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有感

2024-10-10

读《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有感(精选12篇)

读《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有感 篇1

读走向非洲有感

403班李林翼妈妈

非洲是一个与我们相隔遥远、充满着神话色彩的国度,曾几何,我一直以为非洲就是黑人,就是原始森林或者是大片大片荒无人烟的沙漠。今天当我拿起孩子的书本,一字一句读完走向非洲后,我才觉得自己是如此的狭隘,原来非洲的美是作为一个亚洲人所不能比拟的。

非洲一样有草原、一样有淡水湖。非洲不光有黑人,还有白人和黄种人,非洲还有53个独立国家,约有1500多个民族。非洲人的食物是如此的特别,毛毛虫和大蚂蚁却是他们的美食,非洲人的头部负重也是令人惊叹不已,能携带相当于自身体重2/3的重物。非洲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到处是成千上万的野牛、大象、羚羊以及犀牛、河马、长颈鹿等。

非洲的美当属埃及。埃及的美便是辉煌文化的珍宝——金字塔。埃及共有80多座金字塔,位于首都开罗西南约10公里吉萨高地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它有4600年的历史,塔高136.5米,相当40多层楼那么高,用200多万块巨石砌成。它是古代埃及埋葬国王、王后或王室其他成员的陵墓。

埃及的绘画艺术是远古文明的一颗明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用线条造型、填色、平面展开,不受透视局限,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走进非洲仿佛进入一个神话世界,领略古代文明的灿烂光辉,一切似乎回到远古时代:医学之神伊姆霍特普护佑着我们的健康,女神伊西斯给予我们无限的母爱,爱之神哈托让我们天天置身于快乐的世界。一个个硕大的南非钻石散发着耀人的光芒。海边,一大群土著人围着篝火欢快的跳着舞蹈……

读《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有感 篇2

一、始于整体, 把意义还给学生

以学习者为出发点的学习应该是整体化的。儿童潜能无限, 教育要顺应天性, 呵护和激发学习者的巨大潜能。但是, 在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学中, 知识赖以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整体事物被拆解, 学生被局限在小格子里, 只见“树”不见“林”, 不能进行自主思维, 学习者的天性无法发挥, 难以形成独具创见的智慧。针对这种现象, 作者指出, “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 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有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不美, 而整体的维纳斯才美一样, 知识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 特别是对儿童的个体有整体意义时, 它才呈现其生命”, 如此, “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 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唯其整体, 才有意义。碎片化的学习是基于还原论思想和割裂性思维的, 人们误以为学生学习了各个部分就自然会得到整体。而事实上, 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整体被拆解时, 很可能里面最重要的东西如主题、灵魂性问题和观点等都已经逸走。在碎片化的学习中, 学生所需做的只是针对局部的知识和技能反复学习操练, 却不明白这样做的内在意义, 因而, 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 须臾离不得老师的“教”。长此以往, 成绩优秀者以考试分数的乐趣代替对学习的乐趣, 而成绩落后者则以厌学甚至逃学来应对了无生趣的学习生活。

亚里士多德曾说, 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在于前者知道做某事并且为什么要做此事, 而后者却只知道要做某事。也许, 后者也会考虑为何做此事, 如报酬和待遇, 但这不是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是外加的, 不会产生内在的持久动力。因此, 学习伊始, 教师或教材就应设法让学生明白学习该内容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把学习比作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构筑一座楼房, 教师应该设法让学生“看见”整幢楼房的轮廓, 用思维来把握它, 这样, 学生才知道应把这些砖头垒到何处。在始于整体的学习中, 学习者避免了过早地掉入局部和细节, 体会到学习的内在意义, 积极主动的学习才得以发生和持续。

二、例子入手, 让思维作胚胎式发展

始于整体的学习, 并不意味着在章或单元的开始处, 先专门用一段文字介绍全章概貌或干脆先出示全章的教学目标。该书介绍了一种巧妙的策略:以例子入手, 以整体性的例子为载体把意义还给学生。例子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活动, 或者是一项任务、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 学习就在此基础上展开。这些完整的对象或事物有别于碎片化学习的知识点、训练点甚至是考点, 因为例子虽属个别, 却代表着整体。此策略中蕴涵着全息思想。在全息技术中, 一幅全息照片的每一个碎裂的小片都包含着整个景物的信息。进一步的研究中人们又发现, 自然界的大量事物都具有全息性, 一个受精卵虽然很小, 但它带有母体和父体的全部信息, 一个胚胎期的婴儿具备人类个体的全部信息特征。基于此, 该书作者指出, 人的思维发展不是呈简单的累积和叠加形态, 而是作胚胎式的生命发展的;思维的发展需要一个思维胚胎——意义单体, 这种思维胚胎常常源于生活或学生熟悉的事物, 因此它有可能帮助学生调动全部心智参与学习。

在研读上述论述的基础上, 笔者在初中科学《运动与力》一章的教学中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鉴于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先学一系列力、重力、摩擦力概念, 而至学习该章核心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时不会产生“运动与力究竟有什么关系”的思考的情况, 笔者在学生学习了“机械运动”后, 即布置了几个课外活动:观察从五楼下落的铁锤;小组同学合作, 轮流骑自行车, 尽量沿直线走, 经历加速、匀速和减速三阶段;另外两个活动则由学生自行设计分头进行。同时, 让他们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或不变的原因是什么?接着, 花一节课时间组织交流、讨论, 再让他们带着主干问题学习各种力的概念, 至“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 学生投入度相当高, 对问题的追根究底成了一种内在需要, 少了许多的生硬感。

在上述案例中, 活动虽小却是整体的, 它包含了该章的几乎所有主要概念和规律的有关信息。生活化的例子对学生有整体意义, 因此成了他们继续学习的良好内核, 主干问题是全章的核心所在, 它贯穿全章, 成了思维继续发展的胚胎, 概念和规律将在此基础上发育、生长。面对复杂的世界, 我们总能找到一种简单而又不失整体意义的事物来表现它, 并依托其自身的整体性, 任其发展、生长。

三、先做后学, 让体验成就感悟

在该书的方法论部分, 作者提出学习宜“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先做后学”是指在教学中不先行对学生作出规范、给出条文, 而是让他们先体验, 给学习者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学习。其中, “做”是活动, 是实践。全身心投入的“做”是整体的, 在此过程中, 许多信息、问题和想法会接踵而来, 学生会直觉地、综合地感知事物内部的联系, 可能会进入一种“我掌握了很多规则, 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但我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的状态。因此, “先会后学”是与“先做后学”伴生的。“先会后学”中的“会”, 是意会、领会, 指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不能系统化、理论化、符号化的层次, 但它为进一步的理性提升、为符号化的“学”作了极佳的准备。笔者在初中科学《电路探秘》一章的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不是按教材上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一些科学术语并画规范的电路图, 而是让他们先“做”, 先完成系列活动, 再在他们对电现象的感知基础上建构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 直至探寻三者关系。在后面“学”中, 理性提升的过程水到渠成。总之, 学生在“做”和“会”阶段是广泛体验和感悟阶段, 是在“广积粮”;“学”阶段则是在教师帮助下作聚焦、提升。五谷发酵之时, 甘洌之美酒自然酿成。

读《走向海洋》有感 篇3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走向海洋》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走向海洋》有感1

《走向海洋》这本书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在海洋里遨游,让我大开眼界,知识倍增: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还是个聚宝盆,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希望。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我们都是她的孩子。因为生命起源于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无机合成的有机化和物,它存在于大气中,陆地的池塘和海洋里,但由于雨水冲刷,各种化合物汇入海洋。海洋在放电和紫外线辐射等能量的作用下,有着良好的解聚条件和环境,使有机单体在这里得到了聚合,演变。先从原始生命进化成原始生物,又划分成原始植物和原始动物,而原始植物从单体进化成多体,原始动物由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由无脊椎进化成有脊椎。而人类作为脊椎动物门类中不断进化而成的高等哺乳动物,所以我们都要喊大海一声“妈妈”.海洋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地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从不吝啬它的奉献。

现在,由于人类大量的开采,陆地上的矿产资源变得少之又少,而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锡、锰、锍等。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开发海底资源,以解决“能源危机”,英国在北海地区获得石油161万桶,从一个贫油国摇身一变,成为石油输出国。

你知道吗?海洋中有着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的可燃冰,数量达到10万亿千克以上。

更神奇的是海洋中还存在着许多“灵丹妙药”,它们可以医治许多病。如:沙丁鱼、海带、珊瑚、海蜇、海葵等等。

沙丁鱼含有不饱和脂肪,也就是鱼油。鱼油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度,防治动脉硬和心肌梗死等生理作用。

海底美丽的珊瑚,有着明目、安神、镇惊的功效。而科学家又发现珊瑚骨与人骨十分接近,是修复人骨的最佳原料。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因此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

海浪和潮汐的能量过去都白白浪费了,如今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已经不是梦想。潮汐发电站、海水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

现在,人们把海水用蒸馏、离子交换、反渗透、电渗透等方法进行除盐,使它变为适于工业生产和引用的淡水,来缓解地球上许多干旱地区的水荒。

进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海洋意识大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运,捕捞等活动,而是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所以我们只有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奉献。

读《走向海洋》有感2

《走向海洋》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读完全书后,我思绪万千。这本书,使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学会宽容。据说,西方犯了错的人只要诚心在海边认错,上帝便会宽恕他的罪恶。是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我们学会宽容吧,学会宽恕别人的过错吧!

学会和谐。是海洋把陆地连接在一起,是海洋把地球塑造得如此美丽。从郑和下西洋到麦哲伦航行,我们都是在海洋上探求未知世界,实现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大多数时,海洋都是风平浪静的,那一望无垠的水面和偶尔的海鸥叫声总能给人心灵的安慰,和谐之气也就油然而生了。是啊,让我们学会和谐吧,只有学会与他人和谐,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学会无私。是海洋在人类面对食物匮乏的威胁之时,她无私的从自己的“聚宝盆”内拿出了许多含有高蛋白质的食物;是海洋在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的时候,她无私的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海洋在人类正为没有电力而苦恼的情况下,他用潮汐和海浪的能量为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是啊,让我学会无私,去无私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吧!

海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矿产资源和电力,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爱上了海洋。

读《走向海洋》有感3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原来这证明了水是人类进化论的因素之一。

海是一个蓝色的宝库。它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与智慧,创造出无数奇妙的生物体,从海岸到海底无一处不宝藏。

从海岸边的官边的守护神——红树林,到盛开在海底的“菊花”——海葵,无一不宝。我最爱的是那海底美丽的“花朵”——珊瑚。珊瑚五彩缤纷,婀娜多姿,随波摇曵在神秘的海底。总有各种绚丽多彩的鱼群嬉戏于其中,在蔚蓝的海水之下形成了美不胜收的形态各异的小从林!

珊瑚,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约5亿处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珊瑚的色彩非常艳丽,形态也千姿百态,虽不是鲜花,却又更胜似于鲜花,所以古时候的人一直都以为它是一种植物,它被许多人称为“海石花”。下到1774年,一位法国科学家乡终于破解了珊瑚的秘密。原来,珊瑚是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聚集而成的,它们大多为群居生活,虫体死后,留下了群体的“骨骼”,珊瑚虫的子孙后代们一代一代地在它们的祖先的“骨骼”是繁殖后代,经过漫长的积累,就形成是千姿百态的珊瑚礁。这就是珊瑚的形成与历史。

珊瑚就像一颗颗流光溢彩的宝石,装点着蔚蓝的海洋。珊瑚的美丽是我们无法触及的,不是“仿造”可描绘的。正因为它的美,和它很高的观赏价值以及较高的收藏价值,便使许多珊瑚礁遭到了人为了破坏,真的很让人无比痛心!请不要再让它们“哭泣”下去了!它们是全在类的宝藏!是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们有义务保护海洋,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生存的美丽天地,它们也会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请爱护海洋,珍惜生命·

读《走向海洋》有感4

海洋,一颗美丽夺目的蓝宝石,它怀抱着无数生物,生生不息,从远古一直走到了现在,它给了无数生物勃勃生机。地球哺育了我们全世界的儿女,海洋则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它给了人类生的希望,我们靠着海洋,渐渐繁衍壮大了起来。因为有了海洋,所以才会有全世界如此之多的人口。

今天,我读了一本《走向海洋》,这本书里面告诉了我们极多的海洋知识,让我们更加熟悉海洋,亲近海洋,更加从中体会到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

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第一次在宇宙里回眸地球时,发现原来地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土黄色、混沌的星球,而是一个蓝色且透明的球体,事实证明地球上水域面积占70.7%,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瞧瞧中国!在地图上一道道“蓝色的曲线”贯通了整个国家,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滋润着土地,给了人类希望。离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它们面积不到38万平方千米,但在孩子们心中,却有着4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原来,在日本,海洋是陆地的10倍。

为了让人类明白海洋的重要性,1998年7月18日世界科教文组织将这个日期定为“世界海洋日”并取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海洋,未来的财富。

海洋,你是那么的美丽,但由于人类的种种破坏,使你“千疮百孔”。现在,我会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倡环保,所有的河流都是通向海洋的,我要尽力保护好家乡的河流,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让大海变得更加美丽。海洋,未来的财富,二十一世纪的希望,我们新一代小学生一定会好好保护环境,好好保护海洋,好好保护我们的希望。

读《走向海洋》有感5

蔚蓝的海里有两只海豚在互相嬉戏追捉着,溅起洁白的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海鸥在海面上翻飞盘旋……这本书的封面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作者崔京生在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这本书总共分了三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和海洋的亲密关系。第一个部分讲述了人类从崇拜到探索、由了解到争夺,开启了人类文化的起源。第二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丝丝联系。我国的海上防线也不容小视,一队队母舰、潜艇、小型水上舰艇,保卫着我们的祖国。第三部分展望了海洋的未来。海洋的未来是“碧蓝”的、是走向世界的、是让中国和全球接轨的,它还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作者认为“海事兴”,便“万事兴,民族兴”。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就把3.61亿平方千米通通纳入自己手中,正所谓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中国就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6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一共是1260万平方千米。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是个巨大的蓝色宝库。

地球只有一个,同样,海洋也只有一个。海洋是地球的“眼睛”,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是蓝色的宝库,海洋是鱼儿温暖的家,保护海洋就是等于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全世界的人一起保护海洋生物与陆地动物,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

读《走向海洋》有感6

蔚蓝的海中两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戏着,溅起晶莹的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海鸥在海面上盘旋……这一张以海洋为主题元素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翻阅起这本《走向海洋》。这本书叙述了海洋和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市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走向海洋》这本书还写了以前我们人类使用鱼雷、潜艇等武器在海面上,海底下战斗,严重影响了海洋的生态。还有郑和下西洋,讲了海洋是多么奇妙,还有各国的海洋探察队,探索海底深处的那些我们所不知的秘密。总之,这本书告诉了我海洋的多种好处,和我们人类与海洋的历史悠久。

我不知道我应该如何来描述此时的感触。我只记得语文老师曾告诉过我——大海,是无边无际。她包罗万象,与地齐平,连接着天地;音乐老师曾教我们唱过一首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是我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海洋是我们人类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海洋与我们密不可分。

合上书,我若有所思。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药库,变成未来的粮仓。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越演越烈。正是因为人们如此猛烈地开发着海洋资源,而没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导致现在的`海洋几乎枯竭,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然而最终可能会影响我们人类的生存危机,保护了海洋,就是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毁灭了海洋,就是毁灭了我们人类自己。海洋和我们关系重大,不能认为海洋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海洋连接着我们整个世界,保护好海洋,也就是维护了我们人类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保护海洋,合理开发海洋资源,这样我们才能享受海洋带给我们的幸福!

读《走向海洋》有感7

十月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闲来无事,就把作家崔京山的《走向海洋》拿出来翻了翻,不知不觉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仔细的阅读起来。

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水,老缠着爸爸带我上水上乐园玩。更向往长大了能到大海去破波斩浪。

通过阅读《走向海洋》,更增加了我对蔚蓝大海的喜爱和敬仰。生命的摇篮,万物的起源地,怎不叫人神往呢?

以前只知道祖国地域辽阔有960万公里。现在才知道还有300万公里的蓝色国土。

以前只知道海洋很大,现在才知道,把海面上陆地加起来,也只能填充十八分之一的海洋。

以前只知道,海里有无数自己喜爱的鱼类。现在才知道,海底还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藏。

以前只知道中国很强大,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推翻了腐败的蒋家王朝,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知道了,它曾经遭受了那么多国列强的入侵和掠夺。

湛蓝的大海是那么干净和纯洁。而这两天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海边游客在一个海滩上留下的垃圾就达几十吨,看着沙滩上乱七八糟的垃圾和蔚蓝的大海是多么的不协调,而它留下的后患又是无穷的。爱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大海吧,不要让后代品尝我们种下的苦果。

我爱大海,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大海,捍卫大海。只有这样,大海才能让你受益无穷。

读《走向海洋》有感8

《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是英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所著,主要有所发表的八篇罗威尔讲演组成,研究了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展影响后在某些方面的情况。说是对西方的影响,实际上也密切联系着东方的发展,影响着这里的发展步伐,值得人们一探。

随着人类的进程,其科学自产生到日益繁荣,对人类的发展起着越来越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在近代的影响更是如此,可以说促使了人类质的飞跃。科学是相关时代站在之前时代各类知识基础之上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活动、思维重点和发展特征,在柔和各种特性后加以当属时代的发展,演绎处自身时代的主流。发展至今天,科学已是深不可测,溶入到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价值评判之中,与各领域、学科发生碰撞交融,包括哲学,也包括宗教。

可以说作者是伟大的,他从现代科学的起源写来,论述了各因素、环节与其存在的关系,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他在开篇就说文明的进展并不完全象是一股奔腾直前日趋佳境的巨流,说不定那天如日中天的繁荣突然就暗淡了下来,那些沉默了多年的民族可能就会突然竖立在人类的视线内,当剥开宗教的外衣,科学就在此时升温起步,不是说其中存在必然的联系,至少是在统一时期发生着巨变,那就是17世纪初的翻腾醞酿。若说宗教改革或分裂是欧洲内部的事,那么现代科学的起航当属人类共有的福音,虽说都属于人类的财富,但却有着不能同论的区别,是宗教制约并刺激了科学的发展,更是科学改变了宗教的发展轨迹。宗教的发展与改革总是在统治阶级与底层人民中间开展,最后影响到中间阶层,其过程伴随着血腥风雨;科学的发展与改革往往在和平缓和中于中间阶层漫步走来,影响上下,最终致使人类的飞跃,最终也伴随着战争与博弈。在科学脱变之前,展现于世人的是宗教存在的地位,以及其带给人类的刀光剑影,那些以宗教为工具驾驭国民的社会,到处充斥着类似信仰的苦难,涉及到民族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科学的发展是很需要勇气,那些为科学献身的伟人,都是抛却本能信仰追求真理之人,这些人在宗教固化桎梏之地是出现不了的,例如基督教等宗教的发源地,里面的人民是那样的热爱着、固守着自己的信仰,拨开心结打开一条血路是很困难的,而在宗教被传入国家里,其存在的诸多因素中,以及发展至这一成熟的时机,牵引着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存在着与其相左,甚至相背的思想观念,那种对外来事物及对潜在新事物的追求精神延续于自身的血肉里。于是,科学在这个环节冲出牢笼,与人类亲密接触。

科学都是在事无大小中产生的,其根基是站立在感性知识,后兼顾理性,缓慢转化为多彩、可以看透规律、分清分类的人类社会,在缓慢进程中,促使了十六世纪的突然加快,但这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总要的是发明刺激了思维,思维又加速了对自然界观察的进展。那么,发明为何出现并引起重视了那?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驱使,发展的必然要求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其客观程度,是因为感性给予的总结、归纳,历史的无数例证演绎了客观必要的重要性和不可怀疑性,是感性促使了人类走向理性、走向文明。我国的艺术、文学和人生哲学等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是其他国家或民族难以比拟的,但在科学方面成就甚微,其原因但是一个感性或理性的问题,它还与发展进程、需要和环境有必然的关系,其演变下的统治制度、社会文明,以及普世价值观、发展观决定着对科学的态度及思维,对待发明的冷漠,其原始发展思维、思想、文化等,致使了思考的单一。

在一个能够摆脱掉宗教,而摆脱不掉观念的国度中,实行改革是很可能的,而在希腊文明孕育下的欧洲国家,对于希腊,以及传入宗教直接造成的影响显得有些变色,经院逻辑与经院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把严格肯定的思想习惯深深地种在欧洲人的心中了,其探索自然的结果都是在神的召唤和监督下进行的,走的越远,证明其越接近神意、接近理性,它与自生自灭的文化体系有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科学并不仅仅是本能信念的产物,它还需要对生活中的简单事物本身具有积极的兴趣。欧洲人心中的上帝兼顾感性与理性的因素,给与前进一种合理的解说,但在有些民族其神的观念不是太武断就是离人性太远。因之,这种观念无法对于思想的本能习惯发生多大影响,于是就桎梏了思想,不能更好的把信仰与实际相结合。发展到近代,各国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将带有巨大分歧、不同的思想观念缓和了许多,取长补短、痛定思痛,把感性和理性更好的加以了排列组合,远离了盲目信仰与盲目排斥,更多的是在接纳中更好的加以利用和吸收,科学的对待科学、对待宗教、对待发展。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是其存在的文化精神,在文明的构建与演变中,探寻发展的道路,在地区之间存在严重区别时,就会发生影响和平的碰撞、战争等,而后在此进入融合后的自我构建,当自身凭借条件走向前方时,其步伐会随着各种因素加以改变,这就需要各民族的“睁眼看世界”,方能相互制约、平衡发展,否者又将是不平等的摩擦。

书中,作者从数学、天才、十八世纪、浪漫主义、十九世纪、相对论、量子论、科学与哲学、抽象、上帝、宗教和科学等方面内容,对科学的逻辑关系、产生机理、主要内容和这样进行了论述,其里面的数理关系、阶段进程、主要成份及其地位等有着一系列的贯连,发展到后来,其对近代社会有着错综复杂而又显而易见的影响,科学的飞跃发展是对不能观念的一种彻底挑战,改变着几千年固封的很多思维,在这里带着思考、碰撞、取舍中摸索前进,这便形成一种模糊的哲学形式,是一种哲学的复兴,也是给哲学戴上一层不好触摸的面纱。读来,深受其益。

读《走向海洋》有感9

《走向海洋》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书中向我们介绍了海洋与人类关系,海洋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读完这本书,我对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海洋,生命的摇篮

生命起源于氨基酸,氨基酸起源于海洋。可以这样说,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单元是细胞。细胞有两个基本属性,新陈代谢和生殖作用。新陈代谢是在多种酶的催化下进行,生殖作用则是在核酸分子复制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生命的化学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实际上,生命起源于氨基酸。

世界上的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海洋,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摇篮,不仅促进了生物登陆以后的生物繁荣,而且对于人类的出现以及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生死攸关的奠基作用。

海洋,蓝色的“聚宝盆”

有人说,海洋是个蓝色的“聚宝盆”,这话一点也不错。海洋中的生物富含蛋白质,和一些特殊物质。把这些物质提取出来,可以当做医学用品;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矿藏资源:海底大陆架的油气田占世界上的99%,使许多国家从贫油国摇身一变,变为石油输出国。海底的沉积岩层里蕴藏着10万亿千克以上的可燃冰,这种可燃冰能代替煤等燃料,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奔腾不息的海洋还积蓄着巨大的能量:拍天巨浪,周而复始的潮汐,一泻千里的海流,万丈深渊一样的旋涡,热海水与冷海水之间的交汇,浓盐水与淡水之间的撞击,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功和无法测控的能,海洋无时无刻不在等待人类的青睐。

海洋,人类的好朋友

海洋给我们带来便利,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她。海洋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有些人却在不断地伤害着这位朋友。你瞧,那片海域黑乎乎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一些工厂在向海里排放污水,致使那片海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我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朋友呢?难道对朋友的这点起码的尊重也没有吗?我们应该善待朋友,你看现在的海洋因为心中充满了愤怒,经常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发生的这些事,还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海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矿产资源以及各种能量,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爱上了海洋!

读《走向海洋》有感10

虽然我没见过蔚蓝,富饶的大海,但是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都与海洋息息相关,使我觉得它是富饶的,美丽的。例如:我们吃的海鲜,漂亮的贝壳等等。但我对海洋没有多少了解。读完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使我对海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但如此,同时我的感触也很深。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第一,海洋是和谐的,美丽的,和平的,富饶的,给予了人类丰富的矿产和资源;第二,则是中国海洋史上发生的重要海战,使我难以忘怀。还有就是一些海洋史上的著名人物:郑成功,贝汉廷,苏纪兰,黄旭华,秦文彩,龚允冲,潘伟,倪征……我都很感兴趣。

一望无际的海水覆盖了地球的表面,而不是土地。在地球上海洋最多,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七点八。这么大的海洋面积,海洋资源也肯定很丰富啦!所以说海洋是富饶的,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养殖生物资源和海洋微生物资源。海洋动物大约有20多万种,有庞大的鲸,有凶猛残酷的鲨鱼,也有温顺的海豚,还有各种各样的扇贝……海洋植物大约有25万多个,种类多达2.5万多,主要是藻类植物。绝大多数海洋植物都可供人类使用。

一场场海洋战争,使海洋上硝烟弥漫。重要的有中日甲午战争,还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8个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中国发动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入侵。于1901年9月7日,我国与英俄法美等11个国家签订了《辛chou条约》。《辛chou条约》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从1840年开始,历经了60的风风雨雨,中国完全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我无法忘记,这些海战使中国所蒙受的耻辱。

海洋,是蓝色的宝库,它给了我们丰富的海洋资源,它还带给了我们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的财富。水是生命的源泉,它养育了我们人类,即一切生物。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子子孙孙,当然它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给人类提供淡水。让我们一起携手去创造一道绿色的屏障,去保护海洋,一起遨游在海洋的奇妙世界中吧!

慷慨的海洋,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而我们却是这样回报它的:往海里扔垃圾,许多货船漏油……使海水变得浑浊,肮脏。觉悟吧!人类,不要再让这些愚昧的行为持续下去了。海洋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它:号召所有人一起携手保护海洋,让它永远美丽富饶。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保护海洋,便一定可以成功,让中华民族崛起。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走向海洋……

读《走向海洋》有感11

假期时闲来无事,捧起一本《走向海洋》便读了起来。

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大多“重土轻海”,特别是近代,海上崛起的列强泛波而来,使华夏历史屡屡蒙受耻辱。

世界上陆地是分割开的,只有海洋是相连的。只有通过走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及签定的有关条约,中国近代遭受的战争危机大多来自海上。清朝实行海禁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海禁目的是为了抵抗东南沿海的流寇。然而,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工业革命开始了。他们渴求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开始陆续发动殖民战争,中国当然首当其冲。

这刺激了中国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优越性。近代中国人开始走向海洋,首先是感受到自身的差距,然后就有向西方学习的意念和行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没有和平与发展的空间。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大的海域,同时也是中国同周边邻国争议最大的海域。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被探明有着巨大的水产资源,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南沙群岛不仅有可观的经济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而且因为它扼两洋,制八方,前出大陆上千米,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然而印度尼西亚却宣称拥有5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并建立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之后中国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了有关南海的争议。

纵观中国历史,“走向海洋”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是内在的需要,土地资源不足了,就要走向海洋开发资源;二是外在的挑战,海洋不安全了,能走向海洋保家卫国。所以,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积极拥抱海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

看完这本书,我回顾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它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是无疑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随着中国航母的首次试航,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

深蓝,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中华民族的未来!

读《走向海洋》有感12

放假了,老师发给我们一本书——《走向海洋》。书的封面画着两条正在嬉戏的海豚,溅起晶莹的浪花;远处还有一艘航行的帆船,天空中有一只雪白的海鸥,在自由地飞翔。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读了这本书,我对海洋有更深的了解。海洋里,有充分的资源,有石油、汽油、金属等资源,海底就像一个大宝库。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将会变为未来的粮仓。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愈演愈烈。正是因为人们如此猛烈地开发着海洋资源,而没有注重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导致现在的海洋资源几近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最终会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读《走向海洋》有感13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知道了海洋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

从太空中,宇航员看到的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在地球上,海洋约占3.61亿平方千米,为地球表面积的70.8%。瞧!那些优美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有些都和海洋有关。比如:童话故事里的“美人鱼”,神话故事里的海神——“波塞冬”。海洋给予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在海上,人类发现了丰富的资源,大海慷慨地奉献了一切。我们怎能说大海不是人类的伙伴呢?

这本书还告诉我——海洋与人类之间历史悠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精卫填海”的故事吧?它寓意了深刻的向海洋进取的精神。到了秦朝,也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徐福出海”。传说,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渡东海求长生不老药,结果这一去就音信全无。郑和,他是明代的航海家,他曾七下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成功,他是明末清初军事家。在唐王被俘,父亲投降清军时,22岁的他举起了“杀父报国”的义旗,郑成功还收复了台湾,从此,沦陷了30余年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走向海洋》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又一个关于海洋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的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洋这位人类的朋友,一定会带给人们更广阔的天地!

读《走向海洋》有感14

你可知,有一个怎样富饶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

据有关医学专家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制服癌症。那么,人类靠的是何种灵丹妙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经过20世纪70年代“国际10年海洋勘探阶段”,人类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储量的认识。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虽然海底热液矿藏还不能立即进行开采,但是,它却是一种具有潜在力的海底资源宝库。一旦能够进行工业性开采,那么,它将同海底石油、深海锰结核和海底砂矿一起,成为21世纪海底四大矿种之一。

多个小学生认为中国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事实上是1260万平方千米,这多的360万平方千米就是我国海陆的面积。

一望无际的海水覆盖了地球的表面,而不是土地。在地球上海洋最多,约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这么大的海洋面积,海洋资源也肯定很丰富啦!所以说海洋是富饶的,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养殖生物资源和海洋微生物资源。海洋动物大约有20多万种,有庞大的鲸,有凶猛残酷的鲨鱼,也有温顺的海豚,还有各种各样的扇贝……海洋植物大约有2。5万多种,主要是藻类植物。绝大多数海洋植物都可供人类使用。

海洋,是蓝色的宝库,它给了我们丰富的海洋资源,它还带给了我们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的财富。水是生命的源泉,它养育了我们人类,即一切生物。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子子孙孙,当然它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给人类提供淡水。让我们一起携手去创造一道绿色的屏障,去保护海洋,一起遨游在海洋的奇妙世界中吧!

海洋,一个很简单的词,但是海是海,洋是洋。“海洋”是由“海”和“洋”两部分组成。“海”是指海洋边缘的附属部分,面积通常比较小。海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中海,另一类是边缘海。地中海是介于大陆之间与深入大陆内部的海域;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的海域。“洋”是指海洋的中心部分,洋不同于海,有着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海洋还是个大药房,海洋蕴藏着巨大的清洁能源。海底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海洋里藏着许多秘密,有许多的大战争也发生在海洋上,海洋提供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充分利用海里的资源,令这共拥有12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泱泱大国能在未来更加的繁荣富强。

读《走向海洋》有感15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是我故乡……”每每听到这动人心弦的歌曲,我的心便会泛起一阵阵波澜,久久不能平静。的确,大海是我们的故乡,所有的生命都是起源于这片蔚蓝色的海洋,可以说海洋是我们的母亲,而我们都是她的孩子,没有她也就没有我们海洋美不胜收,宛如一块通体透亮的蓝宝石,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大海,水如平静,好像一位深沉的作家;浪花飞溅,像一条巨龙在海中翻腾;一望无际,好像永远也到不了尽头。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跳跃不定。海面上一片金光。数只白帆,在这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许多雪白的羽毛在冰面上荡漾。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那优美的舞姿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海洋不仅美丽,而且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她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并且向人类不求回报地提供生存空间、高蛋白食品、淡水、食盐……可见海洋是一个蓝色宝藏。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有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就去近似疯狂地开采,我们想要开发海洋,首先要先保护海洋,保护我们的故乡,保护我们的母亲,只有这样,我们的母亲——海洋,才会乐于做出奉献!

读《走向海洋》有感 篇4

海洋的喜怒哀乐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海上,人们还发现了一种资源――可燃冰。科学家誉为“未来满足人类使用10的新能源”。海洋里不胜枚举的动物和植物资源是我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餐。

书中还介绍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渊源。从徐福出海到海上丝绸之路,再到近代的鸦片、甲午等重要海战。一段段历史向我们验证了海权是国家生存的真谛。

本书讲述了人类与海洋的未来。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认识到海洋兴,万事兴。打开了禁锢的国门,迎接八方来宾。

读走向海洋有感[推荐] 篇5

-------《走向海洋》读后感

龙都中心小学五(4)班耿文婧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名叫《走向海洋》的书。这本书的封皮很有特色:苍茫蔚蓝的海中,两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戏,溅起朵朵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空中,海鸥勇敢地在海面上翻飞盘旋„„如此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

《走向海洋》,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与海洋的一切相关的书。这本书总共分了三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和海洋的亲密关系。第一个部分讲述了人类从崇拜到探索、由了解到争夺,开启了人类文化的起源。海洋是一个大宝库,里面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富饶的石油天然气,金银珠宝。当然,海洋还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库,如果海水提纯,可以缓解整个世界的缺水状态。第二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丝丝联系。我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殷人东渡,徐福出海,丝绸之路,禁海锁国,写下了一个个中国历史闪亮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侵华战争,都是我国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战。海洋又和名人相辅相成,郑和、郑成功、魏源、毛泽东都是海洋史上的著名人物。我国的海上防线也不容小视,一队队航空母舰、潜艇、小型水上舰艇,保卫着我们的祖国。第三部分展望了海洋的未来。海洋的未来是“碧蓝”的、是走向世界的、是让中国和全球接轨的,它还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

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水生物,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有着神秘的色彩和让人饶有兴趣地去探索发现的奥秘。海洋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这个家族里,居住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居民,海岸守护神——红树林,夺命仙子——水母,大海里的“鱼医生”——霓虹刺鳍鱼„„它们是多么美好,尽管里面有好有坏,有美有丑,有益有害,但它们也是共筑海洋的一份子,也是建设和平家园的一员,少了它们其中的一个,现在的海洋就不会这么灿烂了;海洋也是一个巨大的“蓝色药库”、“蓝色牧场”、“蓝色宝库”。人们不仅可以从海洋中获取美味的海鲜,还可以从大海里获得各种宝贵的药材。比如:从海参中分离出了一种治癌药物,从海绵提取了抑制肿瘤的药物„„海洋这个巨大的药物资源宝库,将会对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瓦蓝,是海洋的颜色,是那么富有韵味,又是那么神奇,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海洋的色彩加上它的秘密吸引着我们去探知,去寻找海

洋里的知识。

读完《走向海洋》这本书,我既为我们人类有海洋这一“故乡”而感到十分自豪,又为海洋面临的危机而担忧。那是因为我们亲切、美丽的海洋,如今被污染得危在旦夕,造成污染的元凶,正是人类我们自己呀!由于人类的大量建造工厂,使化工废水流进了海洋里,海洋迅速转恶,被污染侵害了的动物越来越多,许多稀有物种已经绝种了。也因为海洋过度开发,导致的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类肆无忌惮的猎杀,很多海洋生物已经灭绝或者正在走向灭绝的边缘。像大海雀、史德拉海牛消失在了这世界上。

“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能生存。”——科学家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人类还是一意孤行,继续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我们很快就将为自己贪婪和愚蠢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人类,好好想想,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的美好家园只有一个,同样,我们的海洋也只有一个。为了让明天的海洋更加灿烂,我们小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增强海洋意识,争做一名宣传和保护海洋的自愿者,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故乡------海洋!

《走向生活》片段教学有感 篇6

《走向生活》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临近课堂尾声,有位学生问:“课文开头写‘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把校报办公室里那块工作人员任务牌看了一遍:科宁斯——采访埃莉诺·罗斯福’。这里为什么要用‘任务牌’布置工作任务呢?这样布置任务行吗?”问题刚提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怎么不行?”有的说:“不行,不行!”听到这两种声音,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抛开预设的教案,走到学生中间组织了一次即兴辩论。

正方:我方认为可以用任务牌布置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科宁斯上次采访哈武德教授的表现很出色,所以让他去一定能成功!

反方:我方认为不可以用任务牌布置工作。科宁斯虽然在上次采访中表现很好,但他毕竟在报社工作才几个月,万一他这次不能成功,对他今后的工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正方:我方认为领导将任务安排给科宁斯是经过一番思考的。科宁斯只有不断地磨练自己,大胆地走向生活,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反方:对方辩友说的是文中的科宁斯,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科宁斯那样幸运,也许有人会因此而胆怯,反而把工作越搞越糟,从此丧失信心……

辩论在激烈地进行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的情境,正在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争论的不仅仅是“任务牌”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走向生活”的中心问题。

反思:

课堂教学不一定完美,因为它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我的这个小小案例不是那么精彩,但却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资源,给我很多启发:

1. 贵在发现。

优秀的教学资源往往流淌于不经意间,而发现它则需要教师的智慧。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节外生枝”的自主生成现象,适时地抓住课堂蕴藏的教学资源,大胆地设计,在“解惑设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美丽。

2. 美在倾听。

这里的倾听,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既要听教师讲课还要听同学的发言。当课堂上出现不同声音时我们都应该耐心地倾听,冷静地判断,积极地思维。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唯有倾听,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唯有倾听,教师才能利用好课堂中的“节外生枝”。

3. 智在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接”,可以“抛”,可以“存”,甚至还可以“避”。如何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好课堂脉搏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富有艺术地引导学生思辨。有时我们必须走在学生前面,引导学生;有时又必须走在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有时还必须走在学生后面,等待学生的精彩“绽放”。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篇7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了这本书后,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当时代走到了今天,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 “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从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身心素质和生活能力四个方面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并把做合格的学生分解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自立”的分目标,让学生树立“自己是最优秀的”信念。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总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生本教育,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过去的“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主,就是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不搞取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生本教育教学是要求我们老师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显,而不应把不同的人变成的相同的人。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承认存在个

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生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仍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不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且把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发展。讲要精讲,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直至不讲;学生要变多听为多说,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还要采取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差异,全面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及交往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比如拿最简单的生字生词来说,一篇课文,有的学生阅读面广,积累的多,可能就熟悉某个词语,了解它的具体含义,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一些最常见的词语也可能感到很陌生。同样是对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由于人生阅历不同,一个从未离开过家门倍受父母宠爱的学生对此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任凭你怎样动情地激发,他也可能会无动于衷,讲起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初次背起行囊在外求学的经历无疑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想家的滋味,读之就会体验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读就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晶莹的泪珠。

再次,以生为本还表现在语文教学要树立育人观念,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实际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一种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它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这种人格养成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种独立人格特征也是民族魂的体现。诸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博大胸怀和正义风气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慢慢积淀成民族精神,成为优秀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这是目前教学中关注的两个方面。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是现代社会对人及人的教育的客观要求;而着重于人的灵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的终极关怀,教会学生做人,更应成为现阶段教学中的迫切任务。

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读《走向高效课堂》有感教师 篇8

假期里,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几本书,想来,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专业书籍方面给,我阅读了《走向高效课堂》一书,说实话,刚开始看时觉得理论性太强,但细心揣摩,发现《走向高效课堂》一书是结合案例剖析,通过发现问题与困惑、提供策略与方法,系统阐释了高效课堂的内涵。用心读下来,受益匪浅。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精彩的生成,让学生狂欢着生命,让学生能持续发展。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即解放、学生即创造。

第一,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融洽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

第二,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应该是高质、有效的。因为即使一位教师的课讲授得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一节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任何一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课的始终。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三,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真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评价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回答,给予鼓励与肯定,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读《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有感 篇9

读完这本书,涌起万千思绪,书中很多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共鸣。正如这本书中所写:“我们的人生肯定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就像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完美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慢慢走向完美吧。”

一个女孩,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像是一株娇嫩的幼苗,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风景。等到女孩变成了女人,那么这抹风景变得更是多姿多彩。人们性格不同,秉性各异,有的活泼开朗,就像娇艳的玫瑰花,有的安静沉稳,就像素雅的茉莉花,还有的平凡普通,就像田野里盛开的野菊花……无论是生长在富庶的城市还是贫瘠的乡村,每个女人都应努力地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女性的美,不仅仅是拥有亮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善良的品格、良好的修养和淡泊的心态,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美。女人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生活,用宽容的心去面对风雨,才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在人世间傲然挺立,无惧亦无忧。

回顾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女性走过了血和泪的漫长历程,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就如同沉重的枷锁,压迫着世世代代的女性抬不起头。而如今的社会,女性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与男人有着同等的地位、同等的人格和尊严。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女性,的确太难,细数古今中外的优秀女性,堪称完美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追求完美的脚步,却永远不会停歇。如何让自己慢慢走向完美,是我们每一个女性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女性,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担,比常人多了一份奔波、比男人更多了一份责任。

生活中的琐碎和辛劳,会磨灭女性的热情,让心情变得郁闷,目光变得短浅,只有读书,可以让女人变得明理、宽容和智慧。腹有诗书气自华,淡淡的书香,可以熏陶出女人淡泊从容的气质,可以保持女人恒久不变的美丽。读书不仅给自己增添魅力,更可以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给家人更多的理解,给事业更强的动力。

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如国兰一般质朴清雅、兰心蕙质的女性之美,她们看似外表柔弱,内心却坚韧不拔,她们工作中认真严谨,生活中平和宽容,她们是父母的骄傲、爱人的知己、孩子的榜样,她们优雅、内秀,就如那空谷幽兰“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她们用自己丰盈的内心,淡然看待人生的起落,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用感恩的心态,去领悟风的轻柔、花的芬芳,和大自然赠予的所有美好。女子当若兰,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看完这本书,对于人生完美的含义,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正如结尾所写:“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只要心中存着完美的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便会日臻完美。到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完美谢幕。”

完美就是一个漫长的修行之路,一个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的目标,只要我们能有坚定地信念和永不放弃的决心,我们就能轻轻走向完美,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读《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有感 篇10

——读《邮差弗雷德——从平凡到杰出》有感

邮差弗雷德,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做着普通的工作,可是他却将这份工作干得极其出色,自己也获得了满足。到底是什么让平凡的邮差弗雷德走向杰出的呢?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就应该象米开朗基罗绘画,象贝多芬谱曲,象莎士比亚写诗那样,以同样的心情打扫街道。”邮差弗雷德,就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他是在用心工作。别的邮递员可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枯燥乏味的苦差,弗雷德却从中看到了为别人生活带来改变的机会,而且是积极的改善。他正是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给客户提供人性化的贴心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也与客户建立起了友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他不仅仅是努力工作,把信安全快速地送到客户手中,而是更进一步,为客户提供额外的优秀服务。他的这种服务并没有立即给他带来更高的收入,也没有立即让他获得职位上的晋升,但是他却乐在其中。原因就在于他的这一举动真诚地发自内心,没有参杂着丝毫的动机。弗雷德是平凡的,因为他一直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是他又是杰出的,因为他将平凡的工作干得如此的出色。可以说,他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做着最出色的工作,也获得了最大的乐趣。

弗雷德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不论身处何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有所作为,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工作是卑微的,不足道的,只要做这项工作的人是杰出的,不同凡响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工作中获得成就。让工作成为我们的快乐,不是通过改换工作,而是通过改变自己工作的方式。如果你做一件正确的事,并认为这行为本身就是足够的回报,那么不论是否赢得他人的承认,你都会获得满足感,你也将在你的工作中发挥你无限的潜能。

弗雷德本身的行动就证明,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传奇人物B.C.福布斯曾说:“做一个一流的卡车司机,比做一个不入流的经理,更为光荣,更有满足感。”弗雷德用十足的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最好,他获得的不单单是自己的满足感,更有诸多的意外之喜。其实,工作的态度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程度和未来的成就。弗雷德之所以让人们记

住,并不是他做了多么伟大的事,人生有多少壮举,而是他在工作中体现出来敬业的态度以及为客户提供额外优质服务的精神。正是他这种贴心的服务,让客户信赖他,也愿意与他亲近,享受他的服务。其实这种服务并不在他的工作范围之内。他就是比其他的邮差多付出了一丁点的服务,可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尽职尽责的邮差肯定不少,但是像他那样的就不多见。做好本职工作,那是称职;在做好本职之上,那是优秀。弗雷德就是一个优秀的员工!

邮差弗雷德或许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名字慢慢地成为了一种精神,成为了一种效应。作者马克·桑布恩把那些拥有跟他一样的工作态度,为客户提供贴心服务的工作者都称之为了“弗雷德”。“弗雷德”的名字也就深入人心。

“弗雷德”是一个提示,他提醒我们选择正确榜样的重要性。“弗雷德”他们为自己的公司、组织、同事和顾客树立了激动人心的样板。当其他人看到在工作中创造卓越和无限精彩的可能性,他也会愿意做一个“弗雷德”。紧接着,妙不可言的事情就要发生:你曾一度失去的精力和干劲会恢复过来,愤世嫉俗会变成满腔热情,得过且过会变成雷厉风行。做一个“弗雷德”所得到的回馈——被承认与满足感将成为推动你持续努力的大燃料。

你愿意成为“弗雷德”吗?选择做“弗雷德”,就是选择了优秀、选择了杰出。

走向海洋有感宗健 篇11

——读《走向海洋》有感

江宁区淳化小学六2班宗健

指导教师顾萍

蔚蓝色的海洋中,两只调皮的海豚互相追逐嬉戏,溅起晶莹的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海鸥在海面上盘旋„„这是一本以海洋为主题元素的封面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就是我们本学期所推荐的小学生读本——《走向海洋》,我被封面给深深地吸引了,不由自主地翻阅起这本《走向海洋》。

这本书并不算厚,但其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走向海洋》第一章的“探索,引发海洋历险”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我,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对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南大洋及南极探险,这些故事不但充满传奇色彩,而且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敢于反其道而思考,认为地球是圆的,海洋相互连通,从任何一点出发,只要方向不变,不管是向东还是向西,总能回到原点。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终于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成为举世闻名的人,为探索海洋做出了贡献。

在这本书里,我还认识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七下西洋的郑和、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郑成功„„他们为祖国的海洋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海事兴,万事兴,民族兴这句话,给我的感触最深!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复杂。大家都知道,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可谁知道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呢?

海洋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难怪杨利伟叔叔登上太空时会说:地球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个土黄色的、浑浊的星球。恰恰相反,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湛蓝色的、晶莹剔透的“水球”。这一切说明了海洋是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海洋与我们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我的家乡并不临海,所以只有在旅游时我才得以亲眼见到大海,感受到她汹涌的波涛,澎湃的生机,宽阔的胸襟和奔腾不息的气势。但是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都可以接触到海洋,超市里的海鲜,电视里的海洋生物,还有药店里的深海鱼油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来自海洋,由此也说明我们海洋与人类息息相关。

海洋,是个聚宝盆。他不仅会成为我们人类21世纪餐桌上食品的后备军;也将会成为我们人类21世纪的药库、粮仓。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愈演愈烈。正是因为人们如此急迫地开发着海洋资源,又没有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导致现在的海洋资源的几近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严重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

读《教育走向生本》的心得体会 篇12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生本教育也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传统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生本教育采用评研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避免了习惯性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心态等。

上一篇:团员退团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干法脱硫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