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商业模式(共6篇)
走向商业模式 篇1
2011年,我们通过Watson知道了认知计算。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项吸引眼球的新奇技术能做些什么,而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认知计算的商业化转化越来越值得期待。但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难度和中文语言的博大精深,让认知计算在中国的应用变得难上加难。
女王范、实际、欣赏美、有条理,喜欢在人群当中处于支配地位,这是喜欢梅西的球迷的性格分析。这些数据来自于2014年世界杯期间社交平台上的球迷讨论。IBM和腾讯根据网络媒体平台及社交网络上发布的海量公开信息及数据,进行精准的大数据分析,获得关于球迷话题、球迷类型、球迷个性分析等一系列洞察。
社交大数据倾听网民“心声”
在和腾讯的合作中,为深度挖掘社交平台上形式丰富的非结构化信息,提取有指导意义的洞察,IBM构建了社交大数据分析系统,利用机器自学习方法和自然语言分析技术来倾听网民的“心声”。
其中用到四点关键技术。命名实体识别是指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时,不管球迷通过任何设备录入信息,都有一些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不同的短语在中文里有着不同的含义,需要IBM利用技术把人名、球队名等识别出来,以便进一步的分析;话题检测则用于帮助识别网友讨论的话题;在理解球迷讨论的话题后,利用语义情感分析可以判断球迷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否定,从而获得球迷情感上的倾向;最后,社交平台上聚集了众多球迷,讨论各种类型的话题,利用网络关系抽取技术,对球迷集中讨论的众多话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将话题间真正有价值、有分析意义的内容关联出来。
I B 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服务部云计算服务总经理余忠宁表示,“这个项目的技术热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IT基础架构的支持,SoftLayer可以为大数据的抓取提供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支持,保证了实时、灵活、稳固、可扩展的计算力支持。另一方面是认知层面的计算能力。只有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语言,理解人类的行为,才能帮助客户找到价值亮点和洞察未来的方向。IBM目前已经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了解语言表面和语言底下的信息。”
认知计算创造新价值
近几年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火爆使得人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发表观点,这些数据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不仅体现了球迷对球队和球员的关注,在深入挖掘后也可以为商家带来新的商机。比如根据喜欢不同球星的球迷分类,精准定位哪位球星适合某一类商品的广告代言。
就在前些日子,IBM收购了人工智能创业公司Cognea。Cognea开发了一个基于认知计算和对话的人工智能平台,致力于为银行呼叫中心等企业客户提供能够个性化对话的虚拟助手。在IBM提供的虚拟展示中,沃森只借助一份内部备忘录就可以总结出一份虚构的公司战略和决策算法,同时它还具备了语音控制功能。经过与虚拟高管的多次对话,沃森不断地缩小相关结果的内容,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认知计算的商业化应用也许会在不久后为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
走向商业模式 篇2
① 规模性(量):网站必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包括一定量的内容(页面数),或一定量的用户,或一定量的问量人数;
② 原创性(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与别人有所不同,这是一个网站异军突起的关键;
③ 赢利性(有可见的赢利模式):生存,是网站的首要目的;赢利,是网站生存的前提;其中第三点尤为重要,在过去,网站都只是片面地追求访问量,忽视了网站最根本的“生存”问题,所以产生了太多太多的泡沫。如何将眼球的注意力转换成价值,这是现存的商业网站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当个人网站商业化后,也无可避免地要面临这个严峻的考验。
个人网站如何向商业网站转型首先,要明确个人网站与商业网站的区别,做好充分准备:
① 内容:在这个充斥着Copy&Paste的互联网,个人网站无需考虑太多版权的问题,而商业网站则要处处留神;
② 技术:商业网站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系统维护、程序编写;
③ 团队:商业网站需要更为完备的人员组合:领导+管理+财务+技术+设计+编辑+市场,而非象个人网站一样靠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
④ 管理:高效、规范,是商业网站所必须的管理模式,小作坊式的松散的管理模式只会导致失败;
⑤ 股份:这往往是个人网站向商业网站转型的一个死穴,往往闹得不欢而散的就是因为股份的分配问题;个人网站更多的是由理想与满足感推动,因而不会有利益上的冲突;
⑥ 资金:以上的大部分内容,如解决版权问题、聘请更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与制作人员,市场的推广,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
而不再是象个人网站那种小打小闹的可有可无;接着,变要着手进行商业计划的制订:
① 市场调查:了解整个行业的市场状况,如用户分布及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等。可以自行进行一些问卷调查,在必要时也可以求助于市场调查公司;
② 竞争者调查:确定你的潜在竞争对手并分析本行业的竞争方向,形成战略伙伴的可能性,谁是潜在的盟友等;
③ 财务分析:量化网站的收入目标和战略,详细而精确地考虑实现这个网站所需的资金,包括对网站的价值评估;
④ 制定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商业计划;
总之,你现在已经跳进了商业网站的汪洋大海,此时此刻,只能送你八个字: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1、个人网站可能不采用松散的管理模式吗?如严格的正规化管理是否可能?假如大家认为松散而不规范的管理可以比严谨而规范的管理创造更多的价值的话,那么,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既然已经确定将你个人网站向商业网站转型,那么严格的,正规化的管理就必不可少。个人网站能否成功向商业网站转型,很大程度,就是要看他能否摆脱个人网站时期的小作坊工作模式。
2、实现严格的正规化管理是否会令个人网站的灵魂丧失?什么是个人网站的灵魂?纪律散漫?管理凌乱?更新不定时?还是可以完全不顾及版权问题?肯定不是,在我个人看来,个人网站内的个性,就是个人网站的灵魂,
但网站面向的是大众,如果过分地甚至极端地追求“个性”,就会将网站内钉死在一个小圈子中。实现正规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剔除以上提到的这些个人网站的种种弊病,并且在个性与大众之间取一个平衡,让他更能适应每一个网民,这样才又机会在更多的人面前推销你的理念,你的个性才会得到更大的张扬。
3、个人网站和商业网站建站的目的有无可能统一? 绝对可以,因为至少有一个目的是可以统一,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网站只要广大网友有帮助,对于广大的网友来说有存在的价值,他就有价值。
4、当你的个人网站充满危机和弊病时,当你的个人网站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更大的规模时,你会选择死气沉沉的维持直至没落,还是想方设法寻求更好的更适合发展需要的道路?无论是个人网站也好,商业网站也好,只要是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网站,大多数人都会象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希望他可以更好地,长期地的发展下去。但是,要清醒地告诉自己,并不是所有的网站都有不断扩展和延续的必要。哪怕是最优秀的网页设计师,也不可能做出象蒙娜丽莎那样经典而永恒的作品。Carboy 的完全上网手册、兔子的渔人码头、边城浪子的回声资讯,这些纯纯粹粹的的优秀个人网站,已经成为了永远值得人们纪念的经典;华军的软件园、黄金书屋,已被招安收编;热点男孩、飞翔鸟的裂变,高春辉在金山卓越的一进一出,有人就此得出了“互联网告别个人网站时代”的结论。其实,我们或者尝试换一个角度去想:适时的放弃,或许能得到一个更长足的进步。
5、如果实现商业化,那么原有网站成员,无论功绩大小,无论多久不参与网站工作,都应该如何处理?刚才说过,这是个人网站(或者更确切说是个人合作网站)向商业网站转型的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我的建议是,要么一开始就将网站的所有权收到一个人手上,要么就白纸黑字的明确各人所占的股份。如果这个问题不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解决,问题只会越滚越大,到最后闹个不欢而散。在确定这个网站所有权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有人妥协、让步,而当出现明显的不满甚至争吵的时候,就要小心了。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就劝你及时退出,因为矛盾已经出现了,这个网站必然注定会失败的。
6、公司运做商业化网站如果保留原有松散式管理是否可能?这个问题跟问题1相似,网站的管理当然可以采用松散式管理,但一定不会获得比严格管理的网站更大的成功,甚至往往会走向失败。但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结合一些IT人的特点,譬如说,编程人员往往喜欢晚上作业,那么白天迟到的话,就不应该太多的责备,或者尝试为其安排一个特别的工作时间表,可能会使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7、个人网站到底有没有商业化可能? 有是有,但成功的例子不多,试想一下,现在中国的个人网站何止百万,但真正能转到商业网站的能有几个?
而且,现在去谈他们转型后的成功失败还为时尚早,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不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就我个人而言看,我比较反对将个人网站商业化,至少,将网站转型不见得就比重新建一个网站容易--以前遗留下的问题太多,当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不好改了。 8、个人网站究竟应该如何实现商业化?
简单的过程是: 1. 理清概念:明确个人网站与商业网站的区别; 2. 市场分析:确定网站有足够的商业价值; 3. 撰写计划:制定详细的商业计划;4. 计划实施:到了这一步,只能送你八个字--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9、如果不实现商业化,个人网站到底有没有其他出路?为什么个人网站一定要有出路?
走向商业模式 篇3
[关键词]MIT;商业模式;创新走向
[中图分类号] F832.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25-05
一、 商业模式对比评估研究综述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商业模式进入刀光剑影的市场竞争之前,可以加上预测性评估的环节,从而可以在众多商业模式创意中挑出那些更具潜力的商业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成功地进行商业创新。目前对商业模式的评估多借用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如从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专利数量创新性、客户满意度、创新成本等来衡量。也有人试着使其评估更为全面,如李蔓具尝试用平衡计分卡建立商业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用资本收益率指标、现金周转速度指标、存货周转率指标、股票市场价格指标、新产品开发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商业模式进行评估[1]。从这些方式来看,有倒果为因的嫌疑,而且多从财务指标来评价商业模式,实际上盈利能力并不能全面衡量商业模式的优劣,要视企业所在的各个方面的环境来确定。
既然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所以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模式直接对比就是最适合的方法。自从商业模式创新概念提出以来,不少研究者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郭毅夫以上市公司广电运通和御银股份为例,将两者的商业模式分为调整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改变型商业模式创新,且两者分别处于行业的成长期和初创期,发现初创期的改变型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成本较高,财务表现不很稳定,且风险较大,但净利润较高等[2]。Christoph Zott和Raphael Amit把商业模式分以效率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和以创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以190家美国和欧洲创业型企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即使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以创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确实对创业企业的绩效有影响,并且呈正相关,同时发现创业者试图将两种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努力可能是徒劳无功的[3]。麻省理工学院的Peter Weill和Thomas W.Malone等人对资产的权力和转换程度的两个维度将商业模式分出四种原型:创造者模式、流通者模式、房主模式和经纪模式,从所设计的四种资产,即财务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出发,两者组合演绎出14种商业模式类型(有两种非法)(简称MIT商业模式框架)。对美国1000家最大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一些商业模式确实比另一些表现要好,卖资产使用权的商业模式比卖资产所有权的商业模式有着更好的利润和市场价值。同时发现基于非实物资产的商业模式比基于实物资产的商业模式有更好的
利润[4]。
二、 基于MIT的中美上市公司的对比分析
MIT商业模式框架中,创造者指企业生产产品,然后把产品卖给客户;分配者指企业从第三方买产品,然后把产品卖给客户;地主指企业让渡的是产品的使用权,而不是产品的所有权,在文中作者特别强调,服务让渡的是客户使用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的权利,应该归为地主;经纪人指企业并不生产和让渡产品,而通过组织供需双方而获利,其盈利来源于佣金。四种资产类型是: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确保其所有者掌握潜在的未来现金流权利的保险策略。实物资产,包括计算机等耐用品和食品等非耐用品。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知识、美誉度和品牌价值等其他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包括人的时间和成果。当然了,从法律上讲,人是不可能买卖的,但其时间和知识却可以计费“出租”。所以从整体上可以演绎出14种商业模式原型。
⒈ 基于商业模式的总量对比分析
从总量来说,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总收入的81%来自实物资产。创造实物资产的制造业产生了所有公司大约57%的收入。制造商受到投资者普遍重视,特别是那些勇于创新的制造企业。公司收入的28%来自租赁型交易,但是公司间的证券市场回报差异很大。在常见的商业模式中,金融和实物出租商的表现最差,而知识产权出租商的表现却位居第二。承包商——一个包括咨询公司和其他主要“出租”人力资产的企业的商业模式,表现居中。
截至2009年年底,证监会22大行业中,总市值超万亿元的行业从2008年的2家上升至6家,金融行业以5.73万亿元的市值总量仍然盘踞在行业榜首,采掘行业市值超过5万亿元,名列第二位。2010年上市公司净利润金融服务(46.78%)、采掘(13.34%)、化工(6.03%)、交通运输(5.00%)、机械设备(3.84%)五个行业占全部上市公司2010 年净利润的74.99%,其余18 个行业的净利润占比仅为25.01%。而2009 年金融服务等五大行业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77.86%。
将中美两国之间一些典型的蓝筹企业的当前市值进行一个粗略的对比,美国企业的选取主要是金融,高端制造业,高科技,医药,日常消费品以及文化创业等几个产业,而这几个产业也正是美国得以建立全球经济优势的关键领域,其龙头在全球的竞争力遥遥领先,并对美国的软硬实力构建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看到一些美国企业完全缺乏哪怕是近似的对比标的,而这种现象主要来自于文化、科技领域。就美股的情况来看,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新兴科技,消费,医药等企业是巨无霸的温床,作为制造业技术含量皇冠和全球垄断者之一的波音公司,其市值只是苹果的17%,强生的28%和宝洁的27%,让人印象深刻。
⒉ 基于资产类型的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⑴ 金融资产型商业模式对比分析。金融资产商业模式类型方面,有金融分销商、金融出租商和金融代理商。金融是巨无霸的传统诞生地,特别对于美国这个具备全球金融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者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在金融领域,中国企业可谓轻松完胜,工行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其它如中行,农行,招行,建行,兴业等等也都动辄几千亿的市值(不算H股)。美国道指30成份股里银行业股票仅存摩根大通(市值1.2万亿人民币)和美国银行(市值1.28万亿人民币)两只。
对银行多年的年报分析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年报,利差收入撑起收入“半边天”,净利差收入仍是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一面是有保护的利率下的垄断利润增长,一面是反复依靠各类再融资渠道的规模扩张,持续多年的银行高利差商业模式亟待改变。据三星研究院对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分析,两家银行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基本保持一致,这也是国内商业银行业的商业模式通病。具体表现为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产品独创性,绝大多数产品是从国外引进,本土化程度不高,部分产品接受度不高。而且这些仅有的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对是否能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往往取决于银行客户经理自身水平。
券商是属于金融代理商模式,靠手续费赚钱。中国券商股总市值达到了6,600亿人民币,美国没有像中国券商股这种单纯靠收点交易手续费就能上市的券商公司,像中国证券公司这种业务单一的公司在美国连上市恐怕都困难,反映美国在金融业方面的商业模式创新确实领先全球。美国证券业1975年开始手续费率自由化,通过约20年的转型,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举夺回了被日本证券业在收入、利润等指标方面领跑的位置,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凭借金融创新与全球化,拉开了与其他国家证券业的差距。审视目前我国证券业的现状,总体上接近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证券业的状态,其未来的商业模式演进方向与路径,将是浓缩美国证券业20年~30年的历程。
⑵实物资产型商业模式对比分析。实物资产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4种商业模式。美国高端制造业,不是指制造汽车、钢铁、电机之类的低端制造业,以美国的现状来看,与航空航天相关的如飞机火箭、航空发动机、相关材料等等制造业才能称之为高端制造业。琼斯指数30成份股里与航空航天高关联的高端制造业股票就有3只,分别是波音公司(航空航天,市值4,000亿人民币),联合技术公司(航空航天、防御,市值4,800亿人民币),GE通用电气(航空发动机、相关电子设备等,市值1.4万亿人民币)。我们可以看出,在美股的构成中,涉及航空航天的高端制造业占据了重要地位,这里仅仅是统计了道指30成份股,在美股里还有上述公司很多相关子公司上市和制造F35的洛克希德·马丁(市值2,000亿人民币)这些著名公司等等构成了美国股市的根基。
再来看看我国A股的结构,如果要选出30只成份股的话可能没有高端制造业的份,以沪深300为例,仅仅有一只西飞国际(市值200亿人民币),其它不在沪深300的比如哈飞股份市值60个亿,洪都航空90个亿,再算上航天电子、航空动力等等整个A股的航空高端制造业市值加起来不足800亿人民币,还比不上美股里一个小型的军工股。
再看汽车、钢铁、石油、煤炭等低端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中国汽车和钢铁股的总市值和龙头股市值都已经超过美国同行业,而能源行业的中石油更是以2.5万亿人民币的总市值雄踞世界榜首,超过了美国同行艾克森美孚一大截。在中国过股市上新能源股票很多的是一个低端制造业企业,技术含量并不高。制造风机的金风科技市值居然达到500亿,超过了西飞、哈飞、洪都三大飞机制造企业的市值总和。
从上面各热门行业的市值结构与美国股市比较来看,中国的金融、地产、低端制造业、能源行业包括新能源产业在A股已经发展到相对极度膨胀的地步,而相反的是航空高端制造业在股市的发展却极度滞后和不足,这恰恰也反映是中国经济结构的畸形发育不良,整体商业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⑶ 无形资产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无形资产的商业模式方面,有无形资产的创造商、无形资产出租商等商业模式。这方面的商业模式集中于第三产业,表现为品牌的运营。
信息科技与文化传媒板块,不但是市值规模上的悬殊,而且由于某些行业的全球垄断特性,一些企业在国内基本上都找不到其类似的乃至山寨者。其原因是服务经济,如果从经济体系演进和产业链延展的视角来看,其本质在于产业链的延展所表现出来的分工的细化,同时也是市场发育深化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企业经营能级提升和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活动手段的现代化、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不断地派生出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密切相关的。而服务业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敏锐感觉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及时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能力和服务。服务需求有不同于产品需求的特点。因为服务需求,尤其是新兴的服务需求或高端的服务需求,大多是潜在需求。也就是说,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产品需求有着比较明确的指向性,对应已知其内容的需求,供给只要根据订单就可以提供了;而他们对服务的需求是潜在需求,需要通过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挖掘才能够被发现,当达到满足商业模式的生产规模时,方可持续提供服务。
⑷人力资产型商业模式对比分析。人力资产出租的承包商商业模式,虽然近年来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市场上发展较快,但欧美地区的承包商仍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在2010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名录中,排在前20位的美国有四家,中国两家。纵观国际市场,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些大型国际工程承包商不断创新经营模式,采取收购兼并、跨国经营、创建名牌、多元化发展等方式,从单一型承包工程企业发展成综合型投资开发企业。以美国排名前10的两家为例:福陆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工程公司,不是单纯搞施工。该公司提供的服务可以是一站式的(项目的开发到运行维护直至拆除),也可以是提供整个服务链中的某一项。柏克德公司是综合性的工程建筑公司,提供全方位的工程服务,包括工程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管理,施工管理。
国内建筑行业中出现了少数如中国建筑、中工国际、隧道股份等优秀企业,它们经过多年积累,凭借不断技术创新、管理升级,逐渐从传统的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中脱离出来,专注于高端的、高附加值领域,正快速崛起为行业领袖。这种崛起与以往国内企业通过简单产销规模扩大而“崛起”显著不同,它们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商业模式的创新,崛起的路径更多的是依靠产品升级、技术进步、服务改善等高附加值手段,还通过价值链整合,全面提升企业价值和整体效能,引领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
三、 差异的原因分析
⒈ 两国企业所追求的商业模式不同
美国公司如今都追求以“企业价值”为轴心的商业模式,而不是追求简单的近期收益。已基本走出了家族特色,由众多公众分散持股,在商业模式上从现金流的最大化转向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亚马逊公司的故事,或许最能展示基于现金流的传统商业模式与基于企业价值的现代商业模式的差别所在。到2005年,亚马逊公司实现毛利润20.4亿美元,净利润3.3亿美元,今天的股价是1997年上市时价格的24倍,9年期间涨了23倍。如果中国企业和创业者还只能追求基于现金流的传统商业模式,那么他们的短期盈利目标会继续迫使他们不敢做风险投资,创新不会是他们的首选。
财富实现手段催生了美国过去100多年来的创业、创新文化,也正在改变中国的创业、创新景象。没有活跃的股权市场,难成创新型国家。很显然,只有企业模式创新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才会带来传统行业发展的新突破,这无疑激发了创投改造传统企业的积极性。
⒉ 两者的产业周期不同
由于产业的生命周期构成了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产业周期对于企业的发展及其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影响。萌芽期的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涉及到其各组成要素,更易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不过其着重点在于确立新型的价值主张,创新价值网络;成长期的更多的是提升技术,进行更好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维护。成熟期产业结构化程度较高,游戏规则较明确,不过新进入这有可能打破这种规则,进行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从而确立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新兴网络。衰退期的商业模式创新更多的通过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的方式,而再生期则更需要商业洞察力。可以看出,每一种商业模式的背后都有其思想和价值观,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是“道”,而创新路径是“术”,从这点来说,商业模式创新须有文化和价值观作为支撑或者说是文化和价值观先行。
⒊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不同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西方顶级的强大经济核心,不仅仅是科技,更重要的是商业机构,那些伟大的商业机构都拥有独特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苹果、戴尔、eBay 等都是拥有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当谈到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时,往往会与这些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家创意与资源整合的载体,通过它企业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了追求“熊彼特租金”的目的。由于企业家创意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家精神及其人格魅力的独特性、企业家能力的不可让渡性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必定通过企业家自身来完成,即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家的创新。
中国目前的企业家队伍依然是建立在对资源和产业的开发和成长上,而美国的企业家队伍已经是建立在对人的知识和技术的开发和成长上了。这就是一个是标准的“工业时代”的企业家群体,一个是标准的“信息时代”的企业家队伍。史玉柱和乔布斯,两个同样具有商业天赋,且性格背景相似的创业者,最终一个网络游戏商,而另一个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具创造力的企业家。
和中国这20年培养了三代企业家所不同的是,美国最近20年最成功的是三件事:“一个股市,一个产业,一个模式”,即纳斯达克二板+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模式=批量美式企业家。中国这20年从产业企业家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家开始转型,但远未成型和成熟,而美国这20年的发展,则完全走出了传统企业家成长的培育体制,摸索成熟了新一代在新的风险投资模式下快速批量培养和生产企业家的道路。
四、国内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
⒈ 从一般的制造商到创新型制造商
通过对比应该清楚的发现,在A股企业的商业模式中,创新型制造商的商业模式亟待发展,也是目前商业模式的很大的短板。一个真正强国的标志就是航空高端制造业,这个道理已经在美国现在的经济和股市结构里面得到充分的反应,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里高端制造业最落后的也是中国。而中国未来要成为真正的强国,制造业的商业模式转型是必经之路,这一步无法绕开,也不可能绕开,高端制造业的升华过程必须借助股市也必然要体现于股市,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创新型制造商——我们将其定义为那些在研发方面投入较行业平均水平要高的制造企业,其市场表现位居榜首。苹果公司就是创新型制造商的一个例子。苹果公司2008年的商业模式中包括86%的制造企业,7%的承包商以及7%的知识产权出租商,其产品如iPhone、iPhone在线商店、iPad、MacBook Air、和iTunes为其支付了大量股息。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组合。
⒉ 从单一的商业模式到智能型商业模式
成功商业模式的死敌是静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保证企业的商业模式永远处于随需而变的动态更新中。这种随时间推移所做的商业模式转换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感受,如IBM。在IT业,IBM一直引领着行业的潮流,微软和dell起步的时候都把蓝色巨人作为追赶的目标。事实上,IBM本身几乎就是个完美的重构典范。从最开始的大型商务机器制造商,到全方位硬件产品线的提供商,再到硬件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软件集成,再到最近服务转型后的知识集成,IBM无时无刻不在重构着自己的企业,而每一次重构,都是一个全新IBM企业的诞生。
⒊ 从加法型商业模式到乘法型商业模式
传统的利润累积型企业靠“加法”生存;成功设计和再造了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则能够突破自身实力的束缚,进入“乘法”型商业模式。典型的如迪斯尼,用迪斯尼公司品牌做乘数,在后面乘上各种经营手段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迪斯尼公司从每一部影片的票房获取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是第二轮;如何是主题公园——每放映一部动画片就在主题公园中增加一个动画人物,让旅游者入园消费;接着以特许经营的方式销售品牌产品。除了以上“四轮经营”,迪斯尼还锐意收购电视媒体,借助电视的力量,保证四轮经营的顺利转换。
[参考文献]
李曼.略论商业模式创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J]. 现代财经,2007(2):55-59.
走向商业模式 篇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改革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基[]12号)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普通高中会考改革具有统筹决策权。”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改革方案,对原来的会考制度加以变革和改善。归纳起来有以下两个特点:……(1)减负。较大范围准许部分中学自己命题设考,淡化会考成绩与高考的关联度,允许考生多次参加考试,以最高一次分数作为考生的相应科目的成绩。(2)开放。将会考面向社会,为所有同等学力的人员服务,只要获得会考合格证,就可为升学、就业和参军提供新的参照;极少数省、市取消了省级会考,将高中毕业考试权交给市、县或中学。灵活设置新的课程并进行选修课的考试考查,其中包括信息技术课作为新的课程设考、加强体育课的考查、在考试考查中增设选作题、部分学科实行选考等,考查科目扩大,但分9科考试的大框架没变。这些方案都渗透了教育现代化观念、终身教育理念和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坚定信念。从一个角度理解,不同的方案显示出不同的会考模式,在科目设置、开放程度、命题内容、评分及计分方式,与高考、就业及参军的关联度等方面都各自形成了一种或多种相对稳定的形式。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各省(市、自治区)同是一个高中毕业会考,却形成不同模式,每个省(市、自治区)会考也可以不止一种模式。其导向作用和教考机制也必将是多功能的;且这些不同的会考模式相互观照和借鉴,可促进高中会考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将会对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现代化程度、培养一代新人产生重大影响,对基础教育、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意义。事实证明,围绕相同的教育目的完全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教育途径可供选择,没有也不必要试图寻找一种“灵丹妙药”式的措施和途径,去包医教育过程中的多种弊病和试图确保其达到理想境界。
一、会考历程中的规格与模式的简略问顾
自1988年在上海、浙江试点,199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除西藏外)实施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它对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配合高考科目改革(由原来的理科7门、文科6门改变为会考后的各5门),曾产生和正在产生相当的积极作用。当初,高中会考制度在全国推行,将会考定义为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会考包括考试与考查,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考查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和劳技课;还有学校组织的思想品德、体育等科的考查等等。会考制度要求对认真学完按规定开设课程的学生绝大多数能够合格,与命题标准、成绩评定、证书制度和毕业管理的联系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分析10年会考实施的得失,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即几乎所有的成功都与坚持相应的规格有必然联系,而所有的问题与弊病都与模式的大一统以至僵化密切相关。迄今为止的高中毕业会考,对应当时的高考低录取率的状况,使得高中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大都能够完成和基本完成高中教学计划,包括高中设置的所有学科中高考科目和非高考科目,也包括一流、二流、三流中学中所有能够将学业持续到毕业的学生;而不是仅仅面对有希望高考上线的学生,也不止是对高考科目中所对应的5门功课。会考的导向功能使得教育方针的贯彻不得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有较强的措施加以保证。它冲击了偏科教学,使学生高中阶段的基础文化知识学得比较完备,再过若干年,这种相对进步的教育措施产生出来的教育效果,将会通过两千余万具有较高素质、知识结构比较完备的参加过会考的年轻一代对社会的贡献予以证明。相同规格的重要性还表现在通过这种强力措施,使得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接受的教育带有鲜明的改革开放色彩,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融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科学文化以及基于此逐步形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产生一致性和凝聚力,这对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统一都具有深远意义。为使高中水平这个相同的规格获得保障,会考成绩分析的诊断功能,使教育行政部门比较准确、快捷地考查并获知各地、各学校的教学效果,可以了解某校甚至某班某一学科教学偏颇,对教材的修订、教学的及时改进也会得到有益的反馈,虽然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但已经产生的作用却是其他办法难以替代的。会考在学生升学、就业、参军方面的功能也说明,如不具备一定权威部门所授予的高中毕业规格认证,就不具备相应的规格,更缺少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或为国效力的重要基础。
反思过去高中毕业会考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往往将规格与模式视为一物,认为高中水平必然或只能是一种学科结构,以至将一个模式推向极端,并且从制度上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学生去毫无选择地屈从。排除某些应试教育对高中毕业会考带来的问题夸大其词的贬低,实事求是地讲,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问题乃至弊端。主要有:其一,学科标准模糊,主从不明。所有9门课的要求四平八稳,科科单设考试,没有权重区分。这既不符合教育实际,也没有必要;合格标准是一次及格率95%左右,而不是本应有的学科体系和基础相对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衡量,在确立相同规格方面还存在差距。其二,模式单一,趋于僵化。一个省一种模式、一个套路、一套试题、一种考试、一种考查,对所有中学的所有学生都要用一个模子去套。其三,会考与素质教育没有建立密切的支持关系。会考是从与高考改革配套,减轻学生考试负担的议论声中发端的;素质教育则是在针对应试教育现象、面向21世纪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呼唤声中应运而生。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目的上目标一致,有同志论证过会考对素质教育的支持功能。(注:《会考制度: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会考》20第2期;《会考实施促进了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发展》,《会考》2000年第3期。)但事实上两者结合得不够紧密是必然的,这有历史原因,是不应受到过多指责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哪怕仅仅是普通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应当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一定程度具备的前提下,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水平、学科知识结构不同的群体,呈现的是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高中毕业水平规范和不同学科结构,潜能具备和培养途径方面,都应当而且必将出现多种模式。
说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从学校规格层次角度而言的;如果从高中的教育目的而言,近两年教育发展状况表明,普通高中阶段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与未来专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衔接阶段。所谓专业教育,是指多数直接或稍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毕业生接受一定的职业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为自身的人格完善、个人的文化享受和未来的职业需要,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适应未来,支撑其中部分人在不同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和突出成就。在现阶段,尤其要重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祖国培养将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多种需要的较高素质的`群体。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高中规格与模式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中,的确应具有新世纪赋予的共同使命和时代精神。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注:《会考制度: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会考》2000年第2期;《会考实施促进了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发展》,《会考》2000年第3期。)中所指出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的潜力的主体性的发挥。每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得到发展,不仅需要基础性的知识和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环境变化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积极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性的意识发展和决策能力。”她接着写道:“教育需要进行理想新人的设计。新人形象中与以往培养目标相比,有三方面突出的区别:其一,认知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有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善于对自己各种需要、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等进行反思的能力;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立体、动态、多元统一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体悟人生与生命的内省思维能力;其二,道德面貌方面。要求学生在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崇高神圣感,成为既有理想和抱负,又能处理好个人与群众关系,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的未来新人。其三,精神面貌方面。要求学生自信、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有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热爱生命,能在改变和完善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这是一种新的素质风。它显然不是片面的知识灌输,而是“基础学力”的一种概括表述,新的素质观亦即新的基础学力观、新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探讨高中教育的共性,那么,不断趋近这些目标就是一种带有共性的规格。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通过文化课的考试考查,以促进高中教育主要是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将逐步形成这些素质,保证高中毕业水平的规格方向。
普通高中表达其相同规格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外语(英、日、俄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文艺、体育、综合社会实践,5至10年内还要增加信息技术课。(注:《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新的高中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湖北教育厅《关于调整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改进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意见》[鄂教基(2000)014号]中指出:要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的教学,突出其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会考设置考试内容必须注重必修课一定水平的考核与检测,因为这是保证高中毕业生达到相应规格的有效保证。
高中毕业会考的同一规格中形成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他还指出:教育“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面向广大农村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急需的各种中级、初级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注: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高中阶段教育中还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不只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传统教育观念往往把人才等同于全才,把“全面发展”曲解成“全科平均发展”,要求学生样样学,样样精。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人才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所指出的:“从新世纪开始,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培养一大批急需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专业人才”。《建议》还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各级各类领导人才队伍。”
《建议》是综观世界潮流,立足中国国情,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指导全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我们从中可以理解,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人共同在一个时空中团结拼搏而开创的。同时,具有多种经济成分的国度需要不同的人才去适应不同的需要,在奉献和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服从祖国统一。它需要牺牲一些人的利益甚至局部利益去实现“跨跃式”发展,根据中国现在国力,高中课程设置在“社会需求”、“个人发展”和“学科体系”三个价值取向中。“社会需求”在教育中比较突出是应当的甚至是必然选择。在与高中毕业会考模式密切相关的课程结构设计中,中观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学科结构”,宏观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学科群”。一般认为,影响学科构成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各门学科相辅相成学科群;二是教育目标,对于学科或学科群来说是作为一种赋予价值比重因素在起作用的,前者是恒定性因素,后者是可变性的因素。课程史表明,课程目标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课程目标变了,学科构成也就随之变化。国外学者认为可以构成由四种学科群组成的课程结构。这就是:基础学科群(语文、数学);实质学科群(社会、理科);表述学科群(音乐、美术);技术学科群(体育、技术、家政)。它们彼此具有等价性。”(注:钟启泉:《试论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模型》,《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学科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产物,它的种类、组织、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科经历了不断分化、综合的过程,这说明学科构成的不惟一性。仅就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而言,多种模式会考对应多种高等专业教育已成为必要,每年的高校招生,对艺术类、体育类、外国语小语种的招生考试就有相当分量的专业课测试或面试,这只是对必不可少、不同模式的门类的一种补充测试,还有一些专业门类隐含的专业性和不同知识构成的需要被我们长期忽略,使我们常常说的“用不同尺度去丈量不同人才”的愿望长期成为空想。必修课也不是对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对应于未来各地各类需要群体都是每个学科一个标准。事实上,同一标准各学科的教学的达到率也是迥异,这并不妨碍各种人群中日后都产生拔尖人才和卓有奉献的劳动者。卢梭曾经用“农夫那样劳动、哲人那样思考”的人来表达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他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出生到1岁的“感觉时期”,至12岁左右的“了解自然与事物的时期”,至15岁左右的“理性觉醒时期”。这意味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含图像经验和文字信息)抑或理论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卢梭划分的三个时期说明人的发展的不同年龄段都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理论思维三者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而我国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毕业这一“了解自然与事物的时期”却存在很大的缺陷。我们分析我国传统的课程所提供的经验成分,处于两端的直接经验与理论思维都是欠缺的,仅仅突出了图像和文字信息,如电教、图像、教科书、报刊杂志等,直接经验与理性思维在经验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却微乎其微。这样,造成间接经验膨胀、直接经验萎缩、理论思维贫弱的弊端。这种教育方式造成的偏颇的经验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去太远。不同的高中毕业会考模式对整体上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将产生多大的效果,必然产生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意义。
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工具性,但不同的职业对基础知识的构成及各知识的侧重却有不同的要求。关键在于一个阶段的学习中,通过合理的经验构成,学科知识构成,促进学生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和素质要求,形成一个个学生特有而稳定的品质。针对未来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注:江泽民:《参加四所交通大学座谈会讲话》,《人民日报》,3月29日。)现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也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国人才学的创立者王通讯、雷祯考在其《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在知识不多时直接进入创造,按创造目标需要选修知识,华罗庚把它称为直接法。也就是说,不要搞没有目标的宠杂、烦琐的知识准备。人们称赞李政道讲课用的是短程线,直接把听众引到现代化物理科学的最前沿。这种看法对于各行各业都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河需要桥或船。可是如果已经发现了桥,何必还要去造船呢?为了准备‘攀登’,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生怕东西不够用,样样东西都去学,这好比登山也要背上一条船,结果反而成了包袱――丢下本可以轻装,然而却有点舍不得,因为船是费力弄来的。”(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版。)创新或创造的目的是推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推进社会发展,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注:人才研究会筹备组、《人民教育》编辑部:《人才・人才》,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38页。)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0年10月24日。)所谓人才是一批在实践领域做出突出成效的人,不是通过刻板单一模式考出来的“才华出众”的人。许多人在接触课题,进入创造时还要补充部分必要的基础知识,更不要说人们在从高中进而接受高等教育时还有不少属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育内部发展趋势对高中规格模式提出的要求
我们在探讨高中会考的相同规格不同模式问题时,还要把握一些教育内部相关问题的发展趋势,明晰其间一些重要关系。
(一)我国高等教育与高中阶段的发展趋势。《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我国前所未有的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结构的变化,对高中毕业会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中教育输入高校的新生门槛降低,素质要求发生新的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建设者或劳动者,但是否成为接班人,还需社会实践的锻炼和检验。应当指出,绝大多数高级专门人才是生产于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中尤其是接受了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中。在本科教育中,一部分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培养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更大一些。就是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新生入学素质差异将比以往精英教育阶段时更大。有一些专业门类,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提高,入学时学生水平呈提高趋势;更多的高校,尤其是高职(专科)教育,入学的学生书本知识水平还会较以前有所下降。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使高中输出端同时要选拔原来意义上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建设者。这些考生无疑都应该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高中阶段教育也在快速发展;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直接升入高校,而稍后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还有一部分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加入劳动大军。这些人也应当是高中毕业的合格者。一些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上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各种教育的“立交桥”走进高等教育,也应该允许参加高中毕业水平考试,这就给高中毕业会考留下了广阔的显露其独特作用的空间。随着高中规模特别是普通高中规模的扩大,高中毕业考试的把握以及考核质量总是规模化、社会化优于单个学校的自行组织;退一万步说,集优秀教师、评价人员和组织管理者于一体的权威机构,比个别的、零散的考试组织,更具有质量和效益的保障。
(二)国际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WTO,都要求我国教育不能脱离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普通高中在基础教育的地位及其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的功能,更使人们关注全球范围这个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如下现实状况:基础教育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调整课程结构;重视提高教师质量。(注:郭晓平、叶玉华:《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63页。)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近三年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国际教育界十分强调触及那些没有被触及到的,处境不利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扩大现有的教育系统,采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应他们的需要、生活模式和理想。扩大教育手段,实现教育多样化,特别是设计新的教育模式,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将是基础教育真正实现普及的必由之路。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能行证”,因此“量体裁衣”般的教育计划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力和日后贡献于社会的能力。(2)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尤其重视教育的相关性。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念,衡量质量的标准不应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上,它应扩大到学校或其他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教育是否切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在21世纪,教育的效益将比效率更加受到重视。这意味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的痼疾将有效得到解决,教育内容将打破传统的学习划分,更趋向开放、综合与针对性兼顾,知识与生活技能并重。(3)继续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的中心问题包括:其一,在不增加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如何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其二,在不损失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对当前新的社会问题,如人口、环境、健康等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其三,在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如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其四,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的现实环境里,如何定义核心课程,如何保证所定义的那些基本能力能够切实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政策中注意这些中心问题根本上说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服务的。(4)继续改进和完善评估与考核办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如何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最大成功,是建立评估和考核制度应该首先关注的问题。(5)基础教育的一些新的重点。当前,世界各国因发展阶段不同正在以不同的步伐迈向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已从理想变为现实。从终身教育的全过程来说,基础教育又被当前国际教育界称为“初始教育”即终身学习的起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教育学习关键。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应该保证所有青少年养成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学习。”(注:UNESCO[]:Education for the 21 Century:Issues and prospects,转引自《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第66页。)综观国际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结合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应重视以下问题: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应同时并重、有机结合,使教育真正在每个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生活中发挥作用;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求不平衡,长期以来使用统编教材日渐显现弊端,要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教学中的灵活性适应人的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在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方式的过程中,高中会考中要逐步设置多种模式以适应各地不同教育需求的高中生群体,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有效性。会考还应向社会开放,使一些接受特殊形式同等水平学习的人,也可得到相应的评价和学历认可。
(三)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发展趋势。包括高考科目设置改革、高考内容改革、高考形式和录取方式的改革,等等。,全国将有18个省(市、区)进入高考科目级3+X的改革,“3”指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大部分省份选择“X”为小综合[即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和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这种改革,意义在于突出了基础知识的权重,引进了综合概念;辅之以高考内容的改革,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加强了能力考查;这种改革还将涉及一年两考,上海、北京、安徽、内蒙等省、市、区已试行增设春季招生;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分设本、专科考试;教育部已明确指出下一步高考科目改革提倡“3+(大综合+1)”的模式,以扩大学校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进行录取方式改革(网上远程录取),录取中全面实行学校负责与招办监督相结合的体制,这在体制与手段上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自主权。
3+(大综合+1)的高考模式也有不同的组织与计分方式,但科目设置是一致的,“3”依然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大综合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科内容的综合;另外的“1”是指考生根据选报学校专业在前述6个科目中选一门考试。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高考科目已经或将要覆盖高中所有课程,会考还有继续实行的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其一,高考的选拔功能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时,更显得重要,能够选拔出来不同发展潜质的人去不同学校培养要增强其考试的区分度;而高中会考只是确定高中水平的到达度。高考是重视较好掌握基础知识后的能力的显示;会考则是更多地引导和检验多种学习需求的高中生,是否从不同的高中课程结构中达到毕业水平,包括参加高考和不参加高考的,还包括考上的学生与高考落选的学生。其二,当大综合趋势来临时,将会使一些中学在应试过程中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更加彷徨,会出现多种不规范的应试教育方式,更需要高中会考将高中教学导向教育方针指明的道路和国家颁布的大纲的正确轨道,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其三,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将来很可能出现本、专科教育分开考试,或高考演变为只录取本科生,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起点,高职(专科)也可以凭会考成绩登记入学(实行证书制度),高等学校进行一定加试(面试)即可。
四、同规格不同模式会考改革思路
现在我们可以对本文倡导的新的意义上的高中毕业会考的性质、功能和目的进行必要的界定:高中毕业会考是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设置的高中课程毕业水平的检测制度,是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国家和省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要求的重要手段。高中会考给高校招生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新生,但与高校招生选拔考试具有不同性质。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管理,为每个学生终身教育提供较高质量,并为未来获得多种发展可能的起始教育,给中学的教育、教学以正确的导向。
高中毕业会考方案的主要思路是:
(一)在21世纪的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育人思想指导下,结合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保证普通高中达到基本的教学质量要求,逐步健全评价体系,实现其培养目标;又要支持普通高中在完成基本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办出特色;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和一定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自身的个性特长。突出基础,减少科目,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创新意识的萌发。会考当它面向社会开放时,也是普通高中课程的同等学力认定考试。
(二)会考以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中专、中师、中职等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中同等学力者亦可以参加会考。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一般在学籍所在学校参加会考,以学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其他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与社会上同等学历人员的报考由县(市、区)会考管理机构统一安排。
(三)会考科目设置分近期和远期两种情况:
近期:语文、数学和外语为单科设置的考试,其中外语语种要依教学状况适时增加;理化生综合考试内容,史地政综合或者理化、政史综合和生物地理综合题,主要是对各种基本知识、能力的检测,但涉及各科的难度应低于原来的分科设考,原则上不设置跨学科的综合题,总题量也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对有艺术特长的高中生的史地政综合题,单独命题,可增减一些内容,如增加一些审美内容,减少一些历史方面的内容;理化生综合课则降低难度。以体育专业见长的学校,理化生综合侧重生物、力学等方面,史地政各科适当降低难度。体育考试要加强,但考试方式要改革,允许考生选择一个项目考试,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如三级或接近三级运动水平)即可。球类项目由县(区)会考组织或学校实施,逐步规范。考查课程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劳技、信息技术,艺术类任选其中4项,合格即可。社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比如做义务工的记录。考试科目为A、B、C、D四个等第。考查科目为合格与不合格。
远期:增设高中常识考试,涵盖所有必修、选修课程,题量较大,难度较低(减略),同规格不同模式,学生自选。进一步加强体育测试和考查科目的管理,班主任老师对考生的学习习惯、能力结构和潜力要有比较详细的评价。信息技术成为必修课。高中选修课也可开考,学生自愿参加,如人口、环境、法律、生态等选修课的开考。考试评分实行结构分。反馈给学生时实行合格制和优秀高中毕业生制。对某一科为全省前列的适当加权,对高中毕业是否合格产生效用。语文、数学、外语必须在C等以上。选修课考试合格亦可加权。考试总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为合格,允许有的课程不及格,不及格的分数也可按标准增加权数(从略),学生可不止一次参加考试,以考试的最高成绩计入总成绩。
(四)会考证书分为《会考成绩证明书》、《会考合格证》和《优秀高中生证书》。凡参加会考者均可发给《会考合格证》。考试科目全A,且其中一科为全省前列,考查科目均合格且完成社会实践任务,教师评估认为较好素质的学生,发给《优秀高中生证书》。远期,按结构分总成绩,分考试结构类别列出优秀高中毕业生人数。
(五)办学行为规范、办学科学、教育质量评价较高的学校,经省认可,可自行组织毕业会考,省承认其考试考查成绩。自行组织会考的学校,应接受省会考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检查中如发现其组织不力,没有达到规定要求者,省会考机构可责令其整改或取消其自行组织毕业会考的资格。
(六)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进行的办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学校,由省会考管理机构与学校和当地会考管理机构共同商定会考科目设置方案,准许有不同的科目组合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取舍。由省会考管理机构根据考试结果发给《会考成绩证明书》和《会考合格证》,以及对优秀高中毕业生发给《优秀高中毕业生证》。
(七)会考的考试时间每学年集中安排两次,考试全部科目。分别安排在6月和次年元月,每年考试的具体时间和开考科目由省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生报考情况确定。省会考管理机构可视情况临时组织局部的和部分考生参加的考试,以方便考生。会考的有关证书上可注明该成绩获得的时间。
(八)会考命题必须坚持水平考试性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脱离我省的高中阶段教学实际情况,近期要有助于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会考命题的内容紧扣教材。
(九)会考的考务管理工作按国家级考试进行。会考阅卷工作、考试管理工作由省会考机构组织安排。市、州、县会考机构根据省的安排参与具体组织工作。
(十)会考成绩由省统一管理。《会考合格证》、《会考成绩证书》和《优秀高中生证书》由省会考办负责印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会考成绩相互承认制度。
商业健康保险从幕后走向台前 篇5
2014年的9月,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在一次全科医生的论坛上对和睦家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过一番阐述,在她看来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高端医院除了做好医疗服务,更要关注患者本身的健康维护过程。而这个过程除了加强宣教,更需商保机构通过提高保费等强制措施的介入,以鞭策被保险人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健康干预,达到医院、患者、商保机构的三者共赢。而在国外,商保机构通过提高保费、不予续保等强制手段,迫使被保险人关注和维护好自身健康的“霸道”做法,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支持,因为,健康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公司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反观国内的公立医院,它们承担着救治病患的角色,对于健康维护、健康管理的手段寥寥。医生和病患被困在不大的诊室之中,只有患病后才能彼此得见;而本该承担预防和维护健康职能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即便有心降低赔付率,碍得医院才是大佬,虎口夺食总不是件易事;加之商业健康保险的服务内容并不被老百姓认可,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撑,相关政策支持也处于缺失状态。久而久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成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野孩子,险种推广也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
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公立医院开始意识到“爹娘已经没钱”的现实,加紧与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另一方面,商保机构也明白“等靠要”不如自己积极争取,投资医院、养老院、医药产业等等大健康产业的举动既盘活了资金,也抓住了市场的主动权。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商业健康险机构、诊疗机构等健康服务提供者们将与全社会一起承担起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的重任。届时,健康长寿将不是梦想!
商业杂志要从赢利走向运营品牌 篇6
前不久,记者见到了《汽车驾驶与维修》原社长兼主编朱伟华,朱伟华围绕为什么要让杂志从赢利走向运营品牌,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汽车与驾驶维修》是一本商业化的杂志。朱伟华担任《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社长有五年时间,在这五年里,杂志一直维持在几千万的市场规模。由于汽车行业媒体竞争激烈,要想单纯通过媒体之间的竞争扩大市场规模是很难的事情。谈起转型,朱伟华介绍,汽车行业是对互联网非常敏感的行业,做汽车杂志不与互联网融合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广告主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高,因为现在手机应用上很多话题围绕汽车展开。在朱伟华看来,现在转型的根本问题不是与互联网结合的问题,而是要让杂志在汽车行业占有一席之地,进而成为资本市场的收购对象。
媒体存在的价值:最终成为产品导购的一个形式
在汽车行业,电商化很普遍。在电商平台上,顾客选购一件商品时,先看的是商品下面的评论。朱伟华介绍,商品下面的介绍,以前只是放个广告,而现在实际上是一些专业杂志的记者或者编辑写的一系列文章。朱伟华认为,如果未来所有产品都是电商化,那么至少对商业媒体来说,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变成了一个,那就是产品导购的一个形式。
朱伟华的压力来自于生产了很多内容,到最后变成一个企业产品导购的部分内容,就是说媒体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平台吸引的流量远比杂志的读者量大得多。朱伟华举例说,阿里上一个电商的产品可能每天的点击量是几十万,一般的报纸也达不到这个数。也就是说,顾客搜索这个产品看到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杂志的传播量。这个事情导致的结果是,本来你作为媒体是帮消费者找到好的商品,现在是反过来的,别人看到了商品然后再看你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并不是独家生产的,是一个内容竞争的关系。你的内容越好,电商里的介绍会排在前面,广告主会按照你的点击量或者流量来为你付费。
传统媒体仅仅生产内容是无法找到赢利模式的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很多传统出版人都感到了生存的压力。朱伟华认为,传统杂志作为内容生产者,赢利能力都不太强。在这种情况下,用好的内容吸引一个圈子,维系一个作者群或者维系一个读者群,其实还是无法赢利,真正能大幅赢利的一定是产品。就是说如果你的内容基于杂志,不能做出杂志以外的产品不可能大幅赢利。他举例说,小米社区流量很大,但并不是一个媒体机构,它维系了这么多米粉也无法赢利,最后就围绕米粉的需求做手机。
汽车行业也一样,提供信息建车主俱乐部都无法赢利。真正赢利是靠俱乐部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或者销售二手车,这些产品是俱乐部赚钱的方式。朱伟华介绍,在汽车企业已经在做媒体圈子的时候,作为媒体只能成为他的内容供应商了,而不是企业在媒体上做广告,事实上《汽车驾驶与维修》现在就是这样的角色。企业花钱买内容,但这钱是很少的,只是够养着团队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杂志想更多赢利必须能帮企业把车卖出去,把售后服务和二手车的销售线索找到,企业才会愿意为媒体付额外的钱。
媒体严重过剩,运营品牌是最重要的
过去十年间,汽车杂志从几本变成现在的三四十本。汽车媒体领域互联网化程度一直非常高,即使互联网类的汽车媒体都很难生存。朱伟华介绍,虽然《汽车与驾驶维修》现在也赢利,一年大概有一千万左右的利润,但在这种媒体过剩的环境下,如果只为了赢利不可能保持什么优势。汽车媒体是高度市场化竞争的,不是本地资源和关系的竞争,也不是出版手段的竞争,因为竞争的不是你的效率,而是对这个产业的资源掌控的问题。你的规模决定了你能掌握多少资源。现在一年营收30个亿的汽车媒体已经出现,因为这种媒体不仅仅是做内容,更多的是在销售线索,已经成为汽车销售的渠道。这种情况下做媒体,仅仅靠做内容赢一点小利,已经很难可持续发展下去。
我们知道,在很多与互联网融合比较深的杂志,准备刊发的稿子先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互动,而不是直接刊发到杂志上。编辑根据读者评议把稿件重新加工之后再出版。对此,朱伟华认为,杂志出版的内容是过时的,但在微信朋友圈里获得的影响力是获得广告的关键,而不是把杂志印出来。内容在朋友圈里传播是没有办法变现的,但是广告主还是认可内容的影响力。至于这种影响力怎么变现,要么通过杂志里的广告,要么是内容与产品的合作来变现。这时可以看到,杂志内容管理部门和广告资源管理部门是博弈的。目前情况下,内容管理部门是弱势的,而广告资源管理部门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由于品牌决定了你掌控资源的多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让一家杂志拥有品牌是最重要的。
传统媒体必须完成从赢利到运营品牌的理念转化
朱伟华自大学毕业就来到《汽车驾驶与维修》,已经有十几年。他介绍,杂志以前还有广告,但每年都在下滑。编辑部目前做的比较多的就是为企业做定制出版。这些出版物需要电子化,但无论做成网站或者做成电子杂志,都无法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赢利模式。因为做成网站也不一定能拿到广告,现在阿里、百度、腾讯,实际上是一个大的广告交易平台。《汽车驾驶与维修》已经放弃互联网广告赢利模式了,因为那个门槛高到不可能做得到,杂志现在就是运营品牌。
《汽车驾驶与维修》以前做杂志,现在主要运营品牌。朱伟华介绍,杂志做了十年的金扳手奖,在汽车售后服务领域,这个奖项应该是最权威的。这个奖项本身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过杂志的影响力,我们希望把它运营成为一个品牌。即使有一天,广告客户抛弃了平面媒体,或者抛弃了广告的模式,至少这个品牌还存在。围绕这个品牌做的所有运营,相信在未来可以长期存在。当然,如果这个品牌在互联网上和纸质媒体上都能够存在,价值会更大。《汽车驾驶与维修》围绕金扳手奖传播自有媒体是一方面,同时还大量利用互联网媒体做一些论坛,做强自身的品牌。此外还做了车城网,车城网是一个针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在线教育平台。杂志在把一些项目变成产品去做,做这些产品的人还是杂志的编辑,只不过把以前做的一些内容,比如维修案例的数据库搬到了在线,以数据库的产品,服务于读者和培训对象。
商业杂志如何运营品牌
【走向商业模式】推荐阅读:
壁挂炉营销走向商场零售模式09-20
从钱学森之问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06-14
商业模式与商业计划书09-23
商业模式盈利模式10-23
商业模式分析10-14
商业开发模式10-17
商业生态模式06-05
企业商业模式06-24
商业盈利模式07-10
现代商业模式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