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

2024-10-10

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通用12篇)

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 篇1

山西省忻州市辖14个县、市、区, 188个乡镇, 488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93万亩, 其中承包“四到户”629万亩。家庭承包经营农户65.58万户, 签订承包合同60.94万份, 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56.56万份。

一、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现状

(一) 土地流转现状。

到现在, 全市共有土地流转面积35.9万亩, 占到承包到户面积的5.7%。其中, 2009年新发展流转面积5万亩。流转出土地农户数3.4019万户, 占到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5.2%。其中, 2009年新流转出土地农户数1.5154万户。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 转包面积占到流转总面积的60%以上, 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其他方式为辅。流转去向以转入农户为主, 占到流转总面积的86.3%以上, 转入合作社、企业等其他主体为辅。

(二) 规模经营现状。

到现在, 全市共有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16.237万亩。按经营主体分类: (1) 由专业大户经营面积14.619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90.0%; (2) 由合作社经营面积1.138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7.0%; (3) 由企业经营面积0.43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2.6%; (4) 由城镇居民经营面积0.05万亩, 仅占规模经营面积的0.3%。按规模经营面积分类: (1) 100亩至300亩的有13.981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86.1%; (2) 300亩至500亩的有0.64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3.9%; (3) 500亩至1000亩的有0.676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4.2%; (4) 1000亩以上的有0.96万亩, 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5.9%。100亩以上规模经营者共有1235个, 其中 (1) 专业大户有1185个,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96%; (2) 合作社有46个,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3.7%; (3) 企业有2个,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0.15%; (4) 城镇居民有2个,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0.15%。

二、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特点

(一) 土地流转的进程加快。

伴随着家庭承包制的开始, 土地流转就已经发生。由于政策的制约、观念的局限, 流转规模并不大。实行二轮延包之后, 特别是近几年土地流转的进程明显加快。查阅忻州市报表:2002年的流转面积是23.01万亩, 2003年是16.00万亩, 2004年是11.39万亩, 2005年是12.89万亩, 2006年是13.64万亩, 2007年是14.32万亩, 2008年是21.14万亩, 2009年是26.03万亩, 现在统计结果为35.90万亩。有统计数据以来, 以2004年最低, 以后逐年增加。现在的流转面积是2004年3.15倍,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1.1%。

(二) 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

当前土地流转由原来单一的承包地扩展到了承包地、果园、“四荒地”等, 土地的使用权由原来在同村农户间流转扩展到外村、外乡、外县、外省, 转入土地的经营者由原来单一的农民扩展到农民、合作社、企业、城镇居民、社会团体等其他组织和个人。

(三) 土地流转的形式多样。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

(四) 农户之间短期私下流转的多, 通过组织有规模流转的少。

以2010年一季度报表为例:签订流转合同的面积为6.66万亩, 仅占流转总面积30.93万亩的21.5%。如果时间往前推, 时间越早, 签订流转合同的比例越小。大多数还是村民之间私下流转、口头协议、一年或几年结算一次。

(五) 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明显。

全市14个县市区土地流转面积占“四到户”面积的比例平均数为5.7%, 最高的静乐县、神池县分别达到18.0%、16.1%, 而较少的忻府区、宁武县分别只有0.65%、0.37%。

(六) 规模经营以农民专业大户为主。

农民专业大户占到规模经营面积的90.0%, 占规模经营者总数的96%。合作社、企业、城镇居民等其他团体和个人所占比例很小。

(七) 规模经营的区域差异很大。

全市有5个县还没有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其他9个县的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面积的比例悬殊, 较高的神池县、偏关县、五寨县、定襄县分别达到91%、68%、58%、50%。神池县、偏关县、五寨县相对人均耕地较多, 分别为7.2亩、5.2亩、6.1亩, 户均耕地分别为26.1亩、19.0亩、21.1亩,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易形成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 这三个县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占到全市大户的93.5%。定襄县是全市农村经济最发达、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县, 该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 劳动力转移速度在全市名列第一, 具备了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基础和条件, 自然而然, 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走在全市前列。

(八) 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相对其他地区还很落后。

由于忻州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自然条件差, 人均收入水平比全国、全省低很多, 所以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很落后。

三、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障碍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比较缓慢, 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 农户地权意识比较强。

目前大部分农户对承包地仍有强烈信赖和眷恋, 拥有和经营承包地就等于拥有了一切。由于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生活方式等原因, 承包地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他们很少考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

(二) 缺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户。

目前, 商业资本对农业有所渗透, 但并不大, 农业龙头企业不发达, 农村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能人不多, 社会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需要还比较有限。因此, 尽管现在农村有许多农户想出租、转包自己撂荒的、不想耕种的承包地经营权, 但因需求缺乏而流转不出去, 尤其在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地区。如岢岚县就有许多想转出的土地不能流转出去, 宁武县交通不便、土壤差的土地即使无偿出让, 也很少有人问津。

(三) 农村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渠道少。

一方面, 有哪些农户需要出租、转包承包地经营权, 并以怎样的条件出租、转包哪些地块, 等等, 受让方不得而知;另一方面, 承包地的受让方是谁, 他们以怎样的条件、方式希望获得怎样的承包地地块, 等等, 农户无从知晓。这样, 就限制了承包地经营权的有效流转。

(四) 缺乏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力组织者。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一般由需方向农户或农民集体组织提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需求, 再由农户或农民集体组织干部 (村委) 集合相关地块农户商议, 由农户代表或村委与需方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条件谈判, 签订出租或转包合同, 然后组织村民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实是大部分农村因缺乏得力的村干部或经济能人, 有农村土地流转需求而无农村土地流转组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流转。

四、建立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机制

要解决好“有地不种, 想种没地”的问题, 关键是建立起促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机制, 使农户、农民集体组织、农村经济能人、农业龙头企业等积极参与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来, 更好地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 发展规模经营。

(一)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第一, 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发包方的责任。第二, 强化乡 (镇) 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管理职能。乡 (镇) 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担接受农村土地流转报告、指导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保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及有关文件、文本、资料等归档, 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生争议或者纠纷等职责。第三、依照今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在县、市、区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 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驾护航。

(二) 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由乡 (镇) 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与农村土地发包方共同组建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 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户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签订指导, 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流转土地经营情况、公证及合法维权服务等, 为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提供便利, 减少农户土地流转顾虑和流转手续, 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忻州市可以依托各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服务) 中心”, 应用土地流转服务软件, 搞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

(三) 建立和实施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

(1) 中央及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支持和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第一, 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项目基金。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项目的开发建设, 如乡村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农村土地集中整治、流转农村土地农民培训、就业与再就业援助等。第二, 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财政补贴。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按流转农村土地面积的多少, 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 以鼓励他们有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对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 予以事业费补助。第三,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优惠税制。对规模以上有序吸纳流转农村土地的农村经济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 予以减税让利。第四, 建立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融投资政策, 予以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低息、贴息贷款, 提供担保贷款, 扶持其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开发。第五,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产业开发政策, 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的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项目予以一定的财政资助, 鼓励他们进行土地合伙, 办土地股份制农业企业、农庄,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运作,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2) 市县区级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引导土地流转和促进规模经营。县区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中每年要都要安排一定额度的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 支持县 (区) 、乡 (镇)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设立土地流转交易大厅, 配置信息设备, 开展流转服务。同时, 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各级财政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规定, 将仲裁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和调解庭等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案件的受理、处理及仲裁员的培训等。要加大对流转主体的财政补助, 鼓励新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达到一定面积、鼓励签订流转合同年限较长、鼓励土地入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 篇2

第二调研组 组长由国立

2012年5月20日

按照县政府要求,我们第二调研组一行3人于5月19日深入朝阳乡、朝阳沟镇就如何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开展座谈和调研工作,此次调研活动按要求每个乡镇抽两个村,分别是朝阳乡的朝阳村和向阳村;朝阳沟镇的中强村和爱国村。四个村参加调研的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人、流转入和转出土地的农户等共83人。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919户,流转面积18660亩,分别占承包耕地总户数和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2%和23.2%。按流转形式分:转包面积18260亩,占流转总面积 的97.8%;出租面积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2 %;流转价格:立地条件好的流转价格每亩350-400元;一般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300-350元;稍差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270-300元。流转典型: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上的78户。占流转总户数的0.8%。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下的青年,土地流转户收入情况:以每户3口人计算,按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15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承包费6000元。年人均收入7000元。

二、土地规模经营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户数是74户,经营面积6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2.6%;其中:由大户经营的面积4800亩;转入土地都是从外出务工亲属手中承包的,1如向阳村农民陈贵军,家6口人,自用土地16亩,外包土地134亩,全部种植玉米,去年粮食亩产1000斤左右,亩纯收入300元。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的面积1300亩。以朝阳沟中强村长寿香小米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代表,在2008年合作社通过互串、承包形式集中整合土地1300亩,涉及农户32户,合作社对种子、化肥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作业用喷灌设备,大型农机具作业,提高粮食产量。规模经营的优势:中强村土质好,地处“小积温带”,粮食高产每亩可达2100斤,而且没高压线、油井少,田成方、林成网,有利于大型农机具作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转入和转出土地价格矛盾。流转双方期望值高,转入方希望价格低,转出方希望价格高,很难达成一致,目前的流转双方大多数都是亲属,靠情面才达到一致。

二是种植户老龄化现象严重。80%以上都是50-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这部分人对流转土地有后顾之忧,担心土地转出后烧柴、家畜饲料、基本生活费最低的生活无保障。三是规模经营合同期限短。由于受政策、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双方均担心经济上受损,土地流转合同期限较短,多数在1年左右,而且都是口头合同,经营户没有长期稳固的土地经营,束缚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壮大。

四是土地流转操作难度大。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后,大部分农户土地串插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部分隐形土地存在,在流转过程中往往出现绝大部分农户同意,有隐形土地的这部分人不想流转或互串土地,导致规模经营很难成片。

2五是规模经营面积不大,效益不明显。通过调查看,90%的规模经营户都在50-150亩,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老套,家家都用小四轮耕种,这部分经营户年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年吃年用,收效不明显。

促进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经营 篇3

1.1流转行为不规范 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比较明显,不少土地流转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表现形式有:双方口头约定的多;签订的合同或者协议条款不规范;存在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等情况。各种不规范的流转行为成为诱发流转纠纷的重要因素。

1.2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以收集发布信息、指导签订合同、调处纠纷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各级农经部门因人力、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土地流转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必要的管理、引导和服务。

1.3市场机制不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以上因素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1.4规模经营的需求动力不足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加上延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发展规模偏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使得实行规模经营的需求动力不足。绝大部分的土地流转限于农户间,规模比较小。

1.5农户的恋土情结仍比较重 农村土地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农民的后顾之忧得到解决之前,其生存发展始终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土地流转风险和机会成本加大,客观上造成了土地要素的供给不足。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户的惜地意识愈加明显。

1.6土地流转的基础不够牢固 土地承包关系不够稳定,承包经营权不够明确,影响土地流转的发展。土地如果“带病流转”,将留下很多纠纷隐患,且调处难度很大。

2.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对策和方法

2.1鼓励多种形式流转,支持不同主体参与农民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其他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或个人。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允许社会资本和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接、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充分发挥种田能手作用。培育、扶持农村种田能手,支持他们以各种形式与农户联合或接收流转土地,从事规模生产。

2.2探索有效的流转方法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优势,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营的关键是解决土地集中成片流转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向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发展,发挥品牌效应,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權益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尝试各种形式的流转办法。

2.3建立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宣讲、村组干部带动的方式,落实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签订和证书发放工作;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台帐、合同和证书内容不一致问题,为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做好基础性工作。搭建土地快速流转平台。要建立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行“三级机构,四级服务”的管理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及时妥善处理和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矛盾纠纷。

2.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土地流转的供给市场 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带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2.5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养老保险、大病救治、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的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流转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

2.6强化金融信贷和税收优惠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为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税务部门要积极研究和探索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积极为涉农企业和合作组织等争取减免政策,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

2.7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主要依靠农业保险。政府通过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资金,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展农业经营风险保险,保证农业经营者能够获得稳定而可靠的收益。以此吸引更多的经营主体大胆进入农业,经营农业,最终建立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 篇4

1.1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农地规模化经营

自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实现了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归自己所有, 自己分配的愿望, 成了土地的主人,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温饱问题不仅得到了解决, 有些地区达到小康水平。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 吉林省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吉林省农地的分散经营, 使用大型机械的条件受限,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阻碍了新农业技术和新品种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因此, 吉林省要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 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 实行农地规模化经营。农地规模经营不仅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同时也符合吉林省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需要, 没有农地规模化经营, 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无稽之谈。

1.2 实现农民增收要求农地规模化经营

目前吉林省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仍然是高生产投入, 低收益的模式, 要实现低投入高收益就必须通过实行农地规模化经营来实现。2011年吉林省农村居民通过第一产业实现的人均纯收入为4685元, 2012年为5291.96元, 2011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5%。2012年为5.6%。由此可见, 在这种生产模式下, 农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小, 对实现农民增收的作用也小, 因此, 要实现农民增收, 就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实行农地规模经营。

2 吉林省农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

2.1 农村劳动力转移

吉林省内的常住总人口为2750.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491.8万人, 农村劳动力751.41万人,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力为573.9万人, 大约有177.51万人农村劳动力需要并且可以转移出去。另外, 吉林省内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除了数量多, 文化素质也较低, 2012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仅占9.8个, 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农地规模经营的进程。

2.2 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地规模化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农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而农地规模的实行和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

农业机械化生产, 使农业生产可以按照标准化操作, 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也可以加快推广,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 实现农业的低投入、高效率和高效益生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使大部分城市务工人员在农忙时继续留在城市工作, 没有后顾之忧。

就吉林省而言, 随着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2012年机械耕种和机械播种的情况较好, 机耕面积和机播面积分别达到了86.2%和88.5%, 但机械收获发展程度不好, 只占播种面积的39.3%。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2.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 吉林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农村一些生活最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但是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要低于国家低保线, 救助标准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民的看病问题, 但是这主要针对以大病为前提的住院治疗, 一般的门诊病不在报销范围之内, 然而很多门诊病, 由于其就诊的持续性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甚至会高于住院治疗的费用, 也使农民承担不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出台, 使农民的老年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但是与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相比相差甚远。

由此可以看出, 吉林省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真正的解决农民的生存、养老和医疗问题, 在这种形式下, 农民仍然会通过土地来作为保障, 不愿把土地承包出去, 从而对农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2.4 城镇化水平

吉林省的城镇化在我国发展比较早, 并且发展也较快。城镇化的发展为吉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其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吸附作用, 给农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 进一步促进了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增加了农民收入。

首先, 虽然随着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 农民的耕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但是目前村内一人一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省内农村的耕地资源严重浪费。第二, 吉林省内农村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 经营规模小, 农业生产效率低, 经济效益低, 并且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第三, 目前吉林省内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偏低, 从而在城镇化建设中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 农业规模化经营能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而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农业生产企业的不断发展, 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 吉林省农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地规模经营的基本前提, 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从农村土地上转移出去, 将更多的土地闲置下来, 才能更好的实现吉林省土地的流转和集中, 促进吉林省农地规模经营的实现, 获得规模效益。

一是加强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技能职业培训, 使农村劳动力有一技之长, 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和非农创业能力, 保障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能顺利在二、三产业上就业, 并能在二、三产业上长期稳定的工作;加强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 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为农地规模经营的实行奠定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积极支持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提供就业岗位, 吸纳农村劳动力。

3.2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在吉林省农村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一些自愿进行农地流转的农民, 根据年龄和具体情况给予不同标准的养老保险金额, 如一些已经将土地流转出但是已无劳动能力的农民, 给予的养老保险金额要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对于一些已进城务工并且工作稳定的农民工, 可以积极鼓励他们流转或放弃农地, 置换成为市民身份, 在城镇购房时可以根据流转出或放弃的农地面积给予一定的政府优惠政策或资金补贴, 并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中, 享受市民的养老保险待遇。

二是完善吉林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吉林省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虽然近几年政府对农村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农民也都积极参与其中, 但是, 农民在就医时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政府可以适当扩大医疗报销的范围, 例如对一些门诊病, 如果达到一定的医疗金额也可以申请报销;对住院治疗的病人, 可以实施不用在出院时才能进行医疗报销, 减轻农民负担;对一些治疗重大疾病的药品, 价格贵但还不在医疗报销的范围, 可以适当给予一些优惠。吉林省的医疗保障制度应从实际出发, 考虑农民的现实经济条件和切身利益, 建立并完善最适合的医疗保障制度。

除此之外, 还要积极落实村里的“五保”政策, 以确保那些经济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于自然灾害时的受灾农民, 也应出台一些救助政策。

3.3 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吉林省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 购买能力有限, 要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需要政府加大农业机械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和保护。省政府可以安排专项财政资金, 对农业机械的购置设立专款账户, 以确保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资金及时充分落实到位, 同时农业机械有关部门要对国家给予地方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补贴工作要积极落实, 并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补贴资金的金额。另外, 吉林省内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给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户一定的贷款优惠举措, 简化贷款的申办手续, 使想购买而能力不足的农户有能力购置农业机械, 充分调动起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以增加农机拥有率。

二是鼓励进行科技创新和提高农机人员素质。在进行农机的研发方面, 吉林省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积极性政策来鼓励一些高学历人员投入到新型农机的研发中,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根据该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 定期举行培训, 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和农民进行技能和服务意识, 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

3.4 发展非农产业, 推进城镇化进程

吉林省政府要积极扶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一, 积极推动吉林省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选择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发展潜力大的城镇, 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积极招商引资, 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能够吸附较大数量的劳动力, 促进劳动力的转移。第二, 吉林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乡镇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 鼓励发展本地的特色经济。同时积极改善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在乡镇企业贷款、融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降低贷款门槛, 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山, 米明珠, 许明月.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 2013, 42 (4) :188-192.

[2]李凡.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12.

[3]贾伟强, 黄有方.农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 2011, 39 (6) :599-604.

阳湖土地规模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篇5

根据市、县《关于做好全市规模经营情况调研的通知》的要求,我镇认真组织对全镇目前土地规模经营性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单地汇报如下:

一、当前土地规模经营的概况

我镇地处县城东部,与盐城、泰州、淮安三市交界,先后由原射阳、天平、水泗三个乡镇合并,现有版图面积194平方公里,34个行政村(含3个居委会),全镇农业人口8.21人口万人,劳动力4.98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2.05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2.95万人。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98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2元。全镇现有耕地总面积8.53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5.89万亩,其中经营30亩以上的有60个,50亩以上的55个,100亩以上的有40个,200亩以上的有37个,500亩以上的38个。集中经营的土地常年用工577人,人均年工资8500元,季节性用工134198个,发放工资总额174.6万元。土地集中的主要途径是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逐步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便于耕种。

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采取的措施

1、推进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化,劳动力的变化和转移,土地流转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不受侵占,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当前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完善措施。我们镇于今年七月在戴庄村成立了“戴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后我们认为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从效益的角度看,可以确保土地有充分的使用,对原有多户所有,过于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组织经营或向社会招标,让有经济实力、有经营头脑、有对路项目者应标经营,可以推动规模种植,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项目,逐步向市场化转化,最终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让原承包户,也就是股东,从收益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从土地经营和管理权的角度看,目前通过股份合作形式,使每个村民变股民,股份合作制集中股民的意愿进行运作,这样农民都能真正当家作主,切实维护好自身的权益。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做生态旅游文章。

近年来,我镇政府租赁了冲林村1200亩土地,充分利用“中国荷藕之乡”的无形资产,在该区域建设了荷藕生态旅游观光,该区域周围无任何污染,空气新鲜、水质清晰。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为招商大造平台。

3、加快扩大劳务,是缓解土地资源矛盾,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我镇水面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民隐性失业的问题比较严重。事实证明,凡是劳务输出人数较多的村,老百姓都忙着外出挣钱,相互“攀富”,村里闲杂人员少,资源纠纷少,家庭和睦,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安定。近几年来,我镇农村基层干部克服了劳务输出是个人行为与集体无关的片面认识,克服畏难情绪,从农村发展和稳定大局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劳务输出工作的主动性,帮助农民消除思想顾虑,努力疏通劳务输出渠道。制定了激励措施,促进农民尽快走出家门勤劳致富。各村支部书记亲自负责劳务输出,并指派一名主要干部具体抓,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办事,从根本上解决了劳务输出一盘散沙的现状。同时还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本地传统特色,由镇劳动部门选择一些工种作为重点,开展技能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根据采集的岗位信息,组织输出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培训。全镇目前在外务工人员为2.95万人,占总劳力的59%绝大多数人员都将承包田转包给亲戚、朋友代种,还有的通过流转的形式,交给了村集体统一发包,全镇规模经营流转面积为56348亩,占总面积的65.8%。

三、存在问题

前几年,农民由于税费上交负担重,农副产品的价格低,种田几乎年年亏本,有一部分农户不要承包田,有的自己转包,有的直接丢下承包外出务工,因此,由村集体进行对外招标发包。近年来国家减轻了农民负担,免交农业税,同时还对种粮田户给予补助,目前农民都要田,造成与村集体争资源,由于通过招标已签订承包合同,目前无法终止,造成上访率上升。

四、建议

1、继续鼓励农户从事二、三产业,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2、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通过流转的方式由村集体统一发包,将发包所得分配给农民,让农民收益。

3、继续推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让所有农民参与入股,共同管理。

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篇6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答: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是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他们原来经营的土地流转出来,使得农业从业者的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得到利用,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了必要条件。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近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深层次看,在保护农民承包权益、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贯彻好中央精神,有关部门在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的基础上,深入基层调研、总结地方经验,充分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可以说,《意见》体现了中央的意图,凝聚了群众的智慧,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问:《意见》的主要政策取向是什么?

答:这些年来,中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的政策法律,对土地怎样流转作出了明确规定。现在出台的这个《意见》,是适应新形势和实践发展要求制定的,延续了中央一贯的政策基调,遵循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并吸收了近年来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创造。

《意见》的着眼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保护好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尊重农民的流转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坚持一切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是客观趋势,但必须看到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国情,片面追求流转速度和超大规模。

问:如何准确理解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答: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大量人口和劳动力离开农村,原来家家户户都种地的农民出现了分化,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大多数地区,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实现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的重要基础。

《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首先要维护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意见》强调,一方面要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另一方面,要行使好农村集体在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上的管理监督权,发挥好集体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服务的组织功能作用。其次,要保障好土地承包权。《意见》指出,要抓紧抓实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要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同时,要放活经营权。《意见》强调,要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为流转双方提供服务,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总之,三权分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创新。

问:为什么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意见》对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加强对承包地的保护,是促进土地流转起来,形成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过去,对农户承包地主要是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存在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一是针对现实矛盾,解决好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等问题;二是按照《物权法》要求,完善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确认农户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利。这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前提,也是调处承包纠纷、开展抵押担保、落实征地补偿的重要依据。

健全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户承包地权益的保护,当前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指导各地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分级负责的原则稳步推进;二是原则上要确权到户到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三是强化县乡两级责任,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工作保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贴。

问: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如何,为引导有序流转《意见》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呈加快之势。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流转也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发展态势。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比重逐步上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转包仍是最主要的流转形式,但出租、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比重上升较快。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强行推动土地流转,片面追求流转规模、比例,侵害了农民合法权益;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有的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就会影响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

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的思考 篇7

1. 强调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护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稳定,在维护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凭借农民与关系人之间的自愿、合理、有序、有偿流转行为而实现。所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决不可脱离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环境,更需在流转中强调保护农民的各项承包经营权益。在适度规模经营较成熟且条件充分的地区,政策应创造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在相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则应重视“条件”的积累,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开展形成必要准备,具体的实施必须以农民需求和市场规则为根本。

2. 客观认清规模与适度的关系

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必须处理好规模与适度的关系。对每一个单个的土地规模经营者来说,经营土地的规模要依自己的技术水平、投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而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自然条件、市场销售环境和土地收益状况等影响。所以,对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经营者来说,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政策的制定则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力、产出水平、资源配置、机械化程度等客观现实,不能急于冒进,保证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解不出现偏差。

3. 合理引导不同的经营方式

各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运行路径不尽相同,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村组也会因实际需求产生不同的操作方式。例如依托农民普遍欢迎的土地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土地入股、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实现。因此,地方政策应肯定多元的土地流转方式,依托土地、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外部联合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合作社、规模产业集中。而对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的大部分地区,政策的设计则应从整合农业资源入手,通过内部挖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经营效益,推动传统的农耕劳作向现代的农业生产转变。所以,政策既要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又要允许和鼓励现阶段农业经营的多模式、多样化的存在和发展。

4. 建立流转的后续服务机制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具有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作为平台。在流转市场的公平环境中,各方主体严格遵守规则参与交易,土地的巨大价值就将通过市场显现出来。因此,当前政策安排的关键还在于形成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其中,要明确流转市场的公益、服务性。在现行管理体制之下,应整合部门资源,特别是基层农经部门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监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流转监管体制。有条件的地域可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规范并指导适度规模经营的自发行为,由此形成区域性和市、县、镇、村信息共享的流转网络。

5. 充实相关的配套保障内容

当前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总体情况较为乐观,对公平和效率两大目标做出了较好的兼顾,这样的局面实属来之不易。因此,政策在调整中更应注重如何巩固已有基础,解决典型问题,不因制度建设缺陷而造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倒退。此方面的重点在于解决衍生出的支持和保障问题。一方面,要根据条件向具有适度规模经营能力的农户提供可行的资金和信息、技术支持,如在现有的农业生产补贴基础上,可考虑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农户的补贴力度,通过财政设立扶持经营大户发展的专用资金,协调金融部门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提供支持;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及价格信息取得等方面给予扶助,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形成整体的支持机制。同时,重视适度规模经营后从土地上分流出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这部分农民的就业安置渠道,使之进入非农产业。基层政府此时要利用国家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等利好条件加强本区域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以便实现农民顺利转型;同时,根据行业需求信息,组织劳动力有序转移,减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和社会成本。

6. 明晰村组集体的权利义务

目前,部分地区的适度规模经营操作较为彻底,出现了由村组统一收回土地后再向外流转的现象。该方式将土地归属关系打破,并由代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村组代为行使土地权利并统一分配收益,以此实现农村基本单元内的全部规模经营。该方式的实施直接导致农民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未经村民集体讨论通过而直接实施,便是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借口严重剥夺农民土地权利的行为,为村组的某些利益群体创造了暗箱操作的机会。因此,各地政策对这种形式的土地集中必须加以界定。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组集体可以发挥良好的中介服务作用,但村组的整体规划、统一发包不能替代农民的个体灵活性。村组集体如何参与,要根据农民意愿和土地预期用途的可行性谨慎考虑,政策还需明晰村组在组织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义务和资格。

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 篇8

近些年来, 与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相适应,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到去年底, 全国农民承包地流转达到了3.4亿亩, 占到总承包地面积的26%;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超过287万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发展, 调动了务农投入的积极性,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一些地方也存在强行推动、违背农民意愿和“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对此, 应予以高度重视, 避免走弯路。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积极稳妥的总基调, 严守底线, 防止走偏。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十分明确, 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既要看到方向的必然性、明确性,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典型示范引导;又要看到推进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与人地关系相匹配, 不搞大跃进、不搞行政瞎指挥。

二是土地流转要依法有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户, 土地是否流转、流转价格和流转方式如何确定均应由承包农户来决定, 任何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严禁以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做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使承包农户能够放心地流转土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

三是引导形成合理的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经营规模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引导和鼓励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 研究确定本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 对于符合适宜标准的予以扶持。土地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过大不符合国情, 也会降低土地产出率。

四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培育发展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在承包农户基础上孕育产生的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农户, 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专业务农, 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 又具备集约化、专业化从事商品农产品生产的优势, 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生力量。要加强示范引导, 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扶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具备条件的地方, 积极稳妥地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 但要防止人为归大堆。对于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 要建立严格的准入监管和风险保障金制度。

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技推广效率 篇9

1 分散经营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障碍

一般来说,使用1项成功的新技术都有一定的增产增收效果,但土地经营规模不同,增长的绝对量当然不同,人们对是否值得引进该技术的感受也很不相同。

1.1 降低了农民谋求新技术的迫切性

比方说,使用1项新技术每hm2能增产1500 kg蔬菜,1个经营10 hm2蔬菜的大户就能增产15000 kg,农户便舍得花时间和资金找技术员来指导其使用新技术;而只有0.1 hm2蔬菜的农户是不会主动上门找技术员的,因为增产150 kg蔬菜没多大吸引力。就拿田阳县来说,每户仅有约0.2 hm2耕地,而且还种着几种作物,农户主动上门找技术员的情况很少见,农技人员下乡到村屯动员农户,如果农户能被动地接受新技术就算是状态良好了,有时候农技人员还得用放电影或发放小礼品等手段吸引农户来听技术培训课。田阳县是全国第1芒果之乡,芒果主要由一部分农户规模开发荒山种植,基本上是规模经营,相对于其它作物而言,农民主动来参加芒果技术培训的人数是最多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可见经营规模太小,使用新科技带来的增产增收绝对量有限,降低了农民追求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迫切性。

1.2 加大了农技人员传播新技术的难度和成本

在田阳县,1名农技人员向拥有10 hm2芒果的5个农户推广1项芒果新技术,只需花1天时间;但向拥有10 hm2蔬菜面积的70个农户推广1项蔬菜新技术,则需要花上5天以上时间,可见,分工经营的蔬菜技术推广所花的精力和资金要比规模经营的芒果技术推广多上好几倍。分散经营极大地增加了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和成本。

1.3 使农户与农技人员之间难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播技术都是无偿服务,而且还是倒贴服务,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缺乏一种内在的动力。只有两者之间形成利益联结的时候,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工作动力。规模经营时,引进新技术所获得的回报远大于成本,技术有偿服务是可行的;分散经营时引进新技术所获得的回报与成本相差不大,进行技术有偿服务是行不通的,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很难形成利益关系。

2 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多渠道推动规模经营

小面积分散经营不利于农科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增强土地经营者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感,可大大降低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和成本,可为农技人员与土地经营者之间进行利益联结形成良性互动创造条件。在维持现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不变的大政策大前提之下,采取多种土地经营模式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2.1 引导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

随着我国工业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务工,相当部分土地发生了流转,但基本上属于无序流转,即大部分都是把耕地留给没有外出务工的亲戚来耕种,土地并没有流给种田能手,并没有流转出规模经营来。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要有意识地引导土地流转,一是动员外出农户把土地有偿地流转给种田能手;二是在资金和技术上鼓励和扶持种田能手吸纳更多的土地,从而实现规模经营。

2.2 组建农民协会,部分实现规模经营

目前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农业产业,都有相当大的面积规模,但依然是分散经营。“龙头企业+农民协会+农户”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民协会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进行利益联结的纽带,通过协会把分散的众多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包括统一采购、统一技术规程和统一产品销售(交付给龙头企业),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权利。严格来说,“龙头企业+农民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不是规模经营,因其土地还是由千家万户独立来投资和劳作,但又不同于分散经营,这些众多的农户通过农民协会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利益整体,可以统一引进和使用新技术,降低了引进成本,也降低了农技人员工作难度和成本,实现了规模经营的部分效果。

2.3 改良集体经营机制,探索规模经营新路子

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 篇10

1.1 成立组织, 保障有效推进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服务、政策倾斜”的“三个方式”转变的总原则,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 农业局牵头, 会同农口各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了推进“三个方式”转变工作领导小组, 谋划、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 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1.2 落实包保、明确推进目标

先后制定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三个方式转变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及“三个方式”转变宣传指导提纲等, 统一编印了《梨树县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转变操作指南》并下发至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手中, 确保了各级干部推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 县里制定3a发展规划, 并把该项工作作为农业中心工作纳入乡镇考核中。

1.3 整合项目, 出台扶持政策

“三个方式”转变的实施与国家示范县项目、国家高产示范片项目、配方施肥项目、与高产竞赛活动等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同时, 县政府针对“三个方式”转变制定了优先农机补贴、免费技术培训、帮助协调优惠生产资料等政策, 同时落实相应的生产资料物资奖励措施。

1.4 有效组织, 加强社会化服务

加强与农机、金融等涉农部门的横向联合, 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及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高等院校合作, 获得强大技术支撑。同时, 各合作社、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 通过“梨树农网”、“梨树农技推广网”平台交流、通过手机集团通话、梨树电视台专栏节目, 广泛发挥现代媒体作用, 让“三个方式”转变工作得到农民的广泛认识。

1.5 规范模式, 保障健康发展

合作社在具体工作中全部采取“四统一、一分散”的经营模式。“四统一”, 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采用免耕宽窄行种植方式、统一机械播种, 统一田间管理。“一分散”是秋后按户分散收获。

2 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与启示

2.1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

土地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必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 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户, 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过去的把土地廉价转包变成现在的合作组织专门种植与管理, 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种的问题。同时, 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开展二、三产业, 开拓就业渠道, 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2 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土地不论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还是由种田能手经营,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 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 是现代农民的代表, 同时他们通过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合, 通过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能够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 实现技术合理的组装配套,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含量, 增加土地效益, 进一步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2.3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创作了条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集约以后, 一些在一家一户条件下无法实施的农业项目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实施, 特别是在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面积给农户相应的收益, 农户不再关心自己地该怎么种怎么管, 边界在哪里, 这样, 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统一布局, 如田间设施, 灌溉设施等。

2.4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 由于规模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发展的眼光看, 在规模经营基础上, 根据土壤特点、当地栽培习惯以及市场需求, 以效益为核心,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土地规模经营建议

3.1 提高技术培训水平,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管理

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全方位培训, 广泛开展经营管理、理财、专业技术人员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 扶持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经管部门等相关专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同时,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内部管理,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 使其逐渐走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3.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优先扶持合作社承担各类支农建设项目

扶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资金项目和中央预算投资项目, 逐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承担各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农技推广项目的重要组织载体。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 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要增加补助内容, 如除草补助、病虫害防治补助、深松补助、大型收割机补助等各关键环节补助, 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资金, 协调和引导金融和银信部门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切实解决合作组织因规模小、无抵押或固定资产抵押少等造成贷款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发展。

3.3 建立咨询服务平台,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

加大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咨询服务平台网络, 以县城为平台中心, 以各乡镇为平台结点, 以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终端, 形成覆盖全县的信息和咨询服务网络, 全方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生、产后等相关各类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和信息传递的难题,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加快与现代农业发展接轨, 为更好地推进“三个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梨树县根据多年来农业生产实际, 从2010年开始, 以改善农村生产关系为突破口, 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核心, 全面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集成应用力度, 在土地规模经营上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 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方式”转变工作思路。

土地集聚生活力 规模经营有新机 篇11

一、基本状况

截至2013年3月底,西平县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326个,涉及种植、养殖、水产、服务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13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41.1%。合作社成员9800多人,出资总额7000多万元,辐射带动农户3.2万多户;被农业部门认定的示范社35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2家。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拥有注册商标7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多项,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导,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纽带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二、多种成效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新型农合组织的发展,整合了农村分散的劳动力,实现了资金、技术、土地、设备等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传递市场信息、提供购销服务,促进了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如西平县振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4000多亩,统一繁殖小麦品种和种植优质小麦,入社农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型农合组织及时把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成员,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成为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的重要载体。如西平县盆尧乡尧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运用新技术建造拱棚蔬菜500多亩,钢架大跨度拱棚80座,反季节日光温室34座,在建22座,种植新品种黄瓜、番茄、辣椒、豆角等无公害蔬菜,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成员人均增收2600多元。

提高土地综合效能。新型农合组织通过流转方式,使土地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集中,打破了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产品质量差的局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如西平县盆尧乡叶李村,人均耕地仅0.89亩,通过将1200亩耕地集中起来交给本村种田能手连片耕作,产量产能都得到提高,平均亩增产190斤,增收200元。

提升市场竞争力。新型农合组织是土地流转、集约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通过实行统一规划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销等服务,提高了耕作水平,节省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西平县沃野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从事红薯种植及粉条的加工、销售,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服务合同,红薯种植面积1600多亩,农户每亩红薯综合收益达到1500元。并辐射带动4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500多个农户种植红薯,年加工粉条30多万斤,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2000多元。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合组织的兴起,使农民逐步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形成了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西平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1.1万人,2011年21.2万人,2012年达21.5万人;外出劳务的收入也逐年增加,2010年全县外出劳务收入14.4亿元,2011年15.4亿元,2012年达19.1亿元。

三、存在问题

缺乏政策扶持。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文件,没有详细的资金扶持标准,多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容易出现资金运转困难等现象。加上自身管理能力有限,规范运作程度低,农业部门没有专项经费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使得农合组织面对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应对能力不足。

融资难影响发展。农业信贷支持门坎较高、融资难、农业保险投保难,是当前制约新型农合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承包租金全部是提前支付,购买生产资料、劳动用工、更新农业机械投入较大,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规模经营需要较大的流动资金支撑;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抵押,农村信贷手续复杂,额度低,贷款困难,影响对土地的投入和扩大规模。

经营风险缺少保障力量。一是金融保险政策不完善,农业保险公司赔偿比例低,风险全部压到新型经营主体身上,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保障激励机制缺位,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建设完善,农户有后顾之忧,害怕流转、不敢流转,阻碍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的步伐。

四、几点建议

一要广泛宣传新型农合组织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二要加强典型引导,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进行示范试点,培养典型,推介成功经验,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三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处理新型农合组织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帮助解决。

同时,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新型农合组织管理机构,保障相应的工作经费,推进其健康发展;并结合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资金上扶持,项目上倾斜,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合组织,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奖励和补助。金融保险部门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新型农合组织搞好服务,解除失地农户的后顾之忧。

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 篇12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第二个飞跃,经营问题

邓小平认为,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基本的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方面形式的变化, 我国现阶段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农业, 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借他山之石, 寻求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 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

一、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一)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模式, 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 并且土地承包的数量有限, 自然是一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而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机械化, 即用现代机械设备取代蓄力或手工劳动力的耕作方式, 现代机械设备的利用需要土地经营达到一定规模, 没有一定的规模, 很难使农业机械展开, 更不可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合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耕作, 限制了机械设备的运用, 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联系在一起, 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要, 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 满足大规模的农业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业的生产效益,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三)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城镇化本身, 而是在于为解决“三农”问题开拓出一条根本路径。即通过实施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就更为重要。所以我们需要扩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现阶段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较多, 影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形式还是以自发流转为主。流转速度比较缓慢, 原因既有转出方面的, 也有转入方面的。转出农户积极性并不高, 他们担心土地流转后会丧失对土地的经营权。有的农民虽然外出务工但仍不愿意放弃土地, 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 加上农民的恋土情结、小农经济等意识较严重, 宁愿自己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而且近年来, 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 还实行了惠农政策, 种田不但不交农业税, 还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农业补贴, 觉得弃之可惜。转入者需要连片规模经营, 但人多地少, 且涉及的农户多, 经营起来工作量比较大, 协调起来难度也随着加大。加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 土地零星分散, 转入者把这些土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集中成片后进行开发, 土地开发费用昂贵, 转入者没有较高的利益吸引不愿支付高昂的开发费用, 这样影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二) 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 造成流转不畅

1.缺乏有效规范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虽然我国不少法律政策都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一些规定, 但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 在流转手续、流转程序等方面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 因而造成了不少农户用“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流转的局面, 这样一种流转交易没有规定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因而在现实中造成了不少的纠纷。

2.缺乏有序运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主要是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组织机构、缺乏相应的土地评价机构和土地流转市场。在广大农村, 散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无法实现土地大规模、高效率的聚集, 这就需要寻求“散户-大户”的土地流转途径。但实际生产中由于散户和大户在经营

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很容易造成“有卖找不到买, 有买找不到卖”的信息不对称局面。

(三)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影响土地流转。

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民除外出务工取得一部分收入外, 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口粮、看病、上学等问题,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 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更高, 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

三、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一) 科学规划, 统筹管理,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因地制宜, 不能盲目进行。政府应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提出土地流转指导意见。首先加强对流转后土地用途的指导。一定要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必须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土地流转不得改变种粮用途的原则, 积极支持种粮大户的农地流转, 以确保粮食安全。其次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一是依法签订农地流转合同。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论采取哪种流转方式, 必须坚持自愿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切不可强迫和包办。三是农地流转要坚持有偿流转。土地流转收益必须归农户所有, 村社集体或其他任何组织不得从中截留、扣缴。再有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环保监管。流转后的土地, 无论作何用途, 不得污染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通畅的交通、充足的水源和充沛的能源, 是进行农业种养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保障。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创造良好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条件, 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为重点,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村道路等项目建设, 激发各方面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 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确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 规范流转的形式, 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 规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其次要规范和完善流转合同, 建立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仲裁制度。再次要建立农地流转档案, 重点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 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

(四) 加快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时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城镇化的进程改变了农村人地资源的数量关系, 进城的农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会自愿割断农地的关系, 推动土地的流转。首先有效转移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发展, 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打破城乡二元格局, 实现城乡联动, 使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相适应, 使农民工权益得到保障, 在发展机会面前与城市工人获得平等的地位。再有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加大农民就业培训、技术培训力度,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等流转大宗土地, 积极吸纳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

(五) 探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

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探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 解决好进城农民子女的就学、就业等难题,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让农民放心地流转土地,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4.355.

[2]郭翔宇, 罗剑朝等.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453.

[3]张秉福.试谈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7, (7) :22-23.

上一篇:监督风险下一篇:《时间》等