维护社会公众环境权益, 推动“两型”农业建设的坚实力量。

3 加强环保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 为“两型”农业建设更好地献策献力

目前, 环保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 欠缺良好的成长环境, 仍基本上处于自发、松散和各自为阵的状态。环保非政府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 更好地为推动“两型”农业建设献策献力, 还需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3.1 要明确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合法身份, 提高社会公信力

目前困扰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一个难题, 就是机构的注册与合法化问题。截至2010年, 我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个, 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19.5万个, 基金会2600多个。据估计在中国至少还有300万个未登记的社会组织, 近九成处于“非法状态”。中华环保联合会曾对2768家环保非政府组织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这些环保非政府组织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注册登记率仅为23.3%。国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前一直要求非政府组织需要有一个业务主管单位才能进行申请登记等条件, 直接限制了大量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合法化, 虽然民政部门目前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正在开展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改革, 但改革不太可能一步到位, 限制条件仍多, 注册登记对许多环保非政府组织来说目前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正因为没有合法身份, 许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不高, 极大地影响了其对“两型”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没有合法身份, 这些环保非政府组织难以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两型”农业建设咨询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 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也会对其表示不信任, 很难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建议。要想解决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合法化与公信力问题, 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有力支持, 放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条件和审批标准, 创新监管方式, 引导环保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3.2 要提高环保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目前我国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中专职环保专业人员数量很少, 有的社团仅有1~2名环保专业人员, 研究类高级人才则更少。专业人才不足, 活动能量不高, 社会认知度低, 对政府部门有关“两型”农业建设决策的影响力不强。目前大多数环保非政府组织在“两型”农业建设中组织开展的活动以宣传教育、清除垃圾、组织生态观光等为主, 且往往“一阵风”而不能持久, 具有科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深层次活动不够, 无法真正有效激励人们去建设“两型”农业。环保非政府组织要想提高自身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强组织管理, 明确社团宗旨, 强化组织制度与自律机制, 提高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积极参与组织活动。二是要多渠道吸引“两型”农业建设专业人才加盟, 特别是要吸引一批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技术上有专长, 社会上有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加盟。三是要创新组织活动形式, 提升活动价值, 要使社会众觉得参与“两型”农业建设活动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3.3 拓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

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瓶颈问题, 与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型组织相比, 来自民间的环保非政府组织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去争取社会捐赠, 一点一滴筹集组织运转和举办活动所需要的资金, 而我国民间公益捐赠的意识和实力都不强, 环保非政府组织募集到的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 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另外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可从海外争取到捐赠, 但来自海外的捐赠资金常常会受到国际关系以及各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资金来源不够稳定, 因而也时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如果托庇于某一利益集团又会丧失独立性, 处处受制于人。因此要解决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资金问题, 使其有能力服务于“两型”农业建设, 一是需要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或以提供课题研究经费等形式予以支持, 并以此彰显政府的态度, 带动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二是环保非政府组织可以尝试扩展有偿服务, 为农业企业或其他机构提供“两型”农业建设方面的有偿咨询服务;三是通过提高自身信誉度和影响力, 以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资金, 并可重点针对“两型”农业受益群体开展募集资金工作。

3.4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对外交往不够, 难于吸收国外同行的经验和知识, 因而在组织开展“两型”农业建设有关活动中存在知识欠缺、视野不宽、创新不足等现象。放眼整个世界, 环保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国际交流已相当普遍,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环保非政府组织都在以各种形式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一方面可争取从国际社会获得有关信息、技术和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通过召开或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或座谈会、派出人员参加海外培训、接待来访和互访等活动, 提高组织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绝大多数环保非政府组织因自身地位不彰、实力不够以及缺少资金等, 很少跨出国门开展国际交流, 因而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保非政府组织非常少。在环保公益活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非常有必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 在交流与合作中主动学习国外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经验, 加快自身组织创新, 提升组织能力, 同时可积极对外宣传“两型”理念, 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两型”农业建设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德富、刘秀清, 论农业与“两型社会”及“两型农业”[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12) :99-101.

[2]欧阳涛、向萍, 湖南省“两型农业”建设目标及其实现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13-16.

[3]匡远配、曾锐, 长株潭建设“两型农业”的障碍因素分析[J].兰州学刊, 2009 (11) :93-97.

[4]张锋,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刍议[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 (5) :35-37.

[5]李俊瑛,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发展[J].环境教育, 2006 (10) :47-50.

上一篇:综合文化站建设下一篇:园林反季节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