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2024-07-06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共12篇)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1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一方面, “在市场中求生存, 在竞争中求发展”, 业务和分支机构迅速扩张, 在一些地区甚至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优势, 从而促进了在全国范围内新的银行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 本着作为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初衷, 这些银行也不同程度地在建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核心竞争力,内控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对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特别是在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 增加了新的融资渠道, 推动银行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促进金融创新和银行服务水准的提高;建立按市场机制调控金融的市场传导基础;形成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然而, 也毋庸讳言, 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 没有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的企业, 没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成熟构建, 就不可能有所谓“规范的”商业银行。因此, 这些建立并发展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 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时期的强烈印记。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明确、科学的战略规划

从多年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 商业银行大都以短期内自我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 同时却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国有商业银行自从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的这些年来, 仅仅通过自我扩张, 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银行的行列, 规模扩张速度惊人, 快的平均增长70%以上, 最慢也近50%。与此同时, 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及与之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收益与风险、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的建设;在构建系统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的建设等长期战略规划的诸多方面, 却十分粗疏甚至模糊不清, 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严重, 竞争异常残酷, 风险隐患巨大且难以有效监管和调控。

(二) 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系统竞争力的能力大都比较薄弱, 往往主要依赖于对业务的所谓目标考核机制, 通过层层分解, 对各项业务进行推动。结果催生了一种以客户资源“个人化”为特征, 急功近利、单兵作战的营销经营模式。这种模式, 不是强调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现金管理、综合服务等有利于降低客户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争取客户, 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能够为银行带来的“资源”来扩大业务;不是强调通过整个银行专业化的团队提供高效、高质的专业化组合服务来赢得市场, 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复合型”的服务技能来争取客户。在这种营销模式下, 银行经营上的竞争, 逐步“简化”成了通过不断加大的所谓“激励”, 对拥有“客户资源”的员工个人争夺的竞争, 从而形成了一种系统竞争力不断“淡化”, 银行员工个体“竞争力”不断“强化”的经营模式。

(三) 内控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

脱胎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目前实行的仍主要是以比较粗疏的岗位分工为基础, 通过制定制度、颁布制度, 检查执行对违反制度行为处罚纠正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内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工作状态是:虽然有制度及违反制度的处罚规定, 但大量是否执行制度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岗位员工手中;管理层和员工面对的管理或业务操作领域跨度过大, 数量繁多且还在不断修订和增加之中, 使之往往难以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 为此经验的积累显得十分突出。由于上述原因, 加上员工流动频繁, 管理层不得不日益增加培训、检查的频度和强度, 并对违规处罚不断加码。这样一种“内控”管理的工作状态, 其所造成的结果是:普通员工和管理层虽不得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疲于奔命, 内部控制水平却难有根本性的提高, 而工作的效率乃至整个银行运行的效率却不断下降, 进而系统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削弱, 整个银行最终不得不日益依赖于对员工不断加强的“道德教育”。

由于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上述问题, 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因发展过快且无序, 案件频发、控制力与发展不相适应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为了解决这些不良资产, 又不得不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稀释”这些不良资产, 而“加快发展”又导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种怪异的发展轨迹, 从而使得金融杠杆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支撑经济高效运作的金融基础亦受到削弱。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这些问题,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包括本身体制问题、市场体系问题等等, 在此仅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略做分析。

(一) 客观原因分析

这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时的产业基础有关。综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 跨国商业银行大都曾经历了从最初主要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 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 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 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乃至“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虽然嗣后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在一些国家又经历了一个适度分离的过程, 但是商业银行大都仍继续维系着与业已形成的传统产业支柱的紧密关系。由于这种关系, 基于其产业支柱的特点, 商业银行进而又出现一些功能性分工,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分明确的战略管理模式。由此可知, 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 对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财务基础、经营特征、专业水准、战略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模式, 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 对照我国近些年来组建的商业银行, 除招商银行外, 从建立之初即面临内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外有几大银行超大规模强势竞争, 生存缺乏基本保证的恶劣局面。在这种局面下, 这些商业银行若要生存, 除了单纯地以尽快“做大”为主要目标且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强力激励来实现这一目标外, 别无他途。因此, 正是这种生存困境造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有严重缺陷的经营模式。事实上, 以全国性交通系统为强力产业支撑组建的招商银行, 尽管始于南海边陲的蛇口, 却以初具系统竞争力的经营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 或可为此提供国内银行发展的历史佐证。反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 往往从建行初始就一直试图建立自身的产业支柱却始终无法如愿, 恰恰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未能从资本形态上获得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 “省略”了金融资本这个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结果。

(二) 主观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竞争力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 却不知道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来源于专业化的精细分工, 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知道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银行运行效率, 却不知道提高效率必须以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结合对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依托, 反而在权限的“放”与“收”之间徘徊;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却不知道现代内控是建立在更为精细的分工并将业务流程的内控要求计算机化的基础之上的, 反而在不断增加制度和不断提高对员工道德素质要求之间苦苦挣扎, 乃至于最终将全面控制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言行并辅之以日益严厉的处罚, 作为“内控”的主要诉求。由此, 期望重点依靠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的良好初衷, 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及基于此的管理构架的缺陷, 最终却蜕变成了更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

总而言之, 当我们对商业银行的改造有一个新的、更为明确的认识并建立明确的产业支撑之后, 就有可能在这一新的指导思想下, 建立更为清晰的战略管理框架, 同时, 通过重构银行各项业务的流程和岗位分工, 并将经营管理的各项要求建立在大规模电子计算机系统之上, 再造整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届时, 建立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也好, 规范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也好, 明确商业银行的市场、产业、客户和功能定位也好, 都将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主观愿望, 而是将真正获得了一种内部的客观基础。当然, 从整个宏观金融系统的运行看, 仅仅有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的合理构建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对其的外部经营环境———市场系统的建设, 倾注更大的精力。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2

内容摘要: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私人财富亦不断增长,个人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强劲,私人银行业务正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该通过增强产品创新,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加强风险控制、增强混业合作,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产品销售等措施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综合化服务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

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 ,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 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的专职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投资团队做服务支持;通过一个客户经理,客户可以打理分布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和房地产、大宗商品、私人股本等各类金融资产。但在中国,这还完全做不到。

4.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

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往往无人问津。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5.客户对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不高

在西方,全权委托理财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务项目,因此往往被作为推销的重点和客户服务的目标。但在中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理财水平和信誉还没有达到令客户全权委托的程度。

6.开展私人银行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

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整个金融系统又缺乏一套合理的个人信用衡量监督制度.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

三、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截止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业共管理着超过7万亿美元的资产,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迈阿密、新加坡和香港等金融中心。其中,瑞士是最早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史对我们具有较多的参考价值。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开始时间较瑞士晚,但美国却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在岸私人银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代表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和分析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得出以下启示:

(一)发展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业务

美国20世纪发展私人银行的环境与目前的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居民个人财富大幅增加,个人理财方兴未艾等。从2004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务出现了大举由批发向零售转移的趋势,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各商业银行开发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个人理财业务经验,为将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应以发展在岸私人业务为主

瑞士是全球富人的“避税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绝非偶然。仔细审视瑞士私人银行的成功要素,显然其中有很多条件都是目前的中国所不具备的,比如说政治中立,客户保密制度,低税收体制,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银行业声誉等,而这些都是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客观的说,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暂时尚不具备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须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全套照搬目前西方的服务模式、业务种类和组织架构是不可行的,发展西方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提供西方成熟的“个人银行服务”。

(一)增强产品创新

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应该完善各种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银行产品服务、完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端产品、咨询顾问服务等。

(二)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建立市场营销新机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争取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而为获得这组客户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

其次,是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由于现代商业银

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因此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应适应发展,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

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CFP)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我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加强风险控制

2004 年9月,花旗银行因涉嫌从事洗钱等多项违法业务被日本金融厅勒令关闭其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2004年10月,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韩国也受到了监管机构的调查。因此,面对未来中国私人银行的迅猛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依法规范私人银行业务,严格控制经营风险。

(五)加强混业合作,拓展金融产品

在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加强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商业银行应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银行服务。

(六)多形式全方位进行产品销售

在银行的各种业务中,由于私人银行私密性、个性化的特点,其对营销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卓有成效的营销,发展私人银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私人银行的产品大多是新产品,被人们所接受更要建立在营销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伞”状经营管理模式 流程管理

“伞”状经营管理模式(以下简称“伞”状模式)是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该模式是“贷款营销前台充分发散、贷款中后台高度集中”的贷款中心模式。通过该模式可减轻营销前台工作量,提升营销能力,进行集约化贷后管理,统一风险偏好提升审批效率。该模式适用于个人贷款中心及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建设与经营管理。下面主要以个人贷款中心为例进行说明。

“伞”状模式下的机构设置及分工

依据“伞”状模式进行机构设置,主要遵循方便客户办理贷款业务原则,以及流程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在一个地市,建立一个贷款中后台中心(比如建行郑州个人贷款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和若干个人贷款营销中心(比如郑州二七个人贷款营销中心、郑汴路个人贷款营销中心等等,以下简称营销中心),建立个人贷款营销中心的数量需要综合考虑业务量、区域经济特点等等因素。设立多个营销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广大的个人客户办理贷款业务,营销中心一个城市有多个,就象是“伞”面,管理中心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就象是“伞”柄。

“伞”状模式下的机构分工,要依据个人贷款业务流程进行,商业银行个贷业务流程为:营销受理、贷款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含抵押环节)、贷后管理五大部分。营销受理、贷款调查需要直面客户,通常称之为“前台”。营销中心只负责个人贷款“营销受理”、“贷款调查”环节;管理中心只负责个人贷款“贷款审批”、“贷款发放”以及“贷后管理”环节;银行信贷审批部的个人贷款专职贷款审批人进驻“管理中心”,在“管理中心”现场办公;资产保全部门派资产保全工作人员进驻“管理中心”。

与“伞”状机构相比,传统模式不设置“管理中心”,各贷款中心负责除“贷款审批”环节的全部环节,专职贷款审批人只是进驻业务量大的贷款中心现场办公。抵押是各自去办,抵押权证、档案也是各自存放,存放地点不符合档案管理要求,档案甚至抵押权证时有丢失现象,催收只能由客户经理亲自上阵,很多催收方式不能使用(比如委外催收,电话外包催收、信函催收等等,并且由于人员紧张,混岗,一人兼多个不相容岗位时有发生,甚至发生了一个人可以办理全流程这种“一手清”严重违规情况。对此可以看出传统方式存在极大的风险引患,贷后管理薄弱,难以实施“规模经济”的集约化经营,客户经理营销、服务时间被大量占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一下该方式的优点。

中后台集约化经营

管理中心进行中后台业务集约化经营,可以大量节约办理贷款时间和提升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以往不能用的工具可以方便使用。

减少重复性劳动,传统模式下,各贷款中心各自去房管理局等地办理抵押,而在“伞”状模式下,则是由“管理中心”抵押岗工作人员统一进行,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了办理抵押的效率。而且方便与抵押有权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等事宜。

更多的管理工具应用于贷后管理工作中,贷后管理主要由贷后检查、催收、账单服务、档案及抵押物保管等工作。传统模式下,根本没有贷后检查,原因很简单,没有相应岗位,自己检查自己是毫无意义的。而“伞”状模式下,就有了专门贷后检查及贷款监测人员,抽取一定比例的个人贷款进行专业检查,通过相应的贷款监测系统,发现预警信息进行专门检查。传统模式下,客户想了解自己的还款情况,只能是到各中心打印还款计划,而“伞”状模式下,有专门的账单服务岗位,通过计算机程序提取数据信息,交由邮政部门进行统一邮寄。

催收方法进一步完善,传统模式下,工作人员往往在月底,全员出动,打电话催收、上门催收,业务也不做了,否则完不成不良控制任务,催收方法单一,耗时费力。而在“伞”状模式下,营销中心人员就不需要参与催收了。“伞”状模式下,由专门催收工作人员负责:①通过专门系统,对于扣款日前客户账户资金不足批量发送短信提醒,对刚发生贷款拖欠客户批量发催收短信②对于拖欠31天至60天客户,外包电话催收或信函催收③对拖欠61天以上客户,委托律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催收④对于需诉讼客户,委托律师事务所进行诉讼代理。

抵押权证及档案管理规范化、电子化。传统模式下,抵押权证、档案没地方存放,大都成堆的存放在柜子中,管理混乱。而“伞”状模式下,由“管理中心”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所有的抵押权证、档案全部集中存放在专门档案中心,分门别类。存放、借阅等就变得规范有序。“伞”状模式下,可以采用扫描档案、权证形成电子档案,方便二次归档、多次归档,外部检查、内部审计可以直接调阅电子档案,可大幅提高效率。电子档案牵涉到影像技术应用,同时也需要开发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将电子档案数据库与个人贷款流程系统关联起来,使用户通过个人贷款流程系统查阅电子档案。而在传统模式下,电子档案工作受档案存放混乱等因素无法开展。

统一风险偏好、提升审批效率

传统模型下,贷款审批人员难以集中,部分有业务量大的贷款中心,部分在二级分行本部审批部,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风险偏好以及对贷款材料要示的不同,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贷款审批人轮换工作地点,客户经理就要适应一段时间(比如有的审批人要求客户提供代发工资存折明细,而有的不要),贷款审批不是一次性通过,而是要补充资料的话,直接由审批环节退回至受理环节,逆流程最为费时。而“伞”状模式可以很好的统一风险偏好,专职贷款审批人全部进驻“管理中心”,不断的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探讨业务规章制度,定期与营销中心进行沟通,风险偏好统一了,申请贷款需要提交的材料也会统一。

“伞”状模式的扩展

“伞”状模式的扩展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伞”面,另一方面在于“伞”状模式的理念用于商业银行工作的其它方面。

上文所提到的“伞”面是指城市个人贷款营销中心,其实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贷款营销中心也就不再局限于需要实体了,比如可以在银行网站上建立网上个人贷款营销中心,客户可以通过网络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开发相应程序,处理客户申请,当然相应的业务流程等也要随之相适应。网络使得“伞”面变大了。

“伞”状模式及理念不仅可以用于个人贷款中心、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其理念也值得商业银行其它工作借鉴。我们可以把各网点、支行看成是伞面,城市行机关、省行、总行机关是伞柄。“伞”状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能集中起来做的,为前台营销提供支持保障、风险控制与检查的事情,统统由“伞”柄来做,解放营销人员,走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谈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经营模式改革 篇4

一、现行体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 大都还沿袭传统的形式, 支行作为公司客户经营主体的模式一直没变、延续至今。这一模式缺乏明确市场定位和长期战略规划, 管理效率低下, 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等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如下:

(一) 营销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由于各支行都可办理对公信贷业务, 服务的客户不论大小, 主办行、客户经理基本是就近确定, 存在“大客户、小银行”的现象, 让我们的支行对一些大型集团客户和行业垄断性客户进行日常营销维护, 地位明显不符, 话语权明显不足, 谈判中处于劣势。

(二) 内部竞争无序, 营销成本增加

由于商业银行在同一城市范围内对公信贷业务没有集中管理, 不同支行各自为战、无序竞争, 往往为了局部利益争夺同一客户, 形成多头开户、多头贷款, 甚至相互压价、挖墙脚, 在市场上难以形成合力, 营销成本大幅增加。

(三) 管理层次多, 营销效率低下

在目前层级管理体制下, 过多的层级结构, 增加了协调工作的难度, 造成了较高的管理费用。同时, 组织信息的上传下达要经过层层传递, 速度缓慢, 容易发生遗漏、误解和偏差, 使基层人员难以准确了解上级的目标和任务, 高层人员也不易把握基层的真实情况, 营销的时效性大大降低。

(四) 不适应行业、集团客户集中经营管理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 一些大型集团客户和行业垄断客户逐步强化总部的管理职能, 决策权和财务权向上集中, 仅仅依靠传统的、着眼于集团客户分子公司业务需求的营销模式, 已不适应集团客户集中经营管理的需要。

(五) 不利于全行客户的准入、退出和结构调整

建立对公客户信贷准入退出机制, 旨在通过前移风险控制关口, 加快对公业务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 加大问题贷款的退出力度, 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各经办行迫于自身生存压力和区域内客户的现状, 为了自身利益, 在执行中出现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现象, 客户结构调整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六) 资源配置与经营重心不匹配

在现行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体制下, 资源配置显得头重脚轻。大量优秀人才集中在以管理为主的上级行, 并占用了大量费用, 而承担着经营重任的基层行, 无论在人员素质、人员数量还是在业务费用等方面, 其配置都相对紧张, 与经营重心明显不匹配。

二、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一) 改革的目标

一是提高对大中型客户的营销服务能力;二是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强对大中型客户信贷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二) 具体措施

1. 上移经营重心。

客户营销方面, 在不改变现行客户账户归属、档案管理和经营核算主体的前提下, 将公司类信贷客户的营销层次上移到二级分 (支) 行及以上机构。具体来说, 就是由省分行对公经营部门负责牵头营销总行级重点客户、全省性集团客户和部分省分行级重点客户, 并协调管理各二级分行对客户在当地分支机构的营销和服务。二级分行对公经营部门负责辖区内目标客户和信贷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存量新增客户的营销, 待客户 (项目) 授信审批通过后, 将其移交给客户 (项目) 所在地经办行进行贷后管理。县级支行负责公司类客户信贷业务推荐工作;公司类客户也可不通过县级支行, 直接向二级分行公司业务经营部门提出信贷需求申请。客户评价、选择方面, 将公司类信贷客户的评价、选择权上移到二级分 (支) 行及以上机构。提升项目评估和客户评价层次。所有客户 (项目) 评估评价工作原则上由二级分行 (含) 以上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完成。其中上报总行审批的客户 (项目) 一律由省分行风险经理牵头组织或直接负责评估评价工作。客户的贷后管理和关系维护方面, 由办理对公客户授信业务的二级分行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和继续办理网点服务的分支行行长共同负责。

2. 整合信贷业务。

改变以城区支行及其所辖网点为公司客户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 将所有信贷业务的前台核算和后台管理全部集中到二级分行或综合型支行, 对公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仍留在网点办理。对公信贷业务集中后, 网点的经营成本得到降低, 专业化程度得到加强, 经营风险更便于控制, 客户服务质量得到相应提高。

3. 集中对公客户经理。

对公信贷业务集中后, 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 将客户经理随所服务公司客户集中到相应的二级分 (支) 行对公业务经营部门, 对于有较强营销拓展能力的城区支行负责人, 也应统筹安排到对公业务部门, 避免经营资源整合后导致对公客户流失, 影响对公业务稳定发展。对公客户经理的集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的集中, 客户经理不再从属于网点, 由二级分 (支) 行直接集中管理, 但不要求在物理上集中, 可以营销团队的形式存在, 或派驻网点进行营销;二是考核的集中, 由网点考核变为二级分 (支) 行直接考核;三是营销的集中, 从二级分 (支) 行层面对营销资源进行调配优化。

4. 集中后台业务。

能够集中的工作, 就不要分散到网点完成;能够由后台完成的工作, 就不要让前台去完成;能够由计算机系统或自助设备完成的事, 就不要让人工去操作, 通过前后台分离和后台集中工作, 将一部分分散在前台的风险控制、会计核算职能集中到后台, 将大量客户经理解放出来, 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信贷营销活动。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公业务经营重心上移和城市分行对公业务横向整合, 强化了省行和二级分行对重点客户、目标市场客户的牵头营销和高层营销, 充分凸现了上下、左右之间联动营销的作用, 提升了营销平台和层次,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统筹兼顾, 处理好改革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1. 与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按照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大中型对公客户授信业务将实行平行作业, 大中型对公客户的客户评价和项目评估将由风险经理负责。为了配合对公客户经营重心上移, 参与大中型对公客户授信业务平行作业的风险经理只配置到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

2. 与会计管理及业务营运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在城市实行对公业务集中营销后, 对公客户授信业务集中到部分二级分行, 在会计管理及业务营运管理体制改革之前, 除非客户愿意划转, 对公客户的柜面服务仍保留在原分支行, 保持客户服务的连续性和便利性。在会计管理及业务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之后, 对公客户柜面服务按照对公网点横向集中的整体方案, 本着有利于客户服务的原则, 进行必要划转。

3. 与网点转型的关系。

网点转型就是要通过重新定位网点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塑造网点精神、改善网点环境等措施, 实现零售网点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转变, 从而实现网点提高服务效率, 增强销售能力, 提升客户满意度,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对公业务网点的横向整合应与零售网点转型统筹规划、同步进行。整合后的网点在功能、布局等方面, 必须与网点转型的要求相适应。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绩效考核机制对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对经营单位和员工个人两个层面的考核:对经营单位来讲, 直接经营对公大中型客户的一、二级分行营业部 (或集团客户部) , 作为利润中心、经营主体 (视同支行) 进行考核。对于信贷业务经营在一、二级分行营业部 (集团客户部) , 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办理在城区支行的大中型客户, 一、二级分行营业部 (集团客户部) 承担客户经营责任, 对其考核客户的信贷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全部客户经营指标。为了调动城区支行行长营销服务客户的积极性, 对营业部 (或集团客户部) 和城区支行可同时考核客户的业务经营绩效, 可采取双边记账或划分不同权重的考核方式。对客户经理来讲, 考核主要包括客户服务、经营绩效、基础管理、学习培训等方面, 由于二级分行将辖区内所有县级支行公司业务客户经理的业务管理权集中上收, 所以对客户经理的考核, 统一由二级分行确定考核标准和绩效工资分配。二级分行财务会计部根据本行对公业务部门确认的绩效考核结果, 将客户经理的绩效工资从所在县级支行当季实得的绩效工资总额中单列出来, 一并划拨到各县级支行, 由县级支行兑现给客户经理本人。

在实际操作中要特别注重建立经营单位之间和经营单位内部二次分配机制, 否则就会导致经营部门与经营平台之间利益冲突而削弱上下联动功能, 或者是经营部门内部激励不足挫伤客户经理营销的积极性。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公业务经营部门与平台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如何客观准确的界定双方在客户营销中的作用, 包括支行行长、客户经理以及柜面员工有资源有能力营销大客户时, 考核机制要能够进行公正的资源分配, 进而有利于调动所有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对客户经理的考核, 由于科技信息系统还不能自动生成对客户的全面准确的信息统计, 所以对客户经理的业绩判断不易界定, 是考核中存在的难题之一。三是经营平台与客户经理的职责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 加强对公业务营销服务渠道建设, 完善团队营销服务机制

一个高效运作的营销渠道是银行应对激烈市场竞争, 提升市场反应能力并获得强有力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在对公业务营销渠道建设方面, 一是加强公司客户营销团队建设。通过组建营销团队, 改变过去客户经理从贷前调查评价、贷中落实条件到贷后管理全过程“单打独斗”的局面, 营销团队就是为了解决市场竞争所要求的整体资源配置、快速反映等方面的问题而设立的, 以营销服务优质客户为主要目标的纵向型组织结构模式。团队核心成员所具备的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与客户的重要性相对称, 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在营销服务中的作用。二是加强产品经理团队建设。针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品, 通过组建企业年金、短期融资券等产品经理团队的方式进行营销。在营销和维护重点优质客户过程中, 挖掘客户对相关产品的需求, 而后由产品经理团队共同为客户制作产品服务方案、上门营销推介。三是建立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联动营销机制。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都是银行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服务的人员。这就要求他们在营销服务中要在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产品推介和营销、产品定价和收益、客户关系拓展和深化、产品售后调查和优化完善等方面相互支持配合, 以促进业务产品战略和客户战略的有机结合, 从而全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团队, 在财务资源配置上应当予以倾斜。在分配时, 奖励的业务拓展费用能够确保直接配置到团队上。这样, 就将财务资源与客户营销团队、产品经理团队直接挂钩, 有效避免了业务拓展费用分配到二级分行后, 被统筹调剂使用的现象。

(四) 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 为对公业务经营模式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5

摘要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理论界对农村金融改革做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完善农村金融功能。村镇银行在支撑农村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村镇银行在我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其中存在的缺陷。例如监管措施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稀缺、风险管理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理论研究、现状解析和趋势预测,探讨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发挥村镇银行在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本文对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意见,在村镇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面从促进村镇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发、完善村镇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细分、促进村镇银行紧跟农业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完善村镇银行利率的制定方式、促进信贷方式和担保方式创新等角度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发展

目录

引言.........................................................................................................3 1.相关理论.............................................................................................3 1.1村镇银行的概念及特征.............................................................3 1.2经营模式的概念及内容.............................................................4 2.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运营的情况..................................................5 2.1新疆村镇银行产品设计.............................................................5 2.2新疆村镇银行贷款利率的规定.................................................5 2.3新疆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5 3.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6 3.1资金实力不足.............................................................................6 3.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6 3.3运营成本高................................................................................7 3.4基础建设掣肘.............................................................................7 4.新疆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的策略建议..................................................8 4.1扩大村镇银行的规模化程度,促进参与者的积极性..............8 4.2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进行试点.............................................9 4.3完善村镇银行产品创新体系.....................................................9 4.4经营模式市场化.......................................................................10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城镇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相应地,农村金融需求日趋上升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 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农村金融需求不只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服务(如购买化肥,农药等,逐步转向对金融专业知识和大规模生产的更高要求。同时,农民对教育和培训、住房、医疗保健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文件,村镇银行由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个人可以入股村镇银行,但个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建立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经营理念是通过它的地方农村资金流转到积极的农村金融,从而增强边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进而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此,它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相关理论

1.1村镇银行的概念及特征 1.1.1村镇银行的概念

根据2007年中国银监会引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村镇银行的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它商业银行机构一样,村镇银行也是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1.1.2村镇银行的主要特征

(1)设立门槛低

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小,村镇银行在县(市)设立,其注册资本需要30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而设立农村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2).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可以作为发起机构出资成立村镇银行,其产权结构为多元化的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单一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持有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总额5%以上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应当事先经监管机构的批准。

(3).单一地区制的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不允许跨区存放贷。这决定村镇银行的单一地区制的经营模式。这使村镇银行立足本地,可通过长期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联系,能有效掌握本地市场变化和客户信息,具有收集信息快的优点,有利于村镇银行发放关系型贷款。

1.2经营模式的概念及内容

经营模式又称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由此看出,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作出反应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有效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经营模式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企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二是企业的业务范围;三是企业如何来实现价值,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根据经营模式的定义,企业首先有企业的价值定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企业实现价值是通过直接交易,还是通过间接交易,是直接面对消费者,还是间接面对消费者。处在产业链中的不同的位置,实现价值的方式也不同。根据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企业的业务范围、企业实现价值的不同方式,我们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经营模式。根据企业在产业链中位置的不同,可分八种不同的经营模式:销售型、生产型、设计型、销售+设计型、生产+销售型、设计+生产型、设计+生产+销售型和信息服务型。根据企业业务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两类经营模式:单一化经营模式和多元化经营模式。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价值的方式不同,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成本领先、差别化和目标集聚。由此可见,经营模式是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等实际情况而转变的。

2.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运营的情况

2.1新疆村镇银行产品设计

村镇银行为新疆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贷款申请,尽力缩短业务流程和在途积压时间,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一笔贷款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需要7-15个工作日,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决策高效的特色服务优势。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灵活,能够根据新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实际金融需求特点,自主研制开发信贷产品,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独立自主权的操作性、灵活性限制较小。

2.2新疆村镇银行贷款利率的规定

新疆村镇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灵活,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综合考虑成本、风 险等因素,结合实际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利率水平总体较低。村镇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更加适合进行关系营销,在这方面的突出能力可以发展为它的明显优势。村镇银行进行关系营销,客户经理可以与企业进行深入交往,借此来得到借款企业的相关资料,之后再由相关部门根据材料做出贷款决策石。关于借款人的相关信息,一方面是通过银行为其提供存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另一方面是通过银行工作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借款人的接触,从而了解到其信用状况而获得的。这些通过实际接触而了解到的信息,其实际价值往往高于通过财务报表而反应出来的借款人信息的价值。

2.3新疆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新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除信息不对称这一重要因素外,还有其特殊的环境和自身的原因,比如农村经济和金融基础薄弱、农村金融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村信用制度建设滞后、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缺乏、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相对落后等。虽然村镇银行在信贷方式上因地制宜进行了创新,比如说还款方式,但由于在信贷制度上还是没有反复进行“创新——实施——再创新”的循环,加上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年轻的信贷人员缺乏对无抵押无担保无社会信用体系约束的一些农户进行“软信息”收集的经验,一些联保小组的成员出现了贷款逾期的现象。还有一些农户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可能需要等到农历新年资金才会一次性回笼,资金回笼前就算只是要还利息对他们来说都是件有难度的事情。有些村民的信用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在诸如农户联保贷款等一系列信用担保贷款中,村镇银行承受着相当大的违约风险。

3.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实力不足

对商业银行而言,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资金来源不足即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通病,也是影响着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据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末新疆村镇银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96亿元,全年增加944亿元,全年存款增量占农村类金融机构存款增加额的比重为5.7%。村镇银行客户资源量少影响了其存款业务的开展,村镇银行遭遇的资金瓶颈影响了其信贷出口,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流动性。

3.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新疆村镇银行的高管领导大都由村镇银行各股东公司派调,其它大部分员工需要外招,而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决定了它们的布局地点,其都处于县域及以下的乡镇地区甚至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很难与大型商业银行去竞争,难以吸引到优秀而专业的人才。因此,村镇银行现有具备金融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很少,在信贷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能力上不足。当前,新疆大部分村镇银行的业务还停留在传统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对于中间业务的开展还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品种要求更多元化,如保险代理、票据托收、理财产品、咨询顾问业务、担保类业务等。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不足就影响了客户的积累,盈利的创收、风险的控制,影响了村镇银行长期发展。

目前,新疆村镇银行以小额农户贷款业务为主,与农信社推出的小额贷款业务相比,虽然新疆村镇银行具有主发起人提供技术支持的优势,同时,在贷款管理工作上也比较细致,但并不具备绝对的业务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定位、管理模式、贷款流程以及担保方式等方面都趋于类同,加之,信用社推出小额贷款业务经久历长,农村经营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对市场以及客户比较熟悉,市场占有率相对高,并且培养了一批忠诚稳定的客户群。相比之下,村镇银行起步时间短,对市场的熟悉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网点资源相对较少,社会认知度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竞争力略显不足。

3.3运营成本高

村镇银行是具有特殊市场定位的金融机构,肩负着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盘活农村金融资源等的“社会使命”。目前村镇银行整体还处于起歩阶段,发展模式还处在摸索时期,其盈利能力还未完全实现,肩负着较高的税赋成本。再加上村镇银行的整体实力和规模小,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国家对村镇银行应在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上的给予大力支持,以弥补村镇银行现阶段“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经营状况。目前,虽然我国在总体方向上发布的政策,但与措施和规则是不明确的。首先在不支持补贴政策的情况下,国家财政部对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补贴资金成本管理暂行办法 “仅对村镇银行的总贷款和贷款的合规性增加,按去年2%的贷款总额超过平均水平”,并在申请财政补贴,复杂的程序,层层上报,实施效果差。在当前信贷紧缩的形势下,人民银行和村镇银行的信贷政策和大银行的“一刀切”,加大了对农村银行的管理压力。其次,在财政支持下,新疆省村镇银行虽然享受了人民银行对农业贷款政策的支持,但其规模和成本的能力却有限,只有少数机构能真正享受这一政策。最后在税收优惠上,国家在对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信社有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他地区农信社则按其应纳税额的50%征收的规定,而很多省份对村镇银行并未享有同等税收待遇。有些地区对村镇银行发起人承诺提供的一次性开办费和风险补助金、免收注册登记费等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一纸空谈。

3.4基础建设掣肘

目前,新疆村镇银行科技信息设备落后,结算手段单一,尚未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反洗钱系统,不能为客户提供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以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不足,降低了村镇银行的服务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村镇银行服务于某个乡镇区域,当地的收入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村镇银行很多设立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地区。部分村镇银行所在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财政收入也较少,地方政府对于村镇银行能够给予的支持非常有限。另外一个方面,一些村镇银行所在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但是地方政府可能只注重当地的一些大产业,对于村镇银行重点服务的农村产业往往支持不足,这些方面都为村镇银行在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新疆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的策略建议

对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村镇银行远不够,新疆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远不能被当前的经营收入所覆盖,村镇银行盈利能力存在不足,难免会挫伤村镇银行的参与的积极性。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机构,政府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上给予大胆尝试,村镇银行将有可能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另一个成功典范。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对村镇银行所需的政策支持上作了以下设想,希望能为村镇银行当前的发展提供参考。

4.1扩大村镇银行的规模化程度,促进参与者的积极性

大型金融机构对于设立村镇银行,有其自身业务竞争带来的扩张逻辑性,但是过去分散、封闭的模式显然不符合大型金融机构的愿望。2011年7月,银监会调整了培育村镇银行的思路,主推有意愿、有能力、有规划的银行批量化、集约化设立村镇银行,并酝酿推出村镇银行子银行牌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的空间巨大,需要充分调动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利用这些银行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通过规模化、专业化设立村镇银行集团的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打造出稳定的、植根村镇的村镇银行控股集团。

规模化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先从大型商业银行作为试点,重点在西部地区推开。主要模式就是村镇银行规模化设立,链条化经营,将大型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网络优势发挥出来,在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为农村多层次的产业链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这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村镇银行的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程度,也可以通过整体规划业务发展、集中提供IT支持和专业化营运与风险管理,有效降低风险成本和营运成本,提高风险控制和安全运营水平,实现村镇银行的规模效益。而成本的降低和规模效益的实现,最终将体现为产品价格优势,从而惠及“三农”,也可以保障村镇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4.2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进行试点

新疆南北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村镇银行,是规范这些地区金融秩序的首选方案。目前的村镇银行的设立,从制度设计上实际要求主发起银行承担技术输出义务和风险兜底责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控制,对有意向参与的其他机构吸引力就显得不足。实际上,在村镇银行的设立上,应该参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放开对投资人身份的限制,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低、是否持股不做具体限制,抬高注册资本门槛,整合现有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其他投资机构的资源,以规范的股份制银行形式,改组或组建新的村镇银行。

由于南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北部的城乡二体化现象仍然突出,而南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因此新疆村镇银行可以在业务经营范围上不单单局限在农村,而是为当地的居民、中小企业以及微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性质上类似于美国的社区银行。但涉农比例不做具体限定,对于涉农贷款仍给予财政补贴。在规范村镇银行的基础上,大力整顿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使得这些民间资金找到出口,使得困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高利贷现象,从根本上和制度上得以遏制。对新疆农村发展影响也较小,但对于解决民间融资困境,却是个难得的机遇。如能在此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修正方向,对新疆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将提供新的动力。

4.3完善村镇银行产品创新体系

第一,推出能覆盖农业产业链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为农业整个产业链进行统筹考虑,对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农机具生产厂商,村镇银行可以为其提供中期贷款;对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农业生产者,提供期限较长的基建贷款和期限较短的收成贷款;对于处于下游的销售商,村镇银行应为其提供国际结算、账款保理、贸易融资等各种结算和融资服务。通过金融支持,整个农业产业链融资渠道开放,可以提高信贷资金的监管水平,减少挪用资金的风险,也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二是增加农业附加产品和服务,将政府补贴政策纳入信贷流程。将各种类型的补贴作为一种还款来源,并将申请补贴的机构服务,以减少贷款担保的要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国家和农业,林业,金融和其他政府建立的资源共享系统的优惠政策,提高信息沟通的水平,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多样化,全面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第三,增加票据使用量,有效监管信贷资金的用途和去向。通过放宽信贷规模指标、提高再贷款额度、再贴现规模调剂等措施,鼓励村镇银行对农户和农业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和国内信用证等结算方式,鼓励村镇银行对涉农企业的商业承兑汇票进行贴现。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涉农信贷资金来源,加强涉农资金流向的监管。第四,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对于农民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各种贷款担保方式,鼓励采取相关贷款人之间的互保和贷款使用上的相互监督。探索“银行+企业+农户+合作社”的信贷合作服务模式。结合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农村财产抵(质)押制度,合力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进一步缓解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

4.4经营模式市场化

发展初期,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不高。新疆村镇银行虽然是由实力雄厚的银行发起甚至控股,经银监会正式批准成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陆续发行加入银联系统的银行卡,一定程度上方便客户异地取款,但由于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且网点单一,网上银行还未开通,存取业务办理起来极不方便,我国又还未构建好存款保险制度,老百姓对其的认可度不高,担心一旦村镇银行出现经营问题的话政府会袖手旁观,因许多人暂时还不敢把辛苦赚来的积蓄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是地域性的商业银行,不同业务开展起来具有地域性的不对称特征。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缓解商业银行“虹吸”的现象,村镇银行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这些都使得其可以接受来自外地的存款资金,却无法将资金贷给外地客户,因此即使许多村镇银行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进行10%上浮,仍然不方便与外地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上错过了吸收资金丰富地区资金的机会。

结论

新疆农村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在农村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可以作为选择,但建议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在增量发展与存量改造并举的情形下向存量改造倾斜,而改造农信社可以作为存量改造的首要选择。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谨慎而大胆地推行增量模式,一部分“新建”农村村镇银行为先导,充分发挥农村村镇银行的“鳃鱼效应”,而新建农村村镇银行可以借助本文设立条件成熟度模型做初步的进入 条件评价。

参考文献

[1] 赵建玲,侯庆娟.村镇银行: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01)

[2] 张蕙显.村镇银行经营的挑战、机遇和策略探析[J].江苏商论.2010(01)[3] 刘国防.金融创新视角下的村镇银行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0(01)[4] 徐小青,樊雪志.村镇银行试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村金融.2010(03)[5] 吴治成.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0(02)[6] 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2010(03)[7] 刘新军.加快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4)[8] 李晓春,崔淑卿.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03)[9] 沈高峰,张吉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5)

门店经营:商业模式构建无限空间 篇6

方向一:衍生盈利模式

除了根基良好的大型KA超市外,门店生意竞争相当惨烈。传统门店盈利模式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经营者要适时导入衍生盈利模式来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衍生盈利模式即以传统经营为主业,但不以传统业务为盈利来源,而通过其它方式来获取利润的方式。

[例]现在市场有专门的试用装经营店,店里的主营业务就是将各日化品牌的试用装摆在柜台上,免费给顾客领/试用,盈利来源即是帮助日化品牌建立顾客信息、顾客试用信息等方式获取厂家的费用赞助,现在国内好几个城市已经做的有模有样,而随着顾客信息量的增大,一个固定的圈子就悄然形成,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销售能力。

如果门店数量具备一定的规模,就会有更多的衍生模式操作,像永辉超市将卖场包装成一个集广播、视频、平面于一体的广告发布平台,每年的纯利也相当可观;上海华联的主营业务年亏损近2亿,而衍生业务创造的利润却达7亿,可见由主营业务带动的衍生业务盈利已经成为商业行业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门店经营中我们比较偏重于规模的作用,规模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店面数量的扩大,另一种是店面实际顾客数量的规模,这两种规模都可以带来无限的盈利想象空间,所以门店通过战略性亏损的方式来达成店面数量与顾客数量的增长都是合理的发展模式。

方向二:平台模式的构建

“圈子”是现代营销必须注意的分类,随着网络平台的诞生,各个群体都会追求自己喜欢的圈子。将门店打造成平台模式,是目前非常有效的一种经营趋势。经营者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将门店作为某种圈子的话题、聚会平台等形式,通过平台的搭建制造影响力,待平台具备一定的组织力时,转而寻求利润渠道,通过股权出售、平台组织人员的项目佣金抽成等形式获取收益。

[例]北京车库咖啡定位于创业合作俱乐部,经营者构建了投资方与创业者的见面平台,召集大量的有好项目的创业团队进驻店内办公,再以项目吸引风投公司、投资人的介入。车库咖啡定期组织有影响力的投资人进行融资方面的课程简介,吸引大量的优秀项目与投资人。车库咖啡的盈利则是正常的经营利润,并且收取项目投资资本佣金来做为门店利润。

方向三:打造公众型门店

想要打造一家长久不衰的门店,必须要有适合的土壤与资源。当门店的经营进入正常盈利轨道时,建议经营者放弃独享利润的方式,而将门店打造成公众型门店,即将单店股份进行证券化交易,吸引适合的人员进行股权加盟,如经营型人员、资本型人员,允许其享受永久分红,但要为门店的发展提供脑力与风险庇护的义务,控制好股权交易细节。一家公众型的门店完全可以将未来的发展道路铺好。

[例]山东省内的一家养生门店就尝试了公众型门店的方式,这家门店在营业一年后即收回投资,会员数量达到3000多人。在进入正常轨道后,门店经营者与店内的部分会员进行了投资入股说明会,声明只要门店存在,入股股东将永久享受门店利润分红。会员们基本知道这家门店的生意情况,在查看了店面的财务报表后,38%的股权溢价转让快速完成。门店经营者除了获得部分现金收益外,新的股东更是带来了大量的客源与发展思路,养生门店的前景一片大好,并且新入股的股东都在琢磨共同投资,再筹建一家规模更大的养生会所。

门店的经营者一定要明白,店面的成长获利是受环境与经济影响的,不要奢望做成老店,我们无法正确预知未来的变数,所以在门店经营中要及时收取获利,并且将未来获利派给公众,同时也化解了自身潜在的经营风险。

方向四:资本化来解决发展瓶颈的难题

受经营思路、操盘经验与市场环境影响,门店在经营到一定阶段时,会陷入一种发展瓶颈。这个时候的门店发展停顿,利润较低,没有经验的经营者往往采取拖的心态,使费用均摊增大,并且受后来的竞争对手挤压,前景非常暗淡。我们建议经营者导入资本化思维,当经营受限时,将门店估值溢价后打包出售也是种获利途径。

[例]聚光超市(化名)是一家区域性超市连锁店,有5家直营店,成立了有5年时间,年销售额近800万。发展前两年,利润较为可观,随着店面的增多,管理费等各种费用直线上升,并且由于创始人综合能力的原因,店面管理的组织架构一直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导致在第5家店后遇到经营瓶颈,销售额增长了,但各项费用居高不下,利润额并没有随规模增长而增大,并且管理上出现了混乱,创始人异常苦恼。机缘巧合,上海777超市正好进行当地区域市场的进入,经朋友牵线,合理估值后,聚光超市将5家店面打包出售给777超市,双方均十分满意,777超市获得了成熟的超市与业务流,只需引进其总部专业的管理体系就能使原有店面业务改善,而聚光超市的经营者也得到了满意的溢价回报。

用一句传统的话来形容,有人适合生孩子,有人适合养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企业在甲的手里年赚几百万,乙收购后年营利就能达到几个亿的原因,甲只能将孩子养出来,但却不能培养好,而乙却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与能力将孩子培养成知名品牌。

同样的道理,这句话也可适用于盈利模式的延伸,即只提供品牌的建立与培养,如果你具备创造品牌并能让品牌稍加盈利的能力,但却不能使其更大化创造利润,那么将你创造的品牌出售就是你的盈利模式,在企业初步成长期是最容易出售的时机,将创造的企业卖给别人去打理,获取未来利润的折现值,然后再继续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创造另一家企业继续这种商业模式。

方向五:正确利用商业联盟

商业联盟是现在常见的一种联合形式,但大部分的联盟只是表面形式,最多就是营销互惠,会员折扣互享等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出商业联盟的价值,并且随着现在各种联盟的产生,联盟卡也越来越流于形式了。

我们要说的商业联盟是具有共同业务的同行形成联盟,并且成立新的公司,联盟内门店业主共同控股新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制定经营竞争规则,并发展自有品牌数量,降低经营成本,共享资源,这才是商业联盟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例]SPAR是国际联盟组织,旗下拥有美特好等一大批国内著名KA超市,这个组织建立了强大的管理系统,并通过建设自有品牌供应旗下会员超市,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并且利用联盟的影响力为旗下品牌提供了各种便利,这是商业联盟的杰出代表类型。

商业联盟集体组建控股新公司后,可对联盟内的所有会员门店打造统一的对外形象,从而也可以达到形象规模,继而进行特许加盟的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7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划分基于金融机构的角色区分: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各自经营与自身职能相关的业务;而混业经营则指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上进行多方式、多品种、多业务的交叉经营与服务。其中, 混业经营的实施需要制度的支撑, 即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 如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 不做或很少做法律方面的限制。混业经营方式来源于德国的全能性银行, 之后相继被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的金融业效仿, 进而推动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进行。混业经营意味着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1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

混业经营并非是对分业经营的简单否定, 商业银行在经历了最初的分业经营后, 至今又呈现出混业趋势, 这并非对混业经营的简单否定, 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是金融机构经营方式转变的外在表现, 是对金融功能配置格局的重新构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不确定性, 从侧面反映出两种经营方式各有利弊。

1.1 市场竞争性与效率分析

在分业经营模式下, 商业银行仅能在单独一个行业中发展, 从而无法与其他行业内的金融机构形成竞争, 不利于提高市场效率;而混业经营恰恰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在多行业内参与竞争, 从而使得市场效率大幅提升。此外, 混业经营能够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多元化, 提高其市场应变能力, 进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混业经营可能导致垄断, 从而损害消费者福利。

1.2 经营收益与成本分析

分业经营模式的收益表现为:几乎可以完全避免因参与其他行业而陷于风险较高的相关业务中, 进而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其成本则表象为:“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中”的做法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标。相反地, 混业经营模式能够通过参与多种行业来防范系统风险, 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利润;然而, 由于风险具有传递性, 混业经营极有可能使得一个行业中的风险危害到其他的健康业务, 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1.3 监管分析

相对混业经营模式的监管而言, 分业经营模式对运用风险分散工具能力、法律完善程度以及监管经验的要求都较低。然而, 从有效监管的角度来看, 分业经营不利于金融改革的有效传递:首先, 分业经营模式不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证券行业, 从而使得宏观政策的调节丧失了其重要的“传导器”;其次, 分业经营使得中央银行无法全力调控公开市场业务;最后, 分业经营极有可能造成宏观调控政策的失灵。

虽然两种经营模式各有优劣, 然而目前为止,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实行混业模式, 在此国际大环境之下, 商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终将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作为混业经营模式的主力军, 带领其率先突破了法律限制。此外, 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更进一步推动了各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步伐。

2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走好混业之路

我国正在逐步放开金融市场, 随着外资银行以及证券机构的不断进入,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 固步自封、固守传统业务只能是死路一条, 实施混业经营才是可取之道。随着金融治理结构的国际化与规范化,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为混业经营模式打下了结实基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监管力度的大幅提高以及市场约束力的不断增强, 均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混业经营的必要条件。然而, 要走好漫长的混业之路, 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加快内控与产权制度的改革

明晰的内控与产权制度是混业经营的重要基石。目前, 我国的商业银行, 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 存在着利益、责任以及权力不明确等问题。因此, 必须对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 加快商业银行的上市步伐, 充分吸收社会资金、降低国有资产所占份额, 从而形成清晰的产权制度。同时, 全力建设完善的银行内控机制, 制定合理的制度、程序与目标, 逐步加强考核与监督, 试图把风险降到最低, 以此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

2.2 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银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平相对较低。众所周知, 银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拥有高水平人才,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因此, 必须不惜成本, 大力培养高水平的金融人才, 特别是重点培养出大量混业经营与银行监管所需的人才, 从而为我国实施混业经营模式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2.3 选择正确的模式

就混业经营模式而言, 国际上盛行的模式有综合型与全能型两种。就我国现状而言, 更适合选择型全能型模式, 且可以借鉴美国银行业对该模式的深刻经验,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分业监管体系, 在经验、人才以及客户等多个方面促进新业务的迅速发展。

2.4 设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为: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银行业, 证监会监管证券业, 保监会监管保险业。这种各司其职的监管体系在分业经营模式下是可行的, 但却完全无法满足混业经营的需求。因此, 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迫在眉睫。为此, 可以考虑成立直属于国务院的金融监管委员会, 作为监管金融业的最高权力机关, 负责全面监管整个金融行业。

2.5 完善法律体系

自1995年之后, 我国针对银行业颁布的法律虽然对稳定金融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只适用于分业经营模式, 与混业经营模式存在严重抵触。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顺利实施混业经营模式, 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 废除其与混业经营以及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部分, 从法律上确保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制度条件, 为混业经营模式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曾康霖, 虞群娥.辩证地看待银行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J].金融研究, 2003 (7) .

[2]白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 (8) .

[3]曾凡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J].西南金融, 2002 (1) .

[4]胡仁彩.金融业混业经营:中国的选择模式[J].商业研究, 2006 (3) .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带动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9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国际商业银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继英国、日本之后, 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创始国和倡导国———美国, 亦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法》, 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局面。随着中国加入WTO, 以新型化、多样化、电子化为特征的金融创新, 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 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我国现阶段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 正面临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严峻挑战。为了迎接国外银行激烈竞争, 也为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发展, 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必然是“混业经营”。

二、分业经营制和混业经营制的概念

金融业分业经营, 也称为专业银行制度, 其重要的内在特征就是长短期金融业务基本上是分开的, 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短期资金融通业务, 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及证券公司等则主要经营中长期资金融通业务;其表现出的外在特征是银行、证券、信托及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业务界限, 彼此不能跨行业经营。

混业经营, 也称全能银行制度, 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以经营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的制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银行不仅可以从事长短期的金融业务, 而且也可以全面经营其他金融业务, 即它们可承担金融的全部职能。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 可以分散风险,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增强盈利能力。混业经营有利于银行的运作和不良资产的盘活。

三、商业银行经营的两种模式特点及各自利弊的比较

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得以长期存在是有其自身优势的。分业经营的优点在于:业务分工明确, 有利于培养不同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以及监管机构监管;分业经营通过限制银行从事某些业务还能降低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金融监管及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足, 起到有效防范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 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其客户的安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 同混业经营相比, 分业经营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以至于各国监管机构为了促进本国金融业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纷纷抛弃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旧模式。

分业经营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 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缺乏灵活性, 商业银行和其他业务无法优势互补, 内部经营损益缺乏互补机制, 不能借助彼此的业务来推动本源业务的发展, 资产单一化导致风险高度集中, 并进一步加大。其次, 分业经营的银行不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与投资, 不利于密切银企关系, 进而不利于经济整体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银行开展公平的国际竞争, 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 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 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最后, 分业经营模式阻碍金融创新和金融资产多样化, 严重妨碍我国金融业发展。

相比与分业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的优点在于:第一, 混业经营可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 降低自身的非系统性风险, 保持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第二, 混业制度下银行对企业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又有利于协调、密切银企关系, 增强银行业综合的竞争能力, 使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三, 全能型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既方便了客户, 又可以有效利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同时, 混业经营能够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 通过市场的作用对各金融企业优胜劣汰, 从整体上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虽然混业经营具有众多无可替代的优势, 但其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 进而产生不公平竞争, 损坏市场效率;集团内部容易产生内部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风险大, 监管的难度大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调控机制。

四、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现状

加入WTO后, 我国金融业将面临外国全能型金融集团的严重冲击, 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进入我国。它们大多是“全能型”企业, 其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 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它们将会抓住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 努力拓展业务领域, 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 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这种经营管理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金融风险, 便于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金融管理当局的外部控制。但是, 这也使得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专业化、内容单一, 金融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方式落后, 金融创新受到抑制, 金融结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也受到了阻碍。例如, 对散户而言, 如果你在花旗银行开户, 你将立即得到保险、按揭、信用卡和投资规划等服务而在国内由于分业经营等制约因素, 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金融服务。在加入WTO之后, 中国金融业的矛盾会变得更加突出。外国银行会依仗全能银行或其一系列子公司的业务优势来争夺客户,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状况进一步恶化。

当世界上的银行家正在以全能银行的模式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之时, 中国的银行却走着严格金融分工的旧路, 显然同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格格不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日益提高, 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 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的限制, 逐步实现银行的全能化也是适应国际银行业务竞争的需要。我国金融业经营与监管政策的制定应该按照国际通行做法, 在加强国家金融安全和壮大本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实力的前提下, 在入世前后的若干年内逐步完成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实质性转变。

五、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

实行混业经营, 不仅符合国际银行的发展潮流, 而且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是相适应的。我国已初步具备发展混业经营的条件, 用全能型银行体制代替职能分工型体制将成为我国银行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 选择混业经营模式, 是克服银行分业经营的局限的要求

我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 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信贷业务和服务性中间业务, 使得金融商品少, 盈利渠道单一, 金融资本规模小, 资金配置效率低, 从而抑制了市场资金供需, 阻碍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融通渠道, 造成国际竞争力不能提高。更重要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不完善, 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远没达到安全底线, 加上资金运用上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 使得信贷资金亏损最终由国家承担。

(二) 选择混业经营模式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加入WTO使得国内外市场相融通, 金融机构竞争趋于激烈, 以混业经营为背景的国外金融机构, 其竞争的综合优势显得格外突出, 使得单一资本、单一业务范围的中国金融业更加难以与之抗衡。中国银行机构要想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走向世界, 就必须顺应金融潮流, 组建全能化的金融集团, 放松银行管制, 向混业经营、双层监管的模式逐渐过渡, 以增强银行系统的“内在稳定”。

(三) 选择混业经营制是适应新经济下金融供求的新特点, 是扩大客户群, 赢得市场的需要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需要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板市场和股票主板市场等资本市场业务和一般商业银行业务相融合的全程金融服务, 才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催生孵化和加快产业化步伐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四) 选择混业经营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提高安全和效率、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下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安全和效率, 要靠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 改变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存款的单一渠道, 增加银行表外业务量及收入占比, 有利于银行利用损益互补而产生的内部稳定机制。而严格的分业经营是以整个金融业的效率损失为代价的, 不利于金融业的全面发展, 将会阻碍我国从金融开放中得到的最大收益。

六、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的建议

(一)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增强资本实力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跟国际上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资本金严重不足, 资产规模相对较小, 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所以, 必须加快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

(二) 建立健全内部监控体系, 加强银行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在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 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传统业务, 增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最薄弱的环节是内部控制效率低下, 因此, 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管制度, 加强对银行内部运作的监督。当然, 真正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还得从其自身体制改革入手。

(三) 建立科学的外部监管体系, 加强监管职能机构的执行力度

2003年, 银行监管机构改革尘埃落定, 原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集于中国人民银行一身的局面发生根本变化, 银行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 归入新设立的银监会。随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的发展, 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混业监管框架必将提上日程。

(四) 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制度法规的建设, 实施有效的功能性监管

梳理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规, 加快有关法规的研究和准备, 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制度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没有健全的混业经营监管法规使得国内金融机构在向混业经营制度转变时, 无法可依。为此, 我们应尽早着手研究和准备与商业银行的混业的经营有关法规。

(五) 积极鼓励金融企业的金融创新活动, 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从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 在实现完全的混业经营之前都有一个很长的金融创新过程。在保持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下, 金融监管当局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 包括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和市场的创新等, 以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并为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总述

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而言, 是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巨大的冲击, 必然要求我们迅速与国际金融业全面接轨, 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必须清楚、正确地认识国际银行业发展历程和趋势。如今,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 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银行业的主流。我国虽然金融业发展仍然不够健全, 实行混业经营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但是开放和竞争的压力迫在眉睫, 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和丰富多彩, 实行混业经营是一个必然。在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 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这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也就需要立法、证券市场、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做出配套政策的改革。所以, 我们必须逐步创造良好的条件, 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循序渐进,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葛兆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制度的理论反思[J].城市金融论坛, 1999, (04) .

[2]宋逢明, 杜莘.关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的再思考[J].金融与保险, 2000, (04) .

[3]任建军.混业经营: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海南金融, 2000, (06) .

[4]武晓东, 马倩, 吴丽萍.我国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问题[J].西南金融, 2002, (02) :53.

[5]高木兰.混业经营的模式比较与现实选择[J].西南金融, 2003, (03) .王玮.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与发展模式建议[J].技术与市场, 2007, (01) .

[6]李文静, 崔秀丽.混业经营——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N].大庆社会科学, 2007, (04) .

[7]石磊.浅谈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N].时代经贸, 2008, (06) .

[8]柯思宇.浅谈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选择[J].理论界, 2007, (08) .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9

1. 利率市场化。

2012年6月,我国迈出了利率市场化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措施主要是存款基准利率从3.5%下调到3.25%,但存款利率也可被各银行最高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转型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无疑将进一步加速,这将直接促使金融业价格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模式将难以维持银行的持续发展。

2. 民营资本准入的放松。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到了要“落实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实现“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金融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其中的主要措施就是中国牌照管制被放松,加快民营资本准入限制的改革。这一措施将对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影响,意味着将来会有不同类型的银行有效开展和壮大,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威胁。

3.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较于门店式银行最大的便利在于快捷、方便。

以上几个方面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传统经营模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已经显得难以为继,改革银行的经营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发展的困境

1.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

首先,在数量上的规模扩张。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在全国扩张的程度使得各自都已经拥有了上万家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的2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2.4万,数量规模明显扩大了17%。建设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1.3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1.4万,数量规模也明显扩大了7%。交通银行则是从2009年营业网点2600左右,遍布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到2013年末,有2695个营业网点,遍布全国203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快。工商银行发展更加迅速,从2009年的16,232家分支机构到2012年末,规模已经跨越全球六大洲,17,125个境内机构,383个境外机构。

其次,在资产上的规模扩张速度尤为惊人。表1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资产规模情况表,其中工商银行资产2013年相比2009年同比增长60%,建设银行同比增长66%,农业银行同比增长79%,招商银行同比增长94%,华夏银行同比增长97%,民生银行同比增长126%。这些数字表明,这五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迅速。

2.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以信贷为主。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是以信贷为主要产品这是其特征之二。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其对应的资产占据了银行总资产的将近一半的比例。表2是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各自的信贷产品相对应的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为例进行的分析。

表3分别用英国、日本、美国与我国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利差进行对比。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从表3中的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利差在全球来说属于中上水平,甚至利差可以高达3.6%。

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绝大部分收入都是根据利差收入所得,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利差收入到2013年占总收入的76.54%,11个股份制银行到2013年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84.28%。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还是是靠利差收入来获得主要的盈利。

数据来源:各大商业银行年度报表整理所得

4. 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结构是以大企业客户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惯性,追求大客户。根据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行业一样存在“20∶80”的定理,即80%的利润靠20%的客户产生,而这20%的客户都是银行的大客户。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客户,大部分是大企业,或者公务员一类稳定的客户,而对于急需融资的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则成了一道巨大的门槛,难以跨越。

5. 传统模式下,风控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不够重视。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其中利率风险日益成为重要的风险把控方向,中国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多次调控利率,也警示着商业银行不可忽视对市场风险的把控。

不管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都需要形成风险控制系统,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中的一个风险。

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的建议

1. 面对国家利率管制的放松,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势不可挡,而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下来,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敢于走在前列。

首先,是要从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改变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之间的比例。从我国的招商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看出,他们最先从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面对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转变业务的方式是最佳的选择。为了大大提升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中间业务,从传统信贷业务转型到其他中间业务发展来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通过业务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应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其次,是产品策略的改变,可以发展零售产品与批发产品等非信贷产品,可以有效地转变对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差收窄的不利情况。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同时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息措施,制定好利率,从而更有利于竞争。

最后是要竖立海外扩展的目标,发展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对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影响,如若发展海外的市场,那么也是给商业银行一个新而大的生存空间。

2. 面对金融管制的变革,从招商银行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是提高自身的风控能力,严格按照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进行风险控制。不单单是只关注信用风险,还要加强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招商银行对自身的风险体系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在后期加强了对其市场风险的重点把控。

其次,是改变经营策略,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得益于产品策略和经营策略的改变,不再是将目标放在信贷产品这一块,而是立足于非信贷的产品。

最后,是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未来随着金融牌照的管制放松,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都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形,商业银行更要加快创新步伐。如招商银行跻身于P2P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在其他业务上的创新,都给招商银行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一个大的危机也是一个大的机遇。商业银行要做出以下几点的转变。

首先,是在观念上要进行转变,不能停留在传统思维中,面对互联网金融日趋火热的势头,商业银行要敢于向前走,争取涉足这一领域,占领线上的数据和市场。最先发觉P2P模式的大好前景的是平安银行,陆金所的火速发展让其他的商业银行纷纷看到了机遇,不少银行都有跻身P2P领域的想法,只是由于承担的风险,各大银行都还是谨小慎微。而未来,商业银行很有可能会进行托管P2P平台资金,从而涉足这一领域。

商业银行转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了,可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平台,对各自网站、手机APP的维护做好,转变固有的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方式,提高各自的非利差收入。

其次,是管理上的转变。不仅仅是人才的大力培养,还要在部门管理上进行协调,很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最后,是在业务经营上进行转型。显然原有的经营获利方式已经不再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调整,不再以信贷产品为主要产品,而是转向除信贷以外的其他产品上。努力做到专业化、综合化的经营发展。

从国外银行转型实践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实践来看,一是要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保持原有传统业务的优势,重点发展其他业务,例如零售业务、批发业务等等。二是要转变盈利方式,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来盈利。通过不断缩小存贷款利差的空间,提高非利息收入从而提高其利润来源。三是提高银行差异化竞争能力,给自身的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产品以及客户等都要有正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有利于降低由于业务雷同而造成的多余的成本的浪费。四是提高创新能力,改变其在创新方面严重滞后的问题。五是改变风险管理的模式,提高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摘要:目前,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随着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我国的金融业也步入了改革的新阶段,由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商业银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文章分析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论述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在经济转型条件下面临的挑战,着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网络金融,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姚立中.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J].新金融,2008(04).

[2]易茜.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2(07).

[3]齐凤君,王景会.浅议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3(11).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10

一、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与制度及我国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经历了调整后, 己形成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 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竞争格局。中国政府于1995年通过了《商业银行法》, 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是分业经营。

从1998年的我国金融运行状况来看, 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 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 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狭隘的空间内, 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改革以“金融混业”为大趋向, 认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好处多多:其一, 通过混业经营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实现大规模跨业并购, 灵活调动资金, 进行跨国界运营, 并通过金融创新, 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向多元化、全能化发展, 扩大商业银行投资范围, 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其二, 通过办理存款、贷款、结算、买保险、炒股票等“一站式”服务, 节约人力资本和设备资金, 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其三, 通过兼并、收购或其它方式融入证券、保险业务, 以扩大规模和业务, 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选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表明, 人并非都是或总是能够处于理性状态, 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 人们往往会偏离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 人们的总体决策会偏离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因而,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行为金融理论应运而生, 它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决策的影响, 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止确的决策。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 认为混业经营好处多多, 因此我国也要尽快采取混业经营模式的想法是种时尚与从众心理。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原理把金融决策过程看成是个心理过程。这种过程能产生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 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 就可能导致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偏差。对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状况来说, 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 但决不能盲从。因为与实行混业经营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而临不同的经营环境。美国的投资银行是全能型的银行, 由于过度追求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投机热潮, 在监管漏洞下酿发了次贷危机, 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起全球经济危机, 这都是我们要警惕和借鉴的。

商业银行近年操作风险案例频发, 这些都可以用行为金融学来解释, 主要表现在:记忆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确定性效应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启发式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心境和模糊厌恶影响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框定依赖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过度自信产生认知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保守主义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羊群行为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自我归因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与制度构建

行为金融理论表明: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出发点应当从“应该发生什么”转向“实际发生什么”。基于前述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与制度也应遵从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同时, 注意风险控制, 并逐步向全能型金融控股模式接近。

1、金融控股集团的构建。

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商业银行或非金融机构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控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时, 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实际上是介于混业与分业之间的一种模式, 可以建立一个类似于分业经营的内部“防火墙”, 在此模式下, 实际上是“集团混业、子公司分业”, 经营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一个子公司经营失败对其它子公司造成的影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2、逐步形成全能化金融控股公司。

国有商业银行形成多级法人控股体系和上市后, 银行控股公司应逐步向全能化的金融控股公司方向发展。这种全能化的转变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成立新的非银行金融子公司, 二是并购现有的非银行金融公司或实行混业经营的集团。

3、有重点地发展混业业务。

在发展混业业务时, 必须根据区域发展特点, 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业务。对于北京、上海、深圳和省会城市等大中城市, 开展混业业务条件相对成熟, 收益也会事半功倍。对于新的经济振兴区域, 如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京津冀环渤海圈, 实施振兴战略的东北地区和大开发战略的西部地区, 积极寻求崛起的中部地, 则将是今后较长段时期内的投资热土。

参考文献

[1]、王玮.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与发展模式建议[J].技术与市场, 2007 (1) , P61.

[2]、高木兰.混业经营的模式比较与现实选择[J].西南金融, 2003 (3) , P53.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11

摘要: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也涵盖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巨大冲击,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和特点,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建议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转变思维,发挥内外部优势,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有针对性地扬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冲击;创新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既有资源和市场份额被互联网企业不断蚕食,其经营模式遭遇到严峻的考验。面对挑战,传统商业银行不得不努力寻求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而“互联网+金融”就是未来银行变革的方向。所谓“互联网+”,概括来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非简单的相加,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令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融通,以及提供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融合的新领域。一般认为,广义概念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也包括金融机构业务的互联网化,为便于分析和说明问题,以下所论述的互联网金融特指前者。

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国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去中介化”,该模式是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资金可以脱离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融通,这不仅使信息搜寻成本降低,而且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违约风险。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传统金融不会受到互联网金融太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只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上。

无论如何,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互联网金融在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为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另外一种发展思路。屈波等(2015)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机会、竞争和挑战,从内外两个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提供战略选择。郝身永、陈辉(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一定冲击,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的优势,未来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良性竞争、合作与融合能够产生双赢的效果。孙杰、贺晨(2015)分析了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融合路径和改进方向,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业成功转型的思路。王海军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挑战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民主化、金融脱媒、内生金融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丁杰(2015)在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内在耦合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在大数据利用和金融创新等方面引导互联网金融走向普惠金融之路。

基于上述不同观点,本文分析后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它没有形成新的金融形态,也不存在“去中介化”,互联网只是一种渠道和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对传统银行业务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来探讨传统银行该如何转型。

二、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1.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2013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自此进入高速发展期,创新层出不穷,模式多种多样。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主要为支付、结算、转账服务;二是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为大众提供了投资理财的新渠道;三是以拍拍贷、宜信、陆金所等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借贷双方在数量、利率、期限上的匹配和交易;四是以天使汇等为代表的众筹融资,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募集项目资金。

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有很多,本文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理论,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可以为传统银行转型提供依据。

(1)长尾效应。长尾效应是指那些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零散产品或服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得不到足够重视,然而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总和却可能超过主流产品。长尾理论强调降低协同成本和增加产品种类,适用于说明传统经济学未能充分解释的互联网金融现象。互联网金融正处于金融产业的长尾之上,本着金融平等性、便捷性、开放性的原则,催生出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了小额资金的投资机会,以及几乎“零门槛”的投资成本,从而吸引了大量具有碎片化尾部需求的客户,探索出一条信贷配给的新路径。

(2)信息不对称理论。一般来讲,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提高了社会的信用成本,降低了金融运作效率。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息处理方面,凭借强大的平台体系和信息处理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多年来数以亿计的交易信息和记录,形成种类繁多、更新频繁的数据库,通过导入信用评估模型,引入交叉检验技术,对贷前、贷中、贷后过程形成连续、动态的信息序列,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给违约概率、风险预警、远程监测等提供了可能,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3)金融中介理论。该理论视互联网为一种新型金融中介,一方面互联网作为载体,配置资源的效率超过了传统金融中介,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降低了投融资门槛,使许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交易简化,给更多有小额、零碎金融需求的大众带来了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互联网金融令资金供需双方绕开市场和传统金融机构,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易,信息更加透明,定价也更加合理。

(4)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产业经济学中两大重要概念。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供给方规模经济指供给方内部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需求方规模经济指需求方所获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上升;范围经济则是指同一供给方所生产的产品种类越多,其边际成本反而会不断降低。互联网金融把信息和技术作为首要要素,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成本递增的经济规律,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三、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互联网金融能否取代传统金融还是未知数,目前来看,无论从机构的规模、数量、交易量,还是产品定价和风控管理方面,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互联网金融所占的比重还很小,并不足以动摇传统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然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也确实给传统银行的运营带来了诸多影响。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可以从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三个方面去分析:

(1)存款方面,主要是以余额宝等直销基金对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截止2014年9月底,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已达到5 348.9亿元,天弘基金也因此一跃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的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的出现,使商业银行的部分活期和定期存款“搬家”,2014年以来国有银行和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存款增幅已经放缓,可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力度有限,虽然这类货币基金的规模在不断膨胀,但其主要投向依然是银行协议存款、委托贷款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的冲击更多的是结构性冲击。

(2)贷款方面,主要是P2P网贷、众筹和网络小额贷款对传统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影响。网络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依托于网络交易数据,网络贷款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升级风险预警和识别技术,极大提高了小额信用贷款的放款能力,其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那些资金需求规模不大、对资金需求比较迫切、还款方式灵活的客户。通过对比201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数据,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银行,其贷款的同比增速都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短期贷款(一年期以下)增速下降明显,网络贷款对传统银行贷款方面的冲击直接表现在短期贷款方面。

(3)中间业务方面,支付结算功能是金融体系的基础性功能,互联网金融兴起后,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的柜面和网上银行支付业务起到了明显的替代作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持绝大部分银行账户之间的转账,且不产生额外交易费用,而传统银行通过柜面或网上银行进行跨行或跨地区转账时,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偏低,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互联网支付目前还主要限于零售支付领域,大额支付、票据支付、外币支付、金融市场资金清算等仍难与传统银行形成有效竞争。

2. 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的机遇。

(1)传统优势。商业银行经历长久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客户群体,仍然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传统业务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点优势,传统银行具有广泛的网点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仍是稳定客户资源的基础;二是管理优势,传统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资本补充能力、流动性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是互联网企业无法比拟的;三是风控优势,由于多年的技术积累,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比较完备,网络IT系统也更稳定成熟。互联网企业秉承创新理念,以追求业绩为主要目标,对网络安全技术投入积极性不高。

(2)经营弊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效运营,恰恰暴露出传统银行的弊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优势在于注重客户体验、关注客户需求、创新限制少,而传统银行受制于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经营相对保守。比如,排队时间长、业务流程繁琐、效率低下,金融产品缺少特色,对客户群体区分明显,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未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等。在“创新、开放、平等、协作、普惠”的互联网精神冲击下,传统银行必须转变思维,学会扬弃,适应时代潮流。

(3)潜在的机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和技术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目前无法颠覆传统金融,但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已是必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升级,开阔了银行未来发展的思路和空间。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银行提供了潜在的机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有效运用了互联网渠道和工具,那么对于银行来说,也可以抓住互联网这个平台,将传统业务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拓展客户群体和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是互联网公司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可以游离于法律制度监管之外,去做传统银行想做而又不敢去做的事情。互联网金融成长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监管制度体系的完善,反倒为传统银行提供了赶超机会,在现有金融制度框架下传统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更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 对传统银行转型的策略建议

1. 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引入互联网精神和思维。互联网金融利用信息和技术创新使投融资门槛降低,将客户群体定位于社会大众,长尾效应明显,金融的普惠性得到彰显。这部分少量的需求在需求曲线长长的尾巴上,虽然单个个体的规模不大,但数量累加后的市场规模将超出想象。在“互联网+”的政策推动下,在利率市场化大潮的背景下,国家信用为银行提供隐形担保、银行不会破产的观念必须要淡化。互联网精神的实质是创新、开放、平等、协作、普惠,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转变以往保守经营的观念,重视中小客户群体的贡献度,向用户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小额借贷、便捷支付、稳健理财等需求靠拢,通过贴近客户需求、注重客户体验,充分挖掘现有庞大的数据库资源,以竞争和学习的态度去迎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2. 发挥传统内部优势,抓住“互联网+”政策机遇。一是发挥资金优势,扩大经营范围。对于经营良好的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新业务,逐步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等领域加速业务渗透;二是完善数据库,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征信和风险信息加强管理,引入数据化管控模型,有效筛选客户、衡量风险、指导产品定价;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全渠道的一站式服务。在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移动支付、社交媒体等创新技术引领下,将传统银行的网点打造成为“智慧银行”,实现基础金融产品与互联网有效对接,提供多渠道的销售、个性化的服务,视客户体验为常态,合理推出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3. 建立银行金融服务平台,打造金融生态圈。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高效性、实时性和普惠性,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与互联网企业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展互利合作,在这些社交平台加载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客户消费需求,开发更多的个性化产品。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合作,建立自己的生活超市和积分商城,丰富和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与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向零售银行转型,丰富支付结算渠道,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客户体验,多渠道的回笼资金。利用银行特有的信息优势推出类P2P投融资服务,凭借多年的信贷管理经验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小额信贷业务由线下转至线上,服务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五、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形成了挑战,同时也是当前“普惠金融”政策的最佳实现路径。互联网金融能否颠覆传统银行还尚需观察,但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模式打破了传统金融运行的格局,突破了经济和社会资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整合和优化了资源配置,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长尾经济和规模效应显著,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作为传统银行,在一个秉承创新、颠覆、普惠的年代,若不及早认识和实践新事物,可能就将承受巨大的损失。但是,互联网金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着先天缺陷与不足,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断完善,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时代即将开启。传统银行应视互联网金融为一把“双刃剑”,既不过分夸大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又能看清它的可利用借鉴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扬弃”,抓住机会完成超越。

参考文献:

[1] 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2015,(6).

[2] 郝身永,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期冲击和深远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2).

[3] 屈波,王玉晨,杨运森,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1).

[4] 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1).

[5] 王海军,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

[6] 汪炜,郑扬扬.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7] 吴晓灵.如何监管网络金融[J].资本市场,2014,(6):10-10.

[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9] 苏薪茗.银行理财业务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14.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号:2015KYYB19)。

作者简介:张暾(1987-),男,汉族,陕西省商洛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融政策、经济增长;刘文芳(1987-),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就职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金融政策领域;邢绪文(1987-),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就职于新密联社牛店信用社,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篇12

关键词:经营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价值链

随着资本监管和资本约束的不断强化, 社会经济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同业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引发了商业银行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要求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意味着发掘出新的市场需求, 创造出新的消费群体, 创造出新的赢利模式, 用全新的方法来完成经营任务, 开发出新的产品, 提供客户新的服务, 或者以新的方式完成银行运作的其他活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不是仅仅就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管理改革。在创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过程中, 应该更多地基于系统的观点, 对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做出成功创新后, 还要对整体商业模式进行审视, 并以系统功效最大的原则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创新需要满足有效性、整体性、差异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创新要求。

1. 有效性。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有效性, 一方面是指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 做到客户满意, 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 经营模式的有效性还指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 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 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 即经营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银行、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 既要关注客户, 又要银行盈利, 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 整体性。

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 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整体, 有一定结构, 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第二, 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 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关联起来, 使它们互相支持, 共同作用,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 差异性。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差异性是指既具有不同于原有的任何模式的特点, 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 保持差异, 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本身必须具有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

4. 适应性。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适应性, 是指其应付变化多端的客户需求、宏观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今天的模式也许明天被演变成不适用的, 甚至成为阻碍银行正常发展的障碍。好的经营模式必须始终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具有动态匹配的经营模式的银行才能获得成功。

5. 可持续性。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仅要能够难于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 还应能够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对维持竞争优势十分重要, 频繁调整和更新不仅增加银行成本, 还易造成顾客和组织的混乱。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同时还要进行反复矫正。

二、商业银行的价值链分析

与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相比, 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活动的差异性上。基本活动是涉及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活动, 它包括资金筹措、资金运作、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 这些活动都与商业银行价值的直接创造有关, 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利润;商业银行的辅助活动,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产品开发等, 辅助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 但其对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起支持作用。商业银行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单元, 是形成其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在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确立上, 各种价值活动的作用并不相同, 并不是每种价值活动都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价值增值。在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中, 起关键作用的只是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活动, 而不是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金融产品开发, 可能是风险管理, 也可能是金融服务。因此, 商业银行在进行价值链管理时应把主要资源应用在控制价值链中最关键的几个环节上。价值链思想认为, 对于不同的银行, 价值链上各链节的重要性是不同的。银行的竞争优势往往是体现在某几个链节上。

三、价值链视角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

由于商业银行的产业价值链涵盖了银行能够涉及的所有价值活动,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都可以看做是其价值链创新的一部分, 因此, 这种基于价值链的创新能够直观、清晰、全面地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进行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 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价值链上价值活动进行细分, 清晰地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劣势, 对其内外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 最终实现有效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形成方式, 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的类

1. 价值链整合型模式创新。

这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是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延长其两端的价值活动 (按战略管理的说法是纵向一体化) , 即向商业银行行业价值链两端的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延伸, 如商业银行加强与企业合作关系, 结成战略联盟, 银行和企业相互持股, 形成稳定的客户群和资金供应来源, 或者在某些价值活动的横截面上延展同类价值活动 (水平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 , 使商业银行价值链涵盖更多的价值活动, 如可以通过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之间的结盟, 在不引起边际交付成本的情况下, 尽可能衍生出新的产品, 一个产品开辟一个市场, 由此可扩大收入来源, 从而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优势。典型的就是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利用其资源优势 (包括客户、技术、人才等) , 开办保险、证券、理财等新兴业务。之外, 商业银行还可以与银行设备、系统制造商合作, 如加入各种银行卡组织和同业联盟等, 以便能为客户提供最佳的咨询和服务。价值链整合型模式创新将原本在商业银行外部的价值活动纳入其经营范围内, 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价值活动, 而且扩大了银行与各利益方的关系网络, 通过对其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关系整合可以节省大量的交易费用 (如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等) , 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反应效率, 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实力和赢利能力。

2. 价值链聚焦型模式创新。

价值链聚焦型模式创新, 又称价值链分拆型模式创新, 是指商业银行考虑到银行的现有核心能力, 必须选择一种可操作和长期可行的经营模式, 服务和产品线可以是全能的, 但是价值链定位必须是具体而聚焦的。商业银行将自身的经营业务定位于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价值创造环节上, 只保留那些核心价值活动 (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且难以被模仿的价值活动) 和相对优势价值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对价值活动的各利益方尤其是伙伴关系进行重新整合, 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如果银行的价值链中某些环节的成本太高, 质量太过于平常, 一些能提供相同环节的外部服务公司又有很高的效率, 通过战略联盟, 把这些环节外包给外部服务公司, 必定会使经营效率得以提高。

3. 价值创新型模式创新。

价值创新型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只针对基础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创新, 从而形成其他银行难以学习和模仿的核心能力。需要指出的是, 价值创新一般是在几种价值活动间协同进行的, 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创新, 又包括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层面的创新, 这是其他同业竞争者很难模仿的。这种通过价值创新形成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以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 不仅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 而且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 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程活动, 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保持产品和服务领先的优势, 或者利用技术优势, 开辟新的渠道模式和业务运行系统, 更便捷、更有效地实现与顾客的联系。

4. 混合型模式创新。

混合型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同时涵盖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模式创新的两种或三种而形成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节, 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不断地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创新。一方面通过价值链的整合、分拆, 获得成本领先和管理协同, 实现优势互补和灵活反应;另一方面通过价值活动的创新, 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差异化经营能力, 为银行和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丰富和细致的, 并且它的各个部分要互相支持和促进, 改变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它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模式。搞得不好, 就可能影响它的有效性。因此,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要特别强调其系统性、协调性, 无论是价值链整合、价值链聚焦还是价值创新都需要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系统的改进, 互为促进, 互相配合。而且, 每一次经营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 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重新思考他的商业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全球银行业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环境中:规则在变、产品在变、客户在变、经营环境也在变。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以及网络化的浪潮不断延续, 银行业监管的规则也在不断改变, 从分业再回到混业, 从鼓励金融创新再到传统风险观念的加固, 为了适应这种不断的变化, 维持自身的良好发展, 确切地了解自身如何创造价值和赚取收益是极为重要的。经营模式是创造价值和赚取收益的较为稳定的一整套机制或方式, 因此, 不创新经营模式, 就等于没有未来, 特别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 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陆小明.现代商业银行间国际业务合作的新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 2001, (2) .

[2]聂叶.银行再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曲昭光, 赖溟溟.关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的思考[J].金融电子化, 2005, (12) .

[4]吕彦昭, 陈伟.商业银行价值链管理体系的分析与再造[J].商场现代化, 2007, (5) .

上一篇:就业新趋势下一篇:车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