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走向

2024-09-24

传播走向(精选10篇)

传播走向 篇1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本文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 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浅析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关键词:对外宣传,对外传播,转变

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将来实施工作以及工作目标的实现,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讲话为我国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提供了指导。

1. 使国民对本国传统形成正确认识

宣传工作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只有对内解释清楚, 才能够做到对外的宣传。所以对内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是对外宣传、传播的基本要求。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要讲清楚我国之所以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渊源决定的;要让国民明白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的, 所以我国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需要让国民深刻地体会到,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竞争的一个重要资本, 所以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 通过对文化软实力的宣传, 达到宣传国家的效果;在以强大的民族人民根基为背景下, 我国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因此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注定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于传统文化, 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2. 深化中国梦, 以中国梦引领对外宣传

中国提出中国梦, 也在强调中国梦是中国国民的梦, 是中国社会的梦, 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只有以中国梦作为宣传主题, 才能实现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同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 围绕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强盛的根本, 讲清楚其中的联系。2) 围绕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这一根本属性, 努力为人们谋福利。深化了中国梦, 才能使中国在对外宣传时有具体的宣传主题, 才能够从对外宣传深化走向对外传播。实现中国梦还有很多困难和难题, 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与艰辛, 要认清这个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可盲目乐观。

3. 加强国家传播能力的建设

要想宣传本国, 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现代社会, 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媒体作为国际传媒的重要方式, 提高媒体素质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环节, 同时也是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的关键步骤。所以加强传媒力量势在必行。现如今从国际局势上看, 中国在传媒行业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距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问题在于, 我们缺乏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媒体。这样的问题存在就会导致我国在对外宣传的工作上效率不高且效果不佳。要想改变这种不强大的状态, 就需要学会进行资源整合, 将我们大国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在质量上获得实质性的胜利。

在当前, 传媒行业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转型, 传媒也越来越倾向于国际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是实现传媒能力提升的良好时机, 所以我们要坚持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并举。在利用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新媒体, 如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体平台。坚持做到将新旧媒介相并重, 并且尽力将两种媒介融合在一起, 做到充分利用媒介优势,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式, 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一个好的机会。坚持软硬件并重, 把软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 提高创新能力, 完成宣传模式转型

我们要想走出去, 就应该学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有助于我们对于新传媒的接受能力的提高, 以及为传媒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营造了新的氛围。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所以想要从对外宣传转变为对外传播, 就应该学会创新。创新传播媒介, 创新传播方式, 创新传播主题, 在创新的同时要学会学习他人优秀之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以我们要学习国外传媒新技术与新形式, 将适合我国的内容留下, 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新技术改造, 改造成适合我国发展的媒体媒介。

5. 全社会共同参与,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工作在提上日程时,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国家传媒能力提升的建设, 并且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其建设步伐。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志成城。所以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 实现宣传方式的变化。

6.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想要对外宣传转变为对外传播,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很重要的。在此, 最为为难之处在于如何融通中外。中外在文化、语言、经济、体制等许多不同下, 会产生很多互相不能理解的时候。所以要想方设法地改变情况, 使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上不能有障碍。中外的生活习俗或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导致许多语言文化的不同, 我国自认为所传播的媒体内容必然会引起外国媒体的兴趣, 以此作为转播, 使得他人了解我国, 然而事实却与这个情况相反。中外在某些方面难以达到统一高度一致的理解。为此, 我们要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熏陶自我, 促进自我发展水平,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只有真正地做到了对自己本国文化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及正确的认识后才能够将宣传自我提上行程。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要加强对外开放, 用包容的心态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我们要在自身努力发展的同时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与增进。尽力做到“美美与共”。我国与世界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促进我国发展的时候, 要同时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这样才能反过来促进我国的发展。众所周知, 只有环境在进步, 个体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方向。

7. 立足全局, 做好宣传工作

要想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就要坚持站在国家的角度, 树立全球视野和全局观念, 宣传好中国声音。中国不缺好声音、好故事。重点在于宣传的方式和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宣传, 如何传播得好。所以我们应该有全局观念, 把握好传媒时机, 果断且有效果地完成宣传工作。

结语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是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方法。所以, 探讨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在如今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同时我们要加强意识形态的认识与引导。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坚持主流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思想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形成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从内部开始着手, 由内及外, 使对外宣传逐步走向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楠.从We Chat海外推广看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战略选择[J].今传媒.2016 (06)

[2]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北二外合作共建国际传播学院[J].教师.2015 (18)

[3].本刊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3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J].对外传播.2014 (02)

[4].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 (04)

[5].袁林.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整体形势和战略趋势[J].对外传播.2013 (08)

传播走向 篇2

开放的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p经济p文化甚至军事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经济的飞速发展o综合国力的增强o奠定了中国国际新闻传媒从边缘地带走向国际新闻传播中心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国际新闻与传播理论的回顾o分析了已经颇具规模的中国对外传媒在全球化下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严峻的挑战o提出了中国有效参与全球新闻与传播竞争、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s国际新闻传播p中国对外传媒p全球化p传播策略

ABSTRACT

China toda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gure o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ven military stages. The increase of the nation’s overall strength and the fast growth of its economy have alread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s media to march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iphery.

This article analyses both the historic opportunities and harsh challenges that China’s international media are facing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China’s media to compete effectively in the world information market have been suggested.

Keywords: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ina’s international media, globaliz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壹、绪言

汉朝时o西南边陲有一个名叫夜郎的小国o国王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国家o也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况。他问汉朝的使臣s“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o哪个大t” 即使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资讯手段异常落後的时代o仍然被人笑为井底之蛙、妄自尊大。

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o信息社会的曙光已经普照寰宇o麦克卢汉所描绘的“地球村” 已初具雏形。今天o世界上某一地点发生的事件o顷刻之间便会传遍整个“村落” o最显着的一个例子便是s海湾战争爆发後不到一分钟o新闻消息已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现在o我们恐怕再难以找到“不知有汉o无论魏、晋” 的世外桃源了。人际传播有句名言s人与人之间不能不传播。而在全球一村的当今世界o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套用到国际传播层面s国家之间不能不传播u

传播既是权力的工具o又是经济力量o还是教育手段;既可为自由所用o也可成为奴役之法;既可以使受众张扬个性o也可以使受众循规蹈矩 (MacBrideo1980),因此o历来倍受政治家、新闻工作者、社会科学家等的重视。而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承担的重大责任亦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o国际传播逐渐发展为传播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o其研究成果已蔚为大观o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理论与观点获得了广泛认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o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o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紧密o中国的传媒机构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o无论是在国际新闻传播理念、传播策略制订、还是在对外传播理论研讨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o至今仍未形成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相称的传播局面。

笔者相信s追溯国际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历程o归纳和总结该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o研讨中国对外传播的不足及对策o对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清醒地认识不断变化的国际传播格局o切实有效地制订传播策略,在全球化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o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贰、相关文献

传播走向 篇3

平时提到城市文化的时候想到诸如“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等类似的字眼,而在城市中的公共交通也同样是在逐渐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关注和重视。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发展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个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越完善,相应反映出的是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良好,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而公共交通本身又是具有其特色、充满活力的,研究和探索从“功能交通”到“文化交通”的转变,对于不断加快公共交通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功能交通;文化交通;城市交通文化

一、从公共交通到文化交通

“功能交通”到“文化交通”的升级和转变过程是有脉络联系的,并不孤立存在,是相互牵动而不牵制的过程。从简单的提供公交服务,通过维持道路畅通、保证乘客准点到达,来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等功能性的指引,到積极创建公交文化,打造公交的文化属性等文化属性。让公交从维护社会公共交通底线到在城市中传递公共交通温暖的目的,“功能交通”和“文化交通”,一个是量的指标,一个是质的飞越。

从“功能交通”走向“文化交通”的转变不仅依赖于“功能交通”的不断完善,且两者应该是盘旋而上并逐渐有所偏向于“文化交通”一方的,但这一的转化过程并不是锁定性的依赖路径,是跳出锁定的预期效应又不冲破社会规范的一种文化形式表现。“文化交通”也不仅是公交服务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是城市交通文化的具体展现。让社会各界对公共交通事业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化交通的精神传递

交通文化呈现着交通行业的优良传统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①交通文化建设是行业内精神文明建设,对交通现代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行业精神文明的拓展和升华。 另有研究从文化理念对交通文化的本质进行了分析,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交通价值观,以价值观为基础和核心,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②在李振福的研究中,呈现了交通文化的结构图,认为精神观念是交通文化的“塔尖”,是交通文化逐步健康发展的灵魂和方向。③“文化交通”以公交车为载体,以特殊的方式体现着公交车内文明和车外文明。车厢文化、公交媒体广告、一卡通设计多样化等都是公共交通文化的传播途径,而这种影响一定是对“文化交通”的最好表达和呈现。这不仅是城市风貌的一种的体现,更多的是展示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公共交通的文化属性是城市形象的特殊构成要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一定会成为城市形象的新视点。从“功能交通”走向“文化交通”的转变是公共交通发展的方向,而根本的改变并不是一味地等待功能上的不断完善,而是要将文化与功能提高到整体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上来看,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基础,用公交精神来描述整个城市,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公共交通可以搭载更多文化内容,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满足人们出行的基础上,同时为乘客带来文化享受,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使之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这是一个公共性的整体塑造的过程的实现。

三、文化交通透视城市发展

交通文化是交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有利于整体社会发展及交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④有学者对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阐明文化创意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交汇作用及启发。⑤促进和完善交通文化建设是促进交通行业的必然要求。⑥“文化交通”的定义不用最简单的文化母体性和差异性去概括其各种公共类型,城市中有着更多的情感因素,公共交通对于国家社会的构成的形成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构成了区域,以及区域内人们的频繁来往,公交的线路塑造着群体的走向,同时也影响着人的行为,从某个层面来讲,它是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机制。

公共交通也是一种集体性消费,即便是拥挤,有时也并非在破换一种文化标准,而是在塑造一种“文化交通”。公共交通逐渐形成一种我们消费的文化产品、记忆以及日常生活,过滤形成了城市的视觉形象,而视觉和形式上的统一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城市的发展必然面临着公共交通的发展,城市发展的落脚点是交通,公共交通是在与城市相伴,共同进化的。而城市空间与城市的社会空间不一定完全重合,但在公共交通的联络中会产生互动,发生共振。“文化交通”最终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化为市民的整体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公共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四、未尽的讨论

面对这种转化,我们不缺少世界的眼光和胸怀,同样也不缺少中国特色,加强硬性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研究,面对柔性的城市交通,从最初的推动,到维持,再到改善和加强,逐渐形成城市公共文化交通的认同。

公共交通所承载的能力和面对的人口规模的转变,在对公交机构,公交产业,公交策略等提出挑战,公共交通是一种社会存在,并具有社会影响,公共交通是成长过程的结果,而不是瞬间的产物,公共交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嵌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主流力量之中使城市交通成为城市的一种意象,这样完成了一个从理论理性到实践意识的转化过程。从总体上讲,从“功能交通”向“文化交通”的转变发展与城市风光和城市整体规划分不开,这是其指导精神。

①赵攀,交通文化建设是交通行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0期

②桑业明,论交通文化的本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1期

③李振福,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J],公路与汽运,2002年,第06期

④曹艳玲,王运庆,王峰等,以文化魅力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新乡市获嘉县交通运输局推行交通文化建设调查[J],交通企业管理,2012年,第03期

⑤李永亮,梁衡义,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2年,第01期

⑥方向,浅谈交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8期

手机报的传播特点与发展走向 篇4

手机报是以手机为传播载体, 由移动通讯商与网络经营者提供传播渠道, 以报社等新闻传播媒体为信源的一种传播媒介。自2004年第一份中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出现后, 手机报这一媒介形式迅速发展起来, 其用户群体也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是, 随着近几年3G技术的出现, 手机报在获得更多的媒介技术支持的同时, 手机用户选择资讯获取的方式日趋多样化, 手机微博、微信的出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这些都使手机报这一媒介形式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在分析手机报传播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这一媒介在新的手机通讯环境下的发展路径问题。

手机报的传播特点

手机报作为这几年新近发展起来的媒介形式, 其信息传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首先, 手机报中的各种咨询信息是对传统媒介信息的二次“转播”。在这一过程中, 各种新闻信息与咨询被再次“过滤”, 是经过手机报编辑再次选择与创造性加工的结果。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手机报在内容上强调短小、精确和准确。既满足读者随意性的阅读习惯, 也保证了新闻信息表意上的清晰完整。如, i-news手机报的早间版每期平均容量在25.07k, 平均每期总字数为1420上下, 新闻数目为18条左右。而其中既包括了各种生活信息, 也涵盖了国内最新新闻信息。可见, 精简与丰富是手机报新闻内容传播中两个相互对立和统一的标准。

其次, 传播的人性化是手机内容传播的又一显著特点。一方面, 3G技术使手机的信息传播速度有很大改善, 读者通过登录手机报3G门户网站可以方便及时地阅读最新的资讯信息, 并自由选择新闻信息内容。《广州日报》的3G手机报门户网站以滚动新闻的形式发布最新时事, 其咨询信息涵盖了用户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互动报料与评论台增强了手机报的互动性, 改善了新闻信息“浅尝辄止”的平面化局限。并且, 现代手机小巧、便携、内存不断扩容的特性, 也对新闻信息的接受的自由、方便、快捷性提供了硬件条件保障。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针对范围与数量甚广的“无名氏”, 对其受众群体的层次类别、接受习惯、内容倾向等的把握都是相对模糊的。但手机报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手机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 对于传播者来说其目标受众情况是清晰、鲜明的, 传播者甚至可以掌握其传播对象是哪一个人, 及其相对具体的信息需求。手机报可以将新闻信息归类处理, 受众根据喜好定制个性化的信息, 在信息的编排方式、内容供给上, 传播者可以让受众最便捷的阅读自己认为重要的资讯内容。这种人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很好的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手机报的发展走向

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变化, 引导受众养成阅读习惯, 稳定受众群体是手机报这一媒介形式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 手机报应继续坚持传播的人性化优势。在3G技术的支持下与网络的融合发展, 解决了2G时代信息量有限的问题, 加之增设一些互动性栏目, 也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参与热情。从长远来看, 手机报在努力扩容的同时, 信息供给的针对性, 走受众细分的道路是其优势的真正所在。如, 中国移动《新闻早晚报》在区域细化的基础上, 设置了近30个地方板块, 并添加了18个地方新闻, 甚至细化到县级层面。手机报对受众状况较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了解得更清晰和具体。市场细分可以使不同阅读倾向的消费者在“各取所需”的媒介使用中花费最少的经历, 增加媒体的亲和力。

手机报在内容选择上仍要以精简、完整为主要参考标准。确保在一条新闻中让用户看到他们最关心的信息点。目前的手机报不可能具体到满足每一个用户的需求,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受众群的共性, 兼顾个性, 来进行新闻的取舍与编排。事实上, 随着统计技术与电子智能技术的发展, 手机报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供给系统的实现也并非一件遥远的事情。

其次, 手机报内容的个性化发展, 实则是迎合了受众不断增强的主体性需求。受众不但可以越来越主动的接受讯息, 还可以成为各种实时信息的发布者。受众信息发布行为实际上是传受两个主体间深层互动的体现。如, 2012年初的亚冠赛事报道中, 《南方都市报》微博率先公布“亚冠上半场广东恒大2:0全北现代。”并配发现场图片。图片和视频部分来自微博专业记者的搜寻, 部分则来自于手机受众的现场拍摄。手机报可以藉此扩大自身的信息源, 进行扩展与深度化报道。这就要求搭好互动平台和反馈渠道。作为传播方, 彩信手机报的管理者和平台建设者应该增加互动类的栏目和话题, 打造富有自主特色的互动板块。

总结

传播走向 篇5

其实o「『依赖』不过是一个名词o掩饰了征服p压迫p疏离和帝国主义式和资本主义式的种族优越」(Frank & Wallerstein,1974) 。因此o嘎尔滕 (Galtungo1971) 试图用“帝国主义结构论”来揭示这种依赖关系的实质。认为在“中心-边缘” 结构中o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o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这种结构实质上是全球帝国主义的表现。

国际传播领域的帝国主义表现在经济p政治p军事p传播p文化五个方面。其中o传播作为当今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o反映了世界范围内信息交流过程中不平等的权力话语关系。在信息时代o传播科技的跨越时空特性使得中心国家能凭借雄厚的财力和科技成果o通过全球性通讯社来操控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传播o从而达到新的`殖民主义。最明显而直接的形式便是大量向边缘国家倾销传媒产品o形成了以单项流通为特色的媒介帝国主义 (Boyd-Barretto1979) 。

中心国家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充当主角的表现形式有两种。首先o作为产品形式的国际新闻传播o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关於中心国家的报道r其次o作为国际新闻传播领域最大的传播者o在国际新闻输出和期刊贸易的数量上占据着中心地位(e.g.,Kim & Barnett,1996;Chang,1998)。边缘国家由于没有占据全球传播系统的中心地位o任何产生于或关於这些国家的报道都得通过更多关卡的过滤o方能在国际新闻中聊备一格。

在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级s半边缘(Semi-periphery) 国家o在中心与边缘国家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虽然半边缘国家与中心国家的交往较之边缘国家更为频繁o但在与中心国家相关的报道中o半边缘国家总是充当配角。而边缘国家全靠另外两级的国家在国际新闻交流市场上提携自己o方有机会在全世界面前“露脸”o如果报道空间有限o边缘国家便免不了被省略掉的命运(Chango1998) 。

按照通常的分类法以及考虑到不断变化的新闻中心等因素o现在的“中心-边缘” 国家划分情况是s美国、西欧(特别是英、德、法) p日本p加拿大为中心国家r其他欧洲国家(如瑞典p瑞士p俄罗斯) p亚洲的中国p南韩p新加坡p马来西亚、拉美的阿根廷p墨西哥o非洲的埃及为半边缘国家r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独联体的一些国家) 则被划为边缘国家(Chang,1998)。

三p世界新闻与传播新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2】

当今世界o信息被视为最重要的统治工具和通行全球的“权力货币”o中心国家凭借自己经济p军事p科技等优势o主宰和控制国际新闻传播的流向与流量o不断强化着边缘国家对自己的依赖程度。不仅如此,中心国家在报道边缘国家时总是将镜头对准这些国家的政治不安、经济落後、饥荒灾难等问题o很少正面报道这些国家在经济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限于财力p物力p国力等多方面因素o许多边缘国家只得忍气吞声地承受被妖魔化和被扭曲的报道。

★ 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受众素质的提高

★ 心系中心,不畏边缘作文材料

★ 浅谈中国茶文化传播论文

★ 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发展探讨教育论文

★ 从古典走向中世纪的基督教

★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

★ 从卓越走向优秀读书心得

★ NBA网络传播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 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道德的几点思考

传播走向 篇6

1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优势

1.1 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具有无限化

由于媒介的相互融合,各种各类的信息资源也在以飞快的速度进行整合。媒介融合通过把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进行合并,不但拓宽了信息的宽度,也改变了之前媒体单一传播的现象,这有利于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当前,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网络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人们手中。因为用户数量众多,载体便携,网络快速,所以网络上的信息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差越来越小,观众能够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预言。也正是因为信息的传递速度非常快,才保证了信息的无限化。

1.2 新闻采编工作变得更加具有合作化

传统新闻摄影的生产流程是很严密的,一般由专业的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严谨的采访、编辑、直至发布。对于各项工作,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只有通过部门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将新闻传播下去。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一是加重了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二是因为工作视角狭隘,各部门工作人员收集的信息很少且分散。

随着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特别是手机拍摄功能的不断完善,手机像素的不地提高,当前,拍摄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众化的兴趣爱好。当发生新闻事件时,人们可以用手机快速地将真实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利用网络软件发到网上,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现阶段,新闻摄影既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特权,也不再是摄影工作者的特权。这对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和摄影创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普通人拍摄的图片质量与专业创作者的作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影响拍摄大众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新闻部门选出合作工作的方式,在利用媒介融合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合理的选[1]。

1.3 新闻观点可以实现多元化表达

传统新闻传播可以实现独家新闻的目的,谁的速度快,手段高明,就可以早一步得到消息,实现独家传播。但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很难获得独家的新闻,在这种环境之下,新闻传播内容的视角大体上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电视新闻传播的播报点和评论点。这种不同点的存在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不同的电视台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可以使观众得到更多的新闻观点,能够更全面地看待新闻。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走向

2.1 实现新闻传播平台的多样化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多媒体通过利用数字技术的综合操作,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分享经验、经历和新闻的平台。多媒体利用自身便捷、共享、及时的特点,改变和丰富了网络信息发布的途径,改善和娱乐了大众的社会生活,让其在网络上自由、民主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自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十分的丰富,其中包括微博、微信、博客、社会网站等。以这些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参加网络的机会和平台。这时,通过客户端的方式,将互联网和电视新闻结合起来,观众就可以在线观看电视新闻,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浏览量。

2.2 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筛选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扩大了信息的无限化。也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信息资源,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有了这么多丰富的信息,如果电视台想要做出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就必须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利用独特的视角进行创新和重塑,引起观众的关注,提高收视率。通过电视台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让信息资源在快速地网络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2]。

3 结语

媒介新闻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带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这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希望传统新闻传播在媒介新闻传播的领域找到自身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合理、大胆的改善。希望传统新闻传播和媒介新闻传播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促进新闻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2013(20):329-330.

传播走向 篇7

一、利用社交媒体, 借鉴Storyful模式, 结合大数据技术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新闻专业性

在国内, 微博可以说是互联网的舆论阵地, 在国外, Twitter、Instagram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 也已经成为新闻线索、突发新闻的重要来源。但社交网络中新闻“引爆点”具有偶然性, 实际上大多数有价值的新闻会被淹没在信息大海中。议程设置作用在社交媒体中被大大消解。对新闻媒体来说, 能够在这些海量社交媒体信息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就能赢得竞争力。

这种融合正在显现, Storyful就是一家经营社交媒体新闻的创业公司, 现已经被默多克新闻集团收购。Storyful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其工具Newwire实时监测主流社交媒体上的“有新闻潜质”的UGC图片、视频素材, 并对之通过新闻专业方法进行核实、求证和加工, 在原创作者允许的情况下分发给其合作客户。Storyful被称为“全球首个社交网络通讯社”, 它为网络新闻接近真实性提供了可能和借鉴意义。

社交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不仅止于此。社交媒体的缺点之一是入口大、出口小, 海量内容杂乱无章, 只能通过用户自己去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用户对连接人与人之间, 人与服务之间的社会化搜索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此, 搜狗搜索通过整合微信公众号数据, 在破局社会化搜索的进程中走出创新一步, 进而打通了从搜索到人, 到服务之间的固有屏障, 在微信之外打开了一个“入口”, 体现出社会化搜索强大的发展潜力。搜狗成为自媒体平台入口并确立了新的优势, 但实际上未来的想象空间更大, 比如结合微信日益丰富的生态进行场景整合创新、大数据整合与挖掘等方面, 都颇具潜力, 甚至有颠覆行业格局的可能。

二、发挥社交媒体的分布优势, 运用数据可视化思维构建社交网络口碑传播网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 可视化阅读是其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其实, 社交媒体上的网民就像是地图上的各个坐标, 他们的传播能力相比大众传播来说更像是“魔弹”。据报道, 苹果公司已经收购Spotsetter, 后者是一个社交化搜索引擎, 利用大数据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游玩地点。Spotsetter能够将来自朋友的推荐与值得信赖的评论和其他数据结合起来, 从而打造更社交化的地图。它能向用户显示那些朋友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用户可以将这些朋友加上专家的标签, 以提升他们建议的影响力。用户也可以通过浏览Spotsetter的地图, 查看朋友现在身在何处, 推荐了什么, 从而发现新的可去之处。

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将新闻看作是“游玩地点”, 利用网民之间的相互推荐、转发扩大新闻的影响力。这样高分享率、高转发率和高针对性的精准传播, 更能在社交网络上提升舆论关注度、现实影响力和动员力, 而其“去中心化”控制、接近“现场直播”的传播速度也是传统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1]

三、借鉴商业模式, 整合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 进行个性化新闻定制服务

社交媒体上关系不仅仅有基于交往而形成的社交图谱, 还有因为兴趣而聚集的群体。社会化电子商务如蘑菇街等建立了优秀的“小组”, 注重体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使体验活动互动化、娱乐化。具有相同兴趣的“小组”有聚集人气的作用, 定期举行的各种选秀、评选网络达人等活动, 使其成为促进用户交往、刺激用户参与、培养用户兴趣和忠诚度、树立网站品牌形象的最佳阵地。

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 传统“千人一面”的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大众的应用需求。从传统搜索引擎的个性化变革, 到G+、Q+, 再到新兴的社交媒体营销服务Pay With Tweet、基于好友圈的个性化送货服务1-800-Flowers、位置感知与社交融合的Foursquare等, 可以看出, 个性化需求日益彰显, 大家追求的诗更自由的体验。正是由于用户的自由性, 使得社交媒体网络中任何一次信息的生成和传播, 任何一个圈子的生成或加入, 均蕴含着个性。[2]

社交媒体网络中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由智能化的计算机程序展现给用户, 而是由用户经由自己的社交网络传播给感兴趣的人。因此, 有效掌握信息的传播, 不仅要在宏观上清楚信息传播的规律和趋势, 还要在微观上了解每个用户的习性和偏好。

四、结语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来临, 整个社会舆论生态出现了全新的变化。社交媒介的出现将人联结在一起, 由于互联网人际互联互通, 过去被视为无法利用的常理资源, 今天得以有效整合、激活和利用, 这就是人际网络形成以后给我们带来新的巨大可能性。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 任何一个领域的内容和功能都可以交叉实现,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内容可以独占服务, 没有一种媒介可以独占天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探索和发现如何利用这些媒介, 从而在信息时代产生更大的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刘鹏飞, 周培源.2011年网络舆情走势与社会舆论格局[J].新闻记者, 2012 (1) :002.

传播走向 篇8

媒介融合概述

社会经济各领域的进步,推动了技术信息的壮大。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手段,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面临着新的抉择,即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该何去何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普尔就设想将各类型媒体有机的结合为整体,即媒介的一体化,以信息技术为桥梁,在计算机、电缆与卫星等传输硬件的帮助下,将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的语言、现象与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加强媒介间的互联性与互换性。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态融合、媒介的要素融合以及媒介的所有权、功能、组织结构与传播手段等的融合,并不断向前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面临变化

1.无限化的新闻信源

媒介融合大环境下,电视媒体与纸媒体已经不是唯一的新闻传播的方式,门户网站形式的媒体传播正在占据较多的市场。同时,自媒体、私媒体与新媒体的兴起,也让电视新闻传播不再具有传播特权。传播信息的渠道不再对电视新闻依赖,新闻信源不再稀缺。同时,在新媒体技术下,网络通讯、数字通讯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新闻的渠道,无限化的新闻信源正在形成。

2.合作化的新闻采编

原有的新闻采编以分工形式为主,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是分工形式与团队合作的兼顾。即媒体团体间出现了采编的合作化趋势,不再是新闻媒介的内部性工作。电视新闻传播是视频的传播,囊括了文字、图片、音频等,在此方面其优势明显。

3.多元化的新闻表达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各媒介表达形式将有很大的不同,“独家新闻”已不复存在。相同的主题,表达方式可能千变万化。比如新闻切入点,也存在价值观、侧重点与切入视角的差别。

媒介融合环境中的电视新闻的走向

1.信息整合的强化

前面提到,媒介的融合使得无限化的信源以及传播渠道成为现实。在媒体传播中,怎样将海量的信息通过筛选并将重点摘取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电视新闻传播要想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走的更远,增强传播的效力,更好的筛选与重组信息,其意义重大。电视新闻传播在信息整合时,要遵守新闻传播信息化规律,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将零散新闻以甄别,通过重组,将信息构建成为特定时间或特定规模下的新闻,此过程也被称作为最大化的信息挖掘的管理。

2.传播平台的扩展

传播平台的扩展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其影响力,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将电视新闻信息通过网络或报纸等媒体再次发布或重新配置信息的过程,有利于“台报双赢”、“台网双赢”。传播平台的扩展在于新闻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是新兴信息接收终端普及下的结果。在信息平台扩展时,要注意:延伸、利用终端。即在时间限制下,优秀的、大量的电视新闻信息可能发布迟延,那么以报纸、手机或网络视为一种补充性的信息扩展,则新闻的传播效率大大提升。信息内容应互补和提质。在平台扩展建设上,防止台报、台网报道的内容相同,要做好新闻信息的选取工作。另外,做好改进管理工作。除了内容的报道,也要创新新闻采编管理。

3.表达方式的创新

同样的新闻内容,在不同表达方式下其引起的社会反映将会有差异。以脱口秀的新闻表达,其可将严肃的、负面的信息以幽默讽刺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放松了身心。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自媒体播报方式充分的运用了网络语言,其以调侃、讽刺或嘲笑的方式,也让网民看到了表达方式创新的效果。对于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其是否应该沿用其严肃的、不苟言笑的表达博得观众的收视率一直以来就值得怀疑。表达方式主要在于语言的运用,词汇是平平淡淡还是措辞强烈,抑或是温柔多情,这都要更具新闻内容的属性定论。比如,对于一起群体性事件,是否还能用轻松的语气来表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了让观众看到事态的严重性,有必要以严厉的口吻、不苟言笑的表情表达这严肃性的事件。因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广电总局对其所作所为都进行着监督。为此,要想改变新闻的表达方式,还是不应该太过激烈。总之,电视新闻传播面对这媒介的融合,怎样进行表达方式的创新,且不闯红线,是要在实践当中慢慢探索的。

结语

媒介融合大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在变换多端的信息交流方式下,其新闻传播地位已经被打破。如何在市场环境下生存,扩大其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是本文探讨的问题。除了信息整合、平台扩展以及表达方式创新外,电视新闻传播应该做好效果的评估,其目的在于评价新闻传播的力度,为电视新闻媒体下一步工作做参考。

下/3/2014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

传播走向 篇9

一、媒介融合简介

多种媒介或者各种媒介一起体现出来的将很多功能融为一体的走向即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这个基本概念是由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先提出的。媒介融合最简洁的定义是将不一样类型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而广义的新闻媒介融合概念是指将各种媒介以及与媒介相关的各种要素整合到一起, 这种融合不仅仅包括媒介形态的整合, 还包括媒介的功能、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特点、媒介的优点等要素的融合, 所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 媒介融合应运而生, 媒介融合也在不断发展充实中。由于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整合在一起, 所以各种媒介的优点也融合在一起, 缺点也得到了互补。媒介融合将新闻传播速度明显提高了。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中首当其冲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媒介内容中的数字化。数字信号的传送是非常快速的, 所以将图像、文字、视频、声音转变成数字信号后, 可以进行快速的传播。数字化也推进了各种媒体的融合程度以及融合速度。在媒介融合中, 内容融合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它实现了各种媒介共享资源, 实现了同一新闻不同表现方式的新型新闻传播模式。最后媒介的融合还包括各个行业的融合, 因为, 一则融合了各种传播方式的新闻将广播电视业、娱乐业等产业也都涉及了, 实现了与电视新闻有关系的各个行业的得发展。综上, 媒体融合是传播技术网络化数字化、电视新闻产品多媒体化、行业融合化、组织整合化。

二、将电视新闻地位主体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由于媒介融合的出现, 为了使电视新闻更加具有竞争力, 必须提高电视新闻实力, 这样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 电视新闻历久弥新, 有着自己的优点留住观众的心。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媒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能被社会进步的脚步取代, 所以加强电视新闻的竞争力是刻不容缓的, 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信息整合的强化

信息整合的强化即是增强对大量信息来源具有甄别甄选的能力。在当代社会信息大融合的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的信息来源广泛了许多, 接受信息来源的速度也快了很多。但是面临这样迅速而来的大量的信息, 甄别甄选正确有用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味地争取独家新闻, 争取最快发布而不重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将对电视新闻的传播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 认真的筛选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的信息是提升电视新闻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二) 表达方式的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 人们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人们大多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在电视新闻传播上也不例外, 应用创新的表达方式也是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手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可以不仅仅运用文字语言的形式, 还可以借鉴网络, 对新闻内容进行有趣的编排, 加入一些流行词语, 更加贴近生活, 这样就可以加快电视新闻传播的脚步。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停地改变以及进步, 从而催生了新的科技、新的技术。这些变化都在提醒着人们对电视传播, 它的内容, 它的传播媒介进行多一点的思考。在现代计算机发展迅速, 数字化普及以及移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媒介融合将网络, 数字化等等整合在一起。所以需要甄别信息, 创新表达方式来保持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 2013 (20) :329-330.

[2]杨丽平.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传播与版权, 2014 (12) :21-22.

[3]颜秉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1) :104.

[4]陈念.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走向分析[J].中国报业, 2015 (10) :63-64.

[5]黄定宙.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06) :43.

[6]李卓颖.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新闻传播, 2014 (05) :101.

传播走向 篇10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所谓媒介融合, 实际上是信息时代不断发展背景下出现的多元化媒介形式, 也是多种媒介的结合。尤其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更是将传统纸媒、电视这类传统媒介所替代, 实现了更为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媒介运作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信息传播本身的速度更快, 同时其信息传播质量也相对较高。现在的电视新闻传播不仅依赖于期刊报纸、电视广播, 更是将众多信息技术融入其中, 通过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从而促进电视新闻行业飞速进步与发展, 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

二、媒介融合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1) 信息量较大。媒介融合背景之下最先涉及的就是互联网, 而互联网本身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体系,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 获得全国各地的各种信息资源以及新闻资讯, 所以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可以使得新闻内容更为全面。同时移动技术的实现也为人们提供了足不出户的信息获取体验, 其将传统报纸杂志以及电视新闻所局限的内容全部打破, 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全面化发展, 同时也实现了全球网络信息的全面覆盖。

(2) 实现了采编一体化。电视新闻传播本身需要对信息进行采集与整合, 然后配以相应的视频以及图片进行整理, 最终促使节目形成。这样的新闻采编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同时也不利于新闻获取渠道的拓宽。这种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形式需要记者亲自走访, 还需要对实地进行考察, 这样才能获得相对新鲜的新闻资讯。而当前媒介逐渐融合的背景之下, 则可以实现及时通讯, 从而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再实现采编, 进而完成采编一体化。

(3) 多元化趋势。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 电视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一多元化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新闻视点的多元化;另一个则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故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新闻一旦出现, 就必然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消息报道出来。

(4) 对网络存在依赖性。在媒介融合趋势之下, 电视新闻进行传播所依赖的平台主要是网络, 同时其也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检索与获取, 然后通过卫星信号进行传播, 这些都需要以网络为载体。例如,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国外进行采访时, 会与国内实现实时连线, 这时候就需要将记者的音频利用卫星信号进行传播。

三、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走向与对策

(1) 树立创新意识, 致力于好节目打造。新闻媒体工作者要以独特的且个性化的视角来对待电视新闻工作, 并且在节目内容与形式方面尽可能实现观众的全方位参与, 进而提升新闻媒体本身的价值, 以吸引更多观众观看。故而为了打造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 电视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 注重新闻主持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同时通过主持人独特的展示形式与主持风格提高节目知名度, 从而将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其二, 应该注重新闻内容的完善与丰富, 同时将电视新闻媒体的个性化特点体现出来。比如中央电视台近些年来推出“记者日记”版块, 这就更加符合当前背景之下电视新闻的创新要求。其三, 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可以对重大事件进行追踪和报道, 这样可以为观众第一时间提供信息与资料, 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本身的内涵与水准。

(2) 对新闻内容进行丰富。电视新闻传播依旧保持传统电视新闻播报的样子与形式, 主要是主持人在镜头前向观众播报当天的新闻和消息。这样的形式长期下去将会使得观众有一种审美疲劳之感, 同时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发展。故而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将电视新闻传播作为发闸门目标, 并且通过实况直播的形式一改之前直播的常态化。只有注重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的创新点选择, 才能将新闻的新颖与独特展示出来, 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3) 充分利用媒介平台进行传播。媒介融合背景之下可以要求新闻工作者利用数码设备记录下新闻素材, 从而搜集更多的新闻材料, 带回到电视台当中进行素材整理。或者利用数码设备进行拍摄之后, 直接将素材内容上传到网络环境当中, 使得人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这样将可以使得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扩散, 推动了新闻出新的速度, 同时也提高了新闻本身的影响力。

(4) 充分提高记者专业素质与道德素养。记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行业的发展, 所以在当前背景之下, 更加需要基础扎实、专业性强且具有较高素质的记者进行网络信息传播工作的开展。记者本身应该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 对新闻采集与报道始终秉承真实的原则。同时记者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思想道德觉悟与政治素养, 这样才能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当前媒介逐渐融合的背景之下, 不受到其他消极现象的影响, 依然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平台, 报道出最具报道价值的电视新闻内容。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的背景是当前电视新闻行业不得不面临的现状, 媒介融合缺失为电视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 相关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更应该学会利用这一形势和条件, 真正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与进步。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媒介融合趋势逐渐明晰,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因此, 本文就将针对媒介融合的具体概念进行简要阐述, 且就其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电视新闻传播的趋势以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走向,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 2013 (20) :329-330.

上一篇:武术旅游下一篇:崇高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