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优势产业(通用12篇)
海洋优势产业 篇1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战略目标。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将推动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旅游、新闻出版、广电影视、体育与休闲、庆典会展是辽宁海洋文化产业的主体, 其中,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辽宁海洋文化产业的核心, 是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引领者。因此, 研究辽宁海洋文化产业, 首先应研究利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最广、综合性最强和关联性最大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 借以推进整个辽宁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实现。
1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分析
1.1 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资源禀赋理论 (H-O) 指出, 一个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 必须拥有垄断性或优势的产业资源[1]。辽宁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1.1.1 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拥有海岸线2 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长2 178.3km, 已开辟为人工海岸的约长809.92km, 占海岸线总长度的29%。海岸类型多样, 滩涂面积约为2 696km2, 居全国第6位, 砂质细腻, 并且天然海水面积广阔, 水质良好, 形成了辽宁丰富的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著名的沙滩浴场有大连的棒棰岛、付家庄、夏家河子、金沙滩、葫芦岛的兴城等。
1.1.2 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湿地面积约为2 131km2, 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苇田, 湿地生物多样, 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重要的栖息地。辽宁森林覆盖率高, 原生型生态资源丰富, 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代表性的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有丹东鸭绿江湿地、盘锦双河口湿地、大连老铁山、冰峪沟等[2]。
1.1.3 海洋会展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沿海6市优越的地理位置, 宜人的气候条件, 便利的交通设施, 快速发展的经济, 繁荣的都市生活, 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放的生活观念, 是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大连海鲜、营口海滨温泉、盘锦红海滩、葫芦岛泳装为代表的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日益兴起。
1.1.4 海洋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涵盖面积广。沿海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 总结并传承了大量涉海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文化, 形成了辽宁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3]。以营口望儿山、锦州大笔架山为主题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 还有以熊岳、五龙背、兴城为代表的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资源, 以大连旅顺、葫芦岛九门口长城、丹东断桥、营口西炮台为代表的海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性产业提供了保障。如今, 辽宁已经形成辽南、辽东、辽西3个海洋旅游中心, 及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和葫芦岛为两翼的6个海洋旅游带。
1.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辽宁海洋文化产业中,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产值在辽宁海洋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表1是采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业产值、辽宁其他海洋产业产值、占辽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和年增长率4个指标, 比较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4]。2004年,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932.23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29.68%, 与海洋经济最大的产业海洋渔业相比, 相差18.2个百分点, 排名第二;2010年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 619.6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8.43%, 虽然仍落后于海洋渔业,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却高于海洋渔业约11.9个百分点, 名列第一。从产值排名来看, 近年来,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 在海洋产业中脱颖而出, 从增长率排名来看,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的性能。
数据来源:2005年、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指标分析
国内外有关支柱性产业标准的研究很多, 梳理国内外权威文献, 这里选取认同率较高的3个指标, 一是产业比重大, 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 产值占GDP的8%以上;二是需求收入弹性高, 弹性大于1;三是就业容量大, 就业弹性大于1。作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依据, 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旅游需求弹性、旅游就业容量3个方面来分析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
2.1 产值占GDP的比重分析
通过2001—2010年辽宁省GDP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计算获得表2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 但增长率却有所下降, 原因与科技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有关。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由3.2%增长到6.8%, 虽然增长率上升, 但从支柱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8%的标准角度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距离。
数据来源:2002—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2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显然,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 符合市场法则, 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3数据, 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海洋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 意味着市场机会大, 与其他产业相比, 在同等收入增幅情况下, 国民用于辽宁海洋旅游消费的支出较多。因此,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大, 发展潜力大, 对国民经济贡献大, 从需求收入弹性角度分析, 可以选择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3 就业容量分析
衡量就业容量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比率, 就业弹性大于1, 说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容量大, 选择就业弹性大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5]。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4数据, 显示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但就业弹性均小于1, 这意味着虽然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增加了,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从业人数的增长率低于产值增长比率。从支柱性产业就业指标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 在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上,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 但就业容量、产值占GDP的比重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运用表1数据作回归分析, 预测到2015年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否可以作为真正的支柱性产业加以扶持。图1显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和辽宁省GDP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R=0.993 3, 说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与GDP相互关系密切, 回归方程为y=11.903x+3 549.8, 表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 辽宁省GDP增长11.903亿元。以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30%为基准, 到2015年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6 307.9亿元, 在回归方程中得出,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02%, 满足支柱性产业8%的标准。
3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策略
上述表明,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存在极大的可能性。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各项指标逼近支柱性产业标准。只要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就会促进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快速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 并带动其他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基于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 提出以政府引导为鹰头、人才培养为鹰眼、科技应用为鹰喙、创新发展为鹰爪、特色经济和规模产业为鹰翼的“鹰式”发展模式, 并创造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其保驾护航。
3.1 鹰头———政府引领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指出, 政府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能漠视。辽宁省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比如在海洋历史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上, 加大投资力度, 对旅游开发单位或部门减免税收;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 例如可以把海洋旅游文化进行功能分区, 分为海洋观光旅游区、休闲渔业和海洋民俗体验旅游区、温泉康复疗养度假旅游区、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参观旅游区等, 最终形成一系列长期稳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6]。
3.2 鹰眼———盯住人才
实践证明,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夺取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策因素, 辽宁省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潜力能人, 对现有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此外, 优化人才管理制度,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在待遇上拉开档次, 给予缺少或特殊人才更高的待遇;在高校开设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 形成产、供、销、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3 鹰喙———咬紧科技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高技术、高智能的特点, 基于此, 应大力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快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 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中。运用科技传媒手段, 为辽宁省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做宣传;在观赏性海洋旅游的基础上, 增加参与性海洋旅游项目, 如海洋潜水、海上驾驶等, 使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由三低———低文化附加值、低技术和低服务水平向三高———高文化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服务水平发展[7]。
3.4 鹰爪———抓住创新
文化产业是最需要创新的产业, 解放经营思想、创新经营方法、革新经营手段, 积极探索适合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8]。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采用零售与团购相结合的方式推销海洋旅游文化产品, 加强与山东、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的联系, 统一销售海洋旅游产品。此外, 在3个旅游中心、6个旅游带的基础上, 创建特色的旅游线路, 使游客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内, 最尽兴地享用海洋旅游产品与服务。
3.5 鹰翼———彰显特色和规模
根据6市的特色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如发展大连沙滩浴场旅游、葫芦岛休闲疗养旅游、盘锦红海滩观赏旅游、丹东鸭绿江特色项目旅游等。整合资源, 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 建成以丹东为中心的国际海洋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群、以大连为中心的水下海洋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群、以锦州葫芦岛为中心的水上海洋历史遗迹旅游文化产业群。
3.6 两个环境———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确保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鹰式”发展模式的平稳前行, 需要创造两个环境:一是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二是长久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存在“融资难”的情况, 应设立辽宁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海洋智能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建立起由社会企业、外资、政府等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尤其加强与地方银行的合作, 使其参与到产业开发中来。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重点开发生态旅游线路, 如大连蛇岛—老铁山—盘锦苇海鹤乡、红海滩等生态旅游;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重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 保证海洋环境质量, 从而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海洋生态环境有机融合[9]。
参考文献
[1]张开城, 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2]李长义, 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3]郑贵斌, 刘娟, 牟艳芳.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90-94.
[4]何建民.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的要求、路径、潜力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11 (5) :30-39.
[5]魏卫, 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2) :331-334.
[6]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308-311.
[7]张绍华, 林宪生.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133-135.
[8]束春德, 蒲艳春, 辛丽轲, 等.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9) :138-141.
[9]张英.基于SWOT分析的宁波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海洋文化, 2011 (4) :11-15.
海洋优势产业 篇2
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海岛海洋文化不仅是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而且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应主动打破海岛封闭性,积极发展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企业,充分有序地发掘显性与隐性海洋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海洋文化精品,并实行民营化企业管理机制,多渠道投资,促使海岛海洋文化产业走出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 者:叶云飞 YE Yun-fei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浙江,舟山,316004刊 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E SCIENCE)年,卷(期):22(4)分类号:G05关键词:海岛 海洋文化产业 困境 发展策略
期待海洋文化产业的美好明天 篇3
第一,发掘隐性的海岛海洋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内蕴,增强发展潜力。增加海洋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海洋文化产品的品格,是扩大海岛海洋文化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基础性条件。我们应把一些原先并不被看好的海洋文化资源逐渐开发成文化产品,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精神需求,并应着力丰厚海洋文化产品内蕴,提高其档次,增强其文化影响力。
第二,通过海洋文化节庆,逐步形成并发展有特色的海岛海洋文化企业。举办海洋文化节庆,展示当地的独特海洋风情,是推动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海洋文化节庆应逐渐向海洋文化企业策划运作为主的方向转变,这样既可以省钱,也可以锻炼队伍,提高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经营能力,并能保持海岛海洋文化事业的长久发展以及节庆文化的长盛不衰。我们应尽力扶助发展本地的海洋文化产业,通过企业化运作的方式举办有关节庆,达到产业发展,社会满意,经济效益好的多赢局面。
第三,主动打破海岛封闭性,增强海洋文化企业的竞争实力。从海洋文化企业的角度看,此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具有海洋文化策划的创新理念和实施能力、特色的海洋文化产品、符合海洋文化企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机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适度的企业规模。市场经济不保护弱小,海岛海洋文化企业只有练好内功,主动走出去,熟悉岛外海洋文化大市场,参与岛外海洋文化大市场,才能拓展视野,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海岛海洋文化企业经营者也应主动邀请外地同行、专家出谋划策,并吸收优秀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来海岛工作,逐步提高海岛海洋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水平。
第四,精心打造海洋文化精品,通过名牌策略,发展海岛海洋文化产业。受海洋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不同海岛的海洋文化都会形成自身的特点,因此,就有可能打造具有特点的海洋文化精品,它是海岛海洋文化特点的具体展示,是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重要载体,是海岛海洋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资本,也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可靠手段。海洋文化企业要遵循商品市场的营销规律,通过名牌策略,扩大社会影响面,扩大经济规模,并通过名牌产品来形成集团化的海洋文化企业。
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 篇4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 海洋文化的研究, 在全球化和生存关怀的语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海洋文化建设着眼于“文化竞争力”和“软环境”改善, 提升“文化生产力”, 归根结底,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海洋开发领域, 文化产业也是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国内外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可谓洋洋大观, 但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海洋文化”作为一个学科提出来并受到重视是近几年来的事。1995年以来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了5次海洋文化笔会和研讨会并出版文集;中国海洋大学1996年提出研究海洋文化。此后在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相继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 2004年10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广东海洋与渔业文化研讨会”, 属官方发起并主办的海洋文化研究活动;张开城主持的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研究项目:《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5-2007) 是国内率先进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立项课题。“2005国际海洋论坛-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在广东海洋大学召开, 是国内首个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光明日报》、《中国海洋报》、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光明网、科学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等都进行了报道。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分两期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对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给以高度评价:“本场研讨会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尚属首次, 二是此次研讨会我国四所海洋类高校的海洋文化研究所汇聚一堂, 到会的还有许多国内外名家, 会议收到了来自包括台湾和韩国在内的40多篇论文, 且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 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推动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自2005年始, 在浙江岱山连续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 海洋文化方面的专题性研讨是海洋文化节的重要内容。
中国和世界的海洋文化研究, 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区域文化研究、文史考据研究、体系建构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亚洲地区致力于海洋文化研究的几所大学由北至南有韩国木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宁波大学、台湾国立海洋大学等。韩国木浦大学主要研究岛屿文化, 其他则以文史考据研究居多。近10年, 公开发表的论文中, 标题语涉海洋文化的全国也不过百篇, 专门研究海洋文化产业的著作和论文几乎看不到。“2005国际海洋论坛-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后, 会议论文中有几篇海洋文化产业的论文刊发:张开城: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卞崇道: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柳和勇 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贾鸿雁: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显然, 国内外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力量明显不足, 成果太少,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海洋文化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甚小, 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 如何进一步加强则需要在对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质量分析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决策。
二
何为文化?
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天然的、本然的事物和现象相区别的, 人类意志行为及其结果就是文化”。[1]“野生的禾苗非为文化, 经过人工栽培出来的麦、稻、黍、稷等则为文化;天然的燧石非为文化, 而经过原始人打制成的石刀、石斧、石锄则为文化;天空的雷鸣电闪非为文化, 而原始人把它们想为人格化的神灵则为文化, 等等。可见, 文化原是人类创造的东西, 而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2]
何为海洋文化?
曲金良认为, “海洋文化, 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 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3]
我们认为, 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和结果, 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的生发, 在于人与海的关联和互动;在于人类的涉海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在于海洋的“人化”,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海洋这一特殊的客体, 以及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的客体主体化的向度, 全面展示在人海关系中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之中。[4]
何为海洋文化产业?
2004年3月“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 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 “一般来说, 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 文化产业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 也就是说, 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5]。
我们认为, “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6]
这里使用“行业”的概念而不使用“活动”的概念是对的。因为“活动”既可以是经营性的, 也可以是公益性的, 还可以是其它, 是一个太宽泛的概念, 容易引起歧义。行业的含义明确, 意味着一种具有求利性目的的经济实业门类, 而且是具备一定社会规模的集合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产业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采取经济战略, 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7]这里也是强调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工业规模性和经营性 (追求经济利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文化产业“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 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 “一般来说, 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 文化产业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 也就是说, 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5]
海洋文化产业的产业范围和行业分类, 可以划分为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涉海艺术业。
滨海旅游业:滨海城市游、渔村游、海岛游、海上游;
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
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
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
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
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
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
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
要充分认识海洋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
21世纪是文化世纪, 文化和文化产业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 经济和文化一体化是大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 现代经济也是“文化经济”。自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和奥多·阿多诺在1947年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到上个世纪末, 把文化纳入经济决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进人21世纪,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特别是在美国新经济影响下, 世界各国纷纷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许多学者跨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列,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包括海洋文化的优势, 促使文化与经济互动, 多方面、多渠道的加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城.文化定义的加法现象[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 .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7.7-8.
[3]曲金良.关于海洋文化学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EB/OL].http://www.zsdaily.com/hywh/hywx/hywxyt/t20030727-93230.htm.
[4]张开城.海洋与渔业文化论要[J].海洋与渔业, 2004, (5) .
[5][8]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张开城.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J].科学新闻, 2005, (24) .
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 篇5
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
大海是有限的,大海又是无限的;大海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现代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对大海的哲学解读.我们只有超越了有限与无限,才能获得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二者的辩证统一;惟如此,海洋的.生命才是永恒的.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今天,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也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海洋资源开发追求的目标是人类与海洋共存、共生、共荣;海洋文化创造要处理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关系;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则要处理好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合作等问题.
作 者:卞崇道 BIAN Chong-dao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刊 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年,卷(期):23(2)分类号:G05关键词:海洋 文化 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产业
三一海洋重工(珠海)产业园 篇6
核心业务:三一集团现在能够生产制造修建港口的成套装备,并将陆地工程机械技术应用到海洋上。港口机械和海洋重工板块是三一集团未来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板块。目前三一制造的流动港机已经连续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占有率达到60%~70%,打破了以往外国品牌的垄断。三一已经能生产全套海洋港口装备,包括混凝土工程设备、起重机械、钻探设备以及港口门座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等。其中,混凝土工程设备销售量更是全球第一,钻探设备全球第三。
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主要业务包括港口机械、工程船舶和海洋装备三大板块。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制造的50强之一,三一重工长期专注于混凝土泵车等机械设备的制造,并在全球同行业中享有盛誉。此次在珠海另起炉灶来自于企业发展的强烈需求。
海洋装备技术水平与制造能力相对落后的局面一直制约着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开发与利用。自落户珠海以来,三一海洋重工积极响应“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通过自主研发多种港口机械、工程船舶等符合“三高一特”产业体系布局的产品,为珠海发展乃至国家海洋开发战略服务。据悉,三一海洋重工未来还将研发起重船、挖泥船、风电安装船等工程船舶,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工程船舶销售过百亿的目标。
配套设备:三一重工总裁唐修国在会见港媒湖南采访团时说,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带来巨大市场。尤其今后加强南海开发,需要大量海洋工程机械,必须提升国产海洋装备制造能力。
三一集团目前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商。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其混凝土泵车销量全球第一。并拥有世界最长86米臂架泵车、世界起重力矩最大的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世界首台全液压平地机、亚洲钻进最深旋挖钻机等产品。
发展规划: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在接待珠海市委书记李嘉曾表示:三一集团将加大投资,力争用3~5年时间将三一海洋重工(珠海)产业园建设成为年产值达300亿元以上的园区,并在10年内,实现产业园总投资200亿元,总产值超600亿元。届时,海洋工程装备作为继三一重工的工程机械板块、三一国际的煤炭机械板块之后,三一开展的第三大业务板块,将为三一“品质改变世界”的梦想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实现珠海和企业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李嘉对此表示赞赏,他说,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三一集团的战略合作,将为三一集团在珠海的投资项目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下一步,公司将对首艘搅拌船进行持续的技术提升,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全球领先的产品。”据三一集团副总裁黎中银透露,三一海洋重工还将结合集团在陆上工程装备的领先优势,开发起重船、打桩船等工程船舶产品。
海洋优势产业 篇7
1 海洋产业与海洋产业集群
1.1 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或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海洋产业按产业的属性可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海涂种植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盐业、海滨砂矿业、海水直接利用产业、海洋药物业等),海洋第三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产业按形成的时间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业及盐化工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滨砂矿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深海采矿业、海水淡化产业、海洋能利用产业、海洋药物产业等)。
1.2 产业集群与海洋产业集群
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即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的机构在该区集聚和发展,并形成持续的区域竞争力的现象。产业集群涵盖三个方面:①产业部门和相关机构在特定空间区域内必须有集中的现象或者集聚的趋势。②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通过对外输出产品和服务为区域创造财富,它们是构成产业集群的重要组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③产业、企业彼此之间以某种方式相互紧密联结,使集群内的产业、企业的经济效率比其他非集群的产业、企业总体要好得多。根据产业集群的定义及相关特征,海洋产业集群可以简单定义为:海洋产业和相关机构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有集中的现象或者集聚的趋势,同时各海洋产业以某种方式紧密联结,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推进作用的一种区域组织形式。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国内外研究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区位熵法、波特案例法、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理论的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图论分析法等[5]。区位熵法和投入产出法主要是识别产业集群普遍采用的工具。由于海洋产业没有被列入《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区位熵分析法只能识别某一区域海洋产业集聚现象及趋势的存在,不能识别产业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在采用区位熵分析方法的同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各海洋产业的产业关联度。
在我国现行的海洋经济统计中,仅对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底砂矿、海洋盐业、海洋造船、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国际旅游进行了较为完整序列的统计。根据辽宁省资源情况,本文根据对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海洋盐业、海洋造船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滨海国际旅游业等五种海洋产业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的区位熵与产业关联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基础数据来源于1997—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辽宁统计年鉴》。
2.2 辽宁省海洋产业区位熵测算与分析
区位熵法: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主要用于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反映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可通过区位熵(L)来测定一个小区域工业产业部门在大区域范围内的相对集中程度,从而确定该小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并最终反映各小区域的对外经济联系格局。区位熵的公式为:undefined。式中,eij为j地区i海洋产业产值,m为地区数,n为产业或者行业数。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的集群程度超过全国,其产品自给有余; 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集群程度低于全国,其产品需要从区外输入;L=1,表明所研究的海洋产业在该区域的集群程度与全国水平相当,区位熵大于1说明此种海洋产业可能存在聚群现象。根据周叔莲的标准,可把判别标准定为1.4,凡区位熵大于1.4的产业判断为具有产业集群。
结果分析:①产业间区位熵差异明显,个别产业区位熵值较大(表1)。2005年,辽宁省L>1的产业有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船舶制造业,此三种海洋产业在辽宁地区集群程度高于全国,其产品向区外输出,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趋势。其中,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和船舶制造业的L>1.4,特别是船舶制造业L值较大,最大为4.1150,最小为2.373,已具有海洋产业集群;L<1的产业有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此三种海洋产业在辽宁地区集群程度低于全国,其产品需从区外输入,暂不具有产业集群。但滨海旅游业发展较快,有形成海洋产业集群的趋势。②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海洋第二产业和传统海洋产业的区位熵较大。海洋产业第一产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有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产业第二产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有海洋盐业和船舶制造业,海洋产业第三产业中滨海旅游业的区位熵也较高,并有上升趋势。在海洋产业传统产业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业区位熵大于1,海洋新兴产业中滨海旅游业区位熵较高。由于海洋未来产业刚刚起步,统计数据只有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根据,这两年的数据海水利用产业区位熵大于1,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③区位熵变化明显(图1)。根据1996—2005年辽宁海洋产业区位熵的变化,2003年是海洋水产业L值变化的一个节点,L值达到最大,从1996—2003年稳步上升,特别是2000—2003年增长较快,2004年有所下降,2005年有较小幅度的增长;海洋石油、天然气业L值在1998年有大幅增长,其他年份变化不明显,且L值均较小;海洋盐业L值在1996年达到最大,1997年有明显下降,之后缓慢增长;船舶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优势产业,其变化表现为两升两降,即2000—2001年和2004—2005年为两升,1996—2000年和2001—2004年为两降,2001年达到最大值。海洋交通运输业L值1999年达到最小值,其他年份变化幅度不明显。从2004年开始,滨海旅游业L值有突破性增长,L值向大于1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
2.3 辽宁海洋产业关联度测算与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统计相关分析是对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素Y对因素X的相关程度与因素X对因素Y的相关程度并不相等。本文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海洋产业的关联度,以克服相关统计分析的缺陷。灰色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关联程度。即两条曲线越相似,其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在具体分析计算时,可将无限收敛(曲线)用近似收敛(数组)来取代,从而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设x1,x2,…,xN为N个因素,反映各因素变化特征的数据列分别为{x1(t)},{x2(t)},…,{xN(t)},t=1,2,…,M。具体计算过程如下:①求个序列的初值像,令undefined;②求差序列△ij(t),△ij(t)=|xi(t)-xj(t)|;③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undefined;④求关联系数,undefined;⑤计算关联度,undefined;⑥根据计算得出辽宁各海洋产业间的产业关联度矩阵。在实际运算时,0.5≤ζij(t)≤1,越接近1,表明两要素关联性越大。k为介于[0,1]区间上的灰数[3,5,9,10]。
结果分析:本文选取1996—2005年辽宁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盐业、海洋造船、海洋交通运输以及滨海国际旅游等六大海洋产业产值进行分析,这六种海洋产业的序号分别为1、2、3、4、5、6,k值取0.5。计算结果与分析为:①各海洋产业关联比较大,最大值为r51=0.91229,最小值为r16=0.71864(表2)。②海洋产业关联度呈现出明显一致性,ri4最大、ri6最小。r14>r12>r15>r13>r16,即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24>r21>r25>r23>r26,即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34>r35>r32>r31>r36,即海洋盐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滨海旅游业;r42>r45>r41>r43>r46,即船舶制造业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r54>r51>r52>r53>r56,即海洋交通运输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与石油天然气、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r64>r61>r65>r52>r63,即滨海旅游业与船舶制造业的关联最大,依次是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盐业。③从平均值上看,undefined及undefined较高,分别为0.899132、0.893418,海洋造船业与其他海洋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与海洋造船L值大有关,其最大值达到4.115,最小值为2.373;undefined与undefined较低,分别为0.817624、0.789176,这与滨海国际旅游L值相对较小有很大关系,但这不能因此断定滨海国际旅游的发展不能与其他海洋产业互相促进。
3 结论与建议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也是东北三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辽宁省海洋经济产值已经占到辽宁省总GDP的12.98%。本文通过区位熵的计算及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辽宁省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尤其是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船舶制造业,三种海洋产业区位熵大于1,存在产业集群现象。②从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见,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较大,特别是海洋造船业与其它海洋产业、其他海洋产业与海洋造船业的关联度最高。
结合辽宁海洋资源状况、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熵与产业关联测算的结果,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为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点:①围绕船舶制造业、海洋水产业、海洋盐业3个区位熵大于1的海洋产业,做强海洋产业集群;壮大以大连、葫芦岛地区为主,丹东、锦州等地区为辅的造修船业和配套业协调发展的世界级船舶制造业集群;横纵两向发展海洋水产业,使水产加工业与水产养殖业、水产流通业、水产仓储运输业相互促进,培育产业的龙头企业,打造全国甚至世界品牌,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发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进一步发展大连盐区、营口盐场和锦州盐区的海盐业,以满足东北地区的用盐需求。②提高区位熵小于1的海洋产业的综合实力,向有利于海洋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建设以大连为中心,以丹东、葫芦岛市为两翼,贯通辽宁沿海各市的滨海旅游带;逐渐完善以大连、营口港为中心,丹东、锦州、葫芦岛港为两翼,旅顺、葫芦岛、缓中、盘锦、庄河、瓦房店等为网络,中小结合,层次分明,功能齐全,分布合理的海洋交通运输体系。③为保证海洋产业集群的活力,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以科研为源头,加强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摘要:以辽宁省为研究地域单元,运用区位熵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辽宁省1996—2005年以来的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关联进行测度与研究,得出辽宁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产业集群现象,各海洋产业关联度较大等结论,并根据研究结果及辽宁省海洋资源状况,对发展辽宁海洋产业集群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关联,辽宁省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2006.
[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
[3]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3)∶289-296.
[5]孙才志,王会.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7-11.
[6]马廷玉,邬冰,刘志虹.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J].经济地理,2008,(4)∶623-626.
[7]楚波,金凤君.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J].经济地理,2007,(5)∶708-713.
[8]许永兵,贾强.区位商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为对象[J].经济与管理,2008,(9)∶86-89.
[9]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10-112.
海洋优势产业 篇8
当前陆地资源的开采已趋近饱和,面对资源制约和经济发展瓶颈,世界各国开始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亦不断加快海洋开发的步伐,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2 277.6亿元,是2001年4 133.5亿元的近8倍,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9.6%。海洋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可持续性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必须依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传统的开发方式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导向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其竞争优势形成是属于生产要素推动型、投资推动型还是创新推动型,呈现其演化过程,对于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ain)提出。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认为竞争优势由产业结构决定,建立了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分析五要素模型。基于钻石理论模型,学者们展开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王德章,赵大伟等;曹敬敬等)。Day在论述维持竞争优势的战略类型时提出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概念。肖海林、彭星阎构建并探讨了以产业平台、制度平台、核心能力和市场权力为核心要素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和分析框架,揭示了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构成、层次关系和竞争优势得以“可持续”的机制。薛求知、孔德洋将对各种竞争优势来源的阐述进行归纳,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所用和控制的异质资源以及企业创新。王核成、孟艳芬通过建构竞争优势的结构和层次模型,提出了竞争优势演进模型。薛俊强把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划分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新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个阶段。胡颖、李文溥认为,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反映了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它决定了竞争力优势在产业间的转移以及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张倩男、赵玉林指出科技创新对产业竞争优势形成和提升具有重大作用,认为科技创新是产业竞争优势演化的内部诱因。郑宏星、顾冬梅的研究表明,产业竞争规则决定产业生产方式、产业竞争优势与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形式选择是企业适应竞争规则变迁、赢得竞争优势的演进适应系统。张红、孙宇等运用新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三维分析框架,发现TCL国际电工高速成长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社会资本、营销网络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战略等多种力量的组合。
2 模型构建、指标选择及数据获取
2.1 模型构建
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为基础,在研究中把经济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率与要素投入增长率之和,提出了第一代增长模型,试图用资本积累解释经济增长。该模型描述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引起产出的增长,其基本形式为:
Y(t)=A(t)·f(L,K)=A(t)K(t)αL(t)β,0<α,β<1 (1)
其中Y(t)代表产出水平,A(t)代表技术水平,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CD函数。大量的计量研究表明,资本积累最多只能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20%,其余80%无法得到解释,索罗将其归于“劳动的有效性”或技术进步。索洛模型的基本思路是,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力、资本投入数量增长因素之后,所有其它因素的总和,都可以认为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在索洛模型中,技术水平也就是“劳动有效性”这一变量被当做外生变量、被看做是给定的,且模型并不能说明“劳动的有效性”是什么,具有明显不完善性。
既然资本积累解释不了长期经济增长,第二代增长模型就从技术进步入手,强调知识积累和发明创造。与索罗模型不同的是,第二代模型不再把技术进步、知识积累看作神秘的外部力量,而是经济增长本身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保罗·罗默((Romer)为代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表明,知识累积和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已经成为除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传统要素之外更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传统要素。在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外,还引入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两个要素。罗默模型根据假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简化形式为假定社会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产品生产部门,一个是使知识存量增加的研发部门。劳动力中aL的比例被用于研发部门,1-aL比例被用于产品生产部门;资本存量ak的比例被用于研发部门,其余用于产品生产部门。此时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CD函数的产出模型为:
Y(t)=A(t)[(1-ak)K(t)]α[(1-aL)L(t)]1-α,0<α<1 (2)
其中,A(t)不再是一个外生变量,而是取决于用于研究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以及技术水平。假定生产函数为一般化的CD函数,则知识的增长可以表述为(其中B为转移参数):
在本研究中,对于海洋产业的发展而言,由于其自然条件及开发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生变量。因此,论文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借鉴索洛模型和罗默模型,构建出一个简单的海洋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其形式如(4)式所示。
Y(t)=AK(t)αL(t)βR(t)γ (4)
其中,Y(t)表示产业竞争优势,K(t)表示资本投入,L(t)表示劳动力投入(代表传统生产要素),R(t)表示科技创新投入,A代表制度等其他影响因素,α、β和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生产要素)和创新投入对竞争优势的弹性大小,即影响系数,均为0到1之间的常数。
可见,通过比较α、β和γ值得大小,就可以初步对产业竞争优势的推动因素做出判断。若α值最大,说明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资本投入推动形成;β值最大,说明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形成;γ值最大,说明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而获得。
2.2 指标选择和数据获取
我国对海洋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统计机制并不成熟,经济统计数据也不完善,并且面临统计分类方法及统计口径的不断调整,因此,在选择产业竞争优势、资本投入、生产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投入的具体代表指标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局限,样本容量也十分有限。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相近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
产品销售额、盈利水平、产品出口竞争力、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等是常见的衡量产业竞争优势的指标,由于相应数据缺失,考虑到总产值水平亦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这里我们选择海洋产业总产值来替代这一指标;资本的投入我们粗略地用相应沿海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替代;劳动力的投入我们取沿海省市的涉海从业人员指标来表示;考虑到科技课题的立项数往往与R&D投入正相关,结合统计年鉴的统计项目和数据的连续性,科技创新的投入我们选择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情况指标来表示。
研究通过对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查阅和整理,用我国11个沿海省市2002—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涉海从业人员、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数作为解释变量,以海洋产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法)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且并不会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具体形式如(5)式所示。
LnY=a+αLnK+βLnL+γLnR (5)
3 实证分析结果及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上述模型及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各回归方程的R2值基本都在0.6以上,大部分达0.7以上,2009年更高达0.876,说明模型可以解释60%~70%以上的影响因素。
计算结果显示,在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发展和提升过程中,创新投入的贡献基本都在0.5以上,少数年份甚至高达0.6以上,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呈现出从生产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的演进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海洋产业发展高技术含量特性的体现,表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情况良好,总体呈现出良好的演进态势,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资本投入在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值得关注。从2002年到2005年四年间,资本投入对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呈现出副作用,这与我们在衡量指标的选取上比较粗糙有一定的关系。囿于数据的缺乏,我们只能以沿海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代表海洋产业的资本投入,这种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计量分析的结果也可以说比较粗糙。但与此同时,该数据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在2002到2005年间沿海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没有帮助,甚至有阻碍其提升的反作用,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在这一时期沿海各省市对海洋产业的资本投入表现为不足,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过多的资本投入到对产业发展和竞争优势提升并没有实质性帮助的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等。自2006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资本投入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并在2007年达到0.309,超过了生产要素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沿海省市对海洋产业的重视不断加强,资本投入有所增加并取得了正向的贡献。
生产要素的贡献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相对比较稳定。2002年到2005年间,生产要素投入对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率相对较高,某些年份甚至表现出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推动性,说明在这一时期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投入,其开发方式也主要基于传统开发方式。随后几年中,尽管竞争优势的推动因素从生产要素推动转向了创新推动,但生产要素的贡献依然较为稳定,近两年甚至总体上超过了资本投入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是创新导向的海洋新兴产业和劳动力密集的传统海洋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涉海从业人员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及海洋技术研究人员对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不容小觑。
4 结论及不足
(1)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演化呈现出跨越式演化路径。根据波特的观点,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的演化,经过了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四个阶段,但对于后发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实现经济和技术的赶超,就应着力于选择跨越式的演化路径。就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来说,由于其起步较晚,相关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起点也就较高,更具备跨越式演进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在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生产要素导向向创新导向的跨越是很正常的。
(2)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总体呈现出以创新为主要导向,总体情况良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推进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良性演化态势,促使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3)囿于数据的不可得性和不完善性,本研究过程及方法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样本容量明显偏少,指标选择仅为尽可能相似替代,研究结论较为粗糙,数据挖掘不够,缺少省市之间演化过程的比较等等,在以后的研究中,基于我国海洋统计机制的健全和统计资料管理的完善,这些不足有可能得到逐一完善。
摘要:基于CD函数和内生增长模型,构建出一个简化的产业竞争优势演化评价模型,对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演化过程进行计量分析,判断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得到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呈现出跨越式演化路径,经历了从生产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的演进过程,科技创新投入在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等结论。
关键词:产业竞争优势,演化路径,内生增长模型,海洋产业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9-70,118-119,530-546
[2]王德章,赵大伟,陈建梅.产业竞争优势模型:基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32-39
[3]曹敬敬.河北临港产业竞争优势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2):1-4
[4]RICHARD H DAY.Disequilibrium economic dynamics:A post-Schumpeterian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Ecnomic Bchavior&Or-ganization,1984,3(5-1):57-76
[5]肖海林,彭星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及成长管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3(7):69-74
[6]薛求知,孔德洋.创新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3):51-54
[7]王核成,孟艳芬.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研管理,2004(11):103-114
[8]薛俊强.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和演变[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4-6
[9]胡颖,李文溥.产业竞争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J].东南学术,2006(1):16-22
[10]张倩男,赵玉林.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60-65
[11]郑宏星,顾冬梅.竞争规则、竞争优势与产业组织演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6-121
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篇9
21世纪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富聚区, 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等, 是人类的“蓝色聚宝盆”。工业革命以来, 人口迅速增长, 陆地资源的减少以及陆域空间的缩小已经严重制约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这种态势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海洋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空间地位倍加突出, 开发占有地球表面71%的海洋, 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 是缓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沿海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 不断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全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据初步核算,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3 241.6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0.14%。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7 840.36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5 401.27亿元。按三次产业划分, 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597.63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6 068.80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6 575.20亿元, 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5∶46∶49。
2008年上半年,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随着海水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 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上半年海水利用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9.3%;山东、福建、海南和江苏等省海上风电项目陆续进入开发阶段, 上半年海洋电力业增加值达2.75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21.9%;沿海港口开辟新航线、扩大内贸业务并构筑综合物流体系, 上半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 751.86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21.2%;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高景气度, 石油需求的强势增长和海洋开采技术大幅提高促进了我国海洋油气业发展, 上半年实现增加值达442.67亿元。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33.60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5.7%, 其中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该区域第一。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571.74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 其中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该区域第一。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2 529.86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科技、海洋管理、海洋立法和海洋探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公众的海洋意识也大幅度提高。中国各级政府, 尤其是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少地区经济开始向海洋延伸, 形成了海陆统筹的发展思路, “蓝色产业带”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然而, 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海洋产业经济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大,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性的传统产业带动, 高附加值的新兴海洋产业较少。海洋的过负荷开发情况严重, 有些已经超过了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河口淤积, 海岸侵蚀, 沿海滩涂湿地面积缩减等。现实已经在教训我们, 依靠初级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现有开发模式, 已经很难再维持海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转变增长方式, 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观时不我待。
1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内涵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 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 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 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根据《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海洋第一产业指生产活动以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特征的产业, 也就是海洋渔业, 主要包括海洋养殖和捕捞业等;海洋第二产业以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为特征, 主要包括海洋盐业、海洋盐化工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矿砂业、船舶与海洋机械制造和海水直接利用等工业部门;海洋第三产业为海洋服务业, 其生产活动以提供非物质财富为特征, 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以及海洋科技、教育、通信、保险、仓储、商业、金融和咨询信息业等各项事业。
按照形成时间可将海洋产业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产业一般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砂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是指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 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2.1 海洋产业具有外向性特点
世界的海洋是相通的, 是完全开放的。海洋与陆地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无尽的流动性和难以准确地划定边界或加以分割, 这一特性使海洋经济既存在着比陆地经济更激烈的竞争, 同时也需要更密切的合作, 使海洋经济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并涉及多产业、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大系统特征, 成为一种开放型、国际性和全球化的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 国际社会普遍以全新的目光关注和重视海洋, 沿海国家正纷纷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加紧开发利用海洋。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年增长速度约11%, 2000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到15 000亿美元, 占世界总产值的5%左右。滨海地区已成为沿海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黄金地带”, 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每年达11.7万亿美元。世界主要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等都有明显发展, 一些新兴海洋产业, 如潜水技术产业、海洋电子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等已粗具规模,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海洋生物和深海采矿等产业已初露端倪。世界上已有100多个沿海国家把开发海洋作为基本国策, 一些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上第一强国美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投入巨资制定和推进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 近年来又提出“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法国则把海洋开发作为体现“法国的光荣”的伟大事业;德国政府投巨资支持海洋开发;挪威70%的财政收入来自海洋产业的税收。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020年有可能达到3万亿~3.5万亿美元, 届时海洋经济将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
2.2 海洋产业具有现代性特点
海洋经济是根植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产业相比, 现代海洋经济对科学技术, 尤其是高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海洋开发是在海洋这个特殊的领域中进行的, 难度很大, 其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几乎都是资金密集和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正是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才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 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世界海洋经济近几十年所取得的突破性发展, 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探测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和海洋深潜技术等进展的直接结果。中国目前海洋开发整体水平不高, 很大程度上是受科技水平制约的, 有专家统计, 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 而我国还只有30%多。中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方面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依据世界潮流和国情特点,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海洋产业的生命力必须要有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
2.3 海洋产业具有关联性特点
海洋产业具有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的特点。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 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 涉及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涉海服务业等。产业链的第一个层次是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海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化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能源开发业等构成的产业链;第二个层次是海洋各产业内部构成的产业链, 如, 海洋渔业关联渔船、渔具和渔用仪器制造以及海产品保鲜、冷藏、加工、储运及钢铁、机械、仪表、通信、电机和制冷等, 海洋运输业关联材料、造船、信息、贸易、港口建设和港口储运加工等。海洋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大, 而且乘数效应高, 不仅有规模效益, 而且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广阔, 可以带来社会经济的强劲增长。利用海洋产业关联性特点可以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 密切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协作, 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使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引内联、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纽带。
3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有着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良好的物质基础, 拥有18 000多千米海岸线, 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拥有渔场面积超过280万平方千米, 滩涂和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超过17万平方千米, 对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极为有利;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50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还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沿海共有160多处海湾和数百千米深水岸线, 许多岸段适合建设港口和发展海洋运输业;沿海地区共有1 500多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 适合发展海洋旅游业。21世纪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 发展节粮、节地型的渔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耕海牧渔, 发展远洋渔业, 建设海上“菜篮子”工程, 走海洋牧场化道路以及实施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是解决人多地少并提高人民食物保障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宏伟战略工程。
国家海洋局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初步核算, 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5.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 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6∶49。2007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151万人, 比2006年增加191万个就业岗位。
2007年,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 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海洋生物医药业不断加强新药研制与成果转化, 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2007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 比2006年增长37.7%。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46.3%, 居全国首位。
海洋交通运输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2007年实现增加值3 414亿元, 比2006年增长21.1%。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 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其中,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2 615万标准箱, 首次跃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新加坡。
滨海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 滨海旅游业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07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 242亿元, 比2006年增长19.9%。
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船舶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7年实现增加值448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6%。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 新接订单跃居世界第一, 超过7 000万载重吨。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的29.5%, 位居全国第一。
随着对两碱行业原材料需求的进一步增加, 海洋盐业继续稳步增长, 2007年海洋盐业增加值50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4%。山东省海洋盐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盐业增加值的54.4%, 继续高居全国首位。
我国努力提高海洋油气开采能力, 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7年实现增加值76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3%。海洋油气勘探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 中海油在渤海湾和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 其中9个为自营油气田, 海洋油气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和天津市两省市海洋油气业增加值之和占全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的85.3%。
在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和引导下, 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相继投入运营, 海洋电力业取得新的进展。海洋电力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0%。2007年11月, 由中海油投资、设计并建造安装的我国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正式投入运营。广东省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电力业增加值的24.9%, 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化工业受下游产业需求拉动, 主要产品产销两旺, 2007年实现增加值20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6.3%。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稳步推进, 海水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海水利用产业化进展迅速, 海水利用业粗具规模。2007年实现增加值4亿元, 比2006年增长13.5%。
沿海各地加快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步伐, 多个大型海洋工程项目投入施工。海洋工程建筑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山东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的49.7%, 居全国首位。
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养殖, 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2007年实现增加值1 904亿元。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28.7%, 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国家正式实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管理措施, 海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海洋矿业呈现出稳中趋降的趋势。2007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 比2006年减少24.2%。
从主要产业总产值构成看, 海洋产业存在对传统产业过于倚重的局面。海洋生物制药、深海和海底资源开发、地热、潮汐等新能源开发以及海洋油气勘探、海水监测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有待提升。
从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看,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 542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三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3.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7 748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1%,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4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8.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55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1%,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4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6.8%。
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3 241.6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14%, 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中国海洋资源的拥有量和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海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个比较薄弱环节, 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 海洋经济以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海洋交通运输和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为主, 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亟待迅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投入, 完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系统,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② 生产要素结构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 渔业经济结构海水养殖比例极小。③ 海洋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 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 制成品少, 精细加工明显薄弱。船舶工业总体上仍属劳动密集型, 劳务成本低, 单靠低劳务成本和人海战术参与修造船市场竞争。港口产业中, 装卸主业对共生产业和依存产业拉动力较弱。④ 海洋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虽然很快, 但一些与产业结构向现代化演进关联更加密切的第三产业, 如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文化、卫生和渔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长值不到1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 而中国仅为30%~40%。⑤ 产业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 缺乏现代化国际性企业。⑥ 海洋经济地域结构成离散状态, 资源共享性差。
21世纪我国现有陆地资源开发形势将更加严峻, 要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必须把眼光转向海洋, 以海洋作为自然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 不断加快海洋开发步伐。
4 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的对策思考
4.1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
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 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 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产业开放是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条件相交换的合作方式, 参与世界性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 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种开放型、国际性和全球化的经济。从历史上看, 民族的兴盛与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这是因为亚太地区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了海洋经济, 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盛的地区。面对这一变化, 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太平洋西岸的地缘优势和世界海洋的通道建立海洋经济开发区, 向世界敞开大门并及早与世界经济接轨, 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
4.2区域结构逐步由沿海为主向沿海、远洋并重转变, 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
依托海洋地域和区位优势, 在沿海地带建立起临海产业。发展临海产业对区域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 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这个载体, 把海洋优势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 扩展海洋产业的服务腹地;另一方面, 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沿海地区倾斜, 充分发挥港口、海运和海水等方面的优势并向海外辐射。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 海陆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地经济作为支撑, 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只有在与陆地经济的互补和互助中才能逐步消除, 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陆地经济联动发展中和在与全国的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临港型工业,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重点产业或重点行业扶植一批龙头大型企业, 促进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代理业, 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代理手段和方式, 规范代理, 扩大代理、理货及联运代理等业务量;加快与现代运输方式接轨, 开通集装箱运输, 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港口城市品位。
海陆经济一体化要求人们从陆海互动的视角认识开发海洋的重要性, 遵循陆海一体化原则, 将海洋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系统, 发挥海洋在整个经济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
4.3加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开发, 建立协调适用的海洋产业技术结构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提高产业竞争力,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海洋科技园区以及渔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地区间、国际间的技术、信息、资金、劳力和资源的交流与渗透, 开展与国际渔业经济技术合作, 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渔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 提高渔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规律是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演进, 由粗放到集约逐步提高, 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前一发展阶段孕育的结果, 同时自身又孕育着后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在以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农业社会中孕育出了工业, 在以轻纺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阶段中孕育出了重化机械等大型工业区结构, 再从重化产业中孕育出了电子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产业, 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向着高技术层次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 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海洋产业虽未达到陆上产业这么高的层次, 但就其发展的历史轨迹看, 也与这一规律相吻合, 即技术进步促使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加大“科技兴海”力度, 推进海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鼓励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三结合以及科技、生产和渔民三结合, 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进行技术创新和实施科技产业化战略, 跟踪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趋势, 加大海洋生物、海洋化工和海洋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 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源。
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走向海洋, 是21世纪的现实选择。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也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通过对海洋产业特征和中国海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并思考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 阐述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 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2.
[4]叶向东.“树立蓝色理念, 发展海洋经济” (CN) .长白学刊, 2005 (1) .
[5]张本.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科技与信息, 2001 (2) .
[6]张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6) .
[7]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星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8]尹博, 王伟.以人为本人海关系和谐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22 (5) .
[9]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10]石洪华, 郑伟, 丁德文, 等.关于海洋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24 (1) .
海洋优势产业 篇10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作为海洋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世界各个沿海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海洋资源开发来看,海滨、海岛旅游业与海洋油气业、海水养殖业等一起已构成海洋支柱产业。[2]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海洋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 500亿美元。我国拥有约300 km2的海洋国土,发展海洋旅游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滨海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全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 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
辽宁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全省海岸线总长2 920 km,其中有大陆岸线2 292 km,有岛、坨、礁506个,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海岛266个。全省管辖海域面积6.8万km2,滩涂面积20.7万hm2。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以来,依靠科技进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滨海旅游业在内的海洋经济6大支柱产业。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24.6亿元,增加了超过18倍。为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及区位优势,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五点一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建沿海经济带,将为包括海洋旅游在内的辽宁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必须看到,与海洋旅游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我国沿海一些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的海洋旅游开发尚不完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不平衡。为促进辽宁海洋旅游向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领域发展,科学评价辽宁海洋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并以此制定有效的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辽宁海洋旅游区位优势特点
区位优势泛指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或某项经济活动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也必然会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3]区位优势的构成条件十分复杂,其因素涉及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同时,区位优势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优势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良好的海洋环境为凭借,同时也会受到诸多区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的对比研究,本研究从资源区位、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辽宁省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海洋旅游产业的区位特点。综合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一)海洋旅游资源区位
辽宁濒临黄海和渤海, 海岸线绵长, 周围海域辽阔, 岛屿星罗棋布, 海岸类型多样, 其间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由于受到海岸地质地貌、海岸类型、海水动力条件及历史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本研究选取大陆海岸线、岛屿数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旅游城市和近海海水质量状况等6项指标, 通过国家海洋局“2007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2007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所提供的数据资料, 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区的海洋旅游资源状况。其中指数确定的方法是:根据各样本原始数据, 确定各组中位数, 以中位数为基数, 除以其他各数值, 得到各项目指数, 各项目指数求和并排序得出评价结果。
从统计结果及相关研究可知, 辽宁的海洋旅游资源条件总体上在全国处在上游位置, 海岸线绵长, 海滨城市多, 近海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也不乏具有较高等级, 且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但由于受到包括重化工业比重大、沿海垃圾的无序排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沿海水环境状况质量不高, 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分布的大连湾、锦州湾、辽河口等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为此制约了海洋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海洋旅游客源区位
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发展的客源区位条件在海洋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旅游产业发展的客源条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区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产业规模等。选取区域人口规模、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代表客源区位的经济基础条件,以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和星级酒店数量代表客源区位的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查询200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份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客源区位条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虽处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同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省份相比,产业发展的客源区位优势仍有一定差距,总体上处在中游水平。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辽宁省海洋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注意发挥在其他领域的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和区域合作等途径,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地位的快速提升。
(三)海洋旅游交通区位
交通是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纽带,在一定意义上,海洋旅游发展的资源区位和客源区位优势是通过良好的交通条件来实现的。选取铁路、公路、港口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四大方式,并分别以铁路旅客周转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规模以上港口数量和沿海机场旅客吞吐量为具体指标,通过查询200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国家民航总局《2007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份发展海洋旅游的交通区位条件。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同我国沿海多数省份比较,辽宁省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辽宁省铁路网密度高,高速公路、港口运输、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齐全,且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准。与浙江、福建、海南等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较好的省份比,辽宁的滨海交通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实施“海上辽宁”战略,构筑“五点一线”海洋经济产业带,将更加凸显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和良好条件,对沿海旅游交通进行有效整合,是摆在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促进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
海洋旅游资源具有整体性,海洋旅游产品有着可替代性,传统的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管理工作又涉及交通、林业、农业、国土、文化、宗教、水利等诸多部门。从辽宁沿海自身来看,辽宁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并存,但总体上讲,辽宁省环渤海六市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大于空间的竞争性。[4]“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旅游的发展经验证明,政府主导、区域合作、部门参与、市场运作是一条基本经验。从发展区域旅游来看,辽宁与河北、天津、山东等省份同处于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及沿海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强,通过走联合开发、整体开发、系统开发的道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环渤海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摆脱辽宁自身在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方面的较不利局面。环渤海区域各级政府及政府间通过协商统筹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联合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包括对旅游资源、产品、路线的整合和优化,协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旅游大环境的改善提高。同时,辽宁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向内陆延伸,与内陆省市加强合作,把海洋旅游与内陆地区的乡村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互派客源、组合包装旅游线路,以塑造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
(二)搞好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建设
城市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跨区域旅游的游客中转站,在区域旅游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旅游资源只有与现代城市拥有的接待设施和服务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旅游产品,由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5]辽宁省滨海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高,这是发展海洋旅游的巨大优势。旅游城镇体系的本质特点是相互联系,它们在旅游、交通、网络、信息和设施服务等方面联系紧密、协作顺畅,在服务旅游者这个层面上达到互补,实现共赢。根据旅游城镇体系的作用和辽宁的实际特点,构建以大连为核心,以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为区域中心,并由若干个沿海特色旅游乡镇所构成的海洋旅游城镇体系。辽宁省滨海公路工程的启动,为这一体系的建立带来了机遇。大连作为全省海洋旅游的核心,要突出其极化与扩散效应,通过提升海洋旅游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提高对辽宁海洋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五个海洋旅游的区域中心城市,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树立差异化的海洋旅游形象,实现海洋旅游功能互补;若干个海洋旅游特色乡镇要以具体的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坚持重点开发、整体开发和深度开发的原则,以适应全省及区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构建滨海旅游城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积极发展航运交通,优化海上旅游交通结构,逐步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辽宁沿海地区旅游交通体系。
(三)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文化的整合和提升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6]它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辽宁沿海地区开发历史久远,长海县广鹿岛小朱山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6 000~4 000年前,这里的渔业生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作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的近代军事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浪漫时尚的现代海洋休闲文化。这些海洋文化资源往往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都从海洋文化中找到了立足,彰显了旅游资源的优势。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注意从纷繁复杂的海洋文化宝库中撷取精华,经过精心选择、挖掘、整理和组合包装,向旅游者推出能够展示辽宁大海独特魅力的海洋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辽宁海洋旅游文化开发,不仅要突出与内陆文化有较大差异的海洋文化特色,同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到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坚持市场导向,针对东北、内蒙、环渤海区域等主要客源的文化背景,注意实施开发的差异化策略。
(四)坚持海洋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海洋旅游产品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以海洋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总和。[7]近些年来,除了大连地区的观光、度假等几个常规旅游项目开发得较好外,辽宁省其他相关海洋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未明显发挥出来,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专项和特种旅游项目相对缺乏。多数海洋旅游产品的游客参与性差,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形成系列。辽宁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形成以大众游客为主导,同时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实现在观光、度假产品基础上的,包含海洋文化旅游、体育竞技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民俗旅游、海岛及远洋探险旅游、豪华邮轮旅游、潜水观光旅游、节日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多种旅游的立体产品格局。同时,要不断增加旅游活动的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提高产品的体验价值。通过参加海洋旅游活动,不仅使游客充分享受到“看海、吃海、玩海”的乐趣,更要使他们能够“亲海、爱海”;在旅游活动中,不仅愉悦心情,恢复身体,还要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意志受到磨练,理性得以升华。
(五)把海洋环境保护放到突出的地位
辽宁省是一个工业大省,重化工比重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上人口膨胀和沿海开发范围的扩大,海洋资源遭到破坏,海洋环境污染总体上呈现加重趋势。据统计,辽宁沿海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沿海污水入海总量的10%。这些污水多由沿海排污口、入海河口、港湾等直接或间接排放入海。[8]根据《2007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当年全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达8 150 km2,比2006年增加2 800 km2。滨海湿地和海湾等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加剧、油类和重金属等污染加重、生境丧失和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影响了滨海景观环境的健康和食物安全,是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主要威胁。为此,在调整产业结构、统筹规划、严格管理的同时,对海洋旅游的发展的规模总量、时空安排和战略重点等都要进行科学筹划。搞好海洋资源普查,坚持有重点、分时序、重效益的开发原则,对一些到目前为止开发难度较大、高品位的海洋旅游资源,宜妥善保护,以便实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董玉明, 王雷亭.旅游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35-50.
[2]林越英.中国“新东部”与海洋旅游开发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5) :91-96.
[3]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26-30.
[4]李悦铮.辽宁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4) :114-119.
[5]董志文.旅游中心城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J].海岸工程, 2002, 21 (1) :57-62.
[6]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7]郭鲁芳.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经济, 2007 (1) :123-125.
海洋优势产业 篇11
在慧江国际董事长陈科桦的办公室里,赫然悬挂着一幅意蕴无穷的书法大作——“真水无香”。这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陈科桦所崇尚的事业和她那坦荡的心境。
谈到水,谈到夏威夷海洋深层水,慧江国际懂事长陈科桦满脸洋溢着会心的笑容,浑身焕发出别样的激情。她说,能与夏威夷海洋深层水结缘,这是天意——只有这个产业,能让我甘心用一生精力去投入!记者听罢内心无不震撼!夏威夷海洋深层水真有这样神奇和迷人吗?陈科桦从专业和文化的角度向记者娓娓道来。
神秘的夏威夷海洋深层水
魅力城市:夏威夷海洋深层水是如何形成的呢?
陈科桦:夏威夷海洋深层水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根据美国海洋学家斯通梅尔的“海洋深层大循环”理论,地球于一亿年前开始最后一次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川大量融化,并携带大量矿物质沉入大西洋底,并汇聚到印度洋,在平均4000米的深海沿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循环,经过夏威夷群岛,在美国阿拉斯加海域调头回归。一个周期为5000年左右。因此,夏威夷海洋深层水又可看成是极地冰源水。由于夏威夷群岛海底火山形成的特殊地貌,使深海大循环带在此形成上涌现象。夏威夷也因此成为全球海洋深层水这一独特资源唯一上涌区。
魅力城市:人类是如何去开采和提炼夏威夷深层海洋水的呢?
陈科桦:上世纪70年代,为了策应“阿波罗”登月计划,从太空和深海两个层面探索人类生命资源,美国能源部会同夏威夷州实施了自然能源开发计划,其机构命名为“NELH(耐尔哈)”。该计划动用数百亿美元在夏威夷群岛的科纳岛建立了海洋深层水汲取、加工、利用试验基地。随即日本、韩国、前苏联等国相继投入巨资跟进。他们以卫星定位、雷达探测、深海水温观测、盐分观测、特殊船舶等高科技手段成功地自夏威夷675米海自然涌升口处汲取到源自4000米以下的海洋深层水极品原料(2004年元月汲取深度为915米),经反渗透、电渗析等多种方法提炼成夏威夷海洋深层水浓缩液。
海洋养生必然是自然养生中的大趋势
魅力城市:夏威夷海洋深层水有那些具体特点和功效呢?
陈科桦:夏威夷海洋深层水处于无光合和无氧化环境,不受任何污染,极度洁净,矿物质元素丰富,据科学测定,夏威夷海洋深层水浓缩液的含钙量是地表水含钙量的123倍,镁的含量更高,为330倍!这些含量远远超出了牛奶中同类元素量。因此,我们每天即使喝少量的夏威夷海洋深层水稀释液,就足以满足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这对广大民众用少量的费用解决基本营养素,保持身体健康意义十分重大。它成分稳定,与健康人体血液中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极其相近。它还具有小分子团、还原性,离子态,负电位值、活性程度高等诸多特点,极易为人体细胞所吸收、能快速参与人体新陈代谢,对调理人体亚健康和改善心、脑血管、痛风、糖尿、皮肤、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功效,是一般普通海洋深层水所无法比拟的。上世纪80年代中,曰本已将此列入医用范畴,在东京专门有介绍海洋深层水医疗功效的杂志,取名为《心安》。并有许多专门论述海洋深层水与疾病治疗的著作,如《海洋深层水与糖尿病》等。大量事实证明长期饮用夏威夷海洋深层水,能使人体的微量元素得到全面平衡,使人体的细胞健康起来。
魅力城市:夏威夷海洋深层水的应用状况如何?
陈科桦:现在,夏威夷海洋深层水已经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医疗保健、美容健身、工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海洋深层水制品在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家,成为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大举措与“秘密武器”。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脱亚入欧”的观念非常强烈,并有过实施“人种改良”的想法。上世纪60年日本提出了“一杯奶强化一个民族”的口号,即所谓的“白色革命”。其目的是要通过强化膳食营养改变曰本民族矮小的身材,摘掉“小日本”的帽子。为此,政府也极力号召民众广泛喝牛奶。但是70年代美国康莱尔大学坎贝尔教授领导的营养实验项目证明,牛奶中含有的乳糖不适合亚州人消化系统,其中的酪蛋白甚至有诱发多种癌症的可能。这一信息一度使喝惯了牛奶的曰本民众感到迷惘。恰好此时美国夏威夷海洋深层水传到曰本,因此,在80年代日本便实施了一项广泛饮用海洋深层水的“蓝色革命”。在饮用水、饮料、清酒、啤酒、面包、调味品、沐浴露等众多领域产品中添加海洋深层水,对调节人体亚健康状态有显著效果。相关科研机构对海洋深层水清除多余血脂、血小板等生理功效也做了大量试验,有些医院甚至直接作为处方用于治疗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日本粮食问题研究所所长井土贵司还写书全面介绍了海洋深层水抗癌、抗衰老功效。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从一个人均寿命不算长的国家成为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青年人平均身高超过同期的中国青年。如今海洋深层水在日本被尊为“神水”。海洋养生必然是自然养生中的大趋势。
走海洋养生之路,做健康饮水事业
魅力城市:慧江国际是什么时候从事海洋深层水开发的,有那些品牌的产品,市场反响如何?
陈科桦:慧江国际认识到夏威夷海洋深层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天然的、符合人类生命需求的、最优秀最卓越的资源,它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和无限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就决定把发展目标定格在走海洋养生之路,做健康饮水事业上。2004年,慧江国际取得美国ENZAMIN生产商与日本FIVE株式会社授权,斥巨资引进美国夏威夷海洋深层水浓缩液,并取得了该资源中国唯一代理商的资格。先后开发了“生命原液”、“雅纳”、“慧江山”等产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构建了市场体系。
2007年7月,慧江国际成为了国家科技部等9部委组建的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的成员。本人荣幸地出任该机构营养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负责海洋深层水在中国的开发应用工作。这也标志公司该项事业纳入了国家“S863”高科技发展框架,能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而我们的“生命原液” 产品也通过“高健产”渠道作为在京党政机关、部队、团体领导人及离退休干部、企业高端首选的功能保健用水。
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通过慧江国际真切地感受到了海洋深层水带来的健康,也让许多的女性通过内调外用恢复了靓丽(陈科桦拿出碟片让记者看那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很多病人发出了肺腑之声)。在中国,人们把“生命原液”称为“圣水”。
魅力城市:现在市场反映不错,慧江国际今年在产品和市场开发上,有什么新的打算和进展?
陈科桦:今年,慧江国际全面参与了国家“十一五”海洋产业开发计划,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中国海洋深层水产业的领头和骨干企业地位。在“生命原液”、“雅纳”、“慧江山”骨干产品基础上,加大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研发海洋深层水新的产品,推出“慧江山”品牌会务、法务专用饮用水和“再丽”养颜原液,并推出特效解酒产品、高档调味品等,使我国海洋深层水系列产品更加丰富。慧江国际将“海洋养生”和“雅纳海洋疗法”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用蓝色海洋资源全力打造医疗、保健、美容、日化和食品行业新型的“蓝金”健康产业平台,把健康和美丽带给全社会。
慧江国际在国内已在广州、北京、香港建立公司及全国多个地区建立办事处,在美国成立了慧江生物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成立了分公司,在越南建立了办事机构。现在在泰国上市的有关手续也办妥,印度尼西亚上市的相关手续也正在积极稳妥地办理中,这为开辟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奠定了基础。
“真水无香” 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
魅力城市:“真水无香”应该是您非常欣赏的四个字,请您从文化和事业的角度来阐述一下它的内涵?
陈科桦:“真水无香”其实代表的是一种境界,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看透一切功名利禄,远离一切世事纷繁,杜绝一切尔虞我诈,修美于内,探求天道,表现爱美之心、求真之心,弃杂之心、思纯之心、滤己之心。中国人的文化,正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源远流长,蕴含生命的真意。
中国人对水的认识和理解,已经不局限于水的自然层面,在文化层面上,道学始祖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滋养万物的德性。它使万物得利,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儒家始祖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佛教还认为水代表智慧,学习水的智慧就能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水代表包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成为自古以来人们理解水的最高精神境界。
广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1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08年3月, 汪洋书记到国家海洋局考察时表示:“广东是海洋大省, 海岸线比较长, 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广东一定要认真落实好国家海洋局对广东海洋工作的要求, 努力争当全国海洋工作和海洋经济工作的排头兵, 在全国带个好头”。这无疑是出自海洋文化意识的真知灼见, 首次为“广东是海洋大省”作出了明确定位。2011年年初公布的国家、广东省两级“十二五”规划中, 广州未来五年将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衡量世界文化名城的指标包括具备著名的文化机构、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办大型国际赛事的经验、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场所等。以这些指标衡量, 广州有潜力跻身世界文化名城行列, 但一定要突出特色, 建议以海洋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二、发展海洋文化对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意义
1、文化是提升广东软实力的首要构成要素
广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尤其令人关注。与中原相比, 它没有五千年文化深厚积淀, 也缺乏北方人的粗犷豪爽, 但它得江南水乡之温柔, 吸五岭逶迤之灵气, 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同样哺育了悠久文化传统, 其中尤以海洋文化为特色。自康梁变法到孙文天下为公, 自北伐征戈到“深圳速度”, 无不体现广东人勇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 那种舍我其谁的胆识早已响彻神州, 令世人瞻目。广东文化具有吸纳外来文化兼容并存的传统, 海外文化因侨乡假道前来, 使岭南文化接受了海洋文化的滋润, 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结果, 更具前瞻性、开拓性与创新活力。
2、海洋文化是现代化走向世界进程的重要媒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曾经指出:海洋文化就是开放的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海洋文化的发展, 海洋文化孕育了近现代化。海洋是世界各民族开放交融的舞台, 使现代化成为世界文明进程:从文艺复兴、科学发现、启蒙运动到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革命的崛起及其走向世界, 无不与海洋有关。近现代文明发端于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中海、威尼斯, 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是相吻合的, 而资本主义肇始于国际贸易领域, 海洋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化发展的摇篮。西方国家的原生现代化兴起, 通过海洋由欧洲向全世界扩散。上世纪最后20年发生了知识革命, 形成了经济全球化, 知识文明也迅速依托于海洋向世界拓展。从整个世界文明地缘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 当今现代化已经通过海洋从威尼斯回归到东方, 从农业文明越过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 中国也借助海洋承接了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正在依托海洋走向世界。
3、海洋文化产业是广东产业转移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的制造业曾经辉煌一时, 以其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世人瞩目。但近年来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 广东经济发展后劲明显滞后于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一些省份。当传统制造业走向巅峰之时, 正是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绝好时机。广东应将其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落到实处, 抓住历史的机遇, 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在广东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远古“海上明月”的百越族时期到古代“海上敦煌”的海上丝绸之路时期, 再到近代“海洋文明”的东西学互渐时期, 无不显现出广东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烙印。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再次掀起一股强劲的海洋文化浪潮。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特区浪潮到本世纪初开始的泛珠三角浪潮, 再到如今的海洋大省浪潮, 再次印证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精髓。
4、海洋文化能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城市竞争力
广州从秦代设南海郡建番禺城, 有2200多年建城史, 一直是岭南历代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从唐宋始,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成了“万国衣冠, 络绎不绝”世界闻名的岭南大都市。当时广州已发展成世界著名东方大港, 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机构———市舶使, 其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与经营方式为后代沿用。明清时更是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对外贸易中心, 当时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 天子南库”之称。古海扬帆, 古老的中华文明通过这条海路传播, 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到东非诸国, 涉及一百四十个国家和地区, 是16世纪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成为连接亚、欧、非洲的海上大动脉。
“北、上、广、深”原本是民间根据房价定义的一个概念, 现在被区域经济研究者使用为区域经济领头羊的代名词。不过, 这几年, 由于广州发展速度相对“北、上、深”滞后, 已有观点认为广州应被“剔出”四大核心城市。如何增强广州的竞争力, 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 积极寻求海洋文化发展之路, 打海洋牌, 无疑是广州的一个重要筹码。
三、促进广州海洋文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广东建设海洋文化大省, 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首先应重视海洋文化建设, 努力将广州打造成海洋文化强市, 更新观念, 调整发展战略和措施, 普及海洋知识, 提高海洋意识, 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其次要培育海洋企业文化, 做好海洋文化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加强海洋文化探索, 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活动,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1、升华广州市的海洋文化底蕴
有专家指出, 趋同化如今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民族传统建筑不复存在, 代之以风格雷同的“千面孔”:市中心造一步行街商业区, 辅以金融街与文化走廊, 广场上有喷泉与罗马柱, 不伦不类雕塑, 周围是玻璃幕的高楼大厦群, 顶层上均有观光旋转餐厅, 看上去全是“国际大都市”……广州要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 不能只注重表象的东西, 而要从深层次挖掘其核心的内涵, 建议以海洋文化为特色, 努力升华其海洋文化底蕴。成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引进世界著名的海洋大学或研究机构, 培养高层次的涉海专门人才, 举办各种层次的海洋文化论坛, 加强对公众的海洋意识与海洋观念的教育, 积极推动海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2、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可以从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体育、涉海休闲渔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民俗文化等五大项目方面来发展。在滨海旅游业这个项目下又可分为海洋历史文化遗迹 (黄埔古港、南海神庙、南沙天后宫、荔湾西来初地) 、海滩海岛 (大角山滨海公园) 、渔港渔村 (南沙十九涌、蒲洲渔港) 、滨海休闲城市 (南沙万顷沙、黄阁) 四大类别。涉海休闲体育方面的资源主要有珠江赛龙舟、潜水、沙滩排球等;涉海休闲渔业资源有南沙珠江入海口休闲渔业、渔家乐 (餐饮起居、服饰、婚丧嫁娶等) ;涉海庆典会展资源有开渔节、文化节、波罗庙庙会、广交会等;涉海民俗文化资源有岭南文化、妈祖文化、侨乡文化、海洋祭祀文化等。
由此可见, 广州的海洋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南沙区。南沙不仅拥有大面积的农产品种植基地, 而且有海域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海岸线约240公里, 是广州重要的渔业产区。应将南沙新区打造成“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
3、重点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
(1) 以黄埔南海神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打造一条海洋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这条海洋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景点包括南海神庙—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黄埔港—黄埔军校。
南海神庙 (波罗庙)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 (公元594年) , 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神庙, 宋元时羊城八景之“扶胥浴日”就在庙内。自2005年开办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至今, 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 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航海高等院校, 学校本部坐落在广州珠江之滨, 毗邻著名的黄埔港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琶洲校区坐落于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之东, 紧邻“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埔古港。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的积淀,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立足华南, 面向全国, 以工科为主, 航海类专业为特色, 经、管、文等学科兼容的高等院校。
华南第一大港————广州港从古至今都是世界贸易大港, 现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中国第三大港。港口码头岸线长达十多公里, 有46个万吨级泊位。高大的龙门吊车、大片的集装箱, 成为广州商贸之都的重要象征。
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 是中国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也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这里产生了众多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领袖, 是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主要景点包括军校大门、校本部、孙中山纪念碑、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等。
(2) 建设南沙滨海休闲旅游区。具有南沙特色的滨海旅游景区包括天后宫、百万葵园、湿地游览区和十九涌渔人码头等。从目前来看, 南沙距离滨海休闲旅游区和“滨海生态新城”还有一定的距离, 建议结合南沙开发的总体规划, 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度假长廊, 开发旅游休闲项目, 如开展珠江出海口体验渔民生活、沙滩及海上体育运动等。以广州南沙生态滨海国际旅游节为契机, 南沙区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规划和建设的力度, 把旅游产业作为该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成立旅游工作领导机构, 从机构上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旅游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争取与国际水平接轨。
4、积极培育海洋文化消费市场
以滨海旅游为主导的海洋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 关键在于海洋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包括海洋休闲娱乐业、饮食业、服装、绘画、建筑等多种行业在内的消费市场有其巨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 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其次要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的多元化,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甚至外资的进入。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 尤其是对内陆省份消费者的宣传, 如定期在内陆各省举办“海洋文化宣传周”、“海洋文化活动行”等活动, 扩大广州市海洋文化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广州市作为海洋文化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针对性地开辟消费需求领域, 引导新的消费潮流, 提升消费品位。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应不断适应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 实现海洋文化活动的优化升级。
摘要:发展海洋文化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广州市应该从升华海洋文化底蕴、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培育海洋文化消费市场等方面入手, 才能从战略制高点击败竞争对手脱颖而出。
关键词:海洋文化,软实力,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
[2]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丛刊, 2011 (1) .
【海洋优势产业】推荐阅读: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10-04
海洋文化产业10-18
海洋产业集聚05-12
海洋化工产业10-23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07-02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07-03
浙江海洋产业结构11-09
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08-01
山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08-17
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