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

2024-08-02

《走向海洋》(共7篇)

《走向海洋》 篇1

近年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8集纪录片《走向海洋》,在海内外反响强烈。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采取全新的文化视角,展示了长期以来被遮蔽的海洋话语,彰显出海洋文化的魅力;二是融历史叙述和思辨色彩于一体,在真实展现海洋文化中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三是在艺术上将叙述、议论与人物旁白相结合,镜头的转换构成了一个共时性的立体空间,凸显了人与海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书写海洋文化史诗

作为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以曹操的诗《观沧海》开篇,导出海洋与中华文明的渊源。伴随着导语的是跃入眼帘的镜头:奔腾不息的浪花以及破浪前行的军舰,立体地把人与海洋的关系及海权战略展露在观众面前,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似乎在告诉人们:一滴水见世界,海洋作为原水,让人看到了地球的变化万千与生命的多元。面向海洋,就是面向开阔的自然空间。海洋的意义在电视艺术的空间得到了多方位的呈现。

事实上,中国人自古就不乏对海洋的想象,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山海经》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充满神话色彩的地理专著,书写海洋中的神灵世界与海上乐园,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对于海洋的超现实想象空间。而哪吒闹海的神话故事更是在人与神的对话中把人类对海的征服宣泄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对海洋的想象不仅道出了人与海洋不可分割的地理因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陆地生活对人的禁锢,恢复了人类向往自由的天性。因此,走向海洋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必然之路。这也符合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观。

《走向海洋》第一集《海陆钩沉》从解析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开始,展开了人类对于地球生命奥妙的探索之旅。接着以大量的考古发现比较了古代地中海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演绎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海洋意识。妈祖的传说更是凝聚了中国人对海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正如导演刘军卫所言:“当我们用理智的眼光端详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文明无所谓优劣,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永远一帆风顺。甚至用大陆和海洋界定文明的种类,也显得那样狭隘和偏执!”[1]这就定下了纪录片的基调:尊重历史,尊重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才能重返历史的现场,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电视镜头中那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广袤无垠的大海形成了鲜明的落差,暗示着地质变化的漫长及人类对宇宙空间的遐想。

第二集《海上明月》集中回顾了中国的造船史。而秦始皇面对汪洋大海的一声叹息,似乎预示了后来国人对海洋世界的不停渴求。通过这样的陈述,引出了远行之船———征帆出现的划时代意义。征帆就像一轮明月,没有它的朗照与指引, 也就没有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对外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则是征帆创下的海洋文明的辉煌。在明代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因此,没有征帆,就没有世界地理的大发现,也就没有世界各国海上交往与贸易的萌芽。随着《清明上河图》的徐徐展开,王安石的方略得到了宋王朝的重视。纪录片以画面的推移和色彩的变换突出宋金海战场面的激烈,给观众以冲击力。国力的窘困迫使南宋王朝把眼光转向大海,展现给观众的一个和平利用海洋的国际视野。

第三集《潮起潮落》将镜头对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的海上策略,从细节入手,让人管窥到“郑氏”海上帝国强盛的景观。“大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使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至少也是‘旁门左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王朝鼎盛之时,根本不会‘面朝大海’。只有像南宋,这样偏安一隅的朝廷,或者像元朝,这样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才会对航海产生兴趣。”[2]历史给国人开启了面向未来的窗口,海洋给了国人走出封闭、展示自我形象的的新舞台。这一集将故事片中的片段穿插在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叙述中,增添了郑和下西洋的传奇色彩。这样以来,就把历时性的叙述转化为共时性的话语空间,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共鸣。诚然,郑和的远航成功,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灿烂的文化,印证了海上贸易的必然性,而且开启了国人走向世界的广阔的视野。但是清政府看不到海洋的曙光,因而蒙受了被列强任意宰割的屈辱。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而被日本海军广泛阅读,导致了甲午海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制海权是决定近现代大国兴衰的关键之一,由于中国及其他东方古国在这方面缺乏危机意识,古代东方文明在近现代世界中衰落也是必然。”[3]该片从历史的缝隙中洞察清政府海洋意识的淡薄所导致的民族危机,可谓以小见大,有的放矢。民国海军的浴血奋战和人民海军的崛起,则彰显了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重新苏醒。在抗日战争前线,中国海军与日军在江阴血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在毛泽东建设“海上长城”和 “海上铁路”的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一步步成为捍卫国家领海主权的生力军。“建立‘海上长城’、‘海上铁路’,是以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现代科技和大工业为支撑,是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的保障,建立现代海权和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中国海洋事业不断向海洋跨越,每一个进步,一系列成就,都体现了他的海洋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4]毛泽东的海洋强军、强国战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人民海军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亚丁湾护航任务,中国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因此,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正在觉醒。海洋意识是国家主权意识的体现,同时也是生态意识的体现。长期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对陆地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及生态危机。工业化导致了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加剧,淡水资源日益短缺。 把目光转向海洋,加深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意味着人类的海洋文化自觉与对自我的超越。著名诗人海子的诗歌《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意栖居的理想,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叩问。面向海洋,有利于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确立国人的世界视野。

“海洋及其相关的自然物象除了具有数量上的崇高之外,同时又具备了力量上的崇高。海洋乃至周围的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物象以突兀、高耸、粗砺、险峻、暴烈、动荡、凶猛等显现出人的感官难以掌握、人的生命难以抵御的无限的威势,然而,它作为一种异己的狂暴的力量能够激发我们伟大的精神。”[5]在音乐上,《走向海洋》凸显了海洋的崇高美。它的主题序曲是一首回旋变奏的奏鸣曲。它由小号的独奏、圆号的跟进和弦乐的低音连接而成,形似大海波浪的自然起伏, 象征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同时又将不同的事件和人物组构起来,化零为整,表现出奔放而豪迈的激情,突出了纪录片的主题。

“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6]《走向海洋》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把几千年来人与海洋的因缘进行了条分缕析,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它带给观众的是海洋般的激情与扑面而来的海洋文化气息。

二、书写“海上”中国梦

航海文明建立起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桥梁,向世人宣示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泉州港成为举世闻名的贸易港口, 标志着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姿态。21世纪对于一个拥有300万海域领土的中国而言,如何面向海洋?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发展自己的海洋战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保护地球环境的领航者?已经摆在国人面前。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纪录片 《走向海洋》在第七集《走向海洋》和第八集《经略海洋》中,荟萃了几代中国人的海洋梦想与实践,突出了历史的必然性与时代的挑战性。中美建交的场面把观众带入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环境中,“向阳号5号”考察船的远行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则这标志着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最新进展,也为人类认识海洋与自然环境提供了新的平台。 中国地质勘探人员在南海顺利建立了石油钻井平台,开辟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新路径,中国海军在亚丁湾出色完成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远洋任务。所有这些努力,向世人宣告了中国的国力与走向海洋的自信心。镜头中黑白照片与彩色的影像交替闪现,把几代新中国人的海洋梦想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呼唤的是中国民众对“蓝色国土” 的重视,也象征着中国走向海洋之路的任重而道远。几代中国人寻找石油的艰辛与收获,为未来的前行提供了启示。“现代文化的传播,不仅使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化了,而且使整个人类的活动愈来愈依赖社会。”[7]这样的书写,突出了人类和平利用海洋的文化社会学内涵,实现了海洋文化的社会化功能。

“走向海洋,困难的不是零星的行动,而是思想。纵观中国历史,‘走向海洋’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是内在的需要,土地资源不足了,就要走向海洋开发资源;二是外在的挑战,海洋不安全了,只能走向海洋保家卫国。所以,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积极拥抱海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8]自宋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流传的妈祖传说,是古代中国人驰骋海上梦想的智慧结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贸易的体系中,建立中国的海上通道,让中国自信为全世界青睐,把波涛汹涌的海洋变成造福人类的天堂,才不会辜负无数先辈的厚望。《走向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底色———深蓝中凸显出未来中国的走向,将宏大的视野与浪漫的想象展开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坐标中,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张力和思想张力。在笔者看来,《走向海洋》的意义在于: 在历史的维度中对海洋文化进行了深度的审视;在现实的紧迫感性追问中,启发人们思考海洋的战略意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构建起中华民族的自信。

三、结语

海洋是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一种自然景观。同时,由于人类的生产与军事活动,海洋成为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又使它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人文景观。21世纪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呼唤着文学民族性的自觉苏醒。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是人类赖以依存的陆地资源日趋减少而造成的一种发展态势。海上运输的繁忙,海洋开发的加速,都给世人带来了惊喜,给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变化。作为客观叙述人类发展史与精神追求的纪录片,面对海洋,如何展开自己的审美视野去表现人与海的相互依存?如何去引导大众在海洋的畅想中去创新自己的思维?《走向海洋》给了我们惊喜的发现,那就是,以细节取胜,而不是靠空喊口号去哗众取宠。历史的细节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却是发现新知与真理的线索, 发人深思。正是这样的创作理念使得《走向海洋》比近期的同类纪录片更深入人心,镜头的切换带给观众浓郁的海洋气息,激发了人类探索海洋的热情,这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由于地球变暖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类对于良好生态的诉求。其次,人类科技的进步促使人们探索海洋奥妙和未知世界的热情高涨, 加速了人们走向海洋的坚定步伐。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地理位置决定国家的政治命运。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近年来东海和南海的紧张局势再一次表明了海洋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如何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保持海洋生态的平衡,做到海洋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维持领海的安全,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新挑战。

摘要:纪录片《走向海洋》作为央视推出的一个拳头产品,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展示了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史诗般的旋律中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突出了“海上”中国梦的宏大主题。这样的海洋书写契合了时代与人民的需要,在文化全球化的21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海洋文化的深度审视,表现出历史意识;在现实的紧迫感性追问中,启发人们深思海洋的战略意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构建起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走向海洋》,海洋文化,历史意识,中国梦

《走向海洋》 篇2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走向海洋》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走向海洋》有感1

《走向海洋》这本书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在海洋里遨游,让我大开眼界,知识倍增: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还是个聚宝盆,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希望。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我们都是她的孩子。因为生命起源于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无机合成的有机化和物,它存在于大气中,陆地的池塘和海洋里,但由于雨水冲刷,各种化合物汇入海洋。海洋在放电和紫外线辐射等能量的作用下,有着良好的解聚条件和环境,使有机单体在这里得到了聚合,演变。先从原始生命进化成原始生物,又划分成原始植物和原始动物,而原始植物从单体进化成多体,原始动物由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由无脊椎进化成有脊椎。而人类作为脊椎动物门类中不断进化而成的高等哺乳动物,所以我们都要喊大海一声“妈妈”.海洋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地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从不吝啬它的奉献。

现在,由于人类大量的开采,陆地上的矿产资源变得少之又少,而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锡、锰、锍等。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开发海底资源,以解决“能源危机”,英国在北海地区获得石油161万桶,从一个贫油国摇身一变,成为石油输出国。

你知道吗?海洋中有着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的可燃冰,数量达到10万亿千克以上。

更神奇的是海洋中还存在着许多“灵丹妙药”,它们可以医治许多病。如:沙丁鱼、海带、珊瑚、海蜇、海葵等等。

沙丁鱼含有不饱和脂肪,也就是鱼油。鱼油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度,防治动脉硬和心肌梗死等生理作用。

海底美丽的珊瑚,有着明目、安神、镇惊的功效。而科学家又发现珊瑚骨与人骨十分接近,是修复人骨的最佳原料。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因此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

海浪和潮汐的能量过去都白白浪费了,如今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已经不是梦想。潮汐发电站、海水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

现在,人们把海水用蒸馏、离子交换、反渗透、电渗透等方法进行除盐,使它变为适于工业生产和引用的淡水,来缓解地球上许多干旱地区的水荒。

进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海洋意识大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运,捕捞等活动,而是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所以我们只有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奉献。

读《走向海洋》有感2

《走向海洋》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读完全书后,我思绪万千。这本书,使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学会宽容。据说,西方犯了错的人只要诚心在海边认错,上帝便会宽恕他的罪恶。是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我们学会宽容吧,学会宽恕别人的过错吧!

学会和谐。是海洋把陆地连接在一起,是海洋把地球塑造得如此美丽。从郑和下西洋到麦哲伦航行,我们都是在海洋上探求未知世界,实现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大多数时,海洋都是风平浪静的,那一望无垠的水面和偶尔的海鸥叫声总能给人心灵的安慰,和谐之气也就油然而生了。是啊,让我们学会和谐吧,只有学会与他人和谐,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学会无私。是海洋在人类面对食物匮乏的威胁之时,她无私的从自己的“聚宝盆”内拿出了许多含有高蛋白质的食物;是海洋在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的时候,她无私的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海洋在人类正为没有电力而苦恼的情况下,他用潮汐和海浪的能量为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是啊,让我学会无私,去无私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吧!

海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矿产资源和电力,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爱上了海洋。

读《走向海洋》有感3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原来这证明了水是人类进化论的因素之一。

海是一个蓝色的宝库。它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与智慧,创造出无数奇妙的生物体,从海岸到海底无一处不宝藏。

从海岸边的官边的守护神——红树林,到盛开在海底的“菊花”——海葵,无一不宝。我最爱的是那海底美丽的“花朵”——珊瑚。珊瑚五彩缤纷,婀娜多姿,随波摇曵在神秘的海底。总有各种绚丽多彩的鱼群嬉戏于其中,在蔚蓝的海水之下形成了美不胜收的形态各异的小从林!

珊瑚,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约5亿处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珊瑚的色彩非常艳丽,形态也千姿百态,虽不是鲜花,却又更胜似于鲜花,所以古时候的人一直都以为它是一种植物,它被许多人称为“海石花”。下到1774年,一位法国科学家乡终于破解了珊瑚的秘密。原来,珊瑚是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聚集而成的,它们大多为群居生活,虫体死后,留下了群体的“骨骼”,珊瑚虫的子孙后代们一代一代地在它们的祖先的“骨骼”是繁殖后代,经过漫长的积累,就形成是千姿百态的珊瑚礁。这就是珊瑚的形成与历史。

珊瑚就像一颗颗流光溢彩的宝石,装点着蔚蓝的海洋。珊瑚的美丽是我们无法触及的,不是“仿造”可描绘的。正因为它的美,和它很高的观赏价值以及较高的收藏价值,便使许多珊瑚礁遭到了人为了破坏,真的很让人无比痛心!请不要再让它们“哭泣”下去了!它们是全在类的宝藏!是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们有义务保护海洋,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生存的美丽天地,它们也会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请爱护海洋,珍惜生命·

读《走向海洋》有感4

海洋,一颗美丽夺目的蓝宝石,它怀抱着无数生物,生生不息,从远古一直走到了现在,它给了无数生物勃勃生机。地球哺育了我们全世界的儿女,海洋则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它给了人类生的希望,我们靠着海洋,渐渐繁衍壮大了起来。因为有了海洋,所以才会有全世界如此之多的人口。

今天,我读了一本《走向海洋》,这本书里面告诉了我们极多的海洋知识,让我们更加熟悉海洋,亲近海洋,更加从中体会到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

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第一次在宇宙里回眸地球时,发现原来地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土黄色、混沌的星球,而是一个蓝色且透明的球体,事实证明地球上水域面积占70.7%,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瞧瞧中国!在地图上一道道“蓝色的曲线”贯通了整个国家,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滋润着土地,给了人类希望。离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它们面积不到38万平方千米,但在孩子们心中,却有着4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原来,在日本,海洋是陆地的10倍。

为了让人类明白海洋的重要性,1998年7月18日世界科教文组织将这个日期定为“世界海洋日”并取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海洋,未来的财富。

海洋,你是那么的美丽,但由于人类的种种破坏,使你“千疮百孔”。现在,我会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倡环保,所有的河流都是通向海洋的,我要尽力保护好家乡的河流,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让大海变得更加美丽。海洋,未来的财富,二十一世纪的希望,我们新一代小学生一定会好好保护环境,好好保护海洋,好好保护我们的希望。

读《走向海洋》有感5

蔚蓝的海里有两只海豚在互相嬉戏追捉着,溅起洁白的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海鸥在海面上翻飞盘旋……这本书的封面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作者崔京生在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这本书总共分了三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和海洋的亲密关系。第一个部分讲述了人类从崇拜到探索、由了解到争夺,开启了人类文化的起源。第二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丝丝联系。我国的海上防线也不容小视,一队队母舰、潜艇、小型水上舰艇,保卫着我们的祖国。第三部分展望了海洋的未来。海洋的未来是“碧蓝”的、是走向世界的、是让中国和全球接轨的,它还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作者认为“海事兴”,便“万事兴,民族兴”。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就把3.61亿平方千米通通纳入自己手中,正所谓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中国就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6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一共是1260万平方千米。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是个巨大的蓝色宝库。

地球只有一个,同样,海洋也只有一个。海洋是地球的“眼睛”,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是蓝色的宝库,海洋是鱼儿温暖的家,保护海洋就是等于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全世界的人一起保护海洋生物与陆地动物,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

读《走向海洋》有感6

蔚蓝的海中两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戏着,溅起晶莹的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海鸥在海面上盘旋……这一张以海洋为主题元素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翻阅起这本《走向海洋》。这本书叙述了海洋和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市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走向海洋》这本书还写了以前我们人类使用鱼雷、潜艇等武器在海面上,海底下战斗,严重影响了海洋的生态。还有郑和下西洋,讲了海洋是多么奇妙,还有各国的海洋探察队,探索海底深处的那些我们所不知的秘密。总之,这本书告诉了我海洋的多种好处,和我们人类与海洋的历史悠久。

我不知道我应该如何来描述此时的感触。我只记得语文老师曾告诉过我——大海,是无边无际。她包罗万象,与地齐平,连接着天地;音乐老师曾教我们唱过一首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是我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海洋是我们人类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海洋与我们密不可分。

合上书,我若有所思。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药库,变成未来的粮仓。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越演越烈。正是因为人们如此猛烈地开发着海洋资源,而没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导致现在的`海洋几乎枯竭,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然而最终可能会影响我们人类的生存危机,保护了海洋,就是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毁灭了海洋,就是毁灭了我们人类自己。海洋和我们关系重大,不能认为海洋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海洋连接着我们整个世界,保护好海洋,也就是维护了我们人类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保护海洋,合理开发海洋资源,这样我们才能享受海洋带给我们的幸福!

读《走向海洋》有感7

十月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闲来无事,就把作家崔京山的《走向海洋》拿出来翻了翻,不知不觉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仔细的阅读起来。

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水,老缠着爸爸带我上水上乐园玩。更向往长大了能到大海去破波斩浪。

通过阅读《走向海洋》,更增加了我对蔚蓝大海的喜爱和敬仰。生命的摇篮,万物的起源地,怎不叫人神往呢?

以前只知道祖国地域辽阔有960万公里。现在才知道还有300万公里的蓝色国土。

以前只知道海洋很大,现在才知道,把海面上陆地加起来,也只能填充十八分之一的海洋。

以前只知道,海里有无数自己喜爱的鱼类。现在才知道,海底还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藏。

以前只知道中国很强大,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推翻了腐败的蒋家王朝,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知道了,它曾经遭受了那么多国列强的入侵和掠夺。

湛蓝的大海是那么干净和纯洁。而这两天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海边游客在一个海滩上留下的垃圾就达几十吨,看着沙滩上乱七八糟的垃圾和蔚蓝的大海是多么的不协调,而它留下的后患又是无穷的。爱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大海吧,不要让后代品尝我们种下的苦果。

我爱大海,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大海,捍卫大海。只有这样,大海才能让你受益无穷。

读《走向海洋》有感8

《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是英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所著,主要有所发表的八篇罗威尔讲演组成,研究了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展影响后在某些方面的情况。说是对西方的影响,实际上也密切联系着东方的发展,影响着这里的发展步伐,值得人们一探。

随着人类的进程,其科学自产生到日益繁荣,对人类的发展起着越来越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在近代的影响更是如此,可以说促使了人类质的飞跃。科学是相关时代站在之前时代各类知识基础之上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活动、思维重点和发展特征,在柔和各种特性后加以当属时代的发展,演绎处自身时代的主流。发展至今天,科学已是深不可测,溶入到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价值评判之中,与各领域、学科发生碰撞交融,包括哲学,也包括宗教。

可以说作者是伟大的,他从现代科学的起源写来,论述了各因素、环节与其存在的关系,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他在开篇就说文明的进展并不完全象是一股奔腾直前日趋佳境的巨流,说不定那天如日中天的繁荣突然就暗淡了下来,那些沉默了多年的民族可能就会突然竖立在人类的视线内,当剥开宗教的外衣,科学就在此时升温起步,不是说其中存在必然的联系,至少是在统一时期发生着巨变,那就是17世纪初的翻腾醞酿。若说宗教改革或分裂是欧洲内部的事,那么现代科学的起航当属人类共有的福音,虽说都属于人类的财富,但却有着不能同论的区别,是宗教制约并刺激了科学的发展,更是科学改变了宗教的发展轨迹。宗教的发展与改革总是在统治阶级与底层人民中间开展,最后影响到中间阶层,其过程伴随着血腥风雨;科学的发展与改革往往在和平缓和中于中间阶层漫步走来,影响上下,最终致使人类的飞跃,最终也伴随着战争与博弈。在科学脱变之前,展现于世人的是宗教存在的地位,以及其带给人类的刀光剑影,那些以宗教为工具驾驭国民的社会,到处充斥着类似信仰的苦难,涉及到民族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科学的发展是很需要勇气,那些为科学献身的伟人,都是抛却本能信仰追求真理之人,这些人在宗教固化桎梏之地是出现不了的,例如基督教等宗教的发源地,里面的人民是那样的热爱着、固守着自己的信仰,拨开心结打开一条血路是很困难的,而在宗教被传入国家里,其存在的诸多因素中,以及发展至这一成熟的时机,牵引着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存在着与其相左,甚至相背的思想观念,那种对外来事物及对潜在新事物的追求精神延续于自身的血肉里。于是,科学在这个环节冲出牢笼,与人类亲密接触。

科学都是在事无大小中产生的,其根基是站立在感性知识,后兼顾理性,缓慢转化为多彩、可以看透规律、分清分类的人类社会,在缓慢进程中,促使了十六世纪的突然加快,但这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总要的是发明刺激了思维,思维又加速了对自然界观察的进展。那么,发明为何出现并引起重视了那?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驱使,发展的必然要求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其客观程度,是因为感性给予的总结、归纳,历史的无数例证演绎了客观必要的重要性和不可怀疑性,是感性促使了人类走向理性、走向文明。我国的艺术、文学和人生哲学等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是其他国家或民族难以比拟的,但在科学方面成就甚微,其原因但是一个感性或理性的问题,它还与发展进程、需要和环境有必然的关系,其演变下的统治制度、社会文明,以及普世价值观、发展观决定着对科学的态度及思维,对待发明的冷漠,其原始发展思维、思想、文化等,致使了思考的单一。

在一个能够摆脱掉宗教,而摆脱不掉观念的国度中,实行改革是很可能的,而在希腊文明孕育下的欧洲国家,对于希腊,以及传入宗教直接造成的影响显得有些变色,经院逻辑与经院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把严格肯定的思想习惯深深地种在欧洲人的心中了,其探索自然的结果都是在神的召唤和监督下进行的,走的越远,证明其越接近神意、接近理性,它与自生自灭的文化体系有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科学并不仅仅是本能信念的产物,它还需要对生活中的简单事物本身具有积极的兴趣。欧洲人心中的上帝兼顾感性与理性的因素,给与前进一种合理的解说,但在有些民族其神的观念不是太武断就是离人性太远。因之,这种观念无法对于思想的本能习惯发生多大影响,于是就桎梏了思想,不能更好的把信仰与实际相结合。发展到近代,各国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将带有巨大分歧、不同的思想观念缓和了许多,取长补短、痛定思痛,把感性和理性更好的加以了排列组合,远离了盲目信仰与盲目排斥,更多的是在接纳中更好的加以利用和吸收,科学的对待科学、对待宗教、对待发展。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是其存在的文化精神,在文明的构建与演变中,探寻发展的道路,在地区之间存在严重区别时,就会发生影响和平的碰撞、战争等,而后在此进入融合后的自我构建,当自身凭借条件走向前方时,其步伐会随着各种因素加以改变,这就需要各民族的“睁眼看世界”,方能相互制约、平衡发展,否者又将是不平等的摩擦。

书中,作者从数学、天才、十八世纪、浪漫主义、十九世纪、相对论、量子论、科学与哲学、抽象、上帝、宗教和科学等方面内容,对科学的逻辑关系、产生机理、主要内容和这样进行了论述,其里面的数理关系、阶段进程、主要成份及其地位等有着一系列的贯连,发展到后来,其对近代社会有着错综复杂而又显而易见的影响,科学的飞跃发展是对不能观念的一种彻底挑战,改变着几千年固封的很多思维,在这里带着思考、碰撞、取舍中摸索前进,这便形成一种模糊的哲学形式,是一种哲学的复兴,也是给哲学戴上一层不好触摸的面纱。读来,深受其益。

读《走向海洋》有感9

《走向海洋》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书中向我们介绍了海洋与人类关系,海洋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读完这本书,我对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海洋,生命的摇篮

生命起源于氨基酸,氨基酸起源于海洋。可以这样说,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单元是细胞。细胞有两个基本属性,新陈代谢和生殖作用。新陈代谢是在多种酶的催化下进行,生殖作用则是在核酸分子复制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生命的化学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实际上,生命起源于氨基酸。

世界上的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海洋,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摇篮,不仅促进了生物登陆以后的生物繁荣,而且对于人类的出现以及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生死攸关的奠基作用。

海洋,蓝色的“聚宝盆”

有人说,海洋是个蓝色的“聚宝盆”,这话一点也不错。海洋中的生物富含蛋白质,和一些特殊物质。把这些物质提取出来,可以当做医学用品;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矿藏资源:海底大陆架的油气田占世界上的99%,使许多国家从贫油国摇身一变,变为石油输出国。海底的沉积岩层里蕴藏着10万亿千克以上的可燃冰,这种可燃冰能代替煤等燃料,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奔腾不息的海洋还积蓄着巨大的能量:拍天巨浪,周而复始的潮汐,一泻千里的海流,万丈深渊一样的旋涡,热海水与冷海水之间的交汇,浓盐水与淡水之间的撞击,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功和无法测控的能,海洋无时无刻不在等待人类的青睐。

海洋,人类的好朋友

海洋给我们带来便利,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她。海洋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有些人却在不断地伤害着这位朋友。你瞧,那片海域黑乎乎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一些工厂在向海里排放污水,致使那片海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我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朋友呢?难道对朋友的这点起码的尊重也没有吗?我们应该善待朋友,你看现在的海洋因为心中充满了愤怒,经常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发生的这些事,还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海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矿产资源以及各种能量,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爱上了海洋!

读《走向海洋》有感10

虽然我没见过蔚蓝,富饶的大海,但是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都与海洋息息相关,使我觉得它是富饶的,美丽的。例如:我们吃的海鲜,漂亮的贝壳等等。但我对海洋没有多少了解。读完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使我对海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但如此,同时我的感触也很深。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第一,海洋是和谐的,美丽的,和平的,富饶的,给予了人类丰富的矿产和资源;第二,则是中国海洋史上发生的重要海战,使我难以忘怀。还有就是一些海洋史上的著名人物:郑成功,贝汉廷,苏纪兰,黄旭华,秦文彩,龚允冲,潘伟,倪征……我都很感兴趣。

一望无际的海水覆盖了地球的表面,而不是土地。在地球上海洋最多,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七点八。这么大的海洋面积,海洋资源也肯定很丰富啦!所以说海洋是富饶的,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养殖生物资源和海洋微生物资源。海洋动物大约有20多万种,有庞大的鲸,有凶猛残酷的鲨鱼,也有温顺的海豚,还有各种各样的扇贝……海洋植物大约有25万多个,种类多达2.5万多,主要是藻类植物。绝大多数海洋植物都可供人类使用。

一场场海洋战争,使海洋上硝烟弥漫。重要的有中日甲午战争,还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8个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中国发动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入侵。于1901年9月7日,我国与英俄法美等11个国家签订了《辛chou条约》。《辛chou条约》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从1840年开始,历经了60的风风雨雨,中国完全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我无法忘记,这些海战使中国所蒙受的耻辱。

海洋,是蓝色的宝库,它给了我们丰富的海洋资源,它还带给了我们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的财富。水是生命的源泉,它养育了我们人类,即一切生物。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子子孙孙,当然它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给人类提供淡水。让我们一起携手去创造一道绿色的屏障,去保护海洋,一起遨游在海洋的奇妙世界中吧!

慷慨的海洋,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而我们却是这样回报它的:往海里扔垃圾,许多货船漏油……使海水变得浑浊,肮脏。觉悟吧!人类,不要再让这些愚昧的行为持续下去了。海洋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它:号召所有人一起携手保护海洋,让它永远美丽富饶。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保护海洋,便一定可以成功,让中华民族崛起。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走向海洋……

读《走向海洋》有感11

假期时闲来无事,捧起一本《走向海洋》便读了起来。

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大多“重土轻海”,特别是近代,海上崛起的列强泛波而来,使华夏历史屡屡蒙受耻辱。

世界上陆地是分割开的,只有海洋是相连的。只有通过走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及签定的有关条约,中国近代遭受的战争危机大多来自海上。清朝实行海禁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海禁目的是为了抵抗东南沿海的流寇。然而,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工业革命开始了。他们渴求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开始陆续发动殖民战争,中国当然首当其冲。

这刺激了中国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优越性。近代中国人开始走向海洋,首先是感受到自身的差距,然后就有向西方学习的意念和行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没有和平与发展的空间。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大的海域,同时也是中国同周边邻国争议最大的海域。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被探明有着巨大的水产资源,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南沙群岛不仅有可观的经济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而且因为它扼两洋,制八方,前出大陆上千米,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然而印度尼西亚却宣称拥有5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并建立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之后中国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了有关南海的争议。

纵观中国历史,“走向海洋”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是内在的需要,土地资源不足了,就要走向海洋开发资源;二是外在的挑战,海洋不安全了,能走向海洋保家卫国。所以,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积极拥抱海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

看完这本书,我回顾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它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是无疑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随着中国航母的首次试航,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

深蓝,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中华民族的未来!

读《走向海洋》有感12

放假了,老师发给我们一本书——《走向海洋》。书的封面画着两条正在嬉戏的海豚,溅起晶莹的浪花;远处还有一艘航行的帆船,天空中有一只雪白的海鸥,在自由地飞翔。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读了这本书,我对海洋有更深的了解。海洋里,有充分的资源,有石油、汽油、金属等资源,海底就像一个大宝库。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将会变为未来的粮仓。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愈演愈烈。正是因为人们如此猛烈地开发着海洋资源,而没有注重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导致现在的海洋资源几近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最终会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读《走向海洋》有感13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知道了海洋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

从太空中,宇航员看到的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在地球上,海洋约占3.61亿平方千米,为地球表面积的70.8%。瞧!那些优美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有些都和海洋有关。比如:童话故事里的“美人鱼”,神话故事里的海神——“波塞冬”。海洋给予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在海上,人类发现了丰富的资源,大海慷慨地奉献了一切。我们怎能说大海不是人类的伙伴呢?

这本书还告诉我——海洋与人类之间历史悠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精卫填海”的故事吧?它寓意了深刻的向海洋进取的精神。到了秦朝,也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徐福出海”。传说,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渡东海求长生不老药,结果这一去就音信全无。郑和,他是明代的航海家,他曾七下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成功,他是明末清初军事家。在唐王被俘,父亲投降清军时,22岁的他举起了“杀父报国”的义旗,郑成功还收复了台湾,从此,沦陷了30余年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走向海洋》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又一个关于海洋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的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洋这位人类的朋友,一定会带给人们更广阔的天地!

读《走向海洋》有感14

你可知,有一个怎样富饶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

据有关医学专家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制服癌症。那么,人类靠的是何种灵丹妙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经过20世纪70年代“国际10年海洋勘探阶段”,人类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储量的认识。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虽然海底热液矿藏还不能立即进行开采,但是,它却是一种具有潜在力的海底资源宝库。一旦能够进行工业性开采,那么,它将同海底石油、深海锰结核和海底砂矿一起,成为21世纪海底四大矿种之一。

多个小学生认为中国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事实上是1260万平方千米,这多的360万平方千米就是我国海陆的面积。

一望无际的海水覆盖了地球的表面,而不是土地。在地球上海洋最多,约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这么大的海洋面积,海洋资源也肯定很丰富啦!所以说海洋是富饶的,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养殖生物资源和海洋微生物资源。海洋动物大约有20多万种,有庞大的鲸,有凶猛残酷的鲨鱼,也有温顺的海豚,还有各种各样的扇贝……海洋植物大约有2。5万多种,主要是藻类植物。绝大多数海洋植物都可供人类使用。

海洋,是蓝色的宝库,它给了我们丰富的海洋资源,它还带给了我们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的财富。水是生命的源泉,它养育了我们人类,即一切生物。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子子孙孙,当然它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给人类提供淡水。让我们一起携手去创造一道绿色的屏障,去保护海洋,一起遨游在海洋的奇妙世界中吧!

海洋,一个很简单的词,但是海是海,洋是洋。“海洋”是由“海”和“洋”两部分组成。“海”是指海洋边缘的附属部分,面积通常比较小。海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中海,另一类是边缘海。地中海是介于大陆之间与深入大陆内部的海域;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的海域。“洋”是指海洋的中心部分,洋不同于海,有着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海洋还是个大药房,海洋蕴藏着巨大的清洁能源。海底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海洋里藏着许多秘密,有许多的大战争也发生在海洋上,海洋提供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充分利用海里的资源,令这共拥有12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泱泱大国能在未来更加的繁荣富强。

读《走向海洋》有感15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是我故乡……”每每听到这动人心弦的歌曲,我的心便会泛起一阵阵波澜,久久不能平静。的确,大海是我们的故乡,所有的生命都是起源于这片蔚蓝色的海洋,可以说海洋是我们的母亲,而我们都是她的孩子,没有她也就没有我们海洋美不胜收,宛如一块通体透亮的蓝宝石,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大海,水如平静,好像一位深沉的作家;浪花飞溅,像一条巨龙在海中翻腾;一望无际,好像永远也到不了尽头。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跳跃不定。海面上一片金光。数只白帆,在这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许多雪白的羽毛在冰面上荡漾。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那优美的舞姿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海洋不仅美丽,而且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她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并且向人类不求回报地提供生存空间、高蛋白食品、淡水、食盐……可见海洋是一个蓝色宝藏。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有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就去近似疯狂地开采,我们想要开发海洋,首先要先保护海洋,保护我们的故乡,保护我们的母亲,只有这样,我们的母亲——海洋,才会乐于做出奉献!

中国的未来,走向海洋 篇3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六百年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

六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式向世界宣称中国将成为海洋强国,外界认为这是中国正式吹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此后陆权大国思想引发的是非之争使中国开始了300多年的海禁,郑和所留下的遗产,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便消失殆尽。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海洋经济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海洋之于中国的意义,相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已是成为现代化强国及“中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海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中国对资源需求依赖性日益增强,而海洋蕴含的资源超乎想象。

中国拥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海洋国土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尚未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会议间隙,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王宜林透露了对南中国海资源的估计结果,称该区域可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达到170亿吨和498万亿立方英尺。排除掉可能无法开发的一部分资源,南中国海的资源仍将使中国目前的油气探明储量增加一倍。

另一个国际领土争议频频的海域东海,根据相关勘探数据显示,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足以满足中国需求至少80年。联合国属下的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1969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钓鱼岛海域的石油储量之大堪称“第二个中东”。

除了石油,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曾说,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和渔业资源。

毫无疑问,中国在近海域资源的充分开发将可能令中国从一个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转变为资源大国。

其次,国际海洋航行贸易是中国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其对外贸易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海关统计数据表明,自2006年起,中国对外依存度就一直超过半数。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4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4国低于50%。中国远洋船队和海员队伍的规模为世界最大,每年航行于中国沿海的船舶达400多万艘次。对于世界许多贸易大国来说,中国依赖海上贸易的程度更高。

第三,海洋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4.5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7%。海洋经济无疑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表示,“十二五”时期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

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结构调整阶段的时候,潜力无限却仍未充分开发的海洋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经济”这个词汇成了中国的一个热词,在中国各个地区,海洋经济也成为了未来发展一个重要名词。

保护海洋权益是当务之急

不过,维持海洋领土主权已日益成为中国兴起的挑战。随着全球资源供应日渐紧张,资源消耗日益加大,资源丰富的中国临近海域也成为了国际领土争端最为激烈的地区。除渤海外,黄海、东海和南海都需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进行划分。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是从该国大陆架延伸200海里范围内,或两国之间正中线的范围内。中国大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在东海海域,钓鱼岛便是中国与日本如今的争论中心。

一种观点是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中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提出的观点是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中日之间最宽间隔为360海里。按日本的观点,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很明显,中日两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概念采用不同标准。在黄海,中国与韩国和朝鲜也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在南海,中国也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邻国有着关于南沙群岛的领土纠纷。

远洋贸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活动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海上保护力量。而中国海洋军事力量的兴起必然带来前所未有的地区性及全球性地缘政治的转变,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提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挑战。

种种因素都表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美国著名海军史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权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延续,马汉的海上力量的观点着眼于确保贸易、政治和军事进入至关重要的区域。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建立以一个贸易创造的财富,财富收入为海军提供经费以及海军保护贸易发展的良性循环。

高调宣示“海洋强国”面临诸多挑战

西方军事专家认为中国宣示成为海洋强国是深受马汉思想的影响,美国海洋战事主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罗伯特·鲁贝尔(Robert C. Rubel)最近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现时境遇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时境遇如出一辙。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接受马汉学说,放弃坚守美洲“孤立主义”。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宣布建设海洋强国,也是摒弃实行了多年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

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不仅是对历史缅怀或是认同,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或是国家、民族的决心上,中国具备了许多条件。不过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的许多挑战。

建设海洋强国的措辞无疑加剧了中国邻国以及美国对于中国将如何处理多起领土纠纷的担忧。军备的扩充也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十八大政治报告正式向世界宣示中国将要发展成为海洋强国的誓言已经引起国际社会、政商学界的广泛争议,成为近日国际政治论坛的又一争论议题。

中国的海洋宣言发生在中国钓鱼岛领土争端不断升级、白热化的阶段,军事上的对峙有擦枪走火、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任任期开始,高调强化他“重返亚太”以及发出21世纪是美国“太平洋世纪”的宣示。

中国南海领土纷争问题也存在随时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所以,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牵动亚太地缘政治,甚至全球地缘政治变局。

必须加强的海上力量

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核心问题是建立一支能够保护领海及远洋护航的海空军力量。中国军事现代化在近十年已有本质上的突破。特别是与远洋作战相关的远洋海军舰队,已经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空中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中国海军也远航各大洋,出访各国,护航远洋运输,打击海盗。

世界各国有欢迎中国参与维护海洋安全的声音,也有对中国远洋力量发展的担忧,也有加强应对中国兴起,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动。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克里布朗指出中国旨在成为一个海上力量是非常重要的,鉴于中国对于能源的极度需求,其战略旨在尽量少地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产生冲突。鉴于现在中国在全球权力利益,期待中国不这样做将是不现实的。但避免冲突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澳大利亚前国防部官员、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指出中日之间的冲突将有可能导致2013年美日联合对华作战。怀特在《悉尼先驱晨报》上撰文指出,世人正在见证历史上导致战争的一些条件——尽管这种冲突对任何一方都不利。他表示,这场战争的实质就是中国使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受到挑战。

奥巴马所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就是对中国日渐发展的国力的反应。怀特表示,中国宣示钓鱼岛主权也是一种试探西方态度的方法。而这种针锋相对的方式必然会引起一方开火。

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教授约翰·李在文章中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与几乎所有的亚洲大国的人共享了海上边界的中国,任何显著增加其海军的能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作为一个陆地大国,从陆地大国到海洋大国的转变在本质上令所有亚洲国家感到不安,特别是这种转变增强了中国对待领土纠纷问题上的自信”。

美国的海权战略以强大的、执行攻势战略的海空力量为基础,同时拥有着遍及世界各海洋战略要地的海空军基地,稳固地建立起覆盖全球的海洋霸权。西太平洋是美国海洋霸权的重心之地。自冷战之初,美国即已开始经营这一地区。

多年来,美国通过它在关岛、冲绳等地的驻军,与日本结成的军事同盟关系,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展的军事交流与合作项目,与印度和澳大利亚达成的相关海洋战略合作意向,建立起了一个足以掌控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架构。

当前对中国而言,成为海洋强国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与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及世界性海洋霸权美国的政治外交及军事关系。奥巴马总统的“重返亚洲”战略不言是否针对中国,但五角大楼在这一战略之下的一个很具体的战略部署就是在2020年之前把美国在全球的海军力量及军舰的百分之六十都部署在中国的出海口——西太平洋。约翰·李称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事实上是旨在抵消美国海军力量,这将意味着尽管有着经济相互依赖性的两国战略竞争将不可避免。

《走向海洋》 篇4

《走向海洋》是为了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传承中华海洋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由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联合摄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协助拍摄, 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北京三多堂科技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制的八集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该片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 中宣部等国家十余部委为该片修改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

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播发了预告, 并于当晚开始了每晚一集的连续播出。此后, 中央电视台四套、九套又陆续进行了重播, 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和宣传效果,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该片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 站在时代的角度与历史的高度, 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海洋文明沧桑变迁, 背景是世界, 焦点是中国, 立体再现了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特质魅力, 在对待海洋提供历史机遇与现实把握上做了探索性的文化开掘, 突出“以和为贵、崇尚和谐”的民族海洋观及其承诺与践行, 呈现出了风起云涌的海洋世界。在当今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该片的播出, 对中华民族树立现代化的海洋意识, 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海洋出版社的同名图书《走向海洋》已出版。该书并不是电视记录片的平面化表述, 而是在电视片基础上将诸多精彩内容有机融合, 进行扩展延伸、加工丰富的再创作, 使读者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概貌以及当今我国在海洋发展事业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书中融集了近百位学者专家的评述, 包括历史学家葛剑雄、樊树志、王以欣、张传玺、孙开泰等, 还包括海洋军事专家尹卓、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张文木、文化人类学者王大有、中文系教授韩兆琦等。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王兆海中将倾情为该书作序。

《走向海洋》的DVD光盘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此外, 本片将通过在地方电视台、视频网站播出及向全国中小学配送同名图书及光盘等形式进行进一步宣传推广。

创作过程

观走向海洋有感 篇5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要库,变为未来的粮仓。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更是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从秦始皇东巡,到徐福东渡,到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再到鼎盛时期明代近万吨级的巨船下南洋„„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们认识到海洋的重要。看了走向海洋的记录片,掌握了更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并且颇有所感。《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国与海洋的故事,包括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主权的宣誓、海洋领土的争夺等。

我们跟随着时间的脚步,历史的车轮终于缓慢地滚动到了新中国,我们不但改掉了“禁海锁国”,也努力地发展海军,还独自研发了威力无比的核潜艇,正如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徐起研究员所说,一艘军舰的现代化,其实是国家现代化的象征。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工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所以海军建设离不开国家的经济投入和科技的有力支撑。今天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更是中华民族海洋崛起的划时代象征。

《走向海洋》第一集讲到了俄罗斯潜艇曾经下潜到北冰洋4261米的深处插上了一面国旗宣誓主权,并且这一行为引来了众多国家的纷争。中国海军在物质上由盛而衰,在战斗精神上却由衰而盛。由于中国海军军人特具的性格所表现的沉着英勇和誓死牺牲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破釜沉舟的做法,这是值得世界上任何国家效仿的。但在中国大陆还未取得全部解放之时,毛泽东的眼光就已经转向了海洋。一九四九年一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我们应当争取组织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和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对于新中国而言,能否掌握制海权是能否生存的关键。在夹缝中求生存,是新中国的第一选择,共和国的领袖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海军,就无法保卫我们的海防,就无法防御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毛主席也说过,必须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队伍的建设充满曲折和挑战,我们现在回首它的过去,在国家领导人的指导下,我们对于海军的作战方针和建设方针是正确的。我们在作战方针的指引下,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军委交代的海军任务,解放了一系列的沿海岛屿,打破了封锁,使经济得到了发展。而建设方针是我国在六十年代和以后七十年代向近海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古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优良传统。我们对于神秘的海洋不断探索,我们对于海洋的权力越来越重视。我们还去要更多地努力和探索。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权力维护起着无以取代的作用。我们的海洋文化在曲折中前进,海军的建设和对海洋的探索的道路坎坷,可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坚定执着的走下去。就算是当今时代,海洋的建设问题依然是个很重要的。观察现今,咱们国家的南海问题成为了热议焦点,南海的油气资源遭到了周边国家的开采盗龋可是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还是在于我们国家过去对于海洋权益的保护不够重视。随着我们对于海洋权益越来越重视,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也不会遥远。同时《走向海洋》也让我思考到,构建海洋强国关键还是在于海洋能力的建设,就像俄罗斯那样能够拥有先进的潜艇达到几千米深度水域宣誓主权。而我们同样应该积极发展国防与军事实力,以维护我们日益迫切的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数学知识的海洋 篇6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好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的赞美学生的成功。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做到教学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作出艰苦的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意识的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思考方式;要通过数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说理、批判、置疑、求真求实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未来人生历程中,数学留给他们的思考方式、留给他们的精神和态度、意识和观念,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事,为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的实施又将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改变了完全由教师控制的课堂教学,教师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面对种种的现实问题,去思考处理和解决的过程,也正是全面发展和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學习,加强对教学教育的反思、实践和研究。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数学教学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学习,并在不断探索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三、数学教学过程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材成人;教师不仅是一个顾问,耐心的倾听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想法和看法,帮助学生解决讨论和交流中产生的问题,还要充当辩论会主席的角色,有效的组织讨论和交流;教师要充当模特的角色,不仅要从正面给出示范,同时也必须充当反面角色的部分,这种反面角色带来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往往会给学生留下“不能忘怀”的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欣赏者、评判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具有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激励、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走向海洋》 篇7

精心选择项目活动的主题

“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契合学生的思想认知。而项目活动强调的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项目活动的主题不仅要贴近生活, 还要能引起学生兴趣且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能拓展学生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1.为什么以“走向海洋”为主题

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集中爆发、中国的“海洋强国梦”任重道远。作为中学生, 全面了解海洋是当下能做的事之一, 因此确定以“走向海洋”为项目活动的主题。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 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 海洋深邃而神秘, 值得研究的方向很多, 所以在确定主题后我们将“走向海洋”细分为:海洋历史、海洋色彩、海洋民俗、航海文化、海洋之旅、海洋生命、海洋环境、海洋之灾、海洋资源、海洋之争、海洋之谜, 海峡与岛屿共12个小组主题, 每个小组主题由4个“个人主题”组成 (如图1) 。

2.自制VCR微视频, 引入主题

海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如何引入主题, 让我思忖良久, 最后决定还是从贴近学生的情境入手。于是, 我带领两个学生在操场、教室、办公室进行了采访。初中学生说海洋有许多灾害、有旅游资源等, 看法比较浅显;高中男生则对海洋涉及的军事领域比较感兴趣;有老师说, 地球3分陆地7分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 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争端也时有发生……采访完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绘声绘影”制作了《访谈海洋》微视频。项目活动的第一节课播放了该视频, 学生备感亲切, 很自然地走进了主题。

3.自编VB小程序, 确定小组主题

“走向海洋”项目活动共有12个小组主题, 有些主题平时了解较多, 如:海洋之灾、海峡与岛屿, 而有些主题平时鲜有接触, 如海洋色彩、海洋环境等。为了选题的公平, 也为了激发大家的兴趣, 我制作了VB小程序, 随机生成小组主题 (如图2) 。一点“动起来”按钮, 学生便兴奋起来, 而当一点“看看研究啥”按钮, 学生有的欢呼, 有的叹气, 气氛热烈。

精心规划项目活动

小组主题确定之后, 学生先围绕小组主题讨论要研究的范围, 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选定自己要研究的个人主题, 最后进行精心分析和详细规划。

1.观看海洋视频, 了解本组主题

小组主题确定后, 学生可从毕博平台下载观看与本小组主题相关的海洋视频, 为完成项目活动的分析与规划做准备。视频资料有:潮起潮落、仓惶海防、经略海洋、海洋怪物、海洋灾难等。

2.对项目活动中的个人主题作分析

学生对项目活动的个人主题进行分析, 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如:小组主题是海洋历史, 小组成员则可从海洋人物、海洋故事、海洋文学和海洋考古四个方向入手。下面是王怡同学对“海洋故事”作的分析:提出问题;故事1: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故事2:郑和下西洋;故事3:哥伦布探险;故事4:阿尔戈的英雄传说;故事5:恩里克王子征服大海;主题活动总结。

3.对项目活动的进展作规划

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就得对整个活动做好安排。否则, 往往因为进度掌握上的问题, 导致没能完成任务。因此,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规定的学时, 并且帮学生把这个项目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划分到对应的时间段内, 使学生能有一个大概的心理准备与学习计划。王怡同学根据项目活动总课时, 作了以下的规划。第1课时, 引入主题观看视频;第2课时, 对主题进行分析, 填写计划表;第3课时, 设计封面和封底;第4课时, 制作目录页;第5~9课时, 每节课完成一个故事的制作;第10课时, 项目活动小结与反思;第11课时, 修改完善作品;第12课时, 交流评价作品。

精心研究制作项目活动

此阶段是项目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或调查等多种途径, 对主题涉及的问题一一解决并制作作品。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阶段得到运用和提升, 同时也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习新技术的劲头十足。

1.制作中资源平台的使用

“走向海洋”项目活动作品的成果以用iebook制作的电子杂志来呈现。利用毕博平台, 把项目活动实施中用到的知识与技能罗列出来, 然后给出相关的实施步骤和教程链接, 使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方向与指引。如iebook中模板的使用、目录的链接、exe文件的生成等。

2.制作中关键问题的讲授

学生在制作电子杂志封面封底时, 出现了共性问题——缺少封面封底的相关知识。此时, 学生迫切需要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求知欲最强。我抓住契机讲授封面与封底的大小、组成要素等知识。他们听得认真, 仅用1课时便完成了封面与封底的制作。有些学生还在封底上制作了二维码。看来, 在关键问题中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事半功倍。

3.制作中经验的分享

电子杂志是一种多媒体杂志, 动态效果及音视频兼备, 很能吸引读者。但软件提供的模板、Flash动画及特效毕竟有限, 学生为了做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从网站上下载了更多的模板、特效、字体等资料, 导入使用后作品增色不少, 令他人羡慕不已。这时,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让这些学生将经验与他人分享, 感受分享的快乐。

4.制作中方向的把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是一个旁观者, 一个辅助者。当学生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 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特别是发现学生有偏离项目主题的倾向时, 应及时指出, 这会让学生少走弯路。有些学生过多地关注杂志外观, 对主题研究不够透彻, 教师应及时指出, 杂志的最终目的是向人们呈现研究的结果, 所以优秀的电子杂志应该形神兼备。比如:许芷菁同学的个人主题是“海洋之谜——百慕大”。起初, 其杂志内容只有:百慕大三角洲的位置和名字由来;百慕大之谜的三种观点, 如超自然因素等;现象解释, 如磁场说等。在项目活动中期查看时, 我建议她扩大研究面, 于是她又增加了四个内容:真实案例, 如失踪飞机;衰老之谜;复活;他人的研究成果等。

精心交流评价项目活动

1.贯穿始终的自评

自评标准在活动开始后就应当给出, 它贯穿活动的始终, 是项目实施的标准。当初步完成了项目活动的研究与制作后, 学生对照标准自评并修改完善作品。“走向海洋”的评价标准有:对主题的阐述是否透彻, 电子杂志的页数, 封面封底, 有无目录, 链接是否正确, 是否有个人感悟, 动态效果, 音乐是否适合主题等。

2.平台上的交流与互评

交流互评依托毕博平台进行。先以小组为单位上传作品到“作品展示区”分享研究成果, 然后在“讨论区”交流活动中的经验和体会 (如图3) , 最后在“评价区”对作品进行互评 (如图4) 。当然, 将评选出的好作品在学校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也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这样强化了学生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开展项目活动的积极性。

精心反思项目活动

反思是一种好习惯, 它能使人不断成长。项目活动历时较长,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因此师生回顾整个过程, 做出总结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12个小组主题, 有助于学生从小范围入手开展项目研究。第二, 自制的微视频, 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项目活动的主题情境。第三, 用iebook制作电子杂志完成项目活动的主题报告, 有别于以往的演示文稿、电子小报或网页制作, 有助于学生主动去了解新知识, 形成新技能。第四, 毕博平台上的讨论区有助于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第五, 整个活动留足了时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 (包括对主题和iebook使用的探究) ,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当然, 项目活动的研究成果, 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特别是男女生作品的差异更大, 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寻求缩小差异的办法。

学生的感悟也很多:感受到大海的无穷魅力, 学会了如何使用iebook, 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图5是4位学生的感悟。

【《走向海洋》】推荐阅读:

改革走向05-25

走向方案06-21

经济走向06-27

创作走向08-03

走向生活08-18

艺术走向08-25

技术走向08-31

课堂走向09-03

走向综合09-03

学科走向09-07

上一篇:硬膜麻醉下一篇:胎盘早剥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