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文化站建设(精选12篇)
综合文化站建设 篇1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现状
从2008年开始, 我县17个乡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纳入了中央投资项目。各文化站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厅和站长室等, 功能齐全, 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作用。近几年来, 我县先后投入204万投入建设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并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电视机、数码相机及音响和乐器等相关文化设备, 使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为我县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文化站设施利不完备
由于长期投资不足, 部分文化站的扩建、翻新工作停滞不前, 致使部分文化站的馆舍、设施比较落后。各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很不平衡, 文化站的内部设备出现了落后、不足的状况。馆舍面积虽然已达到标准, 但因馆舍大多数为老旧、简易建筑, 非常不利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长期发展。
(二) 设施闲置挤占挪用
据调查, 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闲置或被挤占挪用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近两年, 省文化厅不断发来各项配套设施, 用于完善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设备包括电脑、服务器、投影机等数码产品, 但由于各文化站管理人员不到位或文化程度、文化专业的局限, 很多设备无法进行合理安装使用, 使得大量文化设施闲置。有些文化站还出现设备可以进行安装却苦于没有专业的管理软件, 和与设施配套的应用程序, 导致被挪作他用。更有甚者由于乡镇工作人员较多, 办公条件不足, 文化站馆舍挪为他用, 使文化站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三) 文化站人员管理模式陈旧, 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 随着乡镇体制改革, 乡镇文化站隶属镇政府领导, 业务接受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 文化站的经费、人事权下放到乡镇政府, 县文广新局、文化馆与乡镇文化站只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在这种“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 业务接受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下, 文化工作处于被弱化的趋向。管理体制不顺, 造成乡镇缺乏文化站人员或文化专干不专, 文化干部挪作他用, 常年承担其他行政工作任务, 难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 严重影响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 文化站经费投入不足, 极大地限制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文化活动的不断增加, 经费不足始终是制约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我县乡镇文化站的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补贴, 极少部分的社会赞助, 经费的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了文化站的辅导、培训、文化娱乐活动, 购置设备、道具, 图书室的图书更新等正常活动。全县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 除了乡镇要求文化站配合中心工作组织开展指定性活动才给予适当经费外, 其他所需的事业经费均无从筹措。人员经费不能保证, 由于人员不够, 许多活动室不能按时对群众开放, 从而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站职能的发挥。
三、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领导重视程度, 经济保障落到实处
首先, 要提高领导对文化站的地位、作用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日益增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早逐渐的提高。农村特色文化、广场文化, 以及文化下乡和农村各类文化节庆等不断深入开展, 领导者应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领导, 使基层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其次, 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落实好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的经费, 是保证基层文化活动持续性开展的重要保障, 乡镇领导要把文化站建设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决算, 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经费不足的困境。
最后, 加强对文化站工作的考核。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目标, 结合本乡镇实际, 年初提出计划, 年终组织检查考查, 奖勤罚懒, 充分发挥文化站的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二)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另一个基础保障。文化工作人员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 直接影响到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和文化活动的质量。针对文化站人员“占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或长期缺少工作人员等现象, 乡镇领导要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实行专职专用, 对缺少工作人员的进行及时的补充, 使其明确自己的责任分工, 精力充沛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 业务要培训, 素质要提高
文化主管部门要定时安排对乡镇文化站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的文化修养、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同时积极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对基层文艺骨干队伍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有特色的培训辅导, 提高基层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平, 逐渐带动周边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到, 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活力。
(四) 建立文化站示范点, 带动全县文化工作的开展
在全县范围内分区域、分等级、分特色的打造出4到7个示范点, 组织乡镇分管领导、文化站站长和工作人员观摩、学习, 相互之间交流经验, 使文化工作相对落后的乡镇有学习的榜样, 带动全县乡镇文化站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国家设立、政府举办的乡、镇一级的最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机构,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工程之一, 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 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业余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宇.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 (18) :190.
[2]段佐川.如何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作用[J].学习月刊.2010 (04) :52.
综合文化站建设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品位,体现文化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市委、市政府对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安排后,我乡的文化站建设纳入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领导和协调,落实相关责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来源
我乡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是2008年批复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现已下达投资计划。原建设项目选址在**乡政府院内,对原乡文化站进行改造,由于在乡政府院内建设不符合文化部门提出的文化站应独门出进的相关要求,现对文化站建设项目调整选址作相关情况说明。
二、建设情况
新建综合文化站地处**集镇,属永泉村下茨组。其周围道路四通八达。人员相对集中。上有**安置区,下有**安置区,是**今后发展的中心区域,同时随着科技园的发展不断推进。其新建地址也将成为科技园的中心地带。建成后的综合文化站也将成为展示和宣传**乡的重要平台。新址基本情况介绍;在**村**组和**新村部共同建设,共建设三层,其中一层为门面,二层为村部办公场所,三层为乡综合文化站。总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其中文化站220平方米预计投资70万元。乡文化站投资30万元,申请国债资金16万元,财政 1
综合文化站建设 篇3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市场;政府
G249.2
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党和国家把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完善扶持公益文化事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实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政府主导,完善服务功能
(一)政府要做好各方利益协调者
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存在着不同利益主体和关系,这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现象,只有负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才能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协调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各类关系。因为只有政府才能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保障公民获取基本文化权益。政府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赋予了其协调文化站各项制度的建立、各种活动的开展、群众凝聚力提升等方面的能力。政府要负责协调建立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协调保护与创新的关系、协调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等等。此外,政府还要负责协调组织各种活动和业务辅导。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上下级业务部门,开展活动和进行辅导,将业余文艺团队打造成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演出团队。
(二)政府要做好文化市场监管者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落实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品、音像制品、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等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高效规范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新闻出版事业与产业两大運营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制度建设,强化版权管理,广泛开展著作权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坚决遏制各类非法出版物在境内印刷、销售。通过吸引外资、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多种方式,推进印刷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整合资源,优先引进、开发健康新型的娱乐形式,提升娱乐市场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努力建设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现代娱乐市场体系。积极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逐步确立艺术品经营执业资格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发展艺术品民间收藏市场和文物市场,形成1-2个文物艺术品集中经营区。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继续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演出单位和举办演出活动,积极发展民间剧团,加强对民间剧团和演艺人员的管理。坚持以法行政,理顺行政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管理需求。
二、面向市场,激发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活力
(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市场化运作
我们的经济体制已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目前在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方面的许多观念与做法却依然停留在计划体制之中,这就会必然产生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状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资源的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市场机制利用的好坏。市场机制利用的好,资源使用率就高,反之利用率就低,造成资源的浪费。目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消费的扩大,文化需求的满足越来越依靠市场这一途径。纵观国内外文化的发展情况,凡是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比较强的地方都是市场发育较好、市场体系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方。而我国现在文化领域的市场体系的建设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尚不够完善和健全,要实现文化产品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障碍。在文化领域,还远远没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远远。要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必须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培育大众化文化消费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文化产品、文化要素的供给和配置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像乡镇综合文化站这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地政府也可以从市场采取招标竞价购买的形式获取,实现文化生产和消费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扩大到市场的"大循环"的转变。
(二)完善乡镇文化站投入机制
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投入是其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完善投入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文化科技、文艺创作、艺术研究等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认真落实运用好国家、省、市有关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上级文化建设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用地实行全划拨,文化产业按照工业用地70%的比例给予照顾。对文化单位实行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退税及相关优惠政策、文化体制改革单位应享受的优惠政策等落到实处。要做到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土地、金融等上级有关规定和基本要求,上下贯通,切实让文化企业得实惠。执行好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政府要分别设立图书购置、文物征集、文艺创作、文化下乡、群众活动等专项经费,以保证达到上级要求的文化条件逐步到位。
参考文献
[1]罗国盛:《农村乡镇文化站现状与改革发展之我见》[J].《大众文艺》,2008年第21期
[2]张伟:《乡镇文化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文化创新》[J].《知识经济》2008年第7期
浅谈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 篇4
因此,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最贴近基层的载体,是先进文化的前沿,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过程,不断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所以,综合文化站只有把根深扎在基层和群众之中,才能使文化站这颗大树越来越盛。但在当前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文化站脱离群众、脱离生活。
1.文化站干部将精力主要放在具有轰动效应的各种文艺比赛上,而对农村中自发性的自娱自乐的文化的活动几乎不屑一顾;
2.在文化活动上,只重视上规模、上档次、有影响的大型集镇文化活动,而轻视、甚至不组织分散的群众性的村级文化活动;
3.热衷于所谓的文化活动热点,却轻视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即使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中,也往往只重视艺术水平较高的尖子,而忽视对主要从事大众化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扶植。
上述这种脱离基层和群众的倾向,悖离了群众文化工作性质和规律。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文化是整个文化工作的薄弱环节。这些年来,经过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先进文化县创建工程、蒲公英创建工程的推动,我国农村文化有很大的飞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仍存在比较严重的文化空白和盲区,特别是老区、山区、贫区的农村地带,尚未富起来的农民文化素质仍然比较低,低素质的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构成潜在的巨大的威胁。面对这样情况,农村文化站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大量的普及性活动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站要扎根在群众之中,为群众服务!
那么,文化站如何扎根在基层,切切实实为乡镇群众服务呢?
一、要解决好为群众服务的意识问题。
群众文化为群众服务,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群众文化的神奇之处,先进文化的巨大作用,在于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受到教育、提升素质。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是文化站的根本任务和着眼点,既然文化站服务的对象是群众,那么,只有把根扎在群众之中,才能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才能真正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
二、文化站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农村文化站要面向社区、村落和企业、学校等基层,要广泛地开展中小型为主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抓好经济文化基础好的重点社区、村,树立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广泛宣传、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要抓好文明社区(村)文化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文化活动中的实际困难;要重点抓好经济文化基础比较差的社区和村落,对他们要实行“特区”政策,给予特别服务。只有抓好上述三个层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三、文化站要强化辅导职能。
要建立一个由多种艺术门类组成的、有权威性的业务骨干队伍,这是群众文化的根本。没有队伍就没有群众文化。哪里的文化队伍建设得好,哪里的文化工作就一定红红火火、长盛不衰。文化站一定要把业余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来抓,要通过多种渠道指导业务骨干队伍。
四、文化站要建立起广泛的文化网络。
这个文化网络就是以街道乡镇文化站为中心,以社区村落文化宫和学校为重点,文化个体户为补充的三级文化网络。只有全面建立起这条经纬有序的文化网络,才能在农村文化中形成广泛的文化战线,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热情,才能造就一大批艺术社团,培养艺术骨干,为城乡群众文化的全面普及夯实基础,才能有效地将城市文化、乡镇文化辐射到城乡每角落。
五、文化站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社区、村落文化上。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社区文化、村落文化应是文化工作的重点,也是文化站工作的重点。在社区、村落文化工作上要实行分类指导原则。同时还要强调指出,对农村文化站来说,对经济文化不是很发达的村落,特别是老、少、边地区,更应作为重中之重,要立足于文化普及和文化扶贫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培训辅导,使之得到全面发展。
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篇5
某乡镇文化站在区文广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遵照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先进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规范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艺创作;坚持寓教于文,寓教于艺,寓教于乐,培养群众崇高思想、美好心灵、纯洁情操、高尚人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我镇综合文化站基本情况。
(一)稳步运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建设以来,文化站得到上级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建成含有图书阅览室、音响室、多功能活动厅的高标准文化站。
1、组织全镇各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在多功能活动厅开展普法教育,或宣传时事政治。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开展党的纯洁性教育,学习省、市、区党代会、人代会报告精神。
2、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组织各村文艺人员在多功能活动厅举行舞台文艺汇演,为全镇父老带来欢乐。
3、在各村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形成全镇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管理网,推进各村文体事业健康发展。
(二)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镇综合文化站始终坚持公益性质,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推广各类适用于农村的先进技术,引导农民群众走向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团结协调好各方势力,迅速充实内部队伍力量。在组织实施各类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我们就委派专人向区级文体中心专业人员取经学习,学成后指导本镇文艺爱好者开展活动。或者与其他乡镇文体工作人员进行商讨学习,共同进步。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举行重大节日庆典或某些大型活动时,我站针对本次活动确定主题,放宽参与者表演形式、内容。许多乡村民间艺人采用自己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方式会带来别具一格的精彩。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图书室未充分发挥作用,原因有两点:
1、书籍较少,由于资金原因书籍未能及时更新,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对知识的渴求。
2、缺少现代化操作仪器,加重了借阅的难度。若能增加一台扫描仪可大大提高图书的借还效率,保证准确性;将所有书籍录入电子信息库,就能更准确、高效的为读者提供书籍的查询服务。
(二)大量文体活动的开展受制约。由于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均为公益性事业,政府提供的经费有限,不足以保证必备的设施、设备。所以,建议加大政府投入、保证文体事业经费,让农村低收入人群共享文化成果。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还未进入我镇。
四、政策建议
(一)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落地提供设备配置、技术指导。
(二)保障基层文体事业工作队伍。大量基层文体事业工作人员凭借兴趣、爱好组织管理民间文体活动,收入偏低甚至没有收入。为保障群文事业健康发展,建议扩充基层群文队伍,为基层群文事业工作人员设岗定编,保证基本活动经费。
综合文化站建设 篇6
关键词:学生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文化,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光广义文化中的一个子文化,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它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大学生为主体,将学习求知活动与休闲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高品位文化活动。但是,要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即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校园精神特质,它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活动、艺术活动和科技活动等形式,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经过大学校园环境熏陶的学生往往形成其独有的气质、精神或形象。因此,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素质教育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它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
一、校园文化形态
(一)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这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中。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科学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学会与人相融;在那里构建文明卫生的环境。
(二)文化活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
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以丰富多彩的文體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炼,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三)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形态于其他几种形态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参数。
(四)媒体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大学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对学校开展德、智、体、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五)社会实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当今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与认识还很肤浅,它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艰苦创业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是走向社会前的集训,大学生活是校园学习过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实践的展望和准备。大学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和创造的文化环境同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关于对社会的认识,在校园里化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知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德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不少高校都在拓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喷泉,或是富有美感的景点、景色等等,往往都成为体现该校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
(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教学生做人
塑造校园形象不仅体现在学校物质资源的利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续发展上。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文明的时尚和风气。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势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的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使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自觉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广泛开展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1、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2、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育教育;3、开展知法守法教育。
(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教学生做事
抓艺术文化建设,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审美修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或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审美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教育时,总是伴随情感体验,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的个性得到尽情发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潜在能力,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学生们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许多高校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文艺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孵化器的作用。正是由于校园文化这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
参考文献:
[1]杨新起主编.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综合文化站建设 篇7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问题,对策
当前环境下,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和建设经费缺乏、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以及文化活动的局限性等多种问题,整体应用效果不乐观。本文笔者收集并研究了相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对策,现论述如下。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尽管我国政府与各级相关部门均较为重视社会文化事业,也相应加大了对该文化事业单位建设的人力与财力投入,但是有许多文化站仅仅挂个名却不具备实用性,其工作空间多被其他办公室占用,且实际工作活动缺乏经费,基础设施未得到完善,严重影响乡镇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当前环境下,加强乡镇地区综合文化站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具体实施对策如下:首先,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与文化部门需结合目前社会文化事业单位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乡镇综合文化站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并将其活动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中,减轻乡镇地区的财政压力,加大对文化站的资金投入,保证各项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文化站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倡导社会投资,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和阵地,开展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形成“政府牵线、社会多渠道筹资”的建设新格局。其次,完善文化站基础设施。设施建设是文化站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性条件,各级党委和相关部门需从思想上重视并加大对其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空有挂名无场所”的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设施建设开始前需将该项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支出预算当中,形成稳定的资金保障链条,保证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充实文化站队伍并加强培训,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我国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工作人员过少,大多数均为1人1站,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文化站或可配备2~3人,缺乏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许多综合文化站中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薪酬较低,欠缺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不佳。
面对这种情况,乡镇综合文化站需及时充实队伍并加强培训,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其具体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充实文化站人力资源。依据当地辖区内的服务人群、文化站建设规模以及具体工作量,为每个综合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并通过多种审核和录用方式选拔优秀的文化人才。同时,大胆启用一些具有文化特长且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充实文化站队伍,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加强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培训。首先,面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定期举办业务讲座或培训班,对其进行精心辅导,增强其文化服务意识与工作技能。其次,加强对文化站管理层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文化工作动态调整以及具体工作任务等,并鼓励文化站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项业务培训,提升文化站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受到工作空间和资金不足的制约,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平时所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少,内容匮乏,且活动开展方式单一,如观看报纸杂志、打扑克、看电视等,这就导致先进的文化思想传播不畅,而一些封建迷信、赌博等不良文化活动逐渐抬头,造成不好的社会风气。
针对这种问题,乡镇综合文化站需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增强自身文化建设,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具体对策如下:1.结合我国各项传统节日,组织文化站人员开展各项文艺演出活动,例如:春节时举办猜灯谜、广场舞、擂台赛等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劳动节时举办乡镇级演唱会或农家乐集会等,开展一系列文艺活动;国庆节时举办书画展览、摄影节以及文艺演出等,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增强精神文明建设。2.遵循差异化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服务群众文化建设。例如,光泽县西南部止马镇综合文化站利用本地区“书法名镇”的文化优势而举办的“农村书法展”活动,至今已举办八届,又比如该镇举办的“三角戏之乡”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宣扬本地的三角戏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价值较高。同时,许多文化站在开展文艺活动时,需将党的群众路线、廉政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理念等均渗透到文化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以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总之,目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各种文化活动均推行不利,整体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需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资金投入,完善其基础设施,并通过多种录用和考核方式充实文化站团队,加强培训,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文化站还可根据本地民族或地域特色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以完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永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当涂县太白镇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04):48-51.
企业文化建设的模糊综合评价 篇8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原则
第一, 系统性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过程中, 要把评价对象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 从实现全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 以实现系统最优为目的。第二, 信息质量原则。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所需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越全面、越准确, 评价的基础就越坚实, 作出的评价就越有科学性。第三, 可比性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是相对的, 评判某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好坏, 不能脱离与其他企业的比较而孤立进行, 只有按照可比性原则, 以其他企业的文化建设为参照系, 才能真正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状况。第四,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是指所作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具有实际可能并能获得效益的研究分析。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 能够确定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状况, 在哪些方面存在优势, 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 据此, 为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一) 企业文化的模糊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基本原则, 本文选择了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四大要素, 作为评价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级指标;通过进一步的分解、辨析, 本文还选取了若干二级指标, 从而构成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下表。
(二) 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各指标层权重
设主指标X1, X2, X3, X4对目标层权重分别为B1, B2, B3, B4, 权重集B= (B1, B2, B3, B4) 。依次, 分指标层C中各指标对其相应的主指标层B的权重分别为C1= (C11, C12, C13, C14) , C2= (C21, C22, C23) , C3= (C31, C32, C33, C34, C35) , C4= (C41, C42, C43, C44, C45) 。
关于评价指标的权数, 可以用德尔菲法, 向有关专家、学者、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发出咨询函, 打分填写各个评价指标集的权数, 然后对咨询结果进行研究,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数。
(三) 确立评价企业文化建设的评语集Y
(四) 对主指标层各评价指标Xi建立模糊评判矩阵Ai
采用专家群体评价意见所得出的各项指标等级的隶属度构建模糊评判矩阵。设共有u名评审委员, 对第Xij项指标合计有vijt人在第t个评语上划“√”, 那么可以认为, 整个评审委员会对该企业在Xijt项指标的评价划“√”的概率 (即Xij属于第t个评语的程度) 为
这是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根据评审委员在该项指标m各评语划“√”的频率统计数据, 可以写成一个单项指标评价的行矩阵, 即
若在某一评语Yt处评审委员会中无一人划“√”, 则得到的rijt为0, 说明该企业在此项指标方面完全不属于Yt这个评语。
由此得到Xi的模糊评判矩阵
其中, i为主指标数目;n为各分指标层中分指标数目;m为评语集中评语数目。
由Ai=Ci·Ri, 得到主指标层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集合:~
(五) 计算评价对象的模糊评价矩阵A
(六) 对A作归一化处理, 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模糊评价
可将评语集Y中各类评语定出标准分, 得出企业文化建设模糊评价的最后得分。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模糊评价实证分析
根据德尔菲法,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确定各指标层权重。假定某企业B, C1, C2, C3, C4已经确定, 企业文化建设的评语集Y={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企业文化建设各个指标评价的模糊矩阵R1, R2, R3, R4也已确定。
经过计算得
由此, 可以看出, 该企业文化建设上属于很好水平的程度为25.9%, 属于较好水平的程度为35.1%, 属于一般水平的程度为25.6%, 属于较差水平的程度为13.4%, 由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认为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整体处于较好水平。
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 该企业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该企业处于一般水平 (隶属度为37.5%) , 说明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该企业还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企业大力解决;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该企业处于较好水平 (隶属度为45%) , 同时处于很好水平的隶属度也较高 (隶属度为32.5%) , 处于较好以上水平达到77.5%;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该企业也处于较好水平 (隶属度为36.5%) , 同时处于很好水平的隶属度为25%, 处于较好以上水平为61.5%, 说明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低于制度文化建设水平;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该企业也处于较好水平 (隶属度为31%) , 同时处于很好水平的隶属度为30%, 处于较好以上水平为61%, 说明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也低于制度文化建设水平, 但由于其处于很好水平的隶属度相对偏高, 与行为文化建设相比较, 其水平还是稍好一些。这样,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该企业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做的最好, 在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其次, 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得分最低, 所以该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优先考虑的顺序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通过这样的评价, 为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确定每种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例如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经过类似的分析研究, 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按优先顺序应发展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文化。这样通过模糊分析的方法确立了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摘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应用模糊数学方法, 建立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评价的数学模型, 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性的、定量化的研究, 从而确立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具体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水平进行把脉, 为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文化,评价指标,模糊评价
参考文献
[1]尹生.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J].世界经理人文摘, 2001 (11) .
综合高中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篇9
一、制定班级目标
目标是每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失的,一个人有多大的目标,就有多大的成就。班级整体应该有一个总目标,它包括学习、道德和纪律。实现班级的目标必须有良好的班训及班风,倡导“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精神。引领该班同学有更高、更远的目标,形成一个和谐的班级体。将这些目标以标语的形式打出来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或者张贴在学生的课桌上来提醒学生时刻都应该有目标并为了目标而奋斗。每周开展一些关于目标的活动,让同学们总结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时刻提醒自己要为目标而奋斗,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二、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旨在指导学生思想、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规范学生行为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和谐氛围。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开展“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班会。为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可开展“尊老爱幼”的主题班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树立远大目标,实现崇高理想,可开展“梦想与未来”的主题班会。为让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可开展“和谐共处,共建和谐班级”的主题班会。注重每次班会的实效性,每次班会都让学生接受一次精神和心灵的洗礼。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苗头并及时地进行改正。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督促的自觉性。
三、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通过丰富的有组织的活动,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班风。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是锻炼和展现自己的一个机会。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它以班级活动为基础,这种活动能够使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在这个氛围中,学生的每一个活动过程都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将得到珍惜,每一次感情的波动都将得到关注。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这样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会更加容易解决。
四、教室的布置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环境使人身心愉悦,足以看出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室的布置对班级和谐文化的建设也有一定重要性。教室是学生交流、生活、学习的场所。宽敞明亮、整洁温馨的教室可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在教室的窗台上摆放一些花草,在墙壁上贴上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壁画,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全班学生参与这项活动。这样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一定要进行良好的教室环境布置。
五、建设班级文化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评定学生的品格行为,而且也可以规范学生的自身的行为。制度是人的行为中介,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意识,让学生在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的氛围中成长。良好的班级文化制度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用这些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它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保障。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国家五千年的的历史中,无论什么朝代,什么历史背景,我国从古到今的教育者,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大多指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教导学生日常生活技巧时,与学生的相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催化剂,他可以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充分“反应”,使老师和学生都有激情,从而达到老师愿意讲,学生愿意听的结果,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达到最理想的双赢。
七、结语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实践地、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渲染地,同时也是身心的归宿地。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的班级氛围的渲染与熏陶。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文化活动,从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在树立班级目标、开展班会、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教室的布置、建设班级文化制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能让学生理解团队精神,在竞争和自我发展的同时,增强责任感。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和谐的班级文化。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摘要:根据多年的经验,抓住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主要从制定班级目标、开好主题班会、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教室的布置、建设班级文化制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
关键词:班级文化,和谐,学生,建设
参考文献
[1]钟发桥.基于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班主任校本培训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综合文化站建设 篇10
1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 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是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融入到工作的全过程。企业文化既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又具有物质形态的特性。作为工会干部, 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 也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一是将“耀华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艰苦奋斗, 严守纪律, 求实创新, 勇争一流”是耀华精神的浓缩, 祖祖辈辈的耀华人以此为骄傲, 以此为行为准则, 而且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耀华精神。耀华精神就像窑炉中的火焰一样生生不息, 这种根深蒂固的企业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精神在, 灵魂就在;灵魂在, 士气就在。耀华工会充分认识到企业精神的重要性, 延续以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开展耀华精神方面的教育, 引导职工不辜负耀华前辈, 接好耀华人的班, 用耀华人特有的精神开创新的耀华。二是将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纳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受金融危机等多方面的影响, 企业形势非常严峻, 任务异常艰巨。如何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把握好方向, 让职工不迷茫、不彷徨、不沮丧, 形势任务教育至关重要。因此, 我们适时地开展了“同舟共济渡难关, 建功立业求生存”主题教育活动。耀华工会针对职工担忧、恐慌、信心不足等思想动态和工作得过且过, 上进心不强等工作表现, 广泛宣传企业改制进程、退城进郊进度和新生产线的建设情况, 使职工能够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 达到用远景鼓舞人, 用精神凝聚人, 用机制激励人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奖励去年底评出的各类先进和典型, 激励先进, 鼓舞士气, 坚定信心, 凝聚人心。三是将改制中的职工接待, 解释和化解矛盾等各项工作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氛围和土壤, 一旦破坏代价惨重。因此, 工会在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中, 积极做好各方面协调疏导工作。特别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 职工矛盾相对比较多, 职工情绪容易冲动, 老问题要新说法的比较多, 难缠户、反复上访户比较多等等。广大工会干部不厌其烦地做好政策咨询、矛盾化解工作, 仅上半年共接待职工来信来访329次, 使信访职工“愤怒而来, 平和而归”, 避免了突发事件的发生, 既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为企业改制解决了部分难题, 保持了耀华在社会及同行中良好的企业形象, 维护了耀华的声誉。
2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 不断提升职工的岗位素质。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 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贯穿于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 力量之大, 覆盖之广, 辐射之全无法估计和测算。如良性循环, 则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声誉, 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反之则一损俱损, 一溃千军。因此,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 我们把提高职工的岗位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围绕企业“两提一降”任务目标, 深入开展各项生产劳动竞赛, 提高职工的岗位技术素质。今年, 耀华党委总部抓住玻璃市场的良好态势, 努力向管理要效益, 向市场要效益, 向质量要效益, 严格管理, 狠抓落实, 总经理亲自到基层谈指标, 下任务, 督指导, 使五条生产线实现了扭亏为盈。各单位工会组织结合生产经营当期任务目标, 适时开展生产竞赛活动, 北部园开展“抓质量、增产量, 提效益”竞赛活动, 各车间班组和广大职工踊跃参加, 职工工作热情高涨, 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企业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跃, 上半年盈利近3 000万元。沈阳耀华工会也积极地配合行政开展“质量技术管理一条龙”竞赛活动, 实现了末尾淘汰的管理办法和奖罚分明的政策, 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循环中, 实现了企业的稳步发展。特玻公司工会围绕高新产品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 产品研发工作, 成功地生产出铝硅玻璃和硼硅玻璃, 扭转了多年亏损的被动局面。其他生产单位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二是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 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 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主要是利用电教片等教育形式教育职工安全生产, 同时用反面典型案例。如:骊骅淀粉厂“2.24”重大事故教训, 教育引导职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严格按岗位操作流程规范操作, 各级工会组织还配合行政进行安全生产大联查, 切实发挥工会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监督作用。五月份, 耀华工会与安环处联合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板报评选活动, 共有32块板报参展。三是围绕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 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和“五个一” (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升水、节约一张纸、少用一个塑料袋、少开一天车) 活动等, 提高职工的挖潜增效的能力与水平。目前, 企业成本与同行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生产水平低, 成本高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大问题。为此, 各级工会组织本着“挖潜就是增效”的思路,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活动。供应单位开展“降低采购成本”合理化建议活动, 生产单位开展“保质量, 少破损, 增产量”合理化建议活动, 后勤单位开展“节约从点滴入手”合理化建议活动, 机关处室开展“管理从细微入手”的合理化建议活动等, 努力做到生产中的科学消耗、层层控制、责任分明, 尽力减少制造成本、消耗成本。四是围绕企业的“311战略”, 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攻关活动。耀华的“311战略”是指3个基地 (节能环保玻璃生产基地、高强防热玻璃基地和新能源玻璃及产业化基地) 、1个中心 (高档汽车玻璃研发中心) 和1个特色 (研究环保玻璃生产基地、体现循环经济特色) 。耀华集团公司积极发挥技术中心、玻璃设计院等科研机构的优势, 围绕高、深、新等特点, 努力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做文章。耀华工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造潜能和活力, 对铝硅玻璃项目和天然气熔窑技术等重点项目进行技术攻关, 推进企业技术上新台阶。
3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维权工作的有机结合, 不断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
企业文化建设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形神统一, 就要从职工的实际出发, 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切为了职工, 依靠职工, 赢得职工, 让职工主动工作, 快乐工作, 安心工作。目前, 耀华主业改制工作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周密运作和艰苦努力, 终于到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虽然很多工作越来越明朗化, 越来越清晰化, 越来越明确化, 但很多问题、很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作为职工的贴心人、知心人、代言人, 工会义不容辞地做好企业改制全过程的参与和维权工作。一是坚持对各基层职工代表大会的指导。主辅业改制单位的职代会做到了规范操作, 合法操作, 阳光操作。在第一批辅业改制的基础上又确立了今年辅业改制的7个单位, 上半年有5家都相继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 集团公司工会的负责同志坚持到单位协助、指导、帮助, 发挥了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促进了企业改制的进程;二是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工会在参与劳动争议调解过程中主要依据法律武器、企业改制政策文件精神等, 仅今年上半年工会就参与了雷庄矿石粉厂职工的法律纠纷, 窑炉热态职工工伤待遇的调解, 新业劳模劳动纠纷等10多件劳动关系调解工作, 发挥了工会应有的作用;三是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于耀华多年的效益问题, 职工工资涨浮很小, 2007年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职工上浮了20%的工资, 工会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耀华有3条生产线放水, 700多名职工放假回家, 为放假职工的工资问题, 工会多次与行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沟通, 妥善解决了放假职工的工资待遇, 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此外, 准备将北部园作为试点单位, 通过抓试点促全面, 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真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关心职工生活的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
综合文化站建设 篇11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提出了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重建以学校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教师文化、科研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本文就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促成学校德育文化重建进行阐述。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德育文化重建的价值探求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新课程提出,德育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情感体验。只有在生活中进行德育,才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让学生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交流,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生成实践性的知识。有效的德育活动需要的就是在这样体验中、探究中、交流中生成的实践性德育。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新型的德育理念存在共通之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学校德育文化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总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展开。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开展德育活动,实际上也是实践性德育模式的构建。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个性与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设计并实施学校的德育活动,必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我们认为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最佳选择。
2.学校传统的德育文化具有很大的改造空间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的德育模式依然停留在认知性的德育水平上。传统的德育活动往往目标局限于浅层次的技艺训练或学科课程的延伸上,活动单一,青少年在认识和实践、观念和行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这是传统课程固有的课堂模式所导致的。德育的学科渗透还是大多停留在课堂的书本知识和教师的口头传授上,学生始终缺乏实践和体验,难以起到巩固和内化的作用,故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这仍是造成目前学校德育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开发和实践总结,为学校德育文化的重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原有的课程模式,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认知到践行架起了桥梁。
3.构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德育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一体两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并带动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文化的变革促进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进行德育文化的改造,使学校德育更具有体验性和实践性,改变德育单向灌输的现状,在德育教育的实践层面有创新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形态移植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效能与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重建学校德育文化。
二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重建学校德育文化的实施策略
1.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取向,构建整体的德育体系
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育人来构建整体德育体系。
全员育人——领导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全员参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全程育人——把德育从校内延伸校外,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环境育人——精心策划和布置校园环境,去掉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条以及竞争的标语、口号,倡导用一种崇尚人文关怀与探究精神的和睦大家庭的思想来布置我们的教室、走廊等校园环境,力图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在教学楼文化长廊上并列张贴着“三江弄潮儿”、老师和学生的人生感言,在教室“温馨的家”一栏中张贴着全班学生和老师们的照片等,体验无声的教育。实践育人——通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持续的选择、体验、探究,不断融入社会生活,不断成长。让学生自主建立班级管理常规,参与中队角、班务角、展示角、卫生角、图书角、科普角等班级活动角的设计与日常管理,从而促成学校德育文化的变革。
2.深度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拓宽育人途径
坚持德育科研为先导,创新德育新模式。以学校核心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促成小学德育文化重建的研究》为引领,形成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校德育文化转型策略,改变传统的认知性德育的状态,构建起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小学实践性德育模式,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
深度开发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宁波的中国之最》。一是引导学生收集2006年以来新的“宁波的中国之最”,进行第三次校本课程读本的修订。组织各年级开展“我为校本课程读本配插图”“我为校本课程读本纠错”等实践活动,为读本的修订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调整内容与篇目,从原先的113篇增加到120篇,增加了部分新的“宁波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并将120篇“宁波的中国之最”分为九个篇章,还增加了120幅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师生共同制作的宣传画,有的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照片,更多的是四年级同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从宁波帮文化博物馆拍摄的珍贵图片资料,这不仅增强了读本的可读性和观赏性,而且还体现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三是课题组充分挖掘“宁波的中国之最”中蕴涵的“商帮文化”“海防文化”及“甬籍院士、甬籍专家学者、甬籍文化名人成长足迹”的育人价值,进一步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发挥了“宁波的中国之最”德育功能。
完善市第二批优秀校本课程《绿色家乡》及《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校本课程。发挥校本课程在创建“人文、实践、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中的促进作用。
3.以人性化的校训,激发学生成长内需
为使校训体现出办学风格、校本特色、人文色彩,我们开展了修订校训的大讨论活动,在教师中广泛征集新校训。经过会上会下讨论切磋,最后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拟出了新的校训,“让妈妈多一点喜悦”取代了原有校训“励志、勤奋、诚实、健美”。意为以情感调动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落脚点,让学生的感恩之情落实在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报效社会的具体行动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依托《三江弄潮儿》,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三江弄潮儿——甬上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足迹》是一本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导读。读本中的每一位企业家都有一个充满魅力、耐人寻味的青少年时代,这些独特的经历铸就了企业家今日的辉煌,而这些正是当代青少年所缺少的。于是,我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于“三江弄潮儿”中某一人物的事迹或某一方面的励志故事。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主人公成长足迹、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等方面的体验、实践、交流中进行“无痕”教育。郑坚江、贝金发、李罡、史阿翠等甬上企业家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们,激励着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在刚刚结束的学校首届“校园弄潮儿”评比中,经过全体师生共同投票评选,六(1)班李颖珏等五名学生事迹突出当选为首届“校园弄潮儿”。
三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重建学校德育文化的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研究,学校依托社会有益资源开发学校课程体系,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运行落实于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提升了学校品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文、实践、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
1.形成“人文、和谐、实践”的学校德育文化
我们以“丰富学校内涵,突出学校个性,提升学校品味”为主旨,进一步挖掘学校特色文化元素,提出以“人文、实践、和谐”为主题词的学校德育文化重建目标。旨在培养一种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和谐的精神,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需,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求,做先进道德思想的力行者和实践者,会学习、会生活、会责任、会共处,促进学生快乐和谐成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人文”“实践”“和谐”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人文”的内涵:以现代德育理念为指导,德育回归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德育的方式既不是空洞苍白的说教,也非居高临下的压服。德育是爱的教育、诚信的教育、说理的教育。“实践”的内涵:创新实践性德育模式,体现学生为主、实践为重的德育方法;德育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德育回归生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在活动中体验、在反思中感悟、在比较中成长。“和谐”的内涵:创设德育与心育和谐结合的环境,传承宁波优秀文化,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的德育网络;让学生以学校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2.学校德育文化的辐射作用
2010年10月,由镇海区教育学会选送的征文《让社会有益资源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镇海区三公司学校邬明明校长的“德育经”》,获得了宁波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真诚爱生,身先垂范”征文优秀论文,并入选《宁波市2010年基础教育创新文荟》。我校德育文化重建成果得到教育部门的好评,其中“善用媒体资源,‘宁波的中国之最’成为德育金字招牌”“活用‘三江弄潮儿’,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妙用‘自主春游’,让春游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载体”等“德育经”在宁波区域内发挥了辐射作用。
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认知到践行架起了桥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现学校文化重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成长的良好载体。只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文化律动,稳步前进,就能切实推进学校文化的重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三公司学校)
综合文化站建设 篇12
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校园体育文化, 它主要以学生及教职工主, 以培养师生的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技能为主, 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从而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它是校园里的一股特别的体育文化, 它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互相影响、渗透、促进、融合壮大起来的, 即在教育与体育活动中, 老师与学生经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体育精神财富之和。校园体育文化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认识最有活力、最富创意、最为广泛的一项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以它独有的味道对师生进行着感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好坏, 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环境, 对高校有着很重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综合性大学呈现出校区分散、人员众多、学科门类繁杂及各校区体育场馆设施配置不均的普遍特点, 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综合性大学的新特点而有所创新。
2 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等, 主要以吉林大学为例, 对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 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如下。
2.1 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目前的综合性大学多数是近些年来由原来多个学校合并而成, 普遍具有校区分散、人员众多、学科门类繁杂及各校区体育场馆设施配置不均等特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分别由学校不同的职能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开展, 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如:体育学院 (有的学校是“公共体育教研室”等) 主要组织日常的本科生、专科生的群体活动, 研究生院组织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群体活动, 工会组织在岗教职工的群体活动, 离退休主管部门 (有的学校是离退休处、离退休党委、或离退休党总支等) 组织离退休教职工的群体活动。而对于涉及全校各校区、各类人员的大型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得极少, 即便是每年一次的参与组织的部门、单位及参加活动人员最多的校运会, 由于运动场地容纳人数有限、人员分散在不同校区的人员运输困难等原因, 各学院、单位也仅仅是象征性地派出一部分代表作为参赛队员和观众。以吉林大学为例, 每次校运会参加比赛和作为观众的学生仅2万余人, 而在校全日制学生总数有6.8万多人, 参与的学生数还不到学生总数的1/2。
这种各部门、单位缺少统一协调状况导致的结果是, 不能充分整合全校体育专业人才、经费、宣传媒体、体育场馆设施等“人财物”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人财物”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 有各校区沿用以前原学校的传统做法、新学校各校区分散等客观原因, 也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重视不够、各行其是、缺乏沟通协调等主观原因。
2.2 由体育工作管理单位组织开展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情况
以吉林大学为例, 吉林大学由原来的6所部属高校合并而成, 在校全日制学生近7万人, 现有6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区不同方位。
由体育学院组织的吉林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包括公共体育课程、阳光体育群体活动、学校体育代表队参加校外体育赛事等内容。近年来, 体育学院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在教学方面, 除负责体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 还承担全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公共体育课程是大学生常规教育课程, 对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吉林大学开设了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公共体育课, 每年度144学时。
(2) 构思、展开五级阳光体育活动项目。即A级活动, 在全校范围内, 由体育学院以及各学院为单位组织参与的各个体育项目锦标赛, 参与比赛后单位加20分记入下一年度学校运动会总分;B级活动, 在每个校区范围内, 鼓励本校区内的学生自愿进行的带有校区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C级活动, 依据学生不同的爱好编设一些体育赛事供学生参与, 完成比赛后将该生或团队成绩加5分记入年度学校运动会总分;D级活动, 奖励学生自主编发一些体育赛事,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赛事组织与策划能力, 还能调动学生社团组织体育赛事活动的积极性;E级活动, 由各体育学院发起, 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培训, 完成参与的单位加10分记入下一年度学校运动会总分, 这可以激发学院与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活动的积极性。在校本科生、专科生、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是主要参与这五级阳光体育活动模式的参与者。
(3) 组织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训练、参加校外体育赛事的竞技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形象, 同时竞技体育也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有效地促进校园体育文化良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4) 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利用校园的空地, 积极向长春市有关部门争取, 由长春市体育局投资修建了两块大型健身路径, 增加了校园内大学生的健身场地设施, 方便了更多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填补了高校健身路径的空白。从而使每天在健身路径上快乐运动的学生成为吉林大学校园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5) 修编新的公共体育理论教材。结合吉林大学各校区、各专业的特色, 组织专家级体育教师重新撰写了最新版本的《现代大学体育教程》, 该教材既适合教学又适合学生自学。
2.3 由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工会、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情况
(1) 研究生院牵头组织开展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群体活动, 体育工作管理单位的体育学院偶尔协助参与组织。
(2) 工会负责组织开展在校教职工的群体活动, 少数体育教师仅以个人名义负责某项活动的训练、裁判等技术性的工作。
(3) 宣传部门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情况, 因学校而异。有的学校宣传部门比较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 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还积极协调校外新闻媒体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宣传最新的体育消息、体育科研成果以及符合不同群体的锻炼项目和最佳的练习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有的学校宣传部门不够重视, 仅仅是报道一些主要的比赛、群体活动情况, 没有为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做出更多的工作。
3 创新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模式
通过对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认为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要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模式, 整合学校“人财物”资源,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群策群力, 共同努力,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 学校相关领导、职能部门、单位、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 为提升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 一改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各自为战”为全校“一盘棋”的格局, 群策群力, 共同努力,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 创新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模式, 把全校的本科生、专科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教职工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统筹组织。
首先, 学校应该健全体育运动委员会, 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由学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担任, 副主任由与体育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工会、宣传部、体育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担任。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 不能流于形式, 要明确职责分工, 责任到人, 各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 特别是体育工作管理单位的体育学院 (或公共体育教研室等) 要积极主动与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工会、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 共同努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其次, 每年年初, 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及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工会、宣传部、体育学院等要共同参与, 认真制订年度涵盖各校区、各类人员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计划。再次, 在年度中, 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工会、宣传部、体育学院等要按照年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计划, 共同努力, 认真组织实施。最后, 年底体育运动委员会还要召开专题会议, 对全校年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和表彰。
(3) 针对综合性大学普遍校区分散、学科门类繁杂、各校区体育场馆设施配置不均等特点, 各校区要根据本校区实际, 在没有增加经费投入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 研究设计具有校区特点和专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最大使用效应, 使各校区不同专业学生都能掌握运动技能, 进一步加强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如:继续深入开展好各种群体活动。重点是创造性地开展好适合本学校特点的“阳光体育”活动, 加强“阳光体育”宣传力度, 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重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展开;在学校、校区以及学院中开展不同的体育文化节活动, 把体育不单单是一种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方式, 也是快乐和体验以及一种享受。在这种的体育环境中, 让师生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科学的健身方法以及科学的体育理念, 拥有终身锻炼的习惯。
(4)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导向、规范约束和辐射等功能, 使之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体育的最佳载体, 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综合性大学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 如充分利用校报、校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和校园板报等进行宣传, 还可运用标语、图片资料展览、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组织观摩体育比赛、公益广告等活动, 宣传最新的体育消息、体育科研成果以及符合不同群体的锻炼项目和最佳的练习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使“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成为师生的体育观念和自觉行动。
(5) 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体育场馆设施是综合性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情况都是影响综合性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6) 转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定势, 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形势下, 以增进全校师生健康水平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目标, 构建运动、健康、文明、和谐的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
(7) 实施贯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 它包括运动训练、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运动和竞赛等多项内容。坚固的校园体育文化一定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实施, 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它不但要完成学校群体的活动, 还得提高学生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模式也不应一成不变, 综合性大学的相关领导、部门和体育教师还要积极实践和探索, 创新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 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奎龙.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黑河学刊, 2012.
[2]王涛.论当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 2008.
[3]郭林翠.浅谈体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EB/OL].http://www.studa.net/gaodeng/091221/15503434.html, 2009-12-21.
【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荐阅读:
新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10-20
桂东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09-24
2015高三文化综合综合一07-17
广场综合文化10-25
乡镇综合文化站年度工作总结08-01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05-24
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评级标准10-10
界石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汇报09-26
综合文化工作站的作用06-01
文化生活综合练习题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