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营(精选12篇)
商业经营 篇1
一、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一)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是指现代银行出于扩大利润、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等一些动机, 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 将经营业务的区域范围由国内不断拓展至海外, 从而形成国际化经营格局的过程和状态, 主要包括业务国际化、机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监督国际化等, 从而实现银行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二)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历程看, 中国银行1997年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分行, 最先迈出国际化步伐, 是迄今为止境外机构网络分布最广的中资银行。截至2012年年末, 中国银行已在全球设立了613家境外机构 (如图1) , 海外资产总额高达31342.31亿元 (如图2) 。从1992年建立新加坡代表处以来, 中国工商银行先后以新设和兼并重组的方式在香港、东京、汉城、纽约、法兰克福、卢森堡、伦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经贸往来地区建立了252家境外分支机构,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 (海外部分) 高达4766.54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首尔、东京、约翰内斯堡和法兰克福等地设有10家分行, 并拥有2家代表处和4家境外附属公司,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 (海外部分) 高达3938.78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设立了4家分行, 并在东京、纽约等地设立了代表处,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 (海外部分) 高达1643.08亿元。此外, 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迈出了国际化步伐。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数据来源:各行年报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年报
(一) 垄断优势
1960年, 美国学者海默 (H.HYMER) 在其博士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认为, 保证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 是这些企业应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 而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 又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在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 由于存在着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 或者造成市场不完全的政府对企业竞争的干预, 而使跨国企业在国内获得了垄断优势, 并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利用。对商业银行来说, 影响其经营国际化的市场不完全或不完全竞争有以下情形:金融产品市场的不完全、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和政府政策带来的市场不完全。
日本在进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之初, 美国的跨国银行早已遍布全球, 西欧国家的海外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 “新来者”日本须拥有雄厚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手法,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日本银行利用自己潜在的经济效益和国内的高储蓄率, 大胆采取了低利息、大规模的战略:即以低于竞争对手的利息率扩展资产业务, 选择市场中对数量敏感和价格易变的产品或者区域作为突破口, 实行大业务量来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两种手法的结合使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自2006年12月11日起, 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 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国内银行或设立分行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对中资银行来说是一个政策支持, 同时中国也具有日本高储蓄率这一优势, 中资银行在2006—2012年间的海外扩张中取得了质的飞跃。
(二) 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理论是由伯克莱 (Pete J.Buekley) 和卡逊 (Mark C.Casson)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 用于系统说明跨国公司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 国际化是企业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表现, 跨国公司就是在将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内部转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 罗格曼 (Rugman) 等人开始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国际银行活动。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特定的差异, 国际化银行成为这些不完善性内部化的载体。他认为, 由于国际市场上各个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性和差异性, 国际化银行可以利用国际多样化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 国际金融市场上内部化利益要大于国内市场。在内部化过程中, 国际化银行能比在国内市场上经营的国内银行获得更多的收益, 而且由于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 要负担生产成本及其他额外成本, 而跨国银行仅在外国市场上从事金融服务业务活动, 其成本较低, 因此, 跨国银行业的潜在优势要远远大于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
中资商业银行通过在世界金融中心建立分行, 可以共享便利的金融环境、高端的金融人才和良好的金融氛围;通过在南非、南美等新兴市场设立海外机构, 可以扩大客户群体;通过在政策放松的东道国设立海外机构, 可以享受东道国政策的优惠, 再加上跨国银行在海外市场从事金融和销售活动负担的成本较低, 因此, 中资商业银行通过建立海外机构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三、日本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一) 竞争战略
日本居民的储蓄率一直高居发达国家之首, 平均达20%以上。战后相当长时期内, 证券金融发展滞后, 使银行处于资金分配的主渠道地位。资金几乎完全通过银行储蓄注入国内经济循环。1973—1975年危机之后, 日本经济转入低速增长, 国内吸收储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 巨额的贸易顺差资金也要寻求出路。如果这些资金不能得到妥善处理, 不但会扰乱国内经济秩序, 还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结果, 大量资金流入日本银行的国际活动中, 给日本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布局战略
日本银行网的分布相对集中, 具有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集中于各国际金融中心, 如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巴林及东京离岸金融市场;二是集中于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加拿大、拉美、东南亚、西欧和中东。
地理分布特征反映了日本银行国际化中的布局战略:既要维护与日本企业的传统关系, 又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有利机遇。日本倚重伦敦的重要原因有取得外币资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来提高知名度、熟悉先进的国际金融市场、以此为中心向欧洲市场的其他地区辐射。日本银行还逐步深入英国经济内部, 向英国公司及英国地方当局提供信贷, 涉及的部门包括金融服务、商业、建筑业及制造业等。在美国, 日本银行集中于两个区域:在纽约参与国际金融交易, 在加利福尼亚州集中于工商客户的金融服务。因为加州是日本企业最密集的地区, 是整个亚太地区对美贸易的重要口岸, 也是美国众多小银行的根据地, 日本有意通过兼并这些小银行来拓展其业务。从总体上看, 日本银行在美国偏重于工商客户服务, 因为美国是日本商品的最大输入国。在中东, 作为日本所需石油的重要供应地, 日本银行在中东设立分支机构, 其目的是保证石油供应稳定。
(三) 组织战略
以什么方式、通过哪种途径、以何种组织形式进入市场, 对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进入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内外部众多因素。从内部来看, 主要包括银行自身的经济实力、承担成本费用的能力、业务特长、客户的地理分布和业务需求、人才的配备、管理水平和经验等。外部因素包括目标市场的结构、竞争程度、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经济前景。日本银行在其国际化发展初期, 主要采用设立附属机构的形式向美国扩张, 到了20世纪80年代, 日本则凭借其巨额贸易盈余和剩余资金在境外进行并购。并购迅速高效地解决了日本银行国际化人才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将日本银行国际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三点重要启示:第一, 竞争战略选择方面。日本利用当时国内资本充裕的有利条件, 进行大规模的低息战略, 为其国际化打开了通道, 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第二, 布局战略选择方面。日本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 注重选择与日本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 并且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 既保证本国对外贸易的需要, 又使日本银行充分参与世界的金融活动。第三, 组织战略选择方面。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 日本银行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和结合进入市场的目的, 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通过这些多元化路径的选择, 日本银行成功地以较合适的方式, 进入了别国市场。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一) 建立境外机构
1. 建立境外机构的组织形式
(1) 建立分行、子银行、境外附属公司和境外代表处
中国农业银行境外机构采取的方式是分行、子银行、境外附属公司和境外代表处;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境外机构采取的方式是分行、子银行和境外代表处;中国银行是中国首家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年末, 各行境外机构总数及选择的方式如表1。
数据来源:各行年报
(2) 并购
银行海外并购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兼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银行合并组成一家银行, 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银行吸收一家或者多家银行。收购指一家银行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 以获得对该银行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 或对该银行的控制权。
数据来源:各行年报以及公开数据
2. 建立境外机构的区域
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地区, 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海外机构数量还比较少 (见表3) , 如何改变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布局, 李咏梅 (2007) 提出, 银行国际化一般都按桥头堡式—重点式—全球式布局的演变顺序由简单到复杂地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国际业务。桥头堡式布局, 只在少数几个国际金融中心或对外业务量集中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 作为母行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桥梁, 起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的前哨作用。重点式布局, 在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设立分支机构, 有重点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全球式布局, 在全世界各个金融和贸易地区, 广设分支机构, 开展全球式的业务活动。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布局应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确定区域重点。
(1) 以香港市场、新加坡市场为中心辐射亚洲市场
香港、新加坡都是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中心, 金融市场相当成熟, 市场规范、法律健全、监管严格、与国际接轨, 居住的群体大部分是华人, 且都实行自由港、低关税制度, 另外地理位置优越, 是我国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
(2) 向欧美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推进
目前, 中资商业银行在欧美地区建立的海外机构数量较少, 原因是欧美有些地区对中资商业银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欧美市场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丰富的金融资源, 充裕的融通资金, 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金融创新能力, 努力发展欧美市场将有助于我国银行进入国际主流金融市场, 全面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欧美地区建立分支机构, 可以使得中资商业银行享受到国外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相对健全的金融制度和自由的金融竞争环境, 得到最健全的发展。
(3) 以日韩为区域国际化经营重点
银行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跟随客户, 也就是说跟随其客户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并为之服务。由于银企之间这种密切联系, FDI的增加必然会刺激跨国业务的发展, 带动银行网络的扩大。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韩国际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因此, 在日韩两国设立经营机构是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目标。同时, 我国加入WTO以后, 日韩政府也打破以前的种种限制, 采取对等开放的原则, 欢迎我国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本国建立分支机构。
(4) 关注南非、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南非、南美、中东等地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近些年, 中国开始与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因此, 中资商业银行也应该关注南非、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资料来源:各银行年报
(二) 境内外业务的有机联动
现阶段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有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覆盖范围较广。但是除了中国银行已经达到了国际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和服务, 距离跨国银行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并没有全方位开展业务, 市场份额较小。因此, 中资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 锁定特定目标群, 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 扩张海外业务,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扩大市场份额。这样也可以实现目标范围的差异化或者低成本。
1. 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全面开展各项金融服务, 扩大市场份额
(1) 亚洲新兴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同中国贸易往来频繁。在亚洲新兴国家全面开展各项金融服务除了具有区位优势以外, 还由于观念、文化等的相似降低交易成本。
(2) 对外贸易密切, 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在亚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人民币已成为边贸重要的结算币种, 并非正式地成为边境地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货币。
(3) 亚洲国家除了新兴市场以外, 其他国家的银行业并不发达, 竞争力相对较低, 增长势头良好。
2. 拓展欧美市场及其他新兴市场, 开展批发和投资业务
在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初期, 竞争优势不突出, 只能根据企业国际化的要求和东道国的国际中心优势, 有目的地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批发投资业务, 熟悉市场, 积累一定的经验。随着本国跨国公司日益增多之后, 国际业务和客户基础越来越大, 在时机成熟时, 利用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进行大规模的收购扩张, 全面进入当地市场。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具有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银行国际化是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 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 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国内银行或设立分行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 国内部分银行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升国际化水平。然而, 由于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 目前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 因此, 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国家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特别是借鉴日本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布局战略、组织战略, 从境外机构的建立和境内外业务的有机联动两方面制定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关键词:中资商业银行,日本,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吴晓云, 陈怀超, 李辉.中资银行跟随客户的国际化动机与区位特征:基于2005—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 2012 (2) .
[2]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课题组.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研究[C].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 2005.
商业经营 篇2
商业物业代表两方面的领域,一是用来经营盈利的商铺,它的投资价值主要是通过商业经营来实现;另一方面是商务办公写字楼,从事行业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我们仅从这两方面来纵观扬城的商业物业是深有感触的。
首先我们谈谈扬城的商铺,商铺的范围很广,可以从市场形式、物业用途、建筑特征、经营方式等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商业物业之所以冠上“商业”的头衔,它就是一种投资的性质,其根本的目的也就是盈利、赚钱、升值!而带来这一切的也只能从一个途径来实现,就是“经营”。我们认为扬城商铺的经营,不论是经营的方式、经营的管理都有待提高与革新,急需要与世界商业经营方式接轨。目前的扬城商铺的经营绝大多数都是自主自营的固定方式,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统一化的、专业性的市场,这样经营方式用“散”、“乱”、“不成气候”来形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它带来的弊是巨大的,从小的方面,制约了投资回报率的实现,因为受到了规模、专业、品牌的限制,它的发展空间相当小;大的方面,它制约了大型商业市场的拓展,影响了城市商业发展进程,因为都是分散的自主自营的方式,不能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去拓展市场,不能形成成规模的、专业的、统一的商业市场。我们主张扬城的商业应该推出先进的、国际的、专业的经营方式,利用各方面的先进理念,来形成统一的规模性的专业市场。我们对此的认识也是贯彻到实际的操作上,九洲大厦的裙楼商铺导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由资金实力雄厚的发展商开发物业,出售于投资者,同时引进实力雄厚的商家,聘请专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产权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将市场做成有规模有品牌统一的、专业的市场,使投资者坐利稳赚,实现高额投资回报率。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篇3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第四条 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商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 特许经营活动
第七条 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并具备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等服务的能力。
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至少2个直营店,并且经营时间超过1年。
第八条 特许人应当自首次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起15日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应当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特许人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企业登记(注册)证书复印件;
(二)特许经营合同样本;
(三)特许经营操作手册;
(四)市场计划书;
(五)表明其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书面承诺及相关证明材料;
(六)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特许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依法应当经批准方可经营的,特许人还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九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特许人提交的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10日内予以备案,并通知特许人。特许人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商务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其在7日内补充提交文件、资料。
第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备案的特许人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并及时更新。
第十一条 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特许经营合同。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特许人、被特许人的基本情况;
(二)特许经营的内容、期限;
(三)特许经营费用的种类、金额及其支付方式;
(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以及业务培训等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提供方式;
(五)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标准要求和保证措施;
(六)产品或者服务的促销与广告宣传;
(七)特许经营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赔偿责任的承担;
(八)特许经营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九)违约责任;
(十)争议的解决方式;
(十一)特许人与被特许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
第十三条 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特许经营期限应当不少于3年。但是,被特许人同意的除外。
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续签特许经营合同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四条 特许人应当向被特许人提供特许经营操作手册,并按照约定的内容和方式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等服务。
第十五条 特许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标准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六条 特许人要求被特许人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前支付费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说明该部分费用的用途以及退还的条件、方式。
第十七条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收取的推广、宣传费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推广、宣传费用的使用情况应当及时向被特许人披露。
特许人在推广、宣传活动中,不得有欺骗、误导的行为,其发布的广告中不得含有宣传被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收益的内容。
第十八条 未经特许人同意,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转让特许经营权。
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第十九条 特许人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将其上一年度订立特许经营合同的情况向商务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章 信息披露
第二十条 特许人应当依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并实行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十一条 特许人应当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前至少30日,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提供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信息,并提供特许经营合同文本。
第二十二条 特许人应当向被特许人提供以下信息:
(一)特许人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额、经营范围以及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
(二)特许人的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
(三)特许经营费用的种类、金额和支付方式(包括是否收取保证金以及保证金的返还条件和返还方式);
(四)向被特许人提供产品、服务、设备的价格和条件;
(五)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等服务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式和实施计划;
(六)对被特许人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监督的具体办法;
(七)特许经营网点投资预算;
(八)在中国境内现有的被特许人的数量、分布地域以及经营状况评估;
(九)最近2年的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摘要和审计报告摘要;
(十)最近5年内与特许经营相关的诉讼和仲裁情况;
(十一)特许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是否有重大违法经营记录;
(十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三条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及时通知被特许人。
特许人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被特许人可以解除特许经营合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特许人不具备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条件,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特许人未依照本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备案,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备案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许人利用广告实施欺骗、误导行为的,依照广告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规定,被特许人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并经查实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九条 以特许经营名义骗取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以特许经营名义从事传销行为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特许经营活动中涉及商标许可、专利许可的,依照有关商标、专利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 有关协会组织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指导下,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特许经营活动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为特许经营活动当事人提供相关服务。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特许人,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逾期不备案的,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前款规定的特许人,不适用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地下商业空间经营讨论 篇4
由于工作原因, 我在中关村西区———北京高科技商务中心区负责管理3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已有六年, 其中15万平方米为商业经营面积, 即“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 5万平方米为大型地下停车场, 还有约10万平方米的集地下交通及市政于一体的地下综合管廊。几年来, 我对于地下商业的经营有一定的体会与思考, 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 都希望与大家分享, 以使地下商业今后在国内有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做好地下商业, 需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予以研究、把握, 关注并解决因位于地下所引发的一系列经营难点, 以比经营地面商业更多的耐心、更强的手段、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服务, 才可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使我国地下商业摆脱早期多利用人防工事, 停留在小摊位家庭作坊式的低级阶段, 尽快向高层次转化, 追赶世界的潮流, 为城市的进步、区域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宏观方面
第一, 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地下商业规划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地下商业要想成功, 规划需先行。城市建设必须要有主体规划的理念, 融区域全方位开发与商业设施于一体, 在此前提下, 地下商业经营才有可能有所保障, 进而走向成功。例如:日本东京八重洲地下商业、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市、多伦多市政大厦核心区的地下商业群等, 都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和成功的典范。
第二, 要注重地上建筑物与地下商业的和谐统一。总体规划明确后, 在实施过程中, 地上建筑与地下商业, 两者绝不可割裂开来, 而应形成互补、互动的关系, 无论是外部建筑规模、形态, 还是内部结构、动线, 均要充分加以考虑, 以实现资源共享, 各取所需。
第三, 要注重地下商业涉及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研究。我国地下空间由于起步较晚、国情复杂, 相关的规范标准、法律法规要么没有, 要么不全、要么滞后, 极大地阻碍了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商业的发展。一方面, 我们要呼吁国家在这方面加紧研究, 早日改变现状;另一方面, 通过实践, 积极探索, 发现困难, 找出问题, 提出具有建设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寻求突破, 以降低地下商业经营所带来的政策风险。
第四, 要注重地下商业项目所在区域的调查与分析。地下商业对于所处位置、地段、人文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比之地面商业项目更为敏感。比如气候条件, 加拿大之所以较其他国家更多的建设了大规模的地下商业, 与它严寒的天气息息相关。所以, 项目前期, 对于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调查、分析与论证十分重要, 其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项目未来的命运、所开发地下商业的兴衰。
第五, 要注重高新技术在地下空间的应用。地下商业的经营面临许多特殊困难, 关注并及时应用如手机导航、智能化能源、光电控制、高新材料等最新科技, 将极大的弥补地下经营所带来的各种缺陷, 使商业经营更加灵活、便利。
二、微观方面
我作为地下商业的直接经营管理者, 相较宏观, 更多的体会源于微观, 源于细节, 源于项目的运行过程,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地下商业成功必须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1. 软件部分
(1) 项目定位。地下商业需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明确项目定位。对于地下商业, 定位是否清晰, 是关系到消费者、商户能否走到地下来的重要因素, 所以, 在定位分析、判断研究上要舍得投入, 以期定位精准。
(2) 动线设计。由于地下商业主要为大平层, 一般是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 不具备地面商业的多楼层概念, 所以动线设计更为复杂, 必须解决人流到地下后如何流动最合理的问题, 既要照顾消费者逛店便利, 又要兼顾店铺的可视可达率, 好的动线设计应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3) 标识安排。在地下, 消费者的方向感普遍较差, 特别是作为消费主体的女性大众, 故地下商业对于商场内外、上下的标识设计、配置要尤为重视, 尽最大可能消除顾客的地下迷失感, 否则会极大影响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4) 品类分布。地下商业存在许多物理死角, 所以在商铺安排、品类分布上要多动脑筋, 精心布局, 利用商品的特性不同, 引导消费人群更加合理的流动, 以提高整场的利用率。
(5) 商户管理。地下商业要成功, 更需强调产权统一、管理一致, 加强对商户的管理与服务, 以根据经营状况、市场变化随时予以适当调整, 以确保地下商业的整体利益。
(6) 宣传推广与会员服务。地下商业, 宣传推广在项目前期是迅速吸引人流认知品牌、熟悉地下的重要手段, 之后要将重点逐步过渡到活动质量和效果上来, 以提升商户销售额为主要目的, 同时, 作为扩大会员数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要与会员专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而忠实的会员对于地下商业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他们对项目具有引领及口碑传播的作用, 是地下商业发展的基础力量, 所以对于会员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以使会员数量不断增长。
2. 硬件部分
(1) 轨道交通及停车场的结合。成功的地下商业几乎有着惊人的一致, 即与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停车场的无缝对接, 例如香港40多家购物中心, 70%左右是建立在地铁等轨道交通线之上, 所以, 在规划设计上若有条件结合, 则无论是对地下商业的运营, 还是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均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2) 地下采光与灯光设计。人类天生对于黑暗有恐惧感, 这就要求地下商业在采光及灯光设计上要加倍用心, 使来地下购物的消费者心理上不产生压迫感, 最好通过更多的自然采光设计和照明灯光的补充, 令地上地下浑然一体, 不产生在地下的感觉。
(3) 能源管理。大面积地下空间是蓄热的, 对于供暖需求较低, 但在供冷、用电等方面与地面建筑均有差异, 而地下商业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地下空气的清新、流畅, 所以能源管理无论从消费者对购物舒适环境的要求, 还是业主对成本的控制角度, 都必须加以重视与研究。
(4) 氛围营造。地下商业只有尽量营造与地上差异不大的购物氛围, 才能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 并逐步体现出冬暖夏凉、遮风避雨等地下优势。除前面提到的灯光照明外, 地下商场内的绿植、喷泉、休闲小品等的设计与配置, 在地下商业公共区域里要重点考虑。
(5) 地下空间垂直交通设计。对于地下商业, 规模越大, 合理的垂直交通设置就越显重要, 亦将直接影响到商业的经营。一方面, 垂直交通方便吸引客流的导入;另一方面, 有助于消灭地下死角, 增强地下面积的有效使用率。另外, 运用得当还将起到地面标识、宣传导引作用。
(6) 地下空间的面积配置。简单的讲, 一是尽量减少地下二、三层的单体面积, 利用下沉广场等方法扩大地下一层规模, 并将商业面积重点安排于此;二是要精心设置用于推广活动的中心场地, 规模大的还需配置副场地, 以形成整场的互动效果。
以上从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简单论述了一些对于地下商业经营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因素, 但经营地下商业还有一个共同的工作重点, 即地下安全控制。没有安全, 经营无从谈起, 而如何确保大面积地下商业的安全, 是各级领导、各个主管单位, 特别是消防部门所极为关心的。所以, 在管理过程中, 要针对地下空间的特点, 建立多层次防御体系, 加强软硬件设施的维修保养, 对于地下的防火、排烟、人员疏散等制订紧急预案, 措施到位, 责任到人, 进而保证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保证地下商业正常的经营秩序与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篇5
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越来越大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为了缩小与国际大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纷纷仿效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自发的改进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仍与国外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
1.成功的网络银行需要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这正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所缺少的服务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客户导向”一切营销策略的目的都是追求“客户满意”这些在发达国家网络银行营销战略中已居于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多数依然是“银行导向”的理念认为“雄厚的财力+最新技术=优秀的网络银行”产品技术的开发也过多注重于银行同业竞争以及树立银行科技化形象的层面真正落实到“客户导向”方面经营理念的非常少再从管理体制来看网络银行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通常采用信息产业中常见的扁平式管理模式而现阶段我国的一些网络银行却继承了其母体——传统商业银行——等级严格、层次较多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无形之中加长了从市场信息反馈到经营决策调整的信息流传递路径钝化了网络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长此以往势必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一个庞大的需求方正在迅速形成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将个人金融业务列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拘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么”因此普遍缺乏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品牌意识较差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各商业银行雷同化的金融产品和经营方式(2)各商业银行只注重单方面的产品研发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服务严重滞后更没有一套完整的竞争性营销策略和品牌发展战略营销的组织体系也显得较为松散这一方面造成了客户对私人金融业务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失去了大量的潜在客户和发展机遇(3)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各商业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这种不健全的个人社会信用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深度和广度仅从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使用情况就可以看出趋同的业务发展模式和营销策略使网上银行的使用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业务上真正能够体现网上银行业务优势的高附加值业务却发展不足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树立独立的企业形象和业务品牌非常不利
3.管理体制落后机构庞大、低效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通病也是妨碍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大多仍实行金字塔式的垂直化管理体制一般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多级经营管理机构在每一级机构中还有部、处、科、股等部门在组织机构上呈现很长的纵向管理链条在这种组织体系下管理效率受到管理成本、信息沟通和管理者能力、员工素质的多重制约难以有效提高而管理效率的低下又直接造成了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准确跟踪客户需求方向的转移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按部门设立形成职能群体虽然每一个职能群体只从事整个业务
流程的一部分但对这些部门来说却是工作的全部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例如目前信贷业务按品种分工、本外币业务按部门分工等方式相互独立使得客户的需求只有在许多部门的共同协力下才能满足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员也使得客户的满意度大为降低在金融产品单
一、业务强调规模的情况下这种业务流程的危害还不明显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的增多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其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危害将越来越大。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虽然无法解决国内商业银行的面临的根本问题但对其在竞争中谋发展却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着眼通盘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以合作的方式争取时间多学习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土优势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才能摆脱坐以待毙的被动局面为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一块生存空间
1.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应转变经营理念打破行际壁垒谋求共同发展网络时代银行业以获取信息能力、拥有信息量及分析处理信息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金融服务的能力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客户资源具有了超国界性和无极限性这使得国内各银行有可能摆脱低水平的相互竞争进行互利合作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作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尽快取得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网络银行核心技术以减少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选择风险跳出“追赶陷阱”另一方面在网际互联网的建设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起能够共通共享的强大技术平台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较高的技术起点
2.中资银行应开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个人金融业务营销机制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个人金融产品个人金融业务面对的是众多不同背景的单个客户及其差异需求设计开发新产品时银行应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个人金融产品银行可将所有客户分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两大类对于重点客户可以提供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对于一般客户则应进一步发展代理收付等低费用、低风险的实用性金融业务同时银行还必须注重金融产品的全程维护和售后服务的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推出有竞争力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牌银行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组合策略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度身定做金融套餐实现存款、贷款、支付、汇兑、结算、投资、保险、理财等“全程式”服务
3.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网络化的进程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多而分散如果没有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快捷、安全的个人通信系统支持个人业务的开展相当困难且成本较大当前网络、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好为私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上银行业务与私人金融业务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客户为导向”将每一个客户从大众消费整体中分离出来并为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利用网络技术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传统的部门局限综合客户信息分析客户消费习惯、投资偏好从而在低成本条件下为客户提供极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同时网络技术也有助于银行间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减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除银行开展私人金融业务的后顾之忧
商业经营 篇6
[关键词] 司马迁 货殖列传 经营思想 商业谋略
一、破除轻商观念,主张逐利致富的经营思想
司马迁作为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同时具有经济学家的头脑,为经济史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货殖列传》可以说是记载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最早篇章。所谓“货殖”,就是经营货物,以滋殖财富。而货殖者包括专事商品交换、兼营商品生产与交换、从事服务性行业及经营借贷业务等四类与商品有关的职业群体。正像《太史公自序》所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它通过对这些“布衣匹夫”的工商业者活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主张“逐利致富”的商业经营思想。
中国历来有“重本抑末”、“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就是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也是如此。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始祖孔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的正统观念正是讳言财利的。孟子也说过“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孟子·梁惠王上》);而董仲舒更认为“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不能止也”(《汉书·董仲舒传》)。这些思想无疑对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司马迁不仅以《货殖列传》为商人立传,而且旗帜鲜明地从多方面强调商业发展的重要性。
他否定老子提出的“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完全否定商品交换的社会模式。指出“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货殖列传》,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货殖列传》)。就是说,老子这一套理论已经行不通。因为时代已经变了,人们“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所有这一切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司马迁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商业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从而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引用《管子》一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富民思想,进一步发挥说:“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致富求利是人的本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货殖列传》中列举了许多可以致富的行业,如稼穑、渔盐、冶铁、博戏、贩脂、卖浆、洒削、马医等,而最快的就是经商。书中列举著名商人如子贡、白圭、范蠡等人的成功事迹,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商业观点。
如何逐利致富,司马迁认为最重要的是树立致富信心,寻找致富门径。他指出:“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人才是获取财富的重要条件。财富高度的流动,随时都在进行重新分配,只要具备经商的才能,掌握经商的规律,都有成功致富的可能。至于致富的过程,司马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产生致富的愿望,而資金寥寥无几的时候,只能通过付出自己的体力去获取原始资本;当他有了一定的资本但尚不充足的时候,就需要运用智慧,找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经营途径,一举致富;而当具有雄厚资本的时候,则要善于抓住时机,果断进行经营,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司马迁“争时”获利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他认识到在商业运作中占有资本与不占有资本以及占有资本多与占有资本少之间的区别。就是说拥有一定数量资本是私人作为财务主体并从事商务活动的先决条件,这与现代私人财务学有着惊人的相似。
司马迁承认求利、求富是人的本性,但同时并不认为求利、求富可以不择手段。他把求利、求富活动分为三等,即“本富”、“末富”、“奸富”。“本富”、“末富”是依靠自身经营的本事“取与以时而息财富”的正当行业,应该鼓励。而“奸富”是“有爵邑俸禄,弄法犯奸而富”,包括“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则坚决反对,主张严削以“齐之”。
司马迁指出国家对于商业的管理,有多种层次。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用利益加以指导;再次是进行教育说服;最下是强制、干涉,与民争利。所谓“善者因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司马迁认为,汉惠帝、高后时期,黎民得离战争之苦,君民俱欲休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是“善者因之”的最高境界。文帝时期,屡次下诏,劝民归农,影响并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在司马迁看来,这是“教诲之”、“整齐之”的二、三等做法。而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和均衡、平准政策,司马迁认为是与民争利的下策。不难看出,一千多年前司马迁就提出的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由贸易理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善于学习借鉴,采取灵活机动的商业谋略
《货殖列传》提出“以末治财,用本守之”的商业谋略,认为“本末并列”,是“衣食之原”。但同时又指出,“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人要具备专门的素质,善于抓住商业时机,并能协调各种关系。而这些正是商业理论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素材。
1.善于学习,提高商业素质。《货殖列传》借商人白圭之口总结了经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与,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就是说,如果不具备以上智、勇、仁、强四个条件,是没有资格学习经商的。《货殖列传》中介绍的商人都是善于学习、注重自身修养、勇于开拓的成功者。白圭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策略,在粮食丰歉的差价往还过程中,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管子》说他是“只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卓氏和无盐氏也是具有这样商业气质的人。前者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量移民的时机,主动要求到“民工于市,易贾”的临邛汶山之下,在那里从事“铁山鼓铸”,发了大财。后者则在汉初放贷给出征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将士,结果三个月后获得十倍的利息,一举致富。这些都表现出作为商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职业能力。正像司马迁所总结,“富者必用其奇”,这个“奇”就是坚强的个性,非凡的勇气和准确判断天下大势的智力。
2.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经商策略。《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不厌其烦地列举各地物产,并且告诉人们要“各劝其业,乐其事”。首先,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根据各地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如关中“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长安“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事末也”;定陶、睢阳有王者风范,但“土地小狭,民人众”,可以“西贾秦狄,北贾种代”;邹地和鲁地“犹有周公遗风”,其“好贾趋利,甚于周人”。由于各地商业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各异,地方物产也不平均,这就要求经商者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以获得最大的商业成功。其次,要抓住经商时机。《货殖列传》记载白圭是最善于抓住时机的商人。他“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对于经营的商品,“无敢居贵”,只要价格有利,则尽快售出。司马迁认为,这些经商之术是“有所试矣”,“非苟而已也”,就是说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第三,要建立广泛的经济信息网络。《货殖列传》记载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在他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时,沿途考察了解信息,极有利于他以后的商业发展。他亦官亦商,常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其他如南阳商人孔氏“连车骑,游诸侯”;洛阳商人师史“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这些商人与社会上层频繁接触和交往,既与他们做了生意,又借助他们抬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商业影响,形成广泛的商业经营网络。
3.合理制定市场价格,调整农工商关系。《货殖列传》认为市场物价标准是按照“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贵上极则反贱、贵下极则反贵”的规律上下浮动的。商人要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随时变更自己的商业策略。《货殖列传》既注意到“薄利多销”,也注意到“经销精品”。在考察诸多商人的经营状况以后,得出“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贪商得利为三,廉商得利为五)的结论。为什么会如此呢?原来那些廉明的商人能够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价格低于同行,薄利多销,达到“廉贾归富”的目的。大商人白圭总结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验,坚持营销低价的谷物,而大发其财。由于他“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被誉为“治生祖”。与白圭的做法相反,子贡则坚持“贵玉而贱珉”的原则,经营昂贵的珍宝玉石。他看重的是经销精品,他要在商品的高进高出中求得利润。当然,不论经营低档的谷物,还是高档的美玉,都必须要保证商品的质量,也就是《货殖列传》中所说的“务完物”。
商业经营 篇7
(一) 分业经营模式
分业经营指的是证券业与银行业的分业, 也可以称之为证券业与银行业的专业化, 主要是银行的职能被限制在传统业务领域, 不能涉足其他的业务范围。分业经营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 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合理和公正, 实现金融行业的专业分工。于此同时, 分业经营也有自身的缺陷:首先, 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不利于规模资源和经济的合理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发展运行的整体效率;其次, 实行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活动, 不利于银行总体实力的提升;再次, 实行分业经营增加了证券投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
(二) 混业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模式指的是银行可以涉足法律允许之下的所有金融业务, 除了一些传统的业务领域, 还可以经营保险、信托、证券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混业经营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 业务范围比较广泛, 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其次, 混业经营能够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能够实现企业和银行的有机结合, 提高综合竞争力;再次, 混业经营模式能够实现存款利率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有机结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一) 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 从根本来讲是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产物。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进一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要求,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施调整业务范围, 转变经营模式。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因为, 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参与过必须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 允许参与国之间自由参与到对方的金融领域中, 这样就给我国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同时也会影响到制度内外的统一性。可以肯定, 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会完全失去抵御能力, 但是大客户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极有可能会流失而那些企业正是国际化形势下的金融业盈利点所在。于此同时,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发展, 采取运业经营的模式势在必行。
(二) 实行混业经营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 这种业务范围的局限性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竞争力来看, 我国的商业银行无力与西方国家的全能银行进行竞争, 也很难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给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国际金融发展形式, 认真研究和探讨银行发展趋势, 向全能银行转变。面临国际发展形式以及外国金融企业竞争的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速自身的改革, 采取积极措施, 主动应对这些竞争。首先是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金融交战, 实行混业经营, 发展为业务和职能都很全面的银行, 有效组织联合金融防线, 才能和国外全能银行竞争。其次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积极采取混业经营方式才能根据客户和市场需求, 采取新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 有效地分散交易风险。再次是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尽快推行综合经营模式, 才能抢占先机, 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拓展新的金融业务。由此可以看出来,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还可以克服分业经营的固有缺陷, 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 实行混业经营是转型期商业银行保障金融安全的需要
实行混业经营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进而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目前来讲, 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 其中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比重较高, 这种资产结构存在较大的风险, 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境, 这给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不断深化改革,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扩大业务领域, 这就需要实行混业经营, 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 商业银行通过改变资产结构, 减少金融风险。
(四)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需要
随着现代国有企业的发展, 国企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混业经营可以加快国企改革, 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国有企业重组, 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对银行的要求, 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 为国企重组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其信贷与结算杠杆的作用, 不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五) 实行混业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分业制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冲击, 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银行转变。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迅速, 必然导致其与商业银行争夺金融资源, 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首先就是造成了银行资金分流, 银行信贷资产增长减缓,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失衡, 所以商业银行要想赢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调整经营战略, 适应市场变化, 积极向混业银行发展。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对策
(一) 加强相关立法, 形成健全的法律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证, 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 要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 一方面能够弥补某些领域的法律空缺, 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例如, 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以及《公司法》, 进一步鼓励和保护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其次, 要尽快出台《外资银行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律体系;再次, 在立法原则上一方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银行经营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进而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 推进银行体系改革, 加快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 积极推进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重中之重。首先, 合理界定产权。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中, 要合理确定银行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责任和权力, 从而为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提供重要的动力, 保证银行混业经营的顺利开展;其次, 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 要从银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用政策性银行全部置换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职能, 进而对商业银行按照经济功能、信贷质量、业务区域等相关职能进行重组;再次, 要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的上市情况, 实现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 并且要积极防范风险, 做好应对金融市场危机的各种准备;第四, 要摒弃行政权力对商业银行的干预, 保证商业银行能够真正实现依法自主经营, 提高混业经营的能力。最后, 积极建立健全金融业必要的退出制度, 除严厉惩处违法违规的商业银行外, 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银行要勒令停业, 从而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
(三) 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
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现存的问题, 一定要采取积极措施优化资本市场。首先, 根据资本市场供求关系适时扩大其规模和容量特别是股票和国债市场的扩容。在没有相应的证券供给增加的情况下, 资金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必然使证券价格大幅度提高。其次, 打击发展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保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再次, 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的交易体系, 从而形成地区、国家、场外交易的最新模式;第四, 发展产权交易, 推动资本运营, 促进企业改组, 从而能够更好地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益, 促进资本和劳动力按市场需求合理自由地流动。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和货币资本的特殊行业, 经营模式一般有两种: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WTO后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转变的步伐。因此, 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选择对银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参考文献
[1]庄毓敏主编.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武捷思著.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6年版
[3]楼继伟、许美征、谢平主编.中国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年
[4]魏杰等编著.现代金融制度通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5]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1月
[6]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商业经营 篇8
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 曾经就是否应该放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进行过大量的讨论, 欧明刚 (2004) 对当时银监会发布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提出质疑, 认为将淡化城市商业银行的地方性银行特点, 会使其在竞争中混淆定位, 不切实际地盲目竞争。刘熠辉等 (2007) 谈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定位时指出城市商业银行的独特地方特征和地方信息优势等条件, 使其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利用与地方经济的交融性才能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应在所在城市, 不能盲目扩张。在美国, 早期反对跨区域经营的学者也主要基于防止垄断、保证银行体系安全及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但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日益稳健, 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 研究方向也逐步倾向于探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对银行的影响以及提出发展对策等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 银行业竞争局面的日益激烈, 我们可以看到,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是未来银行业的必然发展走势之一, 但从因过于追求扩张效益而暴发的几起大型银行业犯罪案件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跨区域经营固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适合跨区域经营, 那么怎样的城市商业银行才更适合跨区域经营模式呢?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又应该实施怎样的战略定位, 才能使得利大于弊呢?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几个方向。
本文选取了2006—2011年29家已实现跨区域经营的样本城市商业银行, 从跨区域经营战略的实施程度对银行经营绩效和风险的具体影响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意在探讨解决是否每个城市商业银行都应该实行跨区域经营战略、实行跨区域经营能否有效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并降低经营风险, 以及如何稳健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等问题, 为已实现和将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的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政策建议。文中对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存贷比和负债规模四个变量进行计量回归, 研究中我们首先发现跨区域经营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存贷比与银行经营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而负债规模与银行经营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次发现负债规模、存贷比与银行经营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而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与银行经营风险有负相关关系, 但P值并不显著。这表明跨区域经营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 并能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水平, 但降低作用并不显著。
一、文献综述
国外大部分的研究认为跨区域经营对于银行经营成本和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Alden F.Shiers (2002) 检验了地域多样性和经济多样性对于银行风险的影响, 他认为地域多样性降低银行风险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多样性, 研究中用国内分支银行的程度来分析设立分支银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得到的结论是经济多样性和分支银行都能降低银行风险。Akhigbe and Whyte (2003) 对美国银行进行研究, 发现跨州经营的银行利润水平更高, 且银行的收益波动性、破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显著低于其他银行。Deng and Elyasiani (2008) 研究中发现, 跨区域经营可以扩大银行存款资金来源, 降低存款成本, 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单位成本, 而商业银行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 可以积累管理经验,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而Allen N.Berger, Robert De Young则是通过估算1993—1998年美国约7000家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率, 并利用利润函数和带有相同参数的成本函数来构建利润效率, 以此分析银行地域扩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结论认为地域间距离因素对于银行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跨区域经营对于银行业的影响显然不完全是正面的。Beng Soon Chong (1991) 运用事件分析法得出允许银行业跨区域经营有利于银行效率提高, 但同时也强调利润率的提高增加了银行的市场风险。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适合跨区域经营。Allen (1993) 对1980—1989年间美国银行和观测值进行面板数据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规模经济递减出现在银行总资产扩大到6亿美元时, 当取消地域管制以后, 对于那些仍处于规模经济递增阶段的小银行是可以继续扩大规模的, 直至达到最有效规模运营。
我国放松对跨区域经营的管制, 外部原因是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矛盾, 内部原因是地域经营限制与进一步发展的矛盾 (刘久彪、杨晓东, 2011) 。邹朋飞 (2008) 在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1998年到2007年的规模扩张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上, 利用年报数据对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经济效应做了实证分析, 剖析了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行为动机与行为逻辑, 得出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并非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而是对现行环境和自身经营机制的被动适应的结论。2007—2009年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迅速发展的几年, 部分学者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几乎完全肯定了这一举措。曹凤岐等 (2006) 认为单一城市制会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偏高, 会存在巨大风险, 且地域限制使城市商业银行为跨区域经营的企业提供贷款和清算服务变得困难, 易流失客户, 认为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有条件地探索跨区域发展。桂蟾 (2009)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的详细分析, 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 加强风险管理并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和完善公司治理、进行合理定位、增强核心竞争力, 应当不断完善跨区域经营模式。然而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过于白热化而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的产生, 也使得国内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越趋理性化。陈晞、叶宇 (2011) 评价了25家中小银行2007—2009年的效率, 并对影响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因素作了分析, 结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中小银行都适合跨区域发展。范香梅、邱兆祥、张晓云 (2011) 对几家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和比较分析, 发现跨区域发展有助于大银行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 但不利于中小银行效率提高和风险降低, 因而认为中小银行不宜盲目跨区域扩张, 应把一定区域内从事关系型银行业务作为长期经营战略。卢独景 (2012) 从能否通过跨区域发展降低贷款损失风险的角度研究分析, 发现跨区域发展降低风险的作用对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更为显著, 而资产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则不能通过跨区域发展减小贷款损失。刘毅、王颖 (2012) 则认为城市商业银行不应仅仅追求跨区域发展, 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其战略目标差异化发展道路, 否则, 进行地域扩张反而会使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降低。部分学者也开始研究什么样的城市商业银行更适宜进行跨区域经营, 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跨区域经营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定位?高广春、郝呈刚 (2011) 通过对莱商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实证考察, 认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战略能否稳健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将本部已经形成的核心比较优势有效复制到异地分支机构, 并能否在此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推进策略。蔡则祥、刘骅 (2012) 从银行自身因素及目标区域特征两个层面构建了区域商业银行异地经营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认为应在不离开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及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前提下, 有效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 把握住管理成本, 从而提高运营绩效。郝国胜 (2012) 指出地方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剖析了目前地方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存在的问题, 提出商业银行要加强自身改革与发展, 具备跨区域经营的实力之后再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跨区域发展, 并加强与不同区域地方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
综上来看, 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经营绩效和经营风险两个方面。孙启伟、刘天威 (2009) 检验了跨区域经营战略对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的影响, 结果发现跨区域经营与银行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 且在同等条件下, 商业银行在一、二、三线城市经营布局越合理, 区域分散化越强, 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认为商业银行可以有意识地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投资组合, 在此基础上跨一两个地理大区域。钱乐乐 (2010) 通过选取2005年至2009年间有代表性的17家城市商业银行及分支行数据, 实证验证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规模和被投资城市的开放度对投资决策所起的重要作用, 发现设立的分支行数量与其总资产呈显著相关性。傅勇、邱兆祥、王修华 (2011) 通过因子分析法和建立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13家中小银行, 发现银行资产规模和银行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员工薪酬激励及员工素质与银行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通过公开上市可以提高银行经营绩效。也有研究表明, 短期内跨区域经营对银行业绩的提升尚不明显, 应有效把握是否选择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但这些相关研究文献多是倾向于对理论部分的探讨, 或者只是单一的研究了某一方面的影响本文尝试利用实证分析, 选取全国范围内已实现跨区域经营的样本银行进行分析, 综合性地研究跨区域经营战略的实施程度对银行经营绩效和风险两方面的具体影响, 并依据回归结论对未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战略方向提供建议。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政策分析
2006—2014年,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经历了从首次放开到进一步放开再到逐渐收紧的过程, 银监会针对这一举措制定了系列的政策方针, 见表1。
三、数据描述
(一)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城市商业银行披露的年报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共收集了29家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二) 样本个数及样本期间的选取
一方面, 截止至2012年底, 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35家, 其中有69家实现了跨区域经营。为了能够基本上代表国内所有实现了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 本文在全国范围内各省选取一家实现了跨区域经营的且在本省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剔除掉样本期间内尚未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西藏、海南和数据不明的港澳地区、台湾, 共选取29家城市商业银行。具体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重庆银行、桂林银行、包商银行、宁夏银行、昆仑银行、哈尔滨银行、吉林银行、大连银行、河北银行、郑州银行、日照银行、西安银行、晋商银行、杭州银行、厦门银行、成都银行、兰州银行、贵阳银行、徽商银行、富滇银行、江苏银行、南昌银行、汉口银行、长沙银行、广州银行、青海银行。
另一方面, 考虑到数据的时效性以及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从2007年之后才开始在省内外设立分支机构, 本文选取2006—2011年作为研究区间, 以求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前后的经营状况。
四、计量模型及结果
(一) 变量选取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影响因素,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 共选取四个自变量———用跨区域银行分支机构数量指标来反映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程度, 存贷比指标反映银行的清偿能力及流动性强弱, 用资产规模反映预期能够给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状况, 用负债规模反映城市商业银行支撑其资产业务的资金规模。被解释变量则选取反映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来表示银行经营风险, 选取反映银行收益状况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反映银行经营绩效。鉴于本文对样本的选取符合面板数据的要求, 因此本文的回归分析将以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为主, 数据整理成Excel表格形式, 并采用Eviews软件来进行计量。
(二) 模型设计及回归结果
1. 模型 (1) 检验的是跨区域经营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
其中, t=1, 2, …, 6, i=1, 2, …29
这里ROEi, t表示第i个银行在第t年的经营绩效, 即净资产收益率, NUMit表示第i家银行在第t年新增的跨区域经营的分支机构数量, ASSETit表示第i家银行在第t年的总资产规模, LOANit表示第i家银行在第t年的总负债规模, A/Lit表示第i家银行在第t年的存贷比。
若所得结果中第一个方程的NUMit变量系数α1为正, 则说明跨区域经营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正向影响。
表2汇报了模型 (1) 的回归结果, 其中NUMit对ROEi, t的影响系数为正, 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 说明当城市商业银行增加其跨区域经营的分支机构的数量, 会带来更高的净资产收益率。ASSETit对ROEi, t的影响系数为正且较为显著, 则表明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越大, 其资产收益率越高。
从其他结果来看, 模型调整后的R2为0.615, 即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D-W检验为1.4728, 表明残差无序列相关。从P值来看, 跨区域经营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存贷比4个变量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大小影响都较为显著。
2. 模型 (2) 检验的是跨区域经营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
其中NPLRit代表第i家银行在第t年的经营风险, 即不良贷款率。
若所得结果中第二个方程的NUMit变量系数β1为负, 则说明跨区域经营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 扩张经营能够降低风险。
从表3中可以看出, 跨区域经营的变量指标系数为负, 说明与银行经营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但P值并不十分显著。调整后的R2为0.415, 虽拟合优度不高, 但也能反映一定事实, D-W检验为1.38, 表明残差无序列相关, 负债规模、存贷比与银行经营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而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与银行经营风险有负相关关系, 但影响不显著。
(三) 回归分析
1. 跨区域经营与银行经营绩效。
由方程 (1) 可知影响我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有:跨区域经营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存贷比等因素。而表1中显示这些影响因素中除负债规模外, 其他变量均与银行经营绩效呈正相关, 由此可以得知看出跨区域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特点:跨区域经营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存贷比与银行经营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而负债规模与银行经营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所带来的总体规模效应。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后总体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 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对经营效率的正面影响。
2. 跨区域经营与银行风险。
从方程 (2) 中能够得知, 跨区域经营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但并不呈显著影响。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范围的扩张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从图2中可以看出, 2006年放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后, 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降低, 且2010年处于最低水平, 这中间虽存在其他原因, 如监管部门加强不良贷款治理力度等, 但跨区域经营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综合两个方程的回归结果来看, 实证结果基本证实了假设, 跨区域经营会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 会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水平但降低作用并不显著。
五、政策分析、预测及结论与建议
(一) 政策分析、预测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探索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如何走的这条道路上, 银监会的相关政策规定已经越趋理性化, 可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 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及各项硬性指标理性地进行扩张。城市商业银行之所以扎堆进行跨区域经营,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于抢占市场份额的过度追求, 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6年和2009年之后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都是呈快速上升趋势, 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却相对弱化了跨区域经营成本的影响力, 反而拖累了整体效益, 图2中城市商业银行第四季度末不良贷款的比较可以看到, 从2005—2013年整体走势来看, 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是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也可以相对得出, 过度的扩张并不一定就是提升城市商业银行整体效益的“万能丹”, 如果不能处理好由此而产生的衍生问题, 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注:1.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度统计数据;2.因2013年度第四季末数据暂未更新, 故用第三季度末数据代替。
注:1.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度统计数据;2.因2013年度第四季末数据暂未更新, 故用第三季度末数据代替。
未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方向在何处?是继续收紧, 还是恢复准入甚至更为宽松。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 我认为监管部门对于这个问题只会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在现有准入条件的基础上加以优化, 而不会再出现更多的宽松, 以此可以杜绝一些自身硬性条件不足的城市商业银行因盲目扩张而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城市商业银行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 具有规模小、机制相对灵活的特点, 目前, 国家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日益重视, 以及社区银行制度的日渐完善, 这些都将是未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契机。
(二) 结论
本文通过考察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掀起的跨区域经营浪潮, 研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程度对银行绩效和经营风险的影响, 并根据29家城市商业银行在2006—2011年的经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 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程度与其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 规模越大、资本水平越高、资产质量越好的城市商业银行, 其净资产收益率高, 表明盈利水平较高。这类城市商业银行越有动力实施跨区域扩张, 也有能力兼顾本地与异地的均衡发展, 找准市场定位, 因而跨区域经营是这类城市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可逐步改善经营状况和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程度与其经营风险存在并不十分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跨区域扩张对降低风险的作用还很有限。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还较小, 在进行跨区域经营时, 并不能带来很多地域分散化的好处, 对目前跨区域程度不高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甚至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还有可能是因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 尚不能把握好异地分行的经营成本与人才缺口。
第三, 研究还发现,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战略的选择实施有赖于银行的规模大小。跨区域意味着成本的提高以及对管理水平的考验, 这往往是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难以招架的。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如下启示:跨区域经营有利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分散经营风险, 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跨区域经营并不适合于全部的城市商业银行, 也非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 部分基础薄弱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有一定的难度, 这些银行立足于本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是更优于跨区域扩张的选择。
(三) 建议
1. 跨区域前慎重考虑, 明确定位与发展方向。
尚未进行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 在考虑是否要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时, 应综合考虑其资产规模与质量, 不能盲目进行扩张, 而是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稳健的发展。可立足于自身实际, 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选取恰当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对于基础薄弱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不能急于进行跨区域扩张, 立足于本地发展, 不仅可以享受本地占据的优势, 针对当前的客户群体及主要的经营范围确定核心业务和发展定位, 开展独特的品牌业务, 还可以尝试将部分支行小型化, 深入本地居民社区, 为当地居民提供快速、灵活的服务, 获得稳定的储蓄存款和中间业务利润, 建立良好的信誉, 从而处理好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可在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基础之后再考虑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
2. 跨区域后加强自身治理, 实施科学扩张。
对于已开展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切实加强自身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应根据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特点, 因地制宜地考虑管理方案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即在追求规模效应极大化的基础上坚持异质化的发展路径。具体来说, 应加强对跨区域发展地区的政策法规及市场环境研究, 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与总行统一的管理系统控制平台和操作技术标准, 完善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培养机制, 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 城市商业银行还应注意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确保满足因跨区域经营而带来的业务规模扩大和股权合作的资本需求, 夯实资本基础。此外, 还应当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可通过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来赢得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 扩大品牌影响, 获得异地客户的认可与欢迎。
3. 监管当局继续审慎监管, 促进稳健经营。
在2006年放宽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限制后, 银监会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异地准入实为事前监管, 即城市商业银行达到一定要求与标准, 则可申请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为了达到相应标准, 将重点关注在满足监管资本的要求和指标的达标上, 但忽视了自身资本的质量管理和债务管理, 易引起不良竞争。因此, 本文建议, 监管部门可以多方面考察和关注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经营之后的经营变化情况如资产利润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 建立一套考核体系, 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或实地调研, 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 防止城市商业银行盲目扩张, 并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 为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之路保驾护航。
浅议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经营 篇9
一、目前现状及人力资本经营导入
人力资源管理在以前普遍称为人事管理, 继人力资源管理之后又出现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概念。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现状, 极少数商业银行在积极导入人力资本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体力的总和。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投入企业所形成的, 这部分资本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共同创造企业的利润。人员受雇期间人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是企业的资源, 既然人员作为一种资源, 就需要进行管理和经营, 使人员在组织中为组织的发展发挥效用的最大化。
传统意义上的经营是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它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 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包括筹划并管理 (企业等) 且泛指计划和组织, 也有筹划营造、规划营治、周旋、往来、经办管理等等含义。
人力资本经营是指在一个组织中, 管理者在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之下, 围绕组织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 以人员为对象, 通过规划、控制、实施等经营管理行为的组织实施, 加强人员队伍的建设, 保持和提升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能力, 有效地使用人、发挥人的功效, 提高人员能力的发挥水平, 以人员对组织和其本身实现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通过合理的经营, 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 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实现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作用, 最终是实现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为股东、为员工和客户创造价值的最大化。
二、从五个方面提高人力资本的经
营水平
(一) 以全球化战略管理“经营”人力资本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全球化视野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配置,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 商业银行必须培育全球人力资源的观念。这种观念要求企业全球性地思考、全球性地决策、全球性地整合所有分布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的人力资源, 通过全球一体化的开发利用, 奠定全球经营的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本的经营必须具有战略的意义, 要把战略管理的过程融合到人力资本的经营过程之中。
以全球化战略管理“经营”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 要通过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建构, 将人力资本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 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要做到纵向必须与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契合, 横向必须做到整个人力资本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
(二) 以专业的手段“经营”人力资本
专家型的经理人才、专业的人力资本员工和独特的人力资本管理体系是以专业的手段“经营”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的核心, 其中, 契合商业银行本身的、独特的人力资本管理体系必须是具有战略性、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或不可复制性, 由此才会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 绝大多数大型企业都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有的企业甚至自行开发出系统软件, 以提高工作效率。如华夏证券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大型金融企业, 只由六个人来分别完成招聘、考核、任免、离职、薪酬、福利、保险和人事档案管理, 以及外事管理等诸多事务。这种工作效率在传统人事管理中是不可想象的。数据库统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电话传真甚至视频技术等, 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三) 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营”人力资本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经营, 是指商业银行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管理, 强调商业银行在制订战略和实施管理时要引入人力资本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强调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性。人力资本经营的可持续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能否生存、能否做强、能否做大、能否做久。商业银行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重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并始终把此当作一项长期的投资。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的经营中, 应该考虑充分做到培养人才和人才培养两个维度的工作。
商业银行实施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有三个关键的环节, 一是要把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贯穿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始终, 对人力资本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安排;二是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要配合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或者是重要的业务, 或者是针对各个时期的重点业务进行经营和配置, 确保实现领域竞争优势;三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经营要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资本配置的最高原则, 确保资本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合理配置。
(四) 用企业文化的“经营”人力资本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长期积累形成的被广大员工和客户认同、共享、维护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方法论, 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行为规范, 也是商业银行永续经营、充满活力的内在源泉。实践证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商业银行, 都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作后盾。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可以凝聚集体的力量, 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长久不衰。
用企业文化“经营”人力资本, 关键在于建设有利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活力。一是对中外文化要兼收并蓄, 在本国文化框架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核, 同时, 着眼于文化互补, 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先进内容。二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主体, 也是发展的受益主体,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 离开了这个基本理念, 企业的发展就不可持续。以人为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精髓。只有充分体现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和培育人的文化, 才具有凝聚力和活力, 才能产生持续发展的动力。三是要有独特性。文化有很强的人群性和地域性,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作用发挥不大, 其原因是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 缺少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独特魅力, 得不到广大员工和客户的认同, 就不会有生命力。商业银行必须在对自身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不断总结、完善、提炼和升华, 才能形成根植于人心、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独特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进员工和客户的忠诚感和归属感, 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展示商业银行的企业形象, 提高顾客忠诚度, 能为企业赢得独有的竞争力。
(五) 用员工满意度衡量人力资源“经营”水平
商业银行是一个服务性行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更是一个礼仪性的行业。商业银行产品的价值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员工的态度、言行也融入到了每项服务中, 对客户的满意度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员工是否能用快乐的态度、礼貌的言行对待宾客, 则与他们对企业提供给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软硬条件的满意程度息息相关。没有员工的努力, 任何设计良好的服务提供体系都不可能实现。在客户的眼里, 每个员工就是商业银行的代言人。因此, 一个指望以服务制胜的商业银行必须关注自己的员工, 所以, 员工的满意度必须成为人力资源的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员工满意度持续不断的提升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也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本上要关注几个环节:
一是员工的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薪酬体系体现的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一整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实践方法, 而且薪酬体系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中, 它是商业银行企业战略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良好设计和管理的薪酬体系才是有效的, 这样的薪酬体系才能为人力资本的经营提供优质的保障。主要体现和关注的是:工资水平是高于低于还是正好处在普遍接受的水平;工资水平能够获得员工的认同, 同时激励员工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起薪以及新员工与资深员工的工资相差幅度;调薪的间隔期以及员工绩效与资历对加薪的影响;工资水平是否能对实现好的财务状况以及产品或服务有所推进。
二是商业银行对员工的人性化的关怀。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的做法更大程度上陷入一般事务性职能, 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战略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激励, 核心雇员的配置等方面缺乏充分的界定、使用和激励, 这使得日本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受到极大削弱和限制, 但从人文关怀角度也是可以借鉴的。日本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精髓在于其人本主义理念, 日本企业将其管理重心集中在对“人的管理”之上, 实行了一系列充分体现其人本主义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例如终身雇佣制, 年功序列制、教育培训制以及保障制等等。这些制度的战略基础是:能力、品质、技能、教育程度、完成任务的适应性和岗位工作绩效等。
三是员工的职业生涯或岗位晋升问题。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在员工身上如何体现?员工的职业生涯或岗位晋升问题如何处理?这是一个员工的人力资本与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如何相互之间契合的问题。商业银行应该给从业人员一个配合企业战备的员工职业生涯路径。职业生涯路径应描述员工各种进步可能性, 反映工作内容和公司需要的变化。职业生涯路径中每一职位的学历、工作经历、技能和知识要求都要具有战略性。为将商业银行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有效结合,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岗位设立多种职业生涯路径体系, 每一职系对应一种职业生涯路径。各种路径有各自的晋升空间, 并且在责任、报酬、影响力方面都具有可比性。随着技能与绩效的提升, 员工在各自职系内有平等的晋升机会。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篇10
(一) 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收集了16家上市银行 2012 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 16 家上市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选取反映银行绩效的多个指标。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16家上市银行2012年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为依据, 将众多数据指标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得到本文的指标体系, 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首先应用KMO和Bartlett’s test检验, 看是否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运用 SPSS18.0 运行可以得出 KMO=0.566>0.5, 0.566 虽然稍微偏低一些, 但这与样本数量偏少有关, 因为一般要求样本数量为财务变量的5~20 倍;Bartlett 的球形检验对应的尾概率小于 0.05, 也可以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及标准化。
通过运用SPSS的回归法得到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由此得到12个指标的4个因子得分表达式和各上市商业银行求综合得分的表达式。
通过以上的因子得分方程以及各标准化数据, 得到各上市商业银行各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 见表2。
三、分析结论
(一) 各因子得分排名分析。
一是从第一因子排名情况看,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排在前三位, 表明这三家银行的规模实力和未来的业务增长能力均高于其余上市银行。这与其成立较早, 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与积累是分不开的。同时, 国家控股的5家商业银行列居前位, 这说明虽然银行业发展迅速, 新兴商业银行层出不穷, 但主要的商业银行还是5大国有银行。 二是主因子F2主要反映了上市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 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和南京银行列居前五位, 从数值上看, 兴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得分是南京银行的一倍, 说明投资收益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且, 前五名里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只有工商银行一个, 可以看出2012年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不是很好。 三是按照成长因子 (F3) 排序, 宁波银行、中信银行、南京银行位居前三位。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分别列居后三位。宁波银行作为1997年成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2年的数据显示其在较低风险的情况下, 未来的发展能力较强。华夏银行从2012年的数据看, 其发展能力最差, 但其在调整经营策略之后, 各业务方向均有较大改变, 在调整完美之后, 其成长能力会有更好的预期。
(二) 综合得分排名。
从综合排名看, 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分别列于前几位, 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分别列前三位。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位于后三位。由于综合排名中, 因子F1所占的全数比较大, 所以综合排名在各银行规模方面考虑的较多, 因而五家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排在前五位。工商银行作为排名第一位, 其规模最大, 盈利能力位于第三位、成长能力位于第三位、运营能力位于位于第五位, 可以说其各方面都比较好, 在规模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所以, 其位居第一当之无愧。浦发银行在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排名第六位, 是全国性商业银行排名最靠前的, 其规模和营运能力分别位于第四和第六位, 虽然其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排在了十一和十二位, 但是其规模大、盈利好还使其有一个比较好的综合实力。在地方性商业银行中, 北京银行排在第一位, 在总的排名中位于第八位。其规模虽然小, 运营能力也较差, 但以优异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还是处在16家上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的一个中间位置。而综合能力最差的华夏银行, 在盈利、成长、运营方面都处于劣势, 只有在规模方面还可以, 因此也只能位居最后了。
摘要:本文利用2012年年度财务数据, 从众多有一定相关关系的财务指标中选取, 从而构建中国上市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 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盈利性、运营效率以及成长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是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家银行。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是业绩较差的三家银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因子分析,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郭翠荣, 刘亮.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 2012
[2].宋侃, 朱金凤.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J].Scientific Research, 2012
[3].郭琳燕.基于因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J].研究山西科技, 2012
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 篇11
关键词:宁夏银行 城市商行 经营模式 SWOT分析
传统意义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承担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国外的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以及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城市商业银行也需要不断调整经营模式和业务范畴,不断探寻适合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宁夏银行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银行群体。从整体状况看,其发展情况良莠不齐,既有少数如上海银行等已跻身全球500强的优秀银行,也有如宁夏银行等发展状况一般的银行。宁夏银行具有国内大部分城市银行的典型特点,本文选择以宁夏银行作为典例,运用SWOT模型,对宁夏银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以期为其他银行提供参考。
(一)优势与机遇
1、经营机制灵活
宁夏银行作为新兴企业,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具有“小”、“灵”、“快”的特点,其经营机制相对灵活,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内部命令一元化,执行力强,能快速协调银行内部的所有资源,不受国家直接管理的体制影响,成本及综合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对市场反应敏锐,行为灵活,反应速度较快,企业变革阻力相对较小。
2、团队凝聚力较高
宁夏银行作为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工作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因而便于银行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国有银行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以说,规模较小的银行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国有银行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工作团队凝聚力较高,工作效率、效益水平也较高。
3、国家鼓励政策较多
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比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等,对地方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中小微企业融资等给予了诸多优惠与扶持。
(二)劣势与威胁
1、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市场格局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占据了市场80%左右的份额,国内银行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具备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的能力,截至2015年末,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网点布局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是宁夏银行等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
2、银行资本金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后盾,有补充资本金的机制,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债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就没有这一强大后盾,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等渠道补充资本金。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偏少,限制了业务的拓展,而增资扩股渠道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困难,发展速度缓慢。
3、资产信用水平有限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水平极为有限。以宁夏银行为例,2011年底该行的总资产还不足同期工商银行的千分之一。同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影响力较弱,信用水平较低,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完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不具备这个条件。
4、处理不良资产能力较弱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将自身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而中小商业银行则没有这个条件。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2年9月30日,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2323亿元。此外,不良资产比例较大、银行软硬件系统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选择
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和历程来看,主要有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
(一)分业经营
分业经营是指由法律限定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互相分离。分业经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通常所说的分业经营是指第二个层次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离,有时特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被称作分离银行制度或专业银行制度。
分业经营的优点,是可以区别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别采取有效政策切断二者之间风险传递的链条;证券业和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经营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监管效率。分业经营的缺点,是分业经营行业之间存在障碍,会使得金融机构效率降低、利润降低。
(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银行也成为全能型银行。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银行业经营情况看,混业经营有诸多公认的优势,有助于金融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减少或避免拮抗作用;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等。这也是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城市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主要方向。
混业经营的优点,表现为混业经营内布损益互补机制可以使银行具有内在稳定性,分散和减小单一业务的银行或证券所、保险公司的风险,维持作为整体的混业经营的全能型银行的利润收入的稳定;多元化经营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根据自身变化调节经营活动,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混业经营的缺点,表现为混业经营有可能造成垄断,导致中小企业难以竞争,金融行业的不安定。
(三)模式选择
通过对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优缺点比较可以看出,目前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想要快速发展,选择混业经营无疑比分业经营更合适自身发展。
一是混业经营可有效摊低固定成本,改变收入来源单一的局面,实现效益综合化经营;二是混业经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实行混业经营后,可以实现多元化经营,银行本身通过提供多种业务也降低了固定成本,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客户资源。三是混业经营可以有效同国际银行业对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推进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对策
(一)提升行业影响力
树立现代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提升行业影响力。一是做好本地宣传,争取本地市场。积极做好银行业务的宣传工作,让当地居民清楚了解城市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创新服务、特色产品、便捷优势等,争取占领更多的本地市场;二是开展对外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有银行、外资银行等展开合作,互补资源,减少业务冲突,取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完善机制促进、协调各项业务发展,包括建立分机构、分部门、分个人、分产品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做到核算精细化;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调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强调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建立健全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在全行建立起岗位招聘平台,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让努力工作、勤于思考、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新人得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建立风险预警和调控机制。
(三)注重重点业务发展
在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要有重点、有侧重地发展特色业务,主要包括个人金融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投姿业务、现金管理与结算业务以及信贷资产业务票据化等,这样既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资源办事,又可以突出重点,在细分市场取得突破性成效。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要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重点,还在于员工观念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员工队伍建设,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选人用人和收入分配体制,完善考核机制,合理分配绩效收入,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学习培训,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陆顺. 以互联网思维认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C]. 金融时报,2016—3—28:011 版
[2]王会钧.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互联网+”业务经营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2016(3)
[3]王少华.地方商业银行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6(3)
[4]陈文. 从P2P经营模式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J]. 商业银行,2016(3)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因子分析 篇12
银行业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经营的好坏对金融界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外资银行进入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速,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处于现代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中, 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压力, 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力求其在金融国际一体化的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首先完成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有效评价。准确评价自身的经营绩效水平, 清楚自己的定位, 完善我国银行业绩效考评体系, 预防金融风险, 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业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截至2013年末,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1.35万亿元, 与上年末相比增加了17.73万亿元, 同比增长13.27%, 增速同比下降4.63个百分点;负债总额达141.18万亿元, 与上年末相比增加1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2.99%, 增速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
由于“十二五”规划期间, 经济结构调整预期加大, 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可能增多, 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方面, 同比增长较多, 体现了更具活力的发展态势, 因此信用风险防控压力预期将有所增大。根据2013年1月1日执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 截至2013年末, 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7.58万亿元,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占核心资本净额的81.62%, 体现了较高水平的资本质量。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运营和风险管理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保障。
3 模型构建
3.1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15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 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 这15家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基本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 一般企业的经营成果大多采用净利润这个指标来反映, 但是不能满足我国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分析需要, 不能全面反映各行的综合实力以及银行间的竞争力。综合商业银行经济行为的整体评价, 全面考虑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文从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四个方面来综合考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水平。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中国金融年鉴、各商业银行的年报以及查询上证交易所和深证交易所各公司年报数据得来。本文采用SPSS软件做因子分析。
3.2 模型构建
因子分析通过多变量之间内部依赖关系简化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确定公因子, 降低变量维数, 得出概括分析指标, 简化复杂问题的解释和分析。虽然该方法对样本量要求较高是不可避免的局限, 但仍不失为综合指标评价中值得采用的一种方法。
由SPSS软件的输出结果显示, 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并且因子分析的结果比较理想 (见表1和表2) 。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以及方差贡献率的结果显示应选取4个公共因子 (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7.763%) 。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公因子分别得到盈利能力因子、偿债能力因子、资产状况因子和流动能力因子, 其特征值分别为3.262、2.511、2.386和1.495, 方差贡献率为29.657%、22.827%、21.688%和13.591%。因此, 可以将原有的11个指标降为这4个银子所代表的综合指标。以上述四个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比重为权重, 求和得到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综合评分模型为:
由上述公式, 计算得出样本得分和排名。即我国15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得分及排名如表3。
其中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带,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 使其具有较高的经营绩效, 综合得分最高, 排名在前;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得分较高排名较前。相比较而言, 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国有银行的综合得分最低, 排名在后。虽然这三家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因为经营模式比较固定, 业务比较单调, 缺乏创新能力而造成的经营效率欠佳。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优于国有商业银行, 可见中小银行对我国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好。
4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建议
4.1提升金融创新能力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环境、宏观政策和市场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依靠利差和规模扩张获得盈利高速增长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具有竞争力。融资渠道多元化,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冲击了传统的商业银行的职能。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深化改革, 改进业务模式和管理机制, 改善金融服务, 建立差异化优势。
4.2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商业银行要贯彻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宗旨, 改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服务于社会的效率。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产能过剩的化解政策, 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注重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 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商业银行运营模式, 更好的配置金融资源。
4.3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加强内部管理和流程合规, 建立全方位审批流程, 控制信贷风险, 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的规范化, 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隐患, 促进重信守诺的氛围形成, 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 提供必要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上官飞, 舒长江.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J].经济问题, 2011.
[2]郎自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1.
[3]孙玉荣, 左婷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 2012.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业经营】推荐阅读:
商业连锁经营09-30
商业经营分析月报08-03
商业化经营目标05-21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06-07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07-06
经营情况商业化12-19
社区商业发展经营思路06-02
创新商业物业经营模式07-23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分析06-11
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