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计量

2024-08-12

海洋计量(精选3篇)

海洋计量 篇1

1 前言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基础。海洋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计量科学准确性、量值统一性、法制性、社会性等的一般属性,又由于海洋观测调查的立体性、多学科交叉性而具有计量仪器多样性、作业环境复杂性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资源锐减,人类对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的需求日益迫切,国际海洋权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各沿海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对海洋量值统一的要求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对海洋计量工作的重视程度[1,2,3,4]。

我国的海洋计量工作起步较晚,融于国家计量事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断进步。1955 年,国家计量局的成立是我国近现代计量工作开启的标志[5]; 1984年,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国家海洋计量站及3 个海区分站,进一步在全国及海区范围内开展海洋计量工作; 1985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标志着我国计量工作从行政管理走向了法制管理; 2001 年,国家海洋局发布实施的《国家海洋局计量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海洋计量工作的第一个规范性依据文件[6]。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海洋计量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并取得长足进步。2012 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是我国海洋计量工作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海洋计量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本文在全面了解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海洋计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提出海洋计量事业的发展建议。

2 我国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现状

海洋计量是国家计量体系及海洋公共服务事业的基础组成部分,是保障海洋观测、调查、监测及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海洋计量工作主要包括海洋计量技术法规体系建设、计量管理体系建设( 包括计量监督检查、计量认证、能力验证) 、计量检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内容。

2. 1 海洋计量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现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为核心的比较健全的海洋计量法律法规技术体系,体系中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国家计量器具检定规程以及部门/地方计量器具检定规程[7]。2001 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局计量工作管理暂行规定》,首次对建立海洋特殊量值计量标准器具,进行海洋计量检定,使用海洋计量器具及向社会提供海洋数据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的有关行为进行了规范。2008 年,顺应当时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国家海洋局进一步修订印发了《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对海洋行业内开展的建立计量标准,开展计量检定、计量校准、计量检测,使用计量单位和海洋专用计量器具,实施计量认证、能力验证和计量监督管理等海洋计量活动进行系统规范和管理,有效促进了海洋计量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6]。此外,海洋领域还有国家和部门计量检定规程19 项。2012 年12 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立全国海洋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 简称“海洋计量委”) ,秘书处设在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共有委员28 名。海洋计量委现已实现正式运行,2014 年有6 项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列入国家质检总局年度制修订计划,2015 年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了8 项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制修订计划项目,目前各项工作稳步开展,确保了海洋专用计量器具的有效量值溯源。

2. 2 海洋计量管理体系建设

海洋计量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计量认证、计量监督检查、能力验证、海洋专用计量器具管理等内容。计量认证是我国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海洋行业实验室的国家级计量认证由国家认监委授权国家计量认证海洋评审组具体实施[8]。

自1992 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3 个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首批通过海洋行业计量认证评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计量认证现场评审332 次,62家海洋监/检测机构获得了国家级计量认证资质,计量认证评审员共51 名,只有计量认证获证实验室才能向社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保障海洋基础数据质量。国家计量认证海洋评审组每年对10家计量认证获证机构开展质量监督抽查,并进一步结合重大海洋专项如国家“908 专项”“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等专项实施专项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不断创新深化海洋计量监督检查工作。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实际上它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校准和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9]。2012 年和2014 年分别开展了两次海洋监/检测机构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近300 家次实验室参加,不断增加能力验证项目,扩大能力验证范围,有效地提高了各参加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 3 海洋计量检测能力建设

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基准10 类133 项190种、一级标准物质1 166 种、二级标准物质1 425种、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1 907 项、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最高计量标准65 759 项[7]。其中海洋领域获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计量标准有35 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4 项,基本满足海洋温、盐、深、流、浪、潮、气压、气温、湿度、风、p H等参数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需要。2013 年1 月,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海洋计量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实施,着手修订《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提升了“海洋测温仪器检定装置”和“海洋测深仪器检定装置”两项计量标准水平,完成风速、气温、湿度、雨量和气压共5 项计量校准技术装置的建立,其中气温等4 项申请行业计量标准授权,在海洋水文、气象和化学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基本能够覆盖80% 以上的仪器种类。现有的海洋测温仪器检定装置计量标准测量范围为( - 2 ~ 40) ℃ ,MPE ± 0. 002℃ ,为国内最高水平; 海水盐度标准装置计量标准测量范围为2 ~ 42( 盐度) ,MPE ± 0. 001( 盐度) ,是中国最高等级的海水盐度计量标准; 海洋测深仪器检定装置即压力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为( 0. 05 ~ 100) MPa,准确度等级0. 005 级,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波浪浮标检定装置可对浮标传感器和整体浮标开展检定校准,测量范围为波高( 1 ~ 6) m、波周期( 2 ~ 40) s,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新建的JQA3 - 1 型海洋风速风向仪计量检定装置,可对风速风向仪或传感器开展校准测试,主体采用全钢结构串联双试验段回流风洞,在小试验段模型区( 试验段高度、宽度、长度各75% ) 测速范围为( 0. 3 ~ 90) m /s,在大试验段为( 0. 3 ~ 30) m /s,流场均匀性不大于1. 5% ,稳定性不大于1% ,气流偏角不大于1°; 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生产的盐度标准物质包括中国一级标准海水和中国系列标准海水,一级标准海水为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盐度35,U = 0. 001( k = 2) ,从定期与国际标准海水的比测结果看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系列标准海水为二级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盐度序列为5、20、30、35、40,U = 0. 003 ( k =2 ) 。

3 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 1 海洋计量技术法规体系建设方面

海洋领域涉及面广,发展日新月异,海洋计量工作作为海洋科研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海洋维权的基础技术保障,现有的海洋计量法规体系仅计量法、计量法实施细则、海洋计量管理规定,不能有效覆盖现有的海洋业务体系,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建立完整体系。

3. 2 海洋计量检测能力方面

海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海洋行业现有的34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新仪器设备研制的计量检测需求。最新被广泛应用的海洋仪器具有小型、智能、自动、现场使用、精度高和稳定性高的特点,同时可根据需要组合不同的传感器,并在不同的载体上使用,这就要求海洋仪器的计量检测由实验室向现场、由静态向动态、由单参数向多参数同时进行的方向发展[10]。另外,现在测量仪器的操作界面多采用软件,能够被移植和改写,这些软件的可靠性设计已成为海洋数据质量的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这些系统软件的可靠性测评技术研究很少。海洋仪器的计量检测不仅包括计量性能检测,还包括环境适应性检测,涉及海洋“温湿振”“辐照度”“淋雨”“风”“海水腐蚀”“霉菌”“盐雾”等多种试验项目,现有的海洋环境试验仅初步涉及温度、湿热、碰撞和冲击、盐雾、霉菌、水静压力等试验项目远不能满足仪器设备的检测需求。

3. 3 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方面

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开始仅为近海调查研究提供服务[6],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拓展形成海洋计量监督业务体系、海洋计量技术服务体系、海洋计量质量保障体系等,不同业务体系之间存在精细化的分工,从不同方面为海洋管理、海洋基础调查、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需求要求计量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步且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海洋开发利用的紧迫需求也对海洋监测、调查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为海洋强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4 发展建议

4. 1 加强计量法规体系建设

结合海洋强国建设需求,修订《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一系列支撑该规定的管理细则,形成以计量法为核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配套支撑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推动海洋计量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4. 2 强化计量业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规范海洋计量业务体系,探索科学有效的业务运行方式,稳步推进海洋计量认证工作,规范开展海洋监/检测能力验证,加强海洋计量监/检测人员队伍建设,促进海洋观测调查及计量检测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

4. 3 加强海洋计量检测能力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结合现代海洋测量仪器新特点和发展新需求,大力研发海洋仪器设备动态校准、多参数校准和现场校准技术,开展软件可靠性测评技术研究,研建和升级改造亟须的计量基、标准设备和标准物质,完善我国海洋仪器计量标准的溯源体系,大力提升海洋监测和观测仪器设备检定覆盖率,保障海洋环境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

4. 4 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提高海洋计量工作水平应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全球海洋仪器计量比对,对外开展海洋仪器计量校准服务,推动建立全球海洋观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全球海洋观测数据的量值统一和可比,这是提升我国海洋计量技术水平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海洋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我国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

4. 5 推动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理清现有海洋计量机构的职责定位,实现职能优化,统筹发展; 不断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高层次海洋计量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技术保障。

摘要: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海洋计量作为国家计量体系和海洋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文章在了解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海洋计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提出海洋计量事业的发展建议:加强计量法规体系建设、计量业务体系建设、海洋计量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推动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海洋计量,海洋管理,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新民,赵燕,徐文见.德国计量工作状况及对我国计量发展的借鉴[J].中国计量,2008(4):49-51.

[2]郑干.美国计量管理的特点[J].城市技术监督,2000(9):49.

[3]钟新明.日本计量概览(上)[J].中国计量,2000(4):32-34.

[4]钟新明.日本计量概览(下)[J].中国计量,2000(5):37-39.

[5]蔡正平.喜读《新中国计量史》[J].中国计量,2014(9):54-56.

[6]秦平.我国海洋计量体系现状分析与发展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1):51-53.

[7]王英军.论中国计量法律制度的完善[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8]刘景霞.浅谈海洋行业计量认证的发展历程与经验[J].海洋技术,2012(1):127-129.

[9]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10]王爱军,高占科,彭建军.浅谈海洋计量工作的特点及发展动态[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4):90-92.

海洋计量 篇2

在5月中上旬的时候,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确定了推进海洋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各项保障措施。

海洋标准化的战略意义

自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随着多个沿海风电场相继竣工投产,海洋电力业出现较大增幅;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均比上年有较快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同时,中国的海洋科技成果也丰硕喜人,诸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成功发射;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顺利交付使用等等。

6月13日,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不到1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557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9.7%。

海洋经济的迅速兴起和国家政策规划的大力扶持与推进,给海洋标准化事业的发展与深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标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海洋标准化作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规范行业行政管理、服务公益事业、推动科技进步等重要作用,尤其是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有效手段;从国际化的全球视野来看,更是起到领域内统一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作用,其中一些强制性标准还是各国技术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做好十二五时期海洋标准化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对我国整个国家的政治实力、经济进步、海洋生态环境利用与保护、及社会深层次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对《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解析,我刊特别采访了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主任吴爱娜。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于1989年10月由中编委批准成立,是管理全国海洋标准化、计量和质量的业务机构;兼为国家海洋计量站,是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也是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授权的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测机构。

目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建有温度标准实验室、盐度标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标准海水实验室、波浪浮标检定室和水位计/验潮仪检定室;同时设有水处理设备检测中心以及海洋仪器产品检测中心;并建立了“全国海洋标准计量及质量信息网络系统”,发布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海洋计量认证、计量检测、质量监督通报等信息。

《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解析

据国家海洋局对国民海洋意识的调查显示,民众的海洋知识水平明显缺乏,甚至连知道我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海洋国土”的都只有10.7%,普遍的公众对这片蓝色海洋并没有多少具象或亲切的意识,而我们从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海洋经济及海洋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为国家腾飞及国际形象提升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全新发布的《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即是从制度、机构、体系、服务、科技、质量、效益、监督、安全等各个角度提升海洋事业深化的意识理念和标准化水平。

除了通过《规划》大力提升海洋标准化意识,同时基于海洋标准化的桥梁,利用技术标准化手段,用标准化的形式统筹协调涉海各方面的行为与利益。最终也将引导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更加兼顾速度与质量的双重效益,通过对海洋资源的标准、合理、节约利用与开发,实现整个国家的海洋意识和经济进步达到可持续性改善。在以下的访谈中,吴爱娜主任也从更加专业和系统的角度更好地诠释了《规划》的理念与内容。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海洋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体系和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海洋局履行海洋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海洋科学研究、海域和海岛管理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职责的基础性工作,是确保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海洋标准化工作在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海洋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标准化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了《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海洋标准计划项目立项审查程序规定》、《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和《秘书处工作细则》等,明确了海洋标准制修订和海洋标准复审的工作流程,实施了海洋标准制修订进度月报制度。

海洋标准化组织机构得到健康发展。国家标准委批准建立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观测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域使用管理、海洋调查技术与方法、海洋工程勘察与测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滨海湿地等七个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建立起“海洋标准专家库”。

海洋标准化规划和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出台并实施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了《2008-2010年海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化发展规划》和《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相关内容纳入国家《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并得以实施,发布了《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和《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

海洋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共有123项海洋国家标准和183项海洋行业标准获得批准立项,标准的编制质量、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得到有效提高,标准宣贯培训和监督检查得到加强。

提高了海洋标准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海洋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编辑并出版了《海洋国内外标准目录》,初步建立了海洋标准化信息服务系统,海洋标准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加强了海洋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标准化宣传。对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标准编制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审查专家分期分批组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研讨;加大海洋标准化工作宣传力度,结合重大海洋项目实施等活动开展宣传,每年的世界标准日在中国海洋报整版宣传,海洋工作者标准化意识大幅提高。

&此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主要达成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有哪些?

根据当前形势和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海洋标准化肩负着为各项海洋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历史使命,面临着系统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规范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编制和实施《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和推进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对于提升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满足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标志着海洋标准化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我国海洋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遵循海洋标准化事业的发展规律,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协调意识以及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全国海洋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和规范全国海洋标准化工作。

《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标准化支撑、服务、规范、促进和保障海洋事业发展为中心,深化近海标准化工作,加强极地、深远海标准化工作;以国内标准化工作为重点,国际标准化工作为突破口;围绕海洋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开展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海洋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提升海洋标准技术水平和编制质量;充分发挥海洋管理部门、标准化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积极性、优势和特长,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现海洋标准化工作快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海洋标准化工作实施系统管理,协调好标准数量、速度、质量、效益等要素的关系,拟实现覆盖全面、保障质量和提升效益三大目标,主要完成以下8个任务:一是构建层次分明、系统完善的海洋标准体系;二是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三是强化标准贯彻实施与监督管理;四是实施标准化科研创新活动;五是建设全国海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六是推进海洋标准国际化进程;七是活跃企事业单位标准化活动;八是加强地方海洋标准化工作。

&与以往相比,此次规划在政策层面有什么新的导向?如何执行?

一是《规划》提出“加强海洋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重大战略性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标准化工作,支撑重点领域发展,增强综合管理能力。”

“十二五”时期,海洋标准化将围绕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的重点、热点开展工作。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利用、海洋能利用、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海洋重点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等重点任务中,将建立标准协同和配套机制。加强海洋综合性、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前期研究、试验和调查,支撑海洋重点领域发展。

二是《规划》提出“坚持海洋标准制定速度与标准编制质量及标准化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强调要协调好海洋标准数量、速度、质量和效益等要素的关系。

“十二五”时期,将强化海洋标准化工作管理,组织建立海洋标准编制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实施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责任制;强化标准贯彻实施与监督管理,建立海洋标准贯彻实施信息反馈及效益评估体系,加强标准的推广应用,增强标准的实施效益,充分体现海洋标准对海洋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支撑作用。

&对我国的整个海洋经济及海洋安全会带来什么影响?

目前,海洋领域已发布实施了245项海洋标准(包括61项国家标准,184项行业标准),这些标准为包括海洋经济建设在内的多方面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撑与保障作用。但在已发布标准中涉及海洋经济方面的数量很少,仅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我国海洋经济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海洋经济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技术标准覆盖面较小,企业标准备案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急需一个完善的、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海洋标准化体系,通过系统科学的编制海洋经济标准体系,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海洋经济技术标准,加速海洋产业化进程和海洋经济转型。

因此,《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富饶海洋标准体系框架,从横向逐步构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工程建设3个子标准体系。海洋经济建设标准体系由海洋经济统计调查、海洋经济核算、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海洋经济规划编制与协调等方面标准组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由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与利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标准组成;海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由海洋工程咨询服务标准、海洋工程勘察技术标准、海洋工程设计技术标准、海洋工程施工作业与安全技术标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标准等组成。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不断努力,海洋经济标准化工作将获得长足进展,海洋经济技术标准将在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和推动海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为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海洋安全的角度来说,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是“十二五”期间国家海洋局重点工作,因此《规划》明确提出拟构建安全海洋标准体系,建立安全海洋标准体系框架,从横向逐步构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监察执法3个子标准体系,为海洋安全建设提供技术支持:(1)海洋防灾减灾标准体系由海洋观测与监测、海洋预报与预警、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海洋应对气候变化、海洋观测预报及防灾减灾设施等方面标准组成;(2)海洋权益维护标准体系由专属经济区权益维护、大陆架外部界限划分、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开发、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等方面标准组成;(3)海洋监察执法标准体系由执法业务、执法装备、执法技术、执法队伍等方面标准组成,加大海洋开发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从纵向逐步制定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和方法标准、产品标准,给海洋事业发展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全面保障我国海上生产和沿海人民生产、生活安全。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已于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也就此表示,希望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预报减灾业务单位能够以此为契机,推动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深化海洋预报体系改革,加强面向重点目标的精细化预报,提高观测预报服务水平。

&新的标准规划在国际化方面有何突破?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推动我国优势海洋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制修订影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国际标准,提高应对全球技术标准竞争的能力,是全国海洋标准化工作实施国家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体现。

《规划》根据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策略和战略部署,在主要任务中提出“推进海洋标准国际化进程”,从开展海洋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研究、开展采标方法与工作程序研究、实质参与海洋国际标准制修订、积极开展国家间和区域海洋标准化合作等方面加强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规划》提出要努力将我国具有技术优势的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努力促进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成立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力争为我国主导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创造条件。

有关国际化实际工作的突破我想简要介绍一下我国近一段时间开展的相关工作:“十二五”初,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已经获得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的批准,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2012年5月20日,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承建的WMO-IOC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该中心将承担牵头制定海洋观测标准,开展海洋仪器检测和国际比对,提高海洋观测标准的统一性,建立全球海洋观测质量保障体系等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亚太中心将帮助39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那些海洋观测能力较弱、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的国家开展实验室建设,提供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检验,开展咨询、培训等服务,从而提高这些国家在海洋观测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标准化水平。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实际贡献,同时,也是我国海洋标准化走向国际化所迈出的坚实一步,为未来我国海洋标准国际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海洋标准化工作对国家整个海洋事业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推动力?主要从哪些方面体现?

海洋标准化工作贯穿于海洋事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是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实施《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使海洋标准化在提升综合管控能力、规范海洋工作、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为促进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完善海洋标准体系,支撑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建成基本覆盖海洋事业各个领域的协调、配套、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海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协调、互补机制,对于完善海洋行政管理机制,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调控海洋宏观经济,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推动海洋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进程。《规划》围绕海洋事业发展需求,明确了海洋经济与规划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开发与保护等18个海洋标准制修订重点领域,提出制修订118项国家标准、361项行业标准,将与海洋法律、法规形成配套体系,为海洋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规范。

加强标准科研创新,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加强海洋综合性、基础性、关键技术标准前期研究、试验和调查,引导产、学、研等各方面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共同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海洋技术标准的研制,促进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速科学研究的自我创新和技术融合,对海洋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洋计量 篇3

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是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 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等海洋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 海洋环境监测服务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了获得高质量数据以准确地描述和表征海洋状况, 科学地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 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 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信息, 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使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持续提高,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 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1.1 实验室特征

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实验室涉及学科领域广;有时实验环境要求特殊;某些实验涉及未知危险实验品;使用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 特性各异;外出作业环境恶劣;实验的设计具有探索性、前瞻性和未知性, 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1.2 实验室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 国家海洋局对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纳入计量认证这项工作非常重视, 在统筹规划下, 由国家计量认证海洋评审组考核通过计量认证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及与海洋局共建的地方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不断增多, 目前已有60多家。此外, 还有部分地方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通过了由地方质检部门主持考核的计量认证工作。

众所周知, 实验室资质认定在规范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监测数据质量水平、增强全员质量意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特殊性, 通过对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的探讨, 结合多年来从事开展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体会, 笔者认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2.1 实验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通过计量认证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已具有一定规模, 但是尚有一些实验室没有开展计量认证工作, 特别是一些地市级监测机构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机构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普遍存在:① 制度建设不健全, 体现在组织和管理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诚信守约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② 能力建设不能完全满足监测工作需要, 体现在工作环境、安全、仪器装备、人员素质、科技创新等方面;③ 监测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欠缺, 体现在原始记录、数据处理、质控措施、人员、程序和方法、记录和文件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导致出监测数据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

1.2.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表面化、形式化

计量认证促进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但运用和完善这一体系却需要长期的学习、提高和磨合。

目前, 已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中规范化管理各有千秋、差别较大。存在建立和执行体系脱节的情况, 不能充分发挥体系作用, 浪费了人力、物力与财力。在制度建设方面, 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 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也不够完备和及时。

1.2.3 质量保证部门执行力度不够

大部分监测机构都设置质量保证和控制的部门, 质量负责人或由单位领导兼任, 或本身已身兼数职, 关键时候起不到质量保证的作用;质量控制手段单一, 或者完全依靠操作人员的自觉性。在工作量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弊端表现不明显, 但当任务量大幅度增加时, 若质量部门支撑力度不够, 质量保证工作将显得捉襟见肘, 更甚之个别监测机构还缺少质量保证部门。

2 开展计量认证的必要性[2]

为了使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监测管理, 最大限度地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 深入提高人们对计量认证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开展业务的基本条件

社会的逐渐规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 只有通过资质认定的检测检验机构, 才能够以第三方身份提供客观可靠的真实数据。只有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 才能够从事检测检验工作, 并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使用CMA (中国计量认证) 标记。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提出资质认定一票否决制, 数据和结果不能提供CMA章的, 一律不予认可。这在客观上也引起了实验室对资质认定工作的高度重视。

2.2 管理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

计量认证需要对实验室法律地位、独立性和公正性、安全、环境、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程序和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和财务等基本条件进行全面考核。所以, 对于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3 业务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计量认证需要通过对实验室进行考核, 最终确认实验室的能力。计量认证评审中, 对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配置和专业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 对实验室整体能力的提高贡献巨大。同时, 评审组成员都是本行业内的专家, 能从实验室各种角度入手, 涉及问题的深度、广度都对实验室的综合能力有提高作用。此外, 评审考核方法多样, 这就更加要求实验室在日常工作中要夯实基础, 严格要求。

3 实施计量认证的重要环节和难点

3.1 加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

为确保出具监测数据和结果的真实可靠, 必须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的、自上而下地控制管理, 使之处于受控状态。因此, 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是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计量认证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快管理体系建设, 要根据工作实际, 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明确职责分工,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严格按照要求, 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在硬件方面, 按照规程规范、技术文件中参数要求, 优化配置设施设备, 满足安全要求和环境条件。

在软件方面, 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特别是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 强化职责分工意识。同时, 要做好文件和记录控制工作, 以保障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可追溯性和重现性。

3.2 重视质量内审、管理评审工作

质量内审、管理评审是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定期内审和管理评审可以形成一个能及时发现问题, 适时纠正或预防问题的良好机制。

质量主管要精心组织年度全部门、全要素的内部审核活动, 检查工作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找出不符合项或不合格项, 并提出改进意见和纠正措施。① 根据准则要求, 逐条细化, 设置对应内审检查要素, 并列出各要素要达到的标准, 以公平公正为原则, 全面开展内审工作。② 纠正措施应实事求是, 整改程度应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管理评审作为实验室最高层次的会议, 应引起高度重视, 真正发挥作用。会议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主持, 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分析、有研究, 根据准则中规定的十个方面的考虑因素提供真实完整的评审输入资料, 这是做好管理评审工作最关键的环节,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管理评审通过输入材料, 评价机构的质量方针,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评价体系的适应性, 从而真正做到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

3.3 管理与监督有机结合, 保证监测工作质量

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规章制度, 根据质量方针和目标、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制定年度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并将此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采取有效举措, 对监测全过程层层把关, 各负其责, 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

加强质量监督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员的作用, 从各个环节和层面对监测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这也是目前计量认证工作的一个弱项, 往往表面化、形式化。一方面, 要重点抓好质量监督计划的制订及对相关记录的严格检查, 将其作为重点考核对象, 最终形成质量监督报告, 作为内审或管理评审的依据。另一方面, 使用有效的校核方法对质量结果进行监督, 如监测过程中使用的现场空白、密码平行样、质控样、加标回收、工作曲线等有效的校核方法。对质控数据的质量和合格率进行定期评审, 以便改进和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3.4 紧抓质量控制, 稳步提升海洋环境监测水平

质量控制工作是保证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能力的重要环节。各级监测机构应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和计量认证质量体系运行要求, 制订年度质量控制计划, 认真开展现场监测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样品贮存、样品运输、实验室平行样, 内控样或加标回收分析测试的全程质量控制, 加强监测数据审核, 规范监测数据报告格式, 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3]。

3.5 重视计量管理, 保证监测数据公正可靠

计量管理是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而进行的科技、法制和管理活动, 具有准确性、一致性、量值溯源性及法制性的特点, 在体系建设和质量控制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的作用[1]。

3.5.1 做好计量管理工作

(1) 要做好准则中各项计量管理记录工作。尤其是计量器具台账, 包括相关技术资料、使用、维护维修、采购、使用环境、期间核查、量值溯源证书等相关记录。

(2) 切实做好日常计量器具管理工作。① 要选择和配置合适的计量器具, 其准确度要满足被测参数相关要求的规定, 同时也要具有国家规定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② 做好量值溯源工作, 包括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自校、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以及期间核查等, 同时要认真对待和做好检定/校准证书有效性确认工作, 以确保在用计量器具量值符合计量法规的要求。

(3) 充分考虑计量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认真学习国家有关计量及计量认证方面的法律法规、计量器具溯源、检定、校准方面基础知识, 以及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数据修约等方面知识, 以保障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与管理。

3.5.2 做好证书有效性确认工作

在对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质量监督检查过程中, 大多数实验室在证书有效性确认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出具证书内容是否符合检测要求的评价, 判定一个检定或校准证书的有效性, 是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 应对以下几项内容进行确认:① 对计量器具的名称、型号、唯一性标志、日期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对、确认;② 对检定或校准机构的资质、能力的确认;③ 对检定或校准工作中采用的计量标准装置、标准器、技术依据以及是否经授权并有效的确认;④ 在出具结果判定方面, 对检定证书中检定结果合格或不合格进行确认;对校准证书中校准项目、校准点、校准数据以及不确定度进行确认;⑤ 根据检定结果或校准数据及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 确认是否满足工作需要;⑥ 对证书上给出的声明和建议给予确认。

4 体会和建议

4.1 统一要求, 协调发展

承担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的实验室都应将计量认证作为必要的前置资质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 统一标准, 规范管理。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督促未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取得相应资质认定, 使全国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协调、均衡发展, 以保证监测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提高。

4.2 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是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领导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决策。领导要重视计量认证工作, 关注、监督、检查和改进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控制、协调各项质量活动, 带头执行管理体系文件规定, 以身作则, 通过有效沟通、表彰和激励等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

全体员工要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积极参与监测工作和质量活动, 努力实现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4]。

4.3 持续改进, 不断进取

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发展过程中, 其内外环境均在不断变化, 如评审准则的换版、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改变、工作类型和工作量的重大调整等。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须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从实施质量方针、目标, 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管理评审等方面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 以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4.4 长效管理, 坚持不懈

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要以通过计量认证为契机, 确保管理体系完善, 并坚持长效管理。正视计量认证考核工作, 杜绝采用突击的方式迎接现场评审。通过评审只是质量工作的起点, 而不是终点, 必须不断提高监测水平, 确保监测质量, 拓展监测范围, 才能使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朝着健康、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阐述了计量认证的必要性, 并提出以计量认证为契机, 规范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管理, 对于海洋监测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关键词:计量认证,实验室管理,海洋监测

参考文献

[1]刘丽葵, 贺丽苹.以实验室资质认定理念推动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3) :188-190.

[2]杨晓东.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几个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 2011, 37 (25) :252-253.

[3]刘晓燕.浅谈环境监测站如何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2) :77-79.

上一篇:设计与施工电气工程下一篇:杂技的创作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