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向

2024-06-27

经济走向(通用12篇)

经济走向 篇1

现代经济未来怎么走,往哪里走,它的发展趋势如何?这将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转型发展就是一种新的走向,和过去不一样。首先,现代经济的发展观中,人们对节能减排方面研究的比较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思考。过去的经济发展围绕生产,现在还要围绕生活,最终的核心目的是满足消费需求和生活需求。其次,过去的生产发展主要围绕出口,现在要按照大国模式围绕国内,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走向。大国模式过分依靠出口的方式不可行,今后的发展趋势由重点围绕生产转向围绕生产和生活,即我国经济由过去的重点围绕出口到今后主要围绕国内消费。每一次重大事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一次重大的调整,2003年“非典”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思路有了变化,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纯强调经济,现在强调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综合协调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反思就是围着生活转,围着国内市场转。如今的新发展观,包含以下10个方面。

快乐经济

十几年来,我国的发展是围绕经济发展,我国的财富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财富都在高速增长。财富增长,收入增长,但是幸福程度没有增长,反而下降,这就是幸福悖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物质经济+精神经济。过去,讲发展经济就是指发展物质经济,但现在仅发展物质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发展科技,就是要给更多的人带来精神愉悦。过去我国强调GDP的增长,现在还要提高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山西省的资源环境产业一直比较受重视,但幸福指数还不明显。快乐指数、幸福指数将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今后,我国的科技创新可以围绕这个方面去思考。前些年北京市的一个调研表明,北京市城区居民的快乐指数要低于北京市郊区居民的快乐指数。城区居民富裕,可是幸福感不高。成都、武汉的经济发展不是最快,但快乐指数较高。过去的理念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好,现在看来是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一方面生产高度紧张,另一方面生活需要放松,否则无法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新的健康理念。从亚洲来看,日本经济发达程度最高,但居民快乐指数还没有印度高。从全球来看,美国经济最发达,可不少国家的快乐指数高于美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从单纯追求GDP转向追求GDP和GNH(国民幸福总值),从物质经济转向精神经济。现在社会的消费已经非物质化了,吃穿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过去占90%,现在占30%~40%。比如通信费用、医疗费用、文化消费费用、交通费用,比吃穿的费用高很多。现在要从指标的单一性、物质性转向多元性、精神性,现在的经济等于物质经济加精神经济。这样,在任何行业中都要加入快乐因素,产业没有快乐因素,经济就很难发展。

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被称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4个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体验可以分为4种,即娱乐的体验、教育的体验、逃避现实的体验和审美的体验。从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或体验经济,尤其是娱乐业已成为现在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领域。

体验也是满足人精神需要的一种体现。例如一个果农把苹果卖给商贩,仅能卖1.6元/kg,而商贩卖给商场却是4元/kg,商场再卖给消费者就是6元/kg,这样,大部分的利润被中间商贩赚去了。而体验经济,就是让消费者亲自到果园摘苹果,果农不但省事,还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苹果的价值也会大幅提升;对于消费者,既亲身体会了摘果实的快乐,又买到了新鲜的苹果。

除此之外,体验经济还可以用于各产业中。如用于经营农业中,可以开展采摘活动;用于工业中,可以组织人们观看石油生产过程;用于服务业中,可以开发自然温泉,让游人体验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比简单地泡温泉价值更高。无论快乐经济还是体验经济,都必须有创意。而发展科学技术也必须有创意,才能使科技工作收到最好的效益。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3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经济中没有文化就是没有品位的经济,文化中没有经济便是贫穷的文化。从产品层面上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来看,产品要有概念、灵气、故事含量和文化含量。产品是同质化,文化则是异质化。从产业层面上的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来看,文化产业还分为快乐经济、体验经济和创意经济。

知识还存在“折旧”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更新知识。知识经济光靠知识是不够的,文化、智慧和思想是一致的,知识不等于思想,过去讲知识就是力量和财富,其实知识离财富还有距离,思想和智慧才真正是财富。

目前,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创意经济

文化创意怎么赚钱?即把文化做成经济。如迪斯尼电视、电影、图书、杂志、DVD等,这是文化产业,但还没有构成创意经济。怎样才能做成创意经济呢?有了米老鼠、狮子王这些卡通形象后,迪斯尼3个字家喻户晓,如果就此停止,迪斯尼电影、杂志、电视等就属于虚业,实体就像实体公园、迪斯尼休闲,还有迪斯尼服装、迪斯尼礼品、迪斯尼餐饮、迪斯尼服务、迪斯尼连锁企业等。美国有迪斯尼,欧洲、日本乃至香港都有,都把迪斯尼文化做成了产业,做成了经济。如果仅仅局限于电影、电视等,叫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由虚向实转变,从现代经济的意义讲,叫做创意经济,这就是把文化从虚业领域做到实体领域。我国在创意产业方面只有动漫,而我国的动漫只是文化产业,还不是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山西省有很好的文化,但还处于文化产业阶段,没到创意经济。把文化领域的东西做成实体,做成品牌,建立一个商域,带来利润,这就叫把文化做成实体。迪斯尼做得很好,把文化做成了经济。把文化做成经济,落后也可以带来财富,带来生产力,即“原生态文化”的财富性。再比如生产了很多冰箱不好卖,商家可以根据属相把冰箱做成卡通形象,即做成儿童冰箱,这样的冰箱不仅是冰箱,还是儿童玩具。中国创造包括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我国长期以来只宣传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这是硬创新,还需要文化的软创新。怎么把文化做成经济,怎么把经济上升为文化,既要技术创新,也要文化创意,这才叫转型发展,这才是新发展观。

低碳经济

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低碳时代。低碳革命、低碳约束将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经济是整个经济方式的重大革命,高碳经济对化石能源等的消耗较大,而低碳经济则是对太阳能、风能等非化石能源的消耗。低碳产业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都应该注入,还有低碳城市、低碳企业等。不仅包括低碳生产,还包括低碳消费。快乐元素、生态元素、人文元素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所有创新都围绕这些元素进行。转型发展,就是要由高碳时代全面转向低碳时代。

虚业经济

虚业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如同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就是虚拟经济。但是虚拟经济不仅是风险,金融危机中最大的受益者还是美国。因此要重视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风险高,但利润也大。实业经济即生产冰箱、彩电等的企业、产业,虚业经济如教育、培训、研发、媒体等。如今实业经济供大于求,利润少,虚业领域却是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如教育。太原市在这方面的发展值得思考。而这种产业与投资战略是一致的,如在教育、科技、卫生,医疗方面,今后的发展应该注意如何在虚业领域有所突破。科学发展要求经济、生态、社会等的发展,而社会发展就包括教育、科技、医疗等的发展。现在科技有所发展,但教育、医疗的费用较高。现在虚业的概念已经由贬义词变为了褒义词,要准确理解“虚”,才能把握发展方向。“虚”“软”“柔”“静”等字眼需要深刻理解思考。虚业经济需要思考的层面包括:一是产业层面,二是产品层面,要对产品注入文化,注入概念,让产品活起来。现代创意产业即把死的变为活的。如在杯子上印上图案,这些都属于虚的,但利润提高了。另外对于企业层面,生产冰箱、彩电等的企业,如果想做虚,可以进行员工培训,如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员工素质提高了,企业声誉才能提高。还有一个是员工层面,过去考核员工看素质,现在更加看重气质,气质是动态美,素质是静态美。

软部经济

软部经济,即软经济。如电脑中的硬件与软件就有软硬之分。经济中的资源也分为硬部资源和软部资源。软部经济就是建立在软的资源基础上的发展。如在企业中,厂房、土地、资金等都属于硬部资源,而企业区位、信誉、营销渠道等属于软部资源,对软资源的开发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现在需要开阔眼界,对软资源进行开发。温州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对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掌握得很快,依靠软部资源发展得很好,而且软部资源越用越多。

速度经济

过去企业关注质量、价格、成本,而现在更关注速度。速度成为第三利润来源,速度是利润的本质。如我国从建国到现在,发展一天比一天快,变化一天比一天快,这就是速度。在现在,知识就是经济,在教育方面体现很明显。在家电行业,应更加注重速度。

标准经济

“标准经济”是以质量标准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其直接表现就是产品、服务、过程符合标准的合格认证活动,即质量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手段的质量认证,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组织所采用,并成为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互认、促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基准。这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履行成员义务的实质问题,即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协定,重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有关贸易、服务、技术措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对于企业而言,其生产的产品符合“标准”就赚钱,不符合标准,即使做得再好也不赚钱。也就是说,做对了才有利润,做好了不见得有利润。而标准则有国际化、动态化的特点,一般而言,标准通常掌握在发达国家、领航企业手中。

全球经济

全球经济就是全时间、全空间。如现在的全球服务外包,不用出国都可以挣取国际货币。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使全球经济体现出零时间、零距离、零成本的特点。全球运作使企业、个人成为可能。

经济走向 篇2

济复苏的步伐可能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么高、那么迅速,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当前经济复苏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刺激等短期的因素推动,并不是来自市场和企业的内生动

力。

第二点是高失业率的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份的预测,2010年美国、欧元区、日

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要高于2009年,像欧元区要达到11.7%。

第三点是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规模扩大,使潜在的通胀风险积累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影响未来经济走势的相关因素,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是政府干预政策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虽然目前各国都强调了要继续维持经济刺激方案,但是事实

上大家说的和做的肯定是有差异的,2010年肯定有很多国家选择刺激政策的适当退出,现在主要问题就是

退出时机的选择,退出时机不当有可能使前期经济刺激的成果前功尽弃。

二是美国金融生态和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因为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

灭,美国房价企稳对于金融危机结束具有决定性意义。虽然2009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渐好转,但是中

小银行的破产还在持续,所以不能说金融危机完全结束。

三是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目前通胀还在预期层面,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不断上升的油价和大宗商品的价格,2010年会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我们认为2010年下半年可能是通胀风险加剧的重要时间关口,这也使得宽松的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四是双赤字和美元持续走软及其影响。双赤字始终是决定美元走势的根本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财政赤

字使政府的债务风险日益严重,而居高不下的债务加深美元贬值预期。美元贬值带来一种“跷跷板” 效应:

一边是美元指数的步步走低,另一边是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走高,以及其他非美货币的持续

升值。这种“跷跷板” 效应背后是实体经济的损伤,一方面,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会给今后带来输入性的通胀,另一方面,非美国家汇率的大幅上升则容易引发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而对中国的影响主要

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汇储备的安全,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

五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及其影响。尽管每个国家都在谴责贸易保护主义,但事实上贸易保护主义呈

愈演愈烈之势,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纷纷出台。美国实现平衡增长的一条出路就是利用贸易保护主义遏

制进口,增加出口。所以2010年会面临更多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总之,2010年整个世界经济总体上要好于2009年,但是通过迪拜事件等,我们觉得金融危机在世界

范围内并没有完全结束,潜在的金融风险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所以我们不能对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由负

转正寄予过高的期望。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国内市场的开拓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上,放在培育新战略

礼尚经济的走向 篇3

可以说,礼仪文化造就了礼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近日,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礼品市场的年需求总额约7684亿元,其中个体年礼品需求5055亿元,团体年礼品需求2629亿元。一场庞大的礼品经济正在中国迅速发展。

中国礼品市场有多大

“礼品市场”是一种统称,可分出很多细分的市场。如国务(政务)礼品市场、商务礼品市场、工艺礼品市场、促销礼品市场、创意礼品市场、定制礼品市场、男/女士礼品市场、会议礼品市场、节庆礼品市场等。

据相关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礼品生产基地,而且中国礼品市场逐年销售量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0%以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礼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已达到8900亿人民币(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全国现有近1万家礼品生产企业,10万家礼品经销商,每年生产和销售近1万种不同门类的礼品,如果算上每年生产的各种收藏品或相关产品,礼品品种则超过10万种。

比如在大家熟悉的淘宝商城,我们就可以看到,“礼品”涉猎的范围包括特色工艺品、玩具、茶叶、烟酒、特产、家居饰品、古董、字画……无奇不有。越来越多行业进入礼品市场,中国礼品业跨入“一切皆可为礼品”的大礼品发展时代。

礼品展对礼品行业的扩张起了不少推动作用。据了解,2011年全国礼品展数量突破纪录,各种展会大打“礼品”牌吸引眼球。

互联网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近几年,特色礼品网站不断攀升。如近两年异军突起的扑淘网,就聚集了工艺大师、设计师、手工达人原创制作的家居生活好品,不管赠送给家人、朋友、恋人或是自己,每一款都独一无二,都是时间和情感的堆积。

一直以来,礼品行业在宣传方面都处于低调且“文雅”的状态,尤其生产工艺品类的企业,营销模式更是传统的“展会”、“政府、企业采购”等。互联网时代,更多工艺礼品商在寻求突破点,而如何将传统礼文化与现代互联网完美结合,成为他们新的思索方向。如果能打造出个性化强、知名度高的礼品营销平台,市场开拓到全球也不无可能。

礼品市场呼吁升级

不久前,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鹏从社会趋势、需求趋势、产品趋势、行业趋势四方面对礼品行业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产品趋势上,数码产品、健康食品、贵金属工艺品越来越流行;礼品品牌化、知识产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促销礼品创意化、商务礼品收藏化;个性定制专属化趋势加强。在行业趋势上,将出现马太效应、渠道扁平化、整合加速化、专业细分化、模式清晰化几个走向。

张小鹏认为,目前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尚在发展整合期。“整体市场容量的增长速度会放缓,但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增强,龙头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差距会拉大,企业的数量会减少。”张小鹏说,“这是任何一个行业走向成熟必然经历的过程,对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的发展整合中存续下来,就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体系,避免泛而广,而要专而精。”

一直以来,因礼品行业基本无门槛,成本投入不高,只需很少人便可运作,所以介入礼品行业的小公司特别多。“小礼品公司就相当于贸易公司。”在礼品行业打拼7年的杭州奥彩礼品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正透露,早期的礼品公司大多是在礼品市场里租个档口“按需生产”,即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产品同质化严重。“我们起步时也这样,但针对房地产公司、银行、还有外企,相对都是比较优质的客户。”

尽管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是让人倍感压力。如何才能摆脱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张正尝试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拓宽市场。1年半前,他着手筹备独立品牌,定位于中国风原创礼品开发。围绕中国风元素,他们成功推出景泰蓝唐装书签、漆雕流苏书签、丝绸书册等。“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渠道,现在正在转型中,预计今年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会超过定制礼品。”2011年10月,张正随中华手工杂志社到台湾进行工艺考察,台湾蓬勃的文创景象让他大受鼓舞,他表示:下一步计划就是逐步发展成有独立品牌的文创企业。

张正只是芸芸礼品人里普通的一员。在大礼品发展时代,做礼品生意的人太多。可以说,每天都有礼品公司注册,每天也有礼品公司面临倒闭。礼品行业企业多而小,品牌意识薄弱,有资料称,像深圳礼品行业近2000家企业中,有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还不到20%。但在现代化的市场中,没有品牌的商品不会有广阔的市场。

除了品牌化,专业细分化也是因市场之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做家电礼品的企业主说,他的公司在厨房小家电上有优势渠道,时间长了客户都知道采购这类商品时要找他,但他在其他渠道没什么优势,产品就卖不出去。慢慢地,他就只能做小家电。他戏称,这是被市场改造得专业化了。不过,专业化也有好处,可以降低竞争程度;可以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某个领域做精。如台湾手工礼物品牌Birth Day,主要做生日主题的礼品;西安原创品牌西遇纪,主要做陕西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北京的尺素纸艺工作室,主要做与中国传统元素结合的手工笔记本,定位于“东方情怀,人文私礼”……明确而细分的定位,不见得是削减了市场,反而让市场更了解企业的专业性。

但令人担忧的是,礼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己的行业标准,现行政策是按照这件礼品原来所属的行业标准作为其标准,比如一条床单,它可以当作礼品,但同时它也是一件普通纺织品,就应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而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制定行业标准是必需的。

抓住礼品的核心价值

在目前市场上,打礼品牌的产品层出不穷,但真正让人称心如意的礼品却少之又少。福来品牌营销顾问机构首席顾问、董事长娄向鹏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许多打礼品牌的企业,只是给普通产品戴了一顶礼品的帽子,或是为了应景做了一个大礼包,把平时卖的产品一装了事。

在他看来,礼品必有礼品的特征与属性,不是只做表面文章就可以成功的。礼品消费与普通产品消费的本质区别在于,送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相分离,其价值集中在送与收的那一刻,送的要体面,收的要高兴。所以,相比于其他因素,认知度、稀缺性和无形价值是礼品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企业选择产品打礼品牌的关键点。此外,许多礼品是高档的、高价的,但不是高档品都可以做礼品。

个性礼品是未来需求的一个趋势,这是由礼品的特殊性决定的。谁都想自己送出的礼品与众不同。但同质化的产品因为竞争已经被压低了利润,高附加值只能出现在好的创意和设计上。

所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创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败。“礼品”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上万种品类的礼品,到底哪些能让客户一眼相中?必然是那些新颖、好玩的。

在一次深圳国际礼品展上,一位经常参展的家居礼品展商说,“有些客户给你的订单,在不违背他们要求的前提下,你稍微有所创新,就能带给他们宏大的惊喜。一次交易之后,他们马上就能记住你,成为回头客。”

这就是“微创新”的价值。创新,是一个礼品企业的灵魂所在。

经济走向 篇4

1、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化进程缓慢。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后, 导致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由于总是出现大量的贸易赤字, 同样也就造成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过多的盈余。。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 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久久不能提高, 经济发展处在衰退和萎靡的阶段, 与此同时, 一些新型的工业化国家, 由于国家盛产石油, 还能保持着比较快速的发展, 这也就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 全球化进程趋于缓慢。

2、全球增长模式转型, 凸显新增长点。

在21世纪的今天, 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也正以为如此, 就忽视了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可小觑的影响和破坏。近几年来, 科学家一直在探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控。但是, 如何既能够维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又能有效遏制环境的污染, 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此时, 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实施经济模式的转型, 力图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这些发达国家必将引领全球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式基本判断

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 全球化进程举步维艰的时候, 如果断言中国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还为时尚早, 据有关数据显示, 中国经济的复苏既有回暖的现状, 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急需中国政府加以解决。

1、GDP小幅度增加, 财政收入明显回升。

经济危机过后,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0.3%, 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 一季度同比增长11.9%, 二季度增长10.3%, 三季度增长9.6%, 四季度增长9.8%。据数据显示, 不难看出, 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的财政收入都出现了回暖的状态, 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还是不够牢固。

2、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消费潜力显著。

统计显示,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比上年增长14.9%,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比上年增长11.3%,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乡居民收入维持增长的同时, 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国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产品的生产价格, 不仅使产品生产价格大幅度下降, 也使得城乡居民的消费价格降低, 从而刺激了居民消费, 凸显了消费的潜力。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略有回升。

经济危机以后, 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快速增长, 主要借助于银行的贷款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 同时央行加快了调整的步伐和紧凑的计划改革, 使得国内的投资形式还比较乐观。与此同时, 在全国近70个大中城市中, 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也有了小幅度的增长, 从房地产和固定资产的投资状况来看, 如果不避免过度的、恶性的投机, 就会造成全国的通胀隐患。

4、经济结构依然不平衡, 潜在隐患不可忽视。

虽然从整体数据上来看, 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处于良好的增长状态, 但是这种表面的状态依然隐藏着不健康的隐患。就比如说, 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 如果这样的差距不能得到缓解和缩小, 就会导致农村居民的心理落差, 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 由于国内居民的收入、消费和投资的不平衡发展, 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会过分的依赖于他国的发展, 一旦陷入危机, 就会难以自拔。因此, 中国经济结果不平衡的现状, 是不容忽视的。

三、科学研究经济形式, 提早规划宏观政策

经济危机过后, 中国不断的调整宏观经济目标, “保增长”的发展经济, 并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转变, 逐步走向灵活适度的状态。经济危机总会过去, 但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却是刻不容缓的。

1、实现战略转型, 培育新竞争力。

实现战略的有效转型和培育新的竞争力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区域经济发展发面, 为了避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就要加快制定城市群的发展, 增强中国城市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产业结构方面, 中国再不可以忽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而是应该积极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以生物工程、新型能源为突破点, 发展新型环保的经济;在决策机制方面, 中国政府应该制定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机制, 试图提高政府机构的决策能力, 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的指导全国经济的正确走势。

2、推行产权与产业结构调整。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现今的中国国情。在中国, 工业化模式也主要注重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 距离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虽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注意加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完善和协调, 但是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单一, 还是需要多元化发展来弥补和平衡, 这样才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腾飞。

3、培育资本市场,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保证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有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今天, 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 是保证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当今社会, 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都不能够独断独行, 遇事也不可以独善其身,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并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政策交流, 是进一步促进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条件, 也以此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4、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调整收入与开支。

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有一国的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 做好财政收入的监管又是重要的执行项目。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 我国政府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最好财政收入, 更是要考虑如何做强财政收入, 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居民收入分配, 在过往的发展中,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健康, 因此, 财政收入必须既要有财, 又要有政, 才能科学的调整收入和开支。

四、小结

经济危机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阻碍, 但与此同时更是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政府及时确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不仅能够指引中国的经济发展, 更能够指引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的, 对中国来说, 如何及早明确宏观经济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经济复苏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 在无法确定中国经济是否发生二次探底时, 加快实行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新的竞争力, 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转型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陈蕾,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J], 《特区经济》, 2010年第1期

我国能源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向预测 篇5

2.高耗能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仍起带领作用。“十五”以来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成为引领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行业。近几年来,由于能源供需关系紧张,能源工业成为投资建设的重点,能源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列各行业之首。但是,能源工业本身的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反映了能源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与规模扩长同步增长,基本上属于低技术水平的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在许多发达国家,能源工业既是为社会提供能源产品的生产部门,也是实施节能工程、推广节能技术的实施部门。在我国,能源工业本身在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使能源部门本身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能源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一些高耗能企业和能源生产技术也获得了机会。

3.价格还没有充分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工业部门是能源利用效率最低的部门,但是,从2000-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进一步向工业部门集中。近几年,高耗能行业包括能源工业成为利润率较高、投资回报丰厚的行业。这说明,高耗能源产品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工业产品平均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这也是高耗能行业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能源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收益最高的行业,能源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利润的30.1%,能源工业利润率过高除了能源价格上涨之外,还有能源产品成本计算不完全的原因。

2007年是我国扭转节能形势的关键一年。针对我国节能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的状况。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15%。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同时,也要调整贸易结构,要适度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要继续狠抓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建筑和交通是目前用能增长最快的领域,必须高度重视这两大行业的节能工作。

第二,充分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的杠杆作用。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变化情况,适当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使能源资源流向能源效率最高的行业。实行节能税收优惠政策,对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与生产设备,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要提高高耗能产品出口的税收和高耗能加工贸易的税率,对于改造和更新落后生产技术与设备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等,加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要加大政府投入,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以及节能管理的能力建设等,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的资金投入。

中国经济制度走向何方 篇6

越南也算奇迹了。去年增长率达8.2%,仅次于中国。中资企业前往淘金的400家。股票市值一年内从10亿美元上升到146亿。去年外资进账美元102亿。几年前中国的外汇增长每年约千亿,今天约2000亿。但越南的人口只7000多万,约中国十八分之一,而他们改革起步比中国迟了十年。近70%的人口在45岁以下,后生可畏也。

让人民币升值是让赛。说过了,比起美元,人民币偏低,但比起发展中国家,何低之有?今天看是偏高了。说过无数次,一个国家的币值如果偏高,要挽救不容易。减少货币量不是举手之劳;用外汇储备收购自己的货币要有足够的储备;加强外汇管制是死路一条。但如果一个国家的币值偏低,“挽救”易如反掌:多放货币出去,要币值跌到哪个价位都可以。恐怕通胀重来吗?以一揽子物品作为货币之锚,坚守,不难处理。

也说过,让人民币升值,改进美国贸易逆差的机会不大。弹性系数的话题不用再说,而目前的发展,像越南等地区搞起经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会改进,但贸易的整体逆差不会。这是因为美国的订单只从中国转到越南等地区去。换言之,改进美国贸易逆差的可靠办法,是修改美国本身的经济结构,大量出口科技知识与服务行业。

搞福利经济是让赛。绝对支持帮助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人,但福利经济是另一回事。好学唔学,中国为什么要学人家?香港当年发迹有什么福利经济了?我父亲当年扫地、碎石、做街上小贩,然后做电镀学徒,有什么不对了?父赚钱,子享福,我的出身比父亲高尚得多。当年在美国半工半读,洗碗、剪草、派报、停车场收费,是在好莱坞传授人像摄影之前,捱上去,终于拿得几项奖学金。难道这些不是人生应有的历程吗?如果父亲当年领取福利救济金——如果我当年领取福利救济金——效果如何不容易想象。今天北京有智囊建议放弃接单工业,何“智”之有哉?

规定最低工资是让赛。这方面说来话长。约束外资进口也是让赛。曾几何时,中国求“资”若渴。今天,资金不足再不是问题,于是外资进口受到诸多留难。前恭而后倨,未富先骄也。北京怎可以那么快就忘记,资金不论,中国需要的是外人带来的知识。早就说过,一家外资大厂,训练人才胜于一所学校。不久前说过,国际的局势不妙,外资在中国越多,中国越安全。至于出售土地或企业给外人,二十年前我提出建议,被接受,今天何来恐惧症了?说得不好听:资产在中国是肉在砧板上。说得好听:除非外资带进对中国有利的知识专利,否则外资进入,赚钱的主要是中国人。

从两会看中国未来经济走向 篇7

一种意识更加迫切:应对挑战时抓住机遇, 全球变革时用好机遇, 稳定和谐时创造机遇

当时光的列车驶进2012年, 中国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过半, 前半段“赛程中”, 从乡村到城市, 从个体到国家, 一扇扇机遇之门被打开, 紧紧抓住机遇的中国人, 不断创造发展奇迹:中国经济实现年均10%的增长,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 困难和挑战迎面而来环顾国际, 金融危机阴霾未散,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 主要发达经济体仍然深陷泥潭,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审视国内, 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行压力并存, 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缓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 难度更大。“我们还有没有机遇”, “还有多大机遇?”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 两会内外, “中国机遇”成为人们关注、讨论和思考的话题。“从发展的要素看, 中国潜力巨大。只要发挥出来, 足以支持我国经济20年快速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基于对经济增长潜力的定量分析, 拿出一份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账本”。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郑新立的看法深表认同。“关键是要通过调整和改革, 向潜力要机遇, 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支撑。”郑新立说。

历史发展证明, 抓住机遇, 就能争取主动, 赢得发展;丧失机遇, 就会陷于被动和落后。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时间和财富, 也可能是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尊严。

“在当代中国, 稳定和谐是最大的机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教授胡鞍钢认为, 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不仅能创造巨大的机遇预期, 也是实现一切机遇的基础。反之, 社会大局不稳, 已经抓住的机遇也会失去。

“经济上不能大起大落;政治上不折腾;社会上不折腾;生态上不折腾;国际上不折腾别人, 别人折腾我们要理性回应。”胡鞍钢说, “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 守住这五个底线, 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创造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

一股动力已经积蓄: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 以更周密系统的顶层设计攻坚克难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到改革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好比人的身体。宏观政策的调整是通过外力对经济起作用, 就如同人生病了靠吃药来恢复。而改革是让经济这一“肌体”依靠制度制约, 具有内部调整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从外生转变为内生, 改革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和厉以宁委员一样, 两会期间, “改革”成为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触及面最广的话题之一。

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使我国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 成为支撑中国发展奇迹的根本动力。今天, 已过而立之年的改革, 为何再掀热议?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有了继续推进改革的共识, 但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代表委员认为, 当前改革面临三重困境:协调利益分配难、推动政策落实难、很多问题久拖不决且矛盾重重。

中国正面临双重转型:既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现代化社会, 同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两个转型叠加在一起, 而且第二个转型在世界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可循。“这些因素决定了在中国改革的艰巨性。”厉以宁说。

改革开放初期, 发动一项改革往往能找到普遍受益点。“现在这个点很难找。”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 “当时存量动不了动增量, 现在增量和存量是联动的, 怎样对待既得利益是改革的难题。”

破解难题, 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0次‘改革’。改革就是要有政治勇气, 下定决心。要想找一个所有人都赞成的改革是不可能的事情。经过充分论证后, 多数人认为正确, 就是下决心的问题了, 下决心后改革是可以推进的。”郑新立说。

破解难题, 需要更科学周密的谋划和设计。

“30多年前的改革, 无论是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改革还是股份制, 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由民间自发、‘自下而上’式的改革。”厉以宁说, “今天的改革, 更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改革的决策者要具备战略家的眼光, 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而是将整个战略布局做得更好。”

不过, 厉以宁同时强调,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改革中无法分开的两面, 在统筹考虑通盘问题的同时, 当然要吸收群众的智慧。“不调动民间蕴藏的积极性, 改革将无法进行。”

破解难题, 需要更清晰的路径。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深化价格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理顺五大关系, 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有了适合的水分、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后, 蘑菇自然会成群长出来。政府不要自己种蘑菇, 也不要希望从中挑选蘑菇。”徐冠华委员用“蘑菇论”比喻政府职能的转变。他说, 要打破计划经济延续的旧体制、旧思维, 资源配置不是由政府主宰, 而是要由市场来主宰, 政府来创造环境。

共识已经凝聚, 动力不断积蓄, 路径更加清晰。

用科学发展破解“发展瓶颈”, 避免“发展陷阱”,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0.5个百分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 两会期间吸引了海内外关注的目光。

政府工作报告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定为7.5%, 这是8年来首次低于8%。

站在更宽广的历史背景下审视, GDP增速只降半个百分点, 绝非无关紧要, 在发展的坐标上, 这是一个信号, 意味着中国走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经过30多年来年均增速接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但发展的瓶颈制约也逐渐加剧:国内外新的形势, 决定着原有的过于依赖出口、过于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于依赖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凸显。

世界经济发展史还表明, 在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 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自身矛盾难以克服, 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 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 跌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难以自拔。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如何避免跌入发展陷阱?道路只有一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实现科学发展。

在厉以宁委员看来,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有四大区别:传统发展观重物轻人,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传统发展观重生产轻生活, 科学发展观生产是为了人, 人不是为了生产, 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发展观只重视GDP、GDP至上, 科学发展观认为GDP是重要的, 但绝不唯GDP是从, 总量固然重要, 结构更重要, 增长是有质量的;传统发展观不重视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重视社会的可持续性, 走的是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59岁的农村妇女辛喜玉眼里, 科学发展就是她正在做的“清洁养殖、清洁种植、减农药、减化肥”。

走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下一步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是‘转型’。”郑新立说, “要调整需求结构, 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调整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要调整要素结构, 通过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来推动经济增长;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内外经济关系, 由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走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更加凸显“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更需要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道德诚信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吴焰委员说, “解决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更需要科学发展, 真正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目的, 解决好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 保障好基本民生, 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 更有尊严。”

我国经济形势宏观走向研究 篇8

宏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相应的对应措施, 因此, 下面笔者就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相关分析。

1 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下的经济形势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对健康, 主要在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长期平稳且快速发展的状况, 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也正好符合了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准。具体来看, 我国的GDP、财政收支、投资于对外贸易等实现了长期的快速发展, 且从增长数据判断来看, 其增长的速度也较为合理, 也形成了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国家。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后革命时代”。所谓“后革命时代”, 指的是未来的经济革命时期。“后革命时代”首先表现为以“和平、和谐、共同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 强调经济发展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其次, “后革命时代”着力于生产关系的转变, 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与优化。因此,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 已经做好准备, 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后革命时代”。

当前的“后危机时代”即将过去, 从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全球的经济复苏的势头仍在持续, 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金融危机的渡过, 虽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但从整体的发展形势来看,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 “后危机时代”也即将过去, 逐渐开始走向新的宏观经济发展道路。

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双重并存”阶段。一般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渡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建设阶段, 其次是发展阶段, 最后是消费阶段。然而, 当前的“双重并存”阶段指的是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到了“发展与消费并存”阶段, 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发展的“建设与发展并存”阶段。也就是说, 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存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没有实现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并伴有其他的经济问题。

2 简要分析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 我国经济处于平稳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并逐渐走上“后革命发展”时期, 但在这些良好的经济信号下, 仍存在着一些经济问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优化。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 主要依赖于我国的外贸出口与投资, 也就是说,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依赖于外贸出口则体现了我国国内的消费不足, 尤其其个人消费, 而较大数量的投资就会造成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 从此以往, 就会造成外汇积累较大, 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出现双顺差, 从而增大了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 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存有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性发展的弊端, 需要通过调控手段, 逐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健康化。

当前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有局限性。宏观调控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中, 通过政府采取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手段来对经济的运行进行有关调节, 该手段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从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然而, 从我国具体的经济形势来看, 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在某些领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其次, 宏观调控表现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最后, 宏观调控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作为基础, 一旦调节出现错误, 就使经济出现更为严峻的问题。就业率低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就业率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是目前我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的经济问题。就业率低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据调查显示, 2009届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三。而目前我国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的经济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 也就是“钱多资少”, 人民币的投放速度过快。这种情况不仅对造成劳动成本上升, 物价上涨, 还会使人民财产流失, 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不平稳问题凸显。正如前文提及, 我国目前处于“双重并存”的经济发展阶段,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另外,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也十分严重。总的来说, 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欲风险, 且伴随着诸多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国内、国外因素。

3 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相关探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推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 改善目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措施, 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防线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因此, 以下笔者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有关探究。

以积极态度逐渐走向“后革命时代”经济发展道路。“后革命时代”是以和平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是逐渐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与提高生产力的时代。所以, 为了走向“后革命时代”就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抓住当前的和平时代, 努力将中国经济推向未来, 推向现代化。其次, 注重经济发展途径的创新型, 转变滞后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 不断加强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改进, 并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要素的创新,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未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最后, 合理利用投资、消费、出口三个经济拉动力, 通过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从而利用者“三驾马车”拉动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步上“后革命时代”健康发展的路子。

合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主要依赖于三种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为了使我国走上健康、稳定发展之路, 就需要合理利用这三种手段, 借助于价值规律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对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区域予以调解。首先, 要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方面不断将城市的有力资源注入乡镇发展, 另一方面乡镇应该不断优化农业的生产要素, 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从而在加强城乡联系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 对于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也应该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将东部的技术、资金资源引入中西部, 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平衡。

坚持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的经济体系, 其主要是指在这种体系下的生产、销售等市场经济活动完全主导于市场的价格机制, 并通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力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 在我国政府调节经济走向的同时, 还应该利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 将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整形结合起来, 从而在这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的作用力下,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与改革, 推进我国经济走向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未来经济发展之路。

总的来讲,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在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中, 仍面临着国内、国外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所以, 为了能够推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就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不断探究目前存有的经济问题, 以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走向的准确判断, 从而在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 借助有行与无形之手,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新的健康、创新发展路程。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人民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并逐渐走上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之路。然而, 随着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 在立足分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条件下, 对我国经济形势宏观走向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宏观经济,走向

参考文献

[1]王碧峰, 周传龙.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 (03) .

[2]汪同三.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的发展优势[J].传承, 2012, (21) .

浅析现代经济发展走向的探讨 篇9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

这次美国和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是已经发生甚至直接影响了本国以及全球性经济波动的事件。对于30年代时的西方经济危机, 主要是表现在当时购买力的不足, 市场的局限性, 信息沟通不发达以及思想落后几个方面, 这些产品难卖的难题都因为后期加强了国际市场的沟通与开拓等积极科学的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但是当到了50年代时期, 美国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中, 造成了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的形式, 使一些企业又面临了一场经济危机。也正因为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让人们不断思考如何去改变这种艰难的处境。由此市场营销观念在美国产生了。新兴起的市场营销观念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买卖行为和思想, 借助着生产是为了消费服务的理念, 不再忙目的在市场中求生存, 而是通过研究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行产品经营, 借助着这种科学的市场规律开始了开拓国际市场和科技创新, 以此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活跃的营销理念下, 人们通过对营销方法的深入了解和不断地改变完善, 从而产生了社会营销、绿色营销、服务营销等诸多的更先进的市场营销策略。80年代美国经济落后于日本经济, 美国开始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 重点进行国际竞争, 进行“大市场营销”。到了90年代, 美国实现了“经济全球化”, 同时利用深受市场欢迎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带动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高增长。

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一) 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1、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西方经济发展的穷途已现。

我们可以历史的发现, 原有的关于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最优化的形式的结论已经过去, 虽然在发展的今天简直规律依然发挥着不会磨灭的资源调制的功能, 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逐渐的体现。这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发展的特殊时期, 以及在特殊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作用, 也就是说这种作用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及市场没有全球化的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越发的明显。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府在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之下采取比较宽容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 就会极大地刺激企业发展所需求的资金供给, 反而在客观上延迟了企业的落后淘汰机制, 但是这仅仅是延迟, 这些企业的最后总淘汰也是肯定会出现的。作为政府的领导者, 应该积极促成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结合, 最后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社会的稳步增长。

在一百年前, 无产阶级伟大的领袖马克思深刻的阐析了商品经济, 其核心的理论就是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这就是在根本上分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分歧所在。我们可以归纳分析一下几点: (1) 消费的扩张与消费能力局限的矛盾上; (2) 生产上是个别生产的有序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上的矛盾; (3) 在一个就是阶级的矛盾。虽然这个结论出台百年, 也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也逐渐得到论证, 但是至今我们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欣欣向荣, 发展迅猛, 以美国及其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成就了他的世界霸主地位。这就造成了美国物极必反的伦理, 表现就是在美国到处推行其强权政治, 其控制世界、统治世界的目的昭然若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美国其自身面临的问题也是日渐突出, 其表现就是日益严重、不可挽回的经济危机, 正在侵袭已经遍体疮痍的美国经济。我们可以了解到2008年9月15日美国华尔街的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倒闭破产, 继而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机, 美国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全面显现。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次危机是“百年一遇”的危机。

2、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最近一次起源于2008年的美国大金融危机, 逐渐扩展至整个世界, 这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 寄希望于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找到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式, 实现经济危机的杜绝。然而,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然预测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无产阶级来实现武力推翻。这有着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无产阶级面临着强大无力支撑的国家机器, 无产阶级的武力推翻将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模式已经逐渐的失去效用, 原来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模式很难在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变革的力量来自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 这将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资本主义变革。然而, 马克思给出的可以选择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实践中经过验证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但是我们需要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 实现我们制度的完善, 以至最终实现社会制度的革新。

(二) 我国经济的发展走向

此次全球性的经济灾难。将全球经济发展带入了一个生产能力均衡的阶段。汽车制造技术的提高、家电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 以往处于发达中的国家不在光鲜亮丽。发展中的中国迎来了宝贵的机遇。想要改变以往的均衡, 只要依仗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所实施的“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战略, 必定将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倘若政府部门既能做到促进经济发张, 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又可以合理分配制度改革, 使社会的体系得到保障, 中国经济将会领先世界, 中华民族将会长盛不衰。

三、我国经济振兴的发展策略

处理问题主要在于是否有处理妥当市将于政府之间的关系。既然现今的生产方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就必须重视市场经济的规律, 创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政府应当创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 国家的是将经济发展受其国家政策的影响, 相对于拥有一个有利政策的国家那个国家就能不断强大。例如美国, 他的强大只要是因为其曾经将专利保护写到宪法当中, 为此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经济发张的环境, 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 建立健全法制环境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由之路, 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和特权来干预经济, 以权代法, 乱用职权。市场的运行必须由政府来保驾护航, 政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研究和部署重大的经济发展战略。

总而言之, 我国应当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变经济增长策略, 以科技创新为重心, 树立领先世界的竞争优势, 实现并加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改革分配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保障力度, 确保全社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经济学人》封面文章:保护性政策不会奏效[J].经济学人, 2010, (32)

[1]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李勇昭.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及防范[J].学术, 2009, (8)

[4]彭卫民, 任啸.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 2002, (01)

[5]刘东.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理论前沿, 2003, (01)

[6]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7]李晓西, 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 2000 (06)

抉择: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 篇10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 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 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 20年来也积累了一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今天, 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 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实现这一转变, 决定着中国转型与改革的成败, 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

改变政府主导, 追求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 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

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产物和过渡性体制安排, 适应了经济起飞的客观需求。问题在于, 这种增长方式过度倚重行政力量, 限制市场作用, 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 忽视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不改变政府主导, 难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改变总量扩张型的增长模式。就是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 需要尽快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 需要改变政府主导

与欧美国家不同, 中国的潜在消费需求规模巨大, 经济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上升通道。我们估算, 中国潜在居民消费需求规模将从2011年的16万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50万亿元左右, 这将为未来10年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要使这个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释放出来, 不仅取决于政策调整, 更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安排与市场环境的优化。

为什么过去10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而潜在消费需求始终难以释放?2000年-2010年, 最终消费率从62.3%下降到47.4%, 居民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3.8%。这个悖论的重要根源在于, 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成为一种很强的惯性力量, 牵引着国民经济长期在投资主导的轨道上运行, 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 影响了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 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 政府主导过度倾向重化工业, 导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使供给结构难以适应全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由此, 加大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这就需要尽快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实现从投资主导走向消费主导的战略转型。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需要改变政府主导

中国有巨大的消费需求, 也有巨大的投资需求。未来10年, 中国的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重至少还有10~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从短期看, 投资对保增长是重要的。从中长期看, 投资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才能有效地转化为消费, 才能形成巨大的内在增长动力。这就需要把投资有机地融入消费主导的转型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实践一再说明, 经济结构转型、投资结构优化, 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产物, 而不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现实的突出问题在于, 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过于依赖投资, 过于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于偏向重化工业, 导致投资结构扭曲, 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 是不可持续的。应以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为导向, 利用市场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以在短期保持一定投资规模的同时, 为中长期走向消费主导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需要改变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使行政权力主导资源配置, 导致要素使用的低效率和比较严重的浪费。土地、资源、资本、劳动等要素价格人为压低, 客观上刺激了投资冲动, 使投资挤占居民消费;更为重要的是, 导致资源配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增加扩大居民消费的困难。

这种状况长期持续, 必然形成弱化市场的倾向, 造成某些市场化改革的停滞、甚至倒退。中国30多年的实践说明, 任何其他机制, 包括政府在内, 都不能取代市场力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中心地位。改变政府主导, 就是不能用政府替代市场, 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以公益性为目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发展方式转变, 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重在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理顺利益关系, 需要国有资本及其收益能够成为社会福利的重要来源。10年前中央政府就强调, 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10年后的今天, 尽管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有重要进展, 但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规模过大、范围过宽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需要确立公益性的战略目标

毫无疑问, 这些年在做大国有资本方面取得重要成绩, 对此需要充分肯定。但是, 国有资本运营缺乏应有的公益性、盈利性国有资本的收租分红比例明显偏低, 也是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从公共产品短缺的基本国情出发, 建议把公益性作为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和重点。

这是因为, 第一, 国有资本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会资本, 哪里有盈利就往哪里去;第二, 把公益性作为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有利于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第三, 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 是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第四, 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 就是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不是削弱而是在强化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加快实现国有资本的公益性回归。

主要建议是:第一, 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 调整投资结构, 使新增国有资本投资主要配置在自然垄断领域、公共产品领域, 以及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第二, 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重点转移到公共产品领域;第三, 把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 集中配置在事关中长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和高科技等新兴战略产业,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 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 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第四, 对确有必要保留在其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 要提高收租分红比例, 争取5年左右由目前的10~15%, 提高到25%左右, 并将收租分红收益主要投入到社会公益领域, 使城乡居民直接受益。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需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强调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 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打破垄断, 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从而促进优胜劣汰。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的具体建议是:第一, 对改革严重滞后的铁路、盐业等行业, 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第二, 对电力、电信、石油、民航、邮政等行业, 应将自然垄断和竞争环节切实分开, 在自然垄断环节强调国有资本主导, 在竞争性环节对民营经济放开;第三, 对城市公用事业, 要尽快健全特许经营制度, 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以破除行政垄断为重点, 深入推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 在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公益性的同时, 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形成公平分配的利益关系

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释放全社会的消费潜力, 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多年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使国民收入分配呈现出体制性、机制性失衡, 并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突出表现为国民财富分配长期向政府与企业倾斜, 城乡、区域和不同行业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 某些领域收入分配秩序混乱, 既得利益不断膨胀等。这种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不仅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 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滑, 使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而且增大了经济社会风险, 构成经济社会生活的严峻挑战。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需要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

现行的增长方式事实上具有国富优先发展的特征, 国家生产能力的提升快于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GDP增速长期快于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速;国家财政收入长期成倍快于GDP增速;国有资本扩张速度长期快于GDP增速。应当说, 国富优先是一种过渡性的增长方式, 它对于做大经济总量、改变短缺经济有着历史性贡献。

未来5~10年, 中国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 基础和前提都在于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确立民富优先的发展导向, 加快推进以民富优先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改革, 构建民富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 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 明显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二,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第三, 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切实改善民生。未来一两年, 能否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 对消费主导的转型具有牵动全局的决定性影响。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需要着力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少、比重低, 目前只有20%左右;更重要的是,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严重缺失, 很难支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这就需要尽快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 并努力在未来10年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争取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达到40%左右。在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 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可能性的。

有研究预测, 2025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可能达到5.2亿人。在我看来, 关键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例如:第一, 改革制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税制结构, 对城乡居民实施全面的结构性减税, 使国民财富更多地向居民倾斜;第二, 加强居民财产权利保护, 尤其是保障广大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建立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机制, 使农村居民通过土地要素增值来积累财富。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需要以公开透明为重点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从现实情况看, 利益关系失衡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上。既得利益者希望固化现有的利益格局, 希望通过维持现有的某些制度安排, 以不断获取所谓合法的高收入。这样, 权力寻租就会有增无减, 各种名堂的灰色收入也会有增无减, 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更会有增无减。这些乱象,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民收入分配公开透明的基础性制度的缺失。

面对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现状, 现在到了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财产公开透明的时候了:第一, 尽快建立居民收入登记制度与完善的纳税申报制度, 争取“十二五”末期覆盖所有的城镇居民, 2020年覆盖所有的城乡居民;第二, 未来2~3年全面推进官员财产公开;第三, “十二五”全面实现财政预决算的公开透明。应当说, 以公开透明为重点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主要不是技术条件具不具备的问题, 而是改革有没有决心与魄力的问题。

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 关键在于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与政府改革: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关键在于能不能扭转增长主义政府倾向, 能不能实质性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公益性为导向改变国有资本配置的格局, 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能不能到位, 某些竞争性领域的行政性垄断能不能实质性打破;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在于能不能改变政府的自身利益倾向, 取消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权, 并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 破解公平分配的难题。

香港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 篇11

最困难时候已经过去

2009年一季度,香港经济同比下降7.8%,创1998年三季度以来最大单季降幅,二三季度同比降幅也分别达到3.6%和2.4%。但从趋势看,香港经济一季度以来同比下降幅度逐季收窄,二三季度环比分别增长3.5%和0.4%,显示香港经济正在好转。香港特区政府经济顾问陈李蔼伦2009年10月在总结三季度经济情况时曾表示,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基于上述判断,香港特区政府已先后两次大幅上调经济增长预测,最新预计2009年全年经济将收缩3.3%。

香港经济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好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外部环境好转。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稳定金融、刺激经济措施,主要经济体在2009年三季度先后出现复苏苗头。2009年三季度,美国和欧盟经济分别环比增长2.8%和0.3%,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9%,都达到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峰。二是香港特区政府的有效对策。危机爆发后,香港特区政府迅速推出一系列“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措施,投入资金约占GDP的4%,拉动2009年香港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三是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12月,中央决定在两地开展金融、基建、旅游合作,扩大对港服务业开放,支持内地港资企业等7个方面采取14条措施支持香港抵御金融危机,这对危机中香港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资本和资产市场率先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破坏。香港资本和资产市场在危机初期曾经剧烈震荡,恒生指数一度从2007年10月30日的历史最高位下跌2/3,楼市出现恐慌性下跌。随着美欧金融体系逐步企稳,特别是看好内地经济的外资热钱涌入香港股市和楼市,香港资本和资产市场从2009年初开始率先复苏。

在中资股带动下,2009年以来香港股市不断走高。11月底,恒生指数收报21821点,比2008年10月27日低点上升104.4%。2009年1~11月,香港股市新增上市公司58家、新股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1853亿港元,同比增加181.4%。截至2009年11月底,香港超过纽约和伦敦,成为2009年全球IPO筹资最多的股市。

楼市已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反映香港私人楼宇价格走势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2009年以来单边上扬,连续10个月上升,11月15日达到73.91,比上年底(56.93)上升29.8%,接近上年3月的高位。房地产交易从4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据香港特区政府土地注册处统计,1~11月香港楼宇买卖合约共计12.29万宗、合约价值4729亿港元,分别同比上升13.9%和20.5%。

就业严峻但消费平稳

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破产潮,香港劳动市场因此疾速恶化,失业率飙升。2009年3~5月升至5.4%。随着政府扩大就业相关措施的逐步落实,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好转,8~10月平均失业率降至5.2%;而虽有就业、但工作量少于就业统计标准的就业不足率,则自5月以来维持2.4%的近年较高水平。

香港私人消费开支从2008年3季度至2009年2季度连续4个季度同比下跌,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连续3个季度大幅下滑,但两项指标在2009年第3季度都实现同比小幅增长,分别同比上升0.2%和1.4%。零售业恢复较快,1~10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累计2224亿港元,同比减少2.2%;其中9月和10月,分别同比上升2.6%和9.8%,显示在经历此前连续7个月的下滑后,香港零售业正在步入复苏的轨道。

通胀情况得到有效控制,1~10月香港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升0.4%。而经季节调整的综合消费物价走势显示,下半年以来物价下调压力不大,香港经济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很小。

出口及相关行业遭受重创

作为经济重要支柱的对外出口及相关行业是香港本轮衰退的重灾区。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香港外贸出口从2008年10月开始下滑,至2009年10月已连续12个月同比负增长,其中1月(同比下降21.8%)和2月(同比下降23.0%)连续两个月创50年来单月最大跌幅记录。1~10月,香港商品整体出口货值为20105亿港元(7.8港元约合1美元),同比下跌15.8%;其中转口货值19634亿港元同比下跌15.0%。

2009年前10个月,香港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货值均大幅下跌。出口货值降幅较大国家和地区是: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大陆;进口货值下降幅度较大国家和地区是: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大陆和美国。

受外贸大幅下滑拖累,香港运输物流业严重滑坡。2009年1~10月香港货柜码头货柜吞吐量累计17163个标准箱,同比下降17.6%;1~9月港口货运吞吐量1.78亿公吨,同比减少10.0%。自2008年11月以来,香港货柜码头货柜吞吐量已连续12个月以两位数的跌幅下跌,港口货运吞吐量则连续11个月下跌。香港国际机场1~10月航空货运量累计267万公吨,同比下降13.4%;从2008年8月~2009年9月香港国际机场航空货运量连续14个月下降,10月份小幅回升1.3%。

2010年香港经济复苏将加快

展望2010年,香港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利好因素表现在:

在经济真正复苏之前,各主要经济体的刺激经济政策预计将不会轻易“退市”。尽管2009年全球经济下滑的势头难以逆转,但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大都看好2010年世界经济。

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刺激消费扩大投资。在继续快速推进公营部门投资,为总体需求注入动力的同时,香港特区政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立志推动香港经济向高增值的知识型经济转型。曾荫权行政长官在2009/2010年度《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巩固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服务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并大力推动教育、医疗、检测和认证、环保、创新科技和文化及创意六项优势产业的发展。

香港整体营商和消费者信心大为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很多大型商业机构对短期业务前景转趋乐观。香港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欲在过去6个月持续上升。香港尼尔森公司11月初公布的调查显示,三季度香港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93点,比二季度劲升14点,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升幅居全球之冠,很多受访者表示未来会将余钱花费在添置新衣、新科技产品、外出娱乐及度假。

IMF和摩根士坦利等国际金融机构均看好香港2010年经济前景,预计2010年香港经济增幅介于3%~5.8%之间。

经济走向 篇12

一、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隋朝末期出现了农民起义, 隋朝也随之覆灭, 对当时的地主阶层造成了严重打击, 使以往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了改善, 农民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东汉开始, 很多贫农被迫给地主耕田劳作, 这些贫农被称作“徒附”, 虽然他们一年到头都在田地里耕作, 但是仍旧缺吃少穿, 甚至有些贫农死后都没有下葬的地方, 他们的妻儿更是连一点自由都没有。这种贫农严重依附地主的生产关系, 导致“徒附”们没有一点劳作的积极性。之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 跟东汉时比起来贫农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然而他们还是严重依附那些豪强地主, 例如东晋年间, 贫农自己没有田地, 只能在豪强地主的田地里耕作。粮食成熟之后大部分都得交给地主。地主有权利把贫农与田地赠送给别人。在隋朝末年兴起的农民起义中, 很多地主被杀, 这样一来贫农有了田地。虽然部分贫农依然租种豪强地主的田地, 但是此时他们都以实物还租, 与以前部曲佃客制不同, 那时贫农必须以无偿劳役来还租。吐鲁番地区的很多唐朝初期的租佃契约, 证明了那时产契租佃制的存在。从吐鲁番地区发现的租佃契约中可以看出主佃双方绝大多数都是小农, 他们通常因为田地位置不方便进行经营管理而互相出赁田地, 也有的贫农是由于自身无力耕作而出赁, 也就是跟典当差不多的立契租佃, 而从中能够知道, 主佃之间的租赁关系在当时非常常见。从出土的契约中可以看出, 租额高低不等, 有预付与后付两种方式进行交租, 地租也有两种:交户与货币。用契约来确定租赁关系, 以上这些都表明唐朝跟以前的朝代相比佃客对地主依附关系减轻了很多。

北朝到隋朝出现了很多赐奴婢的现象, 每次都是成百上千人, 受赐者通常都是战功显赫之人。但是唐朝建国之后, 赐奴婢的人数减少了很多, 把俘虏当作奴婢的现象也不常见了。这些现象都说明, 地主对其依附者没有了以往的超经济约束, 这种现象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隋朝末年兴起的农民起义的不断推动才产生的。

二、唐初经济政策改变了落后生产关系, 解放了生产力

历史在不断进步, 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和强大的奴隶制都是随着时代的演进慢慢消失的, 唐朝前期实行的所谓的让步政策, 有效低推动了历史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发展, 提高了生产力。

第一, 对隋代的均田制进行了改革, 不把田地授给宫产以外的奴隶, 这样就对落后的奴隶制造成了打击。而且耕牛也不像以前那样进行授田, 这对门阀士族与大地主起到了限制作用。把田地授给工商业者, 促进了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妇女不用再交保税, 服劳役的人可以用绢代替劳役, 减轻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严重的依附关系, 这样一来劳动者就获得了自由, 生产积极性也得以大大提高。第二, 还实行了解放奴隶的政策, 对宫女进行大规模释放, 而且还用国库里的钱买回了豪强地主家的奴隶, 让他们变成普通平民。把那些被突厥抢走的俘虏花钱赎回来, 后来断断续续回来的多达120万人。此外还实行了很多由于自然灾害免收赋税的政策, 这样就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 有时间来休养生息, 因此贞观时期, 天下得到大丰收, 在外流亡者都得以回乡, 乡里卖一斗米都超不过三四钱。出现东到东海, 南到南岭, 都夜不闭户, 外出旅行不用囤积粮食的局面。百姓生活得到大大改善, 国家也越来越富强, 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 我觉得唐朝前期虽然实行了让步的经济政策, 但是其实质却是:一是唐朝帝王害怕人民继续反抗不得不实行一些宽松的政策;二是可以让老百姓有时间进行休养生息, 只有这样才能让唐朝统治更加稳固。然而因为老百姓的智慧, 在这段比较稳定的环境中, 使生产力得到提高, 百姓生活得以改善, 发展了科学文化, 促进了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肯定让步政策产生的价值。

三、唐初统治者的知人善任

唐代初期的帝王注重招揽贤才, 而且还能虚心听取臣子的谏言, 这是促进唐朝前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能够知人善任的圣明君主, 他曾说过选择官员要把是否有才当成标准, 如果没有才学, 即使是亲戚也不能用……如果是有才学的人, 即使跟他有仇也不嫌弃。在唐太宗身边, 有以前秦王府的手下, 有降将, 有为太子建成立过大功的人 (如魏征) , 有徐世勋这样的农民起义领导者, 有马周这种从底层阶级中提升上来的官员, 此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将领, 唐太宗不管他们出身是否贫贱, 都按照他们的才学, 把重任托付给他们。破格提拔马周就是非常典型的事件, 马周从小就成为孤儿, 虽然家里贫穷但是非常好学, 处境相当穷迫, 志向得不到施展。后来来到长安, 寄宿在常何将军家。正好赶上唐太宗让众臣子上奏议政, 马周就代替常何将军给唐太宗提了很多政见, 得到他的认同与赞赏。唐太宗立刻召见马周要跟他交谈, 之后就破格提拔了他。常何由于发现人才立了大功, 也得到了赏赐。唐太宗觉得君主每天需要操劳很多事, 单凭自己肯定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如果宣扬好的隐藏坏的, 臣子们都进谏谗言, 那么国家就要灭亡了。因此他总是鼓励大臣们要不断进谏。丞相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魏征一开始是太子李建成的臣子, 总给太子出谋划策, 想帮太子把李世民杀掉。但是唐太宗知道魏征是位有才之人, 不但没有对他进行打击报复, 反而非常相信他并委以重任。魏征把谏诤当成自己的责任, 一共给唐太宗提了二百多件事, 他不为了趋炎附势而改变节操, 不为了官职而出卖忠心, 有时候他的谏言都让唐太宗没有台阶可下。他去世以后, 唐太宗很伤心, 说把铜当作镜子可以让衣服穿得更整齐, 把历史当作镜子能够知道兴替, 把人当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经常留着这三面镜子, 以防止自己有什么过失。现在魏征死了, 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因为唐太宗招贤纳士, 可以听取忠言, 政治相对开明, 总是关注人民的劳役, 实行了很多有助于促进生产力提高的政策, 给唐朝社会带来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武则天也跟唐太宗一样懂得知人善任, 知道招揽贤才。他总是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挖掘人才, 如果发现了有才学之人, 不管其出身是否卑贱, 就破格提升为官。因此在武则天手下出现了很多有才之人, 她在位期间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 跟唐太宗在位时期差不多, 也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唐玄宗登基之前, 也特别重视官吏的选拔。有一次, 他亲自去考核刚上任的县令, 撤销没有通过考核之人的任命。他还大胆委以姚崇、宋景等具有卓越才能的人重任, 让他们做唐朝宰相。唐玄宗此时还虚心听取并接受臣子好的建议, 实行了很多有助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政策。因此, 玄宗在位初期, 政治相对开明, 生产继续向前发展, 人口也增长较快, 根据史书的相关记载, 天宝十四年也就是755年时, 有1300多万户, 人口数量高达7000万, 此时唐朝出现全盛局面, 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从未有过的繁荣盛世。

四、唐初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跟亚洲许多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非常密切。那时长安不但是我国的政治中心, 同时也是整个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堪称国际化大都市。每个国家的商人, 尤其是波斯、阿拉伯以及中亚商人, 有很多都来长安、洛阳、扬州等大城市进行买卖。我国卖出的主要有丝绸、瓷器与药材;买入的通常是香料、宝石、象牙等商品。那个时期的商道, 陆路属于非常传统的丝绸之路, 水路是从广州或福建出发的航海之路。770年左右每年都会有4000多艘外国船只前往广州进行交易。因此唐政府在那儿设置了市舶使, 专门掌管对外贸易。

唐代初期经济发展较快, 跟生产工具的改善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唐朝在农业方面的生产工具跟以往相比进步了很多。在多文化影响下, 对犁进行改善发明了曲辕犁, 犁地深浅可以自己自由操作。那个时候长江流域有了相当先进的汲水工具筒车, 形状像纺车, 周边绑上竹筒, 把流水当成动力促其进行旋转, 把水汲到较高的地方, 然后再灌入水渠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有助于生产的快速发展, 经过老百姓的长达100多年不辞辛苦的耕作, 开垦出来很多废弃的荒地, 即使在荒山深谷也有田地分布, 农田面积大概有850万公顷。到了开元天宝年间, 不管是高山还是绝壑都布满了农田。劳动人民给唐朝社会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社会财富, 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玄宗初期, 农民每年都得向唐政府上交很多苛捐杂税, 填满了政府仓库。

总而言之, 唐代初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原因, 不仅有特定的历史因素, 还有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这些都值得后代人去分析并研究。历史可以给现实起到镜子的作用。认真研究历史并积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快地建设当今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侯江红.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演进特征[J].西北农大学报 (社科版) , 2011 (11) .

[2]赵黎君.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8) .

[3]阿米娜·热合木吐拉.浅谈唐朝在西域实行屯田戍边措施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4]闫兴家.试论唐朝初年的经济政策[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 1996 (5) .

[5]肖雪芹.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6) .

上一篇:生物恶臭技术下一篇:肾输尿管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