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产业

2024-10-18

海洋文化产业(共11篇)

海洋文化产业 篇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 海洋文化的研究, 在全球化和生存关怀的语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海洋文化建设着眼于“文化竞争力”和“软环境”改善, 提升“文化生产力”, 归根结底,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海洋开发领域, 文化产业也是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国内外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可谓洋洋大观, 但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海洋文化”作为一个学科提出来并受到重视是近几年来的事。1995年以来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了5次海洋文化笔会和研讨会并出版文集;中国海洋大学1996年提出研究海洋文化。此后在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相继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 2004年10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广东海洋与渔业文化研讨会”, 属官方发起并主办的海洋文化研究活动;张开城主持的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研究项目:《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5-2007) 是国内率先进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立项课题。“2005国际海洋论坛-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在广东海洋大学召开, 是国内首个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光明日报》、《中国海洋报》、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光明网、科学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等都进行了报道。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分两期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对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给以高度评价:“本场研讨会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尚属首次, 二是此次研讨会我国四所海洋类高校的海洋文化研究所汇聚一堂, 到会的还有许多国内外名家, 会议收到了来自包括台湾和韩国在内的40多篇论文, 且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 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推动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自2005年始, 在浙江岱山连续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 海洋文化方面的专题性研讨是海洋文化节的重要内容。

中国和世界的海洋文化研究, 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区域文化研究、文史考据研究、体系建构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亚洲地区致力于海洋文化研究的几所大学由北至南有韩国木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宁波大学、台湾国立海洋大学等。韩国木浦大学主要研究岛屿文化, 其他则以文史考据研究居多。近10年, 公开发表的论文中, 标题语涉海洋文化的全国也不过百篇, 专门研究海洋文化产业的著作和论文几乎看不到。“2005国际海洋论坛-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后, 会议论文中有几篇海洋文化产业的论文刊发:张开城: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卞崇道: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柳和勇 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贾鸿雁: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显然, 国内外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力量明显不足, 成果太少,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海洋文化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甚小, 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 如何进一步加强则需要在对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质量分析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决策。

何为文化?

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天然的、本然的事物和现象相区别的, 人类意志行为及其结果就是文化”。[1]“野生的禾苗非为文化, 经过人工栽培出来的麦、稻、黍、稷等则为文化;天然的燧石非为文化, 而经过原始人打制成的石刀、石斧、石锄则为文化;天空的雷鸣电闪非为文化, 而原始人把它们想为人格化的神灵则为文化, 等等。可见, 文化原是人类创造的东西, 而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2]

何为海洋文化?

曲金良认为, “海洋文化, 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 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3]

我们认为, 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和结果, 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的生发, 在于人与海的关联和互动;在于人类的涉海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在于海洋的“人化”,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海洋这一特殊的客体, 以及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的客体主体化的向度, 全面展示在人海关系中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之中。[4]

何为海洋文化产业?

2004年3月“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 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 “一般来说, 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 文化产业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 也就是说, 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5]。

我们认为, “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6]

这里使用“行业”的概念而不使用“活动”的概念是对的。因为“活动”既可以是经营性的, 也可以是公益性的, 还可以是其它, 是一个太宽泛的概念, 容易引起歧义。行业的含义明确, 意味着一种具有求利性目的的经济实业门类, 而且是具备一定社会规模的集合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产业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采取经济战略, 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7]这里也是强调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工业规模性和经营性 (追求经济利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文化产业“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 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 “一般来说, 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 文化产业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 也就是说, 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5]

海洋文化产业的产业范围和行业分类, 可以划分为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涉海艺术业。

滨海旅游业:滨海城市游、渔村游、海岛游、海上游;

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

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

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

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

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

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

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

要充分认识海洋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

21世纪是文化世纪, 文化和文化产业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 经济和文化一体化是大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 现代经济也是“文化经济”。自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和奥多·阿多诺在1947年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到上个世纪末, 把文化纳入经济决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进人21世纪,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特别是在美国新经济影响下, 世界各国纷纷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许多学者跨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列,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包括海洋文化的优势, 促使文化与经济互动, 多方面、多渠道的加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城.文化定义的加法现象[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 .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7.7-8.

[3]曲金良.关于海洋文化学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EB/OL].http://www.zsdaily.com/hywh/hywx/hywxyt/t20030727-93230.htm.

[4]张开城.海洋与渔业文化论要[J].海洋与渔业, 2004, (5) .

[5][8]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张开城.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J].科学新闻, 2005, (24) .

[7]张希光.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环境[EB/OL].http://www.mediaconsumer.com/list.asp-id=2372.

海洋文化产业 篇2

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

大海是有限的,大海又是无限的;大海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现代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对大海的哲学解读.我们只有超越了有限与无限,才能获得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二者的辩证统一;惟如此,海洋的.生命才是永恒的.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今天,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也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海洋资源开发追求的目标是人类与海洋共存、共生、共荣;海洋文化创造要处理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关系;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则要处理好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合作等问题.

作 者:卞崇道 BIAN Chong-dao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刊 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年,卷(期):23(2)分类号:G05关键词:海洋 文化 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生物产业的“春天” 篇3

相比于上一届,虽然规模小了很多,但其对于如何提升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当下的“大健康时代”,健康产业将会拥有怎样的未来的议题,也引发了不少的关注和探讨。

大健康将成为我国第一大行业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专著《财富第五波》中指出,继个人计算机和网络产业之后,随着生物和细胞生化科技的突破,引发全球财富第五波的将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健康产业。

加拿大温莎通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孟贵龙介绍,世界各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保健食品,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第二代保健食品,经过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第三代保健食品,不仅其特定生理调节功能需经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明确可靠,而且还需确知有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

与发达国家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同,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的厂家不到100家,年产值只有16亿元。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行业已经进入了成长期,不仅厂家数增至2000多家,年产值达2800亿元,其产品特点也从最初的以滋补为主转变为多生物型和产品差异化。

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发布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列为了我国重点发展行业。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认为,“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对于我国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未病先预防’和‘治未病’的模式,具有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规划还指出,到2015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并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企业。

目前,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15%,而在我国,其只有4%—5%。据悉,我国保健品产品年人均消费额为63.14元,约为美国的10%,成长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孟贵龙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推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推手。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超过2亿;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43亿;到2025年,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所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势必会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2014年6月14日举行的“2014正和岛岛邻大会”上,复星集团CEO梁信军就预言,未来6到8年,大健康将会成为我国第一大行业。大多数业界人士也认为,在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面前,未来我国的健康产业将会是兆亿级的市场规模。

海洋生物产业驶入快车道

海洋中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其占地球生物物种的80%。这些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各自形成了特殊的结构和奇妙的生理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和生理活性很强的活性物质,诸如蛋白质、多糖、肽类、核酸、酶、生物碱等。

这些海洋生物也是重要的医药原料。目前,已知具有药用作用的海洋生物达1556种,其中,动物1431种,藻类125种。

2013年,国务院出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发展工业用酶、医用功能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新药物等海洋新产品。

据悉,未来10年,我国也将在海洋创新药物、海洋高端生物制品、海洋功能基因产品、海洋微生物技术与产品、海水产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远洋和极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全面推动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3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7%,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增长率最高,全年实现增加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医药业不仅成为其中的突出亮点,其产业发展也已经行驶在了快车道上。

海洋文化产业 篇4

1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分析

1.1 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资源禀赋理论 (H-O) 指出, 一个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 必须拥有垄断性或优势的产业资源[1]。辽宁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1.1.1 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拥有海岸线2 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长2 178.3km, 已开辟为人工海岸的约长809.92km, 占海岸线总长度的29%。海岸类型多样, 滩涂面积约为2 696km2, 居全国第6位, 砂质细腻, 并且天然海水面积广阔, 水质良好, 形成了辽宁丰富的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著名的沙滩浴场有大连的棒棰岛、付家庄、夏家河子、金沙滩、葫芦岛的兴城等。

1.1.2 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湿地面积约为2 131km2, 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苇田, 湿地生物多样, 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重要的栖息地。辽宁森林覆盖率高, 原生型生态资源丰富, 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代表性的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有丹东鸭绿江湿地、盘锦双河口湿地、大连老铁山、冰峪沟等[2]。

1.1.3 海洋会展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沿海6市优越的地理位置, 宜人的气候条件, 便利的交通设施, 快速发展的经济, 繁荣的都市生活, 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放的生活观念, 是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大连海鲜、营口海滨温泉、盘锦红海滩、葫芦岛泳装为代表的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日益兴起。

1.1.4 海洋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涵盖面积广。沿海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 总结并传承了大量涉海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文化, 形成了辽宁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3]。以营口望儿山、锦州大笔架山为主题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 还有以熊岳、五龙背、兴城为代表的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资源, 以大连旅顺、葫芦岛九门口长城、丹东断桥、营口西炮台为代表的海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性产业提供了保障。如今, 辽宁已经形成辽南、辽东、辽西3个海洋旅游中心, 及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和葫芦岛为两翼的6个海洋旅游带。

1.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辽宁海洋文化产业中,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产值在辽宁海洋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表1是采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业产值、辽宁其他海洋产业产值、占辽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和年增长率4个指标, 比较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4]。2004年,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932.23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29.68%, 与海洋经济最大的产业海洋渔业相比, 相差18.2个百分点, 排名第二;2010年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 619.6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8.43%, 虽然仍落后于海洋渔业,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却高于海洋渔业约11.9个百分点, 名列第一。从产值排名来看, 近年来,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 在海洋产业中脱颖而出, 从增长率排名来看,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的性能。

数据来源:2005年、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指标分析

国内外有关支柱性产业标准的研究很多, 梳理国内外权威文献, 这里选取认同率较高的3个指标, 一是产业比重大, 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 产值占GDP的8%以上;二是需求收入弹性高, 弹性大于1;三是就业容量大, 就业弹性大于1。作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依据, 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旅游需求弹性、旅游就业容量3个方面来分析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

2.1 产值占GDP的比重分析

通过2001—2010年辽宁省GDP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计算获得表2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 但增长率却有所下降, 原因与科技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有关。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由3.2%增长到6.8%, 虽然增长率上升, 但从支柱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8%的标准角度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距离。

数据来源:2002—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2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显然,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 符合市场法则, 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3数据, 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海洋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 意味着市场机会大, 与其他产业相比, 在同等收入增幅情况下, 国民用于辽宁海洋旅游消费的支出较多。因此,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大, 发展潜力大, 对国民经济贡献大, 从需求收入弹性角度分析, 可以选择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3 就业容量分析

衡量就业容量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比率, 就业弹性大于1, 说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容量大, 选择就业弹性大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5]。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4数据, 显示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但就业弹性均小于1, 这意味着虽然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增加了,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从业人数的增长率低于产值增长比率。从支柱性产业就业指标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 在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上,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 但就业容量、产值占GDP的比重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运用表1数据作回归分析, 预测到2015年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否可以作为真正的支柱性产业加以扶持。图1显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和辽宁省GDP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R=0.993 3, 说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与GDP相互关系密切, 回归方程为y=11.903x+3 549.8, 表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 辽宁省GDP增长11.903亿元。以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30%为基准, 到2015年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6 307.9亿元, 在回归方程中得出,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02%, 满足支柱性产业8%的标准。

3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策略

上述表明,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存在极大的可能性。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各项指标逼近支柱性产业标准。只要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就会促进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快速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 并带动其他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基于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 提出以政府引导为鹰头、人才培养为鹰眼、科技应用为鹰喙、创新发展为鹰爪、特色经济和规模产业为鹰翼的“鹰式”发展模式, 并创造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其保驾护航。

3.1 鹰头———政府引领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指出, 政府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能漠视。辽宁省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比如在海洋历史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上, 加大投资力度, 对旅游开发单位或部门减免税收;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 例如可以把海洋旅游文化进行功能分区, 分为海洋观光旅游区、休闲渔业和海洋民俗体验旅游区、温泉康复疗养度假旅游区、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参观旅游区等, 最终形成一系列长期稳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6]。

3.2 鹰眼———盯住人才

实践证明,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夺取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策因素, 辽宁省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潜力能人, 对现有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此外, 优化人才管理制度,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在待遇上拉开档次, 给予缺少或特殊人才更高的待遇;在高校开设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 形成产、供、销、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3 鹰喙———咬紧科技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高技术、高智能的特点, 基于此, 应大力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快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 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中。运用科技传媒手段, 为辽宁省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做宣传;在观赏性海洋旅游的基础上, 增加参与性海洋旅游项目, 如海洋潜水、海上驾驶等, 使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由三低———低文化附加值、低技术和低服务水平向三高———高文化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服务水平发展[7]。

3.4 鹰爪———抓住创新

文化产业是最需要创新的产业, 解放经营思想、创新经营方法、革新经营手段, 积极探索适合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8]。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采用零售与团购相结合的方式推销海洋旅游文化产品, 加强与山东、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的联系, 统一销售海洋旅游产品。此外, 在3个旅游中心、6个旅游带的基础上, 创建特色的旅游线路, 使游客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内, 最尽兴地享用海洋旅游产品与服务。

3.5 鹰翼———彰显特色和规模

根据6市的特色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如发展大连沙滩浴场旅游、葫芦岛休闲疗养旅游、盘锦红海滩观赏旅游、丹东鸭绿江特色项目旅游等。整合资源, 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 建成以丹东为中心的国际海洋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群、以大连为中心的水下海洋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群、以锦州葫芦岛为中心的水上海洋历史遗迹旅游文化产业群。

3.6 两个环境———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确保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鹰式”发展模式的平稳前行, 需要创造两个环境:一是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二是长久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存在“融资难”的情况, 应设立辽宁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海洋智能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建立起由社会企业、外资、政府等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尤其加强与地方银行的合作, 使其参与到产业开发中来。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重点开发生态旅游线路, 如大连蛇岛—老铁山—盘锦苇海鹤乡、红海滩等生态旅游;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重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 保证海洋环境质量, 从而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海洋生态环境有机融合[9]。

参考文献

[1]张开城, 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2]李长义, 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3]郑贵斌, 刘娟, 牟艳芳.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90-94.

[4]何建民.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的要求、路径、潜力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11 (5) :30-39.

[5]魏卫, 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2) :331-334.

[6]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308-311.

[7]张绍华, 林宪生.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133-135.

[8]束春德, 蒲艳春, 辛丽轲, 等.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9) :138-141.

构筑海洋产业体系激发发展活力 篇5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市聚集了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是中国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最具潜力的城市。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科学与产业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实施和推进国家海洋科学与产业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

青岛是国家海洋科技力量配置较强的重点城市,聚集了一大批国家级海洋方面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具备成为海洋科学与产业城的优势。

青岛拥有国内最多的海洋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8家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位居其问,有2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艘千吨级以上海洋调查船。海洋科技成果显著,在国家973计划海洋领域启动的14个项目中,有11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在青岛,是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和技术交流中心。

从传统的海水养殖,到工程技术,再到生物医药,青岛的海洋生物科研能力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一些尖端科技项目甚至走在全球前列。以海藻、对虾、扇贝、鱼类、参鲍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业“五次浪潮”,就是从青岛发源走向全国的,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海水超过淡水、养殖超过捕捞”的两大突破,也使中国的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大大改善了中国人的食品结构。

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洋科研基地,该中心规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包括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国家深潜基地、公共科考船码头、海洋科研院所区、水产种苗基地区等,从而形成主题领先、组团发展的格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初步规划占地约2000亩,一期工程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一期计划投入约8亿元,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主体和3个新建公共科研平台。规划方案提出,将争取用3年时间建成一批由世界知名科学家领衔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争取在1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海洋研究机构,跻身全球八大知名海洋研究中心之列。

在青岛,海洋科技人才辈出,共同为青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贡献力量。青岛市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数量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60%左右,海洋科研人员6000多人,占全国同类专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1700人。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位。坐落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内惟一的综合性海洋大学,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学术实力雄厚,历史悠久,是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

青岛外海由于地球自转力量作用是永不淤积的地方,青岛的海洋有自然禀赋绝对优势,是中国沿海地区最适合建世界级港口、最适合发展滨海旅游、最适合发展高端海洋渔业的地方,而这三大产业正是中国海洋产业中最大的三大产业。

由于青岛外洋永不淤积的天然特性,又有适合安置海洋舰艇的天然港口,同时,又处在守卫北京、天津的门户位置,青岛的海洋国防布局有绝对优势,是中国布局海洋国防的最佳区域,也是建设国家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的最佳区域。

区域互动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与科学产业城的战略思路是:以海洋强国战略为目的,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准绳,以打造蓝色经济区为目标,以海洋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努力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城、海洋科学教育城、海洋科学文化城、海洋科学产业城、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把青岛建设成为世界领先、中国最大的海洋科学研究与产业城。

鳌山国家海洋科学研究城。按照“海洋科学研究功能区”的定位,即墨市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鳖山卫镇规划建设了面积达24平方公里的青岛鳌山卫小岛湾科学城,目前已引进国家海洋与科技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国家深海潜水器基地、六英寸晶圆封装测试等海洋科研教育与高科技产业项目。通过整体开发,这里将建成集海洋科研、高新技术及软件产业、教育配套区、滨海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滨海科技新城。

崂山区国家海洋科学教育城。按照“海洋科学教育功能区”的定位,依托崂山中国海洋大学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教育配套区,依托崂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及研发、孵化、产业化三位一体的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支持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群,形成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市内四区国家海洋科学文化城。按照“滨海文化名城功能区”的定位,依托市内四区历史的、现代的众多滨海文化博览设施、滨海文化旅游设施及滨海历史文化等资源,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集中打造宾海发展的文化产业带,重点发展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突出建设滨海文化,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时尚之滨”文化品牌,建设宾海文化产业中心。

高新区国家海洋科学产业城。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联合中科院政研所制订实施专项规划,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企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

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配合国家建设强大海洋国防,在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选择合适地点建设海洋国防军工产业配套区,重点引进和培育海洋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使发展成为与中国未来强大海洋国防相适应的海洋国防科研研究与产业城。

抢占海洋技术制高点

加强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及仪器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高端海珍品种苗繁育和健康养殖装备等核心技术,带动发展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开展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遥感、海洋生态、海洋腐蚀与防护、赤潮与海洋环境等领域的基础研究。重点围绕海水养殖、耐盐植物、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等主导产业培育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海洋生物开发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支持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抢占海洋技术制高点。重点突破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探查开发利用、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勘查开采运输装备、海洋信息处理与应用、深海环境立体监测探测仪器装备等技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广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6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08年3月, 汪洋书记到国家海洋局考察时表示:“广东是海洋大省, 海岸线比较长, 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广东一定要认真落实好国家海洋局对广东海洋工作的要求, 努力争当全国海洋工作和海洋经济工作的排头兵, 在全国带个好头”。这无疑是出自海洋文化意识的真知灼见, 首次为“广东是海洋大省”作出了明确定位。2011年年初公布的国家、广东省两级“十二五”规划中, 广州未来五年将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衡量世界文化名城的指标包括具备著名的文化机构、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办大型国际赛事的经验、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场所等。以这些指标衡量, 广州有潜力跻身世界文化名城行列, 但一定要突出特色, 建议以海洋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二、发展海洋文化对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意义

1、文化是提升广东软实力的首要构成要素

广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尤其令人关注。与中原相比, 它没有五千年文化深厚积淀, 也缺乏北方人的粗犷豪爽, 但它得江南水乡之温柔, 吸五岭逶迤之灵气, 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同样哺育了悠久文化传统, 其中尤以海洋文化为特色。自康梁变法到孙文天下为公, 自北伐征戈到“深圳速度”, 无不体现广东人勇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 那种舍我其谁的胆识早已响彻神州, 令世人瞻目。广东文化具有吸纳外来文化兼容并存的传统, 海外文化因侨乡假道前来, 使岭南文化接受了海洋文化的滋润, 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结果, 更具前瞻性、开拓性与创新活力。

2、海洋文化是现代化走向世界进程的重要媒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曾经指出:海洋文化就是开放的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海洋文化的发展, 海洋文化孕育了近现代化。海洋是世界各民族开放交融的舞台, 使现代化成为世界文明进程:从文艺复兴、科学发现、启蒙运动到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革命的崛起及其走向世界, 无不与海洋有关。近现代文明发端于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中海、威尼斯, 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是相吻合的, 而资本主义肇始于国际贸易领域, 海洋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化发展的摇篮。西方国家的原生现代化兴起, 通过海洋由欧洲向全世界扩散。上世纪最后20年发生了知识革命, 形成了经济全球化, 知识文明也迅速依托于海洋向世界拓展。从整个世界文明地缘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 当今现代化已经通过海洋从威尼斯回归到东方, 从农业文明越过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 中国也借助海洋承接了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正在依托海洋走向世界。

3、海洋文化产业是广东产业转移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的制造业曾经辉煌一时, 以其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世人瞩目。但近年来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 广东经济发展后劲明显滞后于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一些省份。当传统制造业走向巅峰之时, 正是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绝好时机。广东应将其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落到实处, 抓住历史的机遇, 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在广东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远古“海上明月”的百越族时期到古代“海上敦煌”的海上丝绸之路时期, 再到近代“海洋文明”的东西学互渐时期, 无不显现出广东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烙印。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再次掀起一股强劲的海洋文化浪潮。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特区浪潮到本世纪初开始的泛珠三角浪潮, 再到如今的海洋大省浪潮, 再次印证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精髓。

4、海洋文化能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城市竞争力

广州从秦代设南海郡建番禺城, 有2200多年建城史, 一直是岭南历代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从唐宋始,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成了“万国衣冠, 络绎不绝”世界闻名的岭南大都市。当时广州已发展成世界著名东方大港, 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机构———市舶使, 其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与经营方式为后代沿用。明清时更是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对外贸易中心, 当时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 天子南库”之称。古海扬帆, 古老的中华文明通过这条海路传播, 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到东非诸国, 涉及一百四十个国家和地区, 是16世纪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成为连接亚、欧、非洲的海上大动脉。

“北、上、广、深”原本是民间根据房价定义的一个概念, 现在被区域经济研究者使用为区域经济领头羊的代名词。不过, 这几年, 由于广州发展速度相对“北、上、深”滞后, 已有观点认为广州应被“剔出”四大核心城市。如何增强广州的竞争力, 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 积极寻求海洋文化发展之路, 打海洋牌, 无疑是广州的一个重要筹码。

三、促进广州海洋文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广东建设海洋文化大省, 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首先应重视海洋文化建设, 努力将广州打造成海洋文化强市, 更新观念, 调整发展战略和措施, 普及海洋知识, 提高海洋意识, 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其次要培育海洋企业文化, 做好海洋文化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加强海洋文化探索, 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活动,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1、升华广州市的海洋文化底蕴

有专家指出, 趋同化如今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民族传统建筑不复存在, 代之以风格雷同的“千面孔”:市中心造一步行街商业区, 辅以金融街与文化走廊, 广场上有喷泉与罗马柱, 不伦不类雕塑, 周围是玻璃幕的高楼大厦群, 顶层上均有观光旋转餐厅, 看上去全是“国际大都市”……广州要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 不能只注重表象的东西, 而要从深层次挖掘其核心的内涵, 建议以海洋文化为特色, 努力升华其海洋文化底蕴。成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引进世界著名的海洋大学或研究机构, 培养高层次的涉海专门人才, 举办各种层次的海洋文化论坛, 加强对公众的海洋意识与海洋观念的教育, 积极推动海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2、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可以从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体育、涉海休闲渔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民俗文化等五大项目方面来发展。在滨海旅游业这个项目下又可分为海洋历史文化遗迹 (黄埔古港、南海神庙、南沙天后宫、荔湾西来初地) 、海滩海岛 (大角山滨海公园) 、渔港渔村 (南沙十九涌、蒲洲渔港) 、滨海休闲城市 (南沙万顷沙、黄阁) 四大类别。涉海休闲体育方面的资源主要有珠江赛龙舟、潜水、沙滩排球等;涉海休闲渔业资源有南沙珠江入海口休闲渔业、渔家乐 (餐饮起居、服饰、婚丧嫁娶等) ;涉海庆典会展资源有开渔节、文化节、波罗庙庙会、广交会等;涉海民俗文化资源有岭南文化、妈祖文化、侨乡文化、海洋祭祀文化等。

由此可见, 广州的海洋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南沙区。南沙不仅拥有大面积的农产品种植基地, 而且有海域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海岸线约240公里, 是广州重要的渔业产区。应将南沙新区打造成“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

3、重点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

(1) 以黄埔南海神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打造一条海洋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这条海洋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景点包括南海神庙—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黄埔港—黄埔军校。

南海神庙 (波罗庙)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 (公元594年) , 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神庙, 宋元时羊城八景之“扶胥浴日”就在庙内。自2005年开办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至今, 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 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航海高等院校, 学校本部坐落在广州珠江之滨, 毗邻著名的黄埔港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琶洲校区坐落于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之东, 紧邻“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埔古港。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的积淀,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立足华南, 面向全国, 以工科为主, 航海类专业为特色, 经、管、文等学科兼容的高等院校。

华南第一大港————广州港从古至今都是世界贸易大港, 现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中国第三大港。港口码头岸线长达十多公里, 有46个万吨级泊位。高大的龙门吊车、大片的集装箱, 成为广州商贸之都的重要象征。

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 是中国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也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这里产生了众多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领袖, 是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主要景点包括军校大门、校本部、孙中山纪念碑、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等。

(2) 建设南沙滨海休闲旅游区。具有南沙特色的滨海旅游景区包括天后宫、百万葵园、湿地游览区和十九涌渔人码头等。从目前来看, 南沙距离滨海休闲旅游区和“滨海生态新城”还有一定的距离, 建议结合南沙开发的总体规划, 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度假长廊, 开发旅游休闲项目, 如开展珠江出海口体验渔民生活、沙滩及海上体育运动等。以广州南沙生态滨海国际旅游节为契机, 南沙区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规划和建设的力度, 把旅游产业作为该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成立旅游工作领导机构, 从机构上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旅游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争取与国际水平接轨。

4、积极培育海洋文化消费市场

以滨海旅游为主导的海洋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 关键在于海洋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包括海洋休闲娱乐业、饮食业、服装、绘画、建筑等多种行业在内的消费市场有其巨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 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其次要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的多元化,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甚至外资的进入。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 尤其是对内陆省份消费者的宣传, 如定期在内陆各省举办“海洋文化宣传周”、“海洋文化活动行”等活动, 扩大广州市海洋文化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广州市作为海洋文化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针对性地开辟消费需求领域, 引导新的消费潮流, 提升消费品位。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应不断适应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 实现海洋文化活动的优化升级。

摘要:发展海洋文化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广州市应该从升华海洋文化底蕴、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培育海洋文化消费市场等方面入手, 才能从战略制高点击败竞争对手脱颖而出。

关键词:海洋文化,软实力,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

[2]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丛刊, 2011 (1) .

海洋文化产业 篇7

其一,从思想方面来说,研究号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海洋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号召人们“充分利用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优势,深入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发掘隐性的海岛海洋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内蕴,增强发展潜力;……发扬海洋文化优势。”同时,“治理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海陆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其二,关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之合作机制,研究涵盖了三个领域的合作,即文化领域间的合作,区域间的合作,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张继平提出各文化领域交融合作策略,沈庆会建议整合各领域文化资源并加强合作等。相比之下,对于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的论述比较普遍,提法也比较多。区域合作方面,张继平和沈庆会提出“区域一体化策略”,孔苏颜提出“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吕振波和郑贵斌提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等。

其三,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发展战略。就目前作者们提出的建议来看,这些战略暂且可以分为投资战略、品牌战略、科研战略和人才战略、产业结构战略以及市场战略五类。一是就投资战略而言,研究主要强调了扩大投资,具体途径有如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投资,多元化融资,建立社会企业等。二是关于品牌战略,很多研究在策略建议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这点,提出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依托,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三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海洋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研究不失时机地强调了科技兴海、人才兴海的发展战略,建议海洋科技引领策略,努力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同时培养既了解海洋文化产业理论,又能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复合型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四是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认为,首先,坚持“以海洋旅游业为主导的核心产业带动发展模式”,“做好宏观旅游区划,整体带动”;其次,坚持“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建构旅游辐射体系”。具体地,举办海洋文化节庆,做强节庆会展,开展海洋休闲渔业(海洋渔人码头),甚而开拓涉海工艺品业、文化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和艺术业等。五是研究均强调培育、完善海洋文化产业市场的重要性,提出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增强海洋文化企业竞争力。

其四,从宏观层面来说,研究均提到了在国家的制度、管理与体制方面进行革善的举措。关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张韶伊在《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研究》建议从涉海文化产业政府机构、学术组织和社会组织三方面构建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中对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提出了系统全面的建议。通过建立涉海文化产业法律机构、设立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机构、增设涉海文化产业金融机构和设置涉海文化保护机构以完善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关于体制改革,研究强调“政府主导培育策略”,但是同时也指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海洋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除上述一般性的政策探讨之外,也有些学者对海洋文化产业在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发展模式、机制改革等共性和规律性类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现略做梳理,重点分析以下四种。

第一,产业集群(Cluster Industries)。近些年来,海洋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集群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国内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在集群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金鑫提出:“建设海洋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郑贵斌的建议是:“集群———强化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展延产业链条。”王颖以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效应较为明显的舟山群岛为研究对象,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行探索,詹成大提议,“探索和寻求实现浙江省海洋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等等。

第二,海陆统筹。徐舒静和于慎澄以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为作用机理研究海陆统筹视角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创立的新兴学科,其研究成果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上述两位学者的分析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发展具备协同学的特征:海洋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海陆统筹可以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就是海洋文化产业这个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对协同行为起关键作用的是来自系统内外重要因素的影响和相关产业的互相作用,这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成为决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序参量。”也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分析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的情况,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政产学研用协同。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 tion)的定义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给出,认为协同创新是指由自我激励并具有集体愿景的人员组成的网络小组,借助网络交流观点、信息及工作状况,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王明新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理论进行了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陈劲、阳银娟认为,协同创新以知识增值为核心,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熊励等根据协同创新实现途径的不同,将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外部协同创新又分为横向协同创新与纵向协同创新,认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样可以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应用其中。另外,徐从江、瞿群臻在探讨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时也提出,要“实现区域内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开发机制”。

第四,文化创意机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张玲玲曾在学位论文《文化产业创意机制研究》中以文化产业的创意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宏观整体、将文化企业作为微观整体,从纵向上研究了创意机制在文化产业及企业价值链各个部分的建立、运行及作用,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至于文化创意与海洋文化产业的关系,何龙芳在以舟山群岛为实证的研究中指出:“文化创意是整个海洋文化产业链的起点,整个海洋文化产业就是对海洋创意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再生产、存储和分销。”因此可以说,创意为海洋文化产业链的形成、维持、扩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着整个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成为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大多数是以实证方法对区域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进行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现象描述和政策探讨层面,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动力机制、竞争力、演变规律、营销策划、发展模式等共性和规律性的研究,以及对海洋文化产业内涵和外延等基础性理论的研究等都较为缺乏。另一方面,西方的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军事等较为实际的领域置于重点,更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对于从战略层面提升国家竞争有着直接的作用。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历史、信仰,或者单一地区和产业,侧重于沿海城市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定性分析,海洋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立足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谢石生,张开城.珠海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张玲玲.文化产业创意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郑贵斌,等.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

[5]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12).

[6]何龙芳.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舟山群岛为实证[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1.

海洋文化产业 篇8

关键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系统,层次分析法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是海洋文化和海洋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对于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娱乐水平, 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 就是要对区域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准确判断和客观评价。意图通过系统的评价方法, 明确资源的价值属性、确定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指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本研究以大连为研究区域,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 对大连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评价分析该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平衡区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期为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 东濒黄海, 西北濒临渤海, 南隔渤海与中国胶东半岛对望, 有包括大小岛屿260个。海岸线长达1 906km。大连位处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 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0℃, 夏天无酷暑、冬天无严寒兼四季分明。年降雨量约700 mm (550~950 mm) , 全年日照总时数是2 500~2 800h。大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按照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分类[1], 对大连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数量进行考察统计 (表1) 。

2 影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因子分析

2.1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

资源价值, 包括资源自身的存在价值和资源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价值指的是某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所具有的价值。与其他产业资源相比,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有其自身特点:如采矿业、捕鱼业等产业的资源价值, 可以通过资源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用量化指标进行准确的评价。而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则不同, 其价值体现在资源内在的文化和内涵上。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价值主要包括: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资源的观赏价值指资源给人的愉悦度、稀缺度和完整度。科学价值在资源的开发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指科学考察价值和考察过程中的历史学习。“文化价值指文化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主要包括:文化传播、休闲娱乐、宗教朝拜和历史久远性。

2.2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条件

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是指资源的市场条件和开发建设条件。资源的市场条件主要包括现有的市场规模、消费群体和市场潜力。开发建设条件所涉及的领域宽广,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技术和人才条件、社会条件、开发意识及社会承载力。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交通设施、安全设施和环境设施等。开发意识和社会承载力, 指一个地区对资源开发意识的强弱以及社会所能承受的经济压力。技术和人才条件, 指目前开发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所拥有的技术条件, 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数量以及人才素质。社会条件主要指政府的支持力度。

2.3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 是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在开发过程以及在开发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评价指标。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最终要以产业化的形式走向市场, 因此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中至关重要。它是检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比、产业带动能力和对地方经济的提高进行评价。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民众素质的提高进行评价。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坚持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3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主要是对地区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评估范围不仅包括地区现有的 (已开发)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 也包括潜在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3]。因此,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遵循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特性, 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参照王颖[1]所建立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体系, 以及保继刚[4]建立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构建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体系 (图1)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 而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 第2层资源价值 (B1) 采用保继刚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中的资源价值层。资源条件层在王颖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资源条件包括的内容广泛, 主要有资源的内在质量规模、资源的开发条件、市场条件、区域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 笔者认为资源的市场条件和开发价值条件都是构成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因此, 第2层设立了资源条件 (B2) 并将其分为市场条件和开发建设条件。而市场规模、消费群体、市场潜力作为开发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必备条件可以划归到资源条件层。本研究在开发建设条件层下选取了基础设施条件、开发意识及社会承载力、技术和人才条件和社会条件4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效用价值层 (B3) 借鉴了王颖的模型, 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报周期通常用于衡量企业或某一项目的返还价值, 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作为一种产业资源包括的内容较多, 用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报周期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评价难度较大。因此, 经济效益层下选取了投入产出比和产业带动能力作为评价因子。当民众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可以通过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来进行衡量。因此, 社会效益层下只选取了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总目标层;第2层设立资源价值 (B1) 、资源条件 (B2) 、效用价值 (B3) 3个因子, 第3层选取C1~C7, 7个因子, 第4层因子即基层因子D1~D21 (图1)

4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邀请了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位专家, 对统一层中的各层因子相对于上一层因子的重要性打分。通过整理专家意见, 在计算机上进行综合、计算、检验, 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各因子的位次 (表2) 。

从评价结果 (表2) 来看, 大连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条件较好, 远远超过了资源价值和效用价值。同时, 资源价值比效用价值所占权重大, 说明大连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方面成果不是很突出。因此, 在3个关键因素方面, 只有首先确定大连发展海洋文化的资源条件之后, 才能进一步考虑其资源价值与效用价值。

从评价系统第3层7个因子的权重结果来看, 市场条件和经济效益在评价系统中的权重值最高, 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其权重值达到0.750 0。这说明大连由于自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独特的市场条件, 便利的交通, 发达的通信以及活跃的市场交流。这些自然和人为的条件都给大连发展海洋文化奠定了基础, 另外近年来大连注重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权重值分别为0.558 44和0.319 6, 这说明大连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观赏性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从评价系统第4层21个因子的权重结果来看, 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市场潜力, 权重值为0.199 7。市场潜力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前提条件, 大连强大的市场潜力能够为其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带来光辉的前景。居于第2位的是市场规模, 权重值为0.125 8。其次为愉悦度, 权重值达到0.087 5。大连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先天的观赏价值, 能够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愉悦, 满足人们追求娱乐轻松的心态, 符合当代文化旅游的趋势。另外, 消费群体和对地方经济的提高, 其权重值为0.079 2和0.072 8。大连素有浪漫之都之称, 环境优美吸引了不少投资商和高消费人群。在成为大连特定消费人群的同时, 也为大连经济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如基础设施条件、社会条件、完整度、休闲娱乐等因素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建设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5 大连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发展对策

5.1 充分发挥市场优势, 打造特色海洋文化产业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具有明显优势。“大连拥有奇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滨海风光、黄金沙滩、地下温泉和大型人造景”[5]。另外, 如大连国际服装节、啤酒节、金石滩、庄河五龙背温泉、长兴岛、老铁山等独具特色。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和优势以大连市为中心构建产集群。在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同时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且能增强市场机制, 激发民众创业意识, 最终促进大连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5.2 依托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

大连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大连作为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名城, 旅游业已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其临海和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沙滩、海湾、海上娱乐和涉海体育等产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力度;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使大连走向国际化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行业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6]已成为大连突出滨海旅游业的重要对策。

5.3 注重海洋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大连有众多培育海洋专业型人才的高校如:大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等。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 加强对海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此外还应注重引进人才, 建立高层次、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统筹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保证海洋产业人才结构的优化。

5.4 注重传统海洋文学艺术资源的发掘与保护

大连传统海洋文学艺术资源丰富, 但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保护。如, 复州皮影、东北大鼓、长海号子、庄河剪纸、普兰店田家黄酒酿造技艺、传统手工布艺技艺等。政府各级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植, “对传统海洋文学艺术资源进行抢修和保护;注重挖掘培养民间艺人和传人”[7]。强化传统海洋文学艺术资源的宣传力度。

5.5 加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形成海洋文化产业链

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种类繁多且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如, 旅游业、饮食业、会展业等都是大连海洋文化产业具有优势发展前景的部门。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 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产业部门之间应加强联合, 构建海洋文化产业链, 形成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0:4, 55.

[2]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22.

[3]周文丽.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22 (3) :199.

[4]保继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干旱区地理, 1988, 11 (3) :57.

[5]林宪生, 刘学娟.辽宁省海岸及岛屿文化经济策研究,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7) :94.

[6]赵永宏, 张耀光.大连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条件评价与发展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 25 (2) :81-82.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篇9

一、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为主, 包括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体育业、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工艺品业、海洋文学艺术业等内容较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门类。

(一) 滨海旅游业。

从现在的发展及收益情况看,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滨海旅游业, 其收入份额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十五”期间,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 (不含临海工业) , 由2000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 年均增长14.3%, 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占到13.2%。2008年,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208亿元, 其中, 滨海旅游业达到35.2亿元, 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 (1) 广西北部湾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初具滨海旅游集群雏形, 形成了5种滨海旅游模式, 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民族风情游。

(二) 海洋休闲渔业。

海洋休闲渔业是对渔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的产物, 即对渔业生产过程中的有关环节进行综合开发, 形成以渔业为主题、具有旅游价值的垂钓、潜水、观光、度假以及体验渔家风情等内容的产业。近几年来, 广西北部湾沿海各市大力开发休闲渔业, 不仅增加了经济收益, 也为沿海渔民解决了转产转业问题, 缓解了海洋渔业资源负担过重的压力。广西北部湾地区已经形成了观赏渔业、垂钓渔业、体验渔业等门类齐全的海洋休闲渔业体系, 大大拓宽了传统渔业的内涵和功能。

(三) 海洋节庆会展业。

海洋节庆会展业主要包括与海洋有关的节庆、博览会和展销会等。节庆和会展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这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可以实现和创造经济效益, 同时它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折射到市场领域,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甚至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让全世界记住了绿城南宁, 中国国际时装节让大连跃升全球时尚之城。广西北部湾沿海各市因地制宜, 加快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 逐渐形成了一些品牌节庆活动。如, 钦州市的千年古陶文化旅游节、国际海豚节、三娘湾观潮节, 防城港的国际龙舟节、金花茶节、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节等, 北海市国际珍珠节、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等, 这些节会不仅扩大了城市和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而且还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 海洋休闲体育业。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利用沙滩细滑柔软、海洋水清浪平等天然优势, 逐步开发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据调查, 目前广西北部湾主要有两种体育产业形式。一种是竞技体育, 利用这里优良的海洋资源, 建设滨海体育训练基地, 为国家和其他地区的运动队伍提供训练场所, 承接国家和国际有关体育赛事, 如北海市的海上跳伞、沙滩排球、足球, 防城港市的帆板划船、摩托艇、龙舟赛等。另一种是融合运动、旅游、娱乐等元素的群众休闲体育, 利用水域资源开展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让人们亲水戏水, 参与海洋体育活动, 如海域游泳、海水浴、水上摩托艇、游艇、滑水、冲浪、沙滩球类运动、沙滩健身走等。这些休闲体育运动正在成为各大滨海旅游景点最受关注的游乐项目。

(五) 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

与海洋相关的饮食起居、服饰建筑、传统节日、历史遗迹等都属于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广西北部湾地区是疍家文化保存和发展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同时有着丰富多彩的渔家习俗、海洋人文历史遗迹, 以及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等。这些丰厚的海洋历史民俗资源有力促进了广西北部湾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的发展。如, 对外沙岛的开发。自2004年起, 北海市加大外沙岛疍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已在岛上建成一座凸显外沙疍家历史神韵的中国疍家民俗村, 成为北海的热点景区, 来者络绎不绝。

(六) 海洋工艺品业。

广西北部湾海洋工艺产业主要体现在珍珠、贝类、珊瑚、陶瓷以及沿海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等的加工生产上, 其中彩带、壮锦、瑶锦、刺绣、木雕、石刻、剪纸、泥塑等民族特色工艺品主要是向游客展示并销售。珍珠和坭兴陶是这一地区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例如北部湾所产珍珠 (又称“南珠”) 以其细腻圆润、光泽艳丽、瑰丽多彩而闻名海内外, 作为其中代表的北海市具有养殖海洋珍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其珍珠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50%, 珍珠及副产品综合加工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

(七) 海洋文学艺术业。

随着海洋开发不断深化,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学艺术产业逐渐兴起, 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海洋相关的文学、艺术等内容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海洋文学方面,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 北部湾作家群正在形成壮大, 他们创作了《云水激荡:2008广西北部湾》、《四十年, 一座大港的崛起》、《谁持彩练当空舞——北海处置烂尾楼纪实》等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 为北部湾建设鼓与呼;电影电视剧方面, 广西涉海电影电视剧主要有《北部湾》、《风生水起北部湾》、《老城风云之海鲨一号》以及在北部湾取景拍摄的《水浒传》、《海霞》等;戏剧曲艺, 涌现出大型史诗性舞剧《碧海丝路》、音乐舞诗《沽浬美》、广播剧《大海的儿子》等, 北部湾水彩画派也在逐渐成长。大型海上实景演出《印象·北部湾》正在筹备中, 将成为继《印象·刘三姐》后广西又一个文化盛宴, 成为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闪亮名片。

二、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及产业开发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 海洋意识淡薄。

广西长期沉浸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优势和喜悦中, 导致人们缺乏大海的视野, 想不到而且也不敢想海洋能带来巨大的经济财富。正是这种思想的禁锢, 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中, 广西显得异常沉默, 广西“这片海”也显得异常平静。而广东、上海、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抓住有利时机, 大作海洋文章, 开掘海洋资源, 成为现在的海洋经济强省。这一认识问题亟需得到矫正。

(二) 海洋教育落后。

海洋意识的淡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洋教育的落后。海洋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宣传教育, 主要指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传播海洋知识和海洋信息, 强化海洋的重要性, 让公众明白海洋开发的深远意义;二是海洋学校教育, 主要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教授有关海洋学科的知识, 为海洋产业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显然, 这两个方面在广西都严重缺位, 尤其是后者。据调查, 现在我国约有30所高校设置了海洋学科相关专业, 而广西现有的15所本科院校没有一家开设海洋学科专业教育。海洋教育的落后和缺失, 直接导致了海洋专业人才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 制约了广西海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 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较窄。

北部湾海洋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漫的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如海洋音乐舞蹈、海洋手工艺品、海洋文化典籍、海洋饮食文化、海洋体育竞技等都具有商业开发的价值。就目前情况而言,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还比较窄, 对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性, 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开发, 也就是说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根据其内容来进行展示性开发, 或是借助旅游让人们领略海洋风光, 或通过简单的制作加工出售海洋文化类纪念品, 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基本上处于是滨海旅游业中的“副产品”。

(四) 海洋文化开发水平不高。

一是没有形成优秀的品牌。同其他产业一样, 品牌是海洋文化产业的生命, 也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标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海洋品牌产品, 还是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 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都尚未出现, 更无从谈起品牌效应。二是产业界限不明确, 海洋文化企业的杂陈性较强, 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 不做细致周密的调研, 就急于投资上项目, 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 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 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关于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及产业开发的几点措施

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该区一大产业特色和产业方向, 必须立足区情、突出重点、选准方向、开拓进取, 积极寻求新形势下加快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 宣传海洋知识, 提高海洋意识, 进一步解放思

想, 更新观念, 把握机遇, 发挥优势, 树立新型的文化产业观, 在打造“山水文化”的同时, 开发利用好海洋文化。

(二) 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

府的文化管理职能, 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产业运行机制, 抓紧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三) 制定科学合理健全的海洋文化产业政策, 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法制体系。

(四) 培养和引进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 在人才培

养、人才引进方面, 根据广西的实际, 研究制定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政策, 鼓励和吸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 建立海洋文化人才库。

(五) 建立健全海洋文化产业市场营销体系, 推出文化

精品, 打造产业品牌, 找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资源进行整合、配置, 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 创造区域特色。

(六) 统筹区域协调, 加快整合发展, 把构成海洋文化

产业的各个环节、要素、市场主体按照“效益、效率优先”的原则, 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关系调整, 以实现产业生产力最大化, 这其中主要包括资产的整合和区域的联合。

(七) 开发与保护并重, 推动可持续发展, 广西北部湾

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基础, 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通过采取必要的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 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开发和利用, 从而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开诚等.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10.

[2]张廷兴, 岳晓华等.中国文化产业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12.

[3]杜平, 章远新.21世纪初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12.

[4]王曙光.海洋开发战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7

[5]孙斌等.海洋经济学.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12

[6]广西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年.

[7]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篇10

[关键词]海洋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与滨海旅游等资源。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产品在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起,海洋生物就是医药界关注的热点,各国竞相投入巨资进行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到了90年代,更是有许多沿海国家将海洋资源作为了基本的国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已经成为医药行业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领域。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收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而海洋中又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我国就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放在了海洋上。

2004年-2013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增加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2012年5月,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通知,支持山东、广东、浙江等示范地区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明确提出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给予资金支持,支持海洋生物创新医药、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和材料及相关重要研发等。国家“十二五”规划,更是将海洋生物医药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因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产业的重点,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04年-2013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增加值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量为33.04%。2013年,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值224亿元,增速达到22.4%,由此可见,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前景具有战略地位。

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意义

随着世界世界化进程的加速,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与日俱增与物资匮乏的严重挑战。当陆地资源被开发的差不多的时候,人们就将目光投向了海洋这个巨大的宝藏,开发海洋并向海洋索取资源变得日渐迫切。浩瀚无际的大海中,蕴藏着许多人类目前还未开发的资源,其中一些具有特殊活性的海洋生物,它的药用价值很高,如果能把这些海洋生物利用起来,进行药学上面的研究,可以说将会是造福于人类的一大福祉。

例如现存的一些抗癌药物,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化学合成的,对癌症的治疗效果并没有十分明显,且副作用较大,服用不当还容易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研制新型药物这一工作迫在眉睫。作为天然产物的海洋生物,便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目前,各国学者在研究海洋生物中已经发现了许多能够抗心血管疾病、消炎镇痛、抗癌等基因。如果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那么对全人类将会是一次伟大的技术革新。

海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潜藏着取之不尽的“药材”,作为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海洋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海洋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是医药行业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领域,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海洋生物医药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历史较短暂,因此还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实行的“十二五”计划中,有提到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而海洋生物医药这个新领域正有待人们的开发与研究。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来增加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尤其是在海洋生物技术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研三方面的密切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三方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能够快速研制出成果。

尽管海洋生物药品的开发与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做大做强仍然需要一点时间。但是,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它必将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新增加点。

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数据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海洋局网站上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可以得到近几年来,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的一些现状和进展,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包括:(时间从2004年-2013年)。国内海洋生产总值(亿元)及增速(%),国内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总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及增速(%)

(二)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本文研究国内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海洋生物医药生产总值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利用Eviews6.0软件对其建模。数据经过整理之后通过建模可得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Y = - 62.5327047664+0.00435744754846*X

t= (-2.639995) (6.459156)

R2=0.8391 Adj-R2=0.8190 F=41.7207 n=10

由以上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调整的R2为81.90%,拟合优度非常高,说明变量X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海洋生产总值可以解释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的81.90%。从F的统计量来看,F=41.72远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十分显著,即:海洋生产总值确实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增加值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结果来看,T=6.46非常显著,说明X对Y有显著影响,即:海洋生产总值确实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增加值有显著影响。

综上回归分析可得出结论:从模型的结果来看,海洋生产总值对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海洋生物的产值继续增大,海洋生物药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海洋生物医药生产总值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国内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海洋医药生产总值的增加量影响很显著,随着近年来对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加大,海洋生物医药的产值也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到海洋资源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开发海洋资源,也将成为国内的新兴产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适度捕捞,适度开发,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获取。

海洋开发应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海域条件和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域,对于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要禁止或严格限制填海项目,积极利用独特的海洋生态资源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海洋生物新兴战略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要注重海洋生物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建设,既要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又要实现海洋生物医药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平衡,实现集约化、生态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石秋艳、宁凌,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宜春学院学报, 2014.06.

[2]刘亮、岳奇,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用海管理政策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11.

海洋文化产业 篇11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虽以陆地文化得名,但仍包含海洋成分;就历史层面看陆地文化在历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海洋文化则处于从属地位,确切的说海洋文化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直到郑和下西洋成为我国历史意义上的海洋文化的开端。

1 文献回顾

1.1 海洋产业相关文献回顾

据相关统计,海洋产业全球总产值上世纪70年代仅为1 100亿美元,而1980年和1990年分别是3 400亿美元和6 700亿美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球经济总产值5%,而到2000年占比约为16%,联合国将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海洋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重要。《21世纪议程》将海洋列为重点可持续发展领域,且宣称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1]。

王婷婷[2]从国家政策层面指出,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四个中心”建设,提升海洋产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规划对上海海洋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增长率明确提出不低于15%的要求。通过对上海当下的产业结构及近十年的发展概况的宏观分析,认为上海第一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小;第二产业中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发展潜力有限;海洋交通运输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它与滨海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产值中占比很大。同时指出上海海洋产业结构稳定性不强,易受对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国际环境影响。储永萍等[3]认为上海海洋产业结构矛盾严重,总体依然偏重粗放型的传统产业,高科技含量低;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咨询及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没有形成集群。海洋产业结构与产业集群整合优势不强,不能很好的促进上海海洋经济发展以提高海洋经济总量。

1.2 海洋文化产业相关文献回顾

郑峰[4]认为海洋文化是相对陆地文化的一种文化。新时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大国战略的具体构想:海洋文化产业拉动地区经济,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加快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紧密相联的产业。海洋文化因海而生,是对海洋资源从认识到利用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体现当代文化的发展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标志。张韶华等[5]认为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的共识,传统海洋产业在转型中扩展,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互动加速发展。国内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可以肯定的是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特殊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定义,将海洋文化产业界定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物质追求,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

1.3 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文献回顾

叶丽君等[6]依据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给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企业通过利用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开拓并占据国际或国内文化市场,并能以此盈利的能力,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毕小青等[7]通过关键字文献检索的方法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归类、对比研究,指出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还没达成一致看法,学者观点各异,王颍从获利能力方面研究,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赵彦云则从发展能力方面考虑,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基于文化产业需求与供给活动的内在发展能力,包括文化内容和文化产业活动两种竞争力。徐萍从综合能力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一定市场环境下,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占据文化市场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王安琪[8]从研究层次的角度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属于中观层面研究,运用波特竞争力优势理论,经过对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文化产业的价值形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对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构建一个由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外围产业系统、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政府行为系统等五大要素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

概念界定是深入研究的基础,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界定的明确性会直接关系到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深入探讨。综合以往的文献研究,本文认为,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即以海洋文化资源为依托,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2 海洋文化产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2.1 海洋文化产业及其发展现状

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子集,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新闻出版业、涉海文化服务业以及艺术业等,是与海洋相关的旅游、体育、民俗、历史、文艺等产业领域[9]。从概念层面上看,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可从性质、产业过程和产业功能三个维度理解:性质方面,它生产并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及海洋文化服务,属于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经营性行业;产业过程方面,它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分配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运行操作;产业功能方面,它的主要作用是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精神需求。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其产业已涉及到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众多领域,海洋文化特色的创意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依据产业内容和性质,结合行业分类法,可将海洋文化产业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以及海洋文艺产业四个产业类别[10]。

2.2 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文化对于海洋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是海洋产业中的朝阳产业,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平台。

海洋文化伴随海洋经济产生并发展,但当海洋文化形成相对独立于经济的形态时,会成为推动或阻碍海洋经济发展的外在力量。即特定的海洋经济结构需要特定的海洋文化与之匹配。若海洋文化能与海洋经济活动的融合度高,它会成为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动力;反之,则成为阻力[11]。

2.3 海洋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

软实力象征层面。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海洋产业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软实力强弱的代表,因而海洋文化是增强区域软实力的着力点。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海洋文化作为世界交流的窗口,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形象宣传层面。海洋文化追根究底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必然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海洋文化产业也自然具有文化产业不可替代的特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是近年的新兴产业,但是它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深远的历史,同时海洋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随着地理的变化而不同。海洋文化全球化是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它比一般意义上的陆地文化传播的更直接,更迅速。因此,海洋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一个产业的兴起,当产业走向世界它同时也是国家文化的宣传载体。

可持续发展层面。海洋文化产业是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的重点领域,无工业领域发展造成的污染,破坏环境;且文化存在传承性,海洋文化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更具可研究性,人文价值会愈加体现,比有限性资源更具优势。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撑。

可附加性。21世纪的世界是海洋的时代,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海洋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价值性。海洋文化的发展总是与当时的经济密不可分,它代表的是先进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被赋予商业文化的特点。它与高线技术产业及其他产业的结合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很高。

3 上海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3.1 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

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12个产业。上海涉海产业“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结果显示,其海洋产业涉及11个产业(海洋矿业除外)。其中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是其海洋产业四大支柱[12]。

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上海第一海洋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汽业、海洋电力业为第二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形成多行业联动发展格局。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已不是上海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其中二三产业成为产业主力,基本实现从第一、二、三产业模式向三、二、一产业的过渡转型。

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滨海旅游业收益是全球旅游业收益总额的50%;其中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收益是全球旅游总收益的81%。上海大陆海岸线17415 km,岛屿岸线27714 km,滨江临海的地理条件优越,发展游船和游艇等滨海旅游业优势明。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和东滩林湿地、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宝山横沙岛、南汇滨海、奉贤海湾等五大滨海旅游区将成为未来上海旅游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新亮点[13]。上海是著名的滨海城市,滨海旅游业在“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东北部崇明三岛、东南部洋山深水港区--临港新城、南部杭州湾北岸等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区。2008年上海滨海旅游业增加值达到894亿元,连同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三者占上海GDP 11.13%,日渐成为上海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3.2 海洋文化产业开发不足

崇明三岛的腹地深广,陆域面积1 411 km2;水路四通八达,扼居长江入海口并通黄浦江和钱塘江,区位优势明显;淡水、生物及港域空间环境优越。但区域经济受到自然和历史等因素限制,较之世界发达岛屿发展水平很慢,与国内沿海岛屿甚至上海其他郊县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如2006年崇明县(包括长兴和横沙)地区生产总值为1081 3亿元,不到全市生产总值的1/9,而同期金山和奉贤分别为2541 5亿元和2681 8亿元;经济密度(GDP/陆域面积)765万元/km2是全市平均值的4.7%,上海市区平均值的0.9%和上海郊县平均值的11.8%,呈现出城市、岸线、岛屿的阶梯经济,反应出层次分明的不平衡发展格局。

4 上海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4.1 加强海洋文化产业的保护及开发力度

针对上海海洋文化产业开发状况,加大开发力度,完善开发措施,加强政府监管。陆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的保护,并没有完全市场化,而海洋文化产业的兴起,具有高回报的经济特性,使得海洋文化从产生到目前的状况一直走商业化运作道路,即重在开发,而保护方面则略有不足。海洋文化产业归根结底属于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还具有本体价值,本体价值在文化产业一般体现在历史研究价值中。那么,文化产业的这个性质使得其在开发之中不能完全市场化,而需要政府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的监督和保护。

4.2 推进海陆产业联动

相对于陆地文化,海洋文化具有本身鲜明的特性,但并非与陆地文化完全割离开来。它是陆地文化的延伸,是生活和劳作方式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的标志,故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归根结底是具有共性的。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海洋文化产业与陆地产业相互补充,实现产业功能互补,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海陆产业联动效应。上海海洋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大兴创意文化产业

创意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与高科技优势互补的新型产出,是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的体现。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是将强其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由文化产品的“三低”(低技术含量、低文化附加值与低服务水平)向“三高”转变。依托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优势,改造、重组和调整传统的海洋文化产业,加强与海洋文化创意相结合,开拓具有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海洋文化支柱产业,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海洋文化产业广义上不仅包括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影视制作、海洋演艺娱乐、海洋节庆会展等传统方面,还包括涉海产品设计、海洋产业的营销传播、海洋产业的品牌设计与维护、海洋产业的企业文化与营销咨询服务等海洋文化产业门类。多角度认识和开发海洋文化产业,突破传统文化单一发展的局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

4.4 建设特色海洋文化名城

我国的海滨城市数量多,而海洋文化建设属于新兴产业,受到海滨城市的普遍重视,因此上海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必须走差异化道路,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上海海洋名城。上海海洋文化起源历史悠久,“沪”字的来源就与海洋有关,上海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海洋捕捞;港口经济时代,上海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海岸地理优势,成就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到国际航运中心时代,上海利用各种海洋条件及人才流、资金流成为国际航运枢纽[15]。上海海洋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上海发展的成名史,这是国内任何一座城市无可比拟的。

4.5 培育创新型海洋文化人才

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应该敢于打破行业壁垒,以产业平台吸纳现有的各方人才[16]。海洋文化人才的培养应该打破常规,与创意文化产业相衔接。使用标杆管理的思想进行人才选拔及培养,跨行业人才与文化产业结合才能给文化产业带来新鲜血液,仅局限于文化人才等单一类型人才,海洋文化产业则会出现天花板效应。所以在人才选拔上应该走两条路线,一是选择适当的其他行业人才补充建设海洋文化产业,二是将现有海洋文化人才进行其他行业的培训,以期达到知识互补交流,真正产生出创意想法。

5 结语

海洋文化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对于上海来说,上海海洋文化产业又落后于其他滨海城市的步伐,因此大力发展上海海洋文化产业是上海发展海洋产业的着力点。海洋文化不同于陆地文化,就文化本身,总的来说具有“多元异质性”、“开放包容性”、“开拓进取性”。上海海洋文化产业要想得到大发展,必须探究本地海洋文化的起源,理顺海洋文化发展的脉络,还原产生于海洋文化的生活状态。把海洋文化最原始的结构特征展现出来,从源头寻找海洋文化产业的动力。

摘要:文中首先对海洋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竞争力采用文献回顾的研究方法,进而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上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及分析,然后对上海海洋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阐述,最后针对上海海洋文化产业及上海海洋产业的特点提出深化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相关建议。

上一篇:控制系统优化下一篇:促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