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共10篇)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1
0 引言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仅是国家之间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水平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地区之间的综合实力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从整体上反映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明确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 了解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为政府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提供合理的决策参考, 就必须对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进行区域差异研究。
有关文化产业区域差异量化的研究核心文献如下: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提出了“钻石理论”, 主要是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的何种产业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原因。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有六个:需求因素、生产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因素、企业的战略结构因素、竞争对手的表现因素、机遇和政府因素。波特的这些论述为各个国家对产业竞争力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 是目前研究国家产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2004年, 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创造了香港创意指数框架, 它最大的突出点就是有自己较为独特的“5C”架构, 即人力资本、结构及制度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创意成果。香港创意指数不仅仅度量其经济的产出, 还度量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创新活动。叶丽君 (2008) 根据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实际需要, 创建了评估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指标体系, 包含文化产业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二个一级指标。现实竞争力层面下有五个主要的影响要素:市场占有、产业规模、生产效率、经济贡献和政府扶持;潜在竞争力层面下包括三个主要的影响要素:创新能力、成长能力和市场需求。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际研究得出, 我国文化产业尚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且地区之间差异非常明显。2012年, 庄锴和王虹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 在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因子方法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 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文化产业行业地位、规模总量、发展潜力、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和投资水平六个方面。再依据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可分为四类:强竞争力类、较强竞争力类、具有竞争力类、弱竞争力类, 最后在参考了其他研究学者的大量文献后, 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有利建议。
综上所述,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文化产业区域差异量化的研究, 首先通常是构建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的文化产业差异的影响因素有文化产业规模效益、需求和消费水平、创新驱动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市场盈利水平等, 其次运用SPSS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行测算, 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区域差异
1.1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查找差异的原因, 并最终实现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 应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力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于2015年在相关权威网站上公布了我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 以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指标体系包括生产力、驱动力和影响力三个维度。其中产业生产力体现为文化要素的投入, 主要是指文化产业自身资源和资本的投入;产业驱动力主要指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的驱动;产业影响力是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循环推动的联系 (见图一) :首先通过文化产业各生产资源的投入, 再凭借外部驱动环境, 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而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又反过来为文化产业要素投入的增加奠定基础。
我们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 参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做法, 主要是在二级指标的命名上借用了生产力、驱动力和影响力三个名称, 但三级指标是本课题组经过多次讨论所形成的。指标的筛选中我们参考了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 考虑了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特征, 同时兼顾了数据可得性。三级指标由155个反映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组成, 如表一所示。
1.2 数据来源
本文在统计分析中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2) 》为依据。数据主要来源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2014) 》、《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 (2014) 》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2014) 》等。
1.3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因子测评
实现综合评价分析的统计方法有很多, 其中因子分析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因子分析通过指标的降维, 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 即将相关性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 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 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数据的大部分信息, 然后对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就可实现对综合实力的综合评价。
1.3.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的思想就是用比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来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相关情况, 这一思想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设原有p个变量X1, X2, X3, …, Xp, 且均已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 将每个变量用k (k<p) 个因子F1, F2, F3, …, Fk的线性组合来表示, 即有:
上面的线性组合也可用矩阵形式表示为X=AF+ε, 其中F是公共因子;A是因子载荷矩阵;aij (i=1, 2, …, p;j=1, 2, …, k) 是因子载荷, 表示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ε为特殊因子, 可理解为原有变量不可以被因子解释的部分信息, 它的均值是0。
1.3.2 数据适合度检验
在对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行因子分析前, 首先必须要知道分析的原有变量之间是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提取因子。一般采用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来检验收集到的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二是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统计量, 显示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676.07, P值为0.00, 小于0.05, 所以拒绝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假设, 则认为各个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根据KMO度量标准:KMO>0.9, 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KMO<0.9, 适合做因子分析;0.7<KMO<0.8, 一般适合做因子分析;0.6<KMO<0.7, 因子分析适合度较低;KMO<0.6, 因子分析适合度很低。经检验, 本文所选择的数据KMO值是0.72, 表明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1.3.3 提取因子
本文采用广为使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表三是经SPSS计算分析后输出的总方差分解表。
由表三可知, 前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 且这3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0.65%, 能解释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因此提取前3个公共因子 (用F1, F2, F3表示) 是恰当的。
1.3.4 因子命名
为了合理地解释各个因子的经济含义, 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得到表四———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其每一列元素的绝对值都呈现出0、1两极分化的特征, 使原始变量在某个因子上出现了较高的载荷 (表四中用*号标出) , 易于对该因子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由表四可知, 在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上, 人均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与全部从业人数的比、人均文化产业总资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文化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受过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占六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为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三上”文化产业企业人均营业利润这些指标的载荷比较大, 由于这些指标均为反映文化产业良好运行的基本条件, 称为产业发展条件公共因子。在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上, 人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这些指标的载荷比较大, 由于这些指标体现了文化产业人力及固定资产投入、创新能力来源, 称为投入与创新公共因子。在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上, 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三上”文化产业企业资产利润率这个指标的载荷比较大, 由于这个指标体现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和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称为财政驱动效应公共因子。
1.3.5 因子得分测算
采用回归法对上面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计算其因子得分, 得出如表五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因子得分表达式如下:
1.3.6 公共因子和综合实力排名
获得公共因子后, 根据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计算公共因子的权重, wi=λi/λ为权重 (λi为第i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 λ=λ1+λ2+λ3) 。计算出各公共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75、0.15、0.10, 再通过F=0.75F1+0.15F2+0.10F3公式计算出各个省 (市、自治区)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得分, 对各省 (市、自治区) 按照综合得分排名, 结果如表六所示。
2 综合实力区域差异小结
表六所示, 各地区的综合得分为标准分, 负分数表示某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值, 正分数表示某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值, 从综合总分看, 有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南、江西这10个省市的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值, 且综合实力排名位于前十。
根据表六各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排名可知, 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空间分布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 中部东北部地区居中, 而西北内陆地区低的特点。排名在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前十中的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都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文化产业发展最好, 具有最强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优势。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经济基础。再从各地区情况看, 上海、北京、浙江、天津这四个地区的综合得分超过了1, 表示这四者文化产业整体综合实力是最强的, 尤其是上海, 文化产业发展得最好。其次是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南、江西的得分在0~1之间, 这些地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说明它们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充实文化根基。
排名在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前十名的天津、福建、湖南和江西, 这四个省市既有东部地区也有中部地区。这些省 (市)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虽然与一类地区有差异, 但这些省 (市) 还是有比较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条件, 只要充分利用好本地文化产业资源, 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照样能有较好的发展势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 依靠“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和“媒体营销”等带动了湖南省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3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居第十, 远高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排名在11~18位中的重庆、安徽、辽宁、湖北、河南、内蒙古、吉林、河北大多位于第二类, 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 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历史和人力资本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排名最后的山西、宁夏、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甘肃、西藏大多来自西部地区, 文化产业发展最为薄弱。虽然近年来中央实施了一些扶持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 促进了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但由于这些省 (自治区)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薄弱, 影响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 使得其综合实力和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 结束语
对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进行区域差异分析, 首先构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 从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和驱动力指数三方面对3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了各地区主因子和综合实力排名。可知我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整体上比中西部地区要强, 特别是北京和广东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最强, 和其他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协调一致, 但又有不同之处, 位于东部地区的黑龙江省和海南省属于文化产业欠发达地区, 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和湖南省属于文化产业较发达地区。可知, 201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 各地区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虽水平高低不同, 但各有特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作为参考, 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将优势因子发扬, 采取相应措施转变劣势因子, 最终促进综合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创意指数研究[Z].2004.
[2]周锦, 闻雯.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评价[D].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 (02) :46-50.
[3]庄锴, 王虹.企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2, (15) :87-89.
[4]梁君, 陈显军.我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纵横, 2012, (04) :63-67.
[5]梁君, 黄慧芳.中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2, (11) :91-94.
[6]杨超慧, 姜雪.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9) :217-218.
[7]范娟霞.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8.
[8]周礼, 蒋金亮.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 2015, (01) :173-179.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2
中共日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毛继春
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而未来城市的升级重在提升软实力。因此,文化产业升级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升级推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在经营性和公益性上做好文章。
首先,文化产业升级要注重经营,以品牌项目带动。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好文化产业项目,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城市特点,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培育更多知名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优势项目。
其次,文化产业升级要注重公益性。文化产业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本任务,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赢得口碑、赢取市场。盲目趋利与浮躁不仅会伤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情感,也会给自身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继往开来、兼容并包。城市的发展是承前启后的,文化产业要具有本地独特的风格与气质,必须依托并植根于当地文化的土壤。因此,要注重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民间文化,通过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的继承创新对其进行整合、利用,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注重吸收整合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文化资源,形成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优势。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3
一、我省演艺市场现状
我省的演艺市场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专业艺术演出、大型实景演出和娱乐演艺及民营演出。
(一)专业演出市场精彩纷呈,是我省演艺业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省有县以上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8个,其中省级艺术表演团体6个,市级艺术表演团体42个,县级艺术表演团体70个。包含歌舞(艺术)、京剧、杂技、曲艺、话剧、吕剧院团以及豫剧团、柳子、山东梆子、五音戏、莱芜梆子、柳琴戏等地方戏剧院团,全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6268人。全省拥有流动舞台车40台,各类演出场馆91个(包括剧场、影剧院、艺术表演场馆及综合性场馆),可容纳观众人数近7万人。
十一五时期全省专业艺术院团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承办各类演出活动,如“向祖国献礼、为全运喝彩”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中国成立60年山东十大经典剧目”评选活动、组织参加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文化演艺活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有关演出活动等等,受到各级领导、专家、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近年来全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均演出2万场左右,其中农村演出1.3万余场,国内观众2500万余人次,演出收入由5千多万元逐步上升至6700多万元。2010年利用舞台车表演5.94千场,观众近万人次。
2006年7月“泉城大舞台”系列定点演出活动启动。该活动以专业艺术院团为主要演出阵容,以山东剧院、历山剧院、梨园大戏院、金奖演艺厅、百花剧院、东柳戏院、省话亲子剧场、明湖居、珍珠泉人民会堂、宝贝剧场、茗曲阁为主要演出阵地,为泉城百姓推出歌舞、戏剧、曲艺、音乐会等系列演出活动。其中,不仅有立足本土的艺术精品,而且有引进的国内外优秀艺术团体的优秀艺术作品,特别是艺术名家的演出。从活动启动至2010年12月底,累计演出4000余场,观众200多万人次,形成了“天天有曲艺,周周有歌舞、戏剧杂技,月月有音乐会”的演出态势。不断丰富的演出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广大泉城百姓,“泉城大舞台”的演艺品牌叫响了。
山东省话剧院、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分别于2006年10月、2007年启动亲子剧场演出活动,以节假日、寒暑假为主要时间节点,以省城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先后排演亲子剧《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小红帽》、《三只小猪》、《七色花》、《三只小鼠和一锅汤》、《列那狐传奇》等30台亲子剧目,年演出200场,拥有万余名会员,保持8成以上的上座率。剧场基本实现了节假日的常规化、品牌化演出,济南近10万少年儿童实现了足不出户观看国际国内知名剧作的愿望。济南市杂技团自2008年4月以来,连续在珍珠泉人民会堂演出京剧意象杂技剧《粉墨》,累计演出550余场,观众33万人次,开创了济南市专业艺术院团同一个剧目同一个地点连续演出场次最高纪录,也已成为济南市一个独具特色的演艺品牌。
为进一步激发院团的发展活力、增加演出收入,为更多的群众奉献文化盛宴,丰富精神文化需求,各院团积极探索扩大演出市场、壮大演出实力。山东省话剧院利用自身创立的良好演出品牌效应,跨区域寻求合作伙伴,先后与潍坊、东营、滨州等地探讨建立“亲子剧场”,合作建立创作演出基地,形成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共同参与经营管理的连锁经营模式。首家“亲子剧场”连锁经营中心在潍坊市坊茨小镇设立,实现由“为剧目跑营销”到“以营销促剧目生产”的转变,促进院团快速发展。省杂技演艺公司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单手顶》等节目参与大型杂技剧《龙狮》的全球巡演,在两年时间内演出600余场、收入将达500万元,极好地抢占了国际杂技演艺市场,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同时为满足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全省专业艺术院团每年年底开展跨年度公益性送戏下乡演出活动,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据不完全统计,仅省直院团每年为农民群众义务演出12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民娱乐生活状态不断改善,城乡休闲生活质量逐步缩小,演艺市场逐渐向农村基层拓展延伸。
精湛的演出、专业的舞台艺术在不断丰富和满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时期全省有1台剧目人选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台剧目人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3台剧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5台剧目荣获文化部“文华剧目奖”,7个杂技节目分别获得“金小丑”奖、法国明日杂技节“共和国总统奖”等国内外杂技大奖,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人荣获“二度梅”。此外,二十余部优秀剧目在全国性各类剧目评比展演中获奖,17人次在中国艺术节以及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声乐比赛等比赛中获单项奖。2006年山东省京剧院被文化部评为“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激昂青春——蹬人》节目荣获世界杂技界最高奖一第34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并作为唯一的杂技类节目成功亮相央视虎年春晚,实现了山东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央视春晚上的首次亮相,荣获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央视虎年春晚节目评选”戏曲曲艺杂技类节目二等奖。
(二)实景演艺异军突起,是我省演艺业的新亮点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新观点,随着旅游业的兴旺,旅游演艺业成为人们在旅游休闲之时了解当地文化、体会当地人文的又一方式。近年来,我省陆续推出一批以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为依托、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层次为目标的大型演艺节目,如青岛《蓝色畅想》、泰安的《封禅大典》、威海的《神游华夏》、临沂的《蒙山沂水》、曲阜的《孔子》舞剧,丰富和壮大我省文化演艺业的阵容和实力,填补了我省夜间旅游消费空间的相对空白,实现传统旅游模式的突破,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部分实景演艺项目首演以来,共演出1230余场次,观众158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10191万元。
2011年5月,新版《蓝色畅想》全新与观众见面。迄今为止,演出近460场,收益3200万元,观众20余万人次,丰富了
岛城夜间旅游文化市场。大型全海景演出《蓝色畅想》总投资1.4亿元,以时尚为主题,以青岛美丽梦幻的海域為背景,融合3D、全息投等高科技手段,用艺术的手法展示青岛和青岛文化,诠释青岛帆船之都、海洋之城的内涵,是一台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展现给观众一个时尚、活力、激情的青岛。
作为泰山文化产业园项目中的一项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2.6亿元的《封禅大典》演出以泰山帝王文化、封禅文化为主题,将音乐、戏剧、实景、舞蹈巧妙融合,再现历代帝王封禅场景及泰山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充分展示泰山的文化价值,达到文化与商业价值的和谐统一。项目自去年“五一”运营以来,已演出190余场,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780万元,弥补了泰山旅游夜间项目的空白。拓展和深化了泰山独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斥资3.2亿元的威海大型山水实景演艺《神游华夏》则在修复的采石场废墟上打造自然景观,通过真山真水实景配以现代化舞美灯光,生动展现华夏五千年文明精髓,是国内外唯一360度旋转行走式巨轮观众席、大型山水实景演艺。项目自2010年5月首演以来,共演出276场,观众达40余万人次,收入4598万元。被齐鲁晚报评为“山东旅游最震撼旅游演艺”,被第五届山东旅游年会评为2010“品牌山东”旅游演艺创新奖。
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自2009年5月1日隆重上演以来,共演出206场,实现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接纳来自国内外的观众40余万人,多次为来临沂参加中央、省级重要会议的与会人员进行演出,对弘扬沂蒙精神。宣传大美临沂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12月被授予中国第七届“荷花奖”组委会特别奖,填补了山东省在这一舞蹈类国家级最高奖上的空白。
大型舞剧《孔子》成功入选2010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成为山东省唯一人选的剧目。舞剧充分依托本地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乐舞”的内涵,采用人物传记式的表现方法,凸显孔子的伟大形象,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景象。有专家称,“采用舞剧的表现形式来推介和传播孔子的儒家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用舞剧的形式加以外化,契合了现代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视觉效果进行展示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孔子》舞剧自首演以来共演出210场,观众达12.8万人次,收入378万元。
(三)娱乐演艺及民营演出方兴未艾,是我省演艺业不可忽视的补充力量
近年来,我省的演出娱乐市场正在逐步走向繁荣。演艺市场各类演出活动不断,明星演唱会、钢琴演奏会、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盛会纷纷在我省各地举办。初步统计,截止目前全省审批演出经纪机构42家,营业性演出团体205家,可举办演出经营活动的场所近3000家,从业人员27890人。2010年至今,省文化厅审批举办涉外、涉港澳台演出活动近200场,主要举办经纪机构涉及上海、浙江、江苏、陕西、吉林等省市自治区的营业性演出经纪机构,涉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美、英、法、德、俄等近15个国家和地区的艺人和演出团体,演出活动覆盖17市驻地城市和部分县市区城市,一年多时间,全省共举办国内演员营业性演出活动、农村演出活动共计1500多场,进一步活跃了演出市场,满足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共享了文化发展成果。
以济南为例,2010年举办大型演唱会约20场,其中包括:齐秦、周华健、那英、蔡琴等大牌歌星个人演唱会,国际钢琴巨星郎朗、白俄罗斯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等高雅艺术演出,每场上座率平均达60%,与上年同比增长10%左右;2011年上半年周杰伦、王力宏在济南举办演唱会,又掀起济南演艺消费的高峰。济南金海岸顺风大舞台去年共举办演出350场、收入455万元;九顶塔民族风情园年演出2万余场。
再如青岛,凭借其雄厚的经济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持续火热的旅游市场,旅游演艺市场也呈现出新的起色,成为演出商眼中的“香饽饽”,形成了三种并存的演出模式:一是明星个唱,如张学友、蔡琴、陈升、周杰伦等等,拥有固定粉丝群,具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二是各类当红明星的走穴演出。如小沈阳、刘谦、郭德纲等;三是专业演出,如钢琴、小提琴等,吸引来的多是专业人士。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通俗还是小众,音乐还是曲艺,青岛演出市场的平均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
而民营企业的进入则给我省的演出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在文化项目策划、运营等方面更准确地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整个文化市场。
淄博鲁艺吕剧团是一家由个人投资160余万元组建的民营剧团。他们以扎根基层,用小舞台演大戏,以经典的优秀剧目抢占文化市场,积极弘扬民族的戏剧文化为己任。自成立以来,共演出200多场,观众达60多万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100多万。为进一步扩大剧团影响力及生存空间,该团义务承担了淄博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场戏曲演出,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博山旅游局签定了“走进博山景区”百场戏剧文艺演出,带动了博山的旅游演出市场,打响民营演出品牌。2010年,该团排演的吕剧《姊妹易嫁》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文化部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节)目展演剧目,连续两天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获得好评如潮。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给予“其艺术水准绝不在国有院团之下”高度评价,同时受到文化部的隆重表彰,获得30万奖励。
此外,诸如青岛礼仪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过多个国内外大型钢琴大师的演奏会:启唐文化公司也在青岛设立了分部,中小型民营演艺方兴未艾,进一步带活了我省演艺市场。
二、我省演艺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受北方特有的季节因素影响,我省演艺市场总体上呈现“夏热冬冷”的特点,繁荣的演艺市场随着季节更替和旅游淡季的到来,剧场演艺、户外实景演出、民俗演出逐渐萧条,但不可否认,演出市场冷热两重天现象的存在也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公众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尚未培养起来,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
在南方很多城市,看演出是市民消费支出的重要部分,在山东或许是孔孟思想的根深蒂固,观众思想大多比较保守、内敛,济南的消费理念更多的是倾向于实惠型,基本没有花钱买票看演出的习惯,不管市场有什么演出,票价多少,都想方设法通过关系“要票”,人们主动掏钱欣赏演出的观念未被培养起来。此外,山东还有不可忽视的一大消费群体——学生与低收入人群,其消费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娱乐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缺乏演艺精品、演出硬件设施不足
近年来,我省尽管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演出活动,其中不乏精品力作,如人选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吕剧
《苦菜花》、获得“文华剧目奖”的柳子戏《风雨帝王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儿童剧《二小放牛郎》、参加文化部精品工程巡演的吕剧《补天》,以及《封禅大典》、《蒙山沂水》、《神游华夏》、《孔子》舞剧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但是还没有一个能够与《印象·刘三姐》、《丽水金沙》、《宋城千古情》等相比的演艺精品。无论是演出场次,上座率,还是影响力、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创新,太多的演出存在场景、情节的雷同,面向游客的娱乐演出活动偏少,特别是独具地方特色、有吸引力的大型旅游演艺节目匮乏,影响山东演艺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此外,我省的演艺市场基本没有专门的场地,比如济南的演唱会、音乐会等演出,一般会选择省体育中心和济南奥体中心场馆举行;而舞台剧演出,则比较固定,一般在山东剧院、历山剧院、珍珠泉人民会堂、明湖居和各院团剧场等场所。尽管娱乐市场也有一些具有现代理念的娱乐演艺场所和高档次的休闲娱乐场所,但是大多数娱乐单位的经营项目,还仅停留在卡拉OK、KTV包房等较为传统的项目上,层次低、效益差,远未与时尚元素接轨,缺少有影响力的演艺场所品牌。可以说,我省缺乏或少有可供租用的大型演艺场所及其非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艺术院团拓展演艺市场的积极性,阻碍演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
我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包括胶济铁路沿线等城市,演出市场较为发达,演出活动频次较高,规模大、档次高;而范围面积较大的西部及西北内陆地区属欠发达和贫困地区,演出市场发展较为迟缓,规模小、档次低。
在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演出经营规模、层次相对简陋低下,演艺市场发展滞后。与目前农村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形势,与农民求知、求富、求新、求乐、求美的普遍愿望及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四)演艺市场制度建设不到位,市场要素发展不成熟
就演艺团体本身而言,过于依赖政府,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院团内部机制不活,管理产权不明、责任不明确,经济效益欠佳。院团资源、剧院资源、演出经纪资源和票务资源等各种市场资源没有形成联动效应,得不到合理配置。演出市场缺乏整体的营销策略,加之演艺公司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资源分散,不能与国内外演出团体、演出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演出公司、演艺团体与媒体之间缺乏深度合作,演出人才中介机构、演出宣传策划机构、演出投资融资机构等不完备、营销队伍不够健全,使得精心推出的精品佳作得不到进一步的包装、开发,形不成演艺产业链,制约了演艺市场的发展。
(五)缺乏完善的政策扶持
从全省来看,演出市场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没有上升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高度来认识。资金的扶持更是谈不上。而旅游演艺项目一般情况下都是大投资、大宣传、大制作、大产出,如果初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资金注入和强势宣传,没有相关部门齐心合力,仅仅靠一个演出单位(企业)单兵作战,它将面临相当多的困难,效益得不到最佳体现,其演出很有可能昙花一现。
(六)相关人才严重缺乏
舞台演艺、旅游演艺乃至大型实景演艺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创意策划。而我省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拔尖艺术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十分短缺,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断档、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全省演艺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既熟悉地域文化又懂演艺的专门人才,尤其缺乏演艺策划营销、经营管理人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和演艺市场的拓展。
三、山东演艺市场发展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演艺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从文化体制改革人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演艺业的发展。
(一)解放思想,树立大众休闲娱乐消费意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发展演艺市场。大力宣传、培育阳光经营、阳光服务、阳光娱乐和阳光文化消费意识,真正把人们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休闲消费的观念。吸引人们主动走进剧场,掏钱欣赏艺术。
(二)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形成地域性演艺品牌
盘活演艺资源,制定山东省中长期演艺规划。加大全省演艺资源、演艺场馆、演艺机构的整合力度,建立演艺联盟。打造全省演艺品牌,有计划地推出一批面向大众、面向基层的演艺项目,形成对外品牌优势;搭建常规性的演艺项目宣传、推广、交易平台,拓展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普及和提高的机制、途径;降低市场准入,拓宽演艺市场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演艺业,投资成立文艺表演团体、开办演出经纪机构;大力发展包括民营演出经营实体在内的专业演出经纪机构,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发展演艺院线,充分开发、利用国有演出场所及闲置场所,通过自主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盘活资产,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演出成本,形成完善的市场主体。
(三)健全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积极推动和建立大型演艺市场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完善营业性演出市场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基层管理和执法部门建立可遵循的依据,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推动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娱乐市场消费。
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证文化市场有序公平。坚持政府资助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对带有公益性质的文化演出活动,政府和社会给予必要的资助,包括为演艺事业发展拨款启动经费、批准创办民营性质的公司、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优质服务推动演艺发展、大力宣传推介演艺项目、扩大演艺品牌的知名度等等,起到繁荣文化市场的同时,促进演出公司走向市场。
(四)创新观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是我省演艺业改革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山东演艺集团和各专业艺术院团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艺术资源整合,打造演艺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集艺术生产、市场营销、艺术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功能,促进演艺业发展。国家重点扶持的文艺院团,要按照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等内部机制改革,增强经营意识,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一般艺术院团,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积极借鉴外省经验,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探索。建立项目经营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对演出所得可按一定比例提取,亏损部分需承担一定经济补偿,同时还可以尝试内部承包的办法,在确保演出质量的同时,明确上缴公司收益额度,其余由承包人留用,亏损不补。
(五)强化对外合作,促进演艺产业走出去
善用优势,加强与各类演出团体沟通联系。策划一些现代时尚、体现城市品位和国际接轨的演出项目,及时掌握了解全省各演艺院团最新排演剧目,为各类组台演出或专场演出提供基本剧(节目)保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各种渠道直接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演艺人员、演出团体和演出经纪人洽谈,实现既保证演出节目质量,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演出成本的双赢策略。演艺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担风险,直接投资(融资)主办各类演出,求得较高收益。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企业的产品推介宣传活动,納入演出经营活动范围,服务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的同时获得企业资金支持。与各种媒介机构,如报社、电视台、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合作举办演出,学会“借鸡生蛋”,资源互补联动,提高效益。
(六)建立完善演艺人才培养机制
制定全省演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专业演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经营型演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创意和营销人才。不断完善各项用人政策,塑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创业环境,以必要的人才投资、有效的激励机制、包容的文化环境,形成精英演出团队,建立以较好的待遇吸引人、以有效的方法管理人、以良好的前景留住人的用人机制;鼓励采取委托培养、在职培训等方式,着力发现一批、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素质较高的优秀青年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缓解优秀艺术人才短缺矛盾,保障全省演艺业全面提升快速发展。
总之,我省演艺业尚处起步阶段,必须依托于经济文化大省的优势,充分挖掘演艺资源,重视品牌的带动作用,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演艺品牌,大力发掘市场潜力,规范搞活演艺市场,进一步提升城乡演艺水平,拉动民众消费品位,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调作用,为演艺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繁荣的演艺产业市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4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我国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 我国党和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并且对文化建设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把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未来的目标之一。
1 何为文化:直面文化的功能和效果
文化具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等一些与人有关系的事物, 并且没种具体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文化来进行表现。而在狭义的概念中, 文化又可以指宗教、艺术、教育以及法律等内容, 这些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所进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等, 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 并且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文化也是区别于其他个人与国家的唯一标准, 这也说明了文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事物评判标准, 也具有着较强的传播力。同时, 文化与经济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经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需要有文化来相辅相成。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做基本条件, 并且在国际事物中, 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 优势的文化往往更能够决定一切。
2 文化软实力:正视文化的核心性
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同时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国际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文化的软实力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可度, 通过文化能够更好的获得别人的支持, 这也是一种文化产生的情感, 我国针对文化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里也经常说道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 文化软实力也间接的反应出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和位置, 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 那么我们国家也将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别人的认可, 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够更好的反应出来, 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文化软实力, 最重要体现在有没有话语权, 有没有规则制订权, 有没有一些人人都必须要表态的事情的权威评判权。为什么讲中国现在还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国际社会里, 我们已经成了一个数量规模型的巨人了, 但还是文化价值、文化实力的矮子, 几乎没有什么规则和标准是中国主导的。任何国家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 另一条腿则是文化软实力。物质硬实力不行, 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败;而文化软实力不行, 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败。
大家知道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德国人马丁·路德。那会儿他关于国家文化力有这么一段言论: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及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 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把文化软实力纳入到两个100年的目标。我们要想一想怎么来提高我们个人的、团队的和我们行业的软实力。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项改革”、“四个自信”、“四种形象”、“树立四观”的稳固“根基”的大思路。我们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正式把文化软实力引到了我们的国家战略。
3 文化产业与经济:一个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文化产业在国际上被称为“经济黑马”, 因为它不仅可以赚取利润、创造财富, 还可以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的作用, 而且低成本、高收益、无污染, 所以被称作为朝阳产业。在2005年底的时候, 专家们在不同场合下不断使用了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作为它的主流骨干支撑的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出现带来一个实质性的东西, 就是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对各种各样的经济 (只要不是基本生活用品的) 起主宰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一个痛苦:看起来琳琅满目、非常繁荣的市场基本上都是尾随式、跟进式、模仿式的雷同。属于我们自己的, 属于本地方的、有特色的、人见人爱的太少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一个产业链的缺陷, 简单说起来叫做两头弱, 中间大而不强。高端原创研发环节资源汇集度非常低, 下游的营销推广环节很弱, 中间的制作生产环节大而不强。在原创研发环节, 属于我们的品牌的东西真是很稀缺。有人说,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一流的设施, 二流的产品, 三流的服务。
4 文化建设:一个自豪而任重道远的时代主题
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系到我们中国的未来。在十八大报告当中, 在文化部分的标题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当前,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 思想文化层面经历巨大改革,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一个风向标。
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当年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倒台?说到底其实是由于当时整个苏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丧失, 苏共失去了文化上的领导权, 最终导致了亡党亡国。如果说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 没有共同的价值观, 就谈不上任何的凝聚力, 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 我们也是在这个方面做很多的努力。我们在十八大报告当中分国家 (天下情怀) 、社会 (君子文化) 、个人 (塑造的是正直品德) 三个层次提出了24个字、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的提法, 当中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新时期, 加强文化建设, 就要凝魂聚气培育核心价值观, 固本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措并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清醒坚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文化创造、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 要成为国人的伟大责任和永恒担当。
参考文献
[1]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 2007 (010) .
[2]洪晓楠, 邱金英, 林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J].江海学刊, 2013 (01) .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5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我省文化产业逐渐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缺乏创新能力、经典性不强、人民大众的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检视文化产业面临的瓶颈,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第二,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第三,文化产业各环节断层、不成体系。第四,文化产业法规政策不完善,偏远地区落实程度低,文化企业融资难。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与文化需求存在着不平衡,缺乏市场竞争力,始终未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型。若文化产业得不到很好引导,不只是降低GDP的增长,更严重地是放缓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影响了我省从文化资源大省成为文化产业大省的目标,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人民素质的提高。
因此,必须对当前的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把文化产业从一个幼稚产业、弱质产业建设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强势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首先,出台文化产业法规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一要建立文化产业的法律保障,对文化产业进行立法保障;二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从事文化产业项目的优惠政策,譬如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出让价格优惠等;三要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企业的专门认定机构,克服行业混乱。
其次,提高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提升科技含量。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传统文化产业,挖掘其潜力;另一方面,提高以教育培训业、网络服务、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同时,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再次,理顺文化产业各环节,延伸文化产业链。第一,使文化产业内部的创作、出版、传播、销售等各环节上下连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营建起良性循环机制;第二,协调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衔接;第三,开发文化产业链的相关衍生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最后,利用规模经济,营建大型文化集团。一是着力培养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支柱、骨干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集团;二是整合相关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的企业集团;三是打破地区分割和垄断,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资本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6
一、“软实力”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1.“Soft Power” (软实力)
其概念最早来自Harvard University (美) 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他在著名杂志《外交政策》和《政治学季刊》上分别发表《软实力》和《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一系列论文, 随后又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 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 但也应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软实力”。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则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 一种是硬实力, 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 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可见“硬实力”与“软实力”相辅相成。
2.“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最早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 明确提出, “所谓创意产业, 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 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推动“创造性产业”的发展,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创新及传承。新兴的创意理念、思想新潮和经济实践。其培育出的产品至少应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
二、如何更强更快更稳的走好中原文化大跨越
1. 中原文化发展的瓶颈
(1) 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来看, 其资源特殊, 具有产品的无形性及创作着的独特性, 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范畴包括旅游, 影视, 出版业及音乐美术舞蹈等兼具知识密集型, 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点。需要我们在发展一个地区的某个项目之前要做好市场调研, 加以分析研究, 细分目标市场, 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战略和发展计划。根据文化发展内在的规律及发展趋势,
(2) 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存在, 和物质生活水平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性较强, 对艺术产品的创造者要求较高, 需要对其行业有专业系统的研究, 并能将文化与创意相结合, 将主观意识物态化成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产品。组建专业的文化创意团队, 懂得营销策划和经营管理。具有高素质、高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对掌握文化市场游戏规则, 可以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经营级及谈判的优秀管理人才。
(3) 如何将民族精粹更好的推向市场并被现代观众所接受, 是当前文化发展必须面对及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 革故鼎新, “移步不换形”, 是打破各种清规戒律, 引入创新元素, 综合民族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趣味差异, 寻求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 尤其是青年观众审美契合点的有效方法。1大力传承豫剧文化及寻“根”文化。可以将河南特色文化发展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作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分析。
2. 发展市场经济结构调整, 奏响中原新乐章
要使经济结构加以调整优化, 不但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大手拉小手”。更应该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行正面引导以及制定开放性法律规范。以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为中心, 辐射周围地区。开展各种社会文化创意活动, 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乘中原经济区之风, 达文化飞越之目的
1.“引进来”与“推出去”
“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 兴办文化企业。”2如何更好的打造文化品牌体系, 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说:“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基础在传承, 关键在创新, 必须坚持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 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传承, 积极发掘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 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社会。”
2. 开辟“蓝海战略”, 传承创新双剑合璧
开辟空白市场, 创建文化品牌理论体系, 树立中原独特形象。打造河南差异化文化产业产业园建设, 根据各地情况进行SWOT分析, 在当地古文化的精粹中改革创新。各地区共同建设中原文化产业园, 合理定位市场, 根据文化内涵, 建设品牌个性文化, 形成产业链, 达到共同繁荣发展。
中原欲到2020年达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 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提出打造“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 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推进中原崛起。“变‘文化制造’为‘文化创造’, 打造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相适应的文艺品牌体系, 是中原人不懈的追求。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以“根”文化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呼之欲出;中原作家群、中原戏剧家群、中原书风、中原画派、中原诗派、中原学派等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原文艺现象、文艺形式、文艺流派雏形初现。”3
摘要: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 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历史根源深邃。已建设多个文化产业园区, 坚持文化可持续发展, 选择性扬弃并与时俱进。打造品牌文化体系, 市场营销体系, 充分利用己有文化传承加以创新, 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顺应市场发展趋势, 更强, 更快, 更稳的提升中原文化。
关键词:文化创意,中原经济区,软实力,创新,传承
参考文献
[1].参见张朝霞, 金鑫, 王琛《演出经营与管理》2004-9-1上海音乐出版社.
[2].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月15日发布.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7
1 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于休闲的研究起步比较早, 研究的方面相对较广, 目前的研究相对集中在休闲教育和休闲产品与服务开发方面。我国的研究起步则较晚, 而且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 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和区域特点的体育休闲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长春市的休闲体育产业无论规模和效益在全国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在发展中, 存在产业重视度不够、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分配不合理、消费层次不均衡、体育场馆效度较差、产业的管理体制落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都制约长春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实力的提升。同时, 长春体育产业的研究偏重于季节性, 局限于冰雪项目和冬季旅游, 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还缺乏广度和深度, 因此, 我们应大力加强对体育休闲产业的研究。
2 长春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有利因素
在过去的几年中, 长春体育事业在国家、省、市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 取得显著进步。遵照国家体育工作基本方针, 以城市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民生发展为宗旨,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长春体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1 竞技体育的提升促进了群众体育的提高
近几年, 长春及长春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奥运会冠军3个、亚军4个、季军3个;获世界冠军30多个、全国冠军210多个。我市连续两届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冬季运动突出贡献奖”。同时, 长春群众体育也不断发展, 成立各类单项体育协会49个;社区体育领导机构45个;晨、晚练点710个;社区、乡镇安装健身路径184条 (其中社区124条) ;室内健身房46个;国民体质监测室12个;县、区体育健身公园、广场、步道1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余人。3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百所首批体育项目传统学校;11个社区评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9个乡镇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2.2 体育设施极大改善, 长春市人均体育用地位居全国前列
几年来, 在全市范围内兴建成了9座健身公园、8座健身广场、6条体育健身街、58个健身房、10个国民体质监测室、305条健身路径、安装配备各类健身器材7000余件。城区所属范围内的48个街道办事处及80%以上的社区修建了健身场地和配备健身设施。目前, 全市各类的体育活动场所共有8473个, 人均占地面积2.07m2, 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到2015年, 长春市所有社区将全部拥有健身场地, 实现居民10min健身路径的目标。
2.3 区域优势, 将促进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长春地处松嫩平原、交通便利、四季分明、空气质量较好;同时, 长春是东北亚中心区域及长东北建设的先导区, 区位优势明显, 发展前景广阔, 具有丰富办展会的经验。随着长吉图国家规划区建设的深入, 长春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地域优势、会展经济, 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 来提高长春的国际知名度。
2.4 打造创新型休闲体育精品
长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文化资源、体育场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及承办洲际赛会经验, 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优势, 大力开发、设计精品体育休闲项目或旅游产品, 如冰雪旅游、消夏观光、展会经济等, 用个性化的、丰富特色的休闲品种吸引游客。
3 休闲体育产业提升长春市综合实力的分析与研究
3.1 促进长春经济转型发展
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具有特殊的政治、社会、经济意义。体育休闲产业现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支生力军。体育休闲消费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可提高消费生活的品位。据有关统计, 长春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先进经验, 发展以休闲商务为核心, 促进赛会经济发展;以竞赛欣赏、高端服务、休闲娱乐、会议展览、体育健身文化创意、服装制造、金融保险、冰雪旅游等体育产业建设为重点, 积极打造高端体育服务业产业集群, 为长春增加就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3.2 促进长春城市和谐,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体育闲暇要体现了现代生活方式个性化, 闲暇的本质是自由的时空。体育休闲方式是否文明、健康, 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益的体育休闲方式能充分焕发人们的精神、净化社会环境和风气、和谐人际关系, 从而有利地推动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体育休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对主体而言其实质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一种精神的态度。它能促使人自身的和谐、身心的和谐、脑体的和谐。健康的体育休闲方式可以培养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 提高生活的格和调与品位, 获得快乐与自由, 表达个性与自我的多方面的才艺, 拓展了个人的享受空间。
3.3 整合全社会资源, 推动休闲体育产业升级发展
休闲体育融健身、观赏、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 现已成为大众消费的新时尚。同时, 它带动着体育彩票、彩票广告、通讯、交通、印刷、住宿和其它产品的消费。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要扭转长春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 就要加大对商务休闲产业的培养, 重点发展长春竞技体育表演和健身娱乐市场。要更新观念, 对长春休闲体育产业合理布局, 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做好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全面推升长春休闲体育产业功能, 使长春现有的体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的运用, 潜在的体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拓新途径。
3.4 促进体育休闲设施建设, 扩大了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
体育休闲业的发展对城市的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城市不仅要宜居, 更要宜闲和宜乐。必须具备足够休闲游憩空间;随着人们体育休闲需求提高和设施的不断完善, 各种服务于人的休闲消费的产业便会应运而生。休闲产业将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扩大就业, 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教授说, 在体育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力的总数20%~25%时, 体育休闲服务业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体育休闲产业在美国的直接就业人员已占到就业总人数的1/6, 间接就业人数的1/5。美国每年约10000亿美元的体育休闲消费创造了2500万个工作职位。因此, 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必将有效缓解长春市的就业压力。
总之, 体育休闲的实质对主体而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精神的一种态度,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它能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和谐、身心群的和谐、脑体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休闲产业业必将会进一步扩大与发展, 提升城市经济实力, 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体育休闲作为朝阳产业, 在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长春市体育休闲产业的现状出发, 探究体育休闲产业对提升长春城市综合实力, 具有现实及深远意义。
关键词:休闲体育,产业,区域,实力
参考文献
[1]李丽.浅析城市竞争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15) .
[2]李娜.对我国城市化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2) .
[3]任兴洲.消费结构升级与休闲经济发展[J].前线, 2005:25-27.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8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到了一个经济建设格局、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运行机制与体制等转变的新阶段,随着经济改革深度与广度的推进,经济增长中心由南向北扩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山东半岛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产业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因此,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山东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多因素出发,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初选因子进行筛选和综合,找出影响山东17城市产业综合实力的产业主导因子,即公因子,然后进行评价分析。评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各城市的产业综合实力得分与排名,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其综合实力关系,为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因子分析法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无关的新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因子分析中将之称为公共因子。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出每个研究对象的各个因子的得分,然后计算出因子综合得分。[1,2,3]
三、数据处理及因子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对山东省17个城市的产业综合实力情况进行研究,按产业综合实力对各市进行排名,并为山东省整体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本文中选取了能足够反映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险业收入及旅游业收入七个主要经济统计指标[4]进行研究。
(二)相关性分析。
用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数据处理系统将七个经济指标处理后得到Bartlett检验的F值等于110.197,F值显著,Sig.(显著性)小于0.005,表明所取的数据满足正态总体分布;KMO值等于0.710,大于0.7,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
(三)提取主因子。
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如表1所示,可知第一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75.4%左右,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4.832%,因此选前两个因子已经足够描述产业的竞争能力。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是很明显,为了使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除第一产业增加值之外的其他变量上都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险业收入及旅游业收入等指标上,因此可以定义为第二、三产业影响因子。第二公因子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上有很大的载荷,体现在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定义为第一产业影响因子。这两个因子的性质及其顺序较好的体现了其所代表的产业对产业综合实力的影响及其地位,也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即第一产业整体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四)计算因子得分,对17城市产业综合实力综合评价。
为了考察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采用回归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由系数矩阵将两个公因子表示为7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因子得分的函数为:
F1=-0.425X1+0.400X2-0.021X3+0.175X4+0.155X5+0.300X6+0.251X7
F2=-0.947X1-0.344X2+0.305X3+0.065X4+0.90X5-0.142X6-0.94X7
两个因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山东省17城市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状况总水平的影响,但单独使某一公因子并不能对各城市在全省中的地位作出综合的评价,因此按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如下综合统计量:
F=0.57418F1+0.274141F2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综合得分,并求出各城市的排序。
四、研究结论分析及建议
(一)结论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两个因子加权综合后即表示各个城市的产业综合实力,综合得分最高的是青岛,且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综合得分比较高的有烟台、济南、潍坊等;排名最后的是莱芜,其得分情况与青岛相差悬殊。且山东各市产业结构差异极大。主要表现在:潍坊、烟台、临沂、济宁及菏泽市的第一产业发展状况良好;青岛、济南、烟台与淄博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对发展迅速;烟台的第一、二、三产业皆发展良好;泰安、滨州、枣庄、日照、莱芜、德州、聊城等市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三产业发展都不甚乐观;综合排名靠前的大都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良好的城市。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三产业对产业综合实力的贡献远高于西部内陆地区,而且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综合实力远高于西部地区。这说明了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实施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双重调控,为各地区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并加大对山东省西部的扶持力度,在投资、信贷、财政、人才等政策的导向方面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
2.促进山东省西部地区的产业合理化。
有步骤、分阶段地接收东部地区的某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机械)的转移,先联合生产,然后整体搬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基础上的地区协调发展;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建成有特色的钢铁、石化、海洋化工工业、机械工业、旅游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物流业。
3.快速升级东部地区产业。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胶东半岛地区靠近日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
4.以科技促进发展。
发挥各地的地区优势,吸引高科技人才到各地区就业。注重各个地区的高校建设,以科技促进各方面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科技产业机制的转变,增加科技开发的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适度向外引进,建立科技进步的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1].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107~121
[2].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71~184
[3].Johnson.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88~425
[4].2007年山东省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9
一、我国文化产业已逐步走向成熟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 初级阶段
时间上初步划分为2003年~2011年, 这个阶段主要特征是探索与改革, 以政府长达8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标志, 通过政企分开, 从体制上实现了文化产业的企业化运营,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文化产业开始向多元化快速发展, 涉及出版发行, 媒体娱乐, 动漫制作, 文化创意等多个分支。其中, 相当一部分影响力大的文化企业走上集团化运营阶段, 甚至有一些文化企业通过政策扶持, 金融扶持等手段成功上市, 进入资本经营阶段。
(二) 成长阶段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 文化产业进入成熟阶段, 核心是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开, 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 标志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 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二、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罗文东主任认为:“中国在文化领域发展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今世界的文化市场上, 美国占了43%, 欧盟占了34%, 日本大概占了10%, 韩国占了5%, 中国仅占了不到4%, 这与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还很不相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 如此丰厚而宝贵的文化资源怎样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 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雄厚的文化产业经济,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文化产业经济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产业本身、政府政策和金融行业都要顺势而为, 互相找准着力点, 实现共赢。
三、文化产业对企业实力, 政府政策和金融业的依赖关系
(一) 文化产业经济与企业实力
一方面文化产业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级, 产业经济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另一方面文化企业综合实力处于中低级水平, 这个矛盾必须通过文化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得以解决。文化产业经济离不开文化企业实力, 企业实力是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核心因素和首要条件, 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能动地促进文化企业实力的提升, 同时, 政策和金融的扶持和服务也必将加快文化企业提升实力的进程。
(二) 文化产业经济与政府政策
政策支持是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相关文件, 如《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1年,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同比增长21.96%, 远远超出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2012年, 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攀升。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万亿元, 约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3.77%, 比2012年又增加0.3个百分点。尽管如此, 文化产业经济仍需要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2016年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5%的目标。文化产业的固有特点使它与制造业有很大不同, 无形资产及版权等评估与质押尚属初期, 融资相对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难度, 也需要从政策上予以扶持, 建议鼓励和放开跨行业重组, 放宽担保限制, 降低发行中小企业债券等, 广拓融资渠道。实际上,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比我国要大,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产业真正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财政支持和市场融资发展均很充分。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 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也提供资助。国家艺术人文基金会每年将持有基金总额的35%以上用于资助和奖励。中小企业管理局 (SBA) 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提供三种类型的中小企业贷款。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 即当企业第一次投资时, 政府“陪同”企业资助, 其比例是1∶1;对于第二次资助, 政府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成功运用了产官学模式, 由政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学术和研究机构负责提供市场预测、发展前景等信息支持, 企业通过与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谋求文化产业发展。日本知识产权的融资担保业务, 由承担政府政策性任务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承办。为提升产业技术水准,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对于增添研究设备、引进新技术等给予长期低息贷款。我们需要借鉴美日的模式,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政策扶持计划和体系。
(三) 文化产业经济与金融
金融作为服务型领域的支柱产业, 早已服务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而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 也必然需要金融的支持。我国传统的文化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 回报周期长, 资金储备大, 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均比较困难, 更需要金融业的一臂之力。在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 金融机构是其主要瓶颈 (理查德.L.迈耶《经济发展理论》) 。因此, 适当地刺激使现有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融资已经成为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相当大比重的文化企业都具有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 文化企业又具有无形资产比重大, 难以精准的量化评估的特征。再者, 因为缺乏专业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有力支撑, 传统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 通常很少涉及文化产业, 对提供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也是避而不谈, 缺乏有效的信息对接机制只会变相地加剧矛盾。
2010年以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起点, 金融机构开始与文化产业对接, 文化产业出现巨大转机并呈现勃勃生机。回顾2013年文化产业:2013年传媒产业内企业并购频繁, 尤其是影视业并购异常活跃, 新闻出版业呈现内部整合以及外部跨媒体融合趋势;各路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热情高涨, 众筹融资模式出现, 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文化产业开始以“社会设计”的方式表现公共创意, 文化的力量得以弘扬;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 大数据时代到来。
我认为, 在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时代背景下, 金融业还需要主动从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扩大质押融资范围、提供金融衍生品设计、发行文化产业债券等方面, 加快与文化产业的定制对接, 不仅可以使文化产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更快适应文化产业的融资需要, 也可以使金融自身业务得到快速扩充, 实现双赢。
(四) 政府政策与金融业
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公益性, 可以适当考虑在文化企业融资过程中对金融机构设定必要的补偿机制:既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的力度, 又能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 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四、结语
一是文化产业经济作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 需要在加快提升企业实力基础上, 得到充分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
二是企业实力是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金融在提升企业实力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是必需的并且是持续的, 可以考虑鼓励跨行业重组融资, 降低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门槛, 在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金融对文化产业经济的支持体现在主动对接, 量身定制金融产品, 扩大质押范围, 积极推动无形资产评估融资, 更快适应文化产业的融资需要;
五是在政策上可以考虑对金融机构进行补偿, 降低金融机构风险, 提高其支持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求是杂志2010年第12期.
[2]于孝建, 任兆璋.《我国文化产业金融创新方式分析》上海金融2011年第6期.
[3]宋俊平.《当前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外经验及启示》.2012年第20期.
[4]银发[2010]94号《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6]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9月26日.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篇10
一、强化政府主导, 营造永州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文化产业发展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重任, 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帮扶、强势宣传等系列举措, 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一是政府要在地方产业结构的战略构架上转变思路, 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领军人才作用和政府推动作用, 加快培育一批主导产业, 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永州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二是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树立文化产业观念, 彻底扭转长期以来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商品、文化与消费、文化与市场严重分离的局面, 树立文化产业意识、文化市场意识。调整文化资源的管理经营方式, 实行文化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 努力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文化产业的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三是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市场的管理, 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管理机制, 加快建设高效统一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尽快健全法律, 依法办事, 形成制度化、法律化的市场秩序。四是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 支持永州在海外的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 提高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 积极开拓文化市场, 拓展永州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
二、做好科学规划, 明确永州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组织力量对本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发掘和价值评估, 准确定位永州文化产业。正确定位的关键是要做到适应环境、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按照抓住市场机会、尽量回避风险、扬长避短的原则, 做好永州文化产业的定位, 办出自己的特色,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永州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 进行设计和开发,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 体现“长远性、阶段性、基础性、制度性”的要求, 对永州市以名城文化、红色文化、舜帝文化、迁谪文化、濂溪文化、南蛮文化、书法文化、圩场文化、古村落文化、女书文化等为主要文化资源;以文化旅游、新媒介、绿色新城为产业传播平台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规划。
三、整合文化资源, 形成永州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永州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文化底蕴厚重, 人文资源富集, 资源优势突出, 但有文化资源并不等于就有文化产品, 有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就有经济优势。况且永州市文化资源分布较散、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单个开发, 既增加了开发成本, 又无法建立整体形象, 同时, 小规模、单一的文化产品开发, 吸引的只是零散消费, 效益不大。因此, 在文化产业开发时, 应从全局出发, 运用市场配置手段, 打破文化资源分割管理的模式, 结合永州文化资源的特点, 按照条块结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综合开发, 推出以古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景观为主题的有竞争力产品系列。同时, 要针对永州现有的文化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现状, 鼓励本土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外地战略投资者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推进文化企业集约、集群发展, 形成文化产业优势, 获取规模效益。
四、打造文化品牌, 提高永州文化产业整体素质
“酒香不怕巷子深”, 只有文化产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了, 才能引起世人的关注, 才能走出永州, 占领国内乃至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要提高永州文化产业的素质, 就必须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塑造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品牌。品牌经营是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构建永州文化产业品牌, 就要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 制定统一完整的品牌计划, 在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任何点线面上有效整合与控制所有沟通元素, 使其充分反映永州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根据永州市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 在营造“锦绣潇湘”区域总体文化品牌格局中, 重点打造舜帝文化 (含鬼崽岭文化) 、红色文化、南蛮文化、迁谪文化、濂溪文化、书法 (含碑刻) 文化、圩场 (含古盐道) 文化、大院落文化、瑶族文化、女书文化等十大文化子品牌。
五、做大市场主体, 增强永州文化产业竞争能力
开发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 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才能实现。一是抓紧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如博物馆、图书馆、特殊文艺单位等可继续作为事业单位保留外, 其他的根据类别不同, 或改成现代公司制企业, 或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二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引进行业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 解决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和智力不够的问题。三是扶持本土企业。支持、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健康发展, 做大做强。如扶植发展势头良好奔腾彩印集团上市, 支持异蛇科技建设永州异蛇文化生态园走参观旅游、文化休闲一条龙的路子。四是创办文化产业园区。当前,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是园区化和集群化。建设文化产业园是搭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平台的最好方式, 我们也可以像建工业园区一样, 规划出文化产业园, 给予土地、人力、政策等扶持, 引导文化产业汇聚, 鼓励文化企业扎根。制定文化产业园区创业优惠政策, 增强企业孵化能力, 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
六、抓好队伍建设, 培养永州文化产业核心人才
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智力高度融合创意产业, 对专门人才和能力结构有着特殊要求。人才队伍建设既是发展战略的需要, 也是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需要大批文化能人、高人。一方面要建立永州文化产业“人才库”,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发现并使用人才, 通过组建各门类艺术团队凝聚人才, 通过定期召开文艺创作、表演培训班, 邀请名家讲课辅导, 提升创作与演出水平培养人才, 通过各类特色活动和各种重大文艺演出活动锤炼人才。另一方面, 要积极实施“文化名家”工程, 引进永州籍在外成名的文化人士和国内著名的有影响力的文化人士。此外还要发挥好文化产业引导资金, 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 创新对待文化产业特殊人才。
参考文献
[1] .永州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
[2]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 .蔡灵等.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上中下卷) [R].中投顾问, 2012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推荐阅读:
都江堰市玉堂窑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综合开发10-28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10-22
石油产业融合文化产业07-03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05-24
旅游文化文化产业06-23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11-20
山西文化产业07-21
乡村文化产业10-16
海洋文化产业10-18
我国文化产业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