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

2024-10-01

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精选8篇)

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 篇1

小规模家庭经营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内 容 摘 要 摘要:农户小规模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处于微观基础主导地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家庭小规模经营制度将长时期存在。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食品,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小规模家庭经营制度的介绍及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分析,从而对两者的关系的分析及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关键词:小规模家庭经营 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农村家庭小规模经营制度

(一)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发展历程及存在原因

对于历史的反思正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现在。研究我国的农村家庭经营, 有必要对它的产生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追本溯源, 家庭经营作为历史的产物, 它是随着私有制和家庭的出现而出现的。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都曾伴有家庭经营的存在和发展,所不同的是依附的主体经济各异。当代西欧的农村, 也存在大小不等的家庭农场。由此可见, 家庭经营是一种一般的经营形式。它可以跨越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而存在。我国目前农村实行的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制, 是对这一古老经营形式的现实抉择。它的出现决非偶然, 这是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中生产力发展的特殊方式决定的。家庭经营的建立, 适应了这两个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它使家庭经营日益活跃起来, 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繁荣发展局面, 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尽管农村生产力与过去相比, 可以说有了飞跃性发展, 可是由于起点太低, 它反映在家庭经营上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我国现在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家庭小规模经营制度将长时期存在:

1、土地资源高度稀缺的制约

国农村土地极为稀缺,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3%,而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1.6%,人均耕地1.35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4.2亩的三分之一. 土地资源越稀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感就越强,土地的集中也就越困难。部分农民由于没有其它稳定的农外就业门路,一旦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活和职业的最后保障,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加上我国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对农业进行扶持,包括技术三下乡、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等,要改变目前家庭规模经营体制,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窄 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一个重要条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适时转移,谋求到新的稳定的就业门路。国际、国内的经验证明,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一般农村劳力有60%以上转移出去。西方发达国家实现这一转移的规律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大量吸收农业潜在劳动力,使农业劳动力转到非农业部门去。近年来.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吸收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但是还是有很多潜在的因素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难以得到转移。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球的经济进入了低迷期,许多中小企业破产、工厂倒闭,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而这些工人里面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政府虽然即使采取了措施,避免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过多影响,但主流经济状况的低迷,使这批农民工不得不从新回到农村进行土地劳作。随着知识经济年代的到老,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者对从业人员换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就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企业实行优化组台,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退出城市,回到农村,不少地方出现农村剩余劳力逆向转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面积推行土地的规模经营,必将引起农民心理动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装备农业现代化资金不足以改变农业小规模经营制度

实行规模经营,必须提高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最终靠工业现代化来武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欧一些国家工业得到很快恢复和迅猛发展,对农业的投人不断增加。我国少数地方也有实行规模经营的. 如北京市郊顺义县。到1988年,全县建成193个集体农场,经营粮田面积1.7万亩,占全县粮田总面积的88.1%,劳均耕地26.4亩.该县能够达到这个水平,重要一条是得助于天时地利,既是北京的商品粮基地县,又是生猪、禽蛋基地县。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很快,2008年产值达22个亿,全县75% 的农村劳力转到了非农业部门。即使如此,每亩耕地拥有固定资产才几百元,仅只是实现了部分现代化。就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而言,不要说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达到目前顺义县的水平,至少在近、中期难以办到。

(二)家庭小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

1、中国存在特殊的国情,人多耕地少,导致超细小、分散家庭经营,阻碍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机械化。

2、解决了劳动生产效率问题,但损失了规模经营效益。中国做不到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实现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公司农场。

3、如果农场规模远在现代生产力水平的底线之下时,以其为基础的科技应用、市场准入、维生收入、从农热情等等都日益变得难以为继了,现代农业也就因此成为一个可求不可得的奢望。

4、在科技方面,利润总量与风险权衡下的“弃”技。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杂交水稻之外,还有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也应加大研究支持力度。

5、在市场方面,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卖难买难的反复交替。小规模经营的产量少,面对庞大的中国农业市场,导致供需不平衡。

6、农业在农户经济中被边缘化,兼业和弃农成为普遍。在兼业农户当中,有许多是规模狭小、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商品率低、不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农户。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缺乏必要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又不愿从事农业工作。由于失业从城市退回到农村,他们根本无法开始土地劳作,只能弃农

7、在产品质量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问题几乎无法克服。小规模经营数量多,无法全部检验农产品的质量,办法农产品上市合格证书,无法明确设立一个科学的、权威的农产品检测机构和制定明确的检验标准。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国各主要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在约占全国农田面积20%的集约化种植农区,氮磷肥料严重超高量使用,单季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平均为569~2000kg/hm2,氮肥利用率仅为10%左右。因养分供应极度失衡,作物病虫害严重,农田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导致这部分我国生产条件最好的耕地土壤盐害、酸化严重、结构破坏、农药残留、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土壤生物性状、健康功能严重衰退,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严重的耕地问题使粮食产量下降的同时也使粮食的质量安全提出质疑。

三、小规模家庭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联

(一)小规模生产难管理,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有些自然资源却相当缺乏,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就很稀缺,特别是耕地面积在不断地缩减,人均耕地面积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状况导致了分散化的家庭小规模经营。像这种家庭式小作坊的数量多,分散广,难以统一管理,且无法对其逐一进行农产品质量检测,因此无法保障国内及国外市场上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标准各不相同,以致科学的、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难以建立起来。我国地形复杂,各地地势不同,耕地的土壤生产能力及含有的微小元素各不相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就各有不同,因此要制定涵盖面广、符合大多数农业生产户经营的统一标准难以建立。即使建立起来的标准化检测系统也很难在我国小规模家庭生产这种模式上运行,一是分散化经营,二是小规模经营数量太多,三是检测工作的繁琐和人手的不足。

四、小规模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内在矛盾的应对策略

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小规模家庭经营还将继续存在,而小规模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个内在矛盾的核心在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如何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就是当前各级政府官员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财政金融政策要更加灵活

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现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怎样推进产业化的发展,今天我强调重点抓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从带动农民的角度,大中小企业都很重要,但是政府着力点应该扶大扶优扶强。第一就是关于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支持。第二个就是公共财政支持龙头企业的什么环节什么领域。因为公共财政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是今后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农村企业毕竟也还是经营性的企业,财政不能什么都支持,重点至少三点,一是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二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各种中介组织协会等等,这些方面我们太薄弱了。第三是关于税收对农村产业化支持问题。税收在总体上讲应该采取鼓励机制。第四我认为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所有的金融体系的设计都没有很好地研究和考虑农户到底需要什么。农户需要是短期的,小额的,没有抵押担保的,及时而灵便的金融服务,这种金融需求显然不是正规的经营组织和机构所能满足的,这当中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二)农业产业化主要抓好四大环节

四大环节是特色经济,规模,品牌和产业化经营。具体讲,特色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自然资源,选择最能够体现自己优势的这些产业和产品。特色经济必须要有规模,没有规模,社会化服务就很难跟上,市场的销售也很难持久地向前拓展。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实行的一项农业的基本政策是家庭承包经营,仅仅靠几个专业户,这个产业是做不大的,必须要在几个乡,甚至几十个乡几个县这样的范围形成一个区域化的布局,确保后续产业的发展。品牌意味着一个地方的优势在市场上面得到体现。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就是要扩大我们品牌的影响。产业化经营我的理解,有三层含义:第一个是指从生产到加工到流通的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第二个含义就是组织形式,就是我们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个含义就是企业机制,我们在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

(三)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要紧密结合

产业化要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相结合,没有工业化,产业化搞不成。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农村的产业化也必须建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因为工业化的成果可以装备和武装我们的农业产业。另外产业化要和城镇化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发展的成果运用到农业产业,搞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就需要有一部分农民要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就是向城镇化发展。那么小城镇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要统一规划,小城镇的发展不能脱离产业化孤立地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最后要落在农民收入的增加上面。产业化还要和高科技的要求相适应,还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如奶业协会、葡萄业协会,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不足和销路问题。我们国家对行业协会重视的还不够,它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当务之急是需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来推动我们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要做好服务,要做好宏观指导。

(四)农业产业化需要制度创新

首先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已有固定的资产并不多,特别是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非常少。原因是中国的农村土地的产权界定不清晰,虽然说是集体所有制,但农村土地目前还不能作为资产去申请抵押贷款。没有一个合法合理的资产去参与这个龙头企业的入股,从企业本身的角度来说都不完备。农村的土地这么大一块资产,今后如果不在土地的产权问题上做文章的话,对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因素。第二块我觉得需要有比较好的法规制度。有了比较好的产权界定,接下来需要的是产权保护。农业产业化这块不仅仅是产权保护的问题,还有怎么履行合同和利益分享的规定,这些都要有非常好的法律制度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保护农村企业的利益。政府比较重要的服务要有几个方面:第一要提供比较好的信息服务。第二是技术培训服务,第三是金融服务。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很不适应,政府必要的担保对农业产业化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是非常有益的。

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 篇2

一、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是农民最重要和最可靠的社会保障, 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人均耕地1.38亩,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事实证明, 只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才能调动农民对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 树立长期经营、持续发展的观念。凡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地方, 往往出现的问题就多, 社会就不稳定。尽管近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已达2.5亿, 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抛荒现象, 但农民市民化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应该看到,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处在不稳定状态, 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在内的福利农民工都无法享受到, 目前只有少数人通过努力成为城市人, 而大多数人将在若干年后不得不返回农村。因此, 不能将农户因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暂时不愿种地当成农民不要地, 不能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变成人为地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不解决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就业问题, 片面强调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简单地把农民抛向市场、推向城市, 会使相当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陷入困境, 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农村贫民, 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 如果动摇土地的家庭承包制度, 则农业的家庭经营要么走向土地私有条件下家庭经营, 要么走向消亡或变成有名无实的形式, 这显然违背改革的初衷。所以, 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 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工业经济学原理, 现代农业都是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就能有效使用机器, 集约化经营就能降低费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随着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大量转移, 依靠集中和扩大土地面积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 都经过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形式, 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 工业化国家都先后完成了土地的聚集, 走上了规模经营的道路, 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我国而言, 虽然目前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暂时还无法在城镇落户, 但大约1.5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基本上不会务农。中央领导曾明确指出, 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从长远看, 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脱离农村、脱离土地的可能。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期, 随着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挤出效应和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效应的增加, 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比重日趋下降的态势将越来越明显, 村庄空心化、空洞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当农民不再依赖土地, 不再把土地作为生产生活资料, 那么, 在此基础上就会逐渐出现农业向规模经营的自然过渡。从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看, 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而要发展现代农业, 就必须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辩证分析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

要辩证看待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积极引导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 深刻认识二者内在的必然联系, 绝不能把二者分裂开来、对立起来。

从国际情况看: (1)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 家庭经营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 尽管经营规模有大有小, 但基本的经营主体都是农户。美国的现代化农业就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日本的农业也一直以家庭经营的小农为主体。 (2) 从各国实践看, 有效的小农经营体制是人多地少国家保障农民生计最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小规模土地经营者同样可以广泛使用各种现代生产要素, 并利用社会分工将自己的生产纳入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像良种、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的使用, 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关系并不大;而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 小规模农户固然会受到一定限制, 但通过购买适宜的农业机械或购买社会化的农业机械服务, 同样能够达到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和使用效率。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共有2.3亿农户, 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在0.55公顷左右,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大多数地区靠扩大土地规模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的。轻易放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 鼓励大公司大规模兼并土地, 不利于农业农村的发展, 还会导致城市病。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 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就是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即广泛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 增加技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入, 大力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其要旨是:一方面, 要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减少农民数量, 提高务农土地人均占有量,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变成有一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牧场、林场果园;另一方面, 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特别是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形成规模效益。

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看: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 也并非意味着这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 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在不改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质的前提下,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利益的前提下, 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改革的深化, 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转变发展方式, 创造家庭经营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并不断充实和丰富它的内涵, 不断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 应该可以看作是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只有这样, 我国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才会具有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才能真正持久稳定。

从适度规模经营看: (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质并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 而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改善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 实现有关环节的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 并克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种种局限,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也更能从根本上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 (2)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取决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程度, 取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3) 从长远看, 农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决不能急于求成。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非农化进程的加快, 土地规模经营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在政府反复强调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保障下自发进行的。

从我国部分地区的发展实践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完善双层经营制度, 就不能因此简单认为现阶段就完全不能搞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实现非农产业充分就业, 决不能不顾客观条件和农民的意愿强制推行规模经营。在实践中, 各地一般都把60%~70%的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作为实行规模经营的起步条件。单就这一条, 无论从局部还是从全国看, 我国都还不具备大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当然, 在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 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的近郊区, 应当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适应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要求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建立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的城乡经济管理体制, 促进部分有稳定非农产业就业和收入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转让土地, 实现以城乡的工业化积累来逐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逐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的现代化。

当然, 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绝不仅仅意味着只是集中土地。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也可以是服务的规模, 如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加工、农业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和规模化程度。在我国, 寄希望通过大规模集中土地,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不现实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带动, 通过分户生产、联合加工和销售的途径, 可以使一个产品、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有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大规模生产。这是在集约化生产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现实途径,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选择。

四、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

根据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结合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我国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在局部条件具备的地方, 随着农村人口转移, 通过部分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 逐步实现土地集中型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通过合作服务实现合作服务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分散农户提供统一服务的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

(一) 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与农村土地流转紧密相关。目前实行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的主要有种粮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等类型, 其中以种粮大户经营为主体。

(二) 合作经营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型、龙头企业经营型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型是指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自愿参加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入社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带动农民专业生产, 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获得良好的规模效益。

龙头企业经营带动型是指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 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 产加销一体化, 种养加一条龙, 实行区域种养、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 使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

(三) 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各类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生产服务性企业等将分散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推广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轨道, 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程度, 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五、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一) 必须完善四个坚持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是否流转土地、开展何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由农民做主;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的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 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并存、多种实践路径并存。

(二)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农户可以维持对原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而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出去。农户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和流转的形式,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农户流转土地, 也不得阻碍农户依法流转土地。不准借土地流转剥夺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解除土地承包合同, 不准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土地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剩余期限。土地流转应当是有偿的, 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土地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和扣缴。在此基础上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增加社员数量, 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 提高组织化程度, 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抓好统一信息、信贷、供种、植保、防疫、加工、销售和分户种植管理等, 落实生产技术标准, 对接市场提高其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 大力发展各类多元化的农业服务组织,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 为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民或者暂不具备流转条件的地区采取“社会化服务+农户”方式, 做好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 发展订单生产, 将单一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纳入规模化服务范围, 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服务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 充分发挥其为分散的农民提供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五) 大力发挥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 篇3

关键词:小规模;家庭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24-01

一、农村家庭小规模经营制度

研究我国的农村家庭经营,有必要对它的产生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追本溯源,家庭经营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是随着私有制和家庭的出现而出现的。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曾伴有家庭经营的存在和发展,所不同的是依附的主体经济各异。我国目前农村实行的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制,是对这一古老经营形式的现实抉择。它的出现决非偶然,这是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中生产力发展的特殊方式决定的。家庭经营的建立,适应了这两个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它使家庭经营日益活跃起来,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繁荣发展局面,我国现在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家庭小规模经营制度将长时期存在。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国各主要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因养分供应极度失衡,作物病虫害严重,农田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导致这部分我国生产条件最好的耕地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严重的耕地问题使粮食产量下降的同时也使粮食的质量安全提出质疑。

三、小规模家庭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联

(一)小规模生产难管理,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有些自然资源却相当缺乏,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就很稀缺,特别是耕地面积在不断地缩减,人均耕地面积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状况导致了分散化的家庭小规模经营。像这种家庭式小作坊的数量多,分散广,难以统一管理,且无法对其逐一进行农产品质量检测,因此无法保障国内及国外市场上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小规模经营生产标准混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难以建立。我国地形复杂,各地地势不同,耕地的土壤生产能力及含有的微小元素各不相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就各有不同,因此要制定涵盖面广、符合大多数农业生产户经营的统一标准难以建立。即使建立起来的标准化检测系统也很难在我国小规模家庭生产这种模式上运行,一是分散化经营,二是小规模经营数量太多,三是检测工作的繁琐和人手的不足。

四、小规模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矛盾的应对策略

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小规模家庭经营还将继续存在,而小规模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个内在矛盾的核心在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如何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就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财政金融政策要更加灵活。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现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怎样推进产业化的发展,今天我强调重点抓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财政应该重点支持三点,一是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二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各种中介组织协会等。

(二)农业产业化主要抓好四大环节。农产品产业化的四大环节是特色经济,规模,品牌和产业化经营。特色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自然资源,选择最能够体现自己优势的这些产业和产品。特色经济必须要有规模,没有规模,社会化服务就很难跟上,市场的销售也很难持久地向前拓展。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实行的一项农业的基本政策是家庭承包经营,仅仅靠几个专业户,这个产业是做不大的,必须要在几个乡,甚至几十个乡几个县这样的范围形成一个区域化的布局,确保后续产业的发展。品牌意味着一个地方的优势在市场上面得到体现。

(三)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要紧密结合。产业化要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相结合,没有工业化,产业化搞不成。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农村的产业化也必须建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因为工业化的成果可以装备和武装我们的农业产业。另外产业化要和城镇化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发展的成果运用到农业产业,搞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就需要有一部分农民要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就是向城镇化发展。那么小城镇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要统一规划,小城镇的发展不能脱离产业化孤立地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最后要落在农民收入的增加上面。产业化还要和高科技的要求相适应,还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如奶业协会、葡萄业协会,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不足和销路问题。我们国家对行业协会重视的还不够,它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当务之急是需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来推动我们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要做好服务,要做好宏观指导。

(四)农业产业化需要制度创新。首先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已有固定的资产并不多,特别是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非常少。原因是中国的农村土地的产权界定不清晰,虽说是集体所有制,但农村土地目前还不能作为资产去申请抵押贷款。没有一个合法合理的资产去参与这个龙头企业的入股,从企业本身的角度来说都不完备。农村的土地这么大一块资产,今后如果不在土地的产权问题上做文章的话,对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很不利因素。第二块我觉得需要有比较好的法规制度。有了比较好的产权界定,接下来需要的是产权保护。农业产业化这块不仅仅是产权保护的问题,还有怎么履行合同和利益分享的规定,这些都要有非常好的法律制度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保护农村企业的利益。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很不适应,政府必要的担保对农业产业化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贾树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2]曹占斌.定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

企业的管理与家庭的经营 篇4

无论企业还是家庭,作为股东投入的是货币、资产、人员或是专利权,为经营主体提供经营资源,而股东们享有股本的拥有权和收益权。

作为经营主体的母公司和家庭,在共用无形资产——公司名称(家族姓氏)的同时,有投资决策权、主体扩张权、自主经营权、日常管理权。其中投资决策权、主体扩张权由代表出资人利益的董事会(夫妻双方)拥有,可以决定固定资产投资(买房/购车)规模、设立分子公司(生育子女)的时间、地点等;自主经营权、日常管理权由总经理(丈夫)和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妻子)分工负责;财务总监(妻子)有权监督总经理(丈夫)的工作,包括财务审计,并对总经理(丈夫)的重大工作、生活瑕疵通报股东。由此,一个拥有监管职能的公司(家庭)治理结构初步形成。

随着经营主体(家庭)的成熟和绩效的取得,会不在满足单一经营主体的利益获取方式,进入主体扩张阶段,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婚生子女),由于新设分公司(婚生子女)体质弱小,一切都按母公司(家庭)安排成长。当分公司(婚生子女)进入青春期后,母公司会适度放权,让他们自主决定发展方向,母公司(家庭)给予指导性意见,这时分公司就变成了子公司(青年子女)。一旦子公司(青年子女)在发展过程中被发现将要出现重大失误,母公司(家庭)会行使权利予以干涉并制止。因为尽管此时子公司(青年子女)拥有部分独立经营的权力,但子公司(青年子女)的董事长还是由母公司董事会(家庭)人员担任。

当子公司(青年子女)长大成人,为了延续公司(家庭)的经营成果,壮大公司(家庭)的势力范围,母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夫妻双方)会粉饰子公司(青年子女)的经营业绩,不断对目标投资者进行“路演”,以寻找合适的投资人,适时IPO。募集资金后,依据双方出资的验资额(婚前财产公证)计算所占股比,注册新的股份公司(新家庭)。由于新股东的加入,改变了过去独资的局面,使股份公司(新家庭)具备了独立法人资格,获得了完全的经营自主权,与母公司(家庭)的法律关系由从属型变为了平等型、内部关系由管理型变成了资产型,母公司(家庭)拥有股份公司(新家庭)的股权,享有按股比分红(赡养和看望)和承担亏损(连带责任)的权力和义务,

所不同的是一个子公司可以有N个股东,而一个婚生子女只能募集一个股东,好比定向发行。

当股份公司(新家庭)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原因经营不善时,壳和资产对于原股份公司是低效或过剩资源,但对于其他公司却是稀缺资源,所以有了资产重组中的吸收式和新设式合并,产生了股权发生变化后的新注册公司(再婚家庭)。新公司(再婚家庭)是否设立分支机构(再婚子女)要视法律法规和其经营结果而定。

当然,大多数股份公司还是具备永续经营能力的,他们可以按照董事会批准的战略目标,实现扩张,直接设立自己的分、子公司(婚生子女),将股份公司做强、做大。

能够实现永续经营和做强、做大的关键是:明确公司(家庭)的使命、战略和核心价值观,始终抵御外部的种种诱惑和持续完善内部的经营管理,团结公司(家庭)全体人员,始终不渝的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前面我们从股东-经营主体-分支机构-资产重组-孙子公司这五个层面分析了企业的管理与家庭的经营关系,归纳起来有几个关键环节与大家分享,正如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的: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1、无论分公司还是孩子,在弱小的成长期十分关键,作为母公司和家庭有义务为其建立积极、规范的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引导其健康成长。

2、当分公司成长为子公司(长大的孩子)时,作为母公司(家庭)要在不失控的前提下,充分授权,允许他们自主经营,自做决策,自担风险,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引导他们茁壮成长。

3、当子公司(长大的孩子)成长为股份公司(新家庭)时,母公司要找准股东位置,不插手股份公司的经营活动,更不可随意挪用股份公司的资金、资产,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造成股份公司董事会(新家庭的夫妻)的矛盾重重,使股份公司的执行者(自己的子女)左右为难。

4、当股份公司一旦发生经营不善(感情不和)时,母公司要积极挽救股份公司的经营。挽救失败,就要尽快促成股份公司的资产重组,使其恢复正常运营。

5、各经营主体,要切记股东利益(赡养和看望),尽其所能使股东利益持续最大化。

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 篇5

发表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 贾广东

本页面已被访问 1377 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联学活动,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主要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指导,以及农村有关社会事务、农经信息统计、农经宣传等职责。下面结合这次联学活动的主题和经管司站主要职责,交流学习十八大有关精神的收获、体会和推进有关工作的思路。我发言的题目是: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有关重大部署

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指明了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关系重大、影响深远。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两个转变”,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再到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四化”与规模经营相互融合,互为依托,是中央坚持实践基础上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最新理论成果,内涵丰富。集约化、专业化更多地强调的是农业经营主体本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化、社会化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农业经营主体间的经济利益联系;无论是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还是规模经营,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是以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央这一重大决策,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农业经营主体,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划分,主要有:承包农户、专业户(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目前,全国有承包农户2.26亿户、5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276万户、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万家,还有刚刚兴起的家庭农场和大量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地支撑了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

但是,这一农业经营格局还不完善,与“四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适应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快培养职业农民。农业劳动力已经呈现老龄化、低文化,出现了年龄段、季节性、区域性等结构性短缺,许多地方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比超过了50%。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务农意愿淡薄。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将严重影响“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为此,必须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确保现代农业后继有人。二是适应承包农户不断分化,迫切需要解决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我国承包农户先天规模小,户均耕地半公顷,且分布零散;年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千元,扩大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既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又增加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难度;承包农户不断分化,兼业化倾向明显,撂荒等粗放经营现象多发频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尚处于发展早期,数量少、规模小,亟待加大培育力度。从2006年到2011年,我国纯农户由占农户的75.1%下降到66.3%;农业兼业户由占农户的4.3%上升到17.7%。三是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局限,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问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多数仍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面临着自然、市场和质量安全“三重风险”。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采用合作、股份合作等较为紧密联结方式的仅占38.2%。为此,迫切需要推进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四是适应专业化分工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伴随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统”的服务能力;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经济实力弱,政策扶持不够;公益性服务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尚需健全。为此,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服务组织。总体看,“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搞生产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改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韩长赋部长在农业部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科学把握新时代农业农村经营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在“四个完善”和“四个强化”上下功夫,其中指出: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总思路是“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要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劳动者素质建设的核心任务。区别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劳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居住在乡村的农业从业人员。一是制定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居住地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认定探索,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二是拓宽培养途径。突出培养重点,优化培养方式,着重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务农,鼓励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子承父业;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三是完善培养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我们建议把农业职业培训纳入中等免费职业教育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二)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按照科学定位、加强引导、重点培育的要求,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扶持力度。一是探索认定标准。鼓励各地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对其实行特殊扶持政策。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经营耕地、养殖畜禽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鼓励金融机构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信用贷款支持范围,探索将农作物产品纳入抵押品范围;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提高财政对其保费补贴比例。三是强化工作指导。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财务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产经营的指导,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继续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支持引导专业合作社做实做大做强,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一是建立示范社名录。逐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对示范社开展运行监测、动态管理。所有涉农项目和优惠政策,重点向进入名录的示范社倾斜。二是完善税收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业税优惠范围,完善所得税减免政策。我们建议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实行符合专业合作社特点的纳税申报办法,制定全国统一的销售和服务专用发票。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启动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计划”,大幅增加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加工贮藏、冷链建设、直供直销等业务。研究制定新增农业补贴倾斜合作社的方法,探索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效果等予以补贴。四是强化信贷支持。建立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为合作社中短期贷款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库,着力打造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和辅导员队伍,逐步推行“一社一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逐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合作社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合作社人才培训基地。六是引导支持信用合作。按照“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原则,以及地方政府负责、相关部门指导、业务规范有序、风险安全可控的要求,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业务的章程和管理制度,规范开展信用合作。

(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为农户承贷承还和信贷担保等多种形式,建立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为生产基地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二是明确支持重点。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优先推荐。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等措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物流信息、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农产品增值税核定进项税额改革试点,将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率由现行的13%调整为纳税人销售货物的适用税率;进一步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适当减免粮油、肉蛋奶、果蔬、水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扩大龙头企业贷款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对订单基地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缓解融资困难。

(五)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

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构建以农业公共服务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当前,要着力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研究扶持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政策,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专业化服务队、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在生产服务设施、生产作业服务、提升耕地质量、种苗培育、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粮食烘干、运销贮藏、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等方面的投入给予支持;减免其从事农机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服务的营业税;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提供浮动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三是总结推广多种服务模式。在领导重视、服务基础较好、经验带有普适性的县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健全各类服务组织,构建便捷服务机制;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资连锁企业+农技专家+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研究分析创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破解方式,及时总结推广。

(六)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一是稳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实行农户家庭经营,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政治决断,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重点是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二是稳步探索土地归并。把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从土地互换和分割两个层面稳步探索“小块并大块”,“大块不再分”。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符合我国国情的规模经营发展方向,应当是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要探索建立农业经营能力认定暨农地经营准入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制止“非农化”,控制“非粮化”,引导工商企业兴办龙头企业,开展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上是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的具体思路,与四季青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题联学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四季青镇在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中已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我们希望四季青镇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继续探索,走在全国的前面,经管司站将密切关注,加强指导。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研汇报 篇6

第二调研组 组长由国立

2012年5月20日

按照县政府要求,我们第二调研组一行3人于5月19日深入朝阳乡、朝阳沟镇就如何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开展座谈和调研工作,此次调研活动按要求每个乡镇抽两个村,分别是朝阳乡的朝阳村和向阳村;朝阳沟镇的中强村和爱国村。四个村参加调研的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人、流转入和转出土地的农户等共83人。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919户,流转面积18660亩,分别占承包耕地总户数和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2%和23.2%。按流转形式分:转包面积18260亩,占流转总面积 的97.8%;出租面积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2 %;流转价格:立地条件好的流转价格每亩350-400元;一般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300-350元;稍差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270-300元。流转典型: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上的78户。占流转总户数的0.8%。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下的青年,土地流转户收入情况:以每户3口人计算,按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15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承包费6000元。年人均收入7000元。

二、土地规模经营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户数是74户,经营面积6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2.6%;其中:由大户经营的面积4800亩;转入土地都是从外出务工亲属手中承包的,1如向阳村农民陈贵军,家6口人,自用土地16亩,外包土地134亩,全部种植玉米,去年粮食亩产1000斤左右,亩纯收入300元。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的面积1300亩。以朝阳沟中强村长寿香小米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代表,在2008年合作社通过互串、承包形式集中整合土地1300亩,涉及农户32户,合作社对种子、化肥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作业用喷灌设备,大型农机具作业,提高粮食产量。规模经营的优势:中强村土质好,地处“小积温带”,粮食高产每亩可达2100斤,而且没高压线、油井少,田成方、林成网,有利于大型农机具作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转入和转出土地价格矛盾。流转双方期望值高,转入方希望价格低,转出方希望价格高,很难达成一致,目前的流转双方大多数都是亲属,靠情面才达到一致。

二是种植户老龄化现象严重。80%以上都是50-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这部分人对流转土地有后顾之忧,担心土地转出后烧柴、家畜饲料、基本生活费最低的生活无保障。三是规模经营合同期限短。由于受政策、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双方均担心经济上受损,土地流转合同期限较短,多数在1年左右,而且都是口头合同,经营户没有长期稳固的土地经营,束缚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壮大。

四是土地流转操作难度大。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后,大部分农户土地串插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部分隐形土地存在,在流转过程中往往出现绝大部分农户同意,有隐形土地的这部分人不想流转或互串土地,导致规模经营很难成片。

2五是规模经营面积不大,效益不明显。通过调查看,90%的规模经营户都在50-150亩,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老套,家家都用小四轮耕种,这部分经营户年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年吃年用,收效不明显。

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 篇7

农机经营规模与经营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研究这些因素及其之间的影响程度, 对于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家庭农场机械化经营规模及经营水平、促进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发挥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3-2008年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年统计数据和辽宁省典型家庭机械化农场统计资料为基础,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 对影响农场农机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确定了各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

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对数据样本量及分布规律要求不高的分析方法。为了避免采用不同的无量纲化法后关联度的排序被打乱, 避免计算的关联度只表征数据序列之间的几何相似程度, 而忽略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小, 本文采用了启示性算法。该算法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而仅通过调整分辨系数的方法来分析各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

1.1 求差序列

i (k) =|x0 (k) -xi (k) |

(i=1, 2, ..., m;k=1, 2, ..., n)

1.2 求两级最大差与最小差

undefined

undefined

1.3 求关联系数

undefined

式中的ρ为分辨系数, 在传统的计算过程中一般在0与1之间选择, 但随着近年来学者们的不断研究, 发现这样取值并不科学。本文采用如下方式取值, 记△v为所有差值绝对值的均值。

undefined

同时, 记undefined, 则ρ的取值为ε△≤ρ≤2ε△, 且应满足

undefined

1.4 关联度

undefined

1.5 关联矩阵

undefined

1.6 多关联因素关联阵

将农机规模经营的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为S种类型, 每类影响因素相对于指标序列都构成一个关联阵, 可以构造S个关联度矩阵。其中, 第k个因素构成的关联矩阵表示为

undefined

2 指标和影响因素的选择与评价

2.1 指标和影响因素的选择

选取土地经营规模Y1、农机利用率Y2、综合机械化程度Y3以及劳均纯收入Y4等4项指标, 并将影响农机规模经营的因素分为以下4大类:

1) 耕种面积。它包括玉米耕种面积x11和水稻耕种面积x12。

2) 农机装备水平。它包括拖拉机保有量x21和联合收割机数量x22。

3) 农机作业水平。它包括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x31和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x32。

4) 效益水平。它包括劳动力人数x41、劳均公顷玉米产量x42、劳均公顷水稻产量x43以及粮食收购均价x44。

2.2 影响因素评价

根据上述所确定的指标序列和因素序列, 建立S个关联阵Г ( k ) , 据此可做以下分析与评价:

1) 对子序列关联阵中每行元素进行排列和比较, γij (k) 越大, 说明第i个因素对第j项指标影响越大。

2) 对子序列关联阵中每列元素进行排序和比较, γij (k) 越大, 说明第j项指标受第i个因素影响越大。

3)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行元素取其平均值, γio (k) 越大, 说明第i个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越大。

4)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列元素取其平均值, γoj (k) 值越大, 说明第j项指标受到该类因素的综合影响越大。

5)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类列元素或行元素的平均值再取平均值, Гk (k) 越大, 说明第k类各因素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越大。

3 实例计算分析

根据辽宁省典型机械化家庭农场2003-2008年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采用上述公式对原始数据不做初始化处理, 并恰当选取数值, 进行计算,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可看出:4类因素序列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1>Г4 >Г2>Г3, 即土地规模经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效益水平和农机装备水平;最后是机械化作业水平。这说明, 土地规模经营是机械化规模经营的前提, 只有将土地合理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 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机规模经营。效益水平是农机规模经营的物质基础, 农民创造了较高的粮食产值, 更加有规模经营的决心。农机装备水平是农机规模经营的技术支持, 促进了农机规模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由于该农场水稻机插水平一直为0, 直到2008年才购进水稻插秧机, 所以在关联分析中表现出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关系较不重要。

3.1 耕种面积类因素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1) >Г10 (1) , 即水稻耕种面积与规模经营的关联度较高。这是因为农场水稻耕种面积所占比重较大, 且几年不断增加, 因此农场机械化规模经营受水稻的种植状况影响较大。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为Г02 (1) >Г01 (1) >Г04 (1) >Г03 (1) 。这说明,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利用率的综合影响最大, 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在耕种的各个环节中, 现有的农机利用率较高, 但由于直到2008年才购入水稻插秧机, 所以综合机械化程度与耕种面积的关联度较低。

3.2 效益水平类因素

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40 (4) >Г20 (4) =Г30 (4) >Г10 (4) , 即粮食收购均价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程度最高。这是因为近年来粮食产量趋于稳定, 粮食均价高, 农民的效益水平高, 农机规模经营的劲头足。农场劳动力人数随机性较大, 农忙时会有临时工作人员, 因此表现出与农机规模经营关联度相对较小。

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Г02 (4) >Г04 (4) >Г01 (4) >Г03 (4) , 说明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利用率的综合影响程度最大, 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最小。效益水平高, 农民得到利用农机的好处, 更愿意使用农机。

3.3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2) >Г10 (2) , 即联合收割机数量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大。这是因为联合收割机在生产中能够充分利用, 而拖拉机由于大中小型号不同, 应用环节不同, 且购买的时候没有经过科学的统筹安排, 因而在生产中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表现为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度较小。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为Г04 (2) >Г01 (2) >Г03 (2) > Г02 (2) , 说明农机装备水平对劳均纯收入影响最大, 对农机利用率影响最小。这是因为农机装备水平高, 农民实现科学化种田, 粮食稳定高产, 农民收入高。同时, 由于购买农机没有科学的统筹, 即使农机具 (尤其是拖拉机数量) 增加, 农机利用率也没有随之增长。

3.4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3) >Г10 (3) , 即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程度高于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这是因为自2003年以来玉米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一直在62%, 其耕作面积仅占农场作物面积的1/5。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03 (3) >Г04 (3) >Г01 (3) =Г02 (3) , 说明农机作业水平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最大, 对土地经营规模和农机利用率影响最小, 农机作业水平直影响到农场综合机械化程度。

4 结论

1) 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对辽宁省典型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机械化规模经营的主次因素顺序依次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场效益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

2) 鉴于此, 在以后的农机购买与资源配置上应当结合农场耕作的农作物种类, 充分考虑到农机的型号、作业能力、利用率, 克服购买的盲目性、随意性。

3) 同时, 要定期对驾驶员进行培训考核, 实现劳动力与农机具的科学管理, 在农场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机的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Fujita, Hu D P.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 (1) :3-37.

[2]吕锋.灰色系统关联度之分辨系数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7 (6) :49-54.

经营者集中与规模经济关系浅析 篇8

关键词:经营者集中;规模经济;内部规模效益;外部规模效益

一、经营者集中与规模经济简述

“经营者集中”是反垄断法中的概念,也是各国反垄断法重要的规制对象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经营者集中”的表述各有不同,如美国将之称为“企业合并”,欧盟称之为“企业集中”。经营者集中有横向、纵向和混合三种集中方式。

“规模经济”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不同的经济学派对之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各经济学派有关规模经济的理论核心是一致的,即规模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成本降低基础上的大规模产出所形成的经济的、节约的经济形态。本文以经营者集中的三种方式为基础,结合经济学家马歇尔规模经济理论,对经营者集中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析。

二、经营者集中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

依据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生产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出效率递增的生产状况。企业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形成规模效益的原因在于企业有效组织内部劳动分工以及进行专业化生产。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地区的生产规模扩大而产出效率递增的经营状况。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的合理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

(一)经营者集中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1.经营者集中与内部规模经济

经营者集中的结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经营者同过将资金、原材料、技术以及机器设备等集中到一起,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集中行为改变了市场中竞争者数量,从而改变了市场结构。

这两方面的结果在横向集中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横向集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增加经营者的资金、原材料、技术设备等等,进而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而大规模生产本质上要求企业内部专门机构的设置、改革,以及采购与销售分工、技术的创新、设备的升级和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等等,以便进行组织内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进而提高企业内部组织效率。因此可以说经营者集中行为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那么势必能够给企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当然,如果企业内部组织层次过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超出了先进管理模式的要求,那么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就会降低,这也就是“X非效率”,正是它制约企业发展规模经济。

纵向集中是其产品具有上下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的集中,其目的在于控制某行业、某部门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交易费用,以形成一条产业链从而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

由于混合集中可以使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使用共同的销售渠道,改善经营者间的资金流通,因此混合集中多多少少是可以给企业带来内部规模效益的。

2.经营者集中与外部规模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的合理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将外部规模经济理解为在市场结构上的优化。如果经营者集中能够改善市场竞争条件,那自然能够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虽然横向集中减少了市场上的竞争者,但同时也可能改善市场竞争条件。比如,大企业兼并小企业,虽然扩大了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其市场支配地位,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强被兼并企业的实力。被兼并的小企业通过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可以改善其竞争条件,甚至有能力与其它大企业抗衡,这就总体上改善了市场的竞争环境。如果横向集中过度,大大限制了市场竞争,致使市场竞争条件恶化,那带来的不是外部规模经济,而是外部规模不经济。同样,纵向集中在带来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若能改善市场竞争环境,那它也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相反,由于纵向集中使本来互相独立的经营者之间的交易不在受市场制约,剥夺了没有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的交易机会,就形成了对其它经营者的排挤,如果这种排挤过度就有可能形成垄断甚至独占,它就无法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二)规模经济对经营者集中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追求超额利润,而超额利润是通过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来实现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经营者本能地需要一种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以及获得高额利润、提高市场份额的途径,因此可以说经营者集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下一篇:宾馆安全上半年安全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