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

2024-11-21

海洋科学(精选11篇)

海洋科学 篇1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文化传承的高等学府。学校目前共有12个学院(部),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2800余人、研究生2800余人;教职工1100余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近80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0余名。其中,拥有双聘院士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划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4名。

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研究生专业学位授权点涉及8个领域、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0个高职专业。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在水产养殖、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产品低温物流、渔业经济管理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20多项等。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学科是学校发展重中之重。学校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上海市地方海洋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国内空白或者薄弱领域为突破口,确定了极地海洋与生物资源、深渊科学与技术、海洋遥感与测绘应用、近海环境与生态等四个学科方向,分别由美国麻省大学陈长胜教授、深潜英雄和第一批长江学者崔维成教授、国家千人吴晓良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和教授领衔,初步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海洋学科,为学校发展具有高水平一流、特色的海洋学科打下了扎实基础。

根据学校海洋学科发展规划,为加强海洋科学学科的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构建高层次研究梯队,拟面向海内外常年公开招聘海洋科学(包括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与生态及海洋气象等)、海洋技术、海洋遥感、海洋测绘、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子海图及海洋信息应用等相关高层次专业人才。

一、招聘对象

1、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其领他军人才。

2、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具有博士学位、正高职称、学科建设急需的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海内外优秀学者。

3、教学科研骨干:留学归国高层次杰出青年;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含国内著名大学博士后);“985”、“21 1”重点大学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以及其他高校和研究所毕业的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

二、相关工作待遇

三、招聘程序

(一)应聘者提供相关材料

1、高级职称人员及海外回国人员提供如下材料:学历、学位、职称等证书复印件;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目录和三篇代表作复印件以及检索情况,所取得的专利、鉴定、获奖证书及代表作复印件;到我校后的工作计划;副高级职称及海外回国人员提供两封同行专家推荐信。

2、应届生提供所需材料: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及有关证书复印件;科研成果、论文目录及三大检索情况;所取得的专利、鉴定、获奖证书及代表作复印件并提供两封同行专家推荐信。

3、应聘者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准确。

(二)学校审核材料

学校根据申请者提供材料,组织专家组审核和评议材料,确定面试人选。

(三)应聘者按通知来校参加面试,学校专家组对应聘者进行综合测评和考察,应聘者参加学校面试,

学校研究确定后,确定拟录用人选,拟录用人选体检合格后办理相关录用手续(特殊人才可直接面谈)。

四、联系方式

应聘人员可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简历及应聘登记表。如通过电子邮件求职,邮件主题请注明:姓名、应聘岗位,应聘材料以附件形式发送;纸质稿请递交到上海海洋大学人事处。

联系地址:上海海洋大学人事处

邮政编码:201306

人事处电话:021-61900263

人事处邮箱:yncheng@shou.edu.cn

海洋科学 篇2

根据教务处下发关于《上海海洋大学大类招生确定专业及重选专业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我院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2012级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具体安排如下。

一.专业方向人数分配

2012级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两个专业各有学生66和63人,原则上分方向后,海洋科学专业各方向人数不超过35人,海洋技术专业各方向人数不超过33人。

二.分班原则

学生在所在大类(专业)内根据个人意愿顺序,选填大类(专业)内的全部专业方向,不得少报。专业方向录取时遵循“志愿优先、参考学业表现”的原则进行。当报名学生数少于专业方向接收计划数时,则直接予以录取;多于专业方向接收计划数时,依照学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绩点并综合加分绩点后,根据专业方向接收计划数择优录取;当接收计划限额序位上出现并列情况时,并列者均予以录取。

加分项目为:

A类.获得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国家级及以上奖励(包括学科竞赛类,科研创新类奖项等),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公开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并署名为上海海洋大学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计为2.4绩点。

B类.获得政府部门认定的省市级奖励(包括学科竞赛类,科研创新类奖项等),或已申请发明专利或获得实用新型专业或外观设计专利(署名第一或第二),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公开发表专业相关学术论文(第二作者)或获得科研成果(计前5名),并署名为上海海洋大学,计为0.6绩点。

上述加分项中,同类加分项计最高加分值一次,加分项目解释权归学院所有。

大类内的专业(专业方向)在重选专业阶段,允许报转本大类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具体细则参照学生守则现行规定。

三.操作细则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学院下发“2012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方向分班通知”,并“专业方向选择登记单”到2012级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班,由辅导员负责通知到每位同学。

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下午13:00-14:30在海洋科学学院351会议室,学院安排开展“2012级大类招生(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选方向咨询会”,需要专业方向咨询的同学可来向专业老师咨询。

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下午15:00前,请辅导员将各班学生填写的“登记单”(纸质稿),“2012级方向选择汇总表”(EXCEL电子稿)反馈到邵帼瑛老师处(海洋学院333室,Email:)

2013年4月1日,学院审核学生填报信息,并按分班原则进行排序和分班。2013年4月2日上报教务处。

2013年4月8日前教务处完成审核并公示名单。

海岸海洋科学的发展 篇3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岸海洋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8%,其水体部分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占整个海洋水体的0.5%,却拥有全球初级生产量的1/4,提供90%的世界渔获量,为60%的世界人口的栖息地,目前全世界人口超过160万的大城市中约有2/3分布于这一地区,海岸海洋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

海岸海洋科学的兴盛与1994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密切相关,公约对沿海国主权的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原则等规定,使海洋权益及管辖范围发生巨大变化,推动了沿海国对“海洋领土”的关注,全球涉及海洋划界的有370处。基于主权与资源开发的需要,推动海岸与大陆架浅海逐渐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新热点,因此海洋是由两个主要环境组成:即海岸海洋与深洋。

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定义是1994年UNESCO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在比利时列日大学召开的国际海岸海洋科技会议(1st COASTS of IOC)上正式提出,明确了海岸海洋的范围包括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与大陆隆,含整个海陆过渡带。会议正式出版的“The Sea”系列第十卷“Global Coastal Ocean”,成为国际海洋学界正式确定海岸海洋的里程碑。国际地理学家联合会(IGU)1996年发表“海洋地理宪章”正式将全球海洋区分为Coastal Ocean(海岸海洋)与Deep Ocean(深海海洋)两部分。

20世纪初,经典文献将海岸定义为沿海滨分布的狭窄陆地;20世纪中期,海岸工程实践明确了现代海岸带是包括沿海陆地及水下岸坡的“两栖地带”:上界止于风暴潮、激浪作用于沿海陆地的上限,下界始于水深相当于1/3~1/2当地波长处;至90年代,形成包括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隆,涵盖整个海陆过渡带的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经历了20世纪两次科学认识上的飞跃,加深了对海岸海洋环境特点的认识与资源环境的利用,发展形成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应用基础型新学科。

海岸海洋研究方法具有外业工作的多学科综合性,包括陆上调查,浅海水、岩、气、生方面的观测,空中的同步监测;实验室多项分析及计算模拟。加上因时、因季节与因地观测,投入的人力与经费大,但其科学成果严密,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与国家权益。

海洋科学 篇4

海洋学作为一个单独学科领域诞生的原因是海洋对于人类福利的重要性、科学问题的丰富性、研究这些问题所需的专门知识以及海洋中过程和事件的实际尺度。尽管海洋学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必须弄清楚海洋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化影响下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方向、速度和大小, 以及对地球及其生命系统, 包括对人类的影响[2]。目前有关海洋的大科学计划是为了研究新的事实和发展对全球大气-海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洞察力。在《21世纪议程》的推动下, 海洋观测的国际性项目, 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 、全球海洋站综合观测系统 (IGOSS) 、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 (GLOSS) 、东北亚海洋观测系统 (NEAR-GOOS) 、世界海洋环流试验 (WOCE) 、全球海洋通量研究 (GOFS) 、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实验 (TOGA) 等[3]纷纷开展, 美国更于2006年6月底通过了由近海、区域和全球三大海底观测系统组成的“海洋观测计划 (OOI) ”, 2008年起建, 计划使用30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区域性海底观测网, 即东北太平洋的“海王星 (NEPTNUE) 计划”[4]。

在“数字地球”[5]建设的大潮下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 “数字海洋”的研究与建设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数字海洋”是以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海量地理信息对海洋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四维描述, 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福利[6]。从实际建设角度, “数字海洋”是指通过海洋调查、海洋监测监视 (包括卫星、飞机、船舶、浮标、岸站) 和社会普查统计等数据获取手段, 用数字的方法将海洋信息 (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天文气象、生物物种、矿藏资源、海洋物理、海洋化学) 、涉海活动 (海上航运、水产、倾废、科研、调查、资源开采和海岸带开发利用等科研活动) 、法律法规、方法标准及整个海洋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计算机中, 并把它们和相关的所有其他数据及其实用模型结合起来,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里把真实的海洋重现 (通过模拟或虚拟) 出来, 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以及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7]。科学完善的“数字海洋”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虚拟, 从而从认知到信息传输, 再到信息处理、预测和发布, 直到智能决策, 有效地支持海洋研究, 并支持人海关系调控。

“数字海洋”是科学工程, 即强调“数字海洋”建设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尤其是计算技术、标准和方法等的研究, 更强调“数字海洋”是一项工程, 需要按照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科学工程不是因需求而进行的个体研究和建设,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研究和建设, 即作为一个“工作母机”。相对于工程, 科学工程更强调了工程的“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持续性”[8]。因此, 对“数字海洋”从该角度可以分成3个层次, 即科学工程项目、具体工程项目和客户使用终端。把“数字海洋”作为一项科学工程, 有利于切实推动上述3个部分工作的开展和科学管理, 有利于作为工程项目促进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升级更新, 有利于带动“数字海洋”基础研究和促进“数字海洋”支撑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数字海洋”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继行业和局部研究应用之后[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数字海洋”整体建设开始实施。2004年实施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第三部分为“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22], 周成虎等进行了“中国海岸带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及其应用”[23], 上海市准备打造“海洋的数字神经”[24]。

1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的必要性

“数字海洋”建设是由真实海洋, 经知识海洋, 到虚拟海洋即“数字海洋”的过程。这决定了“数字海洋”是一项科学工程。

1.1 海洋认知—决策的困难

海洋是地球表层的复杂系统, 海洋学的发展是多学科综合集成的结果, 海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信息、随机信息、模糊信息、灰色信息以及未知信息。由于海洋信息的多源性、多态性、多样性以及时空分布的不均性, 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仍是零散的, 还没有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海洋运动变化的机理还没有把握, 对海洋运动变化的模拟预测还停留在局部小区域的数值逼近层次上, 相关的模拟或预测方法少且不成熟。

1.2 整体人海关系调控的缺失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海洋为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岸线破损、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海关系的和谐。鉴于海洋的复杂性, 人海关系调控困难至少有3个方面:①人海关系的影响机制与响应机制仍不清楚;②人海关系调控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 如地理科学、社会科学、海洋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等, 以及产业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监测技术和环境治理修复技术等高新技术;③海洋海岸带空间广阔, 环境千差万别, 人类活动不便, 有些人海关系调控手段和工程难以有效实施[1];④工程时效难以预测。

作为人海关系调控技术支撑的“数字海洋”, 从理论、技术和构件到实践过程, 从信息处理到信息预测和智能决策等功能的实现, 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

1.3 “数字海洋”系统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亟须解决

“数字海洋”应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管理等14个重点领域, 包括军事活动、海上维权、海上执法、港务管理、水务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上重大工程、海洋产业活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科研教育与知识创新服务、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和信息咨询等。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需求, 如何整合需求的特殊性与系统的通用性是亟须进行研究的问题, 包括数据结构、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系统安全和模型库等方面。

1.4 探测海洋工作任重而道远

低温、黑暗、高压、缺氧、电磁波衰减快、环境动荡、高盐腐蚀[25]和广阔等特点, 为人类深入探测海洋并且了解海洋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尽管海洋学近年来蓬勃发展, 然而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未必比对月球的了解多[4]。

2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设计

结合应用需求及系统建设要求,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内容如图1。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的内容从应用角度包括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3个层次, 从产业角度, 包括应用基础、技术开发和产业化3个层次, 两种层次纵横交叉或重叠。

在“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中, 科学/技术科学是建设基础, 技术/技术开发是工作, 工程应用/产业化是系统运行和应用。

在“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中, “数字海洋”数据基础设施是系统核心, “数字海洋”应用工程是业务核心, 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保障, 技术、设备和信息获取是基础 (图2) 。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最重要的部分是数据处理平台, 该部分是虚拟海洋的情境设计与管理, 是虚拟海洋世界的中枢。如果没有高效、完整的数据处理平台, “数字海洋”建设则成为数据库建设, 不能通过计算、模拟和智能处理来支持海洋研究及人海关系调控, 也不符合计算机科学的智能化发展方向。

3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

3.1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研究内容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 即外围 (基础) 科学技术研究、保障体系研究与核心应用理论技术研究。

外围 (基础) 科学技术研究包括计算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等。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这些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对该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研究其集成技术, 使这些技术有效、无缝地集成到“数字海洋”系统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

保障体系研究包括标准规范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的基础理论等的研究。这部分研究针对性强, 需要投入较大的力量。

核心应用理论技术研究是“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研究的重点, 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信息交换平台是“数字海洋”中人-机交互、信息交互的界面, 是数据有效集成和提供系统功能的核心组件之一。数据处理平台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处理、信息的转换和客观世界的模拟 (虚拟) 再现, 只有这部分才能实现支持评价评估、规划优化、决策对策和协调控制的功能, 才能实现辅助认知海洋的功能, 才能真正达到“数字海洋”的目的。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研究分为3个层次, 即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和地方层次。国家层次的任务是协调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基础理论的研究;区域层次更集中于数据处理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地方层次更强调具体应用技术, 即具体功能实现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如某个海湾的潮流预测等。

3.2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层次

从1.3中可以看出, “数字海洋”的应用, 或者说对“数字海洋”的需求, 既有整体区划规划工作, 又有具体管理工作;既有大区域层面上的, 又有具体城市的;既有政府管理, 又有企业决策;既有具体用户, 又有社会公众;既有行政管理, 又有市场运作。

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海洋管理体制, 基于“数字海洋”的技术要求及资金要求, “数字海洋”建设应该分为4个层次:国家层、大区域层、地方省市级层和地方用户层。

3.2.1 国家层 (科学工程)

负责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协调标准体系的建设, 统筹协调关键技术的研究, 统筹协调信息获取网络的建设, 统筹协调其他层次的建设, 统筹协调“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的研究和建设 (图3) 。

3.2.2 大区域层 (技术平台)

负责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负责具体技术研究, 协调信息获取网络建设, 协调地方层次的建设, 协调“数字海洋”的设计、施工、维护和调整, 协调数据同步 (图4) 。

3.2.3 地方省市级层 (应用平台)

负责具体应用平台建设及维护, 负责具体的信息获取 (地方信息) , 负责具体应用的提供, 负责“数字海洋”需求的提供 (图5) 。

3.2.4 地方用户层次 (终端)

地方用户层次是具体的用户, 是“数字海洋”的使用者, 也是具体需求的提供者。

3.3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重点

本着统筹 (时间/区域/层次) 规划、分步实施、抽象设计、模块化开发、基础研究同步、统一标准、超前性与跨平台性、安全性、技术/平台的国产化/本地化以及实用性的原则, 重点进行以下建设。

3.3.1 基础建设

包括海洋/海岸即时观测系统/网络、业务数据获取网络以及数据中心的建设。

协调海洋、交通、环保、地震、气象和军队等部门的浮标网、临海监测台站和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 构建信息获取通道, 尤其是要发挥卫星飞机等天基空基遥感技术的机动优势。

层次性的数据中心建设更能体现出运行效率与建设效率, 并节约成本。

3.3.2 基础数据库建设

包括空间信息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

标准的统一[16]以及异构数据的融合[26]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所在。

3.3.3 典型应用

选择适宜的业务化管理领域进行试点性建设, 包括应用服务逻辑划分、用户互动界面设计以及应用服务逻辑实现。

3.3.4 培育海洋软件产业

数据处理平台是“数字海洋”最重要的部分。数字处理需要海洋软件来完成, 目前国内的海洋软件寥寥无几, 虽经有识之士呼吁, 但工作还未真正开展, 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重视和指导。

4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管理建议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应采用先公益、后收益的方式进行建设, 其管理应由政府主导。

4.1 制定“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规划

国家层面上应制定“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规划纲要, 从基础研究、技术集成、示范领域、资金匹配、工程进度、建设主体、责任与义务和管理规定等方面确定原则, 进行指导。

4.2 成立”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指导机构

国家层面上成立“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指导机构, 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的需求和信息, 协调基础研究以及协调各研究项目成果的使用, 并对示范工程进行指导和监督。

4.3 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集成研究

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还很少, 因此对海洋信息的获取和海洋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数字海洋”建设的基础工作。

海洋是多学科交叉集中的领域。“数字海洋”作为科学工程, 对其他技术的集成是其建设的一大特色。不同技术集成的方式和效果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同维度和不同来源的信息的整合、不同区域研究结果以及计算模式的推广使用也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管理, 才能使“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得以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海洋里的科学作文 篇5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母亲。是她创造了生命,哺育了生命。

当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回眸我们的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为此,我对浩瀚的海洋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认真阅读《走向海洋》一书。当读了《走向海洋》之后,我惊奇地发现,海洋不仅辽阔广大,深不可测,而且极为富饶,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它蕴藏着丰富的金、锰、镁、锡、石油、天然气等,就连陆地上非常有限的铀矿资源,在海水中都高达45亿吨之多,是陆地储量的4500倍。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加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人们便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拥有着取之不尽的生物资源,可以想象,未来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高蛋白海洋食品,将极大地丰富我们人类的食品种类。海洋,也是天然的运输线。虽然它存有各种危险,却是平坦无阻的`天然水上大道,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开辟海运航线,好处多多,不用征用土地,也不要投入巨额资金和劳工。海运可以运送各种形状、形态和尺寸的货物,更重要的是海水摩擦力小,很小的动力便能推动巨大的轮船前进。这样,既节省了额外的燃料消耗,又节省了运费。公路、铁路运输,又怎能与海运相比?

海洋的深邃博大、变幻莫测、美丽富饶,都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海洋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就像一个一直猜不透的谜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从古至今,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从郑和七下西洋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在探索海洋,为人类了解海洋、开发海洋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陆地资源也会耗尽。而海洋,也将会是人类生存和居住的理想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

海洋科学 篇6

关键词:双侧隔振 浮筏 减振器 振动 噪声

0引言

船舶振动和噪声主要是船舶动力机械(主机、辅机、螺旋桨、推进系统等)和辅助机械(泵、风机等)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令人不舒适的声音。船舶振动和噪声不仅关系到船舶航行安全,例如驾驶室内振动和噪声过高会影响船舶的操控指挥,声呐导流罩内噪声过高会严重影响声呐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干扰声呐对水下目标(暗礁、沉船、潜艇等)的探测,而且船舶振动和噪声还会影响乘员和旅客的健康与环境的舒适,间接地影响船舶的操作和运行管理。为此国际海事组织从安全和环境舒适角度出发对船舶振动和噪声也提出了限定值标准。我国也出台了《海洋船舶噪声级规定 》(GB5979-1986)和《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GB5980-2009),来指导船舶的建造,2013年我国批准加入《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对海上工作人员的生活舒适度也给出了明确要求。

科学家乘坐科学考察船到预先规划的海域,通过探测仪器设备获取精准的数据和样品资料来揭示海洋秘密,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服务。因此有效降低船舶噪声,提高仪器设备测量的精准度是海洋科学考察船所必须具有的一个性能现就新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柴油发电机组所采用的双层隔振降噪措施和其取得成效进行简要介绍。

1 双层隔振技术原理

对于船舶最大的动力源-主机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会传递到上层建筑的生活舱室、工作舱室和设备舱室,这些振动又会以弹性波的方式沿着船体的龙骨、纵桁、横梁等结构材质进行传递,并使之相邻的空气产生振动,产生辐射声波和结构噪声。由于结构噪声衰减速率低,可以传递到很远的地方,因而会造成大面积的噪声污染。因此减少船舶主机(电力推进船舶的柴油发电机组)的振动外传是船舶减振降噪的第一要务。

最早出现的隔振形式是单层隔振,即在设备和支撑基座之间布置适量的减震器(减震基座),其理论已非常成熟并在设备安装和船舶建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是简单有效,技术成熟,经济性好,隔振效果一般在10-20dB之间,对小型设备和回转型的运转设备,由于本身振动较小,基本满足要求。但是对于大型设备,尤其是大型柴油机组,由于其质量大,振动幅度大,仅靠以上简单的单层减振措施,其效果不能满足对高要求船舶的需求。

为提高减振效果,改进单层隔振方式的不足,科研人员经过技术改进将单层隔振发展为双层隔振。双层隔振装置是一种高效的隔振装置,它的基本结构是将运转设备用隔振器(上隔振器)安装在一个阻尼很大并有一定质量的中间筏体上,再将筏体通过隔振器(下隔振器)安装装在船体上,在设计计算恰当的情况下,双层隔振装置可利用动力机械与中间筏体的“惯性效应”减少低频振动的传递,并利用中间筏体内的“阻尼效应”衰减高频能量,从而达到很高的隔振效率。研究表明,双层隔振系统可达到低频35dB、中高频50dB的隔振效果。这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想获得理想的隔振效果,除配置性能优异的减振器外,需要合理配置双层隔振器并选用较大质量比(中间筏体质量/设备运转状态下的湿式质量)的中间筏体。然而,过大的中间筏体质量,在船舶总体设计、总纵强度计算和有效载重量方面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层隔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该技术主要用于对舒适度要求高的豪华旅游船,对作战精度要求高的舰艇、潜艇,以及对水下辐射噪声要求高的科学考察船。

2新型科学综合考察船上的具体设计和应用

为使船舶获取理想的减振效果,为海洋调查工作者们提供理想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好地获取高质量和没有噪音干扰的探测数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在设计之初,就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国际国内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并在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实现了机舱4台发电机组的减振降噪,并获得了非常理想的减振成效,创下了国内功率最大柴油发电机组双层隔振技术的实船应用。

2.1船舶机舱设计规划和布局

“科学”轮采用电力推进装置,主电站由3台2610kW主柴油发电机组和1台758kW主柴油发电机组组成,经过配电板、推进变压器进行送变电后,再经过变频器将动力送至推进电机,以此来驱动船舶前进。4台主柴油发电机组的柴油发动机为四冲程、直列式、单作用、筒型活塞、直接喷射带废气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却器不可逆转船用中速柴油机。

根据船型和机舱布局,在充分利用机舱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对四台主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了错位布置。如下图4所示。

为此在减振降噪的技术设计上,对1、4号柴油发电组分别采用独立的双层隔振;对2、3号柴油发电机进行有机组合,使用同一个中间筏体,采用浮筏结构模式。

2.2目的和具体要求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柴油发电机组使用的隔振装置采用积极隔振方式,其目的在于减小柴油发电机组的振动向基座的传递。隔振器具有合适的刚度,在振动时产生与振动位移成正比的恢复力;同时它又有一定的阻尼,在振动时又产生与振动速度成正比的阻尼力。隔振装置使得柴电机组传递到基座上的传递力减到很小,振动得到有效的衰减,从而达到减振目的。隔振系统装置中配备具有限位功用的限位器,在柴油发电机组产生过大位移移动。

经过充分计算,制定如下设计要求:

在1#柴油发电机组机脚至船体基座处,双层隔振装置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40dB(10Hz~10kHz);正常使用状态下,双层隔振装置在使用周期内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32dB(10Hz~10kHz);

浮筏隔振装置在柴油发电机组正常工作时,应满足在柴油发电机组机脚至船体基座处,单台机组开机情况下,浮筏隔振装置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42dB(10Hz~10kHz);2、3#机组均开机情况下,浮筏隔振装置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40dB(10Hz~10kHz);正常使用状态下,双层隔振装置在使用周期内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32dB(10Hz~10kHz);

由于4#柴油机是4缸柴油机,本身振动较大,且其主要在停泊和非科学考察作业时使用,对其要求就低一些。双层隔振装置在柴油发电机组正常工作时,应满足在柴油发电机组机脚至船体基座处,双层隔振装置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38dB(10Hz~10kHz);正常使用状态下,双层隔振装置在使用周期内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30dB(10Hz~10kHz);

由于设计思路和采用的部件大同小异,下面仅就2、3号柴油发电机组浮筏装置的组成和部件工作原理进行描述。

2.3隔振装置的结构组成

2、3号柴油发电机组浮筏隔振装置由上、下层隔振器、中间筏体以及调整垫片、紧固件、接地装置等组成,整个装置的组成见表1。

2.3.1 中间筏体

中间筏体采用了钢质整体焊接框架结构,内部填充高分子聚合物,以增加中间筏架的阻尼作用,进一步降低柴油发电机组产生的振动向船体的传递。中间筏架与柴电机组的质量比达到近0.5,采用双层隔振以后对高频振动的隔离效果十分有效。

2.3.2 上层隔振器

上层隔振器主要用于衰减柴油发电机组的振动向船体基座的传递。由于隔振器的橡胶相对于钢铁有较大的阻尼,能吸收部分振动能量。而隔振器本身的刚度特性也作为隔振系统的一部分将系统振动进行一次有效隔离。

2.3.3 下层隔振器

下层隔振器用于衰减柴油发电机组振动向船体基座(安装基础)的传递。同样由于隔振器的橡胶相对于钢铁有较大的阻尼,能吸收部分振动能量。而隔振器本身的刚度特性也作为隔振系统的一部分将系统振动进行二次有效隔离。

2.3.4 限位器

为了满足船舶摇摆和受到冲击时柴油发电机组外界管路的径向和轴向位移要求,柴油发电机组浮筏隔振装置在中间筏体与船体基座之间设置了三向限位器。在中间筏体的左右筏架各安装2只限位器(共4只)。

2.3.5 压缩锁定器

橡胶隔振器除了有低频、大载荷的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压缩锁定器。压缩锁定器的作用:当柴油发电机组与中间筏架、隔振器安装好在机舱的船体基座上预压后,利用压缩锁定器可使隔振器锁定在预压后的安装高度,便于安装调整垫片(片)。或在需要更换隔振器时,先用千斤顶支承在中间筏架下平面,使柴电机组和中间筏架位置保持不变,再利用该压缩锁定器使需更换的隔振器产生压缩变形,从而不需要抬高柴电机组就能移出隔振器,按同样的方法放进新隔振器,这样更换隔振器就很方便。

2.4 各单元结构之间的联系(接口)

柴油发电机组通过上层隔振器固定在中间筏体上,上层隔振器与公共底座和中间筏体之间用螺栓连接,中间筏体通过下层隔振器固定在船体基座上,下层隔振器与中间筏体和船体基座之间均以螺栓连接。安装和更换极为方便,维护简单。

3 实船测试结果

设备系泊试验阶段,对双层隔振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验收,测试结果均达到了设计要求。1#机组的双层隔振和2#\3#机组的浮筏隔振效果均超过了45dB,超过了40 dB设计要求,4#机组的双层隔振效果达到了41 dB,超过了38 dB的设计要求。

经海上航行试验测定,振动测量的数据也同样显示了双层隔振设备结构设计合理、建造焊接工艺处理到位。机舱集控室,实测噪声60dB,低于船级社设定的最高舒适度等级中对于机舱集控室70db的要求。在全速航行时全船居住舱室指标达到CCS规定的船员卧室舒适度最高等级的房间为30间(低于52dB),占全船卧室的75%,达到客船乘客高级舱室噪音舒适度最高等级的房间为8间(低于45dB),占全船卧室的25%,减振降噪效果明显。

海洋科学 篇7

1 辽宁发展海洋产业经济意义重大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所形成的生产门类。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构成主体和基础, 是海洋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根据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标准, 可将海洋产业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辽宁是海洋大省, 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 是带动东北腹地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海上通道, 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黄金海岸。特别是在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大背景下, 辽宁海洋产业能否科学发展, 不仅关系到辽宁海洋经济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坏, 也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率先振兴步伐的快慢, 更关系到中国全面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成败。

2 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2.1 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1) 区位优势明显。

辽宁省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 濒临黄海和渤海, 东起丹东市鸭绿江口, 西至山海关老龙头, 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北靠东北腹地, 与朝鲜半岛比邻而居, 同日本列岛一衣带水, 既是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又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发展包括日、韩、俄在内的东北亚跨国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的最佳地区。辽宁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 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 管辖的近岸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2) 海洋资源丰富。

辽宁省海域广阔, 是中国纬度最高, 水温最低的海域。海域内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 虾、蟹、贝类30多种, 藻类100多种。初步探明石油资源储量约6亿吨, 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 滨海砂矿储量2亿立方米。海洋能蕴藏超过700万千瓦, 可开发潮汐能14.1亿度。宜港海岸线1000公里, 优良商港港址38处, 渔港港址77处。辽宁省内海岸自然风光秀丽, 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充分具备了以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动物为主题的温带海滨旅游度假条件, 有著名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45处。

(3) 海洋科技发达。

辽宁省海洋科技实力雄厚, 直接从事海洋科研的机构有14个, 参与从事海洋科研的机构30多个, 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涉海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大连工业大学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实力十分强劲。同时, 辽宁省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解决了一批重大的关键技术难题, 完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建立了一批海洋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培育了一批海洋科技人才和骨干企业, 为辽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智力支撑。

2.2 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辽宁省海洋经济从弱到强, 基本完成了数量积累、范围扩展和规模扩大的成长初期。2005年, 辽宁省海洋经济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见表1) 。

注:根据1996-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整理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 辽宁省海洋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已经成为拉动辽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 辽宁实现海洋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依托“五点一线”战略, 调整辽宁海洋产业结构

辽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考虑:延伸产业链条, 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技术创新, 促进产品升级;加快行业整合, 形成规模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抵抗经济风险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辽宁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 要紧密依托“五点一线”战略, 调整辽宁海洋产业结构。

3.2 发展海陆联动战略, 谋求辽宁海洋产业集群效应

辽宁海洋产业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 以交通要道为纽带, 建立产业带。在此基础上整合自然资源, 优化产业布局, 避免重复建设, 引导错位发展, 并且要在发展资源型优势产业的同时, 着力培植高科技的朝阳产业, 形成内部分工有序、互为补充的产业布局, 进而激发巨大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洋, 丰爱平, 马林娜, 等.海洋产业经济的定量分析技术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6) :30.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

[3]李长义, 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与探索 篇8

一、存在主要问题

1. 课程设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海洋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 迄今为止9年了。这9年中海洋学院的本科教学在摸索中前进, 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 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但是课程设置主要问题表现为: (1) 2004—2006年, 课程设置与学分存在矛盾, 学院开设的部分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无法正常开设;有些选修课与本专业相关性太差。 (2) 2007年, 我院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随着2003级, 即第一届从地质学院海洋中心分离出来的本科生的毕业, 又暴露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弊端, 即海洋生物方向专业没有跟地质大学的地质特色密切结合, 课程设置零散而无重点。学生专业优势不突出, 用人单位产生很多疑惑而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 (3) 2008年, 增加能结合生物与地质环境, 突出地质特色的专业课, 如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矿物与岩石、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微体古生物课程。这次调整是海洋学院一次比较重要的调整, 深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经过多次学生座谈、教学研讨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现行的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 课程衔接。

现行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 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衔接的问题有所显现。内容重复主要表现同一方向, 专业主干课的课程与院定选修课的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 选修课中两门课程会有部分重复, 同一位教师上的同一类课程会有部分讲课内容重复。如,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开设了某一门课程, 在院定选修课中又有一门类似的。以海洋油气方向为例, 专业主干课程中有海洋油气地质学, 院定选修课中又有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同一位老师既讲全球海上油气区地质, 又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会有部分内容重复。同时由于海洋科学专业包含方向较多, 多年来学院根据国内所需并结合学院实际师资力量一直在对学科方向进行调整, 导致课程设置、结构、内容等方面随意性较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含括面广、深度不够、专业课程主线不清、课程体系较散、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

3. 实践教学的问题。

由于经费不足、学院底子薄、海洋科学专业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 实践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固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的连续性, 具有“游击”式的实习方式。2005—2007年, 我院实行一年级北戴河生产实习、二年级本科日照海洋科学综合教学实习, 实习经费严重不足, 每年东拼西凑。之后日照实习基地与我校的合作关系结束, 我院的综合教学实习基地成了新问题。2008—2010年, 考虑到海洋科学专业必须涉海, 同时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 将一、二年级实习合二为一在北戴河进行, 并将实习时间延长至5周。即便如此, 由于北戴河实习基底每年承担的实习任务较重, 5周的实习时间也不可能完全保障, 从实习效果上看也不明显, 三年级生产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生产实习关系着学生的毕业论文, 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科研或其他工作中的第一步, 但是原方案执行过程中有些不尽如人意。或是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连接不够紧密, 或是实验条件有限, 学生的实习效果为此大打折扣。

二、新教学培养方案调整情况及形成

1. 根据学校新的总课时安排, 调整专业基础课门数和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新的培养方案制订要求, 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和校内公选课”的分段组合方式, 并进行了课程整合与优化, 所选的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 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 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 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 避免重叠和断层。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基本, 新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地球科学概论B》, 并且把三门原来分给一个方向上的课程提前到专业基础课里, 即《海洋生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矿物与岩石》。以突出我们的专业特色, 强调以地球科学为坚实基础, 通过对海洋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包容水-岩、海-气和海-陆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 认识海洋的构造演化、海洋物质的分布及交换规律和海水的运动过程, 服务于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

2. 调整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并确定主干课程负责人。

新的培养方案中, 海洋科学专业的两个方向确定不变, 保持海洋油气与海洋地质与环境两个方向, 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学时由各320增加各480;原方案中海洋油气方向的主干课《沉积岩与沉积相》打通到两个方向共同上。在增加专业基础课环节中地学和岩石学课程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地学专业基础更厚实。每一门主干课程, 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合讲教师, 保证每一门课程都有两三位教师共同负责, 逐渐建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小团体, 以保证本门课程的内容、教学效果以及保证在按照培养方案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开出。

3. 调整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和目标。

新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 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日常教学中注意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暑期实习我们保留了大一的北戴河生产实习, 同时增加涉海内容的比例;大二的地质实习, 我们首次加入了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 并将实习放在了《地球科学概论B》和《矿物与岩石》课程结束之后。理论知识结合周口店大跨度的地质年代和丰富的地质地貌必将使我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大三的生产实习也做了相应要求, 要求必须与知道教师的科研项目, 及相关生产或科研单位密切联系, 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 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 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

三、新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特色

在新的培养方案框架下, 对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做了深入的讨论, 细致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以及实验课时的安排, 结合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逐渐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

1. 依托学校传统优势, 强化“海洋科学”专业地学基础。

海洋科学由于具有涉及面广、方向多等特点, 早期培养方案 (包括2004、2007年的培养方案) 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课程。但从授课效果和教学体系上看, 明显存在一些不足, 如课程内容含括面广, 但深度不够;课程缺乏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导致这些不足的出现主要在于学院在课程设置之前尽管对海洋科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学科的方向凝练不够, 或者目标方向一直较为模糊。基于上述原因, 根据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趋势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 决定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 加强我院“海洋科学”学科中的地学知识的培养, 沿袭并深化“海洋地质与环境”和“海洋油气资源”两个专业方向的构成。结合专业方向分别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剖析, 首先打通一部分课程, 如将原来只在海洋油气资源方向讲授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放到专业基础课中, 将原来只在海洋地质与环境方向讲授的《矿物与岩石》作为两个方向共同的基础课程等。其次删减一部分与其他课程有重合或专业基础性不强的课程, 如《海洋资源》、《综合地质学》等, 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将《海洋生物学》的课时进行了适当减少, 由原来的80学时减为64学时。此外, 根据方向需要新设置一部分课程, 如《地史与古生物学》、海洋油气资源方向的《油层物理基础》等。

2. 紧密围绕学科方向, 加强课程衔接, 制订并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是人才加工的“工厂”, 学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院对本科生培养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向综合性发展;学科的发展走向前缘性;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 充分做到: (1) 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前沿性。根据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配套教材, 要根据海洋科学发展特点、国家关注重点、同类大学及院校专业特色、我院发展方向以及学院自身情况等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开设基础地学综合性课程, 如《海洋科学概论》、《海洋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 (B) 》等, 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地质、海洋地质的综合培养和素质教育。同时在课程体系中也要设置反映学科发展和交叉边缘的课程, 如《海洋微体古生物学》、《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生态学》。使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 加强课程的现代科技内容建设, 如针对海洋油气资源研究的前沿热点, 学院提出了深水油气勘探的学科发展方向, 结合深水油气勘探的特点和难点, 学院重点加强了地球物理探测以及相应技术方法课程的设置。 (2) 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衔接性。在多种形式的讨论中, 对早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衔接、重复等现象予以深入分析, 提出了课程必须注重层次性、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关键问题。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为主干学科, 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因此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 使得所选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 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 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 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 避免重叠和断层。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 首先明确每们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 并分别编写课程的教学大纲;然后及时组织学院内外专家、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主干课教师, 对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核, 确定主要的知识点, 同时根据整个教学体系的设定, 考虑课程之间的承接及衔接关系进行各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课时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新开课程我们采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色和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 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调研, 重点分析该课程在国内外高校授课现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学院学科发展的紧密程度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此基础上, 组织老师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 并进行全院范围内的讨论、修改和最终成型。 (3) 注重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注意到理论联系实践, 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 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 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确定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必须要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做到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生产实践三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1]。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型教学要求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 形成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教学, 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智力的开发。教师将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累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 科研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贯穿在教学中。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是实现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础, 但同时也是学院长期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巩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有效实施、力争使得我院本科教学在学校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亟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程教学既是决定我院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标志, 又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加强课程建设、突破名师精品是重中之重。把优质课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 有些课程如《海洋地质学》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 具备冲击精品教材或名师的条件, 同时这些课程又将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 以此推动学院其他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注意教材建设, 明确提出建设基本原则是:重在质量, 选用编写并举, 突出特色, 重点支持。加强教材质量和实用性的监督, 学院每学期利用初期、期中进行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团听课等方式, 进行教材到位、使用的信息反馈, 到期末进行评价的措施, 确保教材使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教育观念的转换, 改变思维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实施创新教育。要从片面要求学生学好对口专业的知识转变到素质教育价值观;由强调统一、刚性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由奉行“专业中心论”, 转向让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 逐步转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2]。因此学院当前教学重点工作将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情况, 提出实施教师培训的“三项工程”, 即: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以老带新的素质提高工程和名师示范工程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对深化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涛, 曹丽颖, 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3) :48-50.

[2]霍朋.利用优势资源、深化高校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0, (18) .

海洋科学 篇9

PICES和PICES名字的由来

建立PICES的最初想法是在1973年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加拿大海洋渔业会议上提出来的, 但由于当时正处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磋商和美苏冷战状态, 这个想法并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直到1986年, 包括有中国首次参加的美国安克雷奇非正式会议上, 达成了初步协议, 才取得了重大进展。随后, 接连召开的1987年的渥太华会议、1988年的加拿大悉尼 (sidney) 会议和1989年的西雅图会议, 最终为1990年的渥太华公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诞生了北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海洋科学组织――PICES。1992年, PICES公约正式生效。同年, PICES在加拿大维多利亚正式召开第一次年会。

PICES的真实名字为North Pacific Marine Science Organization, 而目前常用的PICES其实是昵称, 即A Pacific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 (a Pacific ICES) 的简写。采用PICES这个昵称, 是因为PICES从最初1973年的想法提出时, 就使用这个名字;同时, 由于国际海洋勘探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 简称ICES) 在国际上已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并且PICES成立之初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ICES, 采用PICES这个昵称, 有利于被人们快速接受并获得认可, 从而尽快让PICES这一名字为人们熟知。事实证明, PICES的快速成长与当初的英明决定还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仍然采用North Pacific Marine Science Organization, 而不采用PICES。

PICES当前的组织结构、重要职位和经费来源

按照管理学的观点, 目前PICES实行的是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框架, 即四级垂直管理。管理委员会是PICES的最高权力机构, 下设科学局、秘书处、财务与行政委员会。为了有效地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的各项工作, 科学局下设委员会和PICES关注的重大项目, 目前有6个委员会和1个FUTURE项目。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 委员会下设工作组和分委会, 目前有7个工作组和2个分委会 (一个委员会可以有多个工作组, 一个工作组或分委会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委员会) 。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建议人提建议到分委会或工作组, 由分委会或工作组进行首轮甄别审查后提交委员会, 委员会进行二度甄别审查后提交科学局, 科学局进行最后甄别审查后向管理委员会报批, 管理委员会同意后, 再依次由科学局返回给委员会, 再由委员会返回给分委会或工作组, 再由分委会或工作组返回给建议人 (图2) 。

由图2也可看出, PICES的重要职位包括管理委员会主席和科学局主席。通常, PICES管理委员会主席和科学局主席的提名候选人, 需要在召开年会的前60天书面通知执行秘书, 随后在年会的选举上产生。每个缔约国都拥有一票投票权, 只有拥有超过半数缔约国票数的候选人才能当选。PICES管理委员会主席的任期为2年, 只能连任1次, 现任主席为日本的Tokio Wada;PICES科学局主席的任期为3年, 只能连任1次, 现任主席为美国的John Stein。

PICES的日常事务主要由秘书处负责, 并确保遵照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行事。秘书处的工作人员由执行秘书领导, 现有的正式雇员为4人, 分别是执行秘书、副执行秘书、副行政管理人员和网站维护人员。执行秘书由管理委员会任命, 任期为5年, 可以连任, 现任执行秘书为俄罗斯的Alexander Bychkov博士, 他已为PICES服务了13年。PICES秘书处挂靠在加拿大海洋科学研究所。

PICES经费来源主要是各个成员国每年承担的年费 (由成员国支付) 、自愿捐款、收取的注册费和银行利息收入等。PICES每年的年报上都会公布经费的执行情况和预算, 详细说明这些资金的用途。

PICES的主要活动

PICES每年的活动频繁, 其最主要的活动是一年一度的年会。每年的年会包括三个层次的会议:管理委员会会议, 讨论决定组织内重大事宜;科学局和财政委员会会议, 总结上一年度的科学工作和经费安排, 作出下一年度的工作安排计划;各个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会议, 讨论委员会工作并进行学术研讨会。通常情况下, 每年的年会主题在两年前就已经确定, 年会议程在一年前就已经确定。年会采取收取注册费的方式。参与年会的国家代表, 其费用通常由派出国承担。到目前为止, PICES已成功举办18届年会, 其中中国分别在1995年青岛、2002年青岛和2008年大连成功举办了第4、11和17届PICES年会。近年来, PICES的年会参与人数一直稳定在400-500人, 并且包括海洋科学指导委员会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 简称SCOR) 、综合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研究计划 (Integrated Marine Biogeochemistry and Ecosystem Research, 简称IM-BER) 、联合国教科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西太平洋分会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Sub-Commission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简称IOC/WESTPAC) 、气候变化与预测项目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Program, 简称CLIVAR) 等约30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项目都纷纷派出代表参加年会, 其国际影响力日益深远。

除了举办年会, PICES也通过包括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与暑期学校夏令营、资助年轻早期科学家、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办国际会议以及推行实习生计划等多种方式, 进一步提升PICES的国际影响力。而PICES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出版社, 其出版物包括PICES主要期刊、PICES特别出版物、PICES科学报告系列、PICES技术报告系列和PICES简报等, 其出版物可在IAMSLIC上查询。

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 篇10

但是在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海洋生命科学类课程在大连大学从未开设过,没有现成的教材,其它学校可借鉴的经验也很少;2)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介绍具体的生物物种,在没有以往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电子标本、实物标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3)海洋生物资源种多量少,沿海的某一区域很难采集较多数量的生物样品,同时由于多数沿海已经被渔民所承包,给课程实习带来困难;4)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有限,校园内缺少海洋生命科学课余学习平台。面临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普及海洋生命科学,我们结合大连大学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大连大学博物馆展出标本为载体,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手段,以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探索了一种新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 课程体系的建设

开展海洋生命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认识海洋生物、了解海洋生物,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意识。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课程体系的层次建设是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设置课程时,我们首先开设了《生态学》,希望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同学们在宏观上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海洋生态环境中个体生物的适应性;在宏观上介绍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生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又开设了《基础生命科学》,详细介绍海洋生物的起源、进化以及具体的海洋生物物种,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在上述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增强了学生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意识,紧接着又开设了更专业的《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和《海藻生物技术》等课程,系统地介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方法、手段、技术等知识,使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 电子化标本库的建设

上述课程在大连大学都是新开设课程,教学资源面临着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收集海洋生物资源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知识,按照生物进化的先后,建立一个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据库。该数据库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物种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生理结构以及繁殖方式等知识,不仅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3 实物标本库的建立

我们开设的部分课程需要到海边实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海洋生物资源、认识海洋生物资源,但在沿海某一区域所能见到的海洋生物一般仅为几个常见的物种,而且多数沿海已经被当地渔民所承包,很难进入生物量比较丰富的沿海滩涂,给实习工作造成巨大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生物量较多的标本库,搭建一个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的平台。在我校推行素质教育、建设博物馆的过程中,为了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素质教育,解决上述问题,素质教育基地决定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库,以黄渤海海域生物为主体,广泛采集各门类的代表生物制成标本,目前已建成18个展板、14个展柜,共展出标本300余件。

4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立体化标本库建成的基础上,又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扩大海洋生物素质教育的影响,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如何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学习。有了载体,还需要一个平台的建设,因此课程组成员借助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在校园网上建设了一个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载有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文件、资料、课件等全部资源,而且真正的将电子标本变成了一个立体化标本库,学生在校园内可以随意登陆进行自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5 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海洋科学 篇11

随着国务院批准实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及钦州保税港区封关运行,广西的 “海洋突破战略”已经成为广西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培养海洋类专业型人才已成为实现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钦州学院紧紧围绕 “立足北部湾,服务地方” 的办学宗旨,突出 “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设立海洋学院,并于2008 年开设了海洋科学特色专业,主要面向与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行业,培养能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技术等领域从事分析、生产、研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专业特色鲜明。历经数年的努力探索,海洋科学特色专业以海洋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目标,培育出高素质应用型海洋科技人才为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1 以海洋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目标

当今世界,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世界各海洋大国都把目光投向海洋,在海洋经济、能源、科技、海权力量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我国为了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务院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部署了除港、澳、台外的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6]。广西拥有1 595 km的大陆海岸线,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沿海省区,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海洋省区,对国家实施 “海洋强国战略”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在2008 年2 月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中明确指出将广西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钦州作为一座新兴的临海工业城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是广西沿海交通枢纽,也是中国- 东盟自贸区的前沿城市和桥头堡。随着广西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提出 “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发展战略。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实力,经过大量的外出考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讨论分析,明确了海洋科学专业侧重于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技术三个方向为建设目标。为了提高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制定出详细的海洋科学专业建设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建设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确定了短长期目标,以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2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并突出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彰显特色,且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我校根据培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围绕专业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在课程设置上,理顺了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应关系,构建了适应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特征,具有高校特色的海洋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在科学知识培养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设置哲学类、文史类系列模块、学术讲座等课程; 自然科学知识主要设置英语、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海洋学等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海洋化学方向侧重于分析能力上,主要设置化学海洋学及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海洋调查、水质分析与水化学等核心课程; 海洋生物方向侧重于利用能力上,主要设置生物化学及实验、动物学及实验、海洋植物学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等核心课程; 海洋技术方向侧重于应用能力上,主要设置遗传学及实验、组织胚胎学及实验、细胞工程及实验、基因工程及实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蛋白质工程及实验等核心课程。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 自然科学与技术素质的培养主要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大学生养成教育、消防与交通安全教育等课程; 实践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设置社会调查与实践、文献检索与利用、实验课、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此外,根据海洋科学专业特色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分别设置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技术等3 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模块课程进行学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留有几个专业选修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专业或者学院的课程,给学生留出更大空间学习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

3 围绕专业特色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于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应予以高度重视,这将为学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近年来,我校海洋科学专业分别与广西海洋环境监测站、钦州市海洋局、防城港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多家涉海单位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并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对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进行扬弃,转向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进行培养,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7]。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模块化,指导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介绍前沿技术和演示研究成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研最新发展动态。通过现场采样调查结合实验室实验样品分析等实践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校主动与实习单位沟通联系尽量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与实习单位实际工作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提升他们适应将来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毕业设计( 论文) 的各个环节我校也实时监控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此外,我校依托 “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教学研究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在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和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学生陆续进入重点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场所进行科研方面的学习锻炼,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并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学科竞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

4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课程建设是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3]。为了提高我校的教学效果,海洋科学专业本科主要专业课程首选 “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出版适合我校海洋科学专业自身特色的讲义和教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而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这一教学设计的实践已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3]。因此,我校在海洋科学特色专业课程教学上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幻灯、录像、网路、多媒体等多种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推进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目前,海洋科学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是以多媒体方式进行综合教学。

5 结语

上一篇:共轨技术下一篇:艾滋病职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